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竹子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1 03:00: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竹子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竹子的古詩

篇1

原文選段: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

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釋義:

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侶。你我相親新婚時你遠赴他鄉,猶如兔絲附女蘿我仍孤獨而無依靠。兔絲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時候,夫妻也應該會要有倆相廝守的時宜。我遠離家鄉千里來與你結婚,正是新婚恩愛時你卻離我遠赴他鄉。

2、宋代: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原文選段: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釋義:

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幽香。在鄉村的野外,古城墻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3、清代:鄭燮《新竹》

原文選段: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釋義:

新長的竹子要比舊竹子高,它們的生長全憑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長出來的,會長得更高。

4、唐代:李賀《竹》

原文選段: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釋義:

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綠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輕輕搖擺,輕輕動蕩……露珠在長滿竹筍的林間小道閃著光亮,那綠色的苔蘚,正輕輕擦著竹根上的白霜。竹子可織成竹席送給美麗的姑娘納涼;也可以裁制成釣竿,釣上大魚幾筐。聽說三梁冠帽子的襯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節竹子準備獻給王孫戴上!

5、唐代: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原文選段:?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釋義:

傍晚獨坐被微風的響聲驚動,臨窗冥想思緒悠然遠飄天外。

微風吹開院門又吹動了竹叢,讓人懷疑是舊日的朋友到來。

枝葉上的露珠不時因風滴落,漸漸潤澤了階下暗生的青苔。

篇2

【關鍵詞】建筑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現狀;改進策略

在建筑企業正常運行的過程中,很多情況下都必須依靠固定資產的合理分配才能各項生產和經營活動。建筑企業對固定資產的這種特殊的依賴性也使得固定資產管理在這個行業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但在以往的建筑企業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流動性大等原因使得固定資產的有效管理和設備的合理利用存在著較多的弊端。建筑企業必須真確面對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作出相應的改變才能使得固定資產等資源的利用更加合理,才能讓固定資產發揮最大的效益,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

一、施工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現狀

1.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購買固定資產時,往往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可行性研究不足,部分施工項目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可能會盲目購置、重復建設,從而導致企業大量的資源被浪費。此外,仍舊存在固定資產非正常報廢的情況,造成企業資源的流失。

2.企業固定資產利用率偏低,流失嚴重

部分建筑施工企業沒有對固定資產實施統一集中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有些經營設備在購置時未列入固定資產管理而一次性進入成本攤銷,這些固定資產往往在管理中被忽視,疏于監管,容易在使用過程中丟失、毀損,形成資產流失。

3.施工企業內部缺乏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體系

我國大部分建筑施工企業都存在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不符合實際需要,甚至產生很多的賬實不符現象,財務報告很難保證自身的真實性以及無法反映建筑企業的實際財務情況。還有部分建筑施工企業因為不具備科學合理的固定資產處置方法,造成長期的閑置廢棄的固定資產,導致企業的固定資產資源大量流失。

4.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重復工作或工作難度較大的現象

為做好建筑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員做好設備的流通和折舊情況等信息,但由于建筑企業施工過程中設備流通率大,使得工作人員在信息采集工作過程中難度系數較大。另外,在對信息進行整理和核對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同時還無法保證信息的準確性。這都是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過程中亟需改進的地方。

二、改進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對策建議

1.從制度和人員建設方面加強固定資產管理

為實現建筑企業固定資產得到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必須依靠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先進的管理理念以及專業化的管理隊伍。首先來說,建筑企業應樹立正確的固定資產管理理念,積極推進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另外,最好能設立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對固定資產進行統一的購置、管理、使用和維護,對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的問題能做到及時發現并領導匯報。其次,要加強固定資產管理人員技術和管理理念的培訓工作,保證每個參與建筑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工作人員都能明確自身的責任和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2.不斷完善固定資產的清查機制,建設定期的清查計劃

建筑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一個重大難點就是項目施工每個階段使用的設備并不盡相同,并且會根據施工的需要隨時做出調整,很容易造成隨用隨放,造成設備閑置或遺忘的現象。因此,建筑企業為做好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必須定期的清查和統計設備的使用狀況,詳細記錄好所有設備的走向和擱置情況以及使用年限等信息。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定期對設備進行盤查、統計,真正對這項工作重視起來以便后續工作的開展。

3.加強對固定設備的折舊管理,節約企業資源

在建筑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和設備盤查過程中,一定會面臨設備的折舊問題。對于建筑企業役期內的設備,要根據設備的購置日期和使用年限核算好設備的折舊情況,這樣既能避免設備超期服役的現象出現,還能盡可能的減少企業盲目購置新設備的情況造成的資源浪費現象。固定設備的折舊管理對與建筑企業施工成本的控制還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是企業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之一。

4.借助計算機輔助技術,實現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

在建筑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尤其是設備的使用和流通等信息記錄和整理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計算機等輔助手段進行,實現固定資產的信息化管理。這樣不僅能提高固定資產信息核對的效率,還能通過計算機輔助分析等手段更好的規劃固定資產的使用和購置。另外,在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過程中,對于設備的折舊情況更是一目了然。具體的實施環節上,建筑企業可以對所有設備都附上記錄其詳細信息的卡片,方便進行計算機信息的采集。設備的每一次流通都可以由固定資產管理人員進行拍照或條碼掃描等信息的搜集并輸入計算機進行統一管理。建筑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信息化能做到設備使用情況和調配的實時跟蹤,是實現固定資產合理利用的有效手段。

三、結束語

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建筑企業面臨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為了更好的實現資源利用并盡可能的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企業必須做好自身的經濟尤其是固定資產的有效管理工作。面對固定資產這一對建筑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著重要影響的管理問題,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借助計算機等輔助設施盡可能的實現建筑企業固定資產的信息化管理,同時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建筑企業才可能實現對固有資產的最大化利用并降低企業運營的成本,在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趙愛明.對施工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3,(8):103.

[2] 喻素君.對加強和改進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國外資,2012,(17):4.

[3] 楊香蘭.施工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初探[J].現代商業,2010,(14):122.

[4] 邊慧芳.論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經界,2013(,2):68-69.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 建構主義理論 古詩詞 導游教學

隨著知識經濟和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旅游業界更注重對導游員的整體素質和知識素養的要求。整體素質較高的“知識型”導游成為了業界的稀缺和新寵,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惜出高價招聘人才。但現在的導游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因循守舊的問題,這一切都嚴重制約了導游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這與我國旅游產業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繼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后提出的新理論。它作為一種后結構(post-structuralism)的學習理論,提出教學并不是把知識經驗從外部裝進學生的頭腦中,而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維果茨基認為,了解學生對他們所教授學科的知識背景,并在這些知識基礎上設計適當的教學策略,是教師進行有效性教學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對古詩詞在導游教學中的運用作了探索,旨在改進原有的導游教學方法,提高導游的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

1.關于學生古詩詞的知識經驗分析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重文的傳統,詩歌更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2000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新大綱除更加重視文學教育外,還首次以教學大綱的形式,規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其中小學、初中、高中分別要求背誦古詩詞80首、50首、50首,三個學段共要求背誦180首。這些篇目大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古詩詞的知識經驗積累較為豐富。根據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這就為教師在導游教學中運用古詩詞,引導學生在古詩詞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相關的導游知識具備了條件。

2.古詩詞的特點分析

王國維認為:“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可見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那么古詩詞具有哪些能為導游教學所運用的特點呢?

2.1古詩詞與景物交相輝映。

古詩詞的題材大多是景物。而且已達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地步。明朝胡應麟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文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在文學作品中相結合所形成的藝術境界。朱光潛在詩論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他說:“情景相生而且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詩的境界。”每個詩的境界都必須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ige)兩個要素。自古以來風景名勝與古詩詞歌賦就彼此交相輝映,相互增色。

2.2古詩詞具有豐富的知識。

古詩詞有著極大的認識價值。寫景狀物,是我國古代詩歌(乃至整個古代文學藝術)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因而許多古詩詞歌賦描寫了自然萬物、地理形勢,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地的風俗民情,內容豐富。

2.3古詩詞能讓人到達獨特的審美境界。

古詩詞經常利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實現語言的感染力。語言自然含蓄,生動活潑,而且特別講究音韻的美,利用聲調、音節、平仄、押韻等來實現聲音的美感,不僅念起來瑯瑯上口,而且那獨特的語言魅力特別能激發人的想象力,讓人悠然神會而余味無窮,并到達獨特的審美境界。

2.4古詩詞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符合大眾審美的要求。

古詩詞中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絕的佳句。杜甫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雖然古詩詞是高雅的藝術形式,但它卻完全符合大眾審美的需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再加上我國自古就有尊賢重文的歷史傳統,所以游客對一些古詩詞歌賦耳熟能詳。有研究表明,國內旅游教育程度累積人數與旅游人次關系呈明顯的正相關性。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游客對古詩詞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這也為導游在帶團中運用古詩詞進行導游講解提供了可能性。

3.古詩詞在導游教學中的運用

通過對古詩詞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不僅蘊涵了豐富的知識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大多為學生所耳熟能詳的篇幅。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將新的信息和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體系加以整合、修改或重新解釋舊有知識,以使其與新知識相一致的過程。

倘若能鑒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學生原有的詩詞知識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架構起相應的導游知識,對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導游的整體素質,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詩詞和學生導游知識和能力的架構關系,如下圖所示:教師和學生處于一種互動的關系中,詩詞可由教師引出,亦可讓學生從記憶單元里精選。古詩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而且在今后從事導游工作時可以靈活地運用古詩詞,增加講解的感染力。

3.1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

中國文人歷來重視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文人們在面對祖國美麗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時,往往會在文學作品中對大自然的美景和無限生機進行禮贊,抒發一種與自然相融合的愉悅情感。蘇聯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對故鄉的贊賞――這是愛祖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感情源泉。”所以利用古詩詞歌賦大多以景為題材,并情景交融之特點能讓學生深刻體驗和感受文人們的這種情感,從而自然而然會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主義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例:《旅游地理》講到長江三峽時,教師就可以引用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以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而講到黃河時可用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也可以用王之煥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幾首詩將長江和黃河的浩浩蕩蕩的磅礴氣勢體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

3.2弘揚儒家文化,提高學生的情操、道德修養。

中國儒家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仁”。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愛心。《孟子?盡心上》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是許多古代知識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態度。同情人民大眾屬于道德的范疇,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情感。

在中國詩歌史上,許多詩人寫出了反映民眾疾苦的詩。在《導游基礎》中講到園林中所用的植物竹子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品讀鄭板橋的詠竹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此詩語言樸素自然,侃侃道來,情真意切。再向學生介紹竹子在我國有什么寓意,從而引起學生的心境與詩境的共鳴。所以在導游教學中運用古詩詞歌賦不僅可以弘揚儒家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情操和道德修養。

3.3可烘托景物的神韻,增強景物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次審美活動而古詩詞歌賦本身就是能給人以美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古詩詞歌賦講究韻味的美,通過聲調、音節、平仄、壓韻等不僅可以讓它的語言生動、形象,而且可唱可吟。特別是一些山水詩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那如夢如幻的美是用普通語言表達所無法企及的。所以古詩詞歌賦可以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從中激發聯想和想象,神游其中,獲得美妙的美感享受。正如劉勰所說:“寂然凝慮,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神與物游……”而這樣也可克服課堂教學的空間局限。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旅游地理》在講解杭州西湖時,教師在課堂上可講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除了運用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以外還可以用四首詩歌來描繪西湖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天可以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夏天可以用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天可以用宋之問的《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冬天可以選取林逋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使四季美景在唯美的詩詞中得以升華。最后,教師可以引用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這首詞作為對西湖美景的概括性總結。“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這是白居易為頌揚杭州給后人留下的回味無窮的千古絕唱。教師在講課過程當中若能將這些詩詞靈活運用,不僅可以將西湖四季的美景呈現給學生,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西湖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3.4巧用古詩詞歌賦來掌握史、地、宗教知識。

古詩詞歌賦擁有的信息量非常豐富,不僅包含了自然科學知識、歷史文化知識,而且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情風俗知識。

3.4.1歷史的復雜和沉重可以在生動、浪漫的古詩詞歌賦中得以重現。

如講唐朝的“安史之亂”時,可用白居易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來解釋在李隆基統治后期,唐朝歷史由興轉衰的原因;講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時,則可用杜枚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來加深學生對佛教歷史的的記憶。

3.4.2可用詩詞來引印證地理現象。

如在講解《導游基礎》第三章《中國旅游地理》中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時,可以用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印證。

3.4.3自然萬物之知識均可在古詩詞歌賦中窺見斑斕。

古詩詞歌賦有很多寫景狀物的內容。鐘嶸曰:“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

因此在講解《導游基礎》第三章《中國旅游地理》時若適當挑選一些名言佳句,則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細致地掌握知識,而且能加深學生的記憶。當講到草本植物分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時,可引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首學生耳熟能詳的詩。我國的各種植物時都可引用相應的詩詞歌賦。比如,植物中的荷花可舉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仙鶴可用劉禹錫的《秋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而講到天氣景觀時可用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雪景,可用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形容霧景。

3.4.4宗教之深奧可通過詩詞來獲得頓悟。

中國的文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響。而道佛教義之深奧,導游常見名詞之晦澀難懂。教師可以通過古詩詞歌賦來讓學生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例如可用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來講教追求“長生成仙”之教義。也可先講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再用李商隱的“嫦蛾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讓學生不僅能領悟道教之教義,而且獲得美的享受。

另外王維《輞川集》辛夷塢一詩:“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在這首詩中,芙蓉花成了“法本自然”的寫照。這也印證了道教修煉中要以老莊的“清凈無為”為指導,“無為而無不為”的追求。

佛教對中國的文化影響也極為深刻。特別是我國佛教主要流派中的禪宗對知識分子影響最大。唐朝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罄聲。”就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四大皆空”之教義。

綜上所述,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在導游教學中若能精心挑選一些古詩詞,就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導游知識和能力的架構,從而提高導游教學的質量,提高導游的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而且古詩詞往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通過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還可以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汲取中國古老文化之精華。而導游作為“文化的使者”,又肩負著將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精華向游客進行傳播的使命。從這一點上來說,意義就顯得更為深遠。

參考文獻:

[1]張滌云.中國詩歌通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美]葉維廉.中國詩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

[3]李洪波,韓荔華.旅游文學作品欣賞[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有富.詩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5]張舒哲,高嫻子.導游口語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

[6]建構主義與當代職業教育教學觀的轉變.[J].天津大學學報,2007,(1).

[7]侯新杰.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評析.[J].教學與管理,2007,(2).

篇4

朱墻,棕房,黑瓦,綠景致(參天古樹、翠竹掩映、荷葉連連、綠水縈繞),在細雨的潤澤下格外的顯眼;古樸典雅的樓臺亭榭,詞意雋永的匾額對聯依然那么熟悉而又親切。

我眼前展開的景向仿佛新的一般。

大門后的前廳正殿前那三棵需要三五人才可合抱的銀杏樹,雖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洗禮卻依就傲然屹立。是已近秋,仿佛不知初秋已至,高大的樹冠,還不知疲憊地披著綠衣,向過往的人們盡情展示綠意。老人們常說:“大門右側最古老的那棵是父親蘇洵,最高的是哥哥蘇軾,旁邊的弟弟蘇轍。”他們盤虬臥龍般的樹根緊緊地扎根在眉州故土,可我倒覺得這些樹根像蘇家三父子的長胡須飄逸于胸前。

往常我一定會沿著前廳、正殿、啟賢堂、來鳳軒、披風榭這路線逐一問候。或許想討個清靜,或是好奇,我避開喧鬧的人群,獨自踏上前廳門左側的幽徑,準備環游一下宅祠。

小道兩旁,滿眼翠竹,竹林后是朱紅色的圍墻,翠綠遮敝,圍墻努力用紅光填滿林間空隙。竹林間,一條清涼的小溪環道流淌,不見其發端與終極。雨點撒落水中,叮咚-叮咚,綻開的水波在我心中蕩漾著、蕩漾著……,這兒的一切都是綠的,竹的清香是淡綠的;秋的風是淡綠的;水也是淡綠的。眼前的綠仿佛因竹而生,不禁吟唱起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寧人瘦,無竹令人俗。”或許這就是竹的妙處。恍然間這才明白怪不得三蘇故居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譽。

尋著小溪,逆上來到“洗硯池”。初見池水幽綠著,與竹的綠相互呼應著。萬千竹子似無數毛筆欲將立插池中,飽蘸濃墨重彩;細看池水黢黑,果如墨汁之色。傳說有二,一則把池水說成墨汁,再則說成是洗硯所成。千百年來人們傳頌著蘇家洗墨勤學苦練的美德,原因如此。天道酬勤,蘇家的天地文章,揚名天下,洗硯池由此得名。

小徑旁的小溪水流進了路邊的荷塘。轉過眼去,路邊高纖的竹林,換成了高擎的荷葉。塘水如鏡,雨化成一粒粒珍珠跳入荷葉,又順著荷葉滾入荷塘,打碎了鏡子,漾出幾道斜斜的波痕。偶有幾聲鳥鳴,卻又很快消逝在竹林中。黃昏中是三蘇祠多么靜謐啊!荷塘好像一個熟睡的嬰兒,臉上寫滿了恬靜與安詳。叮-咚-雨珠兒從傘尖蹦下,蹦入荷塘的聲音也可也聽見。

書房“來鳳軒”就在荷塘包圍中。靜以致遠,蘇家兄弟選擇在此發憤苦讀,雙雙高中,取得功名。鳳本是鳥中最高貴、出類拔萃的代表。鳳展其翼,百鳥皆收其翼。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唐宋八家中蘇家有三者。大有栽了“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后人,將書房改名“來鳳軒”。

書房對面便是木假山堂,據說,蘇洵偶得木假三峰,購置于家中,并撰寫《木假山記》。木假山,遠看是一個筆架正放于門前,近看突兀好似山峰,讓人猜不透。忽而想到了蘇軾在《題西林壁》中那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古詩來。這或許是主人們對其最好的注解。

“來鳳軒”前堂是啟賢堂。傳說中的“蘇老泉”就在堂邊。啟賢堂里面供奉蘇家祖宗們的牌位、祖訓和四書五經之類的遺舊。蘇宅古井,綠苔叢生,泉水清冽可口;黃荊樹盤曲出枝,枯木逢春;井邊石墩上端放著木盆。這一切似乎徐徐地告誡著我們后世子孫關于“飲水思源”,“黃荊條下出狀元”,“金盆洗手”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看過來鳳軒、木假山堂、轉向“披風榭”此處有東坡石像。微雨中,只見溪畔石上,坡斜倚散坐,頭帶學士帽,胸前蓬蓬然長髯自然飄逸,神情悠遠而略帶沉思。四個鎏金大字“浩然正氣”高高地懸掛在披風榭門前。忽然一陣雄渾且豪放歌曲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傳入耳中。亭子中幾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老人們誦讀著,用二胡伴著樂,誦讀聲抑揚頓挫,給本來就極富有文化氣息的“三蘇故里”增添了幾分韻味,千古文章就這樣傳頌著。

正殿(又名饗殿)在啟賢殿的前面。殿內供奉著三蘇父子的塑像,正中懸掛有“養氣”一匾。正殿前廊兩側,置放有鐵鑄大鐘一口,大鼓一架;正殿兩側各有一方墻門道,西為“文淵”,東為“學藪”。殿前人頭攢動,香火裊裊。雨中的縷縷青煙寄托著人們對三蘇父子無限的尊崇、愛戴和敬仰,也寄托著人們希望自己或者家人能得到先哲的護佑,能像先人一樣獲取金榜題名,功成名就。

緩緩步出大殿,走出大門,雨停了,夕陽用最后一絲余力收回了自己金燦燦的光輝,暮色漸漸開始四合,將原先披在三蘇祠里各個角落里的金紗蓋隱去了。只有大門旁那棵千年大榕樹依然笑容可掬和藹慈祥地目送著鄰人們的遠去。

篇5

關鍵詞:招貼設計;傳統元素;廣告設計;公益海報

一、創作目的

當下,我們的社會儼然已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網絡的連接讓整個世界都越來越近。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網絡文化已經深入人心。特別是30歲以下的人群。網絡對傳統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個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在我看來,目前,負面影響是大于正面影響的。現在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互聯網,而正是這種對互聯網的依賴性導致人們越來越少的接觸到一些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也漸漸丟失了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比如現在人們更多的選擇喝飲料而不是喝茶,看電影而不是看戲,玩電子游戲而不是進行放風箏之類的戶外活動。以前的人們寫字都是用毛筆所以才成就了書法文化,但是現在的書寫已經漸漸被鍵盤所代替,所以人們對這種技能掌握的也越來越少。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美麗的,是引人入勝的,是不能被我們所拋棄的。那么如何在當下這個互聯網社會利用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功能與特性對傳統文化的傳播產生一些正面的影響就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于是就產生了抹不去的中國印這套公益招貼海報。

二、創作過程

在確定了創作目的之后。就需要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跟文化與藝術息息相關的傳統元素作為設計中的基本元素。在經過反復的篩選之后我選擇了中國畫,剪紙,風箏,八卦,臉譜,書法這六個基本元素。1.中國畫眾所周知,中國水墨畫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有一種跟中華文化脫離不了的關系。水墨畫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稱國畫,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方式的代表。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繪畫藝術方面不可缺少的一個元素。我們選擇的是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2.剪紙剪紙是農耕文化的特色藝術,農村的生活地理環境、農業生產特征以及社會的習俗方式,也使這種鄉土藝術具有了鮮明的漢族民俗情趣和藝術特色。它由來于自古以來貼窗花的傳統習俗,逐漸演變成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是一種集藝術創作和手工技巧為一體的有魅力的藝術形式。3.風箏風箏是由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個代表。從古代流傳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4.八卦中華先祖伏羲所悟創的太極八卦圖,是中國傳統象征符號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它被專家們稱為“抽象程度最高、最具有總旨意義”,并被奉為“舉世無以倫比,至今未能超越的世界平而設計第一高峰”。它不僅體現了對立與統一這一對哲學概念,更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一一永恒運動、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宇宙法則;同時,它單純簡潔的圖像形式還顯示了它在設計意義上的完美性。5.臉譜京劇臉譜,是一種具有漢族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由于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于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國內外都很流行,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選用它作為元素之一,更貼合主題。6.書法還有毛筆書法這些元素,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

三、圖形與文字的結合運用

在最開始的圖形制作中,我直接用傳統元素本身的圖形而不加任何修飾的將圖形擺在招貼的中間,背景也是用的純色,制作出來的效果當然是不盡人意,畫面沖擊力和視覺表現力都太弱,整體感覺沒有視覺沖擊力,對于‘抹不去的中國印’的主題也沒有多少聯系,很失敗的一套設計。在經過最開始的失敗之后,我開始重新思考整個設計過程,整理我的思路,理清我自己的設計理念。我們的主題是‘抹不去的中國印’,于是我想到了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主題,我們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被人們逐漸的淡忘,就像煙霧一樣正在慢慢的從人們眼前消散,所以我為了加強畫面感覺,想到用一半的消散效果與原始圖形相結合。而在做完消散效果之后畫面整體效果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純色的背景還是不夠吸引眼球,于是我試了各種各樣的傳統紋飾的背景在搭配我的消散效果圖形,這樣不僅加強了視覺沖擊力,也更貼合我們的動畫廣告‘抹不去的中國印’的主題,同時也對傳統民間藝術的漸漸沒落起到一個警示的作用。在招貼頂部的右邊我介紹了招貼中國選擇的元素的名稱,起到了一個宣傳的作用。在左邊我則用隸書放了一個大大的簡稱,分別是畫,紙,譜,箏,書,卦。力求一種中國傳統印章的效果。使之更加貼合主題,同時也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在招貼底部我用草書寫了六首分別與六個主題相關的古詩詞。使整個畫面古色古香而且更具有文化底蘊。

四、設計總結

篇6

一、命名方式

1.利用諧音之義給人物命名。所謂諧音,就是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產生辭趣的修辭格。研究《紅樓夢》一書,其中有很多人物都是利用這一修辭手法命制。例如,甄英蓮諧音“真應憐”。英蓮一生坎坷,三歲在看社火花燈時被騙子拐走,后被薛蟠強買為妾,改名為香菱。后被夏金桂嫉妒,處處折磨她。薛蟠出獄后,把香菱扶了正,應該是苦盡甘來,但香菱卻因難產而死,可謂命運不濟,考其一生,真是“應憐”。再如嬌杏,諧音“僥幸”。本是甄家的丫鬟,有一天掐花兒,見窗內有陌生人感到奇怪,就回頭看了一兩次。這個陌生人就是賈雨村,日后賈雨村做了縣太爺,再見到嬌杏,便討來做了二房。后來生了個兒子,賈雨村的嫡妻病故,嬌杏又被扶作正室夫人。“偶因一回顧,便為人上人”,實是“僥幸”。類似的還有賈化即賈雨村,字時飛。賈化即“假話”,時飛即“實非”,賈雨村即“假語存”;甄弗即甄士隱,甄弗即“真廢”,甄士隱即“真事隱”;兩者作為故事的主要人物,從名字就能猜到“本故事純屬虛構”的意蘊,但又更巧妙。

2.借用詩詞典故給人物命名。古人取名字,好借用古詩詞,這樣既有詩意,又有文采。《紅樓夢》作者為人物命名,也具有這種特色。例如,襲人本名花珍珠,是賈母身邊的婢女,后成為服侍賈寶玉的四個大丫鬟之一。因為姓花,寶玉便取陸游《村居書喜》中的詩句“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之意賜此名。類似的還有薛寶釵的名字取自李商隱的《殘花》“殘花啼露莫留春,尖發誰非怨別人。若但掩關勞獨夢,寶O何日不生塵”;史湘云的名字見于張籍的《楚妃嘆》“湘云初起江沉沉,君王遙在云夢林”;探春取自鄭谷《巴江》詩“一枝兩枝梅探春”等。

3.利用輩分次序給人物命名。賈府中子女的取名是按祖上已排好的行輩次序。賈府的第一代寧國公和榮國公賈演和賈源,他們的名字都帶三點水。第二代的賈代化、賈代善、賈代儒、賈代修,他們的名字中“代”字居中。第三代的賈敷、賈政、賈敬、賈赦、賈敏。他們的名字中右旁必須是“文”字。第四代有賈珍、賈璉、賈瑞、賈珠、賈環等,他們的名字是“玉”在左旁。第五代的賈薔、賈蓉、賈蕓、賈芹等,他們的名字都是“頭上草”。這種取名方式可以同輩男女通用,也可有別,如“文”字輩中賈敏(林黛玉之母)與其兄弟們一樣取“文”字旁。而“玉”字輩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位小姐則用“春”字, 男子用“春”字的就不多。這種命名方式,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取名通例。

4.利用各自職業給人物命名。這類人物大多是賈府的下人。他們大多是有名無姓,或是稱名不道姓。賈家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她們四人的丫鬟,分別叫作抱琴、司棋、侍書、入畫,正好湊成“琴棋書畫”,暗示了四位小姐的興趣愛好及修養。焙茗(茗煙)、引泉、掃紅、挑云、伴鶴、鋤藥、墨雨,這幾個是賈寶玉身邊的小廝。他們的名字與自己的職責密不可分,分別是端茶、灌水、掃花、種藥、研墨等。

二、取號方式

古人有名有字也有號。姓名是長輩為自己起的,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女子15歲許嫁舉行及笄禮時所取,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是自己起的,通常會以自己的住地或志趣等確定。名與字之間有一定聯系,名和號就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系,純出自個人的喜好。

《紅樓夢》中的一些人物除了有自己的名字外,也有別號。像賈寶玉有好幾個號,如“怡紅公子”,取這個號是因為他住在“怡紅院”,以及他“愛紅”的毛病。另一個號是“絳洞花主”,與他的屋子里貼了“絳蕓軒”有關。此外,薛寶釵還送了他兩個外號:一個是“富貴閑人”。《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題”寶釵道:“還得我送你個號罷。有最俗的一個號,卻于你最當。天下難得的是富貴,又難得閑散,這兩樣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貴閑人’也罷了。”另一個是“無事忙”,他整日像“楊花”那樣隨“風”飄來飄去。

黛玉的別號是“瀟湘妃子”,取自她住在多竹的“瀟湘館”內。在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題”中,探春因笑道:“你別忙中使巧話來罵人,我已替你想了個極當的美號了,又向眾人道,當日娥皇女英灑淚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瀟湘館,他又愛哭,將來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瀟湘妃子就完了。”大家聽說,都拍手叫妙。另外,薛寶釵別號“蘅蕪君”,取自她的住所“蘅蕪院”;李紈別號“稻香老農”,是她所居“稻香村”;探春別號“蕉下客”,在成立詩社為自己起別號時,她說:“我最喜芭蕉,就稱‘蕉下客’罷。”史湘云別號“枕霞舊友”,因為史家有個亭子就叫“枕霞閣”;惜春的別號是“藕榭”,因為她住在“藕香榭”。迎春的別號是“菱洲”,也是因為她住在“紫菱洲”。

三、命名藝術

《紅樓夢》中人物命名,不僅極富詩意,更在藝術特色上頗具匠心,表現在:

1.雙關。雙關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一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紅樓夢》諧音命名,實質上是雙關修辭的運用,除前面所講之外,還有如賈政,賈政的“政”諧音“正”,意為“假正”,即假正經。之所以認為他假正經是因為他是偽君子典型,雖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卻并不如此。外甥薛蟠打死了人他就公然徇情枉法;貪贓暴虐的賈雨村成為他的座上客;外放江西時,他縱容手下人橫行不法公然納賄……雖稱飽讀詩書,但并未身體力行。正是運用雙關這種修辭手法,閱讀《紅樓夢》一書,我們品味每個人的名字,才會從中發現深刻的意蘊。

2.比喻。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由于人名的文字非常簡單,故本體不用出現。命名者通常假借物名用其象征意義,表達思想感情。《紅樓夢》中張若錦、林如海,“若”“如”為比喻詞,“錦”(精美的絲織品)、“海”為喻體,表達命名者對被命名者人生的期望。

3.引用。引用指寫文章時,有意引用成語、詩句、典故等,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紅樓夢》引用詩詞曲賦給人物命名多用在女性身上。

4.摹繪。摹繪包括摹狀、摹形、摹色、摹味、摹聲五種,《紅樓夢》中人名所用的多為摹形――描摹視覺看到的形狀、樣式。如賈寶玉、史湘云,北靜郡王名為水溶。丫鬟小廝的名字也采用此方法命名,如晴雯、茜雪、茗煙、墨雨等。

四、命名用意

1.暗示人物命運。最早指出《紅樓夢》人物取姓之義的人是脂硯齋,他在脂批中不時點出某人物取姓的意義、人物的姓名暗示其以后的命運。清人洪秋蕃曾指出:“《紅樓夢》妙處,又莫如命名之切。一姓一名皆具精意,惟囫圇讀之,不覺耳。”例如,王熙鳳,“熙”字,在古代有“暴曬”、“興盛”、“玩樂”的意思;“鳳”有美麗高貴之意。《紅樓夢》第五回中有關于鳳姐的圖畫:一片冰上站著一只雌鳳。古代有鳳非梧桐不棲之說,秋天是樹木凋零、梧桐葉落之季,這就預示著王熙鳳這只雌鳳凰只能落個“雌鳳孤飛”、無處可棲的下場。王熙鳳這一名字象征了無樹可棲、無枝可依。這個作品寫王熙鳳盛極一時,最終與賈璉分離,最后落個家破人亡。

2.勾連故事情節。賈寶玉,因一落胎胞,嘴里便銜著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而得名。“寶玉”二字一分為二,“寶”字和“釵”字相連,成了寶釵;“玉”字則和“黛”字相B,成了黛玉。這種設計,在相當程度上,概括了《紅樓夢》的情節:寶玉本是鐘情于和黛玉的“木石前盟”,結果卻與寶釵結婚成就了“金玉良緣”。曹雪芹僅僅用四個名字就涵蓋了文中主要人物相互勾聯的微妙關系,既顯示出作者的匠心,又暗示了故事情節。另外,賈府清客卜固修、詹光、單聘仁諧音“不顧羞”、“沾光”、“善于騙人”,賈蕓的母舅卜世仁諧音“不是人”,賈府用這些人,其徹底衰亡不是意外。

五、研究評注

1.是書名姓,無大無小,無巨無細,皆有寓意……有正用,有反用,有莊言,有戲言,有照應全部,有隱括本回,有即以一事而信手拈來,從無信口雜湊者,可謂妙手靈心,指麾如意。

――太平閑人張新之

篇7

關鍵詞: 師范學校中國畫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

一、引言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歷代先民智慧的結晶,是現實中國的精神母體,是中國歷史積淀的靈魂,它孕育并影響著我們民族的未來。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曾說:中國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化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因此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上意義深遠。

乘著課程改革的春風,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學由重“教”向重“學”轉變,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得到落實,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變革,課堂充滿小組協作學習的“聲音”,研究性學習得到重視……這些變化是前所未有的,標志著教學課程改革的新突破。師范學校的中國畫教學又該怎樣結合課程改革,以及在此過程中間怎樣進行文化傳承?這些都是我們所要面對、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廣大大中專院校中國畫教師所共同面對的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對當前美術教育教學工作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畫

追根溯源,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詞語,古往今來,對于“文化”的詮釋很多。中國權威辭書《辭海》對文化的釋義是這樣的:“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1]“文化”一詞德語是Kultur,英語是Culture,兩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義是指耕種和植物培育,后來由物質生產領域拓展到精神領域。[2]

提到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許多聯想:中國菜、茶文化,書法、國畫藝術,中醫中藥、經絡針灸,古典詩詞,旗袍、唐裝,故宮、長城、江南園林等古典建筑,三綱五常、忠孝仁義,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春節元宵、端午中秋佳節,祭祖拜佛、養生煉丹,人生禮儀,神話傳說,民間娛樂……這些無不是傳統文化現象。也有人把中國傳統文化這樣分類:飲食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兵家文化、民俗文化等。[3]

中國繪畫是東方繪畫中的奇葩。畢加索曾說:據我所知,世界上有四個國家的藝術最具魅力和影響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國和日本,而日本的藝術又大多源于中國。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中國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傳統繪畫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考驗,而且是綿延了五千年的鮮活的生命體。傳神寫照的人物畫、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意味雋永的花鳥畫構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畫。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文字:時間綿延,昔日輝煌,今朝燦爛,明天錦繡,異彩紛呈,獨殊東方。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這樣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中國傳統繪畫,是基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術思想和哲學觀念,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藝術體系。對于我們每一個愛好中國畫的人來說,中國繪畫無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一幢輝煌的藝術殿堂。我們應該帶著仰視的、無比崇敬的心情去領悟、去解讀、去品讀、去學習,指導學生繼承傳統,了解和認識中國畫,熟知其特點和藝術規律,使學生成為各方面都很豐富的、修養全面的最優秀的人材。

三、師范學校中國畫教學的現狀分析

不斷進步與發展中的美術教育,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中國畫作為民族繪畫,屬于傳統文化中間的精神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改變了師徒制的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是典型的師徒制,師父教徒弟,徒弟的數量一般較少,較之現代的學校班級授課,學生數量遠遠超過很多很多。成語“青出于藍”就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徒弟比師父更有成就。但在這中間是以師父的“教”為主的,徒弟只是“旁觀者”,沒有或者很少有“反駁”的機會,只是在學,在模仿師父的技藝。學習的時間一般較長,明顯長于現今的學院教學。客觀地說,在傳統的師徒制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本無從談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處,如師父帶徒弟時間較長,徒弟學得較扎實;徒弟人數少,這樣有更多的時間和師父交流,因而能夠掌握更多。從其效果這方面來看還是有道理的。教師(師父)也有更多的機會和精力來教學生(徒弟),故“出藍”者亦為數不算少。目前國內的研究生導師制,就是類似于先前的師徒制。另外,在師徒制教學中,更注重“身教”及“意會”,這也許是因為中國繪畫藝術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拈花一笑”式的意會、意念相通,這和中國畫講究意境、講求寫意是分不開的,這也是中國畫區別與其他繪畫的一個顯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師范學校的中國畫教學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時間安排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資源:“生多師少”。

當前的教育情況(側重于中國畫教學),一般大中專院校的中國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還是有的。在大學主修中國畫課堂上,我還是采用傳統的師徒制教學模式。學生當時有二十人,有些偏多。作為師范學校美術教師,我負責中國畫教學,其中零零級美術專業班三十一人,零一級美術專業班二十二人,零二級美術專業班四十三人,零三級美術專業班三十七人,零四級美術專業班四十六人,采用師徒制教學是不大可能的,分身乏術。班級學生數量比較多,國畫專業課教師只有一人,由于中國畫的專業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師示范演示來展開教學。

2.文化修養:“營養不均”。

學生對中國畫作品的鑒賞方面能力較弱,這其實是一個由來已久、并不新鮮的問題。美術距離學生有多遠?這個問題比較難以回答。因為他們在中學美術課經常被其他課程所占據,而且是被默許的,很多學校因為迫于升學的壓力,只好占用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或者是其他類似的“副課”。在有些地方,特別是鄉鎮中學,很多學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就再也沒有上過美術課。上海市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王立人表示:當前的教育是功利實用的教育,以升學考試為最終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美術課只能被“犧牲”。

通過課堂提問,我發現,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如先秦古詩、唐詩宋詞元曲及畫論等了解不多。造成這方面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是五年制大專班,所學科目較多,當然這并非主要的問題,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綜合素質較強,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個問題:由于所學科目較多,最終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必然是同時存在的,我們只能盡力做到趨利避害,對于大多數學生,只要他們做到合理安排時間,學會統籌規劃,就完全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3.專業課程:時間分散。

目前江蘇省的高等師范學校之中,只有徐州幼兒高等師范學校的專業課相對教多,其余的師范學校大約每周4課時。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的反映,課堂教學時間相對較短,以至于有個別的學生在新課結束之后,容易徹底放下,等到下周上課時再重新拾起來。對于之前所學的內容,學生真正能夠最后保留下來的比較少,缺少一個慢慢“反芻”的消化吸收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發現和解決。

四、師范學校中國畫教學的思考

1.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在學生進校之初,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閱讀情況與課程設置情況,任課老師可以制定相關的閱讀書目印發給每位學生,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讀書計劃,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適當地在課堂教學中間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讓課堂文化的傳承得以更順利、更“可口”。這是因為中國畫本身就屬于中國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中蘊涵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內涵,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修身養性的道德規范。比如在講授寫意梅蘭竹菊等花卉時,就可以結合相關的詩詞歌賦及古曲,利用音樂和詩歌作為輔助手段,豐富課堂的內涵,讓課堂教學的層次變得更加有韻味,與此同時,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風格特征的認識會更深刻,對于美術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相對比較容易接受。我在講授寫意時,選擇了學生熟悉喜歡的周杰倫的《臺》,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還增加了詠菊的名詩欣賞,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立體的感受空間。

2.組織安排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益。

由于學生很多,最佳辦法是采取學生分小組協作學習,這樣效果比較好,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協作交流能力,又可以達到“資源共享”,有利于共同進步。這同時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若時間允許,教師可給出明確的目標任務。最佳辦法是集中授課時間,可以借鑒美術院校的做法:每學期把要學習的幾門專業課(如中國畫、素描、水粉、版畫、油畫等)集中時間,每周的專業課皆為同一門課程,進行分時間分階段授課(例如:素描每周安排兩天半時間,為期一個月或者兩個月)。這樣,教師的總課時并不變,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深入學習,趁熱打鐵。教師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科研或創作活動,可謂一舉兩得。

五、如何在中國畫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傳承

這個問題是我們中國畫教師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在這里具體描述如下。

1.向學生推薦文學名著,養成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

針對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文學名著,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學修養。比如我在給學生上《寫意畫法》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關于的相關詩詞和知識,安排學生閱讀《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筆墨精細地描寫的一場特別的詩社活動。史湘云做東主持品蟹賞菊宴,正是蟹肥菊黃之時,這是再妙不過的創意之舉了。曹雪芹花了濃筆重墨寫了多首詠菊之作。學生通過閱讀文學名著,豐富了知識面,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體會了民族藝術的偉大。在講《寫意牡丹畫法》內容時,介紹牡丹,我給學生推薦閱讀明代李汝珍的神話小說《鏡花緣》。

2.給學生安排詩詞賞析,豐富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

結合中國畫教學的具體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增加詩詞歌賦的賞析,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在講授寫意梅花、蘭花、竹子、、松的時候,我就選取了相關的古代詩詞介紹給學生,并讓學生嘗試吟頌,體會詩人的樂趣。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詩詞的理解、比較,能夠體會梅蘭竹菊的高尚品德與節操。譬如“為草當作蘭,為木當為松。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詩》),通過松來比喻剛直不阿。“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淵明,就是借菊抒懷,表達歸隱田園所獲得的內心寧靜與生命自由。古人的這些詩詞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以及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識。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的古典樂曲或影視片段或著歌曲,深化認識和理解,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3.給學生設書法篆刻課,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文化修養。

詩書畫印融于一體,有人說:書法是無聲的音樂、抽象的繪畫、紙上的舞蹈。這是非常形象、非常貼切的說法。在中國畫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把這方面的內容添加進來。尤其是在寫意畫,更需要具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古人把畫蘭竹梅等稱之為“寫”,所謂“喜寫蘭,怒寫竹”就是這個意思。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這樣寫道:“書法由接近于繪畫雕刻變而為可等同于音樂和舞蹈。并且,不是書法從繪畫而是繪畫要從書法中吸取經驗、技巧和力量。運筆的輕重、疾澀、虛實、強弱、轉折頓挫、節奏韻律,凈化了的線條如同音樂旋律一般,他們竟成了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和表現藝術的魂靈。”[4]

六、結語

在中國畫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挖掘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還要像林則徐先生所說的“睜開眼睛看看世界”,此外還需要“拿來主義”,借鑒國外的優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是有用的、可用的,就可以借來使用,推陳出新。在日益全球化、國際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國人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的責任,保持中華民族鮮明的文化特征,借鑒前人智慧,提高自身人文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對待文化遺產,要體現出歷史意識、民族意識、時代意識和世界意識。以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目的,在于能夠去創造我們民族的新文化,因為,“繼承性――不僅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會各個方面發展的必要條件”。[5]我們的中國畫教學應該緊緊抓住兩個方面:一個是傳統,一個是現代。對于中國畫這一傳統繪畫來說,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去看世界、了解世界。應當做到把科學發展觀滲透于中國畫教學之中,沿著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借用下面的文字作為本文的結尾:回眸傳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借古開今;面對當代,轉型接軌,交流互動,全面發展;展望未來,再創輝煌,刷新時代,彪炳寰宇。

參考文獻:

[1]顧列偉著.中國文化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

[2]顧列偉著.中國文化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3]http : / /hzjd2002. blog. 163. com / blog / static / 28252562008

321021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