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閱讀答案范文

時間:2023-04-11 10:1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任閱讀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信任閱讀答案

篇1

信任的力量》

①某報曾登載過一則短文:作者在德國打工,某天房東要去旅游,請小伙子幫忙照看熱帶魚,說著就把房門的鑰匙交給了他。房東與他素昧平生,竟然對一個陌生人如此信任,讓他又感動又頗有壓力。

②某次他去買東西,不料已經到了閉店時間,老板說:先生,你可以繼續挑選,不過我要回家了,自動收款機就在出口處。另外勞駕您走時替我順手把店門關好。祝您晚安!

③讀了這兩則發生在德國的故事,我不會認為那里的一切都是陽光燦爛,或諸事均坦坦蕩蕩,墻角處肯定也會有蜘蛛網。但是這兩個故事還是深深地感動了我,這個國家的社會風氣令人羨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之上的真誠。

④1991年我去德國參加華文文學研討會,會后應歌德學院院長邀請去該院講學。因經費不足,院長就私人掏腰包,把本應學院邀請的公務活動,變成了他個人邀請,因此接送或講學期間的外出,一概由院長夫婦駕駛私家車出行,接待人員也全由院長的夫人與子女擔當。像這位院長這么講原則,守信用,在有些國家可能是鳳毛麟角了。

⑤其實我國古往今來有諸多關于嚴守信用及對人信任的倡導。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不論是什么人,有地位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也好,平民百姓或只是一般服務人員也好,首要一條,都應當是受公眾信任的人,這樣的人就是公眾眼里的民族精神與社會財富。

⑥受人信任的人,自己的心靈深處有一個人格法庭。那里雖然沒有法警看守,也沒有廉價的信誓旦旦,卻時刻有一顆滾燙的良心,當然事物有時也會走向反面,并不是所有的誠實都能收獲信任,否則唐初詩壇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就不會在獄中唱出: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毋庸諱言,當今社會有著不可輕視的不信任感。有人說,假如雷鋒健在,他那些助人為樂的行為,一多半會惹來懷疑的目光。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社會現象。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誠實的人被欺騙得太多,誠實人也會懷疑誠實。一旦誠實人懷疑誠實,人的世界就會墮落。

⑦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與友人談斯坦茲經驗的信》中說: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贏得孩子們的信任和熱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這一點,一切其余的問題也會隨著解決了。教師對學生如此,其他一切親情、友情及干群關系,或鄰里關系,乃至國際關系,無不如此。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獲得一切,沒有互信,便一切都無從談起。信任是一件得之很難失之最易的品行。被信任者即是被信賴者,那也是人生的重要財富,這種財富積累的愈多,做事的成功率愈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信任富翁愈多,其社會愈安定,愈同心,愈和諧。不論哪個領域、哪個角落,若是產生了信任危機,那么他便距危機四伏不太遙遠了。

⑧信任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責任,能增強人的自律意識。

(作者:高深來源2012年4月2日《解放日報》有刪改)

14.文章開頭就列舉了三個事例,是不是重復?為什么?(3分)

15.第⑦段劃線句運用了道理論證的方法,有何作用?(2分)

16.結合全文,簡要談談信任有哪些力量?(2分)

參考答案

14、不是。

前兩個事例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小伙被房東和店主這兩個不熟悉的德國人信任的故事,充分表明德國的社會風氣好,人與人之間充滿信任的。(1分)

后一個事例講述德國院長嚴守信用的故事,這就交代了個人嚴守信用是人與人互信的基礎。(1分)

從而引出下文對信任這一話題的闡述。(1分)

15、劃線句引用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總結的關于教育孩子的精辟見解:首先要贏得他們的信任,從而達到互信。(1分)

從教育切入由小到大,由師生關系到所有一切關系,最終論證了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獲得一切,沒有互信,便一切都無從談起的觀點。(1分)

篇2

有沒有想過其實書也在認真思考你,認真地讀懂你呢?

為什么這么說?這是每閱讀一本書時我所想的問題,不僅僅是你在對書中的作者抱有揣測,書對每一個讀者都帶有詩意的揣測,那是怎樣般的揣測呢?

你讀過高爾基先生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自傳體三步曲沒有?我閱讀《童年》的時候,心中無數疑惑。疑惑什么呢?我在疑惑,作者是不是就站在我眼前,正在用親切的話語詢問我有沒有理想風箏般自由自在的童年快樂時光?有沒有與他那樣充滿了苦難的童年生活?如果有,有沒有像他那樣的外祖母呢?

每閱讀一本書,書中結尾寫的是完滿的句號,但是過程卻向我問了無數個問題,像是書在無時無刻的閱讀著我的心情,我的行為舉止,我的情緒,像是要把它美妙的生命傾訴給我知道,把它的經歷變成我所經歷的時光,我心中的問題,大概就在我閱讀它的那一刻可以慢慢地解答,沒有現實中的問題,也沒有現實中的回答。好像問我的也是它,解答問題的也是它,就這樣一來讓我如此輕易地陷入了旋渦,但又很快地解救我出來,又再次將我推入另一個旋渦……

它可以用那高高在上的姿勢告訴我它是強者,也可以小聲地告訴我它多么溫柔弱小,但是無論它告訴我的是什么,我都愿意去相信,哪怕它在說謊,哪怕它在吹牛皮,哪怕它只是利用我的信任開個大大小小的玩笑。

因為它知道我信任它,它不會有那種高高在上的驕傲,有的只是對生活無盡的感慨萬千,因為它知道我能讀懂它,所以才在文章中間隱藏了那么多的問號,因為它相信能夠回答出來,所以它才急不可耐的想要超越我,在我把答案寫出來時先把答案交給我,交給天下間無數的讀者,當然,要說明的是它只讀懂了一部分的讀者,另外一部分的讀者,它是無法地理解,因為知識有時侯也把人拒絕在門外吧?

這樣,能讀懂它的又能有多少,它能讀懂的又是多少呢?

篇3

【關鍵詞】職高學生 職高英語 課堂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74-01

一 重視學生情感,營造和諧氛圍

管理好課堂是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英語課堂也不例外。我們要從權威者的位子走下來,走到學生中去,樹立平等的溝通意識,從而促進相互理解、跨越代溝、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充當亦師亦友的角色,在關心學生學習、紀律的同時,要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使學生感覺到溫暖,增進師生感情。這樣,學生就愿意親近老師,為老師的管理減輕了很多壓力。老師的情感渲染對學生有重大影響,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上課要精神飽滿、熱情洋溢、面帶微笑,聲調溫和、誠懇,這樣會給課堂教學帶來愉快的氣氛,誘發學生內心情感的體驗,對課堂管理起著積極有益的作用。

二 嚴格要求與正確引導相配合

老師要走近學生,但不能過分親密,否則就會造成該嚴的時候嚴不起來、該管的時候管不了的局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師和學生親近要適度,也就是說老師對學生要有熱情,要關心愛護學生,但要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嚴中有愛。如果學生有了小動作,老師可用目光注視他、提醒他,使他知錯并改正;也可變換語調或聲音的強弱、節奏的快慢讓學生感到老師的“弦外之音”;還可根據講課的內容來提問,學生怕老師問到自己而急于尋求問題的答案;還可停頓調節,突然中止自己的講話,讓學生感覺到自己違紀了,并及時改正過來。如果實在需要言語批評,也不要盛氣凌人,更不能用刺激性很強的話語,老師可將心比心地對學生進行批評、說服,首先贏得學生的信任,然后再陳述各種利害、分析種種弊端,這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也要善于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即使是后進生,也要看到他們的長處,通過表揚他們的長處讓他們改掉自己的短處,因為表揚可以使學生增強自信心,產生上進的動力。這樣做不僅能維持課堂紀律,而且學生也會更加尊重老師。

三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

如果學生能聽懂學會,那他們就會用心去學習,而不是有心或無意擾亂課堂秩序了。為了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在授課時教師應盡量降低要求,簡化課文內容,并進行分層次教學。以第二冊Unit 5 Lesson 18 How to avoid traffic accidents為例,設計了以下具體操作。

1.閱讀前

不一定要正確讀出每個單詞的讀音,明白每個單詞的詞義,只需捕捉有效信息,掌握課文大意,根據要求(或指導)回答各類問題即可。首先要求所有學生自己快速閱讀課文,并找出下面問題的答案:What can protect you if the car stops or changes direction suddenly? 很快,幾個基礎稍好的學生就舉起了手,他們找到了答案:Seatbelt。隨后,后進生在提示下也找到了答案。

2.閱讀時

在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并回答了上述問題之后,要求學生再次仔細閱讀每一段,找出每一段的主題句,并針對課文設計出幾個判斷題:(1)In fine weather,driving too fast can decrease your chances of having an accident.(2)Good brakes can increase your ability to control the vehicle in emergencies.(3)If the windshield is very clean,you can see the road ahead clearly.

當學生對課文進行了第二次閱讀后,讓他們思考并判斷這幾個題是否正確。同時指導后進生在文中找相關句子或相關信息,進行對比,也可相互討論。之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這幾個問題,趁機講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心思想,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文章的含義。

3.閱讀后

向學生出示一些重要的關鍵詞進行復述或幫他們復述。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參差不齊,可采用分段或全文進行復述的方法,并給學生提供主題句,以便學生復述時進行參考,進一步消化課文的內容。

篇4

尊重學生的觀察。課開始師生互動中,老師自然微笑地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好人嗎,怎么知道的。學生紛紛說“從笑容中知道”、“從摸我的頭的動作中知道”、“從你說話的聲音中聽出來”等等。從老師笑得越來越開心中知道,有的答案是他所沒想到的,但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大加肯定,直夸學生聰明、善于觀察。

尊重學生的認知。原老師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自主概括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剛開始回答的幾位學生是用一個句子概括的,原老師卻及時肯定地說:“你能把文中很長的起因敘述用一兩句話說明,你已經讀懂了故事情節。”后來的學生用幾個詞“一天深夜、大霧、撞車”概括的,原老師仍微笑地評價:“概括的更簡煉了。”他沒著急、沒批評學生“你沒弄清要求用四個字的詞概括嗎”而仍鼓勵學生“還能在此基礎上更簡煉嗎”“你敢挑戰已經回答的答案嗎”。多么友情、激勵的提示,給已經回答的答案以尊重,給未回答的學生以自信。

尊重學生的理解。老師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會有這樣“不要賠錢,反而向撞自己車的人感謝”的出人意料的結果,能從文中哪些詞語體會到。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從文中一句話能體會作者的誠實,有的說從幾個動詞中體會到的。老師微笑著,像是看到了學生有了收獲而欣慰,并且對那位找到文中一句話的學生也給了充分的 肯定:“你從這整句話中體會到了,你肯定是善于表達的孩子。”真誠、中肯的評價讓學生感到了老師的和藹可親。

篇5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時,才能把自己的干勁和聰明才智充分地發揮出來。7—14歲的少年兒童,自尊心日益增強,他們喜歡受人尊重,渴望獲得人們的信任;進入高年級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獨立地試一試、干一干,這時正是人的個性與創造力萌發和發展的好時機。

如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課時,我只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講一講這個故事。但他們說想“演一演”,我采納了他們的意見。結果課堂氣氛非常好,經過幾個學生的表演之后,全體同學都對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講故事時都能脫口而出,且講得生動有趣、回味無窮。

有時當同學們發言不是很積極的時候,同學們又提議進行小組競賽,教室里一下子就變得熱鬧起來,一個個爭先恐后地舉手,踴躍參加到討論中來。我不禁感嘆:還是孩子了解自己呀!當他們對自己選擇的學習活動感興趣時,那任何艱難的學習都會變得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二、設計開放問題

閱讀既然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那么,學生自然可以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所以,在課文問題的設計上,應摒棄強調“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如教學《落花生》,教師問:“從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這是個富有彈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和體驗,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作出闡述。有的從教材的原意出發,認為應該像落花生那樣,做個埋頭苦干、默默無聞的人;有的則結合現代社會價值觀,提出:現在是市場經濟,一個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樣默默無聞,恐怕連一份合適的工作都難以找到;還有的來了個折衷:落花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很可貴,但它一味等待別人來發現的思想不可取,因為如果沒有人發現,不就埋沒一生了?因此,該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時候,就要踏實工作,不炫耀,不張揚,像落花生一樣;該需表現自我、展示才華的時候,就得有蘋果、桃子、石榴那樣的勇氣。這里,學生之所以能萌發如此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和濃厚的個性色彩、答案迥異的見解,完全是因為開放性問題情境的設置。它猶如一方強勁的催化劑,有力地催生著個性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三、讓閱讀積累更富個性化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會的大語文觀已是語文教改的方向。學生的語言等各方面的積累不應該局限于課本、課堂,而應面向生活、社會中的各個領域。但是,現在的課內外銜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啟蒙,要么橫加干涉、強行填充,這著實是對學生個性的傷害。

教師要深入研究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有的學生對科普類課文感興趣,凡事總喜歡問個“為什么”,就向他介紹一些科普類讀物;一些學生對故事特別喜愛,就可以向他介紹一些童話名著;一些學生寫作水平較佳,在鼓勵的同時,可以向他推薦一些同齡人的優秀作文選,使他有個比較、學習的機會。這樣尊重個性、選擇性的閱讀,會促使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更加豐滿,也將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四、讓個性化的表達更盡興

有了個性化的思維和知識積累,便會激發表達的欲望,也必然會產生不同的表達內容和方式。教師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比如教學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說《船長》,當講到船長隨著輪船徐徐下沉時,我問:“讀到這兒你有什么話要對船長說?”我原本想學生肯定被船長的精神所感動,會說一些激勵自己的話,但是有一位學生提出不贊同船長的做法。他認為:“一個人生命最重要,沒有了生命,光有精神有什么用?船長既然是船長,他已經把船上的其他人都救出去了,他完全有能力把自己也救出去,沒有必要選擇與船共沉大海,沒有必要作這種無畏的犧牲。”我想了一下,語文上的很多問題都不止有一種答案,我們應該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想法。

五、個性化的評價

篇6

閱讀教學以字詞句的掌握為基礎,以語段教學為開始。閱讀教學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語段相對于句來說,不僅僅是幾個句子合在一起那么簡單。語段同時也是這幾個句子內在含義的交融與影響,這里就需要教師開始做好引導工作,指導學生們分析句與句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白這段話的主題是什么。只有掌握了語段的理解,才算是邁進了閱讀學習的大門。語段教學是閱讀的開始。但是對于大部分的學生來說,在考試的整張試卷中,對于語段的分析題最為恐懼,幾乎是失分最多的題了。課內的內容還好點,對于課外的內容,由好幾個語段組成的語篇,有的學生根本就無從下手。所以這還得從語段的教學下手,那么到底應該怎么辦呢?

一、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我們所處的農村小學的硬件設施比不上城里的小學,但有的差距卻是可以通過一些事情來縮小的。無論做什么事情,外部的環境因素是相當重要的。學校在中午午休的時候開辟了讀書時間,同時又開放了圖書室方便學生借閱書本,這樣學生就有書可讀,也有時間讀了。同時我也鼓勵學生們將自己的課外書互相交換了看,這樣就有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范圍。一段時間下來,很多的學生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學生們回答問題開始了旁征博引,這都是讀課外書帶來的可喜變化。有時我還會利用班會課的時間來專門與學生談天說地、話古道今。不知不覺中,學生們的閱讀有了積累,我與學生們的感情也加深了。

二、帶著問題閱讀

在以前的課堂中,基本是老師提問講解,學生聽。這樣是單方面的灌輸,師生之間交流很少,這樣對于學生的積累已經學習方法的掌握作用微乎其微。我在一些課文教學過程中,挑選出一些重點語段,先根據內容提出一些問題,然后帶領大家一起分析這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投入到閱讀當中去。而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問題的答案,說說為什么,對于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二次閱讀的方法來解決。經過一番對問題的分析,對語段的朗讀,對問題的回答,學生們對語段基本上較為熟悉了。如在教學《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時,對于互聯網的作用,學生們就展開了精彩的討論。不但有課本上所講到的內容,同時也說了一些課外的知識,這些也得益于平時的積累,在討論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學生的答案,進行適當的評議。不能忽視任何學生,閱讀本身就是件感性的事,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些許不同,只要有收獲就好。

三、結合課文進行閱讀實踐

對于一些思想感情豐富,內容充實的好文章,可以借其一起與學生品味,來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情感。如蘇教版《誠實與信任》,通過小故事說明了城市和信任比金錢更寶貴重要的道理。故事淺顯易懂,學生們都能夠理解故事大意。同時也能夠透過故事的本身來體味出課文的思想: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最起碼,最基本的品質,人與人之間還有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誠實與信任。

四、創設契合的情景閱讀

篇7

一、釋放師生潛能,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常常使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變得“僵硬”,再加上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普遍存在一種叛逆的心理,導致師生關系變成對立的狀態,不利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反而出現“教師讓學生努力學習,而學生偏偏不學習”的尷尬現象,這也導致了教學效率變得越來越低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學會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尊重、理解、信任學生,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正確的把握好師生關系,從而營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最大限度的優化初中語文課堂。

初中生一般已經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對于文章有他自己的見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以《“諾曼底”號遇難記》為例,文章主要敘述的是“諾曼底”號在薄霧中前行的時候,不幸被“瑪麗”號撞傷,在這次海難中,哈爾威船長沉著指揮,忘我救人,最終救出了眾人而自己以身殉職的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或者分組討論,分析評價哈爾威船長的人物形象,并讓其他同學對回答得不夠充分的答案進行補充,然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答案,歸納總結,同時對學生的分析進行點評,表揚具有獨特見解的學生,以增加其信心。這樣一來,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學會獨立思考,還能釋放師生潛能,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釋放師生潛能,科學、有效地課堂提問

課堂教學就是將未知的東西轉變為已知的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少不了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而提問的目的就是促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并積極思考,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而教師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引等,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提一些沒有創新意義的問題,且總是將注意力與希望放置于“尖子生”身上,這非常不利于整體教學效率的提高。新課程要求教師應釋放師生潛能,有意識地創設問題,將問題問到關鍵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參與性,使其真正地融入到教學環境中,并與教師一起探索問題的答案,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過多地依賴課本,依賴標準答案,依賴教師等。

有效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回答的欲望,并參加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在創設問題時,應多設置思考性與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以往的知識經驗來創造新信息,并允許廣泛的答案范圍。以朱自清的《春》為例,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設置一些容易理解的問題,如“文中細筆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是什么?”等,然后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適當增加問題的難度。如“在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根據對課文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等,以此引導學生在提疑、解疑、答疑的過程中,培養其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這樣一來,不僅為學生營造了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還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三、釋放師生潛能,豐富學生對語文的情感

教師自身的情緒對學生也有一定有影響,也就是說積極的情緒可以帶來積極的情感,反之則帶來消極的影響。教師應學會將積極的情緒帶入課堂中,激發學生對語文的熱情,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愛因斯坦曾說過:情感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后的動力。也就是說教師應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用語文獨特的氣質去感染學生,同時,正確引導學生學會用心去感受語文的魅力與文字的氣質,細細品味語言中所蘊藏的情感,聯想課文中描述的場景,深入理解語言的韻味,從而豐富學生對語文的情感體驗。

以《美麗的西雙版納》為例,教師可為學生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去閱讀、理解文章的內涵,同時借助多媒體的優勢,播放一些關于西雙版納的圖片或者視頻,刺激學生的聽視覺感官,或者教師可以在閱讀時播放一些優美的歌曲,讓學生結合音樂來選讀文章的內容,從而加深學生的對文字的情感,引起學生無限的遐想。又或者在教學古詩《泊秦淮》一課時,可讓學生充分理解詩句中所蘊含的感情,并根據詩句想象作者杜牧在創作這首詩時,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懷,并探究這首詩意在諷刺什么等,再讓學生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以此增加學生對語言的情感體驗。

篇8

關鍵詞 : 語文教學;孩童 ; 想象力;

臺灣詩人楊喚的《家》中寫到:“樹葉是小毛蟲的搖籃,花朵是蝴蝶的眠床,歌唱的鳥兒誰都有一個舒適的窠,辛勤的螞蟻和蜜蜂都住著漂亮的大宿舍,螃蟹和小魚的家在藍色的小河里,綠色無際的原野是蚱蜢和蜻蜓的家園。”學生讀著、陶醉著,忍不住也寫下自己心中的《家》。“多彩的花園是花朵的家。碧綠的竹園是春筍的家。高大的樹木是小鳥的家。蔚藍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潔凈的地球是我們的家。”……多好,孩子們的想象多充滿靈氣呀!欣喜之余卻再次想起那曾經聽到的“雪融化了是什么?”的答案,“雪融化了是春天”被否定的一剎那,我相信孩子的心受到了傷害,就此可能就泯滅了他無限的想象力。

在一次期末檢測時因為“青山慢慢長大”引發了我們的爭議,又因為標準答案的提供禁錮了我們一些教師的思維,又像是磨掉孩子想象力的一把銼刀。最終這個答案被無情地判錯。這次批閱在我心頭留下了深深的“?”。孩子的想象力到底該如何激活?如何保護?

童趣無價,童言無忌,孩童時期是培養想象力的最佳時機,孩子們奇異豐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創新。可以說,任何創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異想天開中。作為老師,當我們面對孩子們神奇豐富的想象,富有詩意和創造因素的語言時,我們應該鼓勵、呵護。當孩子缺乏想象時,我們應該想方設法激活他們的想象力。

一、依托文本觀察自然,積累豐富的表象

“一粒沙里有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想象的內容總是來源于客觀現實,是隨著經驗的積累產生出來的,想象離不開現實生活。如果沒有對現實生活的細心觀察,學生想象力的激活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對于孩子來說,單純地觀察要求是少有收益的。我們可以依托文本的學習,教會孩子觀察,以積累豐富的表象。

(一)結合文本材料,引領學生進行閱讀

想象也是隨著語言的發展產生出來的。閱讀為孩子開啟了通向世界的大門。通過閱讀,孩子的知識漸漸就會廣博,那表象就會豐富,想象力也自然會寬廣。如果在孩童時代閱讀優秀的奇幻、科幻、童話作品,則可以豐富孩子的思維,“少了這些,就像身體里缺乏某種元素一樣。”

童話是幻想的搖籃。自古到今,童話不知凈化了多少心靈,孕育了多少夢想。教材中有趣的童話,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媽媽》等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吸引孩子們的眼球。這時讓學生借助大量地閱讀,吸收童話的精髓,耳濡目染,從閱讀中積累表象,從而激起他們對生活的美好想象,同時激活與生俱來的埋藏于大腦之中的幻想基因。我們一邊繪聲繪色地講述,一邊不忘留下懸念讓他們盡情猜想。在聽讀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設置的懸念讓孩子們調動積極的思維,想象故事的進展。在自讀的過程中孩子們又會隨著情節的變化或激動、或愉悅、或傷心……不知不覺間他們的語言在發展,他們的想象在活動。

(二)開展交流,顯現積累成果

我們在學生觀察、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整理好詞佳句、寫讀書感受,開展“觀察交流會”、“班級讀書會”,評選“觀察小能手”、“閱讀大王”等,促使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勤于閱讀的良好習慣,從而形成一定的觀察力、閱讀力,為學生想象活動的開展貯存了豐富的表象。

二、用好教材,激發無限的想象

新教材生字教學中雖有認字和寫字之分,但都遵循著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要求認的字,都是最常見的、出現頻率最高的;要求寫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簡單的。所選的課文文情并茂,形象生動,富有藝術魅力。神話故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所選古詩情景相生,意境深遠……從識字到閱讀都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充分用好教材,可以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

讓生字靈動起來。低年級的課堂上識字教學是重頭戲,如何讓學生發揮想象,讓靜止的生字靈活起來?可讓學生據字思境,據字作畫,據字表演,據字編故事等等,用想象賦與一個個生字以靈性。有些漢字我們可以“據字作畫”,如“樣、叢”,可以畫一棵樹上拴著一頭羊,兩個人站在地平線上。在漢字的識記過程中我們讓孩子們積極思維,放飛想象,化靜止為靈動,不知不覺中激活了想象力。

三、擺脫束縛,鼓勵大膽的想象

孩子總有一些古怪的奇思妙想,當他們說起,一定要尊重他的想法,信任他們說得對,切不可以想象是否合情合理而加以判定。

在我們的讀寫課上,我出示了“抱著”的句式讓學生練習說話。“爸爸抱著寶寶。”“對,我們人類可以擁抱,其實世界萬物之間有很多的聯系,我們可以想象他們就像我們人類一樣啊。還可以說誰抱著誰呀?”“藍天媽媽抱著白云寶寶。”很好。

“白云媽媽抱著雨點寶寶。”好極了,“沙灘媽媽抱著貝殼寶寶。”“大海媽媽抱著珊瑚寶寶。”“荷葉媽媽抱者露珠寶寶。”“森林媽媽抱著蘑菇寶寶。”太好了,生活中的普通現象在孩子的眼中成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沒有了束縛的想象是輕松的、愉悅的、自然的。

“春天媽媽抱著燕子寶寶。”多奇特的想法,真棒!學生的想象被激發,緊跟著“夏天媽媽抱著知了寶寶,秋天媽媽抱著蛐蛐寶寶,冬天媽媽抱著臘梅寶寶。……”都出爐了。正是沒有繩索的羈絆,真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才有了如此豐富的語言,一首優美的兒童詩《抱》就此誕生。

篇9

一、民主和諧激趣法

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通過人文性體現,提高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的積極性。教師與學生互動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會增加,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學生會更加輕松、更加自主。比如《哪吒鬧海》課外閱讀講解教學,故事的主人公是哪吒,哪吒的個性活潑、古靈精怪,小學生們都非常喜歡。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先鼓勵學生自主發言,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的哪吒形象。另外,教師設計多個與學生互動的問題,如:哪個學生能講講哪吒鬧海這個故事?誰能說說哪吒鬧海的原因?學生在獨立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參與問題的積極性非常高,并且主動與教師交流,課堂教學氛圍非常和諧、輕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聯系非常密切,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給予學生很多發言的機會。學生在課上感受到課堂中的民主、平等、寬松,因此更加信任教師,更加樂于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

二、廣度彈性問題法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具有廣度、有彈性的問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師鼓勵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使班級不同層次學生之間能夠互補,促進班級學生整體發展,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愉悅。語文課堂也會更加和諧、更加精彩。比如在《長城》一課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分組朗讀課文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各小組討論如下幾個問題:①想一想,作者眼里的長城是什么樣的?說說什么是運河?②面對這樣一個偉大的奇跡,說說你們的感想?將問題拋給學生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總結出問題的答案,每個小組向教師匯報后,得到了教師的鼓勵和表揚。在評價學生答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具有一定廣度和彈性,讓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評價中得到自信,從而更加樂于參加語文課堂活動。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營造有趣、和諧的氛圍,教師提出符合思維和學習規律的問題,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后,都表現出幸福、滿足的表情,課堂氛圍和諧,教學效果也更好。

三、動力點贊鼓勵法

在營造語文課堂氛圍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運用點贊、鼓勵的語言,注入學習動力。在語文課堂中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語言,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都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情緒。所以,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多運用鼓勵性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每顆渴望知識的課堂,都希望獲得教師的認同和鼓勵,而教師的鼓勵和贊同,是促進師生和諧關系,優化課堂氛圍的關鍵。比如《比尾巴》一課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一場角色扮演活動,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能夠形象、生動的將課文中的角色表現出來。另外,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學生學習興趣也得到了培養。教師準備道具:各種小動物頭飾,各種小動物尾巴,《健康歌》與《比尾巴》音樂。學生自己做小導演,表演積極性非常高,教師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在評價學生表演時,教師要逐一點評,充分肯定學生的價值和才華,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營造和諧教學范圍。如:謝謝這幾位優秀的猴子、兔子、松鼠,表演得真精彩。通過鼓勵性、贊美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信心更足,學生投入學習的情緒更高,課堂氛圍更加積極、活躍。在這樣的氛圍下進行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四、閱讀營造氛圍法

小學語文課文中包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學生通過反復閱讀能夠體會到課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教師應該從課文的整體出發,全面把握課文層次結構,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受課文,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學習積極性。閱讀是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橋梁,通過閱讀課文學生的想象力、創造性會得到培養。教師運用閱讀可以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也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比如《火燒云》一課教學時,首先,對學生提出學習生字的要求,要求學生認識5個生字;其次,讓學生對重點文段進行有感情朗讀,可以對段落的內容進行理解;最后,借助文章的語言手法,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使得學生可以對作者所想表達的感情進行理解,對自然之美產生贊嘆。課改以來,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營造高效的課堂,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積極探求的重要課題。教師只有從課堂本身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加強自身修養,結合情感教學、興趣教學、科學教學等方法,才能營造寬松、有趣、和諧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何靜.小學語文課堂氛圍的營造[J].文教資料,2019(11):69-70.

[2]葉海霞.談小學語文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J].甘肅教育,2019(08):106.

篇10

隨著科學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擁有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和課堂教學模式迫在眉睫,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勢在必行。就歷史學科而言,江蘇省這兩年的高考歷史試題已由過去重知識考查向重能力考查的方向轉變。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勢在必行。

二、對主動學習的理解與思考

所謂主動學習,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自行組織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素質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的最根本特征。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斷探尋方法,并及時總結經驗。

三、如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1.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尊重學生,營造平等、和諧、民主、合作的教學氣氛,是新時代課堂改革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寬松的氛圍和平等的空間中,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釋放出來。將學生視為獨立的個體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前提。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的那種教師。我們只有真正把學生當做朋友來對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構建自主學習模式才有可能。

2.培養與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主動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構建起來的。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教材的內容,創設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情境,使學生保持對歷史的興趣。具體如下:

(1)創造適宜的問題情境。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當感性認識與人的現有認識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時,人的興趣最大。因而我們創設的問題情境一定要難易適中。如在講“歐洲一體化”內容時,我先播放了一段有關《歐洲憲法》在法國公投遭否決的新聞視頻。然后提問:《歐洲憲法》是哪一組織起草的?它是一個什么性質的組織?《歐洲憲法》在法國公投時為何會遭到否決?把時政與課本內容相結合提出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支持學生質疑發問。學生對喜歡的東西往往追根究底,如果學生對某些知識提出疑問,說明他對此產生了興趣。因而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如何,我們一定要耐心引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興趣。

(3)鼓勵學生自己找答案。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可以層層設問,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誘導學生自己去探究,找出答案。另外,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或學生之間合作共同探究找出問題的答案。

3.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1)閱讀指導。在歷史教學中培養閱讀能力很重要。新教材每課都安排了“學思之窗”、“歷史縱橫”的板塊,每個模塊也都安排了探究活動課。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另外,歷史學科的特點也決定了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能力。因而,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就必須指導學生去閱讀歷史史料。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幫助學生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并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使其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在材料的選擇上要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剛開始,教師可把材料中的重點內容轉化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材料。然后,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方法進行糾正,讓學生學會抓住材料的重點與關鍵詞,分析問題與內容的聯系,從而真正掌握閱讀歷史材料的方法。

(2)思維指導。歷史每一部分的內容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要教會學生掌握專題線索、歷史的階段特征與歷史的橫縱向聯系。歷史教學中,我們只需提供框架與角度,具體的任務可讓學生完成或由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