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紛飛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9 22:0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雪紛飛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雪紛飛的詩句

篇1

寫雪最傳神的是唐代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裘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首詩從感覺、視覺、聽覺的角度,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一場夜雪。風格凝重古樸,清新淡雅。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這是元代詩人黃庚的《雪》中的詩句,以“玉萬家”比喻大雪紛飛,家家戶戶的屋頂都蓋上厚厚的雪。這里把雪比作玉,多么潔凈、明亮,大雪覆蓋下的村莊又多像一幅淡遠朦朧的水墨畫啊!

晉代的謝道蘊《詠雪聯句》中曾寫道:“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把下雪比作仿佛是風把柳絮吹得滿地皆是,很有特點。關于這首詩還有一個典故。當時正值隆冬,大雪封門,謝安一家賞雪賦詩,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道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為稱賞。后世也常把女子的文學才能稱為“詠絮才”。

唐代宋之問的《苑中遇雪應制》詩也很有特點:“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他說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還以為昨夜庭院枝上開了花,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貼切。

“亂云低薄幕,急雪舞回風。”這是杜甫筆下的雪,它是黃昏時分亂云飛渡,引來回風急雪飛揚。這樣的雪,另是一番景象。

唐代詩人高適也有寫雪的名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意思是落日黃云,大野茫茫,只見遙空斷雁,大雪紛飛。作者以此來抒發悲涼的氣氛。

雪還可以喻志。以雪喻志比較有名的要數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是柳宗元在長期流放過程中復雜心境的寫照。在流放期間,他有時悲觀憤懣,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有時又不甘屈服,力圖有所作為。他的另一首詩《漁翁》這樣寫道:“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這里的漁翁,超塵絕俗,悠然自得,是前一心境的外化。而這首詩中的漁翁,特立獨行,凌寒傲雪,獨釣于眾人不釣之時,正是后一種心境的寫照。

篇2

古人推崇忠孝節義,禮尚往來,法道行天下的社會制度。在封建制度統治的2000多年中,幾乎沒有突破這座籬墻。像新桃舊符年年看更,內容沒有改變。選拔人才的標準也遵循這一原則。多少人才在制度的磨損下自然消耗了,多少新觀念新思維被扼殺在腐朽里。無法抗衡的渺小心理,只能用手中的筆寄語理想,實現心理上的暫時補缺。可是有一個人用實踐來體現自己的理想,在等級森嚴的禮教中,簡直是個奇跡,這個人叫柳宗元。

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官至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他寫的散文句句體現著真情實感,散發著博大深厚的愛心。我認識他,是從欣賞他的《捕蛇者說》知道的,這是作者被貶永州時所作。看到百姓的苦難和毒害,他心如刀攪。中學課本一直把它列為必讀古文,從小對他記得相當真切。因為沒有讀過他的詩,對他理解的局限性,在以后的閱讀中常常抱愧仰望。今天用他的一首詩來憑吊這位散文大師,我心中的感動又像看到新的風景呈現。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大師所有的詩句中我最為欣賞的一首。從絕景意化,也許會把他的思維與姜太公釣魚那種情景聯想。孤獨專注,避世清高,有洗脫紅塵的寂傲。從字面理解,我們似乎看到了大雪彌漫的峭仞江邊,鳥與人早已退隱匿跡,只有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在孤舟上,一竿在手,獨釣于江雪之中。這是他的向往和追求?還是大師另有所指?大雪紛飛,他忘記了自己在做什么,空寂憫人,他在等待什么。形立江中,思游天外,漸漸江河被雪覆蓋,他融入了潔白的世界里。那種暢想和境界,他向雪中的魚兒傾訴?還是默默向上帝祈禱?獨釣寒江雪,外邊的變化已經不能影響到他的專注深情,他手中的竿子和孤舟雪影,正好是悠然安然的姿態,遺世獨立的精神。立于自然,在向往的純潔里融入自然。從清晰到模糊,從模糊到最后隱匿,正好歸結到生命的曲線,一點一點走向靜態。

這首詩的背景應該是唐朝的前中期,政治由明轉暗。他希望國家強盛,政治清明,人民安居落業。與好友劉禹錫一起組成了革新派。沒想到一腔熱血被達官顯貴扼殺了,他被流放到永州,繼而又流放到柳州。我們從大散文家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一文得知,他在永州被衡湘學子尊為導師;在柳州時,他制定的州法,解救上千婦女回家。就在他得知劉禹錫被流放到播州時,他含淚上書,要求皇上改派自己去,因為那里的條件不適合好友去,好友有一位古稀多病的母親,他要好友去永州。不過,他上書中皇上知情已經改派。就這樣一位大師,默默在柳州為百,終老在那里,百姓為紀念他的功績,專修《柳侯祠》讓后人憑吊。

雪里呼喚千百遍,心猶未老難留連。多少志士仁人孤飲雪魂,獨賞天嵐,隨風而去。用張志和的《漁歌子》作為對調: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兩種不同的風景,兩種忘世的情懷,給我們以多種啟發的方向。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詩意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從語文課堂的角度講,徜徉于小學語文閱讀情境中的師生雙方更應當是詩意的創造者和享受者。在浩瀚壯美的語文海洋中暢游,聆聽攝人心魄的文字組成的音符,欣賞至美語境帶來的畫面,讓學生在詩情詩境中感受語言文字之美,這正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意。然而,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和應試教育體制的束縛,目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想象、激情、美感以及詩意缺失,令人擔憂。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呼喚詩意的回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小學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是體現美、呼喚詩意的學科。在人們美好的童年里,接受美的、詩意的教育滋潤與洗禮,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認知和諧互促,共同發展。讓兒童在閱讀教學中感受到詩意的情境,能培養他們敏銳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彰顯語文閱讀教學的魅力與價值。因此,要讓語文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心靈雞湯,就必須關注詩意化教學的回歸。

二、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詩意的褪色

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字、詞、句營造的至美詩意和教材文本解讀中的詩意情境已經被淡化。一方面,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更加關注的是考試的重點,忽視了對語文閱讀的審美教學;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對于新課標的實質和內涵沒有深刻、正確地理解,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流于形式,盲目地嘗試和開展多種形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名目繁多的各種公開課,只求其表的所謂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等,使師生疲于應付,陷于迷失,無暇顧及語文教學中詩意的營造與感悟。

三、語文閱讀教學中詩意的營造與挖掘

古人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將學生帶入如沐春風的詩意課堂中去,作為教師,首先要熟稔教材,讓自己首先能進入文本,有所感動,再將這種感動傳遞給學生。

1.靈活導入,創造詩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導入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之一,好的導入有利于把學生成功帶入文本情境,使師生與文本和諧共融。在詩意閱讀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利用靈活而富有審美意境的導入來創設詩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我們愛你啊,中國》這一首現代詩歌的閱讀教學時,我利用欣賞歌曲《我愛你,中國》來導入課堂,學生們欣賞著祖國奔騰的激流、飛濺的瀑布、潺潺的小溪、如煙的云霧、奇異的住宅、五彩的服裝……欣賞著一幅幅圖畫,感受著歌曲雄渾的情感、豪邁的激情、深情的贊頌,加上我的激情朗誦,為詩歌的學習營造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氛圍,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審美情趣。這種境界,孩子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幅幅靜止的畫,不再是那激昂抑或抒情的樂曲,孩子們面前呈現的是一首首沁人心脾的綺麗的詩句,孩子們愛國之情高漲,對文本的認同感加深,課堂學習效率很高。

2.潛心詠讀,體悟回味

教師應該是學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引導者和守護者。在進行閱讀教學詩意點的營造與挖掘過程中,教師不能以自身的講解代替學生自己的情感體悟與詩意感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地引導學生通過吟詠、朗讀,展開思維想象,去與文本的作者進行對話,感受作者在文中孕育的深情和美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在學生自由地出入文本內在詩意境界的過程中,感受美、啟發志、激蕩情。

例如,在課文《我愛你啊,中國》的教學中,我在對課文進行了泛讀之后,為了讓學生們真正地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愛國情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我讓學生進行自由朗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律動來自行地朗讀詩歌,然后又讓學生默讀,細細品味詩歌中的充滿詩意的語言,反復咀嚼詩歌中作者表達的深情,最后讓學生在樂曲伴奏中齊讀,讓學生共同抒發和表達他們熱愛祖國的深情,與作者在詩歌中的感情進行唱和,產生共鳴。利用這種策略來挖掘文本中的詩意,讓學生全身心地沉浸于祖國壯麗山河的驕傲與自豪中。學生在這種環境中也成了作者,隨之想到更多令人陶醉的詩句。在這堂課結束之后,學生的情感還久久地停留在那激情、豪邁、真摯的愛國情感中。

3.多層引讀,情感升華

任何文章,僅僅停留在字面的教學只能是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讀書中凈化心靈,感悟文本的主旨。《山谷中的謎底》一文,淺顯易懂,但是學生們能不能真懂?僅僅停留“謎底”那是很淺薄的,當學生們學到松樹在風雪中屹立時,我適時設置情境:大雪紛飛,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那鵝毛般的大雪飄落在松樹上,“大雪壓青松”。再看看松樹——(學生讀雪松彎曲、反彈的那段話)大雪仍舊紛紛揚揚地下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雪越積越厚……是呀,“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看著漫天的大雪,看著這堅強的松樹,我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學生讀,略)是呀,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一路都是鮮花和掌聲,還有更多的荊棘和坎坷,這時,我會暗暗地對自己說——(學生讀,略);當朋友遇到困難時,萎靡不振,我會深情地對他說——(學生背,略)。不同層次的讀,學生們已經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學生在詩一樣的語境中感受詩一樣的人生,豈不快哉?

4.以美怡情,詩意想象

“想象是創造之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在發展語言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以美怡情,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的情感與詩人在詩中所寄托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在講授《少年閏土》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放著一段舒緩的音樂,伴以自己抒情的朗誦,“在寂靜的夏夜,乘著陣陣微風來到無垠的海邊,海浪輕輕地拍打著海岸,一輪明月緩緩升起,海浪,月色,清風,令人心曠神怡。近處,是一望無際的西瓜地,一片豐收的田園景象。”然后深情朗誦課文的第一段話,學生在樂曲和我的誦讀中,好像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碧波粼粼的海面,看到了金黃的圓月,看到了那神奇畫面中有一個戴項圈的英俊少年在那里看瓜刺猹,還看到了機靈狡猾的猹怎樣敏捷地從少年胯下逃走。學生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在如畫的情境中欣賞到一首令人魂牽夢繞的詩。

條條大路通羅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詩意的挖掘之策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摸索、總結,將詩意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充滿著期待與渴望的童心里,讓語文教學為學生插上翅膀,自由飛翔在詩意的天空中,感悟生活和人生的大美。

參考文獻:

[1]劉浩.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基礎教育,2004(12).

篇4

這種“反愚公”現象甚至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個別老師和學生大肆批判愚公破壞生態環境,甚至說愚公道德敗壞,因為他使用童工(“始齔”“遺男”),他還與寡婦(“孀妻”)有瓜葛。

凡此種種,是對文本的正確解讀嗎?這樣的引導對學生是否有益?是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還是培養了學生反傳統的駁辯精神?依我看,這只能是對優秀文本的褻瀆。

無獨有偶,近來,批改學生練習,發現一則很古老的笑話: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這則笑話中的“執竿者”做事不懂思考,不知變通,固然可笑;而那位“老父”自作聰明,好為人師,胡亂指揮,弄巧成拙,不僅可笑,而且有害。

這則笑話諷刺了既蠢笨又不肯動腦筋的魯國人和同樣愚蠢卻又自作聰明的老人,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時,應開動腦筋多想想,不能輕信盲從。而在學生的作業中卻出現了令人驚訝的答案,有多位學生贊揚“老父”愛動腦筋、樂于助人,這豈不大錯特錯了?

前不久,聽了一節市級公開課。課上,老師列出了一系列古詩句,讓學生辨別這些詩句分別表現了哪一季節的景物特征。當問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一詩句時,不少同學說是寫春季的,但是有幾位同學反對,反對的理由是:“讀詩要看得仔細全面,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絕句》,《絕句》的后兩句是‘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既然有雪,就應該是冬季。”這位老師不知是因為緊張還是真的未領會此詩的意思,在聽完學生的回答后居然點頭默許,聽課的所有同學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怎么會是這樣呢?明顯描寫春天的詩句怎么變成描寫冬天的了?我不知這位老師在備課時是否想過這個問題。這首詩的意思是:兩只黃鸝在翠柳里鳴叫,一行白鷺正飛上藍天。從窗口可以望到遠處西山上長年不化的積雪,門外江邊停泊著行程萬里而來的東吳的船只。

我們應該明確,即使是夏季,那高山巔上尚有積雪,何況春天或早春呢?詩句中含有“雪”字不一定是寫冬景,詩句中含有“春”字未必就是寫春景。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詩中雖然含有“春風”“梨花”,但它寫的是冬天大雪紛飛的情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中雖然含有“二月”“花”,但它寫的是秋天霜染楓林的景象。在學習古代詩歌時,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需要慎重去對待。在對文本解讀時,應注意文本的全貌,否則就會鬧笑話。

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理解文本內容,深挖作品主題,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的習慣,這無可厚非。我就經常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以便透徹理解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巧改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興致盎然。如在教學《一面》這篇課文后,我引導學生對其中一句話做了改動,把“竹枝似的手”改為“樹枝似的手”,學生在淺淺一笑后思考:為什么把魯迅的“手”比作“竹枝”而不是“樹枝”“小棍”呢?通過思考,學生明白“竹枝”象征了一種氣節,這里的“竹枝”不能用“樹枝”“小棍”等來代替。有個學生當場就吟誦了贊頌竹子的一首詩:“根生大地,葉拍蒼天,未曾出土先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

再如在誦讀《,你在哪里》一文時,通讀課文后,我問學生:“為什么詩人要面對‘高山’‘大海’‘森林’‘大地’這些物象而呼喚呢?是否可以把這些詞語改為‘轎車’‘房子’‘美女’‘鈔票’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邊大笑,一邊紛紛查閱資料,反復誦讀原文,深入評析語言,明確了“高山”“大海”“森林”“大地”這些意象體現了一種崇高美,充分展示了總理的寬廣胸懷。通過設疑答疑,故意改換課文內容,不斷與文本對話,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雖然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的意義,由讀者決定,我們的語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拓展延伸,但是,拓展應注意立足文本,不能走火入魔,過分標新立異,東拉西扯,偏離主題。

篇5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詩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堂教學的情感源于學生、教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組織學生深入地對課文進行閱讀,讓學生帶著問題探討去讀書;帶著情感體驗去讀書;體味語言文字所滲透的情感,頓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技巧,最后達到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

一、靈活導入,創設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精心設計導入語,有利于把學生成功帶入文本情境,使教學成為“我”高興參與的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情境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興趣和質量,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在詩意閱讀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創設詩意的情境來導入,情境創設容易使學生受到情感的震動,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受到了熏陶,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主動,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

例如,在進行《我們愛你啊,中國》這一首現代詩歌的閱讀教學時,我給同學們播放歌曲《我愛你,中國》來導入課堂,學生們欣賞著祖國的萬里長城、 奔騰的黃河、天山的牧場、沙漠駝鈴、南國的水鄉、北國的冰城、海南的椰樹、寶島臺灣的日月潭、的布達拉宮、陜北的黃土高原、云南的石林、巴山的蜀水、泰山的巍峨、奇異的住宅、旖旎的風光……欣賞著一幅幅錦繡河山的圖畫,傾聽著雄渾的高亢樂曲,感受著豪情滿懷的贊頌,再加上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讀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激起火花,為詩歌的學習營造了一種詩情畫意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審美情趣。讓他們欣賞到了祖國景色的壯美,也感受到了作者語言的優美,這種境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孩子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幅幅靜止的畫,不再是那激昂抑或抒情的樂曲,孩子們面前呈現的是一首首沁人心脾的綺麗的詩句,創設這樣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了詩人那種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扣住了學生心弦,孩子們愛國之情隨之高漲,對文本的認同感加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學習效率很高。

二、潛心研讀,體悟回味

小學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讀中思考,讀中體驗,讀中感悟,讀中品味。要求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自主感悟,用心去品味、揣摩課文的語言文字,在讀中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在學生自由地出入文本內在詩意境界的過程中,感受美、啟發志、激蕩情。

例如,在課文《我愛你啊,中國》的教學中,多讀是感悟感情基礎的方法。聽錄音朗讀,為了讓學生們真正地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愛國情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再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自由朗讀詩歌,接著讓學生進行默讀課文,用心品味詩歌里面詩情畫意的語言,反復揣摩詩歌中作者表達的感情,再讓男生與女生各合讀一遍。最后讓全體同學在配樂伴奏中齊讀,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愛祖國的熱情讀出來,感受作者的這種深情,與之產生共鳴,從而挖掘文本中的詩意,讓學生全身心地沉浸于祖國壯麗山河的驕傲與自豪中。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之中理解了作者愛國情感,受之熏陶感染,激發了他們愛國之情,思維激發,聯想到了更多令人陶醉的愛國詩句,并決心為祖國的更加繁榮昌盛奉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堂課結束之后,學生的情感還久久地沉浸在那激情、豪邁的愛國情感中。

三、多層引讀,情感升華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僅停留在書面的教學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讀書中凈化心靈,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啟迪,感悟文章的主旨。《山谷中的謎底》一文,淺顯易懂,但是學生們能不能真懂?僅僅停留“謎底”那是很淺薄的,在學習中我適時設置情境:“大雪紛飛,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那紛紛揚揚的大雪飄落在松樹上,再看看松樹是怎樣的呢?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看著漫天飛舞的大雪,再看看堅強不屈的松樹,我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哪些道理呢?學生各抒己見,

有的說:“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各種挫折、困難都會出現在我們的人生里,但是只要我們對生活抱有希望,那么任何挫折都會被我們打敗。”有的說:“人生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開心,也有失落。那么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有的說:“在困難面前,我們要學會勇敢和堅強。”有的說:“面對困難,不是埋怨,應該保持冷靜……”有的說:“在挫折中奮起,越挫越勇、百折不撓。”……

學生們暢所欲言,說明已經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學生在詩一樣的語境中感受詩一樣的人生,明白了人生哲理,因此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四、以美怡情,詩意想象

“想象是創造之母。”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的情感與詩人在詩中所寄托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篇6

關鍵詞:詩中意象;思想感情;藝術手法

作為各地高考的必考題目,古詩詞鑒賞一直就是教學中的難點,因此研究這一題型的解答策略很有必要。下面是筆者的一點淺陋心得,與大家探討。

一、準確理解詩歌中的意象

我們常常把作者寫入詩中的物象稱為詩歌意象。在中國古代詩歌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意象形成了其獨特的含義。如,“楊柳”“長亭”“酒”成了送別詩中的“常客”;思鄉時候更是不能沒有“月亮”與“鴻雁”;愁苦時,“梧桐”“細雨”“芭蕉”“高樓”常伴主人公左右。“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諸其上,因此,只有準確理解詩歌中的意象,才能正確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如,2012年江蘇高考卷考查到秦觀的《江城子》,出題者要求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并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這就需要考生在準確把握這首詞關鍵意象的前提下作出回答。首先要結合詞的內容分析“楊柳”“飛絮”分別代指什么,“楊柳,代指初春季節,暗指戀人分別;飛絮,代指暮春季節,暗指青春流逝。”再結合意象的內涵來歸納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傷春離別之情,久別懷人之情”。

二、準確把握詩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有效提示點之一――詩歌題目

古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就已經自覺地對詩歌進行了分類,而題目常常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分類標志。比如,看到《送魏萬之京》《別董大》《贈汪倫》,就知道此詩屬于送別、離別類,《詠柳》應該是詠物詩,《詠懷古跡》就是懷古詩等。古詩中通過題目就可以直接分類的有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別詩,其他類型的則一般不適用此法。

2.有效提示點之二――詩歌作者

詩歌作者不同,所映射的時代背景就會不同,藝術風格也會不同。比如,蘇軾詞開“豪放”一派,不僅僅是因為他人生中的兩次被迫害,主要是他學識淵博,思想通達,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圍中如魚得水,這種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的思想成為蘇軾人生觀的哲學基礎,同時極大地影響著他的文學創作。所以,我們如果了解作者的身世和思想,就能更好地理解詩歌。

3.有效提示點之三――序言、注釋和題干

有經驗的語文老師在平時都會對學生強調語文考卷本身信息的重要性,如果出題者給學生提供序言、注釋,或者在題干中告知與詩歌相關的信息,考生就一定要重視。

詩歌正文之前的序言,或交作時間,或交代時代背景,或交作原因,比如,蘇軾詞《定風波》的序言,讀者對作者的“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的感覺就很明顯了。

詩歌注釋有時會成為理解題目的關鍵。如,2012年遼寧卷《初見嵩山》的注釋,2012年重慶卷《鷓鴣天》的注釋,2012年安徽卷的注釋,這些注釋都有助于解答題目。

命題人有時會在題干中為考生答題做一點暗示。2011年湖北卷考查了劉敞的《登城》和蘇軾的《望湖樓晚景》,題目⑴內容:“兩首詩均寫景色但有異,《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登城》寫的是什么?”命題人一邊說“景色有異”,一邊說“疾風驟雨”,那答案自然是“細雨”。

4.有效提示點之四――找到關鍵字眼和句子,明確思想感情

關鍵字眼主要是指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動詞和形容詞居多。如,2012年湖北卷考查賈島的《送鄒明府游靈武》,其中“藏”“透”二字極妙。“藏”字,寫人走過的痕跡很快被大雪覆蓋,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大雪紛飛的邊塞景象;“透”字則寫出了刺骨的寒風、單薄的衣衫。這是鄒明府任滿離職的場景與感受,展現了鄒明府的清廉形象和作者賈島對鄒明府的敬佩。

關鍵句子與關鍵字眼的作用類似,也是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辛棄疾的“橫空直把,曹吞六攫”“氣吞萬里如虎”寫出了南渡志士的豪情激揚,“說劍論詩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又寫出了他長期壓抑苦悶后的怒氣騰涌。激烈難平的幽憤,高度深沉的壓抑,飛動跳蕩的生命激情,辛棄疾都在字里行間展現出來。

三、準確把握詩歌的藝術手法

雖然詩歌的藝術手法數量很多,但是高考考查的大部分是常見的藝術手法,比如,借景抒情、借古抒情、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及比喻、擬人等常用修辭手法。

如,2012年廣東卷詩歌鑒賞第一題: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

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解決這一類題目仍然是從詩歌的類型入手,同一種類型的詩歌,其藝術手法大部分情況下是相同的。比如,詠物詩多借古諷今,借古人的遭遇來類比自己的遭遇,或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之嘆,或表自己渴望建功立業之心。又如,邊塞詩、山水田園詩多借景抒情,或寫邊塞奇異景色與戰斗場景來表現戰士用于殺敵、保家衛國的決心,或寫靜謐美麗的自然環境、美麗山水來體驗隱逸情懷和恬適生活。離別詩除了多用借景抒情之外,還多用想象、聯想的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鈴》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又如,李頎《送魏萬之京》中有“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篇7

土右旗明沙淖學校初二1班賈艷姣

輔導教師賈亮

枸杞生長在北方地區,我的家鄉在河套平原上,是生長枸杞的好地方。朋友,如果你此時來到我的家鄉,你一定隨處都能看到生長茂密的枸杞:人們的院墻的四周,渠道兩邊、鹽堿灘上、道路兩旁……特別是六七月你如果來到我的家鄉,你隨便可以去摘紅彤彤的鮮果……吃上一顆“紅果”真會讓你爽心悅目,流連忘返!

枸杞在灌木樹中,我想她大概是北方報春最早的樹,當大地還沒有完全蘇醒,春風還有些寒意料峭,枸杞就發出了新綠,寒風中,她為大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朋友,當春夏之際,你一定要到我的家鄉做客!此時,那到處綠油油的枸杞樹會陪伴著你。枸杞樹無需修飾、也無需打扮卻格外美麗。你瞧:那細長的綠葉長出后,形狀猶如一柄柄綠傘,蠟質的葉子上時常有晶瑩的水珠在滾動,粉紅色漏斗狀的枸杞花點綴其中,引來蜂飛蝶舞,每當有微風拂過枸杞樹時,蜂蝶在綠葉間隱約有聲,花蕊間發出的幽香便會彌漫在整個原野上空。此時,你定會情不自禁的叫出:啊!這里的枸杞格外美!當你遠遠地站在水池邊,你的眼前是一排排整齊的綠墻,看不到一點點空隙,難怪老杜說,“幽陰成頗雜,惡木剪還多”。走到近處,凝視倒影的瓊形,回首濃密的鮮杞,又密又整潔,綠茸茸,如綠色的煙霧,似微微蠕動的翠云,浮在碧波瀲滟的水面。來到她的下面,她的主干彎彎曲曲,千姿百態,老態龍鐘;小枝有縱橫棱紋,還有許多不生葉的短刺,難怪古人有詩云:“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水中還有許多小魚游來游去,好像在龍宮彎曲的仙柱間嬉戲。當你陶醉中回味劉禹錫、蘇軾的詩句,你真的會感到像進入仙境。

尤其是六、七月份當你來到我的家鄉,那是枸杞成熟的季節。六七月的枸杞的功效大的很,她不但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潤肺止咳等功效;而且讓人精力充沛!古人曾有枸杞樹下聽雨的詩句:“幾點昨朝春盡雨,杞園珊瑚樹樹紅。”還有“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不只寧安的枸杞到處都是,我的家鄉藥果依然“擅寰中”。紅瑪瑙般的枸杞掛滿了枝頭,像火,像花,像點綴的紅色繁星。如果此時你站在高高的枸杞旁眺望,一串串仙果像葡萄似的掛滿枝條,你定會情不自禁地走到枸杞樹旁,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摘紅果,猶如大豆大小橢圓形的鮮果摘到你的手心,在陽光下熠熠發光——紅彤彤、亮晶晶、鮮靈靈;你會不由自主的吃上一顆鮮果——啊!好甜哪!于是你開始不停的去摘果,手里拿不了,你定會去尋找一些盛鮮果的用具……也許你摘得滿滿的還不罷休……這時五顏六色的的彩蝶也來趕趟,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與紅色的海洋相映成趣。目光所及,猶如天女散花,美如天堂,一片繁榮景象。在這個季節里,枸杞樹以一種姿態、一種驕傲站立,不知贏得了多少觀光者的贊美與吟賦!

朋友,不僅如此,如果你來到我的家鄉,也許你還會從枸杞中得到啟示!

枸杞,以其獨特的美來美化大地。他儼然、整潔,像一個文靜的少女,她沒有垂柳的“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的騷動和嫵媚,也不像松柏那樣三九依翠,可她迎春最早,落葉最晚,霜打枸杞時,依然綠,稱得上是灌木中的偉丈夫!

枸杞的生命力極強,極易成活。小小的鮮果無論落到哪里,都會生根發芽。不只是種子能傳宗,而且,插干埋條也能接代。砍下的枝干隨意埋在地下,竟然長出新芽;垂下的枝干與土地只要一接觸,便馬上生根發芽,所以,只要你栽下一棵枸杞,用不了幾年,你就能看到一大片。

枸杞到處都能繁衍,道路旁、渠道邊、土丘上、河道旁……還有人們的院落四周,枸杞是很好的院墻。特別是她耐堿性強,許多作物不能生長的鹽堿灘上,她能長得碧綠葳蕤。渠道邊,她拼命的舒展著須根,猶如一根根粗細不等的鋼筋,與渠道融為一體。在寸草不生的鹽堿灘上,它緊緊地抓住泥土,水沖不走,風刮不動;狂風暴雨來臨時它巍峨挺拔,悠然自得,更顯示她的堅忍不拔。每每看到這些,我對家鄉的枸杞充滿敬佩之情!

天氣一天天涼了起來,綠葉漸漸褪落,秋果竭力想挽留歲月,卻被秋風無情吹落,紅的、黃的、秋枸杞鋪滿了田野,似乎在向人們傾訴著什么……直到冬季到來,枸杞樹的葉、果全落了,她的葉、果毫不保留全部奉獻給了自然。朋友,也許你此時認為這時枸杞該結束他的美麗,沒有!不必說大雪紛飛中枸杞上的“梨花盛開”;也不必說雪后我們看到的猶如一頂頂帳篷,單看看餐桌上的一杯杯枸杞茶就會讓你爽心悅目。朋友,冬天你要是來到我的家鄉,家鄉農民首先會給你沏上一杯熱乎乎的枸杞茶,當你品上一杯枸杞泡的茶,你一定會被那晶瑩剔透的液體,甘甜中帶著清香和微苦滋味所打動!此時,你仿佛覺得血脈中緩緩注入一種激情,你像真的回到自己的家鄉!當你聽到人們嘖嘖的贊譽時,你會在漸漸感受的溫熱中,體會到枸杞以她芳香的魅力正向人們昭示著她獨特的魅力和精神境界。

篇8

調動生活經驗,體驗生活語言。語言,是用來反映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留心別人的豐富語言的人,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強。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銳敏,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如《荷塘月色》中的“裊娜”二字,《詞典》上解釋為“柔軟細長”,聯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條的體態,迎風婆娑擺動的楊柳枝,神話中的仙子的飄帶等,“裊娜”便有了具體生動、真切形象的感受了。所以調動了生活經驗,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變化,少年的氣概等等,有說不盡的意趣。見到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等,有說不盡的意味。

入情入境,感受語言。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字詞,對文字的社會功能、漢字的字形、詞匯的構成、短語的組合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但學生還缺乏敏銳的語言感受力,所以培養語感還要從字詞積累著手,積累語言材料,讓學生入情入境,去感受語言。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層次每周布置一定的抄寫和背誦任務促使學生閱讀積累詞語。例如在上鄂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四季歌”之前,可挑選布置配套讀本“綠”這個單元的閱讀積累工作。有了這個鋪墊,上《散文兩篇》時,學生會說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中的“鉆”不僅展現了小草的活力更寫活了草的機靈勁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中的“鬧”展現了春的生機和希望;更用“無論什么季節也趕不上春天,因為春天給一切注入了生命”(克?羅塞蒂)詮釋了兩文作者對春的喜愛。而這些感知都是在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 引導學生去入情入境地感受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要使學生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要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感受語氣、情感、韻味。

強調誦讀,重視感悟。課堂上朗讀是一種藝術再創造,它能通過聲音把文字表達不出來的地方表現出來。學生朗讀有個過程,讀到一定時間,一定數量,就能悟出一些道理來。如《春》的第一段疊音詞的連用,對偶、排比疊出,長短句錯落有致,跌宕起伏,情隨景生,景以情美,字里行間流動著豐腴醇厚的情韻。通過反復吟誦,情趣和韻味自然產生。但也不是機械的無目的的一遍又一遍地讀,朗讀形式應該多種多樣。根據初中生特點和教材特點,常用的朗讀形式有(1)齊讀(2)范讀(3)指名讀(4)引讀(5)自由讀(6)分角色讀(7)串讀(8)分合讀(9)互讀(10)創設情景讀(11)欣賞讀。教師還必須對所教課合理分析,按教學目標,做科學設計,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感到新鮮,讀有所獲。如示范美讀:重在以情感人,讀出情趣。七年級下冊中朱自清的《春》、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的《沁園春?雪》等課文,教學時完全可以由老師范讀,或播放配樂詩朗誦代替教師范讀,來引導學生進入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的境界。

觸發聯想,感悟語言。閱讀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在讀書的時候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圍,所得的是膚淺的有限的,因為文學語言除字詞的基本義之外,還有豐富的“潛臺詞”,還產生理性、形象、感情等等隱含的信息。如果能采用觸發聯想法就能進入高一層的境界了。如讀《白雪歌》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的詩句,就會立刻借助想象和聯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風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紛飛隨風飄舞的情狀,又仿佛聽到了激蕩于耳際的狂風怒吼聲。這是一幅多么壯麗的景象。帶有色彩的詞語,能觸發視覺形象,給人以強烈的語言美感。“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色彩鮮明,給人帶來滿眼的春意。表現動作性強的詞語,描摹狀態的形容詞能觸發場面聯想,形成動態的畫面。在閱讀教學中一定不能讓學生“死于言下”,要使他們能夠“視通千里”、“思接千載”、深入淺出,從而觸發聯想,使課文的語言叩之有聲,嗅之有味,視之有形,觸之有感,品之有趣。

整體合成,審美賞析。整體合成一般是指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深厚意蘊,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祥林嫂“眼珠間或一輪”中的“輪””字等。學生只要走進了課文的整體情境中則無論是走馬觀花還是駐足玩賞總都不會失去整體觀的。

篇9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賈島注重用字的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

送鄒明府游靈武

賈 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這類試題都直接限定我們對某個(些)詞做出賞析。怎樣回答這類題目?下面分兩點來談。

找準賞析的角度 鑒賞詩歌一般有兩個維度,即內容與形式。

從內容方面看,煉字實際就是從境、意、情、味四方面追求最佳表達。下面即分述之。

一字活境。如2011年安徽卷所選楊萬里詩《最愛東山晴后雪》中 “只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一“涌”字運用比擬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之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涌出的奇麗景象。

一字傳情。即用凝練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意思。如“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著一“盡”字,寫出了征人思鄉的普遍,佇立盼望的時間之長。

一字顯旨。如“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懷故國者的可恥嘴臉。這些人不但志氣喪失,甚至連骨氣也沒有了,詩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憤。

一字致趣。如福建2013年卷所選梅堯臣“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句,一“綠”字寫出了春風吹綠林木的動態,表現了春風的活力,顯示了春天的生機,增強了詩的韻味。

從形式方面看,則要學會抓住結構手法、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去揣摩。

結構手法,即探究某一個字在整首詩中是否統領全詩,前后是否呼應、照應。如2005年天津卷所選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煙云不盡頭, 大江東去水悠悠”中,一“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

詩歌的表現手法十分豐富,從寫景的角度看,主要是抓住動靜、虛實等。有以動襯靜的,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用清泉流淌反襯“空山”清幽。有化靜為動的,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綠”字寫出了春風的氣勢、力量和作用,境界開闊,色彩鮮明,給人以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感。

詩歌中最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八種。從煉字角度看,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雙關。古詩人常常喜歡捕捉既能體現景物特點,又能彰顯詩人主觀情感的字眼,以便化虛為實,移情于景。如上文中的“暖風熏得游人醉”中的“醉”,既寫出了游人陶醉的神態,更揭示出他們麻醉自己的心態。

明確答題規范 解答這類題目,一般分三步: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點出表現手法)。

例如上文中所舉湖北卷中那道題可這樣回答:

①“藏”,隱藏,(解釋字義)運用擬人手法,描繪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描述畫面)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蘊。(概述效果)②“透”,穿過、穿透,(解釋字義)極為傳神地展現了林間朔風砭人肌骨的穿透力,(描述畫面)同時還隱含風急、天寒、衣單等內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概述效果)

最后,我們來談談一談變例題的解答。煉字類型的試題,有兩個變例。

第一種:找出關鍵詞并鑒賞。

這種類型常見的命題格式是:

你認為這首詩的“詩眼”(或“關鍵詞”)是哪一個字?為什么?

解答這類題目第一步是要找出最有表現力的那個字眼。所以,學會找關鍵詞就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詩人錘煉更多的主要是動詞、形容詞、數量詞。所以要迅速找出詩眼和關鍵詞,就要先找出詩歌中的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以及個別虛詞;然后再結合上文已講過的賞析角度,進行甄別,挑出一兩個最有表現力的詞語。

這里應強調一點的是,要注意古典詩歌中一些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用法的詞,往往會產生特殊的美感。如李白詩云“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要理解這個“洗”字的妙處,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動意義,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與“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現出了音樂滌蕩胸中世俗雜念的巨大感染力量,與“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倒好處地表現了詩人與蜀僧的深情厚誼。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作者先用“過”“到”“滿”等,這些詞語都是以極普通的用法表現極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個帶有使動用法的“綠”字來支配“江南岸”,不僅寫出了江南大地由枯變綠的過程,更“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將江南大地生機勃勃的景象呈現出來了。

第二種:比較鑒賞。

這種比較可能是同一首詩中兩個詞的比較,也可能是同一首詩的不同版本的比較,還可能是兩首不同詩的比較。其常見的命題格式是:這個詞與另一個詞比較哪個更好?為什么?

解答這類題目,第一步是表態,即直接說明哪一個字用得最好,第二步是講理由,也就是作賞析,最后一步是比較說明另一個字為什么沒有所選的這個字表達效果好;當然也有把賞析和比較合在一起回答的。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探究性思維的考查進入考題,過去單一化選擇性的解讀,現在往往可以多角度解讀,但務求言之成理。例如2004年湖北卷: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后面問題。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來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篇10

關鍵詞:古詩 趣味性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7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239-01

古詩――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潤了無數代中國人。孩子們從小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得到祖國優美語言的熏陶,不僅能促進兒童口語的發展,訓練孩子音樂空間能力,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創造力,更能陶冶兒童的情操,促進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1]在幼兒園古詩欣賞教學中,古詩描寫的情景事物大多是古時候的,幼兒沒有親身的體驗。對于幼兒來說,詩文精煉、高度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幼兒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怎樣能使幼兒喜歡古詩,理解古詩,成了筆者時常思考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聯系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創設情境、賞詩配畫、故事游戲、吟唱表演等教學方面,增強幼兒對古詩的興趣學習。

1 賽詩激趣

開展賽詩會激趣,讓幼兒的積極性孕育于成功的喜悅之中。賽詩會,是孩子們最樂于參與的一項活動。無論怎么比,孩子們都樂此不疲。但如何讓全班孩子都喜歡參與,積極投入,教師確實頗費心機。“告訴你來,告訴他,告訴爸爸和媽媽,背誦古詩并不難,一背一串頂呱呱,你背上來,我背下,我們一起來背吧!”就這樣,幼兒熟知的古詩一一展現(清明\春曉\詠鵝……),朗朗上口。成功的喜悅是永恒的精神力量。孩子們的背誦水平參差不齊,我始終注意讓人人都能在背誦中品嘗成功的喜悅,精心保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充分調動每個幼兒背誦古詩的興趣。

2 賞詩激趣

借助等多種手段賞詩激趣,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利用掛圖、多媒體教學可以再現古詩優美的畫面和意境,增強古詩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較完美地展示古詩的藝術魅力。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能動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深刻地領悟古詩的意境,從而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也滿足了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

3 想象配畫激趣

詩畫結合、想象感悟激趣,加深幼兒對詩的理解和感悟。如《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一句,是童子回答來訪者的話。為了讓幼兒體會“云深”一詞所描繪的意境,我讓幼兒展開想象:“假如你是尋訪的人,當你順著小書童的手指方向望去,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象?”幼兒紛紛回答:“我看到的是一座座大山,云霧繚繞。”“我看到的是高山樹林,小鳥、朵朵白云。”接著我讓幼兒發揮想象,自由作畫。有的孩子畫了一座座大山,山中有大團的云霧[2];有的畫房子、樹木、小動物、青松、尋訪人、小書童等,通過古詩配畫,讓幼兒用彩筆畫詩的意境圖,激發了幼兒的創新能力。

4 故事情境激趣

故事情境激趣,讓幼兒深度感悟理解詩意。有些古詩雖短小,卻包含深刻地寓意。如教學《梅花》時,創設了《梅花和風兒》的故事情境:寒冷的冬天到了,風魔王要摧毀百花王國.冬爺爺問百花:“誰來迎戰風魔王?”百花中的牡丹、玫瑰……都紛紛低下了頭,只有紅粉黃白綠梅花五兄弟,勇敢的站出來,我們來!說著,它們匆匆披件外衣迎戰風魔王。風魔王大吼著:“寒風刺骨怕不怕?”不怕!“大雪紛飛怕不怕?”不怕!狂風肆虐,風雪交加,梅花微笑著,勇敢的綻放。漸漸的風魔王沒了力氣,可惡、好勇敢頑強的梅花呀!說著,風魔王悄悄的退去了。梅花勝利了,歡呼著,歌唱著。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幼兒對古詩內容自然心領神會。

5 游戲激趣

設置多種游戲激趣。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一味地死記硬背,他們會感到很枯燥,很乏味,通過游戲幼兒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游戲既切合幼兒好動的特性,又能讓幼兒深切體驗作者的感情,達到情感的共鳴。如在欣賞古詩《鋤禾》時,把詩中表達的意境、情感排成劇目,讓一些幼兒飾演農民頂著烈日在除草,時時停下,擦擦臉上的汗水;另一些幼兒一邊吃午飯,一邊把飯粒隨意地撒在地上,農民憤怒的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句詩來教育他們,通過表演游戲,詩中真切動人的情景和哲理,深深地印入幼兒的腦海,久久難以忘懷。

6 吟誦激趣

在理解古詩寓意的基礎上,讓幼兒學做“小詩人”,聲情并茂地吟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熏陶情懷,啟迪智慧。

7 舞詩激趣

舞出詩情、詩意,提高學詩的興趣。古詩教學中,教師的語感、態勢給幼兒以聲感、情感的刺激,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號活起來,幼兒獲得形象化的感知。同時,引導幼兒用動作、表情等來表現詩的內容,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如欣賞《池上》幼兒會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小娃撐小艇,雙手做握漿動作,用力的劃船;兩手分別前伸,神情緊張,做偷采蓮花的動作;兩手在頭兩側不停地搖動表示不解后,雙手蓋住眼睛,表示藏蹤跡;最后,雙手前伸打開。這樣增加活動的氣氛,加深幼兒對詩句的印象,使幼兒身心、體腦相互協調,幫助幼兒理解詩意并記住詩句,使幼兒投入到古詩的意境中獲得成功感[3]。

8 唱詩激趣

不同內容的古詩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樂,如古詩《春曉》它的旋律是活潑輕快,節奏鮮明。古詩《明日》它的旋律是緩慢、抒情、節奏流暢,聽起來很優美。又如古詩《涼州詞》它的旋律激昂,聽起來催人奮進。通過開唱詩會的形式,使幼兒能身臨其境的去邊做動作邊吟唱古詩。幼兒在這愉悅的環境中掌握古詩。在吟唱古詩的同時,不僅可以感受到音樂美,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而且還能更深入地體會古詩的意境美。

古詩――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不僅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會幼兒如何學習古詩,培養幼兒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幼兒的文化素養,而且能夠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提升幼兒的鑒賞能力,從而陶冶幼兒的性靈。

參考文獻:

[1]朱魯娟.試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法[J].魅力中國,2010,(07).

[2]趙子俊.兒童讀經教育綜述與評析[J].中國教師,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