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月亮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12 15:2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月亮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其實,“兩種實踐”的思想根源來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論述。也就是說早在古希臘時,就已經在探討“詞曲”的關系問題。在這本著作里,提出和諧和節奏應該追隨歌詞,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說,在和諧、節奏和歌詞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中歌詞是第一位的。可是在后來幾個世紀的音樂實踐中,這種觀念發生了變化,到了16世紀對“歌詞與音樂的關系”的討論已經開始在兩個層面上展開,即“歌詞的清晰可聞”和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歌詞的情感表達”。
一、要求歌詞的清晰
格利高利圣詠是一種歌詞與音樂緊密結合的聲樂形式。在詞曲關系上,強調歌詞的一個音節對一個音(盡管也存在其他一些形式),以平穩的同音反復為主?熏具有朗誦性,目的是為了防止因旋律過于花哨而影響詞的清晰度。因此當時圣詠的音樂要依附于歌詞,“音樂僅僅是為了襯托出體現和宣揚某種教義的詩詞的附屬物”,“音樂的全部作用應是烘托出詩詞的崇高,引起歌者和聽眾的全部關注,絕不可以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向音樂”③。也就是說,早期的格利高利圣詠作品其實也倡導音樂服從于歌詞,但這種服從完全不同于蒙特威爾第旨在推崇的“音樂應該表達人內心的情感”,而僅僅只是為了讓會眾聽清楚歌詞,為了“宣揚某種教義的詩詞”。
但是,格利高利圣詠中多聲部奧爾加農的出現卻改變了“音樂和歌詞”的這種關系,它預示了西方音樂將逐步掙脫依附語言的單線條思維傳統的束縛?熏進入追求音樂性的多聲形式發展的新天地。但與此同時,復調音樂的發展及日益復雜化使音樂中的歌詞無法辨認。格里高利圣詠的節奏本來是由拉丁文歌詞的節奏和語感來決定的,但當奧爾加農上方聲部花唱式旋律的音符成倍增加,定旋律聲部的每一個音符都拉得很長,圣詠歌詞被肢解成一個個長無止盡的音節之后,拉丁文原有的節奏感也蕩然無存。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造成會眾對歌詞理解上的困惑。復調音樂此時的狀態已經完全背離了音樂在教堂中的作用。
也正是基于復調音樂的這種“不良的態勢”,在16世紀中葉的“特蘭托會議”上甚至有人會提出應該在宗教音樂作品的創作中廢棄復調音樂。但是教會內部的一些當權者否定了這個提案,只是做了一個籠統的聲明“凡腐化或的東西”必須排除,以便“教堂可以名副其實地稱之為禱告的場所”④。但是在“特蘭托會議”中只強調了復調音樂中歌詞要被唱得“清晰可聞”,并沒有強調歌詞情感在音樂中的表達。當然,在當時教會權威人士還不贊成世俗的情感在教會音樂中過多地體現,因為他們認為那樣做會褻瀆上帝的圣潔。
二、歌詞情感的表達
15、16世紀,也是文藝復興運動迭起的時代。古希臘、羅馬的重新發現和其他領域的繁榮,促使人們對音樂也進行了反思,他們希望能夠出現一個像古希臘音樂那樣以人為本,以現世的、世俗的價值標準看待世界,以人的意志、人的情感來決定人的行動的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們認為音樂不僅僅是宣揚宗教教義的工具,更是揭示人性、表達人類內心活動的特殊手段。人文主義對音樂所產生的最重要影響是使音樂與文學藝術結下更為緊密地聯盟。
在這個世紀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有兩種現象令人關注:一是音樂與文學、詩歌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二是單旋律風格開始興起。這兩種現象的出現基于對同一審美理想的追求,那就是用音樂來準確、清晰而有效的表現和打動人的情感。面對文藝復興的新的審美理想,“歌詞和音樂的關系”也開始有了質的變化。音樂理論家和作曲家開始意識到歌詞不僅僅像特蘭托會議所要求的“清晰的歌唱”,歌詞的意義和情感也要在音樂中予以明顯的體現。
16世紀的理論家、作曲家扎里諾(Gioseffe Zorlino,1517―1590)已經對這一審美理想做出反應。他渴望復調音樂以一種新的秩序使曲調“盡可能流暢、盡可能表現詞的意義和內容。”⑤在他1558年出版的《和諧的規則》一書中,他除了制定了一系列規則,詳細敘述了復調音樂作曲的程序、技巧等,還“第一個抓住吟誦調的全部含義并為它做出典范的解釋;他也是第一個按照三和弦而不是按照音程來談論和諧”⑥,并且賦予三和弦不同的感彩。他同時也認為音樂的審美首先是依賴于耳朵,聽音樂的耳朵能夠在感官上發現諸如大三和弦的愉與小三和弦的悲痛感之間的對比,他所談的“在音樂上嘗試自己的力量”,就是將音樂審美中人的快樂情感體驗與音樂情感表現的對應視為對自身力量的肯定,證實在音樂審美中,主客體之間的雙向交融對審美“和諧”感獲得的積極意義。在對音樂表現情感的追求上,他要求和聲(筆者注:其實只是“和音”不同于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和聲”概念)與節奏在感覺上適應歌詞題材的總的富有表情的調子,“扎里諾認為詞曲結合的適當,就能打動聽眾的心靈。”⑦
扎里諾是“第一個試圖闡明一種新的和聲科學(筆者注:此處的“和聲”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所理解的概念)的人文主義者。”⑧但是由于他所受的作為一個作曲家的訓練,已經把他限制在當代的對位實踐中,所以盡管他也意識到歌詞在音樂中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對于歌詞的情感表現上沒有蒙特威爾第的“第二實踐”或者伽利略和“卡梅拉塔會社”所推崇的那么充分。
伽利略(V.Galilei,1520―1591,科學家伽利略的父親)在他1581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著作《古代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對話》當中,敘述了新音樂風格的基本規則。同樣是基于對古希臘音樂的熱衷和回顧,伽利略和他所領導的“卡梅拉塔會社”的成員堅信“歌詞的情感表達”在古希臘音樂文化中曾經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他們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一種集文學、詩歌、音樂乃至戲劇眾家藝術之妙于一身的藝術形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潛心研究古典修辭學和雄辯術,探索音樂的旋律與語言修辭方法之間的相似性。伽利略還要求作曲家到現實生活中去注意傾聽各種人物的語言音調。
為了使音樂同語言更加貼近從而在加強情感表現的明確性,“卡梅拉塔”大力倡導“單聲部歌曲”⑨(monody),并聲稱這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在形態上與古希臘早期的音樂相近似。他們進行實踐上的嘗試來找回他們所認為的古代希臘音樂和音樂理論的精神。
所有這些愿望看起來都集中到了“歌詞和音樂之間、文學文本和旋律線條之間的關系。”⑩這種關系的體現,他們認為最好的音樂表現形式是“單聲部歌曲”,因為他們認為古希臘的柏拉圖所描繪的音樂就是如此,歌詞、和諧、節奏和為一體,歌詞是最重要的,音樂要為表現歌詞的情感而服務。1600年,“卡梅拉塔會社”的成員之一佩里(J.Peri,1562―1633)的歌劇《尤利迪希》上演了,在這部歌劇里他找到了一種新的歌唱方式,即“用歌唱來模仿說話”,他稱之為“宣敘方式”,并相信這就是古希臘戲劇的傳統。佩里采用了一種“比平時說話高雅,沒有歌唱中單純旋律那樣公正的、介乎兩者之間的音樂形式”,“因此,我讓迄今為止我們聽到過的任何一種別的歌唱方式都統統靠邊站,而完全致力于這種對語言的模仿。”???
在這種背景和觀念之下,伽利略和“塔梅拉塔會社”的成員們極力反對復調音樂,認為復調音樂“從來不適合表達任何詩歌和演講者所想要表達的觀念。”???會社的成員之一卡契尼(G.Caccini,1545―1618)就曾說:“這種音樂(復調音樂,筆者注)不讓人聽見歌詞,消滅了思想,破壞了詩詞,時而拉長音節,時而縮短音節,以便適應把詩歌弄得支離破碎的對位。”???而伽利略本人也說:“當今的復調音樂對通過歌詞表達內心激情沒有太大的價值,他只對管弦樂器有價值,人耳……只能從中得到各種和聲(和音,筆者注)的悅耳享受……。”???伽利略和“塔梅拉塔會社”的成員們顯然對待復調音樂的態度有些偏激,但是也正因為他們的理念和對單聲部歌曲創作的堅持,使得17世紀主調音樂作品的發展成為一種必然。事實上,16世紀以后復調音樂的輝煌漸漸淡去,而無論在聲樂還是器樂方面取而代之的是主調音樂,到了18世紀器樂的主調音樂就已經成為作曲家創作的主流。
在伽利略和“塔梅拉塔會社”的成員們美學觀念的支持之下,扎里諾便成為他們首要攻擊的對象,伽利略的那本《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的對話》就是最好的證明。一場激烈的爭論也就不可避免地在16世紀后期發生了,爭論的焦點是復調音樂與單聲音樂孰優孰劣的問題。扎里諾作為復調音樂的捍衛者,對單聲音樂風格采取了抵制的態度。而伽利略同樣也攻擊意大利復調牧歌所例示的聲樂對位理論和實踐。他認為16世紀牧歌中常見的歌詞描繪和模仿嘆息聲等,都非常幼稚。扎里諾說:“為歌詞譜曲的正確方法是應用一條獨唱旋律來強化優秀演說家或演員語言的自然抑揚頓挫。”???蒙特威爾第的理念卻似乎介于扎里諾和伽利略之間。在伽利略所反對的復調音樂中開始實踐一些新的作曲技法,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歌詞的意義及情感。在這一點上蒙特威爾第似乎既不同于扎里諾也不同于伽利略。
蒙特威爾第的所謂“現代作曲手段”或者“第二實踐”是相對于扎里諾《和諧的規則》中的一些規定而言。蒙特威爾第認為要在復調中要更好的表現歌詞的意義及情感,扎里諾的那些規定會讓他們覺得太過平穩和溫和。但是伽利略所崇尚的“單聲部歌曲”蒙特威爾第似乎也不是非常喜歡,雖然它能較好的表達歌詞的情感。而蒙特?威爾第卻“一直熱衷的是創作復調音樂的牧歌而是單聲部歌曲。”???事實上,在“單聲部歌曲”開始盛行時,很少創作這類音樂作品。在1605,1614,和1619年他的三本牧歌集中收錄了約50多首曲目,“這些作品中只收錄了唯一的一首獨唱牧歌Conche soavita(1619)”。???
雖然,蒙特威爾第和“卡梅拉塔會社”的成員們都認為歌詞比“旋律”中的另外兩個因素更重要,但是他們之間卻有著本質的差別。羅曼?羅蘭就曾經說過:“他(蒙特威爾第,筆者注)不同于貝里和卡契尼???,其中存在著一個威尼斯藝術家和一個佛洛倫薩藝術家之間的整個距離;他屬于富于色彩的作曲家。”
蒙特威爾第雖然也和扎里諾一樣不喜歡“單聲部歌曲”,而更重視復調音樂的寫作,但是他仍然認為為了表達歌詞應該可以有“第二實踐”,雖然這些作曲技法可能違反了扎里諾的一些既定的規則。???
在扎里諾、蒙特威爾第、伽利略的美學理論概念中,都提到對“歌詞的情感表達”,他們的美學觀念所依據的古希臘的理論也是同出一轍,但是三個人對柏拉圖“旋律”的理解各持己見。扎里諾在承認音樂應該表達歌詞的情感的同時,似乎對更強調音樂作品整體的“和諧”,所以他的歌詞對于情感的表現,有時候會受制于“和諧”的需要。但筆者請讀者們注意一點,這并不表明“第一實踐”的作曲家就根本不注意歌詞及情感的表現。我們不難看出“第一實踐”的作曲手法并不是完全讓歌詞服從于音樂,而是詞曲結合的適當,就能打動聽眾的心靈。而蒙特威爾第“第二實踐”中“違規操作”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表現歌詞的意義及情感,認為“那些規定會讓他們覺得太過平穩和溫和(音樂不僅僅是用來指出歌詞的原意,它還應該表現得更深刻)”,蒙特威爾第在扎里諾的對位原則的基礎上對作曲法有了新的嘗試,有了更多的關于“歌詞情感”表達的技法,這一點超出了阿圖西所推崇的扎里諾的“和諧”的范圍,所以引起那段著名的“阿圖西和蒙特威爾第之爭”。“兩種實踐”的概念,并不是一對完全對立的概念,只是對“和諧”實踐程度的不同,這個結論和當代國內通用的很多西方音樂史書中對“兩種實踐”的解讀的定義和理解是不同的。
“兩種實踐”在西方音樂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伴隨著整個音樂史的發展過程。反映了從宗教音樂占主導地位的歷史到世俗音樂的蓬勃發展時期的過渡,也驗證了人性解放的漫長過程。16世紀對歌詞和音樂關系的爭論和探討也直接影響到了17、18世紀音樂發展的方向。歌劇、擁有完全不同的人聲和器樂聲部的牧歌、和弦概念的產生,這一切也都是源于人們對歌詞與音樂之間關系的新態度,源于對音樂表達更具廣度和深度的情感的渴求。
參考文獻
?眼1?演張前編《音樂美學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
?眼2?演?眼美?演朗?保羅?亨利《西方文明中的音樂》,顧連理等譯,楊燕迪校,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眼3?演?眼美?演格勞特?杰?唐納德《西方音樂史》,汪啟璋、吳佩華、顧連理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
?眼4?演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
?眼5?演?眼法?演保?朗多爾米《西方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
?眼6?演?眼德?演漢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西方音樂》,劉紅樹譯,湖南文藝書版社2005年版。
?眼7?演沈璇、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簡史》,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
①唯有格勞特《西方音樂史》中譯本將第五本牧歌集的出版日期定為1606年,見該書252頁。這與其他史著包括格羅夫辭典上的說法是不一致的。而格勞特也沒有給出其說法的原因。
②?眼德?演漢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西方音樂》,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2005頁。
③丹《音樂與詩》,《音樂藝術》,2006年第2期。
④?眼美?演格勞特?杰?唐納德《西方音樂史》,汪啟璋、吳佩華、顧連理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頁。
⑤何翰三《西方音樂美學史稿》,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頁。
⑥同⑤,第229頁。
⑦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頁。
⑧?眼意?演恩里科?福比尼《西方音樂美學史》,修子健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頁。
⑨單聲部歌曲包括:《17世紀初演唱的宣敘調》、《埃爾曲和牧歌》(這里指獨唱牧歌,筆者注),第328頁。
⑩同⑧,第98頁。
同⑤,第45頁。
同⑧,第105頁。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頁。
演亞伯拉漢?杰拉爾德《簡明牛津音樂史》,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頁。
同④,第327頁。
Denis Arnold,The New Monteverdi Companion,Faber and Faber,1985,p184.,p186.
佩里和卡契尼二人也是職業歌唱家。
篇2
月亮一直是古人詩詞中的重要描寫對象,它不僅可以寄哀思,還可以歌物志。中國古人尤其是唐朝都有哪些關于月亮的詩詞呢?小編為你整理了30首歌詠月亮的經典詩詞,一起來品味中國古詩詞中的月亮之美。
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
2,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關山月》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靜夜思》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5,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
6,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8,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9,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10,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二》
1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送柴侍郎》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13,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14,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朱淑真《秋夜》
15,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16,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17,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18,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杜甫《月夜憶舍弟》
19,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20,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 》
21,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
22,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飛《滿江紅·寫懷》
23,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24,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25,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26,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蘇麟《斷句》
27,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李商隱《錦瑟》
28,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9,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30,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篇3
又是一個中秋節了,天文學家說今年是名副其實的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下一次要等到2021年。我可不想不想錯過這幾年一遇的機會。晚飯過后,我們一家人迫不及待地坐在陽臺上吃著月餅賞月。
雖然天不作美,不像往日那般的皓月當空,卻讓我欣賞到了月亮的另一種美。起初月亮還只是一個小月牙,慢慢地從云霧中露出半邊臉,像一個靦腆的小姑娘。月亮慢慢的移動,云霧遮住了月亮,頓時覺得天空空虛起來,心里也不免有些失落,以為今晚要和月亮“失之交臂”了。不想一會兒工夫,月亮又出現了,仿佛是重新梳妝過的小姑娘,更皎潔,更明亮了。我呆呆的望著月亮,仿佛看見了正在砍桂花樹的吳剛,美麗動人的嫦娥,活潑可愛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還在對著我笑呢!
我正對著月亮發呆,爺爺對我和弟弟說:“你倆來比賽背一背關于月亮的詩詞吧,一人一首,看誰背得多。”“這還不簡單!我先來。”弟弟搶先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也太小兒科了!”我不服的說,“看我的!”接著我就背起了這學期剛學的那首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弟弟又背了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接著我又背了一首。就在我們背得起勁的時候,爺爺說該睡覺了,于是我們就上床睡覺了。
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想著月亮從一開始的圓缺到最后成為一個完整的圓盤,中間它努力了許多,我又想到了正在茁壯成長的我們,也是經過老師和父母的教誨后不斷的成長,才能成為祖國明天的棟梁之才。
初一:快樂abc2002
篇4
月亮在古典文學中的審美意義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以月亮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樂觀,熱愛生活的情懷。
在恬淡閑適、樂觀曠達的人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閑自在的代名詞。在不少古詩詞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凈而又充滿情趣的畫面啊!在這里,一切都顯得自在安然、新鮮活潑,洋溢著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隱逸山水間的飄逸情懷。
二、以月寄托思念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寧靜的月夜里,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發出來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借月抒發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過于南宋呂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到團圓是幾時?"
在此詞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溫情脈脈,反襯出丈夫的浪跡天涯和自己的無窮別恨。而詞的下片,作者又從月亮的暫滿還虧特征設喻,月亮此時又成了反面形象。這位思婦從分離的經久,又想到歡會的短暫,夫妻恩愛,相對廝守的時間總是稍縱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月之中,團團當空,能有幾時?虧缺的月亮又正面襯托丈夫離家時長日久和離愁別恨的痛苦。總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離愁。
三.借月渲染凄清的氣氛,表達詩人寂寞孤苦的情懷
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懷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獨無依、屢遭苦難之時,也常常把這種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筆下成為了孤月、冷月、寒月。李白的《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表面上看,是寫詩人在花下與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歡的美好情景。實則是詩人用這美好的情景來反襯出自己與冷月相對,形影相吊的寂寞與孤獨。而這一切,皆因月起。若無此月,詩人恐怕也不會有此感傷。月在此,功不可沒。
四、借月表達志向的高潔
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一句表達了"詩仙"想飛上九天攬明月的豪情壯志,這不僅是酒酣之時的興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遠大抱負的真實流露。再如李白的《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寫道:
金陵夜寂涼風發, 獨上高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歸, 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凈如練",
令人長憶謝玄暉。
"謝玄暉"指的是南齊詩人謝眺的字。詩人描繪的是一幅空靈潔凈的月夜之景:白云、城垣倒映在江中,清清的露水像垂珠似的從月光中滴灑下來,走進其中讓人身心滌蕩。詩人借月下之景透露出自己喜愛潔白、仰慕謝眺、追慕高遠的情懷。
五、由月引發對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慨嘆
月亮孤懸天際,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讓人們產生一種尋求生命真諦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啟示著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在這種心態中,在詩人的詩歌中,明月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征和世遷的永恒見證。詩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時也成了閱盡滄桑的見證。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寫道: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人在月下神思飛躍,他將月亮與人生緊緊聯系,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由月而引發的對宇宙終極意義的思考和對人類個體命運稍縱即逝的慨嘆。江月年年相似,個體的人的存在相比之下卻如此短暫,詩人將兩者濃縮于同一個畫面,使人由人類的個體命運想到了人類整體的命運。人類何時來,又何時去,這一問,問了千古,成為關于人類命運、宇宙命運終極意義的永久命題。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從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種欣慰。
篇5
甲: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伴隨著熟悉的樂曲聲,紅領巾廣播站現在開始播音。 本期廣播站為您安排的是中秋節趣話專題欄目。
乙:歡迎你的收聽。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過10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里我們預祝全校師生中秋快樂,合家團圓,萬事如意!
乙:中秋節一直以來被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人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時節對親人的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當一輪明月高高掛起的時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為什么要叫中秋節呢?
乙:這個可不難,在我國,農歷的7、8、9三個月為秋季,農歷8月15——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甲:那為什么有人又稱它團圓節呢?
乙: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甲:還真難不倒你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亮的圓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關的詩詞嗎?
乙: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嗎?
乙: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甲:哇!還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給我們講講吧!
乙:好!我給大家講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王母娘娘也賜給了他一包長生藥,他把不死藥交給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在危急之時,嫦娥當機立斷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成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聽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關于中秋節的歌曲吧!
《花好月圓》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國外中秋節趣話吧!。
篇6
國學是中國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有這樣的一個綜藝節目,叫做國學小名士,不知道大伙看過沒有。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1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的珍寶。四言詩經,五言古風,唐詩宋詞,構成了詩歌國度中無比壯麗的景象;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瑰寶之一。清詞麗句,恢弘奇偉;遨游詩海,美不勝收。
古詩是什么?要讓兒時的我來說,那就是一些稀奇古怪,難以理解的句子。而這些難以理解的句子,在考卷上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在低年級時,背古詩對我來說是最復雜不過的了,背個詩簡直比登天還難吶!可當我今天看了《國學小名士》后,我看到各位哥哥姐姐們那脫口而出的背詩速度,實在讓我驚呆了!他們口中那一句句優美的古詩,都是祖先留下的財產,這一份份財產,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燦爛文化的啟明燈,照亮了我們對古詩熱愛的激情。
古詩句的境界也很高,不只是字面上的描寫風景、人物、心情等,更重要的還是隱藏在詩句里的深層意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這句詩句提醒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時間是不會倒回來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句詩告訴我們要像竹子一樣堅強,頑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詩告訴我們做凡事都須艱苦鍛煉,不斷磨礪,才能取得成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詩是勸告我們小時候要努力,不然長大了想后悔也來不及了……
古詩句的意境也很多,讀著讀著,眼前就出現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伊人獨立花下,落英繽紛,一雙春燕在細雨中飛翔。晏幾道把相思都描繪得如此浪漫,在下真是佩服。“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妙哉!妙哉!
可是自從有了電腦、手機這些高科技的東西后,人們有什么問題就會使用它們查詢,可以搜到很多的滿意答復。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變得很少去通過書籍查找資料。那就更沒有多少人會去在意故事詞了。
我通過看《國學小名士》對古詩詞加深了理解。古詩詞已不再是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了,古詩詞是每個中國人必須了解的文化,古詩詞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也包含了我們祖先的智慧。
中國,隨著時間的流逝,語言也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從古人說的文言文到現在說的白話文,文言文現在也成了學習的一種,它們都被挖掘了新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無價的。
我對《國學小名士》里的哥哥姐姐們都贊不絕口,我要向他們學習,多積累古詩詞,多了解祖國文化,多看些好書,多儲存有用的知識。
同學們,讓我們向祖國的璀璨文化走去吧!讓我們向古詩詞的方向前進吧!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2中國是文明古國,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像璀璨的顆顆繁星,令人耐人尋味。它們又是煞麗、無窮無盡的瑰麗財富,是我們的良師益友,領我們開啟國學的道路。
觀看《國學小名士》時,我不禁佩服起詩句語言的鬼斧神工,更佩服寥寥詩句所散發的青草般的細膩芳香,選手們機警應對、學富五車的才藝更令我嘆為觀止。
第一輪是說“國”與“家”。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與地球。我們只有事事關注我們的國家,把握住未來,學好每一堂課,未來才會發出光芒。
第二輪講述的是“親”與“情”,我國絕大多數的詩歌賦詞都是抒情用事,它們使我們的情感流程得到了升華,進步。陶冶了我們對親情的情操,更把它們表達的淋漓盡致。如同“妙筆生花”。
看完后,我對國學誦讀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懂了它的真諦。這個節目讓我更想了解中國燦爛的文化,而且讓我陷入了沉思:中國有無數的唐詩宋詞,它們都是我國綺麗的瑰寶,引領我們去熏陶、認識。只有不斷的閱讀與積累,探索文化結晶,才能成為真正的“國學小名士”!
中國人一向是勤奮好學,智慧源于勤奮,偉大出自平凡。我們應努力拼搏、完善自我,勤奮向上,以新的姿態迎接每一次的挑戰,爭取開放出最絢爛的花朵,搖曳在群山之中。
我們尚還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朝氣蓬勃的我們像金光閃閃的太陽,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精力。我們應該把美好的花樣年華好好地利用起來,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豐富自己的人生觀,讓這條道路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棟梁,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學習經典文學塑造文明社會,為未來的良好基礎做好鋪墊。
在以后漫漫的求學之路上,我們應當把中華美德的精髓傳承下去。積累更多的古代知識,豐富自己的內涵修養,讓我們與文學詩詞為友,暢游古詩天地。用自己的知識點綴祖國的萬里大花園,以高標準、高素質的目標要求自己,領略中華蘊含的文化奧秘!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3頓挫抑揚的詩韻,優美又帶有靈性的詩句,悠久而又璀璨的國學文化。這是讓我們后人為之感嘆,欽佩不已。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詩分別出現了兩個重要的字——日,月。國學文化博大精深,里面記載了許多關于日和月的詩句和詞。古人們總是借皎皎月光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關于月亮的詩句總是透著悲傷,凄涼的情感。
我很喜歡描寫月亮的詩句,因為這樣的詩句會讓我身臨其境,去體會作者的心情。
《國學小名士》這個節目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增長了許多見識,還真正理解了古詩中的詩句所表現的意境。
其中有一項環節是“美德大考驗”,我很喜歡,在我的理解中,即使沒有文化,也要有正能量。知識量再大也不能溫暖人心,可是,正能量多起來卻可以把冷卻的心溫暖的融化掉,這是一種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在“美德大考驗”里,有些選手沒有通過“美德大考驗”,卻靠自己真心的懺悔和積累的國學知識, 以及口齒清晰的表達能力贏得了老師們的心。可有一些選手通過了“美德大考驗”卻因為表達能力不好,而且又沒有使用一些國學知識,這個問題讓評委老師們起了爭議。
我感覺不管怎樣,只要做好自己,認真回答問題,保持自然狀態就好,就像我們平常考試一樣。
以后,我們一定要做一個美德好少年,學習國學中的知識,弘揚國學璀璨耀眼的文化。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4由于沒有從一開始看《國學小名士·青少年經典誦讀大賽》,我便從網上搜找出來了,便開始看了起來。
首先是主持人宋磊介紹蒞臨本次大賽的幾位重量級評審——石玲、劉悅坦、魏新、楊波、董姝。緊接著,選手們個個登場:一號選手王夢憶、二號選手孫榮憶、三號選手任家豪、四號選手周子靖、五號選手于皓凡。他們的介紹各不相同,都富有詩意。而且,他們的形象也是彬彬有禮、不拘小節。
進行第一輪比賽:我愛記詩詞。規則為:根據大屏幕顯示的關鍵詞,選手依次背誦包含關鍵詞的古典詩詞、名句。每次答題限時五秒,答錯即出局,依照出局順序,5位選手分別得到5分、10分、15分、20分、25分,本環節共兩回合。關鍵詞為“風雨”,選手們滾瓜爛熟、倒背如流的好記性呈現在我眼前。可不幸出現了,一號選手王夢億因重復了而沒有及時作答,Out。緊接著,三號選手任家豪也因為這個原因Out。剩下的3位選手出拼搏著。然而,五號選手暫時想不出來,也被out。只剩下2位選手了,二號選手差一點沒有答上,但還是作答了,但4號選手重復作答,out了。第一輪堅持到最后的是——二號選手孫榮憶!
之后,石玲老師給五位選手解釋了“風雨”的意思,評委董姝非常欣賞二號選手,因為她在差一點點就被Out的時刻中回答了,她的心理素質不是一般的好。
下一組關鍵詞:江湖。先Out的是三號選手任家豪,然后是一號選手王夢憶out,再然后是五號選手out,又剩下兩個人了。最后,四號選手失敗,二號選手獲勝。
第二輪:名家對對碰。
一號選手開始作答,然后答對了。接著,三號選手也答對了,可是五號選手卻不幸的out了,四、二號選手也不幸out。
第三輪:美德大考驗。
“漢寶”哥哥介紹完之后,五名小選手與導演一塊吃飯,在這個房間里有不少“眼線”,究竟哪個小選手會禮讓出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呢?
考研開始,還沒入座,周子靖、孫榮憶就表現出互相謙讓的舉動。然后,于皓凡子大家都坐定以后,主動給每一個同學倒上一杯水。大蝦端上來后,王夢憶發現只有五只大蝦,而有六個人。周子靖與孫榮憶相后謙讓,之后大家都開始謙讓了。之后,開始分雞蛋,五個人開始謙讓,侯磊導演表揚了他們。吃飯結束后,每個人的碗里都有剩菜。最終,大家總結了一下今天的表現,自己要努力去改正缺點。
《國學小名士》給了我很多道理,比如我們要節約糧食、要注意餐桌上的禮儀、懂得謙讓......而且,我們要多記一些古詩詞、名言名句等等,要遵守著中華傳統美德,不能只說,要去做,繼承著中華的傳統美德,做一個美德好少年!
國學小名士觀后心得5《經典誦讀》是我們學生必背的,可對于我們來說只是死記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這兩天我看了一個節目《國學小名士》,讓我感悟頗深,受益匪淺!
國學小名士電視誦讀大賽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為主題,讓青少年通過對國學經典的誦讀,把傳統經典中的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經典誦讀》是我們必須牢記的國學文化,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后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經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享用傳統文化精華的精神盛宴。
當我看到那些選手們激情洋溢的演講,我的內心倍受鼓舞,他們就是我的榜樣,我要努力學習。我要多看書讀報,來豐富我的知識。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領悟:應未雨綢繆――我無論做何事都要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中所含的國學文化須牢記。
篇7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有效教學
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師們共同面對的問題,然而45分鐘的課堂卻是有限的,教師怎樣在短暫的時間內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呢?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教學變得更加有效呢?所謂的“有效”,就是教師在教學之后,學生能夠獲得很大的進步和發展。進步應當是學生整體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學習方法得到改進。一堂語文課,想讓學生全部吃飽很難,同樣的問題,學生需要受到多次啟發,所以,教師應當跟隨新課改的背景對學生進行“有效性”的教學。
一、營造和諧氣氛,創造快樂學習空間
心理學家認為,在和諧的環境之下能夠讓學生更具有學習的欲望,教師也能夠借助學生的動力更加有效的進行教學。《快樂學習法》這一本心理學書籍,作者巴甫諾奧在書中說應當對快樂學習賦予更多的含義,他表示,學習知識應當建立在快樂學習的基礎上,快樂學習應當是教學追求的最終目標。但是現在的學生往往都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每天都在教師的督促下被動學習,沒有學習的主動性,更不用說快樂學習,在這種心理的引導下,教師很難達到高效的完成任務,語文教學也不可能實現有效性。所以,初中語文教學的前提應當是能夠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的環境中體驗學習語文樂趣。寬松有序的課堂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以用很多方法。
比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在課前可以通過播放一小段插上音樂的視頻,視頻內容涉及到濟南每一個角落冬天的樣子,在課前就給學生一種輕松的氛圍能夠讓學生更愿意接受下面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表達自己的思想,在看完濟南冬天的視頻之后,就請幾位學生起來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并讓觀賞過濟南冬天的學生談談感受。教師也不要僅僅限制在教師之內,多媒體的使用也是為了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適當的走出教室,能夠培養學生寫作過程中的觀察力,疲憊之時,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給學生創造快樂的學習空間。
二、以學生為主體,夯實語文學習基礎
實現有效的初中語文教學,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能夠以學生為主體,語文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不斷進行落實。在新課改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應當充分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知識的探索。語文課堂,并不僅僅是為了表現教師的教學藝術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高超,而是能夠為學生提供提高的空間和場地,所以,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怎樣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呢?
比如,在學習《古代詩歌五首》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一一進行朗誦,朗誦的過程并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朗誦才華,而是能夠在朗誦的過程中給學生展示朗誦應當掌握的技巧。通過教師對曹操的《觀滄海》、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辛棄疾的《西江月》以及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有感情朗讀,學生會對詩詞理解的更加深入,無論怎樣展示,教師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得到提高,這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再比如,教師如果一直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口若懸河的賣弄學問,不管學生的興趣如何,這都不是以學生為主體,有效教學的目的就很難達成。
三、挖掘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能夠僅僅局限于教材和課堂教學本身,初中語文是基礎性的教學科目,在新課改背景下,應當以培育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綜合知識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想要從根本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進行有效教學,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立足于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上。
篇8
一、導入別致鋪墊心境
審美心境的培植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工程。它的完美竣工取決于心理誘導的深入。一般說來,設計富有感染力的教學導語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工序。導入既是新課的開端,也是新授課的基調所在。如果能運用有聲有色、有情有趣、別致新穎的形式展開教學,就能喚起學生主動進入課堂情景的激情與動力。
教師要努力把學生導入古詩詞的文本之中,借助想象、體驗和感悟進入古詩詞的意境,適當營造審美氛圍。具體做法可因文、因人而異,常用的有下面幾種:談話;猜謎語;講故事;音樂渲染;誦讀舊作,導入新作;感性話題導入;抒情語言導入,寓氛圍營造于閱讀環節中,可直接朗讀課文或聽錄音朗誦,也可把相關背景資料的介紹藝術化。上述方式更可以進行綜合運用。
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的《古詩詞三首》,由于選取的兩首古詩與一首詞都是描寫童年童趣的生動畫面,因此教師在教學導入時便可以采取談話的方式,可這樣引導:“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試試。”這樣就可以簡潔明了地進入課文的主題,同時又營造了一個以童年為背景的如詩如畫的閱讀心境。
又如教學《泊船瓜洲》這首詩,教師也可以這樣導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還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由此,從已學過的與“月”有關的詩詞導入,通過對古詩詞的回顧,教師繼續用抒情的語言敘述道:“是呀,從古到今,提到月亮,總是能讓人情不自禁地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月亮的詩。”從而營造一種淡淡的思鄉情感,引導學生漸漸貼近作者的心聲,以營造一種與本課古詩相協調的審美心境。
二、語言示范傳遞情感
教師的智慧就在于能在教學過程中,將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體驗這種情感時產生屬于自己的更加獨特的情感。這就是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的任務。而感情的傳達,首先要借助的便是語言。
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教師應把握好自己的語言情感基調。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維在十七歲時所作,先是寫了詩人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后兩句則是寫想象中的家人在思念自己,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苦,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千古名句,貼切地表達了游子的思鄉之情。教師在教學時語言的表述也應透露出微微的惆悵與傷感,基調要深沉,通過自己的動情來引起學生的動情,以進入一個與古詩相契合的審美心境。在講到“獨在異鄉為異客”這一句時,對一個“獨”字與兩個“異”字就要稍微加重語音,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與詩人當時的情感表達出來,并將這種寂寞的心情傳達給學生,很自然地為下面理解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在講到“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句時,應特別留意“倍”字,它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所以在讀時語氣應該微揚并拉長此字的吐音,以強調詩人的思念之深。
三、朗讀指導營造氛圍
朗讀對營造審美心境有著十分特殊的作用。人們對事物的鑒賞總是從對事物的感性直觀開始的,而對一首古詩詞,首先是對語言符號的感知。由于古詩詞語言精練,節奏明快,聲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適合青少年兒童的認知特征。學生在朗讀時更能激起審美欲望,因而朗讀也是教師在課堂上營造古詩詞審美心境的一個重要手段。
而朗讀的可貴之處便在于,它把古詩詞的無聲文字變成了有聲的語言,把詩人靜止的感情變成了朗讀者與古詩詞文本之間一個動態的情感交流,并借由朗讀者將這種感情宣泄了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誦讀把學生潛移默化地帶到了古詩詞的文本情境之中,讓學生毫無障礙地接受了古詩詞內容的感染熏陶。
小學生對于朗讀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特別喜歡在音樂的伴奏下朗讀、背誦古詩詞。但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也常常發現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朗讀時興趣很高,發音標準,也能比較正確地運用語言技巧,可他們的誦讀卻總是少了那么一點神韻,無法讓人動情。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語音標準度,加強語言表達技巧的訓練,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如《獨坐敬亭山》一詩是詩人李白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大自然懷抱、以山為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此詩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知己一般的輕松感。這樣,通過朗讀,營造氛圍,可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盡快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在朗讀教學中,要使學生盡快進入對作品的審美感知狀態,除了正確指導學生朗讀外,還要求教師善于營造濃郁的審美氛圍,由此引導學生形成審美心理意象,并使之逐漸轉化為較為穩定的審美心境。
四、音樂適切激緒
自古以來,古詩詞與曲就有著分不開、割不裂的聯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播放與古詩詞內容相契合的背景音樂,能烘托課堂詩意的氛圍,幫助學生感受作者的心靈之聲。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準確地體會所學古詩詞的含義、情感,更可以提高學生掌握、理解該古詩詞的效率,大大改變課堂的枯燥面貌。
有調查顯示,這種方法是學生最喜歡的古詩詞學習方法之一。根據所授古詩詞的內容,選擇或幽靜或傷感、或激昂或悲憤、或歡快或急切等曲調形式的音樂,都可以激發學生的相關思維,幫助學生隨著音樂的情感基調進入一種特定的藝術氛圍,營造出能夠貫穿課堂首尾的持久的情緒狀態,即學生特定的審美心境。
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別》中李白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離開這一段,可以讓學生一邊聽《別亦難》的樂曲,一邊想象楊柳依依、沙鷗點點、江水東流,李白目送小舟離去的情景,讓淡淡的離情、惆悵在教室里回蕩。然后,教師趁勢引讀課文:“‘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你們看,老朋友終于還是登上了船,那白帆隨著江風――消失在――可是李白依然――凝視著――分別時的話語仍在耳邊回響,往日一幕幕飲酒作詩的歡樂場面仍在眼前浮現,一縷淡淡的離愁在心間彌漫著,彌漫著。只見一江春水――”讓課堂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別的氣氛中,學生恰如其分地感受到一個神情憂郁、孤孤單單佇立在江邊、久久不愿離去的李白的形象。這種內心的情感發展可以驅動學生全身心地融入詩意的語文課堂。
五、圖片精彩引發遐想
古詩詞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互相生發,相得益彰。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圖片能將古詩詞的文本轉化為一幕幕真實、生動、立體的畫面,以利于學生站在文本的基礎上,運用形象思維,在畫中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詩的內容、意境。
可以利用課本中已有的插圖。在現今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基本上每首古詩詞都會配有相應的圖片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教師應充分將這一教學資源利用起來。如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寫景詩,詩中寫山寫水,寫鳥寫人,寫船寫雪,是一幅風雪寒江獨釣圖。課文中的圖片就很直觀地展現了詩中萬籟俱寂的世界,嚴寒肅殺的江面,孤舟獨釣的畫面。學生看著這樣的畫面,讀著《江雪》這首古詩,自然而然就感受到詩中描寫的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可以想到漁翁的心境該是多么幽冷孤寒呀。
可以利用簡筆畫幫助想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迅速而準確地針對所教古詩詞繪出簡筆畫,可以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記憶。學生同樣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古詩詞進行簡單的畫圖想象,根據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簡略地畫出詩中的景物或意境,這對于學生掌握、背誦、理解古詩詞都將大有裨益。如《望洞庭》這首詩,詩人劉禹錫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于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教學這首古詩時,插入學生小組合作繪圖的環節,讓每個小組畫一句詩的畫面。借助畫簡筆畫的過程,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意詩境,營造審美心境。
篇9
中秋節紅領巾廣播稿范文一
大家上午好! 紅領巾廣播站又與您相約在周三上午。我是***。昨天我們介紹了端午節,今天我們再介紹一下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期紅領巾廣播到此結束,再見!
中秋節紅領巾廣播稿范文二
甲: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紅領巾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過6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里我們預祝全校師生中秋快樂,合家團圓,萬事如意!
乙:中秋節一直以來被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人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時節對親人的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當一輪明月高高掛起的時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為什么要叫中秋節呢?
乙:這個可不難,在我國,農歷的7、8、9三個月為秋季,農歷8月15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甲:那為什么有人又稱它團圓節呢?
乙: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甲:還真難不倒你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亮的圓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關的詩詞嗎?
乙: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嗎?
乙: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甲:哇!還有神話故事呀!那你給我們講講吧!
乙:好!我給大家講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王母娘娘也賜給了他一包長生藥,他把不死藥交給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在危急之時,嫦娥當機立斷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成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聽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國外中秋節趣話吧!。
乙:中秋節并非中華民族所獨有,許多國家也有類似中國傳統習俗的形形的中秋節,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國人將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稱為祈月節。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用甘蔗扎拱門,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觀音菩薩和八仙的圖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壽桃而非月餅。
甲:日本人稱中秋節為月圓節,而且這樣的節日有兩個,除農歷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里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擺上瓜果、米團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于月亮的神話。
乙:朝鮮的中秋節稱為秋文節,也叫秋夕、嘉徘。這一天,他們以松餅為節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饋送。松餅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邊賞月,一邊進行拔河比賽、摔跤比賽,或者表演歌舞。年輕的姑娘們穿上色彩繽紛的節日盛裝,歡聚在大樹下做布倫河游戲(即蕩秋千)。
甲:伊朗稱中秋為麥赫爾干節。這天是伊朗太陽歷七月十六日。節日期間,人們都以品嘗各種豐收果實為樂,隆重的慶祝活動持續6天方才結束。
乙:老撾稱中秋節為月福節。每逢中秋節到來時,男女老少也有賞月的風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中秋的習俗吧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賞月吃月餅呢!
乙:說到吃月餅,我口水都流出來了。那你知道我們如何在賞月、品嘗月餅的同時注意健康嗎?
甲:專家提示:月餅應與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膩;若與汽水、可樂或果汁搭配,則不利健康。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無糖月餅,仍然不能多吃。專家還指出,老年人和嬰幼兒消化能力較差,過多食用月餅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潛在的糖、脂代謝異常和動脈硬化問題,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樣,少吃月餅為宜。
乙:哦!謝謝你給我們講的的月餅健康吃法。相信大家會注意的。中秋佳節快來了,我們將要欣賞到皎潔的月光,品嘗到香甜的月餅,最后,我們再為老師、同學們送出祝福,怎么樣?
甲:好!請聽我們的美好祝福吧!
篇10
明月山地質素以松散的花崗巖為主,獨特的地質特性,為多種生物的滋生繁衍與明月山的地貌自然景觀形成,創造了先天條件。松散的花崗巖,易于植被根系生長,植被繁茂,帶來充沛的水源,滋養著明月山的萬物生靈。
秀甲天下的明月山,終年常綠,素有“植物王國”的美稱。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江西明月山導游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江西明月山導游詞1明月山地質素以松散的花崗巖為主,獨特的地質特性,為多種生物的滋生繁衍與明月山的地貌自然景觀形成,創造了先天條件。松散的花崗巖,易于植被根系生長,植被繁茂,帶來充沛的水源,滋養著明月山的萬物生靈。
秀甲天下的明月山,終年常綠,素有“植物王國”的美稱。在這方圓136平方公里的土壤上生長著高等植物1100多個樹種。而南方鐵杉、紅豆杉、青線柳、銀杏、銀鵲以及全緣葉紅山茶,竟是國家一、二級珍稀樹種。進入深山密林,我們將看到兩株落葉華木蓮,世界罕見。那花,有碗口之大;那色,粉白如玉,清純無比,那果,大如石榴,種子鮮紅似火。山中,還有1000多種野生動物于此棲居,短尾猴、野羚羊、娃娃魚等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徙棲于此,造就著一個靈性的世界。
這里蘊育著浪漫的月亮文化:
明月山因“月”而名。月亮,是明月山之靈;文化,是明月山之魂。
這里柔美、圣潔的月亮與生態、綠色相融,山上有個月亮湖,山下是個月亮灣,沿途都是月亮景,處處都有月亮情。月亮灣里您可欣賞十個景點:明月廣場、云姑沐月、竹林月影、詠月碑林、新月桂園、荷塘月色、二泉印月、月柳黃昏、生肖鬧月、月亮街。浪漫愛情之旅里您可傾情體驗月亮情懷:明月廣場相遇、荷塘月前相識、詠月碑林相知、竹林月影相約、晃月橋上相牽、抱月亭中相戀、浸月潭邊相印、月下老人相系、拜月壇上相誓、夢月山莊相擁。
江西明月山導游詞2四星,在這捧月;文化,在此交融:情月相融、泉月相印、禪月相通、農月相趣,人月共與歡。
游客朋友們:在這里,你可盡情享受山之神美、水之神奇、禪之神秘、農耕之神怡,月亮之神圣。柔情似水的月亮文化概括為八個字即是:團圓、和諧、浪漫、美好。朋友們,走進這里,你將在“月亮情之旅”中開啟愛情新航,重溫初戀舊夢,在人月共歡的意境中,與天地對話,和精神往來。“月在山中行,山在月中明”,這是一種山月相融的絕妙意境!好了,我們的行程馬上就要進入明月山潭下景區了。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月亮情之旅的第一站“明月廣場相遇”,廣場中心的這個雕塑有一個很美的名字:云姑沐月。云姑就是成恭夏皇后,關于云姑,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云姑,小名明月,家境貧寒,靠打柴種田維持生計。云姑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心靈手巧,插秧、打柴、織布、編竹器,樣樣精通。夏云姑16歲那年,恰逢皇帝派人到全國挑選美女入宮。有一位姓張的公公被派到宜春來負責選美工作。在選美途中,張公公決定不要任何人帶路,連馬的韁繩都解掉,走到哪算到哪里。馬徑直就往明月山方向走來,當經過夏家里的一座石拱橋——跪馬橋時,馬突然跪在橋上,張公公差點跌下馬來,用鞭子抽了幾下,馬還是不起來。張公公納悶,自言自語:“莫非這里有皇娘?如果真有,你這死馬趕快給我站起來,且要長嘶三聲”。說來也怪,話音剛落,馬“唿”地站了起來,并且仰天長嘶三聲。這時,張公公發現河邊有一位放鴨子的姑娘,穿著補丁疊著補丁的衣裳,戴著又破又爛的斗笠,忽然間,一陣大風吹過,吹掉了姑娘的斗笠。露出了云姑美麗的臉膛。張公公問到:請問姑娘叫什么名字?夏云姑笑著答道:“我的小名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象面圓鏡,有時象把鐮刀”。(大家知道她的名字叫什么嗎?對了,答案就是——明月),張公公見這女子不僅貌美俏麗,且機智伶俐,便選入宮中。初進宮時,云姑被皇太后看中,選作貼身侍女。在太子趙昚登基前一年,皇太后把身邊這位聰明漂亮的侍女嫁給了太子。次年,趙昚登基稱帝,云姑隨即成為正宮娘娘,封為成恭皇后。
江西明月山導游詞3“江南可采蓮,蓮葉荷田田”,這可是戀人們相識的地方,到這兒,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種意境,葉兒如少女的衣裙,花兒如碧天的星星,月光如脈脈的秋波,流水如悠揚的琴聲,在這“水清魚讀月,花靜鳥談天”的雅境中,您和戀人可以拋卻一切,共享這一塘荷香月色。再看那荷塘里的紅鋰,成雙成對,定是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游客們,心誠意真者可以向荷塘中心的許愿池投幣許愿,祈福圓滿,沾上喜氣福氣亨通之氣。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月亮情之旅的第三站“詠月碑林”,這是愛人們相知的地方。碑林上收集的是歷代詠月、頌月的詩歌,由全國知名書法家撰寫、雕刻而成。如“詠月碑林”就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所題。在這里,大家既可以欣賞書法,又可以共同體會古圣賢哲寫下這些名句佳作時的心境,甚至可以找到能夠表達您此時心情的佳句。有情人可在此吟詩詠懷,譴詞達意。我們這一直有個說法,兩個相愛的人能一起將這些碑上的詩詞從頭讀到尾,就能白頭偕老,相伴一生。衷心祝愿有情人都成眷屬!
告訴大家一個信息:碑林旁的小木屋里出售竹簡,您可以想好心情話語,讓竹匠師傅幫您刻好帶回家珍藏,也可自已購買風鈴,將誓言用帶月的詩句或以其它方式寫在許愿紙上,放入“心語”風鈴,系于碑林里和景區內的樹枝之上,讓風神把您的心愿各訴上天,保佑你們的愛情天長地久。小木屋里還將碑林里名家的書法收集編印成冊出售,裝裱古樸、文化底蘊豐厚,用于饋贈親朋,意義非凡。
月亮情之旅的第四站“竹林月影”到了。這是一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意境,這里常是愛人們相約的勝地。竹林里共有9999綹翠竹,象征著愛情的堅貞和永久。園內有毛竹、方竹、羅漢竹、鳳尾竹、鴛鴦竹等20多個品種,品種繁多,年歲不一,幼老并存。祈福著有情人的愛情如竹子一樣節節高升,相約到老,世代纏綿。
游客朋友們:你們聽,茶館里傳出悠揚的古箏聲,正欲為您伴奏,邀您細品用明月山泉水沏出的清茶。一杯茶,可品人生沉浮;平常心,可造萬千世界!讓我們沉浸在這寂靜竹茂的竹林月影意境中,以茶會友,因茶立德,以茶怡情!
江西明月山導游詞4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懸索橋,是月亮情之旅的第五站“晃月橋上相牽”。人行橋上,月隨橋晃,故名“晃月橋”。“晃月橋”建于20___年,全長66.8米,好一個66.8!愿您“路路發”!您看,橋上兩邊的鐵索,環環相嵌;您猜,一共有多少個?5999個,愿您相戀永久。好了,大家可以在橋上留下您美麗的倩影。大家看,橋下清澈歡快的溪流,正從大大小小的石縫間各不相讓的擠過;抬頭看,四面環繞的群山,那氣勢不同、形態各異的瀑布,從各個山頭奔瀉而下。好山好水,與您相約;靈山性水,與您相擁。
游客朋友們,竹徑通幽之后,爬了幾百步臺階,現在大家已是氣喘噓噓,大汗淋漓了。那就到“抱月亭”中稍作休息吧,這是月亮情之旅中的第六站,也是有情人相戀的地方。當我們登臨這一懸空的六角小亭,看山泉淙淙流過,賞落花戲追流水,聽山風喜逗竹梢,相戀于此,釋懷情意,自然而恬淡。
亮情浪漫之旅的第七站。月下老人,在我國神話傳說中是專管婚姻之神。沈復《浮生六記》中:“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發,奔馳于非煙非霧中。”說的就是“月老”。
關于月下老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貞觀初年,有位名叫韋固的少年,經人介紹他與前任清河司馬潘防的小姐議婚,講好次日早晨在店西邊的龍興寺門前與對方碰頭。韋固求婚心切,天剛蒙蒙亮就跑去了。這時,月兒將落,但月光還明亮,只見一位老人靠著背袋坐在臺階上,借著月光兒檢視文書。身邊有一個裝滿紅繩的袋子,就很好奇地問老人看的是什么書,裝的是什么繩?老人笑答:看的是姻緣書,裝的是姻緣繩,只要被繩系住的男女,不論是何人都能結成姻緣。這時迎面走來一位婦人抱著一個三歲的女孩,老人告訴韋固那個女孩將是他的妻子,韋固見此女年幼,長的又難看,以為這老人家在嘲笑他,于是大怒,就派了家奴去殺這女孩,家奴不忍下手,刺了一下女孩的眉間就跑了。許多年后,韋固找了一位刺史的女兒成親,妻子長得俊俏可人,只是她的眉間有一道疤痕,問過由來后,才知道此女就是當年的三歲女孩,此時才不得不對先前的老者生出敬畏之情。韋固的故事傳開后,人們就都知道有位神仙管人間的婚姻,只是不知他姓甚名誰,只好稱為“月下老人”。
各位游客朋友,您注意到月老的身旁各有一塊神奇石頭嗎?這可是神奇的月老石哦!據傳,老人左手邊的為“陽石”,右手邊的為“陰石”。正好對應了世上男為陽,女乃陰,此乃天成。月老石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月老會把兩塊石頭用紅線系了從天空拋下人間。在墜落的過程中,紅線隱身,石頭自然分離,降落在世間不同的角落,化身為人。那根紅線冥冥中會牽引著彼此走到一起,結成夫妻。現在,大家可以摸摸這兩塊神奇的石頭,也可以在旁邊這棵樹上系上一條紅絲帶,愿求得一份天長地久的好姻緣。
江西明月山導游詞5歷經艱辛,我們來到了月亮情之旅的第八站“浸月潭邊相印”。請大家在旁邊的臺階上坐下稍作休息,我給大家作一簡要介紹: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浸月潭水由于地勢的原因,在水量充沛的時候,水紋呈游龍狀,讓這一潭清水顯得尤為靈動。大家隨我手指的方向看,那有一塊酷似一彎新月的月牙石伴潭而生,“浸月潭”因此而得名。站在觀景平臺上仰望山體,遙看云谷飛瀑,近觀石壁流泉,在聽泉小屋相襯下,您會感覺到這是明月山的絕佳景觀。若在晚上,戀人站在潭邊可以看到清水中一汪明月,水中的倒影與月相融,潛心撈月,便把心印在了潭中。潭下村一直流傳這么一個說法,每年中秋的晚上,戀人若能在潭邊找到一對外形相似的潭石,就能得到月老的祝福,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