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樹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04 16:2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樹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樹的文章

篇1

讀一本好書,猶如一位好老師,教你為人處事的道理,洗禮你的心靈。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中國古代就有 “一日無書,百事荒蕪”、“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讀書謹言。也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雖然觀點過“左”,但是還是肯定了讀書的重要性。

沒有書籍就沒有人類文明的傳承和延續,更不會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于一個人來說,讀書學習與提高個人修養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

讀書可以明志。很多一代偉人和成功人士都是通過讀書,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和追求,培養堅韌的毅力和品質,朝著目標不斷前進。

讀書可以明理。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如果缺少了書籍,不可能懂得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不會有今天我們這個遵從禮儀為先、道德至上的社會。

讀書可以明情。書中有人類萬般大情大愛、兒女情腸,有的纏綿悱惻,有的義薄云天,有的母愛情深,有的逐名逐利,讓我們領略到人間的冷暖與世事的繁華滄桑,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

我喜歡在午后讀書,那時有溫暖的陽光,心情自然最舒暢。書架上,雜志、作文、散文集、小說集甚至是連環漫畫,都是我作樂的工具。

我非常享受讀書的時光,這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當我們被社會的快節奏生活迷惘了方向時,靜下來,沖一杯咖啡,讀一讀書,你又會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每當我考試失利或心情低落時,我都會拿起書來,那濃濃的墨香又帶給我莫大的快樂!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只有見識多,看得多,學習多,你才能增長智慧,才能站在肩膀上看得更遠!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才能增加底蘊,才能使自己不落后于這個時代!

篇2

關鍵詞: 金融發展 經濟增長 文獻綜述

當前的中國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宏觀經濟景觀:一方面是貨幣過量供應,流動性泛濫,一些商業銀行因為存差過大而發愁;另一方面是企業借錢難、籌資難,許多很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因為資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吳敬璉,2006)。他認為問題癥結在于,由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組成的金融體系發展嚴重滯后,使富裕的資金無法流入最有效率的產業和企業,資金流通不暢的必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綜觀各個發達國家,幾乎毫無例外的擁有發達的金融市場,而且似乎經濟程度與金融市場的深度、廣度也呈現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究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怎樣的一種關系呢?關于這個問題,國內外的諸多學者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綜述

1912年,Schumpeter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被認為在經濟理論史上第一次論述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金融機構滿足新興企業信貸要求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并強調銀行的功能在于甄別出最有可能實現產品和生產過程創新的企業家,通過向其提供資金來促進技術進步。繼熊彼特之后,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相關關系

對于貨幣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西方古典經濟學家根據薩伊定律提出了貨幣中性和信用媒介論,該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不影響產出、就業等實際的經濟變量。后來的一些經濟學家如K.Wicksell,雖然認識到了貨幣在經濟增長中具有重大的、實質性的影響,但主要強調的是消除貨幣對經濟的不利影響。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認為“貨幣至關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長期中貨幣供給的變化只會引起物價水平的變動,而不會影響實際產出。Joan Robinson也認為金融體系的出現和發展僅僅是對經濟增長的被動反應。

新古典學派同樣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什么關系。如Robert Lucas根據理性預期學派的分析,認為經濟學家過分強調了金融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因為理性的人們往往可能會在貨幣供給量變化之前就已調整了自己的行為,故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不會對產出和就業產生影響,所以菲利普斯曲線即使在短期內也是垂直的。

2.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動關系

20世紀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為研究對象,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嚴重的金融約束和金融壓抑現象。這既削弱了金融體系聚集金融資源的能力,又使金融體系發展陷于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1973年,他們分別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淺化理論和金融自由化理論。他們分別從“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這兩個不同角度,將貨幣金融理論與發展理論結合起來,全面論證了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資金短缺,并不是因為缺乏能用于積累的資金,而是因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資渠道堵塞和資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可以緩解。

對于金融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一個必要條件。如Patrick認為,金融發展對于經濟增長具有“供給主導”的作用。金融發展在動員儲蓄、管理風險、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助于經濟增長。但是,對于金融發展究竟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問題卻存在許多爭論。以Goldsmith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者認為,金融發展以金融資產的形式直接增加儲蓄,從而促進了資本形成與經濟增長。Sinai和Stokers(1972)及Wallick(1969)的有關文獻均對這一假說提供了經驗支持。

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與Shaw為代表的金融壓抑主義者卻認為,現金余額的實際收益率是資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經濟增長的關鍵性決定因素。根據這一觀點,經濟增長基礎上的金融發展績效取決于利率的發展績效。因此金融壓抑主義者認為,實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為重要。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綜述

1.國外方面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中,國外學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開創了實證研究的先河。他使用金融中介體資產的價值與GNP的比率作為一國金融發展指標,通過檢驗35個國家在103年間(1860年~1963年)的數據,發現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一般是同時發生的,經濟增長迅速的時期總是伴隨著金融的快速發展。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沒有能夠指明兩者何為因果。

King和Levine針對Goldsmith研究不足,采樣80個國家30年的數據,系統地控制影響增長的因素,表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正相關,即擁有發達金融系統的國家經濟增長較快,反之亦然。Levine的研究也自此引發了尋找金融發展影響經濟增長證據的。 Levine和Zervos(1996)通過在回歸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場發展狀況的指標,擴展了和對金融中介體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其研究結果是銀行發展、股票市場流動性,不但都與同時期的經濟增長率、生產率增長率,以及資本積累率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系,而且都是經濟增長率、生產率增長率以及資本積累率的很好預測指標。

Arestis等(2001)使用來自5個發達國家的數據,采取時間序列研究方法,在控制股票市場易變性和銀行體系效應的基礎上,檢驗了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其結果也表明盡管銀行和股票市場都可能有利于經濟增長,但銀行的效應更大。

2.國內方面

國內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相對不足。然而,通過借鑒學習國外既有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國內學者也進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大量定量研究。前人的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國外既有理論成果,同時考慮了我國現實經濟狀況,運用了國外成熟的實證分析方法,得出符合中國具體情況的很有價值的結論。

賓國強(1999)采用OLS方法和Granger因果檢驗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實際利率、金融深化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回歸結果驗證了麥金農的理論,實際利率、金融深化確實與經濟增長有正相關關系,經濟增長對金融深化有促進作用,得出結論我國的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原因。

篇3

中外藝術交流跨文化語言障礙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是人類進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人類進行抽象思維和描述世界的工具。語言是社會性的東西,它由一個文化的共同體所使用。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語言體系。語言既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幫助人類創造新的文化。語言是文化大系統下的一個子系統,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獨立存在,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在語言學習中對跨文化知識有足夠的重視,全面提高語言能力,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語言離不開文化,不同文化的語言必然帶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蘊含民族文化的內涵。跨文化交流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交流,而且是兩種文化的交流。文化是人的生存環境。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著文化的影響,并隨著文化的變化而變化。金毅提到,文化是人類自身組成的集體根據自己的美學或哲學觀點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社會、人類自身及其符號系統過程中所創造與積累的全部成果。每一種文化有一定的語言模式和一定的行為方式,因此,對外來刺激的感受和意義及賦予意義的方式方法會因文化的背景不同而不同。語言是人類廣泛運用的、最重要的符號。人類創造和運用符號及賦予符號意義的能力使他同動物區別開來。著名的西方哲學家卡西爾指出:“對于理解人類文化生活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來說,理性是個很不充分的名稱。但是,所有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因此,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animal symbolicum)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對人開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藝術方面的交流一直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人民之間相互了解和溝通最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象征物的東西差異、交流者的語言功底、對人文風俗的了解及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上表達的差異,會存在一定的跨文化語言交際障礙。呂俊先生曾寫一本書,名為《跨文化障礙――巴比塔的重建》,主要論述了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這本書的名字取得很妙。巴比塔(Babel Tower)是圣經用語,出自《舊約?創世紀》,意為無法實現的空想。洪水大劫后,諾亞的后裔要在示拿平原上建成一座直通天庭的塔。當時人們共用一種語言,互相交流,人多智廣,工程進行得很快。上帝對此驚愕不已,于是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進行交流。于是通天之塔在一片哀嘆中半途而廢。(梁曉東,陳運香,張志強,2001:28-29)這個圣經典故表明了語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語言文化交流障礙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跨文化交際首先碰到的就是語言不通的問題。即使學過外語,能夠用第二語言同說這種母語的外國人進行交際時,仍然不是那么得心應手,障礙仍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者沒有掌握說第二外語的技能;二是對語言差異知之甚少,或是忽略了語言差異而造成了語言障礙,結果難以溝通。

所謂語言差異是指不同的文化個性所呈現出的不同的文化形態在語言層面上的反映。交際者對這些差異缺乏敏感性,又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導致了交際失誤的頻繁出現。如著名英國作家蕭伯納筆下的賣花女一樣,當她在語言學家息金斯的幫助下,學到了一口純正的倫敦方言而摒棄她原來那一連串的土話后,雖很快躋身于上流社會,然而她還是出了許多文化方面的笑話。尤其是在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應注意對目標國家文化習俗、喜好宗教的研究。對目標語國家的文化不深入進行研究,就很難學會對方的語言,就會影響溝通的效果。如在英語文化中,頌揚比比皆是,尤其是藝術工作者們經常會收到掌聲和鮮花。面對別人的贊許,你必須學會說:“Thank you!”而中國文化中,謙虛是一個人的美德,對恭維與溢美之言的反應,操漢語的人往往用“否認”或“自貶”的方式。我們往往聽到中國優秀的藝術工作者面對贊揚時說“Not at all(這不算什么)”。線性思維的外國友人們就會真覺得你的表演或作品“不算什么”――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際障礙。

針對以上不利因素,要解決中外藝術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語言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知己知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既了解本族文化,也了解目標文化,及時發現雙方差異所在,盡量避免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誤解,從而提高交際質量。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至少一方會使用外語,這就要求從事中外交流的藝術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恰恰是問題的難點所在。在文化習俗上,在價值觀念上,在中國可以隨便詢問對方的工資、年齡及婚姻等問題,而在西方打聽這方面的問題將被視為對個人隱私權的干涉。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習慣采用歸納思維方式,而英美人則習慣采用演繹思維方式,比如中國人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之前往往先陳述事實,而英美人則開門見山直接表達觀點。中西方文化差異使跨文化交際產生障礙。只有不斷增強文化差異意識,加深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才能突破交際障礙,實現順利交際的最終目的。

2.尋求共同點。共同點越多越容易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溝通的橋梁也就越多。

3.學會移情。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場看問題。交際中不應該拿某一個文化體系作為固定的衡量標準,只從本族文化出發,臆斷對方文化的優劣,而應該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用他人的文化背景考慮問題,并且對文化差異造成的分歧采取寬容的態度,以此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及由此帶來的交際失敗。

篇4

從外生金融理論和內生金融理論的不同思想上,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各不相同。內生金融理論強調的是金融自身的功能對于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研究;而外生金融理論則是從政府的金融制度以及金融調控等宏觀方面研究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

(一)金融發展通過金融功能作用于經濟的增長

20世紀90年代起興起的內生金融理論,可以追溯到Pagano(1993)建立的簡易內生金融發展框架。Levine (1997)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交易成本角度將金融體系的核心功能分為:配置資源;管理風險;監督公司治理;聚集儲蓄;便利交易。金融通過金融體系的功能最終促進“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的途徑, 實現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如下圖所示)

1、配置資源功能與經濟增長

Walter Baghot(1873)指出“良好的金融系統能夠把資金從地效率的投資導向高效率的投資”,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增長。金融發展能夠產生供給引致的效應,通過促使存量資本所有權及其構成的變化以及資本向高生產用途的轉移來提高經濟效率,推動經濟增長(Hugh T.Patrick ,1966)。Goldsmith(1969)則認為,通過提升資本積累效率可以依次提高資本的邊際生產率。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將金融中介信息收集角色對提高資金分配效率的作用納入模型。在模型中,資金被投資到安全但低產出的項目或高風險、高產出的項目。對高風險項目的回報存在著兩種隨機風險:總體和具體項目。但金融中介可以通過投資組合規避總體風險,因此資金通過金融中介分配更有效率,資金的高回報將導致高增長。

2、管理風險功能與經濟增長

從股票市場形成的角度,Diamond和Dybvig(1983)建立了流動性模型,他們研究分析認為:當投資者在選擇了是投資流動但低回報項目還是非流動高回報項目后,一小部分投資者會遇到不確定性沖擊,這種風險刺激了投資者向流動性強、回報低的項目投資。除了股票市場,金融中介也能提高流動性,減少流動性風險。通過提供流動儲蓄和選擇適當的流動和非流動投資組合,銀行也能減少流動性風險,向高回報項目投資,促進經濟增長(Bencivenga and B.Smith,l991)。同時值得提出的是,由于金融系統與經濟的耦合,金融風險被放大,并有可能導致宏觀經濟全局性風險,進一步引發經濟危機。

3、監督公司治理功能與經濟增長

對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模式:基于銀行的治理模式和基于市場治理模式。

支持基于銀行的治理模式的學者認為,富有遠見的銀行能使企業集中于長期的投資決策(Aoki和Patrick,1994;Porter,1992),同時銀行能提供足夠的資本幫助企業應付流動性需要,避免陷入流動性危機(Hoshi等,1991)。總之,他們認為當管理層經營不善時,銀行干涉可以代替昂貴的、富有爭議的接管行為。

而支持基于市場治理模式的學者則有不同的看法。Kang和Stulz (1997)認為,銀行并不是有效投資的推動者,日本銀行的預算軟約束使過多的貸款流向那些需要重組的企業。Weinstein、Yafeh(1998)、Morck和Nakamura (2000)認為,日本銀行并沒有推動公司治理,而是竄通企業經理層阻止有威脅的外部控制并且從銀行貸款中收受租金。對于德國銀行,Edwards、Fischer (1994)和Hellwig(1999)同樣證明了它們并不是有效公司治理的提供者。

在我國,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結構對于國有企業的幫助。

有意思的是Rajan,Zingales(1998)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金融發展更加有利于企業數目的增加而非平均規模的擴大,這意味著金融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渠道之一是促進企業家精神。同時,金融發展使得對小企業的資金約束減輕,從而促進了大量技術創新型小企業的發展(Thorsten Beck等,2004)。

4、聚集儲蓄功能與經濟增長

Gurley和Shaw(1955)指出金融中介創造的貨幣供給額和借貸總額能夠加速借貸雙方的交易,從而促進實體經濟迅速增長。

黃達(1984)從貨幣的交易媒介性質和貸款創造存款的信用擴張過程指出,讓銀行參與企業全額流動資金和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對于加速經濟增長是必要可行的。趙俊和,孔慶鴻(2001)通過討論內外源融資以及經濟貨幣化研究表明,增強經濟單位內源融資能力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外源融資作為內源融資的補充,其作用不只是限于解決資本不足問題,也是增強經濟單位的手段之一。在依據效率原則的前提下,擴大外援融資對擴大社會產出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金融制度和調控機制對于經濟的影響

金融制度與調控機制對于經濟的影響,主要存在于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

Walter Baghot(1873)指出金融與經濟在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是相互促進的,但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存在著金融體制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惡性循環。兩者相互抑制。McKinnon(1973)和Shaw(1973)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指政府通過對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的過多干預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體系的發展滯后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經濟落后的惡性循環。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價格發生扭曲的利率、匯率等在內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McKinnon(1973)和Shaw(1973)的理論核心是每個發展中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以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如何影響該市場運作的,把實際貨幣余額和物質資本的關系視作是互補的,即實際貨幣余額的增加將導致投資和總產出的增加。有學者通過對我國金融發展狀況研究,提出金融抑制指金融活動過于受計劃手段控制,不能按照市場競爭原則發揮資金配置功能,實現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優勝劣汰。并指出主要表現在管理體制制約、市場結構制約和資本市場主體制約。

二、金融從屬于經濟增長論

有學者認為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金融發展只是經濟增長的一個結果,即經濟增長帶動了金融的發展。事實證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 實際支配的金融資源越豐富,隨著實際支配的金融資源的豐富, 經濟發展速度變快, 從而促進實際支配的金融資源增長更快。據此Patrick(1966)提出了金融發展“追從”經濟增長的需求引致性觀點。該種觀點認為,實體經濟的擴張增加了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從而導致金融產業的發展。

依據這一觀點,不少學者作出了理論證明。Robinson (1952) 指出,“企業引導金融”,經濟增長創造了對特定金融的需求,金融體系僅僅是自動反映這些需求,事實總是表明經濟增長引致的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才是促進金融發展的驅動力。Stern(1989)也得出了相同的觀點:實物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張和金融資產的膨脹,而資產規模的擴張就要求風險的分散和交易成本的控制進而推動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所以經濟增長帶來了金融系統的發展,金融發展只是被動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國內方面,王林輝(2008) 認為:金融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各類成分關系存在非對稱性,金融發展更多表現為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相對經濟增長而言,金融發展的“跟隨效應”顯著。楊林等(2008)從兩方面論述了經濟對于金融發展的作用:經濟的增長增加了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進而拉動金融發展;同時,金融功能的發揮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經濟的增長為金融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后盾支持。

三、金融發展抑制經濟增長論

大多數學者對于金融發展與經濟的增長之間的正向相關關系持肯定態度,但是,仍有一部分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他們認為,金融的發展將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Van Wijnbergen ( 1983 ) 和Buffie(1984) 等人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可能是因為金融體系的發展反而減少了國內廠商可能得到的信貸額度,也就是說,金融中介存在與國內廠商競爭的局面,導致社會出現信用萎縮,降低社會投資和生產率。

也有一些學者提出,金融市場的發展加強了其風險分擔功能,減少了用于預防風險的儲蓄,在內生增長模型中這將降低儲蓄率而延遲經濟增長。Bencivenga和Smith(1991)認為銀行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風險分擔,將減少儲蓄率,這會部分抵消投資帶來的經濟增長,但最終的效果還要看金融中介提高經濟增長的作用是否大于降低儲蓄率帶來的負面影響。M.Obstfeld (1994)的流動性與風險模型說明了通過股票市場分散分先機制可以是資金由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轉向高收益的投資進而促進生產率頸部的同時,也意味著儲蓄水平將因此而下降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四、小結

本文綜述了最近幾年來國內外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出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從現有文獻成果來看,國內外在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但縱觀現有文獻,筆者認為國內現有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

1、理論分析有局限性。國內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既沒有系統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創新性的理論提出。現有文獻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放寬新古典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上,但仍局限在新古典框架內。而且我國雖然有一些學者通過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是仍是建立在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而且研究方向、方法均沒有系統性,條理性。

2、分析方法使用不夠規范。盡管有大量的數據、先進的統計分析方法和計算軟件工具,但不同的實證研究所取得的結果是有很大差別的,隨著研究的角度、方法或者研究的區域的不同會得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因果關系截然不同的結果,可能是正相關、也可能負相關,甚至兩者毫無相關關系。由于分析方法運用的不規范使得出的結論存在著很多爭議。

3、目的不夠明確。盡管我們研究的主題是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但最終目標應該是經濟增長。促進經濟增長有很多種途徑,金融發展只不過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手段。從現有的文獻看, 多數研究成果從方法上是屬于“供給主導”的,很少有人從經濟增長需要什么樣的金融系統去研究這個問題。雖然現有的文獻中也有不少是利用內生增長理論的形式,但它由于受其自身的限制,對增長理論本身的貢獻并不大。因此, 這個問題應該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或許,以后的研究重點會轉到這一領域上來。

4、現有理論過于強調金融體系有利的一面,而對于金融發展的危害性認識不夠。例如對金融動蕩和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傳導途徑和預警機制研究不夠。現實世界中,東南亞金融危機及其對其他國家的波及效應,以及起因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而造成的全球金融海嘯或許應當是經歷慘痛教訓之后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這些都需要有新的理論進行解釋。

5、不同金融中介體制(市場中介體制、全能銀行體制、專業銀行體制)對經濟增長的比較效應,以及經濟增長對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機構的影響尚不充分。因此,需要在這方面的進行更深人的研究。

篇5

【關鍵詞】基礎設施;財政分權;經濟增長

一、引言

自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以來,Rosenstein-Rodan(1943)、Rostow(1960)就認識到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是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落后狀態的前提條件。Aschauer(1989)通過對美國1949—198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發現:核心基礎設施存量(如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機場,電力設施等)對于經濟增長的效應最為顯著,其產出彈性為0.24。而且他還發現l97l—l985年全要素生產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共資本增速降低引起的。Aschauer的這一結論立刻引起了學者的高度關注,此后眾多國內外學者就基礎設施的增長效應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基礎設施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

本文的目的旨在對現有研究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眾多實證文獻進行綜述,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各種爭論進行梳理和評析。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鑒于絕大多數實證研究文獻都采用了計量經濟學方法,為了能夠更好地把握上述文獻本身的發展脈絡,第二部分將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來梳理文獻;第三部分對國內外實證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結論進行評述;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結論。

二、研究方法的進展

(一)增加制度層面的解釋變量

在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對一國經濟發展有極其重要作用,研究基礎設施的有效提供問題對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有直接現實意義。目前有不少學者逐漸從政治制度角度考察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效應,開始關注基礎設施的供給問題。最早從制度層面研究基礎設施供給問題的代表人物是Hayek。他認為: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貼近當地民眾,更具信息優勢,因而在提供公共品方面也更具優勢,所以分權能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經濟增長。沿著上述理論,我國學者利用各種指標來度量財政分權、政府治理狀況,并將這些指標加入計量模型中,使原有的計量模型增加了制度層面的解釋變量,從而更加全面考察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張軍等(2007)用人均外商直接投資、公職人員平均的行政管理費支出、每萬公職人員貪污賄賂案件立案數來度量中國式財政分權和政府治理狀況。其研究說明:地方政府之間在“招商引資“上的標尺競爭和政府治理的轉型是解釋中國基礎設施投資決定的重要因素。傅勇(2010)構造了三個不同的財政分權指標,用財政負擔率和反腐敗力度來度量政府治理指標,發現分權體制是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巨大推動力,但非經濟公共物品領域并不是分權體制的受益者。上述的文獻因增加了制度層面的解釋變量,豐富了關于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拓寬了基礎設施研究的視角。

(二)改進指標選取方法

從現有文獻來看,考察關于基礎設施資本存量的經濟增長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國,而其他國家由于缺乏完整的資本存量數據,只能借助于基礎設施實物存量或基礎設施投資這方面數據來考察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關系。在選取基礎設施指標時,學者根據基礎設施不同性質分類,從統計口徑里挑選代表性指標來反映這一類基礎設施,而在這一過程中,學者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王宇新、劉貴(2010)選擇了運輸線路長度(鐵路營運里程、公路里程、民航航線里程、內河航道里程的幾何平均數)、電力生產總量、郵路總長度作為經濟基礎設施的代表變量,而衛生機構數作為社會性基礎設施的代表變量。王若飛、王進杰(2007)直接選取公路里程、鐵路運營里程、航空線路里程、電路交換機容量和電力裝機容量作為基礎設施變量。另外,還有不少學者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將眾多基礎設施變量綜合成一個指標以避免將各個基礎設施變量同時納入計量模型所帶來的多重共線性,如王璽(2010)采用PCA方法將公路里程數、鐵路里程數、內河行道里程數、電力消費量四個指標構建成一個基礎設施綜合評價指數來反映基礎設施存量。

(三)改進生產函數

阿羅和庫茲(Arrow and Kurz,1970)把公共資本存量納入總量生產函數,即把公共資本存量作為一個生產要素加入生產函數中。之后,許多學者使用生產函數考察基礎設施資本對總產出增長和生產率的影響。其中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D生產函數)的研究最多。而C—D生產函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替代彈性恒為1,但在不同的企業、部門之間,這種替代可能性是不同的,而C—D生產函數不能反映這種差異,常替代彈性生產函數CES就是針對這一限制提出的。范九利等(2004b)建立一個二級三要素CES生產函數,利用我國1981—2001年間數據,研究表明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且測算出我國基礎設施資本與非基礎設施資本之間以及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替代彈性,分別為3.3和0.848。

目前得到廣泛運用的C—D和CES生產函數,都假設技術進步是中性的。但在實際的經濟系統中,各種投入要素的技術進步是各不相同的,而超越對數函數可以較好解決這一問題。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模型框架下,Eberts(1988)利用38 個都市區制造業1958—1978 橫截面數據,得出基礎設施的產出彈性為0.04;Wylie(1996)通過對加拿大1946—1991年時間序列的研究發現全部基礎設施的產出彈性高達0.52。目前國內關于利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估算基礎設施產出彈性的研究還是空白。

(四)檢驗因果關系

在實證分析的結論中,也存在一些認為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對產出的正效應不能確定的觀點。持這類觀點者主要是認為公共基礎設施資本存量的增加可能是由宏觀經濟產量的提高引起的。針對這一問題,王任飛、王俊杰(2007)分析了中國1952-2003年全國主要門類基礎設施指標與總產出之間的協整及Granger 因果關系,表明在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中,基礎設施促進經濟增長居于主導地位。王宇新、劉貴(2010)通過建立VAR模型分析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表明: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中,主要體現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三、文獻研究結論

(一)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存在正相關關系,基礎設施促進經濟增長

中國學者對中國基礎設施的增長效應進行的經驗研究始于李泊溪、劉德順(1995),他們利用全國30個省級數據,進行橫截面分析,發現:基礎設施與地區人均國民收入存在正相關關系。范九利等(2004a)利用1981—2001年的全國時間序列數據,表明基礎設施資本的產出彈性為0.54。范九利等(2004b)使用1996-2000年全國29個省市區的混合面板數據,發現基礎設施投資的產出彈性為0.19。通過范九利2004年發表的兩篇文章,我們發現采用不同數據類型,得出基礎設施的產出彈性不一,卻都能證明基礎設施存量的增長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存在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我國的財政分權是我國基礎設施提供的政治激勵

張軍等(2007)、李一花、駱永民(2009)的研究表明,我國政治體制上垂直集中的模式,財政分權下的地方政府間的“標尺競爭”激了發地方政府提供基礎設施的積極性。我國的財政分權顯著影響了基礎設施的建設,財政分權是我國良好基礎設施供給問題的解釋變量。

(三)財政分權、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存在地區差異

李一花(2010)通過使用面板數據分析,發現基礎設施的經濟增長效應和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效應存在地區差異,集中表現為基礎設施對東部地區經濟增長作用最為明顯,而西部地區影響較小,財政分權降低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產出水平。

四、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研究均表明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而且也有文獻從制度層面經驗分析我國基礎設施的供給,為財政分權理論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但是關于基礎設施的研究依然有完善之處:

(一)目前我國關于基礎設施存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多是采用基礎設施實物存量,而關于基礎設施資本存量的研究較少

雖然范九利(2004)、姜軼嵩(2004)使用的是基礎設施資本存量,但他們均使用時間序列數據,而他們估算的時間跨度較短,無法克服時間趨勢特征,因而不能很好反應基礎設施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關系。

(二)缺乏基礎設施對經濟運行變量影響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由于使用了較為簡單和不完全適當的研究方法或數據,其結果相對于后期研究結果,就會出現一些錯漏和不一致。目前學者普遍意識到基礎設施促進了經濟增長,但是關于研究基礎設施是通過何種機制影響經濟的文獻較少,這是目前研究的薄弱之處,希望后面學者可以探清基礎設施對經濟的作用機制。

(三)關于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的影響,必須要先區分基礎設施對經濟是產出效應還是增長效應

目前有許多文獻通過研究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來考察基礎設施對經濟的影響,但是這一做法往往忽視了基礎設施投資是GDP核算的一部分,到底基礎設施投資是擴大了社會總產出還是拉動經濟增長,這一問題必須嚴格區分,這樣用基礎設施投資來衡量基礎設施對經濟的影響的研究才有可靠的說明性。

參考文獻:

[1]范九利,白暴力.基礎設施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地區差異研究[J].人文地理.2004,第19卷2期.

[2]范九利,白暴力.基礎設施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二級三要素CES 生產函數法估計[Z].經濟論壇,2004(11).

[3]王任飛,王進杰.基礎設施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VAR方法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7(3).

[4]王璽,蔡偉賢,姜朋.我國地方基礎設施發展趨勢及成因分析[J].財政研究,2010(10).

[5]張軍,高遠等.中國為什么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J].經濟研究,2007(3).

篇6

為了進一步規范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強對職業資格證書規范化管理,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啟用〈職業資格證書〉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廳函〔1999〕44號)、《關于職業資格證書核發與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培就司發〔1999〕29號)和《關于印發〈職業資格證書填寫要求〉的通知》(勞社培就司發〔1999〕39號)精神,結合本市實際,現將啟用《職業資格證書》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本市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將原《技術等級證書》、《技師合格證書》和《高級技師合格證書》統一更名為《職業資格證書》的決定,并于1999年7月1日啟用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一印制的《職業資格證書》。屆時,原證書一律停止辦理和核發,此前按本市有關規定核發的仍然有效。

二、職業資格證書由各鑒定機構按要求填寫。

(一)職業資格證書(以下稱證書)填寫內容的漢字、數字、日期從規定日期開始一律采用打印機打印。

證書各項內容所填寫的漢字使用仿宋小四號字體,數字使用仿宋小四號阿拉伯數字。姓名超過6個漢字的可以按照兩行填寫。

文化程度應分別填寫:小學、初中、高中、中專、技校、職高、大專、大學、研究生。

(二)證書職業(工種)名稱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規定的名稱分兩行填寫,第一行為職業名稱、第二行為工種名稱。未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職業(工種),各主管部門應在接到本通知后15日內報我局,經請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后,方可使用。

(三)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績采取百分制填寫。

評定成績填寫合格、良好、優秀。成績在60--79分的為合格,在80--89分的為良好,在90--100分的為優秀,評定成績按兩項考核成績中最低成績確定。

(四)證書照片處須貼本人近期2寸免冠黑白照,并在左下角加蓋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業技能鑒定專用章(鋼印)。凡由國家統一命題或從國家題庫提取試題鑒定合格者的證書,須在照片右上角壓貼國家統一命題鑒定合格證簽。

(五)證書發證機關處應蓋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業技能專用章(紅印)。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印)處應蓋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職業技能鑒定專用章(紅印)。日期處應填寫考核成績審定的日期。

(六)實行國家統一鑒定的職業(工種),其鑒定合格人員統一使用套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職業技能鑒定專用章和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印章的證書。

(七)證書應在考核成績審定后的15日之內發放,證書發證日期處應填寫發證機關審核批準辦證的日期。證書自發證日期起生效。

(八)證書身份證號處按本人實際身份證號填寫。現役軍人和“兩勞”人員由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統一編號。

(九)證書填寫內容必須按上述要求執行。各機構要抓緊做好相應技術條件的準備。從10月1日起,一律采用打印機打印,打印軟件由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統一提供。未按照上述要求填寫與驗印的證書,一律為無效證件。

三、證書編碼根據《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編碼方案》(勞培司字〔1997〕44號)規定采用13位數字編碼,從左至右的含義是:

(一)第1——2位為證書核發年份代碼,取核發年份的后兩位數字,2000年代碼從00開始,每年順排。

(二)第3——4位為發證地區或行業代碼,北京地區代碼為01.(三)第5位為鑒定機構標識代碼,取值為1——6,依次表示:

1--北京市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

2--地方職業技能鑒定站;

3--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

4--工人考核委員會;

5--行業技師考評委員會;

6--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

(四)第6——8位為鑒定機構,編碼由三位數字(不足三位時在前面零補足)組成。工考委用許可證代碼后三位數字表示;行業技師考評委員會按北京市勞動局通告(1996年第5號)公布的序號表示,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編碼為“000”。

(五)第9位為證書等級代碼,取值為1——5,依次表示:1——初級、2——中級、3——高級、4——技師、5——高級技師。

(六)第10——13位表示證書核發順序編碼,每年度按鑒定機構分等級從0001——9999依次順序取值。

遺失證書補證的證書編碼由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統一編號。

四、加強證書管理和統計工作。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要堅持職業技能鑒定統計報表制度,按勞動部辦公廳《關于實行職業技能鑒定統計報表制度的通知》(勞辦發〔1996〕262號)的規定程序和時間做好上報工作。各鑒定機構應于每年6月15日、12月15日之前上報鑒定統計報表(軟盤)。市鑒定中心應按規定時間匯總上報,并報職業技能開發處。根據全市職業技能鑒定開展情況,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于每年6月、12月中旬以前提出證書需求計劃,填寫《職業資格證書需求審核表》(見附件),經市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核準后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鑒定中心辦理領取證書手續。

五、應嚴格對申請參加職業技能鑒定人員的資格審查。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在受理申請參加職業技能鑒定人員報名時,應按《職業技能鑒定規范》規定的報名條件,嚴格進行資格審查;實行全市統考職業工種,必須依據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通告確定的統一條件進行資格審查。參加鑒定每位考生填寫的《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申報表》(見附件),一份存入本人檔案,一份由鑒定機構保存,試卷均應保存半年備查。

六、境外就業、對外勞務合作人員統一使用中英文對照的證書。凡因出國需要辦理證書公證的,需由本人提交以下材料到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審核驗證。

(一)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原北京市勞動局)核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二)本人所在單位的出國、跨地區交流證明(無工作單位的由戶口所在地街道辦事處出具證明);

(三)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屬局、總公司勞動部門(中央在京單位,駐京部隊持單位上級主管部門)介紹信;

(四)本人二寸免冠近期黑白照一張。

對經過技能鑒定復核合格人員,按原市勞動局、司法局《關于辦理北京市工人技術等級技師證書涉外公證的通知》(京勞培發字〔1991〕591號)規定的辦法并出具相應證明。

七、補辦證書和外省市調京人員辦理更換證書手續按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有關規定辦理。

八、各機構在辦證中由于證書質量問題或填寫損壞,須交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集中銷毀,并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相應機構備案。

九、新的《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申請表》和《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花名冊》(見附件)自本通知印發之日起開始使用。

  附件1

                       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申報表

-----------------------------------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

|-------------|------------|    照      |

|身份證號:                |聯系電話:              |            |

|-------------|------------|            |

|文化程度:                |身體狀況:              |    片      |

|--------------------------|            |

|現有職業資格證書職業(工種)名稱:                  |(二寸黑白)|

|              級別:        編號:                  |            |

|---------------------------------|

|本工種工作年限:                                                  |

|---------------------------------|

|申報鑒定職業(工種)名稱:                          級別          |

|---------------------------------|

|鑒定成績:理論知識              操作技能                          |

|---------------------------------|

|職業資格證書編號:                                                |

|---------------------------------|

|    職      |                                                    |

|    業  培  |                                                    |

|    工  訓  |                                                    |

|    種  簡  |                                                    |

|    工  歷  |                                                    |

|    作      |                                                    |

|------|--------------------------|

|    本  理  |                                                    |

|    人      |                                                    |

篇7

樹蔭之下合上眼哭泣

淚水打濕在泥土里

種下關于愛的回憶

這是一場屬于我的別離

主角是我一人而已

與你無關 無需掛心

痛苦我承受的起

我的山楂樹之戀

種滿了幸福的曾經

盡管只是自欺欺人

卻還覺得開心

我的山楂樹之戀

曾許下我的愛情

忘記你我不愿意

就把自己埋在回憶里

這只是屬于我的一場過去

樹蔭之下合上眼哭泣

淚水打濕在泥土里

種下關于愛的回憶

這是一場屬于我的別離

主角是我一人而已

與你無關 無需掛心

痛苦我承受的起

我的山楂樹之戀

種滿了幸福的曾經

盡管只是自欺欺人

卻還覺得開心

我的山楂樹之戀

曾許下我的愛情

忘記你我不愿意

就把自己埋在回憶里

篇8

3月4日,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強調指出,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逸為恥。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機統一,賦予了社會主義價值觀鮮明的時代特征,對當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對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做好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全院教職員工和每一位同學都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會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把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加強全院教職員工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好。廣泛組織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學習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全院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關活動方案如下:

一、在校園內廣泛展開宣傳活動

1、板報:

――要求各個系團委、學生會必須做到三天更換一次板報,要發揮自身優勢,運用同學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倡導“八榮八恥”,讓社會主義榮辱觀能深入同學們心中。

2、廣播:

――從3月21日早上開始,每天早上和晚上,分兩個時間段廣播報紙上和網絡上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評論,以加深全校師生對榮辱、是非的理解。

3、網站:

――在網站上轉載關于榮辱觀的系列報導及教育部的通知。

――報導我院開展本次活動的系列內容。

――刊登征集的優秀文章。本文來自

4、電影:

――3月21日及3月28日,播放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影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屆時由導員組織同學免費觀看。

5、櫥窗: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

――高教委通知。

――征集的優秀文章。

――對“八榮八恥”理解的相關文章。

二、主題班會

我校各系輔導員以主題班會的形式組織學生認真學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不斷加深對榮辱觀的認識理解。結合我們學校的環境氛圍,讓同學們逐條討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要讓“八榮八恥”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本文來自走進每個大譯學子的心中。

活動要求:要求每個班級必須有自己的班會主題。學習“八榮八恥”并不是一朝一夕,要求必須能長期堅持,這是我們青年學生做人的行為準則。(各班在組織班會前要上報學生處,具體時間自定,截止時間為4月1日)

三、征文

以“尋找校園的道德細節”、“講述身邊的榮辱故事”、“我對‘八榮八恥’的理解”為主題進行有獎征文,對于好的文章我們將以廣播、櫥窗和網頁的形式推薦給大家。

活動要求:每個班級選報三篇優秀的文章,于3月24日之前報到各個系的團委、學生會,3月25日由各系團委、學生會統一交給校團委和學生會進行評比。

四、主題演講

主題:“唱響國歌愛我中華·立志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活動要求:

――3月29日晚6點,圖書館三樓報告廳。

――每個班級派出一名同學進行演講,講述自己心中的榮辱觀,講述我們周圍的榮辱觀。當場決出一、二、三等獎,并頒發榮譽證書。

――3月28日以前各班將參加演講人員名單報到學生處。

五、實踐活動

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同學鏟除學校周邊的小廣告、美化校園環境、凈化寢室、教室等,希望各個輔導員能夠充分調動起同學們的積極性,以行動做表率,引導學生把榮辱觀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做到“熱愛校園、服務大家、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

六、座談會

各系團委和學生會,要充分利用周二例會時間,深入討論作為學生骨干,如何以身作則,以“八榮八恥”的榮辱觀嚴格要求自己,帶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同學做出榜樣。要求全院團委和學生會干部要帶頭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切實掌握精神實質,努力把握基本要求,要按照“八榮八恥”的要求,規范思想行為,加強道德修養,培養高尚情操,并能在此項活動中起模范作用。

活動要求:每個星期二,定時向校團委和學生會上交會議記錄和學習心得。

七、對各系主任及導員的要求

篇9

2、關于移植,首先是地皮需要是灰地皮,在火山中能找到。

3、移植需要作物是生長的狀態,所以會用到灰。就是燒各種東西然后剩下的灰。

4、用灰灌溉咖啡樹。咖啡樹變成紅色,可以移植了。挖掉之后得到咖啡樹的根。

篇10

1、在方舟手游中,關于前期的發展,因為一出生并沒有任何工具武器,所以建議首先要做的就是擼樹,可以獲得樹木和樹枝。

2、其次就是要去撿石頭了,因為前期沒有稿子,只能去撿小石塊,有了這兩樣東西,玩家就可以制造出石頭斧頭和石頭稿子,制造出這兩樣東西之后去打資源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