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的愛情范文

時間:2023-03-24 10:30: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蘋果樹下的愛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蘋果樹下的愛情

篇1

們在生活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會遇到“毒”。其中有的是天然或人工的化學物質,有的是“病毒”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能力化解毒素、維護健康。但是,大部分人還不知道,我們的心靈受到“毒素”的侵擾已經愈來愈嚴重。

心靈有了毒素,就應該立刻排除,否則,只能越積越多,讓人郁郁寡歡。真正的寧靜,是在我們學會放下的時候――

做一棵舍己樹

一位男孩很小的時候,天天都會收集蘋果樹的葉子,把葉子編成皇冠,扮起森林里的國王;爬上樹干,抓著樹枝蕩起秋千;口渴了就吃吃蘋果。他和伙伴會一起玩捉迷藏,玩累了,男孩就在蘋果樹的樹蔭下睡覺……那真是一段快樂無憂的日子,樹也很喜歡那些時光。

可是隨著日子的一天天地過去,小男孩逐漸長大了,他跟樹在一起的時間愈來愈少了。蘋果樹感到很孤單,有一天男孩來到蘋果樹下,蘋果樹說:“來啊,孩子,來,爬上我的樹干,抓著我的樹枝蕩秋千,吃吃蘋果,在我的樹蔭下玩耍,快快樂樂的。”

“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不要爬樹和玩耍。”男孩說,“我要買東西來玩,我要錢。你可以給我一些錢嗎?”

“真抱歉……”蘋果樹說,“我沒有錢。我只有樹葉和蘋果。孩子,拿我的蘋果到城里去賣。這樣,你就會有錢,你就會變快樂了。”

于是男孩爬到蘋果樹上,摘下她的蘋果,把蘋果通通帶走了。蘋果樹很快樂。

可是,在那之后,男孩好久都沒有再來。有一天,男孩回來了,蘋果樹高興地說:“來啊,孩子,爬上我的樹干,抓著我的樹枝蕩秋千,快快樂樂的。”

“我太忙了,沒時間爬樹。”男孩說。

“我想要一間房子……”他說,“我要結婚了,所以我需要房子,你能給我一間房子嗎?”

“我沒有房子,”蘋果樹說,“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不過你可以砍下我的樹枝去蓋房子,這樣你會快樂的。”

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樹枝,把樹枝帶走去蓋房子。蘋果樹很快樂。

可是,在那之后,男孩又好久都沒有再來。當男孩再回來時,蘋果樹好快樂,快樂得幾乎說不出話來!“來啊,孩子,”她輕輕地說,“過來,來玩啊!”

“我又郁悶又傷心,玩不動了,”男孩說,“我想要一條船,可以帶我離開這里,你可以給我一艘船嗎?”

“砍下我的樹干去造船吧!這樣你就可以遠航,你就會快樂。”蘋果樹說。

于是,男孩砍下她的樹干造了一條船,坐船走了。蘋果樹很快樂,但也感到一絲傷感。

許多季節過去了――冬去春來,多風的日子和孤寂的晚上,樹在等待。最后男孩終于回來了,年老和疲憊使他不能再渴望玩耍、追逐財富或出海航行。

“我真抱歉,孩子。”蘋果樹說,“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

“我的蘋果沒了。”“我的牙齒也咬不動蘋果了。”

“我的樹枝沒了,你不能在上面蕩秋千了。”“我太老了,沒有辦法在樹枝上蕩秋千。”

“我的樹干沒了,你不能爬樹了。”“我太累了,爬不動的。”

“我真希望我能再給你些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沒有,我只是一個老樹墩,我真的很抱歉……”

“我現在需要的不多,”男孩說,“只需要一個安靜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好累好累。”

“好吧。”蘋果樹一邊說,一邊努力挺直身子,“正好啊,一個老樹墩是最適合坐下來休息的,來吧孩子,坐下來,坐下來休息。”男孩坐了下來。蘋果樹很快樂。

心靈絲語

在我們一生中,曾擁有多少這樣可愛的蘋果樹呢?除了感恩我們更應想到:一個讓人尊敬的人應該不是總想著自己得到了多少,而要問問自己這一生中施予了多少。

金錢不是婚姻的主人

有一個億萬富翁上臺演講,問聽眾:“愛情能用金錢買到嗎?”臺底下有很多人大聲答道:“不能!”有的人還高呼:“愛情是無價的!”

富翁微笑不語,隨后讓五對戀人上臺做次試驗。聽眾很多,五對戀人并不難找。

富翁對男人們說:“我用1000元買你們的愛情,你們賣不賣?”

五個男人毫不猶豫地說:“不賣,愛情是無價的,多少錢都不賣!”

富翁又說:“5000元,賣不賣?”

五個男人紛紛表示不會出賣自己的愛情。富翁接著問:“10萬元,賣不賣你們的愛情?”

這次五個男人遲疑了一下,然后還是堅決地表示不會出賣愛情。

富翁又問:“如果我出50萬元,你們賣不賣自己的愛情?”

有兩個人選擇了“賣”,其他三位依然選擇不出賣自己的愛情。

富翁問那兩個人:“你們為什么出賣自己的愛情?”

一個人說道:“有了50萬,我可以去投資,到時賺更多的錢,有了錢,以后還怕沒有女朋友嗎?”另一個人的回答則簡單得多:“有了50萬,可以找個更漂亮的女朋友。”

富翁對剩下的三位說:“我出500萬,請你們出讓自己的愛情,怎么樣?”

其他兩個男人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只有最后一位還是拒絕了。

正在這時,最后一位男人的女朋友,突然站起來對富翁說:“面對500萬不為所動的男人,固然讓我很感動,但是花500萬來愛我的男人,我也不會因為他有錢就輕薄和厭棄他的真心。”

全場無語。

心靈絲語

金錢能帶來食物,卻帶不來胃口;能帶來婚姻,卻帶不來真情……最后還有一點至關重要:愛情不應仇視金錢。

學會成人之美

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其實共有兩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還有一位是奧爾德林。當時阿姆斯特朗說過一句話:“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言。在慶祝登陸月球成功的記者招待會中,一位記者突然問了奧爾德林一個很特別的問題:“阿姆斯特朗先走下去,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遺憾?”

在全場有點尷尬的注目下,奧爾德林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大家在笑聲中都給予他最熱烈的掌聲。

心靈絲語

成人之美的確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它需要寬廣的心胸、助人為樂的精神。能夠成人之美,是一種氣度,一種胸襟。

懂得換算幸福

三個人在談話。一個是軟件工程師,一個是小區的保安,另一個是一位牽著小狗的老人。

軟件工程師說:“現在我每月收入6000多元,除去各種開銷還可剩余4000多元。”他話音剛落,便引來保安的贊嘆。保安說:“我每個月才掙1000多元,你剩余的錢就相當我四個月的工資呀,你真是太幸福了。”

對此,老人對保安說:“假如錢可以買來幸福的話,你應該學會換算幸福的方法。比如說這位搞軟件的年輕人吧,每月可有4000多元的存款,一年可存5萬元左右,而你一年大概只能存下1萬多元。在和你相比,他的確是賺得很多了。可是有了錢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首先是居者有其屋呀。你以后肯定是要回老家的吧?在你們那里,商品房每平方米多少錢?”保安說:“一千多一點。”

老人接著說:“這就對了,在北京卻要近萬元。如此算來,假如你要買一幢上百平方米的房子10年就夠了,而這位搞軟件的年輕人則要20年。這樣算來,你的幸福應該是這位軟件工程師的兩倍啊。”

心靈絲語

幸福原來也可以這樣換算,只要換一個角度,換一種心情,就會發現,自己原來就很幸福,幸福就在自己身邊。所以說,有什么樣的幸福定義,就會有什么樣的幸福感受。

淡漠身后的閑話

狄仁杰是武則天當政時期的名相,以斷案著稱。在他任宰相前,只是個豫州刺史,雖然官位不高,可是他公正廉明、熱愛百姓,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一致稱贊。

后來,武則天考察了狄仁杰的政績后把他調回京城,并授予宰相的重任。武則天素聞狄仁杰為人寬厚,常聽眾臣談起,以為不免有些夸張。一次,她與狄仁杰閑談時,有意測試他,便說起了舊事:“狄愛卿,你現在為國家忠臣,處事更要謹慎。你在汝南時,就曾有人到朝廷講了你不少閑話。你想知道這人是誰嗎?”

狄仁杰答道:“陛下如果認為臣有過錯,臣便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臣的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至于是誰在背后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都可以相處得更好一些。”

武則天聽狄仁杰這么回答,感到他氣量大、胸襟寬,自此以后更加賞識他、敬重他,授予他“國老”的稱號。后來,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則天流著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里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這就是狄仁杰的為人之道。古代也好,現代也罷,只要人們遵守這一原則,以忠厚寬大的心懷面對背后的閑話,總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與諒解的。

有人說,假如我們知道別人在背后怎樣談論我們的話,恐怕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了。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與人之間友誼的話。正相反,它告訴我們,對于背后的閑話可以不必認真打聽和計較。

要知道,人們背后一時之興所至,談到了你的過錯或缺點,說了對你不順的話,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爾一兩次順口說來的話,也并不證明他不夠朋友。假如你不知道,這件事就會和沒有發生一樣。可是,假如你經常擔心別人背后對你的談論,而要千方百計地去打聽的話,傳話的人可以把事情夸張或歪曲。這樣,本來是有意無意的閑談,就會成了相當嚴重的有意中傷,就會影響到朋友之間的友誼。

心靈絲語

篇2

有一棵樹,靜靜地躺在那片白色澄凈的蒼冥中,或許,是因為沒有風吧!那濃妝修飾下的藍,久久不曾散。

有一棵樹呀,有時候真的無法判斷……

我,用淺淺的文字不知寫過多少次樹,又不厭其煩。每每靠近,沉靜思考,就能在它的生命中,汲取不一樣的體悟,或多或少!

關乎愛情,關乎生命,關乎教育。

我喜歡與樹相連的詩歌,它們往往與愛情相關。

是誰想來生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而誰又是一棵開花的樹,在佛前苦求五百年,只為結上一段塵緣?

愛情里,我們或許更該平等相處,像橡樹——“你有你的銅枝鐵干”“我有我的紅碩花朵”“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兩年前看過一場《愛有來生》的電影,記憶深刻的是在那千年銀杏樹下裊裊升起的茶香。微風拂過,吹走的歲月是等待的人心中深深的傷。

淚多長,直把沉寂半個世紀的心呼喚。即便你是復仇的女子,冷若冰霜,高高舉起的頭,在陽光下多樣的變幻。或許,當初相見時滿身的紅,就注定了血樣的拼殺。你能去愛我嗎?就像你手中繡出的杜鵑花,長長久久,密密麻麻,一如你的笛聲,悠長、縷縷卻牽絆。

我等著你,眼角,含著,無法抹去的思念。

而今見你,這一襲白衣裳,面龐安寧得像塊明鏡,幸福和快樂都洋溢在臉上,我們之前的相約,在千年銀杏樹下,你已淡忘。

愛情終究還是要埋在心上,就像樹扎根在泥土里。我想見你,給你幸福和快樂,而今,你卻已經擁有。即使不是我給的,我也快樂。

愛情,像銀杏樹,千回百轉。

一朋友挑剔成性,年近四十卻依舊獨身,談及條件,他答:我想找一女子,有樹一般的氣質。

聽得我很無語,樹這般的誰不愛?凡事沉穩,歡快生長,卻又恭謙得厲害。更為難得的是不吵不鬧,在你身邊還默默撒下芳香,絕不邀功。

我想這等女子必是有大德,要么就有大智慧。我等凡夫俗子難以達成此類境界。唯求生活安穩,能看淡,看透,不徒添煩惱即可。

此時,突然想到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關于人生三大境界的說法。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人生有時需要的是一種求孤獨、求寂寞的心境。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有時需要執著、永不放棄的精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生有時需要一種頓悟、猛然省悟的機緣。

仔細審視這三境界,樹里卻早已滿含,樹的孤獨感、執著感,還有那時時的反省早就成了一種常態。

如樹一般的生長,天底下的女子并不是為了長成天下男人歡喜的模樣。

一個孩子畫了一棵樹送給我,這像是惠特曼筆下“綴滿花朵的蘋果樹”嗎?還是斯蒂文森“點亮了許多盞,又點亮一盞在我家門口”的街燈?

師:你這是畫的一棵樹嗎?

生:是的。

師:這是棵什么樹呢?

生:反正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它是棵會結果子的樹。

師:結不結果子其實并不重要,你覺得呢?

……

篇3

今天,受世人崇拜的畫家凡高從墓里走了出來。他的思想一會兒停留在國立美術院里,一會兒又飄到市中心的自己的雕像上。這位沉睡了多年的畫家,面對著世人對其突如其來的稱頌、贊美——這些他本該早就得到的東西——他本想自己會感到喜悅,可誰知一點喜悅的感覺也找不到,臉部已經麻木得動不起來,永遠只留下當年自殺時的絞痛表情。

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走著,轉眼到了國立凡高博物館,轉了一圈,他吃驚的發現自己當年涂鴉畫下用以發泄的東西居然也被鑲在了漂亮的畫框里。還有那些當年來不及上框的,放在床底下怕是早就霉爛的作品,居然被他們翻出來,也一一裱好,還被刷上了光油,那顏色顯得比剛畫好的時候還要鮮艷。瞧,這上面還有些評論:“凡高先生的這幅畫,筆觸剛勁有力,色彩以黃、綠為主,根據透視原理,作者以這三個重疊的三角構圖,力求給人一種震撼力和肉眼的錯覺……”凡高看了后,暗暗發笑:“我畫這畫的時候可沒想這么多。”

一會兒,凡高托著手肘,在另一個玻璃櫥窗前停下了。這里展出的是當年凡高和弟弟提奧的通信。他又吃驚的發現,人們居然把這幾百封書信按著時間一一排好,展出時還附上注解以及對上一封信的提示。有時,兩封信的內容明明聯接不上,凡高的研究者們卻加以猜測,硬是要說些信的人對前面的問題是避而不談,故意隱瞞。還有一些平淡無奇的詞被圈了出來,注解上標著:“這詞影射了……”凡高本來滿高興的發現了世人對他是如此的關心,但一會兒,他就惱了!這寫給弟弟的家信居然給他們分析得支離破碎,每個詞藻都被猜測得失去了原味。

凡高離開了,他接著來到了在阿爾的故居“黃房子”。他又一次吃驚的發現那個小閣樓里的擺設居然沒有改動過,但奇怪的是原來斑駁的墻壁被粉飾一新,也不見滿布的蛛網,這里已成展覽凡高生平的地方。一群游客踩著碎步,小心翼翼的走了進來。他們輕手輕腳的,害怕碰亂東西,甚至是瑣碎無用的東西,但卻對著凡高的那張鋪著軟墊,放著煙斗的黃椅子大呼小叫:“這就是我在他的畫中看到的那一把!”也不怕把這屋子的主人嚇跑!凡高跑到浴室,發現自己的那個發黃的浴缸不見了,后來才發現它被搬到了屋外,并且盛上了土,栽滿了漂亮的郁金香以紀念它的主人。凡高瞅著這個成了花壇的瓷器,只想作嘔。

接著,他又去了文森特紀念館,海牙博物館,印象派美術館,看到了自己的作品,書信,生活用品甚至還有兒時的玩具都無保留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他頓時覺得乏味極了:“我活著的時候,從未有人如此關心過我,現在我死了,人們卻又像發了瘋似的!他們說我是瘋子,卻又一個勁的贊美我,還想洞悉我的一切,也不知道誰是瘋子。”

凡高走了,腳步比以前更加惆悵,他回到了那個被鮮花裝飾得發膩的墳墓,再一次躺下,并再也不打算起來。

發現_650字

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蘋果打中了他的頭,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我坐在蘋果樹下,蘋果打中了我的頭,而我卻只發現了一個蘋果。我多么想有自己的發現啊!“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快我便有了自己的“發現”。

一天,我獨自一人在家看書,可肚子在跟我“唱反調”了,一看鐘,才知道,不知不覺已經中午。我突然想起媽媽教我的《餓肚十八菜》,決定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煮雞蛋。好不容易煮熟了兩個雞蛋,本想大吃一頓,可一著急亂了手腳,手碰到兩雞蛋燙了個小泡。我連忙用冷水沖洗,匆忙中將那兩熟雞蛋和生雞蛋“混為一籃”。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一共幾十個雞蛋,我怎么分辨誰生誰熟呢?難不成要我個個打開?我氣得拿那些雞蛋出氣——把它們放在桌子上打轉,還自言自語道:“什么破雞蛋,明明是兩笨蛋,氣死我了。”無意中我發現第一個轉得很快,我來了興趣,又拿起一個,只轉了幾圈就停了。因為好奇我轉完了全部的,沒想到只有兩笨蛋”“鶴立雞群”。我想:會不會是它們呢?萬一不是呢?我按捺住內心的激動與緊張,小心翼翼地剝開其中的一個一看,哇!那就是我朝思暮想,寢食難安的“笨蛋”啊!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來得全不費工夫啊!

這難道僅僅是巧合,還是另有蹊蹺?我趕緊上網尋找答案,原來雞蛋煮熟后,蛋白和蛋黃都凝結成為一個整體,旋轉的時候,整個雞蛋就一起轉起來了;而生雞蛋里蛋白和蛋黃是液體,蛋殼是固體,蛋殼旋轉時,由于慣性蛋黃和蛋白不能一起跟著轉,因此就阻礙了蛋殼的運動。通過這種方法,生與熟不就一清二楚了嗎?

我的發現雖不像牛頓那樣轟動世界,但我心卻比吃了蜜還甜,因為我在其中找到了科學的樂趣。

發現_500字

發現=成功

人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題記

留心的觀察,留心那些細小的發現,你會發現許許多多有益于我們的微小細節,是誰說細節決定成敗,而決定細節的難道不是一雙懂得發現的眼睛,一種懂得發現的眼光嗎?

曾閱讀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某中外合資企業招聘管理人員,面試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三個人外出打獵,一個人發現了這只野兔,另外一個人打死了這只野兔,第三個人拾回了這只野兔,問誰該得到這只野兔?結果絕大都數應聘者都選擇了后兩者,而忽視了發現者的功勞。我想這就猶如一部影片,也許有的人會為它的激動不已,也許也會有人為他的結尾留戀惆悵,但卻極少會有人為影片的開頭而喝彩鼓掌。

篇4

你提出的問題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經十四歲了,已經邁進開始成為一個女人的時期。你問我說:“父親,什么是愛情?”

我的心經常為這種思想而跳動,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個小孩子交談了。進入這樣一個年齡時期,你將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個明智的人時,你才是幸福的。

是的,十四歲的少女都懷著一顆跳動的心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什么叫愛情?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希望成長為男子漢的小伙子也在思考這一問題。親愛的小女兒,現在我給你寫的信不再是過去那樣的信了。我內心的愿望是:告訴你要學會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我希望做父親的每一句話都能像一顆小小的種子,促使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的幼芽萌發出來。

愛情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平靜。在童年和少年的時代我最親近的人是我的祖母瑪麗婭,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滲透到我內心的一切美好、明智和和真誠的品質都是受恩于她,她死于戰爭前夕。她在我面前打開了童話、本族語言和人性美的世界。有一天,在一個早秋的夜晚,我和她坐在一顆枝葉茂密的蘋果樹下,望著空中正飛往溫暖的邊遠地區的仙鶴,我問祖母:“奶奶,什么叫愛情呀?”

她能用童話講最復雜的事情。此刻她的一雙眼睛呈現出沉思而驚異的神情。她以一種特別的、與往日不同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說“什么叫愛情?……當上帝創造了人類時,她在地球上播下了一切有生命的種子,并教會我們延續自己的后代,生出和自己同樣的人。他把土地分給一個男人和女人。告訴他們怎樣打窩棚,給男人一把鏟子,給女人一捧種子,然后對他們說:‘一起過日子吧!延續后代,我要辦事去了,一年之后我再來,看看你們怎么樣。’”

“整整一年之后,有一天一大早,他和大天使加弗利爾來了,他看見這對男女坐在小棚子旁邊,地里的莊稼已經熟了,他們身旁放著一個搖籃,搖籃里睡著一個嬰兒。這一對男女時而望望天空,時而又彼此看看,就在這一瞬間,他倆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美和一種從未見過的力量。這種美遠遠超過藍天和太陽、土地和長滿小麥的田野。總之比上帝制作和創造的一切都美,這種美使上帝顫抖、驚異以至驚呆了。”

“他向大天使加弗利爾問道:‘這是什么?’

“‘這是愛情。’‘什么是愛情?’大天使聳聳雙肩,上帝走向這對男女,問他們什么是愛情,但是他們無法向他解釋。于是上帝惱火了,他說:‘那么,好吧!我要處罰你們,從即刻開始,你們要變老,你們生命的每一小時,都要消耗你們的一點青春和精力!五十年后我再來,看看你們的眼神里表現出什么人……’”

“上帝為什么還能生氣呢?”我問奶奶。

“是的,要知道,一個人不能創造連他自己本人也沒見過的東西。但是,你往下聽啊!五十年后他和大天使加弗利爾又來了。他看見了一座非常好的小木屋代替了原來的小棚子,草地上修起了花園,地里的莊稼已經熟了,兒子們正在耕種,女兒們正在收麥,孫子們正在綠草地上玩耍。在小木屋門前坐著一個老頭和一個老太婆,他們時而看著紅色的朝霞,時而又彼此望望。上帝從他倆的眼神里看見了更加美麗和更加強大的力量,而且又增加了新的東西。”

“‘這是什么?’上帝問大天使”

“‘忠誠!’大天使回答說,但是他還是不能解釋。這次上帝更加惱火了。他說:‘人!你們為什么沒有老多少?那好吧,你們的日子不長了,以后我再來,看看你們的愛情將變成什么。’”

“三年后他與大天使又來了。他看見男人坐在小山坡上,一雙眼睛呈現出非常憂慮的神色,但是卻仍然表現出那種不可思議的美和力量,已經不僅僅是愛情和忠誠,而且蘊藏著一種新的東西。”

“‘這又是什么?’”他問大天使。

“‘心靈的追念’。上帝手握著自己的胡須,離開了坐在小山坡上的老頭,面向著麥田和紅色的朝霞,他看見,在金色麥穗的旁邊站著一些青年男女,他們時而看看布滿紅色朝霞的天空,時而又彼此看看……上帝站了好久,看著他們,然后沉思著走了。”

“這就是愛情,我的小孫子!愛情比上帝權威大,愛情是人類永恒的美和力量,一代一代的相傳。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要變成一把骨灰,但是愛情將成為賦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類世代相傳的紐帶。”

我的小女兒,這就是愛情!世上各種有生命的東西生活、繁殖,成千上萬的延續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但是,只有人懂得愛。而且說實在的,只有他善于像人那樣去愛的時候,他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愛,不能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說他只能是一個成為人的人,但是還沒有成為真正的人。

篇5

在畫家郭燕的人生中,有三個片段是她很難忘記的――

片段一:四歲那年,她用彩色鉛筆畫了幅畫,畫中,高大的蘋果樹下站著一個人,那人大張著嘴,剛好接住了掉下來的一個蘋果。這幅畫被寵愛自己的媽媽拿到左鄰右舍中四處炫耀,表揚她的繪畫天賦,小郭燕從那時起,便得到了對繪畫最初的熱愛和信心。后來的執著,也許都是由這株四歲的蘋果樹開始。

片段二:2005年,郭燕賣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紫色印象系列3號》。3萬元的售價對于現代藝術品收藏領域來說,實在是不怎樣起眼,但創作得到市場認可這件事本身,卻遠遠超出了金錢的意義。這件事對郭燕來說,也是人生中的重大轉折,從此,她走上了職業畫家之路。

片段三:國家美術館作為中國藝術品最高殿堂,收藏的一定都是中國最頂尖的藝術品,自己的作品能夠進入這個殿堂,是所有藝術家朝思暮想的事情。郭燕很幸運,她得到了。在接到電話說中國美術館決定收藏自己的兩幅畫作時,郭燕沉浸在了巨大的喜悅中,四歲那年的成就感和自信又回來了。自此,繪畫終于成為與她人生相伴的另一個伴侶,無論多久,都不會再離棄。

得到幸福,和得到成功沒什么不一樣

郭燕愛穿黑色,衣服90%都是從頭到腳一身黑,然后用鮮艷一點的圍巾或飾品來點綴。見她的那天,在她位于成都藍頂的工作室,她一直向我道歉,說因為籌備11月1日在北京的畫展,自己忙得跟本沒時間收拾自己。其實,在我眼里看來,她根本就不需要怎樣去刻意打扮。那份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樣子,并不是人人都能夠具備的。

在她小有名氣之后,很多人質疑,覺得她是因為自己比常人優越很多的物質條件才能比別人更快地走向成功。當然,這種質疑不是沒有道理。郭燕的丈夫是成都最大餐飲集團董事長,大她8歲,對她疼愛有加。這樣的生活環境,還有幾個人愿意每天在干燥簡陋的畫室里一呆7、8小時呢?偏偏郭燕就愿意。說到家庭,郭燕的表情里滿是驕傲。她把自己5歲女兒的一幅畫拿給我看:“她也會畫畫呢!不過我很矛盾到底要不要她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實在是太苦了。”

是的,繪畫這條路太苦了,但你自己怎么又能一直這樣走下去呢?我沒有把這樣的傻問題問出口,從她的表情我就知道,她根本就沒有想過答案,一切的苦,都覺得是自己理所應當承受的,也就不覺得不公平。

說到自己事業的過程中,她一直會提起她的老公,這個功成名就卻愿意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男人。如果沒有他,今天的郭燕也許還在哪家廣告公司,兢兢業業卻一生不甘。他鼓勵她堅定走上職業畫家的道路,他也不停地肯定她,安慰她,給她不需要顧及任何經濟負擔的物質條件。毫無疑問,郭燕是幸福的女人,一個女人想要擁有的一切,她都有了。

這樣讓人羨慕的幸福,是上天過份眷顧這個女人?不。她說,幸福和事業成功沒什么不一樣,都是付出多少,就換來多少。所以,幸福也要自己去努力得到,坐在那兒等,什么也等不來。在老公需要的場合,郭燕會打扮得光鮮亮麗地出現,雖然私底下,他們倆都是生活近乎節儉的人;從未干涉彼此的事業,甚至盡量不過問對方的任何具體事務,但如果對方有需要,一定會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對于這個創造條件讓自己能走到今天的男人,永遠心存感恩和愛,絕不認為他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這些道理每個婚姻中的女人都能說出一大籮筐,但真正地去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全部?

感謝得到的,并更加珍惜

郭燕說,她和老公的生活幾乎是“節儉”的,兩個人都不喜歡掛一身名牌,生活消費也很低。我問這種“低”是什么程度,她想了想,回答:“不會比普通人多。”

在現代藝術品收藏領域,很多人一夕獲得巨大的利潤,也有很多人因此而傾家蕩產。我問郭燕,做為一個真正的行內人,對投資藝術品收藏,有什么建議。她皺起眉頭,很認真地思考了大約兩分鐘:“投資藝術品行業和投資其他任何行業沒有不一樣,關鍵是,你要懂。不懂,就不能正確地判斷價值,不能判斷價值的投資,難道不是盲目投資嗎?”她也表示,自己身邊有很朋友都希望她能夠幫助他們投資這個行業,都被她拒絕了。拒絕的原因是,她覺得畫作經受市場的檢驗,希望被市場認可,這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自己在畫畫之外,也跨入這個行業最世俗的一邊,那就不能像現在這樣,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地畫畫了。她說,能夠選擇自己摯愛的行業工作,那么一定會有最好的工作狀態,自己就是這種幸運的人,應該珍惜。

在采訪過程中,“幸運”這個詞被郭燕反復提過很多次,我能夠感受到她對自己目前狀態的滿意。哪怕每天7、8個小時呆在工作室里,沒有尋常美女應有的花枝招展的社交活動,也不會覺得枯燥。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既然自己得到了,哪兒敢浪費?

郭燕的女兒5歲多了,女兒的保姆在家已經呆了整整六年。她說,你看我是不是幸運,當媽的都知道,要給孩子找一個好阿姨有多難,我的阿姨在我家一呆就是六年,這六年里,她幫我省下了很多照顧孩子,處理麻煩家務的時間。郭燕也表示,慢慢開始發現自己有把事業和生活分不開的傾向,但沉迷在自己的事業中這種快樂,確實是別的任何事情都無法替代的,所以她也不想改變什么,有太多機會,需要她努力去把握。

“理性”才更高級

在我們的心目中,藝術家應該都是至情至性,瀟灑善感的,郭燕美麗的外貌也會給人這種錯覺。但當你走近她以后,就會發現,她是個做事情邏輯性強,一點都稱不上“感性”的人。

她熱愛畫畫,但也用生意人的思維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什么時候開個展,需要準備些什么東西……她的生活,一直都在自己的控制下,井井有條地往前走。在采訪的幾個小時里,她一直不停地接到印刷廠的電話,關于自己個展海報和宣傳冊的印制等瑣事。很難想象,這樣一位隨時可以請4個助理的畫家需要親自過問這些小事,她倒認為是理所當然:“任何事情我都要自己過問才放心,這并不會影響我畫畫,因為,我是個理性的人,情緒都在畫里。我相信‘理性’才更高級,包括愛也是。”

她的理性在很多地方表現出來:對女兒的教育是要做個善良、正直的人,老公為自己夾菜也要說聲謝謝,從不回避藝術品都是商品這一事實,在畫作通過市場的考驗同時要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她不市儈,但很真實。毫不掩藏自己在畫畫這個領域的野心,自信自己可以做到最好。郭燕絕不承認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但她很堅定地認為,每個女人的生活都要有目標才行。

我們就“夢想”和“現實”的問題討論了半天,她承認,自己能夠選擇夢想成為自己事業的人,確實很幸運。而因為生活所迫,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的話,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生來就有責任,我們都逃不開的,如果完不成這個責任,就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女人要活得有自尊,就得接受這種游戲規則。”她說得很溫柔,語氣里卻有無法忽視的力量。

女人,就該有女人的世界

盡管把事業當生活,但她也有屬于自己的,外人不能輕易走進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沒有生意,也沒有太多紛繁的事務,它是郭燕的私人世界,只分給她摯愛的人們。

第一個世界,當然是她與老公和女兒的家庭生活。在采訪中,說到自己的老公,郭燕無數次用“老夫老妻”這個詞來形容。但她也驕傲地告訴我,兩人結婚已經有十幾年了,從來沒有吵過架。兩人習慣于“相敬如賓”的相處方式。如果說很多女性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家庭的壓力,那郭燕無疑不屬于這其中之一。

第二個世界,是她自己畫筆下的世界。當她拿起筆,開始畫畫,她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她說,自己筆下的每一幅畫,都是自畫像,那些畫作中展現出來的人與人,人與城市之間,親密而又疏離的關系,正是她內心對周圍,對整個世界的洞察和反思。這種創作的過程,只有獨自一人時,才能完成。

第三個世界,是她與朋友的世界。郭燕很認真地對我說:“我的朋友,他可以笨,但一定不能不真誠。”她強烈的自尊心令她從不愿意為自己的事情去麻煩別人,更不愿意開口求人幫忙。但在大大小小的個展籌備過程中,卻得到了來自很多朋友的幫助。在這點上,她一直心懷感激。

對話――

你總說女性要自尊,自尊的含義是?

女人要有自尊太重要了,因為自尊包含了很多方面的意義,比如有夢想有目標,比如勇敢堅定,比如不依賴他人……我一直教育我的女兒,希望她將來能成為一個善良、正直、堅強的人,這就是我在培養她的自尊。

30歲以后,很多女性變得更現實,更缺少夢想,你對年齡是怎么看的?

其實我對年齡的概念非常模糊,也沒有遭遇過所謂的“30歲分水嶺”。現在偶爾回想一下自己這幾年走過的路,就覺得并不需要重來一次,未來總是越來越好,那我何必留戀背后的時光呢?讓時間慢慢地走吧,不必回去了。

篇6

歷史在劍橋凝固

初到劍橋,筆者就被劍橋大學的歷史古韻和康河的美麗寧靜深深感動,難怪當年徐志摩在《再別康橋》里會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當一條水草”的不朽詩句。浸在康河詩情畫意的柔波里,相信每個國人都會如徐志摩般甘愿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于是,我們這些訪學們就戲稱自己為“水草”了。

劍橋大學所處的劍橋是一個擁有10萬居民的英格蘭小鎮,建立在沼澤地之上,充滿了陰柔詭魅的神秘,這個風景秀麗的小鎮有一條河流M貫其間,這就是“康河”(River Cam)。早在公元前43年,羅馬士兵就駐扎在河邊,后來還在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橋,這樣,河名Cam和橋bridge加在一起,就構成了Cambridge(“劍橋”)這一地名。 不過徐志摩將之譯作“康橋”,筆者也更喜愛“康橋”這個相對柔和的譯名,一則與發音更接近,二則不像“劍”那么劍拔弩張得咄咄逼人。

同許多國人一樣,在徐志摩《再別康橋》的優美詩句陪伴下,初到劍橋的筆者也開始了在劍橋的六個月但足以享受一生的尋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古色古香的建筑、曲徑通幽的街巷,那小橋下波瀾不驚的流水,無一不令人驚嘆時間在康河里的停留,歷史似乎在劍橋凝固了。

劍橋對悠久歷史的傳承直接地反映在其充滿歷史古韻和田園風光的美麗校園:劍橋大學既沒有圍墻,也沒有校牌,31個學院就是一座座小型大學;每所學院的校園都是郁郁蔥蔥、風景如畫,草坪上綠草鮮花,美輪美奐,讓人心醉。田園詩畫般的康河,遍地開放的雛菊、風信子、水仙花、郁金香,康河中優雅的天鵝,成群的大雁、野鴨等水鳥,不知已在此經歷了幾代的輪回?甚至在最著名的國王學院的草坪里,常見怡然自得的白牛或白馬一家三口盡情享受著陽光下的天倫之樂,一派田園的浪漫。《傲世的學術重鎮:劍橋大學》一文介紹道:“若說劍河是劍大的靈魂一點也不為過。因著它,更凸顯出劍大那份學術的靈秀韻味,尤其是在游客較少‘入侵’的后園(The Backs),那份學院的寧謐肅靜才是劍大的精髓所在。春天時,小野花肆意地綻放,招搖得很,連老樹也不得不為春天忙著綠上枝椏,那是個結合了春天心情與戀愛陶醉的季節。有趣的是,后門外還能見到三三兩兩的牛馬悠閑徜徉的一幕,一份田園的風韻于是就悄然蕩漾開來。到了新學年的秋天,席地紅炎炎的小徑那份濃郁的秋色,更是美且浪漫得讓人整顆心酥碎而落淚。”

仿佛幾百年不變、歲月無痕的美麗是劍橋人的驕傲:幾百年的幽巷曲徑、幾百年的教堂鐘樂、幾百年的男童合唱、幾百年的庭院門房…… 美麗的校園處處寫滿了歷史,彌漫著傳統的古韻:手拿椅子腿的國王在三一學院的門頭靜靜站立,牛頓的蘋果樹年年歲歲春花秋果,嘆息橋、數學橋、克萊爾橋幾百年來淡定地任古老的康河在身下不疾不徐地緩緩流淌……

最愛的還是4月的劍橋,林徽音的一首《我說你是人間四月天》,將劍橋的四月天幻化成了永恒的經典。徐志摩和林徽音這一對才子佳人的“康橋遺夢”成就了不朽的《再別康橋》,那詩意的優美瀟灑,襯托著沼澤地上的陰柔詭魅,古老的劍橋充滿了神秘的魅力和誘惑。4月的康河是punting的世界――“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游康河是一定要體驗在方頭平底船(punt)上撐篙punting的愜意的,而且最好能體驗一回夜游康河,因為《再別康橋》中“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一定是夜色下的浪漫。感謝我的劍橋朋友們,讓我領略了日光和星輝下的康河之美,而沒有留下遺憾。

在劍橋尋夢除了撐篙游康河外,是一定要去朝拜一下這些劍橋明信片景點的:基督學院里的彌爾頓的桑樹(Milton’s mulberry tree),學院的教職員花園里有棵繁茂的桑樹,大約是在詹姆斯一世時期栽種的,當時提倡發展絲綢業,據說彌爾頓當年時常坐在這棵桑樹下寫詩,所以這棵樹被命名為彌爾頓桑樹;圣約翰學院的華茲華斯房間(Wordsworth Room),1787年,17歲的華茲華斯成為該院的學生,住在F單間,他曾在詩中以“‘神仙的魔杖’突然改變了我的生活”來表達他初到劍橋的感受,學院的餐廳至今還掛著他的肖像;三一學院里的拜倫雕塑(Byron' s Statue);當然別忘了一定要去格蘭騫斯德(Grantchester),看看附近的“拜倫湖”(Byron' sPool),曾橫渡達達尼爾海峽的拜倫就是在那片池塘里練就了自己的游泳功夫,拜倫曾在日記中回憶當初在康河游泳的情景,稱“那是我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

當然康橋尋夢之人是一定會去鷹酒吧(Eagle Pub)喝上一杯啤酒,再品嘗一下英國最著名的“魚(和)薯條”(fish & chips)的,倒不是因為這里的吃食如何美味特別,享受的是它的環境。至今在劍橋還流傳著一個讓劍橋人無比驕傲的玩笑說法:DNA是在pub(酒吧)而不是在lab(實驗室)里發現的,就是說的在鷹酒吧這個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們喜歡聚集的酒吧里,而不是在他們工作的實驗室里,1953年2月28 日DNA的發現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和詹姆斯•沃森發現了DNA,已經“找到生命的秘密”。

筆者的名譽導師巫寧坤先生在《劍橋的靈性》一文中這樣回憶他對劍橋的印象:“每個學院,中世紀的也好,現代的也好,無不有一個芳草如茵的庭院、一座英國國教的教堂、一座掛滿了英國歷代國王和杰出校友畫像的大餐廳,還有一座滿藏古籍和手寫本的圖書館。一切活動仿佛都遵循著古老的規矩和古老的洪鐘的節奏在運行。那鐘聲里仿佛還回蕩著多少個世紀的回音。每一件事物都是一片活的化石,一個至今綿延不絕的過去的見證。”

詩情在康河駐足

希臘神話里有座赫利孔山,是專司文藝和智慧的九女神繆斯居住的地方,傳說山上有兩眼泉水,這就是詩歌的靈感之源泉。希臘盲詩人荷馬在他史詩的開篇就向繆斯女神求助,請女神賜予他創作靈感,因此寫下了不朽的《荷馬史詩》。多年后,在英國,劍橋才子彌爾頓在為克倫威爾政府鞠躬盡瘁并遭遇坐牢失明之重創后,也在詩歌的開篇向繆斯女神求助,寫出了不朽史詩《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劍橋大學800年校慶時國王學院外墻上的代表劍大精髓的四幅畫作之一就是失明的彌爾頓和他的《失樂園》中亞當和夏娃被天使長逐出伊甸園的情景,由此可見彌爾頓在劍橋校友中的杰出地位。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柯勒律治都在劍橋大學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在康河的靈性滋潤下,將浪漫主義詩歌的創作推向了鼎盛。

想像一下春天的劍大“后園”吧!那里連綿不斷的金燦燦的黃水仙絕不遜色于華茲華斯家鄉湖區的黃水仙;吟誦一遍《我好似一朵流云獨自漫游》吧!華茲華斯的這首代表詩中那浪漫唯美的湖畔春色令人心醉,徜徉在康河兩岸黃水仙的金色花海里,你就知道這位劍大圣約翰學院校友的湖畔詩人之所以長壽的秘訣了。一想到跛著足的英俊拜倫在劍大三一學院的庭院中牽著熊漫步的可愛情景,就不禁莞爾;這位畢業于哈羅公學、出身于蘇格蘭貴族的花花公子有著桀驁不馴的個性,在中學時代就有“激情公子”的稱號;他的那種放浪個性在19世紀初的劍橋大學似乎更容易形成爆發力;當時學校不是規定不準養狗嘛,他就別出心裁在自己的宿舍里養了一頭熊,反正學校也沒規定不許養熊;在劍橋,他初次顯露了卓越的詩歌才華和諷刺的鋒芒,也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他的詩作《唐•璜》《恰爾德•哈羅德游記》帶來的聲譽使他受到劍橋師生的狂烈歡迎,劍橋人似乎忘記了這個三一學院昔日的浪蕩公子在校時的種種不檢點。

與劍橋淵源最深的英國詩人當屬年輕有為,極富個人魅力的魯珀特•布魯克(Rupert Brooke,1887―1915)。這位吸引了眾多文人趨之若鶩的年輕詩人當年迷戀上了格蘭騫斯德田園式的生活,他從學院搬出,租住在果園旁邊的一間農舍里寫論文,每天除了學習,還常常跑步,到河里游泳,赤腳在村莊上散步,劃獨木舟往返于劍橋,以水果和蜂蜜為食,盡情享受著英國鄉村生活的甜美。事實上,他躲到這個安靜的地方來也沒能好好看書,不斷有朋友造訪,都是今日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有哲學家羅素和維特根斯坦,小說家福斯特和弗吉尼亞•伍爾芙,經濟學家凱恩斯和畫家奧古斯塔斯•約翰,最終以布魯克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朋友圈“格蘭騫斯德群”。他們談古論今,品茶聊天,享受著蘋果樹下的悠閑與愜意。

在某些月色撩人的夜晚,布魯克和伍爾芙會到離果園不遠的拜倫潭去裸泳。布魯克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他說:“我不假裝能理解自然,不過我和她相處愉快。我看我的書,她料理母雞和風雨,我們都很有耐心。一位老婦人為我準備蜂蜜、雞蛋和牛奶,她整天坐在玫瑰花園里干活。”在一次前往柏林的旅途中,布魯克滿懷思鄉之情,寫下了那首關于劍橋的最著名的詩作《牧師古宅,格蘭騫斯德》,正是這首名詩的最后兩行使得格蘭騫斯德果園里的下午茶百世流芳。

與劍橋有緣的詩人,除了那些鼎鼎大名的英國詩人,不得不提到中國的新月派詩人徐志摩,還有劍大國王學院橋邊那令每位路經的國人駐足的刻有《再別康橋》不朽詩句的白色大理石詩碑。國人初識劍橋,多是緣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有著詩之靈性的康河成為了徐志摩的“赫利孔山”,徐志摩、林徽音才子佳人的“康橋遺夢”成就了詩人徐志摩和不朽的《再別康橋》。徐志摩與詩本無緣的,是劍橋的美麗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欲念。在《吸煙與文化》中他曾經這樣寫道:“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么。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開啟地和棲息地,是他短暫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光。他把康橋當作他“生命的源泉”,“肉體的眷戀之鄉”,“精神的永戀之鄉”。

徐志摩曾三次來到康橋,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間,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并邂逅了美貌才女林徽音,形成了關于愛、美與自由的純真信仰,產生了他為之傾心的社會理想。換言之,劍橋所表現的英國式文化,構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橋理想。他的興趣也轉向文學,喜歡寫詩。在劍橋的日子里,徐志摩整天幻想著和林徽音的美麗生活。他在國王學院的康橋上對林說:“你我融化在了這康河里,所以這康橋才是美的。”1922年春天,徐志摩和林徽音結伴同游劍橋。據當年徐志摩的同學、后來在國王學院擔任院士的英國人羅伯遜爵士回憶說,林徽音特別喜歡劍河上的一座橋,至于哪座橋,老人記不得了,但老人卻記得徐志摩每天都陪林徽音在橋上或散步或佇立。

第二次是1925年4月的重游,劍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歸國后寫下散文 《本人所曉得的康橋》。“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倫潭――“Byron's Pool”――當年拜倫常在那里玩的;有一個老村子叫格蘭騫斯德(Grantchester),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這是上游;下游是從騫斯德頓下去,河面展開,那是春夏間競舟的場所。上下河分界處有一個壩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徐志摩重游英國。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于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揮筆吟成了那首曾經啟蒙了無數中國人對劍橋的認知的傳世之作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

篇7

一、 時空交錯的三條敘事線索

影片《模仿游戲》有著厚重的歷史背景,主角艾倫?圖靈被譽為“現代人工智能之父”,他性情怪癖,情感激烈,與世俗格格不入,作為電影中的首要人物,對這一角色的刻畫有著很大難度。因此,影片安排了三條敘事線索,場景分別對應為謝伯恩學校、布萊切利園的解碼室和曼徹斯特的家中,這三個代表性地點可以用來概括圖靈的一生。導演將三條時間線索反復穿插,力求不浪費一個鏡頭,讓觀眾直觀全面的了解這位天才的一生。

為了達到盡可能還原真實的效果,本片中少年時期的鏡頭選擇在圖靈本人就讀的謝伯恩學校進行實景拍攝。一方面,中學時的圖靈顯露出了非比尋常的數學天才,他的數學成績令同學們羨慕又嫉妒;另一方面,他同樣也是個反叛的少年,對于感興趣的科目非常努力,對于希臘語等沒興趣的科目直接放棄。同時,少年圖靈不太擅長人際關系的處理,他總是形單影只地出入校園,受盡了同學們的捉弄。此時,克里斯托弗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位少年天才,可以說,克里斯托弗是圖靈性格形成和事業選擇中影響很大的人物。他不僅帶來了朋友的陪伴,還向圖靈贈送了許多密碼學書籍,二人在興趣上十分投合,互相欽佩對方的智慧,隨著知識的累積,圖靈對數學、邏輯學等領域更加感興趣,同時也越來越離不開這位朋友的陪伴。但是,當滿懷希望的他等待著開學重返校園時,卻從校長口中得知了克里斯托弗的死訊。這里出現了本片中的一個經典鏡頭,偌大的辦公室中,圖靈與校長對坐,面對校長帶來的噩耗,少年表情十分堅定,只有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悲痛,努力克制讓自己不要流淚。克里斯托弗的離去打碎了少年天真的幻想,卻讓他更加堅定以數學作為自己的事業,這個形象一直烙印在圖靈心中,以至于他將自己畢生心血創造的計算機命名為“克里斯托弗”。

布萊切利園的工作室是影片的最主要場景,密碼小組的幾人專注于破譯德軍的重要密碼“英格瑪”,面對霸道的上司,自大的同伴,圖靈頂住壓力默默進行他的計算機制作。這時的他不但要面對強大的事業壓力,也需要一個溫暖他心靈的人,瓊的出現給了圖靈莫大的慰藉。這個美麗而多才的女人,在男權社會表現出了無限的強勢,在男女比例為1:8的部門,女性總被支配做繁重而低層次的文書工作,瓊憑借自身的天才打破了這個規則,卻仍然處處受到同事的質疑。同病相憐的兩人迅速從同事升級為知己,這種惺惺相惜一度被圖靈誤認為愛情。但在向瓊求婚6個月后,圖靈坦誠的面對了內心的同性傾向,二人又重新做回了好友,共同為盟軍的戰爭勝利而努力。最終,圖靈耗費數月時間制造出一臺名為“克里斯托弗”的計算機,成功破譯德軍的迷式密碼,為二戰中扭轉戰局作出重要貢獻。

事業上的功成名就,生活中的孤單落寞深深折磨著圖靈,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中,他選擇在曼徹斯特的家中度過。但生活并不平靜,為了保住計算機,圖靈選擇了荷爾蒙療法,并最終在藥物副作用和心靈痛苦的雙重打擊下自殺,這位天才選擇的自殺方式也頗具浪漫色彩,他服用了注射氰化物的蘋果,孤獨的死在家中。影片的最后鏡頭便記錄了這一場景,導演沒有可以展現他的死亡過程,而是著重表現了圖靈的孤獨。他消瘦的背影緩緩走向“克里斯托弗”,注視著畢生的研究成果和那段銘記一生的愛情,隨后鏡頭轉到窄小的床頭柜,上面放著一個缺了一口的蘋果。對圖靈生平有所了解的觀眾,對這個蘋果絕不會陌生,因此無需直白的描寫圖靈的死亡,反而可以通過更為藝術的方式表現他最后的選擇。

三條時間線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艾倫?圖靈這個血肉豐滿的角色,無論是人物視角、心理活動和生活經歷,還是他對英國歷史的貢獻和社會的影響力,《模仿游戲》都成功地塑造了正面的形象。

二、 影視化改編過程中的突破與不足

作為一部改編自歷史人物傳記的作品,《模仿游戲》在歷史人物的把握方面非常優秀,在客觀公正的基礎上,抓住了人物的靈魂與精髓,同時,為了增強電影的藝術性和劇情性,編劇在人物生平、細節處理等多處做了改編,可謂是毀譽參半,但不失為大膽的嘗試。

首先,在最為重要的人物性格方面,《模仿游戲》中的圖靈是一位悲劇天才,他破解了納粹的頂級密碼,研制出最早的人工智能機器,識破了蘇德雙重間諜,卻仍然逃不脫命運的捉弄。圖靈激情、智慧,同時又寂寞、失落,在機器將要被砸碎時,在被性顛倒罪名時,他內心脆弱的一面暴露無遺。相比之下,圖靈的同事休則截然不同,同樣是從事密碼工作,休十分A滑世故,打壓反對力量,籠絡新人,而圖靈習慣于埋頭苦干,一門心思開拓技術,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這個設定讓人聯想起題材相似的影片《美麗心靈》,該片中的經濟學家納什便是一個心靈極度純真,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天才。但歷史上的圖靈并非如此,他更傾向于一個愛因斯坦式的科學家,樂于用簡明的比喻、故事或游戲向公眾傳達自己的數學思想和邏輯學理論。在他的著名論文《計算機與智能》中有數處英式調侃,幽默詼諧流動在字里行間,同時,他也是長跑健將,曾經獲獎無數,在文學領域也有所斬獲,這樣的全才與影片中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工作狂形象有較大差距。

其次,編劇對圖靈個人生活中兩次重要的戀情都有所改編,加重了感情生活在電影中的分量,這一方面是為了迎合觀眾需要,另一方面,過于寫實的人物描寫確實會令電影略顯寡淡。在圖靈的少年時期,好友克里斯托弗的死亡是一場重頭戲,在傳記中,克里斯托弗的死訊并非校長傳達給圖靈的,而是圖靈夢中的預感,在得知好友的死訊后,圖靈曾信誓旦旦向母親表示自己與克里斯托弗總有一天會重逢,他們之間的愛,除了惺惺相惜外,還有對彼此才華的傾慕。至于瓊與圖靈之間的感情,影片給了較大的篇幅進行鋪墊,詳細展現了瓊從普通的秘書和記錄員一步步成為機密小組的一員的全過程。作為女主角的她,性格中有著圖靈所喜愛的強勢和不服輸,兩人在工作中增進感情,最終圖靈向瓊求婚。而在傳記中,二人的感情更顯得平凡而溫馨,圖靈在求婚當天就對瓊坦白了自己的同性傾向,但瓊選擇了默默接受,最終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二人分開,在戰后再無聯系,10年后瓊另嫁他人。瓊與圖靈之間的愛,不過是最普通的男女之愛,其間的錯失與分開令人嘆惋。電影對這兩段感情的改編都恰到好處,既沒有一味地煽情,讓感情戲掩蓋了圖靈的科學天才,也沒有歪曲或逃避,為觀眾展現了這位天才較為真實的感情生活。

此外,影片在細節處理上還需加強,例如,在圖靈臨死前的報紙上,公然寫著“劍橋大學教授被判流氓罪”,而此時的圖靈,既不是教授,也不在劍橋大學任教,而是在曼徹斯特大學繼續鉆研他的人工智能。電影中將圖靈被指控的時間提前了一年,由實際上的1952年變成了1951年。除以上兩處之外,傳記中明確表示圖靈在接受荷爾蒙療法一年后便停藥恢復,而電影中暗示圖靈自1951年起,一直在接受化學治療。這些細節上的失誤,雖不影響劇情的發展,但讓影片的嚴謹性大打折扣。重視原著中的細節,在嚴謹的態度下進行改變,是傳記文學改編電影所需要注意的。

三、 恰如游戲般的科學觀和道德觀

近年來,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工智能漸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熱詞和學術研究領域的熱門學科。早在1922年,被吉普賽人認為是天才的圖靈走進了他們的帳篷,吉普賽人給他算命后送了他一本書,名為《兒童必讀的自然奇跡》,10歲的圖靈第一次了解到科學,從此,他開始了追尋一生的科學生涯,作為“人工智能之父”的圖靈,對這個領域有著自己獨特的定義。片名《模仿游戲》正是出自圖靈的著名論文《計算機與智能》,在文章中假設了一個名為“圖靈測試”的概念:在提問者面前放置兩個黑箱子,其中一個箱子中有人,另一個是計算機,讓提問者通過遞紙條的方式與其溝通,從而判斷究竟哪個箱子中是人,哪個是計算機,假如提問者最終無法判斷或判讀失誤,則證明機器擁有人工智能。這樣淺顯易懂的解釋,讓普通人了解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和趣味性,影片中雖未直接提及這個模式,但導演從頭至尾都希望觀眾來親身玩一場模仿游戲,將自己想象成圖靈,讓生活中的種種事務變為黑箱子里的問答,最終撥云見日,找到圖靈所要表達的科學觀念。

影片中的圖靈非常善于聯想,他可以將不相干的事物聯系起來,準確無誤的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在那個刻板守舊的年代,兩個少年之間朦朧的戀情為社會所不容。圖靈和克里斯托弗坐在蘋果樹下享受著獨處的時光,這時圖靈傷感地說:“人和人交流時,從來不直說自己的本意,嘴上說的是一回事,卻假設對方知道他的真實想法,我學不會這一套,所以密碼學和說話有什么區別呢?”這句話從密碼學入手,說出了圖靈對普世戀情觀的悲觀態度。在傳統道德觀的有色眼鏡下,圖靈一生的情感都是與世相悖的。盡管他明知要隱藏自己的性傾向,但對心愛的人他仍是執著、坦白到了天真的地步,以至于最后同的偷盜行為暴露出了自己,在當時保守的英國社會,民眾無法忍受鼎鼎大名的教授是一位同性戀者。僅僅是由于c社會價值觀的背離,就足以讓一個對社會發展乃至人類歷史做出巨大貢獻的數學家被貶低得一文不值,在當時,圖靈的個人問題掩蓋了他所有的貢獻。直到21世紀的今天,英國女王才向圖靈頒布了“皇家赦免”,肯定了圖靈在科學領域所做出的成就,并直面其受到的不公平、反人道待遇。

在這位天才的眼中,無論是科學、道德還是整個人類社會,都不過是一場場解密游戲,影片用深刻的人物對白表達了圖靈眼中的科學觀與道德觀,既靠近了主流審美,也沒有矯枉過正,充滿了生活的激情與思考。

篇8

其實,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上海市政廳工部局管弦樂團就已經仿照歐美的做法,將常年音樂會分為夏季露天音樂會和冬季音樂會兩個演出季。夏季露天音樂會每年6到9月舉行,地點設在外灘公園、兆豐公園和虹口公園等處。交響音樂會的票價很便宜,一般為2角至1元,而管樂音樂會是免票的。當時的觀眾很踴躍,根據1922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資料記載,那年夏季,外灘公園為音樂會設置了一千兩百個座椅,但前往的觀眾卻有兩千八百人之多。由此可見,上海的夏季音樂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如今不但恢復了這個傳統,而且已經類似英國的逍遙音樂節,在國際性、時代性、層次和內容的多樣性等方面與世界上的音樂大都市接軌。

2013年的夏季音樂會,7月10日的管弦樂與協奏曲專場“琴迷七月夜——迪圖瓦、卡普松與中國愛樂”可以說是特意為上海市民準備的仲夏夜之宴,三首管弦樂曲、一首大提琴協奏曲都是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的經典名曲,無疑會受到樂迷們的喜歡。

肖斯塔科維奇的《節日序曲》(作品96),1954年11月6日首演于莫斯科大劇院。這是音樂會上演奏得最多的肖氏樂隊作品之一,全曲明快而充滿朝氣,三管大樂隊編制和復雜的配器使音樂顯得華麗大氣,充滿節慶的熱烈氣氛。

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原是為芭蕾舞劇而寫的,舞劇成功上演后,作曲家又將主要段落改編為組曲的形式。1909年,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領導者佳吉列夫邀請斯特拉文斯基根據俄羅斯傳統故事創作舞劇《火鳥》。1910年6月25日,《火鳥》在巴黎歌劇院首演大獲成功,觀看演出的德彪西當面贊揚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從此一舉成名。

該劇的劇情為:王子捕捉到一只美麗的火鳥,火鳥以一支金羽毛求得王子的放行。王子發現有十三位少女在金蘋果樹下游戲,并愛上了其中一位。她們其實都是被魔王囚禁的公主。王子在火鳥的幫助下最終戰勝了魔王,眾人恢復自由之身,王子與公主成婚。舞劇《火鳥》的總譜含十九個部分。1911年,斯特拉文斯基將其改編為由五段音樂組成的管弦樂組曲,1919年作了一些修改,1945年作曲家又將組曲擴展為十段樂曲。

這次上海演出用的是1919年版,現在常用的即此版本。全曲分為六段:

1. 引子——以低音樂器的陰暗旋律開始,描繪出蒼白的天空下荒野遠處中隱約可見的城堡景象。

2. 火鳥之舞——快速的舞曲節奏奇特而又激烈,木管樂器和弦樂器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給聽眾帶來一種十分興奮的情緒。

3. 公主之舞——極為優美的音樂。以俄羅斯民謠為基礎的第一、第二主題分別由雙簧管、大管、長笛等樂曲奏出,呈現出公主翩翩起舞的美好情景。由于音樂的進行多在木管與木管、木管與弦樂、圓號與木管之間的穿插輪奏等方式中展開,所以樂器的音準需要演奏者掌握好。

4. 魔王卡斯采的兇惡之舞——音樂表現的是城堡中的魔王兇惡、蠻橫、愚昧的形象,其中亦不乏諷刺、詼諧的刻畫,為此作曲家還用到了木琴。銅管樂器在這里得到充分發揮。

5. 搖籃曲——魔王困乏了,火鳥唱起了優美動人的搖籃曲。由大管奏出的主題來自俄羅斯民謠。

6. 終曲——四小節的主題由各組樂器反復奏出,全曲最后壯麗地結束。

這部作品,除了音樂的無比精彩奇妙,還是檢驗樂隊水平的試金石,這對于已經“名聲在外”的中國愛樂,應該不在話下。

與斯特拉文斯基創作《火鳥》不同的是,拉威爾的《波萊羅》是他的晚年之作。這是為獨幕芭蕾舞創作的一首西班牙風格舞曲,1928年應旅居巴黎的俄國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夫人之邀而作,同年11月上演于巴黎歌劇院。這部舞曲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全曲的音樂為一個主題的不斷反復,沒有發展和變奏,幾乎都在C大調上,而且節奏不變,只有一個漸強。曲名“波萊羅”其實只是作曲家借用的一個名稱,作品的速度和節奏比傳統的波萊羅舞曲都放慢了許多,這與拉威爾自己的偏愛有關。他曾說過:“我寫這首樂曲并非全是描繪性,而是試圖以節奏的反復為主。”此曲問世后即受到廣泛歡迎,給拉威爾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

也有人在聽這首曲子時,會對那無休止的反復感到單調和枯燥。其實在全曲的九次反復中,音樂還是有許多變化的(也不可能是簡單的重復),如樂器的不同組合造成的音色變化、和聲和配器色彩的變化等,作曲家精心設置的這些奧妙可以在總譜上一覽無遺。

拉威爾的《波萊羅》在全世界影響巨大,許多舞蹈家曾以此曲編舞。其主旋律成為百老匯音樂劇的主題音樂,曲名還成為電影的片名。在1998年的法國世界杯足球賽的閉幕式上,數百名世界級模特在《波萊羅》音樂伴奏下款款而行,展示了法國的特色。

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4)是迪圖瓦指揮的這臺音樂會的另一亮點。擔當獨奏的卡普松是當前具有世界聲譽的大提琴家。我本人對德沃夏克的協奏曲特別喜愛,記得最早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從唱片上聽到這首曲子,捷克愛樂演奏,那張唱片上還有兩只獅子的商標。七十年代末我又從中圖公司購到了一批原裝進口的大提琴協奏曲盒帶,包括羅斯特羅波維奇演奏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協奏,真可謂是精品。

如今,上海的音樂會舞臺豐富了,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在滬已有多次演出,大提琴家有來自國外的大師,也有本土的,如2012年11月我曾應上音著名大提琴教授曹敏之邀在上海音樂廳欣賞了他的學生青年大提琴家蔡菁婧與華東師大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此曲。也許有人會想:這首曲子是不是演出得太多了?說實話,大提琴協奏曲本來就少,能夠稱得上“偉大”的更是鳳毛麟角。德沃夏克的這部作品是世上最偉大的協奏曲之一,也是他最享盛名的力作之一。指揮家和大提琴家們喜歡選擇這部協奏曲,正是證明了它的價值;更何況演奏者不同,詮釋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這便是音樂的生命力和魅力。

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在紐約擔任國家音樂學院院長期間,繼《自新大陸》之后寫的。1894年11月8日動筆,1895年2月9日完成全部總譜,作品題獻給他的好友、捷克大提琴家、“波西米亞弦樂四重奏組”創建人哈努斯·(Hanu? Wihan)。

1896年3月19日在倫敦,協奏曲由德沃夏克指揮倫敦愛樂樂團首演,大提琴獨奏者是英國人利奧·斯特恩(Leo Stern, 1862-1904)。為了更好地欣賞這部作品,我們可以將其藝術價值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民族語言的運用——捷克的民間音樂如舞曲的節奏和風格、美國的本土音樂如印第安音樂和黑人靈歌,這些音樂元素在全曲中都可以找到。

獨奏大提琴表現手法的創新——德沃夏克從十八歲到三十二歲一直在樂隊中拉中提琴,尤其是后七年在斯美塔那任指揮的布拉格國家歌劇院管弦樂隊拉琴,所以顯然德沃夏克對大提琴這件樂器是了如指掌的。在這首樂曲中,獨奏大提琴的演奏技法之豐富實為之前少有,如低把位和高把位上雙音的運用、在兩根或三根弦上的快速連續跳音、泛音旋律等等,而且這種技巧的發揮是符合情感表現的。另外,獨奏大提琴與木管、獨奏小提琴等其他樂器間的重奏、對話和銜接也是現場聆聽的一個要點。

協奏曲交響化的成功范例——聽過該曲的人都會領略到樂曲所具有的浩大氣勢,樂隊編制之龐大為浪漫派弦樂協奏曲中所罕見,而且面對的是大提琴這樣一件中音樂器。這種由獨奏樂器所引出的全樂隊的澎湃氣勢和震撼效果,只有在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才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