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母親節的手抄報簡單范文

時間:2023-03-21 13:10: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母親節的手抄報簡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母親節的手抄報簡單

篇1

三年級的手抄報

盼望已久的星期天要到了,每個同學都很想過星期天,我們的語文作業是做一張關于母親節手抄報,我決定好做。

拿出一張比較硬朗的八開白紙,先初步構思,為了表示對媽媽的愛,我在中間畫了一顆大大的心形,接著畫花邊,然后用彩筆勾勒修飾了顏色,絕對漂亮!該添加內容了,想起媽媽每天辛苦的身影,我選了一首“游子吟”寫在“心”里面,接著上網查找了一些贊美母親的詩歌,摘抄到了手抄報上,終于大功告成了,時間已經指向22點了,真累啊,恨不得一下撲在床上睡個大覺。

回想一下,一年級的手抄報很簡單,真想還回到從前,可惜的很,我們不能夠讓時間倒流,還是接受事實吧,呵呵!

篇2

 

一、開展主題活動,讓幼兒感知更多的民俗活動。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更多地借助于已有的兒歌、童謠、故事等進行隨機性的傳授教育。例如元宵節前,有的教師就隨機教幼兒學習一兩首兒歌:“元宵節,月亮圓,圓圓元宵粘又甜……”而沒有引導幼兒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比較深入的探索、學習。其次,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適合幼兒階段采用和開展的傳統民俗活動形式、內容、題材又非常有限。為此,根據元宵節習俗,我們通過改良、創造、設計,開展一系列更切合幼兒需要,感興趣的“歡慶元宵”主題活動。1、園文環境:全園師生共同創設歡慶元宵環境布置,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例花燈展:收集眾家長提供的花燈辦花燈展;2、教學活動:引導幼兒利用廢舊材料動手制作龍和獅、燈龍……;利用多媒體引導幼兒觀看各地元宵習俗;3、民俗體驗:舞龍、舞獅:把幼兒制作的龍和獅并配上樂隊選取幼兒組隊在全園舞龍、舞獅歡慶元宵;吃湯圓慶元宵:為幼兒提供相關材料搓湯圓——吃湯圓;猜燈謎。通過改良、創造、設計在主題教育的形式下,能讓民俗活動更多地被幼兒感知,從而讓中國傳統民俗活動走進幼兒園、走入幼兒身邊。

 

二、把民俗活動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我們不單在集體活動中傳授相關兒歌、童謠、故事,并把有關的內容有機融入到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還積極啟發幼兒仿編兒歌、童謠。通過游戲、歌曲、兒歌、繪畫、折紙、故事等各種活動方式,讓幼兒輕松自如地了解掌握有關知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動漫的形式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及相關的習俗。例如春節:大班幼兒除了學習整合課程主題單元《紅紅的新年》,我們還在教學中滲透十二生肖的故事、兒歌。通過生動的動漫和生肖鐘讓幼兒了解十二生肖的來歷和循環,讓幼兒了解自己的生肖,還了解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屬相、生日,并進行相關的感恩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環境中滲透民俗教育。

 

各班根據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概念基礎,制作、創設適合幼兒園的各具特色的民族環境,充分利用墻面環境,將班級走廊、墻面等充分利用起來,并引導幼兒參與到班級環境布置,把收集到如相關的故事、兒歌、相關圖片資料等以文字或繪畫在墻面上張貼,使之生動化、具體化、多樣化、情感化。除此之外,每個班級還為幼兒開辟了專門的墻面——親子作品區,用來展示幼兒和家長收集到的相關物品資料、制作的作品。例春節臨近:操場上大紅燈籠合理地掛在綠化樹上;植物角擺滿應節的年花:、年桔、水仙花……;每班門口掛上師幼、親子合作制作的各具特色的燈籠、鞭炮、窗花、貼上春聯、吉祥語;親子作品區:展示親子合作制作的賀卡、窗花、吉祥語……;主題墻:春節習俗圖片展、幼兒繪畫作品——逛花街、看煙花……等等,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別具特色的春節大花園,讓民俗活動更多的被幼兒感知。除了空間環境的布置,我們的教師還積極營造文化環境:根據主題創設區域讓幼兒在活動角區中去聽故事、繪畫、看有關的資料等,并為幼兒提供適合不同層次能力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開展《紅紅的新年》主題單元時我們可以在美工區投放紅紙及各種色紙、卡紙、大油性筆、剪刀等材料讓幼兒制作賀卡、春聯、窗花、鞭炮……;在益智區投放十二生肖的圖片讓幼兒排序、貼福字;在語言區投放故事《壓歲錢的故事》、《初三老鼠取新娘》、《十二生肖的故事》……;在表演區投放師幼、親子、生生合作制作的龍和獅子、花轎、紅包進行表演……;通過聽故事、手工、角色表演等輕松愉快的方式讓孩子們認識、了解十二生肖,學習與之相關的春節風俗:貼春聯、拜年、派紅包、說吉祥語等,讓幼兒在游戲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家園合力拓展民俗教育。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以主題形式開展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還將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把民俗教育延伸到社區、到家庭。我們根據不同節日以不同的方式讓家長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例如端午節:我們就開展了親子同樂——包粽子活動;其次讓家長利用假期帶幼兒去觀看我們順德水鄉富有特色的扒龍舟;有機會帶幼兒去吃龍船飯,讓幼兒感受短午節吃粽子、扒龍舟、吃龍船飯等民間習俗;國慶節:讓家長利用假期帶幼兒外出游覽等多種活動方式,讓幼兒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我們祖國的強大、富有,受到良好的熏陶;舉行親子手抄報比賽……對幼兒進行愛國教育。

 

關于中國傳統民俗活動,相信很多幼兒園多多少少都有進行相關的探索、實踐、研究,方法也層出不窮。不管怎樣,在活動時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教育教學、環境創設、區域游戲中,科學地、有計劃、有組織地把豐富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引進幼兒園,走到幼兒身邊。通過整合、創新、分層后的主題教育活動更有益于幼兒接受與感知民族教育民俗活動的多面性,利于幼兒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精神,鍛煉和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培養民族情感,促進幼兒素質全面發展。其次,我們要與時俱進,在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不能一概否認現代及外來的文化,要將民族文化同外來文化進行客觀地分析和比較,對外來文化要持包容的態度,把現代文化及外來文化中合理因素納入本民族文化教育活之中。

篇3

關鍵詞: 感恩教育 小學語文 教學效果

感恩是一種優秀的人文精神,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源遠流長。感恩更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寶貴財富,很難想象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將如何回報社會。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難以承擔社會重任,所以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尤為重要。小學語文是一門豐富的人文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分四部分介紹小學語文教學與感恩教育之間的關系,論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切實可行的。

一、在小學教育中實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學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現象。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廣泛了,但是人們卻不時感嘆心靈的寂寞,追問為什么會在喧鬧的人群中感到孤獨?人們往往不知道怎樣感受愛,怎樣去愛,怎樣感恩。在小學生中,這種情感冷漠跡象已有所顯現。現在的孩子大都為獨生子女,所處的環境比較優越,父母過分溺愛,凡事替孩子包辦,很容易造成他們自我滿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視父母、親人、老師、朋友及身邊的其他人對自己的付出,對他人的關懷無動于衷,很難想象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擔起社會的責任?

(二)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感恩教育應歸屬德育方面,但我國德育現狀卻堪憂,對德育重視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論學習、知識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這種狀況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與未來發展,讓孩子把大把時間花在各種培訓班上。其次,現有教育體制忽視小學德育教育。課堂教學偏重于“知識型”教學,設計德育較少,且德育走過場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在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并沒有開設德育專門課程,學校注重的是升學率。小學生德育環境營造不夠。從社會環境看,雖然主流環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對小學生來講影響消極的東西。

二、感恩教育內容

感恩(gratitude)來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對感恩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現出來,并回饋他人”。而在理論界,國外對感恩并沒有定論,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從哲學的角度看,亞當?斯密把感恩定義為“推動我們做出回報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認為感恩是“稱贊一個人,因為他已經給了我們仁慈”。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布朗把感恩定義為“那種對他的愛的高興情緒,他已經給予了我們仁慈,這種情緒本身不僅僅是所給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國教育學者阿迪斯?瓦特曼說:“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我們總將有著和我們祖先同樣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過我們的一生,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保持那些指導我們更好成長的品質,這些品質是歡樂、愛、誠實、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會學家認為,感恩總是在兩個個體之間產生和存在,換句話說就是在感恩形成的過程中,社會交互作用和人際關系發揮著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經典詞句體現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當今社會由于受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似乎沒有得到太多的傳承,小學生的感恩意識正在淡化,雖有俗話說“施恩不望報”,但感恩是人類的基本道德之一,絕不是對施恩者簡單的回報,更是人的一種責任意識、一種精神追求。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與小學德育落實不夠,忽視感恩教育有關。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優勢

(一)語文學科的性質與特點。

語文教育負有德育的功能,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長期以來“工具說”和“人文說”占據主要地位。我國儒家學派提倡“文以載道”,“文”就是學生學習掌握的基本知識,“道”就是文本內容反映的思想內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學生學習語文,最基礎的是對語言的學習。語言的功能主要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語言的四個基本功能:自我表達、交際、解釋、記憶,從這四個基本功能看,語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導地位。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無法否定的,但是語文學科作為工具而言,與數學、物理、化學學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為語言文字是一N特殊的工具。人類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時,總會表現自己的主觀意識,蘊含自己的思想感情,體現自己的價值,因此語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這就是語文學科具有的人文性。

《禮記》有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③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加強對學生的針對性思想道德培養。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思想性極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體現在人與人的交際關系上,社會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④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什么是語文素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識字寫字,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⑤在語文課程中開展感恩教育,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素養”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標準提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必然會促進學生的人文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華,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靈,完善學生的人格,凈化學生的靈魂。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可以彌補語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語文教學成為全面的教學,培養出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開拓精神、創新意識的人才。

(三)小學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資源。

陶志瓊博士說:“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讓小學生知恩、感恩、報恩、施恩。”⑥小學階段是孩子思想啟蒙的重要時期,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對以后高年級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他們今后成長與發展大有裨益。小學生年齡小,感恩意識相對淡薄,小學語文教學應擔當起德育教育與理論教育的雙重任務。如今無論哪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包含著豐富的感恩資源,需要通過小學語文老師的深入挖掘,講授教材知識,實現對小學生的感恩教育,從而幫助小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語文教育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其學習過程是復雜的,而語文教育本身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涉及意識形態的諸多領域,對受教育者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感恩是一種美好的道德,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在語文學科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意見

(一)增強小學語文教師德育意識。

《論語?子路篇》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小學生具有向師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強。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為人師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小學語文教師的德育意識尤其體現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的鏡子,是學生直接模仿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學生起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作用。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對小學生進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學生死記硬背感恩的準則,因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機,課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表現出的良好形象,會對學生道德風貌的健康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要關心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心學生思想的發展、人格的健全,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處處感受到老師殷切的關心和真誠的呵護之情。在學生的心中將感恩思想概念化為關愛他人、關愛世界的種子,并不斷地提供養分,精心呵護培養,讓它發芽成長,最終收獲感恩教育的累累碩果。

(二)結合文本,開展課外活動。

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課文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層面,使小學生具備一定的感恩意識。但是小學生有了感恩意識,不一定就會有感恩行動。這時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發揮聰明才智,適時地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感恩活動,使小學生的感恩意識化為感恩的行動,在實踐中鍛煉和鞏固感恩意識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學做合一”作為曉莊師范學校的校訓,認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⑦,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各種活動對學生展開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會、班會、團隊活動等開展“感恩系列活動之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儀式的國旗下講話,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就感恩這一話題進行專題發言,結合國旗下的講話,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寫出心得體會,交流感想。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資源,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⑧。“五一”勞動節,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勞動,讓學生體會勞動之艱辛,增強對勞動者的感恩之情;在父親節、母親節,可以讓學生給父母說一句話、做一件事,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師節到了,讓學生學會制作賀卡,把賀卡送給自己最喜歡的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讓學生在家里幫父母做家務,感受父母的艱辛,并組織辦好專題手抄報或宣傳欄等。讓學生明白感恩不是說說而已,而要用行動、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釋:

①李靜遠.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Z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索[D].開封:河南大學,2013.

②商繼宗.中小學比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饒寶美.感恩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建設,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3]張成群.多一點感恩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9-26(8).

[4]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

[5]姜麗鴻.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樹――語文課堂實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課改與家教,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