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述范文
時間:2023-04-09 22:1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球自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可是現在呢?我那雙眼睛已經不再清澈,我那件紗衣正被無情的撕扯著,我那些“財寶”所剩無幾,我那頭碧綠的長發已經沒有的光澤……
你們知道嗎?這些都是由你們造成的!
我身上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和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你們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你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的濫用化學品,不但使這些資源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些列生態災難!
近幾年來,我經常患病:不是沙塵暴、泥石流,就是地震、海嘯,你們可知道,這些都是由你們造成的。因為你們隨意破壞綠地、生態平衡,所以在2050年的時候,你們就沒有多少水喝了,如果那時候你們還不知悔改,那么唯一的水就是你們在破壞了我之后悔恨的淚了……
篇2
我叫地球,我就是人類居住的地方。
本來,在億萬年前,恐龍在我身上居住,那時我很健康,森林面積占十分之七。后來,猿人出現了,為了防止恐龍,猿人砍伐樹木做工具對付恐龍。然后,恐龍滅絕了,人類進化了,還在大量砍伐樹木,但是,這次他們不是對付恐龍,而是為了方便自己。我的身體里有礦石、石油,人類也大量采集。
人類也在大量栽樹,我認為人類覺醒了,我也希望覺醒了,但錯了,是栽了又砍,現在我十分不健康,咳咳,求人類放過我。保護我,咳咳,沒了我你們也要滅絕。
希望小學五年級:作文天下
篇3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從遠古至今人類便有翱翔天空、俯瞰大地的夢想,并為此付出了諸多努力。曾經創造過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對于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的探索從未停止。如今,地球空間信息科技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實力和國家安全保障能力的綜合體現。今年6月,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遙感技術與智慧旅游、智慧城市論壇在貴陽舉行。論壇上,童慶禧院士建議,將信息化和貴州特色的旅游相結合,以新型空間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空間信息系統技術、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傳感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支撐貴州旅游業的發展。
近日,記者采訪了我國遙感技術應用領域的權威—童慶禧院士。童院士詳細介紹了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兩者的技術特點與廣泛用途。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并最后提取和形成所探測對象的信息,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特別是對地球認知的一種綜合技術。數字地球則是上世紀90年代末由國際上提出,是以地球坐標作為空間框架,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數據和多維顯示的地球虛擬系統,運用遙感技術對地球進行描述分析,使之變成了可視化的虛擬地球,把真實地球變成數字化的地球。遙感技術是數字化地球數據的最重要的來源,通過虛擬的地球人們能更好地對地球作進一步分析,促進對地球的了解和認知。遙感是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利用先進的探測技術,把由地球表面反射到太空的太陽輻射或者由地球表面自行產生的電磁波(紅外線或者是微波),通過儀器來接收,進行復原、數據處理,最后變成能看見的影像或非影像信息。對地觀測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這些遙感影像對地球進行分析,判斷不同的物質存在狀況及其所在位置,并分析各種物質的數量及其動態過程,使人類與地球的資源環境更加和諧相處和協調發展。可以說,遙感技術是數字地球的數據基礎,數字地球是遙感技術的歸宿。
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
的應用領域
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對于很多人來說或許比較陌生。實際上,我國的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研究基本與國際同步,能夠對地球進行完整的探測、觀測和診斷。在促進我國遙感技術的發展中童慶禧院士功不可沒。在他的倡導和主持下這一技術的發展被列入了國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在一些關鍵技術體系的發展中更是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童院士介紹,遙感科學與技術是屬于交叉類的學科,首先是技術科學與地球科學的交叉融合,是在空間科學、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甚至生物學及其他邊緣科學交叉滲透、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科學技術,它在國民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方面日益顯示出獨特的戰略地位和意義,是國際競爭的一個戰略制高點,也是許多發達甚至發展中國家競相發展的重要領域。
童院士說,在我國,遙感科學與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為國家制定發展策略、資源調查、環境保護、災害監測、重大工程、國防建設等提供了信息和技術保障。遙感技術與數字地球所涉及的領域很廣泛,遙感技術主要是通過空間衛星、臨近空間飛行器、飛機和無人機以及地面平臺等新技術對地球的各個圈層—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冰凍圈甚至智慧圈,進行調查和監測。以期了解各圈層的狀況和變化、它們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它們將來的發展趨勢,并研究對這種狀態和變化進行預測、預報和預警的可能性。
童院士詳細地解釋道,比如運用遙感技術可以隨時獲得準確的觀測數據,監測土地利用情況,了解哪些耕地已經改變了利用方式,而哪些土地還可用來補改為耕地,使得國家有關部門便于宏觀調控,以確保“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不被突破,保證有效的糧食耕種面積。近十余年來,我國已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土地詳查。隨著對土地和糧食安全觀念的進一步提升,今后每年都要對全國的土地利用情況清查一次,及時掌握我國的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情況,實施對國土的所謂“一張圖”計劃,警鐘長鳴,使得決策者心中有數。這樣對遙感技術的要求將會大幅度提高。
童院士特別強調,我國是個多災的國家,對災害多發地區的監測與預警是遙感技術的另一重要應用領域。譬如通過氣象衛星不斷地獲取數據,了解臺風從發生到發展的動態、強度、運移路徑、登陸地點等,從而預測出將可能帶來的危害,提前發出警報,提醒人民避險。對于洪水也可通過衛星遙感提前預測暴雨的位置,監測河流的行洪狀況、洪水的發展態勢,甚至預測洪水可能淹沒的范圍,為防洪救災提供信息。災后通過遙感技術觀測地面受災情況,評估受損程度,為災后救援和救災部署提供準確客觀的數據。我國的地震往往發生在偏遠的地區或山區,通過遙感及時了解進入災區的道路交通情況,特別是調查和了解沿路的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狀況,為保障救援生命線的開拓和暢通提供現實性很強的信息。隨著環境的惡化,我國江河湖海面臨著巨大的環境沖擊,水體的富營養化、藍藻、赤潮發生的頻率加快,水和大氣污染的監測與治理,都需要通過衛星和飛機對各種水體進行遙感監測,了解污染狀況、尋找到潛在的污染源,進行源頭治理,甚至通過遙感技術還可以對外來物種的入侵及其危害進行跟蹤調查。
遙感技術的重要意義
1998年1月美國提出“數字地球”戰略,由此在世界上掀起了社會信息化的熱潮,在半年時間內,有50多個國家都先后提出“數字地球”戰略,我國也在1998年6月提出發展“數字地球”戰略。所謂“數字地球”是在遙感技術的支持下,適時采集全球地表信息,在計算機網絡上構建一個虛擬地球,反映現實性很強的地學空間信息,實施經濟、政治、科學研究的全球戰略。此后,“數字地球”概念又衍生出數字農業、數字林業、數字國土、數字國防等等,社會信息化進程呈現加速的發展態勢。遙感技術的發展與普遍應用為信息化社會的到來與發展奠定了必要數據和信息基礎。在從數字地球向智慧地球的發展中遙感又必將出演新的角色、擔當新的任務。
童院士認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遙感技術的發展,自“六五”起直到現在,在國家相關科技攻關、支撐計劃、863高技術發展等計劃中持續支持了一系列遙感技術與應用研究項目,獲得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已在資源與能源調查、環境與災害監測、海洋與大氣觀測、土地與城市規劃和國家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航天領域,遙感對地觀測是衛星家族的重要任務。它的發展對于建設包括數據獲取、傳輸、處理、存儲與分發服務的業務化運行系統,開展綜合性對地觀測前沿技術研究,構建專業化、系統化、集成化、標準化、實用化的遙感數據庫和遙感信息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以遙感信息為基礎,結合其它信息資源,建設遙感應用系統和數字地球科學平臺,進而開展應用示范研究是當前遙感技術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國家空間對地觀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遙感承載著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科學數據,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支持的重任。同時遙感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還將在支持空間地球信息科學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為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童慶禧院士在遙感技術和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六五”期間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黃淮海中低產田綜合治理”中遙感技術應用課題,“七五”期間主持了對我國遙感技術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高空機載遙感實用系統”的科技攻關和系統建設任務。在國家“八五”科技攻關期間,他擔任了“遙感技術應用”國家攻關項目指揮長,在自然災害的遙感監測與評估、主要農作物遙感估產、新型技術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努力。在國家“九五”科技攻關期間,他不僅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的技術集成與應用研究”項目的論證,在項目中擔任了專家組成員,而且還承擔了項目中“新型遙感技術發展”課題組組長。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其科研成果曾14次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包括一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2002年獲得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頒發的“國際遙感科技成就獎”,2004年獲泰國詩琳通公主頒發的金質獎章,2009年獲亞洲遙感突出貢獻獎。面對這些榮譽,童院士認為是對他在遙感技術創新發展之中的激勵和動力。
面對記者提出遙感技術實現如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問題,童院士耐心地解釋道:第一,隨著遙感所利用電磁波范圍不斷擴大,遙感信息、遙感技術對數據獲取的分辨能力會越來越高。早期可視化影像就像黑白照片,后來出現的多光譜技術也只有3~4個波段合成彩色圖像,隨著波段的增加到光譜分辨能力越來越高,由原來的全色或整個可見光范圍進行的遙感到現在的高光譜遙感,其光譜覆蓋可以跨越紫外、可見、近紅外、短波紅外甚至到熱紅外(一次遙感可能達到幾百甚至上千個波段),這就可能獲得被測物體的光譜響應。光譜分辨率越高就能越體現物體的物理特性或本征特性。第二,隨著空間分辨率的不斷提高,在遙感影像上所顯示的東西越來越細微和越來越清晰,所能分辨出的物體也就越來越細小。遙感技術的創新發展驅動著遙感能力向更高、更快、更準、更精的方向發展。第三,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它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空間分辨率和幾何穩定性的提高,人們可以用來繪制比例尺更大或更為精細的地圖,可以對城市、土地、植被、森林進行更為精細的調查,對自然災害的破壞程度作更準確的了解。光譜的差異可以把不同的地物和物質區分得更清楚,如不同的農作物、不同的礦物、不同的樹種、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害,甚至不同的建材等,也可以監測水體的富營養化,及早發現藍藻水華和赤潮。通過創新提高技術水平,使得遙感能力越來越強。第四,技術的創新會加快應用上的創新,例如,在提高遙感影像的時間分辨率或將遙感影像按時間序列進行分析,可助于提高天氣預報水平和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如通過發現違章建筑,違法垃圾的堆放地,城市積水和道路的損壞分析等。雷達影像的干涉測量還可發現和監測城市地面的塌陷等等。總之,遙感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也更受到政府和百姓們的的重視。
童院士表示,遙感技術的提高和不斷創新,將極大地豐富地球信息科學的內涵,地球信息科學的發展也必將為“數字地球”戰略的發展提供理論、方法與技術支持。反過來,“數字地球”戰略為地球信息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并會促進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遙感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力和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信息支撐和決策支持。我國正在實施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國家重大科技發展專項和空間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更大幅度提升我國的遙感對地觀測能力和空間遙感信息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篇4
[關鍵詞]悲秋主題;滿族文學;子弟書
[中圖分類號]I0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12)03-0008-06
[收稿日期]2012-04-22
[項目來源]遼寧省社科聯項目:“清代滿族小說報恩母題與滿漢文化交流”,項目批準號:2007LSLktWX-03。
[作者簡介]1.王立,文學博士,大連外國語學院中外比較文化研究基地特聘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研究;2.陳康泓,女,滿族,大連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大連116029)
悲秋,是漢族傳統文人墨客體物言志、暢敘幽懷的慣常主題,已成為漢族文人約定俗成的情感抒發路徑,寄托著深沉的惜時不遇、生命感懷的情感。作為一度盛行于北京、沈陽及東北地區的子弟書,如清末震鈞《天咫偶聞》卷七介紹:“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創于八旗子弟。其詞雅馴……”,是滿族文化的一個民間文藝體現。這種漢族文人化的悲秋主題在俗文學的典范子弟書里,會交織出怎樣的滿族文人情懷,激蕩出怎樣的異質文化體驗呢?
一、子弟書中悲秋主題“他者”的狀貌
比較文學形象學具有三重意義,即異國(民族)形象,出自一個民族(社會、文化)的形象,一個作家特殊感受下創作的形象。子弟書所涉悲秋主題作品達七十多篇。很多情況下,滿族創作者由于青睞漢族文人蕭瑟的悲涼況味,以相對于本民族的“他者”自居,將自我想象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形象”,即漢族文人中悲秋的“楚客”。具體說來,子弟書悲秋主題主要表現有三:
一是以滿族自身的“他者”自居,用悲秋起興,在作品頭回或次回中以一首頗具悲秋情韻的詩句領起,先聲奪人地使作品籠罩著悲涼意味。如《柳敬亭》開篇寫道:“梧桐葉落掃窗欞,夜深微雨醉出醒。挑燈欲寫《秋聲賦》,奈予天性欠聰明。”秋雨葉落,深夜燈前,作者具有雙重身份,主觀上要像歐陽修那樣抒吐悲慨,借萬物肅殺的秋景寫出內心凄惶,客觀上又因自己的滿族出身,自感才疏學淺。這里當然也有創作主體的自謙成分,但仍可看到創作者對“悲秋”主題作為漢族文人本質性標志的傾心渴慕。又如,《武鄉試》點出悲秋的始祖宋玉和重要的嗣續者潘岳:“殘秋景物可怡情,又值重陽寄興濃。東籬黃綻馥,峻嶺高瞻楓葉紅。題糕誰作潘郎賦,落帽誰夸宋玉驚。桂子芬芳添雅趣,正遇著熙朝取士中才能。”欲講秋闈鄉試,先抒秋情以張目。再如《聞鈴》中開頭詩篇用悲秋構設一個送別氛圍:“獨失秋光最可傷,況兼風雨助凄涼。”這是欲講睹物思人故事,而先以深秋蕭瑟景致惹人傷感。再如《長亭餞別》鶯鶯送張生:“時逢正遇蕭條景,暮秋天氣使人悲。慢閃秋波觀四野,只見碧天云外雁南飛。西風吹透羅衣冷,黃花滿目綻東籬……”這很自然令人想到它改寫的是元雜劇《西廂記》中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作者將自己預先設定為漢族文人,將秋景先行點綴,意在將自己包裹在一個漢文化的秋濃情深之中。
二者,我們也能看到子弟書作者試圖打破中原悲秋傳統的“大一統”天下,對秋景選擇上多層次、多樣化。如初秋與深秋顏色之差,由火紅到萎黃再到凋謝,所賦予的情感參差有別,悲喜情緒從客觀景物描摹中完全體現出來。遇到登科、取士或是表現成竹在胸的自信時,一般多為火紅色,情感很熱烈,描繪的畫面也更為鮮亮。遇到征戰,睹物思人,或是抒發人生寂寥、感慨時,多以深秋的暗黃色或黛色為主,畫面很低沉,仿佛凄涼心境淤積在景色里。又如,在多種秋的物候意象中,因為子弟書作者對北方物候景物體驗較深的緣故,多喜歡秋暮,也就是傍晚的秋景描繪。黃昏之時,夕陽之下,更加顯現出秋的本來面目。秋是一歲之暮,暮是一日之秋,這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悲秋的時間段。金圣嘆《杜詩解》卷四中曾對《秋興八首》總結道:“唐人詩,每用‘秋’字,必以‘暮’字對,秋乃歲之暮,暮乃日之秋也。都作傷心字用。”早自劉晝《劉子·惜時》就將日暮黃昏作為個體生命悲秋的時刻:“歲之秋也,涼風鳴條,清露變葉,則寒蟬抱樹而長叫,吟烈悲酸,蕭瑟于落日之際,何也?迫于嚴霜而寄悲于菀柳。”志士的不遇之痛與物候變化下的草枯蟲鳴之悲呈現異質同構的模式。可見,歲暮——秋與日暮——黃昏,均屬特定角色使命的人與動植物等由盛及衰轉化之鏈上的關鏈點,各自在自身所處循環系統中占據顯要位置。當然,子弟書在一些表現科考中舉的作品中,“秋日”描寫也較多,大概也是受了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影響,但更多的是想標新立異,體現與中原悲秋的“和而不同”。
三是,關注專門以秋為題材創作的情景相生、立足“主悲”基調,既有創作者自身“移情”的心理投射,又力求引導聽者對于美景的欣賞角度。似乎通篇談秋天范圍較大,創作者不去“宏大敘事”,而是擷取秋天一些景色一個一個地加以描摹,組成一幅秋景全圖。如《舊院池館》,就用很大篇幅來描繪深秋凄清、萬物凋零的院落;
閃秋波留神看園中的景,說呀這一種凄涼可不嘆死了人!
艷濃濃的夭桃郁李全,嬌滴滴的細草鮮花無一存。
一枝枝芍藥凋殘堆敗葉,一叢叢牡丹憔悴刺枯根。
韻蕭蕭翠竹飄零丹鳳足,碧森森蒼松退卻了老龍鱗。
冷凄凄庭前紅葉無人掃,空落落三徑黃花何處存……
取景細膩,描寫形象。而這些景物“類化”的共性特征非常明顯,就是都屬于特定物候之下凋零衰落的景象,都是傷心人淚眼所見。’
四是,作品內部借“視點人物”眼中之景抒情,以悲秋牽動景物以抒特定人物的勃郁之情。這是子弟書中運用最多也是寫得最好的。悲秋中,男女性別的差異導致審美差異,先看男性眼中的悲秋。子弟書中的故事多帶有人物傳奇性,將膾炙人口的英雄人物或者民間廣為流傳的熱門故事改編成通俗易懂的講唱,既可以吸引觀眾,又便于各種文化層次的人接受。這里與悲秋主題相關的男性人物,主要是那些仕途不順、遭遇到人生變故、感慨良多的末路英雄,也包括一些窮途士子。他們眼中的秋景主要是蒼涼悲慨,景物比較廣闊深遠。雙眼收納的意象也更為厚重,與人物身份相契合。如《夜奔》,寫林沖眼中的秋:
向莊客執手相別尋舊路,見秋風兒響處樹抹斜陽。
恰正是古道征人魂斷處,傷心游子歧路彷徨
林武師還在窮途偏刺眼,怎奈何陌頭的秋色眼底的風光。
古道征人,恰恰是有志男兒奔波于人生之旅的習見形象,而在特定人物這里,映入眼簾的秋景早已定調,必然是悲,滿目蒼涼。再如《走嶺子》中的武松,也是棲棲惶惶地蹣跚在陌路窮途,面對的秋景,則是在暮色黃昏之中,與其它破敗的諸多物象聯成一氣來體驗:
見遠山翠處把日輪收。
滿目蓬蒿墳壘壘,半林敗葉鳥啾啾。
不多時瀠瀠露氣沾衣潤,隱隱鐘聲入耳幽。
孤零零天涯客對凄涼景,不由人恨鎖雙眉淚慘眸。
武二郎被賦予了漢族文人才有的情懷和眼光,成為他者心目中的“他者”,似乎漢族的一介武夫也是文雅得不得了。子弟書創作者自詡為“楚客”的原因,顯然不少是深情追憶滿族功業、盛時風光的時代落伍者,他們分外同情不得志的漢族英雄,更能體會漢文化那種“英雄失路之悲”,也就每每更偏愛將英雄置于一個凄冷秋暮中,來襯托他的人生困境。子弟書中的那些男性悲秋主體,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和平年代那些先前以征戰為職業的滿族下層人士,混跡于街頭巷尾、無所事事又不甘寂寞的八旗子弟。當然,對于王宮貴族子弟們眼中的秋,悲秋主體的情緒又常有所變化。如《雙玉聽琴》中賈寶玉眼中的秋:“但只見落葉飄搖階砌下,海棠憔悴粉墻陰。芭蕉猶展微尋翠,菊蕊才開數朵金。……”由此可以體察到那種衣食無憂下閑適自如的心境,這里的“悲秋”變成了純粹的詠唱自然景物,悲秋者感秋而并非深切地悲秋,倒有些像一個蕭條秋景中的旁觀者。當然,這里的秋景也是初秋的金黃色底子,全然不是深秋的黛色。
二、描繪女性悲秋及其滿族文化心理的獨特性
在傳統的漢族文學中,多表現男性的“悲秋”,而表現女性內心煩惱幽怨則相應地多以“春恨”的抒情模式,是見芳春美景反生、自醒韶華難留、備感佳婿難覓的幽怨。而在滿族作家的子弟書中,則特別關注女性角色眼中的“悲秋”,更為細膩地,凸顯女性內省精神與物我合一的調和。《繡荷包》中歌詠了女性相思主體的感秋之情,先是“總說”概括妙齡佳人悶坐房內,“只覺得千般幽恨鎖眉梢”,而后再具體地鋪敘:
凄涼涼凄涼偏對凄涼景,寂寞寞寂寞正逢寂寞熬。
一陣陣秋風兒緊起穿繡戶,當啷啷鐵馬兒頻催檐下敲。
眼睜睜金烏西墜寒煙起,叫喳喳鳥雀飛騰歸舊巢。
靜悄悄萬籟無聲黃昏后,明亮亮一輪玉鏡上樹梢。
韻悠悠晚寺鐘聲把心敲碎,一點點殘紅成陣落葉飄搖。
閨中少女的內心苦悶瞬間展示出來,這里的悲秋偏向于秋的萬物蕭疏靜謐,也映襯著佳人內心的寂寞彷徨;感官很豐富,視覺聽覺合伴。而踵隨戲曲的舊作,子弟書更注意女性悲劇人物的內心苦楚表達,《魂辯》寫凄苦哀怨的李慧娘悲吟:“蕩悠悠,陰風兒怎奈那西風兒緊;恍忽忽,鬼氣兒難禁這冷氣兒颼。向花陰幾度徘徊忽自省,說呀月輪兒又上柳梢頭。”《離魂》中的相國小姐在中秋之夜病榻上仍記掛著心上才子:“小春香慢啟綠紗窗兩扇,薄云落月看亮又復渾。佳人暗嘆今宵月,恰似奴待死不活的小妾身……夜深不怕欄桿冷,秋去從著風露侵……又聽得云外孤鴻哀入耳,草底寒蟲滴碎心。西風亂灑梧桐雨,霜杵悲聞萬里砧。”諸如秋月、欄桿、孤鴻、秋蟲、西風、秋雨、梧桐乃至搗衣砧聲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原傳統悲秋意象,紛至沓來,集合到離別相思情的凄楚抒發之中,飽蘸深情地鋪灑開來。凄清的秋景,每一物象都是禮教束縛之內的閨中女子感情的宣泄、情感的寄托,而透過這些枯萎的植物、散淡的時光,這些終日處于閨房之內的女子感到了無限凄涼。她們只好對月灑淚,為秋彷徨。而這實際上都是滿族男性作家的“男子作閨音”,是他們通過女性形象悲嘆自身不遇的辛酸。
重溫漢族文學女性描寫的經典,也是子弟書悲秋套語著力裝飾的審美營構路徑,如著名的“紅葉題詩”故事的演繹:
翠瓊見滿空蕭蕭飛紅葉,一聲長嘆淚雙流。
說睹物嘆奴皆一樣,人有無常物有休。
天地有窮盡鐵石有殘朽,人生青春能幾春秋!
小佳人贊嘆多時揀了個紅葉,說血點兒般好似胭脂染上頭。
手掂著紅葉兒道人世花開能幾日,人過了中年就似這草木逢秋。……
情景匯聚到人物行動敘事之中,還見于《百寶箱》寫杜十娘初識李甲的內心糾結:“這一日十娘他悶坐在房兒內,靜悄悄半卷湘簾半掩門。猛聽得瀟瀟落葉金風起,處處秋聲不可聞。這佳人觸景傷懷心暗慘,一聲長嘆淚沾襟。……”《打圍回圍》中也不像漢族的春日登樓“遙望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而是“傷心最是中秋夜,好容易熬國團圓月兒一輪。悔當初不該撇(撒)手由他去,悔當初不該慷慨作賢人。……”懸想丈夫在深秋衰草中奔波:“黃盧(櫨)獨對空山老,衰草寒煙塞月昏。”當她那夫君歸來后團圓的背景也是“四壁蛩聲偏唧唧,更有那一陣陣落葉秋風不可聞”。相逢更多的是對苦楚的回味,比較低調,貼近寫實中審美主旋律是悲涼凄怨的。
子弟書中悲秋題材中,不得不提及子弟書名家韓小窗的《黛玉悲秋》,這可以說是子弟書悲秋主題中的一個代表性作品。感情飽滿真摯,景色描述細致動人。如頭回寫黛玉隨紫鵑散步所見,是文化上的不適應感:
枯干干荷蓋翻波堆敗葉,軟怯怯海棠憔悴刺殘莖。
香馥馥芬芳尚有巖前桂,冷凄凄零落還留井上桐。
重疊疊山經秋雨十分翠,碧澄澄水共長天一色青。
急煎煎云外歸鴉投遠岫,亂紛紛亭前落葉舞西風。……
黛玉是滿族作家曹雪芹原創的江南少女,韓小窗選取再加工的可以說是他認為最有典型性的代表段落,力圖借精心選擇的衰敗物象描繪蕭瑟秋景,拿捏具有微妙情感分寸的“顰兒”之神。景中寓情,女主人公黛玉甚至不必開口,所有的酸楚悲涼就全都舒展開來了。在所有關于《紅樓夢》題材的子弟書中,這篇黛玉悲秋所占的分量也很重。可見,創作者在名著改編上,也將悲秋題材考慮了進去。
在滿族社會“重小姑”的風尚下,滿族少女多性格潑辣。因有著選人宮中為妃的可能,地位很高,姑奶奶們可是不讓人的,本身言行常向男性挑戰:“旗俗,家庭之間,禮節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亞于姑,宴居會食,翁姑上坐,小姑側坐,媳婦則侍立于旁,進盤匜、奉巾櫛惟謹,如仆媼焉。京師有諺語日:‘雞不啼,狗不咬,十八歲大姑娘滿街跑。’蓋即指小姑也。小姑之在家庭,雖其父母兄嫂,亦皆尊稱之為‘姑奶奶’。因此之故,而所謂姑奶奶者,頗得不規則之自由。南城外之茶樓、酒館、戲園、球房,罔不有姑奶奶。衣香鬢影,雜沓于眾中。……”一如子弟書中描繪的小辣椒,傲氣、自負而率直:“這佳人偷哨浪子如呆雁,說傻行子怎么二目丁丁死看奴。不怕老爺心里怪,憑誰的女孩兒叫人死看也不舒服。……燕支山好看的女孩兒壓顫了地,也是他偏心看上奴。你看他死疙瘩的還不動,欺負我女孩兒家是沒嘴的葫蘆。一些兒眼色全無有,誰定把一天好事弄禿嚕。叫奴家出頭露面還不夠,必是個糊里糊涂的小蒙古。可惜了的材料兒在他身上,到(倒)像那口外新來的呆額駙。眾目同觀活笑話,總是我沒正經的老子耍嗷奴。”
在此參照下,滿族男性心目中,溫柔敦厚的漢族女性才是佳偶。這一“滿族男慕漢族女現象”,是滿漢交融時代特有的文化現象。早在清初,滿族王爺就續弦娶江南孀婦,經《過墟志》的傳揚這一史實就形成了多個異文。這些對溫婉又富有才情的漢族女性渴慕與期待,成為一種深切的民俗記憶,即使到了清代中后期也沒有被遺忘。事實上,滿族下層文人是把漢族少女理想化了,尤其是黛玉這樣軟語呢喃的江南才女,這一“夢中情人”帶有在漢文化大男子主義沖擊下的男性心理。因為事實上,他們對于江南漢族少女并不了解,可望不可即的“仰視”造成了《黛玉悲秋》格外受偏愛的深層形象學因由。當然,這也是對曹雪芹原創的認同和發揮。
三、子弟書運用中原悲秋“套語”抒情的意趣成因
比較文學視閾下的“套語”(套話),屬于潛意識中的“社會總體想象物”之一,法國的巴柔(Baniel-Henri Pageaux)在《總體與比較文學》中寫道:“作為他者定義的載體,套話是陳述集體知識的一個最小單位,它希望在任何歷史時刻都有效。套話不是多義的,相反,它卻具有高度的多語境性,任何時刻都可使用”,譬如“法國人,嗜葡萄酒;德國人,嗜啤酒;英國人,嗜茶”等。古代中原的悲秋主題源遠流長,已經內化為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在情感網絡,也構成了一個抒情文學帶有互文的套語系統,早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研究也趨于系統化。而子弟書則是在滿漢文化交融時代受到政治文化、文學傳統尤其是滿族下層文人群體心態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催生的敘事兼抒情的說唱藝術,悲秋主題多有機鑲嵌于情節敘事之中,成為作者向慕主流、中心的抒情套語。
首先,滿族從東北入主中原時,大都不諳漢語、漢文。面對漢族人的大海和悠久的漢民族文化,從皇太極開始,以至后來的順治、康熙、雍正等皇帝,一方面在努力抑制漢族的同時,另一方面又表現出文化開放受容的態度:“他們一方面組織人力、物力翻譯和出版漢族的經典著作,另一方面以身作則努力學習儒家經典、詩歌詞賦。清初,滿族作家沿用著漢人的文學形式,以漢文寫作,基本上是處于模仿和學習階段。但是在表現民族風土人情、抒發自己的情懷方面卻有著特色。乾隆時期漢族詩人袁枚曾說道:‘近日滿洲風雅,遠勝漢人,雖司軍旅,無不能詩’。”所以,這些作家在一個好的契機下,開始發展子弟書這種說唱文學形式。作為講唱文學的子弟書,它在為市井細民說唱一個故事時,往往注重講述的生動形象性,而景色的描述,就是為整個講唱過程提供一個大背景必不可少的一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當征戰者的鐵蹄消歇、北方城市貧民中滿族比例大增的時代到來,如子弟書聽者能被說書人帶入這樣一種悲劇美的氛圍之中,那就會引發更多共鳴,匯成時代和聲,現場說唱效果的提高更屬必然。春夏秋冬四季中,秋景描寫既為漢文學認同,這審美經驗和文學傳統就成為子弟書的沃土,滿族創作者們抓住這一飽含物候特點意象群的文學主題加以開拓,就既能滿足多種題材背景設置的需求,又能在審美接受寬容度上求得更多的認可。
其次,人物發展離不開景色的鋪墊與烘托。子弟書中所敘述的人物,大多具有不同尋常的命運,以命運多舛居多。而如何去凸顯人物的悲劇情節,如何能不局限于人物的語言動作,將其內心的掙扎表現出來,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乃是滿族創作者們不約而同的審美選擇,同時也是吸收了漢族古典文學含蓄美的結晶。如著名滿族學者關紀新《關于京旗作家王度廬》指出的“八旗生計”的問題:“嚴重傷及下層旗族的存活;八旗制度把世代旗族死死地捆綁在駐防區域,旗人不僅不能從事各種當兵以外的職業,……久而久之,滿人養成了一種特別的性情——他們看去好似活得相當灑脫,內心里卻充盈著悲愴與憂患。”清初以降,滿族作家文學的發展,事實上也是伴隨著“八旗生計”引起的痛楚、悲涼心態不斷積聚的過程。在通曉漢語漢文,吟詩作賦之風盛行下,這些滿族的下層文人不斷“雅化”,生活上的貧苦使他們更易變成認同中原悲秋的“楚客”,傾慕淡泊名利、閑淡恬適的世界觀,在筆下人物的選擇和塑造上,也自覺不自覺地期待一個“最優效果”。這種連帶寂寞愁腸的瑟瑟秋景,恰好能夠表現出滿族下層文人階層的“不遇心態”,也較能有效地烘襯、改編、重鑄漢族文學名著那些英雄人物遭到“不平”的悲慘命運,以寫人、抒情來自況“寫心”。當然,也有一些作者刻意為之的秋景,一部分是作者來以加強作品的文學性與抒情性。
其三,不可忽視子弟書的說唱文學特質與滿族作家悲秋喜好的互動作用。一方面,作為說唱文學,子弟書更多地兼顧到音樂性和現場的表演性。一者,悲秋領起和穿插,有助于喚起“場效應”的接受語境;也可在人物之間矛盾重重的緊張沖突氛圍中,讓作品人物和聽眾稍事放松,調整一下講唱的節奏。二者,悲秋抒情,能較多地領受到漢族古典戲曲的風韻,使得初稿在案頭的子弟書,可以由“悲秋”的情緒記憶迅即溝通演唱者和聽眾。而北方漫長的秋冬季節體驗,也給予書場內外較多的聯想和想象。應該說,在滿族文學中,子弟書是最能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文學的互文,將傳統漢族文學融會、涵括其中,以充分地調動受眾審美積存的。
篇5
大家都知道!地球媽媽的生命正在慢慢衰老,就是因為我們不好好地保護地球,珍惜地球資源,導致地球媽媽生命衰老。我們應該攜手保護地球,讓地球媽媽恢復光彩!
我們在破壞地球媽媽,然而被我們破壞的地方很多,比如:將垃圾隨地亂扔;隨地扔果皮紙屑,隨地吐痰;排放工業污水到河流里,(就比如我們的母親河:“溫瑞塘河”如今已臭得熏天了);我們小孩把只用過一面的紙,還沒用完就扔了;洗碗時,碗雖洗好了,但水龍頭仍在那一直放著,沒有關緊,這是在浪費水,珍惜一滴水,就可以讓一位難民喝到一口水……
對于保護地球,我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1.節約用水。為珍惜水資源,不讓水龍頭空流,縮短淋浴時間;安裝節水龍頭;用節水型抽水馬桶。
2.節約用電。盡量少使用電器,隨手關燈。隨時關緊電冰箱的門;使用節能燈具;購買高效低能耗電器。
3.節約用紙。紙漿需求量的猛增是木材消費增長原因之一。全國年造紙消耗木材1000萬立方米,進口木漿130萬噸,進口紙張的大量消費不僅造成森林毀壞,而且因生產紙漿排放污水江河湖泊受到嚴重污染(造紙行業所造成的污染占整個水域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用過一面的紙可以翻過來做草稿紙,便條紙,或自制成筆記本使用;過期的掛歷可以包書皮。
4.廢物利用。如:糖紙可折成燈飾或門簾;舊衣服可做成拖把等等,支持和參與廢紙、廢玻璃、廢塑料和廢金屬的回收利用。
5.減少生活垃圾,自覺將垃圾分類。
6.少用化學制劑,購買使用無磷、生物可降的洗劑用品。
7.盡量不使用個人轎車,為減少空氣的污染。節約能源盡量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車或步行;使用無鉛汽車油,購買小排氣量的轎車、
8.購物時自備購物袋。
篇6
關鍵詞:數字地球 測繪科技 發展
引言:1993年和1994年美國先后以總統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通稱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SDI),這是進一步推進社會信息化,搶占信息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和主動權的重大戰略步驟,時隔5年,這一計劃的實施初見成效,刺激了美國的經濟增長,于是去年又以美國副總統演講形式推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和構想,并計劃到2020年試圖達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終目標,亮出了美國這一近期全球信息戰略的底牌。由美國政府高層出面提出的這一“數字地球”構想引起全球各方關注,并成為學術界熱點話題。中國學者尤其在地學界也做出了積極的反應,不論從科學技術的角度還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中國要準備迎接這一嚴峻挑戰,已成共識。作為測繪學科,測繪行業反應更顯強烈,數字地球概念為測繪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更高層次的發展前景。這里我們想就現代測繪學的發展從學科的觀點稍為具體地探討一下它與數字地球的關系和在構建數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測繪學的現展
空間技術,各類對地觀測衛星使人類有了對地球整體進行觀察和測繪的工具,好像可以把地球擺在實驗室進行觀察研究一樣方便。由空間技術和其他相關技術,如由計算機、信息、通訊等技術發展起來的3S技術(GPS,RS,GIS)在測繪學中的不斷出現和應用,使測繪學從理論到手段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測繪生產任務也由傳統的紙上或類似介質的地圖編制、生產和更新發展到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處理和管理。GPS的出現革新了傳統的定位方式;傳統的攝影測量數據采集技術已由遙感衛星或數字攝影獲得的影像所代替,測繪人員在室內借助高速高容量計算機和專用配套設備對遙感影像或信號記錄數據進行地表(甚至地殼淺層)幾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變換,得出數字化地理信息產品,由此制作各類可供社會使用的專用地圖等測繪產品。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基本地圖的成圖或更新周期可望從十幾年,幾十年縮短到幾年或更短,測繪業的體力勞動得到解放,生產力得到大的提高。
今天,光纜通訊、衛星通訊、數字化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使測繪產品從單一紙質信息轉變為磁盤和光盤等電子信息,產品分發可從單一郵路轉到“電路”(數字通訊和計算機網絡傳真),測繪產品的形式和服務社會的方式由于信息技術的支持發生了很大變化,實現了信息化的發展。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所有制成份和運行體制的改革,需要開放民用國家測繪產品;從技術方面看,西方國家衛星測地技術可制作全球幾乎任一地區1m分辨率(相當1∶1萬比例尺)的地圖,衛星上的GPS又可將這種地圖納入全球參考框架和轉換為他們的國家坐標系,中、小比例尺國家地圖的保密價值已大大降低;對于軍事敏感的重力數據,衛星重力技術所發展的低階全球重力場模型已足夠用于他們的遠程戰略導彈發射。目前全球高階重力場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達50km,已接近我國現有重力數據的分辨率,其保密價值也需要重新評估。這一形勢使絕大部份測繪產品可以作為普通商品服務于全社會,測繪業從單一國家事業逐漸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業,這無疑為測繪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擴大了發展空間,這也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轉變。
綜上所述,由于以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柱的測繪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測繪學的理論基礎、測繪工程的技術體系、其研究領域和學科目標,正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表現為正在以高新技術為支撐和動力,進入市場競爭求發展,測繪業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信息產業。它的服務范圍和對象也在不斷擴大,不僅是原來的單純從控制到測圖,為國家制作基本地形圖的任務,而是擴大到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與空間數據有關的各個領域。它必將隨著21世紀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向更高層次發展,在未來數字地球的概念和技術框架中占據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二、數字地球和現代測繪學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發生在一定的空間位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需要的信息絕大部分(約80%)都與地理位置相關。中國21世紀議程62個優先發展項目中,約有40個需要建立或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間數據)對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維數字化描述的整體信息模型,便于人類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為人類認識、改造和保護地球提供一種新的手段,這里在數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顯示了地理坐標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數字地球的基礎設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間數據框架,包括大地測量控制框架(國家定位網和重力控制網)、數字正射影像、數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籍等基礎地理數據集。在此框架上加載各類地球自然信息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等一切所需要和感興趣的人文信息。為數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間數據框架是測繪業本身的“專職”,但又對測繪學提出了更高層的技術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網上運行,要求開發功能強、效率高的因特網GIS軟件。這表明還要大力發展測繪產品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它的技術基礎是寬帶、高速圖形圖像網絡,當然其中寬帶高速問題需要國家投資在NII中解決。數字地球構想的另一個高技術特點是虛擬現實模型。目前發展起來的全數字化攝影測量就能夠利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系統或工作站,對數字化影像進行處理,建立立體地形或地物虛擬模型。但如何將這一技術用在因特網上對多種測繪產品和普通用戶提供虛似模型甚或虛擬現實模型,則是要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的。數字地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多分辨率、統一性的3維數字化整體表達,這里強調了統一性和整體性,要求全球多源數據無縫無邊的連接和整合。從空間數據框架來說,其統一性和整體性是由大地測量來實現和給予保證的。大地測量是傳統測繪的基礎,對當前信息化測繪和構建未來數字地球更是基礎的基礎,即空間數據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統一的參考橢球模型和相應的地心坐標參考框架(如ITRF);全球統一的高程基準,即統一定義和使用的大地水準面;全球統一的重力測量基準(重力基本網);全球統一的地圖投影系統。一切原有的測繪成果,特別是國家基本地圖都要轉換到上述全球統一的參考系中。數字地球對全球大地測量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國保持和維護各自的地心參考框架的基本技術,但局部坐標到全球坐標的轉換目前還難于達到優于米級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統的統一問題,大地測量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目前還是一個未能解決的難題,最終要通過全球重力數據,特別是新一代衛星重力計劃和衛星海洋測高計劃在國際大地測量協會的統籌和協調下實現。
海洋占全球面積的70%,海洋將是21世紀資源開發的主要競爭空間,海洋動力環境的變化(如厄爾尼諾現象)又是決定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控制“閥門”。數字地球向海洋測繪提出了挑戰。從全球來說,目前海洋的精細測繪基本上還是空白,多波束測深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各國領海海底地形的測繪,但要將陸地坐標參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擴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難,海上GPS定位精度還低于5m;由于陸地高程基準不能用水準測量傳遞到海洋,在衛星測高技術的支持下用某種去掉潮汐影響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準,精度可達米級,和多波束測深精度相當。但廣大的開闊深海的海底地形測繪不可能用船載測深儀完成,用衛星測高結合重力數據(低階或中階重力場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試驗精度可達10~100m。數字地球將要求海洋測繪技術有新的突破。
測繪學由于其技術的突破已日益向相關地學領域滲透。大地測量更成為研究地球動力學(包括海洋動力甚至大氣動力)的重要技術手段,GPS監測已能提供全球板塊運動和地殼形變精密數據,可用于研究地學災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發等)的預測;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精度和頻譜分辨率監測地球自轉的變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結構和動力過程及全球變化;專題GIS也成為環境災害問題分析預測工具。數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環境和災害問題提供一個可供觀察、分析、模擬和預測的全球信息系統,以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我們贊成活數字地球或動態數字地球的提法,因為人類是生活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地球上。現在在全球性的觀測中,各種對地觀測新技術已可能連續快速獲取地球表面(或淺層)隨時間變化的幾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種現象及其變化。因此測繪學或者說測繪業則應當利用3S技術結合合成孔經雷達干涉技術(INSAR)以及其他新技術(如衛星重力探測技術等)對地進行觀測,為構建活數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動態變化的地理信息產品。
數字地球構想是推動人類大踏步跨進信息社會重大戰略步驟,有挑戰也有風險。測繪是數字地球的基礎,測繪工作者也將是構造數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測繪學有新的發展和突破。
三、測繪學和地球空間信息學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談及測繪學在新的技術進步推動下的現展趨勢。從現代信息論的觀點看,測繪學本質上就是一門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學科,傳統的測繪受地面測量技術、時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產品主要是單一的地形圖和在地形圖基礎上編繪的專用地圖。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時反映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大范圍和全球變化。其產品制作周期長,已不能滿足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多種需要。信息技術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速度。測繪學應該是提供人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及其變化信息的學科,它的學科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界定測繪學的含義,已是世界各國測繪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于是從90年代開始,國際上將測繪學(Surveying and Mapping)更改為一個新詞,以準確反映學科實質,Geomatics一詞由此應運而生。隨后,有關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是地學界成為熱門話題,由于對其含義理解不同,其中文譯名也是五花八門,現在將它譯成“地球空間信息學”,已基本得到認同。不管人們對Geomatics的含義如何理解,但根據ISO的標準定義和國際測繪聯合會(IUSM)對“測繪學”的定義,兩者的含義是基本類同的,只不過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間信息的范圍更寬一些。Geomatics更準確地描述了測繪學在現代信息——通訊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地球空間信息的極大需求的特點,因而發展和提高了測繪學的研究和工作領域,符合現代測繪學發展的實際。現代測繪工程的核心技術是空間技術,包括GPS、衛星遙感和航測,測繪的范圍擴展到整個近地空間,例如近地空間航天器的導航定位,近地空間重力場的測定,大氣層甚至電離層的信息;其支撐技術是信息技術,主要處理電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比傳統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適合于納入數字地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
隨著數字地球構想的實施,測繪學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傳統的或現代測繪學將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學分支學科之林,以更強的活力向前發展,前景良好。
四、建議
本文漫談了測繪學的發展及其與數字地球構想的關系。為在21世紀加速建設我國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發展我國的測繪學科和測繪事業,以迎接“數字地球”的挑戰,根據我國目前測繪事業發展的現狀,從一個側面(主要是大地測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1.盡快統一我國大地定位參考框架的建設,對近年來由各個部門獨立建立的各等級GPS定位網進行必要的聯測和統一整體平差,此舉可望進一步加強國家級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將沿海各部門100多個驗潮站統一組織GPS聯測,精密確定各驗潮站水位標尺零點的大地高,填補陸海相接地帶重力測量空白。此舉為統一陸海大地水準面,建立海洋高程基準,研究海平面變化至關重要。
3.研究將陸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國領海擴展的方案,著手建立我國包括海域的廣域差分GPS定位系統。
4.盡快完成重建我國重力基本網,發展航空重力測量系統,加密西部地區重力測量和GPS水準,加大力度支持對衛星測高數據的利用,為下世紀確定我國亞分米級或厘米級大地水準面作好數據儲備,建立可在因特網上運行的新的重力數據庫。
篇7
物是人非事事休,
或許吧!
怎么了?我覺得自己像是被遺忘了的孩子。
被遺棄在世界最受矚目的舞臺上,
可是,卻沒有人愿意回頭......
苦苦地抽噎著,淚珠漸漸融入夜的溫柔。
可我只是個被遺棄的孩子,這是我的宿命么?
為什么造物主那么偏愛?
哭,可以證明什么?
不,縱使哭得淚汪汪、樣紅紅......
那又怎樣?
不怎樣,在別人看來,只是不成熟的標志...
是嗎?
即然這樣,我寧愿一直呆在屬于自己的象牙塔里,
苦苦守望著......
我到底屬于誰?
沒人要、沒人要、沒人要......
我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
天蒼蒼,野茫茫......
.........我屬于這個世界嗎?
這個世界歡迎我嗎?
我的世界,靜靜的就好,
篇8
親愛的地球全人類:
你們好!
地球是我們共同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生態環境已經刻不容緩了。據統計,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經達到4000億立方米,使5.5萬億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每年排入大氣中二氧化硫約2億噸,酸雨以每年100%的速度增加著;世界上每天有25000人因引用污染的水而得病……這些災難,都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啊!
愛護地球、維護生態、保護環境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說到不如做到”,讓我們全人類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為此,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1、社會宣傳媒體,如影視、歌曲、繪畫、攝影、公益廣告等,要以多種形式宣傳環保。
2、每周少開一天汽車,這樣可以減少尾氣排放,減輕污染空氣的程度。
3、出門走路騎自行車,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保護環境。
4、購物時,少用塑料袋,多用環保購物袋。
5、節約用電,做到“人走燈滅”。
6、節約用紙,打印紙要雙面打印,寫作業也可以雙面用紙。
篇9
廣大的青少年朋友們:當你們過著快樂安詳的生活時,你可曾想到我們的生存環境正一步步地惡化?當你打掃著美麗的庭院時,你可曾想到我們周圍隨處可見的白色垃圾?當你充分享受春日里的和煦陽光,你可曾想到南極上空已經失去了臭氧層的庇護?曾經的天空是那么湛藍,河水是那么清澈,森林是那么茂密,空氣是那么清鮮,可是,就在大自然給予我們美的享受的同時,人類同樣也在向大自然索要并不應該屬于人類自己的東西?
你們還記得12年前,流經大地的長江、嫩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已經失去了往日溫柔美麗的面孔露出了兇猛可怖的猙獰。肆虐的暴雨,橫掃著中國的出處角落,暴雨所到之處,江湖水漲,河溝漫溢。咆哮的江水卷起了一次次洪峰,吞噬了一個個村莊,一片片良田,一座座縣市肆虐的洪水像一只只無情的魔爪,幾千畝良田被淹,幾百萬人痛失家園。暴怒的洪魔,釀造大大小小的險情;暴怒的洪魔,釀造大大小小的悲劇。給水以家園,給萬物生靈以家園,人類才會有自己的家園;給水以活路,給萬物生靈以家園,人類才能生存和發展。如果說古代科學尚未發達,大地的子民們對生態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做出了只顧當前不顧長的傻事,那么現代人如何呢?自1950年到1980年這三十年間,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森林被砍伐,其中非洲的21的林地變成不毛之地。綠色植被是大自然贈與人類的"生命之被"。可是,世界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人和動物賴以生存的綠色環境遭到破壞,綠色植被正在衰退,全球土壤流失量現已增加到每年254億噸,沙漠化土壤正以每年5萬?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擴展。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上的奇跡,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后果。所有的這一切無不在提醒著我們:環境保護迫在眉睫!
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擁有著共同的家園。大地期盼著綠色,河流期盼著綠色,水鳥期盼著綠色,花兒期盼著綠色。滴水成川,積土成山,保護環境,從你我做起。喚醒"綠色之心",實施"綠色計劃",開展"綠色行動",爭做"綠色建設者",創造"綠色新世紀"!鄭若琪2013年4月16日
浙江嘉興嘉善縣第二實驗小學五年級:鄭若琪
篇10
(訊)WeAreSocial的Social, Digital and Mobile Worldwide report報告給出了全球及各大洲的社交數字和移動生態情況,并對不同的地區進行了對比,下面是報告的核心數據:
1、全球互聯網滲透率為30%,社交網絡滲透率為22%,手機滲透率為86%
2、不同地區的滲透率不同,亞洲互聯網滲透率為44%,社交網絡和手機滲透率分別都為50%
(來源:中文互聯網研究;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