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閱讀答案范文
時間:2023-03-27 15:36: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愁閱讀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地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1.詩中用了哪些具體的形象來表現鄉愁?
2.“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作者將“故鄉的面貌”說成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將具體的食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這樣合適嗎?談談你的理解
3.“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故鄉的歌謠,故鄉的景致,古樹的年輪,作者從濃濃并且熟悉的鄉音入手,再從熟悉而又模糊的故鄉曾經的景致續寫鄉愁,最后從內心綿延不絕的鄉愁的形象化作大樹的年輪,永遠的思鄉之愁就這樣通過形象的景物,化抽象為具體的表現了出來。
篇2
一、加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閱讀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個體體驗,加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只有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文本研究。通過對話,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的認識與理解,而且可以生成多種閱讀體驗,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1]。
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充分體現出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自主性,學生可自由地體驗文本,并作為個性化的解讀,教師通過學生自主體驗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點撥,并指導學生自主地解決文本中相關的問題[2]。以《背影》這一課為例,教師在授課前,可讓學生自由地閱讀課文,并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主要表達什么思想感情,通過什么來表示”,之后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文本,注意與文本間的對話。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深入到文本中,深刻體會到作者與父親之間濃厚的感情。本文對話結束后,學生即可得出答案:本文主要表達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同時表達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感激與懷念。通過與文本的對話交流,學生不僅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而且在文本閱讀中升華自己的思想感情,明白父母對自己深深的愛,知道該如何去報答父母,達到情感體驗的目的。
二、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可以平等地進行對話交流。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依據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創設一個和諧的對話情境,其對話氛圍必須是平等、和諧、友好,教師在對話過程中,應做到真誠、熱情,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地與之進行對話交流,主動地坦誠自己的觀點與看法[3]。同時,教師也應敞開心扉,在對話中挖掘學生的優點長處,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并進行客觀、科學的點撥,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投入在教學活動中來,無顧慮地進行師生對話。以《背影》這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圍繞教材內容,設置多個相關的話題,包括:①當你迷迷糊糊要睡著時,看見父母為你蓋被子,當他(她)輕聲離去時,你有什么感想?②上學時,父母為你送行,千叮萬囑后離去,望著他(她)的背影,你最想說什么?③當你看到父母在田里辛勤地勞作的背影,你有何觸動?由于大部分的學生都與父母有著濃厚的感情,他們會主動地參與到對話教學中,紛紛向教師闡述自身的感受,表達對父母的感激與深深的愛。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開拓學生思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在中學語文對話教學中,教師常忽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認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正常秩序,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是課堂教學中動態思想、活躍思維的集中體現,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可自由地發表個人看法,暢所欲言。通過對話交流,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并且可以共享學習成果,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以余光中《鄉愁》這一課為例,當教師在介紹完整篇內容后,可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小時候的鄉愁為什么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后的鄉愁為什么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后來的鄉愁為什么是“一方矮矮的墳墓”?現在的鄉愁為什么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這四個階段的鄉愁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學生通過對話交流,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對話交流中,學生沖破各種禁錮,從思想束縛中解脫出來,進行思維碰撞,在課堂教學中還原真實的生活,充分展現生活的活力與律動。
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想碰撞平臺,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與生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 放.語文對話教學問題及策略探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451—452.
[2]羅云輝.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9):651—652.
篇3
【關鍵詞】現代詩歌教學;人文素養;《鄉愁》成功課堂
1 前言:
一位學生曾給老師寫過這么一段話:“語文課上你想盡辦法讓我們暢所欲言,可你不覺得教材里那些諸如李白、杜甫、舒婷、戴望舒啦,離我們太遠了嗎?什么‘懷古傷今’啦,‘壯志難酬’啦,我們沒有興趣……有那么多時間讓我們對這些遙遠的事情發表意見,倒不如將這些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
這封信讓我沉思:什么才算是語文教育中有價值的事?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學生的精神家園日益貧乏。這是我們教育的失職,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感嘆世風日下、物欲橫流、精神荒蕪的悲情,拿什么來充實他們精神的家園?作為語文教師,我想到了詩歌,詩歌蘊涵著人類深邃的哲思和綿綿不絕的文明,詩歌是人類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而優秀的詩歌,無不觸及人類心靈的深處,使我們的情感為之震顫,精神為之提升,思想為之開闊。因此,利用現代詩歌教學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極強的關聯性、緊迫性與現實性。
2 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教學現狀。
詩歌,很美,但現實很殘酷。現代詩歌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現狀不容樂觀:
2.1 受現代社會功利化的影響,考試指揮棒對現代詩歌的漠視,導致教學中對現代詩歌的省略。
2.2 入選教材的現代詩歌少,有的過于深奧,有些美感不足,難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共鳴。
2.3 “文化快餐”的沖擊,人文精神的缺失。
2.4 學生學詩的信心不足。
2.5 教師自身詩歌修養不足。
2.6 新詩創作的后天不足。
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教學的種種現狀,實在令作為教師的我們為之揪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此啊!沉痛思考之后,我們意識到,如果在基礎教育中加強詩歌鑒賞的審美教育,就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此同時,我們同樣渴望能有一縷陽光,讓我們看到現代詩教學的希望與前景。
3 《鄉愁》成功課堂讓我們重拾了現代詩教學的信心。
2006年4月,作為觀摩員,本人有幸聽到了由深圳南山學府中學顧艷老師執教的一堂全省公開課――余光中的《鄉愁》。更讓人興奮的是,《在山的那邊》的作者王家新蒞臨指導。此節課打動了現場的每一位師生、領導與專家。
2009年12月,作為骨干教師的我光榮地承擔了科組重任,同課異構了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理科的校長竟意外地愛上了語文。
《鄉愁》課堂真真確確地成功了,時至今天,它仍如一縷和煦的春風吹進教育者我們久違的干旱的心田,讓我們找回了現代詩教學的信心,看到了現代詩教學的希望。是什么深深撥動了觀課者的心弦?其引發的震撼究竟何在?不可否認的是,被教師的深情所感動,為此詩精粹的語言、濃烈的情感、優美的意境所深深吸引,進而陶醉其中。
《鄉愁》的成功無疑為新課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典范,只因它大大提升了也就是現代社會要求公民所具備的“人文素養”。
4 解讀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及由這些知識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內化在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氣質、修養,主要表現為一個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人際交往、情感、人生觀、價值觀等個性品格。
《鄉愁》讓我們在學會欣賞詩的同時,體會了詩歌濃郁的鄉思之情,激起了我們與詩人的思想共鳴,讓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5 走進《鄉愁》成功課堂,看現代詩課堂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
余光中的《鄉愁》,一首蕩氣回腸的思鄉之曲,中國最美的詩歌之一,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在眾多的鄉愁詩中,它不僅沒被淹沒,反而脫穎而出,放射出令人矚目的“水晶珠子”般的光芒,它的魅力源自哪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震撼人心的魅力則源于它內在的美。
于是教學中,我們都會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上獲得許多成功,而《鄉愁》課堂讓學生在積極尋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中不自覺地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養。
5.1 尋找美,提升自己的品位。
品位是一種境界,一種生活質量;品位是一個人的情趣;品位是思維,是涵養;品位是人生的態度;品位是對自然、對美、對和諧的親近和本能的認同;品位是對藝術的感知力、鑒賞力,是生活的細節。
《鄉愁》課堂中,在學生初讀詩歌后,由教師引發的“本詩在鄉愁詩中備受讀者的喜愛,它寫得非常美,究竟它美在哪里?”一經說出,課堂即刻激起了學生們極大的發現熱情,什么“結構美”、“情感美”、“修辭美”……脫口而出,自然讓學生由最初的起點站到了欣賞美的新的高度上,讓他們擁有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也就提升了自己的品位。
5.2 感受美,步入詩境,獲得良好的精神熏陶。
讓藝術進入語文,也就是讓學生感受美的過程。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語文藝術化則是提升學生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徑。于是,設置情境和配樂誦讀讓學生接受了美的洗禮。
5.2.1 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情感與詩境相融。
《鄉愁》課前,一幅靜幽的鄉村明月圖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頓時讓學生原本激動浮躁的心境得以平伏,頃刻讓他們沉醉其中,浮想聯翩,陷入對往事的回憶。或導入屈原《九章》中的“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比喻詩人暮年思念故鄉)”的詩句營造了詩歌氛圍,從而靜化了學生的心靈。
5.2.2 配樂朗誦,產生震撼,達到忘我境界。
現代詩歌,語言精練、含蓄,有豐富的意境,能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誦讀也就成為有效的手段。誦讀有利于學生去理解詩美,感受詩美。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誦讀對現代詩歌教學而言是極其有利的方法。通過多樣化的誦讀,詩的情感,詩的意境,就會自然在心中積淀。
帶有音樂感染力的誦讀,更能引發人的情感共鳴,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只因音樂是打開心靈之門的金鑰匙,是陶冶人們情操的方法之一,它的獨特魅力在于即使是家庭背景迥異的人,也都會被那動聽的音符所感染。
沒有音樂的詩是蒼白的。天籟之音《神秘花園》讓我們課前一起走進了《鄉愁》的情感世界,領略了課外古代鄉愁詩詞的魅力,接近尾聲的理查德克萊德曼鋼琴《思鄉曲》的宛轉悠揚、深沉激蕩的旋律,教師深情的誦讀,頓時感染了全場的觀眾,讓學生的心靈在優美的樂曲聲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凈化。
5.2.3 欣賞美,走進詩意,獲取更深的造詣。
學會欣賞,是學生獲取人文知識的過程,也是不斷提升他們詩歌乃至人文素養的過程。
(1)善引領學生抓住意象,找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理解詩歌的素養。
著名詩人錢濤曾說過:“教學一首詩,不能離開意象這個層面的研究。”意象是詩人表意時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內容。
《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樣,通過四個具體的意象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抽象的鄉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詩歌的素養。
(2)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熱情,通過再現畫面讓學生深悟詩意,讓他們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鄉愁》詩中,四節詩,四個畫面,為讓學生深悟詩意,教師用范例如“一個小男孩坐在窗前,細細的品讀著從遠方母親那里寄來的信件”作為開頭,分四小組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用百字以內的文字去再現詩歌的畫面,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深入理解,讓他們的情感與詩人一起飛揚,讓他們的情操得到升華。
5.2.4 創造美,鼓勵想象,步入創造,進入更高的境界。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而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模仿。模仿更進一層就會步入創造,學習現代詩歌也是如此。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詩來源于生活,是詩人對生活的感悟,會調動他們極大的積極性,為此在《鄉愁》課的尾聲讓學生仿原詩的結構,以“未來啊,鄉愁是……”猜測續寫余光中詩的第五節,讓學生更深地領悟詩人對祖國統一的深切希望,使得詩人筆下的“鄉愁”被放大了無數倍。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給所有那些整日在相思、離別和相聚間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學生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教師然后揭曉答案:未來/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梁/你來這頭/我來那頭。課堂最后以《國魂》“小時侯/國魂是項上的紅領巾/我在紅旗下/烈士在心頭為第一節,后分別以“長大后”、“而現在”為開頭續寫第二和第三節(每行詩的字數,不加限定)的作業而結束。
如此層層推進的現代詩歌教學課堂,學生在教師的牽引下,他們的心靈又怎能不深受滌蕩?最美的詩,最美的情感,帶給我們的更是最美的感動。而尋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現代詩教學過程的確不失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極為有效的途徑。
6 反思《鄉愁》課,挖掘成功課堂賦予我們的啟迪。
《鄉愁》成功課堂雖離開了我們的視野,但依舊那么的讓人記憶猶新,因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思考,更多的是啟迪――現代詩教學,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應如何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
6.1 認真備好課,充分挖掘詩中人文素養的內涵。
備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前進行的準備工作,是講好課的前提,它是決定教學效果好壞的重要一環。而詩歌教學前如能充分挖掘像《鄉愁》詩中母子依戀、夫妻思念、生死感傷、故國傷痛的人文內涵,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效果就能很好地呈現。
6.2 注重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引領作用,為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都知道,詩歌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課堂中能否激發學生學詩的興趣及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教師需用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語文教師的靈性,用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語文教師的神性,也可借鑒《鄉愁》中的圖片與音樂進行激趣,學習《鄉愁》課堂尋找、感受、欣賞、創造的步驟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相信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6.3 積極研究教法,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同課異構,可以說是目前推行的能給多數人認同的比較好的教學探索,好比“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地區、學生等不同,所以上同一課我們的教學方式都不可能采用同一模式,備好學生,研究教法,才是唯一的出路。實踐證明,大凡上過《鄉愁》公開課的,他們之所以取得不一樣的成功,無不在探索教法上下過苦功。
6.4 不能忽視課堂尾聲學生的小結,它往往是學生人文素養的升華。
我們的教學,都力求完美,而完美的教學該是有始有終的,所以課堂結束前的小結就一定不能少,詩歌教學更不例外。它既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動態,又是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反饋。《鄉愁》課堂結束前學生訴說的最深刻的感受,讓他們在各抒己見中不自覺地燃起了如詩人般渴望祖國統一的情懷,這也就是教學中的情感升華。
6.5 適當延伸課外內容,豐富人文素養的教材。
延伸課外內容,是學過知識的學以致用,既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又能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更能讓學生感受文學海洋的博大與精深。適當開拓課內走向課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文素養的教材。《鄉愁》課堂中的大膽猜測及仿寫,就是讓學生的情感達到新的境界一個很好的范例,該詩的人文素養的教材也由此豐富了起來。
7 展望現代詩教育的發展前景。
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中學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標,而現代詩歌教學則是學生自身文學素養及人文素養提高的有效途徑。而今,雖現代詩教學仍有其尷尬局面,但《鄉愁》的成功還是讓我們看到了現代詩教育的希望。
如果留意當下同學們喜歡的流行歌曲的歌詞,他們不就是一首首現代詩歌嗎?
再看看我們的周圍,仍有不少愛詩的,他們用詩尋求情感的寄托,慰藉精神的寂寞,更讓我們看到現代詩發展的前景。當中有王玉清同學這樣寫道的《鄉思》:少小別她尋夢去,碌碌無為在他鄉。中秋圓月倍憔悴,輾轉難眠把她思。更有許帥同學寫的《信念》:十四個年頭/從指縫間滑過/如夢如逝/成功與失敗/不過一步之距/靜寂的夜晚/群星璀璨/哪顆星星才是我/掛在上面的夢/手中的書/沒有答案/疑問被掛在了天上/太陽每日更迭/希望日日更新/我打定主意/握住信念/就握住了成功……
這些小詩雖然有稚嫩的地方,但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對人生的感悟、對文學的熱愛卻躍然紙上。老詩人圣野就說過:一個受過詩歌熏陶的人,長大肯定是個有是非觀、有真性情的好人。這些不正是困境中的喜悅之歌嗎?因此,我們要以長遠、積極的眼光重拾現代詩歌教學的信心,只要大家努力,相信一定能為初中現代詩歌的教學摸索出一條新的道路。
我們深知,愛詩的人,會用傷痛化作兩行淚;愛詩的人,如風一樣飄逸,如花一樣爛漫,如雪一樣清純,如月一樣神秘;愛詩的人,更會在快樂中行走,為自己留下更多的美麗……
參考文獻
篇4
1.試卷宏觀結構特點
近幾年,新課標全國卷高考政治試卷結構保持基本穩定,但又穩中有變、不斷創新。從宏觀上看,試卷覆蓋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模塊,不涉及選修部分。經濟生活、生活與哲學、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模塊分值比重上基本維持在30∶30∶24∶16,但每年又有一定的浮動,2014年分值比重為30∶28∶24∶18,2015年比重為30∶26∶24∶20。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經濟生活、生活與哲學仍然比重較大,文化生活最近兩年比重有上升的趨勢,這與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有很大關系。因此,文化生活的復習不可掉以輕心。
2.試卷微觀命題特點
(1)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
近幾年全國卷所考查的知識,均是《考試大綱》規定的主干知識或基礎知識。知識考查覆蓋面較廣,近幾年基本每年所考查的考點都在30個以上。偏愛思維量大、易錯易混的知識,如經濟生活中匯率的變化及其影響、價格變動對供求的影響、消費的反作用、財政的作用、宏觀調控的原因及手段等。哲學中意識的能動作用、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真理的一元性與客觀性、認識的反復性與無限性、聯系及其特征、矛盾的對立性與統一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否定觀點等知識。個別知識會反復考查,甚至在同一試卷中考查多次。
高考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因此高考試題需要保持一定的難度和區分度。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全國卷政治試題特別注重對某一知識的縱深考查。如(2015全國卷1)第38題第1問“結合材料二與所學經濟知識,分析現階段我國增加財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說明應該如何用好財政資金。”此題不是簡單地考查財政的作用或財政政策,而是深入地考查擴大財政赤字的原因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財政赤字。
(2)選擇題多為兩兩組合式
為了增加知識考查的覆蓋面和保持適度的難易度,新課標全國卷選擇題多為兩兩組合式。以新課標全國卷1為例,2012年兩兩組合式選擇題10個、2013年為9個、2014年為10個、2015年為11個。組合式選擇題同時也有助于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等能力,這將是以后命題的大勢所趨。
(3)問題設置更具開放性和探究性
全國卷高考政治試題問題設置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和探究性。這類試題滲透探究性學習理念,答案具有開放性。學生有一定的選擇余地,有助于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同時答案的開放性也有助于考查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2015全國卷1)39題第3問“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請就如何記住鄉愁提出兩條建議。”(2015全國卷2)39題第3問“近年來,日本政界有人企圖否認日本侵華的歷史,請你加以批駁。”
4.命題凸出能力立意,難度系數大,彰顯出高考的選拔功能
(1)常規的熱點、不常規的材料
全國卷不僅關注長效熱點,如科技、創新等,也關注時下熱點,甚至是炙手可熱、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熱點。不回避熱點,甚至迎著熱點而上。如(2015全國卷1)第38題背景材料是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39題是央視熱播的紀錄片《記住鄉愁》,并且設問中還涉及另一個熱點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課本基礎知識也是熱點問題,且第20題和第39題中兩次考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但是,背景材料信息提取難度較大。因為材料的閱讀量大、句子冗長、信息隱蔽、干擾信息和有效信息混雜,對“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要求較高。如兩個主觀題背景材料的文字量基本保持在650~1000字之間。以全國卷1為例,2015年文字量為664字,2014年為869字,2013年為933字,2012年為721字。大家再來看2013年全國卷2第38題第2問。(2013年全國卷2)38(2)“假設你是M省人大代表,請結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門提出解決被征地農民問題的政策建議。”
材料二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被征地農民的許多現實問題受到廣泛關泣。M省2010年對1460戶被征地農民進行了入戶調查。調查顯示,被征地農民戶均失地2.1畝,99%的家庭得到各種形式的補償,每戶平均獲得政府貨幣補償76271元;與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收入增加,戶均增加7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戶均減少10409元,其余家庭收入變化不明顯;69%的農民擁有固定職業,31%的農民沒有固定職業;在有固定職業的農民中,10%的農民是通過政府、社區介紹就業的;70%的農民擁有醫療保險,17%的農民擁有養老保險,3%的農民擁有失業保險。
材料只是一些具體的調查數據,而未對數據進行歸納總結,也就是被征地農民存在的問題未直接給出,需要學生通讀材料,對材料數據進行二次加工,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果學生信息提取能力不夠,答案也就無從下手。
(2)常規的材料、不常規的設問
材料看似非常熟悉,但是設問破題點隱蔽。如果對課本基礎知識理解不透徹、掌握不扎實,不易切入、無從下手。如(2013年全國卷1)39題第2問“《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引起的爭論深化了人們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說明‘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展’”。看似簡單的設問,但問題指向“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展”,對課本理論,增加了設問的思維含量。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整個思維過程:首先需要找破題點,本題的破題點應該是“爭論”。第一步應該是:“爭論”是什么(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第二步:為什么有“爭論”(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第三步:“爭論”怎么樣(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真理越辯越明,可以促進認識的發展);第四步:用認識論的哪些原理(真理與謬誤的關系,影響認識的因素)。
(3)常規的設問、不常規的答案
常規的設問,突破常規的答案。全國卷主觀題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是對課本知識簡單記憶的再現,而是通過知識的整合和遷移,再結合具體材料,靈活運用知識重新生成的。如(2015全國卷1)39題第1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記住鄉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對此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中華傳統美德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鄉愁反映了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眷戀之情,體現了當代人對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記住鄉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重要載體和豐厚的歷史文化養料。
仔細分析參考答案你會發現,對應課本知識點應該是第四單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美德的關系”;第二單元“傳統文化的繼承性、相對穩定性、民族性,文化在繼承中發展”;第三單元“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但是需要對課本理論、具體材料進行高度融合和再次生成。
二、2016備考建議
1.狠抓雙基,突出主干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全國卷對知識要求、能力要求都較高,對知識考查更綜合、更深入、更細致。因此,一輪復習要穩扎穩打,不僅要全、細,而且要突出主干知識。在對知識記憶的要求不放松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在能力方面,基本能力的訓練要貫穿整個復習過程,尤其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一能力對學生終身和整個社會發展都有益。在平時的復習中可以嘗試這樣做:學生自己分析材料找出有效信息、自己總結答案或把答案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總結答題規律。
2.強化訓練,掌握答題技巧
(1)要精選試題
首先,選用高考真題,包括全國卷還有地方卷。研究全國卷高考真題,可以從歷年真題中直接總結命題規律。地方高考真題也應該關注,因為全國卷也會借鑒地方卷,如全國卷的坐標題、圖表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山東卷的做法。其次,選用一些優秀的模擬試卷。建議多選用近幾年一直使用全國卷文綜的省份的模擬題。
(2)規范訓練
把規范答題的要求內化成答題習慣,同時總結答題技巧和解題方法。
(3)科學規范答題,即教材理論+材料
關于全國卷政治部分主觀題的參考答案,很多人都覺得答案天馬行空,甚至有一些從教材上完全找不到。其實不然,這些答案都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是課本理論、材料的高度融合和再次生成,對學生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首先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把握既要有廣度也要有深度,同時還需要一定的熟練度。知識之間宏觀聯系必須融會貫通,知識的微觀深度把握必須到位。因此,這對大部分高中生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只有那些少數特別優秀的學生才能達到。參考答案的設置,也正體現出高考的選拔性。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講,也要逐步提高他們的答題能力,在平時的訓練中注意把握好關鍵詞,引導學生由答得多到答得精簡,同時注意語言表達更具邏輯性。
作者簡介:劉東霞,出生于1981年10月,畢業于山東大學,碩士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山東省淄博四中,多次執教市、區公開課、網絡教研;多次在市教研會上做經驗交流,獲得市、區教研員和老師的一致好評。主要成績:
2013年,執教《國家財政》獲得淄博市優質課一等獎;
2013年,執教淄博市網絡視頻教研會《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
2013年,執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獲淄博市優質課二等獎;
2013年,執教《發展生產、滿足消費》獲得區優質課一等獎;
篇5
姓名______________ 指導老師______________ 郵政編碼______________
友情提醒:本卷總計120分,60%的題目出自2011年全年刊物,40%為綜合實踐題。
(一) 知識大比拼(50分)
1.給下面加點的字詞選擇正確的讀音,在正確的讀音下畫“_”線(5分)
(1)這家川菜館的菜非常地道(dào∕dao),今天你感冒咳嗽(còu∕sòu),算你沒口福。
(2)果園里,蘋果成熟(shóu∕shú)了,一個個紅紅的,特別招人喜愛。
(3)外面大雨滂沱(pāng tuó∕páng tuō),天還這么黑,他萬一出事怎么辦?
(4)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cuī)
2.北風吹,雪花飄,雪花飄飄年來到!又快要到新年了,小朋友們想一下,你學過哪些與“雪花”“春天”“新年”有關的詩句,說一說,寫一寫,表達你對新年的祝福!。(3分)
如“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用“/”標出下面古詩句的朗誦節奏。(4分)
(1)故 人 具 雞 黍,邀 我 至 田 家。
(2)種 豆 南 山 下,草 盛 豆 苗 稀。
(3)清 明 時 節 雨 紛 紛,路 上 行 人 遇 斷 魂。
(4)三 千 里 河 東 如 海,五 千 仞 岳 上 摩 天。
4.古詩詞及戲曲中經常出現許多花卉的名字,你知道多少?(8分)
(1)花名入詩(4分)
桃花 菊 杏花 薔薇 芍藥 牡丹 梨花 梅
①不是花中偏愛( ),此花開盡更無花。
②唯有( )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③有情( )含春淚,無力( )臥曉枝。
④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 )。
⑤( )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 )一段香。
⑥人面不知何處去,( )依舊笑春風。
(2)下面是評劇《花為媒》里的著名唱段《報花名》,五姑娘為阮媽唱了一年四季的花,請你試著填一填,再找來音頻或視頻聽聽這段唱詞,看填對了多少。(4分)
阮 媽:五姑娘呀,我想起來了,我聽人說過,姑娘會報花名,您得給我報報花名讓我聽聽。
五姑娘:今天,姑娘不高興。
阮 媽:啊喲,這是怎么啦?我說五姑娘,你別看我活那么大歲數,它就是一年四季開什么花,我愣不知道。
五姑娘:阮媽,你要不知道,姑娘就說給你聽聽。
阮 媽:哎呀,那就太好了!
五姑娘:阮媽,聽,花開四季皆應景,俱是天生地造成。阮媽媽呀!他怎么還不來呀!春季 里風吹萬物生,花紅葉綠好心情。( )艷,梨花濃,杏花茂盛,撲人面的( )飛滿城。
阮 媽:你再報夏季給我聽。
五姑娘:夏季里端陽五月天,火紅的( )、白玉簪,愛它一陣,黃啊黃昏雨,出水的( ),婷婷玉立在晚風間(都是那個并蒂蓮呀)。秋季里,天高氣轉涼,登高賞( )過重陽,楓葉流丹就在那秋山上,( )飄香分外香(朵朵都是黃啊)。冬季里,雪紛紛,( )雪景顯精神,( )在案頭添呀添風韻。迎春花開一片金(轉眼是新春)。我一言說不盡,春夏秋冬花似錦,叫阮媽,卻怎么還有不愛花的人。……
5.動腦動手,填填補補。(18分)
(1)補充下面的歇后語、俗語和成語(5分)
孔夫子搬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送鵝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籃打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傅領進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來將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音( )梁,三日不絕
逆來( )受,( )充數
掩耳盜( ),粉墨( )場,
(2)解釋下面的詞語。(4分)
露馬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孺子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無長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請將下列成語故事的主人公填在后面的括號里(2分)
四面楚歌( )
紙上談兵( )
聞雞起舞( )
江郎才盡( )
(4)仔細看看下面句子有什么毛病,找出來,并修改。(3)
①難得團聚,我們和母親坐在一起,圍著簸箕,一邊剝玉米,一邊談笑風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過這次鄉間勞動,使我懂得了凡事還要親身做一做才知其中甘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這個同學寫的東西,文不加點,錯字連篇,簡直沒法兒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寫句子(4分)
①雨來在水里鉆進鉆出。(擴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冬眠是動物在寒冷的沒有食物的冬季減少能量消耗的一種方法。(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看誰知道的作家作品最多,連連看吧!(8分)
法布爾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高爾基 《家》
巴金 《時間簡史》
夏洛蒂·勃朗特 《昆蟲記》
霍金 《童年》
魯迅 《紅樓夢》
曹雪芹 《皇帝的新裝》
安徒生 《簡·愛》
7.《百家姓》里有許多姓氏,有單姓,如“張”“王”“趙”“李”,也有我們不常見的復姓,如“諸葛”。你還知道哪些復姓,并說出姓這個姓的著名人物。(4分)
例:“諸葛”,諸葛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選一選(20分)
8.下面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一位大娘接著解釋:“收豆子、紅薯的時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話說:‘八斤獾肉七斤油’啊。”
B.“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教育我們不要驕傲自滿。
C.參加這次會議的只有八、九人。
D.“這,這是怎……”他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9.“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中的“種”和“收”分別跟哪兩種農具有關?( )
A.耬和鐮刀 B.斧頭和鐮刀 C.犁和鋤頭 D.耬和鋤頭
10.長江各段有不同的名稱,以下稱“揚子江”的一段是( )
A.宜賓至宜昌 B. 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磯 C.九江至南京 D.鎮江以下
11.下面四組短語中結構相同的一組是( )
A.百川歸海 目不識丁 B.萬水千山 志士仁人
C.得意洋洋 哈哈大笑 D. 干干凈凈 打掃打掃
12.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扶老攜(帶)幼 B.兩股(屁股)打顫 C.疾(憎恨)惡如仇
D.窈窕(美好的姿態)淑女
13.為下面句子中的“好”選擇意思正確的一項。
①夏天喝綠豆湯的好處是可以清熱解暑。( )
②他做數學題好把除法算錯。( )
③孩子既然好唱歌,就把這個興趣培養一下吧。( )
④她的皮膚好白。( )
⑤從此以后,廉頗和藺相如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
⑥路倒是好走,就是遠了點。( )
A.喜愛、樂于
B.容易發生某種事情
C.有利,跟“壞”相
D.表示肯定,相當于“容易”
E.表示程度上的特點
F.表示感情上的友好、親密
14.和“雨是最尋常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運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B.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C.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D.白發三千丈。
15.下面語句與場合不相符的的一項是( )
A.如果來一次你不再來,是我們的錯;如果你一次也不來,是你的錯。(飯店)
B.嫩草心中事,唯有我知音。(公園草坪)
C.如假包換,假一賠十。(醫院)
D.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請勿酒后駕駛。(道路旁)
16.找出下面四組句子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組( )
A.上海來的客人很多。
很多是上海來的客人。
B.他差點就成功了。
他差點沒成功。
C.她今天去拍照了。
她今天去給人拍照了。
D.兩個中學學生參加了比賽
學生參加了兩個中學的比賽。
17.填入下面句子的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
①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 )。
②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 )。”
③敵人知道他是我們黨的干部,想從他嘴里得到黨的( )。
④哪里要開山,哪里要架橋,都要經過( )的計算,
A.機密 精密 致密 周密
B.致密 周密 機密 精密
C.致密 機密 周密 精密
D.機密 精密 周密 致密
(三)閱讀理解(20分)
鄉愁
余光中(臺灣詩人)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8.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鄉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全詩分四小節,詩人分別把鄉愁比作( )、船票、( )和( ),它們對應人生四個時期的離合悲歡,依次是( )、成年、( )和( )。(6分)
20.怎樣理解“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仿照這首詩,描述自己的一種情感或情緒。(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30分)
22.題目:一件小事
平常的生活里,可能不經常發生什么大事,我們每天經歷的、記憶的經常是一些小事,請寫下一件讓你難忘的或你覺得特別的事,要求敘述詳細,有感情。
23.題目:愛是
把題目補充完整,寫一寫你對“愛”的理解。
以上兩題任選一題,字數不少于600字。
參賽說明
1. 答案可另用紙答寫,請寫清題號。
2. 作文用方格稿紙謄寫,也可打印。
3. 請在答案卷上寫清答題者的詳細地址、郵編、聯系電話、指導老師等信息。
篇6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蕙的風
汪靜之
是哪里吹來
這蕙花的風——
溫馨的蕙花的風?
蕙花深鎖在園里,
伊滿懷著幽怨。
伊底幽香潛出園外,
去招伊所愛的蝶兒。
雅潔的蝶兒,
薰在蕙風里:
他陶醉了:
想去尋著伊呢。
他怎尋得到被禁錮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風里,
隱忍著這悲慘然而甜蜜的傷心,
醺醺地翩翩地飛著。
(選自《蕙的風》)
這首抒情詩以“蕙”為描寫對象,通讀全詩,試分析“蕙”這一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解析:這是一首抒情詩,它所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對他的情人深深的思念卻又不能相逢的惆悵的情感,該詩充分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給人以感官沖擊力,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描繪更是平添了難以磨滅的記憶。詩作運用象征的手法,明里是寫花,暗里是寫人,借寫花而寫人,表現出主人公的思慕、憂傷和對封建勢力的怨憤之情。
參考答案: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將人的感情融入到大自然中。首先表現在意象的自然化上。詩中的“蕙”是一種香草,作者用它來象征美麗的少女,抒寫了“伊”與“蝶兒”的美好愛情。愛情在這里被表達得至真至純,沒有半點遮掩和扭捏。“伊”因為愛而放出“幽香”,“蝶兒”因為愛而聞香而至,二者的行為單純而直接,是人類最純凈的愛情。
【閱讀指導】
詩歌是通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的。鑒賞詩歌必須準確把握詩歌中的藝術形象。有些詩,通篇描繪具體鮮明的形象,借形象來抒發感情;有些詩,雖然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體形象;也有些詩,既描繪了具體形象,又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盡管詩歌刻畫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鑒賞詩歌都必須把握詩歌描繪的形象。
詩歌描繪的形象即意象,“意”是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中心,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是具體可感的事物。“意象”是指作者頭腦中所形成的客觀形象和主觀情感的有機融合,也指表現在作品里的、包含著主觀思想情感的具體形象。詩歌描寫意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意象進行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濃墨重彩;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聯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掌握和理解了詩中意象,鑒賞現代詩歌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樣分析現代詩歌中的意象呢?
一、弄清不同形式的意象創造
新詩中的意象雖然不如古詩中的意象那樣集中鮮明,意蘊豐富,廣為欣賞者所關注與接受,但仍然是欣賞中不可忽視的內容。要注意區分新詩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稱為現實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現實生活意象,在《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兩首詩中用得較多,如前一首詩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輝”“夏蟲”等,后一首詩中在對大堰河辛苦勞作的生活場景的描寫中,詩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滲透了詩人對大堰河悲慘身世和凄苦命運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等,則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們初中學過的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詩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屬于這類意象,它們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情感豐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意象
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意象,有助于體味詩歌感情,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意象就是把詩歌所提供的含蓄的東西“泡”出來。就是說,要把作者從繁雜的生活現象概括出的東西,還原到它原來的狀態中去,然后細細咀嚼、尋找并最后判斷作者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蘊涵的情思。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詩中,“土地”“河流”“黎明”“歌唱”等意象都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土地的熱愛。在這里,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的祖國,這首詩飽含著詩人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三、弄清意象之間的聯系
弄清意象之間的聯系,即弄清連接詩歌意象的紐帶,從整體上來分析詩歌意象。詩歌的旨趣不是靠單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意象之間的“ 有意味”的整合。只有弄清意象之間的聯系,從整體上來分析詩歌意象,才能弄清詩人情感的流向。解讀現代詩歌,必須注重意象的整體性,因為就同一首詩而言,單個的意象均是整首詩意象系統中的一個元素,如,余光中的名作《鄉愁》。鄉愁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抽象情愫,詩人以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種各具特色而又內涵豐富的新鮮意象使之具象化,詩人情感層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總之,意象解讀是我們通向現代詩歌審美旨趣的“入場券” ,鑒賞時只有分析好詩歌意象,才能把握好詩歌的意境、主旨及詩人的情感。
【閱讀思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 青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綠的草原,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著
——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啊,當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時候,
田野是多么新鮮!
看,
微黃的燈光,
正在電桿上顫栗它的最后的時間。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馬賽的路上
(選自《艾青精選集》)
1.從意象的角度解讀該詩歌的前兩句。
答:
2.分析“綠的草原,草原上流著/——新鮮的乳液似的煙……”這句詩中的意象。
答:
篇7
一、激發期待心理,喚醒閱讀內需
1. 設置閱讀懸念。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多數學生對閱讀教科書上的文章缺乏興趣。尤其是一些老課文讓學生如食雞肋,嚼之無味。因為這些文章滿足不了學生求新求異的閱讀期待。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窮人》。對這類距離學生生活實際遙遠的文本,應當避免老一套的教學方式,另辟蹊徑,設置閱讀懸念,帶著學生用新視角來解讀作品。在這方面,許多名師做出了表率示范。特級教師張祖慶在執教《窮人》一課的課前談話中,從莫言的作品與張藝謀影片的關系切入,引導學生厘清雨果的敘事詩《可憐的人》和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窮人》的關系。弄清課本的來龍去脈之后,張老師提出了問題:“列夫?托爾斯泰為什么要把這首詩改寫成小說?他是怎么把這首詩改寫得那么精彩?”自然引入了課文的學習。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學生產生了一種迫不及待地想要閱讀課文的欲望。教師雖然沒有開始講課文,但學生在與作品、作者、編者的對話中,聚焦于發現,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
2. 音樂渲染氣氛。利用音樂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可以快速帶領學生進入與閱讀內容有關的教學情境。在一次三年級《給予樹》教學研討課上,筆者一邊播放圣誕節的音樂,一邊深情地述說:“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盛大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孩子們會收到自己平時最想要的禮物,得到小小的滿足和大大的快樂。在充滿愛的芬芳的圣誕節即將到來的時候,小姑娘金吉婭看到給予樹上的心愿卡中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的愿望,她是怎么做的呢?”圣誕音樂的感染力跨越國界和時空,把學生帶進了圣誕節的歡快氛圍中。音樂的魅力和溫情的敘說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與探究興趣,為接下來的閱讀創造了靈動的空間,學生欣然踏上了閱讀課文的旅程。
二、關注期待要求,深化文本探究
在現實中,大多數學生愛看課外書而不喜歡探究課內文本。究其原因,主要是課外閱讀無拘無束,沒有強制問題和答案;而課堂內的閱讀有目標和任務的指向,這個閱讀體驗是“痛苦”的。如果能做好課內閱讀的指導,將方法和經驗分享到課外,必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兒童立場”上,選擇好閱讀的切入點、興趣點和疑難點,激發學生閱讀期待。一旦W生探究問題的欲望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搶著閱讀,搶著去探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升華對文本內涵的認識。特級教師閆學在執教《伯牙絕弦》時就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要求,插入了幾處閱讀拓展:(1)在引導學生想象伯牙對知音的渴望后,插入了伯牙與鐘子期相識的傳說;(2)閱讀感悟“知音之死”內容后,插入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里描述的動人故事以及伯牙悼念鐘子期的短歌;(3)理解全文內容后,簡介了對《伯牙絕弦》的有關歷史記載,播放古箏樂曲《高山流水》。這樣,就有效地觸動了學生的情思,引發了學生的感觸。再讀課文,學生就能更深刻地感悟到伯牙與子期的深厚友情,感受到知音的深刻內涵。
三、調整期待取向,提升賞析能力
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不斷變化,他們的閱讀心理期待也在不斷變更與重組。為了讓學生保持閱讀的興趣與探究的積極性,教師要不斷調整學生的期待取向。
1. 情感期待。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通過鳥兒和樹的對話表達了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反映了信守承諾的可貴。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有位教師指導學生閱讀鳥兒“苦苦地追問與尋找”那棵大樹無果后,又引導學生回到去年那“春天的約定”――帶著約定,樹在冬天做了最漫長的等待;帶著約定,鳥兒歷盡了千辛萬苦……在教師描述的情境渲染中,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鳥兒和樹去年的約定。通過教師充滿激情的語言,“一唱三嘆”式的激情引讀,反復強調春天的約定,極力渲染樹與鳥兒的難舍之情,學生深切體會到文中所反映出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情感,形成了一種情感期待,為深入感悟內容、品析語句做好了鋪墊。
2. 個性化期待。閱讀是學生自我感悟內化的行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體會強加給學生,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課堂上,教師要珍視即時生成的教學資源,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師通過適時的啟發與評價,把學生帶入文本,感受居里夫人樸素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隨著教學的逐層深入,教者帶領學生反復讀文,學生的閱讀體驗也逐步深刻,形成個性化閱讀心理,獲得層次不同的閱讀體驗,體會到居里夫人的容顏之美、精神之美、人格之美、貢獻之美、永恒之美。在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交流體會,引導學生將居里夫人美麗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四、拓寬期待視野,創新延伸空間
篇8
關鍵詞:課堂教學;多媒體;提高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51
歷史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對于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意識教育,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樹立崇高目標,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然而初中歷史教學,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把歷史可看作“豆芽兒學科”,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加之文字學科的學習比較抽象,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和厭煩。這些都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歷史課堂教學怎樣避免或消除不良因素的干撓和影響?通過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就結合自己怎樣利用多媒體進行歷史教學談一點心得與體會。
一、設置懸念,導入新課,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激發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經過課間活動,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亢奮狀態。如何在上課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鐘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而且學生學習情緒是否高漲,也取決于能否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時設置懸念,就成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一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如在講授《和抗擊沙俄》一課時,我利用圖示在講授“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后,設置了這樣的懸念以導入新課:“除了澳門被侵略以外,我國還有哪個地方在明清時期也遭到了入侵呢?那哪個國家入侵?最后結果怎么樣呢?”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思考,這樣使學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教學中來,并積極思考,努力探索,尋找適當的答案。
不僅如此,懸念還可以設置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之處。45分鐘的教學,要使學生注意力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確實不易。“研究表明,經過10-20分鐘的注意起伏,便會導致注意不隨意地離開客體,教師講課時每隔10-15分鐘使學生轉換一下不同種類的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注意的穩定”。因此,我還在知識的重難點處設置懸念,這樣既引起學生重視,還消除了由于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如在學習“鄭成功”后,我邊利用屏幕展示中國地圖邊說:“中國的地圖就像一只雞,荷蘭殖民者曾經侵占過作為雞的前腳―臺灣,那除了雞腳以外,還有那部分也曾經遭受過外國的覬覦入侵呢?是雞尾還是雞頭呢?”(“雞頭!”“雞尾”……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就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下一環節講授,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總之,懸念的設置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技巧,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把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實踐證明能課堂上巧設懸念是提高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措施
二、在情境模擬中體驗歷史、在角色扮演中體驗歷史
在講課時,我總是精心創設與模擬歷史情境,讓學生通過活動把聲、色、形作用于自身感官,通過接受多種信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熱情,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使學生跨越時空、地域的鴻溝,猶如身臨其境,撥動學生的情感,從而對歷史產生真切的體驗與感悟。如在學習港澳回歸“一國兩制”有關內容時,我先放了段升旗錄像,讓學生再度體驗一下那激動人心的情景,回顧完港澳回歸后,同學們共同探討了“一國兩制”的有關問題。然后我利用多媒體屏幕展示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配以《思鄉曲》,讓學生齊讀,體味其中滋味。短短幾分鐘,一下子就使學生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思鄉情結,也感受到詩人熱切盼望統一的心愿,激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結和渴望、期盼祖國統一的神圣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少同學還就臺灣統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段學習,學生接受了情感教育的洗禮,有情入史、由史生理,,道德品質和心理品的得到了熏陶和培養。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使學生走進歷史,感悟歷史,更深刻地了解歷史,更準確地評價歷史。如在講授《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我讓學生根據《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景象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扮演,從而表現了當時北宋東京瓦子力的熱鬧景象。從而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通過模擬歷史場景,身臨其境,與歷史、與社會共呼吸、共命運,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體驗。
三、巧用多媒體優化歷史教學
篇9
一。認真審題,抓住題眼
現代文閱讀在設題上一般表述嚴謹,出于人文關懷的角度,對于一些難題或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在題干的表述上都會有所暗示。答題時一定要審清題干,注意那些帶有限制性和暗示性的詞語。如題目中的“用原文回答”“用自己的話概括”“哪些”“結合自身經歷”“20字以內”等。“用原文回答”――說明所寫答案必須是文中原句;“用自己的話概括”――不能完全用文中原句回答,但答案一般在原文中,可將原文里的句子變換下角度或表述方式;“哪些”――表明答案要點不止一點,一般答三點即可;“結合自身經歷”――既要結合原文,又一定要聯系自身實際;“20字以內”表明要按規定字數作答。只有看清要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性詞語,才能準確作答。
二。見分定點,巧妙作答
現代文閱讀中主觀題所占比重很大,不少主觀題都是根據答題點來確定分值的;如此,我們可以根據分值確定答題點。如“文章敘述了‘我’成長記憶中的哪幾個片段?請簡要概括。”仔細思考,“哪幾個”與“3分”之間的關系,則可推知本題應該答出三個或三個以上片段,每個片段1分。如此按分值答題,有利于完整答題,把失分率降到最低。
三。見題作答,掌握規律
“文中第④段能否去掉?為什么?”“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能不能去掉,為什么?”在現代文閱讀題中,這樣的問法隨處可見。一般說,中考閱讀選文一般都是名家名篇。這些文章,都經過命題者反復的推敲。顯然不能去掉。類似的題型還有:兩個詞語的位置能否調換;某個詞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把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詞,行不行?對這些題型的回答,關鍵在理由的陳述上。可以得出這樣的答題公式:不行(好,不好,或不能),如果……,就……。題型見多了,規律自然也掌握了,答題自然也就會游刃有余了。
四。抓住要點,三言兩語
一般來說,主觀題的答案都不是太長,應細讀文體,三言兩語,切中要害。有的同學,喜歡把主觀題的答案寫得很長,結果不但影響美觀,也讓閱卷老師看了皺眉。同學們可以參看歷年的中考語文現代文主觀題參考答案,一般都是三兩句話,甚至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因此,同學們平時應對自己的書面語言進行錘煉,力爭準確簡潔。
五。積累術語,巧妙作答
語文學習講究的是厚積薄發,平時積累一些必備的“術語”,如與結構有關的術語:“承上啟下”“首尾照應”“設置懸念”“鋪墊蓄勢”“埋下伏筆”;主要說明方法有: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一要熟練掌握各類說明方法的基本特征,準確辨析易混淆的概念。如出現“例如”“比如”等詞,一般是舉例子;有“如”“像”等比喻詞,常常是打比方;看到數據就要想到列數字;發現幾種事物一起說明或存在數據的比較,就要想到作比較;如從幾個角度逐一解說,往往是分類別;下定義要揭示本質屬性,作詮釋只是一般特征闡述。二要牢記常見作用,熟悉常用術語。如下定義給讀者明確的概念;舉例子化抽象為具體;列數字使說明內容更準確、科學;作比較給讀者具體鮮明的印象,增強說明的效果;分類別能清楚地說明區別和聯系;打比方使說明生動形象;引資料增強說服力;作解釋使說明準確、簡明、通俗易懂;配圖表使抽象的事物變得直觀清晰,一目了然,簡便易懂;摹狀貌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文章線索有:以事物為線索,以人物為線索,以人物見聞為線索,以人物情感變化為線索,以時間為線索,以地點轉移為線索等。文章線索滲透于文章內容中,要準確理清文章線索,只需要仔細審視文章標題、開頭、中間和結尾,看看是否有反復出現的詞語或句子,這個反復出現的詞語或句子,就是文章線索。這會使得我們在解答結構方面的作用或表現手法等類型的試題時,更加得心應手。
六。觀點鮮明,自圓自說
近幾年來,議論文閱讀要求考生談對某觀點的看法,讀某篇文章得到的啟示,或要求結合自身實際,談自己如何做等一類開放性問題逐漸增多,意在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如,長沙市閱讀題《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勁》“請簡要談談對作者觀點的看法。” 2009年廣西河池《讓信念點亮生命》“閱讀文中畫線句子,結合自身實際,說說現實生活中,你拿到的是怎樣的‘牌’?你將如何打好你‘人生之牌’?”不少學生回答時,往往撇開原文作者觀點,侃侃而談,天馬行空,言辭雖“漂亮”,但得分不高;也有不少考生往往忽視“結合自身實際”等剛性要求,雖觀點鮮明,持之有據,言之有理,但得分不高。
議論文觀點鮮明,思想深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教育作用。針對文章的觀點談個人看法、感受,解答時要注意緊扣文章論點或內容,并適時聯系實際,做到觀點鮮明、正確,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分析時要注意先主后次,條理清晰。當然,對于問你“贊不贊同作者觀點的”問題,答題時一定明確給予回答:贊同還是反對,然后展開分析。
以上幾種方法并不是絕對的,有時需要把幾種方法綜合起來,才能做出準確的回答。同學們在實際運用中,可靈活掌握。
流光容易把人拋(修改稿)
―― 《一剪梅? 舟過吳江》賞析
貴州省沿河自治縣民族寄宿制中學 何海華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
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
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在宋詞中,寫離愁別緒,漂泊思鄉之苦的作品不少,其中不乏佳作。蔣捷的《一剪梅? 舟過吳江》便是此類作品中的上品。從詞的語言風格上看,它既有李清照的“凄清飄零”之苦,又有辛棄疾的“欲說還休,莫道天涼好個秋”之愁韻。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春愁一片,等待酒澆。“愁”從哪里來又因何事起?“秋娘渡”加“泰娘橋”,“風飄飄”又“雨蕭蕭”。 詞人風雨人生,漂泊孤零之苦怎一個愁字了得!“樓上簾招”,多少羈旅鄉愁,幾多人生哀嘆看來只得寄情于江岸酒家了。只恐怕“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啊!
篇10
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集中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素質教育在學科課程中培養的基本途徑,集中體現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在教學內容和要求方面,號召教師指導學生“感受作品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并把“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作為“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的第一條。所以,文學回歸課堂,勢在必然。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課本所選的白話文篇目,都是典范的文學作品。可見要學好語文就無法回避文學。
怎樣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性,實實在在地讓文學回歸課堂呢?
一、學習不輟,引進活水。作為中學語文老師,要對學生加以人文性的關注,做到教書育人兼顧。這就要求老師轉變教學觀念,從高考的指揮棒下解放出來,把語文課上得精彩,上得妙趣橫生,上得有文學味。當然,這樣的課堂不是稍微了解課文和熟悉各類習題的做題方法和技巧就能從容應付的。人們經常講的“一桶水理論”,顯然已是明日黃花。何況,我們語文教師面對的是一批批伴隨著網絡長大的且又有個性差異的學生,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除了應具有扎實的語言學、文字學、文章學等自身學科的功底外,還必須了解其它學科如美術、繪畫的發展動態,把知識的觸角伸向各個學科的最前沿領域,及時引進“活水”, 在課堂教學中,當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結合在一起時,它會同時刺激人的不同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互相影響,發揮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的思維力、創造力的作用。這樣的課堂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好的詩文藝術魅力無窮,體現著作者的審美情趣及文學修養,而老師在教學中的藝術延伸恰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最佳方法。所以,語文老師要愛好廣泛,且不輟學習,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有生機、有活力的課堂,把語文課堂上得更有文學味。
二、培養學生聯想及想象的能力。文學是作者表達其審美理念、審美意趣的藝術形式。美是文學追求的最高標準之一,它是人類主觀情感交流與升華的結晶。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當它還是文學作品時,僅是停留在文本層次,這個文本要通過讀者的賞析才能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作品,因此,讀者的閱讀加工賦予了作品審美意義。這里的審美是人類最高級的思維活動。它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可以說,沒有聯想和想象,就談不上閱讀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并運用到文學審美中去,這是語文的重要目標。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文學作品主題有多義性,理解文學作品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助于理解作品。反之,欣賞文學作品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忌一言堂,忌標準答案,要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四、啟迪學生思考社會、思考人生。社會和人生是一部讀不完的文學巨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啟迪我們的事物,只要你帶著審美的眼光去觀察,你就能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審美水平。看見污水肆意排進清澈的河流,我們會為人類的健康擔憂;看見美麗的鮮花遭受摧殘,我們會為此而傷感;看到早逝者的靈車從身邊經過,我們會為青春苦短而恐慌……這些都是文學,也是美學,我們留心了,思考了,這本身就在讀書,在審美。動筆寫寫,自然就提高了文學修養,學生的文學修養提高了,語文課堂方能有濃郁的文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