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朗讀范文
時間:2023-03-31 08:0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蘭亭集序朗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蘭亭集序》作為王羲之散文體裁的代表作,古往今來被無數仁人志士精評細品,其中探討最多的是作者通過《蘭亭集序》表達的情感態度和人生境界。該文作為高中語文必修篇目出現在我們視野中,如何在達到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引導學生品味、感悟王羲之對生命嗟嘆,探討此間透露的人生哲學,是教師應該認真研討的重難點目標。名師學者對此篇序言散文的解讀不勝枚舉,本文另辟蹊徑,從課文中三個主要的語氣助詞“也”、“哉”、“夫”入手,引導學生涵詠品味其間妙處,領悟作者在特定時期特殊環境下傳遞出來的真情實感。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基礎知識,理解文本內容,熟讀成誦;
2.把握書序的體裁特點,掌握文言鑒賞的方法;
3.通過“也”、“哉”、“夫”虛詞的比較探究,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在于對文言知識的掌握和對語言特點的鑒賞,難點在于體悟作者的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在開始今天的新課之前,老師想與大家分享一則小故事:
(PPT展示)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宋)曾鞏《墨池記》
提問:這主要是講了一件什么故事?哪位同學能簡單概括或者復述一下。(請學生回答,提示難解的字詞,幫其疏通文意)
明確: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故事,也正是由于王羲之孜孜不倦的勤學苦練,才最終使他成為一代“書圣”,才創造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PPT展示蘭亭集序書法圖片)蘭亭集序不僅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其內容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蘭亭集序》。
二、誦讀:整體感知
(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握語氣語調,把握節奏,讀準字音,結合文下注釋把握文章大意。(5分鐘)
點撥:癸丑、會稽(kuài jī)、修禊(xì)/事也、流觴(shāng)/曲(qū)水、趣(qǔ)舍萬殊,“趣”通“曲”、感慨系(xì)之、嗟(jiē)悼
齊讀。
點撥:讀后發現文段各段內容區分明顯,作者的情緒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體有什么不同,我們再細細品讀一番。
分段朗讀。教師示范朗讀第一段。第一段是蘭亭集會盛況的概要,作者心情較為愉悅,讀時娓娓道來。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第二、三、四段,并說明該段大意和作者的情感變化。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詞句,并用文中的話概括。
明確:“樂也”――“痛哉”――“悲夫”
精讀:思想探究
“樂也”、“痛哉”、“悲夫”,我們發現不同的心境,使用的語氣助詞也不同?!耙病痹谶@里有什么作用?
明確:也,在這里放在句尾,作為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表達的是對事物固定狀態的肯定或確定。如“其意常在沛公也?!保ā而欓T宴》)
(二)如果我們去掉“信可樂也”中的“也”字,變成“信可樂”,句義上有沒有變化?哪里有變化?
明確:句義上沒有變化,但是語氣上和句式上有變化。助詞本身就是起語意表達的輔助作用,對句子本身的意義的影響實際上并不大。說話人是在傳達一種新的事情或狀態,若去掉“也”,只是一種平淡的敘述,帶上了“也”,則是特別地傳達出一種肯定的語氣,說話人的語氣得到了加強,情感也得到了深化。三月的江南陽光明媚,春風和煦,作者與志趣相投的友人會與山川林野之間,飲酒賦詩,拋開塵世的紛紛擾擾,享受大自然的寧靜和自由?!把鲇^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蹦恐?,大好風光盡收眼底。感情美和句式美達到了完美統一。“所以游目騁懷”,這里的兩個動詞“游”與“騁”極力表現了動作幅度之大和胸懷之寬。所以作者的感慨“信可樂也”。樂的是此情此景,是樂人也是樂事?!耙病弊衷谶@里不僅加強了作者喜不自勝的情感,也在句式上使行文整齊劃一,富有韻律美。
“豈不痛哉”的“哉”的使用又有什么意義,如何使用“哉”表達作者的心境的?
明確:“哉”在這里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呢”或者“嗎”,如“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豈獨一琴哉”(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此處加強了反問語氣,表明作者痛之切,難道不悲痛嗎?“哉”字含有強烈的語氣,且常用在反問句、疑問句中肯定有力。在此段中,作者的思緒由眼前的景物轉而至對人世的感慨。由“樂”轉“悲”,“俯仰一世”夸張的手法極言人生短暫,人們應該怎么度過這短暫的一生?雖然人們選擇的生存方式存在差異,但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快然自足”。然而一切都逃不過時間的倉促,一切將隨著死亡而消失殆盡。此段其實就是在論述一個問題,那就是“俯仰一世”。時間是殘酷的,死亡的不可抗拒感和人在生命長河中的無力感交織在一起,對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來說,心中自是無限慨嘆。一句“豈不痛哉”戛然而止,悲痛之情縈繞不盡,思緒滿懷!
最后一段最能體現作者情緒的句子有哪些?(“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夫”字在表達作者情感時有什么作用?
明確:“夫”作為語氣詞用于句尾,表示感嘆,相當于“啊”或“了”,在一定的語境中含有一定的感彩。在這里,我們結合上下文,可以推斷出“夫”字是作者對人生苦短的悲嘆,也是對莊子“齊物”思想的一個否定?!耙凰郎焙汀褒R彭殤”是莊周對人生死的看法,莊子夸大了生死的相對性,否定了生和死的區別,認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種觀點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是荒謬的。活著能創造價值,死了卻一無所有,一切歸零,活著和死去不可能等量齊觀,所以作者扼腕而嘆:“悲夫!”
史料補充:對人生苦短的感慨植跟于魏晉士人的心中,縱情山水的快樂是短暫的,老之將至的痛苦是必然的,所以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彼浴豆旁娛攀住分姓f:“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相較于西晉文人對仕途功名的追逐,東晉的王羲之淡化了對物欲的享受和對功名的貪戀,而寄情山水,淡泊明志。既清正為官,又“放浪形骸”。所以他不會有莊子的絕對的逍遙,是務實而不物質的人。所以他明白生的可貴和死的可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提醒世人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是多么必要。
三、研讀:各抒己見
學習了王羲之對待生死的看法,你持何種態度?說一說你的人生觀或者生死觀。(學生自由陳述觀點)
四、小結
王羲之從人類審美同構的角度,把個體放在歷史長河中來看待,由此“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嗟嘆,共同的感嘆,使古往今來的人們相溝通,相延續,肉體雖滅跡,但精神之流水滾滾而東,永不停息。王羲之從橫向的天地萬物到縱向的歷史長河,超越了個體生命,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盃幭确俏崾?,靜照在忘求”。(王羲之《答許詢詩》)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把握短暫的生命,驅散浮華之物的遮蔽,使生命放射出本真自然的熒光,使個體獲得充分的發展,做出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從而獲得精神的永生。
五、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對照王羲之的《蘭亭詩》,比較詩與《蘭亭集序》,品味二者的異同,深切體會詩人的曠世情懷。
蘭亭詩 王羲之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
寥朗無壓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板書設計
暢敘幽情:信可樂也
蘭亭集序 俯仰一世:豈不痛哉
篇2
【關鍵詞】課堂設計 形式 技巧
語文,是一種以抽象思維為主要思考方式的對語言文學有著審美享受的學科。其深度與廣度及其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給教師教學上帶來的是一個巨大的藝術空間,給學生帶來一種審美上的現實存在。在其課堂教學中,因其窮極不竭的層面而呈現出異彩紛繁的設計形式。本文筆者就其課堂設計形式略談一二。
一、導入設計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伊始之際,若能設計得當,能有一石數鳥之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那么這藝術性首先體現在導語的藝術性上。精心設計的導入林林總總,花樣繁多,現就三種略說一二。
1.激趣型
有人說,課堂教學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引子”或“前奏”,戲劇的“序慕”,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課堂的高昂興趣。任何一門學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這濃厚的興趣,有了這對課堂知識的高漲求知欲,勢必會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也必定會把學生的內部動機的源動力推得更強更大,產生的良好效果更持久。
新課開始,教師可通過“溫故”,引發學生“知新”的欲望;通過營造氣氛,激發學生進一步參與學習的沖動;通過啟發性提問,激起進一步思考的愿望。如:在導入《失街亭》時,可復習杜甫的《蜀相》留下疑團:為何“淚滿襟”?亦可輔之以杜甫《八陣圖》,引起知“遺恨”的欲望。在導入《蘭亭集序》時,可以用書法上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帖被唐太宗帶入墳墓的故事入手,營造學生欲知的氣氛,引起參與學習的沖動。在導入《歸去來兮辭》之時,以“五斗米”的典故入手,啟發提問:為何要歸去?是歸在何處去?又是如何歸的呢?激起學生去思考的愿望。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動力,而課前導入的設計,正是沖著這種傾向和動力來的。只要能達到點燃其求知欲,方法方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
2.鋪墊型
導入激趣,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深入扎實,這是受到一般教師普遍重視的,這也是從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上去實施的,但對文本,或理解作者的情感,或理解作者的意圖,或理解文本的文旨等等,則又可以從另外的途徑設計。有些文章,由于流露的情感深沉,又有水到渠成地推到爆發程度。這層層的積累與沉淀,就需要有導入的鋪墊作呼應,使學生能有一個認識的過程,不至于感到唐突。如:在導入《失街亭》時,亦可以楊升庵之詞《臨江仙》譜就的歌曲入手,既能營造氣氛,又能為下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作楔子。在導入《道士塔》時,亦可以舞蹈《千手觀音》入手,為下文之“恨”作情感與文旨上的鋪墊。
3.入旨型
導入中激趣、鋪墊,既有交叉又有之別,一個從學生主體入手,一個從文本內涵入手,可學習文本的最終目標是對文旨的領會與理解,是對人之心靈精神上的陶洗或感化。那么在導入之時,亦可緊扣文旨。用文旨之要與之道引起文本的重點之所在,使學生能扣住文旨充分理解文本。如:在導入《漫話清高》之時,亦可用一個小故事入手,說乾隆當年游江南之時見到河道中往來穿梭的船只,問大學士紀曉嵐,江上的船有幾只,紀學士說有兩只:一曰名,一曰利。把此文的文旨“名利”的界說凸現出來,與文之寫作意圖,即在商品大潮之中要有點清高之旨相統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誠然,導入之法博大精深,藝術性極強。以上三種亦有相互交叉互補之處,不能能有很明顯的界線,不過使用何種方式,如何設計,其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得快樂,學有所得。
二、朗讀設計
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言中獲得諸多信息的心理過程,是直接從文本中學到知識的有效途徑。在讀之中,由于學生眼口耳直接參與,從不同的感官里去吸收信息,受到文本的浸染與熏陶更豐富多彩。課堂里的朗讀,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有助于拉動課堂氛圍,有助于增強對知識的鞏固。朗讀的方式亦因文因人而導,設計亦有不同。
1.多媒體讀
科技的先進推動著教育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教學上的便利。媒體的使用,能有效地發揮其聲音的審美效果,不僅口至聲到,而且畫面亦充其間,使人如臨其境,對文本有更好的體悟與理解,不失為一種上好的朗讀方式。如:在《我愿意是激流》課堂中,用多媒體播放這詩意明艷充滿虔誠的句子,甜美的聲音攫住了心緒,亮麗的相關的畫圖映亮了眼簾,就會使學生在這優美的音響視覺效果中全身心投入到詩意里去,加深對意境的把握。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音響與畫面應相互補充,意趣一致,不能音在此而畫在彼,使音與畫風馬牛不相及,讓人如墜云里一頭霧水。
2.教師示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憑著對文本的理解與體驗,教師若在課堂上根據相應的情感示范朗讀,將給學生以莫大的鼓勵與熏陶。不僅以身感染學生,還可以自身的情感去表達對文本的領會。也許很多教師都覺得讓學生讀讀就行,自己不去“下水”,怕自己出丑。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多余,教師即便做不到腔圓字潤,一字一句全乎標準,但只要以情貫注,亦必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味。如在《陳情表》或《祭十二郎文》等情濃之文的課堂朗讀中,教師憑著自己對文中至愛親情的體驗,用自己的真情朗讀,必能催開學生的情懷,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把握。
3.學生示范
如果說教師的朗讀讓學生覺得有些遙遠,那么讓同學之間朗讀就顯得如此的親近了。學生只要用心去讀,定能讀出自己的理解。如在《蘭亭集序》課堂朗讀中,不同的學生讀到“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一句,就有不同的句讀,不同的句讀就有不同的理解,根據文中的注釋的提示,比較得之孰優孰劣。值得注意的是,在課堂中,教師往往喜歡請朗讀能力較為好的同學來示范,以為有“板”可樣??晒P者覺得,只要能用情用心去讀,哪怕字調走失,亦能產生應有的積極效果。朗讀,別拒絕任何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敢用真情去感悟,給他們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展現他們多姿多彩的不同意味。不管何種設計,都要以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為旨,更好地把握體味文意為上。
三、賞析設計
不管是何種語文課堂,能在其中讓學生得到精神陶治情感充實審美愉悅,就不失為好課堂。在這其間,這種賞析設計應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的文體內容作出相應的設計。從文體的表達方式來看,一般有敘事類、抒情類與說理類三種,現從這三種略窺其方略。
1.敘事類,重在事與人之賞析
敘事類文本,都有相關的人與事,有其情節故事,人物形象。在賞析中,可以緊扣兩個方面:①抓住情節,理順人物如何在情節中豐富與豐滿。情節是矛盾沖突的表現,在矛盾中人物得以展現其特征而讓人感到充實。如《失街亭》,故事情節的矛盾凸顯人物性格,在“失”的過程中,從立狀、扎營、交鋒、鏖戰、退守幾個情節中,豐富了馬謖及孔明的形象,馬謖的張狂與剛愎自用,孔明的深謀與嚴律自責便在其中更完美了。②品味語言,定格出人物個性特征。敘事是為了表現人物之性格,對人物的刻劃方法是直接凸顯其特征的有力手段。寫人,往往有其言行與神情的描繪,或狀其形,或摹其態,或露其神。形與神之中,使人物更趨豐滿。如在《失街亭》中,對馬謖之“三笑”之“笑”至“大笑”的神情及言行的描繪,其人之輕狂矜伐遺露無余;對孔明的“三哭”之“揮淚”“流涕”至“大哭不已”的描繪,其人之嚴法自律明白了了。
2.抒情類,重景(事)與情的賞析
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為抒情服務。鑒于此,就應設計景與情之關系的剖析,是景中含情亦是景情交融,弄懂彼此關系,正確把握情的內涵。如在《我與地壇》中,對地壇景物的細致描繪,就是人物內心情感的狀態變化所得到的契機,景促進了情,讓讀者理解地壇作為人生之師對作者的造化之功。景與情如此,里面的事亦如此。
3.說理類,重在事、情、理三者的有機賞析
正像抒情類文章文本一樣,說理類文本的理是在景或事的上面粘附著的,是一種內在的旨趣,既要依托于景與事,又要超越景與事。此類文常有議論性的句子,那么抓住這個點由此去溯源相關的景或事,從中得出理之依附與理之所在出處。如在《過秦論》中,敘秦史的四個段落與議論的第五個段落之間,是什么關系,史與議是如何相結合的,即秦之崛起、發展、一統、滅亡,這攻與守的差別在哪,在這事件之中就暗含了文旨: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誠然,語文課堂對文本的解讀,主要是要讓學生獲得素養,其設計方略與文本的重點要求應當相得益彰,在審美愉悅中感受文本詩性的光芒。
四、課堂作業設計
學是為了不學,學習的目的是能力的養成。作業是驗正能力的有效方式。為此,理應設計妥當。從能力養成層面上來看,可以有以下類型:
1.鞏固類
這類作業以對知識點的掌握和文旨理解為目標,讓學生加深已有的知識,牢固地掌握與靈活運用。如,當學習了《沁園春?雪》后,可讓學生抄寫默寫。在學習《蘭亭集序》后,除抄寫練書法外還由此去斷句。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雖然看起來簡單,可是能鞏固。只要是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而養成運用能力,都是好的設計方略。
2.拓展類
有了基礎,掌握了相應的知識點,為了使學生的思維走得更遠,了解更多理解更深,設計一些由文本引發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去探究,不時為一種補充與吸納。如,在《〈吶喊〉自序》學習后,布置學生去完成“走近魯迅”之類習作任務,可查資料,可討論互助,以期對大師的更多了解。
3.提升類
基礎牢了,面識多了,接下來要讓學生的眼光和心胸更高遠。這類設計,主要以提升思想與情感為主。如,在《祝?!穼W習后,可讓學生去完成思考:誰殺害了祥林嫂?讓學生對整個社會的性質以及不同人的思想造成的傷害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巴爾扎克的葬禮》學習后,可讓學生界說人之生死意義,以便更好地樹立自我的人生價值觀。
篇3
當前,絕大多數的早讀課都被齊讀課文這種形式所占領,然近期筆者所作問卷調查發現齊讀的效率十分低下。齊讀低效的根源在于,它只是強迫學生在口頭上誦讀經典,典范的語言真的進入學生的內心了嗎?
高一下學期學習《鴻門宴》時,我們將《烏江自刎》印作文言文閱讀練習,學生對霸王別姬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再講授課中的楚漢二主性格,使學生對這一段歷史和歷史人物都產生了濃厚興趣。早讀課上我們選擇了劉邦的《大風歌》、項羽《垓下歌》、杜牧《題烏江亭》、王安石《題烏江亭》、李清照《夏日絕句》、《史記·項羽本紀(節選)》等材料,用PPT投影的方式展示出來。學生先齊讀后代詩人評價詩歌三首,思考楚漢之得失;然后聽音頻材料(中央廣播臺楚漢爭霸專題品讀),接受專業朗誦之熏陶;再安排4人一組,分小組朗讀《大風歌》或者《垓下歌》;最后由小組推薦代表表演朗誦。本次早讀課反響較好,后有多名學生在作文中引用《垓下歌》,還有學生用優美的筆調擴寫霸王別姬的場景。因此我們認為這次早讀課達到了預期目標,它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因而是有效的。
筆者也收集有一個因選材陌生化而導致失敗的教學案例:四月暮春時節,我們選取了兩首與春景相關的詩詞,放到早讀課上與同學分享。分別是宋祁《玉樓春·春景》和張先《天仙子》。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記住“紅杏枝頭春意鬧”和“云破月來華弄影”2句千古名句。當時課程正進入《過秦論》《師說》等文言散文全篇背誦階段,學生已有較重的背誦任務,此時突然加入完全陌生的詩詞并且要求額外背誦,對他們來說形成了額外負擔,因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事后默寫檢查表明,能正確默寫出這兩句的學生不到20%。
由此可見,早讀課應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相關,應避免選取超越學生情感體驗范圍的陌生材料(情感陌生)。早讀課選材更應注意與高中生的審美水平相一致,否則將出現老師神采飛揚,學生一頭霧水的局面。
在激勵學生與文本、與教師形成對話的同時,我們還注意到選取適當的早讀材料有助于提升學生參與早讀的興趣??偟膩碚f以下四類材料適合在早讀課上使用。
一、教材材料
教材中要求背誦的課文及課文選段,大部分是值得朗誦的。無論出于應試需求還是出于審美追求,都不妨在早讀課中安排朗誦課文中的這些典范文章。如高中語文第二冊的《邊城》、《咬文嚼字》、《過秦論》、《蘭亭集序》,第三冊的詩詞等都是經典篇章,值得反復誦讀。
二、教材衍生材料
這里主要指語文讀本和教師自己編選的材料。比如上述楚漢爭霸主題系列詩文等。
三、學生自選材料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十分渴望在早讀課上加入自由朗讀的時間。為回應這種需求,我校在早讀課中增加學生自選材料朗讀時間。這段5~15分鐘的時間作學生朗誦自己的優秀習作、介紹成語故事、推薦優秀文學作品、朗讀自己喜愛的文章之用。
四、基礎知識材料
篇4
摘要:本文介紹了“注釋朗讀法”對于文言文、古代詩歌以及現代文三種體裁的具體使用方法以及“注釋朗讀法”能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功用。
關鍵詞:注釋朗讀法 文言文 詩歌 現代文
大多數的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都忽略了課文小字注釋的功用。其實,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注釋朗誦法”是一種快捷、方便、行之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絕好方法。
“注釋朗讀法”指的是同學是大聲地、集體地將注釋朗讀出來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法有兩大優勢:第一,全班集體大聲朗讀,語速適中,且注釋里的每個字必讀,自然全部注釋就了解于心。第二,集體朗讀的聲音較大且有氣場,能幫助部分容易思維分散的同學集中精力。
大體來說,課文注解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文言文和詩歌的注釋,一類是現代文的注釋。
文言文和詩歌的注釋篇幅較長,一般情況下,如果同學能夠掌握注釋,那么對課文的理解也就相當到位了。
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使用“注釋朗讀法”呢?
學習文言文時,我們可以以課文的自然段為單位進行劃分。可先讀一段自然段的注釋,而后讀一段課文原文,然后再用教師提問的方式進行鞏固。如此施行的原因是文言文的注釋通常較長,注釋部分往往要超過原文很多篇幅。例如人教版必修五課文《滕王閣序》的注解便有三個頁碼。如果不分段朗讀,學生一次朗讀內容過多,容易產生倦怠感且不便于記憶。
詩歌的注釋一般較短。故而我們可通篇朗讀注解,而后朗讀原文進行理解。例如人教版必修二課文《涉江采芙蓉》共有七條注解,篇幅共三行。老師便可讓學生朗讀全部注解以及朗誦全文,而后提問學生對于詩句的理解。
朗讀文言文與詩歌注解有什么功用呢?
首先,朗讀文言文與詩歌注釋可以擴展同學的文化底蘊。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收錄了《詩經》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詩三首》四篇文章,而這四篇文章文后的第一個注解分別詳細介紹了《詩經》、《楚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古詩十九首》等四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作品。能對中國傳統典籍有所接觸并產生興趣對于同學來說肯定是有著莫大好處的。
其次,朗讀文言文與詩歌注釋可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通過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的課后第二條注釋學生可以了解到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通過人教版必修一《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的第二十一條注解,同學可了解到古代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通過人教版必修二《蘭亭集序》這篇文章的第二條注解,同學對“天干”、“地支”紀年法有了個初步的認知;通過人教版必修五《陳情表》這篇文章的第十五條注解,學生可以了解期為穿一周年孝服的人,指的是關系比較近的親屬。語文學科承擔著一個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任務,而讀注釋恰恰能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
再次,朗讀文言文與詩歌注釋可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對學生來說,閱讀王粲所著的《登樓賦》確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于平時朗誦注釋的同學來說,這不是一件難事。例如《登樓賦》有個句子——“臨皋隰之沃流”。乍一看,無從理解。但如果同學曾經朗讀過人教版必修五《歸去來兮辭》中“登東皋以舒嘯”這句詩的注釋,便可得知“皋”是水邊高地的意思??v然我們不知道“隰”的意思是低濕的地方。但我們仍就可以推測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樓的某個方位臨水。再比如《登樓賦》有個句子——“漫逾紀以迄今”,如果同學朗讀了人教版必修三《馬嵬》中“如何四紀為天子”這句詩的注釋,就知道“紀”的意思是十二年。那么自然知道了“漫逾紀以迄今”這句話的意思是這種流亡生活至今已超過了十二年。老師教授文言文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同學能自己熟練地毫不費力地閱讀文言文。而朗讀注釋這一方法確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現代文的注釋相對來說簡短些,但這些注釋與高考題的基礎題有著密切的關系 。比如2012年江西高考語文試卷的第一題B選項考查了“錙銖必較”中 錙字的讀音。而“錙(zī)銖必較”這個詞是在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這篇文章的注釋里出現的。而江西卷2011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的第二題A選項考查了“不落言筌”這個詞的字形。而這個詞在人教版必修五《說“木葉”》這篇文章里以“不落于言筌”的形式出現在注釋中的。
故而,我們針對這種情況,可讓同學對全篇課本的注解進行集體朗讀,然后給出三到五分鐘讓學生當堂默記,而后以抽查和聽寫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不僅每篇文章我們要采取這樣的方式去做,而且應該以月為時間單位,把當月學習的現代文注釋進行溫習。
篇5
一、中學文言文鑒賞教學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
1.1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翻譯、講學,忽視了讀的重要性。讀史學習語文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只有在讀中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豐富內容。而現在的教師為了及早的完成教學目標只是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不太深刻的講解,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翻譯古文上面,很多學生都只是理解文章的表面含義,或者只是知道翻譯的簡單內容,并不是很了解文言文的優美,也不能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1.2教學時重視文章的文化美意忽視了學習其深意。我們要求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僅是要他們學習文章的簡單內容和翻譯方法,更主要的是帶領他們領悟其中的內涵,而現在的老師抓住了文章的美文釋意,卻忽視了內涵的詳細描述。
1.3重視文章的背誦,教學方式陳腐。語文本來是比較活躍的,生活中到處都體現語文的氣息,可有的老師把語文講的太死了,除了做語文作業就是做翻譯,背課文,沒有生動的教學方式,就不能帶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尤其的文言文的樂趣。
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及具體的應用
2.1鼓勵學生多讀文言文,從中培養語感。文言文的講學最注重的就是朗讀,在反復的朗讀中才能深刻的了解其寓意。首先,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現在的資源和工具,自己查資料解決生詞和難以理解的句子,可以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參考書工具,字典和上網搜尋,這樣也可以培養學生提前預習課文,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學習《聊齋志異》一課的講解之前,就要求學生自己去查資料,通過上網看小故事來了解其中的內容,然后深讀其意,達到學習的良好效果。然后就是帶領學生反復的朗讀文言文,古人在寫文章的時候特別注意語言的言簡意賅,會反復的修改,字句斟酌,而中學的課文上所選擇的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良詩美詞,只有熟讀才能深領其意,把握語言的氣勢,對于胼句和散句,長句和短句交叉于文章之中,讀起來瑯瑯上口,波瀾起伏,抑揚頓挫,更能體會出文章的唯美,例如朗讀杜牧的《阿房宮賦》,里面的句子十分的優美,溢美之詞讓人愛不釋手,反復不斷的朗讀,才能夠理解文章的深意是告誡后來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深刻道理。
2.2結合文章,教學注重文章深意的講解。數千年的厚重的文化積淀,是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逐漸被當代學生所領悟,而當前科技不斷地向前發展,社會經濟也不斷地變化,中學生的教育現狀急需要教師的正確的引導,用傳統的文化來熏陶當代信息時代的學生,至詩經獨領始,百家爭鳴,漢賦育人,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系列的文化長廊在歷史中沉淀,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在浩瀚的歷史中如一朵美麗的花留千載余香,所以要借對學生的教育來弘揚我們優秀的文化,鼓勵學生在學習歷史中培養堅韌的品格,豁達的情懷,凜然的大氣等優秀的傳統美德。如在學習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時的豁達情懷,司馬遷《史記》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堅韌的品格,《觸龍說趙太后》的說話策略,還有《陋室銘》追求簡單居室的精神,《愛蓮說》只可遠觀不可褻瀆的君子風度,《論語》的學習方法的培養……這些豐富的文化情感,需要教師的逐步的引導學習,慢慢的究其深意,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2.3別出心裁的講學,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語文學習是比較活躍的,而在語文教學方式上也是多姿多彩,各式各樣的,首先在朗讀方面就可以分角色朗讀,在一些比較重要的段落最好要求學生會熟讀到背誦的程度,以名人說過好文章要“合而讀之,歌而詠之”,把文言文的情感凸現出來,做到讀誦結合,用這種方法能讓學生更好的記住文言文的內容,還可以把它用音樂的形式唱出來,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當時我們老師教我們唱出來,到現在都沒有忘記,把文言文與音樂的完美配合,帶來了強烈的審美享受,激發了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就是在講解方面,可以和學生互換角色,給學生一個廣闊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在講臺上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講解出來,更能鍛煉學生的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把課文演出來,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把學生分角色表演,有扮演太后的,觸龍的,太后女兒的,長安君的,這樣不僅活躍了氣氛,更增強了學生之間的感情。
篇6
一、在導語中呈現美
美是一種情感體驗,要使學生受到感染,走入美的意境中去,教師首先應對美有深切的體驗,有充沛的激情,善于切中學生的興奮點,營造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導語的設計要注入教師對美的理解,注入教師的激情,要進入情境,使學生“觸景生情”,產生美感,從而把學生帶入語文學習的氛圍中。
例如,學習蒙田的《熱愛生命》時,我的導語是:“生命是東逝的一江春水;生命是出墻的一枝紅杏;生命是車轍里的一棵小草;生命是黑土中的一朵蓓蕾。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熱愛生命》,跟著詩人去正確認識生命,珍視生命、熱愛生命?!迸疟染涞膶дZ,營造了“生命”情境,喚起學生對生命積極的體驗,激發學生與作者、與文本對話熱情,提高了學習效率。
可以說,導語至關重要的是調動學生感情,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成為作品中的形象,誘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二、在誦讀中感受美
朱熹說:“大抵觀書以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通過熟讀精思,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作者的感情語言化作學生的感情語言,作者鑒賞的美變成學生眼中的美。
例如,教學李白《蜀道難》,首先播放名家范讀,開篇“噫吁欷,危乎高哉”一聲,就將學生拉入路途艱難、高亢遼遠的情景,然后,指導學生跟讀、試讀,將無聲的文字符號所描寫的情和景轉化為具有聲韻俱佳的藝術氛圍。
創設課堂情境,營造誦讀的感悟氣氛,讓學生耳濡其情,身臨其境,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搏與靈魂,從而獲得一種美的享受。
三、在賞析中悟透美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討源,歲幽必顯”。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文本字詞句的分析,使學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審美鑒賞能力,領學生“披文以入情”。
例如,學習《荷塘月色》時,我不單要求學生有感情朗讀和背誦“月下的荷塘”與“荷塘中的月色”兩節,還要求學生體會其中優美的意境。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角度去賞析文章,感受荷塘的美麗與月色的輕柔朦朧。
情景交融的散文,就得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再現描寫的“真景物”,喚起他們豐富的聯想,接受作者的審美情感,逐漸形成自己正確的審美觀。
四、在課件中營造美
審美的鑒賞離不開想象,優秀的課件營造一種優美動聽,愉快輕松的環境,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如課件中的音樂、視頻和圖片等,可以讓學生自由馳騁想象,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利用課件,展示《荷塘月色圖》,播放柔和、舒緩、清幽的背景音樂,首先讓學生看圖,聽教師范讀,然后讓學生有感情朗讀。這樣,學生便可在在一個飄逸著清幽荷香的月夜,與作者一起“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享受回憶和遐想的愉悅,感受寧靜高尚的洗禮。
作者憑借敏銳的觀察、細膩的筆觸、精妙的比喻、豐富的聯想,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蒼??侦`的荷塘月色圖。通過課件,可以讓學生盡情暢談自然美: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葉,裊娜的荷花,飄浮的青霧,有光有影、有聲有色。
五、在聯想中創設美
課堂教學中,老師可引導學生去聯想與描繪,去再現作者當時抒發感情的生活畫面或場景,從而感受生活情景與作者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融會而成為一種藝術境界。
例如,學習《蘭亭集序》時,學生便可以憑著王羲之形象的語言,結合自己的審美經驗,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曲水流觴、群賢畢集、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畫。課文中精彩的描寫,源于作家的想象,讓學生通過聯想,“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獲得美的享受。
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想象就是用語言再造畫面、再造實體、再造形象,讓學生不斷體驗透過文本展開想象的感受。
篇7
一、當前的文言文教學現狀
(一)教學模式的兩極分化,“文”與“言”不能有效統一
文言文教學,應兼顧“言”(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的積累和“文”(文章的思想內容、章法結構、藝術特色)的感悟。然而,由于高考、中考的導向,絕大多數教師把文言文教學的重心放在“言”的積累上。許多教師為了將“言”落到實處,把文言知識點嚼爛了喂給學生。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教師講解實詞、虛詞、句式等知識點,學生記筆記、背誦、習題訓練。更有甚者,教師不講課文,直接讓學生背參考譯文。這種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使其逐步喪失了感悟文言文精妙語言、鑒賞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生動形象、體會圣人先哲深邃思想的能力。如此,新課標要求的“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徹底淪為空談。另一方面,隨著新一輪國學熱的興起,在各種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文言文經典作品的人文性、藝術性重新被關注。語文教師也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咬文嚼字、機械串講的傳統,在教學方法、內容分析、藝術鑒賞、思想挖掘等方面進行個性化探索。然而,又有部分教師走入了誤區,出現了重“文”棄“言”的現象。特別是上公開課,由于講解文言知識點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且不易出彩,所以老師們干脆把文言文當作純粹的文學作品進行欣賞。在四川省的一次優質課比賽中,一教師講莊子的《逍遙游》,其教學的環節設置為:1、明確文中的“三笑”;2、“三笑”說明了什么;3、體會“逍遙游”的含義。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又引經據典闡述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教師講得無比陶醉,學生討論得熱火朝天,整個課堂熱鬧非凡。然而,最后讓學生談對“逍遙游”的理解時,由于“言”的意思不明確,文章沒讀懂,答案讓人啼笑皆非。所以,文言文作品欣賞如果采取跳過“言”直達“文”的空中樓閣式的教學方式,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違背了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也違背了由淺入深的教學邏輯。這樣一來,學生體會不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文”也就變得虛無縹緲。
(二)教學主體錯位
30多年前,錢夢龍先生提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主張。所謂的“主導”,重在“導”,即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激起學生學語文的興趣,養成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形成語文學習思維;而具體的學習活動和思考過程則是由學生來完成,即所謂的“學生為主體”。目前的文言文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師把相關文言知識點灌給學生,學生只需機械地死記硬背即可。學生幾乎沒有思考的機會,課堂參與度極低。教學的主體成了教師,學生則是袖手旁觀的觀眾。在新課改背景下,有些教師開始從關注自身走向關注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會設置一些環節讓學生參與,最常用的方式就是O置問題讓學生討論,但是學生的活動還是有限,一堂課最多兩三個討論的問題,并且學生的思維成果最終還是被拉入教師預設的答案中,他們只是“帶著鐐銬跳舞”而已,教學的主體還是教師。為什么教師難以轉變角色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對學生缺乏信任。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定位讓其覺得自己是知識的傳授者,總是主觀地認為學生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學生看得懂的不講不放心,學生領悟得到的不講不放心,學生能探索得出結論的不講不放心。這種不敢放手的做法導致最后只有自己唱獨角戲。二是受現行的教學評價機制的影響。在目前的體制下,衡量教學效果最直接的方式是考試。而考試成績與課堂效率息息相關,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會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不愿意分配一部分時間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現實生活中文言文語境的缺失削弱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意志
經典的文言文作品雖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但是由于其距離我們時代久遠,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不再把它當作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除語文課堂之外,文言文基本沒有使用的機會,處于“零語境”狀態。所以,有些專家就認為,“絕大多數中學畢業生只要把現代語文學通學好就可以了,往后在工作中再進修中都用不著文言文。”[1]“文言文,即使會了,又能干什么?如果不教書,也只能自怡悅,茶余飯后哼幾句‘池塘生春草’‘楊柳岸曉風殘月’而已。”[2]很多學生也認為學文言文實用性不強,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學語境與日常生活語境的差距,讓學生對文言文中的有些知識理解起來極其困難。文言文的語音、詞匯、語法等與現代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有很大差別,其蘊含的思想與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有一定的差距,學生與文言文的這些隔閡也會一定程度上削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甚至會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抗拒心理。如:在講解屈原的《離騷》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問題――“談談屈原以香草美人為喻的原因”,目的是讓學生理解“香草美人”的傳統??墒菍W生在理解時,由于沒讀懂文章,對屈原和當時的社會情況缺少深入了解,竟然得出“屈原有戀物癖”、“屈原心理女性化”這樣的結論。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失當,可能會讓學生對《離騷》甚至整個文言文產生抗拒心理。因此,盡管文言文有豐厚的思想內容,華美的辭賦篇章,但是教學語境的缺失,讓許多學生不愿意深入學習文言文,這對我們文言文教學也是個巨大的考驗。雖然當下文言文教學困難重重,但無論是為了迎合考試還是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教好、學好文言文都是勢在必行的。
二、讓文言文教學突出重圍
(一)改進教學方法――把握“言”的規律,重視文的欣賞,力求“文”“言”兼顧。
語言是有規律的,那么語言中的詞義演變、句式變化等也是有規律的。所以在講解文言文時,教師不必逐字逐句地去翻譯,而應側重于引導學生掌握這些語言現象的規律,進而培養其舉一反三的能力和自己動手的能力。在講解文言實詞時,我們可以把詞義演變的規律講授給學生,比如:在講解“兵”的意思時,先講其本義“兵器”,再講“戰士打仗需使用兵器,因此‘兵’又有‘士兵’的之義”,進而講“‘兵器’”和‘士兵’都和戰爭有關,所以‘兵’”又有了‘戰爭’的意思”,最后總結詞義演變的途徑之一是引申,而詞義引申往往是由實到虛的一個過程。那么學生在學習其他文言篇目時,就會按照這個規律去探知其他文言實詞的意義。同樣地,在講解使動、意動、幾種特殊句式時也沒必要每篇課文都去重復,而是把規則講清楚,讓學生自己到具體的語境中去體會。久而久之,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會有所提高。在學生具備讀懂文本的能力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欣賞評價古代文學作品,這不僅是新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也是提升個人文化修養、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如果忽略了“文”的鑒賞,文言文教學就好比是一具沒有血肉、沒有靈魂的干尸,學生根本領會不到作品豐富的內涵,根本無法與古代的圣人先哲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新教學大綱提出的“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則是空談。所以,文言文教學,必需“文”“言”兼顧。
(二)轉變教學角色――采用活動元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謂的活動元模式是指通過活動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模式。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特點、教學資源情況、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將教學內容問題化,進而把這些問題設計為主題活動,這個過程叫做活動元教學設計。對文言文而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文學文化常識、文言知識點、文章的藝術特色和主題思想等。此外,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又可能延伸出一些新的學習內容,比如課本劇表演、視頻欣賞等。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從以下活動元類型挑選:
活動元名稱 活動元描述 舉例說明
以合作探究為核心的活動元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合作探究,形成結論。這是本教學設計的中心活動形式。 《赤壁賦》,學生合作探究“蘇軾的處世哲學”。
以技能培養為核心的活動元 學生開展聽一聽、讀一讀、講一講、寫一寫等活動,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技能 《蘭亭集序》,學生聽配樂朗誦、老師范讀、學生自讀、優生評讀,進而總結文言文的朗讀技巧。
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活動元 老師布置任務,學生自主學習。 解決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知識點時,讓學生結合規律,通過注釋、工具書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己歸納。
以創設情境為核心的活動元 學生通過看視頻、集圖片等方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岳陽樓記》,學生搜集岳陽樓的圖片,感悟景之壯美。
以網絡探究為核心的活動元 學生利用網絡查詢與課文相關的內容(比如人物、事件、時間、地名、文化等),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蘭亭集序》時,學生上網查詢有關王羲之的典故,進而評價王羲之的生死觀。
從上表可知,在活動元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的主體發生了轉移。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管理者,而是課堂活動的主持人;而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他們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參與所有的活動,并且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樣一來,學生的主體性就得以體現了。并且將教學內容活動化,打破了傳統文言文課堂刻板、枯燥的局面,使文言文教學更具生動性和趣味性。此外,由于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大大降低了游離課堂的概率。需要補充一點的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由于受知識結和認知水平的限制,不能對相關知識進行提煉,所以教師在每個活動之后應有一個將零散的知識結構化的環節。
(三)營造教學語境――把文言文教學和現實社會生活對接,消解文言文教學語境缺失帶來的不良影響
據統計,“《說文解字》70%以上的字現代漢語仍然是常用字……我們今天使用的大部分漢字帶有文言文使用標記和文言文色彩?!盵3]這充分說明,文言文雖然與現代生活有隔閡,但是并非與現代人的生活完全割裂。那么,作為教師要善于去尋找現代生活與文言文的對接點,來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讓學生明白文言文很貼近生活并且能服務生活,把文言文教學語境缺失帶來的不良影響逐漸消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那么教師可從哪些方面去尋找現代生活與文言文的對接點呢?1.成語。文言文中的一些詞語在成語當中有沿用,而這些成語在現代生活中使用頻率相當高。如:“顧”有成語“三顧茅廬”(顧:拜訪)、“左顧右盼”(顧:看)、“瞻前顧后”(向后看)等。教師在梳理文言實詞“顧”字的詞義時,就可通過這些常用的成語來解釋,這會讓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而且有助于掌握成語的意思。2.方言。文言文中的一些詞語在方言中有留存,在講解文言字詞的意思時,可利用方言做旁證。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相與”譯為“結交”。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可與方言對接起來。在四川話中,“相與”的意思就是“結交”。例如:這個人太奸了,以后再不和他相與了。3.影視作品。文言文中有的字詞意思很艱澀,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但是時下的影視作品會涉及到一些。教師在教學時,若能夠用一些臺詞中的詞語來解釋文言字詞,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并且會覺得新奇有趣。如:“逆”,學生習慣把它解釋為“反”。但是文言文中“逆”,經常解作“迎接”,蘇軾《留侯論》中有言“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此處“逆”就解作“迎接”。為了讓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點,我們可借用《甄執》中的經典臺詞――“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來做旁證。于漪說:“要真正教好與學好語文,只有立足于社會,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互為補充,才能促使學生的整體發展與綜合成長?!盵4]所以,想要讓學生接受文言文、喜歡文言文、欣賞文言文,必須要有意識地把文言文教學和現實社會生活對接。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除了上文所述的教學模式兩極分化、教學主體錯位、教學語境缺失等問題之外,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文章主題思想與現代人精神世界脫節導致學生對古人的思想觀念不認同、經典作品多角度解讀導致解讀過度或解讀牽強附會等。所以,教師如何帶領學生突出不斷出現的包圍圈,如何讓文言文真正住進學生心里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長久命題。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張中行.文言和白話[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3]王元華.百年文言文教學的反思與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5,(6).
篇8
語文教材是建立在文本基礎上的,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借助于民族語言來體現和傳播的。在《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賢惠、溫柔、善良,為什么焦仲卿要休掉她呢?這顯然是其背后的倫理綱常造成的,由此可從民族文化的角度批判地反思文化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文本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學生審美教育中的作用更為顯著。從《蘭亭集序》的閱讀中,那優美的空間意識、獨特的時間體驗、俯仰捭闔的和諧關系、在空間中感知時間的徘徊、在時光中變換藝術空間,給人以無限的人文滋養。因此,在語感教學中要把握三點:一要強化對學生自身的言語體驗,避免以講代讀,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的閱讀中感知文化魅力,增強語感和鑒賞力;二要強化閱讀實踐訓練,特別是對于語言文字材料的分析,讓學生從內容、形式上把握語義重點;三是要融入語言審美,要從朗讀、吟誦、聽讀、抄寫上感知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融入探究
狄爾泰曾言:“體驗首先是人的生命歷程、過程、動作,其次是人的內心形成?!斌w驗式閱讀是借助于對文本的體悟,從還原作者體驗中喚醒自身的言語體驗,達到“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教學目的。閱讀興趣的激發需要從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要引導學生從探究閱讀中發展思辨能力、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在閱讀《聽聽那冷雨》時,可以讓學生從多次誦讀中來體味語言的味道,特別是在疊詞的詠嘆中,要從委曲情感的哲理思考中讀出民族文化的神韻。學生要從閱讀教材文本中捕捉自己的頓悟,從中體驗文本內在的意蘊。陸九淵曾言“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就是要將閱讀的情感與文化底蘊的挖掘融合起來,在文本體驗中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三、注重師生互動與對話
教學實踐中的主體既是學生,也是教師,學生作為知識的受動者,要從其個體性上加以突出,尤其是要從對話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學生參與語文教學實踐的主動性。教師是學生與教材文本之間的橋梁,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文化挖掘過程中,要善于啟發,激活學生的個性與創新思維。在語文教材的閱讀與鑒賞環節,對話教學貫穿于教師、學生、文本教材三者之間的始終,是激發心靈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任務。對話作為教學策略,利用多重觀點的碰撞與轉化,可以幫助學生從閱讀的探究中激發生命智慧。文學家左拉曾言:“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著黑字的白紙,而是一個人,一個讀者可以聽到他的頭腦和心靈在字里行間跳躍著的人?!笨梢姡诨咏虒W中,教師應從教材文本中挖掘學生的情感,積極構建學生、文本、教師三者的合作,讓學生從教材文本中激感反應,與作者見面,發生靈魂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啟發學生從閱讀思維中涵養人文情感。在鑒賞《我不是一個好兒子》時,教師可以在文本閱讀中實現角色扮演,在情境對話中升華學生的自我情感體驗,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從中體驗那份熾熱的、濃濃的母子情深。
四、在教材中挖掘審美元素
文學鑒賞是提升學生審美旨趣的重要內容。新課標明確了審美教育在學生知情意全面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藝術性、文化性濃郁的精品文學,其豐富多彩的情感魅力,優美雋永的文辭修飾,以及邏輯嚴密的說理議論,都是增進學生情感發展,培養學生高尚審美情操的重要媒介。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源自于作者對生命的追逐,對精神的超越。特別是文學作品所描繪的表象與深層次的審美理解,在色彩、節奏、韻律、結構等形式美中激發著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從文字中體味韻外之致。在《再別康橋》閱讀中,教師可以抓住文本對情景的審美刻畫,以音樂伴奏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拓寬對美的想象,在飽含深情的美學境界中讓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接受、學會鑒賞。
篇9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
就高中文言文教學而言,它既要給學生帶來民族文化的滋養和審美陶冶,又必須針對高考大綱的要求,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在這過程中,它將遭遇種種困境,落實和強化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記憶掌握(諸如背誦名句名篇,文言實詞120個,文言虛詞18個,詞類活用)與讓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主動感知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之間的矛盾;文言文中由于時空阻隔所帶來的語言理解障礙(諸如一詞多義,文言文的六大類語法句式)與現實生活語言交流中常用的通俗易懂的語法,語言特征之間的矛盾等等。
一、轉變文言教學理念,宏觀設計教學流程
“人的思想觀念決定著其行為”。語文教育者首先應當認識學生,在理念上塑造自己在文言文課堂的新角色。如今的莘莘學子不論是生活中,還是在求學途中,都渴望被認可,占據主體地位,在文言課堂上更不喜歡淪為一個被接受的“裝飾品”,如果教育用“搶灘”為主體,一講到底,就容易使學生要么學得吃力,對文言文產生抵觸情緒,要么反忙于“動手”——作筆記,心思卻不知于何處神游,知識的掌握就勢必不牢固。故而給自身的角色定位尤為重要,什么新角色?不是在講臺上一味“子乎則也”講授的“老夫子”,而只是一個積極作指導的參與者。
新角色確定后,緊接著是在意識宏觀設計文言文教學新的操作流程?!罢n前準備—課中發揮—課后總結。”準備是關鍵,包括了文言文課堂上,怎樣開頭,怎樣結束,開頭要激發興趣,結束要讓學生回味。開頭結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帶水,文言文板書、演示要清楚明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都要突出鮮明,以便于學生掌握,這些都需要反復推敲。上課是現定目標實現的“主戰場”。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教師要善于提出恰當的學生力所能及的文言問題(以學生能得到成就感為主)。并且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時間;之后,師生一同交流、互動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聽、說、讀、寫、議、辯、練交替進行,學生的思維得以充分發揮,那么文言課堂就會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了。最后則是總結經驗,文言教學仍然需要及時反思成功之處和不足地方,將個別的教學經驗上升為到一般的模式建構。
二、激活文言文教學,讓學生如坐春風
根據我對文言文教學的體驗,以及最近取得的經驗,我認為文言文教學總體構思可表述為:“熟讀之,背誦之,討論之,領悟之,具體之,拓展之”。
1.熟讀勤背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文言文教學極其重要的方法。通過誦讀能夠培養學生文言語感,感受作者思想,識記文言信息點,這樣會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連學生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誦讀是多形式,多層次的表述活動,可以包括兩大類:一種為初讀文本,讀準字音和句讀,整體感知文意,再讀文本,教師則必須對誦讀進行指導,明確停頓,重讀、語氣、語調、情感等,讓學生體味文情、文趣,三讀文本,教師引導學生賞析特色;四讀文本,落實到知識點上,拓展延伸,五讀文本熟讀成誦。二種則為:在指導字音、字形和語氣停頓等基礎上,首先通過分角色朗讀或分組讀的形式使學生邊讀邊理解文意,感知作者的思路;再次通過精讀,揣摩文章精彩段落,最后通過研讀,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既能感知人文情懷,又可積累寫作語言。
2.靈活處理教材,架起文言文與現實生活之間的橋梁
文言文是古時人們相互交流,表達情感和記載事件等方面常用的語言文字手段。但由于距現今時間相對久遠,缺乏使用的普及性,故學生在認識和理解方面較難把握,再加上語言學科呈螺旋式上升的發展特質,這就使得學生在短期內較難有成效,從而容易產生厭倦,喪失學習信心。
因此,語文教師應根據時展的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除繼承傳統教法外,還應整體處理文言教材,創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全面調動學生的興趣。
首先,就文言教材的篇幅和知識的深難度而言:
(1)長文短教。篇幅長的文言文雖然有信息量大的優點,但因為內容繁多,占用課時多,就容易引起學生厭倦困乏等強勢,所以就必須長文短教。短教,表現在選“點”上。教師對教材進行處理,選擇恰當的“點”進行教學;或以一兩個教學重難點為目的進行短教;或以訓練某種閱讀技能為目的,選取課文中最有訓練價值的內容進行短教等等。
(2)難文淺教。在文言文中常會出現一些用語生僻,意思深奧的文字,這類情況有時需“硬”教,然而更多的是找到突破點,以提高教學效率,或用造字法解構難字義;或以現實生活常識引申到字詞的理解,或用逐層深入的策略,使學生自然輕松的掌握難點等。
(3)淺文細教。淺文,學生一般比較容易掌握,這就避開了為難情緒,而這時,我們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有機的進行文言知識的補充、遷移、拓展等,豐富教學內容。
再次,就文言文與現實生活間的溝通對話而言。現實生活中的交流講究便捷、通暢、易懂,而文言文因其特征的緣故就相對顯得晦澀難懂了,這就致使學生在理解和審美方面形成了障礙,不免容易讓學生有厭煩情緒。怎樣拉近兩者的距離,使學生能貼近品味就成了文言文課堂 待探究的問題。而我就此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聯系現實生活。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忙碌于名利的追逐,匆匆行走于充滿著生硬建設的大街小巷,這種機械的生活,讓人不由得暢想“蘭亭聚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道,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然后發一聲感慨“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反映生活的真諦所在。如此以來,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得到了共鳴,注意力就會集中,思維也會隨之主動參與,文言文就顯得意趣多了。第二,走近學生的心靈,高中學生進了心智快速成長的階段,自發或自覺的會探錄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當想到人生苦短,歲月蹉跎,或許會感傷不已,但學到蘇軾的《赤壁賦》中看待人生的“有限”和“無限”,幸許會豁然明朗,揭開霧紗見晴空。這樣,文言文就真的貼近了現實生活,而學生中那份原有的距離感就少了。
總之,文言文教學應立足于時代特征,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彰顯其個性的發展,讓他們自覺地感受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和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語文;文言文;教學;興趣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中提出要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毫無興致,各類考試中得分率和古文鑒賞能力較低。因此,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就成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下面是我個人的幾點經驗總結。
一、利用恰當的導語,創設新穎別致的古文學習環境
我們要精心設計每篇古文教學的課堂導語,這可使學生在氛圍上迅速進入角色、思維上理解感知而豁然開朗、情感上潛移默化而產生認同。如學習《長亭送別》,就可播放范仲淹《蘇幕遮》一詞的錄音和相關畫面――深秋的時節,絢爛的紅葉、黃花,抑揚的唱腔,蒼涼的旋律,濃重的愁思,音、聲、色的完美融合,帶領學生進入“長亭送別”的優美意境之中。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我設計了如下導語:所謂“太平多文士,亂世出英雄”。周天子衰微、諸侯爾虞我詐的春秋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亂世,也涌現出許許多多英雄。他們或不畏、為民請命,系生死榮辱于一刻,如聶政者是也;或殫精竭慮、為國分憂,置個人安危于度外,如藺相如、燭之武者是也。雖物換星移、時空不再,但在歷史的星空,仍然大放異彩!
二、恰當用典,啟迪學生智慧
在精心備課、確保完成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典故來吸引學生。可以是背景故事,亦可是關聯故事。前者像《燭之武退秦師》中有關晉、楚城濮之戰的介紹,《寡人之于國也》中有關當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現實的介紹;后者如《勾踐滅吳》中范蠡、西施故事、“狡兔死,走狗烹”故事的穿插,《鴻門宴》中“楚河漢界”“分我杯羹”“劉邦南宮論三杰”等故事的穿插,都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從而使課堂效果“錦上添花”。
三、引領賞析閱讀,感受文化的意蘊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古人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但對古文來說,我們的“讀”不是一般的“讀”,而是“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朗讀者帶著自己對文章的深刻理解,進行有感情地誦讀。朗讀者通過聲音的輕重、停頓,語氣的舒緩、抑揚,甚至情態、動作的外化,充分表現古文的內在底蘊和藝術魅力,不僅使自己產生進一步的認識,同時把聽眾帶入作品所營造的意境中,從而與作家情感形成共鳴。可以說,通過“美讀”,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是文言文教學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四、依托教材內涵,陶冶學生情操
教材所選古文都是歷史積淀的文質兼美的典范,既有較高的藝術性,又有較深的思想人文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陶冶學生健康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比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學生感悟到的是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勾踐滅吳》中學生體會到的是勾踐在困境中不氣餒、不沉淪,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精神;《勸學》告訴我們學習要堅持不懈、心思如一;《秋水》則告訴我們要正視自我、虛心求學和“百聞不如一見”的道理。
五、今昔對比,批判地繼承古文化遺產
據調查,學生對古文學習淡漠的一個原因就是認為學習“之乎者也”毫無用處。對此,教師一方面要從思想上糾正學生認識的偏差,另一方面,要逐步引導學生善于從古文化遺產中汲取有益的營養,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又注入新的活力和精神,注意古今對讀,合理延伸。學完《陳情表》則自然引出古代“忠孝節義”問題的探討;《赤壁賦》之后則可引導學生學習蘇子的樂觀豁達,正確對待人生的失意和挫折……舉一個具體一點的例子,在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評價孟子的主張,可引導學生做一些合理的引申: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尊重自然,維持生態平衡,才能實現持續發展;發展經濟更要大力振興文化教育,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前進,形成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目前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孟子描繪的社會藍圖已經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六、師生有效互動,學生自主探討
《語文課程標準》的宗旨之一是積極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此,在古文教學中,教師應引“探究學習”這股活水入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在探討和研究中主動地發現并解決問題。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研究性學習活動?!肚锼泛汀跺羞b游》學過后,可設計“走進道家――觸摸大師的靈魂”這樣的活動,指導學生分組搜集整理資料、比較分析,寫出有一定思想內涵的文章;對于既是名帖又是佳文的《蘭亭集序》,則可以開展有關書法鑒賞和練習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增強對我國傳統書法藝術的了解和熱愛。
七、利用文體亮點,培養審美能力
當前,在古文教學中,我們做的比較多、比較好的是對知識的講授。當然,這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及遷移能力的形成。然而,對知識傳授的過分側重往往導致我們對古文審美教育滲透作用的忽視。因此,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大力實施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和滲透。實踐證明,學生對那些膾炙人口、風格迥異的古文還是很感興趣的,如《孟子》的雄辯滔滔、氣勢酣暢,《歸去來兮辭》的不事雕琢、清新流暢,《赤壁賦》的深遠蘊藉、豁達灑脫等等,都很令人神往。采用這些激發興趣的方法,使文言文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劉鳳嶺.文言文教學實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董貴山.文言文教材全解[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