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閱讀答案范文

時間:2023-03-21 05:47: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故鄉閱讀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故鄉閱讀答案

篇1

(1)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流浪者。

(2)幾十年來,我漂泊不定、浪跡天涯。我走過田野、穿過城市,我到過許多許多地方。

(3)我從哪里來?哪兒是我的故園我的家鄉?

(4)我不知道。

(5)19歲那年我離開了杭州城。水光瀲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出生地。離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鎮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6)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個過客,我的祖籍在廣東新會。我長到30歲時,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過廣東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靜的榕樹島,夕陽西下時,我看見大翅長脖的白鸛灰鸛急急盤旋回巢,巨大的榕樹林上空遮天蔽日,鳥聲盈盈。那就是聞名于世的小鳥天堂。新會縣世為葵鄉,小河碧綠的水波上,一串串細長的小船滿載清香彌漫的葵葉,沉甸甸貼水而行,悠悠遠去……

(7)但老家于我,卻已無故園的感覺。沒有一個人認識我,我當并不真正認識一個人。我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鄉方言。我和我早年離家的父親,猶如被放逐的棄兒,在陌生的鄉音里,茫然尋找辨別著這塊土地殘留給自已的根性。

(8)夢中常常出現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輪去洛舍鎮外婆家。鎮東頭有一座大石橋,夏天時許多光屁股的孩子從橋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連著煙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經在橋下淘米,竹編的淘籮濕淋淋從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撲撲蹦跳著一條小魚兒……

(9)而外婆早已過世了。外婆走時就帶走了故鄉。其實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聽說外婆的祖上是江蘇丹陽人,不知何年移來德清洛舍;又聽說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來自洛陽,洛陽人之舍,謂之洛舍。由此看來,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難以考證,我魂牽夢系的江南小鎮,又何為我的故鄉?

(10)所以對于我從小出生長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種隱隱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歡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歡植物園的綠草地和春天時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歡冬天時滿山的翠竹和蒼郁的香樟樹……但它們只是我搖籃上的飾帶和點綴,我欣賞它們贊美它們但它們不屬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雜喧鬧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種從遙遠的異地帶來的“生人味”,總使我覺得同這里的溫馨和濕潤格格不入……

(11)我究竟來自何方?

(12)更多的時候,我會凝神默想著那遙遠的冰雪之地。想起籠罩在霧靄中的幽藍色的小興安嶺群山。踏著沒膝深的雪地進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凍的山泉一路叮咚歡歌,偶有暖泉順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頭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窺見冰層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無風的日子,靜謐的柞樹林中輕輕慢慢地飄著小清雪,落在頭巾上,不化,一會兒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禮物。若閉上眼睛,能聽見雪花親吻著樹葉的聲音。那是我21歲的生命中,第一次發現原來落雪有聲,如桑蠶啜葉,嬰童吮乳,聲聲有情。

(13)那時住帳篷,爐筒一夜夜燃著粗壯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車如林場的牽引拖拉機轟響。時時還夾著山腳下傳來的咔咔冰崩聲……山林里的早晨寧靜而嫵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紅,淡紫色的炊煙纏綿繚繞,門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來過的不知名的小動物一條條絲帶般的腳印兒,細細辨認,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個個問號,清晰又雜亂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處……

(14)小小的腳印沉浮于無邊的雪野之上,恰如我們飄泊動蕩的青春年華。

(15)我19歲便離開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遙遠而寒冷的北大荒。

(16)那時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園在溫暖的南方。

(17)但現在我知道,我已沒有了故鄉。我們總是在走,一邊走一邊播撒著全世界都能生長的種子。我們隨遇而安、落地生根;既來則定、四海為家。我們像一群新時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無歸宿的流浪移民。也許我走過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鄉。

(18)然而在城市悶熱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時時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進了我們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獷而質樸。20年的日月就把我這樣一個纖弱的江南女子,磨礪得柔韌而堅實起來。以后的日子,我也許還會繼續流浪,在這極大又極小的世界上,尋覓著、創造著自己精神的家園。

16、下列對這篇散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文章開頭作者“覺得自己是一個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跡天涯”,從而發出“我從哪里來?哪兒是我的故園我的家鄉?”的疑問,正是這些疑問,使作者走上了對故鄉探尋的心靈之旅。

B.文中一共描繪了作者經歷的四個故鄉:祖籍廣東新會、外婆家-江南小鎮洛舍、出生地-杭州和獻出青春歲月的北大荒。這些故鄉中惟有北大荒給作者留下過深刻的印象。

C.第(10)段作者主要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對杭州的喜愛,但自十九歲離開后,作者漸漸感到這里不屬于她,回家探親有了“生人味”而顯得格格不入。

D.在文中作者將冰天雪地的寒冷的北大荒與溫馨、濕潤的杭州城進行鮮明的對比,主要目的是想表達自己年輕時曾對出生地杭州產生過強烈的思念之情。

E.本文與一般寫思念故鄉的抒情散文不同,作者借助于自己對幾個故鄉情感的體悟,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對于“故鄉”的一種理解,一種對“故鄉”的更深意義的探求。

17、在寫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寫了新會、洛舍、杭州三個故鄉,請說說作者眼中這三個故鄉的共同點。(4分)

18、身在城市,作者為何時時想起那遙遠而寒冷的北大荒?(4分)

19、作者筆下的“故鄉”究竟指什么?給你什么啟示?請結合原文并聯系現實加以探究。(8分)

答案

16.BD(B“惟有北大荒”不妥;D項主要想表達北大荒對作者的磨礪,它使自己變得堅實起來,是自己的精神的家園。)

17.都在溫暖的南方,景色都很優美,充滿詩情畫意;但作者對這三個故鄉的感受是陌生的,甚至有些隔膜。(4分)

篇2

讀書能讓我的眼界開闊;讀書能讓我更容易的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讀書能讓我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懷念母親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懷念母親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sāng sàng),,只在母親身邊待(dāi dài)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別八年,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年,食不下咽(yàn yān),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后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為什么,母親頻(pínɡ pín)來入夢。 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說明當時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氛圍里,活動起來。這活動是輕微的,我簡直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hù hú)在心頭。

11月18日

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家來,從學校回家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只是不來,她的神色有點沮喪(sāng sàng)。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來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臥著的母親,我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頻”字查音序應查(P),查部首應查(頁)部。

“寢”字查音序應查(Q),查部首應查(宀)部。

2、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熱鬧(孤寂) 清晰(朦朧)特別(普通)

3、文中“我的愿望沒能實現”中的愿望指什么?

答:愿望就是作者贍養母親/迎養母親。

4、請用一個成語來代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寢食難安

5、母親棄養,“我”痛苦萬分,文中有兩個詞語寫出了“我”的心情,請寫下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6、仿照文中畫“

”句子的寫法,寫一個句

每看到書桌上的小木船,我的臉就漲紅起來,后悔不已。

7、解釋下列詞語

(1)母親棄養:婉辭,指母親死去 (2)報終天之恨:懷有終生的悔恨

篇3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對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要求如下: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探討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F級。

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從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來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學作品的主題往往具有多義性,包括情感意義、審美意義、形式意義等,這就決定了文學作品解讀的多元性。答題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提煉其豐富意蘊。

探討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特點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現在作品的內容上,又表現在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的重視、對人的尊嚴的尊重和對人的現實生活的關注等。通過探討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獲得價值取向和審美愉悅,是新課標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

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解讀文本特有的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其實就是審美的過程,就是對生活重新體驗的過程,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考試大綱》中最具開放性的考點,因此,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觀點。

【解題技巧】

探究性試題一般從以下五方面進行思考應對:

一、要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探究(一般用于知識積淀式探究題)

要正確解答題目,需憑借平時知識的積累和對文本的正確解讀。

二、要依據文本內容進行探究(一般用于文本研討式探究題)

1.要在原文中找語句。(1)定區域,確定題干中的語句在原文中哪個段落,劃定選擇答案的有效區域。(2)明方向,審讀題目,弄清所問,找準答題方向,再結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進行分析,找出最切合題意的語句作答。

2.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寫。(1)截,若題干要求是原文的某一句話或某一個詞,我們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來或裁出來,按規定寫進答題處就可以了。(2)改,在找出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后,由于語句不符合書寫要求或語句含有不符合題意的雜亂信息,需要加以改造,需要根據題意選出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重新組合,表述。(3)寫,有些閱讀題答案在原文語句中找不到,需要整體把握段前段后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語境才能得出答案來。做這類題時,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把握表述的范圍、角度和方式,用規范的語句表達。

三、要按規定的角度進行探究(一般用于選擇性探究題)

1.選擇自己愛好的、拿手的且保險的題目作答。一旦選定,解答時要注意條理性和答題的“創意”。選擇性的題目對“創意解讀”十分看重。需要注意的是,“創意”要建立在對作者觀點態度、表現手法準確理解的基礎上,而不是天馬行空。

2.注意三個方面的答題要點:(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運用的是哪一種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2)表達了什么內容。分析這種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內容。(3)有何表達效果或作用。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要結合具體語句加以說明。

3.注意表述:(1)忠實于題干。題干包含了題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題的信息,隱含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表達方式。審清題干是做好探究題的前提。(2)忠實于原文。“現代文閱讀題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憑空去想。”這是做閱讀題的一條基本原則。即使有些題目找不出原詞句組成答案,也要弄清語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發,離“題”萬里。(3)忠實于語言規則。答案表述要依據題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點全面,內容精確,用詞準確,語言簡潔,不能超過規定的字數。

四、要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探究(多用于社會、生活探討式和創新發掘式探究題)

含蓄是文學作品的一個普遍特性。為了表達情感,作者往往會借助一些意象進行描述。要透過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這是解開作者“心思”的鑰匙。應對策略為“順藤摸瓜,探究心理”,順著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蘊含的作者心理的“瓜”。

綜上所述,探究性試題并不神秘,總體上還屬于常規性試題,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點,思考得周全一點。做好此類題目,研讀文本是基礎。不論是從哪種角度出的試題,都是基于對文本的理解,不能脫離文本作探究。

【同步突擊】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看大片的后果

[俄羅斯]阿納托利?特魯什金

看電影只能看好片,垃圾片絕對不能看,因為垃圾片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只有好片才有助于我們的生存。

前兩天在街上,有一個男人朝我走了過來。那個男人高高的,瘦瘦的,滿臉大胡子。他微笑著對我說:“您好!”

我剛要回答“您好”,好像有什么東西突然阻止了我,我全身發冷。“有點兒不對勁,”我心里想,“這個又高又瘦、長著滿臉大胡子的家伙為什么要跟我說‘您好’?我想起來了:我看過的一個美國大片里有一個變態狂也是對誰都微笑。只是那個家伙個子小小的,胖墩墩的,還沒長胡子。他看見誰都說‘您好’,可是人家剛一轉身,他照著人家的腦袋就是一啤酒瓶子,然后他就站在那兒狂笑。這個變態狂從小就是看著他爸爸用空瓶子砸腦袋長大的。他媽媽心理也不正常。他爸爸用瓶子砸腦袋時,他媽媽就站在一旁看著丈夫大笑。父母的這些反常行為就這么傳染給了孩子。整部電影都是這些情節。片子拍得很細膩,是一部心理片。”

再說這個男人,他朝我走過來,說了一句:“您好!”

我嚇得心都不跳了,腿像灌了鉛似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但嘴里卻說:“喊什么喊,你這個混蛋!你找死嗎?”

他馬上原地倒了下去!要不肯定就得給我腦袋一酒瓶子!

還有一天,有個穿得很輕薄、打扮得像個蝴蝶似的女人朝我走了過來。當時已經是黃昏了,周圍一個人也沒有。天空中飄著小雨,刮著一陣陣冷風,遠處還不時地傳來幾聲狗叫。這時,那個女人走近我說:“請問……”

我當時像被電擊了一下,腦袋里一片空白。

“‘請問’是什么意思?她為什么要跟我說‘請問’?這可有點兒不對勁。”我的腦子迅速轉動著。

這時,她又說了一遍:“請問……”

她剛張開嘴,我就看到了她嘴里一顆顆的牙齒。天哪!嚇死我了!我以前看過一部美國大片,片子里的那個女人就是用牙死死地咬住人家的脖子,直到把人咬死為止。她父親是個呆子,從小一直嚇唬她,她媽媽經常不給她飯吃。只有奶奶對她最好,保護她,經常拿著槍追趕女孩的父母。有一次終于追上了,但追上的卻是女孩的爺爺,爺爺血肉模糊地倒在女孩的眼前。整部電影都是這些情節。片子拍得很細膩,也是一部心理片。

你看,這個女孩兒長大了,朝我走了過來。

“請問……”

我嚇得汗也下來了,腿也發軟了,像夢囈似的說:“你這個不要臉的!‘請問’什么‘請問’?你不想活了?”

她立刻暈了過去。我踉踉蹌蹌地拔腿就跑。謝謝美國大片,我又得救了!

可是今天,我在市中心迷路了。我看見路邊站著一個男孩兒。男孩兒看上去挺可愛,也挺和氣,面帶笑容。我朝他走了過去:“對不起,打擾一下……”

他看了我一眼,臉馬上就白了,五官也走了形。他一句話也沒說,“咔”地一棒子就打在了我的門牙上,然后轉身就跑,還邊跑邊喊:“她又回來啦!她又回到地球上來啦!”

這個傻瓜準是垃圾片看多了!

(選自《中國校園文學》)

1.“您好”“請問”“對不起”本是文明用語,卻招來了野蠻“后果”,作者這樣寫有何目的?

答:

2.看大片的后果的故事帶給你哪些思考?請結合作品談談你的看法。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孫 犁

前幾年,我曾謅過兩句舊詩:“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幾天,又接連做這樣的夢:要回家,總是不自由;請假不準,或是路途遙遠。有時決心起程,單人獨行,又總是在日已西斜時,迷失路途,忘記要經過的村莊的名字,無法打聽。或者是遇見雨水,道路泥濘;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時鞋太大,有時鞋太小,有時倒穿著,有時橫穿著,有時系以繩索。種種困擾,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著急,我還是躺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床上,舒一口氣,翻一個身。

其實,“”以后,我已經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經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么意思。

前兩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愛的女人,一次是在和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們在村莊的周圍走了走,在田頭路邊坐了坐。蘑菇也采過,柴火也拾過。第二次,我一個人,看見親人丘隴,故園荒廢,觸景生情,心緒很壞,不久就回來了。

現在,夢中思念故鄉的情緒,又如此濃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實在說不清楚。

我是從十二歲離開故鄉的。但有時出來,有時回去,老家還是我固定的巢,游子的歸宿。中年以后,則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經戰亂,行居無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樣說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從我這一輩起,我這一家人,就要流落異鄉了。

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

那里的河流,確實已經干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

我越來越思念我的故鄉,也越來越尊重我的故鄉。前不久,我寫信給一位青年作家說:“寫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為寫文章,得罪鄉里。遇有此等情節,一定請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們村里去了一趟,給我幾間老屋拍了一張照片,在村支書家里吃了一頓餃子。關于老屋,支書對他說:“前幾年,我去信問他,他回信說,也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看來,他對這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訴我:現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幾間破房子留在那里,實在太不調和了。

我解嘲似的說:“那總是一個標志,證明我曾是村中一戶。人們路過那里,看到那破房,就會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

(選自《中國當代名家小品精選》)

篇4

幾番細雨夢回,忘不掉的,總是故鄉的雨絲。于是,悄悄地把它織成一方冰紈,留在記憶里封存,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現代文閱讀江南雨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代文閱讀江南雨答案

①十多年的鄉愁,一直是鎖在煙里霧里,浸在水中雨中。只要一想起故鄉姑蘇,最先閃過眼前的,無不是那束剪也剪不斷的雨絲。

②網師園可算得上蘇州園林中溫婉秀麗、典雅大方的大家閨秀,為之傾倒者不計其數。

③那一次,我們卻是被雨趕進網師園的。口里抱怨著不作美的天公,心里不免有幾分掃興——濕淋淋的“閨秀”,不知還能余幾分風韻?再說,冒雨游園,固然風雅,卻也實在難免狼狽。

④雨絮絮下個不停。在門廊里等得不耐煩,且順著游廊走吧,到盡處再等雨停。心里盤算著,腳下便沒有停。左一彎,右一轉,這廊似乎沒了頭,高低錯落,曲回通達,走一步有一步的意味。廊檐上掛著續續斷斷的雨,比起那曉晴麗日,竟別有韻致。方才恍悟這廊子竟是沒有盡頭的,當日建這回廊的用意便是為了雨天游園可免淋漓之苦,順著它便可游遍了整個園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⑤漣漪的碧水,潤澤的粉荷,濕重的石苔,欲滴的翠竹……卻原來,這位“閨秀”竟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著實叫我們“驚艷”不已。

⑥眼前回廊驀轉,穿過垂花門,是個小小的天井。四圍低低的粉墻環繞,中央一樹一花皆無,卻在廊下栽著好大一叢芭蕉,被雨洗得枝展葉舒,溢翠流碧,直映得那墻也綠了,廊也綠了。一時竟有些看得呆住了,忘記了舉步,只遠遠地倚著漆彩的廊柱,怔怔的望著那芭蕉,聽那雨緊一聲、慢一聲地打在那寬寬的、綠綠的葉上……

⑦就要離開了,心里說不清的繾綣(qiǎnquǎn)難舍。又下雨了,一絲一絲的雨線,似乎在牽絆著我的腳步。

⑧獨自在空蕩蕩的小巷里徘徊,想把那窄窄的碎石小徑、爬滿青苔的老井、腳下的一叢一叢的蒲公英都攝進眼里、裝在心里。

⑨巷口慢慢飄進一朵油紙傘。近了,不是期待中丁香一樣的姑娘,而是一位皺縮得像枯樹般的老太太。藍布褲褂,一絲不亂的髻子,手里挽著個小竹籃,上面覆蓋著雪白的毛巾——一位尋常的東吳水鄉老婦。

⑩側過身,我讓出了窄得只能一個人走過的碎石小徑,默默地等老人過去。她卻又突然回轉身:“姑娘,要買花?”方才注意到老人手中的籃里散出郁郁的香氣。老人早已揭開雪白的毛巾,濃郁的花香撲面而來,似乎連雨絲也被染透了。一枝枝含苞的白蘭、茉莉、梔子,穿成各種式樣,絲絨般的花瓣上還凝著水珠兒,靜靜地沁著幽幽的香,美得叫人舍不得碰一碰。我驚喜地張大了眼,忙不迭地說:“要,要……”老人用枯瘦粗糙的手拈起一串白蘭,我幾乎不敢相信——這樣一雙手,竟能種出這樣奇跡般的美!“儂是北京來的?”大概老人聽出了我的口音,竟和我攀談起來。于是,我知道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水鄉農婦是怎樣含辛茹苦,把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所有重擔挑起,又是怎樣用一枝枝美麗芬芳的鮮花換來兒子在北京讀大學的昂貴費用……

⑾分手了,老人拿起那串白蘭,顫顫地別在我胸前,慈愛的眼里閃著光彩:“大學生哪!”我還來不及分辨她是在說我,還是在說她兒子,她已轉過身,慢慢走向小巷深處。呆立在雨中的我,被那縷清香縈繞著,良久良久……

⑿幾番細雨夢回,忘不掉的,總是故鄉的雨絲。于是,悄悄地把它織成一方冰紈[注],留在記憶里封存……

【注】紈:指絲巾。

(1)在網師園,作者的感情前后發生了變化,先 ____________,再就是 ____________,接著是____________。(3分)

(2)請說說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為什么用得好。(4分)

①十多年的鄉愁,一直是鎖在煙里霧里,浸在水中雨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下雨了,一絲一絲的雨線,似乎在牽絆著我的腳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部分寫到的賣花老婦是個什么樣的人?請分析后填空。(4分)

①所寫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現的思想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寫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現的思想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中描寫花的畫線句有兩個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運用了________手法。(3分)

(5)這篇文章的首尾是怎樣照應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末尾一句寫道:“于是,悄悄地把它織成一方冰紈,留在記憶里封存……”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對下雨的抱怨,不情愿,掃興(或被趕,抱怨);佩服,“驚艷”不已;看得呆了(驚奇,折服,沉醉)。

(2)①“浸”字用了比喻,形象而生動,使抽象的愁緒變為具體可感的物。(1分)突出了“鄉愁”在作者身上的濃和滿(或受鄉愁的反復折磨和煎熬。或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1分)(言之成理即可)

②“牽絆”用了比擬(或擬人)的手法,把雨賦予了人的情感動作;(1分)“牽絆”表達了作者的主觀感受——雨對鄉人是有難舍情懷的(或表達作者的眷戀和不舍,家鄉的雨景迷住了我)。(1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所寫內容:年老仍堅持種花、賣花 表現的思想性格: 勤勞

②所寫內容:丈夫去世后承擔起家庭重擔、賣花供兒子讀大學 表現的思想性格:堅強(或堅韌剛強、勇敢面對挫折)。(每1點1分)

或:所寫內容:藍布褲褂,一絲不亂的髻子,種花賣花 表現的思想性格:熱愛生活、愛美整潔

或:所寫內容:熱情與我交談、為我別花 表現的思想性格:親切善良 。

(4)寫出花的香(或香和鮮、香和美);襯托出老婦人的內在美。襯托(每1點1分)

(5)開頭提到雨絲,(1分)結尾再提雨絲,事物和情感前后照應。(1分)或:開頭點出鄉愁,(1分)結尾再強調鄉愁,使思鄉感情首尾貫穿,情感得到升華。(1分)

篇5

“文中的信息”是指文本傳達出來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對重要概念與知識進行闡釋的語句和相關材料以及作者的觀點態度。而信息又有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之分,“篩選”就是要根據題干要求,搜尋、辨別、提取文中的有關信息。“整合”就是對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轉換、歸納、概括,并加以處理,組織成符合題干要求的答案。

現代文閱讀中有關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試題,主要采用表述題的形式。答題時,我們首先要根據試題的提示,按照規定的范圍、角度,找準相關的信息區間;其次要注意從相關的信息區間篩選出有效信息。要明確搜尋范圍和方向,在搜尋、辨析的基礎上對有效信息進行重新組合,然后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分三步走:

一、通讀全文,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脈絡

通讀全文時,我們要敏銳捕捉和把握含有重要信息的語句。這些語句包括提示語,即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反映文中相關人物、事件、時間、空間、人際關系等語境特征的語言單位;概括語,即集中表現文章內容、主要思想的語句;情態語,即文學作品中出現的表達作者強烈思想感情及其變化的語句;主旨句和過渡句,即那些表達文章中心和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

二、定向閱讀,進行有效篩選

讀懂題干,尤其是題干中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抓牢題目的具體要求,根據要求從原文一點一點地尋找有效信息,確認題目涉及的語句、段落或有效區間,揣摩上下文意,抓住關鍵語句。針對題目尋找分散的、隱蔽的、潛在的信息,確定重要信息,順藤摸瓜,大致確定作答范圍。

三、整合信息,提煉歸納

對符合題意的信息進行整理。篩選出來的材料,有的是“原始”的,有的只是承載了關鍵信息的語句,需要我們在原文文意的基礎上進行概括、歸納、重新組合。

解答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題時,我們還要注意兩點。

1.力求準確和精練。答題時要根據題干指向,準確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由于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題的答案在原文中都能找到,有的學生誤以為將原文某些句子照搬就可以拿到分,沒有很好地整理概括,導致答偏甚至答非所問。

2.力求全面。答題時力爭答題要點全面,要重視題目分值對答題要點的暗示作用,篩選信息時要在綜觀全文的基礎上篩選。

【閱讀訓練一】

故鄉

林賢治

我不止一次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遺憾。他們沒有故鄉。

故鄉的一切――田野、林木、農舍,飼養和吆喝牲畜的語言,是人類的搖籃。我來大都市將近十年,故鄉猶自溫柔著,在暗暗老去的心中……

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沒有的。月光無聲地瀉落在烏黑的屋瓦、霉墻、石子路上,清涼如水;池塘別有一種風味,粼光如熒光;月夜的笛聲是美好的,還有瀟瀟春夜細雨,滿枕蛙聲……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門。傍晚,父親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聲叫喚著乳名催我吃飯,見我遲遲不歸,就會徑直過來,手扶木門,靜靜地看我讀書和寫字……

故鄉!那里像土地一樣渾厚,牛一樣勤勞,野草一樣生生不息的人們,是我所懷念的。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鄉愁之中,以至于在自欺自滿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個重要的情節:假使懷鄉病可以算一種病,那么,當年為什么要逃一般地離開?

都市是富足和享樂的象征。蕓蕓眾生,充滿人性的弱點,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誘惑?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們留守家園?如果有可容勞作和享受的地方,何處不可以成為故鄉呢?與其為故鄉貧困地活著,不如拋棄故鄉贏得自由、幸福的生活!

我不禁暗自吃驚于這個結論。然而,不管如何深愛著故鄉,也無法生活本身固有的邏輯。好在農民們都是生活的忠實兒女,無須恪守任何教條,只要周圍有一個缺口,他們就會充滿幻想,充滿活力,邀呼著聚集著喧嘩著從故鄉出發,向陌生的城市。他們所到之處,旋即形成“盲流”,形成“丐幫”,形成建筑大軍,形成保姆市場……

看一眼矗立鄉野的大風車,或是盤掛懸崖的行人道,可以知道農人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險精神。他們何嘗安貧樂道呢?農民即使“安貧”,乃系不得已;“樂道”也是自嘲。在他們的名字中,除了阿貓阿狗,尚有不少叫做阿福阿運阿改阿變之類,便可窺知他們意欲扭轉命運而不能的世代相傳的痛苦情結。

此刻,農民以和平的方式改變命運的歷史性嘗試已經開始。這實在可以鼓舞祝禱。然而,我們所見的是:農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最后不免潮水般地退回鄉村,在不斷地潮汐漲落之間,勞動者角色遂時時得以替換,且得以繼續替換下去。鄉村中最精銳的勞動力量,最強壯的血液補給了城市,由是,城市永遠年輕。

為什么農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選擇城市呢?為什么出發點總是成為終點?糾纏的社會問題,如何是我可以說明白的呢?但我已經自覺,精神還鄉是一種奢侈;而表同情于離鄉,也不過“懺悔貴族”的心情罷了。除了這些近乎無聊的話,我還能說些什么呢?

(選自《平民的信使》,有刪改)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本文反映的農民并不安貧樂道的精神狀態有哪些?請分條列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

(1)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鄉愁之中,以至于在自欺自滿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個重要的情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農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選擇城市呢?為什么出發點總是成為終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這些近乎無聊的話,我還能說些什么呢?”作者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在“近乎無聊的話”中透露出的是對“農民”“故鄉”的復雜感情。請根據全文內容,探究作者在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作者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遺憾,因為他們沒有故鄉。

B.作者認為農民不能安貧樂道,留守家園,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吃驚和惋惜之情。

C.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寫故鄉的風物,運用聯想、寓情于景等多種表現手法,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D.文中描寫了農民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力和冒險精神,但對農民改變命運的行為感到沮喪。

E.作者認為鄉村中最精銳的勞動力量,最強壯的血液補給了城市,因而城市永遠年輕。

【閱讀訓練二】

我們這樣近,我們這樣遠

冷夏

熒屏閃電的時代刺激著我們的感官。可是我們依然愛戀夢境這個虛擬世界帶給我們的美妙遐想。在美麗和感動愈走愈遠的時代,我們在夢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們的距離;又似乎遠了,人們的心靈。

陽光像夢一樣,安靜地落入我平凡瑣碎的生活深處。在這個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陽臺上,手里捧著一本梭羅的《瓦爾登湖》。多少年來,每次閱讀它,我都會聞到那片樹林的青澀氣,那面湖水潮濕而新鮮的水汽。我感到一種非常遙遠的愉快,可以在一本書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許多的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不可能重現。唯有音樂和文學,適合等待,遙望,冥想。一直認為梭羅還活著,他活在一個地方,離我的住處遙遠,離我的感覺很近的某個地方。對他文字的愛戀,就像我對生命的向往一樣,永遠不會消失。

陽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覺溫暖。梭羅的文字,是干凈安靜的雪,可以清涼燥渴的靈魂,可以聽見來自純粹生命深處的自然歌吟――“曾有個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樣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時都給予他營養。”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奧而科特和奧斯汀的時代,從古堡到莊園,馬車的轱轆慢慢輾轉。那些沐浴在舒適陽光里的蔓草叢生的小徑,夏天開滿野薔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賞心悅目的是完全的寂靜和無葉的安寧,可以步履緩慢,從容,可以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寫一封并不長的信,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眺望牧場上絲絨似的草坪和柵欄兩側的冬青。晚上坐在爐火旁懷揣著心事,躲避祖母探詢的目光,閱讀或編織,卻努力等待著車夫忽然的腳步聲,急匆匆撩開寒冷的夜色帶來了溫暖克制的愛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爾登湖》,從陽臺盡力向遠方眺望。這個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沒有什么不同,寬闊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織,車水馬龍。很多次我試著站在高處,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盡力透過繁華而富有生命力的城市,透視那些紛紜熱鬧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緊迫和焦慮帶來一張張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樣面孔的身體里,除了對名利的瘋狂追逐,是否還留有一點兒時間,對失落的珍貴東西進行偶爾打撈,是否還留有一點兒空間,可以溫情地抗拒或沖淡什么。

世界嘈雜多變。人們擁有廣泛的人際關系,卻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們在虛擬的互聯網上尋找知己,為或許根本不存在的愛情痛苦沉淪,而不在乎結局如何。人心越來越困頓,情感越來越冷酷。人們是否應該靜下心來看看梭羅的《瓦爾登湖》?

夜晚,當一切安靜下來,我對自己說:寫吧,無論寫什么。文字是心靈的古典音樂,是柏油路上的清泉。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來等待和懷念。喜歡閱讀的人,也可以從我的文字中看見一個人心里曾經想過的事,僅此而已。

寫下什么獲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聲的語言帶來巨大的思維空間,像從瓦爾登湖面吹來新鮮躍動的風,把我從電腦前端正的坐姿里分離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飛跑。我看見那個叫做梭羅的人,無論風雨雷電,穿行于郁郁蔥蔥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靜地面對著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個人,十分簡單。

不是每個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靈與心靈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時想著寫著,會寫出滿眼的淚來。

我們在現實中隔絕,在靈魂里相望,永遠。

(選自《視野》2006年第14期)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本文題目中的“我們”指誰?怎么理解題目中的“近”與“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六自然段,作者描寫了“夏洛蒂?勃朗特、奧而科特和奧斯汀的時代”怎樣的生活情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靈與心靈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認為怎樣才能使現在的人們心靈與心靈相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捧讀《瓦爾登湖》“感到一種非常遙遠的愉快,可以在一本書里自由地跑步呼吸”。請參照原文,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試舉三例談談你閱讀經典(包括課本中的文學作品)的愉悅感。

篇6

1

古詩三首課時練

第一課時

一、默寫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練習。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晝出耘田

,村莊兒女各當家。

,也傍

學種瓜。

1.

選擇下列加點詞語的正確意思。

耘田

)①在田里鋤草

②犁地

)①靠近

②并排

2.用自己的話寫出這首詩后兩行的意思。

二、查資料,抄寫一首自己喜歡的其他田園詩。

【答案】

一、1.夜績麻

童孫未解供耕織

桑陰

2.①

3.

兒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織布,但也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

二、鄉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第二課時

一、寫出加點詞語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1.稚子:

2.鉦:

3.磬(qìng):

4.玻璃:

二、用自己的話寫出《稚子弄冰》前兩句的意思。

【答案】

一、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鉦:一種金屬打擊樂器。

3.磬(qìng):一種用玉或石制成的擊樂器。

4.玻璃: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現在的玻璃。

二、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盤中的冰塊脫下,用彩線穿取,當做銀鉦。

第三課時

一、把詩句補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話寫出所填字詞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

),山銜落日(

)寒漪。

牧童(

)橫牛背,短笛無腔(

)吹。

1.

2.

3.

4.

二、用自己的話寫出《村晚》后兩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

歸去

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沒。

3.歸去:回去。

4.信口:隨口。

二、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2祖父的園子課時練

第一課時

一、讀拼音,寫漢字。

春天到了,爺爺把我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的雜草bá(

)掉,用來種菜。我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一個地溜平,還東一腳西一腳地xiā(

)鬧。幾天后,爺爺種的菜發芽了,我和爺爺一起chǎn(

)地,我往往把菜苗當做野菜gē(

)掉,把野菜留著。

爺爺澆菜,我拿著水piáo(

),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一揚。玩累了,我又纏著爺爺陪我去guàng(

)街。

二、照樣子,寫詞語。

例:胖乎乎

三、小蕭紅為我們介紹院子里的景物時,我們可以看出她怎樣的神態?

【答案】

一、拔

二、圓滾滾

明晃晃

白花花

亮晶晶

笑嘻嘻

熱乎乎

三、可以看出孩子極滿足和得意的神態,顯示出她的富有。

(意思對即可)

第二課時

一、給黑體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蚌殼(bàng bàn)

櫻桃(yīng yīn)

啃吃(kěn kěng)

倭寇(wō wēi)

水瓢(piáo páo)

玩膩(mì nì))

二、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詞。

一(

)花園

一(

)李子樹

一(

)大草帽

一(

)谷穗

一(

)狗尾草

一(

)倭瓜花

一(

)果園

一(

)白蝴蝶

一(

)大蜻蜓

三、判斷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相應的括號里打“√”。

1.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

)比喻

)夸張

)擬人

2.蜻蜓飛得那么快,哪里會追得上?

)擬人

)夸張

)反問

3.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

)比喻

)排比

)擬人

4.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帶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比喻

)夸張

)排比

四、閱讀《祖父的園子》片段,回答問題。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1)文段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

(2)讀了這段話,你想說些什么呢?把它寫下來。

(3)仿寫一段話。

【答案】

一、蚌殼(bàng)

櫻桃(yīng)

啃吃(kěn)

倭寇(wō)

水瓢(piáo)

玩膩(nì))

二、一(個)花園

一(棵)李子樹

一(頂)大草帽

一(個)谷穗

一(棵)狗尾草

一(朵)倭瓜花

一(個)果園

一(只)白蝴蝶

一(只)大蜻蜓

三、1.(√)比喻

2.(√)反問

3.(√)擬人

4.(√)排比

四、1.排比

2.童年是快樂自由、無拘無束的,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那么美好。(答案不唯一)

3.樹綠了,就像換了新衣似的。蟬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蜻蜓飛來了,就像飛來一架飛機似的。

3

月是故鄉明課時練

第一課時

一、讀一讀,給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在煙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邊,我們點起篝(gòu

gōu)火。聽著海浪聲,看著火光閃動,一種激動在心底萌(méng

míng)發。抬頭望去,那澄(dèng

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溫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個人住在鄉下。夏天,他的小院兒充滿綠色,各色花朵點綴(zuì

zhuì)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

二、給句子中加粗的詞語換一個詞語,意思不變。

(1)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

(2)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

(3)以后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三、把詞語和相關的意思用直線連起來。

煙波浩渺

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

樂此不疲

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

相映成趣

相互襯托著,顯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偉。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襯(襯托)

不可勝數(不可計數)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三、煙波浩渺: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

樂此不疲: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襯托著,顯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偉。

第二課時

一、在括號里加上表示數量的詞語。

一(

)月亮

一(

)柱子

幾(

)大葦坑

一(

)明月

一(

)知了

幾(

)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畫橫線的部分換成恰當的四字詞語,意思不變。

1.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亮的光輝充滿四周,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

2.我在故鄉只呆了六年,以后就離開家鄉到外地,漂泊天涯。(

3.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藍而廣闊無際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

三、默寫一首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

四、閱讀課文選段,回答問題。

至于水,我故鄉的小村子卻到處都是。幾個大葦坑占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兒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可覺得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1.上面兩段話選自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作家

寫的

2.

作者回憶了幼年時在故鄉的哪些趣事?選擇正確的答案(

(1)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星星;

(2)在古柳樹下點篝火搖樹捉知了;

(3)在大葦坑邊望月游玩;

(4)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3.你對“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一句中的“此”是怎樣理解的?

4.

作者明明是寫家鄉的月亮卻寫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嗎?

【答案】

一、一(個)月亮

一(個)柱子

幾(個)大葦坑

一(輪)明月

一(群)知了

幾(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離鄉背井

3.碧波萬頃

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羨林

月是故鄉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點起篝火搖樹捉知了。對這兩件事的回憶更突顯“我”對童年和家鄉的眷念。

4.

這些童年趣事也是圍繞著月亮來寫的,捉知了、看月亮、做夢都跟月亮有關,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達出對故鄉的思念。

4

梅花魂課時練

第一課時

一、辨字組詞。

僑(

縷(

絹(

甚(

驕(

樓(

涓(

其(

梳(

衰(

稠(

眷(

流(

哀(

綢(

著(

二、選字填空。

(1)想不到外祖父(

)像小孩子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2)智力(

)賽使同學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起來了。

(3)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

)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

)涼颼颼的。

(5)保護環(

),人人有責。

三、給加粗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拉:A用力使東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某處移動;B用車載運;C拖長;D閑談;E牽累、拉扯;F拉攏、聯絡;G幫助。

1.老師拉長聲音說話。

2.媽媽正和保姆拉家常。

3.現在,他有困難,我們應該拉一把。

4.小東正和看門的大爺拉交情。

5.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

【答案】

一、辨字組詞。

僑(華僑)

縷(一縷)

絹(手絹)

甚(甚至)

驕(驕傲)

樓(高樓)

涓(涓涓細流)

其(其中)

梳(梳理)

衰(衰老)

稠(稠密)

眷(眷戀)

流(流水)

哀(悲哀)

綢(絲綢)

著(看著)

二、(1)竟

(2)競

(3)境

(4)竟

(5)境

三、1.(

C

2.(

D

3.(

G

4.(

F

5.(

A

第二課時

一、給加粗的字選擇合適的解釋,在被選答案的序號處畫“√”。

1.能書善畫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長,長于;⑤容易,易于。

2.頗負盛名

①背;②擔負;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敗。

3.獨在異鄉為異客

①有分別,不相同;②奇異,奇特,特別;③另外的,別的;④驚奇,奇怪;⑤分開。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較好;③疊用,跟“越……越”相同。

二、改正下面詞語中的錯別字。

正重其事(

)

頗副盛名(

)

蠟月天氣(

)

眷巒祖國(

)

好好寶存(

)

頂天力地(

)

三、照樣子,把下面的句子換個說法。

例:葉明說:“我長大了要當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葉明說,他長大了要當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吳小東說:“我要像小明那樣關心集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選擇句意,在括號里畫“√”。

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

A.贊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強,象征著中華民族。(

)

B.梅花爭在別的花之前開放,象征著中華民族。(

)

五、閱讀《梅花魂》片段,回答問題。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里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片輕輕刮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仿照句子“唯獨書房里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分外”寫一句話。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里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這兩句話前后形成了明顯的_______,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④

2.⑤

3.③

4.③

二、正重其事(鄭)

頗副盛名(負)

蠟月天氣(臘)

眷巒祖國(戀)

好好寶存(保)

頂天力地(立)

三、吳小東說,他要像小明那樣關心集體。

四、1.(B)

五、1.遠處,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綠樹成陰,又有花兒映襯,把整個山峰打扮得分外妖嬈。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116-01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而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已開始重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作用。但是,一些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沒有意識到閱讀是學生對話文本,在個性理解和體驗的基礎上獲得文本的價值;而是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側重閱讀考試技巧的點撥。實際上,老師是用應試考試中閱讀題解題方法的傳授,本質上是一種應試閱讀;學生并沒有獲得必要的閱讀能力。

一 認識教學現狀,明確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南斯拉夫弗·鮑良克說過:“圍繞閱讀材料進行活動,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們知道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能采用統一的模式,要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情況,至少是絕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水平進行教學。但教學現狀又是怎樣的呢?

1.老師統治課堂,大搞“一言堂”

我們平常的教學活動主要是依據教材進行有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教學。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老師習慣把優秀范文肢解之后“喂給”學生,諸如詞語的含義如何結合文義推斷,具有修辭手法的句子如何分析其好處,行文思路如何、謀篇布局的好處何在,中心思想如何歸納的滴水不漏等。學生被動接受,沒有閱讀體驗與自我閱讀感悟。于是,學生記錄下老師的講解,依照老師的解讀讀文本;不少學生沒有閱讀的興趣和熱情。因此,他們不會閱讀,也不想閱讀,更談不上閱讀興趣和能力的提高。

2.重抓講練結合,題型大操練

雖然素質教育提倡多年,但是,一考定終身還依然存在。于是,一些老師課上內容硬塞給學生,然后通過考試、訓練的形式檢查學生對那些所謂的解題技法、答題思路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查、鞏固。某種程度上,這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部分——模式化訓練。這樣,本來一些很好的閱讀材料,非要學生按照參考答案的方向思考、作答。這樣,學生沒有個性閱讀,沒有自我閱讀能力的提高;通過如此的操練讓學生記住答案,卻記不得閱讀材料的優美之處。

二 明確目標個性閱讀,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還需要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加以重視和引導,以及有目標地逐步進行訓練和提高。我們要思考如何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開展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讓他們自主地獲得閱讀興趣和能力。

1.重視課前預習,培養學生基本閱讀能力

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基本的認讀分析和對文章的字詞理解,句、段關系和層次結合的分析以及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這些需要學生在閱讀中逐步提高,需要老師加以要求和點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如教學魯迅先生的《故鄉》時,我就要求學生先解決課文中一些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思考作者回鄉有哪些見聞,對故鄉的感情有哪些變化。如此,學生結合小說背景——后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從而基本把握文章的主題。當然,課前也可以指導學生從小說的三要素方面著眼,說說小說中的人物、環境和主要情節。如此,學生就知道應如何閱讀小說,從而提高一些基本的閱讀能力。

2.注意情境,激發興趣,提高閱讀效果

語文教學要注意點燃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潛移默化地提高閱讀能力。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習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山川的美。這樣,在教學中,就容易激發學生感悟自然、敬畏自然,從而產生出對自然的敬與愛。如在教學《鼎湖山聽泉》一課時,讓他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嘗試著提煉內容要點,概括行文思路,對文章中較好的句子進行闡釋解說。該文的一個教學難點是對作者寫作思路及感情發展脈絡的理解和把握。我提出問題,做簡要引導之后,讓他們扣住文中“泉”字進行合作探究。如此,學生把握了文章的線索,明白了吟哦諷誦而后得之游記類散文寫作的特點。從而也提高了對寫景狀物作用的把握,這對于學生的寫作也是很有意義的。

3.內外結合,多種方式,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課堂閱讀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在課內放手讓學生有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機會和空間,進行個性化閱讀,更要結合課外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學習能力。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能對閱讀文本作公允評價,獲得個性解讀以及提出新觀點、新看法;從而形成聯想遷移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具有很好的閱讀能力,聽說寫的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借助電教 巧妙設疑 精心引導

一、運用多媒體手段

許多詩文,由于年代久遠,地理區域遼闊,學生學習時難以把握好作品的意境。此時,我們便可以引進多媒體教學手段,使之不再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核舟記》的閱讀教學,設計的提問為“刻畫最逼真的人物是誰?”根據以往的閱讀經驗,學生都回答說是“坡”,而且理由還相當充分——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但這種認識與事實并不相符。于是,我便依照課文中的說明把小小的核舟制成立體圖像,再把描寫蘇軾和佛印和尚的文字挑選出來,表現在同一顯示器上,并據此要求學生再作判斷。于是學生發現:文中刻畫坡的僅二十余字,而刻畫佛印的則達四十余字。他們由此恍然大悟:文章刻畫最逼真的是佛印而非“大蘇”。但是,很多同學又提出疑問:“可是如果是這樣的話,文章主題與具體描寫之間豈不矛盾了?”我深知,此時,同學們的閱讀情緒已進入“憤悱”狀態,于是,我將蘇軾的《前赤壁賦》配以“大江東去”般雄壯的樂曲和“驚濤拍岸”的壯闊畫面呈現給學生,再將畫面上的“一葉之扁舟”逐漸拉遠,使其在浩瀚的長江中“緲滄海之一粟”,讓學生感受并發現“賦”中所表達的曠世達觀的處世態度與佛印那種灑脫超凡的氣質竟是如此的和諧一致。于是,在聲、色、畫、文共同建構的立體情境中,學生們紛紛頷首,表示領會到這樣的描寫與主題實際上并無矛盾,而是更加傳神地表達了“大蘇泛赤壁”的神韻。在多媒體輔助手段的引導和點撥之下,師生共同進入一種富有探索性的審美狀態,學生的閱讀經驗在此過程獲致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精心設計導語或導入方式

我們的課文是文情并茂的,但囿于知識的廣度不夠、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的學生往往不能一下子有所領悟,尤其是那些內蘊較深或因時代、環境的不同而易形成思想距離的課文,怎樣才能讓學生披文以人情、動情而入境呢?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對癥下藥精心設計導入語或導入方式,從而引領學生有強烈意愿進入課文的學習與賞析。

如初二語文《沁園春?雪》一文是學生首次接觸到的詞作品。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這樣的激情演說式導語并用恰如其分的體態語言表現出來——今天我們要學的便是1936年他寫的《沁園春?雪》這篇堪稱詩詞風格典范的傳世佳作。在該詞中,他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評說二千年封建史的浩長,贊美當代革命英雄的無與倫比。其雄視大江南北的廣闊視野、縱論古今人物的宏大氣魄,堪稱千古絕唱。以上“演說”由于出自精心準備,因而如飛云瀑布一瀉千里,全班學生情不自禁的熱烈鼓掌。教師課堂語言的強烈感染力與要學習的內容本身在神韻上的一致性引領學生自然進入《沁園春?雪》的審美境界,使之渴望進一步深入學習和賞析該詞。

三、巧提問妙設疑

課堂上提問設疑若做得巧妙、深入和精當,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添課堂的情趣,而且能令教學活動進入到較深入的層面,從而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和賞析。我在《故鄉》一文的教學中,首先與學生進行了這樣的問答:“如果你現在將要離開你的家鄉,到別處去讀書,而且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你此時的心情將會是什么樣的呢?” 生:“我會依依不舍,因為我的家鄉太美了。”“我們再看看《故鄉》里的迅哥兒就要離開他的故鄉了,他的心情又是什么樣的呢?(最好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生:“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為什么‘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呢’?”生:“因為故鄉已經沒有值得‘我’留戀的東西了。”“能再說具體一點嗎?”生:“現在的故鄉已經不是我記憶中的故鄉了,這從文中幾處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來;現在故鄉的人也不是記憶中的人了,閏土、楊二嫂、還有‘我’的鄰居,他們都變了。”“也就是說,‘我’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的原因是因為故鄉變了。”生:“是的。”“不錯,故鄉變了,故鄉的景變了,故鄉的人變了,回故鄉的心情也變了,究竟故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文章。”如此一來,利用恰如其分的問題進行啟發引導,師生唱和,入題快,效果也好。

總之,作為博學的智者,教師所進行的這種妙趣橫生的引導和恰如其分的點撥,令整個語文課堂成為一個“樂壇”,令教學活動成為“樂隊的演奏”,從而令語文教學回歸到審美層面,讓語文教育應有的審美底線得以堅守與張揚。這樣的語文教學愉悅學生身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陳心五.中小學課堂教學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9

在初中語文中百分之八十是現代閱讀文,如何教學生“會讀”和“讀會”呢?對此,本人作了些探微。

一、 指引學生“會讀”

飯得一口一口地吃,路得一步一步的走。中學生要會讀現代文中的每篇范文,1、要讓學生會讀字、詞、理解詞義、句義。2、指導整體閱讀,把握全文中心大意,明白本文寫什么,怎樣選中心材料,立意布局,詳略的安排,表達的意境。3、指導局部閱讀,精讀指導重點段、句、詞,要反復閱讀,領悟段、句子的精彩,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4、理解全文,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欣賞字、詞、句、段的妙用及表達的效果。不要就詞講詞,就句講句,完全依賴字典、詞典,或不顧語言環境斷章取義或任意發揮拓展什么的,要結合課后的“研討和練習”來閱讀,同時教者應為本篇閱讀文精心設計來完成練習。

二、授予閱讀法

現代文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僅滿足知識的傳授,它更肩負著培養能力的重任。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欣賞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辯疑能力。教師應根據需要,時有啟發,把學生引向單元內容的縱深處。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就是‘教’學生學,讓學生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要培養學生自讀書,須給予方法,從現代文的閱讀文體上看,可分為記敘閱讀,說明閱讀,議論閱讀三大類型,就記敘文體說,要掌握記敘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發展過程);記敘方式(即:順敘、倒敘、補敘、插敘等);記敘的內容把握記敘的段落結構、記敘與其他表達方式的關系等來梳理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外貌、行動語言心理活動等進行分析,把握語段的中心與人物的性格特征,環境描寫對主題和人物的表現作用等。有了這種方法,就指導學生對記敘單元的記敘文進行縱比,橫比,找出相同的、不同的記敘方法,理解其表達的思想。

說明文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形狀、性質、構造、成因、功能等方面,能弄清說明的條理順序,對判定說明的方法(包括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列數據、列圖表等)等。

議論文閱讀是找出論點,能辨析所用的論據,理解論據與論點的內在聯系等,并能概括的語言加以表達,能根據結構正確劃分段落或層次,能用簡練的語言表述層意,能正確辨析立論、駁論,立論與駁論相結合的三種基本議論類型。

對于同一類型的文體的閱讀文,引導學生縱比、橫比的進行先預習、自學,關鍵的地方教師給予精講點評,這樣就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達到“會讀”的教學效果。

三、給一把開啟思維門扉的鑰匙,讓學生“讀會”

給一把開啟思維門扉的鑰匙,指的是在學生閱讀課文時,要給學生指明正確的道路,當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出現思路梗阻或中斷,要幫助學生溝通信息,開拓思路,給“一匙”的方法可概括為“引路”“搭橋”“鋪磚”。

(一)引路

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理解作者思路發展的過程,如《故鄉》一文,在析題時就指導學生按“漸近故鄉――回到故鄉――離開故鄉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為線索進行閱讀這屬縱式結構;《我的老師》一文則是以六個故事記敘蔡教師給予我難忘印象,這屬橫式結構,這樣的引路能讓學生在閱讀思考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易于整體上把握課文。

(二)搭橋

學生學習閱讀文,由這部分知識進入另一部分知識,產生了思路的障礙時,要幫助學生揭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指導學生運用舊知識來理解新知識,以便從知識的此岸順利地過渡到知識的彼岸,形成知識網絡,保持思路的暢通。比如,學生學習《三個太陽》一文時,對“三個太陽”含義理解感到比較困難。未搭橋前學生眾說紛紜,沒有按一個標準闡明自己的見解,思維較散。見此情景,我便引導學生從顏色的象征意義上理解。如“綠色”代表生命,說到此,學生豁然開朗,緊扣“南極人”、“南極精神”得出許多精彩的答案。

篇10

【設計理念】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散文的基本特點,我把《春酒》定為以學生感悟為主的美文欣賞課。還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主動參與的空間,讓他們釋放激情、自主探究,與教師共建生命課堂。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趣味盎然、生動豐富。在《春酒》這篇文章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故鄉和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詩一般的生活織就了詩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出這一切,文章處處體現了一種對人性的謳歌和贊美。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積累了一些散文知識,也具有一定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憑借這些知識經驗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初中學生很少離開家鄉,對思鄉之情較難理解。為此,我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與作者達成情感共鳴。

【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本文文質兼美,含蓄深刻,富有人生意蘊,閱讀時需要調動一定的人生體驗和積累。新課程倡導合作探究,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 “大語文”觀,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到,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發掘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營養,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根據上述內容,確定知識與能力目標: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的細節和關鍵詞語,加深對文章中風俗人情的感受;過程與方法目標:用探究與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習本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融入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之中,加深熱愛家鄉的情感 。

【重、難點及確立依據】

本課文字淺顯但意蘊深刻,如果機械地讓學生去分析課文中的情,恐怕學生很難真正投入和理解,無法體會作者對于“八寶酒”的懷念。

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感悟,感悟作者真摯、熱烈、深厚的思鄉情。教學難點之一是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如此之濃的思鄉情,其二是品味文章的關鍵詞語和句子,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與理解來體悟情感。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分憶、賞、悟3個步驟來品味文章,并根據本節課目標采取相應教學策略:創設情境――朗讀課文――整體感悟――品味鑒賞――情感延伸。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先出示一組新年圖片,讓學生伴著輕松歡快的音樂回憶家鄉的春節有什么習俗?歡騰而熱鬧的新年場景及樂曲激起學生的興趣,由此引入溫州新年有喝春酒的習俗,使學生有了解這一習俗的渴望。

憶春酒,理情思

首先,我配上“思鄉”的主題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朗讀,使學生很快融入情境,走進作者故鄉的新年。為了調動學生的朗讀熱情,我又朗誦了一首根據課文內容編寫的小詩:“有一種酒,一點點,就能使你沉醉;有一種情,一點點,就能牽動你的心;有一些人,雖然離去,但你卻難忘他的容顏;有一些事,雖然遙遠,卻又總是記得那么清晰……”每句詩后面都有一個問號。在舒緩的樂曲中,讓學生細讀一遍課文,找出上面問題的答案(春酒――鄉情――母親――童年)。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賞春酒,品情趣

給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同時讓他們找出喜歡的詞句,并進行品讀。以自主與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文章中詞句,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細膩溫婉的筆觸。如,“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寫出“我”很饞,很喜歡母親的八寶酒);“可見她做什么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說:‘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寫出了母親的細心和聰慧。)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勤勞聰明、熱情賢惠的母親,體會充滿童真童趣的童年,感受濃得化不開的鄉情。同時教師要隨機應變進行點撥、引導,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開啟學生的思維。

悟春酒,解鄉愁

思鄉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但學生缺少相關的生活體驗,對這一感情理解得不透徹,僅從文本理解還不夠。所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拓展、延伸,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化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領悟思鄉之情。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學生做“陽光使者,發手機短信撫慰作者漂泊的心”開始,然后問學生:“你是否有離家的經歷,能否感受到想家是一種什么滋味?”“當你長大離開故鄉時,有哪些事物會讓你時時想著故鄉?”“作為一名游子,你會跟家鄉人說什么?”然后教師順勢提問:“讀琦君的書像翻閱舊相簿,一張張泛黃的相片都承載著深厚的記憶與懷念,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作者把這種深深的思鄉之情,濃濃的懷念之意,集中濃縮在文章的哪一句話里?讓學生找出來,并讀出那種失落,那種追想,那種懷念的心情來。”

情感升華,創設

此時,學生已經滿懷熱愛家鄉的激情。我對學生說:“是啊,母親是根,故鄉母親也是根,祖國母親更是根,葉落總要歸根。對故土的眷戀,是任何人無法割舍的情感。許多海外游子,離開故鄉幾十年,聽到呼喚,毅然踏上尋根的歸途!”由對故鄉母親的愛升華到對祖國母親的眷戀,引出回歸主題,用激情的語言調動學生的情感共鳴。

用短短的40分鐘,師生穿行在春酒的灑香中,感受琦君濃濃的鄉情,我呼喚學生把這一份鄉情銘記!然后欣賞歌曲《望鄉》,一起在音樂聲中去體味醇美的鄉情!

課堂結語,余蘊無窮

當學生沉浸在音樂中時,我用深情的語言總結:“漂泊在外的游子,無論歸鄉的路有多漫長,總不會忘記故鄉的山水,故鄉的人。也許有一天,你也會背起行囊遠離故鄉,你會發現故鄉的形象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記憶深處閃耀。到那時別忘了這首歌,別忘了我們曾經品味過的春酒,愿你揣著鄉愁踏上歸鄉的路,帶回游子的問候與祝福!”

【板書設計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