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31 00:27: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清明節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篇1

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4、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6、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篇2

你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今天讓小編來告訴你把。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節日起源

介子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念先人切切,無根便無家,先人便是你我感恩之源,不忘卻前人,才能擁有我們眼前這般的生活。風俗習慣,在清明節踏春掃墓之時,我們有哪些傳統風俗習慣呢?

關于清明的詩句之一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唐】戴叔倫

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于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篇3

這里景色可美了,我喜歡草叢中一叢叢小野花,喜歡濮水河兩岸成行的柳樹,更喜歡美麗的小土山。

小野花的花瓣白白的、小小的,再加上像細絲一樣的莖,就湊成了美麗的小野花,它們一叢一叢的,隨風舞動,可愛極了。

濮水河兩岸的柳樹長著長長的辮子,它隨著風一會兒垂下來,一會兒又挺起了身子,倒映在河水中,漂亮極了。這不僅讓我想起了賀知章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柳樹的葉子薄薄的,嫩嫩的,摸上去舒服極了。

最美的還是小土山,山坡上種了很多樹,還開滿了各種各樣的花,有桃花、杏花、連翹,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它們爭奇斗艷,把小山裝扮的非常美麗。

我最喜歡的還要數桃花了,這里的桃花已經盛開,粉紅的花瓣散發出濃濃的花香,一陣陣撲鼻而來,把很多小蜜蜂都吸引了過來,那些小蜜蜂唱著、跳著,在花叢中竄來竄去,可愛極了。

看,小蜜蜂正在花叢中采蜜呢!

后來,聽爸爸說,這個小土山是由垃圾建造成的,我覺得這真是個好辦法,既埋葬了垃圾,又美化了環境,真是一舉兩得啊!

我不厭其煩地上下了好幾次小山,久久不愿離去,直到到了該吃飯的時間,我才戀戀不地離開。

啊!我愛這美麗的濮水公園,更愛這美麗的小山。

我拍到了山上的很多美麗的景物,請大家欣賞一下:

瞧!這花長著碧綠的葉子、大紅的花瓣,多鮮艷啊!

小甲蟲告訴我,這是貼梗海棠,我要謝謝他!

瞧!這深粉紅色的重瓣碧桃,多么像一個個小絨球掛在樹枝上!

看!柏樹枝頭長滿了像毛毛蟲一樣的小條條,昂首挺胸,真像一個個小衛士!

連翹開著黃黃的花,為春天增添了許多光彩!

快看,深黃的葉子,白色的杏花,掛滿枝頭,把杏樹裝扮的非常美麗。

看!這些莫名其妙的樹,樹枝好像涂上了一層黃色的染料,枝頭開著黃色的小花,可愛極了!我還不知道它是什么樹!如果有人知道,歡迎前來指導!

原來是金枝國槐啊!感謝小甲蟲!

清明時節,我把作業、學習統統扔掉,去郊外的大山里享受了挖竹筍的樂趣,還感受大山上了星星點點的春意。

清明一大早,我們先去仰義山上挖竹筍。在路上,我不停地運轉大腦,在想:挖竹筍到底是什么感覺呢?一下車,我便緊緊跟在爸爸后面鉆進了竹林里,低頭尋找可愛的竹筍們。

哎,怎么沒有?只見地里茫茫一片的土,一點綠色沒有。我著急了,探頭探腦找得更仔細了,終于在幾片葉子的下面,發現了一個孤單的竹筍。它矮矮的,小小的,有點兒營養不良。我氣壞了:這還怎么吃竹筍啊?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呀!

這時,傳來了媽媽的聲音:“這兒的竹筍多!”我連忙跑過去,低頭一看,哇!這么多竹筍在底下“埋伏”著呢。它們一個個翠色 欲流,三兩成群地在“綠葉傘”下美美地睡著覺呢。我連忙挖出幾個最大的竹筍,直到袋子裝不下為止,才心滿意足地上了車。

接著,我們又奔赴山上的森林公園,開始了游山玩水。

“累死我了!”盤山公路剛開始爬,我就發出了這樣的哀嚎。我的頭暈暈乎乎的,像是塞了一團泥漿,走的步子也是慢吞吞地,恐怕烏龜來了,也比我爬得快呀!

在路邊經過一陣養精蓄銳之后,我又活力四射了。步伐一點點加快。終于,我帶著疲倦到了山腰。

一片清澈的湖水映入眼簾,湖水平靜如鏡,宛如仙女照鏡子時掉下的一片玻璃。湖水不知被誰抹上了一片濃濃的藍綠色。我在湖邊悠閑地打著水漂。隨著一個個水漂散開,我的勞累也煙消云散。在這里,在這個青山環抱的地方,我感覺仿佛在做夢,身子似乎飄在了天上……

最后,歷經了“千辛萬苦”,群山之巔終于踩在了我們腳下。風在耳邊呼嘯,我的心也飄了起來,望著遠處的山,遠處的湖,我心曠神怡,一次次放開喉嚨對著遠山大聲地呼喊。

初春的山山水水,喚醒了我冬眠的心靈,我要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在春天里茁壯成長。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節這一天,細雨綿綿下個不停。渲染了迷蒙黯然的氣氛,給人帶來憂愁和悲傷。我和爸爸媽媽因為思念家鄉,便一起到美麗的鄉村踏青。

一路上,春景明朗絢麗,生機盎然。讓我們倍受感染,我不禁低吟:“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奏的山村,千里大地花紅柳綠,鶯歌燕舞,郁郁蔥蔥的樹林綠遍了山陵和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呈現出一片白色。山間到處鳴響著鳥兒歡快清脆的叫聲,蒙蒙的細雨如煙似云,輕輕地飄灑著,這真是“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啊!我們欣賞著美景,興致勃勃地前進著。這時,兩個天真爛漫的孩子映入了我們的眼簾,他們在路邊追逐打鬧,在和煦的東風中放起了風箏。“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我吟誦詩句,這兩個活潑的孩子給美好的春天平添了幾分生機。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我們走進農家的花園,美麗的景色讓我們驚嘆。小路兩旁開滿了鮮花,壓得花枝都彎下了腰。游戲的蝴蝶在花叢中時來時往,盤旋飛舞,依戀著不愿離去。自由自在的黃鶯在樹上發出嬌柔的鳴叫,聲音是那么和諧動聽,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

我們又來到田野,真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田野上長得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枯榮,又一度繁榮,春風吹來,它們生機勃勃地生長著,充滿了生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田野無邊無際,一陣清風吹過,草兒低伏下去,顯現出成群的牛羊,給靜寂的田野增添了無限樂趣!

今天,清明踏青讓我體會到了農村簡樸而富有樂趣的生活,農村是多么的美好,四月的鄉村,到處呈現著別樣的風景。

夕陽的最后一抹余輝沉了下去。空氣異常的凝重,像積滿了灰塵的古屋,凝重、凄清、幽暗。微風在樹枝上纏繞著,像是淘氣的孩子,弄得早春的嫩葉瑟瑟發抖。一切都是濕漉漉的,擁擠的街道,門前的自行車,懸掛的條幅,還有那些表情凝重的人們。就像白居易《寒食野望吟》里說的`那樣:“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一切的一切都在想我們傳遞著一種清冷的氣息。

今天是清明節,一大早天空中飄起了毛毛細雨,真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開車去盱眙游玩.盱眙離南京有100多公里,是龍蝦的生產地.為此,人們又將盱眙稱之為蝦都.一路上,道路兩旁開著金燦燦的油菜花,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片金黃色的地毯.

目的地到了,我們一起走進了盱眙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我們走到小河邊,看見一群鴨子在水里歡快的游來游去,它們只要發現食物,就一個猛子扎進去把食物吃掉.還不時"呷呷"的叫幾聲.

來到了孔雀園,還沒進門就聽到孔雀"哦哦"的叫聲,循著聲音我們穿過了一片竹林,發現遠處有一群人圍在那里,我想:那兒一定有孔雀.我們走到那里,果然發現這兒真的有一群孔雀.人們在給它們喂食拍照.就在這時,有一只雄孔雀好像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展開了它那美麗的羽毛.孔雀開屏了,游客們紛紛按下快門,拍下這美好的瞬間,爸爸也不失時機給我拍了幾張照片.

出了孔雀園,我們來到山腳下,又聽到了"咩咩"的叫聲,只見那兒有一群山羊在歡快地吃著嫩草.

最后我們來到一座浮橋上,這橋有幾十米長,十幾米高.一開始我很緊張,看著橋下的流水,不敢過去.在媽媽的鼓勵下我邁出了第一步.走了幾步后,我終于戰勝了心中的恐懼,走過了浮橋.我不禁為自己的勇敢而感到驕傲.

來到了蝦都,那當然要一品龍蝦為快了.到了飯店,點了龍蝦和當地的特色菜.我們按照當地的歌謠吃起了龍蝦:抓起龍蝦鉗,品嘗龍蝦味;抓住龍蝦腰,撥開龍蝦頭;吸掉龍蝦黃,撥開龍蝦腹;拽下龍蝦尾,吃掉龍蝦肉.不一會,我們就把美味的龍蝦統統消滅光了,那鮮美的滋味讓我至今回味.

今天是清明節休假的最后一天,我們全家決定到郊外去踏青。

首先,我們來到了濱河公園,向遠處望去,各種樹木已經披上了綠裝,小山包被染上綠色,幾座亭子在小山頂上孤零零的矗立著,公園里的湖水清清的,呈淡藍色,近看,小草偷偷鉆了出來,但被枯草覆蓋著還是顯的有些荒涼。

沿著彎彎曲曲的石子路,我們來到了一片桃樹林前,粉紅色的桃花掛滿枝頭,幾只蝴蝶在林間嬉戲,微風吹過,片片花瓣紛紛落下,好似下了一場桃花雨,不由得讓人產生一種春天到來的欣喜。

走近湖邊的一座紅色亭子,亭子外面幾棵柳樹剛剛發出枝芽,爸爸問我:“你做過柳笛嗎?”,我好奇的反問:“柳笛是什么?”爸爸微笑著,從口袋里拿出一把折疊的小剪刀,剪下一條細小的柳枝,用雙手扭動著柳枝,使樹皮與枝條分離開來,又從較粗的一端抽出白色的枝條,樹皮就成了一個空管,再把樹皮的一端削薄,放在嘴里一吹就可以發聲音來。我學著爸爸的樣子做出了長短不同柳笛,我發現柳笛越長吹出的聲音越重,越短吹出的聲音越清脆。當我們站在亭子里吹起柳笛時,周圍的一切好象都被笛聲喚醒了。

沿著湖邊向里走,來到水閘前,水從閘門的上方溢出來,沖洗著水閘下的石頭,濺起無數朵淘氣的水花,形成了一條小河,在小河邊細軟的沙子上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我們邊走邊撿,邊欣賞著邊談論著,有的石頭像一幅山水畫,有的像各種小動物,有得還像一個人頭,有時將一些石頭拼起來還象一個小孩在跳舞呢!

為了鍛煉身體,我們決定步行到“五一”水庫去看看,遠遠的水庫大壩就映入了我們的眼簾。沿著臺階我們來到了大壩上,一股濕潤的微風向我們吹來,我張開臂膀貪婪的呼 吸著,遠處寬闊的水面上游著幾只野鴨了,忽然飛起,忽然落下,劃船的游客,有的相互追趕逐著、打逗著,有的停在下來,有手撩著水,欣賞著激起漣漪的水面。

大壩下的游樂園里,孩子們歡呼著。玩碰碰車的,努力擺動方向盤相互碰撞著。坐過山車的,當過山車從高處快速滑下時,發出刺耳的尖叫。

火紅的太陽慢慢下山了,玩了一天的我們也該回家了。

清明小長假到了,媽媽說帶我去燕子磯玩玩,一路上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樹木也都發芽了。我們中途看見情侶園里的景色不錯,于是就想進去逛了逛。

一進門就看見一片花海,由于剛下過雨,所以空氣格外清新,就像進入了一個天然的氧吧。我們沿著路往前走老遠就看見前面教堂的門口有一片五顏六色的花,走進一看原來是郁金香,聽媽媽說郁金香是荷蘭的國花,象征著美麗,莊嚴,華貴。我們繼續向前走,當我們來到“牡丹島”時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我們迎著香氣向前尋找,只見大朵大朵的牡丹花正競相開放著,怪不得人們用“國色天香”來形容牡丹的美麗。在情侶園轉了一圈后,該去燕子磯了。

經過幾分鐘的車程后,終于到了我們的目的地——燕子磯。剛下車一看,這里的人還真不少,大家有的在放風箏,有的在健身,有的在拍照——我沿著江邊忘前走,總會看見幾個人在打水漂,感覺很有意思也找了幾塊石頭玩了起來,雖然石頭在水面上跳的次數不多但我玩的很開心,就這樣不知不覺時間就不早了,我們要回去了。

玩了一天雖然累,但是卻非常開心,春天真是一個美麗的季節。

昨天,爸爸媽媽帶我去少華山踏青,同行的還有爸爸的幾個同事,他們也帶了孩子,這樣我就有了兩個哥哥,一個姐姐,我們四個人成為一隊,隊長當然是最大的乖乖哥哥,他領導的很好,我們跟著他有節奏的走著,大家有說有笑,也就不覺得累了。一路上的風景很美,我們走到有水的地方就停下來看看,快到一個大瀑布的時候,下起了小雨,大人們還是決定繼續上山,我們就跟在后面,雨越下愈大,雖然我的身上都淋濕了,但是我們幾個還是玩得很開心,我突然想起了那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還真是有媽媽講的那種感覺。后來我們就快步下山,爸爸又帶著我們到潼關的黃河邊去吃黃河大魚,很好吃。

昨天我玩的很開心!

【有關清明節踏青的作文600字集合6篇】相關文章:

1.有關清明節踏青的作文100字集合7篇

2.有關清明節踏青的作文600字集合7篇

3.有關清明節踏青的作文100字集合九篇

4.有關清明節踏青的作文900字集合5篇

5.有關清明節踏青的作文900字集合五篇

6.有關清明節踏青的作文300字

7.2020最新有關清明節踏青的作文

篇4

一.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節令詩的分類

所謂節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后來發展為二十四節氣。而在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節令詩中,作者借其所描寫的不同節日與風俗,表達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節令詩(廣義上詞也屬于詩歌,所以節令詩詞可簡稱為節令詩),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教材中的節日詩詞

蘇教版語文教材寫節日的詩詞有五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年級上冊)、《清明》(三年級下冊)、《元日》(四年級上冊)、《十五夜望月》和《水調歌頭》(均為七年級上冊)。所提及的節日按照先后順序分別有春節、中秋和重陽。清明既是節氣又兼節日,雖為節日,但主要作為時令的標志,因此將清明歸入時令一類,此處不再贅述。首先看古詩里對春節的描寫。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又被稱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歷的一歲之首。春節表現了中華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豐登等美好愿望,時間為夏歷的正月初一,后,為了與世界歷法同步,我國開始推行公歷紀年,定公歷一月一日為元旦,夏歷一月一日為春節。春節廣義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當天,從祭灶到元宵約二十天期間皆可稱為春節。從節俗看,春節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包括貼春聯年畫、吃團圓飯、放爆竹、親友賀年等。教材中所選的北宋王安石的詩歌《元日》(四年級上冊)就描寫和反映了這一習俗。詩題《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第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交代了當時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這一習俗延續至今。另一習俗是飲屠蘇酒,詩人于是寫到:“春風送暖入屠蘇”,古代的習俗是正月初一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長,來飲屠蘇酒(美酒名)。[1]末句“總把新桃換舊符”交代了古時春節的另一習俗,在正月初一這天,人們用新的桃符換下舊的。“桃符”是用桃木寫的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旁,以之來壓邪,與現今的貼春聯年畫有些類似,王安石的詩歌說明在北宋時期民間便有這種習俗了。換新桃符表達了人們渴望新年萬象更新的美好祝愿,也有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的寓意,其次是對中秋節的有關描寫。中秋節作為我國另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合家團圓的心愿,包括對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為法定節日的時間較晚,北宋太宗時才定為官方節日。具體時間是夏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恰逢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亦稱為“仲秋節”;又因為此節在八月,適逢秋季,所以又稱為“秋節”和“八月節”。節俗有賞月詠月,吃月餅,家人團圓。蘇教版語文教材中選擇了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七年級上冊)一詩,其中有詩句“今夜月明人盡望”,正說明了當時中秋賞月的習俗。北宋蘇軾的詞《水調歌頭》(七年級上冊)序是一首著名的詠月詞,開頭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詞句已經家喻戶曉。之前的小序寫到:“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交代了寫作背景。此次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大約四十一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任,來山東密州做地方官,與弟弟蘇轍已經七年未見。此時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詩興大發,于是賦詞表達與手足深情,又表現出中秋應當賞月和團圓的節俗,還提及了賞月時飲酒的習俗。古代,人們慶祝中秋由來已久。《周禮•春官•竽章》中云“中春、晝擊土鼓,詠詩以避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2],即在周朝時期,其節俗已經初露端倪,當時每逢秋分會舉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動。從漢魏到南北朝,中秋的節俗才從祭月發展到賞月。如漢代枚乘《月賦》、南朝梁沈約《詠月詩》等[3],都說明了當時社會賞月之風盛行,而現在的節俗是唐宋以后才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最后為重陽節的民俗描寫。在古人的觀念中,九為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所以稱為重陽[4],節俗有登高、賞菊和佩茱萸等。重陽登高大約萌芽在漢代,其原始意義是驅邪免禍消災。登高野宴也成為了主要的內容。[5]屆時,人們登臨高山或其他高處,飲茶酒,插茱萸,形成復合型的節俗活動,所以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或茱萸節。王維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年級上冊),詩句后兩句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體現了佩茱萸和登高這兩個重要的節日習俗。此外重陽節正值秋季,正在盛開,因此還有賞菊和飲菊酒之俗。孟浩然《過故人莊》中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就說明了這一點。

2.教材中的時令詩詞

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時令詩詞有五首:《春夜喜雨》和《春曉》(均為二年級上冊)、《清明》(三年級下冊)、《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和《觀刈麥》(均為七年級上冊)。先看對“雨水”的描寫。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歷史上很早就有相關記載,《禮記•月令》中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6]時間是公歷二月十九左右,物候是氣候回暖,雨水連綿。杜甫的《春夜喜雨》(二年級上冊)反映了這一節令,“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說明在雨水前后有大量降水過程,天氣漸暖,預示春天已經到來。此外民間又有“以雨水為二月節”的說法,即把雨水作為農歷二月的開始。再看“清明”這個時令。民俗節日中,節氣兼節日的唯有清明,因此顯得十分特別。由于還有插柳和祭掃祖先的節俗,因此清明節又被稱為插柳節和拜掃節。時間大約是公歷的四月五日,物候有氣溫升高,雨量增多,適宜春耕春種。晚唐的杜牧長于近體詩中七絕這一藝術形式,被選入教材的詩歌是《清明》(三年級下冊),有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就說明了降雨的物候。節俗有:掃墓祭祖,春游踏青。祭祖掃墓是清明時的主要節俗,包括墳前祭拜和培修墳墓兩個方面。唐玄宗鑒于當時寒食上墓風氣之盛,下令民間在寒食掃墓;又由于兩者時間相近,所以寒食節的部分節俗與清明發生關聯,后來清明掃墓就沿襲下來。[7]清明正值暮春,人們把掃墓和郊游巧妙地結合,使得踏青也成為一項重要節俗。踏青時有放風箏、蕩秋千等娛樂活動。杜牧所寫的“路上行人欲斷魂”一處,一語雙關,說明人們祭拜祖先時莊嚴神圣而心情沉重;綿綿春雨又使人們更為愁苦,如同“斷魂”一般,這是時令引起的人們情緒上的變化。最后談談“芒種”。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因為此時適宜種植如稻、麥等有芒的農作物,所以稱之為“芒種”。[8]時間是公歷六月六日左右,物候有:炎熱潮濕,梅雨不斷;節俗有:夏收夏種,餞別花神。白居易在《觀刈麥》(七年級上冊)中寫到:“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芒種時節小麥成熟,人們忙于在入梅前收割小麥。此處講的就是芒種節氣前后農民收麥時的農忙場景。此外,芒種節氣過后,春花多凋謝零落,預示著花神退位,因此民間也有餞別花神的節俗。[9]

二.語文教材中節令詩的寫作特點

教材中涉及的節令詩都比較通俗易懂,語言簡練而生動。雖然描寫的節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寫了相應的節日或者時令所特有的風俗與物候。

1.寫作手法:白描為主,借景抒情節令詩的描寫相對應節令的物候和節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韓愈的“草色遙看近卻無”或是王安石的“千門萬戶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寫物候和節俗,十分生動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寫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正因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因此“路上行人欲斷魂”;而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如同“月有陰晴圓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抒感的目的,例如,“雨紛紛”既是景語也是情語,借雨天表達了對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韓愈的“絕勝煙柳滿皇都”,巧用對比,但相對白描和借景抒情來說對比的手法出現較少。

2.修辭藝術:使用多樣,相得益彰節令詩喜用修辭手法,如對偶、比喻、夸張、通感等,都比較常見,這體現了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的精湛技藝。A.對偶:整齊悅耳,凝練和諧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常見的修辭手法就是對偶,如律詩的中間兩聯均要求對仗,節令詩中這種手法也有,如蘇詞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詩句既朗朗上口,又起到了比較的作用,人的離合如月的圓缺,更好表達出對于手足分別、人生無奈的感慨。又如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都是這種手法。B.比喻:生動形象,文采斐然在節令詩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辭,詩人用本體、喻體的有關文字,找出了事物的相似點,更有利于情感的表達。如“天街小雨潤如酥”,意思與“潤物細無聲”類似,但是以“酥”喻春雨,更能表現出春雨滋潤萬物、使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強大力量,正因為如此,韓愈的這首七絕就令人耳目一新了。C.夸張:借助想象,引起共鳴夸張也是節令詩中重要的修辭手法之一,適當的夸大需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斷魂”,“斷魂”既能表現出陰雨不斷使行人心情沉郁,更能表現出掃墓時的莊嚴而神圣。D.通感:感同身受,真情流露節令詩中廣泛運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覺”,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如蘇軾的詞句“高處不勝寒”,使用非常精妙,有空靈蘊藉之感。[10]作者雖未曾去過天上,但是通過想象之語使人如身臨其境,通感能表達作者與筆下人物同樣的情感。

3.語言風格:典雅含蓄,通俗質樸中國古典詩歌歷來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過描寫景物,創造意境,為表達情感服務,節令詩也是如此。“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借這種浪漫想象之語,表達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一般來說,節令詩多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主,語言不夸飾雕琢,而是樸實平易,如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直言明說,今天讀來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體裁:古體近體,詩詞兼具教材中詩歌的形式多樣,如《觀刈麥》(七年級上冊)是古體的樂府詩,《春曉》是五言古詩,因為近體詩不押仄聲韻。《清明》(三年級下冊)、《元日》(四年級上冊)、《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均為七年級上冊)等都是近體詩,且都是七言絕句;《春夜喜雨》(二年級上冊)是五言律詩。除了詩歌,還有詞作,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七年級上冊)。

三.研究古代節令詩的現代意義

學習古代的節令詩詞,不僅與今天的中小學生語文學習有關,而且對現代的許多讀者都有啟發意義,也有利于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

1.拓寬學生與讀者知識視野的意義

在節令詩的研究及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將文學的內容與民俗學、文化學等相關學科聯系起來,也會讓同學們了解古代民俗的特點,甚至比較古今民俗的不同,這樣就可以擴充語文教學知識的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學可謂事半功倍。同時,對于成人讀者來說,在閱讀這些節令詩時,因為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識,也能促進人文學科不同知識的學習,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文學民俗,都會加以了解,從而拓寬視野,激發了學習興趣。

2.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

當今現代社會,少數人重視物質財富,忽視精神生活,民俗節日的氛圍不濃,逐漸式微;一些年輕人追究時尚,看重“洋節”,因此,保護傳統的民俗節日迫在眉睫。學習節令詩詞有利于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從而能起到保護傳統、傳承文明的作用。這些節令詩詞,有助于學生和普通讀者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以及不同地區地域文化的特點,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篇5

關鍵詞:小學德育管理;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小學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關鍵的一環,它事關學生在中學和大學階段的發展,尤其是在道德素養方面的培養,更是直接影響著青少年今后價值觀的形成。當前,雖然經過多次教育改革,但在小學生德育管理這一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特點

隨著封建經濟和制度的不斷完善,傳統文化的德育已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并在不斷變化發展中,出現與之相適應的德育思想。如《大學》中“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德育的主要代表。要讓學生實現以上的德育思想,就要從小抓起,如此看來,德育必須從中小學生的一點一滴抓起。

二、重視傳統文化對小學德育的重要意義

常言道:“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完成社會主義宏大夢想的中流砥柱。小學教育是培養青少年優秀品德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初步形成對道德問題的基本認識和判斷,但仍需引導的階段。因此,做好青少年的教育要從孩童時期抓起。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意識的好壞決定其自身以后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意識也決定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的走向,所以必須受到重視。因此,抓緊小學德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管理中的實踐措施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有關切實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中提出: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活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繼續推進中華經典誦讀活動。開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可見,將中國傳統納入小學德育教學是時代賦予的要求,更是小學德育培養有素質人才的社會價值。因此,教育界要十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發展學生德育這一載體的作用。

1.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讓傳統文化滲透于各科教學中

教師在進行課堂內容的教學備案時,要分配好課本內容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比例,將傳統文化的知識點自然地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如,學習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時,老師除了指導學生理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意思外,也要向學生講解清明節的來歷,甚至可以延伸至課外,讓家長帶領學生去了解中國幾大傳統節日的由來。這樣一來,不僅學生一個人學到了,家長也鞏固了這些知識,難得的是,你的一道家庭作業,無意間也指導了某些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們,學會了一種教育方式,真可謂一舉三得。另外,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需要孩子主動學習,才能更廣泛地、更深入地學習課程之外的知識,這就要求老師正確地指導,不斷增強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激情,以達到培養愛國意識的目的。

2.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傳統文化在活動中開花

由于傳統文化極具時代特色,在現代環境的背景下容易引起學生的迷惑心理,因此學習傳統的歷史文化要放在一定的環境渲染下進行,教師要不斷變化教學方式,適應不同教學內容的需要。例如,我們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文化遺址以及探訪革命前輩活動的場所,讓學生親身體會歷史的變遷。學校專門組織了一支古箏隊,使學生能在學習古典器樂中了解一些古代樂器知識;還常常組織繪畫、歌唱、書法等比賽等活動,使學生一方面可以培養自己的特長才藝,一方面能增加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學校每周有一個師生共同期待的時刻,那就是在每周一升旗儀式上,除了常規莊嚴的升旗儀式外,學校專門設立了一個“悅讀越美”的班級展示環節,其內容都是學生美言美行優良習慣的傳播和中華詩詞歌賦的展演,每周一個班,每班一個主題。長此以往,學生的個性特長有了一個充分展示的平臺,班級的特色在這兒也得到大家的關注,每到這時候,連周圍樓上的居民也在高高的露臺上遙遙相望,側耳傾聽,那真是一幅美麗的景致。通過些活動,學生了解了傳統節假日的來源和傳統習俗以及相關活動的信息;學會了更多傳統文化知識,學生的愛國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得以提升。

總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過在小學生的德育管理中滲透傳統文化,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共同努力,并在實踐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其落實。

參考文獻:

[1]李增端.淺談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3(7):56-57.

[2]徐金亨.以“禮德教育”為特色,探索小學校本德育操作體系[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8):98-99.

篇6

用蜘蛛乞巧,用露水乞美

乞巧是七夕節最重要的習俗活動。不同地方乞巧的方式十分不同,有穿針乞巧、觀影乞巧、蜘蛛乞巧、通過祭拜織女乞巧等等,不一而足。穿針乞巧,即穿針引線,誰穿得又準又快就為得巧,帶有賽巧的性質。為了增加難度和趣味,對月穿針、暗處穿針、背手穿針等方法也被發明出來。觀影乞巧,即將一些東西放入水中觀察其所呈現的物影來乞巧,所放東西多為針、巧芽、草等。用蜘蛛乞巧是將蜘蛛裝于盒內或用碗覆蓋,并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判斷是否乞得巧來,如有以是否結網為標準的,若結網就得巧;有以所結網絲多寡為標準的,網結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網結得是否有條理為標準的,有條理則謂得巧;還有以蛛絲是否穿針為標準的,若蛛絲穿過針孔即為得巧。其他還有看巧云、吃巧果、食巧飯等其他乞巧方式。經過占驗,得巧者無不歡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賀;未能得巧者,往往沮喪嘆息,甚至啜泣痛哭。

乞美是七夕節另一種重要的習俗活動。許多地方都有接露水的做法,民國二十五年《路橋志略》載:“‘七夕’,婦女用各種鮮花盛水盆內借以承露,日接牛女眼淚,洗眼濯發,謂能明目美鬢。”嘉靖年間的《姑蘇志》則描繪了一幅更加動人的情景:七月七日夜,天上一彎月亮與群星爭輝,院子里樹一竿青翠欲滴的竹,上面戴著碩大的荷葉,那是女子們的“承露盤”。第二天一大早,她們就會喝掉承露盤中的露水。據說七夕之露的主要用處就是能夠令人變得美麗。七夕時,女子們還常搗鳳仙花取花汁染紅指甲,這同樣帶有鮮明的乞美色彩。

社會審美與自我期許

眾多乞巧活動往往是女子們自己的發明,不僅帶有明顯的競賽意味,而且富于生活情趣,它們刺激著女子們帶著既興奮不已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其中。乞,是追求,是期望。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詩句里,在女子得巧、美則歡喜,不得則傷悲的情感表達里,我們看到,心靈手巧和容顏美麗是她們共同的追求和對自我的期許。

篇7

大學重陽節活動方案

一、 活動主題

情滿九月九 愛攜夕陽紅

二、 活動背景

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寫了很多有關重陽節的詩詞,例如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從眾多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一開始的重陽節更加注重的是團圓,并形成了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酒、賦詩詞、吃蓬餌〔即重陽糕〕等習俗。在民俗觀念中,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并且把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正所謂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心明天的自己。重陽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登高、賞菊、吃重陽糕,更是一種信息:老年人更需要愛、需要快樂和健康。他們需要的也許并不是你的錢物,不是禮物,而是你一聲深情的問候

三、 活動意義

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的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巢

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的他們常常會感到孤獨、寂寞。所以,我們想通過這次活動讓老教授們感覺到即使沒有子女的陪伴,他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很多的溫暖。

2. 老人的人生經驗是豐富的,人類正是靠著有經驗的老人毫無保

留地將金子一樣珍貴的智慧傳給一代又一代,才能得以延續、發展和壯大。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老馬識途的道理,養成尊老敬老的習慣。

3. 現代大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的觀念和意識越來越淡薄,尤其是

一些與自身無多大關系的節日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反而是一些外國的傳統節日在中國很流行,比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所以在這樣一個節日里舉辦這樣一個具有交流和學習的目的的活動,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除了樹立敬老愛老的意識外,更是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一次傳承和發揚,有助于我們不忘中華民族偉大光榮傳統和文化。

四、 活動時間

2016年10月20日晚上19:00-22:00?

五、 活動地點

關工委綜合活動廳?

六、 主辦單位

華中農業大學愛心協會

關心下一代成長委員會(關工委)

七、 參與對象

退休老師 梨園戲劇社 演講與口才協會

南湖風文學社 民俗民藝協會 魔術協會 茶文化協會 笛簫協會

愛心協會成員及愛心家教教員 其他協會代表及有關成員

八、 活動策劃流程

1. 活動前期準備:在于關工委的負責人討論協商后,制定出初步的活動策劃。然后聯系其他協會,與他們一起商量出活動的大概內容;并明確活動分工及相關責任和義務;以及在本協會內部開會討論各項具體事宜。最后制定出一個內容豐富、溫馨、具有可行性的活動策劃書。

2. 活動中期準備:宣傳人員進行活動海報、橫幅、紀念書簽等制作和張貼,以及請柬制作和發放等。相關負責人負責跟進各個協會的活動和項目準備情況,互相協商進一步的改進不足的方面。著手購買裝飾會場的材料和小禮物、茶葉等物品。 3. 活動后期準備:在活動前一天布置好會場,確定好活動流程,確定參加人數、參演人員的情況和安排好相關人員的位置工作,為接下來的匯演做最后的確認工作。

九、 活動內容流程

1、 開場音樂及相關表演。

2、 主持人上場,簡單的開場白之后,有請相關領導發言,之后由老教授為我們介紹重陽節的傳說、來歷和習俗。?

3、 由公益社團聯合會主席朗讀重陽節活動賀詞。

4、 有請南湖風文學社為我們朗誦詩歌;由梨園戲劇社戲劇社為我們帶來京劇表演,青衣《梨花頌》,老生唱腔《三家店》。由茶文化協會帶來的茶文化表演以及現場的茶品嘗;欣賞由魔術協會帶來魔術表演;請演講與口才協會帶來抒情詩朗誦。期間穿插一些老教師的準備的節目。?

5、 請民俗民藝協會表演竹竿舞。

6、 欣賞笛簫協會帶來的節目葫蘆絲獨奏《軍港之夜》?

7、 接下來老教授為我們演唱一首紅歌,感受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和事,以及傳遞精神風貌。

8、 愛心協會成員帶來自己準備的節目以及邀請的其他人員的表演等。

9、 有請愛心協會的會長為我們介紹一個有關于服務空巢老人的活動,邀請更多的老教授加入我們的活動。

10、 最后,由主持人說結束語,宣布活動結束。大家合影留念,交流感想。

十、 人員安排?

1.

策劃工作 :由楊元斌和朱玉婷負責活動整體策劃,包括活動方式、內容、開展流程、會場秩序等工作,以及人員安排工作。

2.

宣傳工作 :由肖偉偉和徐慶負責。此工作包括活動海報、橫幅、紀念書簽等制作和張貼,以及請柬制作和購買等。另外,負責向同行宣傳活動,爭取支持,如自強社、紅杜鵑愛心社、紅十字社等公益社團的邀請、請柬投放活動,以及社聯相關人員的邀請交流等。

3.

外聯工作 : 由彭展和武珍負責。主要包括相關媒體的邀請,同關工委老師的及時溝通和交流工作,以及聯系相關的協會(笛簫協會、民俗民藝協會、魔術協會、南湖風文學社、梨園戲劇社和演講與口才協會等)并負責實時打聽其節目準備情況。同時也要負責活動開展時的接待工作。

4.

會場布置 :由廖巧燕、汪文龍和陳映霞負責。工作內容包括提前準備好活動所需物品、布置場地、調試設備,同時,負責現場指揮、組織、控制、服務等工作,做好活動記錄工作、包括文字、照片、影像等資料的獲取,以及臨時突發狀況的處理等。

十一、 計費預算

橫幅:20*2=40元 紀念書簽:0.5*100=50元 海報:15*4=60元 邀請函:3*20=60元

裝飾品(氣球、彩帶等):20元 民俗民藝協會演出服裝:100元

十二、 活動負責人

楊元斌: 朱玉婷: 彭展

十四、 財務負責人

xx:

華中農業大學愛心協會

2016年10月11日

【附】重陽節的起源:

篇8

過年,是中國老百姓一年當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也是家家戶戶大團圓的節日。無論你遠在他鄉,還是身在何處,無論你多忙多累多辛苦,無論你多煩惱多憂傷多痛苦;每到過年,為了和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餃子,人們都會千里迢迢往家奔;為的是給父母拜個大年,獻上做兒女的一片孝心,報一聲平安,免去老人的牽掛和擔心;這是辭舊迎新的年夜飯,這是大團圓的餃子,這是吉祥如意的酒宴,這是合家歡笑盡享天倫之樂的團圓飯。

記得那年臘月十六,離我回家過年,還差十天左右。正當我歡天喜地開始置辦年貨,不止一次想象著回家和爹娘一起過大年時的歡樂場面,心里就美滋滋的。突然,噩耗傳來:“父親病重,速回”。

啪,啪,兩大巴掌,我的小屁股又被打了。娘像拎小雞似的將我提了起來,便哈哈大笑著說;“記吃不記打的小東西,下次在懶床,非把你那小屁股打成兩半”。娘真是糊涂,屁股本來就是兩半的呀。

每次娘打我時,爹保證就站在旁邊看熱鬧,手里一定拿著好吃的。娘也不真使勁,打我是她的親昵,是向人們炫耀,她終于有了寶貝女兒可以疼愛了。

我迷迷糊糊的伸出手來,接過爹剛剛洗過的一個甜瓜,上去就咬了一大口,真甜真香啊!正吃得香甜,爹卻虎著臉將甜瓜又從我的手里搶走了耶!爹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的呀?

我在家中排行老七,身上有六個哥哥,是爹娘最后打造的產品。平日里,爹總是背著他那六個狼吞虎咽搶東西吃的兒子,把好吃的食品都留給我。

人在生活中,有意無意地接觸了無數的信息。必需通過做夢把原有的,變形的,現在的,釋放一部分。這樣才不會闖入人的意識,把人弄醒。也就是說;做夢能幫助人們排除意識體系無法接受的愿望和欲望,是保護睡眠的衛士。

日夜星辰趕路,昏昏噩噩,心慌意亂,焦急無助,心一直被吊著,七上八下的陣痛。寒風瑟瑟,渾身發抖,頭冒虛汗,一夜之間,雙眼布滿了血絲,口干舌燥,卻沒有半點食欲。

下了火車,坐汽車,著急忙慌的往家趕,推開我家虛掩的院門,驚魂的一幕出現在了我的眼前,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親鋪蓋多年的被褥,孤單單的,滄涼涼的,凄慘慘的堆放在木跺上,隨風顫抖,呼啦啦的哀嚎!我的心空了!淚如雨下。不祥的預感,襲擊著我的靈魂,魂飛魄散。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是怎樣走進屋子里的?望穿雙眼,快速的滿屋子里尋找父親的身影,沒有看到我的親愛父親!天崩地裂!我的魂飛了!暈倒在了母親的懷里。

三十年前,臘月十六,母親也是為了置辦年貨,好給回家過年的兒女們解饞,起早貪晚的跑市場,排隊買食品。將父親一個人留在家中,無人照顧。父親剛剛出院,身體尚未恢復正常,是靠著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回家來過年的,為的是給他的兒女們一個好的精神面貌,免去對他的擔憂和牽掛。

等母親急匆匆的提著年貨趕到家中時,發現父親坐在椅子上,雙目緊閉,一只手里拿著幾粒藥丸,一只手里拿著個空水杯,已經西去!經醫生檢查:“突發心肌梗死”。后來我們分析,父親發病,是想吃藥倒水,沒有站立起來,或者是站立不穩,又坐下了,一口氣沒喘上來,就過世了。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我與父親的最后一面,是在陰暗潮濕,寒冷刺骨,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太平間里相見!我被人攙扶著,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泣不成聲。

父親的離世,讓我們這些做兒女的十分的內疚和不甘心。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父親的營養品就是母親精心炒制的油茶面,幾枚雞蛋,幾粒花生米。他老人家沒有吃夠米飯和饅頭,沒有吃足大魚大肉,沒有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沒有享過一天的清福,就離開了我們。

那年的春節,過得晦澀凄涼,我們吃得不是團圓飯餃子,而是悲傷痛苦的餃子,沒有歡樂,只有無聲的淚水,滴滴嗒嗒的落在了餃子上,讓人難以下咽。看著母親為父親擺好的碗筷,斟滿的酒杯,夾菜夾餃子的一陣忙碌,心如刀絞,只有哭泣。那頓悲情永駐心間的年夜飯,讓我終生難忘,永遠留在了記憶里。

每每想到爹這一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直都 是在勞累辛苦的生活中度過。心酸楚,情難忘,后悔晚矣。

啥夢都做。我在忙忙碌碌的搬家,心里想著等安頓好了,就去接爹娘,讓他老人家也看看彩電冰箱啥模樣。讓二老住在我們家里最大最亮最寬敞的臥室里享清福,別在去擠那鋪大土炕了,咯得慌,太硬。還沒等我布置好呢,爹自己就來了,我著急的問;“娘呢”?爹說;“沒找到,我先來看看”。轉身就住進了那個為他們準備好的臥室。爹以前從來不和我們爭吃爭住的。

夢中的景象和視覺,來源于神經系統,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不合理的古怪情節,紊亂了人們的時空觀念。

爹以前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每到過年,爹不但給我買新衣服穿,還給我買五色頭綾子扎辮子。有一年,不知到是他忘了,還是沒有錢了,還是向人家要的,還是偷來的。快到吃年夜飯的時侯,他才把頭綾子送給我,還用他那雙粗糙的大手,親自給我扎在了頭上,這是他第一次給我梳辮子,那手!又笨又慌亂,總也扎不好。哦,原來不是頭綾子!是五條五種顏色,一寸寬的棉布條子!全家人都忙著放鞭炮煮餃子,沒人發現我扎的不是頭綾子,而是布條子,這是我和爹爹永遠的秘密。

大年初一,我便偷偷將布條子藏了起來,沒敢在戴,覺得寒酸。有好幾次都想扔掉它算了,最后還是沒有狠下心來,因為那是爹爹對女兒的一片的心意。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理解了他,當時一定有什么苦衷,直到現在,我也沒舍得扔掉那五條彩色的棉布條。留住了布綾子,便留住了父女間永恒的愛。爹看見我大年初一就沒戴頭綾子,很不好意思的,疼愛的摸了摸我的辮子,沒問。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那幾條布綾子的真實來歷?沒有準確答案,正確的答案是:“這是爹送給你的過年禮物”。是父親對我的真心疼愛。

在我的記憶里,爹從來就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都是撿哥哥們穿過的舊衣服。從來也沒有像別人家的父親那樣,弄點酒菜自己吃喝,他不會喝酒,連煙也不抽,有的就是整天的忙碌,為我們掙飯錢。

半年前,爹就病了,是絕癥,他不想給兒女們添一分錢的麻煩,疼痛讓他咬破了自己的嘴唇,也不喊一聲,拒絕治療。六個哥哥急的束手無策,便讓我回家來勸說,以為我這個爹娘的心肝寶貝說話一定管用,沒想到爹還是死活都不住院。被逼無奈,我便拿出了收藏多年的布綾子給他看,他驚呆了!他聽話了,他接受了治療。他知道他的兒女們是多么多么的愛他,他不應該在傷兒女們的心了。盡管爹是住進了醫院,但是,當時的醫療技術,肝癌晚期是無法治愈的,況且爹的心臟也不正常,經常出現心功能衰竭。但是,我們這些做兒女還是后悔啊!若是現在,做了換肝手術,也許爹還能延長壽命。

爹又病了,我心急如焚的往醫院跑,大聲的告訴醫生;“讓我爹住最好的病房,用最好的藥,我不怕花錢,只要能救我爹的性命,花多少錢都可以的”。爹突然拉住我的手說:“丫頭:我想吃燒雞,想吃饅頭,想吃米飯,想吃大魚大肉。”我拼了命似的往街上跑,去買爹想要吃的食物。

人這一輩子,有十二分之一的時間在做夢。做夢是防止腦細胞衰退的一種好現象,是大腦在做操。夢境的許多內容與自己最近的經歷有關,來源于固有記憶。

燒雞,算是那個年代最美味的食品了,每次回家我都買上兩只孝敬爹娘,看著爹吃得津津有味,我美極啦,幸福極了,比我自己吃著還香!那像現在,看著滿街的食品,你都不知道想吃點啥好?

近幾年,我一直都做著類似的夢,和食物,和房子,和醫藥有關。常常弄的我心神不安,后悔爹過早的離開了我們,沒有吃到美味佳肴,沒有得到最好的救治。如果現在爹還活著,那該有多好啊!我會天天給他老人家買好吃的,好穿的,加倍的孝敬爹娘。越遺憾,越想念爹爹,越做夢。

爹是老頭商店賣雜貨的,養家糊口并不寬余。老頭商店就在菜市場附近,近水樓臺。爹和賣菜的大爺大娘有點商業交往,互相幫助,每天都能撿到一些能吃的蔬菜,貼補糧食的不足,日子過的清貧而艱難。為了疼愛他的寶貝女兒,爹舍得老臉,向人家要點好吃的回家來哄我高興,我都記在心里,常常讓我幸福的心酸流淚。

爹沒有吃到好吃的,沒有穿上好穿的,沒有享過一天的清福,還心滿意足的離開了我們。每當我吃著爹愛吃的食品時,心里總是酸酸楚楚,無法下咽,就能看到:爹在春天里吃著窩頭就咸菜;每當我坐在空調前涼爽時,就能看到爹在夏天里穿的那件油滋滋的老頭衫;每當我躺在有暖氣的樓房里,就能看見爹在冬天里,凍得又紅又腫的那雙大手!常常就在夢里給他老人家做好吃的,買好穿的,用我的熱手去捂他那雙冰涼的大手而驚醒!在夢里孝敬爹娘,比現實中的我,要強一百倍。我滿足于這夢境中的美好,能和爹娘重新在一起生活,真的不愿意再醒來!

爹現在和我可一點都不客氣了,每次給他送禮品都照收不誤,最后還點著名和我要,現在有什么他都知道,他都能叫上名字來。別墅名車,冰箱彩電,空調烤箱,太陽能熱水器和洗衣機他也要。連電腦他都會用了,還上網和我聊天呢。

聊著聊著,我變了,變成了一個白胡子老頭,滿口沒牙了,和爹老的時候一模一樣,怪嚇人的。就是吃的喝的和他的不一樣:我吃的是肯德基加漢堡;爹吃的是窩頭就咸菜;我喝的是可口可樂加營養快線;爹卻一瓢一瓢的喝著涼水。我又著急和他調換食物,又著急去拿大寶SOD蜜來保養這張滿是皺紋的老臉,太老了多難看啊!一著急,一起身,醒了。

夢境發生在睡眠的過程中,這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生活經驗。睡眠有兩種,一種是正相睡眠,一種是異相睡眠,這兩種狀態交替發生,呈周期性變化。是一種發生在睡眠中的特殊現象。和人的內心世界有關,和遺傳記憶有關,專家們研究夢境已從心理學領域進入了神經生物學領域的研究,做夢是一種生物現象。

記得以前過年,爹都要領上我們哥七個一起去給爺爺奶奶上墳。每次給爺爺和奶奶燒紙時,爹都會很認真的親手印鬼錢,把印模糊的,壞了邊角的鬼錢全都挑出來,非常嚴肅的告訴我們;“千萬要記住,這樣的錢到那邊也是花不出去的,別讓爺爺奶奶和人家費口舌鬧不愉快!在印一些零錢吧,這樣爺爺奶奶在那邊花起來也方便。”不愧是和錢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商人,對錢特愛護。我便拽著爹的衣角問;“爺爺奶奶真能花到這錢嗎?”他便誠實的對我們說;“你心里想念他們,他們就能花得到”。而后又解釋說;“實際燒紙就是一種祭奠,紀念紀念,只有念著,才能記著,只有記著,才能不忘你們是誰家的后代”。

一想到爹和我們說過的話,我便有了祭奠的新方法,夢到爹想要吃的食物,就買啥食物給他老人家供上;夢到他老人家想要的物品,就買啥物品給他燒去。

人即使睡得十分深沉,外界的一些刺激仍能使大腦皮質中某些細胞群覺醒,而引出夢境來。做夢是一種痕跡刺激,是陳舊痕跡興奮的再現。痕跡的再現和新舊強弱有關,所以,夢境有時平淡,有時浪漫,有時恐懼,有時美倫美奐。

自從實現爹的愿望后,我這心里好受多了。趕緊把我的夢境和做法,講給了六位哥哥聽,他們一點都不驚訝,還說早就這樣做了。

奧!原來天底下的兒女都做著同一個夢;永遠欠著爹娘的恩情,永遠也報答不完爹娘的情意,永遠懷念著自己的爹娘在心底。

篇9

八月十五恰好在秋季的中間,所以被稱為中秋節。這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八月半中秋節最新演講稿,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1八月半中秋節最新演講稿1各位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中秋——我們的節日》。

秋濃了,月圓了,我們又度過了一個中秋!上個星期是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它僅僅次于春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

金桂飄香,花好月圓,在這美好的節日里,人們賞月、吃月餅、走親訪友……無論什么形式,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有人問我:“為何慶祝中秋?”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中秋節是我國古老悠久的傳統佳節,象征一個民族的迷人魅力,它本身就是一種奇特而又神秘的藝術,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享受著它的繽紛,我們仰慕她博大的胸襟,我們欽佩她對中國古文化的重大影響。年輕的我們,擔負著延續古老文明的重任,中秋歡欣鼓舞時,更不要忘記自己的職責,做一個合格的繼承人,這么一筆豐厚的財富,是我們耗盡心血也學不完的。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每逢佳節倍思親”,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此刻,我們也更加期盼祖國統一,民族昌盛,國泰民安。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

2021八月半中秋節最新演講稿2老師同學們:

我喜歡中秋節,因為中秋節的夜晚可以吃好多好東西,最重要的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或許兩者兼而有之。總之,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我們小孩玩歸玩,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松。當然,興的還是我們這些無憂無慮孩子。

春節的時候,雖然恰逢農閑,但總感覺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獨中秋,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后來想起來,似乎是心緒不同使然。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獲的積蓄,又是收獲的開端。說她是積蓄,是由于夏收才過不多時候。說她是開端,是因為秋天邁著她碩果累累的腳步迎面而來,融著人內心即將收獲的欣喜。我想惟有經歷過鄉村生活體驗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圓圓的月光之下,圓圓的月餅又香又甜,蘋果熟了甜津津的,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們品嘗著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獲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談談心開心極了。有次我想到一句詩句:“每逢佳節備思親”。

媽媽每年都要去超市買月餅吃。有一些的月餅外觀像大餅,很厚實,聞起來香噴噴的,吃起來酥酥的。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烙出來的,上面都有各種各樣的圖案,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桂花雕印出的花瓣月餅,這種月餅吃起來散發著淡淡的桂花清香味。多少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琳瑯滿目,各種瓜果一應俱全,而我還是喜歡吃媽媽做的月餅。不僅月餅的花紋雖然沒有太多變化,而且花紋總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勻,那么好看。但是一趕上中秋過節回家,我總想要吃上兩大塊兒“桂花月餅”,覺得好香、好甜……

你看,農家餐桌上,除家禽肉類,傳統的蔬菜等食品外,越來越多的餐桌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肉類、蔬菜、海鮮。

“無酒不成筵席”,喜慶的日子,人們總要飲一點酒。這樣的中秋節才有意思。

中秋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獲。我愿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2021八月半中秋節最新演講稿3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秋高氣爽的金秋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喧囂的都市車水馬龍,奔波的人們已很難使自己停下來,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來之時,一輪皓月高掛天空,傳統佳節的溫馨便俘虜了忙碌著的人們的心靈,我們互相傳遞的禮物,不止是禮物,還是問候,是祝福,是濃濃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

最后,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祝全校師生合家幸福,中秋快樂!

2021八月半中秋節最新演講稿4尊敬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秋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滿月的光芒,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悄悄臨近。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天上的日子似乎比人間要慢許多,但是,同學們,不要感嘆時光的流逝,也不要將時光虛度。每一天本都它的有價值所在,將時光握緊,用分分秒秒來創造充實的時光。

將目光著手書本,而不是漫畫。因為我們已經長大。將身心專注學習,而不是玩耍。因為我們不再幼小。時光的虛度,只會使人感到老去得更快;充實的學習,則會讓人領略到成功于欣喜,光陰也不禁放慢了腳步。多少輪中秋明月在夜里悄悄流逝,又有多少圓月,將在不久來臨?我們步入初中,我們漸漸成熟,我們有了自己的理想,如明月般美好的。但是,我們可以盡情地夢想,又如何去打撈那輪美麗的明月。

“人間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挫折在所難免,面對著失敗,我們不可以被打敗。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不要悲傷,沒有錯誤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認真分析自己的錯誤,勤勤懇懇,錯誤需要糾正,不能置之不理。

中秋是中華瑰寶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中秋節尤為甚。中秋,是一個飄溢親情的節日;中秋,是一個彌漫團圓的時節。這個時節,感受親情、釋放親情、增進親情;這個時節,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這些,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同學們,一定能背誦出許多關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歷史的時空流傳至今,不正是因為我們人類有著的共同信念嗎。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心懷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祝大家節日快樂!

2021八月半中秋節最新演講稿5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秋情思。

在中國,中秋節傳承著我們無比高雅的文化精神!中秋!風清月明,柔情四溢。中秋!小河與大海相思,曠野與天空互喚,草木與陽光相依,星星與月亮相悅。中秋!更是把父母與兒女,愛人與親人,游子與故鄉的心緊密相連。

中國人是重情誼的,中秋節是個多情的節日!“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人們氈席地坐,登高賞月,遙寄遠方,倍思親人。無論何時何地,云卷云舒、星月輪回,改變不了的是人們心中深遠悠長的思鄉之情,揮之不去的是我們對愛人、親人、友人最纏綿最真摯的不了情。這些深情濃濃的匯成了中秋節圓圓的明月,匯成了人們心中深摯的期盼:讓天宮月娥免去凡間災難,送去我們對親人朋友最真誠的祝福,愿我們的海外游子、臺灣同胞早日回歸祖國懷抱!

中國人是浪漫的,中秋節是個詩情畫意的節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當我們吟誦這耳熟能詳的詩句時我們腦海中是多么浪漫的畫面,我們心中洋溢著多么神圣的情感,我們為古老的中華民族而自豪,為我們崇高不朽的中華文化而驕傲!

中國人是富有想象力的,中秋節更是一個浪漫的節日。月球,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是人類未來希望的“第洲”,早在遠古時代,中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傳說,中國人的想象就已經超出了地球的引力,在月色清朗,燈火闌珊的中秋,明月寄托的,是中國古代人民對月亮的美好想象與神往,寄托的是中國人富有創造性的飛天夢想。如今,飛天已不再是夢想,2007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壯美升空。火箭騰空的那一刻,西沉的夕陽和火箭噴出的烈焰在天幕上組成了一幅奇妙的畫卷。從此,中國的航天事業走進了一個新的里程,中華民族的振興又開啟了新的篇章!

今天,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興旺和平的時代里,在這個祥和美好的節日來臨之際,我更想對大家說:請珍惜家人和師長對我們的愛,珍惜我們的同學情,珍惜我們擁有的幸福生活吧!讓我們為親人更加幸福,祖國更加富強而努力學習,奮力拼搏吧!

篇10

步入神壇的雞文化

從許多遺址發掘可看出,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很早就出現了重雞習俗。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形狀像雞的陶器。由于與人們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有的雞形象已經被神化,“雞” 就此一步步登上了神壇。

關于雞的考古發現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許多遺址都發現過家禽雞骨,說明當時人們已經能把野雉馴化為家雞。湖北境內的石家河文化遺物中有大量陶雞,三足而立,造型生動。還有雞形陶壺等像雞形的器物。這些都是長江流域“重雞習俗”的早期表現。

黃河流域的重雞習俗出現更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形狀像雞的陶器。考古學家鄒衡先生經研究,論定這種器物應該是雞彝,后來被山東龍山文化、夏文化繼承并改造,成為夏代的重要禮器――灌尊。雞彝早期形態是袋足,后期形態為封口,形狀都與雞形相似。山東地區是它的主要原產地。

山東及其鄰近地區本是東夷之域,祝融是傳說中東夷的日神和火神,山東青州蘇埠屯晚商墓葬中曾出土大量“融”族徽號的青銅器,祝融八姓最早也出自東方。祝融是日神、火神,而家禽中的雞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積陽”、“為火禽”。而且祝融的“祝”與“朱”音相近。漢應劭《風俗通》說:“呼雞曰朱朱”。吳裕成先生認為,古人呼雞為祝祝,或朱朱,推測祝融與南方炎帝之佐朱明相同,而且與雞、朱雀、鳳關系密切。因為雞鳴以后日出東方,所以古人以為是雞喚起了太陽。由此看來,祝融與尚日、崇火、重雞的習俗是相關聯的。后來,祝融八姓中不少陸續向西南方向遷徙,祝融又被尊為“南方之神”,他們原有的重雞習俗也影響到長江流域。

東方地區的陶禮器雞彝,此時傳入了長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夏商時期,長江流域也廣泛流行著與尚日、崇火、重雞相聯系的雞彝(、封口),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均多有發現,足以說明這種器物遍布長江流域。而且,長江下游、中游出現較早,表明雞彝是由山東及其鄰近地區傳到東南地區、中南地區,然后傳至西南地區。

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晚期出土了青銅制作的“金雞”和青銅“扶桑樹”,二者都是日神崇拜的產物。《神異經?東荒經》:“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然后就應該是日出了。扶桑山因傳有扶桑樹而得名。所謂扶桑樹,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兩兩同根偶生、像互相扶持的神樹。三星堆所出的青銅樹共6株,如置兩株于一處,正是兩樹相扶。金雞與扶桑、太陽的關系源出于古代現實生活中雞與桑樹、太陽的關系。東晉陶淵明在《歸田園居》中寫道:“雞鳴桑樹顛。”看來古代的雞可以飛至桑樹的最高枝啼鳴,雞啼日出。到了神話傳說中,就成了扶桑金雞鳴,然后日出扶桑,金雞居于扶桑樹枝上了。

青銅“金雞”和前面所說的陶雞、雞形壺的象征意義比較接近,而與、等略似于雞的器物不同。、等器物象形性較弱而象征性較強,原因是它們主要用于祭祀,是祭禮中的禮器,雖受重視卻不是崇拜的對象。此類器物,名曰“雞彝”,而彝字在甲骨卜辭和金文中就是雙手奉雞獻祭的形象。根據民俗學材料,上古祭祀用雞,用的是公雞。如果再問,為什么祭祀要用公雞,原因是:母雞能下蛋,公雞對于雞的繁衍用處不大。一群母雞,留一只公雞足矣。假如一群母雞中有兩只公雞,就會斗架。斗架也造就了中國著名的民間傳說與地名,如寶雞斗雞臺遺址等。

雞雖然不等于太陽,但是雞是太陽的使者或傳令者。于是,就有陶雞、雞形壺和青銅“金雞”等,有的可能本身已經被神化,有的早被看做是神的使者或助手。這里說的“神”,首先是太陽神和火神。不是祭祀品而是祭祀對象的雞,地位當然要高一些。可以說,此時的雞已經步步登上了神壇。

關于雞的生肖來歷

雞對人們的生活有重要影響,所以能夠在十二生肖中占據一席特殊的位置。它是惟一的禽類,而且與“六畜”中的排位相仿,穩穩地坐在了犬和豕之前。

生肖出現于何時,至今不明。很可能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其萌芽。《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草字頭+底下一個“咸”)、任、荀、僖、(女子旁+右邊一個“吉”)、儇、衣是也。”其中的酉恰好與后來十二生肖中的雞相配。

酉的字形為酒器的象形。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中,發現《日書》兩種。其中有一種載有生肖,并指出“酉,水也。”于豪亮解釋說:“酉,水也。”水讀為“雉”,“雉是野雞,現在說酉屬雞,當是從酉屬雉發展而來的。”可能在十二生肖出現之時,人們以雞和雉同為酉的屬相。到東漢時,酉與雞相配成為定論。王充在《論衡》中明確地說:“酉,雞也。”

漢代以后,雞不僅對人的生活有種種影響,而且雞生肖與千百萬具體的人相聯系。雞的藝術造型有不少人格化了。東漢時期的畫像石,便有雞首人身的守門神。唐代十二辰中的雞,也是雞首人形。直到清代圓明園中的十二生肖水鐘的雞生肖造型,也還是雞首人身,只不過立像變成了坐像。

古代的雞又被稱為德禽。傳說雞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雞與“吉”諧音,更寄托了古人許多美好的祈盼和祝愿。

人類和雞在3.1億年前出自共同的祖先

最近,科學家們關于雞基因的研究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由美國領銜、中國等12個國家參與、170余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組經過9個月的辛勤工作,以現代家雞的祖先“紅原雞”為對象,繪制成基因圖譜。

2004年3月1日,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兩個研究小組宣布繪制出雞的基因序列草圖和遺傳差異圖譜。科學家選取了家雞的遠祖――紅原雞為測繪對象。報告指出,雞的基因有大約2萬到2.3萬個,與人類的數量大致相當;但是雞的基因組卻只有人類的1/3:雞擁有大約10億個堿基對,而人類則有28億個堿基對。

重要的是,在分析中科學家還發現,在雞的活躍基因中大約60%與人類相同,這暗示著在大約3.1億年前兩個物種從共同祖先分化出來的時候,遺傳物質具有守恒性。正是從那時開始,兩個物種開始向著不同方向進化。不過,是什么原因讓“雞跨到另一條路上去”,領導這次國際合作譯碼研究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威爾森教授表示,這個進化之謎“還懸而未決”。

吉祥可愛的雞形

雞的形象一直在民間美術中擔當著"吉祥物"的主角,永無休止地把吉利和福運帶給世人。

人類關于雞的造型出現得很早。已知最早的雞形,發現于屈家嶺文化遺址,都是陶雞,手捏成形,生動而簡潔,類似今天的民間玩具。幾千年過去了,有關雞形的藝術創作活動一刻也沒有停止。

雞的造型與其他民間工藝題材一樣,不受材料、工藝、地域與時代的限制,成為民間工藝美術的普遍存在。也就是說,不論什么材料、工藝,哪個地區、朝代,都有雞形的創作。

如此廣泛的創作活動,主要取決于對雞的情感投入。自從新石器時期,原雞經人工飼養培育成家雞以來,雞的經濟價值就得到了普遍開發,歷代沿承,一直在中國農副產品中充當著重要角色,喜歡食雞、食蛋的民俗由來已久。

雞的自然形態也廣受贊揚。它形體挺拔,行動矯健,毛羽艷麗,氣概非凡。學者們多認為,古代的鳳凰形象,就是以公雞為原型創造出來的。

古人還認為雞能驅鬼、避邪。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上說,正月初一為"人日",在這一天,大家貼畫雞于門戶,上懸葦索,旁插桃符,這樣做可以使得"百鬼避之"。

又因為雞與"吉"諧音,常用雞比喻吉祥、吉利。將雞與磬合為一圖,稱"吉慶";與山石合為一圖,稱"室(石)上大吉(雞)"。河北省新城縣白溝鎮,過去出產的泥玩具中有一對男女童,女孩抱著一只公雞,男孩抱著一條大鯉魚,稱之為"吉慶有余"。公雞有冠,與"官"諧音。把公雞與雞冠花合為一圖,則構成"官上加官",意思是仕途通達、連連高升。公雞善鳴,與"功名"諧音,把公雞與牡丹合為一圖,構成"功(公)名(鳴)富貴"。

公雞打鳴時有昂頭的動作,與"揚名"諧音。把一對大雞與五只小雞合為一圖,寓意《三字經》中的一句話:"教五子,名(鳴)俱揚(昂)。"

在民間美術中,用雞所表現的寓意,一律為正面與肯定的取向。剪紙、泥塑、陶瓷、木雕、布藝、木版年畫等各類民間工藝都競相將雞形做得優美動人。

20世紀50年代,江蘇揚州剪紙藝術家張永壽曾經剪過一張"公雞除害",表現一只大公雞正緊張興奮地啄食一條蜈蚣,公雞身體仿佛蘊含著很大的力量。作品中飽含的抑惡揚善、除惡務盡的寓意,十分鮮明集中。作者遵循剪紙藝術的創作原則,將形象壓擠在一個平面上,刻畫出基本形體,但是并不滿足二維空間的效果,盡量在公雞的尾羽、翅膀等處,調動剪紙語匯,追求立體的感覺。

河北蔚縣彩色窗花中的雞形,顯然吸收了當代美術創作的元素,表現為圓潤豐美的裝飾特征,但是仍然在背景上加了一枝雞冠花,這無疑是對傳統寓意題材"官上加官"的繼承。

斗雞風云錄

中國的斗雞民俗據說從夏朝時就已經開始。它掀動的狂熱,曾緊繃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鬧出人間悲喜劇,甚至演成政治風云的變幻。

斗雞的歷史

雄雞的神經系統如弓弦,被雄性激素拉得滿滿的,因此,它好斗,爭強好勝不示弱。

斗雞這種活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說夏朝時就已經開始。它掀動的狂熱,曾緊繃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鬧出人間悲喜劇,甚至演成政治風云的變幻。

《史記?周魯公世家》:"季氏與氏斗雞,季氏芥雞羽,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氏,昭伯亦怒平子。"斗雞引起糾紛,魯昭公也被拉進糾紛中來。魯昭公發兵攻打季平子,季氏則聯合其他力量抗擊魯昭公,把魯昭公趕到齊國去。

"季氏芥雞羽",《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為:"季、之雞斗,季氏介其雞,氏為之金距。"介為甲。介其雞,有種解釋是:"為雞著甲。"另有一說,介芥相通,《史記》說"芥雞羽",宋代裴集解所引的解釋是:"(提手旁+右邊一個“壽”)芥子播其雞羽,可以坌氏雞目。"在雞羽撒上些芥粒或芥末,用來瞇住對手的眼睛。《史記》此段記載,據《左傳》而來。司馬遷用"芥"而不用"介",大約是鑒于漢代斗雞實際采用的"技術"吧。

但此后寫斗雞的詩文便常用"芥羽"一詞了。如漢代有"芥羽張金距,連戰何繽紛"詩句,南朝梁簡文帝詩有"芥羽忽猜儔"句。北周王褒《看斗雞》詩也有:"妨敵金芒起,猜群芥粉生"的說法。

為了取勝,斗雞者的手段不止芥羽一項。依《左傳》和《史記》所記,氏在與季氏斗雞時也采取了置敵于死地的措施--金距。金距是給雞爪套上銳利的金屬爪套。雞五德之一的"足傅距者武也",說的就是經如此武裝的雞,與赤手空拳相比,殺傷力自然大增。

為提高斗雞的戰斗力,古人還發明了另一種小手段:在雞頭上涂貍膏。三國曹植《斗雞篇》言"愿蒙貍膏助,常得擅此場",北周庚信《斗雞》說"貍膏熏斗敵",所言的便是此項手段。貍膏即貍的膏脂。貍,也叫貍貓,善于捕雞,為雞所懼。斗雞前,將貍膏涂在雞頭上,借助貍的氣味,渙散對手的斗志。

斗雞者對于勝券的把握,不僅在于為雞裝上“明槍暗器”,更重要的是對上場廝殺的雞進行特殊的馴練。《莊子?達生》記述了周宣王的斗雞。紀(三點水旁+右邊一個“省”)子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只雞,為馴其善斗,至少專門馴養了40天。先馴10天,不行,還顯氣躁;再10天,不行,欠沉穩;又10天,馴雞人仍不滿意;又過了10天,可以了,那雞被馴得沉著若呆,各種善斗的本領都掌握了,即使有雞打鳴啼叫,它也陣腳不亂,似木雞一般。旁的雞見了它掉頭就逃,沒有敢于應戰的。《列子?黃帝》中也可見相同的記載。這個馴斗雞的故事,就是成語"呆若木雞"的來源。而《莊子》所稱贊的"望之似木雞"的境界,是一種大智惹愚一般的境界,確是不同凡響。

唐代――斗雞活動最昌盛的時代

統治者、貴族階層嗜好斗雞,上行下效,使斗雞之俗延續了幾千年。

唐代,因玄宗皇帝喜好斗雞之戲,而造成一種社會病態。據唐代《東城父老傳》記,李隆基即位前就好斗雞。那時斗雞之戲是清明節俗的一項內容。李隆基當上皇帝后,在宮內建雞坊,"索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于坊中",并有500人專司馴雞。結果,"上之好之,民風尤甚"。有錢的傾家蕩產買雞,沒錢的就以假雞為戲。長安有個名叫賈昌的少年,馴雞有一套辦法,博得玄宗歡心,一下子就榮華富貴,成了聞名天下的"神雞童"。

這個"神雞童"確有本事。據《東城父老傳》描寫,元宵節和清明節時,賈昌至驪山為唐玄宗表演斗雞,他"冠雕翠金華冠,錦袖繡褲,執鐸拂,導群雞敘立于廣場,顧眄如神,指揮風生。樹毛振翼,礪吻磨距,抑怒待勝;進退有期,隨鞭指低昂,不失昌度。勝負既決,強者前,弱者后,隨昌雁行,歸于雞坊"。為使斗雞昂奮起來,賈昌先激發之,使得雄雞"樹毛振翼"--毛羽豎立,亢奮地拍著翅膀,"礪吻磨距"――再磨礪尖喙和跖距;"抑怒待勝"--處于一觸即發的臨戰狀態。斗雞開始后,賈昌馴的雞,隨著他的指揮鞭,進退周旋。斗雞結束后,這些雞排著齊整的隊形,隨賈昌返回雞坊。這不僅是斗雞,也是出色的馴雞表演。

唐代斗雞馴雞發達,社會卻為此付出了世風靡廢的巨大代價。斗雞使人如癡如狂,也使一些"斗雞小兒"恃寵驕橫,不可一世。詩人李白《古風》詩:"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行人皆怵惕。"

如此喪志,使斗雞走馬成了并不怎么光彩的詞。明代張居正等輯《帝鑒圖說》,將歷史故事付諸圖畫,進呈當朝天子,以事規諫。其中有兩幅涉及斗雞題材。一幅表現斗雞場景,兩只雞正相持,周圍站著觀斗者;另一幅,不僅有抱雞者步行于途,而且有抱雞策馬者疾馳而過,畫面上端,云間依稀露出宮殿的屋脊。此畫要講的意思一目了然。

琳瑯滿目的野生雞類

在民俗、藝術當中,雞的形象代表著美好吉祥,但在現實社會里,野生雞卻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據動物學家研究,全世界的野生雞類共有276種,中國有59種,占21.39%,居世界之首。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20種:松雞、黑嘴松雞、斑尾榛雞、雉鶉、四川山鷓鴣、海南山鷓鴣、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綠尾虹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褐馬雞、藍鷴、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18種:黑琴雞、柳雷鳥、巖雷鳥、鐮翅雞、花尾榛雞、淡腹雪雞、暗腹雪雞、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鷴、白鷴、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

而列入世界紅皮書中的全球野生雞類有18種,中國有11種,占61.11%。其中瀕危種有:褐馬雞、綠尾虹雉、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黑頭角雉;易危種有:藏馬雞、藍鷴、黑長尾雉;珍稀種有:黑頸長尾雉、白尾梢虹雉、灰腹角雉。

中國是野生雞類分布最多的國家,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出土文物中就有長尾雉的圖像,殷商的甲骨文里也記載有雉、雞字樣。近些年來,由于森林砍伐,破壞了原雞的棲息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它們的繁殖,加之亂捕濫獵,導致數量減少。為了保住家雞的祖先,中國已把原雞列入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野生的原雞--這種生活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熱帶原始林中的雞,遠看像是品種不純、發育不足的小型雞,它的外形與目前農村飼養的中國家雞非常相似,只是雄雞的尾羽較長,而且略向下彎垂,如不細分很難辨別。原雞又叫紅原雞,生長在南方的熱帶雨林中,常活動于村落附近的耕地上,有時,混于家雞中一起覓食。性極羞怯畏人,聽覺和視覺都很靈敏,只要有一點異常,便起飛入林,或疾馳逃走。它們的活動很有規律,清晨和黃昏取食飲水,中午氣候炎熱,躲進林中陰涼處休息,洗土澡。雄性原雞的叫聲與家雞近似,只是尾音較短,截然而止,聲音似“茶花兩朵”,故此,云南當地居民又叫它“茶花雞”。每年2月開始繁殖,巢置于地面凹處,每年產卵1次或2次,每次產4~8枚,多則可達12枚。孵卵只由雌雞承擔,雄雞覓食飼喂雌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