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席慕容范文
時間:2023-04-05 03:2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愁席慕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鄉愁本無形,經作者之手卻成了具象,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風格別具的畫作:色彩方面,色調朦朧,月亮和霧營造出憂傷的氛圍;意象方面,笛、月亮、霧、樹等具象的出場增添了詩歌的意境。悠揚的笛聲喚起人的幻想:漂泊在外,每當月亮由缺到盈、由昏暗到明亮時,便想起遙遠的故鄉,于是,拿起笛子,吹一曲略顯傷感的曲子。時光荏苒,對故鄉的回憶日漸模糊;而對故鄉的思念,卻像沒有年輪的樹,并不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淡變弱。此時的構圖和節奏構成內在的和諧。詩人用“月亮”“悵惘”點明主題“鄉愁”,放在詩的前四行,迸發出詩歌的感染力。隨后,詩行變短,速度放緩,猶如鄉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時,“故鄉的歌是……故鄉的面貌卻是……鄉愁是……”的排列,不僅有助于情感的升華,而且讓讀者描繪出自己家鄉的模樣,產生共鳴。詩歌主題的圖像化使抽象的情感變為具體的圖畫。
席慕蓉的鄉愁代表了臺灣地區人民對祖國大陸的思念。而作為蒙古族成員,她的鄉愁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與民族風物、文化歷史、邊塞風光相聯系。其作品是“從其畫境與渾圓的構圖中,展現她內心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內心生活的告白”。如果說《鄉愁》是南國小橋流水般的嬌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的蒙古民族的粗獷豪放: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
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
誰說《出塞曲》的調子太悲涼
如果你不愛聽
那是因為
歌中沒有你的渴望
而我們總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閃著金光
像那風沙呼嘯過大漠
像那黃河岸 陰山旁
英雄騎馬壯
騎馬榮歸故鄉
從行列美來看,作者依舊采取先短后長的創作模式,娓娓道來對家鄉的思念。從繪畫美來說,前兩節多在鋪陳,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風光:草原、大漠、黃河、陰山、英雄、駿馬,色彩多樣。從形象美來看,詩人對出塞的著墨不多,帶著哼唱向讀者展現了出塞的雄壯和激昂,人們仿佛置身疆場,高唱《出塞曲》,榮歸故里。臺灣的美是柔的,春暖花開,婉轉綿柔,鶯歌燕語;塞外的美是剛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古道西風瘦馬般蒼茫。人常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對故鄉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懷。音調綿長,意蘊深遠,那是祖先血淚與榮耀交織的歷史!
席慕蓉作為著名的當代詩人,創作無數,其中,尤以“鄉愁詩”見長。這與她的成長環境不無關系。繪畫出身的她在創作詩歌時無疑受到線條、色彩、構圖等繪畫因素的影響。她能夠從視覺美的角度出發,進而挖掘鄉愁詩中的“行列美”“繪畫美”和“形象美”,從而使得鄉愁詩作的高度得以進一步升華。
(選自2015年第11期《青年文學家》,本刊有改動)
鑒賞空間
席慕蓉的詩,不少同學都很喜歡。你細細品味過其中的韻味嗎?“行列美”“繪畫美”和“形象美”,這些通常只在繪畫作品中才被強調的因素出現在她的詩歌中,使她的詩作帶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特別美感。請你再仔細地讀一讀,看看還能有哪些發現與收獲?
讀有所思
篇2
銜一口在薄暮里化開的雨色,你自北方歸來,歸來在貴如油的春雨里,歸來在輕輕的薄暮里。
長天一聲低喚,驚動懨然春困的群山,呵,你怎么就孑然一身了?怎么就孑然一身地歸來了?
天穹茫茫,印你細弱的身影如里的孤舟;天風浩蕩,鼓你欲舉的雙翼如山崖間的落葉;整個天都是你的,你背負長天飄然萬里;一路東風也是你的,你就乘那東風飛越關山。
一莖葦葉下渡宿,異鄉的夢里可有親朋的呼喚?想云路遙遙,山河冷落,怎認歸程?也曾傷心過,在那無望的奔波尋覓里。遠天一線云影,倉皇間誤作那年北上的行列,多少歡聲笑語,都逝去了,像一個凄愴的故事。
怎么就失群了?怎么失群了還要尋覓,還要歸來,還要指認萬里云天外那有路標的故鄉?
風雨雷電,一程程孤寂,一程程疲累;千呼萬喚,一聲聲焦灼,一聲聲哀吟。然而終究還是孑然一身,還是孑然一身地歸來了。
哪怕只有一絲膽怯、一分猶豫,哪怕只要貪戀一點湖光山色、綠林野趣,也許你就歇下了,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營一個陌生的巢;也許你就在遠方一個屋檐下,求一點庇護,乞一點恩賜了。
一路饑餐渴飲,追星伴月,一路咯了血在翼下,點染初春的綠原。生命瑟縮在朝霞晚照里,幾乎力不從心、半途而廢,但也就那樣不舍晝夜――孑然一身、孑然一身地歸來了。
荷夢
如果能一手抹去那聒噪的蛙鳴,抹去流寇一樣擾人靜思的水蚤,只留下朦朧的月色,和像月色一般朦朧的夢;
如果遠天的密云不攜來風暴,塘里的游魚不扇起浮泥,只有疏星明滅的夜空,和像夜空一般明滅著疏星的池水;
舉起半個夏天苦守的掌心,捧幾點喜淚一樣溫人的水滴,那時有清麗的樂音自水中裊裊升起。白衣仙子裙裾曳著熒火,在綠色的圓舞池里,跳一闕荷花的夢和夢里的荷花。
在那個夢里荷花開了,開向夢一般的淡月疏星,向珍珠一般顫動的水滴,向那醇酒般濃郁、清風般飄舉的樂音。
輕香襲人,新鮮圓潤。粉紅的容顏里,舒開一絲幽閉多時的吟笑。淺淺的吟笑,淺淺的驚喜交集的目光,望盡了旋舞的熒光,望不盡月色里微波上夢一般游來的詩行。
所有美麗的東西都是短暫的,荷花想。有一天我將老去,紅顏枯憔,身子折倒在水里。我的粉紅和翠綠將化為黑污的腐泥,可是讓這一刻留著吧,讓這夢活在詩里,讓這詩也活在我夢里。
小草
被花香誘來的風吹著,被松針篩過的月色照著,小草的夢,是在空寂的幽谷里拔足而行。
仿佛與大地一般蒼老了,從立錐般局迫的泥土里掙出細弱的身子來。挨過幾度枯黃,幾度返青,一寸寸欲滴的蒼翠,都是生命的汁液苦苦凝成。
然而還是長不高,還是被蔽日的老榕,被叢生的荊棘,被無數開花的和不開花的、溫和的和獰惡的、垂死的和新生的,重重包圍起來,無以逃生。
山那邊是什么世界?――落日染紅的崖壁,琴韻琮琮的流泉。山那邊有朝霧夕嵐,有絲絲撩人春困的細雨,有半坡如火如荼的秋楓。黎明前一場大雪,輕柔如潔白的絨氈。一冬苦寒里,殷殷孵起綠色的夢想。便是烈日疾風無情鞭撻,也自有淋漓快意,勝過寂寞生寂寞死,一廂心事委泥塵。
高的是參天巨木,美的是姹紫嫣紅。小草不憚卑微寒愴,倔強地撐起纖細的生命。東風化雨,小草只取小瓢飲;陽光煦和,小草枯守一片蔭。永遠的低賤,永遠的渴求,永遠生的執著與認真。
我愿長成一棵細弱的小草,在自己腳下的土里。
賞析:
席慕容既是一位著名作家,又是一位著名畫家,因此她的文字有兩大特色:一是對景物尤其是對花卉的描繪非常細膩動人;二是顏色詞匯的使用信手拈來又自然無比。各式各樣的花都能入她的文,其中又以荷花與她關系最為密切。花對于席慕容而言,不單單只是花而已,而是已經被人格化后的一個個鮮活生命,當席慕容畫它、寫它時,它像是她的知心好友,讓她從它身上得到萬般回應。“看花不是花”,這是席慕容的特色。此外,她寫愛情、人生、青春、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既透露出一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又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她的作品,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說課設計 《鄉愁》
【說教學設想】
(一)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上述對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能力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品味詩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詩歌主旨;2.賞析對比、比喻、反復的修辭手法;3.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感受“鄉愁”的文化意蘊。
(二)說教學重難點
本文通過淺顯質樸的語言,表達了深摯的愛國情懷。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詩歌的文體特點,我確定品味詩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詩歌主旨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由于時空隔膜和本詩鄉愁的豐富內涵,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感受“鄉愁”的文化意蘊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說教學方法】
(一)朗讀法
通過個人朗讀、小組朗讀、競賽朗讀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法
設計了三個由淺入深的教學主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符合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三)對比閱讀法
通過對比閱讀,加深對本詩對比、比喻、反復的修辭手法的體會,遵循精講巧練的原則。
【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擬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具體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聯系舊知,情境導入
播放背景音樂,以“鄉愁愛國”為主題的古詩詞導入,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二)整體感知,朗讀品味(6分鐘)
第一步,學生個人有感情地朗讀,進行整體感知,教師對朗讀情況加以點評;
第二步,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認真聆聽,教師從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予以指導;
第三步,小組朗讀競賽,學生互評,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提高詩歌朗讀能力。
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意象,讀出感情、讀出情懷,從而突出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下面就將進入教學的重點環節。
(三)精讀文本,合作探究
遵循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三個有能力層級梯度的教學問題。
1.全詩四個小節之間的順序可以調換嗎?
引導學生抓住時間關鍵詞,明確詩歌四小節的順序,就是感情發展的順序,不可調換。由課文表面時間的變換線索,上升到對內在層層遞進的感情的初步感受。
2.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來表現鄉愁?效果怎樣?
提出探究要求:先自主探究,再交流合作。
首先,通過分析意象,如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借助分析比喻的修辭手法,理解意象中寄寓了作者濃濃的思國念鄉之情。
其次,并在學生對作者思鄉感情有了初步感受的此時,介紹作者余光中的成長經歷,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避免了語文教學中知人論世、先入為主的刻板模式,可能會造成的架空文本,肢解分析的現象。
3.本詩用了哪些詞來修飾這些意象?有什么效果?
展示更換過修飾詞的詩歌,讓學生小組討論評議,體會“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用法之妙。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自由發言,教師歸納,明確反復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本詩含蓄的語言中,飽含了深沉厚重的家國之思。通過這三個問題,指導學生從品味語言,到分析意象,再升華到對情感的理解。在深入理解余光中的家國情懷之后,為了深入理解《鄉愁》的文化意蘊,我設計了第四環節:
(四)對比閱讀,加深理解
首先,我向學生展示臺灣詩人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體會相同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進一步理解鄉愁文化這一主題;
其次,介紹琦君的散文,節選精彩片段,讓學生從文化意蘊的角度,談談自己的感受,我會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并對學生的思考和表達做相應的點評。
(五)布置作業,鞏固遷移
然后,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遵循課內和課外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布置相應的作業
篇4
故鄉對每個人來說,總是難以忘懷的;而對于一個詩人來說,更是他永遠的歌吟。在中外詩歌史上,寫故鄉、憶故鄉的詩俯拾皆是,詩人們飽蘸濃墨,盡情揮灑熾烈的思鄉之情。比如席慕容曾深情地詠嘆:“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這里遴選了6首詩(包括歌詞),它們從不同的角度,細膩真實地表達了作者絲絲縷縷的故鄉詩情。其主題雖然相似,但抒情方式各有特點(如卞之琳的《尺八》寫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詩作敘事與抒情有機結合),鑒賞時要注意比較。
閱讀這組具有代表性的抒情詩,還要抓住詩歌的特點――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藝術的魅力來源于以豐富的生活為基礎的豐富的想象。像《尺八》以古樂器“尺八”為切入點傳達思鄉的凄楚與悲哀,《游子謠》緊扣游子情感的巧妙構思,《醉漢》中富有震撼力的意象等,都值得反復回味。
佳作在線
尺八
卞之琳
像候鳥銜來了異方的種子,
三桅船載來了一支尺八,
從夕陽里,從海西頭。
長安丸載來的海西客
夜半聽樓下醉漢的尺八,
想一個孤館寄居的番客
聽了雁聲,動了鄉愁,
得了慰藉于鄰家的尺八,
次朝在長安市的繁華里
獨訪取一支凄涼的竹
品評……
卞之琳是一個沉思人生哲理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具有深刻歷史意識的詩人,他既注重從廣泛的人生現象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賦予詩作以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蘊,同時也把觸角伸向復雜深廣的文化歷史現象,力圖透視古今中外文化歷史現象的發展流變、興衰更替的軌跡及其難以言說的規律、復雜的多重因果關系,從而使他的詩作富有一種深沉的歷史感。關于這后一點,《尺八》一詩比較典型。
《尺八》作于1935年,曾被譽為卞之琳成熟期的最佳作。所謂“尺八”是一種古管樂器,亦稱“蕭管”,相傳產于印度,至遲在隋唐間已傳入中國,成為漢民族常見的樂器。但到宋以后已失傳不用,約在七八世紀時傳入日本,現在仍流行于日本,稱“晉化尺八”。可以說,一支小小的尺八象征性地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機運的流轉、興替。1935年春,正當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軍事入侵之際,卞之琳因事客居日本。五月的一個夜里,他聽到流傳到日本的中國古樂器尺八吹奏出猶有唐音遺韻的曲調,感到這“單純的尺八像一條鑰匙”,無意中為自己“開啟了一個忘卻的故鄉”;又仿佛是一個文化的“象征”物,一面“歷史的風塵滿面的鏡子”(卞之琳《滄桑集?尺八夜》),引起作者對人類文化流傳變遷和民族盛衰興替的深深思索,不久,遂構思創作了《尺八》這首具有象征意蘊的抒情詩。
游子謠
戴望舒
海上微風起來的時候,
暗水上開遍青色的薔薇。
――游子的家園呢?
籬門是蜘蛛的家,
土墻是薜荔的家,
枝繁葉茂的果樹是鳥雀的家。
游子卻連鄉愁也沒有,
他沉浮在鯨魚海蟒間,
讓家園寂寞的花自開自落吧。
因為海上有青色的薔薇,
游子要縈系他冷落的家園嗎?
還有比薔薇更清麗的旅伴呢。
清麗的小旅伴是甜蜜的家園,
游子的鄉愁在那里徘徊躑躅。
唔,永遠沉浮在鯨魚海蟒間吧。
品評……
全詩以游子的情感構成往復不已的循環:鄉愁不斷地萌生,又不斷地被理智所抑制。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種循環,從而細微地展現出游子的內心世界:他既有堅強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為轉移的情緒波瀾。
詩作第一節寫游子鄉愁的觸發:海上微風乍起,碧海像一朵“青色的薔薇”。游子觸景生情,想起了家園。第二節以三個排比句表現家園的衰頹冷落,游子的家園變成了“蜘蛛的家”、“薜荔的家”、“鳥雀的家”,從一系列對比中透出深深的嘆惋。第四節“比薔薇更清麗”的形容,有意與引起鄉愁的海上薔薇相比較、相對應,表示“旅伴”有可能轉移、消融游子的鄉愁。而最后一節以“旅伴”為“家園”,說明鄉愁并未因“旅伴”而消除。
?故?鄉?詩?情?
請你思考
對本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一般詩人寫舟子,很可能寫成一個劈波斬浪的弄潮兒形象,戴望舒卻突出了“沉浮在鯨魚海蟒間”的舟子作為“游子”的側面,著重寫他的鄉愁。
B.第三節寫“游子卻連鄉愁也沒有”,并非否定了一、二節中游子的鄉愁,而是游子的鄉愁不斷地萌生,又不斷地被理智所抑制,體現其堅強的意志。
C.末句是游子內心的獨白:“唔,永遠沉浮在鯨魚海蟒間吧。”“唔”,表示他經過沉吟后的感受,與前面無可奈何的是相似的,鄉愁又深一層。
篇5
關鍵詞:比較教學;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8-0103-01
語文教學中運用比較法,簡而言之,就是把兩篇或兩篇以上的課文結合一起進行教學,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賞讀,使學生更全面地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一、辨析異同,活躍思維
“有比較才有鑒別”,新教材同一單元中的幾篇課文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對的“個性”。因此,既可就“共性”同中求異,又可在“個性”里異中求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之效。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背影》與《臺階》,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兩文,然后,提出思考題:這兩篇課文有哪些共同點?有哪些不同之處?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分析,讓學生各抒己見,對課文進行各方面的討論比較,于比較中長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最終,水到渠成,師生共同歸納出兩文的“共性”和“個性”。兩篇文章的“共性”即都是用兒子的眼光來寫父親的。“不同點”有:第一,從主旨與情感上看,朱自清的《背影》,著重表現的是濃濃的父愛,作品讓人深切體會到真摯感人的父子深情;而李森祥的《臺階》則著力表現一個父親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文中流露出崇敬和憐憫的雙重色彩。第二,從選材角度上看,前者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通過寫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特寫背影、混入人群中的背影等四個背影的描寫來突出純樸深沉的父愛;后者則抓住“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通過寫父親羨慕人家高高的臺階,后來終于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描繪出一個非常要強、不甘人后的老實厚道的傳統農民形象。
二、發掘蘊蓄,激活思維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唯有這樣,才能發掘文章的蘊蓄。散文大多為形神兼備的美文,在散文教學中,若能運用比較法,則能更深層次地發掘品味到散文之“美”。
如教學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談生命》和《地下森林斷想》,教師可就這兩篇散文的中心和寫法,提出疑問:“生命”,是一個尋常卻又難以透徹解讀的話題,這兩篇文章,卻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本質與意義。請大家比較閱讀兩文,看看這兩篇文章內容上有什么共同點?經過討論,學生很容易就歸納出兩文內容上的共同點:第一,都是對自然界生命現象進行感悟與思考,表達了獨特的感覺和體會;第二,都表達了珍愛生命的觀念,在逆境中不氣餒的積極進取精神;第三,都是通過形象化的描述來表達作者的理念,化抽象為具體,使深刻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因為回答得到老師的肯定,學生興致更高,思維之門隨之開啟,為解決后面的問題提供了活躍的氛圍。接著,老師引導,這兩篇文章都是散文名篇,不僅因為它們主題開掘得深,蘊含哲理,具有感動人心和啟人深思的魅力,更在于它們精心的構思,細致生動的描寫,給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請同學們再比較閱讀兩文,看看它們在寫法上又有什么異同。很快,學生們又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開了。最后教師因勢利導,綜合出兩文的“比較點”:一是借助的“具體形象”不同。前文借助“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講述生命的一般進程,以及生命進程中的幸福與艱難的辯證關系;后文則是通過描寫“地下森林”這一奇特景觀,抒發對惡劣環境中掙扎成長的生命的禮贊;二是在表達技巧上,兩文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前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為喻,生動形象,蘊藉含蓄,給人以美的享受;后文更是運用了大量比喻句,如“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等句子簡練而形象可感;三是語言運用上,兩文都堪稱美文的典范。前文明朗靈動、富有韻味,運用比喻擬人修辭,“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為喻,生動形象,蘊藉含蓄,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類比鑒賞,拓展思維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主題,不同作家也可有不同的表達技巧。在新詩教學中,采用比較法,能有效地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余光中與席慕容的同名詩《鄉愁》,在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和出生地都是在大陸,后來赴臺灣。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那么,他們筆下的“鄉愁”一樣嗎?教師一“石”激浪,引起了學生莫大的興趣。學生們順著教師提示的“比較點”:詩歌的意象、語言、表達技巧,對這兩首詩一一賞析、比較,進一步領悟到:兩詩反映的主題相同,但各有特點。
四、舉一反三,遷移思維
篇6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山城重慶便是如此.秋季則愈顯得帶雨含愁.瑟瑟秋風中,雖沒有戴望舒那江南郁郁的小路,卻系著席慕容煙柳淡淡的鄉愁.看天空雀鳥的低飛,劃下點點滴滴,絲絲縷縷的沉思,驀然回首,我已踩著15歲的尾巴了,雨季,拉開了她的雨簾-----
度著步,似史鐵生在地壇里徘徊,擷數片枯黃的葉子,萎縮,干枯,記載著只有那片天空下的我才能讀懂的詩句,然后變成細細小小的雨針,刺入那顆流血的心.我開始懂得記憶是一個小小的牢籠,而印象則是籠外的天空。我是不小心踩到了它鮮綠的腳掌了。
徜徉是一處閑愁,三友路的青石小徑,寂寞地守著那一墻枯萎,留下老婦額上的滄桑。生命的弧度彎出自己的腳步。葉尖在私語中顫動,霎時傳過些許感動。一條楞青的精神植入心土,我想用一種呆板的笑容來好好對付。
看到葉上滾著雨后的淚珠,閃著眼,是那么躊躇,一絲凝眉的觸動。我很普通,不過如果有陽光照到我身上,我也會發光,七彩的光。你是否也被前途與現實迷住?迷途在重慶這霧都?看不清天空,讓那塊灰色的布蒙住?晶瑩的稚嫩,你是否聽得懂?我傻傻地伸出手,牽牽你,告訴自己心要跟著感覺走,永遠不回頭。
圖書館的燈向來很亮,我依著桃李湖靜靜地張望。如果說夏季的荷花是一種“天然去雕飾”的唯美,那么屹立于瑟瑟秋雨中的枯荷就是一種“我心永恒”的傾訴,枯枝不哭,衰葉不愁,用一支鏗鏘的筆桿把湖面劃成棱角分明的語言。風入袖,人依舊,柳色稀稀,一葉怎知秋?
風是秋天里最不害羞的小伙子,揮舞著自己有力的雙臂,能看到他突突的腹肌,吹柔了柳條,吹皺了湖面,吹平了我小小的心。裹來了一路芬芳,順著雨點一指,哦?桂花開了。
是那種小小的淡黃色的花瓣,淡到會被秋的冷氣冰凝,會被染成肅殺的墨綠。然而,她就那樣立著,伸著并不長卻很光滑細美的脖子,明凈得如同雨中的一抹陽光,溢出輕輕淡淡的芳香。
來生我要做一棵樹。恩,一棵開花的樹。為了讓你在我最美的時候遇見我,我將在這里靜靜等待.他就是那棵等我的樹,落掉最后一片葉子來等待.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折磨,立著就不能倒下.南開的樹,很多,像劍,也像戟,森森連成一片,而他的天空很廣,獨自立著,筆直到讓人瞻仰,在他的眼中,世界或許很小吧.為了他,我決計不再逃避,如果不能后退,我就選擇面對,堅強地面隊,決不逃離.
夜,輕輕喊了一聲,星星就亮了,盈盈如燭的光,咬破了夜里的寂寞.夜上濃裝,華光溢彩,而這里,只有一片微光,一路芳香.
我已不再是那個戴上紅花就笑,拿著獎狀就跳的小女生了.就連咖啡的苦也不能撫慰我內心的創傷,開始懂得Van gagh的一點點,那鮮艷的顏色背后又是怎樣的頹廢與控訴呢?想要一陣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從明天起~
篇7
一、師生對話
一是有疑而問,發問者為學生,應答者為教師。
1. 她們為什么不能隨便回娘家?
生問:老師:中學語文課本中披露的“媳婦不能隨便回娘家”的事例有三處:一是在《記王忠肅公翱事》中,王翱夫人甚愛嫁在京郊的女兒,每次派人去迎接,女婿堅決不讓走,于是女兒終究未能回娘家。二是在《孔雀東南飛》中,當蘭芝被遣回娘家時,母親驚訝得直拍手:“你如今到底有什么罪過呀,想不到你自己回來了。”三是在《觸龍說趙太后》中,趙太后女兒燕后出嫁時,太后握著女兒的腳淚如泉涌,明明依依不舍,卻為女兒禱告:“一定不要讓她回來啊!”以上三處描寫在我們中學生看來,都是有悖情理的。王翱的女婿算老幾?他不讓回娘家,王翱女兒不會自己回嗎?蘭芝母親呀,女兒回娘家是喜事嘛,不喜而悲,豈有此理!趙太后也是不可理喻,應該對女兒說:“你今后要經常回來看看我呀”才是。請問老師,這是何故?
師答:在封建社會里,婦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出嫁從夫”、“夫為妻綱”等道德標準像一條繩索緊緊束縛著婦女們的人身自由,公婆更是媳婦頭上兩座大山,壓得她們喘不過氣來。因而古代婦女出嫁后,一定要得到婆家的同意,娘家派人迎接,才能回娘家,否則就意味著決裂或被休。如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貴為相府千金的王翱的女兒在得不到丈夫的許可時,也不敢輕舉妄動;蘭芝的母親為何對不迎而歸的女兒不喜而悲了。至于趙太后送別女兒,則又屬于另一種情形:古代諸候的女兒遠嫁別國,只有被廢或亡國才能回本國。回娘家亦不易啊!了解一點以上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也有助于我們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 和尚破戒為什么都吃狗肉?
生問:我讀文學作品、看影視作品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和尚破戒都吃狗肉:如:《水滸傳》中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吃狗肉;還把狗肉往別的和尚嘴里塞,嚇得別的和尚連聲嚷:“罪過!罪過!……”電視連續劇《濟公》中的瘋癲和尚濟公也吃狗肉。又如電影《少林寺》中,武僧烤狗肉吃:還美其名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和尚只要吃肉就破了戒,干嗎不寫他們吃豬肉、羊肉、牛肉,非要寫吃狗肉不可呢?
師答:佛教清規戒律中,佛教徒吃狗肉是最不敬佛的行為。
生問:可魯智深路見不平一聲吼,濟公哪里不平哪有我,少林武僧除暴安良:他們的所作所為,正好體現佛所提倡的匡扶正義、懲惡揚善的宗旨啊。這樣的人,怎么會不敬佛呢?
師答:真正禮佛的人,不在口頭念佛,而在心中有佛。敬不敬佛,不看他們怎么說,而要看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怎么做。這是一種反襯法。作者寫他們吃狗肉不是要否定他們,恰恰相反,是為了更好地肯定、彰顯他們的善。
這類對話,考驗教師的應對:除了吃透教材外,還得有廣博的知識儲備。
二是設疑而問,發問者為教師,回答者為學生。即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緊扣教材,設問激疑,引導學生表達。如筆者上《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時,設計了如下問題,于是有了這一番對話:
師問:信陵君何許人也?他為什么要救趙?
生1: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王的異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王繼位,封公子為信陵君。信陵君的姐姐為趙國平原君夫人。魏國是趙國的近鄰,又是姻親之國,所以趙國只得向魏國求援。就魏國來說,唇亡齒寒,救鄰即自救,存趙就是存魏,趙亡魏也將隨之滅亡。于公于私,信陵君都必須救趙,所以才不惜冒險犯難,竊符救趙,抗擊秦兵;終于挫敗了敵人的圖謀,保障了兩國的安全。
師問:他用什么方法完成了救趙的大業?
生2:竊符。他先“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因為魏王“終不聽”,才不得已采用此策。
師問:誰幫他竊的符?
生3:如姬。
師問:如姬為什么幫他?
生4: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
師問:如姬能幫他,愿幫他,公子知不知道?在這關鍵時刻,誰幫他出了這么一個高明的主意?
生5:“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只有如姬能幫也愿意幫公子。然而公子卻不知道,這固然表現了公子急人之困、施恩不圖報的君子之風,然而要完成救趙的大業,還非得如姬幫助不可。于是侯贏在此關鍵時刻及時幫他出了這一高明的主意。
師問:侯贏為什么肯幫他?
生6:因為公子禮賢下士,禮遇侯贏,侯贏“士為知己者死”。
師問:作者寫信陵君竊符救趙,卻又將公子如何求如姬,如姬如何竊得虎符,公子如何與秦交戰等等,一并從略。反而去大寫公子如何去結交侯生,侯生怎樣料事如神,怎樣獻竊符之策,怎樣薦朱亥同行,朱亥又怎樣欣然前往,筆墨大多落在門客身上。這是不是有點喧賓奪主?
生7:非也,這是一種特殊的寫人方法,叫以賓拱主,類似國畫里的烘云托月的技法。筆落賓客身上,光耀公子人格。
二、生生對話
《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就在于為生生對話提供了一個場景,讓學生互相對話、互相切磋。智慧與智慧碰撞,靈感與靈感交鋒。因而在教學中,要找準契機,誘之以疑。學生若無疑,教師須善激,引導學生對話。如上《毛遂自薦》一文,上到毛遂與楚王定從于堂上,回頭嘲笑同去的十九人:“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時,我問學生:“十九人待毛遂如何?毛遂嘲笑他們對嗎?我們常說:做人要厚道。你們覺得毛遂厚道嗎?”學生多沉浸在因毛遂定從成功的喜悅上,沒有太留意這句話進而質疑之。于是大家一同回顧十九人對毛遂的態度:從不了解到了解,從“笑”而“服”而尊稱“先生”,關鍵時刻一致推舉毛遂,十九人待毛遂可謂善哉;而毛遂嘲笑起他們來毫不留情。
生1:毛遂是才智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
生2: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毛遂亦如此。
生3:史籍是據實輯錄,情有可原。
生4:材料可以取舍,可以隱惡揚善。司馬遷取舍不當,有損毛遂形象,實是一處敗筆。
由上觀之,教師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必須善于導疑,巧于點撥,于無疑處致疑,于“憤”“悱”處啟發,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遇到比較大的疑難問題,教師更要為學生的表達鋪路搭橋:如引導學生閱讀臺灣詩人席慕容的作品《長城謠》,重點在于體會遠離故土的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深深眷念之情。鐵鎖雄關、邊塞硝煙、沉重的歷史寄托著游子對故土的如火的深情。由于臺灣和祖國大陸長達半個世紀的隔絕,鄉愁這種情感具有空前廣泛的代表性。其中的詩句:“為什么唱你時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是賞讀此詩的難點,要真正讀懂,就不能不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探尋詩人的情感起伏的主線,在這樣一個感性的語境下,披文入情,準確地把握詩人的復雜情感和作品主旨,而不能憑主觀臆斷,為詩人的豐富內心世界貼上一個簡單的概念化的政治標簽,那無異于綁架了詩歌也綁架了詩人!于是我將席慕容同類題材的三首詩提供給學生:
《隱痛》:
一個從沒見過的地方竟是故鄉
所有的知識只有一個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
父親啊母親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出塞曲》: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
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
誰說出塞子歌的調子都太悲涼
如果你不愛聽
那是因為歌中沒有你的渴望。
而我們總是要一唱再唱
想著草原千里閃著金光
想著風沙呼嘯過大漠
想著黃河岸啊 陰山旁
英雄騎馬啊 騎馬歸故鄉
《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學生通過擴展性閱讀和比較閱讀后,于是有了如下一番對話。
生1:詩言志,歌寄情。這首《長城謠》寫于1979年,詩人少小離家老大難歸,故鄉的一切(自然也包括長城)都成了一種“模糊的惆悵”,對故鄉的記憶盡管在自己的心底,“還有好多好多線索”,可是,她不能輕易去觸碰它,“一碰就是一次錐心的疼痛!”故鄉的名字,那是詩人“心中的刺”!
生2:她在那頭,我在這頭,故鄉一旦成了千呼萬喚魂牽夢繞終不得歸的一個名字,那又是怎樣的一種落寞與疼痛!
生3:這幾首詩里的“故鄉”何嘗又不可以置換成“長城”這個意象符號呢?長城負載的許許多多民族與家國的歷史悲歡和個人的恩怨,它的“無情”,它的“冷眼”,何嘗又不投射在詩人的心上呢,進而生成“心中的刺”,積淀成“錐心的疼痛”?
生4:故鄉的名字居然是我心中的刺,一碰就是一次錐心的疼痛,試想,詩人面對故鄉,面對長城,情何以堪?!這是一個何等美麗又何其傷感的內心情結!詩人在這里,袒露的糾結心跡,又豈止是一個熾熱的愛國情懷可以簡單概括的?至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詩人為什么歌不成聲,文不成篇的深層原因了。
生5:倘若有一種愛,超越了時代的悲歡,超越了家國的恩怨,走進了生命,融入了血脈,對故國故土的一切,刻骨銘心,難以割舍,然而如此情思又常常剪不斷理還亂,那又是一種怎樣糾結的人文情懷!
生6:這種愛,有些非凡,有些獨特,——愛到不舍,愛到無言,竟至愛到憂傷,愛到疼痛,愛到包容一切,甚至愛到最后不能輕易地去觸碰它,什么叫大愛無疆,什么叫大愛無言,在詩人的這首詩里不是可以找到生動的詮釋嗎?這首詩讓我們直抵詩人靈魂最柔軟之處,那里保存著一種純然而又永恒的凄美之愛!
生7:海峽兩岸60年的隔絕,是多么悠長的歲月,有多少滄桑和變遷。那是一種類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景,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生8:這種隱痛,是海峽兩岸很多人的隱痛,很多年的隱痛,是一個民族的隱痛。所以,她鄉愁的悲劇,便成為歷史和時代的一種悲劇。儲存了故鄉所有的歲月。生長著故鄉的萬里身軀。詩人的鄉愁,亦是無聲的歌,無字的詩,無眠的夢,無墨的畫。
篇8
一、古詩詞閱讀
唐詩、宋詞和元曲陪伴我們成長,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網站,進一步領略詩詞的美好。首先“古詩文網”(http://www.gushiwen.org/),這里不僅有最經典的精選,還有描寫不同場景的古詩的合輯,比如描寫夏天,描寫月亮,等等。以后在作文中引用一下這些詞句,絕對加分不少。再推薦“詩詞名句網”(http://www.shicimingju.com/),這個網站是根據詩人的合輯排列的,要是對某一個詩人特別感興趣,不妨通讀他的作品過一下癮,這里還有詩人的故事,了解多一些對于理解他們的作品還是很有幫助的。無論是從牙牙學語時聽的《靜夜思》還是到現在所學的李白杜甫的壯麗詩作,這些詩歌都帶我們領略了中國文化的波瀾壯闊,其實在很多詩歌里面還有巧妙的構思,動人的故事待我們細細品讀。
二、現代詩歌閱讀
現代詩是用我們現在熟悉的語言編織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扣人心弦。雖然現代詩比較年輕,但是還是有很多詩人,形成不同流派和多種風格的。怎么樣?想知道得更多些吧,那就來“中國現代詩歌大全”(http://www.shigeku.org/xlib/xd/sgdq/),這里收錄了從20世紀20年代起的各種流派的詩人創作,絕對能激起你的求知欲。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太專業了,那就再給你介紹一個平易近人的網站“九九文章網詩歌版”(http://www.jj59.com/shige/),這里的詩歌更貼近生活,相信也更能打動你的情感,比如“我該怎么感謝你”“花兒的心事”。如果你也有溫暖的小情懷,就來這上面轉轉吧,說不定一下子就看到了感動你的文字。
三、歌詞閱讀
有人說歌曲是音樂和詩的結合,那歌詞一定就是歌曲中的詩了。有很多歌詞不僅押韻而且表達出了細膩刁鉆的情感,我們時不時都要引用一下,似乎只有它們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既然這樣,那平時遇到喜歡的歌詞,為什么不積累一下呢?首先介紹“我愛歌詞網”(http://www.5ilrc.com/),這里面有各種流行歌的歌詞,大家可以根據歌手或者歌名查找,點開即看到,十分方便拷貝和欣賞。然后再來“中國原創歌詞網”(http://www.cnycgc.com/),這里有熱議的話題,各路神人的各種風格的創作。如果你突然也有靈感,或者對別人的作品有一些建議,那來這里就對了,讓思想碰撞出更美的歌詞吧!
四、英文詩歌閱讀
篇9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問題;作用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已經被廣泛推廣,它為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帶來了可能,讓學生能夠以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被應用在教學當中,同時也減輕了老師備課的負擔,受到了學生和老師的喜歡。多媒體教學通常依據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教授的內容以及學習的對象來進行合理的選擇現代化的媒體,與傳統的教學方式良好的結合,被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利用多媒體這一直觀生動的形式,讓傳授的內容影響并傳播給學生,做到較為合理的課程結構以及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多媒體教學當中具有許多傳統教學無法達到的優點,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通過教師對這兩種教學手段的良好結合,避免其消極影響,把教學效果發揮到最好。
一、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人們的學習環境,教學方式產生巨大的變化。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成為教學環節中多功能的、方便靈活的輔手段。它能為教學提供并展示教學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圖像、聲音并能實現人機對話,有著極大優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多媒體能為語文課堂創造更加活潑和新穎的效果。相比于多媒體教學,傳統教學在教授課程之前需要對課程的內容、策略、方法以及順序做好事先的準備,學生只需要被動的參與到其中即可。而在多媒體教學中,通過視聽的良好結合,使學生能夠與計算機中的內容結合在一起,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在學生課堂之上,能夠更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對于知識的渴望。根據皮亞杰的認知學習理論這一觀點,我們可以知道,通過這種對于知識的渴望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之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二)增強課堂密度,提高信息容量
多媒體的使用增多了信息傳遞的通道,它能為教學提供各種資料并能隨機抽取。如文學資料包括教學所需的背景、作者簡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選題的其它作品等。如教師在教余光中的詩《鄉愁》時,可以通過計算機向學生提供作者余光中的背景資料以及以“鄉愁”為題的其它詩,教師也可以上已建好的校園局域網抽取席慕容的《鄉愁》,與余光中的《鄉愁》同時放在屏幕上,學生通過直觀比較,很快就能發現他們之間的區別,并能掌握這首詩在寫作上的特點。最后教師讓學生模仿詩中的句子“鄉愁是——”寫一句話,選較好的習作通過幻燈放映出來供大家共享,并作簡要點評。這樣整個教學環節可以節省許多時間,既增加了信息密度,提高了效率,又使知識前后相連,加強了知識系統性,幫助學生融會貫通的學習詩歌。
(三)可以幫助知識的獲取及保持
在多媒體的教學中,通過提供了一種外部多方面的刺激,包括:視覺、聽覺等感官的刺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獲取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心理家特瑞赤拉的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中可以知道,在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達到讓學生獲取到即可以聽到又可以看到或者感受到的綜合性的信息,相比于教師單一的去講課要獲取的信息量更大。而在實施這種教學的同時,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遠遠優于傳統教學。
在此,筆者認為,在當代教育教學中,只有科學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時所產生的影響,結合當前的教育理論的應用,在學生的主動性上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讓學生有更強的動力參與到學習當中,并積極的發揮其主觀作用,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更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一)追求容量輕視質量,追求效果輕視效率。
(二)教師盲目崇拜多媒體,忽視了教學的個性。
(三)媒體運用單一化,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頻繁運用多媒體,沖淡了師生情感的溝通。
三、科學認識、合理改進,教學以生為本
無論從全方位還是多角度來看,多媒體手段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濫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首先應把重點放在幫助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基礎上,通俗地說,是在設計教學過程和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多從學生的學上考慮,也就是所謂的“以學生為本”。教師應把教學的眼光放遠一點,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教學領域,最終是要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這也是教育界人士的共識,也是符合當今時代的教學要求。作為新世紀的教師,當然要將新的科學的教學觀念應用與新的教學領域,將新的教學手段與有效的傳統教學方法科學結合起來,根據課堂需要,適量適當地應用它,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這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必須做到的。
總之,多媒體課件只能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濫用,必須將它與有效的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根據課堂需要適量、適當的使用它,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石中英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傅道春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中學生電教》[J].張杰 李艷華.多媒體教學的“適時適量適度”.2003.6.
篇10
【關鍵詞】新課標 現代詩歌 教學
在課改的形勢下,根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根據中學語文新教材的訓練要求,中學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內容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高質量的完成教材所規定的詩歌作品的教學,并適當的進行詩歌聯讀與擴讀。
2.注重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讀詩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心態,豐富學生情感。
3.指導學生認識詩歌的基本特點和類型,指導學生了解、積累有關作家作品知識。
4.進行誦讀涵泳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背誦優秀詩作,豐富語言積累。
5.在誦讀中指導學生整體的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
6.行詩歌鑒賞的訓練,培養積極的鑒賞態度,激發鑒賞興趣,提高詩歌的文學鑒賞能力。
7.在誦讀、理解、品析與賞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透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們教師要善于從不同的層面來理解教材中詩作的教育教學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從課文教學來看,應做到既突出課文教學重點,又體現可實際操作的有創意的教學方法。
第一,注重詩歌的朗讀訓練
文學的驕子是詩歌,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說法闡明了詩的作用。中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可見讀詩的重要性。我在教學《有的人》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節奏,詩句中根據音節或意義進行有規律的短暫的停頓叫做節奏。教師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學輕讀課文,感受節奏停頓。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的抑揚頓挫。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師先范讀后,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最后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詩是講究壓韻的,詩句中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結尾,就是壓韻。本詩隔行壓韻,每節換韻。請同學齊讀第四節,感受詩的韻腳。通過這一步,學生既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又初步體味到詩中的不同的人生態度。
第二,創設有新舊知遷移的教學思路
詩歌語言精練、含蓄,有豐富的意境、強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不高,因此詩歌的教學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我讓學生先回憶以前所學過的思鄉的古詩,學生馬上回憶起了李白的《靜夜思》、崔顥的《黃鶴樓》,然后體會每首詩中的思鄉之情。接著在學生熟讀詩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再比較本首詩和前邊的詩的不同之處,它還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渴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愿望。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抒情,在詩歌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情感體驗中。
第三,捕捉詩歌中的意象,欣賞意境
一首詩歌,最易感知的東西是什么?是詩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傳達的呢?那就是詩歌的意象。意象是飽含詩人感情,染有詩人主觀色彩的物象。詩人在從事詩歌創作時,總要從自然界,從生活中選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這一物象本來表達一種客觀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語后,逐漸為詩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現時光易逝,人生苦短這一思想情緒,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等,成為帶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學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捕捉詩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揮手”、“沒有年輪的樹”。“笛”、“月亮”、“揮手”分別表現了詩人濃濃的思想之情,“沒有年輪的樹”則形象的抒發了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斷,無法用時間計算的思念。學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領到了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抒發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藝術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構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體的物象之內,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內容之外,即透過物象表面,表達作者深邃悠遠的思想情感,達到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詩歌的教學重點是領悟感情。品味語言,捕捉意象,體會意境就能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第四,從仿句練習入手,鼓勵學生能寫出自己的詩作
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與通用的語法規范,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其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與詩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學《雨說》一課時,讓學生仿造句:“小溪見了我,笑出了聲;種子見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兒見了我,笑紅了臉……”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把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喜愛完全融入詩中,寫出了不同仿寫句子。對學生的審美、理解、聯想和想象能力的培養,真是水到渠成。再細心的把學生仿寫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變成了一首贊美春天的組詩。此后再把以前學過的余光中的《鄉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也試著讓學生仿寫,學生也都興趣盎然,寫出了激情滿懷、真摯動人的詩句。新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在教學中,抓住新詩這一特點,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進行仿句練習,既培養了學生感悟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五,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
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和意境美,還要設計豐富多姿的詩歌朗誦、欣賞新詩、研討等活動。
1.詩歌朗誦、積累活動
在賽詩會上,除了朗誦學生喜歡的名詩作,還指導學生積累一些優美詩句。如:《色彩》、《螢火蟲》,中國古今不少詩人也寫到同樣的詩題,課外搜集幾首這樣的詩,說說他們所表達的內涵是什么。
2.欣賞新詩
給學生欣賞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舒婷的《致橡樹》,戴望舒的《雨巷》等,讓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意境來欣賞、點評,并摘抄背誦自己喜歡的優美詩句。
3.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