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3 12:10: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伯牙絕弦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伯牙絕弦翻譯

篇1

【作者】佚名 【朝代】未知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標簽: 音樂知音小學文言文故事

2、譯文

篇2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古代文學是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它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古代的詩人、詞人在其作品中所創造的情景、意境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透過這些畫面,我們可以窺視詩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所體驗和創造出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細細品讀,認真地體味,對于滋養性情,陶冶靈魂都是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1.感知大意的初讀。倘若學生還未知文中講了什么,也沒了解古文的特點,教師的問題就如炮彈發射般地向學生掃去,學生怎能初品文章的古文味?我看當時學生可能還在課堂的門外徘徊,意境是否稍入更是可想而知。

2.練習停頓的試讀。無論是詩還是詞都有格律,格律分為押韻、平仄和停頓。若這樣訓練讀起來,便使詩詞有回環之美,形成了一唱三詠的韻味,表現了情感的回旋往復,且使詩詞成為一個完全的整體。

3.執果尋根、角色轉換的悟讀。扮演角色悟讀,我們暫不說這樣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在轉換角色的誦讀中,學生能夠進入到人物內心深處,并想象出生動的言行來表達,與人物同喜同悲。這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和主題的理解都有很大促進作用,并有利于想象力的培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比起通過討論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這樣的誦讀似乎更生動,更能一舉多得。

4.配以音畫的誦讀、品讀。教師根據意境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音樂幫助學生理解,會收到很好效果。比如朗讀李煜的《虞美人》時,配上哀婉感傷的音樂;李白的《將進酒》,拿來朗誦,則配上豪邁的樂曲;而《伯牙絕弦》在誦讀時,就可配上《高山流水》來品賞。朗讀,還可對應圖畫,正如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說,這對創設意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說音畫結合給古詩詞教學醞釀情境提供了一個好的通道。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俗話說,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雖然在課堂上學生能知道詩詞的意思,但都是硬邦邦的解釋,而不是用生動的語言去描述,無法深入其中。教師應該在預習之前就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因為學生們在小學階段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很有必要,我覺得方法有這些:

第一步,借助書中注釋。學生在熟讀文言文的基礎上,可以借助書中注釋來初步理解文言文大意。有了注釋,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積累去補充或去想其他語句的意思。翻譯雖然有些粗糙,但也能大致知道文中寫了什么。

第二步,借助書中插圖。《伯牙絕弦》中就有一幅插圖,一人在彈琴,面對高山流水,神色若有所思;一人則好似仰空贊嘆,儼然一副沉醉的神色。從人物的動作神態,就可以看出文中的故事情節。文言文后面只有幾個注釋,這對于理解全句或整篇文章的意思是非常難的,如果教師能正確指導學生觀察圖畫,了解圖畫的意境,那么對于這篇文章的大意學生就能達到基本理解了。

第三步,通過電腦收集古詩詞或人物的時代背景資料。學生通過剛才兩種方法,只能說是了解了大意。如果想要更深一層地領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們就需要去了解其間有關的背景。如《伯牙絕弦》中伯牙的背景是:一位宮廷樂手,每天對著一群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彈琴,他們只拿他的樂曲享樂,根本不會在乎你彈了什么?從中學生就可能知道他在遇到鐘子期之前內心該是多么孤獨寂寞,之后又是多么激動興奮,所以在學習課文時也不難理解伯牙為何在鐘子期死后破琴絕弦。

悄悄靜思心潮翻,依依深情見筆端

在課堂上,特別是教授詩詞、文言文的課堂上,如果給足學生潛心靜思的時間,給足學生品味的空間,讓學生掩卷凝神,一任思緒飛揚,就可以收到喧鬧無法達到的效果。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佳時機,也是學生真正自主閱讀的表現。這樣,學生心靈的閘門容易被教師叩開,此時的教學也將涌動著生命的靈性,師生的潛能也將如花綻放。

篇3

“低碳課堂教學模式”擯棄了當下“滿堂牽”“滿堂電”“滿堂舞”這種“高投低產”的教學模式,走了一條協調、高效、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的教學之路。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結合學校實際,我們將經濟學“低碳經濟”的理念引入學校教學管理,提出“低碳”的優質教學概念。

我們認為,“低碳”就是在正常教學工作時間內,以重自學、重潛質、高效率、高質量、輕負擔、輕壓力為特征的教學管理理念。

一、重自學、重潛質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只有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讓學生的腦、口、手都動起來,才能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主動狀態,因此我們摸索出自主學習的一套模式:“預習—交流—反饋—達標”。

1.預習

基本步驟:

——師生共同制訂預習目標和預習要求;

——教師出示預習提綱,做好預習指導;

——學生搜集各種信息,做好預習作業。

2.交流

這一環節是在小組內交流預習中的學習成果,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交流是對預習的升華,是鍛煉學生能力,展現學生才華,樹立學生自信的有效途徑,通過交流、展示,達到“堂上提高”的目的。

3.反饋

反饋是學習小組派代表匯報組內的交流成果。我們提倡:一個問題,多種考慮。匯報時各小組選用喜愛或擅長的讀書法匯報,允許插話、補充、挑戰、爭辯,方法不拘,形式不限,無壓力,無約束地營造了民主、寬松的學習氣氛。

4.達標

我校實行課時作業制度,要求每堂課的作業時間不少于10分鐘,留足充分的達標時間。要求學生在不商量、不看書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當堂上交。這樣做,既可以克服課后作業互相抄襲的現象,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達到“當堂過關”“當日過關”。

二、高效率、高質量

我們希望通過“預習—交流—反饋—達標”四個步驟,做到教材內容“當堂過關”“當日過關”。

三、輕負擔、輕壓力

所謂“輕負擔”,并不是沒有負擔,也不是越輕越好。“輕負擔”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適當的負擔,即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身心特點、學習規律的合理的課業負擔;二是指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不會感到客觀負擔的存在,樂此不疲。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就有充裕的時間玩耍鍛煉、發展愛好、遨游書海。

教學模式“預習—交流—反饋—達標”的實驗剛起步,實驗效果還不明顯,但“高效率、高質量、輕負擔、輕壓力”是我們的追求。

現在我就談談《伯牙絕弦》這節課的設計意圖。

小學生接觸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詞的拗口,語言凝練難懂,這是學生對文本學習的第一道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教給學生一套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尤為重要。第一課時(因時間關系剛才沒有展示),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請看導學方案:

第一課時

以上的“預習”環節足足有15分鐘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接下來的“交流”“反饋”環節,學生暢所欲言、補充、爭辯,教師不隨意插手、插口,不包辦代替,只起到點撥、引導的作用。由于“預習”“交流”“反饋”前三個環節學生能做到積極探究,教師做到適時點撥,到了“達標”環節,學生都能輕松過關。總的來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老師基本上是按照“預習—交流—反饋—達標”這四個環節操作的,老師堂上說的話約5分鐘左右,而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時間超過了30分鐘。這就是我們努力要實現的“精講多練,高效收獲”的課堂。

有的教師可能會認為,第二課時似乎未體現“精講多練”的教學原則。現在我就談談這個課時的設計意圖。

由于每篇課文的風格、課時的任務不同,“預習—交流—反饋—達標”每個環節所分配的時間也會相應跟著改變。這篇短小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表意不難,但要體會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之情,感受俞伯牙因鐘子期的離去的那種悲痛欲絕、灰心失落的心境,以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是不容易領會到的。況且,古詩文的學習尤其需要意境的創設,不能僅僅停留在直白地翻譯,否則古詩文原有的韻味就會蕩然無存了。因此,在“反饋”環節,教師就要通過補充課外資料、仿句練習、配樂朗讀等教學手段來渲染氣氛、營造意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到這個蕩氣回腸的故事中:和鐘子期一起欣賞伯牙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陶醉于他們相遇相知的幸福愉悅;和俞伯牙一起為子期的死而痛心惋惜,黯然流淚……雖然第二課時教師的語言確實比第一節課多了,但教師的說不是越俎代庖,不是在灌知識。教師的語言一直引領著學生在字里行間里,細嚼慢咽地品意境,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最終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統一。

家庭作業設計:

1.完成練習冊第六、七題。

2.我能搜集歌頌人間友情的詩詞。

3.我要閱讀有關交友的故事《管鮑之交》《刎頸之交》。

由于要求寫的作業在課堂上完成了大部分,僅留下兩題約10~15分鐘可以完成,其余的是課外閱讀、積累的作業。

縱觀兩節課的教學效果,學生能朗朗上口地誦讀課文,能借助各種學習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大意,感悟到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體會到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而且作業量少而精。這樣的課堂能不能算是“高效率、低壓力”呢?我想,這還需要時間去踐行、去驗證!

篇4

【摘要】文言文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發現,有的老師忽視文言文的教學,一些學生害怕學習文言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對加強小學文言文教學從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一是古為今用,讓經典扎根于孩子心中;二是今為古用,多媒體巧為文言文學習架橋梁;三是吟詠誦讀,讓學生與古圣先賢對話。

【關鍵詞】小學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是在古代漢語口語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一種精煉、簡潔的書面語體,文言文有其自身的獨特之美——韻律美、意境的含蓄、幽深的內涵。她作為我國古代通用的書面語言形式,記載和傳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和悠久歷史。她以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潛質和獨特的審美,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具有獨特的魅力。

小學新課程比較重視文言文的教學,文言文進入小語教材,以人教版為例,從五年級下冊開始安排《楊氏之子》、《兩小兒辨日》等文言文,都是短小精悍、文質兼美、誦讀爽口、思想純正的名篇,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的要求。

但是在文言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正如錢夢龍先生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所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景象。”一是很多教師很難把握這一教學內容,要么熟視無睹,要么一讀了之,要么無所適從,很少有人致力于這方面的探索研究。二是大多數小學生怕讀文言文。由于文言文離我們的生活時代久遠,再加上語言簡約、精深,很多學生讀起來覺得難以理解,產生畏難情緒,加之小學考試時占分極少,因此不重視學習文言文的,把厭煩的情緒帶到中學,甚至影響終身。

作為老師,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喜歡文言文,會學文言文?怎樣讓文言文在學生的語文素養中占一席之地,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文言文,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我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古為今用,讓經典扎根于孩子心中

古詩文是中高考語文試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占比重較大。以2013 年江西省高考語文考卷占分比例為例,古詩文占37分,僅次于占50分的作文之后。語文學習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古詩文學習都等到要參加高考時再來重視,從小學階段開始就要重視和加強古詩文的教學和熏陶。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總結自己幾年來從教文言文的經驗,學生之所以學不好文言文,閱讀數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僅僅依靠教材中幾篇文言文的積累,學生是沒有“后勁”的。我在研究課題《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時,古詩文的教學問卷調查顯示,很多學生都有一個共性的感受:在小學背誦的古詩詞到中學之后用處很大,進入中學學習時,小學階段背過的詩讓自己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基本可以不需再費神費力去再背誦、儲備。但文言文學習卻很吃力,很多文言文的考題寫在試卷上,明明沒有幾行字,可是看似簡單,卻就是“不知所云”。因為文言文影響自己的語文成績的比率不在少數。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的數量太少,難以為學生今后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我校教研主任楊佩君老師,就我研究的《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課題進行探討時,引用崔巒老師提出的“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這一觀點,提出一個構想——開發我校《文言文校本教材》,結合課內教材實施教學,合理規劃和進行拓展,讓學生自低年級開始,就適當得接觸一些類似《伯牙絕弦》的千古美文,激發學生從小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到一些方法,消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鞏固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確實保證學生文言文學習量的積累。參與探討的老師也都認為這樣做符合兒童認知螺旋上升的規律,符合文言文教學的“小初銜接”,讓千古美文在孩子心中扎根,從而為學生進入中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終生學習語文打好基礎。

二、今為古用,電腦巧架文言文學習橋梁

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文言文都是歷代留下來的精華、典范作品,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觀看影視作品等各種途徑提前熟知內容,但對文言文這種早已遠離我們生活的語言形式,理解起來則不是一件易事。文言文教學方法中,教師往往喜歡逐字逐句將學生不理解的字詞加以講解,并貫穿上下文疏通文意。而在字詞的疏通過程中,以“工具性”為主要導向,以字詞句的解釋、翻譯、練習為唯一目的,限于瑣碎而遺落篇章大意,使教學無法進入與之相聯的文化情境,不能達到深層的體會、領悟和精神的陶冶。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多媒體,以直觀的形象、圖文并茂的技術效果,新穎、趣味、藝術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它能通過數據、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和動畫等,對信息進行有機的數字化整合和交互式處理,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由傳統“平面”的耳聞為主的接受方式,走向了“立體”的以視聽等多種感官結合的直觀接收。它為我們在課堂中解決一些枯燥、乏味的文本教學提供了橋梁,形象且高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由此,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資源,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文言詩文的興趣。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使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文言文教學中得到有效的應用。

1.用多媒體巧創情境,感知文言文的意境美。古文與音律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不少古文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教學中,如果使用音頻渲染氣氛,將內涵深厚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融合起來,盡可能地將文言文中的“情”化為聽覺的韻律,那么將有助于學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文言文的精妙。

2.用多媒體調動感觀,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文言文用詞非常精煉,在學習文言文時,應運用多媒體,通過聲、光、形、色等多種形式,將抽象、概括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直觀、具體的視聽文字,讓學生抓住文言文中的關鍵字、詞反復推敲、理解,從而領略古人用語的妙處,從而建立激發興趣、提高情趣,拓展樂趣的教學平臺,讓學生盡快掌握“習文之道”,學得輕松。

3.用多媒體范讀文本,體驗文言文的情感美感。文言文雖寓理深刻,生硬難懂,但卻節奏優美和韻律和諧,掌握其規律,便能朗朗上口。教學采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文言文的情感意境,加深對古文的理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在學生基本掌握朗讀技巧的基礎上,再用多媒體出示范讀錄音,讓他們試著跟錄音讀,孩子們很快就讀出了文言文的韻味,讀出了文言文的抑揚頓挫,也從中受到了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