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時間:2022-06-30 05:41:00
導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發表30周年。三十年過去了,重讀這篇開啟新時期思想解放的大門、揭開改革開放序幕的名文,仍能引起新的思考,得到新的啟發
*年5月,由于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的發表,而引發了一場意義重大而深遠的大討論。在文獻上,這場討論被稱之為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討論。
這篇文章首先發表在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時間是*年5月10日。這個刊物是創辦的。為了辦這個刊物,他組建了一個理論動態組,我是其中的一員。三十年前,我是這篇文章最早的讀者之一。我的流水賬式的日記在*年5月5日是這樣記的:“上午,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稿。”在我們理論動態組討論之前,我就認真讀了這篇文稿。三十年后重讀這篇文章,仍然能引起一些思考。
一,歷史呼喚實踐標準
這篇文章提出了實踐標準。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又受實踐的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也是哲學常識,但在當時,這個常識性原理的提出,卻引起那么大的反響。沒有經歷那段歷史的人,可能不大好理解。
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在粉碎“”以后的年代里,實踐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所以在我國發生那么大的影響和作用,就是適應了撥亂反正的需要,適應了中國歷史向前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特別是十年“”,政治上造成了天下大亂、冤假錯案遍城鄉的嚴峻局面,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社會普遍貧窮。階級斗爭為綱已經走到了盡頭,社會主義傳統模式的潛力已經耗盡,中國再也不能按原來的路子向前走了。歷史要求轉折,人民要求改變現狀。
那時,人們對原來的一套開始懷疑,粉碎“”以后,這種懷疑不斷增長。人們的懷疑主要是兩條:一是“”究竟對不對,二是搞了這么多年的社會主義,還這么窮,我們追求的就是這樣的社會主義嗎?面對這樣的形勢發展,當時的領導者提出了一個總方針性質的東西:“凡是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人們稱之為“兩個凡是”。“兩個凡是”的實質就是,一切照舊,不許講新話,不許創新,不許開辟新路。
“兩個凡是”,是擋住前進道路的最大屏障。只有推倒“兩個凡是”,中國的歷史才能真正翻開新的一頁。但當時的大環境,還是迷信盛行,思想僵化,“兩個凡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對于多數人來說,需要進行思想的啟蒙。這種思想的啟蒙必然是哲學的啟蒙。
“”有一整套理論。盡管這些理論觀點都是錯誤的,但由于長期的灌輸,加上個人迷信,從理論本身很難使人們認識其謬誤性。正如《實》文所強調的:“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馬克思語)哲學的啟蒙需要啟蒙的哲學。只有從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入手,才能破解這個問題。
當時,不止一個人、一個地方提出實踐標準,也不止一個人、一個地方在撰寫論實踐標準的文章。由于各種條件的匯合,最后形成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起了引發這場討論的歷史火炬手的作用。
二,“唯一標準”是關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那篇著名文章的題目,也是那篇文章的精華所在。可以說,這就是當時啟蒙哲學的凝練。
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的實踐標準,本來就含有“唯一”的意思,但在文字上沒有這樣的表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鮮明地用了“唯一標準”四個字,不是偶然的,是適應了現實斗爭的需要。
長時期以來,宣傳的話“句句是真理”,是“最高指示”,實際上就是判斷是非的最高標準。中央黨校八百學員討論十年“”的過程中(實際是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前奏),暴露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認識,有些同志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思想也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針對這種模糊認識,中央黨校的哲學家吳江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排除了其他標準。
關于“唯一標準”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早就有人指出來了。*年7月24日,那時的《光明日報》理論部主任馬沛文在首都理論界的一次會上就說,“唯一標準”四個字頗關重要,“因為,有的人并不反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但卻反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沛文《放言集》上,第3頁)著名學者于光遠說:我看到那篇文章的題目中有“唯一”這兩個字時,非常高興。我特別看重“唯一”這兩個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個命題,學習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人都是比較熟悉的,如果平鋪直敘像上哲學課那樣去講,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但在*年那場討論中有針對性地、排他地提出實踐是“唯一”的標準,就不是老生常談,而是有很強的現實性了。有明確的對立面,問題就提得突出、尖銳與徹底。“唯一”標準要排除的就是“兩個凡是”的標準。(于光遠《我親歷的那次歷史轉折》,第153、154頁)
“唯一”二字,雖然沒有給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增加新的內涵,卻使這個觀點更加鮮明,使之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因而更具戰斗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簡練、通俗、鮮明、準確地表述了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成為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基本語言。所謂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主要就是向廣大干部和群眾宣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道理,就是用“唯一標準”去反對和批判“兩個凡是”,推倒“兩個凡是”。從這個角度看,提出“唯一標準”,也是體現了創造性。
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已經整整三十年了。我們欣喜地發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已經被歷史留下,成為人們觀察事物、判斷是非、推進思想解放的有效武器。
三,實踐、生活之樹常青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審閱了兩次。第二次審閱是在富強胡同6號他的家中,時間是*年5月6日下午。在最后審定《實》文時,提出了兩條修改意見,即加了兩個提法,一個是,“把理論推向前進”,另一個是“這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
北京東城富強胡同6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最后定稿的地方。
強調的,是要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在新的實踐中,把理論不斷推向前進。《實》文原稿中有一句話:“我們要有共產黨人的責任心和膽略,勇于研究生動的實際生活,研究現實的確切事實,研究新的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在這句話后加了:只有這樣,“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這就把問題提到了應有的高度。這是在*年5月的上旬,是在撥亂反正之初。這確是高屋建瓴的見解。的這個見解,不是隨意講的,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里講一個插曲,早在*年的2月1、2日,在同團中央一位干部談話時就說:現在,只要是說過的,點過頭的,畫過圈的,都要“繼承的遺志”,都要“高舉思想偉大紅旗”,繼續“批鄧”,繼續“”那一套,……與其去做違心事,不如在家抱兒孫吧!這時,“兩個凡是”還沒有正式出臺,但對“兩個凡是”那一套東西,早就有明確的認識了。
這篇文章說:“實踐、生活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生活之樹是長青的。正是革命導師的這種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辯證唯物主義立場,才保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不斷發展。”文章強調要堅持實踐標準,推進理論的不斷發展。這是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必然要求。推倒“兩個凡是”不是這場大討論的最終目的,在此基礎上,解放思想,創新理論,開辟富民強國的新路,這才是真理標準討論的初衷。
為什么說,實踐、生活之樹是長青的?這里講的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大家知道,這是德國詩人歌德的名言,馬克思和列寧都很贊賞。人的認識只能來源于社會實踐,相對于豐富的快速發展變化的實踐來說,理論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從這個角度看,理論總是灰色的。要使理論鮮活,保持其魅力,唯一的辦法是使理論緊密聯系實踐,不斷從實踐中汲取營養。理論之樹常青,作為一種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作為對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表述,則不符合理論發展的規律。這種表述顛倒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實》文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歸根到底,還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差之毫厘,就會失之千里!
四,“特約評論員”的署名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在《光明日報》發表時,署名為“本報特約評論員”。這也是《光明日報》的第一篇“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
那時,以“特約評論員”署名的文章還很少。《人民日報》在*年2月19日刊登第一篇“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至5月5日,共刊登了六篇署名“本報特約評論員”的文章。
“特約評論員”的署名,出自于。關于此事,我還真有一點發言權。
*年12月,給理論動態組出了一個題目:《以怎樣的精神狀態跨進新的一年?》。這篇文章提前在《理論動態》刊登發行。《人民日報》的同志看到這篇文章后,立即要求在他們的報紙上公開發表,耀邦同意了。在臨近12月底的一天,我正好在耀邦的辦公室,秘書陳維仁接到一個電話,他放下電話后對我說,《人民日報》問,文章發表時署什么名?那時,理論動態組撰寫的文章都不署名。耀邦就坐在我身旁的桌子邊埋頭看東西,我轉身向耀邦說,《人民日報》問,文章發表時署什么名?耀邦想了一下說:他們報紙發社論,寫評論,有些問題,大家都可以評論嘛!報紙要依靠大家辦嘛!我們也可以參加評論嘛!我們可以當特約評論員嘛!我們感到,“特約評論員”這個署名很好。陳維仁立即給《人民日報》打電話說了這個想法,他們也認為這個署名很好。但《人民日報》在*年1月2日發表這篇文章時,署名卻是“岳平”。這顯然是“特約評論員”的諧音。直到2月19日,《人民日報》才用“特約評論員”的署名。那時,《人民日報》用“本報特約評論員”署名的文章,都是中組部《組工通訊》的文章和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的文章。這兩個刊物,都是直接領導和具體指導的,首都新聞單位的負責人都知道。因此,新華社才將《人民日報》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向全國轉發。那時,以任何一個個人作為首都一家大報的特約評論員,而且由新華社將文章向全國轉發,是不可設想的,沒有哪一個總編輯會這樣干。
以上情況,《光明日報》總編輯楊西光是清楚的。所以,他堅持要《理論動態》先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只有這樣,此文才能作為《光明日報》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公開發表。
在當時,“特約評論員”的署名有特定的含義。堅持“兩個凡是”的人責問:“特約評論員”代表哪個中央?這就充分說明了問題的性質。因為“特約評論員”的署名,幾次被點名,他承擔了很大的政治責任和政治風險。楊西光深知這一點。他對他在理論動態組的老戰友孟凡說,這篇文章要發,有政治風險,我們《光明日報》太小,承擔不了。
“特約評論員”署名的較廣泛使用,那是以后的事了。
五,文章體現了較好的文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的發表,所以能夠引發一場大討論,除了歷史大背景和推出文章的莊重方式外,還有文章本身的原因,就是體現了較好的文風。
這篇文章的最大優點在于,敢于接觸實際,能夠抓住重大的問題發表議論。文章針對成為歷史前進最大障礙的“兩個凡是”,進行剖析。文章強調指出,革命導師并不認為自己提出的理論是已經完成了的絕對真理或“頂峰”,可以不接受實踐檢驗;他們從不允許別人把他們的言論當作“圣經”來崇拜;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并不是一堆僵死不變的教條,它要在實踐中不斷增加新的觀點、新的結論,拋棄那些不再適合新情況的個別舊觀點、舊結論。這些論述,都是沖著“兩個凡是”而講的,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推進思想解放,就是要強調針對性,敢于抓住重大的問題,進行突破。
這篇文章的另一個優點是,說理透徹,語言鮮明。文章以“唯一標準”為武器,從基本原理的高度,對“兩個凡是”進行有理有據的評析,因而有很強的說服力。這是推進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的一條重要經驗。鄧小平說:“撥亂反正,語言要明確,含糊其詞不行,解決不了問題。”(《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71頁)*年10月9日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的講話中提出:理論愈多接觸實際問題,愈敢接觸實際問題,不是繞開問題走,不是模棱兩可,含混不清,理論就愈加徹底,愈能掌握群眾,愈易變成物質力量。他們講的,都是如何解放思想的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要求。
六,堅持實踐標準,繼續解放思想
三十年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篇文章的發表,引發了一場大討論。這是在當年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今天,我們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解放思想,應當從當前的具體條件出發。但重讀這篇文章,對思考當前的思想解放,仍然可以得到啟發。
解放思想,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實踐標準。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為開端,三十年來,思想解放一波一波地推進,始終是改革開放的先導。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錯誤的或陳舊過時的思想觀念和條條框框,這就要作出判斷,就要有判斷的標準。以什么為標準呢?回答很明確,就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檢驗路線方針政策和制度、體制、機制、決策、辦法等等的唯一標準。在不同時期,解放思想的焦點不同,具體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實踐始終是判斷是非、正誤的標準,而且是唯一標準。在今天和今后,繼續解放思想,仍然要堅持實踐標準,仍然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們講的實踐,是指社會的實踐,人民群眾的實踐。堅持實踐標準,就要尊重實踐,尊重群眾。作為領導者,要善于體察民情,傾聽群眾呼聲,更要善于從不中聽的群眾話語中發現積極的東西,加以歸納提煉,不要動輒就說是雜音、嘈音,就說是不保持一致;作為領導者,還要善于和敢于從有違常規的現象中發現新事物,加以倡導和推廣,不要因為沒有章和法為據,就一概加以反對。
當年的“兩個凡是”,首先是一個政治方針,早就被推倒了。但要清醒地認識到,作為思維方式的“兩個凡是”,是經常要注意警惕的。
民主仍然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當年,堅持“兩個凡是”的人是不講民主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發表后,他們采取扣大帽子、無限上綱等辦法,壓制要求解放思想的人,企圖扼殺這個討論。鄧小平大聲疾呼: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他尖銳指出:“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4頁)這是至理名言!
今天,情況已有根本性改變,同當年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的情況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對民主的發展也不可估計太高。
筆者參加一個理論研討會,幾位領導干部參加了開幕式,照例念一些套話、空話、客套話,以示重視。開幕式后,開始研討發言,領導者也都走了。主持者對與會者說,現在領導走了,大家可以放開一點講。這種一方面講思想解放,一方面思想又很拘謹的會議,筆者遇到不止一次,頗有感慨!領導者在場,暢所欲言就打折扣。這至少說明,民主的氛圍不夠。筆者在同一些報刊的編輯記者接觸中發現,他們的感觸、憤懣和無奈也不少。
我們強調人們要敢想、敢說、敢闖,這是很需要的,但這只是一個方面。發展民主,在民主制度的保障下,在民主的氛圍中,人們自然會暢所欲言,敢想敢干,這是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直面問題,推進思想解放。*年,并沒有討論為什么要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之類的問題,通過一篇文章,提出一個實踐標準,展開討論,思想也就一步一步解放了。*年,也沒有討論為什么要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之類的問題,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有針對性地、精辟地講了幾個重要觀點,大家進行學習討論,批評“左”的一套,思想豁然開朗,感受到又一次思想大解放。這說明,解放思想不能泛泛而論,必須直面問題。
十七大提出繼續解放思想,至今已經半年多了。不少報刊還在議論為什么要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怎樣解放思想的問題。其實,觀察一下我們的現實社會,到下面聽一聽群眾的議論,經濟體制方面的問題,政治體制方面的問題,各方面的問題,可以說,需要興利除弊的事情、解放思想的題目,并不難找。比如,落實以人為本,同以人為本相對立的思想觀念是什么?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究竟有哪些?同經濟體制改革相比,政治體制的改革是否滯后了?如果滯后了,原因是什么?等等。抓住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就能進入思想解放的本題。
- 上一篇:摸著石頭過河并不否認改革需要理論指導
- 下一篇:關于真理標準大討論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