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范文

時間:2023-03-15 04:0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立冬養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立冬養生

篇1

精神養生宜平和

在冬季,自然界的蟄蟲伏藏,通過冬眠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勃做好準備。人體此時的代謝也處于相對緩慢時期,因此,冬季養生要著眼于“藏”。“藏”的意思就是說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中醫認為,人在冬季,一是要及時調控不良情緒。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調整控制情緒,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對心中的不良情緒可通過適當方式宣泄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二是多曬太陽。因為冬季天黑得早,日照時間短,也是容易讓人產生抑郁情緒的一個原因。當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它能影響人的情緒,而日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使人保持好心情。

起居養生重防寒

中醫認為,入冬以后,“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是冬季養生的好方法。也就是說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早睡可以養人體陽氣,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后,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也逐漸升高,此時起床頭腦清醒、機智靈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不太現實,這就要盡量做到早睡,不熬夜。

同時,室內溫度應保持恒定,如果室溫過低,人感覺冷,容易傷人體元陽。室溫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易外感風寒。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為好。切忌緊閉門窗,要經常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此外,中醫認為,背部是人體經脈中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會損傷陽氣,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陳疾復發、加重等現象。對于老年人、兒童和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其重要,這些人最好在立冬后穿一件貼身棉背心。 “寒從腳下起”。腳是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人體內臟關系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過緊、過松、過薄,襪子以棉襪為好;二是平時多活動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三是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水溫以50~60度為宜,泡腳能消除疲勞、御寒防凍、促進睡眠。

飲食養生應溫補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冬天天氣冷,人體生理活動需要更多的熱量來維持。冬令進補是我國幾千年來用以防病強身的傳統。中醫認為冬季對應人體的“腎”,而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成人腎,咸味有補益陰血等作用。

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可適量多吃點咸味食品,如海帶、紫菜和海蜇等。此外,還應多吃溫熱補陽之品以抵御寒冷,如羊肉、桂圓、核桃、粟子、大棗、山藥和木耳等。當然蔬菜也不可少,如黃豆、胡蘿卜、油菜、芥菜、韭菜等。冬季應少吃寒性食物,如螃蟹、海蝦、西瓜等。

冬季食療應因人而異。脾虛、氣虛的人,表現為乏力氣短、厭食腹脹、大便偏稀、畏寒怕冷,可選用健脾益氣的食物,如糯米、大棗、山藥、胡蘿卜、栗子等。一些人到了立冬以后四肢冰涼、怕冷,中醫認為這大多是陽虛體質,陽氣不達四末(四肢)所致。飲食可選羊肉、雞肉、胡桃肉、大棗和桂圓等。食療可選男女老幼皆宜而又易做的黑芝麻粥、核桃粥,以及蟲草蒸老鴨、番茄砂糖藕等。

篇2

寒頭暖足,防病治病

嚴寒的冬季,人們比在其他季節更易生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每遇寒邪侵襲,最易患呼吸、消化、循環、神經和泌尿系統等疾病。故立冬后首先應注意提高人體抗寒耐寒的能力。怎樣提高人體抗寒耐寒的能力呢?我國古代早就提出了“寒頭暖足”原則。醫學經典《內經》和《難經》認為,人體經脈氣血上走于頭面,特別是人體十二經脈中六條陽經都上升至頭部,而人的五官也都集中在頭面部位,故頭為諸陽之會。頭面部位聚集的陽氣最為充足,最不怕冷。所以,寒冬臘月身上要穿棉衣棉褲,而頭面部位可在外,連帽子也可以不戴。中醫便是遵循頭部宜寒不宜熱的原則來治病。比如在運用艾灸或溫針灸法時,通常只用于肢體及關節等部位,而頭面部位一般禁忌使用。孫思邈還指出:“冬夜勿覆其頭。”即在寒冬季節夜晚不要蒙被覆頭睡臥,那樣既妨礙正常呼吸,又會導致頭部溫度過高,反而有害。

根據“寒頭”的原則,立冬以后堅持用冷水洗臉,有利于預防感冒等外感疾病。

足部陰氣較重,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因為足部離心臟最遠,供應熱量本來就有所不足,足又直接與地面接觸,散熱也就最快,故應特別注意保暖。經常按摩腿足,用艾灸熏灼足三里和涌泉等穴位,特別是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泡足,都是驅寒保暖的重要手段。冬天只要保證兩足溫暖,全身也就暖和舒適而無怕冷之感。這樣既有利于防病,也有利于提高睡眠質量。

人參不可亂服

立冬以后,民間十分注重冬補。總的來說,冬補應遵循“秋冬養陰”“無憂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等原則來進行。

人參是一種常見補藥,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心、腎經。可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人參屬補氣藥,主治各種氣虛病癥(如心衰氣短,身倦乏力,精神萎靡,言語低微,動則汗出,喘逆不已等)。凡陰虛火旺、實熱及濕熱證等患者,均不宜服用,否則有害無益。所以,服用人參這類補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可憑個人的意愿隨意服用。此外,人參雖是王牌補藥,但服用必須適量。急救時用量較大,應由醫生掌握。若入冬以后用于補虛,每天用1~3克即可,最多不可超過3克。

小貼士

宜服人參

1. 14歲以下的兒童;

2.孕婦;

3.正在患感冒等外感疾病的患者;

4.遺精或者;

5.急性胃腸炎患者;

6.肝膽疾病患者;

7.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8.高血壓患者;

篇3

(公歷11月7-8日)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宜]進補,養陽護陽,補腎精

[忌]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發生,舊病復發

立冬,“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即古文“終”字,意思是一年中最后一個季節。民間習慣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實際上,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東北地區早在9月上旬就進入冬季了,長江流域則要到“小雪”前后才真正體現出來,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低于10℃為標準。

吃餃子,羊肉大蔥餡最適合冬季進補

《黃帝內經》講“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立冬開始,日照開始變短,光照逐漸減弱,天寒地坼,草木凋零,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有句俗語叫“冬季進補,來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過進補來抵御嚴寒的侵襲。冬季是進補的大好時機,所以進入立冬后,人們可以吃一些陽性的東西來增加熱量,如溫性的牛、羊肉。

北方素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老人們稱之為“安耳朵”,意為不會凍壞耳朵。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這里還有一個傳說。說東漢醫圣張仲景在長沙為官后,待他告老還鄉回到家鄉南陽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到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面黃肌瘦,許多人耳朵都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于是,就叫其弟子在冬至那天于南陽城東關外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到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親手熬制一種能專治凍傷的“祛寒嬌耳湯”,廣舍眾人。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人們為紀念張仲景,便模仿他熬湯的“嬌耳”,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許多年后,立冬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被傳了下來。所以,后來民間也流傳著一種說法,老人們勸孩子吃餃子時,往往會說冬至這天要是不吃餃子會爛耳朵的,其根源即來源于此。

現在人吃餃子,花樣已經很多了,各種餡都有。不過要論哪種餡料最適合冬季進補,羊肉大蔥餡無疑是上上之選。這是因為羊肉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可謂一舉兩得。

需要提醒的是,羊肉大蔥餡的水餃雖是好東西,但也不宜多食,再好的東西,如果過量食用,也會威脅健康。比如經常飲酒有胃熱的人及高血壓患者最好少補點牛羊肉,普通人也要注意不要補過頭了,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千萬不可盲目“進補”。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平時就吃得不錯,如果這時再加上大量進補,身體內熱加重,內熱而外寒,往往一出門就容易感冒。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很多人都知道立冬后應該進補,俗稱“補冬”。中醫認為,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民間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諺語。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進入冬季后,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于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并且因為冬天天冷,多吃些溫補之物,不容易上火。此外,冬至是天地陰陽氣交樞紐,也是人體陰陽氣交的相關時刻,這天進補身體最容易吸收,所以冬令進補常選擇于冬至日開始。

冬季進補時,最好先做引補,即給身體先打好底子,使腸胃有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再服補藥或進補時才可增加滋補效力,以防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像久病體弱的老年人,或因脾有濕邪的人,因脾胃虛消化差,服用滋補藥不僅達不到補虛效果,反而出現腹脹便溏、惡心嘔吐,致使身體更虛。所以,脾胃虛寒且濕重者尤為要注意先健脾胃。譬如:淮山芡實瘦肉湯、花生黃豆煲豬腳都是健脾益腎的靚湯,在進補前幾天可以喝喝這些湯水。

一般來說,引補可在冬至前1個月進行,可選用芡實燉牛肉,或芡實、紅棗、花生仁加紅糖燉服,以調整脾胃功能。還可以燉些羊肉,加生姜成羊肉大棗湯,也有同樣功效。做好引補,接下來就可以滋補了。

小雪溫腎陽,來年陽氣長

小雪節氣是一年六步氣里終之氣的開始,在此期間,因天氣較寒,而寒又傷腎。因此,溫補腎陽是此時養生的主題。

首先,飲食方面,小雪之后的飲食需要區分寒熱。

臉紅血熱及臉絳色血黏稠的人不宜吃溫補食物,如大蔥、洋蔥、蒜苔、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等;血熱的人應吃偏涼性食物,如白菜、蘿卜、梨、香蕉之類降氣、偏涼之物等不宜生吃,可熟吃。如感覺心氣虛、中氣虛時,要及時補氣,而不宜吃泄氣之類的食物。

對于血黏稠的人來說,應吃平性食物,或多食保護心腦血管的食物,如丹參、山楂、黑木耳、番茄、芹菜、紅心蘿卜等。肝腎陽虛且血不熱不稠者,可適當吃溫補食物,如果這類人有飲酒習慣的話,可適量喝一點,但是喝白酒或黃酒時應加熱,否則天冷時喝涼酒會傷血。一般來說,腰背寒涼為腎陽虛,四肢寒涼為肝陽虛。

另外,早飯適量吃一點姜,可驅寒氣。現在的人在室內生活的時間比較長,尤其是北方地區,室內較為暖和,易生內熱,因此晚上可適量吃點蘿卜、海帶類的熟菜,可消除煩熱,有助于睡眠和消化。

其次,穿著方面,應加強腿和腳的保暖。腿腳不暖容易傷腎。一些年輕人著裝偏于身材線條美而忽視了防寒,容易落下病根。

再者,行為方面,應注重于“藏”字。

冬三月萬物閉藏,冬主藏,是為了保護陽氣,以利春天的生發。如果陽氣藏得好,來年春天就精力充沛;如果藏陽不足,人就會容易受寒,如果大汗淋漓的話,則會泄了陽氣。這兩種情況均易在來年春天時因為缺少陽氣的生發力量,為一年的身心健康蒙上陰影,從而發病。

中醫講,在濕寒氣候下的養生,應以每天生發的陽氣來御寒,而生發陽氣的關鍵就在于早晨“驚蟄”,即5點起床。按北京時間來分,就相當于3點為一天的立春,4點為雨水,5點為驚蟄,6點為春分,7點為清明。5點驚蟄時分人體內陽氣已動,人起床活動,陽氣轉為清氣,6點陰陽分明,7點上清下明。如果5點驚蟄不起,陽氣就會轉為濁氣,6點陰陽不分處于混沌狀態,7點上不清下不明。

《黃帝內經》講,冬三月,要早臥晚起。古代的早臥指一更天,即戌時(19-21點)的戌初(19點)睡;晚臥指二更天,即亥時(21-23點)的亥初(21點)睡;早起為雞鳴之時,即寅時(3-5點)的寅初(3點)起;晚起為天亮之前,即卯時(5-7點)的卯初(5點)起。所以,小雪時節,最好是晚上9點就要睡覺,早上7點前起床最適宜。

同樣,在中醫來講,一天就是一個小四季,早上的3-9點就相當于一日之春,如果“春天”的頭沒開好,陽氣未能完好生發,就會出現面臟、皮膚粗糙、氣色渾濁、頭昏腦脹,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無春就無夏”。

除此之外,小雪藏陽涉及的內容還包括,如:白天應減少冷天、風天外出的時間;晚上應早回家早睡覺,記住,不要洗頭后頭發未干時睡覺、外出,以防止生頭風病;休閑活動時,不要按摩后背,不要泡澡、蒸桑拿出大汗,不要鍛煉得大汗淋漓等。在情志方面不可發怒、吵架,否則情志受傷,春天就會精神不振。平時要常曬太陽,更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還有就是要注意,一定要戴帽子、系圍巾,很多人因為氣候雖冷卻還沒到嚴冬,不太注意戴帽子、圍圍巾。中醫講,“頭為諸陽之會”,最不能受風寒,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護陽氣。

總之,圍繞冬主藏的自然規律,在此階段注意溫補腎陽,只要合理安排飲食、起居,保持寧靜的心態,第二年人體陽氣的生發就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小雪溫腎陽

(公歷11月22—23日)

虹藏不見 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

[宜]養腎,保護陽氣

篇4

關鍵詞:美術教學;創新能力;“三動”

創新能力,按照定義斫玻骸案據一定目的,運用已有知識產生出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這里面,關鍵是對原有的事物,通過新的視角去思考,提出新的、獨特的見解。為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課堂、學生、教師三者關系,不斷激發創新能力。

一、注重氛圍營造,讓課堂生動起來

美術課的實踐性很強,既可以按照透視、色彩等原理去描繪物象,也可以通過一些夸張的情感、情緒去感染觀者,賦予創造出的形象生動、深刻的內涵。因此,美術教學不應該拘泥于形式,必須在探索中、實踐中、啟發中進行,而要用這種方式完成教學任務,首先需要營造民主、活潑、開放的課堂氛圍。

(一)領畫示范

就是在日常教學中,發揮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領畫示范作用,啟發學生的思路,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學生有直觀的感覺,激發學生對繪畫的興趣,愿意拿起筆來,誘發學生強烈的表現和創造的欲望。

(二)融入趣味

就是利用看圖片、做游戲、唱兒歌、講故事等形式,有意識灌輸一些相關知識,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創造的興趣,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比如,在教學《色彩大家庭》一課,我就對學生說,畫畫之前,老師先給大家作個實驗,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我就分別拿出兩種不同顏色的試管,展示給學生看,然后把兩種不同顏色的試管倒在一起,馬上變成了第三種顏色,學生們都感到很神奇。這樣一來,不但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而且又在趣味中掌握了知識。

(三)鼓勵激勵

就是在每次上課前,把前一節課的學生優秀作品,拿給大家欣賞,并及時予以表揚,來增強他們的信心。同時,每個學期篩選一批好的學生作品,在教室外的走廊以及櫥窗等,定期展出學生的作品,并在上面寫上作者班級、姓名、年齡等內容,提高學生的自豪感。在此基礎上,積極組織和輔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繪畫比賽,讓他們充分享受到獲得成功的快樂。

二、注重科學啟發,讓思維轉動起來

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遺傳、生活、教育、實踐及其主觀能動性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當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當然,創造性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善于發現學生的創新潛能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創造潛力較強的學生多數有淘氣頑皮、不受約束等特點。但是大部分教師,都喜歡聽話、守紀律的學生。為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會對“不聽話”的學生加以約束,從而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其實,學生在調皮、搗蛋甚至“出格”的一些行為當中,很大一方面會包含創造的因素。筆者認為,對于這些學生,應該善于觀察,認真分析,加以引導,不要動不動就加以指責,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而最大限度發掘學生創新潛能。

(二)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以后,不論做什么事,都會集中精神,積極去思考,能夠很好地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美術教師,要采取各種不同的手段,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和肢體語言,如一個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等,最大限度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讓他們具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創作的靈感和思維。

(三)善于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在常規的美術課當中,要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去進行藝術創造并不是那么簡單的,因為他們習慣了跟著老師一步一步臨摹,通過長期的積累,就會形成習慣性思維。為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當中,就要充分利用機會,創設各種載體,設計各類環境,引導學生根據主觀感受,引人遐想,凸顯獨有的個性。

三、注重觀念轉變,讓師生互動起來

美術教學適合在探索、討論、活動和實際操作中進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形成一個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生動活潑的師生關系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良好互動的師生關系,才能讓學生能夠自由發展,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才能。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新課改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適應教學觀念的轉變,真正使教學中心由教師轉向學生,創造自由平等的師生關系。關鍵是要在課堂上,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活潑輕松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用真誠和贊賞的目光和學生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展示、評價

實踐證明,當一個人的成就一旦得到社會的承認,心理上會得到慰藉和鼓舞,創作心理處于積極狀態,創造力得到超常發揮,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連鎖反應。所以,我們對學生具有創造力的作品要及時的收集,等到達一定數量以后,定期、不定期開展各種展示和點評,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激活學生的創作欲望。同時,可以將展示出來的學生作品,讓大家相互交流、觀察,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辨別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開闊視野,取長補短,提高審美意識,從而延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運用多種評價手法

老師的評價,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學生。以往我們對美術作業的評價,比較單一,這樣不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壞在哪里。所以,我們必須在評價上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在總體評價基礎上,可加上一兩句評語或提示需要改進的地方,實踐表明,在美術作品中加上評語,具有良好的效果,及時對有創意的學生給予表揚,使他們得到肯定,鼓勵和肯定學生大膽創造,真正感到創作帶來的快樂。

當然,學生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美術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必須持之以恒地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在教學和日常引導中有意識地滲透、積累,從而達到由外到內,由淺到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真正使他們想創新、會創新、樂創新。

參考文獻:

[1]謝崇勇.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草場中心校,2009.

[2]王琬.在美術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J].科教平臺,2006.

[3]魏滿.談美術課中對學生的創新教育[J].科教文匯,2006.

篇5

張艷認為,單純為健身而健身,而不重視豐富內涵以及修身養性,是很難達到安度晚年、頤養天年的目的的。所以應該用內涵豐富的健身取代目標單一的健身,而太極拳就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您平時忙于工作,沒有大量閑暇時間,可以練習太極拳中的云手動作,它對維持和促進心肺功能大有益處。

動作要領:左手為掌,右勾手變掌;沉肘向上劃圓,由體中線向上與眉齊;向外劃下至襠再向上;腳原地不動,以腳跟為軸,腳尖隨手擺動;左手隨之循環,與右手相同。右手到體中線,左手到左側;右手到上,左手到襠。成左右弓箭步。隨之循環。也可以抬起腳左右換步。

云手極有利上焦心肺氣機的宣達。其式上行時,前臂行于胸前,指不過眉,肘在胸肋,胸肌群、背肌群在肩、肘、腕、手的引動下,氣血循環加快,經絡暢通,可減輕心肺負擔。上臂外旋劃弧,而四肢為清陽之本,可振奮培補胸中陽氣,在助肺司呼吸、助心行血、增強呼吸運動的同時,增大了肺活量,肺氣宣達無礙,氣行則血行,心肺循環得以改善,氣體交換充分,養分隨氣血溫潤全身。

養護脾胃,不妨站站樁

站樁功非常適宜于中老年胃腸病患者練習。每日1―2次,不受地點限制,無不良反應。

Step1: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舌抵上腭,口唇輕閉,兩目微閉。全身放松,意念入靜。然后鼻吸鼻呼,腹部隨著吸而外凸,呼而內收,一呼一吸為一息,以10息為基礎,以后每天增加10息,到50息止。練功結束時,意想“我要收功”,連續3遍。

Step2:兩手掌摩擦至發熱,用手心勞宮穴對準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命門、神闕、關元、足三里、涌泉等,每穴按摩36次。

Step3:屈指梳發36下,左右攪舌18次,咽津3次;兩手搓面,由下往上,連做36次;閉目,眼珠左右轉動18次;兩手掩耳,手指放在后腦部,用十指滑彈后腦部36次。

拍拍打打,強腰健腎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呂靜介紹,強腰健腎拍打功是通過自己拍打全身各部分強腰健腎的穴位,來達到增強腎功能及防止性衰老的目的。

站立拍打關元、氣海穴

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膝關節不過腳尖,兩手掌自然重疊,手心勞宮穴對準神闕穴,兩眼微閉,目視前方,采用腹式呼吸,意想肚臍部位微微跳動、發熱,站立5分鐘后用手心拍打腹部關元、氣海穴。

行走甩手拍打腰腹健腎法

甩手拍打腰腹也是一種強腰健腎的好方法。采取濟陰步行走的方式,此步的要領是:自然行走過程中,采取腳尖翹起,腳跟先著地的方法。手部動作配合拍打腰腹的順序是:當右轉腰時,用右手手背拍打腰部命門處,用左手拍打腹部。當左轉腰時,則用左手拍打腰部,用右手拍打腹部。要求:手臂甩打要輕靈,自然呼吸,目視前方,命門是人體生命的重要門戶,拍打此穴可以起到壯腰強健筋骨的作用。拍打不少于100次,以身體發熱,舒適為宜。

篇6

關鍵字:生物;實驗;動手;動腦

“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老。”教育家陶行知這句淺顯易懂的話,蘊含著十分深刻的哲理,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啟迪,悟出道理。試想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不都是用這兩件寶來完成的嗎?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種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教育教學改革中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下面是我對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培養的幾點認識。

一、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重要性

(一)動手------讓學生多做。

動手,即是實踐。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向前發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這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則。實驗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驗活動中發現的知識往往會深刻地存在于記憶之中。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同時讓學生動手記,即學生在觀察時有目的地作一些記錄。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展開,問題也才會自然地被學生發現。

(二)動腦------讓學生多思。

這里的“動腦”,是指通過教師巧妙設疑、引發興趣、鼓勵提問來激活學生的思維。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思維以疑問為起點,經過思維才能解讀,從而有所進取。“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多設疑,巧設疑,用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讓他們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用學生感受興趣的問題,使他們產生興奮點。通過設疑、釋疑、解疑,盡可能地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動腦”多思。

二、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方法

(一)動手前先動腦,明確目標。

關注動手前先動腦,讓“學生想好了再做”。這里面不僅包含著教學方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老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問題,“想好了再做”讓學生的學習目的更明確,觀察更到位,實驗更有效。在《學習使用顯微鏡》這節課中,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和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由于學生初次接觸顯微鏡,學生看到顯微鏡時更喜歡的是“動”,而不是想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稱,他們更好奇怎么用,能看到什么。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因此,在教學中,對認識顯微鏡的結構這一部分進行這樣的處理:首先把要求學生記住并會用的一些關鍵的結構寫在黑板上:目鏡、物鏡、反光鏡、準焦螺旋、通光孔、遮光器、光圈和轉換器,讓學生對照顯微鏡找出結構的位置并記住他們的名稱,然后教師演示這些結構的調節及使用方法,最后讓學生自己對這些結構的使用進行操作練習,學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調節這些結構,這樣為下一步學習使用顯微鏡爭取了很多時間。由此可見,關注學生動手前的動腦,就是砍柴前的磨刀。讓學生“想好了再做”,是讓學生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關鍵。

(二)邊動手邊動腦,認真實驗。

邊動手邊動腦的教學組織形式,改變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老師做、學生看那種因學生處于消極地位而使課堂氣氛沉悶的情況。由于學生自己閱讀材料,自己做實驗,還可以討論講述,因此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能得到充分發揮。例如:學習“蝗蟲”一節前,我布置給學生一個興趣小實驗,回家捉兩只蝗蟲,并將甲蝗蟲的頭部浸入水中,而將乙蝗蟲的腹部浸入水中,請仔細觀察哪只蝗蟲先死,并思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對知識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記得牢,印象深刻。這樣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有好處。 (三)動手后再動腦,及時總結。

學生動手操作嘗試必須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動手中去發現規律,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在進行《組織和器官》的實驗時,我大膽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編排,把細胞結構,組織的概念以及器官的形成放在一節課上進行, 準備洋蔥,黃瓜,西紅柿這些觀察材料,不同組的同學分別觀察洋蔥表皮,黃瓜的果肉,西紅柿的表皮,西紅柿的果肉,西紅柿的筋絡,通過顯微投影儀展示學生的觀察結果,總結出以下結論:①植物細胞的結構基本相同;②果肉部位、果皮部位、筋絡部位的細胞形態結構基本形同,功能也基本相同,從而形成組織的概念;③西紅柿是由保護組織、營養組織和輸導組織等形成,從而形成器官的概念,植物體有六大器官。經過反復思考將具體形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在大腦中形成過程痕跡,每次動手之后都有一個動腦的過程,在教學中長期堅持,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想象力都會相應提高。而動手的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大腦,發展思維能力。如果單為動手而動手,沒有明確的目的,動手操作就會溜于形式,缺乏實際效果。

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注意點

幾千年的封建教育史育人的主導思想是側重于動腦而忽視動手,使教育因循守舊,停滯不前。培養出的人才則是死讀書,讀死書,沒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書呆子。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開始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中獲取新知,解決問題,這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一部分教師在安排學生動手探究時缺乏一定的目的性,盲目讓學生操作,沒有把動手和動腦有機的結合起來,未能達到動手和動腦協調發展的最終目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教師必須在備課中精心設計,針對不同課型、不同知識點安排學生適時動手,在動手中發展學生的動腦能力,以動腦指導動手提高操作能力。

生物學習可以發展學生多種能力,但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解決實際問題。因而在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多動手、勤思考。每位教師都應當成為一名設計師,巧妙設計學生動手與動腦的程序,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得到提高,使之成為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作者:劉增芳,〔J〕《活用教材上好生物實驗課》出自: 《教育探索與實踐 》2010年3期

【2】作者:韓丹, 〔J〕《生物實驗教學的幾點心得》出自: 《學周刊·A 》2010年6期

【3】作者:王子平,〔J〕《科學課中要培養學生動手前的動腦》出自: 《現代教育信息 》?2009年6期

篇7

一、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人人學習有價值的物理是《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物理來源于生活,物理的最大價值是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物理知識呈現在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時,就能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置身于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情境中,能激活思維的火花,不斷發現問題,不斷進取和創新。利用與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具體活動場景和學習資源,創設生動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如在教學電功率的時候,學生往往對于電功率的公式的應用感到茫然。老師可以先找兩個額定電壓相同,額定電功率分別為求比60瓦和100瓦的燈泡,讓同學們觀察兩個燈泡的大小,燈絲的粗細。他們就會直觀的看到,100瓦的燈絲明顯粗一些。然后讓同學們將這兩個燈泡按不同的方法連入電路中,觀察燈泡的亮度。從而理解到電功率的兩個不同的計算公式,即:P=I2R以及P=U2R。這樣不但讓他們掌握了知識,也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二、改進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創新教學就是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地進行學習和參與實踐活動。教師能否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發現物理原理,理解并掌握新的物理知識是區別傳統教學與新課程理念的重要因素,也是讓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還是讓學生主動創新的關鍵所在。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有著先天性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只有讓他們自己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破壞原有的認知平衡又重新建立起新的認知平衡,才能自覺地構建起牢固的認知結構,使自己在知識與技能等方面不斷完善。因此,讓學生動手去實踐,是促進學生不斷創新的源動力。如在教學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除了書上要求的實驗方法以外,讓同學們探究還有那些方法可以很快的觀察出凸透鏡成像的特點。除了平行光以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粗略的測出凸透鏡焦距。同學們就會拿著凸透鏡想方設法去探究,讓凸透鏡對著發光的白熾燈,燈絲的像就會清晰的出現,有時是放大的,有時是縮小的,有時是等大的,此方法簡單易行,不受器材限制,在玩耍和游戲中學習。如果讓凸透鏡對著遠處的窗戶,就會在墻上出現窗戶清晰的像,而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大約就等于凸透鏡的焦距。以上的發現會讓同學們感到新奇而喜悅,通過動手學習了知識,體會到物理的樂趣,這必將大大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掌握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三、自由討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學生的物理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由于不同學生的物理素養有著差異,他們對其一個物理問題的理解也會體現出不同的層次。《課程標準》指出:讓不同學生學習不同的物理。面對學生存在差異的現實,如何讓他們有著不同程度的發展,讓每個學生最優化地成長?學習小組是課堂教學中合作交流的基本模式。它為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臺,形成了輕松的合作交流氛圍,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同時,為學生的合作交流創設了動態的多向交流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交流層面,提高學生的交流頻率。教師在學習小組合作交流活動中,一是要有意識地參與和指導學生的合作交流活動,調節小組的合作交流氛圍,關注學生的交流心態,并適當調節不同層次學生的交流心理,特別是要鼓勵“學困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合作交流活動,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學習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物理的樂趣。二是注重創設問題情境。以疑激趣,激發學生的交流愿望,調動學生合作交流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三是注重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師要鼓勵不同學生展示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體會,引導學生善于傾聽他人人觀點,敢于各抒己見,學會吸收整理信息。在研究液體的沸點與氣壓的關系的時候,讓同學們討論除了抽氣和往燒瓶底部澆冷水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他們則會想到分別在山上和山腳將水用敞口鍋燒開,再用溫度計測出水的沸點進行比較。為了證實自己這一觀點,他們則會自覺的動手進行實驗,既鉆研了科學,又鍛煉了身體,何樂而不為。

篇8

關鍵詞:初中物理;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科學素質

物理學知識無處不在,并且物理教學在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創新意識“火花”的引發等方面,更有其獨到之處和特殊的地位。教師在認真高效地組織課堂教學的同時,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物理科技實踐活動,能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闊學生知識面,開發學生的特長和潛能,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我校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精簡課時的基礎上,騰出時間,大面積多種類型地開展科技活動課。下面僅就我校物理科技實踐活動的開展談談我們的做法和體會。

1 物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課堂是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和進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場所。物理是理論課,但要有工程意識,理論要緊密而巧妙地聯系實際。這樣,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才能深刻、更全面。而且,教師授課必須要有“含金量”, 注重課本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以提高課程的科學性、實用性,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利用較短時間把他們引到廣闊的科技實踐應用前景,他們才感到學的有用、腳踏實地、心里有底,他們不但會主動學好原理,還懂得應用到哪里和怎么應用,并且還有發揮的余地。這樣他們所獲得的知識是全面的,在某些場所就可能得到應用,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學好的信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物理探究實驗中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探究實驗教學較課堂教學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可以激發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究與創新欲望。應選取合適的、需要探究的問題作為實驗內容,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并設計一系列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作為鋪墊,設計問題時應充分滲透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利用學生的原有知識,引導學生在運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有所創新地解決問題。要讓學生明確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環節,并在實驗儀器的選取與操作、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的處理、實驗故障的排除及結論的得出等一系列環節中,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相對獨立的實驗活動中體會創新的艱辛與愉悅。事實說明,開展探究實驗活動能培養學生對證據、邏輯和科學見解提出疑問的習慣,促使他們產生創新的思維。

3 開展物理課外實驗,拓展創新空間

除課堂實驗教學外,開展物理課外實驗,讓學生到實驗室去通過“動手”自主做實驗,可有效拓展學生的創新空間。學生除可充分使用實驗室內各種儀器進行實驗外,還可設立“廢料利用箱”,讓學生把平時棄置的易拉罐、廢膠管等收集起來,供同學們選用。這樣做既可節省資源,又可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飛機投彈”、“紙鍋燒水”等。在物理實驗中,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來解決某一實際問題。

4 開展科技小制作、小發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發明活動帶有很強的實踐性、社會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可以促使學生把動手與動腦、實踐與探索、學習與創造、基礎知識與科技信息密切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各方面能力。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應注意保護學生發明的設想、設計,不輕率下斷語,也不輕易打退票,而是和學生一道認真探討,仔細研究,充分論證設想、設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適用性。

科技發明由尋找課題到設想到設計乃至制作成實物,往往是數、理、化、生各科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過程,也是生活知識和書本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過程。在科技發明活動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讓他們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校自從開展科技發明活動后,學生中出現“四多三活躍”:愛學習的多了,善動腦的多了,勤觀察的多了,常動手的多了;課堂氣氛活躍,課余生活活躍,興趣小組活躍。

5 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撰寫小論文,培養科學思維能力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有針對性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組織學生注意收集報刊雜志上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引導學生在家里定時收聽收音機、收看電視里的科技節目,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并定期舉辦“初中物理報”專刊評比,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及寫作能力。就某一社會問題讓學生扮演決策者的角色,應用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的方案,撰寫小論文,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個人和社會問題的能力。

6 舉辦科普知識講座,開闊眼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師認真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舉辦科技講座,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可以聯系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有條件時帶領學生參觀各種現代化設施,觀看最新科技錄像片等等,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圍繞課堂教學內容適當地擴充,通過錄像、資料講解,達到進行科技教育的目的。

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新成果、新技術,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應用,使學生意識到現代生活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抽樣調查表明,學生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興趣明顯提高,關心現代科學技術信息和社會熱點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

7 組織社會調查活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

篇9

關鍵詞: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動手能力

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和物理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學物理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這其中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其它能力的基礎。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方式,無論是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規律的發現,還是物理理論的提出和檢驗都離不開實驗。對于實驗教學,筆者主要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入手,充分發揮教師精心指導的作用,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課堂實驗,注重主體參與,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

教學實踐證明,演示實驗在重視物理現象,建立物理概念,總結物理規律,驗證物理理論,說明物理應用,示范操作規則,特別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展科學思維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筆者逐漸體會到:演示實驗的最大弊端是把學生置于“看和聽”的位置,使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不能得到充分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特別是動手能力得不到進一步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變教師演示為學生實驗,乃是改革物理教學方法的重點之一,在初中物理教改中尤為緊迫。“注重主體參與”就是盡量讓學生動手多做實驗。

1.對于操作簡單的演示實驗,讓每個學生動手,師生共同參與。比如電學中演示實驗多,教師可讓學生自己保管電池、導線、小燈座、開關、變阻器等,兩人一套,準備隨堂演示。比如演示導體和絕緣體的實驗中,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器材,動手檢驗身邊的物體,哪些易導電,哪些不易導電。這一系列做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2.把物理教學中的某些演示實驗變為探索性學生實驗。在教學中,特別是對于物理規律的教學,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確物理規律是怎樣形成的。筆者一改“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教師忙、學生亂”的局面,把這些規律教學放在實驗室進行,讓學生主動地探索,使其通過自己動手發現規律。例如,在《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一節中,筆者把它變為探索性學生實驗,先提出問題:由前面的知識可知,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而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那么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看樣呢?然后筆者引導學生采用控制變量法,先保持電阻不變,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再保持電壓不變,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學生通過分組實驗,動手操作,對實驗的數據進行分析、綜合,應用歸納推理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得出規律。這樣學生就成了發現規律的主體,調動了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固定步驟的測定性實驗改為開放式實驗。

對于測定性實驗,教師如果按照課本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進行,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的培養。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密度》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筆者安排了開放式實驗,即發給學生實驗用具,講明實驗目的,不告訴具體的實驗步驟和方法,讓學生獨立探索,通過不斷動手實踐來研究實驗過程。在測石塊的密度時,有的小組先測質量后測體積。通過實際操作,他們明白先測體積石塊會粘有一定質量的水,再測質量會使質量增大。學生通過不斷的動手實踐,探索出最合理的測量步驟是:先測質量后測體積。在測鹽水密度時,有的小組先測空燒杯的質量,再測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最后測鹽水的體積,盡管這種方法會因為鹽水在向量筒轉移的過程中損失一部分,使實驗誤差增大,但這畢竟是他們在脫離課本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探索出的另一種方法,學生的手腦并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改進性能差的實驗器材。

實驗器材是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必備條件,實驗器材的性能直接影響到實驗的效果。如在《觀察水的沸騰》的學生實驗器材中,針對酒精燈的火焰不強,有的學生用廢罐頭盒做成防風罩,還有的學生在酒精燈的燈芯里插入1厘米長的銅絲,使燈芯中的酒精迅速汽化,火焰大大增強,使用了改進后的酒精燈,使實驗效果更加明顯,提高了課堂效率。這些做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發明創造的自信心,使他們樂于動手。

四、通過實驗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和典型習題,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1.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它離不開實踐。例如,筆者在講解照相機的原理一節,由提到平日的旅游照相引出照相機,引出思考題:“照相機是如何工作的?”筆者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讓學生分組親自在光具座上做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啟發他們思考:照相機照相時,是像大還是物大?根據像物的大小關系,找出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筆者讓學生自己經過動手實驗,探索出照相機的工作原理。然后筆者又教給他們怎樣照相。例如照相時,由二寸全身改照二寸半身怎樣調整?筆者首先讓學生明確是像變大了,然后讓學生動手在光具座上實踐,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變大,得出照相機離人要近,暗箱要拉長的結論。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既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2.典型習題讓學生動手驗證,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物理不同于數學,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只滿足能用數學的方法解答習題,而是如何能把物理問題與實踐結合起來。在《浮力》一章中,利用彈簧秤、水測石塊的密度一題(一石塊用彈簧在空氣中稱量時示數為G,當把石塊完全浸入水中,則彈簧秤的示數為G1,求石塊的密度是多少?),筆者把它變成一個實際問題,按照題中的做法,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既加深了對題目的印象,又鞏固了相關知識,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筆者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采用了以上方法,教學效果顯著,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又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許多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調動和發揮,使學生形成“觀察―思考―動手―總結”的良性循環。在實踐中,筆者體會到:物理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從學生上第一節物理課開始,就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創造豐富多彩地物理環境,提供充足而必要的實驗條件,使學生能夠手腦并用地學好物理知識。我們絕不能把物理上成“第二數學”,更不能把學生領進“題海”的深淵,而應運用科學實驗方法跟學生一起去認識物理世界。

參考文獻:

[1]閻金鐸,田世昆.中學物理教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一、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學具操作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于設疑,敢于借助學具動手操作論證.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學具操作活動中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減法”時,23 - 7怎么算?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開的),試著從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該怎么拿?學生自己會發現從散開的3根中減7根不夠,通過動手操作學具找到三種不同的擺法:

(1)將2捆小棒全部打開為20根,與散開的3根合起來是23根,從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

(2)從2捆中拿出1捆打開為10根,從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與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來是16根.

(3)將2捆中拿出1捆打開為10根,再與3根合起來為13根,從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最后與一捆合起來是16根.

隨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再讓學生分別將自己拿的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來,然后請全班評議哪種方法比較好. 教學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了多種觀點,收到了多向的反饋信息. 最后由教師將評議認為比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講出算理,推導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具體算法.

二、構建合理的學具操作培養模式

首先,教師要努力構建合理的學具操作培養模式,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 一般可采用以下幾個步驟:在動手操作前,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或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并指出注意事項;指導學生從具體操作中分析、比較、概括出結論,能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并參與討論;教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和得出的結論作精要的評價.

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公式推導”時,讓學生從學具操作袋取出1個圓柱、3個不同的圓錐,并分別將圓錐標上1、2、3,(圓錐1與圓柱等底、等高,圓錐2與圓柱等底不等高,圓錐3與圓柱等高不等底)教師出示以下實驗要求:①比一比,把每個圓錐的底面、高分別與圓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②猜一猜,分別用圓錐1、圓錐2、圓錐3盛水注入圓柱筒內,幾次可以注滿;③量一量,分別用3個圓錐作為量具向圓柱內注水,看看幾次能注滿(次數填入表中).

設計這樣的學具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圓錐與圓柱體積關系,發現圓錐的體積公式,并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尤其是“猜一猜”環節為學生操作學具增加了動力,這樣便形成了“學生積極參與、師生雙向互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其次,要引導學生從學具操作中抽象出數學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于實際,形成能力. 如果就停留在動手操作階段,學生只能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也無從談動手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學“9 + 2 = 11”盒子里有9個球,盒子外有2個球,求共有多少個球?教師引導學生擺開小球:從2個球中拿出1個球放到盒子里,湊成10個. 通過實踐,學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個,但這還是直觀感知階段,教師再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圖式表象并使其外化. 教師提出:通過擺弄小球,知道9加2等于11,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計算?讓學生概括出“湊十法”口算方法.

最后,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在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操作. 如教師可以適時地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等等.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促使學生動手能力的形成

在利用學具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時,教師應根據學具的不同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充分發揮學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