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xiāng)子蘇軾范文
時間:2023-04-11 09:06: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南鄉(xiāng)子蘇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奧運會 男子 速度類項目 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67
On Olympic Men's Speed Project Development Trend
YAN Miaoxia, ZHOU Meifang, WANG Nana, ZHANG Linji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With 20 ~ 30th Olympic men's speed project top 3 resul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ast ten Olympic Games men's speed of the project analys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ports practice of the 31 Olympic Games athletes.
Key words Olympic Games; men; speed events; development trend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第20至第30屆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的冠軍、亞軍、季軍的成績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查“動態(tài)分析”方面18篇及男子速度類項目方面257篇在中國田徑協(xié)會官方網站、中國奧委會官方網站查看與本文相關的一些數(shù)據(jù),為本文提供了基本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2)動態(tài)分析法:采用動態(tài)分析法中的“環(huán)比”“定基比”。(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將得到的數(shù)據(jù)輸入 Excel2003 軟件,然后進行數(shù)據(jù)計算和利用CDR軟件制圖。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我們從統(tǒng)計學中可以知道遞進系數(shù),能夠反映出變化的波動率,遞進系數(shù)的算式公式為:D = (X-Y)/X?01,D表示遞進系數(shù),Y表示本屆成績,X表示上屆成績。①
遞進系數(shù)的平均值,可以反映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成績的總體發(fā)展趨勢,它的標準差是衡量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成績發(fā)展穩(wěn)定性的指標。②
從表1數(shù)據(jù)可知,從第20至30屆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成績的遞進系數(shù)平均值可知,男子100米(0.05060288)>200米(0.03054756)>4?00米接力(0.030318001)>400米欄(0.01970818)>4?00米接力(0.019203256)>110米欄(0.01406173)>400米(0.01077416),它表明了奧運會男子 100米 成績的總體發(fā)展狀況最好,400米成績總體發(fā)展相對比其它差;但是400 米欄成績發(fā)展狀況最穩(wěn)定,而穩(wěn)定性最差的是200米欄。
我們也都知道變異系數(shù)也是穩(wěn)定性的統(tǒng)計指標。它是以樣本標準差與均數(shù)的百分數(shù)來表達的,沒有單位,記作CV。
從表2數(shù)據(jù)可見,從歷屆奧運男子速度類項目成績的變異系數(shù)來看,200米(0.04154596)>100米(0.01699679)>4?00米接力(0.01003926)>400米欄(0.00994337)>4?00米接力(0.00863471)>400米(0.00843684)>110米欄 (0.00563955)
環(huán)比是以本屆成績與上屆成績的比值計算的發(fā)展速度,用來說明本屆成績已經發(fā)展到了上屆成績的百分數(shù),表明成績逐屆的發(fā)展程度,③環(huán)比動態(tài)圖反映成績的波動。
從“速度類項目前 3 名平均成績環(huán)比橫向動態(tài)圖”可見(圖略),男子速度類項目中,100米在第21~22屆和第25~28屆出現(xiàn)振幅上下波動較大,第23~24、28~30屆趨于平穩(wěn)。200米在第25~28屆呈現(xiàn)振幅上下波動較大趨勢,在第20~24、28~30屆趨于平穩(wěn)。400米第20~25屆振幅動蕩較大,其它趨于平穩(wěn)。110米欄在第24~25屆振幅波動較大,其它屆趨于平穩(wěn)。400米欄第23~25屆振幅上下波動較大,其它屆穩(wěn)定態(tài)勢。4?00米接力第25~30屆振幅波動較大,其它呈穩(wěn)定態(tài)勢。4?00米接力第22~24、29~30屆振幅波動較大,其它呈穩(wěn)定態(tài)勢。但我們從總體角度觀察,從第20至30屆奧運會男子 110 米欄成績總體波動振幅比其它都要大。
我們把速度類分類,有徒手快速類項目和跨欄項目。④“徒手快速類項目前 3 名平均成績環(huán)比縱向動態(tài)圖”(圖略),可知,100米 項目環(huán)比有七屆低于 1,200米 有七屆低于 1,400米 有五屆低于 1,從圖中可見男子100米欄有七屆低于 1,可以得知,增長速度相比較100米、200米>400米,意思是 100米、200米 項目發(fā)展速度差不多,而400米比較弱。
同理,我們從圖中可知(圖略),男子 110m 欄環(huán)比有八屆小于 1,男子 400m 欄環(huán)比有四屆小于 1,得出110米欄項目增長速度更大。
歷屆男子 4?00米 接力都是奧運賽的重頭戲,如快速接力項目前三名平均成績環(huán)比縱向動態(tài)圖(圖略),4?00米接力環(huán)比六屆低于1,4?00米接力四屆小低于1,可見 4?00米接力成績相對于4?00米接力波動性要大;從圖的峰波谷看,4?00米接力的上下震動更大,說明了4?00米接力發(fā)展比4?00米接力發(fā)展得要好。
定基比,讓我們看到成績發(fā)展線路,通俗地講,在某屆是上升,還是下降。⑤如圖“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前 3 名平均成績定基比橫向動態(tài)圖”(圖略),可知男子400m、400m 欄、4?00m 發(fā)展趨勢很接近,在第22 屆成績都有下降,第23~24 屆成績都在提高,第25~30成績趨于平穩(wěn);男子100米 200米發(fā)展趨勢接近, 在 第25、27屆成績都在下降,而在第 23、24、26、28、29、30屆成績都有所提高;男子 4?00m 接力在第26、28屆成績在下降,第23、29、30屆成績在提高,第24~27、30屆成績趨于平穩(wěn)。概括以上可以得出第20屆至30屆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中 100m 成績最好。
從圖1可知,100m 和200m在第 25、27 屆成績有所提高,但在第 23、24、26、28、29、30 屆成績有所下降;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400m 成績發(fā)展水平較為平穩(wěn),波動比較小。從全面的角度來看,100m成績遠遠優(yōu)于 200m、400m的成績。
圖 1 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徒手快速類項目前 3 名平均成績定基比縱向動態(tài)圖
圖 2 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 跨欄類項目前 3 名平均成績定基比縱向動態(tài)圖
由圖 2可見,男子 400m 欄在第22屆定基比走勢趨上升,在第23、24、26、29屆定基比走勢下降,其它屆趨于平穩(wěn),男子110米欄在第 22 屆定基比走勢上升,第23、26屆定基比下降,其它屆趨于平穩(wěn)。當我們從細的角度來看,男子 110m 欄成績優(yōu)于男子 400m 欄。
由圖 3可知, 4?00米接力, 4?00米接力曲線波動比較小。4?00米接力在第 25、29、30屆波動較大,其他屆波動平穩(wěn);4?00米接力在第 22、25、28~30屆波動較大,揭示出男子 4?00m 接力成績發(fā)展更好,競爭也更激烈。
圖3 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3接力類項目前 3 名平均成績定基比縱向動態(tài)圖
3 結論
(1)第 20屆至第30 屆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成績發(fā)展狀況為100米>200米>4?00米接力>400米欄>4?00米接力>110米欄>400米。
(2)從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視角來說,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男子400m 欄成績總體發(fā)展最穩(wěn)定,400米、110米欄、4?00米接力、4?00米接力成績穩(wěn)定性不相上下,男子100米和200米成績穩(wěn)定性差不多。
(3)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男子 100 m 的成績波動比其它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都要大。而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中100m 成績發(fā)展也勝過其它奧運會男子速度類項目。在100m、200m、400m運動項目里面,100m 成績的發(fā)展最好。110m 欄成績發(fā)展比400m 欄好,4?00m 接力成績發(fā)展比4?00m好。
注釋
① 陳波.1990-2001年世界及中國短跑成績發(fā)展態(tài)勢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3(1).
② 李聽.對歷屆奧運會田徑男子跳躍項目成績發(fā)展變化特征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
③ 賽慶彬.1987-1997 年世界田徑投擲項目運動成績發(fā)展態(tài)勢及其致因初探[J].四川體育科學,2000(1).
篇2
[關鍵詞] 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知曉;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1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2-51-04
Awareness status of AID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ZHANG Zhihai
Nant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status of AIDS 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AID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Methods Between February and June in 2013,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were investigated by anonymous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All data were entered by software Epidata3.1 and analyzed by software SPSS18.0. Results A total of 812 floating population were recruited and surveyed,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related knowledge was 61.1% (496/812).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occupation and educational level were related with the awareness of knowledge about AIDS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 was low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where floating population concentrate, effective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AIDS in floating population.
[Key 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 Awareness of AIDS; Related factors
根據(jù)聯(lián)合國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規(guī)劃署的《2012年全球艾滋病疫情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250萬人,170萬人死于艾滋病,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共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400萬人。世界范圍內,流動人口艾滋病疫情普遍嚴重于非流動人口,并處于持續(xù)上升的趨勢[1-3]。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的規(guī)模急劇擴增,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表明中國流動人口的總數(shù)已超過2.6億,該群體易受艾滋病感染,是艾滋病從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傳播的橋梁人群[4-5]。南通市開發(fā)區(qū)是中國政府最早批準設立的14個國家級開發(fā)區(qū)之一,交通便利,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位于上海100公里半徑圈內,世界第一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就在開發(fā)區(qū)內,是連通長江南北的重要通道。開發(fā)區(qū)以其“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區(qū)位優(yōu)勢,已成為外地人口謀生的優(yōu)選之地。本研究于2013年2~6月對該地區(qū)812名流動人口的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進行調查,并分析相關影響因素,為艾滋病綜合防治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jù)。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13年2~6月,在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發(fā)區(qū)站辦理健康證的人員中進行連續(xù)抽樣,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16周歲及以上;(2)離開戶籍所在地的縣、市或市轄區(qū)3個月以上;(3)具有合法職業(yè)工種;(4)除去因出差、就醫(yī)、上學、旅游、探親等事由異地居住、預期將返回戶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員及在直轄市、設區(qū)的市行政區(qū)域內區(qū)與區(qū)之間異地居住的人員;(5)自愿參加本次調查,能夠充分理解知情同意過程,同意接受問卷調查。
1.2 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和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其中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按照《中國艾滋病防治督導與評估框架(試行)》中有關艾滋病的八個問題來界定[6]:(1)一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從外表上看出來嗎?(2)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嗎?(3)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飯會感染艾滋病嗎?(4)輸入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會得艾滋病嗎?(5)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嗎?(6)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婦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嗎?(7)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減少艾滋病的傳播嗎?(8)只與一個性伴發(fā)生可以減少艾滋病的傳播嗎?答對其中6個問題,評價為對艾滋病知識知曉,調查對象中知識知曉的比例即為知曉率。采用現(xiàn)場一對一匿名式問卷調查方法收集資料。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資料采用EpiData3.1軟件雙軌錄入計算機,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經邏輯檢查核對后,用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x2檢驗、Logistic回歸等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檢驗均為雙側概率檢驗,P
1.4 質量控制
采用統(tǒng)一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調查開始前由具有豐富現(xiàn)場流行病學調查經驗的專家對相關調查人員進行嚴格、集中的培訓,使調查員能夠充分理解調查目的和此次調查的作用,統(tǒng)一調查方法,統(tǒng)一問卷的填寫標準。在調查結束后,對原始資料進行仔細核查、清理、補充、編號,必要時對被訪者進行補充訪問。最后,雙軌錄入問卷,以核查問卷錄入過程中出現(xiàn)的非系統(tǒng)誤差。
2 結果
2.1 一般人口學特征
共調查845名流動人口,獲得有效調查問卷812人份,有效率為96.1%。其中,男538人,占66.3%,女274人,占33.7%;平均年齡為(30.0±10.1)歲,集中分布在19~29歲,30~39歲年齡組,分別占40.6%和29.4%;文化程度以初中(53.9%) 為主,并且以在婚為主,占60.2%。在本次調查中漢族占97.3%,職業(yè)分布上,建筑工人172名,占21.2%;企業(yè)工人343名,占42.2%;個體經營者46名,占5.7%;服務人員186名,占22.9%;臨時雇傭勞動力65名,占8.0%。戶籍調查情況顯示流動人口中以外省戶籍者居多,占86.5%。
2.2 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
根據(jù)《中國艾滋病防治督導與評估框架(試行)》中有關艾滋病的8個問題來界定:答對其中6個問題,評價為艾滋病知識知曉,否則為不知曉,依此算得總知曉人數(shù)為496人,總知曉率為61.1%。經卡方檢驗,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間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艾滋病知識知曉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艾滋病知識知曉為應變量,將性別、年齡、名族、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戶籍所在地等作為自變量,進行艾滋病知識知曉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yè)、文化程度是艾滋病知識知曉的影響因素。與女性相比,男性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較高(調整OR=1.286,95%CI= 1.124~1.442);相對于年齡為18歲及以下的流動人口,19~29歲和30~39歲年齡段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較高(調整OR=1.384, 95%CI= 1.198~1.527),(調整OR=1.422,95%CI=1.238~1.635);與單身者相比,在婚和同居者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較高(調整OR=1.472, 95%CI=1.285~1.603),(調整OR=1.678, 95%CI=1.375~1.918);文化程度與艾滋病知識知曉的比例呈正相關,相對于文盲,大專及以上的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較高(調整OR=8.122,95%CI=6.026~10.847);相對于建筑工人,企業(yè)工人和服務業(yè)人員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較高(調整OR=1.142,95%CI=1.057~1.244),(調整OR=1.176, 95%CI=1.029~1.352)。見表1。
表1 艾滋病知識知曉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自變量 調查人數(shù)
(知曉率%) OR 95%CI x2 P
性別
女 274(63.7) 1
男 538(69.3) 1.286 1.124~1.442 16.857
年齡(歲)
~18 76(54.6) 1
19~29 330(72.9) 1.384 1.198~1.527 15.261
30~39 239(66.4) 1.422 1.238~1.635 9.372
40~ 167(55.2) 0.857 0.641~1.024 0.258 0.542
婚姻狀況
單身 122(62.7) 1
在婚 489(68.2) 1.472 1.285~1.603 40.348
同居 98(75.4) 1.678 1.375~1.918 32.416
離異或喪偶 103(61.3) 0.842 0.643~1.160 2.143 0.252
民族
其他 22(62.4) 1
漢族 790(61.3) 1.061 0.891~1.258 0.295 0.344
文化程度
文盲 62(32.3) 1
小學 134(50.9) 2.059 1.730~2.543 24.091
初中 438(68.0) 4.236 3.796~5.374 18.452
高中或中專 95(75.8) 6.543 5.541~7.852 30.736
大專及以上 83(85.4) 8.122 6.026~10.847 17.933
職業(yè)
建筑工人 172(62.0) 1
企業(yè)工人 343(66.9) 1.142 1.057~1.244 40.376
個體經營者 46(79.2) 1.128 0.963~1.387 0.522 0.243
服務人員 186(69.7) 1.176 1.029~1.352 13.543
臨時雇傭勞動力 65(65.9) 1.085 0.875~1.303 0.481 0.256
戶籍所在地
外省 702(56.5) 1
本省 110(55.7) 1.103 0.905~1.343 0.375 0.456
3 討論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目前每天感染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人數(shù)達7000人以上,2010年全球共有3400萬人新感染HIV,艾滋病已成為當今世界的社會熱點問題和突出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7]。流動人口規(guī)模不斷上升,增加了地區(qū)內部HIV從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橋梁式傳播的風險[8-10]。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流動人口的數(shù)量在持續(xù)攀升,已經成為我國現(xiàn)階段一種重要的人口現(xiàn)象,該人群中HIV/AIDS流行的形勢也日益嚴峻,已對我國的艾滋病防治構成嚴重威脅[3]。因此,加強多部門合作,在流動人口中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是控制艾滋病在流動人口中流行和蔓延的有效措施[10-12]。
本研究顯示南通市開發(fā)區(qū)流動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識總知曉率為61.1%,與國家提出的2010年底實現(xiàn)流動人口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達到80%以上的目標差距甚遠[13],不利于HIV感染的及時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和防止進一步傳播。然而,在商洛地區(qū)鎮(zhèn)安縣的調查顯示,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較高,這可能與當?shù)卮罅π麄靼滩≈R有關[14]。此外,本次調查還發(fā)現(xiàn),流動人口所獲得的AIDS相關知識比較零散、片面、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比如,受訪者對艾滋病傳播知識認識較為片面,其中對非傳播途徑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差,這與其他人的研究結果一致[4, 14, 15],而對艾滋病非傳播途徑的錯誤認識易導致對AIDS的恐懼和社會歧視[13, 16, 17],提示應針對性地對艾滋病非傳播途徑加強知識宣傳,以降低人們的恐懼心理,消除社會歧視。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年齡、姻狀狀況、職業(yè)、文化程度是艾滋病知識知曉的影響因素,這與周建波等的報道類似[18]。其中女性、低于18歲年齡組、單身、文化水平低者和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相對較低。董青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調查對象答對率要高于女性,年齡和教育程度是影響知識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與我們的結果相符。趙衛(wèi)東等[20]分析,女性不僅在生理上更易感染HIV,而且,在性生活、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社會角色扮演等方面多屬于從屬地位,這些因素使得女性成為感染HIV的高危群體,更易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威脅和影響。對于文化程度的影響,覃佩蘭等[21]對深圳市龍崗區(qū)流動人口調查結果顯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較初中及以下的人群高(70.3%vs 40.2%, P
開發(fā)區(qū)流動人口教育程度低,居住條件差,工作繁忙,閱讀報刊雜志、觀看電視的機會較少,因而通過大眾傳媒接受艾滋病知識宣教的機會要少于一般人群。本次研究為制定針對該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jù):(1)艾滋病防制實施需要政府,衛(wèi)生部門,社區(qū)服務工作者,以及雇主之間的多部門合作,同時,政府應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確保流動人口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到位。(2)針對女性、低于18歲年齡組、單身、文化水平低者、建筑工人等高危人群,結合大眾傳媒開展一些專門針對流動人口的宣傳工作,提供多種方式的健康教育,如專業(yè)醫(yī)師答疑、講座、宣傳小冊子等[24]。
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小,論證結果的把握度不夠,但研究結果對流動人口艾滋病防制措施的制定仍具有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意義。
4 結論
南通市開發(fā)區(qū)流動人口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不高,針對女性、文化水平低者、及建筑工人,應創(chuàng)新健康教育方式,積極引導非政府組織參與流動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努力提高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知曉率。
[參考文獻]
[1] Srithanaviboonchai K,Choi KH,van Griensven F,et al.HIV-1 in ethnic Shan migrant workers in northern Thailand[J].AIDS,2002,16(6):929-931.
[2] Krishna C Poudel,Junko Okumura,Jeevan B Sherchand,et al.Mumbai disease in far western Nepal:HIV infection and syphilis among male migrant-returnees and non-migrants[J].Trop Med Int Health,2003,8(10):933-939.
[3] Mark N Lurie,Brian G Williams,Khangelani Zuma,et al.The impact of migration on HIV-1 transmission in South Africa:a study of migrant and nonmigrant men and their partners[J].Sex Transm Dis,2003,30(2):149-156.
[4] 朱瑩瑩. 王璐,陳鑫,等.北京市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行為及感染情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2,28(9):1169-1172.
[5] 周小蘭,盧次勇,陳維清,等.農村居民艾滋病/性病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8):1087-1088.
[6] 呂柯,陳任,胡志,等.《中國艾滋病防治督導與評估框架(試行)》指標的應用適宜性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12):1061-1064.
[7] 劉新亮,黃靖,劉瑰.漣源市娛樂場所女人員艾滋病健康行為干預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3,20(4):419-421.
[8] Burns FM,Arthur G,Johnson AM,et al.United Kingdom acquisi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African residents in London: mor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J].AIDS,2009,23(2):262-266.
[9] Hargreaves S.Ireland addresses HIV and migration[J].Lancet Infect Dis,2008,8(8):470.
[10] 劉樹芳,許銳恒,王聲涌.工廠外來女工艾滋病干預前后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4,20(8):945-946.
[11] 尹利軍,樊紅光,尹曉靜.健康教育是預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J].中國健康教育,2000,16(1):47.
[12] 李慧.在流動人口中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與策略[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4):341-343.
[13] 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1-2005年)[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2,11(1):64-67.
[14] 盧娟,閆永平,陸松鶴.農村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7,23(9):1034-1035.
[15] 丁賢彬,陳宏,潘傳波,等.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及高危行為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6,22(11):1293-1294.
[16] Cao H,He N,Jiang Q,et al.Stigma against HIV-infected persons among migrant women living in Shanghai, China[J].AIDS Educ Prev,2010,22(5):445-454.
[17] Klouman E,Masenga E,Klepp K,et al.HIV and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 a total village population in rural Kilimanjaro,Tanzania:women at increased risk[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1997,14(2):163-168.
[18] 周建波,孫業(yè)桓,郝加虎.鐵路工地流動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效果評價[J].疾病控制雜志,2009,13(2):139-142.
[19] 董青,李承希,趙根明.上海浦東新區(qū)流動人口性病/艾滋病知曉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 2003(4):325-329.
[20] 趙衛(wèi)東,李力.女性艾滋病的預防與控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 (23):4464-4465.
[21] 覃佩蘭,張起文,陳蕊明,等.深圳市龍崗區(qū)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8(6):1112-1114.
[22] 羅蘭,吳磊, 張倩,等.賓館服務人員對AIDS的知識、態(tài)度、信念和行為分析[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5(4):11-13.
[23] 衛(wèi)曉麗,莊貴華,王學良.商州市高中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6):399-402.
篇3
1、辛棄疾的代表作有《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村居》、《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鷓鴣天·送人》等。
2、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閘村)人。南宋官員、將領,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2、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李白《秋思》。
3、今日云景好,水綠秋山明。——李白《九日》。
4、云山行處合,風雨興中秋。——高適《送魏八》。
5、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李白《淥水曲》。
6、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李白《塞上曲》。
7、梧桐落盡西風惡。——黃機《憶秦娥·秋蕭索》。
8、秋靜見旄頭,沙遠席羈愁。——李賀《塞下曲》。
9、遺音能記秋風曲。——賀鑄《行路難·縛虎手》。
10、西風梧井葉先愁。——《浣溪沙·秋情》。
11、運流方可嘆,含毫屬微理。——李世民《度秋》。
12、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13、月到中秋偏皎潔。——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14、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李密《淮陽感秋》。
15、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元好問《倪莊中秋》。
16、愿學秋胡婦,貞心比古松。——李白《湖邊采蓮婦》。
17、想邊鴻孤唳,砌蛩私語。——王沂孫《掃花游·秋聲》。
18、賈傅松醪酒,秋來美更香。——杜牧《送薛種游湖南》。
19、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蘇軾《行香子·秋與》。
20、春來秋去相思在,秋去春來信息稀。——魚玄機《閨怨》。
21、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米芾《水調歌頭·中秋》。
22、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壇》。
23、教他珍重護風流。——納蘭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24、鈿箏歌扇等閑休。——蘇庠《鷓鴣天·楓落河梁野水秋》。
25、眼中人去難歡偶。——晏幾道《秋蕊香·池苑清陰欲就》。
26、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fā)先從遠客生。——元好問《秋懷》。
27、掃卻石邊云,醉踏松根月。——吳西逸《清江引·秋居》。
28、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29、可恨良辰天不與。——晏幾道《蝶戀花·笑艷秋蓮生綠浦》。
30、壺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華幾許長。——李覯《秋晚悲懷》。
31、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疏樹幾行。——紀映淮《詠秋柳》。
32、鳳幃寂寞無人伴。——朱淑真《菩薩蠻·山亭水榭秋方半》。
33、漸秋風鏡里,暗換年華。——王國維《滿庭芳·水抱孤城》。
34、照影弄妝嬌欲語。——晏幾道《蝶戀花·笑艷秋蓮生綠浦》。
35、春山碧樹秋重綠,人在武陵溪。——劉基《眼兒媚·秋思》。
36、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張翰《思吳江歌》。
37、清歌莫送秋聲去。——《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38、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蘇軾《趙昌寒菊》。
39、晴云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杜甫《柏學士茅屋》。
40、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柳宗元《秋曉行南谷經荒村》。
41、但把清尊斷送秋。——蘇軾《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42、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43、秋來愁更深,黛拂雙蛾淺。——楊無咎《生查子·秋來愁更深》。
44、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蘇軾《念奴嬌·中秋》。
45、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王昌齡《塞下曲·秋風夜渡河》。
46、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王勃《秋江送別二首》。
47、采蓮時,小娘紅粉對寒浪。——溫庭筠《荷葉杯·鏡水夜來秋月》。
48、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劉辰翁《西江月·新秋寫興》。
49、才過斜陽,又是黃昏雨。——晏幾道《蝶戀花·笑艷秋蓮生綠浦》。
篇5
前天有一種懶,叫寵辱不驚。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笑望天上云卷云舒。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幾處不為人知的暗傷,等待時光將之復原。時光教會我們寵辱不驚。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之間,歲月走到了盡頭。還好,我們有那些“懶”的時光,成為最美好的記憶。
《臨江仙·探梅》
宋·辛棄疾
老去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無花態(tài)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為渠著句清新。
竹根流水帶溪云。
醉中渾不記,歸路月黃昏。
寫下這首詞時,辛棄疾已經在上饒度過了十個寒暑,閑居了十年。
正值壯年的他心懷大志,卻壯志難酬,只能整日與鷗鷺為伴,年華漸漸逝去,那一片赤誠也漸漸冷卻了。
當人老了,年少時的那一腔熱忱,被現(xiàn)實擊潰,冷卻襲來,不復從前,連看梅花的心思也懶了。這就是人生啊!
《鷓鴣天》
宋·陸游
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
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
歌縹緲,艫嘔啞,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
陸游和辛棄疾有相似之處。被免官在家的陸游閑居時怡然自得,比辛棄疾多了些許的看開。
陸游說:不想再去京城,謀得一官半職,只愿在這田園中,過著閑適的生活,看鷗鳴飛來飛去,看漁夫出入風波中,自得其樂,就很好。
人生不順時,貴在想開。風景很美、人生很短,不要蜷縮在一處陰影中。郁悶時,蹲下來抱抱自己,原諒別人,也放過自己。
《絕句漫興九首·其六》
唐·杜甫
懶慢無堪不出村,呼兒日在掩柴門。
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
杜甫懶得不想出村,像極了現(xiàn)在的宅男宅女們,可我們卻沒有杜甫的詩意。
他說:這林子靜謐,一杯濁酒,安然自得。看著春風吹著碧水,黃昏就來了。
來去無意,如此心寧靜,優(yōu)雅隨之。只有陽光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在人生的清醒的時刻,在哀痛和傷心的陰影之下,人們與真實的自我最接近。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請問:李白有多懶?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裸著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脫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吹過頭頂。
夏天,那么炎熱,我們卻從李白這首詩中,讀出了清涼的感覺。裸著身子乘涼,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心靜,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
世態(tài)炎涼,無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靜聽大海潮起潮落,笑看天邊雁去雁回。
《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
宋·黃庭堅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
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
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這是一幅溪橋野漁圖,漁翁與自然交融,自在樂趣。
捕魚老人喝醉酒睡著了也沒有人前去叫喚一聲,更沒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懶散而不受約束的意味兒是何等的深長啊,春風吹拂著花草還散發(fā)著幽香。
黃庭堅定是羨慕漁翁的疏懶,才有此詩。
人生,如果像漁翁一樣,用微笑面對每一天的生活,用一顆喜悅的心,詮釋歲月的物換星移。一切隨緣,不為難自己,不勉強他人,淡然從容,亦是一種幸事。
《雪夜小飲贈夢得》
唐·白居易
同為懶慢園林客,共對蕭條雨雪天。
小酌酒巡銷永夜?大開口笑送殘年。
久將時背成遺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應有以,曾看東海變桑田。
雪夜,詩人與友人小酌慢飲,促膝敘談,消磨了一整夜時間;談得高興了,就開懷大笑,以爽朗的胸懷,度過殘年。老年生活情趣,生動而又活躍。
知足常樂者最好命,繁重的生活過后,小酌一杯,那一瞬是不是覺得快樂似神仙,酸甜苦辣,茶米油鹽,日子慢下來,多年之后也是人生之閱歷。
《南鄉(xiāng)子》
宋·方千里
西北有高樓。淡靄殘煙漸漸收。
幾陣涼風生客袖,颼颼。心逐年華袞袞流。
花卉滿前頭。老懶心情萬事休。
獨倚欄干無一語,回眸。鼓角聲中喚起愁。
人生無完美,曲折亦風景。坦然接受平淡的生活、從容面對人生的無奈,才能做到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人生真正滋味,唯有靜者才能嘗得出。只有淡然面對紛繁世事,寵辱不驚地正視自己的生活,才能收獲更加美好的人生。
《南鄉(xiāng)子·自述》
宋·蘇軾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馀。
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
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占得人間一味愚。
蘇軾是最會生活的人。這一年秋天,他躺在涼榻上,秋風吹不走他的睡意。耳邊細聽,衙門里安靜無事,于是,慢慢起來,打開書卷翻閱。
吟誦著詩句,對于功名,已沒多少興趣了。假如有人問我能耐如何,只是一個“愚”字罷了。
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在生活中,一個好的心態(tài),可以使你樂觀豁達;可以使你戰(zhàn)勝面臨的苦難;可以使你淡泊名利,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
有的人“懶”,不是真懶,而是不再執(zhí)著,執(zhí)著的追求一件事,執(zhí)著的追求一個人,從此看開。
篇6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鬂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譴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蘇軾被貶密州時所作。詞中描寫詞人“為報傾城隨太守”出外打獵的熱鬧場面,在浩蕩的狩獵隊伍中,刻畫了一位“親射虎”、“射天狼”的英雄形象。此時的東坡,雖然“鬢微霜”,但又何妨呢?詞人還等著有一天,朝廷能夠重新舉用自己,到時就能夠為朝廷、為黎民百姓挽開“如滿月”的雕弓,“西北望,射天狼”,擊退遼夏異族的侵擾,穩(wěn)定北宋的邊疆。世人常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來概括表現(xiàn)東坡詞的風格。殊不知,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更能展現(xiàn)東坡積極用事、馳騁邊疆、以身許國的凌云壯志,是東坡詞之所以為后人評為“豪放”的詮釋。東坡亦曾有言:“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闕,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與鮮于子駿(侁)書》)。又有《吹劍續(xù)錄》記載東坡曾經向玉堂上一位善于彈唱的幕士,詢問自己的詞與柳七詞有什么區(qū)別。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和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蘇軾聽完后,十分欽佩,贊嘆不已。調侃詼諧之際極其形象地概括蘇軾詞豪邁奔放的特征。辛棄疾與坡并稱,后人視其為“豪放派”之代表,然嚴格來說,辛棄疾更能得“豪放”要旨。東坡雖不襲柳七詞風而變革詞體,另開詞境,“自是一家”開詞壇“豪放派”之先河,然而東坡多的是一份“曠”,而辛棄疾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豪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詞人慷慨悲憤的情懷宣泄于紙上,一氣慣之,立就成一渾然一體的藝術作品。世幻異常,昔日的“風流”也“總被雨打風吹去”。慨嘆未了,詞人筆鋒一轉,以自己的沙場經歷再現(xiàn)當年劉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輝煌戰(zhàn)績。今天,詞人的滿腔憤懣只有化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情流如決堤的洪水直瀉奔騰,洋洋灑灑不可拘束,凸顯豪放氣象。
詞人不同的人生旅歷是造成作品風格不相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與蘇軾的出生經歷甚不一樣,辛棄疾出身行伍,曾經組織、參加過抗金的義軍,后從北方回歸南宋朝廷,尋求報國之門。辛棄疾“歸正人”和北方人的尷尬身份,致使自己不被趙宋王朝所信賴和重用,空懷一腔熱血卻請纓無路、報國無門,13年間調換14任官職,年少時分“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的壯志豪情付之東流水,自己一生崇尚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希冀自己能具有孫氏般的雄才偉略,干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yè),“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南宋朝廷的茍且偷安,使詞人萬分嘆息,“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人事皆非。作為一名行伍出身的將才,辛棄疾懷抱的是英雄情結,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慷慨激昂。而事實上不受重用的詞人滿腹牢騷,只能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的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辛棄疾豪放的胸襟不遜于坡,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對于世故的通透達觀,辛棄疾遠遜于坡,故較之東坡的能進能退,辛棄疾則陷入欲進不能、欲退不忍的兩難境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賀新郎·甚矣吾衰矣》)英雄無用的壓抑感和壯懷豪情無人理解的孤獨感成為辛棄疾心中無法排解的愁緒,“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只能將苦水往心里頭咽,“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這是一個生動的落魄英雄的形象寫照。在進退方面來說,蘇軾表現(xiàn)出與辛棄疾不一樣的曠達。蘇軾思想兼?zhèn)淙濉⑨尅⒌廊蹋钗驅嵪啵瑢θ碎g世故練就曠達的通透,“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樽前。”《沁園春·孤館燈青》所以在屢遭貶斥、身處逆境時能夠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秉持開懷通徹的胸襟,不至于和辛棄疾一般無從釋懷。
與蘇軾詞一個明顯的區(qū)別,就是辛詞里,多出現(xiàn)戰(zhàn)爭和軍事活動的一系列意象。“吳鉤”“旌旗”“錦襜”“馬上琵琶”等意象群在辛詞中頻繁出項,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宏偉壯闊的軍事一景象,浸透一股股昂奮豪放的情懷激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劍”、“吹角”、“連營”、“八百里”、“五十弦”、“沙場”、“的盧”、“弓”等軍事意象密集組織在一起,構成雄豪壯闊的審美境界。“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急湊、跳躍的節(jié)奏唱跳出戰(zhàn)爭的激烈和殘酷,洋溢男兒征戰(zhàn)沙場、誓死不懼的豪邁。在這里,血性男兒的力度美和崇高美鑄就了辛詞慣有的陽剛之美、豪放詞風。
蘇軾詞的創(chuàng)作高峰是在被貶黃州期間。蘇軾被貶黃州后,失去俸祿,于是向
當?shù)刂暾垨|坡上一塊地,自己下地耕作,以解日常柴米油鹽之憂。也是在這段期間,蘇軾留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臨江仙夜·歸臨皋》、《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蘇軾年少除接受儒家學說的熏陶外,同時又廣泛涉獵釋、道兩家學說,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圍中游刃有余。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載:“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驗。今見《莊子》,得吾心矣!''''”由此可見,蘇軾早年思想境界里已經摻合老莊之道,這對他后來在仕途上屢遭貶斥、歷盡坎坷,而仍然能堅定沉著、樂觀曠達奠定思想基礎。“烏臺詩案”后,蘇軾跌到人生的低谷,不得意和暫時無法排遣的憂郁,使他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句在白紙上真實地書寫自己實實在在的情感,一絲也不摻假這種對有限短暫的生命的難以把握和命運的虛幻易變,雖不免帶有消極的情緒,然而這種陰鷙的灰色冷調子并非詞人的主要生命色調。詞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曠達的,是在人生困境中力求自我超脫、以最平常的心態(tài)來欣賞人生的風雨陰晴: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個“打”字,將雨之大力透紙背。在這大雨中,同行者皆狼狽不堪,而獨惟詞人仍有情致,一邊“獨行”一邊“吟嘯”,以輕快的心情發(fā)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豪言。稍后,在料料峭峭的春風里迎上山頭快要落下的斜陽,回首看看剛才來時的風雨處吧,一聲“也無風雨也無晴”,豁然開朗。只有歷經宦海浮沉、生活苦難而又豁朗曠達的人,才能發(fā)出如此喟然之語。難怪鄭文焯有言:“此(指該詞)足征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大鶴山人詞話》)倘若沒有東坡之胸臆而欲仿其詞,猶東施之效顰,焉能得其鳳毛麟角。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東坡主張詩詞一體、以詩為詞。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將詩的表現(xiàn)手法移植到詞中,將“詩言志”的特征在也運用在詞里,開拓詞的境界。蘇詞里大量地融入詞人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次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從月的變化想到人世間人與人的種種境遇,從而將對人世無常的思想升華到通透達觀的境界,以一種平和的、祈禱的心祝福天下人“千里共嬋娟”。辛棄疾更是在“以詩為詞”的基礎上進而“以文為詞”,將古文賦中常用的章法、議論、對話等手法移植到詞的創(chuàng)作當中來。《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惟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若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篇7
關鍵詞: 蘇軾 詩詞 佛禪智慧 現(xiàn)實人生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演變上,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已經演變發(fā)展成為一套哲學體系,這就是理學。然而在宋代,佛教思想卻也悄然復興,并且不斷融入到社會階層的精英文化中。宋代佛教,特別像禪宗等流派,已經很好地將教義與儒家思想融合,不少著名的詩人與佛教高僧交往密切,部分文人會以“居士”等名號自居。
從佛教發(fā)展的軌跡來看,蘇軾生活的年代,事實上是一個佛禪之風盛行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生廣泛涉獵佛禪典籍,與禪師僧徒多有往來,加之一生命運多舛,屢遭磨難,故希冀以佛禪智慧消解內心的苦悶,更好地面對甚至超越人生的困境。于是,在蘇軾的創(chuàng)作和思想軌跡中,保存了很深的佛禪意識,甚至有時正是這種佛禪式的生命頓悟,使得蘇軾在充滿迷霧的人生道路上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對照蘇軾的人生軌跡,再閱讀其詩詞作品,人們幾乎看到,他常常在作品中細細追思和回顧自己的生平,表達對跌宕起伏生活的禪悟和思考。蘇軾的詩詞幾乎是自傳式的,全然呈現(xiàn)當時的環(huán)境,扎根于他在某地所度過的歲月[1]P465。
一、人生如夢與空遁意識
在空遁意識與人生如夢感慨中,蘇軾走過了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磨難,體悟了人生的虛無和生命的困境。早在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所作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嘉佑元年,蘇軾兄弟同父親一起赴京趕考,路過澠池,在那里的寺院投宿過。寺院中的老僧人曾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五年后,蘇軾又路過此地,發(fā)現(xiàn)老僧人已經去世,感慨物是人非并寫下這首詩。楊義在《中國古典文學圖志》中指出:“再度到澠池而見僧死壁壞,由此升華出‘雪泥鴻爪’的人生倏忽感,觸及了人類普遍性的精神焦慮。以哲理帶動和升華詩情,帶有明顯的宋詩重筋骨思理的特征。由于禪宗感悟的觸發(fā),蘇軾寫了一些頗為意味發(fā)越的理趣詩。”[2]P137
詩中蘇軾就用“雪泥鴻爪”的譬喻寫出了人生的變幻莫測、虛幻渺茫。此后妻子與父親相繼亡故,加之與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轉任地方,在仕途和個人生活中屢遭變故,此種感受愈來愈強烈。后來,“烏臺詩案”幾遭亡命的慘痛經歷更使他體會到人生的空幻與虛無。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有《蘇軾的意義》的專章論述,他指出:“蘇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3]P197其實,蘇軾的創(chuàng)作中也多有這種人生空遁之感,如“君臣一夢,今古空名”(《行香子?過七里灘》),“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西江月?黃州中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
檢討蘇軾“人生如夢與空遁意識”思想的根源,莊子《齊物論》與佛教《金剛經》均有這樣的說法。但莊子講“如夢”,目的在于否定儒家的人生價值追求,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知莊子對人生本身還是肯定的。《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從根本上認為人生是虛幻的。聯(lián)系蘇軾的文學創(chuàng)作,“夢即是覺,覺即是夢”在句型句意上完全是佛教用語“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翻版,晚年作《六觀堂贊》曰:“佛言如夢,非想非因。夢中常覺,孰為形神。”均言夢,夢即空,故“人生如夢”,空幻無實,文詞互證,則可推知蘇軾“人生如夢與悲劇意識”思想已經超越了莊子的人生觀而以大乘般若空觀為其內在理據(jù)。
二、隨遇而安與佛禪妙悟
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傳統(tǒng)思想影響下,蘇軾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更能隨遇而安。這里對佛禪的認識和禪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獄后,蘇軾痛定思痛,他寓居佛寺之中,研讀佛教典籍,“蓋歸誠佛僧,求一洗之”(《黃州安國寺記》)。在佛禪智慧的浸潤下,在對憂患人生的反思中,蘇軾形成了坦然面對現(xiàn)實苦難的人生哲學,即隨遇而安,超然物外。
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論及蘇軾所學時說:“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謂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由此可以看到蘇軾的思想演變和發(fā)展,他先是為吸收儒家治平思想,重實用之學。后學習道家思想,特別是莊子的思想深得其心。在貶謫黃州之后,他漸漸感到心灰意冷并且發(fā)現(xiàn),佛家思想在深刻影響著他。蘇軾終以佛家思想貫通超越儒、道,并且能夠做到博辯無礙,構建卓然獨立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境界。
宋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貶謫黃州,躬耕東坡,元豐五年建筑起“東坡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是年三月七日,蘇軾途中遇雨,遂借題發(fā)揮賦《定風波》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晴。
詞中“風雨”象征人生的坎坷憂患,在“風雨”來臨之際,“何妨吟嘯且徐行”,任憑風狂雨嘯,一心坦然,隨緣任運,“一蓑煙雨任平生”。而在風雨過后,回首反思這一段經歷,則風雨晴晦俱為外界之變化,只要心無所往。“造物雖駛如余何”(《百步洪》),雖處憂患之中卻坦然超脫,安閑自在。哲宗元v元年,友人王定國南遷歸,蘇軾問其侍兒柔奴:“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即是吾鄉(xiāng)”。蘇軾因而賦詞一首:“試問領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雖是戲謔之言,其中亦有蘇軾真意存焉,蘇軾嘗云:“只從半夜安心后,失卻當年覺痛人”(《錢道人有詩云直須主人翁作兩絕戲之》),“逢人欲覓安心法,到處先為問道庵”(《和子由寄題孔平仲草庵次韻》),可茲為證。
晚年貶謫惠州,蘇軾寄信友人:“某睹近事,已絕北歸之望,然中心甚安之”(《與程正輔提刑二十四首》),可知淡看人生榮辱,努力保持隨遇而安的超然樂觀心態(tài),正是蘇軾面對政治迫害時一貫之作法。蘇軾能達此人生境界佛禪智慧功莫大焉,蘇子自云:“平生學道,專以待外物之變,非意之來,正須理遣爾。”(《與滕達道二十三首》)此處所提之“道”與“理”,當指佛禪智慧,有詩為證:“得酒相逢樂,無心所遇安”(《送范景仁歸洛中》),“無心”即無念無往,“但應此心無所往,造物雖駛如余何”,對境無心,不以外物縈懷,故能隨所遇而安。可見正為參透禪宗生滅無住之理,理得而后心安。故于外物紛然變幻之際,自己飽受坎坷浮沉之時內心洞達空明,無有滯礙,而能神閑氣定,超然樂處。哲宗元符二年,蘇軾貶謫海南,其《減字木蘭花》詞云:“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描寫海島絢爛春光,洋溢著詞人的喜悅之情,正是蘇軾隨遇而安、樂觀曠達心態(tài)的絕好體現(xiàn)。
三、詩意人生與空納萬境
宋紹圣四年(1097年),蘇軾責授瓊州別駕,六月渡海,七月抵達儋州貶所。在海南,蘇軾更加苦悶,但當他寫詩的時候,卻又多少有些心滿意足,他和寫陶淵明的詩歌,也做多首《飲酒》詩,其中一首:“我不如陶生,世事纏綿之。云何得一適,亦有如生時。寸田無荊棘,佳處正在茲。縱心與往事,所遇無復疑。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這首詩歌說他不能像陶淵明一樣歸隱田園,但內心是坦蕩祥和的,遇事順其自然,與人和善往來隨緣。這種境界反而增添了日常生活的一份詩意。
在蘇軾很多不拘一格的詩詞作品中,無疑受到很多佛教的影響。在《送參寥師》中,有討論佛教與書法、詩歌藝術表達之間關系的文字:“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閱世走人間,觀身臥云嶺。”對于蘇軾來說,文學的實現(xiàn)在于文字達成道之自由活動活躍及捕捉自然的律動。蘇軾提出“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道蘊含在寫作活動本身,其活動應如自然的律動那樣自由與自動自然。要獲得這種境界必須經由心之虛靜。[4]P98
在這首《送參寥師》中,蘇軾最初的寫作動機應該是勸告參寥作詩的時候感情不能太充溢、文辭不可太華麗。蘇軾認為,藝術表達應以“佛教無我、超越情感”的理念為基礎。“空”與“靜”并非目的本身。它們可以用來強化藝術家對自身、對周圍世界的意識。蘇軾對“淡泊”的呼喚,提醒我們思考宋代審美趣味中的佛教維度,或至少是這種審美趣味與佛家修道理想的兼容性[1]P148。
總而言之,蘇軾是要攫取佛禪智慧的內在精神以充實、完善自己的思想境界。他在佛禪智慧實用入世方面做得很好,然而,他不癡迷其中。蘇軾的佛禪智慧是有他自己的人生色彩的,這種思想的形成也對他的整個人生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面對各種境遇,蘇軾都幾乎超然于生命的困境之上。這當然得益于佛禪智慧的饋贈,在詩人困苦悲涼的生命中,發(fā)揮化瘀散痛、解毒療傷的功用。
參考文獻:
[1][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劉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1375年之前.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2]楊義.中國古典文學圖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
篇8
相形之下,宋人的消夏方式可謂別有一種自在的情趣。須知,至晚從唐代起,對于富貴階級來說,起居與寢息的場所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進行應季的轉移。冬季在正房之內搭設暖閣以避寒;春秋兩季喜歡以小樓的二層為寢室,以此避免潮氣,并且求得清爽敞亮;入夏,則移到園林深處跨水而立的軒亭當中,在此度過炎炎暑熱的時光。一如蔡伸《卜算子》詞中有道是:“小閣枕清流,一霎蓮塘雨。風遞幽香入檻來,枕簟全無暑。”一所小巧亭閣架設在荷香清新的蓮塘之上,在其內安設床臥,便是詞之作者夏日的寢所。
與今日為了隔熱盡量將房間封閉不同,古時尋求的是散熱通風,因此,消夏水亭的四面門窗一律拆卸下來,形成完全開敞的狀態(tài)。但是在亭檐下會垂掛一圈竹簾,既圍護起亭內的私密空間,又能抵擋日曬:“翠幕成陰簾拂地。池館無人,四面生涼意。荷氣竹香俱細細。分明著莫清風袂。玉枕如冰簟似水。才亸橫釵,早被鶯呼起。今夜月明人未睡。只消三四分來醉。”(程垓《蝶戀花》)水亭窕然踞于一池碧水的上方,坐擁滿池的蓮荷綻妍搖碧,荷葉間且有鴛鴦、彩鴨容與清波,池周圍也是花木蔥蘢,竹柳相繼,于是,涼風攜帶著荷花與碧葉特有的香氣,從四向一起襲入簾隙,讓人非常的適意。
在全然呈開放狀態(tài)的亭、軒之中,防隔蚊蠅等飛蟲的紗帳自然是必需的設置,否則僅僅蚊叮就讓人無法安寧。宋人將紗帳稱為“紗廚”,最大用場當然是夜晚睡覺休息的寢所,所以其內的家具以藤床為主,床面鋪竹席、放瓷枕,都是生涼的寢具。另外,紗廚上會掛有茉莉等香花串成的長絡,吐散著花香;廚內還安有香爐,焚炷起香芬一縷;床頭設放冰盤或冰盆,盛滿大塊的天然冰,散發(fā)著絲絲涼意。
實際上,當時還有一種格外巨大的紗帳,叫做“漫天帳”。一旦將漫天帳架設在水亭內,就可以把床、桌乃至書櫥、承物架都搬到帳中,干脆把這大紗帳當作一間隔蚊蠅而透空氣的小房間,起居、睡覺都在其內進行。從繪畫中來看,漫天帳近似后世“拔步床”的形式,不僅上有帳頂,四圍垂紗,而且下有木板托底,人在帳中活動,像是走在一層地板上,這,也許是為了隔絕地氣的潮濕吧。對于士大夫來說,把小型書架與書案置于漫天帳內,便等于在這里開辟了一處臨時書房。于是,一個夏天的閑散時光,便盡可以托付給面對著一池翠碧的垂簾幽閣。
篇9
【關鍵詞】蘇軾;詞;用典;敘事性
【中圖分類號】I0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4)02-0033-6
詞在產生初期只是一種“配合燕樂歌唱之歌辭”。至北宋時期,詞逐漸從娛樂性的歌發(fā)展成為文人抒懷言志的文學體裁,且開始具備了紀事寫實的文學功能。詞所經歷的這種由“歌”向“詩”的升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蘇軾創(chuàng)造性地以用典的方式將詞引入了文人交際的領域。本文論說的以典代敘,主要是指事典摘取人物、地點或情節(jié)等核心要素來征引故事的隱形敘事特點。蘇軾正是充分利用了典故能以精簡的核心詞匯替代敘述完整故事的強大敘事,將詞發(fā)展成為北宋文人交際的重要載體。最能體現(xiàn)蘇軾詞的交際性特色的當推贈寄詞、宴游詞等。
所謂贈寄詞,是指具有明確贈寄意向的詞作,這類詞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有明確對象的。為了論述的準確性,我們這里只關注題序中表明贈、寄某人的詞作。依據(jù)這一標準統(tǒng)計,在蘇軾現(xiàn)存的331首詞中,有127首屬于贈寄詞,可見贈寄詞在蘇軾詞的創(chuàng)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從贈寄的對象上來看,蘇軾的贈寄詞僅有26首是贈女子的,其余絕大多數(shù)都是贈親友、同僚的,后者正是蘇軾詞活躍在文人交際領域的一個最直觀的反映。蘇軾的贈寄詞,大致有送、別、遇(逢)、寄、答、呈、戲、勸、遺、和、次韻等具體形式。盡管形式眾多,但依據(jù)空間距離,又可以分為贈寄者在場的贈詞和贈寄者不在場的寄詞兩大類。贈詞的主要場景有宴游酬贈和臨歧贈別兩種,需要說明的是宴游酬贈與臨歧贈別也是常有交叉的,譬如,在為餞別而設的宴席上,酬贈詞就是以抒發(fā)別情為主。為了凸顯蘇軾在別情詞中的用典特色,我們將宴別之作獨立在宴游酬贈詞之外,將其歸入臨歧贈別一類。
一、尊酒相逢,以詞紀事
蘇軾交友甚廣,宦游所到之處總是能與當?shù)氐耐拧⑽娜恕㈦[士等呼朋引伴,時常宴飲唱和,優(yōu)游于山水之間。蘇軾的宴游酬贈詞共17首,其中既有如《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的“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以優(yōu)美筆調在寫景中敘述見聞;又有如《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的“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與友人在席間的感嘆人生;還有如《少年游》(銀塘朱檻麴塵波)詞“好將沉醉酬佳節(jié),十分酒、十分歌”的佳節(jié)宴飲行樂;更有如《滿庭芳》(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詞“步攜手林間,笑挽ss”的故友重逢話舊。這些詞不僅內容豐富、情感細膩,友人之間的飲酒作樂、登游泛舟、玩笑戲嬉等無不入詞,而且在表現(xiàn)方式上,蘇軾創(chuàng)造性地為詞注入大量的敘事、紀實的成分。
蘇軾常常把宴游的具體情節(jié)和場景巧妙地搬到詞里。為了不喪失詞之語言的要渺宜修和輕靈纖柔的特質,蘇軾的以典代敘側重于把事典濃縮為優(yōu)美的語匯,借用事典的故事內容,以實現(xiàn)空靈虛沖的詞的敘事性。如《西江月》(怪此花枝怨泣)一詞,記錄朋友相聚于真覺寺中賞玩瑞香花,曹子方因不識此花而誤以為丁香。蘇軾作詞以戲之:“怪此花枝怨泣,君詩句名通。憑將草木記吳風。繼取相如云夢。點筆袖沾醉墨,謗花面有慚紅。知君卻是為情濃。怕見此花撩動”。蘇軾將司馬相如《上林賦》中誤把盧橘歸為長安物產的事典,結合司馬相如的作品語辭,提煉出“繼取相如云夢”的典面。這既寫出了一段趣事,又在字面上合乎了詞的飄逸空靈之韻味,以虛寫實。另一首《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詞: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
詞中記敘了蘇軾在離任杭州時與新任知州林子中交接之事。全詞幾乎都是直白敘述,但蘇軾巧用樂昌公主新官舊官的事典,以女子愛情事寫公務,既借典故的柔婉消解了官務移交的嚴肅性,又在語境的跳躍中產生了幽默,為詞增色不少。蘇軾借用典故實現(xiàn)了宴游詞的敘事性。豐富多樣的事典也使蘇軾的大多數(shù)宴游之作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大不同于之前花間、南唐宴游詞的浮泛抒情。
蘇軾詞中還有一類宴游詞雖在題序中沒有說明贈寄某人,但內容是以記敘文人士大夫出游雅聚之事為主。這些宴游詞也是極能體現(xiàn)蘇軾詞交際性的有力證據(jù)。
蘇軾的宴游詞通常是以詞來真實地記錄與友人的宴會和出游,可以說,是成功地實現(xiàn)了以詞紀事。《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詞就是一首典型的紀游詞,上闋“城頭月落尚啼烏。朱艦紅船早滿湖。鼓吹未容迎五馬,水云先已漾雙鳧。”在黎明前西湖月落烏啼、云水繚繞的景色中,又述說了太守未至,兩縣令先到的游湖之事。過片則是幅青山綠水間黃帽撐舟,巖上青煙升騰的風俗畫。結拍回筆平淡而有禪機的寫自己的僧榻小憩,在敘事中暗含情致。蘇軾的詞不僅紀游,還有不少紀宴佳作,他以優(yōu)美的詞筆將宴會雅集的趣事一一紀實。如《定風波》(兩兩輕紅半暈腮)上闋:“兩兩輕紅半暈腮,依依獨為使君回。若道使君無此意,何為,雙花不向別人開。”該詞生動地記載了仲秋宴上賞菊,雙花獨向徐君猷而開之軼事。再如《減字木蘭花》(回風落景)詞:“回風落景。散亂東墻疏竹影。滿座清微。入袖寒泉不濕衣。夢回酒醒。百尺飛瀾鳴碧井。雪灑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以輕盈沖淡之筆記敘了夏日雅集晁無咎之隨齋事,與詞序所記的“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漬白芙蓉,坐客俯然,無復有病暑意”結合,有虛實相生之妙。
蘇軾運用濃縮歷史故事的典故,來代替性的敘述當下之事,既古雅又增添了歷史的聯(lián)想,避免了直白生硬的敘事。蘇軾最出名的記游詞是記述密州出獵事的《江城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上闋以“親射虎,看孫郎”的孫權射虎事典,敘述自己出城打獵之事,自比孫權,其豪邁雄壯之氣勢溢于言表。下闋“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一句用馮唐易老的事典,來表白自己雖已兩鬢花白,但仍懷抱著為國馳騁疆場之凌云壯志。典故的蘊藉性特點使蘇軾得以借用簡短凝練的典面,實現(xiàn)詞之敘事的同時,又飽含深情。
二、歧路沾巾,以詞贈別
臨歧贈別詞是贈詞的又一重要類別。我們把蘇軾有明確贈送對象的、抒發(fā)離情別意的詞,包括宴席上的別情之作,都一并歸入贈別詞之列,但排除離別之時的自我抒情排遣之作,如《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雖題序為“恨別”,但只是詞人獨自踏上征途時依依惜別之情在內心的涌動,并無贈別的對象,故不視為贈別詞。根據(jù)這一標準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蘇軾贈別詞有49首。
蘇軾的“以詩為詞”之特色也充分地體現(xiàn)在贈別詞中。蘇軾詞的以典代敘,不僅借鑒了詩的抒情言志,還有詩歌描摹情節(jié)和敘述場景的藝術手法。蘇軾的贈別詞大多都有具體的情感寄托對象,往往能借典故將與友人分別的具體情境和贈別者的個人經歷等都融入詞中,使它們具有鮮明的辨識度。在贈別詞中,蘇軾通常會用事典來敘事的內容有以下三類。
一是用典故敘述臨別時的具體情境,如《昭君怨》(誰作桓伊三弄)詞,巧妙運用《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的晉人桓伊回車為尚在舟中的王子猷弄曲三調,曲終便上車離去,始終不交一言的典故,敘寫自己在江邊凄清的笛聲籠罩下為友人柳子玉送行之事。
二是常常借事典以寫實友人離別之原因、去向等贈別之人的經歷。如《南鄉(xiāng)子》(旌旆滿江湖)一詞:“旌旆滿江湖。詔發(fā)樓船萬舳艫。投筆將軍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粉淚怨離居。喜子垂窗報捷書。試問伏波三萬語,何如。一斛明珠換綠珠。”蘇軾依據(jù)友人楊元素將還朝,似有典兵之議這一特殊的個人經歷,在贈行詞中連續(xù)運用班超投筆從戎、馬援受封伏波將軍的事典,兼顧敘事與祝愿,不僅拓展了詞的內容空間,而且使詞中所表達的別情更加個性化,更加真切。再如趙晦之罷官歸去,蘇軾在送別之作《減字木蘭花》(賢哉令君):“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就用到了《論語?公冶長》記載的“楚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的典故。下闋又緊接著說:“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成功地以合縱之術游說六國,為六國相之后感嘆:“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蘇軾正是借蘇秦無良田二頃而出仕事,來自嘲歸隱而不得的無奈。又如《浣溪沙》(門外東風雪灑裾)詞,梅庭老遠赴薄職,蘇軾贈詞:“門外東風雪灑裾。山頭回首望三吳。不應彈鋏為無魚。上黨從來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時平不用魯連書”。巧用馮諼彈鋏歌無魚之事,讓友人不用抱怨地僻職閑,又以張儀贊譽上黨天下脊背之事來分析此地的重要性,最后更是反用魯仲連箭書破城事,勸慰友人放寬心態(tài)接受現(xiàn)實。張元唐回秦州省親,蘇軾在贈別詞《漁家傲》(一曲陽關情幾許)以“風流膝上王文度”收筆,運用晉人王文度雖長大成人,卻仍被父親抱坐膝上的典故,來述說友人省親得父寵愛之事,敘事貼切而有蘊藉。
三是敘寫與贈別之人的交往故事,如《醉蓬萊》(笑勞生一夢)詞中“賴有多情,好飲無事,似古人賢守。歲歲登高,年年落帽,物華依舊”,連用《史記?張儀傳》中的犀首自嘲無事好飲的事典,及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所記九九重陽宴上孟嘉落帽,并用超卓文辭對答他人嘲笑之文的風雅趣事,將自己在黃州三年的重陽節(jié)都與徐君猷在棲霞樓暢飲之事娓娓道來。再如《臨江仙》(詩句端來磨我鈍)詞:“酒闌清夢覺,春草滿池塘”,以謝靈運夢見謝惠連而得“池塘生春草”佳句的事典自比,述說與友人詩文往來、磨礪辭句的深厚情誼。
蘇軾還有連續(xù)填寫數(shù)首詞以送別摯友的情況,這種系列贈別詞更突出了蘇軾詞寫實事、吐真情之特點,可以看作是詞之敘事功能的一次升華。如熙寧七年七月于杭州送別陳述古一事,蘇軾就先后創(chuàng)作了6首詞以贈別,每首詞都配合題序,表達出了不同地點和場合下的送別情境,而典故(包括事典、語典)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敘事角色。如登孤山宴竹閣,則填《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憑欄遠眺,不禁想起晉明帝所謂日近長安遠之事典,悲嘆“天易見,見君難”,黯然神傷。追送述古,別于臨平扁舟之中,則作《南鄉(xiāng)子》(回首亂山橫),不正面寫自己佇立目送友人,而是借用唐人歐陽詹《初發(fā)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的詩句“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側面寫友人舟中回首,漸行漸遠,“不見居人只見城。”故人離別之悲凄,躍然紙上。大量的事典的靈活運用,令蘇軾的贈別詞幾乎每一首都具有了獨特的面貌,抒發(fā)著各不相同的個性化離別之情,這是對贈別詞的發(fā)展,也是蘇軾的“以詩為詞”創(chuàng)作理念在贈別詞中的成功實踐。
三、魚雁傳書,以詞代簡
贈詞與寄詞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在于,贈詞尚且有與受贈者現(xiàn)場的共同經歷作為基礎,而寄詞則是純粹的借詞來跨越時空寄予情感。蘇軾的寄詞并不止步于抒情,或者言志的限度,他通常是以詞代簡,通過詞來向親友傳達當時之事之情之志。因此,寄詞對敘事性的要求就更高于贈詞。在寄詞中,蘇軾依然是借助典故作為主要的敘事手段實現(xiàn)了以詞代簡。
如蘇軾在給章質夫的書信中寫道:“《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此書所附之詞即著名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可以是以詞代書,如《江神子》(黃昏猶是雨纖纖)題序云:“大雪,有懷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因大雪而感懷友人,且寄詞以抒思念之情。蘇軾在題序中標明“寄”、“懷”某人的詞作有2l首,其中寄其弟子由的詞最多,共5首。
蘇軾的寄詞主要有因事而作的應酬型和因情而發(fā)的傾訴型兩大類。一般說來,因事而作的應酬型寄詞是以敘事為基礎的稱贊或戲謔,故而多用事典。如因益州太守馮京平定邊亂有功,蘇軾作《河滿子》(見說岷峨凄愴)詞,詞人一方面使用唐代名將李勤鎮(zhèn)邊固若長城,韋皋平劍南八國的歷史故實來敘述并稱頌馮京防御與招撫兼施的治邊策略,另―方面又用卓文君當壚酷酒、王褒作新曲等蜀中事典,以增添馮京所治之益州濃郁的地方文化內涵。再如熙寧七年七月,蘇軾寄蘇州太守王規(guī)父之《菩薩蠻》(玉童西迓浮丘伯)詞,亦屬于因事而作的應酬型,詞中借用浮丘伯、許飛瓊等仙道事典,來敘述杭妓前往蘇州迎接新任太守楊元素之事,又用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及范蠡攜西施泛舟五湖的古人故實,調侃王規(guī)父莫留杭妓、游湖不返。一首44字的小令競連用四處事典,用事之密集,敘事之豐富,堪稱小令中的佳作。
因情而發(fā)的傾訴型寄詞,則是重在抒發(fā)內心深處的情感,故而在運用事典替代敘事之外,也時常引用前人語典,以增加表達效果。熙寧七年,蘇軾自杭州赴潤州,過丹陽時,重聞舊曲而引發(fā)思念,陷入與述古登山臨水,題詠詩詞的美好回憶中,于是作《行香子》(攜手江村)以寄述古。詞人用“繡羅衫、與拂紅塵”句,帶出魏野與寇準再度重游陜府僧舍,見當年二人題詠仍在,寇準之詩已被人用碧紗籠護,而魏野的詩則塵昏滿壁,隨從官妓用紅袖為魏野題詩拂去塵土的故事。借言昔日與友人游湖題詩之事,這里的事典雖然也有代替敘事之用,但此處敘述仍是為抒發(fā)思念之情所設的鋪墊。蘇軾將本朝名人的逸聞趣事作為典故來運用,這也是在事典使用上的一個突破。蘇軾在這類因情而作的傾訴型寄詞中,總能根據(jù)創(chuàng)作的實際需求,靈活運用典故,充分發(fā)揮事典善敘事、語典善抒情的優(yōu)長。如在《沁園春》(孤館燈青)詞:“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用陸氏兄弟少年才俊事典敘述自己與子由二人年輕時的才華橫溢、意氣風發(fā)。《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詞:“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用謝安扶病人西州的事典講述自己終將歸隱的雅志。而在《木蘭花令》(梧桐葉上三更雨)詞中,則化用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詞句,表達深夜夢回時分幽獨寂寞的思懷之情。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佳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化用《溫公續(xù)詩話》所載“月如無恨月長圓”之語,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是化用唐人許惲《懷江南同志》中的詩句“唯應洞庭月,萬里共嬋娟。”
蘇軾的寄詞大部分是抒發(fā)與友人真摯的情義和思念。這類寄詞有一個從當下到回憶再到感慨人生的基本情感模式。如在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的《沁園春》(孤館燈青)詞,即是從當下驛館的凄清孤單起筆,下闋先回憶兄弟二人初入京城的風華正茂,隨之抒懷“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的那種閑適、放曠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念。當然,不是每首寄詞都完整的具備這三段模式,且各自的出場順序也是有差別的。同樣是寄予子由的《畫堂春》(柳花飛處麥搖波)詞,就是以“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二人曾游柳湖的歡快情景開場,下闋從回憶中醒來寫及當下的風和日麗,“平野水云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接著再感嘆“濟南何在暮云多。歸去奈愁何”,遙想遠方的親人和同歸故鄉(xiāng)的夙愿。
蘇軾還有一類唱和贈答的特殊寄詞。關于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詞的群體唱和盛事便是最典型的例證。《能改齋漫錄》載:“秦少游所作《千秋歲》詞,……其后東坡在儋耳,侄孫蘇元老因趙秀才還自京師,以少游、毅甫所贈者寄之。東坡乃次韻,錄示元老”。可見,北宋唱和詞已不僅僅是發(fā)生在宴席之上的娛樂游戲,而是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憑借書信往來的文學切磋、情感交流方式。蘇軾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是一首著名的唱和詞,詞中多處化用前人語典,從歇拍的“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構思;到下闋的“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化用本朝詞人葉清臣《賀圣朝》(滿斟綠醑留君住):“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的用語,再到結拍的“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化用宋人曾季貍《艇齋詩話》引唐人詩:“君有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的意境。頻繁用典應該算是唱和詞共同的特點之一,這大概與文人唱和的心理有關,在交流之余不免有逞才之嫌。
篇10
1 以人教版高中新課標教科書語文必修4為代表的很多教材、教參視為倒裝句,許多名家也持此說,如唐圭璋、胡云翼、鐘振振等。人教版教材視為“應笑我多情”,譯為“應笑我多愁善感”,滬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也如之。
2 臺灣鄭騫先生講詞時說:前面寫的周公瑾是小喬初嫁了,小喬是他的妻子,所以這里的“多情”指坡夫人。坡夫人姓王,后來死了。東坡曾寫《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來悼念她。故國是東坡的故鄉(xiāng)。是說如果死去的妻子魂魄歸來,那多情的妻子就會笑他。說小喬初嫁的時候,周瑜這么年輕,就有了這么大功業(yè)。你坡將近五十歲了,一事無成。幾乎死在柏臺監(jiān)獄里,現(xiàn)在被貶在黃州,衣食溫飽都很困難。所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68頁)
3.葉先生明確不同意鄭騫說,葉先生認為:詞題《赤壁懷古》,故國呼應詞題,應該指赤壁,是三國時的孫吳,指如果周瑜的魂魄來游故國。他前面一直寫的是赤壁,是周瑜,所以,我以為故國說的是吳;神游說的是周瑜的魂魄“故國神游”。我今天憑吊你周公瑾,假如周公瑾死而有知,回到你當年的赤壁來,多情應笑——不一定自己的妻子,才對自己多情——多情,是說如果周瑜有情的話,他就會笑,笑我坡。“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說的是神游赤壁的周瑜,他應該也多情,笑我蘇軾早生華發(fā)。(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68頁)
4 文繼炬老師《〈念奴嬌·赤壁懷古〉二題》(《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08年第3期)則認為:“多情”可釋為多情人,而不能簡單的解作自作多情……此“多情”指周瑜。
5 浦江清先生則認為:東坡詞“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多情”必指當時同游之聲妓而言。柳耆卿《玉女搖仙佩》:“擬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談何容易。細思算,奇葩艷卉惟是,深紅淺白而已。爭如這多情占得、人間千嬌百媚。”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fā),今日白發(fā)紅顏,亦不妨老學風流也。①
對于以上五說,筆者同意浦江清先生的言論,這里“多情”為“美人”。《漢語大詞典》②【多情】義項②指鐘情的人。宋張先《南鄉(xiāng)子·京口》詞:“春水一蒿殘照闊,遙遙,有個多情立畫橋。”宋蘇軾《蝶戀花》詞:“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懶上雕鞍悶不勝,此心如醉為多情。空垂眼底千行淚,難阻天涯萬里程。”清納蘭性德《太常引》詞:“無憑蹤跡,無聊心緒,誰說與多情?”
即使蘇軾其他詞作中,“多情”指代“美人”的也較為常見,如:“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蘇軾《木蘭花令》)“邃院重簾何處,惹得多情,愁對風光。”(蘇軾《雨中花慢》)“淡紅褪白胭脂涴。苦被多情相折挫。”(蘇軾《蝶戀花》)
其他詞作更是比比皆是,如:“怎奈向,贏得多情懷抱,薄倖聲名。”(晁端禮《夜行船》)“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秦觀《江城子》)“記多情、曾伴小闌干,親攀摘。”(葉夢得《滿江紅》)
綜上,“多情”指代“美人”(“紅顏”知己),是完全可行的。竊以為,若此,則東坡是“借他人(歌姬)之酒杯,來澆自己心中之塊壘”,全詞前后形成對比,通過映襯,表現(xiàn)周瑜年輕有為,英姿奮發(fā)、建功立業(yè)者的英雄形象;以襯托詞人壯志未酬,早生華發(fā)、年華虛擲的形象。此也與后“人間如夢”相諧,抑郁沉挫中道出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而“一尊還酹江月”,則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余音裊裊。
順便說一下,此“多情”,可與其《江城子·密州出獵》之中:“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中“傾城”相參看,“傾城”為借代修辭,代美人(即歌伎)。
《漢書·外戚傳》載: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典出《詩·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此后,古詩詞中常用“傾城傾國”來形容女子的絕色美麗,或簡稱“傾城”“傾國”:
一顧傾城國,千金不足多。(張華《輕薄篇》)
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阮籍《詠懷》)
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稀。(李白《白纻辭》其一)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白居易《李夫人》)
算何止、傾國傾城,暫回眸、萬人斷腸。(柳永《柳腰輕》)
繡簾高卷傾城出。(蘇軾《菩薩蠻》)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吳偉業(yè)《圓圓曲》)
古語有云:“食色,性也。”對美人的歆羨,對美人的欲望,是人性的最基本要求。其實,我們也不必把坡看做一位道貌岸然者,東坡更應該是位風流倜儻的翩翩君子。對此,可參看林語堂《坡傳》的相關章節(jié)。此外,蘇軾筆記《東坡志林》曾載一小故事:
昨日太守楊君采、通判張公規(guī)邀余出游安國寺,坐中論調氣養(yǎng)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難在去欲。”張云:“蘇子卿嚙雪啖氈,蹈背出血,無一語少屈,可謂了生死之際矣,然不免為胡婦生子。窮居海上,而況洞房綺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眾客皆大笑。余愛其語有理,故為記之。
正如林語堂先生在《坡傳》里所說: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或譯為“是假道學的反對派”)、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坡的全部……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③
我若說一提到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坡的一切了。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
東坡確是一位懂得生活情趣的士大夫,他是不會也不屑假作道學、假作正經的,因此,筆者以為,則此“傾城”與“多情”可以互證、相互參看,代指“美人”,林語堂先生所言不虛。
參考文獻:
①浦江清著《無涯集·詞曲探源續(xù)錄》,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②《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③林語堂著、張振玉譯《坡傳》,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