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書法范文

時間:2023-03-31 07:5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蘭亭集序書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蘭亭集序書法

篇1

王羲之和《蘭亭集序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時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等41位文人雅士歡聚,他們列坐于蘭渚上環曲的小溪兩側,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大家約定一旦酒觴滯留在誰的面前,就得即興賦詩一首;詩如不成,則罰酒三觴。在這次雅集中,總共成詩37首,匯集成《蘭亭集》。眾人共推王羲之為之作序,王羲之趁著酒興,一氣呵成《蘭亭集序》,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世事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序文共28行,324字,字有重復者,書寫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蘭亭集序》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王羲之因此被后世尊為“書圣”,蘭亭也因王羲之獨享書壇盛名。

傳說王羲之此后曾幾次重書《蘭亭集序》,但均遜色于原作。所以,集序原稿一直被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歷經270多年,傳至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無后,去世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將此視為珍寶,藏在寺內屋頂的橫梁上,從不示人。唐太宗李世民酷好王羲之書法,并廣集其墨跡。為得到《蘭亭集序》,他依房玄齡計,派監察御史蕭翼假扮書生,到云門寺從辨才手中騙得。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李世民得《蘭亭集序》墨跡,奉為至寶,對著原本,早晚觀摩,愛不釋手。還命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諸葛貞等人照本鉤摹臨寫,分賜予皇太子、諸王及近臣。民間也廣為臨摹,當時以“唐人五大摹本”最出名。其中的“定武本”是歐陽詢的臨本,于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于北宋慶歷年間發現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是蘭亭刻本中最珍貴的版本。唐人五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內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馮本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定武本和黃絹本現藏博物院。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中國書法的無雙之作,自李世民之后,其真跡一直下落不明。

在蘭亭尋訪書圣勝跡

1600多年來,蘭亭地址幾經變遷。現蘭亭是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從宋蘭亭遺址天章寺遷移到此。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康熙御筆《蘭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嘉慶三年(公元1718年)兩次重修,此后雖幾經興廢,但基本保持了明清時期的建筑格局。

進入蘭亭景區,穿過一條石砌小徑,迎面是一泓碧水,即為鵝池。池水清碧,白鵝戲水,訴說著當年王羲之愛鵝、養鵝、書鵝的故事。池畔的“鵝池碑亭”,為清同治年間所建。碑上有“鵝池”二字,“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補寫。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人稱“父子碑”。

過鵝池越三曲橋前行,是蘭亭的標志性建筑小蘭亭。“蘭亭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碑上“蘭亭”二字為康熙皇帝御筆。雖為一四角形小亭,但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蘭亭碑在“”時期被砸成4塊,上世紀80年代初修復。現碑上“蘭”字缺尾,“亭”字缺頭。這塊殘碑,如今已被人摸得光滑發亮。

小蘭亭東側的“流觴亭”,是蘭亭的中心。據傳說,這里就是當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聚會之處。流觴亭內陳列著“蘭亭修禊圖”、“曲水流觴圖”及1600多年前的流觴用具復制品。流觴亭前柳樹成蔭,修竹茂密,平地上一條不起眼的“之”字形彎彎曲曲小水溝,有水從溝里緩緩流過,顯現出王羲之所描繪的“曲水流觴”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篇2

2、解題,介紹作者:

(1)《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蘭亭宴集序》。序,文體的一種,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文字。書序一般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這里用以記事。蘭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蘭渚,此地有亭,故稱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盛大的文人宴會,臨流賦詩,抒懷后將這些詩匯集成冊,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2)介紹作者及寫作目的。

王羲之,東晉瑯邪臨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杰出的書法家。青年時有美譽,朝廷招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后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為王右軍。他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記敘蘭亭景致和宴會盛況;二是借這篇序言表達自己的觀感。全文既寫出了作者與名士的宴飲之樂,又寫出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的感慨,是一萵流傳千古的名篇。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一次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4、提問、討論: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體現“序”的特點的內容。

5、[點撥]: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篇3

1、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丹陽尹王曠的兒子,太尉郗鑒的女婿,有“書圣”之稱。主要作品《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蘭亭集序》《初月帖》。

2、憑借門蔭入仕,歷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353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永和十一年(355年),稱病棄官,遷居于紹興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3、善于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書法史上,與鐘繇并稱鐘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這兩天正琢磨所講的《蘭亭集序》,想起王羲之,也想起了那些魏晉名士。

首先得感謝王羲之,他對生死苦樂的審美,以的獨特的書法形式給我們提供借鑒。

地壇里枯坐的史鐵生,終于領略到地壇父愛般沉重的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用寫作完成了自我救贖、自我突圍。而好些頗為豐滿的藝人,都沒能從個人的黑暗中突圍出來。這個名單可以開列的很長:海子,三毛,梵高,海明威……

王羲之應該算是突圍出來了的人。

對權貴,我想起他“袒腹東床”,氣度連他后來的老丈人都為之驚嘆!對藝術,我想起他見到老婦人第二次來索墨寶時,先前慷慨的他突然變得吝嗇起他的寶貝來。他就是這樣老是不在我們俗人的邏輯里,讓我們敬佩。

就說這次參加名人雅聚,他由樂而悲,由悲而痛。他和古人晤言一室,和今人一觴一詠,和未來人大談生死。他顯示出遠超同儕的清醒與執著:從容地活,坦蕩地活。

甚至連他的寵物都與眾不同。記得豐子愷先生在其散文《白鵝》里提到過:動物的頭最能表明動物的性格,例如獅子、老虎,頭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強;鵝的頭在比例上比駱駝更高,是高傲的性格的表示。這樣看來,王羲之喜歡鵝,最有可能是看出鵝最能體現出來一種高傲與自由的魅力。

再想想那些魏晉名士,有多少是突圍出來的人呢?阮籍窮途而哭:世界那么大,而我竟無路可走!這是怎樣的一種絕望?劉伶抬棺痛飲,而居。他竟把這個世界看得如此之空,卻又如此之真!或許,活得越真,便痛得越深?

王羲之身出名門,卻能不沾物欲;能登政治高臺,卻能迅速全身而退。我們堅信,王羲之光亮的額頭一定充溢了飽滿的智慧。于是,他成功突圍了。不是偏執而是平和,不求另類而終至圓通。他飲酒后姿態一定是飄逸瀟灑的,但是他的內心一定是穩健的。他知道一代代的覽者,必將有感于他對生死苦樂的詮釋。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一千多年來,20家題跋、觀款,鈐鑒藏印180余方無不努力擠占在《蘭亭集序》的邊角,賣力的表達著對王羲之的首肯。

當我看到作品上那么多處錯漏和幾乎隨性的涂改,我真的擔心,這個意外的結局可能讓我們會錯了王羲之的本意。他沒想到的是,為文學而寫作的《蘭亭集序》,卻被后人稀里糊涂的奉為書法史上的巔峰之作。

想起了《太平御覽》的王羲之:“諸公每朝,朝堂猶暗。惟會稽王來,軒軒如朝霞舉。”讀罷,王公似乎正翩翩而來。

篇5

關鍵詞:書法; 音樂; 聯系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5-146-001

引言:一切藝術都是心靈的藝術,通過不同的作品形式來傳達藝術家不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感悟。從一門藝術領域去審視其他藝術形式,不難發現大多的藝術形式或多或少在創作角度和表現形式上都有聯系。書法的表現形式是用線條和墨跡來完成的,音樂的表現形式是用旋律和樂器來完成的。那么如何將書法創作和音樂創作聯系起來呢?或者說兩者有什么樣的共鳴呢?接下來從三個角度來闡釋書法和音樂的創作聯系。

一、發乎于情,傳達于意

書法作品需要作者真情、真意與創作法度的結合才能稱之為經典。縱觀書法史上杰出的書法作品都伴隨著抒發書法家的真情、真意。以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例,《蘭亭集序》是東晉有“書圣”之稱的王羲之于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記敘蘭亭修葺事畢,群賢舉杯暢飲,形容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王羲之手持鼠須筆,酒意正濃,揮毫于蠶繭紙上。作者的氣度、襟懷、情愫,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后人稱之為“清風出袖,明月入懷”。《蘭亭集序》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就是起初十二行,作者渲染平和的心態,書寫工整,字距、行距皆顯得平淡,同時為后十幾行的創作埋下的跌宕的伏筆,如同音樂創作上起初的鋪墊,與后來的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段落是中間十行,作者的情緒開始激動,時而不時的有些起伏,好像在第一段落后,小酌幾杯繼續而作,開始有涂改的現象,行間距開始變得緊湊,字間距的拉近伴隨著連帶關系的應用,讓人感受到此時心情開始激動,愉悅中夾雜著無奈,音樂創作中往往出現兩端,第一次較為平緩,不至于使作品一下子升溫;第三段是后六行,作者的感情釋放到極致,涂抹現象較多,甚至兩字全涂,重墨修改,隨意性強,是前兩段的升華,隨有涂抹,但更有趣味,傳達王羲之內心世界的壓抑心情,而音樂創作上同樣在部門的處理上往往重復一兩遍,甚至節奏變得更加強烈,作者的目的重點是表達部分,也是突出個性創作的環節。

雖然書法和音樂在創作上有段落的相通性,段落的區分是為了更好地傳達作者內心的真實感受,進而抒發作者的情感和意趣。音樂可以通過節奏、旋律、節拍等等來改變創作的快慢和聲音的高低起伏,表達作者內心的平靜、激烈、歡快、憤怒、壓抑等多種情感抒發。書法同樣可以通過線條的濃淡、急促、平穩、布白等等來展示書法家內心世界的情感。同樣的感情宣泄,不同的是書法是無聲而有痕,音樂是有聲而無痕。

二、書法的線,音樂的律

音樂是用旋律來表達作者的歡快、喜悅、憂愁、憤怒、彷徨、滄桑等心理情緒。書法是無聲的音樂,通過線條的韻律,從簡單的線條符號中給人活力和感染力,隸書穩中有動,篆書圓潤自然,楷書法度嚴謹,行書流暢動人,草書狂動飛揚。隸、篆、楷、行、草通過線條符號的術語傳達書法家的創作節奏,與音樂作品本質相通。

音樂語言是樂音的組織,書法語言是線條的組織,書法通過線條傳達美,欣賞書法作品就能感受到線條具有音樂旋律般優美的節奏。欣賞者稱書法為“線條音樂”,因為書法的線條富含抑揚頓挫、輕重徐疾,如同音樂的節奏、旋律。行草書用筆特點的節奏感要比其他書體強烈,如宋黃庭堅草書《李白憶舊游詩卷》,其筆意奔放,筆勢超邁,其線條“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山回路轉,不可端倪,其用筆節奏變化,令人得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藝術趣味。

音樂創作與書法創作的相通性就在書法可以通過筆墨抒發作者的內心情感,音樂創作上旋律猶如作品的骨架,樂曲《高山流水》通過旋律的變換描繪出層巒疊嶂的山峰和時而溫婉、時而洶涌的河水。引子部分連續運用兩個八度的大撮描繪了山峰在云霧繚繞中時隱時現。樂曲第二部分用輕快的節奏、清澈的泛音把一幅泉從山中來,流經松柏邊的畫面呈現于聽眾腦海。第三部分接著還運用移高八度的重復與前一樂段形成對比并以此結束樂曲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連續運用右手上下行刮奏和左手的上滑音,把急邃的浪濤重重碰擊巖石的聲響送于耳邊。雖沒有角號的昂揚、鼓的粗獷渾厚,也沒有恢宏的交響樂器,全憑那副優美,那反復地迭起,代替了一切多余的話語。

三、書法和音樂的時空性

時空性,是指表象與抽象的物質在空間和時間上存在的規律,任何物質都具有時空性,書法和音樂也不例外,只是從欣賞的角度上講,在某一環節上具有時間性或者空間性,它反映的是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

篇6

關鍵詞:蘭亭序;禊事風俗;三月三日

翻開豐富的詩詞文賦,有關“上巳”三月三日的歌詠記敘,俯抬皆是。為什么“上巳”或“三月三日”有如此魔力,敲擊著騷客文人的心弦?這一天為什么成為文壇豐收的季節?探本索源,我們便可從中看到一幅古代風俗畫。

遠在公元前的周朝,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注重三月時食,每逢此時,要去水邊祭祀,并且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認為這樣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史書稱這種禮儀為“楔”或“祓禊”。《論語?先進》篇;“暮春者,春服既成,寇者五六人,童于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后漢書?禮儀志》記載:“三月上巳,官民皆絮于東流水上,日冼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絮o"可見,在春秋戰國、秦漢之際,三月出游,沐浴祓楔的活動就比較普及了。古人這樣重視暮春三月,是因為在選個時節里,萬物復生,意味著農事的開始,官吏們也要“勸農”了口而“陽氣布暢,萬物訖出”,風和日麗,天朗氣清,大自然的煥發生機,蓬蓬勃勃,也能引起人們愉快和振奮的情緒,帶來吉祥的祝福。古人的有關詩文也反映出這種風貌,.例如晉朝人張華的詩句:“暮春元日,陽氣清明。”《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拔除釁浴,”鄭玄注:“歲時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美,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徐廣的‘史記》注:“三月上巳,臨水祓除,謂之楔。”《南齊書?禮志》:“三月三日曲水會,古楔祭也。”《酉京雜記》:“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禊登高。”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啟滯導生。禽鳥翔逸,卉木滋榮。”《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園會》)南朝梁沈約的詩,“麗日屬元巳,華芳縣在斯。開花已匝樹,流嚶覆滿枝。”《三月三日率爾成章》這類的詩句是不勝牧舉的。

確定“上巳"為祓禊日,不知起于何時,只知道自三國魏以后,楔日就不再用“上巳卯而是固定在每年農歷的三月三日。

祓禊,這種來自上古的禮儀,在漢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來到水邊已不僅僅是舉行沐浴拔除的儀式,而是把它當成宴飲游玩光,更免不了要賦詩行令。達官貴人或文人騷客還在彎曲環繞的小水渠,讓裝飾著羽毛的酒杯隨波泛流,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來喝掉杯中的酒,稱之為“曲水流觴竹o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敘的就是他和朋友三月三日水邊宴飲的盛況。直到唐宋,朝廷還一直重視日的活動,皇帝經常在這一天賜宴、一賜錢給文武百官,并且官修游船畫舫,以助游興。但截止《隋書》,唐宋以后,禊祭不再載于史書禮志,大概是由于隨著歷史的延續,禊日的活動越來越大眾化,成為一種民風習俗,統治者覺著不再適于作為他們專用的祭禮了。

祓楔之風,在我國古代流傳極廣,從各地的方志上可以看到,三月三日的活動在江南流傳的更廣,也更熱鬧,這顯然與南方春天來得早有很大的關系。‘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古代鮒史籍和文學作品里,古人都自稱他們在三月三日的活動為”楔或“祓楔”。如張衡的《南都賦》。“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被于陽濱。,隋朝江總《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詩》:“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高。竹唐代王維《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詩》:“章迎從上苑,被禊向中流。”

然而,我們錯誤地解釋了古人這項活動的名稱,誤稱為“修楔”,所舉之沈約《宋書?札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已也。”倒皆為王羲之《蘭亭集序》的一段文字:“暮春之初,一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楔事也。”未見他例。因而,怎樣理解《蘭亭集序》的這段文字,就成了辯“修禊”與“禊”的重要問題。

遍覽現代各家注本,同樣也都把“修楔”一詞作為古人三月三日活動的名稱來注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選》;“(修禊事也)(為了作)修楔這件事。”還有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歷代文選》、陳中凡選注的《漢魏六朝散文選》、劉盼遂、郭預衡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等等,皆有此誤。

篇7

今天的天氣可真不錯,我們即將前往下一個目的地——蘭亭。

要說天下第一行書是誰,想必這名字已經是家喻戶曉了。那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有著一部代表作,那就是《蘭亭集序》。今日,我們就要去探秘關于王羲之的點點滴滴。

都說王羲之愛鵝,我想這是有道理的。剛進入大門,就是一個鵝池,幾只白鵝在雄赳赳氣昂昂地仰頭大叫。原來,王羲之愛的是它們的骨氣。幾只白鵝走起路來端莊極了,原來王羲之愛它們的氣質啊。鵝池旁邊有一座亭子,亭子中有一塊碑,上面刻有“蘭亭”二字。導游老師說這塊墓碑是后人一塊一塊拼湊而成的,因為在時期遭到了巨大的變化。繼續往前走,變到了“曲水流觴”了。相傳每到一個固定的日子,王羲之就會邀請好友前來喝酒,一起作詩。所以說,在這里,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接著,我們參觀了八個大缸,哦,原來是墨池。據說,王羲之每天要練八池墨水的字。真是令人佩服啊。

接著便是王羲之紀念館了,紀念館里陳列了許多王羲之的作品。有書畫,也有書法。雖在我這個年紀還無法理解他的作品意義,但我卻能明顯地感覺到王羲之字中透露的英氣。可能呢,這就是他的字吸引著人們的原因吧。

走吧走吧,下一站,迎接我們的又將是什么呢?

篇8

【關鍵詞】宋代;文人雅趣;硯臺;形制;紋飾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硯業最興旺蓬勃的發展時期,宋代的統治者鑒于前朝藩鎮軍閥割據的教訓,以文治國,重文輕武的風尚,使得宋朝成為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朝代。崇文使文人的社會地位得到很大提升,文人階層的壯大,對當時社會思想、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文房用具中的硯臺便是其中之一。

宋代,硯臺已由唐代的陶硯演變為石硯。社會風氣的變化使得人們對硯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宋代造紙業的發展、印刷術的發明也促使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硯臺使用的普及使文人墨客對硯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人們對其要求不僅停留在實用上,隨著名坑名硯不斷發掘和生產,人們對其開發、制作、工藝提出更高的要求。“四大名硯”雖在唐代就初見端倪,但正式確立是在宋代。“四大名硯”因其豐富多姿的石品花紋,不斷創新的形制花式,典雅考究的雕刻工藝,為文人階層所認同,對其盛贊不已,影響所及,上達帝王公卿,下至庶民學子。

一、文人參與硯臺設計與制作

宋代的文人墨客除了用硯研墨,還將其納入收藏、品鑒與研究的范圍之中。明代陳繼儒指出:“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一代文豪蘇軾嗜硯成癖,被傳為佳話,“東坡玩硯”也成為繪畫創作的傳統題材。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喜愛鑒藏硯石,有得硯石硯山“抱眠三日”之說。以外,如歐陽修、王安石、蔡襄等文人墨客,他們或參與設計與制作硯臺,或為硯作銘,留下了豐富的硯文、硯詩,為后人所傳誦。不少文人墨客還會為硯著書立說,記下品硯的心得,或對硯臺的品類、設計、制作、使用等進行歸納總結,如米芾的《硯史》、高似孫的《硯箋》等。為了讓更多的人欣賞到自己收藏的硯臺,一些文人還將自己硯臺制成圖譜,結集出版。宋代文人參與的一系列硯文化活動,合力將宋代硯文化推上一個。

文房器物時有文人墨客參與設計和制作,作品完成后再請好友品評,對于喜愛的硯臺,亦是如此。出自他們手中的硯臺因具有了文人品位而身價不菲,“與古銅玉、宋瓷諸器并重”“上者與金玉等價”。文人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會將文人理念、繪畫書法、詩詞歌賦等藝術表現形式融入硯臺的制作中,由此產生文人硯。文人硯追求簡樸內斂與平淡天真,追求外在形式之下的精神意蘊,風格質樸典雅。

載于《西清硯譜》卷九的《蘭亭硯》是米芾親自參與制作的,被視為文人硯的代表作。這方由端硯石制作而成的硯臺,取材于東晉年間,王羲之、謝安、孫卓等四十二位名仕聚于蘭亭“曲水流觴”的故事。硯臺正面邊緣刻有臥蠶紋,右面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側面是“蘭亭修楔圖”。《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流傳千古的文學名篇。硯臺所刻畫的“蘭亭修楔圖”,畫中崇山峻嶺、曲橋流水、白鵝嬉水,人物冥神沉思,一派休閑愜意,把魏晉文人日常生活的精神風貌精確地表現出來,使這方硯臺集文學、繪畫、書法、雕刻于一身。蘇軾也會親自選石制硯,并創制出一些極具個性的硯臺,如宋代流行的抄手硯就傳為蘇軾設計,構思奇巧的龍珠硯和東井硯,清麗秀雅的石渠硯均為蘇軾設計。蘇軾還創制了自然形硯,追求天然無雕琢,這對后世制作硯臺的審美取向產生了很大影響。黃庭堅也一生酷愛硯石,為了制作硯臺,他甚至親自前往龍尾山作實地調查,并作《硯山行》,將龍尾山硯坑的地理環境、硯石品種、石質以及開采情況進行記錄。宋代文人參與設計與制作硯臺的風氣一直延續至今,后世很多硯雕名家本身也是文人墨客。

二、受文人影響的硯臺形制與紋飾

宋代推崇的理學之風提出“言理而不言情”,對工藝美術的審美風格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簡潔質樸取勝。因而宋代工藝品往往具有典雅、平易的風格,很少有繁縟的裝飾,予人清淡之美。硯臺造型、紋飾也大多古樸雅致,宋人除了重視硯石品質,也開始講究硯的形制、裝飾紋樣以及雕工。

宋硯的形制十分豐富,出現了很多體現文人雅士情懷的硯式,諸如蓮葉硯、琴形硯、鳳字硯、船形硯等,無不被文人雅士賦予極高的文化內涵。蓮代表著高雅與圣潔,是歷代文人墨客喜愛表現的題材內容,文人借蓮抒發自己高雅的志趣和高潔的情懷。因而在硯臺創作中出現以蓮葉為題材的作品,或以蓮葉作硯臺的裝飾紋樣,或將硯臺制作成蓮葉形,這種硯臺造型別致,硯堂呈斜坡形,硯底刻有一足,如荷葉之梗。琴形硯也是文人硯中常見的一種硯式,見于宋代多家硯譜的著錄,所刻琴式線條渾厚、簡樸古拙,頗受當時文人墨客推崇。明窗凈幾、布置古琴名硯的書齋,一直為文人所向往,高雅平和的琴聲,意境幽遠,使人產生無限遐想,以琴為硯,寄予了文人高雅的情環。鳳字硯又稱“風字硯”,因形似“鳳”字外框而得名。在米芾的《硯史》中提及“有如鳳字兩足者,獨此甚多,所謂鳳凰池也。蓋以上并晉制,見于晉人圖畫。世俗呼為風字,蓋不原勺闃制,謂之鳳足。至今端州石工以兩眼相對于足傍者,謂之鳳足。鳳之義取五色英文燦然成章也。”可見宋人對鳳字硯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圭硯是仿照古代帝王禮儀時所用的一種禮玉“圭”所制成,但發展到后世,圭多喻為美德,用以贊賞節操之高尚。朱熹以圭比喻美德“圭壁言其質之溫潤”。文人以古代圭的形狀制作硯,實際上是他們追求做人正直高尚,如玉如圭。宋代文人常以物化載體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硯作為相伴一生的文房器具,船形硯、書卷形硯等硯形設計都承載了文人的精神寄托。宋代還出現一種隨形硯,即根據硯石的自然形態進行設計制作,巧用天然石材進行構思,使之符合文人的審美意味和觀賞情趣。蘇軾就曾倡導天硯,“嘗得石,不加斧鑿以為硯”,對硯石不多加雕琢、保留其原有紋理,使硯回歸到自然的韻味,對于這種隨形硯,后人競相仿效。

篇9

一、對于興趣的培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幫手,對于書法的學習首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書法產生興趣之后,再深入的去學習書法的精髓,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老師教學的熱情高漲,師生之間能夠很好的互動,甚至可以相互切磋書法技藝,最終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書法興趣的培養,首先,是上課的形式要有所改變。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在技法上教育學生如何學習,筆畫的起筆收筆,蠶頭燕尾,提按頓挫,等等。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穿插講解一些書法中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歷代大家的生活習慣,行為舉止。例如東晉時期的王羲之在風景秀美的會稽山下、放浪形骸,與多位名仕暢談玄學,喝酒助興寫下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又如一代草圣張旭,觀看公孫大娘舞劍,突然茅塞頓開,自創筆法,猶如飛龍在天,最終有所成就,成為一代大家。杜甫也曾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并且作詩曰“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 ?(líng)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現代的生活環境相比古代來說物質上優越很多,雖然生活富足,但是這樣,也帶來不好的一面,學生明顯有嬌生慣養的趨勢,在學習中容易懶散,多讓學生了解前人是如何學習的,既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又能夠鼓勵他們學習。尤其是對學習年齡較小的學生,更應該如此,從故事中讓他們感受的書法的魅力,以及歷代大家學習書法的精神。

其次,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僅要在課堂上改變教學方式,更要在課后開展活動。由于宣紙,皮紙的柔軟性,易折毀性,每次練習之后的作品,學生經常無法很好的保存,時間長了以后,學生不能了解自己的進步和退步,每天的練習就會顯得枯燥無味。因此老師要幫助學生保存好其相對完整的作品。在一段時間以后,把這些作品拿出來,舉辦展覽。有些學生會害怕自己的作品被別人看到,怕自己寫的不好被人嘲笑,有些學生又怕讓別人超過自己,等等這些心理在學生中都常有出現。舉辦展覽可以讓學生的水平公開,這樣既有助于督促學習不好的同學,努力抓緊,又可以讓學習好的同學有危機感,在光環之后加倍付出。同學之間在相互追趕比較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對書法的興趣。

二、對于書法理論的重視

理論指導實踐,這是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書法的學習表面是技法的延續,實際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發展和延續。它不僅僅是一項技法,一門工具,更是一門藝術,一種文化。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更加重視對于理論的學習。孔子曾說過“文質彬彬”書法的技法就是“文”,書法的理論就是“質”,如果僅有“文”而輕“質”就會顯得浮華,僅有“質”而輕“文”就會顯得晦澀。因此對于“質”和“文”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要重視。

對于書法的理論首先應該是對于書法史的理論。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文字的演變。秦統一六國之后對文字也加以統一,把大篆改為小篆,小篆的特點細勁又對稱;小篆之后為了書寫方便,改寫為隸書,隸書先是由監獄的獄卒發明,因為獄卒每天的公務繁忙,使用小篆影響工作的效率。隸書之后有筆畫連帶的章草,行書,接著是楷書,其間還有一段過渡時期的魏碑,也是十分富有特色,它是隸書和楷書的中間時期,既有隸書的特點又有楷書的特點。其次,除了了解文字的演變以外,還要讓學生了解在幾千年的中國書法歷史中的大家,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以及特點。例如魏晉時期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圣教序》;唐代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祭侄文稿》;張旭的《古詩四貼》;懷素的《自敘帖》;宋代有蘇軾《寒食詩》如此等等。學習要“取法乎上”只有從最好的書法中才能學的更好,更快。讓學生多臨摹這些古人名帖,直接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書法的韻味。最后,是對書法審美的學習,這種學習是相對枯澀的,他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對書法有一定的基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對書法審美的理解要先從美學談起,這樣的課程需要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理解每一個時代的美學風尚,是傾向崇尚老莊的玄學思想,還是傾向崇尚孔孟的儒家思想。在整個審美傾向上是傾向初發芙蓉的美,還是傾向所采鏤金的美,這些都是書法呈現不同風貌的內在原因,只有抓住這些本質,學生學習書法才能更好的學其精神。并且對于書法的理解不再那么淺顯。

三、上課內容的轉換

學生學習書法,時間長了以后會有厭倦的時間,倘若讓學生長時間臨摹字帖,未免會讓他們的學習進度陷入一種停滯的狀態。老師可以更具他們最近學習的字帖,字體,知道學生進行創作。讓學生把自己想寫的內容作為作品的一部分,在形式上要有不同的轉換,可以是對聯的形式,集字的形式,或者是比較現代的拼貼的形式。這樣學生對于書法作品的了解不斷加深。學習的形式也就豐富了。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穿插講解書法的章法,字體的改變轉換,夸張等等,將學生在學習字帖時的基本功用在創作上。藝術的繼承本身就是要靠創作。臨摹永遠是在古人的套路里左旋轉,創作是將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釋放,是形式的創新,是文化的傳承。

篇10

俗話說:“字如其人。”書寫好的學生,其語文一般不錯;相反,語文薄弱的學生,其書寫很成問題。因此,我們不妨將學生學習書法和學習語文有機結合起來,在語文課中融入書法教學,讓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書法水平。不僅能使學生學到書法的基本技能技巧,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身心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語文課上展現中國書法的機會較多

1.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板書的方式進行書法教育

板書是一個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尤其在現階段的農村中小學教學中,由于缺少多媒體器材,板書的作用顯得更為突出。一手好的粉筆字,一幅好的板書結構,就幾乎可能判定一個語文教師水平的高低。語文教師的書寫直接影響著所教學生的書寫,因為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模仿老師寫字。板書具有面向性廣,過程清晰,能給學生一個實際的感受,可讓孩子們先模仿,再創造。板書應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書寫過程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個人認為能用板書展示的盡量不要用多媒體出示。語文教師雖不能做到像古人一樣琴棋書畫樣樣都會,“六藝”之道,無一不精,然而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總是應該的。顏筋柳骨,千秋楷法;魏碑漢隸,風神秀絕。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講到情濃之時,在黑板上偶爾書寫幾字:格言、對聯、詩詞名句……其創設的課堂教學境界,將不言而喻。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感受著中國書法的無窮魅力。

2.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書法教育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不寫錯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格式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對“文字”這一重要的語言載體切不可忽視。從低層次的角度來說,書法就是寫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說誰的字寫得好,而不是說誰的書法好。書法教育應從基礎知識開始,逐步提高。可向學生講清楚漢字的基本筆畫、書寫注意事項、執筆方法、書寫姿勢等。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或作文時,要求學生做到字跡清楚,筆畫不多不少,格式正確,標點鮮明。字跡要力求美觀,做到橫平豎直、疏密勻稱、比例適當、偏旁容讓、變幻參錯和重心平衡。在進行聽寫、默寫時,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書法的方式進行抄錄,或者創作。這樣,學生不單記憶了課文中的重點片段,而且學習了書法。除了單純的練字,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能適時地融入對傳統書法名片的解讀,滲透一些著名書法家的故事,相信孩子們的好奇心和興趣都會被激發起來。如王獻之的“盡十八缸水”;懷素和尚,為了學習書法,廣植芭蕉,以蕉葉代紙,還帶著自己的書法作品,不遠千里到京城去向大師請教;還有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看到晉古碑,在碑前看了三天才肯離去。這些都可以成為激發孩子書寫興趣的生動教材。語文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養成練貼、讀貼、藏貼的習慣,這不僅可使學生寫一手好字,而且能極大地提高其審美能力,陶冶其性情,同時還可以從中記住不少詩詞、對聯、名句等。這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書法作品的方式進行書法教育

(1)語文教師帶頭示范,搞一些創作,展示給學生這可以配合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進行。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室、過道、走廊、宣傳欄、門柱、會議室、風景點等地懸掛一些自己創作的書法作品,寫一些有利于指導學生學習的格言、警句或者有利于提高審美能力的詩詞、文章。讓書法作品代替那些機械、刻板的印刷品。另外,還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書法展,讓學生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營造一個有利于書法學習的校園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