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離開范文
時間:2023-04-09 07:31: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選擇離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遇見了你
在丁香花開放的季節
我離開了你
不是我不愛你
而是我給不了你想要的幸福
而且我無法進入你的世界
不是我對你不好
而是你不懂我的好
后來
當我再看到你的時候
篇2
他們回到學校收拾行李回老家,不過在回老家之前晨偷偷的回到醫院問醫生云還有多久就.....,醫生說3個月。晨覺得這一切未免來得太快了吧?
他們簡簡單單的舉行了婚禮,而這一切也沒有人知道。不過紙永遠也包不住火,最后云忍不住對晨說我得了癌癥晚期無藥可救了對不對?晨點點頭這時他們都很傷心,云突然問晨我還有幾天可以活,晨吞吞吐吐地說3..3...3個月。云對晨說:“晨,我只有3個月陪你了,希望我走了你不要傷心我會在天上看著你的你要忘記我,就當從來沒有遇見過我,好嗎?”晨說:“我怎么可能忘記你呢?我們在一起不是3天、3個月,是3年啊!我怎么能忘記你呢?”云沒有說話,靜靜的躺著。一天一天過去了,云沒晚都要求晨把窗簾拉開睡覺因為她想看到每天的太陽。
終于有一天云死了,安靜的死了,死之前她也說要看到每天的太陽。晨陪著她,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晨做在床邊對云說太陽升起來了。快點起床了,可云沒有起床而是安靜的躺在那里,晨知道這是最后一天了。。。。。。。。。。
(完)
篇3
生活對我來說很是郁悶,每天都重復著同樣的工作——學習,從來都沒有給自己一個空間,從來都不會與誰多說話,只是“栽”在厚厚的書堆中。我雖不是個消極的人,但在壓力的迫使下,還是時常雙手抱膝的端坐著,眼前呢,是一面潔白的沒有任何點綴的墻,思想經常在此凝固,腦中變得一片空白,但唯一思考的就是:如果我離開了這個世界,或許會好過很多。
如果我選擇離開世界,那么,我將再也見不到我的父親母親,我無法感受那如山般敦實如水般澄澈的愛,并且,心中再也不會有那種厚重的感覺出現。從此,變得空空蕩蕩,支離破碎的不堪一擊。
如果我選擇離開世界,那么,我將再也看不到那初升的紅日,再也不會有希望偷偷的從心底燃起,并且無法感受到那強光帶來的驕傲。與此同時,我感受不到紅色所帶來的喜悅。從此,生命中少了一種顏色,少了一種激情。
如果我選擇離開世界,那么,我將在也感受不到海得澎湃,再也無法站在它的身旁嗅著那淡淡的海腥味,再也無法輕觸它的面龐撫摸它不老的容顏,再也無法領略海鷗飛、海風吹所帶來的和諧、美好。海與天,不再相連,仿佛聽到海的哭泣,于是,它翻滾著,打破了寧靜。地平線離我越來越遠,永遠都是那么遙不可及,它聽不到我的聲音,聽不到我的哭訴。從此,在我心里,潔白的天使帶著信念飛遠了……
不,我不能夠輕易選擇離開,世間有太多太多值得我珍惜的,我戀著日的紅,戀著海的藍,戀著家的暖,戀著一切。那不是我想要的,不是我離開了世界,而是世界遺棄了我,就像流星劃落一般,瞬間,它落地了,也就什么都不是了,只是在人間占據了一席之地,讓人煩惱、無奈它的現在,畢竟,它也曾有過光輝,也曾有過鮮活的色彩。
篇4
小蜜蜂們飛了幾天,來到了農村。他們看見了許多花,高興地飽餐了一頓。
他們又飛呀,飛呀,碰到了一只大蒼蠅,大蒼蠅把小蜜蜂們關到了一個小洞里,里面黑沉沉的。
突然,他們發現了一只螢火蟲,螢火蟲說:“我來幫你們一起出去吧!”說著,她“提著小燈籠”
把小蜜蜂們送了出去。小蜜蜂感激地說:“謝謝你,螢火蟲姐姐!”螢火蟲說:“不用謝!只要你們
記得我,就行了。”
篇5
關鍵詞:露天煤礦;開采工藝;剝離
中圖分類號:TH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2-01-01
一、礦井概況
黑山頭露天煤礦位于準東煤田的中小露天煤礦開采區范圍內,行政區劃屬奇臺縣管轄。本礦建設規模為4.00Mt/a,露天開采境界范圍內,海拔738m~692m,相對高差46m,高差不大。煤層賦存于侏羅系中統西山窯組中,首采區含煤地層賦存厚度23.55m~220m,平均183.97m,煤層厚21.43m~60.32m,平均厚度42.88m。區內地表無常年水流,夏季降雨形成的暫時性水流向北部低洼地排泄匯集蒸發,或原地滯留形成淤積泥板地鹽漬化砂土。本礦剝離物自然狀態下抗壓強度一般小于30.0MPa,初始拉溝位置選擇在首采區的東北部,本礦一號外排土場選擇在首采區的東北側,距初始拉溝位置較近,初期剝離物運往一號外排土場北部。
二、開采工藝的選擇
露天煤礦常用的有四大開采工藝,即單斗-卡車開采工藝、輪斗連續開采工藝、半連續開采工藝和拉斗鏟倒堆開采工藝。
1.單斗―卡車開采工藝
優點:(1)有較高的機動性、靈活性,工藝系統簡單、適應性強;(2)工作線短、推進強度大、礦建工程量小;(3)建設周期短,初期投資少;(4)采掘設備效率高,有利于選采,回采率高,有利于提高煤質。
缺點:(1)燃油消耗量大、修理費用高,生產成本高;(2)設備數量多,管理相對復雜。
本礦特點是煤層多,煤層厚度相對較小;外排運距近。根據露天礦煤層賦存條件、建設規模、年度剝離量以及排土條件等因素分析,單斗―卡車開采工藝應作為本礦首選開采工藝。
2.輪斗連續開采工藝
目前開采成本比較低的工藝是輪斗連續開采工藝,但本工藝在本礦的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首先,本礦煤層賦存于侏羅系中統西山窯組中,該段主要發育有B1、B2、B3、B4-1、B5、B6、B7-1、B7-2、B8共9個可采煤層,煤層層數多且煤層及煤層間夾石層厚度相對較小,在結構如此復雜的煤系地層中不可能采用輪斗連續開采工藝開采,輪斗連續開采工藝只能適用于煤系地層以上剝離物的開采;但根據地質報告,B1煤層頂板以上巖層天然狀態下的抗壓強度一般在3.30~25.10Mpa之間,不適合采用輪斗連續開采工藝開采,露天礦首采區適合輪斗連續工藝開采的第四系覆蓋層厚度一般1.0~15.04m,平均厚度僅5.73m。適合輪斗連續開采工藝開采的第四系剝離量小且年度產量極不均衡,根據地質條件分析本礦不適合采用輪斗連續工藝開采;另外,本地區11月~次年2月為冬季,氣候嚴寒,絕對最低氣溫達~49.8℃(1969.1.26)。凍土期5個半月,凍土最大深度1.3m。從氣候條件分析本礦也不適合采用輪斗連續開采工藝。
3.半連續開采工藝
半連續開采工藝包括“單斗―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帶式輸送機―排土機”半連續開采工藝和“單斗―自移式破碎機―帶式輸送機―排土機”半連續開采工藝。
(1)單斗―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帶式輸送機―排土機半連續開采工藝
本工藝優點:具備單斗―卡車工藝機動靈活的特點,同時又具有運輸費用較低的特點。適于生產能力大、運量大、運輸距離長的露天礦。
缺點:初期投資高,投資回收期較長。
黑山頭露天煤礦煤層賦存條件復雜,露天開采境界內可采煤層9層,單斗―卡車開采工藝和單斗―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半連續開采工藝在開采方式上都能發揮單斗―卡車機動、靈活、便于選采的的優點,適合本露天礦的煤層開采。
但是根據本礦開采深度大、年度剝離量相對較小、露天煤礦開始內排后采場下部臺階內排運距近、排土工作線短等特點,露天礦無法實現全部采用半連續開采工藝,剝離只有可能采用“單斗―卡車”和“單斗―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帶式輸送機―排土機”相結合的綜合開采工藝。
(2)單斗―自移式破碎機―帶式輸送機――排土機半連續開采工藝。
本開采工藝的特點是單斗挖掘采裝,直接向自移式破碎機供料,破碎后的物料直接轉載到工作面帶式輸送機、端幫帶式輸送機、地面及排土場帶式輸送機,最后由卸料車卸載、排土機排棄,與單斗―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半連續開采工藝相比,本工藝節省了卡車運輸環節,更有利于降低露天礦生產成本。
但自移式破碎機半連續開采工藝采用了工作面帶式輸送機系統,其節省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系統的靈活性,為降低工作面帶式輸送機的移設頻率,其采掘工作線長度一般在2.0km至3.0km比較適宜。并且自移式破碎機半連續開采工藝只能適用于單一煤層或剝離物的開采,很難實現選采;本礦煤層埋藏淺,煤系地層厚度大,含煤層數多,露天礦剝離主要為煤系地層剝離物,因此自移式破碎機半連續開采工藝從開采技術條件上不適合本露天礦。
4.拉斗鏟倒堆開采工藝
拉斗鏟倒堆開采工藝與輪斗連續開采工藝一樣,也是目前開采成本較低的開采工藝,但針對本礦煤層地質賦存條件,本工藝在本礦的使用上也受到一定限制。
首先,本礦煤系地層的特點是含煤層數多、煤層間夾石層厚度小,尤其是露天礦開采的最下部煤層――B8煤層,其頂板夾石層厚度僅4.24m~41.22m,平均24.4m,夾石層厚度薄且分布不均,采用拉斗鏟倒堆開采工藝增加了露天礦開采工藝的復雜性,生產管理復雜,設備投資高且無法發揮其效率;另外從本礦煤層傾角及工作線長度等方面分析,也不適合采用拉斗鏟倒堆開采工藝,不做詳細論述。
三、剝離開采工藝的選擇
根據上述分析,本礦可能選擇的開采工藝有:1.單斗―卡車開采工藝;2.“單斗―卡車開采工藝”與“單斗―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半連續開采工藝”相結合的綜合開采工藝。
根據本礦達產年工程位置,設計針對采場下部6.0Mm3的剝離量進行“單斗――卡車開采工藝”和“單斗―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半連續開采工藝”進行方案比選。
3.1、單斗―卡車開采工藝系統
達產時采掘場下部6.0Mm?的剝離物(+680水平以下)自采掘工作面由電動液壓挖掘機采裝自卸卡車運輸,自卸卡車經工作幫移動坑線及一號出入溝運至地面,再由地面運輸道路運往一號外排土場(北排土場)排棄。
經計算,采用此開采工藝采裝6.0Mm?剝離物需7m?電動液壓挖掘機4臺;45t自卸卡車24臺;320HP推土機3臺。
3.2單斗―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半連續開采工藝系統
達產時采掘場下部6.0Mm?的剝離物(+680水平以下)自采掘工作面由電動液壓挖掘機采裝、自卸卡車運輸,自卸卡車經工作幫移動坑線運至+680水平半固定破碎站卸載,經破碎后再由帶式輸送機運往一號外排土場(北排土場)排棄。
3.3 剝離可能采用的開采工藝方案比較
經計算,采用此開采工藝采裝6.0Mm?剝離物需7m?電動液壓挖掘機4臺;45t自卸卡車15臺;4000t/h半固定破碎站1臺;帶寬1.6m帶式輸送機2.35km;轉載機一臺;4000t/h排土機1臺;320HP推土機1臺。
另外,從投資及成本分析比較可以看出,單斗-卡車開采工藝較半移動式破碎站半連續工藝少投資9855萬元、年運營費多1435.6萬元,按靜態投資分析法,投資回收期約7.6年。
通過技術經濟比較,露天煤礦剝離采用一套年能力為6.00Mm3的“單斗―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帶式輸送機―排土機”半連續開采工藝(其余采用單斗―卡車開采工藝),技術是可行的,但經濟上投資回收期偏長,并同時存在如下問題:1.露天礦外排運距較小,半連續開采工藝運輸成本低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2.露天礦外排土場排土空間小、排土高度大,排土工作線布置困難,工程量大;3.生產管理復雜化。
四、結束語
篇6
[關鍵詞]采礦工程;開采方法;合理選擇
中圖分類號:TE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4-0222-01
一、現階段我國采礦工程發展的實際情況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也獲得了有效的提高,各行各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不僅是工業生產,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離不開對礦產資源的使用。從礦產資源的性質上來看,礦產資源屬于一種不可再生的戰略性資源,其儲量有限的,如果在的過程中不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其開采率,勢必會對本來就不充裕的礦產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與破壞,從而對我國社會經濟未來的發展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響。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部分礦產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還有一部分礦產資源由于技術方面的問題無法進行有效開采,因此,必須加強采礦工程開采方法的研發力度,在提高礦產資源開采率的同時豐富我國礦產資源的開采方法,從而解決一些通常技術條件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二、選擇采礦方法的幾點要求
1.生產安全方面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始終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已經逐漸從物質方面轉向了精神、品質方面的追求。在此過程中,采礦工程的發展也受到市場環境與需求的影響產生了一些變化,傳統礦產資源生產過程中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的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不斷發生的礦井瓦斯爆炸、礦井突水以及坍塌等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已經為采礦工程的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為了確保采礦工程的長期穩定發展,必須要將安全問題作為采礦企業未來發展的首要問題來進行處理。在強化采礦工程安全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在思想方面提高生產安全防護的意識,還要在技術方面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提高采礦工程的安全性,確保礦產資源采掘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2.高強度開采的要求
對于采礦企業未來的發展來說,在解決了采礦工程中存在的安全問題以后,提高采礦工程的強度變成了其未來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與此同時,采礦強度的提高能夠更好的提升采礦企業的經濟效益。但是,在提高采礦強度的同時,要注重采礦方法的使用,要充分的考慮到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采用科學合理的采掘方法,盡可能的提高礦產資源的開采效率。除此之外,在選擇礦產資源的開采方法時,要充分的考慮到所采集礦石的損失率與貧化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3.可持續方面的要求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看,若要使自身產業接近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必須要在成本消耗方面盡可能的減小,在勞動生產效率方面要盡可能的提高。從采礦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是采礦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實現采礦工程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有效的緩解我國部分礦產資源緊缺的現實問題,也可以有效的推動我國采礦工程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采礦方法的選擇過程中,盡可能選擇簡單可靠、才做靈活的方法,盡可能降低采礦工程中所消耗的成本,使采礦工程擁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并且有效地提高了采礦企業的安全、穩定生產。
二、影響開采方法選擇的主要因素
1.地質條件
礦產資源的形成主要是一些在地表或深埋在地下的物質,在長時間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現在所使用的礦產資源。由此看來,礦產資源在開采的過程中,受到地質條件的影響還是比較嚴重的。許多礦產資源豐富的礦區,便是由于地址條件過于惡劣,才無法進行有效的開采。在通常情況下,影響礦產資源采集的地質因素主要是涉及到礦床自身條件方面的因素,例如:巖層的物理性質,礦體的分布情況等方面。只有將這些因素全部掌握,才能準確的判斷出使用何種采礦方法最為恰當。
2.技術水平
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礦產資源的采掘工作并非一項技術型工種,而是依靠蠻力進行工作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采礦工程在實際的工作中,對技術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一旦采礦工程在技術方面無法達到相關規定的標準,勢必會影響礦產資源采掘工作整體效率的下降,對采掘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涉及內容方面來看,影響采礦工程的技術因素主要包括:開采前的礦產勘探技術、礦產開采設備的使用技術、礦石搬運技術以及采礦工程的管理技術等幾個方面。
三、合理選擇采礦工程中的采掘方法
1.采礦技術的選擇方法
從種類上來看,目前我國普遍采用的采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兩種:
第一,是直接法。直接法是利用地質條件勘探獲得的相關信息數據,結合企業自身的經濟技術條件,選擇最為合理的一種或幾種技術來進行礦石資源的采掘;第二,是剔除法。剔除法的原理與直接法相同,都要以地質條件勘探所獲的數據作為選擇采礦技術的基礎。只不過剔除法并非直接選擇合適的技術進行使用,而是要將不合適的技術進行有效的排除,使用排除后剩下的技術來進行礦產資源的采掘。
從具體的使用情況來看,無論使用哪種方法來選擇采礦技術,其核心都建立在地質條件明確,并結合采礦企業自身情況的基礎上。
2.選擇采礦方法的流程
通常情況下,采礦方法的選擇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要對礦產資源的開采條件進行總結。其中主要包括采掘前進行的現場地質條件勘探、開采現場的環境、條件調研,然后,將相關條件進行匯總。并使用直接法或剔除法中的一種對可能使用的技術方法進行逐一排查,最終,選擇幾種最為合適的方法M行使用。
其次,通過優勢對比,選擇最為合適的技術方法。由于地質條件與現場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并不是每一種技術方法都適用于各個礦區的采掘工作,因此,在選擇技術方法的過程中,還應根據礦區的實際情況,將篩選出的幾種技術方法進行優勢對比,從而選擇最為合適的技術方法來進行使用。
除此之外,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使用優劣對比的方法依舊無法決定最優的采掘技術方法。那就只能通過綜合論證的方式,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對備選的技術方法進行分析與論證,并設計不同的采掘施工方案,最終從這些方案中選擇最為合適的方案進行使用,在方案的選擇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采掘施工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還要從采掘工作的安全性與采礦企業的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
四、總結
結合上文所述,礦產資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備資源之一。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項科學發明能夠彌補礦產資源稀缺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在礦產資源的采掘過程中,盡可能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提高礦產資源的采集效率,減少采掘工作中造成的浪費,確保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杜絕“竭澤而漁”的現象發生。此外,在采礦工程給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務必要以采掘工作人員的安全為第一考慮要素,確保采礦工程的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
[1] 張世宏.采礦工程中的采礦技術與施工安全探討[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6(23):00213-00213.
篇7
[關健詞]人力資源;開發;激勵途徑;選擇。
當前,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從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轉變。人力資源不只是知識和信息的載體,而且還是知識、信息的傳播媒介和整合主體,人力資源通過對知識和信息的吸收、處理和應用,創造著新的價值,推動社會發展。可以說人力資源是國家間競爭的關鍵,是經濟社會發展根本性推動力,是核心資源。
西奧多·舒爾茨和加里·S·貝克爾提出的“現代人力資本”理論,也印證了人力資源作為核心資源的地位。通過對人類經濟歷史的考察,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是經濟與財富增長的根源。人力資本是指勞動力身上所具有的賴以獲得勞動報酬或經濟利益的專業知識、技能等的綜合素質。它可以由組織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性投資形成,表現為可以帶來財富增值的資本形式。
各國政府的公共行政體系是引導本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而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的素質決定了政府公共行政體系綜合能力以及國家間的競爭結果。因此,進行公共部門人事管理體制改革,有效地開發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是關鍵。基于西方人力資源理論的研究成果,結合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的趨勢,激勵成為現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一、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重要地位。
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整個社會人力資源的一個部分,不同于企業的和私人部門的人力資源。根據契約論的觀點,公眾與公共部門之間形成的是政治委托———的關系,公共部門的公共權力的人,而公共部門中的成員對公共權力的掌控和使用是在公眾(委托人)的利益指引下,按契約約定的目的進行的。所以,公共部門中的人力資源的素質及其開發成為關鍵,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公務人員的素質及開發對政府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我國的行政管理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行政管制過多,行政執行不力,決策機制不健全,公務員自我定位不明、公共責任感不強、公共服務意識差,政府信用受到嚴重影響。這些既與行政體制有關,也反映了公務員人員素質亟待提升的現狀。通過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激勵途徑的選擇能夠使政府能力得以提升,能夠重建公眾對公共部門的信任,能夠防止政府合法性危機和“軟政權化”的出現。我國當前行政改革的目標就是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選擇怎樣的激勵途徑提高公務人員的素質,是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能力提升的堅實基礎。
二、激勵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的關系。
面對全球范圍內日趨激烈的國家間的競爭,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綜合開發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的政府公共部門能否生存、高效運作和長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政府組織在選擇激勵途徑時,應以有效利用為重點,堅持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并舉的發展思路,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和實施各項政策,促使現有的人力資源調整結構,優化組合,以各種激勵盡可能的釋放其潛能。
將激勵引入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公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性,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正如麥克阿非和麥克利蘭所評估的那樣,通過適當的合約安排至少可降低政府成本的8%,有時甚至高達30%,可以說激勵的作用是巨大的。
1.發掘公務人員的潛力。人都具有潛在的能力,一經發掘便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廉·詹姆斯的研究發現,在缺乏激勵的環境中,人員的潛力發揮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勵,其能力可以發揮80%-90%。這就意味著,一個人平常的工作能力水平與激發后的工作能力水平之間存在約60%的差距。充分發掘公務人員的潛力,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也節約了行政成本。
2.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績效的大小,取決于兩個基本因素:一是是否勝任某項工作,是否具有承擔某項工作的能力和資格;二是從事某項工作意愿的強度,即積極性。在給定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下,兩個能力相仿的人,他們的工作績效高低取決于積極性的高低,而積極性的高低又取決于激勵方法運用的好壞。
3.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良好的職位設計、福利、社會保障可以使公務人員處于有利的發展環境中,但還應注重人力資源的培訓和學習。作為一種有效投資,“投資人力資源,實施優先發展”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的戰略共識。
4.彌補物質管理資源的不足。激勵也是降低管理成本的手段之一。通過激勵制度的設計,激發公務人員的積極性可以彌補物質條件的不足,并達到人力資源開發的預期效果。
三、激勵在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途徑選擇。
1.重塑公共部門組織文化的激勵機制。公共性是公共部門的首要特征。我們需要用新時期公共部門的組織文化來維護和加強公共部門的公共性,并以之激勵廣大的公務人員。而公共部門組織文化的核心是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以一定的社會為背景,在行政活動中形成的行政意識、行政價值和行政心理傾向的總合。它表現為行政系統內部,人們所應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人群關系和價值觀念等。行政文化對于公務人員的個性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都有制約和影響,同時影響著行政組織的結構和效率,進而極大地影響了整個行政體系的構建。樹立新時期的公共部門組織文化是人力資源發展的精神動力和保障。
2.授權參與是現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激勵手段。在新經濟條件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集權式管理的滯后性突顯,一方面,信息技術改變了原來只有高層才擁有的足夠多、足夠快信息的狀況,普通的公務人員也具有了快速汲取大量信息的能力,加上他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其擁有了一定的決策能力;另一方面,新世紀新階段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事務也瞬息萬變,愈加復雜,信息的即逝性、敏感性尤為突出,傳統模式下的上級決策,層層傳達、審批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適應新的經濟社會環境。決策權的下移、分散成為必然趨勢。主要的激勵手段包括如下:
一、授權。讓中層與基層的公務人員更多參與決策,使決策能夠快速、準確地回應社會問題的發生。
二、分權。政府的職能轉變也必然涉及分權,將權力重新合理的劃分,一方面使上下級或部門之間關系得以合理的調整,另一方面使行政內部運行機制更加和諧。三、組織機制彈性化。根據形勢的需要,設立虛擬組織取代常設組織,任務的完成即組織的終結,既充分利用了優先的資源,又節約了行政成本。而且公務人員會產生危機感,使其著力提升自己的素質,以便能夠立足于逐漸縮減的公務員隊伍中。
3.職位制度中的激勵手段。科學的職位分類是激勵順利實施的根本保障,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職位由于智能化設備的出現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一些新型職位應運而生,這是舊的職位分類所不能涵蓋的;還有一些職位(如過多的行政審批職位)與新形勢下追求效率與發展的制度相背離。這要求我們重新審視職位分類。另外,我國《公務員法》明文規定,我國公務員實行職位分類制度,但至今,對我國公務人員仍沒有進行系統的工作分析。沒有相應的職位說明書也是當前職位分類一大缺陷。舊的職位分類從客觀上阻礙了公務人員積極性的發揮。
另外,在職務的任職制度上取消職務常任制也是有效的激勵手段。職務常任制的優點是保證了公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飛速前進,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要求公共部門進一步完善更新機制,加快人員更新流動速率,以適應飛速的發展需要,保證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活力,職務常任制受到了沖擊。以實行職務常任制的美國為例,自上世紀末以來,裁減了幾十萬公務人員,具體方式有公共部門轉制,鼓勵提前退休,或以一次性補貼的形式鼓勵其脫離公共部門重新就業。另一方面,推行合同雇傭制,美國聯邦政府已經開始效仿私營部門,用越來越多的臨時工代替專職公務人員,既降低了費用,又增加了靈活性。這無疑給在崗的公務人員帶來了危機感,也激勵了他們更努力的工作。
再者,建立開放的職位體系是更全面、有效的激勵方式。應該說,在公共部門的每一層級都需要優秀的人才,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都將為本部門帶來新鮮的活力。而現行的職位招聘大多局限于基層職位,中高級開放的職位較少,使得一些高級的優秀人才難以施展才華。因此,公共部門應該加大招聘力度,拓寬所招聘職位的范圍,建立中高級和基層立體開放的職位體系,從而使公共部門能夠迅速充分的使用更多的優秀人才,確保行政體系健康高效的運轉。
4.公務人員復合能力發展的激勵途徑。培訓與學習是提升素質的關鍵。知識經濟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本為中心的新經濟。培訓與學習推動了公共部門員工素質的提高與發展,滿足著公眾對政府及公營部門服務水平和質量的要求。隨著培訓功能的不斷強化和學習組織的形成,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已經法制化、規范化,建立了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內容、種類、方式、機構、教學等制度,形成了公職培訓的職業化隊伍,不斷實現著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開發目標。
篇8
關鍵詞:開發區 理論基礎 戰略選擇
當前,我國的開發區已從最簡單的起步階段發展到了壯大時期,各地的開發區紛紛建立并取得了顯著的發展。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當前我國最主要的開發區形式,其發展模式、整體功能、戰略目標、主體結構、管理體制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不同。
一、我國開發區的建立理論
(一)產業集群與區域競爭優勢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學者注意到一些對工人技能依賴性較強的產業對特定的地區也具很強的依賴性,并將該現象稱為“產業本地化”。這種聚集在特定地域的與某一產業相關的經濟活動又被稱為“產業集群”。集群理論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對培養產業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產業集群范圍的確定,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集群產業必須是該國家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明顯優勢的產業。最有效的評價標準即該產業的出口情況或其品牌、技術等因素在海外投資中的表現。依據該原則,本國該產業出口占全球同類出口的比重須超出本國總出口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如1999年之前,我國的出口總量約為全球貿易量的3.6%,而服裝產業在全球服裝貿易量中的比例約為16.2%,這表明該產業附加值雖然較低,但仍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另外,符合上述定義的產業,須是本國企業所主導,而非在本國內由外商控制的產業。
其次,產業的概念并非廣義上的產業部門,其界限不能突破SITC分類子目錄。產業集群優勢競爭理論能夠完全引入區域競爭政策選擇中。區域競爭受區域社會環境與歷史因素影響較大,因此,利用制度優勢建立的不受或少受歷史傳統影響的開發區將是“非完整意義”上的產業集群,這種“非完整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可以是若干產業鏈中的企業在該開發區內的集中,這一集中完全可以通過開發區內有先行優勢的產業集群來整合區域內的產業資源,實現市場生存原則下的最終融合。
(二)增長極與區域競爭優勢理論
增長極理論是由佩魯提提出的,其核心為:在區域發展中,由某些主導部門或創新能力較強的產業在一定區域內集中,形成一個技術、資本高度集中且自身增長迅速,能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作用的“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增長極的形成,需要以下幾個條件: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產生規模經濟效益;恰當的周邊環境。
(三)技術創新、技術轉讓與區域競爭優勢理論
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及其向不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對貿易模式及其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技術創新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在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在一段時間后才能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實現生產,可以說,技術創新是新產品的開發過程,而技術轉讓則是新產品向老產品轉變的過程。技術創新可以增加產品的類型,而技術轉讓則可以讓發展中國家生產更多的同類型產品。
以上理論對我國開發區的建立、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開發區在建立創新機制的同時,也包含了技術轉讓的機制,對我國當前的開發區而言,以技術進步帶動產業改造是較為正確的方向。
二、我國開發區當前面臨的問題
(一)投資環境不完善
投資環境的不完善,表現在投資“軟”環境和投資“硬”環境兩個方面。首先,投資軟環境。一直以來,我國的開發區都主要通過人才、金融、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來吸引國內外資本,且多年的實踐也證實了以上優惠政策在促進經濟運行方面的確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不同區域的優惠政策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稅收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產業導向不明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反差,涉外稅收普惠制使得外資企業享有超國民待遇,不利于民族企業的發展等;法制制度連續性和透明性不強,不但制約了開發區的持續發展,也破壞了我國在國外投資者心中的信譽。
其次,投資硬環境。投資硬環境對引導資金流向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很多開發區在強調投資軟環境的同時卻忽視了投資硬環境的作用。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有賴于資金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與資源的優化配置。只有完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再做好各種優惠政策,才能增加長期投資,促進資本、資金在不同區域的合理流動。
(二)管理體制不健全
健全的管理體制是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的保障。當前,大部分開發區已經初步建立了較為利于招商引資、改革開放的管理體制。服務機制和企業運行機制,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開發區的管理體制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開發區管理規模增大,財政負擔增加,機構膨脹;開發區經濟管理、財政統籌等權限軟性分解,辦事環節增多,工作效率不高;開發區承擔的社會性事務增加,行政運用逐漸趨同于普通行政區,變得被動、盲目;行政人員安于現狀,服務與競爭意識不強。
開發區面臨的問題,包括卻又不限于上述問題,如企業“單兵作戰”,沒有形成產業優勢的現象也較為突出。
三、我國開發區的發展趨勢
(一)向產業聚集的導向發展
當前,我國的開發區大多還停留在靠提供政策和土地優惠來吸引企業的水平上,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各地區的優惠政策將進一步減小,企業向政策更優的地區流動的趨勢減小,與本地企業的聯系將更加明顯,將自身的研發、生產植根于與周邊企業的聯系中,使臨近企業在“干中學”,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形成集聚效應。而高新技術公司的發展必將吸進更多的人才,反過來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
(二)呈現產業轉移的趨勢
由于生產資料的短缺,我國的一些開發區已經出現了產業轉移的趨勢,這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經濟發達地區的開發區可以藉此轉移出不適合本地區發展的項目,承接更優良的項目,對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而言,產業轉移也能促進招商引資,提供發展機遇。
從港臺、新加坡等地區利用外資的過程來看,外資項目一般會經歷“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當前,我國也在經歷這一過程,由于各地區的外資利用水平不同,各地區的開發區須根據自身發展情況有選擇的吸引外資項目,東部地區應在引進工業制造項目的同時側重于商業、物流、管理咨詢等服務業項目,承接國際服務外包,而西部地區則要根據東部地區的發展經驗,注意引進資本、技術、勞動力密集的產業,與服務業共同發展。
(三)要以增強自身創新能力為主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直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重心,同時,這也是所有開發區都應關注的核心問題。當前,不少外國企業已經開始警惕我國的“二次創新”引起的“中國風險”,在直接對華投資上十分謹慎,不少國家試圖利用開發新的投資地來分散“中國風險”,在我國目前依賴出口、外資的經濟方式實現轉變之前,外資政策的快速轉變無疑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風險。因此,立足于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新區的發展方向,逐步實現與高新區的接軌,是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
(四)建立生態工業園,促進可持續發展
生態工業園又稱工業生態群落,是一個包括工業、社會和自然的地域綜合體,內部各成員通過廢物、副產品交換與廢水、能量的逐級利用,對基礎設施的共享來實現園區經濟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開發區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運用關鍵種理論,選定關鍵種企業(即使用和傳輸物質最多,能量流動規模最大,居于核心地位的企業)構筑生態工業園的主要種群,建立具有特色的生態工業園;政府部門要加強協調與指導,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實施補鏈戰略,完善產業體系,形成類似于自然生物鏈的生態產業鏈,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體系;突破技術瓶頸,建立生態經濟信息系統與技術咨詢服務體系;以生態工業園的新形象招商引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五)建立國際化、現代化、綜合化的開發區
為了更積極的參與對稀缺資源的爭奪與市場爭奪,開發區在發展方式上需向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轉變,在資本集聚方式上要從單一向多元化轉變,在行政管理上從事務管理向法制管理轉變,在投資環境上從重點建設向全面建設轉變。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企業要面向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來組織生產,在更大的范圍內配置資源。當前,約有60%的開發區正在向“一區多園”的方向發展。很多開發區還根據創業主體、服務、產業等歸類方法實現園區的歸類建設和發展。
四、結束語
自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各地建立了大量的開發區,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各地開發區在管理、發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只是初步的對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理論進行了探討,具體的發展要比文中所述復雜得多,還需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與探討。
參考文獻:
[1]董小靜.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轉型發展的戰略思考[J].特區經濟,2010(06)
[2]陳長庚.加快產業集群建設,推動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J].清江論壇,2010(02)
[3]王松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 全力推進開發區建設[J].決策與信息,2009(02)
篇9
基金的發展速度飛快,收益喜人,到底基金經理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專家理財”和價值投資的理念呢?應用國外的多個模型,學者對我國的基金業績進行了研究。郝麗萍等(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基金的擇股能力存在很大差別。勛、王聰(2004)發現,開放式基金個體上差異比較大。劉榮茂、周良(2005)認為,封閉式基金的業績能夠優于市場基準組合;不同規模的基金業績表現有所不同。熊勝君、楊朝軍(2006)認為,目前的基金管理體制是基金經理調整無法顯著提高基金擇股能力和擇機能力的主要原因。譚一利、高泳波(2006)發現,基金經理偏向于獲得超額收益率。何翠英(2007)發現,所選樣本基金在選定時期內業績比較理想。
本文將利用開放式基金周凈值收益率數據,希望能夠通過對基金選股和擇機能力的實證研究,對其進行比較合理的評價,并為投資者、基金管理公司和監管部門提供一些參考。
一、研究方法
評價基金選股能力和擇機能力的指標較多,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兩個:
1、T-M模型:
在這里,D是一個虛擬變量。當Rm-Rf>0時,D=1,否則D=0。因此,當市場呈現多頭時,β=β1+β2;而在空頭時,則β=β1。
二、研究樣本和數據資料
1、研究樣本的選擇。截止到2007年12月12日,我國成立的開放式股票基金共有179只。根據在研究期間之前成立,并有數據可分析的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共有27只。因此,研究樣本為:寶盈泛沿海、博時精選股票、博時主題、長盛成長價值、長信銀利精選、大成價值增長、大成精選增值、富國天益價值、光大量化核心、廣發小盤、國泰金龍精選、國泰金鷹增長、華寶興業多策略增長、華夏成長、華夏大盤精選、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南方積配、南方穩健成長、鵬華行業成長、泰達荷銀成長、泰達荷銀精選、泰達荷銀穩定、泰達荷銀周期、易方達策略成長、易方達積極成長、友邦盛世和中海優質成長等27只股票型基金,本文確定的樣本基金評價期間為2005年6月30日至2008年3月31日的兩年零九個月。在這兩年多當中,股市有升有降,基金經理的選股和擇機能力能真實地反映出來。
2、數據資料和來源
(1)資料來源。基金的每周凈值數據由天天基金網公布的資料整理得到,滬深300指數的周市場交易數據來自于大智慧的數據庫,基金分紅數據來源于fund.省略。
(2)基金收益率的計算。考慮了基金的分紅,基金周收益率計算公式為:
(3)市場基準投資組合的確定。本文的市場基準投資組合的收益率主要借鑒沈維濤、黃興孿(2001)的研究公式,確定市場基準選擇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和3年期國債利率的加權。選擇滬深300指數是因為它是由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選取300只A股作為樣本編制而成的成分股指數。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一是滬深300指數樣本覆蓋了滬深市場六成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場代表性。滬深300指數是滬深證券交易所第一次聯合的反映A股市場整體走勢的指數。二是它的推出豐富了市場現有的指數體系,增加了一項用于觀察市場走勢的指標,有利于投資者全面把握市場運行狀況,也進一步為指數投資產品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三是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是投資于深滬兩市A股市場上的股票。同時,選擇的國債利率是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國債的比例不得少于20%。市場基準投資組合的收益率即為:
rm=滬深300指數收益率×80%+3年期國債利率×20%
(4)無風險利率的選擇和確定。由于我國目前的國債市場并不發達,加之在基金樣本考察期內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有多次調整,為數據處理方便,于是用加權的同期1年期銀行定期儲蓄存款利率作為無風險收益率。
在研究周期內,1年期銀行定期儲蓄存款利率有過多次調整,分別經過時間加權和扣除利息稅的計算,確定調整后的1年期銀行定期儲蓄存款利率2.4211%為無風險利率的選擇,無風險周利率為0.0466%。
三、實證結果分析和判斷
在TM和HM模型中擬合優度R2十分相似,變化不大,在0.62左右波動,說明基金收益率變動中大部分可由市場基準組合解釋。F值統計結果較為理想,均在5%的顯水平上通過檢驗,這表明方程的整體顯著性還是優良的。
1、回歸結果的考察。根據樣本基金凈值收益率的整理數據,分別運用T-M和H-M模型對樣本基金進行回歸分析,其結果列于表1中。(表1)
(1)基金經理選股能力的考察。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在TM模型中,a值有17只為正、10只為負,表明開放式股票基金業績總體上優于市場投資組合績效,也就是說基金經理有一定的證券選擇能力;只有4只基金的a值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即具有顯著的選股能力。在HM模型中,也可得到了近似的結論:a值有16只為正、11只為負,但基金業績表現相對較弱;有5只基金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另有1只基金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水平負檢驗,即表明這只基金具有很差顯著的選股能力――選出的都是“垃圾股”。
(2)基金經理擇機能力的考察。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在TM模型中,β2值有18只為正、9只為負,表明開放式股票基金業績總體上優于市場投資組合績效。也就是說,基金經理有較好的證券時機選擇能力;只有1只基金的β2值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即具有顯著的時機選擇能力,3只基金的β2值通過了5%的負顯著性水平檢驗。在HM模型中,也可得到了近似的結論:β2值有17只為正、10只為負,基金經理有較好的時機選擇能力;但是,沒有一只基金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2、基金的選股和擇時能力分析結果對模型的敏感度分析。把不同模型回歸分析所得的基金的選股、擇機能力的結果進行相關性檢驗,得到皮而遜和斯皮爾曼相關系數(表2,表3)。模型對基金經理的選股和擇機能力的評價結果具有高度的相關性,選股能力的相關系數都在0.87以上;擇機能力的相關系數也在0.95以上,且都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水平。這說明回歸分析結果對模型不敏感。
3、選股能力和擇時能力的相關分析。對模型下對應的選股和擇時能力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皮而遜和斯皮爾曼相關系數,可以看出基金經理的選股和擇機能力表現出了負相關性。
四、研究結論和建議
1、研究結論。經過實證研究,可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從全面的視野來說,我國開放式股票型基金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要好于市場基準組合,基金體現了“專家理財”的一定優勢。
第二,在市場時機把握能力上,就考察的樣本基金來說,基金具有一定的擇機能力。即基金經理對于未來市場整體走向能夠把握,但是這種能力并不顯著;同時,有些基金對后市市場整體走勢判斷與市場走勢存在顯著的背離,暗示基金經理在對后市市場整體走勢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第三,就考察的樣本基金來說,基金的證券選擇能力和時機選擇能力存在一定的負相關性。即當基金的選股能力較好時,擇機能力卻表現平平;反之,也成立。這也說明,即使基金經理有能夠做出明智的股票選擇,但同時又會被不恰當的時機選擇所抵消,更深的可能是他們缺乏更多的有關組合投資管理的系統思想,顧得了頭顧不了腳。或許也可以說明,基金經理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需要不斷地走向成熟。
2、建議
第一,就監管部門來說,要定位明確,發揮有效監管的職責。監管部門是整個市場的管理者,不僅要監管上市公司,也要履行“維護投資者的利益”的承諾,更要監管基金業。因此,要明確基金也是具有市場利益的主體,而且是有“話語權”的利益主體。對基金業來說,監管部門要“既生又養”,即應該加快建立我國基金的業績計算和披露標準,規范業績的廣告宣傳等。防止基金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刻意吹噓業績水平等有違市場誠信的行為發生,維護投資者的權益。一旦出現基金內部交易、關聯交易和黑幕交易等行為,作為管理部門一定要嚴格及時執法,加大懲罰力度;應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工作的重點不僅要大力促進基金業的發展,而且要規范基金業的發展,“生養結合”。注重對基金管理公司的監督、投資者教育、保護好市場公平競爭并重,而不應該在促進基金業的發展過程中承擔過多的發展職責;要不斷規范基金業的信息披露制度。在信息披露中,應增加對基金風險數量指標的披露,增加基金的各種數量指標的公布,如贖回率等,使投資者對基金的風險有基本的、直觀的認識,還應該進一步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篇10
關鍵詞: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0)08-0030-05
一、幾種支持商業銀行開展投行業務的理論
(一)資產專用性理論
資產專用性概念是Wiliamsonl979年提出的,他給資產專用性的定義是“資產在沒有價值損失的前提下能夠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資場合的能力”。資產專用性是新制度經濟學提出的一個定性概念,較難進行完全的量化。因此,它的有用之處是提出了一種考慮問題的思路。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者把資產專用性分為五類,即地理專用性、物理專用性、勞動力專用性、用戶專用性和商譽專用性。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資產的專用性越強。業務資源在不同行業或業務之間進行轉移的成本就越高,生產要素就會被鎖定在相應行業。但是如果兩種行業或者業務的生產要素資產專用性程度低,那么就可以通過合作以及其他的資源轉移方式在更廣泛的經濟領域進行資源優化配置。作為同是金融市場中重要的業務品種,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專用性程度都很低,因此構成了兩種金融業務交叉。
從對資產專用性五個分類講,都可以很好地解釋商業銀行開展投行業務。商業銀行不同地域的辦公網點、辦公設施等都可以用來辦理投行業務,這些資產的地理專用性和物理專用性很低,完全可以通用;商業銀行的廣大員工屬于勞動力資產,有著很好的金融知識基礎。他們本身或者經過培訓就可以開展投行業務:用戶資產方面,專用性更低,大多數客戶更愿意在一家銀行辦理完所有業務;商譽資產方面,作為同一家銀行,開辦投行業務應該不存在專用性的問題。
(二)范圍經濟理論
范圍經濟通常用來描述“經濟單位利用單一經營主體內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來生產或銷售多種產品而產生的經濟”。增加企業商品的種類時,由于企業設備具有通用性,幾種商品同時生產可使資源達到有效利用,進而減低成本,增加利潤。商業銀行范圍經濟可被界定為銀行業務領域的擴張或經營品種的增加,所引起的邊際收益增加或邊際費用下降的情況。如果銀行業務范圍擴大后,其交易費用下降引起邊際收益增加或邊際成本下降,就表明銀行實現了范圍經濟。商業銀行是決定維持其原有業務品種、還是增加業務品種。取決于銀行專業化經營的交易費用與綜合化經營的交易費用的比較。如果專業化的交易費用大于綜合化的交易費用,銀行就會采取措施,開展其他業務,進行由專業化向綜合化經營的轉化,即商業銀行就會決定涉足投資銀行業務。
該理論還對銀行在追求范圍經濟時進行了風險提示。因為在一定的條件下,管理能力會受到諸如信息等條件的制約,范圍的非理性擴大有可能超越銀行的管理與控制能力,導致管理混亂而失敗。因此,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投行業務,既要充分利用范圍經濟所帶來的好處,又要考慮自身條件的限制,加強風險管理,理性謹慎地發展業務。
(三)金融功能觀點論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著名金融學家羅伯特-默頓和茲維?博迪(1993)提出了“金融功能觀點”。他們認為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都是實現金融基本功能的載體,因而在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之間、金融市場的各個子市場之間、各種金融產品之間就存在著替代性和競爭性,而決定此消彼長的因素就是它們之間的比較成本。隨著電子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具有比較成本優勢的金融創新管理模式和金融創新工具不斷涌現。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直接融資市場的運行成本也開始大大降低,并逐漸低于間接融資市場的運行成本。這種轉變,使得投資者和融資者都愿意通過直接融資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出現了資金“脫媒”的現象,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規模不斷縮小,市場占有率不斷降低,迫使商業銀行為了生存而向投資銀行領域拓展業務。
(四)創新理論
熊彼特認為,不斷進行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會不斷推進生產方式的改良或變革,而這一系列的“創新”活勁,會推動經濟發展。“開動和保持資本主義發動機運動的根本推動力,來自資本主義企業創造的新消費品、新生產方式或運輸方法、新市場、新企業組織的形式”。
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是指商業銀行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依據市場環境,對銀行經營管理機制、金融商品與技術、業務操作程序與作業標準、組織形式等實施的調整、變革、發展等一系列經濟行為和金融活動過程的總稱。
從理論上看,正如金融創新的定義所界定,它是對金融要素、金融功能的重新配置和組合。因此,客觀上要求排除行業限制,實現金融要素按照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則合理配置,這必然使得掌握在不同機構手中的金融資源互相滲透融合,金融業務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這與分業經營體制對金融資源的人為分割形成尖銳沖突,由此形成金融創新與分業經營制度監管之間的博弈,并推動著經營體制朝著有利于資源按照有效率的配置方向發展,使得商業銀行涉足投行業務成為必然。
二、從資本市場、企業、銀行之間的邏輯關系角度來看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必要性
從供需理論的角度,按照資本市場提品一企業需求產品一銀行為滿足企業需求進行轉型一成立投行部門為企業提品一參與資本市場業務的邏輯,探討開展投行業務對商業銀行的必要性。
(一)資本市場的發展為企業融資方式的多樣化搭建了平臺――激發了企業對融資產品的需求
近年來,我國一系列政策信號表明,企業直接融資方式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未來要擴大直接融資、完善現代市場金融體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部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2005年5月,《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出臺,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向合格機構投資者發行短期融資券。特別是2008年4月13日,人民銀行《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管理辦法》的出臺,正式推出中期票據,打開了企業中期直接債務融資的大門。中期票據一經開閘,立即吸引了一批大企業積極參與。五礦集團、中核集團、中華集團、中國電信、中化集團、中交公司、鐵道部成為首批發行中期票據的非金融機構。這7家機構獲準發行的中期票據總注冊金額達1190億元,首次發行總規模為392億元。
國家一系列鼓勵直接融資的政策,促進了資本市場迅猛發展,也為企業提供了多樣化的直接融資方式。企業融資可以通過股票、債券、短期融資券、票據等方式進行融資,降低融資成本。
(二)資本市場的發展也為企業尋求資金保值增值渠道搭建了平臺――激發了企業對資產管理產品的需求
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企業更加重視資金的保值增值,更加重視資金效率性、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的統一。因此,對以閑置資金運作為主要內容的資產管理業務的需求日益增加。資本市場的規范與繁榮、投資渠道的不斷擴展及金融產品創新的日新月異,為企業資金提供了運作場所和平臺。依托資本市場。金融機構可以創新出一大批具有保值增值、對沖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金融工具,并由此而引發了大量的新興業務,如證券投資、資產證券化、企業并購、投資理財顧問、金融衍生業務、各種業務,等等。這些產品,為企業經營過程中閑置的資金提供了多種使用渠道。以資本市場中的債券市場為例,我國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可以為企業的短期性、周期性的閑置資金提供多種債券投資組合,通過銀行間市場結算業務的開展,企業可以買賣各種期限不一、收益不同、風險各異的債券產品,從而為企業提供了一種安全性高、流動性強、收益穩定、運作成本較低的投資理財模式,使企業的閑置資金有了最佳出口,既保持了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又相應地增加了企業的收益。
(三)銀行來自企業對直接融資和資產管理雙重需求的壓力――激發了銀行對企業需求產品的供給
資本市場的發展帶動了客戶需求層次的提高,銀行僅僅依靠傳統業務已很難滿足其需求,傳統業務對客戶,尤其是大客戶逐漸失去了吸引力。一方面,對于扮演籌資者身份的大公司客戶而言,更喜歡采取多元化的融資方式,通過直接融資方式募集資金,降低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大客戶還扮演著投資者的身份,更加重視自身資金管理,希望通過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實現資金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高度統一,實現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更好地結合。
面對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扮演雙重角色客戶需求的變化,銀行急需調整業務結構,實施業務轉型,以適應外部市場環境和競爭的變化。轉型應在做好傳統業務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客戶的需求和利益,從原來以存貸款、結算等傳統業務為主,逐漸向融資安排、企業財務顧問、投資咨詢和理財等投資銀行業務轉變。在轉型中,銀行需要利用投資銀行技術開發設計出更加個性化的期限不一、功能多樣的新型金融工具、產品和服務。通過更多的產品供給,來與客戶的產品需求進行匹配,從而實現傳統業務與投行業務雙輪驅動、互動發展的模式。
(四)銀行投資銀行業務成為聯接資本市場與企業的紐帶――銀行金融中介功能的回歸努力使需求與供給匹配
投資銀行的各種便捷工具成為投資者和籌資者直接融資的媒介和橋梁,它以最短的時間、較低的成本把投資者手中的閑置資金轉移到籌資者手中,實現資金和資源的優化配置。開展投資銀行業務也使銀行真正完善金融中介職能,并能在相對高的技術層面上發展業務、參與競爭。
一方面,開展投資銀行業務有利于鞏固和提高傳統信貸業務的“紅海市場”,保持和增強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銀行可以以投資銀行業務為切入點,通過滿足客戶并購重組、財務顧問、資產管理等增值型服務需求的同時,帶動客戶對傳統業務的需求,增強對優質客戶的綜合營銷能力。可以利用豐富的客戶資源,促進優勢客戶對弱勢客戶的兼并收購,促進不良資產的處置保全。還可以通過財務顧問等投行業務,全面地了解客戶財務狀況和經營行為,針對性地制定貸款進入和退出策略,控制貸款風險。
另一方面,投資銀行業務有利于開拓與資本市場相連接業務的“藍海市場”,解決產品供給與客戶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培育新的盈利增長點。在金融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銀行在單一主業的范圍內已無縱深拓展的余地,“成為紅海市場”。企業競爭的“藍海戰略”認為,要贏得明天,不能只靠與對手競爭,而是要開創“藍海”,即開發創造蘊含龐大需求的新市場空間。資本市場的飛速發展客觀上給商業銀行開拓藍海市場創造了條件。通過投行業務,商業銀行可以拓展新的業務范圍,在債券承銷、投資咨詢、財務顧問、項目融資等投資銀行領域拓展生存空間,為發展注入新的增長動力,獲得新的盈利渠道以及實行新的增長方式,開拓出具有自身優勢和特點的“藍海市場”。
三、投行模式比較分析與我國商業銀行投行模式選擇
從世界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歷史來看,金融機構開展投資銀行業務主要有兩種模式:商業銀行投行模式和獨立投行模式。如果進一步細分,又可以把商業銀行投行模式分為全能銀行附屬發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關系型發展模式。下文分別對獨立發展模式、全能銀行附屬發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關系型發展模式進行介紹,并分析對比其優勢和劣勢。
(一)三種模式簡介
1、獨立發展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投資銀行是市場中一個獨立的主體,不受商業銀行支配,開展的業務與傳統的商業銀行有明確的界限。這種發展模式下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投資銀行主要集中在美國,如美國的高盛公司、摩根士坦利公司等。但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些公司被迫轉型。
2、全能銀行附屬發展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關系最為緊密。全能銀行設立業務分部,分別經營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經營投資銀行業務的機構是全能銀行的附屬機構,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是作為商業銀行的一個業務部門而存在,不是一個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其最終決策權屬于商業銀行。這種通過全能銀行經營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模式在歐洲大陸比較盛行,包括德國、瑞士等國。德意志銀行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
3、金融控股關系型發展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行業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控股公司通過母子公司這種組織結構來開展經營活動,而子公司之間屬于合作伙伴關系。在這種模式下,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以及其它金融機構同屬于某一金融控股公司,相互之間是合作伙伴關系,雖保持一定距離,但業務上相互支持。花旗集團是此種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三種模式的比較分析
三種模式中的每一種模式相對其他兩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1、獨立發展模式。
優勢:一是業務專業性強,在一個或多個業務領域有比其它模式的投行更有競爭優勢。二是組織結構扁平化,對市場反應敏銳,容易拓寬管理跨度、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對于重點業務或是重點項目,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等各種稀缺資源,最大化發揮這些資源的效用。四是可以更少地接受監管,業務開展更自由。在美國。獨立投行只受證券業的監管,不受美聯儲的監管,對其資本的要求很低,可以利用高杠桿自由開展業務。
當然現在看來,這一優勢卻變成了毀滅它們的劣勢。
劣勢:由于是獨立發展,投資銀行無法獲得其他金融機構,特別是通過股權建立利益關系的其他金融機構的有形或無形資源,如不易爭取資金支持,無法取得信息共享,難以實現規模收益等,這也是獨立發展投資銀行在資本高度集中、產業規模化發展成大勢所趨的現代金融市場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困難,由此也造成了其巨大的風險。此次金融危機中。華爾街投行的倒閉正是這種劣勢的典型體現。美國政府批準高盛、摩根士坦利向商業銀行轉型,也是為了避免獨立投行模式上的劣勢,增加它們的融資渠道,以度過難關。
2、全能銀行附屬發展模式。
優勢:一是客戶可以在同一家金融機構享受全面的金融服務,而不用因為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務再挑選其它服務機構。這對客戶來說,節約了時間、費用,還可以在全能銀行提供的廣泛金融產品和服務中挑選最合適的一種或幾種商業銀行產品或是投資銀行產品,實現收益最大化。二是可以發揮全能銀行客戶、網絡優勢,實現傳統業務與投行業務協同發展。三是可以獲得強大的資金支持,下但可以吸收公眾存款,還可以向本國央行再貸款,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增強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四是全能銀行的多種業務統一的內在聯系使得全能銀行經營更加穩健,相比獨立投行模式。全能銀行收入來源廣、渠道多。銀行一部分的虧損可以由其他部門的盈利來補償,通過這種補償機制可以分散收入過于單一的風險,有利于投資銀行的長期發展。
劣勢:一是由于全能銀行部門間聯系緊密、相關性強,一個部門的風險如果控制不力,容易使風險在內部跨部門傳遞、造成風險擴大,形成整個銀行的系統性風險。二是由于投資銀行為附屬業務部門。缺乏獨立法人資格,在應對市場變化時,不容易形成對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使投資銀行效率漏損。
3、金融控股關系型發展模式。
實際上,此種模式與全能銀行附屬發展模式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不同點就在于其有獨立的市場主體資格,是獨立的法人。
優勢:一是可以發揮集團各子公司間的協同效應。由于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業等金融產業的經營對象都是貨幣資產。客戶之間很大程度上的交叉性,決定了它們的業務也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使這些金融產業的綜合化經營更容易產生范圍經濟,發揮出協同效應。二是相對于全能銀行模式,此種模式通過對不同金融業務設立獨立法人,起到了“防火墻”的作用,各公司業務獨立運作,降低了金融風險在不同業務之間的傳遞,最大限度地遏制可能的風險擴散。三是與全能銀行模式不同,此種模式下,作為子公司的投資銀行有獨立自主的經營權,可以迅速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這在經營上就有了獨立投行的優勢。四是該模式使金融行業的網絡共享、客戶、信息方面優勢互補得以實現。從而降低了整個行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行業的運行效率。五是從客戶角度來講,該模式可以使銀行能夠及時地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調節自身的經營活動。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為客戶量身訂造出多種金融產品組合。滿足客戶需求,建立起密切的銀企關系。六是可以使金融控股公司的領導層更容易集中精力制定整個集團的戰略規劃與管理策略,統籌規劃各項業務發展。
劣勢:一是該模式容易導致各子公司盲目進行規模擴張,忽視發展的質量。二是由于公司規模龐大,組織機構復雜,公司內部的信息不對稱,由此可能造成委托一問題,甚至造成系統性的金融危機。三是各個子公司在互相利用資源時,如果沒有合理科學的統籌和利益分配機制,容易產生內耗,該模式的優勢就不會得到體現。
綜合以上對比分析,三種投行的發展模式各有優缺點,不過從理論上講,金融控股關系型模式具有的優勢更突出。相對獨立模式而言,它既有獨立投行的靈活性、專業性,又彌補了獨立投行不能與商業銀行發揮協同效益、風險大的缺點。相對全能銀行附屬機構而言,由于都屬于銀行型投資銀行機構,它基本上具有與全能銀行附屬機構模式的所有優點,重要的是還彌補了全能模式不是獨立市場主體的缺陷。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控股關系型模式實際上是介于獨立發展模式和全能銀行附屬發展模式之間的模式,從長遠看,這種模式應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四、我國商業銀行投行模式的選擇
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投行業務選擇全能模式還是控股模式,筆者認為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國商業銀行眾多,每一家銀行行情不同、改革進程不同、歷史發展沿革不同,這就決定了每一家銀行不一定選擇同一模式開展投行業務。目前來看,選擇哪種模式,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充分發揮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優勢。前面的分析中提到,商業銀行的全能模式和控股模式,相對獨立投行模式都有許多優勢,這些優勢能不能在實際運作中體現出來,才是商業銀行開展投行業務的關鍵。二是各家銀行要與各自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由于各家銀行管理能力和水平不同,這就決定了選擇全能模式還是控股模式,必須要結合自身實際,不能選擇超出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模式,否則在風險的防控上容易出問題。三是要符合我國監管機構的要求。目前,我國監管機構根據各家銀行綜合管理水平采取不同的監管政策。一般而言,實行全能模式,不需要監管層審批。但如果實行控股模式,則需要銀監會、證監會等監管機構的審批。因此,我國商業銀行采取何種模式開展投行業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管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