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2:3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稱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職稱技術論文

篇1

1.加強工作宣傳動員力度,確保評審工作的準確性

同時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也可以讓將來參加職稱評審的人員盡早地了解與評審相關的因素,如:學歷、資歷、專業工作經歷、論文、成果等,讓他們尋找自身薄弱的環節,并加以改正提高,從而增加了職稱評審的通過率。因此針對基層車間職稱評審政策理解掌握和宣傳力度不夠的實際,人事科組織各基層單位培訓管理負責人進行了工作培訓,對相關評審政策、工作安排進行了詳細講解,并制定下發了《關于職稱評審工作安排及提交材料的有關說明》,重點公布了評定政策依據、評定范圍、評定條件、評審權限等內容,統一制定了《評審申報表》規范填寫模板,并多次召開評審工作專題會,積極研究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確保職稱評審工作有序開展。

2.嚴格參評人員資格審核,確保評審工作的公正性

資格審核,不僅關系到每個申報人員的參評資格,而且會影響到職稱評審的每個環節,是確保每個申報人員切身利益及職稱評審工作科學公正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審核參評人員材料過程中,力求做到層層負責,嚴格把關。人事科重點審核五個方面:一是審核參評人員的學歷證書,對于特殊情況的進行查檔核實;二是審核參評人員的現有任職資格證書及獲取時間;三是職稱英語證書的有效期及考試等級;四是取得職稱計算機合格證模塊的數量;五是審核參評人員任現職以來論文、成果的真實性。

3.科學制定量化評價標準,確保評審工作的合理性

科學制定量化評價標準,是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關鍵。人事科針對不同的項目,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如學歷、資歷、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水平、榮譽稱號與技術稱號、年度考核、送審論文審核答辯、專著、獲獎成果與重大項目等,直接定量計分;如職業道德、理論功底、實踐創新能力、崗位責任、業績貢獻等進行定性評分。科學的量化標準取代了慣用的資歷年限標準,且公開透明,可操作性強,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權威性。

4.全程公開述職答辯過程,確保評審工作的平等性

在述職答辯環節為了增加職稱評審工作的透明度,評審會采取參評人員分組同時進入答辯會場的形式,現場抽簽,確定答辯順序,并旁聽他人述職、答辯和評委提問。各評委在聽取參評人員專業述職和答辯后,嚴格按照量化評價標準,進行現場打分。工作人員收取打分記錄表,現場錄入職稱量化評審軟件系統,直接生成總分,等到本專業評審組所有參評人員答辯結束后,將評審結果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經本評審組委員審核確認后,將評審結果打印輸出,根據限額指標確定推薦人選,并由本專業評審組主任當場確認簽字,此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5.廣泛公開公示評審結果,確保評審工作的透明性職稱評審結束后,人事科及時將評審結果廣泛進行公開公示,不僅在廠內公示牌進行張貼,而且在煉油部網頁進行公示,公示期限為五天,真正達到讓評上職稱的人員高興滿意、未評上職稱的人員心服口服的目的。將評審結果進行公開公示,自覺接受職工的監督,不但能夠更大程度的保證評審工作的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性,而且能夠促進以后評審工作的改善和提高。

二、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積極作用

1.職稱評審對個人的作用

職稱評審是專業技術人員實現自身價值、提高社會地位、增加勞動收入的一種重要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職稱評審是評價專業技術人員是否事業有成、為企業做出貢獻大小、受到社會承認程度的標志。另外,職稱通常與工資福利掛鉤,也與職務升遷相關聯,也是聘任專業技術崗位的依據。

2.職稱評審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篇2

建筑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每個刊物的字數都是不一樣的,要是發省級刊物的話一般字數在2000字到3000字之間不等,一般多數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級職稱論文

淺談建筑行業新型材料在建設中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的交叉及多元化產生了新的技術和工藝。這些前沿的技術、工藝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開發,使得建筑材料的發展日新月異。如何在項目開發中進行合理應用,并使其轉換為建筑企業新的生產力,進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術含量,穩步提高工程質量,增加經濟效益,是擺在施工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項目開發中應用的現狀,也考慮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應用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并結合多年從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經歷,談談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項目開發中應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項目開發中的發展現狀

隨著建筑市場秩序的逐步規范,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技術實力強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迅速做大做強,一些先進的施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以光導纖維,太陽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納米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領地,大大促進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換代。實踐中,我國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大方面:

1.1化學制品類新型建材

化學建材產品具有較好的防腐蝕性能、自重輕、施工方便、生產能耗低等特點,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對傳統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統稱。隨著建筑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以及住宅產業的快速發展,建筑用塑料管材發展迅猛。舊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現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復合上下水管、塑料電線護管、無機和有機保溫隔熱材料等新型復合材料。

1.2新型高強度水泥

目前國內已進行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和復合硅酸鹽水泥等5類。不過,水泥新材料的應用主要還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隨著建筑結構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應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利用廢棄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實現混凝土材料的循環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1.3墻體新型材料

發展新型內外墻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墻體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對降低建筑造價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墻體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國的建筑墻體主要是實心粘土磚。隨著技術的進步,大量工程建設已經開始使用工業固體廢棄物如礦渣、粉煤灰等工業廢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墻體材料如石膏與玻纖配制的石膏空心墻板等也逐步被應用到具體的建筑工程中。

1.4綠色建材

綠色建材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產無毒害、無污染、有利于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綠色環保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時代主題,作為其中的一部分,綠色建筑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健康節能、可循環利用的綠色建材。實踐中,綠色建材已經開始應用到個別工程中,相信未來不久,綠色建材將成為建筑材料中的主導。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條件響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且按這種變化顯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環境的變化,并針對這種變化作出瞬時主動響應,具有自診斷、自適應、自修復和壽命預報以及靠自身驅動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專家預測,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將成為每個 建筑必備的建筑材料新軍。

2.項目開發中 應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響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價的60%-70%(以土建工程計算),建筑材料儲備占流動資金60%以上。可見,建筑材料在整個建筑工程項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夠得到廣泛應用,無疑會大大降低企業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應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總體看,我國建筑業仍處于增長方式粗放、效益較低的 發展階段,一些企業缺乏主動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動力,眾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藝和技術。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應用,必須考慮解決好相關的影響因素。(1)推廣應用新技術必須有企業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有必要 組織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通過認真進行策劃、編制詳細的 計劃措施,有計劃地組織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攻關和崗位培訓,抓好各個環節,并按照預定的計劃實施,推動新材料的應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業經營效益決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條件和技術裝備,而這些技術條件和技術裝備需要企業的技術力量和技術 工作組織 管理水平來支撐來實施,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業 經濟實力為基礎的。如果一個施工企業連應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沒有,就更不談不上應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響到了建筑新材料的發揮。一般來說,建筑施工的類型繁多,規模各不相同,施工作業是多項技術綜合應用、工序搭接的過程,在這些生產過程中要應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須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和有效的整體規劃,進保證施工正常有次序地進行,以便達到預期的質量要求。

推廣應用新技術,有利于企業提高工程質量,縮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強 社會 信譽。只要上述幾個問題能夠得到良好的解決,新技術的應用就能夠給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信譽,為企業開拓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3.建筑新材料在項目開發中的應用對策

新型建材的推廣應用,必須符合各種建筑體系的質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換代,必須與建筑體系的變革相適應。因此,新型建材的應用需要一個可供建筑專家與材料專家、建材供應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的展示場所,促進新型建材與建筑革新的同步發展。為了構筑這個平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定詳細的建筑新材料應用計劃在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的同時,認真編制建筑新材料的應用計劃和實施措施,使計劃、措施、實施對策、優化辦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這樣既保證了建筑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又能使新技術得到應用,同時降低了工程的整體成本。

(2)組織新技術培訓新材料的應用是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為使新技術項目得到順利的應用,建筑單位應由技術部牽頭組織培訓、學習規范,對有關人員進行書面交底,明確新技術的施工方法、質保措施、安全措施、質量標準和工程驗收規范,為新技術的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3)保證新材料應用質量新技術應用的好壞直接體現在工程質量上。加強應用過程中的質量預控,是保證新材料應用后工程質量的關鍵。具體在開發項目中應建立質量保證體系,有針對性地確保新技術在工程應用中的成功。在具體施工中,將各施工工序、技術環節對操作人員詳細交底,對遇到的實際問題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技術攻關,保證新技術的順利實施。

4.結語

廣泛應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業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對建筑企業來說,通過在具體項目應用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能夠給自己積累豐富的 經驗,從而更能促進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的人還看:

1.工程類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2.2017年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3.2017年中級職稱論文格式要求

篇3

停止招生。我們明確了專業發展,在課程設置上與改革之前還是有銜接的。經過調研首先明確市場上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與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專業的工作范圍區別,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在市場上是主要從事消防與安防、電視電話、網絡、門禁等系統的安裝與調試。而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專業在市場上主要從事水電安裝,有配電、照明、防雷、接地、進水、排水等安裝與維護。這兩個專業都是根據社會經濟、市場需求而發展起來的,該院是由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專業向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轉變而來的,專業發展與電力工程系的發展歷史、硬件軟件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這個專業有自己的特色,最主要的是適應于市場需求,培養學生技能。發展到今天,亞洲成為世界最大的建筑業市場,而我們的國家又成為亞洲最大的建筑業市場。這幾年,我國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和建筑業智能化的逐步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監理工程公司、四星級或五星級賓館、高檔酒店、大型商場、高檔寫字樓、醫院、物業管理公司、停車場等企事業單位急需要大量從事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的施工人員、監理人員、管理人員、測試及推銷產品人員,并且對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技能型緊缺人才的需求增長速度與建筑智能化發展速度保持同步。建筑專家委員會對78家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樓宇智能化專業本科畢業生、高職畢業生、中專畢業生的用人比例為1∶6∶3,高職生是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技能型緊缺人才需求主流。

國家教育部在2005年頒布執行的《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中,把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列入其中;2005年,國家人事部、勞動保障部聯合了樓宇智能化工程施工和工程監理持證上崗的規定。樓宇專業技術較高,工藝精,難度較大,不是一般的普工能完成的,要求有專業技術基礎,要能懂得專業相應的法律法規、工程規范和技術要求的專業技能型人才來擔當。至2005年,湖北省各類建筑業施工企業1910多家,建筑業從業人數90多萬人,其中大中型建筑業占60多萬人。湖北具有樓宇智能化專業資質專業技術人才只占建筑業從業人數的極少部分,樓宇智能化專業資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很缺乏,很多公司由于沒有專業的樓宇智能化專業管理和施工隊伍,不能進行專業的管理和施工,或憑經驗管理和施工,造成工程質量不能保證。武漢有近500家消防公司,但是專門學習消防技術的高職生非常短缺,安防就更缺了,安防比消防發展前景更好。掌握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的技工人員,月工資收入比普通工程師要高1000元左右。預期未來10年內這類技術人才的收入將有20%的增長幅度。湖北人才交流中心的信息及近年高職院校畢業生招聘情況也可充分說明,樓宇智能化專業市場需求與人才緊缺的矛盾非常突出。

2同類專業比較調查

我們對湖北2所高職院校的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進行了調研,了解了他們學校的硬件設備和師資隊伍的專業構成、最主要調研了他們開設的課程和就業方向。

2.1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2013年招生:共計100人,其中文史22,理工41,單招37。主要課程:計算機輔助設計、電子技術、供電與照明、電氣控制、網絡工程、弱電技術、樓宇設備安裝與調試、綜合布線與消防報警及聯動、可編程控制器與直接數字控制器、安全防范工程、微機原理及應用、樓宇智能化技術、智能化管理系統、電氣施工、電氣工程預算、課程訓練、認知實習、專項訓練、綜合訓練、頂崗實習、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等。

2.2武漢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2013年招生:共計100人,其中文史38,理工42。主要課程:電工技術、工程制圖及CAD、電子技術、電氣控制及PLC、樓宇自控技術、傳感器與調節閥技術、樓宇設施使用及維護、安裝系統規范與技術、綜合布線技術、建筑智能化技術、樓宇設施安裝與調試等。

3畢業生跟蹤調查

我們對建筑電氣0801班、建筑電氣0901班、建筑電氣1001班的畢業生進行了調研,統計了一些學生的就業單位,并對學生就業能力要求和人才需求進行訪問,整理要點如下:

①企業對畢業生要求:具有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團結協作的精神;普遍強調的還是基礎知識、理論和基本技能,因為這是畢業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從畢業生公司負責人那里了解到從事本行業的學生剛開始上崗都需要師傅帶上半年,然后可以獨立從事相應崗位工作。

②畢業兩到三年的學生在本行業工作的,幸福指數相對要高,因為學到了技術,有的學生兩年就當上了技術管理人員,收入相對也高些。大多數的學生對這一行業還是很有信心,再過兩年就可以帶徒弟了,可以成為技術骨干或工程管理人員,并且從事工程的學生都有自己的理想:要考注冊資格證書,有三位學生已經拿到了二級建造師證書。

③學生提出要根據行業國家標準或規范來學習專業知識,不懂相應的國家標準或國家規范,工作中容易走入誤區。

④畢業生提出要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在學校要做職業規劃,不浪費時間,認真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篇4

1.控制目標和策略

在實際工作中,極其的作業形式和作業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智能控制技術在控制目標和控制策略的選擇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在智能控制技術應用于挖掘機領域方面,其主要要實現的控制目標就是要實現節能環保,同時也要提高機械生產的效率。智能控制技術使用在壓路機領域方面主要就是要實現碾壓的質量和壓實的速度。當前挖掘機主要有兩種控制策略,一是“負載適應控制”另一種是“動力適應控制”。負載適應控制主要就是指在發動機發出功率已經穩定的情況下,液壓系統能夠根據實際的需要對自身的運行狀態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使其能夠以最佳的狀態來完成工作。動力適應控制就是在實際的工作中發動機要根據運行的具體情況支持發動機的動力輸出,這也極大的節約了能源。采用“負載適應控制”技術的挖掘機,一般設有幾種動力選擇模式,如最大功率模式,標準功率模式和經濟功率模式,每種模式下的發動機輸出功率基本恒定,同時液壓泵業設有幾條恒功率曲線與之匹配。由于系統中采用了發動機速度傳感控制技術(ESS控制技術),在匹配時將每種功率模式下的泵的吸收功率設定為大于或等于該模式下的發動機輸出功率,這樣可以使液壓系統充分吸收利用發動機的功率,減少能量損失。還可以通過對泵的吸收功率的調節,協調負載與發動機的動力輸出,避免發動機熄火。在實際的工作中,操作人員需要根據作業面的具體情況選擇發動機電費模式,所以這種方式在實行的過程中還需要一定的人工參與,如果操作不當,非常容易造成浪費的現象。采用動力適應控制以后挖掘機就能夠開啟自動控制的模式,在作業的過程中,該技術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為發動機的運行提供一定的動力,這樣也有效的避免了資源和能源的浪費現象,該系統可以根據機械運行的實際需要來供給動力,在運行的過程中不需要過多人工的操作和參與,在經濟性和高效性上都有著很好的表現。這一系統的運行思路是讓機器對施工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的識別,同時根據其分析的具體狀況制定適當的解決辦法,發動機和該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會對運行的狀態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就能夠保證其在運行的過程中處于良好的狀態。在挖掘機智能控制技術中還需要一些節能和為操作提供方便的方法,采用這些方法能夠更好的對系統進行維護和保養,能夠更加有效的提升整個系統的性能和運行質量。智能壓路機在使用智能控制技術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設定的質量和目標對壓實的效果進行有效的檢測和控制,同時還要通過系統的自我調節來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

2.控制方法

任何智能控制系統包含三個過程:

(1)采集信息;

(2)處理信息并做出決策和思考;

(3)決定執行。挖掘機是通過檢測液壓系統得運行參數來識別載荷大小的,如檢測液壓系統中泵的控制壓力,泵的輸油壓力和各機構(行走,回轉,動臂提升和斗桿收回)的工作壓力等。有的還檢測先導手柄的位移量和系統流量等。挖掘機控制器根據采集的信息,通過模糊控制理論推理出所需功率的大小和發動機的最佳轉速。執行決定的過程是由控制器驅動發動機油門執行器,使發動機設定到理想的轉速和輸出功率。而壓路機是通過連續檢測振動輪的振動加速來識別地面壓實質量的。振動輪內的旋轉偏心快產生的振動,理論上是一條正弦曲線。當振動輪在地面上振動時,曲線總是被擾動的,在軟地面上額度擾動小,在硬地面上的擾動大。通過對壓路機振動輪的加速度進行快速傅立葉變換處理,能夠計算出地面壓實的數據。

二、結語

篇5

課程設計(CurriculumDesign)是大學某一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一般是對該課程的理論和實踐內容的綜合性應用和考察,旨在使學生獲得促進其遷移的進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具有教育性經驗的計劃和方案。課程設計突破了課程局限于課堂教學中的界定,把積累、遷移、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多方面因素作為指標,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是工科類院校機械專業針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這門課程展開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該課程整合了機械加工方法、機床、刀具、夾具和工藝規程設計等原來分屬多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其涵蓋內容廣、理論聯系實際密切,是在學生學習完理論基礎課和機械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開設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學科。本課程設計則是在課程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對學生理論知識進行考察、鞏固和加深的非常好的實踐環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機械零件的加工工藝過程所需要的機械制造技術知識,包括機床、夾具、刀具、量具等工藝裝備的選擇與使用,培養學生應用現代設計方法和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的創新性改革是進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創新能力培養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二、課程設計主要內容

通常,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采用理論教學、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分段實施,學生在經過72學時的理論基礎課程學習后,由指導教師帶領,深入合作企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生產實習。通過觀察和學習,進一步了解和熟悉機械零件的典型加工和工藝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對課堂學習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反復加深、掌握。接下來,學生們返回學校,集中三周進行課程設計,對所學習的理論、實踐知識加以應用。本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按下面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指導教師下達設計任務,為學生提供零件圖、設計要求,講解設計過程及注意事項。第二階段,學生針對設計題目進行零件的結構分析和工藝設計,通過分析、討論、計算,確定毛坯結構和尺寸,并設計完成該零件的詳細工藝規程,制作出工藝過程卡片及工序卡片。第三階段,針對工藝規程設計結果,選擇典型表面的加工工序進行專用夾具結構設計,通過方案分析,選取和設計定位元件、夾緊機構、導向元件、夾具體等關鍵部件,并做出夾具裝配圖、典型零件圖若干。第四階段,學生完成設計報告,提交設計成果,然后根據每個人的設計內容、平時成績,進行成績的評定。

三、教學問題及改革方案

近年來,隨著課堂教學的改革,工科院校的擴招,計算機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傳統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逐漸顯現出教學質量下滑的傾向。因此,研究和探討如何改進和加強這一環節,切實提高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教學質量,充分利用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通過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的深入調查研究,并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工作經驗,筆者針對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幾方面問題提出相應改革方案。

1.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解決學生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現狀。在進行本課程設計時,學生已進入大四上學期,很多同學進入畢業前的忙亂或茫然階段,找工作、考研或對即將離校后的生活不知所措,對課程設計興趣不高,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沒有正確認識到課程設計對學習和培養工程師基本設計素質的重要影響,這些不良情緒往往會造成他們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課程設計工作。在以往的教學實施過程中,總有部分學生對待課程設計不負責任、敷衍了事,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要求和課程設計目的。為改善現狀,本文筆者深入學生中與他們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學生所處的狀態,積極引導、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在課程設計開始之前集中召開動員大會,向學生講清楚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學生明確課程設計的作用、地位以及對今后學習和工作的影響,同時結合設計任務對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提高認識,端正態度,自覺地投入到課程設計工作中去。

2.注重課程設計選題的新穎性、先進性,避免選題單一,重復率高。多年來,大多數學校開設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都是針對撥叉類零件進行加工工藝設計和機床夾具設計,這類零件結構典型,大多是金屬切削機床的操縱部件,可以很好地將教學和設計內容聯系起來,既有助于加深對機構的理解,又易于切入設計任務。但長期重復單一設計題目,很容易使學生懶于思考、相互抄襲,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設計思維。結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特點,通過參觀機械制造綜合實驗室熟悉各類機床零部件,同時結合生產實習環節中常見的零件進行考察、分析,遴選出結構典型、難度適中的零件進行設計題目的擴充和更新,盡量做到設計選題新穎、難度適中。同時,指導教師還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選題目,經老師審核后選用,保證各組題目不重復,組內每人的任務各有特色。這樣的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同時也減少或杜絕了抄襲現象。

3.合理安排設計時間,采用先進設計手段解決時間緊任務重、繪圖手段落后問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內容涉及大量的分析、計算和繪圖工作,設計難度較之前的課程設計大大增加,這就要求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充分運用所學結合實踐來完成。而設計時間只有三周甚至是兩周,這往往會使學生在設計初期不知如何下手,自我思考的時間受到限制,解決工藝參數計算和定位誤差分析等問題時,為了趕進度加班加點,過于勞累。還有個別同學急于求成,照搬甚至抄襲別人的設計內容。在學生的設計中,多數仍采用手工繪圖,一方面手工繪圖時間長,增加設計的任務量;另一方面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均采用計算機繪圖技術,且學生們在校期間也學習過多種計算機繪圖方法,手工繪圖手段不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計算機繪圖能力,與實際工作脫節。如此一來,課程設計的質量大大受到影響,無法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針對上述現象,本文從改進課程設計的時間及安排著手,將課程設計融合到《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和生產實習環節中,提前下達設計題目,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熟悉設計任務,引導其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并在生產實習環節安排有針對性地參觀和學習,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設計中零件的結構、特點和功用,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課程設計中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避免學生限于傳統陳舊的思維框架。一直以來,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都是基于傳統的設計模式,指導教師也是以簡單練習為出發點,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課本上的步驟、題目進行設計,雖說也可以讓學生得到一定的鍛煉,但也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創造力。“設計”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創新”。沒有“創新”的設計只能是模仿別人的一種陳舊的設計,只有創新設計才有可能超越過去,創造未來,只有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超越對手。

5.改革成績評定方式,進一步規范。由于設計過程中三四個學生一組,進行同一個零件的工藝分析和夾具設計,難免會有個別同學偷懶抄襲的現象,那么僅憑平時表現和設計成果由指導教師直接判定成績難免會出現偏頗,無法達到全面、公平的評定效果。我們應該在設計過程中采取自評、互評、教師置疑、小組答辯的方式,公平、公正地對學生的設計給予合理的肯定和評定,營造良好的學風和教風。自評即在設計過程中由學生結合評分標準進行自我評價,找出不足進行改善,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自評結束后,讓學生兩兩結合進行互評,給出成績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最后由教師組織分組答辯,結合自評、互評、答辯成績給出最終成績。

四、改革成效

篇6

眾所周知,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前貿易保護主義發展的產物,從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上說,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不利于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各國所獲得的利益較自由貿易的情況下所獲得的利益會減少,那為什么各國還是會傾向于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呢?

一個很重要且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進口國的企業或相關行業,特別是那些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或行業,會受到進口產品的影響,其利益遭受到嚴重損害。也就是說,設置壁壘根本上是為了保護本國相關產業和行業。由于各國在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技術水平、需求偏好與經濟稟賦等客觀條件上存在著差異,使得各國的技術性措施之間產生著分歧,為了保證自身的最大利益,各國間必然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

假設:A國和B國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貿易;A國在甲產品生產上有優勢,B國在乙產品生產上有優勢,兩國分別從對方進口自己的劣勢產品,即A國從B國進口乙產品,B國從A國進口甲產品。A國和B國只允許采用技術壁壘方式(TBT)來限制對方出口,它們的策略及利得如下圖,所示,

理性的國家知道,如果雙方都不設置技術壁壘,他們都能夠從貿易中獲得0.5個單位利益,這對雙方來說,是一種“雙贏”的格局。但是,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他們的占優策略。因為,在一方設置技術壁壘行為被允許的情況下,如果對方選擇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那么他將獲得1個單位利得;如果對方選擇設置技術壁壘,他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則會使自己造成1單位利益所得損失。相反,如果他選擇設置技術壁壘,他的利益所得損失為零。根據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每一個理性主體都會剔除嚴格的劣策略(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去選擇設置技術壁壘。因此,盡管各國都知道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能獲得一定的利益,但考慮到在其他國家設置了技術壁壘之后自身的利益會有損失,所以,為了能夠回避這種風險,各國最終還是有很強烈的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意愿。

2、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形成機理:壁壘設置方國內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

技術性貿易壁壘既是各國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也是各國內部政治和經濟力量相互平衡的結果。在一個民主的政體中,多數人的意愿應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當少數利益集團受到損害時,迫于政治壓力或為了贏得更多的選票,政府往往采取了少數利益集團的建議。這與關稅的實施是相同的,關稅的采用必然導致消費者福利的損失,技術壁壘的設置給消費者帶來的是較少的產品選擇和較高的消費價格。但不同的是,技術壁壘的設置常常是符合了或者至少表面上符合了消費者的利益(保護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保護消費者生存環境的潔凈和安全等),相關的壓力集團有更好的口實來要求技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政策運行會產生一定的市場結果,對經濟個體(包括生產者與消費者)有資源配置和福利影響,理性的經濟個體對不同的政策及其市場結果也有一定的偏好,必然會通過施加各種政治影響以實現自己的偏好,獲得利益最大化。消費者人數眾多,利益分散,每個消費者難以察覺自己在貿易保護下的福利損失,而且消費者更多的是注意他們在生產方面的地位,這個地位的維護和提高經常得益于進口保護政策。因此,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形成是一國內部政治和經濟力量相互作用與平衡的結果。

假設1:一國政府G有設置和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兩種選擇,國內生產者P有生產和不生產產品兩種選擇,但生產的產品在同國外產品的競爭上沒有優勢,國內消費者C有購買和不購買國內生產者生產的產品兩種選擇。那么,我們可以建立如圖2的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

由圖2模型可知,當政府選擇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該種產品可以自由進口,消費者可以選擇購買國內生產的也可選擇進口的該種產品,由于進口產品的價格低于國內生產者的價格,消費者當然會傾向于花費2個單位的利益損失購買進口產品,但此時國家和國內生產者什么都得不到,則國內生產者就會要求國家對該種產品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政府也會認為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存在,則會導致進口產品對國內的壟斷,國內生產者的大量倒閉,造成國家巨大的逆差,不利于本國該種行業的發展,從而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本國企業進行保護。當政府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會對該產品的進口產生抑制作用,從而提高進口產品的價格,減少進口產品的數量。此時,盡管國內該種產品的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但會低于進入到本國市場的進口產品價格,對于消費者而言,如果選擇購買國內生產的該種產品,會造成自己3個單位的利益損失,國內生產者會得到2個單位的利益,政府得到1個單位的利益;如果消費者選擇購買進口產品則會造成自己5個單位的利益損失,國內生產者什么都得不到,政府能得到3個單位的利益。由于設置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后,消費者購買該種產品的支出增加了,會引起消費者的不滿,要求國家取消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而形成了國家——國內生產者——消費者三方的博弈。但只有當國家認為國內該種產品已經具備了國際競爭力的時候,才會逐步取消技術性貿易壁壘。

假設2:一國內有兩個企業A和B,企業A已經從事某種產品的生產,并且在市場上具有穩定的銷售份額,且企業A可以通過要求政府是否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來打擊其他競爭者。企業B打算從事該種產品的生產,但是對企業A的競爭實力不完全了解,無法判斷企業A在企業B進入市場后的反應,此時,我們可以分兩種情況建立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一是企業A是屬于行業領先企業;二是企業A是屬于行業一般性企業。具體博弈策略及利得見圖3和圖4:

在圖3中,由于企業B是該行業的新來者,在技術、銷售渠道等各方面都不會比企業A更有優勢,而企業A是該行業的領先者,企業B的進入對企業A的影響不是特別大,但是,當企業B選擇進入市場,且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國外企業也會進入本國市場占去一定份額,所以企業B一定會傾向于要求本國政府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而獲得更大收益。當企業B認為進入該市場所得到的收益太少而選擇不進入該市場時,對于企業A可以在本國市場上得到絕對多的收益,但是,如果要求本國政府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企業A便可以取得本國市場上的絕對壟斷。所以,無論企業B選擇進人還是不進入該產品市場,國內總會有企業要求政府要求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

在圖4中,因為企業A在該行業的競爭實力一般,所以企業B有可能在進入之后與企業A一統市場,由于這兩個企業本身實力都一般,會做各方努力,為自身減少競爭對手,擴大所得收益,所以,無論企業B進入市場與否,企業A都會要求政府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阻止國外企業進入本國市場。而當企業B進入市場后,就會同企業A一起要求政府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獲得最大收益。

總之,對國家而言,一方面,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加強與外國的貿易往來,盡可能地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另一方面,又為了保護那些缺乏國際競爭優勢或者幼稚產業,不得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企業而言,設置了技術性貿易壁壘,無疑會為自己的產品減少競爭對象,可以得到更多利益;而對于廣大的消費者而言,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會導致國內同類產品更強烈的競爭,消費者能夠獲得更多的產品選擇和較低的消費價格。所以,由于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內不同利益集團的利弊不一致,一個國家是否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設置何種程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都是國內不同利益集團之間不斷博弈的結果。

3、結束語

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環境,所以能以一定的合理性來增加出口國產品的出口成本,從而起到限制其出口的作用,又因為它可以調控經濟貿易利益,所以一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利用自身經濟、科技、政治上的優勢,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對世界公平貿易帶來極大危害,打亂世界貿易秩序,阻礙國際貿易正常發展。特別是我國作為一個“人世”不久、且對外依存度很高的發展中國家,國外嚴格的市場準入條件不僅大大限制了我國的商品出口,而且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主要產業部門的發展。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意識到自己的落后,加快發展壯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區別對待,采取相應措施,有效應對那些不合理的技術壁壘。同時,我國政府也可以考慮對于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設定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篇7

深基坑支護是一個結構體系,需要滿足一定的變形與穩定要求,才能確保建筑工程的質量。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是深基坑支護設計要求中的兩種極限狀態要求。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是由于開挖引起周邊土體產生的較大變形或支護結構變形而影響正常使用,但又沒有對結構的穩定性產生影響的極限狀態;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是指支護結構滑動、傾倒、破壞或周邊環境的破壞而形成大范圍失穩的極限狀態。基坑支護設計時要保證相對承載力極限狀態的安全系數,才能確保支護結構穩定。同時在基于支護結構穩定的前提下,應控制好位移量,以防止影響到周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在設計的計算理論方面,要計算出支護結構穩定性,同時也要計算出支護結構的變形問題,基于周圍環境條件下,將變形控制在允許范圍值內。支護結構的位移控制主要是水平位移,因其便于直觀監測位移情況及位移量變化。

2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2.1土釘支護施工土釘支護施工主要通過利用土釘與土體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以加固邊坡的功能,可以使土體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整體性。土體主要受彎矩作用和拉力作用影響而發生變形,因此,在設計土釘的抗拉力和強度時,結合相關施工標準,根據建筑工程施工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設計。土釘支護施工時應注意:(1)嚴格根據相關要求進行土釘拉拔試驗,以確保土釘的實際拉拔力,該項試驗檢測應由具有一定資質的第三方進行。此外,還應準確把握好注漿力度和注漿量。(2)根據鉆機的總長度準確計算實際孔深,并明確標注每個孔口的深度。(3)嚴格根據施工設計要求控制好漿液的水灰比和外加劑數量及類型。通過重力完成注漿操作,直至注滿。同時應在漿液初凝之前進行補漿作業,一般是1至2次。

2.2土層錨桿施工土層錨桿施工主要通過錨桿鉆機鉆孔直接到達預計深度,注入水泥漿以保護孔壁,同時穿鋼絲絞線,進行多次補漿施工,最后基于滿足設計要求強度下鎖定張拉。具體施工流程如下:測量人員應嚴格根據設計要求在施工現場確定錨桿具置,隨后讓錨桿機就位,然后詳細檢查錨桿各個方面有無問題,如鉆桿傾角、錨桿水平位置、標高等,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作業;在鉆孔過程中,應嚴格根據設計要求鉆孔深度進行作業。同時使用錨桿前,應全面檢查錨桿是否存在問題,尤其是隱蔽工程要檢查并做好相應的記錄。此外,作業過程中,如果遇到異常問題或遇到障礙物時應立即停止鉆孔,詳細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后方可繼續作業。錨桿水平方向孔距應根據施工相關規定進行嚴格控制,允許誤差范圍為在50mm以內,保證垂直方向孔距誤差在100mm以下。對于鉆孔底部的偏斜尺寸應控制在錨桿長度的3%以下。對于注漿的材料種類選擇及配合比確定方面,應嚴格根據設計標準進行,同時要確保漿液內干凈,無雜物。漿液在攪拌時采用一邊攪拌一邊用的形式進行,且應勻速攪拌。注漿時應按照孔底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作業,直至孔口溢出漿液時停止注漿。除此之外,進行張拉錨桿時,應預先標定好張拉設備,張拉施工均需滿足錨固體與臺座混凝土強度在15MPa以上的條件后方可進行作業。錨桿張拉前,應選取0.1至0.2倍的設計軸向拉力值,并對錨桿進行預張,一般為1至2次,以使錨桿各個部位間緊密,達到桿體完全平直的狀態。

2.3護坡樁施工護坡樁施工是護坡施工中常用技術,具有高施工效率、污染小等優點,主要應用于地質環境較為復雜的施工中。具體施工流程如下:使用螺旋鉆機達到預定深度,按照從孔底自下到上的順序不斷壓入漿液,以無塌孔問題或地下水的位置為界限,不斷使漿液上升,直至達到相應位置,然后將其全面提出鉆桿,將骨料和鋼筋籠投放,最后進行多次高壓補漿作業。

3深基坑施工質量監督

深基坑支護系統的施工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工程施工質量高低,因此,應加強深基坑支護施工質量的監督工作。明確挖土方案及施工組織情況,充分運用觀測體系以隨時掌控施工突況,確保施工安全與質量。加強對深基坑邊坡變形情況、周邊建筑及地下管線變形等方面情況的檢查,減少安全隱患。同時,還應嚴格執行安全責任制度,明確分工與職責。

4小結

篇8

也許是受某種固定模式的,我們總能發現這些雜志上有兩個固定欄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研究”;一謂“教學研究”。前者系為體現刊物之學術水平而設,撰文者多為負責決策管理的行政領導及少數專職的科研人員;后者則體現了刊物為基層服務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線從事實際教學工作的教師和教學培訓管理人員。兩個欄目分工明確,“科研”與“教研”各有側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這就不能不促使我們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在“理論研究”與“教學研究”之間是否還缺了些什么?或者說,將宏觀的理論與微觀的教學實踐聯系起來的“結合點”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課程。只有課程這座橫跨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才正是我們所要尋找的結合點。因為課程是一切現實的教育活動得以展開的軸心,無論是什么樣的教育理論及其思想和觀點,包含在其中的各種各樣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須通過課程這座橋梁才能最終實現;課程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最重要的手段,因為課程具體體現著培養目標的要求,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更加具體體現了各行業對各類人才知能結構的客觀要求,這種特定的培養目標也只有通過課程這座橋梁才能最終實現。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職教事業在規模和數量上有了長足的,但在辦學質量方面仍與需要相距甚遠,與社會主義市場發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筆者認為其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我們未能牢牢地抓住課程這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從當前職教課程的現狀來看,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如課程設計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課程及結構安排不夠合理且時有偏離培養目標的現象,必要的課程評價與課程管理制度也還遠未形成……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開展。

有人可能會說,你所講的“課程”不就是指“教學內容”嗎?否,這樣的理解未免太過狹隘。過去我國長期受前蘇聯教育學理論的影響,總習慣于把課程當作教學理論的一部分來研究,但事實上隨著教育的發展,課程理論已從教學理論中分離出來而直接成為教育學理論的下位理論。因此,從現代課程論的觀點來看,課程應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出現的“者學習活動的總體”。這樣,就應將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理解為是培養社會生產第一線所需職業技術人才而設計的所有教育活動及其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亦即學習某一特定專業或工種的學生在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包括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企業及社會培訓部門)的指導下所應取得的全部經驗。

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不僅牽涉到教育行政部門,更與廣大企業和學校負責教育培訓工作的管理和教學人員直接有關。因此,我們每一位職教工作者都應在思想上自覺地增強職教課程意識,更新職教課程觀念,積極地投入到現代職教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去。由于我國當前的職業技術教育在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現實問題和具體困難,人們為了擺脫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職教的外部,希望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以始終保持對職教的強烈需要,希望職教立法和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希望上級部門增撥經費以滿足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等等。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僅有這樣的想法還不夠全面,也不夠現實,因為它缺少了對職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對職教課程發展現狀的檢討和反思。其實,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夠促進問題的解決,但更為根本的措施還在于職教自身的不斷完善。所以我們不僅要在理順體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應注重對職教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改革。

如何切實地做到增強職教課程意識呢?筆者認為,我們首先應運用現代課程論的思想來更新職教課程觀念,樹立起一種職教“大課程觀”。這里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其一,就現代職教課程的內涵而言,我們不能將課程觀念局限在正規的顯在課程之上。現代意義上的課程代表的是整體的學習概念,它并不僅限于教學計劃表中排列的各門學科,也包括規定科目以外的各種教育活動。但在實踐中人們卻往往只注重那些嚴格按計劃組織的教學科目,而普遍忽視了以專業實踐活動為核心的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支配學校師生集體價值觀、態度、行為方式等的校園文化之類隱蔽課程的建設。事買已經證明,在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方面,這類非正規的隱蔽課程是比任何正規的顯在課程都來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們在揭示現代職教課程內涵時,一定要把顯在課程和隱蔽課程結合起來通盤考慮。如果這種非正規課程的作用發揮得好,既有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又能夠增強現代職教課程的總體效應。

其二,就職教課程的范圍而言,我們不能將觀念局限在那一部分已納入正規學制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及職業技術學院的課程改革之上。因為無論是全日制的正規職業技術,還是諸如學徒培訓、崗位培訓、業余培訓之類的非學歷的職業技術教育;無論是職業入門教育、職業準備教育,還是多種形式的職業繼續教育;無論是初等職教、中等職教,還是高等職教或高級技術培訓……它們事實上都存在著一個共通的課程,都需要我們去加以關注和。例如,在我國培養技術工人的中等職業教育應借鑒何種模式的問題上,即使在高層決策機構其意見也不一致,于是多年來由原國家教委支持引進的德國雙元制模式試點和由原勞動部支持引進的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MES模式試點就一直是各自為政、互不相干地各搞一套,而試點尚未完成幾個周期,不少人又“喜新厭舊”地戀上了北美的CBE模式。然而當我們深入到課程領域中去時卻不難發現:無論是雙元制的“核心階梯式”課程、MES的“模塊組合式”課程,還是CSE強調“能力本位”的DACUM課程,從基礎到實施過程都是極其相似的。它們都主張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論而提倡按職業實踐活動的實用要求來重新組合課程,均屬體現活動中心特點的同一種課程模式。“本同根生”,何必爭論不休?因此,盡管雙元制、MES、CBE以及國外其他各種先進職教模式在表現形式上各有不同,但蘊藏在其深層的實質內涵是完全相同的,這就是現代職教所面臨的共通的課程問題。我們在借鑒這些先進模式時理應“取其神而略其形”,而以活動課程論為基礎的現代職教課程體系正是這些先進模式共同的“神”之所在,抓住了它就能對引進的東西,使之適用于不同類型的職教范圍,并減少不必要的爭論和認識上的誤解。

篇9

(一)《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模式設計理念

《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模式設計秉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理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中心”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緊扣“崗位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教育實質上就是‘就業教育’”。[2]課程教學目標設定要緊扣學生的就業崗位特點與崗位需求,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為本位,重在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為基本核心,滿足崗位對高職多層次人才的需求,構建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二)《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模式設計思路

課程教學模式研究將在設計理念的引導下,改革《電工技術應用》課程體系,重點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打破目前重視理論教學、淡化實訓教學的教學模式;根據“崗位為導向”的目標設計理念,調整與優化《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內容,使課程教學緊緊圍繞學生的就業需求;改革教學方法,通用校企結合、案例分析、項目推進、任務引領等教學方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

二、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模式實施

(一)重構《電工技術應用》課程體系

《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模式實施首先要調整課程體系,根據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關系,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比例。“因此如何加強實踐教學便成為高職教育的關鍵,而如何處理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關系,則是解決理論先導與觀念更新的前提”。[3]理論教學要夯實基礎理論,著重提升應用理論教學與新理論教學;實訓教學主要突出應用技能培養,突出崗位能力培養目標。目前,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理論教學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理論教學所占課程教學比例過大,嚴重制約了實訓教學;一是理論教學難度過大,嚴重脫離應用實踐,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實訓教學。為此我們要調整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比例,形成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的課程教學體系。1.調整理論與實訓教學比例。理論教學是開展實訓教學的基礎,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教學環節。但每一門課程理論的學習應當以“應用”為最終目的,否則理論教學就成了一句空話。目前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理論教學過于深入,一味強調理論教學,理論教學過深過難。這種現象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學習缺乏主動性,而且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成為高理論、低能力的“無用人才”,嚴重脫離了市場需要。高職院校要調整《電工技術應用》課程體系,適當地縮減電子技術應用理論教學,提升實訓教學所占比例,尤其要提升實訓教學的實效性。2.以理論支撐實訓教學。目前高職院校電子技術應用理論教學采用單線教學方法,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各自一條線,不能互相融合、互相促進。這種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隔離的教學體系,使電子技術理論與實踐教學嚴重脫離,制約了學生利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構建理論實訓一體化課程體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理論教學要密切聯系實訓教學,形成“理論服務實訓教學、實訓教學促進理論提升”的教學體系,使學生既能牢固掌握理論知識,也能靈活地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且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促進理論的理解與把握。

(二)優化調整課程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實施必須要加強市場調研,了解現階段電子技術應用市場對電工技術應用人才的需求現狀,在充分分析市場需求現狀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宏觀分析,把握電工技術應用市場人才需求形勢。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與優化課程教學目標,使課程教學與學生崗位需求相結合,尤其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與優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權重。理論教學的內容始終要圍繞“實訓”教學展開設計,遵循基礎性與適度性原則。基礎性原則就是在設計理論教學內容時要凸顯“基礎理論”,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這些理論教學的內容是學生“必需”要掌握的基礎理論,是開展其他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基礎與前提。適度性原則。目前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理論教學不能切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過于追求理論的高度與深度。殊不知高職院校教學直接面向市場,面向企業。因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注重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教學內容設計要適度,理論教學的內容“夠用”就行,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實訓教學內容設計要以“崗位”為導向,尋找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教學內容的銜接點、切合點,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提升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一體化。

(三)豐富教學方法

目前《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理論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實踐教學主要通過“工學交替”。這種程式化教學嚴重制約了《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進一步提升。因此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基礎上不斷豐富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校企結合、案例分析、項目推進、任務引領等多種教學方法。1.校企結合。“高職教育中存在信息不暢、教學內容滯后、專業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準確等問題,這都與校企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系和溝通有著直接關系”。[4]目前高職院校與企業的結合主要體現在實訓教學上,沒有實現在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上的全面結合。因此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要嘗試探求校企結合的新路徑,真正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一體化。“校企結合”可以遵循“請進來、走出去”的思路和方法。高職院校可以邀請企業人才到高職院校任兼任教師,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改變傳統理論教學現狀,教師站在“實踐”的高度進行理論教學,使理論教學更貼近實踐。也可走出去,包括教師與學生兩個層面。高職院校可以派教師到結合企業參與企業實踐與管理,在實踐中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同時提升教師實訓教學水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可以借助企業真實的工作情境,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開展理論與實踐學習。通過校企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2.案例分析。案例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之一,它包含著豐富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資源,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足的啟示,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要重視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在于案例的選擇與運用,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教學案例要具有豐富的理論要素,同時具有較強的實踐啟發價值。在進行案例分析時,教師要加強目標導向,使案例分析朝著預期推進;案例分析不能停留在分析層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案例分析報告與策略優化。學生通過撰寫案例分析報告能夠有效整合理論,提升自身理論高度。通過案例策略優化,引導學生針對案例尋找優化的策略,并且進行可行性驗證,推進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一體化。3.任務引領、項目推進。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將任務引領與項目推進作為兩種獨立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嘗試將這兩種方法合二為一,將任務滲透在項目中,以項目任務推進作為實施教學的載體,發揮任務的驅動作用,同時將任務物化。該方法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引領,以項目推進的實踐活動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擺脫傳統單純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有機融為一體,“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理論與實訓教學的一體化。

三、高職院校《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效果

(一)教師層面: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推進理論與實訓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中,教師的教學改革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許多教師將教學改革作為一種自覺行為。他們拓展教學思路,在教學模式方面展開有益探索。最為重要的是教師改變傳統單線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從理論“教書匠”成長為專業技能型教師。教師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學做中教,建立起較為科學的課程視野。

(二)學生層面: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理論與實訓教學一體化模式使《電工技術應用》課程教學發生了重大轉變,不論是學習場所還是學習方式。學習場所從傳統的課堂向更為廣闊的空間拓展,走向實訓室、走向企業等,學生在更為真實或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從被動接受學習到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將學做結合起來。這些改變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學生的理論積淀與實踐技能。

(三)產學層面:推動了產學研開發

篇10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探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職教育的實踐教學已經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中職教育下的學生普遍具有扎實過硬的實踐動手能力,方案設計水平也大大提高。相比之下,高職教育還在部分復制本科教育,實踐教學不具備明顯優勢,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實踐課程的數量和質量并不明顯好于環境藝術設計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校內實踐基本局限于工作室虛擬項目教學和校外考察,造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高職與中職實踐設計課程“倒掛”的現象,特別是材料工藝和模型制作等課程。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課程設置以學科為中心

國家在2001年頒布了《中等職業教育園林專業現行指導方案》,中等職業學校在指導方案的規定下制定教學計劃。不難看出,中職學校的理論課程較多,理論知識涉獵較全,而我國的高職教育受本科高等教育的影響,課程以學科為中心,沒有完全從其課程模式脫離出來形成自己的職業教育特點,不論是課程的模式還是體系,還以大量的理論課程作為專業支撐,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的相關課程部分重復。

(二)專業課程內容缺乏統一標準

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較之國外的職業教育還具有較多不完善之處,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就目前的狀態來看,我國教育部并沒有對高等職業教育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也沒有劃分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課程分類標準和課程內容的難易等級。這就會造成職業教育的混亂,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制定各自的課程,因此課程標準雷同、課程內容重復的現象時常出現,中高職教育出現“斷檔”的現象

(三)課程實施未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遼寧省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招收兩類生源的學生,并且進行育培養,一類是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一類是來自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高職院校采用混合教學。普高生沒有任何專業基礎,而中職生文化基礎較差。高職院校在課程設計時往往以招生人數較多的普高生為對象,以零起點設置專業課程內容,也是造成中職、高職課程內容重復的根本原因。近兩年遼寧省3所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招生情況,教學模式均采用混合教學。

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

建設應遵循的原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主要區別是“職業化”,我國職業化教育一是中職,二是高職,因此兩者均屬于職業教育范疇,只是層級不同,為培養優秀的職業人才,中職教育應和高職教育形成一個統一的職業教育體系,這就涉及二者銜接的問題,最終達到有機銜接的核心就是課程體系的銜接,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銜接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使中高職形成統一的職業教育體系。

(一)能力本位原則

職業教育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培養目標,要搞清與普通教育的區別,確定自己的培養方向,這就是明確“能力本位”的問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無論是在中職階段,還是在高職階段都要明確“能力本位”,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通過什么培養手段,教授給學生哪些知識,使學生具備哪些職業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慮清楚的問題。所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位”原則,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意思維,扎實的藝術表現技能和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以適應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市場導向原則

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首先要適應市場的需求,因為職業教育首先要為市場提供人才,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一定要遵循市場導向,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實踐教學的開展,突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充分開展工作室項目式教學。因此課程設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并且要針對崗位需求,開設不同層次的實踐課程來滿足市場的需求。為避免課程重復和實踐能力重復,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根據各自崗位的要求,進行技能劃分,高職培養的職業技能要強于中職培養的職業技能。

(三)多元化原則

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過程,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考慮到學生對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編排課程,中職和高職兩個培養層次的課程設置要體現技能由簡單到復雜,知識點由易到難。中職的課程設置不宜過多過難,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職的課程設置要考慮到中職的知識點,否則容易造成課程設置上的重復、斷檔、脫節等問題。

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的路徑

(一)根據行業需求,確定培養模式

職業院校的教材選用,要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目前職業院校的教材編寫主要是教師,而教師多數較缺乏行業背景。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行業人才參與到教材的編寫當中來,把教師的理論知識與行業專家的實踐經驗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材。同時,要加快畢業生能夠盡快適應企業工作,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系于2009年采取工作室教學模式,模擬公司化管理,項目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角色。

(二)優化課程結構設置

中高職課程銜接涉及到課程內容的銜接,中職學生畢業升入高職,已經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進入高職后與高中生并班學習顯然不適當。高中生的文化基礎較好,但是專業知識基本空白。兩種生源的混班授課必然會影響課程質量。對于普高生源來講應該對其進行技能補課,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學習能力快速將技能操作課程基礎夯實;對于中職生源來講,文化基礎薄弱,必須對中職生源進行文化基礎知識的補習。在教學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建議不同生源的學生分班授課,優化高職的課程結構設置,中職生源的學生在項目設計類課程中要體現出設計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體現出高職的高層次職業教育。

(三)實施學分制管理

中職和高職的課程體系銜接應以學分制為基礎,施行動態彈性的銜接。這就給職業教育管理部門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中職和高職的課程設置,可以由教育部門下達學分標準,中職和高職兩種學歷對應相應的學分總數。學分制可以解決不同生源學生授課的問題,因此課程設置必須合理。在學分制的大環境下,通過不同生源的導向,讓高中畢業生多選擇專業基礎課程,讓中職畢業生多選擇文化基礎課程,經過一年的學分制課程導向和因材施教,在二年級的時候,兩種生源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就會有所減小,項目設計課程對于所有學生來說就不難開展,同時也符合高職的高層次職業化教育的理念,培養出具有職業能力的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