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村范文

時間:2023-04-03 02:14: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文明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文明村

篇1

王漢建

(機電工程學院,08級,機械0809班,2008072153)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三農”問題的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迫在眉睫,自從2000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態村建設,全國上下掀起了建設生態文明村的熱潮。山東省滕州市緊跟社會潮流,應廣大農民朋友對生活環境質量的需求,加快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步伐,取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

在調查期間,通過和該村黨支部書記的談話中我了解到,該村已經建立了生態文明戶80余家,種植綠化植物一千余株,購置垃圾桶二百余個,基本上每一個胡同能夠平均四個,該村計劃在2010年上半年普及沼氣池,現階段該村建有自己的沼氣池配件廠,包括沼氣池主池體和沼氣池蓋,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磚廠,生產各種彩磚,用來內銷和外銷,還有自己的農產品購銷服務部,方便了農產品的銷售。該村街道建不設別具風格,除了道路兩旁間隔栽種了不同種類的綠化樹,還在兩棵樹之間栽種了各種花草,各戶門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來栽種一些蔬菜之類的東西,各個胡同安排了具體的生態文明負責人,具體負責該胡同的衛生以及治安問題。

通過調查訪問,該村的生態文明村的資金除了廣大村名的集資外還有好多關注村莊發展的熱心民眾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過這一村莊建設可以發現,一個人,當他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就會用各種辦法回報生他養他的家鄉,也可看出一個人奮斗的重要性,為了自己的親人,為了家鄉……

雖然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就在一開始,村干部就面臨了各方面的壓力,一是資金問題的緊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對,他們的思想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沒有遠見卓識,只能看到當前利益,無法正確的衡量生態文明村的利與弊,得與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動員上做了很多的工作,這為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排除了一部分障礙。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個社會階段,建設生態文明村都要充分考慮到以下幾個問題:

1、建設生態文明村就是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與水平,所以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真正成為文明生態村創建和收益的主體,切實增強創建工作的責任感讓他們從思想上到行動上支持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工作。

2、建設生態文明村還要樹立和增強科學發展的觀念,堅持文明、生態一起抓,軟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說不干”的現狀,三番幾次的將農民朋友對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熱情涼到了最低點。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還要充分發揮農村文體中心或活動場所的宣傳、教育、娛樂等功能和作用,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使農民朋友不僅在物質上有一種富有感,還要在精神上有一種充實感,例如: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和文化科技知識講座等,大力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傳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倡導文明新風。要通過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改造,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進而全面提升農民文明素質,最終達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

??? 3、要堅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長效建設管理機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樣,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樣周而復始的就會影響生態文明村在廣大群眾心中的地位。首先,作為村干部要將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當作一件長久的事情來做,不管到什么時候,都要將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當作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時刻想著為老百姓謀利益,謀發展,只要能為百姓辦實事,就會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切實增強創建后勁。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態文明村當作一件長遠的事情來抓,要根據自己村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更加促進整個村莊的發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據村莊需要建立自己的廠房,既能促進村莊的經濟發展,還能為村民提供一些相應的就業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邊建設、邊治理的建設模式。農村不比城市,雖然中國的城鎮化速度挺快,可是農村的經濟發展還是跟不上社會的腳步,在各個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農村的環境問題,包括村道的衛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莊河流的治理,農作物秸稈的存放問題等等,應該嘗試建立一套生態鏈,使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6、要堅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創建規劃。可以根據當地的土地情況制定相應的種植方案,盡最大的努力提高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為農村向城鎮化過度奠定一定的基礎。

在生態文明村的建設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問題以外,還要正確處理文明生態村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其一,文明生態村建設是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態村建設是立足滕州實際的戰略選擇,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經濟發展狀況。其三,既然是模式,就應該有多種,而不是一種,要允許各個地方領會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創新。三層含義歸結起來,就是要求我們正確處理文明生態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蓋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氣池,種花種草,等等,這些確實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措施,因為他們可以使“村容整潔”;同樣,在農村搞多種經營也可以適當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但這些并不必然建成文明生態村

篇2

一是充分發動群眾,多方籌集資金。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我們挑選了群眾熱情高,各方面工作基礎較好的水來村作為示范點。該村在創建實踐中,精心做好規劃方案,確定建設規模,制訂分步實施建設計劃和大概資金預算,召開了村民大會,給大家講明當前的形勢、政策、做法、要求和建設好生態文明村給群眾生活以及身體健康帶來的好處,并把建設藍圖和資金來源方案交給群眾討論。由于宣傳發動工作做得比較細,在村干部的積極帶動下,在會上當場就收到群眾自愿捐資6700多元。另外,向本村外出經商和打工的鄉親寄發募捐信進行籌資。水來村在生態文明村建設已經投入36萬多元,建起了文化室、涼亭、舞臺、小公園、籃球場和禽畜飼養欄,完成了環村道路拓寬改造。其中村集體投入3萬多元,政府和部門扶持實物11萬元,群眾集資和社會各界捐助22萬元。松根村在掛點扶持單位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該村舉辦了一臺“送戲下鄉暨生態文明村建設募捐活動”的文藝晚會,邀請了在縣城和外地工作、經商的鄉親回來,并邀請了在該村承包山場種果的10多位老板和社會各界人士參加。晚會穿插安排募捐活動得當有序,迭起。晚會募捐活動本意是在本村范圍內進行,當第一輪本村鄉親父老募捐得款1.3萬多元時,參加演出的演員們被松根村群眾為建設美好家園而踴躍捐款的場面深深感動,他們紛紛上臺捐款。四鄰八寨趕來觀看演出的鄉親也被募捐活動的熱烈氣氛感染,也紛紛捐款以表心意。承包該村山塘養鴨的老板梁梅廣慷慨解囊捐資1800元,一貫關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民營企業家李灼榮先生剛從外地出差回到××,得知松根村搞募捐活動,風塵仆仆地趕到現場,捐資3800元,并祝愿松根村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當晚的募捐活動共籌得捐資4.7萬元。

二是盤活村集體資產。松根村、杜村在辦理好老齡殘次林的砍伐手續后,把山地公開招標,收到租金8萬多元,還通過集體山場采脂發包、魚塘出租,預收租金3萬多元,有效地解決了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三是積極爭取掛點共建單位的扶持。各創建村的干部定期向縣直掛鉤共建單位匯報建設進展情況,縣直單位領導也經常到掛鉤共建村了解情況,指導創建,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在財力、物力上給予支持。縣教育局采購水泥70噸和1.5萬元資金支持水來村生態文明村建設;縣國土資源局和體育局幫助杜村建設籃球場,贈送了價值1.38萬元的籃球架。

篇3

關鍵詞:貧困地區 生態文明村 旅游扶貧 對策

以創建生態文明村為載體,以旅游扶貧為手段,將優美的自然環境、綠色生態經濟、生態旅游、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導入廣大鄉村區域,使美化環境與發展生態經濟、旅游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讓農民過上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和享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是我國生態文明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向。尤其在旅游資源豐富或比較豐富的貧困地區,在進行生態文明村建設過程中,加大對旅游資源保護性的開發利用,發展鄉村旅游業,增加農民收入,并以此帶動和促進鄉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增強貧困鄉村自我發展能力,以此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實現貧困鄉村“輸血”功能與“造血”功能的有機結合,促進鄉村居民思想觀念的變化,最終促進鄉村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的全面發展,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農”問題是事關國家穩定與繁榮的重大問題,在具備開辦鄉村旅游的貧困地區,加強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意義重大。

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的可行性分析

(一)鄉村特色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

鄉村旅游資源是人與自然長期作用而形成的鄉村景觀,它由自然環境、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具有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廣泛性、多樣性、地域性、系統性、季節性、民族性、時代性、保護性等多種特點。鄉村旅游資源一般具有農業景觀、聚落景觀和民俗文化景觀等類型,是長期以來人們與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形成的一種獨特鄉村文化景觀。此外,由于鄉村居民世代不斷的努力,創造了許多各具特色鄉村景觀,其中不少可以作為鄉村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存在地域差異性,鄉村旅游資源具有明顯地域性特點,其組合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和類型多樣,農村、牧村、漁村、林區村落等形成不同特點的聚落景觀。獨特的鄉村民俗文化也是重要的鄉村旅游吸引物,不同區域鄉村具有不同的民族風情。由于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經濟、歷史等要素組成的社會環境差異性又形成了如民族服飾、信仰、禮儀、節日慶典等不同的鄉村民俗文化。在廣大鄉村,由于地理區位、交通和信息等條件的限制,傳統的民族文化較少發生變異,能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加大,作為鄉村旅游資源的吸引物在城市幾乎消失殆盡,對城里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加大和加強鄉村特色旅游資源開發前景廣闊。

(二)鄉村旅游市場現實需求的推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問題的出現,回歸自然、追求綠色、休閑度假已成為人們的向往。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人們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節慶長假和帶薪休假的興起,為鄉村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受城市工作壓力大,環境污染嚴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到城市就近和生態環境良好的鄉村旅游和度假就成了城里人緩解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由于對生活環境差異性追求,城市人們自然對鄉村生活向往與憧憬,對鄉村旅游產生了較大的市場需求,現實的市場需求將有力地推動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生態文明村的建設中,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動兩者的聯動發展,是實施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生態文明村建設為旅游扶貧提供了開發基礎

生態文明村是實現農村可持續新農村的生活方式,生態文明村建設以實現全面小康為目標,提出以“改路、改水、改廁、改灶、改房和文明進村、科技進村、法律進村、衛生進村、文明風尚進村”的“五改五進”為突破口。它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上,以生態農業為主導,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并做到保護自然、保護居住地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協調共處,這為鄉村旅游開發創造了條件或提供了可能。

我國許多鄉村區域,尤其是貧困地區具有較好的旅游資源和較優良的生態環境,尤其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旅游扶貧具有其他產業所不具備的優勢。在生態文明村開發與建設過程中,要緊緊抓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做到生態文明村建設與道路建設、村莊綠化美化、文體活動場所建設、生態家園建設、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和旅游產品開發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文明村和旅游扶貧聯動發展之路。實際上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為鄉村旅游扶貧開發提供了基本條件,基本滿足了旅游需求的“六要素”。與農林牧等傳統產業相比,旅游業本身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因此,利用有資源條件的鄉村發展旅游業,尤其是發展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鄉村生態旅游,不僅有利于提高鄉村的經濟收入,而且對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進一步地改善貧困人口的生存條件提供了可能,為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實施良性互動提供了條件。

(四)聯動開發是實現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生態文明村建設中開發鄉村旅游業不僅可以改變現有的農林牧業生產方式,而且能在不破壞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前提下實現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相結合是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生態文明村建設增強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文明村使絕大部分農戶走上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道路,隨著生態意識的提高及沼氣綜合利用的推進,農業系統的生態逐漸步入良性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得到加強。生態文明村的建設保護了森林資源,保護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塑造了農村新形象,又為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載體。例如建沼氣池的農戶每年可節省薪柴或作物秸桿2.5-3 噸,相當于5-6畝薪柴林的年產薪柴量。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互為依托,相互支撐,生態文明村建設為鄉村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又為生態文明村建設提供經濟支撐,又會反過來促進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因此將資源與市場條件較好的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借助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生態文明村的東風,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為有條件的地區迅速消除貧困,促進農村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對策

(一)完善生態文明村規劃,建設增加其旅游休閑功能

在生態文明村的規劃與建設中,不僅要完成和完善村級道路、供水、通電的規劃與建設,實現鄉村園林綠化、環境美化和衛生達標建設等公共資源。在具備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地方,還要科學規劃,精心布置,循序漸進開展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的聯動建設,在規劃與建設中增加鄉村旅游休閑功能,配套建設旅游服務設施和增加旅游項目建設。但是,農村情況錯綜復雜,基礎條件差異大,在制定鄉村發展規劃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要依據實際情況進行。

(二)創新機制,將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經濟建設有效結合

生態文明村建設過程就是對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過程,把農村潛在資源轉化成實用資源的過程,因而也可將資源轉化成為旅游資源,促進鄉村旅游扶貧開發。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村時要更新觀念,引入市場機制,在引導農民發展庭院經濟、建設生態家園的同時,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資源,尤其是鄉村旅游資源,要廣開思路,克服“等、靠、要”思想,依靠市場運作籌措資金,把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經濟建設結合起來。農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設的主體,只有他們充分認識了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經濟聯動發展的重要意義,才能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因此,在有條件的地方,政府部門除積極引導和宣傳外,還要通過文藝演出、墻報、標語、培訓、組織參觀、印發資料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引導,使廣大農民真正了解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聯動開發好處,激發農村居民參與“兩個建設”的熱情。

(三)利用鄉村資源優勢,增加旅游吸引力

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要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重點要突出地方特色。對落后鄉村進行生態文明村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時,一定要強調創新,走自己的路,開發突出鄉村個性與特色的旅游產品,改變狹隘旅游資源觀,旅游資源不能僅限定在風景優美、有古跡歷史的區域,有特色和獨特的景觀和特有的民俗都是旅游資源。要充分認識到特色就是旅游資源,它體現在食、住、行、游、購、娛方方面面,吃的方面,當地農家的家常飯;住的方面,整潔又有本地鄉村風格;行的方面,傳統的交通工具,如馬車、木筏、溜索、藤橋、索橋;游的方面,各種鄉村景觀;購的方面,土特產、民族服飾、民間工藝品;娛的方面,農事活動、農事參與、民族歌舞、婚喪、宗教等活動,均是鄉村特色旅游資源。文明村建設和旅游扶貧開發要做到有活力、有魅力和吸引力,要講究風格、氣質、品位和特長,要讓參觀學習,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人們感到特別、特殊和一見鐘情,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變,以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四)突破單一致富觀念,與其它開發實施聯動

在有條件的地方,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可以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但旅游扶貧不應僅僅只依靠旅游業來扶貧,更不能僅因扶貧需要而盲目發展旅游業,或就旅游而論旅游,而忽視旅游業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及其他第三產業的協作。在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建設中,如果僅讓旅游業單兵作戰,孤軍伸入,旅游業不可能長遠發展,也會阻礙鄉村發展其它優勢產業,也無法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鄉村實施旅游扶貧戰略時,在突出旅游業地位的同時,要注意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做到“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旅則旅”,通過聯運開發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實現鄉村經濟再上新臺階,不僅要突破傳統致富觀念的局限,還要突破單一的致富觀念,要樹立依靠多種手段致富的觀念。貧困鄉村要根據各村實際,審時度勢,有效地發揮本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即使具備旅游開發條件的鄉村,在實施生態文明村建設和鄉村旅游開發聯動的同時,也要注重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其它第三產業協同發展。此外,在良好的鄉村人居環境下還要形成先進的生態文化氛圍,提升貧困農村整體文明程度,要在經濟和精神上使農民變得富有,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五)加大環境保護,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近十年來,我國旅游扶貧戰略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貧困地區的人們脫貧心切,在利益的驅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不考慮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問題,如在規劃中數量指標、利潤最大化等經營性設計思想充斥其中,在開發中“竭澤而漁,毀林而獵”的現象屢見不鮮,對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將環保置于可有可無的位置,使許多原本環境優美的鄉村環境惡化,污染加重。因此,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貧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項隨意的短期行為,否則就會使一些貧困地區在暫時脫離貧困之后又出現“返貧”現象,扶貧不會持久,文明村不會持久,旅游扶貧達不到目的。在實施旅游扶貧和生態文明村建設中,不僅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更應從整體出發,從長遠的角度考慮旅游開發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必須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旅游扶貧開發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在開發中強化保護,做到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強化管理,不能以犧牲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繁榮”,為實施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六)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積極引導農民參與

政府在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積極引導、政策與資金支持,政府主要是做好規劃、服務工作,投資公益性的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部門在財政補貼、建設資金、銀行信貸、稅收、企業管理等方面給予支持與優惠,引導和吸引投資資金與社會資金投向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建立起多渠道的投資機制。政府職能部門要在生態文明村建設過程中對旅游扶貧開發給予引導和支持,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有意識地發展鄉村旅游業,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更要對貧困鄉村發展旅游業給予專業指導與管理,如鄉村旅游環境監測與評價,監督旅游業發展對環境與文化的影響,組織公共教育活動,提高當地居民與旅游者對實施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支持,在旅游開發和經營中,加強對土地、森林、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管理,減少廢氣、廢水、廢物對環境的污染破壞,杜絕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倡導與環境和諧的旅游活動。并積極引導農民參與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采取動員、啟發、開導和典型帶動等方式,鼓勵廣大村民積極參與生態文明村建設和鄉村旅游開發。

(七)加大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

將生態文明村建設和旅游扶貧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扶貧開發和生態保護結合起來,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和觀光農業,鄉村社區居民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參與到項目中,如以資源入股、勞動力入股、集資入股等方式參與其中,此外,與鄉村旅游配套各種服務性項目建設也是加大社區參與的一種有效方式,如開發農家旅館、農家餐館、農家觀光果園、農家采摘菜園、農家魚塘、農家作坊、農家茶館等。加大對鄉村的資金扶持力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以確保廣大農村的利益能落到實處,為生態文明村的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提供良好的資金保障,提高廣大農村的積極性。加大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尤其是對于缺乏勞力、資金,缺乏參與能力的弱勢群體,要做好相應的保障,建立建全幫扶體系和受益資金的分配體系,

(八)加大科技投入,注重高校參與

針對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出現的各種問題,加強科學研究與增加科研投入,系統研究前鄉村旅游扶貧開發中“貧血”和“返貧”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重點解決鄉村旅游扶貧開發中出現的缺乏規劃、盲目開發、知識貧乏、缺乏主見或創業動機模糊,指導不足,資金籌措困難、跟風模仿,惡性無序競爭,居民參與意識淡泊與民主保障機制缺失、鄉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脅、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實施的旅游參與項目等現實問題,增強鄉村旅游“造血”功能。目前,對我國許多學校關于校-企“結對子”的科技扶貧多停留在形式上,對于科技文化比較落后的廣大鄉村,“校-村”科技幫扶顯得意義非常重大,通過高校與鄉村之間對口鄉村旅游扶貧模式與實踐研究,探索出一種“校-村”對口旅游扶貧幫扶的模式,不僅可以開創一條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路子,提高的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維護民族地區農村社會穩定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鄉村的科技幫扶又反哺高校大學生,形成高校-鄉村良好的“哺育”、“互哺”與“反哺”機制,增強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增強大學生與農民的感情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科技能更好地服務“三農”奠定基礎。

(九)立足鄉情,創新加大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的模式

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導型模式、市場化運作模式、對口幫扶和聯合開發等模式。政府主導型聯動模式運用于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對于經濟落后,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多石山,生態環境脆弱,聯動開發應以“政府主導型”的模式和鄉村旅游綜合開發模式并舉。對于具備較好的資源條件和市場條件的鄉村,可以進行市場化操作,對外進行招商引資,將旅游扶貧開發與生態文明村建設同步進行,共同發展。政府對應各部門的對口扶貧工作與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聯合行動,共同開發,協同幫扶,共同探索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的新模式。達到政府規劃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社會資金參與、村民參與、企業建設與銀行貸款的協同扶貧的模式體系,達到政府增稅,企業獲利,村民致富和社會發展的目的。總之,要立足鄉情,敢于創新,探索生態文明村建設與旅游扶貧的多種模式。

參考文獻:

1.高曾偉,高暉.鄉村旅游資源的特點、分類及開發利用[j].金陵職業大學學報,2002,17(3)

2.嚴慧榮.村莊環境趨美, 經濟發展加快, 景寧創建生態文明村帶來新變化[n].浙江日報,2003-06-19

篇4

關鍵詞:村莊建設;建設規劃;生態;問題

Abstract: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s the basi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current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layout, supporting weak chaos exists,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other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planning content, improve the planning mechanism,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complete from villages to zoology civilization villag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villag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ecological problems;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于村莊的區位條件、經濟基礎、原有發展模式和發展階段不盡相同,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生態文明村莊。村莊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

1.當前村莊建設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

1.1村莊建設無規劃,或規劃時間滯后,或不按規劃建設,或規劃層次不高,或規劃朝令夕改,造成村莊建設布局混亂

農民建房主要是根據個人意愿選擇地址,只要取得鄰居認可,辦理土地使用許可等相關手續就可建房。農民由于長期的小農思想的束縛,建房主要考慮自己使用的方便(如離自家耕地近等),根本沒有考慮到與左鄰右舍及前后院的關系。而且農民各家各戶喜歡把自己的居住用地圈起來,搭建院墻。由于無規劃,往往所建房屋不能成排成行,甚至朝向都不一致,院墻更是里出外進,不整齊,而且材料各異。

1.2基礎設施不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短缺,加上管理不善和農民舊觀念等原因,環境衛生、村容村貌差

農村的壩、庫、渠等水利設施,基本上處于癱瘓,導致農忙時節經常發生“爭水”事件,有礙生產,極不利農村的穩定。大多數農村只有村中心一條水泥硬化路面,其他村內道路多為土路,一遇雨水,常泥濘不堪。健身器材、老年活動場所缺乏。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質量仍然較低,房前屋后土堆、糞堆、草堆等“三大堆”堆積,村民牲畜院外栓養,再加上私搭亂建、亂堆亂放,“臟亂差”現象比較嚴重。

1.3村莊建設土地浪費現象嚴重

農戶長期習慣于以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滿天星”式的分布格局,無規劃的盲目建設,占了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有的農民建了新房,沒按規定拆除舊房,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村莊外延擴張,農村集體土地無償使用,使建房戶不但想多占地,而且要占好地。于是紛紛向村莊外擴張。一是“線性”擴張。農民建新房“沿路爬”,公路通到哪里,新房就建到哪里。二是“塊狀”擴張。新建住宅不斷向村莊延伸,村莊四周新樓林立,村莊內部破破爛爛,形成“空心村”。村莊擴張過度,造成了土地粗放利用,土地資源浪費嚴重,不僅給耕地保護工作帶來較大的壓力,而且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文明村莊的建設規劃

2.1生態文明的概念

生態文明的概念是上個世紀60年代由少數生態學家提出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準確的定義。就目前我國來看,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人自身發展規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是尊重自然,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其實現途徑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其最終目標是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秩序。

2.2生態文明村莊的建立

2.2.1產業建立

建立發展休閑旅游、康復療養等綠色服務產業。開發主體可以是獨立經營的農戶,也可是集體或私營企業。獨立經營農戶,以農家樂、采摘、垂釣園、民俗大院等方式,直接為游客提供服務,形成家庭收入。企業提供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休閑、拓展訓練、療養、養老等綠色服務。

2.2.2政策建立

2.2.2.1土地制度

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轉模式和“底金+分紅+勞務收入”的分配方式。按照“群眾自愿、土地入股、集約經營、收益分紅、利益保障”的原則,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共同組建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則對土地統一管理租賃,不再由農民分散經營。

2.2.2.2社會保障

逐步建立完善覆蓋全部農村居民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2.2.3教育制度

除保障中小學幼兒義務教育外,還應加強村民職業技術培訓教育。

2.2.2.4戶籍制度

按照自愿原則,農民可保留農業戶口,也可轉為城鎮戶口。轉戶農民不退地,仍然享受附著在土地上的各項政策,如種糧直補、農機具補貼等;承包地也可以耕種。不論是否退地,只要轉戶就可享受到城市社會保障,愿意退地的,對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可得到相應的補償,如宅基地征地補償。

2.2.3實施保障制度

2.2.3.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由市委市政府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鎮村政府牽頭成立農莊工作協調小組,負責協調處理發展“農家樂”“養生谷”等鄉村休閑產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重大問題。

2.2.3.2由鎮村政府及市旅游局、衛生局等相關部門牽頭搭建“農家樂”“養生谷”旅游療養產品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各種媒介載體做好宣傳工作,提高休閑旅游產品的知名度。

2.2.3.3建立政府專項資金為支撐,多元籌措資金為補充的財力保障體系。財政安排一定數額的鄉村休閑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重點項目的補助和星級經營戶的以獎代補、從業人員培訓、宣傳推介等;信用社、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要積極為經營單位、個人提供優惠的信貸支持,解決鄉村休閑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鼓勵農民自主創業,自我發展。

2.3生態文明村莊的建設規劃建立

2.3.1住宅設計建立

住宅建設應貫徹“一戶一宅”政策,宅基地審批報告需由村民委員會協商同意后,報請市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出具建設開發控制條件。根據主導產業特點選擇,發展“農家樂”旅游觀光產業,以低層獨院式聯排住宅為主的建筑類型,發展“養生谷”休閑療養產業以多層住宅為主的建筑類型。生活、娛樂、療養功能分區明確,加強屋面、墻體保溫節能措施,有效利用朝向及合理安排窗墻比,推廣應用節水型設備、節能型燈具,積極利用太陽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各類型建設選址必須在規劃確定的新村建設用地范圍內進行,且必須由市規劃主管部門出具規劃建設條件。

2.3.2設施配套控制

公共設施:確定村莊基層組織活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服務、集貿設施、養老設施等公共建筑的規模、位置及空間組合形式。除小學、幼兒園、集貿市場外,宜將村委會、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室、衛生室、健身場所、信息服務站、露天劇場和農村超市等進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動中心。

市政設施:確定村莊內道路、給排水管道、電力電信線路、供熱燃氣管道、有線電視、垃圾收集轉運、公共廁所、鍋爐房、燃氣站、集中沼氣池等設施的規模、位置。安全設施:建立綜合防災減災防疫系統。明確應急避難場所規模、位置。配置公共消防設施和消防裝備,保持消防通道暢通。

2.3.3村莊設計

空間形態:小規模團狀,在沿河多有條狀形態,村莊為沿河道、道路呈一字排開。

建筑形態:滿足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使人、建筑、自然共生,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技術措施減輕人們給大自然帶來的環境壓力,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提取不同地區特有的建筑語言符號,剖析地域建筑形態、使用功能和建造技術之間的邏輯關系,為當地確立好建筑的典型。

2.3.4“綠色”建立

倡導建設節能環保新民居。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廣農用沼氣;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建設生態庭院;推廣節能、節地措施。

篇5

關鍵詞生態文明;規劃與建設;村鎮

引言

村鎮的規劃與建設是現階段法陣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和內容,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對村鎮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進行較好的規劃,加強我國未來村鎮建設。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我國村鎮人口數量相對較多,村鎮密集度較大,在生態文明時展前提下,對于村鎮的規劃與建設必須要放在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生態文明時代是我國發展必經的一個階段,只有保證村鎮規劃與建設能夠符合生態文明發展的要去,才能使我國經濟發展更為迅速。

1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時代的村鎮規劃與建設概況

1.1生態文明村鎮規劃建設的背景

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正式的開展村鎮建設,發展國民經濟,但是由于技術上的限制和經濟上的相對落后,導致我國存在村鎮發展的速度較為緩慢,所以,在我國正式發展的前期階段,村鎮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村民普遍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較差,村鎮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也不夠明確,在此基礎之上,國家提出,要進行生態文明村鎮規劃與建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對村鎮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1.2生態文明時代的村鎮規劃與建設的必要性

村鎮作為當前我國人口分布密集度相對較大的地區,其發展和建設的改善對于提高我國國民經濟和整體實力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雖然已經位于世界前沿,但是發展領域涉及地區有限,國家資源和國民經濟形成鮮明的地區差異,導致從整體上我國還與很多西方國家有著很大的差距。進行生態文明時代下的村鎮規劃和建設是當期提高國民經濟和國家實力的重要保障和基礎,同時,加強我國生態文明新村的建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對于國家未來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1]。

2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時代的村鎮規劃與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基礎建設內容較為缺乏

在現階段中,我國發展生態文明村鎮規劃與建設過程中主要的問題就是基礎建設內容較為缺乏,基礎建設內容即為對村鎮未來的發展和建設做出明確的規劃和引導,為村鎮日后的發展方向提供指導性作用,能夠保持村鎮的發展符合國家當前對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和規定。但是當前我國還有很多地區村鎮的基礎建設內容較為空洞,村鎮發展方向盲目,發展目標不明確,不能有效的根據村鎮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開發和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生態文明村鎮建設發展的速度,所以在下一個階段中,對于村鎮基礎建設內容的規定和要求一定要做到位,這對于發展村鎮經濟以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2.2生態環境的破壞較為嚴重

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村鎮生態環境相對于城市來說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其生態環境的面積和規模要明顯大于城市,但是隨著近些年的不斷發展和利用,村鎮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隨著國家的發展,生態環境也在面臨著極大的威脅,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將會對居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產生嚴重的影響。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國還有一部分村鎮在規劃和建設的同時,總是單一的將村鎮的經濟發展放在首要位置,而忽略的村鎮的生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沒有做到位,這種以犧牲生存環境來換取經濟提高的方式是非常極端的,是不可取的,生態環境的破壞會對人們的身體潛移默化的產生著影響,最終會引發各種人類疾病,導致人均壽命的降低[2]。

2.3居民普遍生活質量較差

當前我國很多村鎮還存在一項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居民普遍生活質量較差,由于村鎮居民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較高的文化教育,導致居民的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只能進行相應的體力勞動來得到經濟收入,以此來維持基本的生活要求,生活較為艱苦,所以和城鎮相比較,村鎮居民在生活質量上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在村鎮進行生態文明規劃與建設的過程中,還要投入一定的經濟來作為建設項目的投入資金,并且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行工作來保持經濟的收入,這就使得村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較低。

3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時代的村鎮規劃與建設發展的策略

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進程中,生態文明時代的村鎮規劃與建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就當前發展的情況來看,和前幾年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和進步,這就說明我國相關部門一直在對村鎮發展和假設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和重視度。

3.1加強村鎮基礎建設

要想加強村鎮基礎建設,首先,要先對不同地區不同村鎮進行了解,對其發展情況和經濟基礎進行初步的核算,并根據村鎮發展的特點結合周邊的環境對其發展的方向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規劃。根據不同村鎮所具備的不同特點,要有不一樣的發展策略,在我國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下個階段應該明確的對其進行分析和規劃,這對于提高我國村鎮未來發展結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2重視村鎮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生態環境方面也要進行合理的安排,在建設前期,要對村鎮的生態環境現狀進行有效的研究和考察,找出當前村鎮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我國早期的經濟發展中基本上沒有被提及過,所以導致現階段我國生態環境受破壞程度相對較大,重視村鎮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之上,村鎮的規劃與建設發展盡可能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我國村鎮生態環境水平[3]。

3.3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村鎮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是當前我國村鎮規劃與建設的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難點,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首先要從現階段我國村鎮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來著手進行考慮和分析,在村鎮發展的過程中加入一些符合生態文明發展的內容,在村鎮發展的前提下,保證居民生活質量不會受到村鎮發展的影響,并通過發展過程,盡可能的應用當地的工人,使其自己為自己打工,最大化的減少資金向外流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村鎮經濟水平的發展,提高村鎮居民生活質量。合理的選擇存著未來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才能使村鎮在未來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能夠不斷發展和完善,進而讓村鎮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4結論

篇6

關鍵詞:環境保護 生態文明生態型政府

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發展之后,為克服人類進一步發展瓶頸所提出來的一種新型發展理念。我國的十報告中也寫道:“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中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新農村建設中加強對生態文明的宣傳與建設,特別是以不可再生資源為發展源泉的資源型鄉鎮,更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

一、資源型鄉鎮的經濟發展模式及影響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自然慷慨賦予的豐富的資源,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資源型鄉鎮發展的“源頭活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鄉鎮企業發展的來臨,資源型鄉鎮也利用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創辦了了許多民營的鄉鎮企業。這些高污染的鄉鎮企業對于地方經濟的貢獻是巨大的。然而,這些鄉鎮企業由于裝備差、技術含量低、資源和能源消耗高,且絕大部分企業沒有防治污染設施,使污染危害變得非常突出。

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只注重發展速度,而忽視了發展質量。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深度開采和挖掘,以及資源開發過程中造成了的生態環境破壞,使這些鄉鎮不可避免的要面臨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經濟發展后勁與潛力嚴重不足的困擾。時至今日,這些資源型鄉鎮的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迫在眉睫。

二、生態型鄉鎮政府的建設途徑

所謂生態型政府,是指致力服務追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性和諧的政府。它是不僅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也是充分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政府。這種政府重塑的新理念,將會對政府的自身定位、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有效的保護產生深遠的影響。

1、堅持生態優先的價值取向

在鄉鎮政府多元的價值取向中,應始終將生態價值觀放在首位。政府作為整個社會的“掌舵人”,它的價值取向,將指引著其他經濟團體、社會組織的活動方向。只有堅持生態優先的政府,才能使得其他的社會單元也重視對生態與環境的保護,使他們的活動在生態文明的機制中良性運作。

2、強化鄉鎮政府的生態管理基本職能

鄉鎮政府,作為地方的基層政府,其職能的發揮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隨著20世界80年代初以來的“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強調政府要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有限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政府應將工作重點放在生態管理和公共服務之上。一方面,要減少直接干預經濟的活動,對于企業的監管要做到有的放矢,嚴格查處高污染企業,合理地域規劃,積極引導產業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另一方面,加大環保的資金投入,實施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工程,面對已經被污染的環境,鄉鎮政府要實施綠化工程,提高當地的綠化覆蓋率;對于煙塵的控制,可向企業提供除塵設備,并建立一整套監測,督查和執法制度。

3、引入生態效益考核機制

政府官員作為國家政治權利的代表,特別是基層的干部,是國家政策和方針的直接落實者,在對其考核機制中引入生態效益的的指標,而非單一的唯GDP數字至上的指標。這種多維度的評價機制,能夠對政府生態管理方面的工作實行可量化的監督。這樣就有利于官員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在做出決策時能著眼于大局,更多的考慮生態環境效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學的決策。

4、加強社會監督力度與外界經驗交流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僅憑政府這一單一主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更多的鼓勵大眾傳媒、NGO組織和社會群眾的參與。人人都參與到日常生活的環保行動中,各種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監督的功能,在多方面的合力更有利于實現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此外,還要加強與外界的經驗交流,定期向上級政府及主管部門匯報,獲得相關的支持,汲取可利用的經驗與教訓,以便在具體的工作中因地制宜的推廣與應用。

5、增強法制觀念,依法治理

對于基層政府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必須要依法治理。要根據具體量化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對于環境污染進行數字化的操作,包括污染的排放標準、稅收的標準以及違法應接受的處罰標準等等。

篇7

這次到保定參觀學習,對我們產生了強烈的震憾。不僅實地察看到了涿洲、易縣等縣市文明生態村的創建成果,學到了他們好的經驗和做法,更折射出我們在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中存在問題、差距和不足。參觀結束之后,我鎮立即召開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研討會,圍繞建設省會文明生態圈,就如何開展創建工作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討論和研究,重新確定了搞好今年創建活動的幾項重點工作:原創:

一是對創建活動進行再發動、再動員、再安排、再部署。創建活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執政工程,廣大農民群眾是創建活動最大的受益者,是開展這場活動的主體和主角。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引導,調動起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真正發揮好主人翁和主力軍的作用。

二是對創建活動規劃進行補充、完善和調整。按照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依據連線成片創建的工作思路,今年全鎮要有個村達到示范創建標準,在個村開展示范一條街創建工作,并力爭達到普及型創建標準,為年建成示范型創建村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因村制宜抓好重點工程建設。按照“鎮抓重點村、村抓重點工程”的總體要求,各村根據各自實際,圍繞“特、新、亮、綠”,確定創建重點,搞好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街道和庭院凈化、改水改廁、文化廣場建設等重點工程,做到村村有新招,村村有特色。

四是充分發揮樣板村的示范帶動作用。按照“全面鋪開、先易后難、重點突破”的總體要求,在全面安排部署的基礎上,把個村建設為文明生態創建示范樣板村,并注意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的作用。

五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繼續采取以村集體和農民投資為主,市鎮財政補貼一點、部門幫扶一點、社會捐助一點的辦法,多方籌集創建資金,確保創建活動落到實處。同時,積極引導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出工出力,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原創:

六是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堅持創建與鞏固并重、建設同管理同行的原則,把創建活動和農村各項制度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鞏固農村道路、街院凈化、村莊綠化等創建成果的長效管理制度。

篇8

(一)機遇

1.國家發展的新要求環境教育的發展是時代的要求。2012年黨的十報告直接提到“生態”或“環境”字眼的地方達45處,相比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到的多出27處,相差僅僅5年的時間里對“生態”“、環境”的大幅關注,說明是針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現實的深刻反思,是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情感、價值和態度,是倡導生態文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體現了努力建設美麗新農村,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決心。

2.環境法律制度的保障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頒布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2007年該區黨委、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廣西的決定》,明確了生態廣西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2010年該自治區政府《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共同推進廣西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合作協議》。2011年該區政府審定《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保護和修復廣西生態環境。以上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守法經營意識,提升了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為開展環境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礎。

(二)挑戰

1.實施正規教育的師資落實不到位宏觀上,從1992年后《中國21世紀議程》的推廣,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在環境教育學科層面相繼得到建設與完善;按照國家的要求,在基礎教育的《科學》《地理》課程納入環境教育的內容。在廣西鄉村的小學和初中學校里,小學的《科學》和初中的《地理》等課程中納入資源、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此外,在高等學校也普遍開設《發展與環境》課程,設立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生專業等,總的來說,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然而,環境教育的師資力量單薄甚至缺失。2011年調查廣西鄉村的13789所小學、8732個教學點的《科學》教師的配備情況,基礎課程中的《科學》課程基本上沒有配備科學專業教師;學校對《科學》課程的實施有極大的隨意性,可上可不上,任何專業教師都可以上課,上課也是簡單的。非專業教師的上課僅憑自身長期以來形成的自然研究的傳統,讓學生去親近大自然、了解生態,實施傳統的社會教育,但是對學生們進行環境平等和社會變革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是缺失的。有證據表明,學生們不具備對環境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以及采取一定行為的能力。從初中的《地理》課程的環境教育的實施來看,2012年,隨機對廣西30所鄉村初中學校《地理》課程的教師配備情況調查,結果統計顯示30所學校中有10所初中沒有配備地理教師,剩下的20所初中合計僅有38位地理教師;38名地理教師在30所學校合計的教師數2039人中,占1.8%;總學生數25363人與地理教師38人比較,比值為667比1;可見,地理教師輻射力的力單勢薄且進行環境教育的不到位。不僅如此,如果地理課堂進行環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搞實踐活動導致學生興趣轉移到地理學科,還會遭到學校領導及其他科目老師的反對;為此,《科學》、《地理》課程中的環境教育的效果不佳。具體的表現為學生對現實環境中有生活密切聯系的事物、現象好奇心淡薄,對家鄉的環境與發展,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以及愛護環境的行為和習慣漠不關心。可見,校內環境教育的有效性低,難以帶動非正規教育、校外教育的延伸與發展、難以達到讓學生從小就建立人與環境和諧的良好教育,也無法實現通過個體學生以點帶面的給學生家庭其他成員的帶動作用,營造良好環境意識的目的。

2.社會團體整合的教育力量弱本來,廣西的新聞媒體、企業、NGO、政府、學校、社區、家庭乃至各類教育場所等社會單元都是非正規環境教育的主要推動者和倡導者。然而,針對廣西鄉村的具體情況,利用自身的優勢,實施相關的各類環保會議、環境主題展覽、競賽活動、環保教育培訓、專題性環境教育活動等有目的的宣傳教育活動極少,更談不上拓展環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把環境教育引入到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來實施。當下鄉村的人們還普遍停留在資源的開發利用全是為了致富這個目標的認識水平上;鄉村農業和生活等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用于農田灌溉、畜禽養殖及農業生產廢棄物從不處理的現象極為普遍。完全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網絡等工具的使用,展開公眾參與的環境教育的力量,但是,現實的情況顯示,現代交流手段與鄉村環境教育的整合度低,只能讓鄉村的環境越來越糟糕,漸漸喪失了鄉村原有的生態優美的優勢。

3.制度建設的遲緩導致環境意識不強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增強鄉村全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需要通過教育互動、建立保障支撐作用的環境制度來進行。然而,廣西的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具體表現為,2006年廣西自治區政府才頒布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2007年廣西區黨委、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廣西的決定》才明確了生態廣西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2010年廣西自治區政府簽署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與《共同推進廣西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合作協議》。2011年廣西區政府才審定《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從宏觀上來看,可以說2006年以前,廣西對環境保護的制度層面上的支持意識和實踐有較長時期的缺位,也就談不上環境教育的廣泛實施。但是,與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活動息息相關的環境,其質量的優劣如果沒有全民的關心、參與和身體力行,就難以解決環境問題。環境與人的相關性的自覺表現來源于人的實踐性,而人的素質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國民素質水平的高低又取決于環境教育。

二、應對的措施

(一)強化鄉村環境教育的觀念

加強環境教育力量系統的建設,通過校內外的教育、正規與非正規的教育,擴大關心和關注的范圍來把個人、環境、集體的價值聯系起來,建立可持續性與個人價值、社會價值、需要、理解以及期望的緊密性,建立一種對環境、對他人和未來的責任感,并把這種責任轉化為個人和集體生活的行動的信仰、知識和技能;強化在尊重他人及其文化的同時,達成與理想、環境的合理的平衡,通過識別個人行動與集體行動、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形成對環境不確定性做出積極反應與自由的、有益的質疑的能力,努力使鄉村的人們養成一種環境整體性的視野,形成一種內化的自覺性的環境教育的觀念。

(二)整合環境教育的力量

首先,把可持續發展理念整合到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并聯合地方政府和鄉村共同促進。設立環境協調人員對鄉村環境教育從規劃到活動實施進行有效性的指導,強化環境教育作為鄉村的個人的一種終身學習的目標與任務來執行。其次,強化鄉村學校的《科學》和《地理》教師隊伍的建設,使在校的學生能夠得到專業的引導,能夠從粗淺的了解,到深入體會環境教育的意義,培養學生關注自然與社會以及對生存環境的洞察力與理解力,逐步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進而提升學生對生存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感知力,實現以點帶面的效果,即通過學生帶動家庭成員、親友及鄰居,認識環境與社會的重要性,促進鄉村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再次,復興那些曾經構成教育體制的基本所固有的、進步的價值觀的方法,盡可能的與鄉村宗教、祠堂生活有效結合。因為,參與到鄉村有世俗標志且象征著積極向上的宗教的社團系統中,其中的權威人物能夠抓住足夠多的人,能將環境教育實踐提高到更高的層次。最后,利用手機、電視、網絡的交流通道,持續性的傳播相關鄉村環境教育信息,使環境教育的內容被鄉村大眾內化成為可能。總之,整合社會的力量將富有建設性的環境教育理念及內容傳遞下去,從而實現環境教育的構想。

(三)優化環境教育的制度

環境教育是一個社會學習的過程,人們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不斷進行價值、技術、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反思,隨時能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持續性聯系的各種行動。為此,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環境教育的制度的建立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其特別的重要性。宏觀上,從鄉村環境教育研究到強調其中的復雜性,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已經發展了20多年,然而,在環境中的教育和關于環境的教育這兩種形式仍占優勢,這僅是一種松散型的感覺式的教育模式,缺少實效性。然而,共同的環境責任是制度的要求,建立來源于鄉村的核心價值的環境教育制度,那么,社會責任的道德意識、勞動力的期望,就能通過從上至下和從下至上的各種活動來實現,面對即將到來的“后現代”世界的可能及其所面臨的困境而言,將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讓人們參與以及它所帶來的變化,才是鄉村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三、結論

篇9

[關鍵詞]農村;林業產業化;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205;F32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6-0257-01

1、引言

黨的十正式將生態文明建設歸入我國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有利于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林業發展有利于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保持生態整體環境健康發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林業產業化經營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在開展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林業產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而近些年的大開發、大改造使得大量的自然資源被消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資源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惡化問題,使得環境承載力下降,生態平衡被打破,嚴重危害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健康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2、農村林業產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關系

2.1 農村林業產業化含義

農村林業產業化是基于森林資源,通過市場的導向作用,科學化的林業布局下采取集約化生產模式,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并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即不僅有效地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且實現生態保護。林業產業化主要通過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和先進的技術方法,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培育和利用,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效益,使林業資源在之后的發展中得到持續經營,從而保持社會、環境、人口和資源之間的協調發展。

2.2 生態文明建設含義

生態,廣義上指的是人與生物系統共同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空間,狹義上指的是人的生存和發展所處的自然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保護環境并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建設內容包括增長森林覆蓋率、保護濕地、保護野生動物等,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避免對環境造成傷害,維持生態平衡的一系列措施。

2.3 發展現狀

(1)對林業產業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認識不足。農村對林業的重視程度不夠,時有發生隨意砍伐和侵占林地現象,使得林業覆蓋率大幅下降,造成樹木種類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當農村用地開發建設與林業產業化發展相矛盾時,往往選取開發建設而犧牲林業,進一步惡化了生態。

(2)生態文明建設浮于表面。一些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還浮于表面,有的只是作為地方官員政績,有的只是一種新鮮說法,有的卻由于缺乏經驗、資金等因素而阻礙了生態文明工程的進行,使得很多的工程建設演變為爛尾工程,不僅沒有優化生態環境,反而加重了環境負擔。

(3)林權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層。林權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層,阻礙了農村對林業產業化的積極性,無法實現林業分類經營,又制約了經營機制的轉換,讓林業產業化缺乏生機與活力。在之后的發展需要不斷對林權制度進行改革,并深入到基層,讓群眾普及接受。

(4)林業生產方式改革存在問題。對農村林業產業化發展和林業生產方式改革存在問題,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落后的生產方式讓農民對林業發展缺乏信心,也沒有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感,科學發展觀沒有落實到每個農民的心理,林業生產與農民收益關聯不大。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調整林業生產方式,明確發展戰略和目標。

2.4 農村林業產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

林業產業化主要是對森林進行管理,而森林包括各種樹木、植物、哺乳動物、鳥類、昆蟲等,可以說90%的生態系統生物都在森林中,構成了生態系統的主體,可見森林在生態系統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森林的發展也是對林業的發展,對林業的發展也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部份。農村在我國占據了大部分土地面積,林業產業化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也是實現林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發展方式,從而提高農民收入,促進生態健康發展。

3、加強農村林業產業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1)對人民進行生態教育,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對人民進行生態教育,并增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并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鼓勵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加速林業產業化發展。如采取電視播放、報紙展示、電臺傳播等形式,廣泛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和作用進行宣傳,提高生態文明意識普及率,從而形成人人參與建設生態文明,創建美好家園。定時全國性的舉辦關注森林活動,建設森林論壇讓人們參與森林發展活動、森林建設活動等,鼓勵全民參與,讓人們提高森林保護意識,懂得愛林和護林,并鼓勵全民植樹,維持森林投入與產出平衡,共同建造和諧的生態家園。

(2)建設林業生態工程,加大力度保護和治理生態

建設林業生態工程,主要是建立天然防護林、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等工程。從我國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綠化面積,做好防風防沙,減少土地沙漠化面積,擴大綠地覆蓋面,加大力度保護和治理生態,促進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生態建設是一個長期建設過程,效果顯示也需要時間,因此,投入過程要有耐心和信心,更加科學化的進行生態工程的建設。

(3)改革林權制度,改變林業生產方式

改革林權制度,建立的投入體系更加多元化,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重視全社會參與,增加林業產業化投資渠道,加大林業產業化效益路徑,從而逐步建立由國家、集體、農民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地區林業生態建設應該進行總體布局,縱觀當地經濟政策和社會發展,堅持全民綠化,推進建設林業產業化建設,形成綠色健康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并在林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加大農民經濟收入,開展林業特色產業,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發揮地區、地域優勢,讓農民更有熱情去建設林業。特別是特色經濟林的建設規模要不斷擴大,不僅實現林中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而且能開發一系列的藥材種植、果品等增加農民收入。

(4)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和法律體系

依法治林才能讓林業產業化發展更加長久和完善,才能更好的構建林業生態體系,才能促進林業產業發展,才能改善生態環境和繁榮生態文化體系,而這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和法律體系。在之后的發展中,要根據法律、法規和政策,有條理的進行植樹造林、管理林業和林業開發工作,并規范化和制度化各項林業工作。設置各項林業災害應急預防策略,增強林業預防災害能力,并有應急突發事件能力,同時加大治林力度,嚴厲打擊一切破壞林業資源行為,保護林業資源,促進構建和諧生態。

4、結語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森林,生態文明建設也離不開森林,且隨著不斷的發展,森林與人們的生活、生存、生態的聯系更加緊密。我國必須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這也是全世界要進行的建設活動。現如今,面對如此多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必須加快林業產業化發展,保護自然,增強生態功能,共同建設良好的生態文明局面。

參考文獻

[1] 羅賢宇;鄭珠仙;曾麗萍.論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2] 譚書嶺.林業產業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因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年30期.

篇10

1、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真正成為文明生態村創建和收益的主體,切實增強創建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對照“五個好”標準,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措施,以治理“五亂”、改水改廁、建沼氣池為突破口,確保按期保質完成年度創建任務。

2、要樹立和增強統籌發展的觀念,堅持文明、生態一起抓,軟件、硬件一起上。切實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落到實處,大力協調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農村文體中心或活動場所的宣傳、教育、娛樂等功能和作用,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和文化科技知識講座等,大力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傳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倡導文明新風。要通過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改造,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進而全面提升農民文明素質,最終達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

3、要堅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創建規劃,指導工作全局。要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由縣建設局指導,各鄉鎮負責,從實際出發,突出適用原則和村街特色,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因地制宜幫助村街制定規劃,合理確定具體目標,使創建工作近有方案、中有目標、遠有藍圖,保證創建工作的連續性、長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