血液內科范文

時間:2023-04-07 19:0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血液內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血液內科

篇1

【關鍵詞】血液內科,內科急診,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R57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134-01

血液內科主要治療貧血,像血友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屬于血液病范疇的并發癥的處理。從目前數據來看,血液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血液病已經成文了一種現代病,但因為血液病發病隱匿,患者多數不能自己覺察,多因其他疾病就醫或體檢時被發現。因此,提高對血液病的認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為重要。

1血液內科概述

血液病分好多種,有的是原發的,大多數是因為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惡性改變;有的是繼發的,某些疾病如營養缺乏、代謝異常及物理化學因素等會對骨髓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導致血液或骨髓成分明顯改變。血液內科患者是醫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知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遺傳、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為血液病發病的誘因或直接原因,加之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以及新病原菌的出現等因素使其醫院內感染率逐年升高。 同時這些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收集2010年1-12月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2974例血液內科住院患者,男性1885例,女性1090例,年齡3~79歲,其中急性白血病 685例,慢性白血病1066例,缺鐵性貧血816例,再生障礙性貧血204例,多發性骨髓瘤94例,其他109 例。

2.2 病因構成

白血病患者75例,占到42.13 %;血友病患者25例,占到14.04 %;淋巴瘤患者28例,占到15.73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50例,占到28.09%。

2.3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研究,系統分析病例資料。調查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住院天數、診斷、侵入性操作、是否發生感染、感染部位、感染時間和病原菌、抗生素的使用等。醫院內感染的診斷標準按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確診。

2.4救治方法與人員安排

血液內科急診患者按鏈式并聯操作流程:初步判斷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環管理―系統查體―采取維持病人生命體征平穩的各項護理措施。治療組設急救護理小組,由2名護士組成,即責任護士和輔助護士各1名,責任護士一般由高年資護師擔任。當患者進入搶救室后,搶救人員立即按流程規定站位:責任護士站在病人頭位,負責呼吸道的管理,立即進行高流量吸氧,吸痰,或配合醫生氣管插管,上呼吸機輔助呼吸,心電除顫,心電監護,搶救全過程指導輔助護士工作,并與醫生溝通,使醫護搶救配合默契;輔助護士站立在病人的體側,負責循環系統的管理,立即快速建立1~2條大靜脈通道,采血,留置導尿管,執行搶救醫囑,記錄搶救的各項措施、藥物及實施時間,病人的病情變化等。護理操作分工明確,雙人同步進行。

2.5觀察指標

按照危重“急救白金10min”作為時間判斷標準,要求基本生命支持在10min內完成。從患者躺在搶救床上開始到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操作發揮治療作用為止,時間以分鐘計算,物品準備納入基礎搶救時間。

2.6搶救成功標準

病人心跳呼吸恢復、有效循環建立(在有或無藥物維持下動脈收縮壓≥80mmHg),轉送住院無生命危險,則認為血液內科病人的內科急診成功。

3統計分析

數據用 SPSS17.0 軟件進行統計,采用χ2檢驗,以 P

4結果

血液內科主要疾病感染分布 2974 例血液內科住院患者中發生醫院內感染 164 例,發生率為5.51%,以急性白血病(感染率 9.66%)和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率 8.63%)較高,與其它血液內科疾病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5研究討論

按國際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系統疾病,血液病可以分為造血干細胞病、紅細胞疾病、白細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幾大類:造血干細胞病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纖維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如難治性貧血、環形鐵粒細胞性難治性貧血、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等)、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紅細胞病則包括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癥。其中貧血的種類也很多,有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性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陣發性睡眠血紅蛋白尿、失血性貧血等。血液病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是惡性的,某些類型的血液病只要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治愈。因此,疾病確診以后,要及時到學術力量強,治療經驗豐富的專科醫院接受系統治療,這是戰勝血液病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本院血液內科患者醫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為 5.51%,較國內部分醫院所做該科室感染率研究低,這與本院開展目標性監測,監督各項感染控制措施,如手衛生、隔離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環境清潔與消毒等工作的落實有關。綜上所述,必須加強對血液內科患者醫院內感染的監控并做好預防措施。應嚴格掌握抗生素用藥有效指征,合理有效使用各種藥物,鼓勵患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防止醫院內感染發生。

6結語

血液病人內科急診時應當先進行緊急性搶救,充分保障患者的急救時間。急診時不僅要強調時序性,還要保障分工明確,逐一治療。這樣才能為患者贏得更多寶貴的治療時間和機會。

參考文獻

篇2

1.1研究對象

以中山大學2011級臨床醫學9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血液內科見習內容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骨髓穿刺等。

1.2研究方法

見習采用兩種方式:隨機見習即臨床有某種病例就先見習該種病例;急性白血病為基礎的見習方式,即先完整的見習急性白血病,重點包括其發病機制、骨髓象特點、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原則,在此基礎之上再見習其他病種、病歷書寫等。90名學生根據班組分為隨即見習組(對照組)45例、以急性白血病為基礎的見習組(實驗組)45例。

1.3教學效果評估

1.3.1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對所應用教學方法的滿意度等。各項采取百分制打分。

1.3.2病例分析測試。兩組見習方法在本專業見習結束時均進行典型病例分析測試,測試選擇題內容涵蓋全部見習內容,通過測試評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版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用(x-±s)表示,兩組變量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對象

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有45位同學全部完成見習以及問卷調查、病例問題測試。兩組同學間年齡、性別比例均無顯著性差異。

2.2教學效果評估

2.2.1問卷調查成績。共發放問卷90份,回收90份,回收率100%。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理解、對所應用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方面,實驗組的分數均高于對照組,尤其是激發學習興趣、對所應用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差異更明顯;在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雖然實驗組與對照組沒有明顯差異,但也有增高的趨勢,見表1。

2.2.2病例分析測試成績。兩組見習方法在本專業見習結束前均進行典型病例分析測試,實驗組的成績高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血液內科見綱要求內容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等。血液系統疾病具有較強學科特點,存在專科性強、內容較抽象,注重實驗室檢查、惡性腫瘤性疾病居多,發病率相對較低,病情重,變化快等特點,學習難度較大。部分學生認為血液科專科性強,患者相對少,自己畢業后不想從事血液專業,而且認為在幾天的見習時間內很難學習到血液專科的相關知識,從而表現出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血液內科見習教學關注的重點是在教學的方法上,如傳統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方法(Lecture-BasedLeaning,LBL),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方法(Team-BasedLearning,TBL),病案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依據問題中心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其不同的優勢,可以互補[2-3]。研究表明優化合理安排LBL與TBL等教學時間和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可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臨床思維能力,提高見習質量。對于如何將各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目前正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4]。但是對于見習教學中各個病種的安排,以及教學順序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教學效果的影響,則很少研究。急性白血病在血液病中發病比例率高,學生的興趣會比較大,一進入血液區見習即先介紹急性白血病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最豐富,包括白血病細胞在身體各部位浸潤的表現,以及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的表現,而其他血液病主要都只有其一部分表現,如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主要表現為血小板減少導致的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臨床表現主要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引起的貧血、感染、出血,慢性白血病、以及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都可以在急性白血病中找到。因此掌握了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就能很好理解其他血液病的臨床表現。急性白血病的實驗室診斷包括MICM檢查,即骨髓細胞形態檢查、流式細胞儀細胞分析、染色體檢測及分子生物學檢查,其他血液病的實驗室檢查內容與方法都可以借鑒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措施涵蓋面廣,包括了一般治療中的防治感染、成分輸血,促進骨髓造血功能,以及化學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其他血液病治療與其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掌握了其治療有助于了解其他血液病的治療。本課題中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理解、對所應用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方面,以及以急性白血病為基礎見習方式的實驗組的分數均高于隨機見習的對照組,尤其是激發學習興趣、對所應用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差異更明顯;在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雖然實驗組與對照組沒有明顯差異,但也有增高的趨勢,兩組見習方法在本專業見習結束前均進行典型病例分析測試,實驗組的成績高于對照組,這些表明以急性白血病為基礎的見習方式,可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加深他們對血液專科知識理解,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

篇3

關鍵詞 血液內科;微信;實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7-0055-02

臨床實習是醫學生由課堂的理論學習引入到病房的臨床實踐學習的階段,是專業學習和訓練的重要一環,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血液病學是具有顯著學科特點的重要臨床學科,病種以惡性腫瘤居多,日常生活中接觸少,實習生對血液病感性認識缺乏,其內容復雜、抽象、專業性強,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等基礎學科有密切聯系,疾病診斷、鑒別診斷和預后的判斷依賴實驗室檢查結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感性、直觀的信息少,枯燥、抽象的信息多,學生不容易掌握,實驗室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的判讀對醫學生而言也是難度較大的挑戰。骨髓穿刺、骨髓活檢、腰椎穿刺和鞘內注射等臨床操作技能對血液病診斷和治療是必須的,實習生需要掌握。白血病、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的治療,化療方案復雜、周期長,實習生的實習時間較短,尚未對血液系統疾病進行系統了解便出科,因此,實習生普遍反映實習效果差。

微信,是2011年初騰訊公司推出的專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提供的即時聊天軟件,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視頻、語音、圖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支持多人群聊[2]。因此,微信與血液內科實習教學中融合有以下優勢:1)微信軟件本身是免費的,科室和學生寢室均可以通過Wi-Fi連接到網絡,無需付流量費;2)學生接受度廣泛,據統計,2014年9月微信官方宣布用戶數量達到4.68億,河南中醫學院實習中微信使用率達100%;3)微信的實時溝通性,適用于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可以隨時隨地向教師提問或同學之間討論,教師可以快速對學生提問進行反饋,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因此,嘗試將微信融入血液內科學的實習教學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1 利用微信平臺進行血液內科實習生管理

為便于實習教學工作,每一批進入血液內科實習的學生,由教學秘書建立微信群,同時邀請臨床帶教老師加入該微信群,將實習生在血液內科實習期間應遵守的紀律、責任、義務和注意事項通過微信群告知。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要求,將血液內科實習教學內容安排、需要掌握的疾病、臨床技能操作等通過微信平臺提前告知學生,做到實習時有的放矢[3]。

2 微信平臺與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模式(Case-based Learning , CBL)融合在血液內科實習教學中應用

CBL教學模式是以病例為基礎,引入真實的病例來學習,強調以具體病例為導向,實習生為主體,教師來引導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根據血液內科實習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要求,結合血液內科專業特點,選擇常見病和典型病例作為實習教學內容,從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結合實驗室和輔助檢查結果,進行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案確定和預后分析安排教學內容[4]。以血液課內實習生必須掌握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為例,進行CBL教學。

第一步:病房中新就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初診患者,帶教老師通過微信平臺通知實習生迅速到病房,在教師指導下,選出一名實習生代表對患者進行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其他實習生注意觀察,發現不足之處進行補充,最后由帶教老師進行補充和點評。對實習生提出要求:1)寫出病例,病例通過微信平臺上傳,帶教老師進行點評;2)復習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病因、發病機制、病理生理和臨床表現,查房時結合病例提問。

第二步:教師根據患者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結果,講解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及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對實習生提出要求:1)要求實習生通過網絡、醫學數據庫等查閱白血病的新進展,如有疑問,可以通過微信平臺與同學或老師交流;2)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結合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結果,給出患者診斷、診斷依據、鑒別診斷、化療方案和預后,經微信平臺上傳,帶教老師及時通過微信平臺予以點評和答疑。CBL教學法把理論知識與真實病例很好地進行融會貫通,學生通過微信平臺與教師實時互動,增加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查閱文獻資料能力。

3 微信平臺與循證醫學融合在血液內科實習教學中應用

醫學知識每年更新速度約為10%,其半衰期大約為五年。我國醫學本科教育是以教科書為藍本,教科書更新周期為五年,因此,醫學生接受的醫學知識和理念相對滯后。循證醫學強調運用最新證據解決臨床問題,在臨床工作中,醫療決策要以最新的、客觀的醫學證據作為基礎,結合醫師的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意愿和經濟情況,制訂出適合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是被廣大醫務工作者接受的醫學模式[5]。將循證醫學理念融入血液內科實習教學中,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醫學理念和臨床思維方法是必要的。CBL實習教學的第二步,實習生通過微信平臺上傳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化療方案和預后,帶教老師總結實習生的不足,給出解決方法。

如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實習帶教中,學生對白血病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理解較好,但是對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診斷、化療方案選擇和預后掌握較差。帶教老師通過微信平臺,上傳最新版中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診療指南及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診療指南的解讀,如果有學生感興趣,可以在微信平臺上傳最新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NCCN)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診療指南。讓實習生學會根據患者骨髓的形態學(M)、免疫表型(I)、細胞遺傳學(C)、分子生物學(M)即MICM結果進行診斷和分型。同時根據初發MICM的結果,將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分為預后良好、預后中等和預后差三組,再結合患者意愿和經濟情況,選擇最適合患者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的CBL教學中,實習生對治療掌握欠佳,只了解可以選擇針對導致CML發病的BCL/ABL融合基因的靶向藥物酪氨酸酶抑制劑,但是對治療監測、療效的評價、耐藥的監測和耐藥后的治療方案選擇均不了解。

通過微信平臺上傳最新版中國慢性髓性白血病診療監測規范讓實習生學習,有疑問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或面對面進行答疑。同時在微信平臺推薦國際權威的美國血液學年會(ASH)報道的血液學方面新進展,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微信平臺指導學生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數據等中國數據庫和PubMed、Medline、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NCCN)等國外權威數據庫檢索文獻,搜索循證依據,學習新的診療技術,掌握自我更新醫學知識方法和途徑。

4 微信平臺在血液內科實習生臨床操作技能培訓中應用

血液系統疾病診斷、治療和療效評價依賴骨髓穿刺、骨髓活檢、腰椎穿刺和鞘內注射等臨床操作技能,其是實習生必須掌握的。在實習生進入血液內科實習時,將這些臨床操作技能的適應癥、禁忌癥、操作步驟和術后注意事項等理論知識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講授給實習生,將多媒體課件和操作視頻上傳微信平臺供實習生學習。如何將這些臨床操作技能實時演示和傳授給實習生,使他們有真實體驗?病房中準備進行骨髓穿刺、骨髓活檢、腰椎穿刺和鞘內注射臨床操作前,帶教老師提前將臨床操作的名稱、時間和地點于微信平臺,告知實習生[6]。

如進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檢,實習生在微信平臺得到消息,跟隨帶教老師與患者或家屬進行術前談話和簽署術前同意書,這個過程學習醫患溝通技巧;之后現場觀摩帶教老師操作,帶教老師邊操作邊講解,包括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檢的適應癥與禁忌癥、穿刺部位選擇、術前洗手、戴口罩和帽子、消毒的步驟、局部麻醉、骨穿針和活檢針的使用、進針深度、骨穿和骨髓活檢中出現各種情況的應對措施、骨穿后的注意事項等;操作完成后清洗器械時,實習生帶上手套,親身感受骨穿針和活檢針如何使用。

多次觀摩和學習后,遇到合適的骨髓穿刺患者,在帶教老師指導下,讓實習生進行具體操作,通過臨床操作過程的觀摩和參與,使實習生真正融入血液內科的臨床實踐,鞏固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5 結語

總之,在血液內科的實習生教學中將微信平臺與實習生管理、CBL教學、循證醫學和臨床操作技能相融合,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實時的一對一以及一對多溝通環境,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學生和病人之間互動的機會,提高了醫患溝通和臨床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自我更新醫學知識能力。當然,微信平臺在血液內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有待在進一步的教學實踐中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傳兵.醫學教育應重視臨床實習[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2):165-166.

[2]陳正輝.微時代的教育創新初探[J].江蘇高教,2014(4):

95-96.

[3]史娟榮,徐宏.移動式輔助平臺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巢湖學院學報,2013(3):20-22.

[4]紀家濤,蔡斌,韓慶奇,等.微信及結合案例教學法在泌尿外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4(2):104-105.

篇4

1.提高帶教醫師的綜合素質

隨著當前醫學一體化形勢的不斷加強,醫學學科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一個合格的血液內科帶教醫師,在具備完善專業知識與良好師風的同時,還要對其他醫學學科知識有所涉獵。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許多新的診療手段開始興起。帶教醫師需要做到與時俱進,能夠及時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同時將其合理運用到臨床帶教當中去。醫院的血液內科要逐步提高帶教醫師的綜合素質,有效強化帶教醫師的帶教實踐水平。血液內科需要定期與不定期組織帶教醫師開展相關教學研討會和業務學習,不斷研究學科的進展。與此同時,在教學研討會上互相交流帶教經驗,討論帶教結果,能夠逐步達到優勢互補、互相進步的目的。

2.加強對實習生的醫德醫風教育

目前來看些醫院還存在相關醫療糾紛,醫療糾紛的存在,不僅阻礙了醫院正常開展診療工作,還嚴重影響了醫院的社會形象。因此,在實習生進入血液內科開始,就需要加強對他們的醫德醫風教育,讓他們在具備良好專業素養的同時,能夠有效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學會進行角色轉換,將自己置于患者與家屬的位置,從而減少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在醫院的血液內科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溝通。因此,醫院的血液內科需要將培養實習生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提上日程。目前來講,醫院血液內科的實習生中,存在較為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實習生不具備較好的醫患溝通技巧,在面對患者時,缺乏相應的自信。在血液內科之中,有許多腫瘤病人,這些病人具有情緒不穩定、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等特點,這就需要帶教醫師在開展血液內科臨床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實習生與患者進行溝通,能夠去傾聽患者的心聲,給患者力所能及的關懷與溫暖,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除此之外,帶教醫師還要引導實習生向患者及家屬做一些疾病解釋,讓他們意識到這種疾病并不是無法治愈的,從而使他們積極配合治療,營造了良好的醫患關系。

3.培養實習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血液內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醫學學科,帶教醫師不僅要給實習生傳授專業知識,還需要重視培養實習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在實習生剛來血液內科時,帶教醫師首先需要對實習生開展相應的入科教育,同時合理安排好實習生值班,讓實習生掌握急救與無菌物品的擺放位置與正確使用方法。與此同時,還要帶教醫師能夠制定詳細的講課計劃,教授實習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診療方法與具體的診療操作,像進行骨穿與腰穿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具體步驟等。實習生要在帶教醫師的指導下按照病歷規范的基本要求來填寫各類醫療文件,同時跟隨帶教醫師做好對分管病床病人的診療工作,同時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并開出相關醫囑。另外,實習生還要在帶教醫師的引導下記錄各種治療操作,有效整理病人的出院病歷等全套工作。除此之外,實習生還要熟記各項臨床檢查的正常值與臨床意義,明確一些常用藥物的具體劑量,這是有效提高實習生臨床診療水平的關鍵環節。

4.關懷與愛護實習生

血液內科帶教醫師在開展臨床實習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關懷與愛護實習生,深入了解實習生的現實需求,及時掌握實習生的心理變化。帶教醫師要逐步做到多與實習生溝通,在教學中多給實習生一些鼓勵,從生活上關心實習生,進而為實習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實習氛圍。另外,當實習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失誤時,帶教醫師不能一味的指責與批評他們,要鼓勵實習生找到出現失誤的原因,從而避免下次發生同樣的問題。一名優秀的臨床帶教醫師不僅要教授實習生相關專業知識,還需要有效激發實習生開展血液內科臨床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實習效果。在實際帶教時,帶教醫師要注重培養實習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鼓勵實習生自行開展查房工作,讓實習生逐步了解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而提出自己的診斷、治療方法與預后措施等等。之后,還可以采用集體討論的形式來讓實習生各抒己見,讓每個實習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最后再由帶教醫師做合理的點評。這種人性化的實習帶教方法可以讓實習生擁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從而營造了一種人人向學的實習氛圍。

篇5

【關鍵詞】氯氮平中毒;內科治療;血液灌流;護理

氯氮平 (又名氯扎平 )是一種治療精神分裂癥藥物,臨床使用較廣泛。氯氮平中毒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循環和呼吸系統抑制,中毒的死亡率比較高。血液灌流技術是將患者血液從體內引到體外循環系統內,通過灌流器中吸附劑吸附毒物、藥物、代謝產物,達到清除這些物質的一種血液凈化治療方法或手段。與其他血液凈化方式結合可形成不同的雜合式血液凈化療法[ 1 ],是臨床搶救危重中毒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自2005年3月-2012年7月治療診斷急性氯氮平中毒15例,在內科治療基礎上行血液灌流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5例,男5例,女10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38歲。口服藥物至洗胃時最長時間為10小時,最短為2小時。均為一次大量服用氯氮平,中毒者都出現昏迷、低血壓,1例氣管切開,1例呼吸機機械通氣輔助呼吸。

1.2 方法

1.2.1 內科治療:給予生理鹽水洗胃,20%甘露醇500ml通過胃管注入導瀉,然后予以吸氧、生命體征監護,輸液促排毒物以及內科常規對癥治療,灌流機采用日機裝DKP-22和健凡JF-800A血液灌流機,血液灌流器均使用一次性健凡HA230樹脂灌流器。每次治療120分鐘,視病情間隔12~24h重復1~2次。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除1例患者轉上級醫院治療,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2 護理措施

2.1 血液灌流的護理

2.1.1 血液灌流前的護理 首先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進行必要的護患溝通。然后進行灌流器的準備工作:①將血泵調至100ml/min,用5%葡萄糖500ml自下而上給灌流器和管道進行預沖,目的是要防止低血糖的發生,增加生物相容性。②在生理鹽水2500ml中加入普通肝素100mg,血泵調到100ml/min,同時雙手輕輕拍打和振動灌流器,使預沖液和罐內的樹脂粒充分接觸,有利于空氣排凈,防止發生凝血。③用生理鹽水500ml加入肝素100mg,閉路循環30min后再用生理鹽水500ml預充整個管路。使管路與灌流器充分肝素化。④建立靜脈通路:常采用頸內靜脈或股靜脈,必要時采用病人最明顯的大血管進行血管通路的建立。

2.1.2 血液灌流中的護理

灌流過程中加強管道及血液灌流器的觀察,固定導管,防止因意外因素導致管道引起的不良事件。如果灌流器內血液顏色變暗,動、靜脈壺內有血凝塊,應調整肝素用量,必要時更換灌流器。

2.1.3 血液灌流中較常見的并發癥的護理:①低血壓:因氯氮平可使血壓下降,會進一步影響血壓,因此血壓的觀察更為重要,如果血壓下降,應調慢血流速度,減慢灌流速度(100 mL/min以內),再逐漸調節灌流速度至100~150 mL/min[2]。去枕平臥位遵醫囑加大升壓藥的用量,加快滴速,擴充血容量,進行補液、輸注白蛋白、血漿等措施。使收縮壓維持在90mmHg以上,以使血液灌流得以順利進行,并做好詳細記錄。②出血:觀察患者口腔、鼻腔黏膜及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觀察嘔吐物,尤其是洗胃時洗出液發紅的患者,觀察尿液顏色,若出血量較大,立即停止灌流。對于肝素引起的出血可以以1∶1的比例用硫酸魚精蛋白中和。灌流結束后穿刺部位用無菌紗布包扎,如果能用冰塊冷敷,有較好的依從性更好。③ 栓塞:要警惕空氣栓塞,一旦空氣進入體外循環管道,就可能發生嚴重的空氣栓塞,要密切注意管道的各連接部位,嚴防松脫,如果出現栓塞應立即停止灌流。給予吸氧并立即通知醫生進行相應處理。

2.2 常規護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因為氯氮平可以抑制呼吸,涎液分泌比較多,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必要時建立人工氣道,機械通氣輔助呼吸。在灌流的同時密切注意呼吸機運行情況,以及患者的反應。

2.2.2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 注意患者神志、瞳孔、血壓、心率、呼吸及尿量變化。因為血液灌流在濾過氯氮平的同時也可濾過治療的藥物,應根據病情變化告知醫生適當調整藥量與滴速。

2.2.3 加強病人管理 對昏迷的患者,如果嘔吐物、分泌物較多,使其平臥頭偏向一側,并及時用吸痰器清除,對煩躁有精神障礙的患者,用約束用具保護患者,防止墜床和管道儀器的脫落。

3 護理體會

氯氮平為二苯二氮類廣譜抗精神病藥物,鎮靜作用強和抗膽堿能不良反應較多。大劑量中毒可致肝、腎功能損害、低血壓、體溫不升等,同時損害多臟器,因此綜合治療非常重要[3]。

血液灌流所用灌流器為活性炭或樹脂,可應用于治療中等和大分子的毒物和藥物,尤其適用于脂溶性高,體內分布容量大易于與蛋白結合的藥物和毒物的中毒[4],血液灌流對氯氮平的排除率為30.98%,所以適用于氯氮平的救治。血液灌流的時間以120分鐘為宜,時間過長,毒物將解吸再流入血,使吸附率降低。中毒后24內均不應放棄灌流。血液流速以100~150ml/min,逐步增加到200~250ml/min,利用“空氣回血法”回血,防止把吸附的毒物重新釋放入血。肝素應用時可首次給予低分子肝素鈣5000u或普通肝素1mg/kg,以后每30min追加肝素8~10mg,灌流結束前30min停用肝素。灌流可能對于內科用藥有清除作用,應根據情況及時調整滴速和藥物用量。

參考文獻

[1]《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2010 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24.

[2] 馮婉娜,謝美珍,鐘麗芳,等.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觀察及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 5):10.

篇6

臨床見習是醫學生在完成內科學理論課程學習后進入臨床實踐的第一步。如何在臨床見習階段加強醫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是擺在內科學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我教研室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來保障教學質量。

1實施教師脫產教學制

選出2~4位具有多年臨床經驗、并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醫師進行脫產教學。作為一名脫產的教師,必須熱愛教學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具有扎實的內科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具有內科學教學經驗;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醫德醫風;同時兼備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型醫學人才。臨床見習是醫學生開始接觸患者的階段,也是形成良好醫德醫風的關鍵時期,帶教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醫學生涯有著重大影響。

2多種教學方法結合

2.1啟發式教學法床旁帶領學生在見習中,帶教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病房,以組為單位進行病史的采集和體格檢查,教師在旁指導和啟發,逐步強化內科學知識。如在上肝硬化的見習課時,教師給每組選好了患者,學生在床旁問病史及查體,啟發學生肝硬化的常見病因,肝功能減退及門靜脈高壓分別包括哪些臨床癥狀或體征,肝硬化失代償期可能出現哪些并發癥?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機制,肝硬化腹水的特點。教師應著重強調腹水及脾大的鑒別診斷,引起腹水的常見原因包括心源性疾病、肝源性疾病、腎源性疾病及惡性腫瘤性疾病,引起脾大的原因除了肝硬化外,還可能為血液系統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感染性疾病(如傷寒)、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等。進一步可啟發學生,雖然腹水及脾大可見于多種疾病,但只有側枝循環的建立和開放才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特征性表現。

2.2病例分析教學法在見習教學活動中,帶教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病例,通過病史特點分析,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教師進行評述,重點評論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從而促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并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規律,盡可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內科學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方法,學會分析問題,并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2-3]。

2.3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首先,學生針對具體醫學概念或病例提出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隨后進行獨立資料收集、自學、研究等工作,最后回到小組中進行充分的討論。

這種方法使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在進行PBL教學時要注意控制PBL小組人數,有的學生提的問題或見解很膚淺、幼稚,教師應積極鼓勵他們,并且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適當講授與見習內容相關的醫學知識網。

2.4多媒體教學法由于某些疾病的發病率低,某些疾病的住院率低,或某些患者及家屬不配合教學工作,某些特征性的癥狀和體征在見習時不一定能見到,這時多媒體教學法可以彌補上述的不足。帶教教師可以收集相關特征性體征的圖片資料制作電子教學課件展示在學生面前。

2.5定期進行教學聯系會在臨床見習的期間,每4周進行1次教學聯系會,即帶教老師和見習同學進行座談。座談的內容包括:學生提出在已經完成的I床實踐中教師做得好的方面、尚欠缺的方面、學生對以后見習的期望及意見;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教師認為學生在見習中存在的問題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對學生要求改進的地方作出承諾。通過定期進行教學聯系會,加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促進了彼此之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總結了見習教學中存在的經驗和問題,及時加以改進,利于學生從臨床見習中掌握系統的臨床知識。

3加強醫患溝通。正確處理與患者和家屬的關系

篇7

關鍵詞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內科學;慕課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互聯網已經深入民眾生活之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運用互聯網于各行各業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方向。隨著現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運用現代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的趨勢,也正在逐漸形成。隨著慕課風卷全球,臨床醫學專業中各課程慕課的建設也勢在必行。但因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嚴謹性、封閉性、實踐性等特點,又決定了它的建設是不同于其他專業的課程。而我校是高職高專院校,又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更不同于各大名校,且招收的學生為高職類學生,他們所具有的個性特征及學習特點,是不同于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的。

1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內科學”慕課建設定位

1.1學校定位

從2011年出現慕課開始,迅速在一年內傳遍全球。自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大學迅速加入網絡課程建設,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隨后出現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課程提供商,在這三大平臺上,聚集了全球知名院校的課程,2012年被諸多學者認定為慕課元年。從2013年慕課傳入我國,這一年被稱為我國的慕課元年。[1]慕課(mooc)的英文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這也就決定了它本身具有大規模、在線性、開放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因為慕課在學習時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學習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學習,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效果,決定學習進度。[2]慕課在運行這幾年中,吸引了大量的學者進行學習,分析慕課能吸引如此多的學習者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免費性、名校等特點,而對于知名大學教師所講的課程,被稱為優質資源,常被眾多學習者追捧。我校是高職高專的院校,在與我國各大名校的競爭中顯然占據下風,我們在知名度上無法抗衡。因此,做為高職高專院校制作慕課,一定要立足高職高專院校,尋找符合高職高專院校慕課建設的方向。

1.2學生定位

眾所周知,高職高專院校一般錄取的都是最后一批次的學生,他們在初高中階段經歷的學習經歷,甚或人生經歷是不同于那些能考取清華北大學生的,因此也形成了他們所特有的一些性格特征及學習特點。研究表明,在慕課的學習中,因為慕課不具有強制約束性,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但正是因為這一點,也導致完成慕課的人只占到總學習者的15%左右,而這15%的人通常具有較強的主動學習能力,具有持之以恒的品質,具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而高職高專的學生,普遍學習目的缺乏,學習目標不明確,自我約束力不強,加上對學習缺乏興趣,部分學生沒有恰當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長期以往,導致學生放棄學習,放棄自己。高職高專的學生,自行完成慕課的學習,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因此,高職高專的院校建設慕課時,一定要兼顧到學生自身的特點,適當給學生以約束,通過合理設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1.3專業定位

對于醫學專業來說,具有嚴謹性的特點。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更需要嚴謹求實的作風。傳統的醫學教育都是由兩部分組成,首先是在學校進行理論課的學習,其次到醫院進行實習,也就是跟著臨床老師進行實踐,增強運用能力。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學成后的最終目的就是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于臨床,治病救人,而其服務的對象是人,不是其他,人的特性就決定了在治療過程中不能出錯,因此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要求高,對學生分析病情的能力要求也高,這也是顯著不同于其他專業的特點。

1.4課程定位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一門臨床課,也是一門核心課程。因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學生面向的是基層醫療機構,因此內科成為醫療工作的主要內容、重要內容,因此學生必須學好內科學,今后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而“內科學”主要由各個疾病組成,每個疾病包括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幾個部分,學生學習后的落腳點就在運用知識對患者進行治療。內科學習的環節實際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知識的掌握,一方面是對知識的運用。而對知識的運用,首先是建立在對知識掌握的基礎之上的。對于高職高專專業的學生來說,因為在校總時長為三年,在校學習時間為兩年,因此其學習過程不可能像本科、研究生那般學習理論課的同時上臨床去學習,因此對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要求在校期間要掌握盡可能多的專業理論知識,并能有一定的運用能力。

2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內科學”慕課建設的幾點建議

2.1內容方面

在其他本科院校“內科學”慕課建設中,有學者建議內容方面以討論疑難雜癥為主,但基于高職高專的特殊性,這樣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并不十分適合。[3]高職高專的學生自我約束力不強,學習能力差,高職高專學生很難在短期內掌握相關的知識,如果冒然以疑難雜癥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學生們將難以接受,也無法將簡單的內容掌握,因此在建設慕課時,在內容上,我們建議以各個疾病的知識點為主線,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適當安排病例討論等內容,作為提高學生分析疾病、培養臨床思維方式的一種補充。慕課在教學中,只能作為輔助教學的部分,不能代替課堂教學。

2.2教學材料上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眼耳手等多器官使用,會使得知識更容易記憶。目前慕課平臺上多數采用的教學材料都是視頻、文字或PPT、練習題及討論環節,以達到加強記憶及提升能力的作用。我們認為在這些環節中,增加單純的音頻文件,增加聽的環節,對增強記憶力十分有好處,并且有部分學生習慣于通過聽來強化記憶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聽的同時在心里默念相關的知識點,對增強記憶也十分有幫助。[4]

2.3教學模式上

我們在建設試用過程中,曾想采取在慕課教學中普遍采用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卻發現有一半的學生并不能在課前完成學習任務,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因為高職高專學制所限,導致學生課堂外的時間很有限,很多學生并不能保證完成諸多課程的課前課外學習任務。其次是因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性較差,在約束力不夠的前提下,學生不能自行擠出時間進行課前學習。第三,部分學生自學能力較差,看視頻后,并不能對相關知識進行記憶,導致看完就看完,達不到增加知識的目的。我們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其學習效果明顯好于翻轉課堂學習。[5]

2.4結構上

常規慕課結構都是由四部分組成:視頻、作業、討論、考試組成,其中討論多以病例討論為主,當然病例討論并非不可取,而是必要的部分,但鑒于高職高專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建議適當增加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板塊。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在獲得他人肯定時,會得到喜悅,當這種肯定不斷增強后,學生的自我肯定也會逐步增強,并在這種他人肯定和自我肯定中,逐漸喜歡上所學的課程。因此建議可根據所教班級學生情況進行安排。我們課題組采用的方式是合作學習模式,學生自行組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并相互進行考核,自己與考核者同時打分,兩者綜合作為考核一次的成績。考核時制定考核標準,有基本分和嘉獎分,其分數旨在記錄學生的進步,讓學生看到、體會到自己的成長,明確努力后才有收獲,并不定期在課堂、課下進行表彰,請學生進行自我贊揚,讓學生形成自信心,貫穿表揚為始終,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加以鼓勵,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樂于學習。總之,現在慕課作為一種新的在線學習形式,在席卷全國甚至全球的大背景下,作為高職院校,在緊跟時代的前提下,要充分考慮到高職高專院校的特點,找好立足點,充分認清高職高專院校在開發慕課過程中,跟普通高校面臨的環境不同,所采取的策略也應當不同。本文從高職高專的角度,從分析專業、課程和學生出發,給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內科學”這門課程進行了定位,結合學生特點進一步分析并實踐,對本門課程的慕課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參考文獻

[1]汪瓊,張桐.2014年美國慕課發展回顧[J].教育信息化,2015(4):35-43.

[2]徐勝前.慕課發展下醫學教育的思考[J].安徽醫學,2015(11):1415-1419.

[3]金佳.關于高職院校建設“慕課”的思考[J].會計教育,2017(1):121-123.

[4]魏倫收,張祎捷,索智敏等.慕課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31):4-6.

篇8

1 國外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分析

1.1 澳大利亞會計教育

澳大利亞的會計教育與職業資格考試相接軌,將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相掛鉤,有很多課程得到了澳大利亞會計職業組織甚至是英國會計職業組織的認可。這樣,學生可以學到最有用的知識,并節省考取相關職業資格的時間。

會計教學方法主要包括“研討式教學”、“面授+輔導式教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多地在于學校教學計劃中留給他們的各種練習、案例分析、課堂發言以及老師對他們的輔導。

1.2 德國“雙元制”課程模式

德國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校企合作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1)職業技能培訓和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兩類教學內容;(2)實訓教材(企業)和理論教材(學校)兩種教材;(3)技能考試和資格考試兩類考試。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第一年以理論教育為主,第二年、第三年以企業培訓為主。理論教學強調實用性,重點向學生傳授技藝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在雙元制課程模式下,學生結束教育后可以立即投入生產,無需再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大大提高了就業率。同時,這種課程模式解決了職業教育所面臨的資金、師資、設備和場地等一系列問題。

教學時推崇一種培養學生自立學習的引導探究教學法,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不過由于這種教育模式注重企業和職業學校之間的緊密配合,而且會計專業涉及一定的商業秘密,所以“雙元制”課程教育模式在我國高職會計專業教育中順利實施有相當大的難度。

1.3 加拿大會計教育

加拿大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它與繼續教育相結合成為終身教育一部分。加拿大職業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宗旨,在課程設置上采用能力本位課程模式。強調以培養職業技能作為教學的基礎來設計課程,整個課程體系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約為1∶1。教學大多采用學生自我學習和評估教學等教學方法。

隨著人們對課程模式研究的深入,發現能力本位課程模式也有其不足之處。首先,這種課程模式是把職業能力分解為一些細小的任務,對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職業道德、處理應急事務的能力是無法進行精確分析的。其次,能力本位課程模式打破了學科體系,對于培養學生從事某一崗位的工作能力是有效的,但另一方面,學生掌握的知識體系是零碎的,不利于學生畢業后的繼續學習,這與目前強調終身學習是不相容的。因此,要將能力本位課程模式應用到正規的職業教育中,還必須對其做進一步的改進。

2 國內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分析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會計課程一般分成普通文化課、專業課、實踐課三大塊,沿襲“三段式”的學科式課程模式。這種課程體系和布局本質上還是屬于學科導向的“知識本位”模式。  從課程結構看,以理論課程學習為起點,而不是以實踐需要為核心。從課程內容和組織模式看,“三段式”課程都是有獨立、完整的知識體系的,并沒有按照技能實踐和職業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課程內容與職業需要相脫節。從課程實施看,“三段式”課程還是以課堂學習為主要形式的,而實踐過程作為一種學習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論學習,而且即便如此也沒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課程評價看,“三段式”課程還是以書面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并未采用學生制作的樣本來評價。因而“三段式”課程模式雖有理論課、實踐課之名,但只是機械拼合,并未進行科學整合。

具體的課程設置中也有一些問題,專業課課程設置主要集中在會計業務處理方面,對于相關行業課程安排較少,導致學生專業知識面窄,學生應用能力差。比如針對目前進出口業務的增加,新舊會計準則交替,對于外貿會計和新舊準則比較等課程都應該是會計專業可以設置的選修課程,可學校現有課程設置中沒有這樣的課程。

在教材選用方面,有一部分教材選用本科院校通用教材,有一部分是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但教學案例基本上來源于書本,也比較陳舊。任課教師沒有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機會,不具備從不斷變化的現實會計實務中及時挑選案例的能力。

在課程體系中,主要偏重知識傳授性課程,忽略有利于培養學生實務操作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課程。如寫作、學

年論文、案例分析、模擬實驗等。

在實踐性課程設置上,學校教學時間里的技能實訓課與以往相比有了一些提高,但總的來說還是太少,最后一學年的“畢業實習”,本來是應該通過生產實習來完成教學要求。但實際是打工、找工作。

教學實施過程中,像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課堂辯論、課內實驗、課題調研等教學方式,在我國一般性院校中采用較少,學生的教學參與程度不高。在實踐教學方面,實驗軟件不能及時升級,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校外實踐由于實習企業的條件限制,很少能做到依次輪崗實習。在教學管理方面,規章制度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教學質量。但在改善實驗條件、保證實習經費、確保教學首要地位等方面,規章制度難以發揮作用。依照規章制度進行管理,許多方面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教學質量,而只能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

與我國相比,國外高職教育發展較早,雖然具體的會計教育模式不同,但其圍繞就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興起和發展有著共同的特點,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科學、教學內容以實用技術和技能為主,不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學科性和整體性,理論教學以為實踐教學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為度。通過各類教學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協同工作能力”、“創新能力。有很多還得到會計職業組織的認可。這些經驗對于優化我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是切忌照搬,以免水土不服。

參考文獻:

[1] 延霞.“訂單式”人才培養實踐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職業教育研究,2008(6).

[2] 莊嚴,莊勇.論高職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08(2).

[3] 杜學森.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作方式[j].職業與教育,2007(8).

篇9

內蒙古科技大學申請轉專業的條件是在校生在完成大學一年級課程,進入二年級之前,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可以申請轉專業:

1、在某一學科方面確有特長的學生。

2、因為身體健康原因,經學校指定的醫療單位檢查證明不能在原專業學習、但尚能在本校其他專業學習者。

3、通過轉專業能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成材,且參加學校的選拔,選拔合格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關鍵詞:生物科學 遺傳學 教學內容 重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0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現代生命科學教學中最重要的主干課程之一,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學等相關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現今,遺傳學正以極快的速度向前發展,并不斷滲透到其它生物、醫學學科,這使得原本在遺傳學中講授的內容也同時出現在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這種現象反映了遺傳學在生命科學中的核心地位,也凸顯了高校遺傳學教學所面臨的教學內容重復問題。事實上,為體現一門課程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先進性,在編寫教材時,學科之間有關內容的相互滲透、交叉以至重復是不可避免的。但相同的內容在多門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反復出現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浪費寶貴的課時,使教學效率大打折扣。本文將對該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對策供同行討論。

1 遺傳學與其它課程教學內容重復的具體表現

目前,我國各大專院校生物、醫藥、農林等專業均開設有遺傳學。雖然不同專業的教學重點有所不同,但核心內容相對統一。遺傳學是筆者所在學院生物科學等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必修課,這門課的任務是:引導學生牢固掌握遺傳學最重要的基本原理,熟悉各分支學科的主要理論與研究方法,了解遺傳學的重大理論與技術進展,熟悉遺傳學研究技術與實驗裝備,為學生畢業后在本學科以及相關學科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遺傳學外,我院還為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開設有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專業必修課。我們選用的遺傳學教材的內容基本上涵蓋了遺傳學的各個發展階段,其中,遺傳物質的細胞學和分子基礎、染色體的結構變異、基因突變與DNA損傷修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等章節[1]與上述幾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分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交叉(表1),有的甚至是其它課程的重點內容。尤以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這兩門課的教學內容與遺傳學的相似度最高,這三門課幾乎都重復著共同的遺傳學問題――遺傳物質的結構、復制、轉錄、翻譯、調控、突變、重組等。另外,我院生物科學專業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開課時間與遺傳學相同,這使得遺傳學教學內容重復的問題更加突出。

表1 遺傳學教學內容在其它課程中的分布

2 問題的根源

其它課程的教學內容與遺傳學出現重復并不是偶然的,這種局面的形成與遺傳學自身的發展特點及其學科內涵有很大的關系。

遺傳學的研究進程按照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術水平和工作特點,大體上可劃分為經典遺傳學、生化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學、基因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等數個既彼此相對獨立又前后互相交融的不同發展階段[2]。如果以半個多世紀前Watson和Crick提出DNA雙螺旋結構為界,也可以簡單的將整個遺傳學的發展過程劃分為經典遺傳學(classical genetics)和分子遺傳學(molecular genetics)兩大階段:經典遺傳學以孟德爾遺傳學為基礎,主要研究性狀在系譜中的傳遞,即基因在親代和子代之間的傳遞問題;分子遺傳學則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機制的遺傳學分支,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質、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變化等問題。

在整個遺傳學的發展史上,分子遺傳學的地位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它的興起使遺傳學的面貌煥然一新,既系統地繼承和發展了經典遺傳學和生化遺傳學的研究脈絡,又全面地影響并滲透到后繼學科的各個領域。從內容上來看,分子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科界限十分模糊。通過對上述課程教學內容的分析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重復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是分子遺傳學范疇的。另外,由于生化遺傳學和早期的分子遺傳學研究都以微生物為材料,因此遺傳學與微生物學、生物化學之間必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基因工程學、基因組學本身就是現代遺傳學的分支學科,它們成為生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或進入課堂教學是高校課程設置不斷細化和專業化的結果,也難免會與同時開設的遺傳學存在教學內容上的重疊。

3 解決教學內容重復問題的對策

教學內容重復無疑會影響教學效果。我們通過實踐發現,從授課內容本身、教師和學生、以及教學方法等環節入手,能夠有效地避免重復對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

3.1 合理調整教學內容

近些年來,同行們在遺傳學教學內容的調整上作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常見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及理論專長跳躍式地分割講授,或根據自己的經驗對教學內容做出取舍,甚至有人提出只講經典遺傳學而放棄分子遺傳學。上述做法并不能有效地解決遺傳學的教學內容重復問題,相反會造成教學不成體系的局面,對“教”和“學”都很不利[3];而如果無視教學內容重復的存在,貪多求全、面面俱到,對所有內容蜻蜓點水般逐一講解,又無法實現大學遺傳學教學深度和難度的提升。

我們認為,對遺傳學教學內容進行刪減是必要的,但必須遵循遺傳學的發展歷史和保持其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不能大刀闊斧整章刪除,而應在重復章節內部進行微調,具體做法包括:精簡繁雜冗長的內容,下放學生能看懂的內容(自學),突出基礎性、應用性的內容,增加前瞻性的內容等。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遺傳學理論修養,準確把握各章節特別是重復內容在整個遺傳學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做好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根據層次選擇不同的授課側重點。

3.2 加強授課教師之間以及師生間的協調溝通

教學內容重復已成為遺傳學等課程授課教師的共識,對各自的教學內容進行刪減無疑成了最簡單、最常用的一種解決方法。但如果大家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對同樣的內容都作了刪除,重復的內容反而會變成被遺忘的內容。因此,積極促成遺傳學與其他相關課程任課教師間的溝通十分必要。

我們認為,集體備課是教師之間進行相互溝通的一種有效形式。通過這種方式,相關課程的教學人員能夠坐下來共同研究教學內容,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協調、統籌各自的授課章節,明確重復內容的教學分工,制訂滿足包括遺傳學在內的多門課程教學需要的授課計劃,做到各有側重而又不失體系的完整性。這不僅可避免實際教學過程中的低級重復,還能保證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有助于學生順利地掌握所有課程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還應當加強授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課內外交流。如:教師可在開課前召開師生座談會,了解所教班級學生對重復內容的掌握情況;開課后則根據學生的反饋,隨時調整教學方案。

3.3 優選教學方法

為了保持遺傳學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所謂的重復內容不但不可不講,而且還要下功夫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或方法來講。對于在其他課程已深入學過而在遺傳學中只需一般了解的內容,通過簡單的問答引導學生回顧這部分內容即可;對于對遺傳學新知識點有重要鋪墊作用的其他課程的基礎性知識,可采取布置學生課前或課中自學、再集中小結的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復習之,還要注意從遺傳學的角度闡明同一知識點,突出遺傳學的學科特色;對于其他課程僅略有涉及但在遺傳學中須進一步加深了解的內容,宜先勾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點滴回憶,同時指出學生現有知識的不足,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然后順理成章地講下去,在學生的高度關注中完成該知識點在遺傳學中的深入講授;對于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重復內容,則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將其講好講透,如:減數分裂在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的教材中均有詳細的描述,屬于重復的教學內容,但卻是理解遺傳的連鎖交換和重組的一把鑰匙;在整個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應反復多次向學生強調和提及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行為,將這部分知識遷移和滲透整合進連鎖遺傳分析、真核生物遺傳分析、細菌和病毒的遺傳分析等多個章節,使枯燥難懂的遺傳學分析過程變得易于理解,讓重復的內容為新的知識點和教學難點服務。

此外,遺傳學與其他課程之間還可以開展合作教學。如:我們嘗試將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這兩門專業基礎課的實驗課合二為一,以綜合性大實驗的形式開設,從而將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關聯起來,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兩門課程,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整合,提高了教學效率,較好地化解了教學內容重復的問題。

4 結語

遺傳學與多門課程教學內容的重復是客觀存在的,隨著生物科學專業課程設置專業化程度的提高,這種局面將變得愈來愈突出。因此,調整遺傳學教學內容勢在必行。但無論進行怎樣的調整,都必須遵循遺傳學的發展歷史、保持基礎遺傳學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作為遺傳學的授課教師,既要關心遺傳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又要加強對遺傳學理論體系的整體把握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合理有效地解決遺傳學教學內容重復的問題,從而節約教學資源,提高專業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戴灼華,王亞馥,粟翼玟.遺傳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吳乃虎.基因工程原理[M].科學出版社,1998.

[3]程焉平,劉春明,王洪振.尊重教學規律,保持遺傳學教學的系統性[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2-84.

作者簡介:袁茵(1981-),女,河南開封人,研究生,講師,從事遺傳學教學工作,廣東藥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陸幸妍,廣東藥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