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詩范文
時間:2023-04-02 04:18: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鄉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故園之思
李白《渡荊門送別》抒寫詩人“辭親遠游”,仗劍出蜀的見聞感受。“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前六句寫舟行江上的遠觀近察,著重描繪荊楚古國雄奇壯麗的自然風光,結尾兩句抒寫故園之思。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萬里相送,如影隨形,情真意切,如此從對面落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著一“仍”字,韻味悠長,本來詩人放舟東下,一路有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荊門,山勢平緩,視野開闊,只見一江綠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見“故鄉水”一如既往,綿綿不盡的深情厚誼。
2 兄弟之思
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抒寫作客他鄉的思家念親之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前兩句直抒胸臆,以漂泊異鄉的孤獨落寞來反襯佳節思親的焦灼、深摯。不經迂回,直奔題旨,形成,出現警句。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但是,三四兩句作者卻跨越時空,落筆對面,不寫自己,而寫兄弟,遙想兄弟們重陽登高想念詩人的情景,遠隔千里的兄弟們佩帶茱萸,攜手登高,有說有笑,好不開心,突然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種構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寫己思人,而寫人思己,更見己思之深、之切。
篇2
關鍵詞:懷鄉詩;唐詩;宋詞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是現代詩人余光中的輕吟淺唱,尋根問祖、念舊懷鄉更是古今游子吟唱不盡的不變主題。懷鄉是世間最為樸素真摯的情感,我國古代數不盡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思鄉念親的詩詞佳篇,以細膩的感受力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展現訴不盡的相思別離之苦,道不盡的懷鄉羈旅之愁。
離家在外,最能牽動游子鄉愁的就是異地他鄉新奇的自然景致,如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是北方詩人,曾長期游歷南方,為清麗秀美的江南山水所吸引,此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升之時,面對江南美景,水路孤舟、殘夜歸雁,詩人心底的羈旅之愁齊涌心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變化與江上春氣回轉的細微訊息,將大自然擬人化,生動有趣地表現出晝夜更迭之時江南景致的蓬勃生機,感慨流年消逝卻無哀傷凄婉之意。“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由旅途景色引起鄉思,歸雁捎書、問句結尾,表現作者的羈旅之愁、思鄉之深情。
除了異地新奇的自然景致能夠引發詩人的鄉愁之外,節日往往是引發懷鄉之思的一個重要誘因,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傳統佳節本是親朋好友相聚之時,獨在異地的鄉思更為深切,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詩人時年十七,本應全家團圓登高游樂,卻獨自在長安謀取功名。“獨”“異”質樸而真切地寫出作客異地的漂泊之感,身處繁華的孤獨之情。“每逢佳節倍思親”作客異地的思鄉之情在平時不易顯現,一旦遇見“佳節”便易引發,“倍”字質樸準確地概括懷鄉思親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在故鄉的兄弟重陽登高遍插茱萸之時,卻發現詩人不在游玩之列。詩人似乎更關心兄弟們的缺憾,自己獨在異鄉成為異客并不值得過分訴說,此為新穎曲折之處。這首七絕短小,語言質樸卻道出佳節思親的真摯感受,是懷鄉詩中七絕精品。
明月是古代詩詞中思鄉的經典意象,如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皓月當空、孤寂凄清之時,牽動詩人的無限鄉思。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月色如霜,思念故鄉而黯然神傷。笛聲亦是牽動詩人懷鄉思緒的重要因素,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的前兩句描寫春夜之中悠揚的笛聲忽而傳來,“暗”字有斷續隱約之意,似在撥動詩人的離愁思鄉之苦。笛聲“散入春風”傳遍洛陽城,詩人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展現笛聲的無處不在,思鄉愁苦無法釋然。詩的后兩句“折柳”出自《折楊柳》曲,隨風而來的《折楊柳》曲風傷離惜別,哀怨婉轉,愈加引發客居洛陽的思鄉之情。于是在詩的最后用反問的形式直抒胸臆,表達對故鄉家園的思念之情,令人回味無窮、情真意切,引發無數讀者的強烈共鳴。
思鄉詩除了表達個人思鄉之愁外,也曾與亡國之恨交織相生,其中以五代時期南唐后主李煜的成就為最高,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后主被俘囚禁時所作,“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應欣喜卻有前途迷茫之感,進而引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物是人非之感。上片觸景傷懷,怕見春花秋月、追憶故國的美好生活,“不堪回首”字字滴血,委婉寫出了作者的故國之思與亡國之痛。結尾“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自問自答,以流水來比喻滿腔的悲愴,愁苦綿長、無邊無際、無休無止,悲哀至了極點,表現對故國家園的無限思念,也因此被稱為后主的絕命之詞,家國愁思的巔峰之作。
懷鄉詩詞的作者或為游歷天下,或為尋求功名,或為公務。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曾在陜西守邊多年,以邊塞生活入詞,描寫邊塞將士生活的艱苦、抒發將士的家國情懷,意境較為壯闊,情感深沉。如《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篇3
【關鍵詞】李白; 蘇軾;月亮意象;相似點
在千變萬化的自然界中,皎潔澄澈的月亮是最常見的獨特景象,她象一位秀美的少女,總能牽動人們的縷縷情絲。皓月當空總是能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多思多感的騷人墨客猶為寵之,千百年來留下的詠月作品不計其數。李白和蘇軾就是其中著名的兩位。
唐代李白的“月”融化了詩人的風格,成為詩人理想的化身,月激發了詩人的靈感,使詩人觀察世界、體認世界獲得了獨特的視角和感受,他可以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攬月、寄月,他甚至賒月。月亮喚起了李白不盡的詩性和靈感。而在李白之后,宋代的大文豪蘇軾也賦予月亮許多東西,使得月亮在文學上有了更深刻的內涵,在他們的作品中,描繪了思念的月,亙古長空的月,皎潔如霜的月,凄迷的月……
在李白和蘇軾的作品里,“月亮”意象占據了重要地位。他們作品中運用月亮意象具有很多相似點,分析如以下幾個方面:
一、 借明月述事理
李白詩《把酒問月》詩開頭一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便是一個劈頭而來的千古萬世之問,寫出了詩人對月的神往。“停杯”二字,便是詩人神往的無限情態的寫照。明月高懸青天,總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之感慨,當你無意追攀之時,它又會萬里相隨,依依不舍。三、四句一冷一熱,寫出了月與人似遠卻近,若即若離,神秘而可親的奇妙感覺。接著,詩人描繪了明月佳境:“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從而引發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是短暫而痛苦的,其間有不盡的坎坷曲折,孤獨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放白鹿青崖間,對酒當歌,忘卻塵世的一切,邀月相伴,人生何其暢達!人生雖然不可能永遠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卻可以永遠享有宇宙。只有明月相伴,忘卻塵世的一切,人生就會象藍天一樣遼闊,象明月一樣自由自在。李白思想當中有儒家的濟事理想,但是“入世”不如意后,詩人重新順應了個性解放的召喚,在老莊道家“無為”思想的影響下,去追求一種逍遙自適得生活境界。
與李白一樣,宋代大詞人蘇軾作品中也有類似的感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運用直接描繪,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神話傳說融溶一起。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此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關乎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用圓月襯托離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蘇軾一生是以崇尚儒學、講究務實為主,中年以后,又曾表示“皈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糾葛當中的,尤其是每當挫折失意,則老莊思想上升,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
二、借明月寄相思、思鄉之情
借明月寄相思是中國月亮文學的永恒主題,月亮可以用來寄托我們的許多飛天的想象和逃脫的情懷。我們所有的人生的幸與不幸,仿佛都可以通過對月亮描寫的比興來達到這一目的。坡和李白一樣喜歡月亮,把月亮當作可以寄托思念的美好事物。李白的月亮詩很多是描寫思鄉之情。如《關山月》描寫了塞外證人的見月思鄉之情,“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最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正是思鄉詩的千古名句。
蘇軾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詞人思念亡妻,同時也設想亡妻在冰冷的地下對自己同樣的無窮思念。這種徹骨的思念全詞通過“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三句總束全詞,是感情發展的。這里的“月”給人一種凄清、凄涼、凄苦的感覺。那使我斷腸的地方,就是那明月照著的沉寂的孤墳。讀到這,我們仿佛聽到了詞人錐心裂肺的聲音,同時感受到詩人對亡妻倦倦不已的思念。
三、借明月寫孤獨寂寞的心情
李白一生不得其志,在現實中屢遭打擊。《玉壺吟》云“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他在酒后月下拔劍而起舞,高歌淚下,何等悲壯!《長相思》中“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則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離京后的痛苦心情,心情無限孤寂。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世上無處尋覓知音。而《鸚鵡洲》中“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飽含了對黑暗社會不重視人才的不合理現象的悲慘控訴。
《水調歌頭》是蘇軾諸多詞中對月亮描繪最精到的一首詞。全篇都以月亮作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他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覺抑郁惆悵孤獨之感油然而升。上闕表面上到“瓊樓玉宇”中去,實際是指政治遭遇,而想回到朝廷中去,又怕黨派爭斗難以容身。“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這是《念奴嬌中秋》中的句子。作者通過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的影子當作知心的朋友一起歡樂。這樣寫,既使詞染上了濃厚的浪漫色彩,給人一種奇異之感,又真實地展現出孤獨、凄涼的影子。正意味著他對當權者的不滿。
四、借明月表友情
月是純潔友誼的象征。李白常在與朋友交往的詩中,借月抒情,表現了彼此間友誼的純潔與高尚。在《哭晁卿衡》中,詩人寫道:“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李白將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難比作明月沉碧海,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真摯的痛悼之情。李白聽到友人王昌齡遭貶。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寄予了無限關切與同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中的寄明月這種十分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對友人的關慰。同時又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的品質潔白、無暇。
蘇軾《玉樓春 次歐公西湖韻》“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余同時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詞中渲染了眼前景物的凄清。“草頭秋露”隱含著人生短促的嘆息。“三五盈盈還二八”,意在詠嘆月圓的姣好。三五十五,二八十六,農歷十五、十六正是滿月朗照之時。詩人在月圓的此刻夜游西湖,更不勝“人缺”的感慨。這兩句絕妙好詞,含有玩不盡之情,味不盡之意。一層意思說,歐公也同我一樣是貪看風月的恬靜淡泊者;第二層意思說,我和明月一樣是你的伴隨者、知音。我的精神時時和你相隨;第三層意思是,惟有我和西湖的明月能理解你、認識你。你是寂寞的,也是高潔的,你的靈魂,你的詩文,將如同明月一樣,在人世漫長的夜空中長照、高懸。第四層意思是說你愛月,也愛水,你流連月色。因而,“水底月”,“波底月”也和我一樣成為諳習你的伴侶和知音。
五、借明月表現曠達豪邁瀟灑的性格
蘇軾的詞大氣豪邁瀟灑曠達。一方面展現了詞的風格,另一方也表現了人生態度。在他的作品中,月亮意向恰恰體現了這一點。他的《前赤壁賦》這樣寫道:“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若從變化的一面來看,天地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若從不變的一面看,萬物將與我永存。何必去羨慕明月江水呢?永恒的明月在東波的筆下是何等的圓潤與飽滿,是何等的灑脫與自信。這種坦蕩的人生情懷與永恒孤獨的明月在此默契相融,又是何等的詩意,何等的融洽!這是何等的曠達與超然!
而李白的豪邁和灑脫是來自骨子里的浪漫。月作為皎潔真率象征,在李白筆下靈機異趣。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詩人愛月,甚至上天捉月,如《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傳說李白死于江中撈月,他于醉中躍入江里,與明月作永久的擁抱。一代詩仙就這樣被賦予了神話色彩。他的詩,他的人格,都與浪漫同詞,與明月同輝。
月亮是詩,月亮是情,月亮是大自然的清純之子。月亮是人們憂愁時訴說痛苦的對象。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月亮還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孤獨永恒的象征。李白和蘇軾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在他們的作品中充滿的月亮意象是如此相似。無論是李月還是蘇月,都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給中國文學增添了無限的色彩和光輝,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 安旗,《李白傳》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6月北京第一版
[2] 楊海明,《唐宋詞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3] 李華,《宋詞三百首詳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4]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5] 王水照《蘇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作者簡介:
楊毅(1970.1--),女,遼寧盤錦人,盤錦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Li bai and su shi works "moon" image similarities
篇4
一、根據詩歌類型,把握思想情感方向
我國古代詩歌眾多,類型多樣,而同一題材的詩歌往往有著相同或類似的情感表達。
1.詠物詩。詠物詩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
2.詠史懷古詩。詠史懷古詩以歷史為主要內容,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歷史事件的成敗、朝代的興衰發表評論,抒發感慨。
3.山水田園詩。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表達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4.邊塞征戰詩。邊塞征戰詩主要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抒發愛國情懷。
5.惜別送別詩。因為各人的情況不同,所以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①直接表達詩人的深情厚誼;②間接寫離別之情;③坦陳心志的告白;④情深意長的勉勵;⑤回憶相聚歡娛,遙想分別后的孤寂;⑥對別后友人的擔憂和思念。
6.思鄉懷遠詩。思鄉懷遠詩主要包括羈旅詩和閨怨詩。羈旅詩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思念,對家鄉的憧憬。閨怨詩一般寫閨房女子對丈夫久客不歸的埋怨或對遠在邊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二、學會精細解讀,品味思想情感之美
詩歌是美的藝術,考生在鑒賞古代詩歌,把握其思想情感的時候,要學會品味思想情感中的美。
1.品味古代詩歌中的人性美。人性美,是對人的本性的贊美和歌頌。古代詩歌中的人性美,就是詩歌借助具體形象,揭示出的平凡人的內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嚴,弘揚的人性中的質樸、堅韌、善良和互助等美德,它表達的是人性中的善良、真誠、樂觀、豁達、寬容、崇高、純樸等特性,顯示著詩人對真、善、美的堅守。
例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舟過安仁 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請簡要賞析本詩體現的人性之美。
參考答案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無憂無慮的兩個小孩充滿童稚的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達詩人對兒童的喜愛,同時也贊美兩個小孩的聰明伶俐。生活的純真,盡顯其中。
2.品味詩中的人情美。詩歌以情為本,情是詩歌勾人的魂,情是作者跳動的心。把握詩歌當中的情,讓讀者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心隨文跳,情隨文動,便能輕而易舉地讀出古代詩歌的人情美。詩歌之中的人情美,不外乎親情、友情、愛情、對祖國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例2 閱讀下面這首清詞,然后回答問題。
蝶戀花 納蘭性德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請簡要賞析本詞蘊含的情感。
參考答案 這首詞為悼念亡妻之作:最憐愛那天空辛苦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環般的圓滿,其他的夜晚則如玉玦般殘缺。如果月亮始終皎潔,那么“我”便不怕月中的寒冷,為你夜夜送去溫暖。無奈塵世的情緣最易斷絕,只有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鉤上,呢喃絮語。縱使哀悼過了亡靈,但是滿懷的愁情仍不能消解,花叢中的蝴蝶可以成雙成對,人卻生死分離,不能團聚。
這種無窮無盡的哀悼之情,纏綿凄切,感人至深。
3.品味古代詩歌的哲理美。什么是詩歌的哲理美?就是把自然和生活中的詩意升華成一種形象的具有美的思想力量的詩化語言。中國古代詩歌中,那些經典的名句,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等,無不充滿著哲理的智慧,無不閃耀著打動人心的靈光,顯示出美的語言的魅力。
例3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論詩三十首 元好問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請簡要賞析本詩體現的哲理美。
參考答案 這首詩的前兩句很容易明白:眼見的真實情景激發心頭的真切感情,就能寫出意境神妙的詩句;閉門造車,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東西,總要失真。后兩句則說:靠臨摹前人作品,畫出秦川景色的畫家,親自去長安的能有幾人?詩人省略了一句話,即難怪那些人畫不好。本詩告訴我們:沒有現實生活的感受,沒有親身體驗,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三、掌握解題要領,應對詩歌鑒賞
考生了解高考命題的基本形式,掌握基本的答題模式,更有助于準確把握古代詩歌的情感。
1.高考常見的提問方式:①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②詩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③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情趣?④詩歌的主旨是什么?⑤某句(某聯)表達了什么思想情感?
2.考生可以用以下模式答題:①通過什么內容+抒發(寄寓)什么感情。②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抒發什么情感+評價。
3.概括思想情感的常用術語:迷戀、憂愁、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惜春悲秋、熱愛自然、憂國憂民、蔑視權貴、壯志難酬、羈旅愁思、思鄉念親(友)、憶友懷舊、別恨離愁、懷古傷今、借古諷今、憤世嫉俗……
例4 (2011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8.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9.(略)
參考答案 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篇5
“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與作者觀點”是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考點,也是高考試題的常規題型。2011年高考考查詩歌的思想感情再次成為命題熱點,全國有8套試卷直接考查。筆者選取相關試題解析如下:
全國Ⅰ卷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涇水縈紆傍遠村。③
牛馬放多春草盡,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
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1.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解析】從詩歌題目可知這是一首懷古詩,交代了時間――春日,地點――古秦國和內容――懷古。懷古詩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遺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憑吊古跡,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詩歌前兩聯寫近景,后兩聯寫遠景,融情于景。作者選擇了諸多帶有傷感意味的意象來抒發哀情,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時借古諷今,也是對唐王朝命運的深深擔憂。
【答案】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全國Ⅱ卷
關河令 周邦彥①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②,云深無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聲:指秋聲,如風聲、落葉聲、蟲鳴聲等。③雁:古人認為雁能傳書。
2. 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詞中所表現的心情。(4分)
【解析】詞的上片寫黃昏時的羈愁。開頭“秋陰時晴漸向暝”一句點明了詞人羈旅在外的季節是秋季,傍晚時天氣時晴時陰,滿庭的凄涼,這幾句將自然與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現了景中情。久久的佇立,靜聽寒聲,這寒聲秋意加濃了羈旅“凄冷”的況味。“云深無雁影”一句,讓人想到,詞人還在寒聲中追尋那捎書信的鴻雁,然而只聞哀鴻長鳴,不見孤鴻形影。這更觸發了詞人思鄉念親之情。下片寫深夜的羈愁,“更深人去寂靜”點明時間的推移。地點也由庭院轉入室內,夜深只身獨處室內,與孤燈形影相吊。本想借酒澆愁,酒醒之后,卻愁上加愁,于是感嘆不已,使孤棲之愁更深一層。
【答案】作者在詞中表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作者主要筆墨是寫環境, 卻意在寫心情,上闋白日蕭瑟清寒的環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下闋夜半沉寂冷落的環境更浸潤了主人公的孤獨感。
安徽卷
瑯琊溪① [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②。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滁州(今安徽省境內)期間。瑯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這里指拼扎而成的簡易木橋。
3. 這首詩圍繞溪水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解析】這是一首寫景詩,詩歌前兩句緊扣詩題,描寫春天到來,冰雪消融,山谷中的溪水暴漲,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游客們紛紛乘興渡過瑯琊溪,穿過拼扎而成的簡易木橋去欣賞美景。第三句作者展開想象:不知這瑯琊溪的源頭出自哪里?距離我們是遠還是近呢?末句實寫山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令人想象山中繁花盛開的美景。
【答案】這首詩描寫了雪消溪漲、游客渡溪、古槎橫溪、山花隨溪水流出等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瑯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江蘇卷
春日憶李白 杜 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注: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照,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
4.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手法?(4分)
【解析】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李白的贊譽和懷念之情,同時也充滿著對李白詩文深深的懷念。第三聯寫當詩人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詩人之時。“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帶地方。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云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春天樹”和“日暮云”也帶上思念的色彩。
【答案】表達了雙方翹首遙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山東卷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⑵這首詩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怎樣的情懷?(4分)
【解析】首先從詩題看這是一首詠物詩,借詠山泉來表達個人的胸懷心志。接著對詩歌內容進行一個整體解讀:山中有一股泉水,無人知道它的名字,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泉水從高高的山崖上飛流直下如雨聲作響。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漲滿了一條條山澗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滿了小池塘。這股泉水的清靜和淡泊沒有人看見,但泉水年復一年地依舊是那么清澈。詩人借贊美山泉來表明自己的脫俗、清高。
【答案】這首詩在表現山泉得天地之聲色,具滿澗平池之能的同時,又表現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懷。
廣東卷
減字木蘭花 蘇 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6. 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詞的上片描寫早春的景色,“最是一年春好處”直接抒發對早春的喜愛之情,是上片的點睛之筆。詞的下片在上片寫景的基礎上抒發珍惜春光、不能虛度年華的感慨。
【答案】上片通過“鶯初解語”、“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表達了詞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下片通過“休辭”、“人易老”、“莫待”表達了詞人對光陰的珍惜之情。勸導人們不要虛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時光。
根據以上對2011年高考詩歌鑒賞“思想感情”類試題的分析,筆者提出如下解題策略:
一、分析詩歌題目,抓住題材和題眼,揣測詩歌的思想情感指向。(初步感知)
詩歌題目包含了最豐富的信息,往往包含創作詩歌時間、地點、題材等要素。
詩歌題材體現一定感情傾向,了解一些常見的詩歌情感類型,如惜別之情、黍離之情、思鄉之情、懷古之情、諷喻之情、報國之情等。
二、細讀注釋,知人論世,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輔助理解)
在注意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一些生平經歷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負載的思想內容及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整體把握詩歌內容,玩味詩歌中重要語句如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關鍵把握)
要明確詩歌所寫的內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過所寫的內容要抒發怎樣的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要特別注意扣緊議論抒情的句子。
篇6
那么怎樣才能把詩詞教學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呢,在解讀詩詞的同時,保留詩詞的獨特韻味,避免詩歌藝術特點的“架空分析”呢? 這是我們語文老師最大的困惑,在多年教學中我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一、 圖示法,品味詩詞的“美”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眾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德國文藝批評家萊新曾這樣說:“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詩中有靜景的描繪,動態的勾勒;有色彩的點染,線條的流動。這些都是啟發學生想象,培養學生悟性、靈性、創造性的極好教材。在教學中我們先不要翻譯、分析詩句,而是先讓同學們找出詩中所提到的景物,要求他們用詩中景物展開想象簡單勾勒出一幅畫。筆者在教學中準備與詩詞內容相關的圖畫,讓學生看畫、品畫,用簡潔、優美的語言描繪畫中景物并直觀的品味詩詞的“美”,讓學生在畫中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悠然之美;“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悲壯之美;“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高遠粗狂美……把學生置于詩人所贊美的大自然中,感受詩的繪畫“美”。
二、 吟讀法,品味詩詞的“情”
“讀詩百遍,其意自現”詩歌是表達詩人思想感情最濃縮的文學形式,是詩人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筆者在多年的詩詞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于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知“情”,悟“情”與詩人的情感世界產生共鳴,如讀著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種雖離別卻超然的豪情讓人激動不已;讀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便被他那深深地愛國之情打動了;讀著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便產生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品味情之深,情之真,情之切。
三、 抓名句,品味詩詞的“理”
篇7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2011年廣東卷)
減字木蘭花
蘇 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等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上片描寫“鶯語”“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現春天開始時的生機與美麗;下片敘寫花開易謝,年華易老,感嘆美景易逝,勸人一醉方休。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情感(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的情感)。
【考點精析】
高考對古代詩詞內容情感的鑒賞要求表述為“評價文章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一考點是建立在對作品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基礎之上的,能力層級為D。這要求考生對全詩(詞)主旨的準確把握,即是對作者表達的某種感情,某種哲理,或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某種總結和概括;同時也要求考生從手法和內容上評價其對藝術發展的作用,對人事、歷史事件的認識在當時或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積極意義、哲理意義或階級、時代的局限性等。
【方法指引】
詩詞鑒賞是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怎樣答好這一題目,我認為首先要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掌握規范的答題模式。
一、找準切入點,正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以詩人特殊的人生經歷為切入點。
古人云:“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以詩人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及其生活經歷為切入點,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如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
2. 以詩詞的標題或注釋作為切入點。
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而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后附有注解,閱讀這些注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例如: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 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蒼顏華發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
【注】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詩后注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被貶官至河南蔡州”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苦悶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通過描寫秋風颯颯,萬物蕭瑟,聯想到自己如同秋風中的黃葉般枯萎飄零的身世和命運,表達出了詩人一種憤憤不平的感傷之情。
3. 以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為切入點。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么歡快、多么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后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4. 以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為切入點。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托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于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5. 以作品中具有含蓄義或理趣義(詩眼)的句子為切入點。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6. 以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為切入點。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借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題。例如:
遣 懷
杜 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二、掌握規范的答題模式
思想感情類題目一般答題的步驟是:第一步,根據詩歌題材,簡要分析情感載體。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都會選擇一些景物(意象)、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及典故,或者通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等,利用它們特殊的涵意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所以考生要掌握常見的意象和典故的含意,在鑒賞時準確分析詩人選用的情感載體。第二步,點明詩歌的情感內涵和基調。詩詞情感內涵及基調屬于鑒賞方面的專業語言,一般情感內涵包括建功立業、淡泊名利、思鄉懷遠、針砭時弊、離愁別恨、友誼愛情、堅守節操、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等;而感情基調一般包括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等。
答題過程要依問作答,要點全面準確。如果只要求“指出”則只需直接說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如果要去“結合詩歌內容”就要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再指出表達的情感。答案注意簡潔有序,順暢完整。
【鞏固練習】
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望薊門
祖 詠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這首邊塞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2. 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正宮]叨叨令
無名氏
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云滿地無尋處。說與你尋不得也么哥,尋不得也么哥,卻原來儂①家鸚鵡洲②邊住。
【注】①儂:我。②鸚武洲:此處為“漁父居處”的代稱。
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
1. 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要在邊塞建功立業的思想情感。(2分)詩歌尾聯運用了(東漢班超)投筆從戎,(西漢終軍)請求長纓出使南越兩個典故,鮮明地傳達出了自己這這份積極情感。(2分)
2.(1)點明漁父(隱士)居住的環境是與世隔絕、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表現其對所處環境的喜愛、自豪之情;(2分)(2)詩歌也寫出漁父(隱士)超然塵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1分)
篇8
“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這是總書記在十七大上對全黨提出的要求。思想要解放,自然是因為束縛和禁錮。不僵化,不停滯,是要始終保持打破禁錮的狀態,并適時適地創新思路。下面談談本人在教育管理方面對“解放思想,創新思路”的認識。
“讓學生成為班會的主人”班主任的工作,很多是通過班會對班級進行教育管理,經驗上是班主任談話,強調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從要求的發出,到學生的認同,然后是學生的執行;而學生的認同環節至關重要,如果讓學生去思考,然后再與大家分享(分享前教師先對講演的內容進行把關),往往也能說出老師的要求,甚至還加有代表學生心聲的話,說教效果更加顯著。這學期,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即將進入備考沖刺,所以對他們學習的態度與認識方面的引導教育極為重要。本學期的班會,大部分交給學生交流學習經驗:從理科、文科尖子生代表談學習方法,到10個學習小組學習方法交流總結;從7科科代表談各科學習方法,到月考進步生、退步生談學結……有代表性學生的說教作為老師教育的延伸,對這些被選上的學生來說,踏上講臺講演是鍛煉,撰寫演講稿更是對自己學習方法的反思與深化;對其他同學來說,榜眼的力量更有說服力,更有緊迫感,同時更能激起他們間的好勝心。
“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做”當班干部告訴我,曾經看到某某(班里的差生)可能因為受到教育,想到自己對不起努力工作的父母,有段時間一反好玩的常態很努力讀書,但過段時間又變回原樣了——落下的功課太多了,而且讀書太累了。差生并不是任何時候都不讀書的,有時候想到他們的父母,他們還是會想讀書的。有時候,當他們想讀書了,可能卻不知道從何讀起;也可能因為讀得很辛苦,所以慢慢又放棄努力——當知道他們想讀的時候,及時給以幫助,認同他們勤奮學習的艱辛,告訴他們初中階段是可以通過勤奮記憶(規定他們課外學習時間和內容安排)來彌補理解力差的缺陷的。對于優生,讓人提起注意的往往是他們的態度、心理,還有身體健康。曾有一個初一期末考年級排名第二的外宿學生,初二的2次月考都因為身體欠佳原因一次缺考,一次發揮失常。對于一些優生,要求他們每天都能適量運動;每周都寫一封信給班主任,說說該周的生活與學習體會。
“身心健康乃為先,培養興趣是長遠,知己知彼在排名”有遇見這樣的家長,沒有看到其他一些學生如饑似渴的學習勁頭,總以為自己的孩子就得厲害,讓孩子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即可,而又不用給孩子學習壓力就能名列前茅。吸取家長的意見,并提出了以上的口號:身心健康是人的本能要求,往往由于默認追求健康為常識,而少將身體健康與勤奮學習并提;對一些科目的興趣,是得維護的,因為愛所以了解,所以去學習;而學習的效果如何、家人教育投入的回報怎樣,短期內則集中體現在考試成績上。
“不滿現狀,培養專長”除了鼓勵學生重視學習同時,注重鼓勵學生的特長與愛好發展。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信息技術競賽,作文比賽,數理化奧賽等,并取得了不少好成績,及時在班級中熱烈表彰,強調參賽所取得榮譽帶來的光環——除了學習好,還要蓄積力量迎接更大的挑戰。
對于教育管理工作,本人深感打破、解除原有的思想禁痼的需要:要轉變認識,創新出新的認識,接受新的認識,能放開眼界,放開思路,放開眼前的局部利益,根據現存問題與憂患的需要,大刀闊斧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地開展工作,將創新作為生活與工作的一種必需。
此致
敬禮
篇9
微風吹拂著我的發絲,飄飛在寬闊的草地。用心呤聽大自然的樂章,一串串音符在耳邊奏響……
望著北歸的大雁,我知道我成長了。由幼小的無知到少年的嫻熟;在這中間包含了許多辛澀的歲月。可是在那落日的余輝中,也懂得了付出的美麗。第一次向老師問好,我懂得了尊師重道的可貴;第一次與同學主動攀談,我懂得了友誼的內涵;第一次在草地上放風箏,我懂得了對放風夢想的渴望……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塑就了我人生的道路,跨進了理想的地平線!
春,夏,秋,冬。花開花落。憐美的櫻花在飛舞中演譯出唯美,憂傷的結局。用自己的方式對浪漫進行闡述,不喜歡這樣華貴。可洞的輕柔。唯獨偏愛那溫柔。美麗的精靈,那山中淡藍的影子,柔美如畫的熏衣草。喜歡著那淡淡的清香在心中停留。打開心扉,讓那美麗的身影走近,撥動心中的那根弦。進讓她的世界,她那獨特的氣質總會把世間的美好圍繞,讓你不得不陶醉在她的殿堂。。你聽,耳絆總會傳來一聲聲低語,講述一個個令人向往的童話天堂;你看,那漫山遍野柔美的身姿隨風起舞在這個屬于自己的舞臺。兩只美麗的眼睛寫滿了幸福與純真,嘴角蕩著干凈的笑容。腦海中總是閃現著熏衣草中那個爛漫純凈的花語,在陽光的反襯下,更加閃念于山顛!
風消逝了,尋著自己的舊夢。留下來的空氣,每一把每一絲都透著涼氣……
篇10
遙想30年前拿到一套江灣鎮的房子,當時裝修成了一大難題,幸好一批熱心的朋友“拔刀相助”。我決定好好宴請這些朋友。
東奔西跑采購了幾周,光膠州路野味供應站就去了幾次。喝酒當然要有涼菜,但當時正值寒冬,涼菜太多、太涼可吃不消。我用了四大盤和四小碟,四大盤是蘿卜絲拌海蜇皮、油炸麻雀、五香野兔、紅乳腐鹵醉銀蚶。醉銀蚶是臨時從“邵萬生”買的,如果吃時由大家來剝難免有點狼狽,我就剝好一大盤,佐以蔥姜末,四周撒上青豆,再用胡蘿卜片切幾朵花綴在盤邊,美其名曰“老蚌生珠”。四小碟是向蘇州人學的,全是蜜餞:拷扁橄欖、丁香山楂、玫瑰杏仁、雪花李子。當蓋在圓臺面上的白紗布拿開時,朋友們發出小小的歡呼,下箸一嘗,更是贊嘆不已。
酒過三巡,我起身去廚房炒菜,四道熱炒是:生炒鱔背、洋蔥牛肉絲、青椒山雞、炒蝦仁。這幾道菜都是快火爆炒,而且配料講究:鱔背配冬筍片、牛肉絲配洋蔥絲、山雞配青椒和荸薺片、蝦仁配荸薺丁和青豆,鱔背要用三油――素油炒、豬油攪、麻油澆,上桌時還得撒上胡椒粉。
四道熱炒吃完,酒酣耳熱,就上一道糖水桔子和楊梅。桔子排成花朵,花心就是楊梅。大家對這道冷食有點偏愛,幾分鐘后就盤底朝天。接下來是點心――春卷,然后是炒文蛤,這是從如東來的“天下第一鮮”。解凍后的文蛤先要將沙子漂凈,下鍋還要炒得快,不然會老得像橡皮筋般嚼不動。最后用冬筍片和韭黃作配料,鮮湯呈乳白色。
葷菜吃膩了,再來一道香菇菜心,
江禮
“70”后“猿叟”。為尋覓安全、健康、美味之食而上下左右搜索的孤獨的行者。
享食記樂(四)香菇上還排了一把大開洋。結尾是奶油蛋糕和燴水果。燴水果是將罐裝菠蘿、桔子、荔枝、枇杷、楊梅連果帶湯煮一鍋,而后盛在“一品鍋”內上桌。
這次晚宴動用了60件一套的青花玲瓏餐具。老實說,美器也為美食平添了三分姿色。朋友們告辭時連連說:“沒有雞、魚、肉、蛋,居然做出了十幾個菜。這餐飯我們可以談兩年。”
震元同茶食
老父自1995年初“走”后,老母便成為兄弟姐妹重點保護對象。我能力有限,便常給她幾本菜譜看看,希冀這變相“連環畫”使她不至患老年癡呆癥。
有時去看她時,偶爾說起次日要去湖州。老母馬上說:“那給我帶點酥糖來。”我知道外公年輕時曾是蔡同德堂做蠟丸的技師,回寧波省親時會帶些湖州“震元同”茶食,其膾炙人口的“三珍”便是玫瑰酥糖、椒鹽桃片和牛皮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