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18 12:03: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石鐘山記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冀北山區;日光溫室;芹菜;番茄;栽培
河北省興隆縣日光溫室多茬蔬菜栽培為發展當地高效農業探索出一條成功的路子。日光溫室芹菜一番茄一年二茬栽培模式為冬春茬芹菜8月下旬育苗,10月初定植,12月中旬始收,4月上旬清園,667 m2產量7500 kg;春夏茬番茄3月中旬育苗,4月下旬定植,7月初始收,9月中旬拉秧,667 m2產1萬kg,年667 m2效益在4.5萬元以上。
1 冬春茬芹菜栽培
1.1 品種選擇
選擇不分蘗、生長快、高產、抗病、品質優良的品種,如津南實芹、鐵桿芹等。
1.2 育苗
選擇排灌方便的地塊,深翻細耙,做成1 m寬、6~10 m長的畦,澆足底水,然后播種,播種后覆蓋1 cm厚細沙土或營養土,用竹簾或遮陽網遮陰,以利出苗。出苗后撤掉遮蓋物,每天傍晚或早晨輕澆1次水,畦內不留積水。8月下旬以后,畦面應保持見干見濕,澆水不要過勤。7月下旬播種的芹菜到9月中旬長到5~6葉時,應控制地上部的生長,促進根系生長。
1.3 定植
每667 m2施8000 kg腐熟農家肥,深翻細耙,做成寬1 m的畦,其長隨溫室長度而定。定植前1~2d澆水,定植時連根起苗,淘汰病蟲害苗和弱苗,株行距8 cm見方,栽苗不要埋住心葉,也不宜過淺,栽后灌大水。
1.4 田間管理
定植后還要連續澆水2次。在心葉變綠,新根開始生長時才能松土。松土后要進行蹲苗,促進根系發育,控制地上部分生長,使外葉展開,葉柄短。10月下旬,芹菜長到1葉1心時,每平方米追施硫酸銨50 g,邊追肥邊澆水,澆水后要加強通風,降低濕度。第2次追肥應在1個月后進行,每平方米追施硫酸銨50 g。隨著外界溫度的下降,室內最低氣溫不能維持在5℃以上時夜間要覆蓋草簾。一般不超過20℃不放風,風口盡量早揭晚蓋草簾,最嚴寒的冬季溫室內放風后降到15℃閉風。灌水應隨天氣情況和放風量大小來調節。
1.5 病蟲害防治
1.5.1 蚜蟲防治
通風口加蓋防蟲網,掛銀灰色地膜條避蚜蟲,在棚室內懸掛誘蟲黃板,每667 m2懸掛20 cm×30 cm的黃板30~40張。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性顆粒劑2500~5000倍液葉面噴施,視蟲情一般5~7 d噴1次,連噴2~3次。
1.5.2 斑枯病防治
用45%百菌清煙劑或撲海因煙劑熏棚,每667 m2用110 g分散5~6處點燃,熏棚1夜,每9 d左右熏棚1次。用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 m2用藥1 kg,每7 d噴1次。用50%多菌靈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
1.6 采收
播種后150~160 d可采收上市。若遇到上市量過大,可晚揭早蓋草簾,縮短見光時間,適當放風降溫,減少澆水,使其緩慢生長,遲延收獲,以提高經濟效益。
2 越夏番茄栽培
2.1 品種選擇
越夏生產選用耐熱、抗病、優質、高產、具無限生長習性的硬果型番茄品種,如百利、格雷、鐵粉系列等。
2.2 育苗
將配制好的營養土裝入10 cm×10 cm營養缽內(裝滿按實),并擺放在育苗床內,澆足底水,待滲后撒一薄層營養藥土,每缽中間點播1粒種子,播后撒1層藥土,并用營養土覆蓋種子0.8~1.0 cm厚,再覆蓋1層報紙,用噴壺將報紙噴濕,每隔50~60 cm插上高50 cm以上拱架,先在拱架上覆蓋1層40日以上的防蟲網,再覆蓋1層薄膜,薄膜兩側固定于埂上,中間用防風繩固定好。播種至齊苗,白天控制在25~30℃,夜間12~18℃;齊苗至分苗白天20~25℃,夜間14~16℃;分苗至定植白天20~25℃,夜間10~15℃。注意出現高溫時必須及時通風,遮陰。播后3~4 d苗剛出齊后,在早、晚時間及時撤掉報紙。
2.3 苗期病蟲害預防
(1)防治病毒病要在番茄3~4個真葉時,噴施1次菌克毒克600倍液+瑞培鋅3000倍液。 (2)苗期噴施70%艾美樂3000倍和1.8%愛福丁乳油1200~2000倍溶液防治蚜蟲和潛葉蠅。(3)防治苯基腐病(即定植后死苗現象)可在定植前2 d噴淋瑞苗清3000倍液+益微菌劑1500倍液。
2.4 定植
番茄對地力要求較高,較為喜肥,所以底肥品種要全,避免單一加大化肥用量的做法。最佳的肥料種類應包括優質有機肥8000 kg、磷酸二銨20 kg、過磷酸鈣30 kg,其中60%撒施、40%穴施。做畦栽培,畦寬1.4 m,畦內定植2行,株距45~50 cm,中間留0.8 m過道。單干整枝,每667 m2定植1800~2000株。
2.5 田間管理
2.5.1 水分管理
定植后土壤濕度維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在定植后的高溫季節,一般土質條件下每隔4~7 d澆1次水,澆水―般在清早進行。
2.5.2 溫度管理
棚室內白天溫度維持在25~30℃,夜溫14~16℃。當外界最低氣溫穩定在12℃以上,可晝夜通風,防止出現超過35℃的高溫。
2.5.3 施肥管理
當第1穗果坐住并開始膨大時,結合澆水施肥,坐果期到果實膨大期667 m2追施氮、磷、鉀比例為1:1:1的復合肥30~50 kg;果實轉色期到成熟期667 m2可追施鉀寶(氮、磷、鉀比例為1:1:2) 5~10 kg,追肥可穴施,亦可隨澆水沖施。
2.6 植株調整
單干整枝留4穗至6穗法。當側芽長到7~10 cm時去除,要掰杈不要掐杈,掰杈在晴天葉片無露水后進行。對長在最低位果穗以下的老葉、黃葉,及時分次摘除。在第1穗花開后,用吊繩吊蔓。每穗花結果后,用繩將果穗吊在蔓上。
2.7 保花疏果
2.7.1 保花保果
當出現15℃以下低溫或30℃以上高溫時,應使用生長調節劑蘸花、抹花和噴花,并根據當時氣溫高低采用適宜的濃度。
2.7.2 疏果
如坐果偏多時,去掉第1個果和末尾小果及畸形果,每穗選留4~5個好果。對光照強的位置和壯秧可多留果,反之少留果。
篇2
《古文觀止》也選有該文,常見各版本注譯對此句翻譯主要分為兩派:《言文對照?古文觀止》《名家精譯?古文觀止》《古文觀止譯注》,或譯為“酈元的所見所聞”,或譯為“酈道元所見到的和聽到的”(其實相同);而《古文觀止新編》譯為“酈道元所看到的”。其他各版本的譯法,多以前者為主。
對這兩種譯法,筆者不敢茍同。根據史料記載,酈道元一生沒有到過石鐘山,則“酈元之所見聞”,就不可能有“酈道元見到的”意思。
首先,我們看《石鐘山記》原文:“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知也……”
由原文中“酈元以為下臨深潭”“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句,可以推斷蘇軾也認為酈道元從未到過石鐘山,直到唐代李渤才開始身臨其境,訪其遺蹤,探尋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其次,《辭海》“酈道元”條記載:酈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好學博覽,文筆深峭,在各地“訪瀆搜渠”,留心觀察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一書,為有文學價值之地理巨著。而游國恩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關于酈道元的零星介紹為:酈道元(?―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他很好學,歷覽奇書,做過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職。他的《水經注》是為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的《水經》一書所作的注釋,實際是一部“別開生面”的著作。他博采了漢魏以來許多山川土風、歷史掌故的文獻,并根據自己隨北魏文帝巡幸長城、陰山,以及自己做冀州、魯陽、潁州、東荊州等地的太守、刺史時“訪瀆搜渠”的調查記錄,敘述了大小一千多條水道的源流經歷,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傳說。由此時代背景可知,此時期正處于南北朝分裂時期。酈道元活動范圍主要在長江以北,而石鐘山位于長江南(江西),在當時國家大分裂的南北朝戰亂時期,官任北魏刺史的酈道元是不會不顧身份,以身犯險,前去千里迢迢外的江南,刺探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
再次,還有一條佐證。歷史學家周一良先生也撰文考證,酈道元作為北方人,并未到過三峽,而三峽與石鐘山相隔很近,假如酈道元去了三峽,不可能不去石鐘山;反之,假如去了石鐘山,不可能不去三峽。
因此,據此語境史實,此處“見聞”,并非一般漢語詞典諸如《現代漢語詞典》所注釋的【見聞】“見到和聽到的事。”權威的《漢語大詞典》中,“見聞”義項雖有三個:(1)耳聞目睹。亦指看到和聽到的事物。(2)知識,經驗。(3)佛教語。謂目見佛,耳聞法。但意義也不符合本處語境。
那么,如何解決“見聞”的翻譯呢?竊以為:此處“見聞”實為復詞,復詞通常有兩種,一為偏義復詞,“偏義復詞,是指其詞義偏重構成復合詞的兩個詞素之一,另一個詞素只作陪襯。”(周本淳《古代漢語》)這種偏義復詞現象,在古代漢語中時常出現,直到現在仍然保留其遺跡,如“安危”、“好歹”、“國家”、“睡覺”、“緩急”、“利害”等等,仍廣為使用。語文教材中,尤以《孔雀東南飛》為最,如:①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②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③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④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⑤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即使《石鐘山記》中,還有其他偏義復詞現象:⑥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莫”同“暮”;偏“夜”)⑦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偏“深”)因此,此處“見聞”可看作偏義復詞,義偏“聞”(聽到的)。
其實,此處“見聞”,還可看作同義復詞。所謂同義復詞,指的是連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義詞。構成同義復詞的詞語位置是并列的,其意義是相同的。古人也有稱之為“重言”“復語”“連言”“連語”的。簡言之,同義復詞即同義字的重復。清代王引之《經傳述聞》云:“古人行文,不避重復,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義者,解者分為二義,反失其旨。”古人用同義復詞,一是為了強調,二是為了協調句中音節。諸葛亮《出師表》最為典型,如“崩殂”、“疲敝”、“危急”、“忠善”、“枉屈”、“卑鄙”、“驅馳”、“傾覆”等。
查閱《漢語大詞典》,【見】(jiàn)義項共十七:(1)看見;看到。其(7)聽說;聽見;聽到。《國語?周語中》:“王見其語,召原公而問之,原公以告。”唐?杜甫《杜鵑行》:“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為杜鵑似老烏。”前蜀?韋莊《村笛》:“卻見孤村明月夜,一聲牛笛斷人腸。”《紅樓夢?第四回》:“薛蟠見母親如此說,情知扭不過,只將吩咐夫人,一路奔榮國府而來。”解釋字義最為全面的《漢語大字典》(P1524)也大同小異。【見】jiàn,義項共十七。①看見;看到。⑨聽到。唐王維《贈斐將軍》:“見說云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唐李白《梁父吟》:“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旺兒見這話,知道剛才的話已經走了風了。”
可見,在古代,“見”的義項比較復雜,既可以理解為“看見”,也可以理解為“聽見”。因此,此處“見聞”,可以看作“見”“聞”同義,根據語境,也可以理解為同義復詞。
綜上,根據語境、史料記載,“酈元之所見聞”中“見聞”,非我們現在常見的“見聞”(“所見所聞”);不論是看作同義復詞連用現象(“見”“聞”同義),還是看作偏義復詞現象(偏“聞”),都應該理解為“聽到的”。
【參考資料】
① 宋晶如注譯本.《言文對照?古文觀止》.北京市中國書店,1981.490
② 《名家精譯?古文觀止》,中華書局,1999.530
③ 《古文觀止譯注》.蕭善薌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23
④ 錢伯城主編.《古文觀止新編》(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67
⑤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1029
⑥ 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339
⑦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6048.6052
⑧ 《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1524
篇3
“之”作助詞時,只有它用在領屬性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才可以翻譯成“的”。如:
1.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3. 語長吉之事尤備。(《李賀小傳》)
4. 空自苦亡人之地。(《蘇武》)
以上句子中,“之”是“的”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時候,“之”不能翻譯成“的”。
一、 “之”是動詞或者代詞的時候,不能翻譯成“的”。
這是肯定的,因為動詞或者代詞它們表示的是動作或者代指,所以,它們翻譯出來的語言就只能是動詞或者代詞了。如:
1. 未之有也。(“之”代事情)(《張衡傳》)
2. 勝、惠共止之。(“之”代蘇武)(《蘇武》)
3. 拔劍撞而破之。(“之”代玉斗)(《鴻門宴》)
4. 牛何之? (“之”是“去”)(《齊桓晉文之事》)
5.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之”是“去”)(《歸去來兮辭》)
以上的句子中,“之”是動詞或者代詞,所以,不能翻譯成“的”。
二、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能翻譯成“的”。如:
1.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2. 羨長江之無窮。(《赤壁賦》)
3. 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
三、 助詞,用來標志賓語前置,不能翻譯成“的”。如:
1. 句讀之不知。(《師說》)
2. 何陋之有?(《陋室銘》)
3. 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四、 助詞,用來標志定語后置,不能翻譯成“的”。如:
1. 爪牙之利。(《勸學》)
2. 茍以天下之大。(《六國論》)
3. 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五、 助詞,用在時間詞之后,湊足音節,不能翻譯成“的”。如:
1.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篇4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謂“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士還者”(《赤壁之戰》);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硯說》)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是非”不是一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中古文言》)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記》)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七十人”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楊烈婦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聊齋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談笑如初。東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遂強起登舟。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答案見本期欄目“參考答案”)
(作者:葉有德,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考點分析】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謂“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士還者”(《赤壁之戰》);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硯說》)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是非”不是一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中古文言》)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記》)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七十人”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楊烈婦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聊齋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談笑如初。東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遂強起登舟。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篇5
現代漢語中常式句一般表達形式為: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
我們可以把現代漢語的常式句作為“標準句式”拿來與文言文的句式進行比較,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古今句式的不同之處。從而識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確理解和翻譯文言語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裝句”為例來談談這一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文言文的倒裝句,也叫“變式句”,就是句子的表達形式不同于現代漢語“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堯之為君也!”此句中“堯之為君也”是個主謂短語,意思為“堯作為君主”。“堯作為君主”怎樣呢?沒有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需要進一步陳述,說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詞,意為“偉大”,是要陳述,說明,形容某個對象的。這樣“堯之為君”與“大”構成主謂關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謂語后主語,不符合我們現代漢語通常的表達習慣,明顯屬于主謂倒裝。說話人為了強調謂語,把謂語前置了。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在理解翻譯時只需把主謂關系理順即可。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讓學生劃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發現:蚓(主語)+無(謂語)+爪牙(賓語)。主謂賓完整,“利”似乎多出來了。但依據詞類知識,“利”是形容詞,意思為“鋒利”,在句中應作定語或謂語,“什么鋒利呢?”,在句中該詞語修飾的對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鋒利的蚓(蚯蚓)”是講不通的,只能修飾“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語,應該在“爪牙”的前面。該句是把定語后置了,這是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學生只需把定語提放到中心語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形似酒撙,飾以山龜鳥獸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藍”、“于余”、“以山龜鳥獸之形”都是“于(以)+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介詞結構),均置于謂語動詞的后面。用現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分析,它們處于謂語后面,既不能作賓語(介賓短語不能作賓語),也不能作補語,而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作狀語。實際上,三個介賓短語都修飾句中謂語作狀語,分別表示比較、對象、方式,屬狀語后置。翻譯時,學生只要把介賓短語提前,放置于謂語動詞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類句式是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四種形式。不管哪一種形式的賓語前置,都可以用現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為名詞,是句子的陳述對象。“安”是疑問代詞,相當于“哪里”,“在”為介詞,表示處所。該句本來要表達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讓學生認識這一語言現象時,我們可以舉出一個相類的現代漢語常式句,如“你在哪里?”與“沛公安在”進行比較:“在哪里”與“安在”的意思一樣,但前者是“介詞+賓語(疑問代詞)”,后者是“賓語(疑問代詞)+介詞”,顯然后者把“賓語”前置了。同樣“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構成該句的每個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的意思一樣,學生容易理解。但學生對“古代的人不我欺騙”這種說話的方式卻大為疑惑,古人為什么要這樣說話呢?教者可舉一相類句式進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騙我”,“他”是主語,“欺騙”是謂語,“我”是賓語。兩相比較,學生會很容易發現“不我欺騙”是把賓語“我”放在了謂語動詞前面,是賓語前置。這是古人語言表達的習慣之一,是為了強調賓語。可見,利用現代漢語語法知識認識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從而正確理解句意,快速翻譯句子,是一種既簡便又實用的方法。
二、把現代漢語的詞法與句法知識相結合,快速解讀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蘇軾《石鐘山記》一文第一段為例。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理解這段文字時,教者可讓學生有意識地與現代漢語進行比較,并用現代漢語語法知識加以分析。這段文字絕大部分實詞含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一致,只有“鼓”、“是”、“鳴”、“名”用法比較特殊。我們可以用詞法知識進行分析。“鼓”現代是名詞,而在“微風鼓浪”一句中,“鼓”處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由名詞活用為動詞,陳述“微風”,支配賓語“浪”,意為“鼓動”。“是”現代是判斷詞,而在“是說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說”是偏正短語,是“之”指代的對象,作“疑”的賓語,“是說”應是名詞性偏正短語,“是”是代詞,限制“說”,意思是“這個”。“鳴”是動詞,“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一句中,“鳴”后省略代詞“之”。補充完整后的句子應是“雖大風浪不能鳴之(鐘磬)也”。按照現代漢語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該句主干為:浪鳴之。可以看出主語“浪”和賓語“之”之間產生了“主語使賓語怎樣”的意味,據此可以判斷“鳴”為動詞的使動用法,可理解為“使……鳴”。“名”,現代是名詞,在“而此獨以鐘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處在謂語位置,作謂語。但依據現代漢語的詞類知識名詞一般不作謂語,由此可推斷“名”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作謂語,意為“命名”。
同樣,用句法知識比較分析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數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一致。而“得雙石于潭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兩句的表達習慣就與現代漢語不一樣。為了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古漢語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現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加以分析。“得雙石于潭上”這個句子的主語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謂語是“得”,賓語是“雙石”,這三個詞按現代漢語常式句表達習慣組成一句話就是:“李渤得雙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個介賓短語,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作狀語修飾謂語。據此,“于潭上”應作“李渤得雙石”這個句子的狀語,這樣,該句的完整表達應是“李渤于潭上得雙石”,把這個句子與“得雙石于潭上”比較,學生自然可以發現原文句子介賓短語后置了,從而掌握狀語后置句式。“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為“到處都是這樣”,這是個缺少主語的句子,表達完整應該是:“(什么)到處都是這樣”。“什么”是該句陳述說明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石”,“石”后“鏗然有聲”似乎與“石”構成主謂關系,但這樣一來,原句就成為兩個句子,這兩個句子形成并列關系,表達兩層意思,即:“石(頭)鏗然有聲”、“石(頭)所在皆是”,這顯然不符合作者本來要表達的意思。那么“鏗然有聲”是不是作狀語呢?用句法知識分析可以看出,“鏗然有聲”是動詞性狀謂短語,一般作謂語。據此,“鏗然有聲”只有作“石”的定語,意為“鏗鏘作響的石頭”,是一個名詞性偏正短語,正好與后面的“所在皆是”構成主謂關系。這樣,學生就可以認識古漢語的定語后置句式。
篇6
去年感恩節,在IBM硅谷Rational分部做企業軟件工程的金尊和跟朋友游覽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后,仿《石鐘山記》寫了篇游記,文章最后一句話是:“今與同游飽覽人間秀色指點他邦江山,其樂何似”。這位喜歡賦詩填詞的IT人當時正在挑燈夜戰地寫一本書。今年五月,他的書出現在許多計算機書店的書架上,看過的人說,金尊和把軟件工程寫成了暢銷書。
“從前軟件工程方面的書,多是因為故弄玄虛而變得面目可憎,我是想讓所有對軟件感興趣的人都能在翻開我的書之后還能繼續讀下去”。金尊和這本名為《軟件工程實踐導論》的書對稍有點計算機基礎甚至只會上網的人來說都沒有多大的閱讀障礙,除了里面偶爾冒出來的幾行編程語言。
他說軟件工程是在作戰,敵人是“未知”,不斷變化的新因素是工程的障礙,而軟件工程的一個目標就是要降低風險。“三十六計”古往今來被廣為引用,除了“瞞天過海”、“借刀殺人”、“調虎離山”等成語人人運用自如而外,“三十六計”七十二變之后被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管理三十六計”、“營銷三十六計”、“IT三十六計”各行其道,以至“愛情三十六計”。金尊和也創造了一套“軟件工程三十六計”,“經濟為本、用戶為先、管理需求、及早集成……”,全是大白話一樣的四字短語。其用意在于用形象得有點家常的詞語讓看書的人很快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IBM中國軟件開發中心的高級經理干毅民就說,能把軟件工程這么枯燥的東西寫得這么生動的還真不多見。
軟件工程是分解成許多環節的創造和生產軟件的過程,用金尊和的話說,關鍵是解決怎么在最短的時間內花最少的錢做出軟件還讓用戶滿意這個問題。而現在軟件工程的教材多半是人云亦云,看書的人則被不斷翻新的新術語和新模式弄得暈頭轉向,軟件工程中的一些基本常識都漸漸被人們忽視了,在提解決方案的時候就處處是陷阱。金尊和開玩笑說,在國內外IT行業干了十年,因此有一肚子想法,而且自己平時還喜歡舞文弄墨,寫書的念頭就越來越強烈。
篇7
一、讀譯結合,貫穿一條主線
“三分文章七分讀”,誦讀是培養語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對文言作品的反復誦讀,既能于字里行間品味作品含蓄雋永的意蘊旨趣,又能將古漢語語法以典型文句的形式逐步內化和積淀下來,從而形成舉一反三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誦讀是貫穿文言文教學始終的一條主線,絕不能以過多的翻譯講解取代了學生的誦讀。文言文的誦讀一般有以下四個階段:一是讀準確,解決字音上的問題;二是讀通順,解決斷句和停頓上的問題;三是讀生動,在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中表達感情;四是讀成誦,力爭通過反復朗讀背誦經典的篇章或段落。
二、虛實相生,兼顧兩個層面
文言文教學包括“言”和“文”兩個層面。所謂“言”,是指文章的語言載體,即通過翻譯詞句、疏通文義,以夯實文言基礎知識,培養文言閱讀能力,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所謂“文”,是指文章的內容形式,即通過對作品思想藝術的整體鑒賞,體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習文章的藝術手法,這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兩個目標中,“言”是形式,“文”是內容;“言”為實,“文”為虛;“言”是基礎,“文”是深化:兩者緊密結合,缺一不可。文言文教學要由“言”入“文”,虛實相生,才是完整的教學。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或是只摳詞句的意思而不談作品的鑒賞,或是脫離詞句的落實而空談思想藝術。我們既要看到文言基礎的重要性,扎扎實實落實詞句的翻譯;又要看到經典著作的典范性,對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構思和優美的語言多加揣摩,努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鑒賞水平。
三、“死去活來”,抓住三個關鍵
在知識積累上要牢牢掌握,強調“記死”;在能力訓練和作品鑒賞上要靈活運用,強調“用活”:此所謂文言文教學的“死去活來”。具體說來,要在三個關鍵點上記牢用活。
1.知識積累。文言文教學要善總結、勤積累、多記憶。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指導學生科學記憶,既要記教材的重點,又要記自己的難點;既要記用法,又要記意義;既要記關鍵字詞,又要記典型例句。只有積累了足夠的文言基礎知識,才能由量變到質變,實現文言閱讀的厚積薄發與融會貫通。
2.聯系語境。為增強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推斷詞句意義的能力,教師要多提供典型句段,引導學生調動積累,通過對具體語言環境地分析比較,確定最佳答案。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燭之武)夜縋而出”與《鴻門宴》中“(范增)拔劍撞而破之”都有一“而”字,但用法值得推敲。前者為突出出城之艱難、形勢之危急和燭之武之義勇,強調燭之武是用繩子吊著出的城,“縋”是“出”的特殊方式,其間的連詞“而”表修飾關系;后者為突出范增接過劉邦所贈玉斗后的憤怒,“撞”是動作,“破”是“撞”的結果,“撞”與“破”之間構成了邏輯上的先后關系,其間的“而”表順承關系。
3.古為今用。文言文中所展現的社會風尚、思想觀念、為人處世等與學生生活相去甚遠,其中既有優良傳統,又有陋習惡俗,教師要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將課文與生活打通,將歷史與現實對接,以今天的觀念去審視歷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和靈魂的洗禮。如讀《燭之武退秦師》和《荊軻刺秦王》,我們感動于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的偉大使命感;讀《鴻門宴》和《勾踐滅吳》,我們看到了厄運面前不同的態度造就不同的結局;讀《石鐘山記》和《游褒禪山記》,我們懂得了審慎做學問、盡力追夢想的深刻道理……學生可以通過辯論、寫作等形式,思考整理,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
四、師生互動,落實四個步驟
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通過逐詞逐句地串講灌輸給學生的知識,遠不如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而且這種機械呆板的教學模式不利于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會使語文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日益喪失。因此,教師絕不能以過多的講解取代學生的閱讀、思考和練習,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實現師生間雙向互動。具體說來,包括四個步驟。
1.自學。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探究,獨立解決相當一部分詞句的翻譯問題。自學過程中,一要借助課下注釋,做到有注必讀;二要借助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詞典》,解決難點詞。學生要采用“勾畫圈點”的辦法,勾重點、寫所得、標難點,為下一步有側重地學習做好準備。
2.討論。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公開發表意見,教師要發動學生合作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小組之間、同桌之間互問互譯,培養學生傾聽、表達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意識。大家充分發言,彼此啟發,取長補短,既能鞏固一部分所得,解決一部分問題,又能使教學難點更為集中。
3.點撥。教師要通過參與討論和聽取發言這兩個渠道,及時發現學生錯誤,準確把握學生難點,并加以有力地矯正和精當地點撥。教師的講解要結合教材重點、學生難點和自身特點,普遍問題展開講,個別問題單獨講;重要問題講詳點,次要問題講略點;教師所長多講點,教師所短少講點。通過關鍵到位的點撥,發揮教師特長,落實教學重點,突破學生難點。
篇8
――吳忠全,作家,代表作《橋聲》《有聲默片》
微評:內心平衡即為淡定。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最后只會有兩種結局:要么自己累死,要么被別人整死。
――胡小西,《最小說》設計總監。
微評:只在乎自己的想法?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有人丟下有人揀。希望丟的和撿的人都幸福。
――王浣,著名插畫家
微評:幸福本無定義。
如果上帝給了你一張漂亮的臉蛋,你要留心,這是對你靈魂的一個考驗。如果你的靈魂平庸,這平庸會反映在臉蛋上,把漂亮現形為粗俗。如果上帝給了你一張丑陋的臉蛋,你要寬心,這是給你靈魂的一個機會。如果你的靈魂優秀,這優秀也會反映在臉蛋上,把丑陋修正成獨特。
――周國平,著名學者、作家
微評:不以美為美,不以丑為丑。
我們人生里,經常遭遇混賬東西,我們激憤、反抗、搏斗、吵架。某一天,我們驀然發現:一切都沒有改變,混賬東西層出不窮,結果只是自己累慘。那么,痛下決心,改變自己吧:一笑了之。結果會慢慢顯現:你贏了!你變干凈了!所以:理想往往不是通過與他人戰斗達到的,而是固守自己。
――池莉,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國作協會員
微評:君子順他變己。
人生的路,就是一種感受,一種體會。無論如何,我們都會走到終點,結束自己的生命。只是生活中,有的人歡樂多于悲哀,有的人坎坷多于歡欣。不管這個過程如何復雜,結局都是一樣的。生活注重的就是過程。不論未來如何,明天怎樣,實實在在地過好今天,就是裝點了明天,美化了未來。
――柯云路,著名作家,著有《新星》等二十余部作品
微評:過程重于結果。
我們是否每天都從上帝手里偷來一些時光,然后玩的玩、努力的努力?要是上帝哪天不高興,收回他的手,我們就再也偷不到什么了。生命太多變數,時間誰屬?明天或下輩子,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來。每當虛度了一天,我總是心懷愧疚;我的愧疚心卻又總是追不上我愛玩和懈怠的心。慚愧啊!盡量努力吧。
――張小嫻,香港著名作家
微評:常懷愧疚,必無遺憾。
“天生我材必有用”沒錯!問題是大多數人“天生我材我不知”。每個人天分不同,長于此的常拙于彼,視力差的常音感強,文字記憶差的常圖像記憶好,被認為自閉無能的可能是數學天才。可惜父母急著往同一個模子塞,用同一種方法教。只比考試成績,忽略個人特質。
――劉墉,號夢然,畫家、作家
微評:誰都知道這個理兒
不要艷羨別人。要明白,他的人生和你一樣,像一幅刺繡,在正面呈現那柔亮艷麗的圖景之時,背后卻布滿了蕪雜而痛楚的針腳。
――七堇年,青年作家,著作《塵曲》《大地之燈》等
微評:美麗源于痛苦。
青島,初春。春天了!杏含苞欲放,柳蓄勢待發,迎春花綻開笑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不怕你笑我矯情,我是真的熱愛大自然。一枝一葉,一花一草,無限生機,無比神奇,無盡風情!幾年后退休了,一定返回鄉間,縱情山水,笑吟風月,種瓜種豆,何其快哉!
――林少華,著名翻譯家,譯作代表《挪威的森林》
微評:若非矯情,必愛自然。
節日不會讓幸福燦爛,幸福在于每天每分每秒的守望和期望。真正的幸福植于內心的永恒,而不在于形式的爛漫!學會守望和堅持,才是真正的幸福!
――石鐘山,著名作家、編劇。著有《激情燃燒的歲月》《幸福像花兒一樣開放》等
微評:堅守心靈之月,幸福就在此時。
拿每一刻都當生命的流量,拿每一天都當生命的植被呵護,生命的硬道理就出來了!
――于卓,著名作家,與王躍文并稱“南王北于”
微評:珍惜每時每刻!
難和不難都是相對而言的,演員投入的狀態非常重要,最難的是如何全心全意的投入,能投入了,演起來就不難了!
――王寶強,著名演員,代表作《天下無賊》《士兵突擊》等
微評:演戲當投入,做事理亦然。
很少有人能夠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用有些人的話來說,眼睛是用來看別人的,而對于自己來說,仿佛并沒有什么太大的缺點。所以,留一只眼看自己,多看看自己的缺點及優點,讓我們學會反省,學會寬容別人。留一只眼看自己,可以讓自己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并且,讓自己盡力往好的方向改正。
――加措,雅江扎噶寺活佛,畢業于北大哲學系
微評:別把兩只眼都盯在別人身上。
生命不只是關乎自己而已。你必須知道,你也為了他人而存在。去愛、去教導、去學習、去服務,讓世界變得更好。
篇9
承蒙學校領導的看重,作為剛畢業兩年的青年教師,我榮幸地站在了高中教師隊伍的行列。回顧一年來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高中語文復習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既要勤勤墾墾地做好系統復習,又要扎扎實實地抓好補缺補差工作,更要切切實實地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緊張有序的一年過后,回首高中路程,我深有感慨。在這一年來的語文復習工作中,我是這樣走過的。
1.常聽課.深鉆研
由于是第一次擔任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缺乏上高中的經驗,尤其是進入復習階段,感覺有點茫然抓不住重點。于是我就先向那些從教多年,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們討教。每個知識點的復習。我總要隨堂跟蹤聽課,并且要聽完整,做詳細的記錄,了解老教師們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講授、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鞏固練習的設置、快慢進度的安排等教學環節。一學年下來,聽課本就用了四本,總共聽了140多節課!這可是我收獲的一筆不小的財富!
聆聽別人上課的同時,我還仔細深入地研究指導高考命題的考綱和指導高中語文教學的大綱,真正吃透大綱精神。清楚考點的實質,考點涵蓋了哪些知識點、能力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尤其是今年有所變動的考點更是抓住不放松,仔細研究以便指導復習。因為如果忽視新增考點,粗疏大意,必會有遺"珠"之憾。
然后,再立足所教班級實際,設計教學。雖然聽了老教師的優秀課,但不能照抄照搬,我一般遵循"借鑒、仿效、調整、增補、創新"的原則,立足本班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我想,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發揮老師的應有效能,實現語文復習的高效化發展。
2.歸類練習,舉一反三
2.1字,詞、句的復習要抓重點,突破難點,歸類辨析,注意運用。近幾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問題是錯別字多。因此,要學一些漢字結構的知識,了解形、音、義的特點,把容易讀錯、寫錯的字歸類辨析,讀準字音,記清字形,辨明字義。對詞的掌握,難點在從古漢語中吸收過來的、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詞語(如"縹緲""覬覦"之類),要在復習課文和平日閱讀書報時注意積累。要確切理解詞義的細微差別,了解構詞方式,分清感彩。復習時,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以便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鞏固和運用這些基礎知識。讀多了,練多了,就能逐步嫻熟于心,把文章中的詞語,句式、表達方法逐漸消化、吸收。寫作時就會涌現于筆端,考試時也可增強語感而得心應手。反之,脫離上下文的語言環境去死背字、詞,必然事倍功半。
2.2文言文復習的重點是,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借助復習范文,了解古今漢語的差異,掌握古今異義的文言詞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一詞多義,通假字和詞類活用等特點。作翻譯練習,一定要忠實于原文,以直譯為主,不可隨意增減或引申。譯文的文字要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對古文在語法上的省略,應作必要的補充。例如:"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送車陽馬生序》)句首省略了主語"我",譯時需補上。古今漢語有些句子的詞序是有差異的,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語法調整詞序。例如:"子何恃而往"(《為學》),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翻譯時要把詞序調整為"子恃何而往?"譯作"你憑什么前去呢?"
復習文言文,也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詩經o碩鼠》中讀到"莫我肯碩"的句式時,可聯系《隆中對》中"時人莫之許也"的同類句式,從中找出否定句中的詞序規律,即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面。那么,讀《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就可以把"不余欺"理解為"不欺余"了。
3.轉變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
教師在新課改和新課標的作用下,其定位由原有的傳授知識轉變為與學生共同學習、參與和合作:要做到,改變原有教學方式中學生被動學習知識為學生主動接受,以語文教學作為進行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建構過程;改變教師只傳授語文知識為共同參與、協作,樹立靈活的教學觀念,教師也已不是傳統的教學控制、支配者,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學習環境,制定適應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評定教學成果,引導、組織學生自主、自覺地開展語文;創造學生的語文學習氛圍,創新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4.培養學生語文課堂上的質疑能力
事實證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發問或是質疑教師的過程就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語文包括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一個產生疑問、提出疑問,隨后解決疑問的過程。學生有疑問,才有了學習和探究的興致,教師才能夠恰當地切入以解惑。教師必須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和質疑,把自己的疑問拿出來大家討論,老師可適當補充,這樣學生既能主動發言,又學會了探究學習的方法。
篇10
一、改枯燥的文言文為有血有肉的故事
由于文言文語言晦澀難懂,學生學習比較吃力,而單純的串講又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首要問題。在教學中,筆者根據課文的特點,對課文進行加工處理,充分挖掘課文的故事性,以故事為突破口,通過對故事的描述,為學生學習課文,理解道理,進行情景建設和氣氛營造,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為學》一文時,先介紹課文大意,然后讓學生通過閱讀,設想兩個和尚的對話語氣,心理情景,試著讓學生自己動手,編成一幕小短劇,這樣學生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再對重點字詞講解,了解內容,體會其中蘊涵的深刻哲理,這種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改教師串講為學生研討
字詞教學是文言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容忽視,傳統的教師串講方式使學生養成了很強的依賴性,更不能變知識為能力。在教學中筆者發現,書中的注釋是學生理解字詞的主要工具,此外學生手中還有大量關于文言文方面的資料。于是筆者采用“活學活用”的方法,充分發揮注釋及資料的作用,巧妙地變講授課為學生研討課,具體做法是:①先讓學生借助資料、注釋充分預習課文;②課堂上分組選一名學生講解(串講時不參閱任何資料),其他學生邊聽邊看教材;③如講解的學生有錯誤,其他學生可給予糾正:④有爭議的地方,大家討論解決,每名學生都可輪流講解。這種做法,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且對知識的掌握也更扎實、有效。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習興趣變得濃厚,鉆研風氣也逐漸形成,學習的自主、自覺意識大大增強了。
三、文言知識講授與審美情境結合
文言文教學中往往側重字詞句的注釋,忽視了其整體性、藝術性的發展。那些充滿情感、哲理的文言文在課堂上經字詞翻譯,實詞、虛詞講解,其中蘊味情調往往被沖淡。中學生所特有的早期敏銳的感受能力一旦被拖入冰冷的字詞翻譯中便把文言文當成了枯燥的語言符號,因此在教學中應從培養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入手,使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文質兼美、形神具佳的意境和美感。
具體做法如下:(1)激情誦讀,通過聽錄音及教師輔導進行以聲傳情、誦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讀得熟,則不待其說,自曉其義也。故書不厭百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如學習《岳陽樓記》一文,通過誦讀,學生不但可以領略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另外,語感處于語文素養的核心,語感的培養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點。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要的不是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師對某篇課文的講解,而是在教師的示范與指導下,學生在閱讀文言文中自身有所感受、有所領悟,學習有進步,能力有提高。由此可見,教師優美的誦讀可以激發學生對文言美的欣賞和追求。(2)情境感受,運用“野外情境”教學方式,運用幻燈、圖片增強教學直觀性。如學習《醉翁亭記》、《石鐘山記》等文章,通過對內容的賞析,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語言描寫生活,體會生活的美及真切感人的情與理。學生在感受情境的同時,形象直觀地理解了學習內容,更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
四、課堂教學與課外知識結合
傳統的教法是以課本為主,學生得到的僅是課本知識,而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例子”。因此筆者把課文作為例文深入挖掘文中典范之處,然后由它的典范之處將知識的“觸角”延伸到課外,將類似的、有相通之處的文章納入學習范圍,使課堂教學與課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內外知識融會貫通,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還將其靈活運用,使文言文學習的視野得到了拓展。如學習《論語十則》一文,在學習課本的知識以外,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論語》的相關內容。學生更多地了解儒家的思想,積累更多的文言知識,對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等方面有更深的認識。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增強了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而情感教育是推進教學過程優化的最強大的驅動力。教師的教學情感是形成生動、和諧、協調的教學氛圍的重要方劑。發揮好語文教學的情感效應,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會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