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15 11:1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桂花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I0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5-0010-02
花文化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現象。中國人愛花、蒔花、賞花、餐花,各種花以獨特的方式深入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她們不同的文化品格,認為花中蘊含著文化,凝聚著品德和氣節。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桂花文化首先來源于它的栽培和利用的實踐。戰國時期,人們就重視桂,把桂作為珍貴的植物、飲食的配料、建筑的材料、裝飾的花卉。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了著名花卉,南方產的桂花,被紛紛引種于宮苑、庭院和寺廟。除了觀賞、食用,古人還將桂花入藥,制成香囊和化妝品。在中國桂花文化中,除了月中桂樹的傳說,還有攀折桂花的典故。由于神話的流傳,文人的歌詠,百姓的日用,風俗的流播,中國桂花文化的脈絡日見清晰,積淀日益深厚,桂花被賦予了清高、高雅、榮譽、長壽、吉祥等文化含義,從而構成了中國桂花文化意蘊體系。這一體系又分為俗、雅兩個層面。俗的一面,包括長壽、吉祥等含義,在民俗文化里得到了傳承;雅的一面,如清高、高雅、榮譽等含義,則在詩詞藝術里得到了固定。千百年來,我國詩人吟桂詠桂,通過自己的想象,在細如金粟的桂花中建立起了一個豐滿的精神世界,詩詞成為桂花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透過中國古代詠桂詩詞,桂花被賦予的象征意義、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呼之欲出。這里舉出數例,略作分析:
一、清高――楚辭遺緒,隱逸情懷
桂花“清高”這一文化含義,源自愛國詩人屈原的歌詠。桂花幽獨自賞,凌寒不凋,正好與“清者自清”的人格期許相吻合。屈原《遠游》中“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的句子,借桂花凌寒不凋,表達自己孤標傲世、獨領的品性。西漢淮南小山為憫傷屈原而作的《楚辭?招隱士》,有“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等詩句,以桂樹甘于幽谷的寂寞而猶自散發清香的品格,來比喻屈原不與朝中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這些句子穿插在楚辭的字里行間,還是屈原以香草喻人的余緒。這一余緒被后世詩人繼承了下來,常用桂花比喻人格之高潔。唐李白的《詠桂》即是如此:
世人種桃李,多在金張門。攀折爭捷徑,及此春風暄。一朝云霜下,榮耀難久存。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樹君園。
詩中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桃、李和桂花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結局,借以影射顯赫一時的朝中權貴,一旦失寵于君主,榮耀就難以保存;而借喻為山野桂樹的李白本人,卻能悠然自得,安居昔日的莊園,其格調高下也由此可見。
桂花清雅高潔,香氣濃郁,卻往往生長在偏遠的巖谷,所以古人多以桂樹、桂叢描寫隱士生活,其中包含有“清者自清”、“幽獨不遇”等復雜含義。這既是桂花的生長習性的比附,也是《楚辭?招隱士》的衍生發展。古詩詞中,詩人常常憫桂之幽獨,悲士之不遇。以唐人于武陵的《山上桂》為例:
日暖上山路,鳥啼知幾春。忽逢幽隱樹,如見獨醒人。石冷常開晚,風多落亦頻。樵夫應不識,歲久伐為薪。
春暖花開、鳥語花香之時,詩人興致勃勃走上山路,看到幽隱于山林之中的桂樹,不覺心頭一動,猶如見到了獨醒之人。這種感覺,表現了詩人對桂樹由衷的賞愛。將桂樹比作獨醒之人,在眾人皆醉之時,表明其不隨流俗。可是,“石冷開常晚,風多落亦頻”,桂花的處境之艱,使人聯想到人的成功又是多么不易。桂花樹本來不俗,卻淪落山中無人賞識,開難落易,天長日久又被樵夫砍伐為柴薪。桂樹可悲的命運,歸根結底是處地僻遠所致,詩中明顯流露出哀怨之情,寄托了諷世之意。
二、高雅――天上名種,人間異香
桂花“高雅”的文化意蘊,源自月中桂樹的傳說。這一傳說最早出自《淮南子》:“月中有桂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古人以花喻人,謂人有才情趣,花有色香韻。桂花來自天上的名種,又散發出馥郁的香味,因此古來詠桂詩作,多從月桂傳說和芳香著眼,強調桂花來自天上月宮,不是人間之種;描摹桂花風前幽香暗度,月下神韻優雅,襯出其獨特的風采。如李嶠的“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李商隱的“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 楊濟翁的“天上人間高度影,月下風前自在香”,楊萬里的“身在廣寒香世界,覺來簾外木犀風”等等,描摹桂花的香韻,贊美桂花的優雅。請看謝懋的《霜天曉角?桂花》:
綠云剪葉,低護黃金屑。占斷花中聲譽,香與韻、兩清潔。勝絕。君聽說,是他來處別。試看仙衣猶帶,金庭露、玉階月。
上片寫桂花高潔優雅的氣質,“綠云剪葉,低護黃金屑”,描繪桂花枝葉的形狀、花的色澤,寫出了桂花與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斷花中聲譽,香與韻、兩清潔”,一語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處。下片承上片趣旨,極度贊美桂花的“勝絕”之處。之所以“香與韻,兩清潔”, 是因為它出身不同于凡花,來自天上天宮的金庭、玉階:“君聽說,是他來處別。試看仙衣猶帶,金庭露、玉階月。”這里借月中桂樹的傳說,狀眼前月光皎潔、桂枝飄香的優雅實景,道出了桂花的聲譽來自高貴的出身。
再如宋代陳亮《桂枝香?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狀寫桂花之神韻,抒發詩人的胸懷: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都足。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況東籬、凄涼黃菊。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
詞里說,皓月當空,天穹如洗,天宮收儲桂花已足,桂花于是散落人間。因為桂花唯恐春天群花自慚,所以綻放在這秋天的夜晚。桂花正自深情眷注人間,意在喚回遠去的春天,又何曾感到幽獨?怪道此花香飄十里,原來它是天上的余香!坐在桂花樹旁,但見花色金黃,花小如粟,而聯想到秋日芙蓉,只能令人頓添愁思;東籬黃菊,不過助人凄涼,而桂花不諳人情世敵,遠離時俗,心志是如此高潔!詞中詠嘆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的胸懷,詞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現出詞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膽相照。這首詞標新立異,格調高雅,但也是由天上之種、奇異之香生發開來的。
三、榮譽――蟾宮折桂,出類拔萃
古人常借折桂之典故,勵進取之壯志。折桂的典故,出自西晉時的郄詵。郄詵通過薦舉賢良對策被皇帝選中,升為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自以為如何,他答道:“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這是用桂比喻人才出類拔萃的開始。隨著科舉制的出現,人們又援引這一典故,用攀桂、折桂、蟾宮折桂來稱科舉考試得中。由此推衍,又把科考稱為“桂科”,把登第人員稱為入了“桂籍”,現在,人們也常用折桂、蟾宮折桂來稱在考場、賽場上取得好名次。以元代謝宗可的《月中桂花》為例:
金粟如來夜化身,嫦娥留得護冰輪。枝橫大地山河影,根老層霄雨露春。長有天香飛碧落,不教仙子種紅塵。折來何必吳剛斧,還我凌云第一人。
詩人介紹了嫦娥與廣寒宮里桂樹的生長和開花盛況,接著又信心十足地宣稱:無需吳剛代勞,我將應試發跡,自去月中折桂。不過,從格調而言,謝宗可這首詩不及晚唐桂州(今桂林)人曹鄴的《寄陽朔友人》:
桂林須產千株桂,未解當天影日開。我到月中收得種,為君移向故園栽。
曹鄴流寓長安十年,多次應舉考試,終于在大中四年(850年)中了進士,驚喜之余,他寫下了這首詩。桂林歷史悠久,秦始皇時就設置了桂林郡。既名桂林,就應盛產桂樹,因此曹鄴希望借自己中進士的契機,采得月中的桂子撒向故鄉,使故鄉的桂花能遮天蔽日地開放,出現更多的人才。
桂花清高、高雅、榮譽等文化意蘊,以情景相融的詩詞藝術形式固定下來,傳播開來,成為反映我國傳統文化心態的一個載體。佛經上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進入詠桂詩詞這個豐滿的藝術世界,我們欣賞的不單是文學作品,而是在領略中國花文化的奇葩。
參考文獻:
篇2
最早導致磁帶可能被拋棄的根源來自IT行業,其實,在基于計算機的非線性編輯系統在電視制作領域站穩腳跟后,磁帶錄像機的終結就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隨后開始的基于計算機硬盤服務器的自動播出以巨大的技術優勢橫掃了整個播出行業,今天繼續使用磁帶進行全流程傳統制作和播出的電視臺已經屈指可數了。
做為主流磁帶錄像機的生產廠商顯然在這方面準備不足,妥協成為了主要的競爭手段。于是,使用硬盤、光盤、半導體存儲卡做為節目存儲和交互載體的錄像機紛紛上市,磁帶錄像機則退守一隅,失去了當年一統天下的氣勢。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自然是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基于計算機平臺的視頻存儲技術的迅猛發展;自然也有業內人士急于打破日本兩大錄像機生產廠商的市場壟斷的愿望。不管怎樣,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使用硬盤、光盤、半導體存儲卡做為節目存儲和交互載體的非磁帶錄像機仍然是磁帶錄像機的沿襲,但磁帶錄像機退出市場,電視臺實現無磁帶應用的全流程生產已經指日可待了。
亦喜亦憂,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別無選擇的使用磁帶錄像機時,我們對其在應用中的各種弊端深惡痛絕,可當它即將離我們而去時,我們卻又無比的糾結。拋開技術因素來說,上一代的電視人幾乎都有著強烈的“磁帶情結”,他們更習慣于把辛苦的勞動成果落實在一盤實實在在的錄像帶上,而不愿意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上去檢索自己的作品。
更為實際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改變以前的電視節目生產流程和制作觀念。當計算機網絡取代了懷抱磁帶跑來跑去的電視臺工作人員后,人們需要一定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應用技能來進行操作。原來海量的磁帶節目的處理,錄像機在電視行業應用的重新定位,現有錄像機的繼續使用,……等等,似乎所有的問題都擺在了面前。顯然電視臺想要進入無磁帶或更進一步實現無錄像機的過程還會相當的艱難和漫長。
要想確定無磁帶或無錄像機電視臺實現的可行性,需要先解答以下問題:
1、錄像機不可替代嗎?
2、視頻信息的交互可以依托網絡嗎?
3、目前基于網絡的非線性編輯可以取代錄像機編輯嗎?
4、使用媒體資產管理系統以后可以廢棄現有的磁帶庫嗎?
5、計算機平臺的設備最終能夠取代目前電視行業的傳統設備嗎?
似乎上述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是”來回答,但這并不代表時間就是今天,可能是數年后或更長的時間。但就目前來看,這個方向應該是肯定的。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這應該是所有問題的核心。從目前的技術格局來看,基于磁介質的存儲載體應該是可以長期存在的。所要被替代的只是采用線性方式進行記錄的使用錄像帶的錄像機。如果從這個狹義的角度意義上來說,我們今天就已經可以構建一個無磁帶電視臺了。因為不使用磁帶的ENG攝錄一體機已經比比皆是了。在電視臺內的節目制作已經都是在非線性編輯網絡上來完成的。而在電視演播室、配音間里,也都在使用掛接在非編網絡上的播放工作站和采集工作站了。然后成品節目會存儲在媒資系統中。在播出環節我們已經在使用基于硬盤陣列的播出服務器了。因此,從狹義上說,目前許多電視臺都已經進入了無磁帶的時代。
似乎第二個問題也已經得到了解決,因為我們已經實現了在電視臺內部通過網絡進行的視頻信息交互。筆者認為,恰恰是這個問題制約了無磁帶電視臺的實現,成為實現廣義上的無磁帶電視臺的技術瓶頸。
我們來描述一個無磁帶電視臺的節目生產流程:攝像機在外景地工作,所采集的視音頻信息通過網絡實時的傳回電視臺,電視臺內的工作人員使用非線性編輯對節目進行編輯,在演播室內通過播放工作站和錄制工作站重放和錄制,制作完成的節目提交送審,審片環節也在網上完成,隨后節目被歸檔存儲在媒資系統中。節目播出時節目文件從媒資遷移至播出服務器,完成最終的節目播出。
這個流程中有兩個環節存在問題。第一是通過網絡傳送標清或高清電視信號的可能性;第二是作為電視臺應該如何來實現節目視音頻的技術標準的評估或測量。
第一個問題相對簡單,我們需要獲得足以保證視音頻信號傳送的穩定的網絡帶寬,這個問題通過和網絡運營商的協調應該可以解決。
第二個問題則相對棘手,到今天為止,國際上對于基于視頻壓縮文件的技術評估和測量都還沒有一個標準。由于無磁帶的制作流程的實現,我們在整個流程中都沒有機會對信號質量進行評測,因而從技術角度這一問題的解決起來有足夠的難度。
在網絡中導致信號劣化的最主要環節是轉碼。視頻文件的壓縮格式目前主要有:M-JPEG、DV、MPEG-2I、MPEG-2IBP以及MPEG-4格式。作為編輯使用時,M-JPEG、DV、MPEG-2I等格式目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也是目前非編網絡的主流編輯格式,但缺點是碼流較大,不利于大量存儲。而MPEG-2IBP碼流上的優勢比較顯著,有非常高的存儲性價比,而且也是目前傳輸和播出的首選格式,但在編輯上的局限性較大,編輯功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MPEG-4格式由于碼流小、視音頻質量比較好等特點,多被用在廣域網在線點播和傳送上。
對于素材格式的選擇上,目前有三種選擇模式可以考慮:
(1)統一格式的模式。即編輯和存儲都使用MPEG-2IBP等格式。對于存儲來說,這種模式的優點比較突出,存儲的造價比較低。但對于編輯的限制比較大,不利于周邊系統的開發。
(2)格式細分的模式。編輯時使用幀內壓縮的格式,如:DV、MPEG-2I、M-JPEG等,最大程度地為視頻編輯創造有利條件。存儲時則按實際情況而定。對于視音頻素材來說分為兩大類:節目和素材。節目指的是電影、電視劇以及其他可以直接播出的節目。節目一般以再播出為主要存儲目的,再編輯的可能性較小,所以可以使用MPEG-2IBP格式進行存儲。而素材存儲的目的是用于再編輯利用,所以使用與編輯相同的格式進行存儲,盡量減少格式轉換帶來的損失。
(3)格式粗分的模式。編輯使用MPEG-2I幀格式,盡量發揮編輯系統的創造性,存儲則全部使用MPEG-2IBP格式,最大可能地發揮了每一種格式的優點,既保證了編輯的靈活性,又實現了存儲的經濟性。但缺點是從MPEG-2IBP轉換到MPEG-2I時存在一定的圖像損失。目前,有一些設備支持純I幀和IBP幀之間的轉換,而且損失極小,如:Mole、TransCode等。以壓縮格式的特點和應用之間的關系來看,這種方式應該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在多格式并存的情況下,在系統中考慮采用技術成熟的轉碼設備,實現不同格式之間的轉碼,盡量降低信號的質量損失,是十分重要的技術環節。對于格式的選擇,是否采用統一的格式,還是遵從第一版格式,支持多格式并存,是目前在構建無磁帶電視臺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在壓縮格式上做到統一是比較容易實現的,比如現在大家都比較傾向于采用MPEG-2格式,但是各個廠家的MPEG文件卻互不兼容。在媒體資產管理系統的網絡環境中,視頻信號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和傳輸的,而非傳統意義上流的方式。如果文件互相不兼容,就會對系統的運行造成極大的麻煩,甚至可能需要多次編解碼,不僅影響了信號的指標,還降低了效率。所以采用一種統一的文件格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應用比較多的是AVI、MPEG等,具有代表性和發展性的有三種:MXF、GXF和AAF,其中最被業內看好的是MXF的OP1A格式文件,這種文件既具有極好的開放性,有可以和錄像機文件實現無轉碼交互使用,其應用優勢不言而喻。
錄像機格式大戰的硝煙尚未散盡,文件格式大戰的帷幕已經悄然拉開。傳統錄像機的生產廠商也充分利用其業內的地位和技術優勢,紛紛推出跨位于AV和IT行業的新型非磁帶介質的格式錄像機。從業內角度來看,由于傳統錄像機廠商在廣播電視領域的技術優勢目前尚不能動搖,其所推介的文件格式也會在一段時間內在行業內并存。
基于文件進行視音頻指標測量的技術也進入了使用階段,這一技術的成熟將成為無磁帶電視臺實現的標志之一。在此基礎上,基于錄像機的磁帶編輯也就可以徹底讓位于基于計算機平臺的非線性編輯了。而媒體資產管理系統(MAM)將是最后一個實現無磁帶的環節,它是對各種類型的視音頻資料、文字、圖片等媒體資料的數字化存儲、編目管理、檢索查詢、非編素材轉碼、信息以及設備和固定資產等進行全面管理的系統,存儲系統包括了在線存儲、近線存儲和離線存儲。
1、在線存儲系統無一例外采用硬盤陣列實現,通常選用的近線設備主要是數據流磁帶。主要是因為數據流磁帶的技術成熟、容量較大、價格較低,而且傳輸速度較快。以常用的數據流磁帶為例,單盤磁帶的容量都在100GB以上,而傳輸速度為15MB/秒。數據流磁帶的缺點主要是裝載速度慢,而且由于在幾何空間上是線性存儲,所以定位速度比較慢。
2、在近線集群的構成上,更多使用由數據流磁帶機陣列、數據流磁帶柜和機械手構成的集群系統,這一構成顯然更符合IT行業的數據存儲規范。
篇3
關鍵詞: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小城鎮型;大城市型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3)05-0057-06
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家城鎮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1]。我們把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引起城市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過程稱為農村人口城市化[2]8。農村人口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必然規律。然而,農村人口城市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要實現農民就業的非農化、居住的城市化、生活的市民化,而且要實現進城農民醫療、養老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市民待遇。因此,如何實現農村人口城市化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農村人口城市化過程順暢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國經濟體系的質量及其發展的可持續性。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中存在一些問題,諸如超大城市人口過于集中,小城市發展后勁不足等。理清農村人口城市化規律,進一步發現問題,對于解決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的相關問題,幫助農村人口順利實現城市化轉移,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質量,進而發揮城鎮化在擴大內需中的作用,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框架
農村人口城市(鎮)化過程在農村家庭層面上表現為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居住地或者就業地發生改變。我們以家庭主要勞動力是否變更職業、家庭居住地和主要勞動力就業地是否發生改變為標準,將農戶劃分為本地傳統農業生產家庭、大城市化家庭、本地小城鎮化家庭、半城市化家庭。本地傳統農業生產家庭是指家庭主要勞動力仍然在家庭所在地從事農業生產,沒有發生職業變更和遷移的家庭;大城市化家庭是指近三年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發生了戶籍和居住地變更的家庭;本地小城鎮化家庭是指家庭主要勞動力依托家庭周邊小城鎮、縣城條件,從事非農業生產,且非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一半以上的家庭;前三類生活模式比較穩定,生活模式不受家庭成員年齡增長的影響,另一類半城市化家庭是借用部分學者對其的稱謂[3],指家庭主要勞動力在遠離家鄉的大城市打工,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家庭所在地仍在家鄉農村的情況,生活模式不穩定。
首先,本研究將以傳統農業生產家庭為參照對象,對四類家庭樣本在家庭人口特征,主要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年齡、家庭年收入、生活滿意度等方面進行統計、比較及顯著性檢驗,以期發現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規律。其次,我們以遷移家庭(包括半城市化家庭和城市化家庭)為對象,對其遷移目標區域的選擇特征進行檢驗,以期發現其規律。我們對遷移家庭遷入地和遷出地人均GDP水平進行比較,如果前者高于后者,我們認為這類家庭遷入了相對發達地區,反之,則認為這類家庭遷入了不發達地區。
二、數據來源及描述
本研究小組于2011年8月利用問卷的形式對陜西省6縣2市(西安市、延安市、周至縣、武功縣、高陵縣、安塞縣、洛川縣和志丹縣)城鄉居民遷移狀況進行了隨機調查。問卷內容由家庭基本信息和就業基本信息兩部分組成。家庭基本信息包括被調查者家庭人口數、主要勞動力平均年齡、受教育狀況、收入狀況和居住地點變更情況等。就業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就業地點變更情況和就業部門情況等。研究中涉及的家庭背景信息由被調查者在問卷中提供,涉及的區域特征信息由研究人員根據被調查者提供的地址信息進行追蹤調查,主要來源于地區統計部門的權威數據。
本次調查數據庫包括農村居民調查部分和城市調查部分,分別面向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展開調查。兩部分調查分別發放問卷6 000份,農村居民調查問卷回收2 885份,回收率為48.1%,城市居民調查問卷回收2 668份,回收率為44.5%。我們從城市居民調查問卷中提取近三年來由農村遷入城市,已經市民化的居民問卷信息172份,與農村居民調查數據庫合并組成本研究數據庫。由于部分被調查數據表現出明顯的不合理,例如極端高(低)的家庭收入,或者重要內容部分缺失,這些數據被剔除,另外,考慮到大城市郊區的農戶,在城市擴張過程中的城市化行為不具有主動性,這部分樣本數據也被剔除。最終確定的本研究數據庫樣本量為2 486個,從研究樣本規模來看,符合大樣本特征要求,表1為本次研究的相關變量定義與統計描述,從統計描述中可以看出,研究樣本中一半的家庭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但是大城市化遷移家庭較少,具有臨時性特征的半城市化家庭占26%。從樣本特征類型來看,分布較均衡,與全國實際情況接近。我們認為,基于這個樣本的研究結論,應該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三、結果分析
(一)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特征分析
理論和實踐表明:實現家庭收入最大化是農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動因。從表2可以看出,城市化型家庭平均收入水平最高,城市化轉移應該是農戶的理想選擇,但它不是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唯一選擇,說明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客觀存在的。
從表2可以看出,四種類型家庭在主要勞動力的年齡、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勞動力總數、上學子女數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異。就主要勞動力的年齡而言,小城鎮化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平均年齡最小,半城市化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平均年齡最大;從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看,城市化家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小城鎮化家庭次之,半城市化家庭最次;從家庭規模看,城市化家庭人口規模最小,小城鎮化家庭人口規模較大,半城市化家庭人口規模最大;就家庭上學子女數來看,雖然各類家庭有一定的差異,但與傳統農業家庭相比,半城市化家庭和城市化家庭的差異都不顯著,而小城鎮化家庭的上學子女數明顯的少于前者;從家庭勞動力總數看,城市化家庭少于傳統農業家庭,小城鎮化家庭多于傳統農業家庭,但差異都不顯著,半城市化家庭的勞動力總數明顯多于傳統農業家庭。說明農村人口城市化類型的選擇取決于農戶家庭人口特征,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農戶基于家庭人口的綜合特征選擇的結果,它具有客觀必然性。
從家庭生活滿意度來看,半城市化家庭的生活滿意度低于傳統農業家庭,但差異不顯著;小城鎮化家庭和城市化家庭的生活滿意度都高于傳統農業家庭,而且在統計上顯著。說明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梯次與農戶家庭生活滿意度沒有直接的關聯,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具有主觀可能性。
(二)家庭人口特征與目標區域選擇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向相對發達地區遷移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顯著高于向其他地區遷移的家庭,而且城市化家庭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向發達地區遷移的城市化家庭人口數最少,平均3.95人,其余類型家庭人口數比較多,平均4.2人以上,但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小規模家庭在城市化過程中更具競爭力;各類家庭未成年子女數和勞動力數差異不顯著,說明未成年子女數和勞動力數對家庭遷移區域選擇影響不明顯;家庭主要勞動力平均年齡對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區域選擇有顯著的影響,向不發達地區城市化遷移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相對較高,向相對發達地區城市化遷移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相對較低,其原因在于:向不發達地區城市化遷移主要依賴于技術,年齡較高者的技術熟練程度較高,社會聲譽較高,更容易獲得穩定的收入;向相對發達地區城市化遷移主要依賴于綜合素質,而受教育程度較高者的綜合素質較高。說明農村人口城市化的目標區域選擇也是農戶基于其家庭人口特征綜合權衡的結果。
(三)遷入地選擇與家庭人口生活質量的關系
收入水平是評價生活質量高低的常用客觀指標,從表3可以看出,向不發達地區遷移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比較高,都在3.1萬元以上;向相對發達地區遷移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其中,城市化家庭人均收入在2.8萬元以下,半城市化家庭人均收入在2萬元以下;遷入相對發達地區半城市化家庭人口平均收入為遷入不發達地區同類家庭人均收入的62.9%,遷入相對發達地區城市化家庭人口平均收入為遷入不發達地區同類家庭人均收入的86.2%。我們認為,農村人口城市化遷移的目的在于實現家庭持久收入的最大化,相對發達地區在教育條件、個人發展空間等方面都優于不發達地區,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持久收入,而且,相對發達地區就業能體現家庭主要勞動力的能力,提高其在遷出地的聲譽、地位等,使遷入相對發達地區家庭能獲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滿足。因此,雖然遷入相對發達地區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但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村人口,還是選擇向這類地區轉移。
生活滿意度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高低的常用主觀指標。從表3可以看出,向不發達地區城市化遷移家庭生活滿意度的統計結果極其顯著,說明其生活質量相對較低。其他類型家庭之間生活滿意度差異不顯著。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向不發達地區城市化遷移的家庭獲得了較高的收入,但與其他城市化居民相比而言,在子女教育質量、個人發展空間等方面存在差距,從而影響他們的生活滿意度。這再次證明,收入最大化不是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唯一目標。
從收入和家庭成員滿意度兩個指標看,半城市化型家庭對目前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被迫的接受,不具有穩定性。
四、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1. 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農戶家庭人口特征差異的必然要求。農村人口城市化是農戶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在城市落戶生根的過程;城市化對農村人口具有選擇性;不同農戶家庭主要勞動力綜合素質的差異性,決定了其家庭人口城市化難易程度的差異性和城市化決策的差異性。因此,農村人口城市化必須根據農戶家庭人口特征的差異性,實現梯次城市化。
2.家庭人口特征對城市化轉移區域選擇有明顯的影響。農村人口城市化區域選擇決策的過程,實質上是農戶在遷入地尋求就業相對競爭優勢的過程。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就業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齡、技能、家庭人口總數等。根據我們的分析: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是決定農村人口城市化路徑的主要因素。家庭規模及主要勞動力總數是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雙刃劍”。一方面,家庭規模小,在城市生存的總成本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村人口城市化;家庭規模大,農戶的生存壓力大,這能刺激其主要勞動力尋求農業之外的發展途徑,同時,家庭規模大,主要勞動力數量也較多,為農戶合理配置其勞動力資源,實現收入來源的多樣化創造了條件,從而使這類農戶更易于脫離傳統農業型家庭群體,向其他類型的農戶轉化。另一方面, 家庭規模大的農戶,其人均收入水平低,無法邁過城市化的“門檻”,而成為城鎮居民或城市居民。
3.發展本地小城鎮應該成為城市化戰略的著力點。從農戶自身的角度看,實現城市化轉移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質量。但從前文的分析可知,異地轉移不利于農村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從理論上講,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模式應該是傳統農業型-小城鎮化型-半城市化-大城市化型。因為小城鎮離農戶的居住地近,農戶的社會資本相對充裕,就業成本相對較低,而且生存成本也較低;當農戶在小城鎮積累了就業知識和技能,以及相應的資金實力時,才能更好地向大城市滲透,進而成為大城市型家庭。從實踐的角度看,半城市化家庭是農戶既不滿足于依靠傳統農業維持生計,又無法在城市(城鎮)站穩腳跟,求得長遠發展而衍生出來的一種特殊的家庭類型,由于其不穩定性,在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中應該盡量減少這種類型的家庭。因此,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模式應該是傳統農業型本地城鎮化半城市化大城市化,發展本地小城鎮應該是城市化戰略的著力點。
(二)政策建議
1.培養新型農民,解除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后顧之憂。通過培訓使農民成為文化素質高、科技素質高、懂得科技種田、能夠進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農民成為時代的需要[4],也是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重中之重。第一,培養新型農民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需要。雖然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由于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納具有選擇性,在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的農民,更易于實現城市化轉移。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退化,農業的基礎地位難以鞏固。因此,培育新型農民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需要。第二,培育新型農民是保障城市建設所需勞動力供給的必要條件。只有不斷培育新型農民,才能提高農業生產率,形成更多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為城市建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第三,培育新型農民是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不竭動力。培育新型農民能增加農戶收入,提高其消費能力和水平,從而刺激小城鎮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進而增強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使小城鎮形成“燎原”之勢;眾多小城鎮的發展能夠對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極大的支撐,形成“眾星捧月”之勢。因此,培養新型農民,解除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后顧之憂,是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重中之重。
2.著力擴大小城鎮規模,放大集聚經濟效應。小城鎮不僅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陣地,而且是大城市勞動力的“孵化器”,同時,還是支撐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明星”。大力發展小城鎮的第二、三產業,有利于放大小城鎮的集聚經濟效應,不斷增強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使更多農業人口實現小城鎮化,并為大城市發展提供需求條件,培育并輸送其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5]。因此,要重點發展小城鎮的第二、三產業。一是以鄉鎮為中心,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培育特色主導產業。一方面,培育主導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能夠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另一方面,主導產業的培育能擴大小城鎮規模,壯大其經濟實力,增強其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從而減少半城市化家庭的數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大城市的壓力。二是改善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縮小小城鎮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與大城市的差距,增強小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為發揮小城鎮的集聚經濟效應創造人口和消費條件。
3.降低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門檻。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超過“梯級門檻”的農村居民的數量是影響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速度、進程的關鍵變量[6]。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城市化需要跨越的門檻主要有:與戶籍制度掛鉤的身份市民化門檻、就業公平化門檻、社會保障平等化門檻等,以及與住房相關的居住城市化門檻[7]。上述門檻要么增加了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成本,要么降低了其收益,從而使可支配收入超過“梯級門檻”的農村居民的數量難以滿足城鎮化的需求。因此,政府應逐步放寬戶籍制度對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限制;健全和完善農村人口城市就業的培訓和競爭體制、機制;對非政府主導遷入城市的新居民提供經濟適用房或廉租房[8];逐步實現城市就業農民社會保障的市民化待遇。進而降低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門檻,提高其生活滿意度。
此外,由于農戶家庭人口特征是決定農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而農戶家庭人口特征具有可變性,隨著家庭人口特征的變化,現有傳統農業家庭可能變成小城鎮型家庭或半城市化家庭;現有小城鎮型家庭可能成為大城市化型家庭;現有半城市化家庭也可能成為小城鎮化型家庭。因此,農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參考文獻:
[1] 達即至,寧海林.農村人口城市化與農業產業化[J].城市問題,2006(5):73-76.
[2] 葉欲民.中國城市化之路—經濟支持與制度創新[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8.
[3] 林樹森.城市增長與城市發展[J].城市規劃,2011,35(11):11-18.
[4] 張亮.我國新型農民培訓模式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0(7):4-6.
[5] 潘海生.“就地城鎮化”:一條新型的城鎮化道路——關于浙江省小城鎮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2010(12):48-52.
[6] 唐根年,徐維祥,賈臨宇,等.中國農民市民化經濟門檻與城市化關系研究:理論與實證[J].經濟地理,2006(1):118-121.
[7] 張忠法,沈和,李屹.影響農民市民化的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3(5):13-19.
[8] 鄒偉.我國農民市民化的經濟學思考[J].經濟問題,2007(10):19-21.
Study on Echeloning Migr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LU Dong-ning1,CHEN Jiang-sheng2
(1.College of Management,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篇4
關鍵詞:刺參;工廠化養殖;放養規格;最佳密度
中圖分類號:Q2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00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用的刺參是來自大連陸源海產科技園的刺參圈,體重80~200g/頭。按試驗設計分別暫養于閑置的刺參育苗培育池,3d后開始試驗。
1.2 試驗方法
試驗開始于2014年11月,周期為50d。
試驗1:試驗選用12個22 m3養殖池,設置6個不同密度組,分別為1.8kg/m3、2.1kg/m3、2.1kg/m3、2.2kg/m3、3.4kg/m3和3.7kg/m3,每組設1個平行試驗組。刺參個體規格均為(100~105g/頭)。
試驗2:7個不同規格個體養殖試驗組。規格組見表1:
1.3 水質管理
養殖試驗所用海水,經砂濾、升溫處理。養殖期間,每天換水2次,每次換水量為全池水量的1/2。每3d,倒池1次。水溫范圍為14.0~15.0℃;鹽度為30~33;pH為8.02~8.04;充氣后,溶解氧含量為9.14 ~11.08mg/L。試驗期間每個水池水位保持在120cm左右,保持連續充氣。
1.4 餌料投喂
刺參每日16:30投喂1次自行研制的人工配合餌料(粒徑3~5mm,水分含量30%,干物質中蛋白質含量為20%,脂肪含量為3.00%,灰分含量為40%),按刺參體重3%為每日投喂量,再根據刺參攝食情況和糞便粗細確定投喂量,記錄每日實際餌料投喂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密度對刺參生長的影響
圖1表明,當養殖密度為3.4kg/m3時,獲得最大的單位水體刺參增重量為1.66kg。
經50d養殖試驗,刺參增重情況見表2。試驗結果表明:養殖密度為1.8 ~3.4kg/m3時刺參生長差異不顯著;密度為3.7 kg/m3時,增重率較其他組別明顯降低。說明密度達到3.7 kg/m3時,刺參生長受到密度限制,生長緩慢。對單位水體增重量作圖,見圖1:
2.2 個體規格對刺參生長的影響
不同規格的刺參平均增重率詳見表2,為了找出最適生長規格,以增重率為統計指標,對上述規格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法多重比較。
注:表中數值在右上角標有相同字母的,其間無顯著差異(P>0.05),標有不同字母的,其間有顯著差異(P
結果表明:當規格≤133g/頭時,各組增重率差異不顯著;當規格≥158g/頭時,其增重率小于規格≤133g/頭各組,與規格≤133g/頭各組差異顯著。說明當刺參生長到158g,其生長受到自身規格限制,生長緩慢。
3 討 論
養殖密度在1.8~3.4kg/m3時,雖然刺參生長差異不顯著,但最終生物量是不同的,養殖密度為3.4kg/m3時,其最終生物量達到最高,單位水體增重1.66kg。表明在此養殖生態條件下,養殖密度為3.4kg/m3可獲得最大養殖效益。
對不同規格的刺參養殖試驗分析表明,規格≤133g/頭時,生長差異不顯著,而當規格≥158g/頭時,生長緩慢,養殖設施得不到最大的利用。
可以根據養殖天數,確定最初放養規格,使最后出池規格既達到商品規格,又不對養殖設施造成浪費。
篇5
文/水 淼
飲食要有節制,運動要有毅力。凡事要成功都須有恒心。堅持數年,必有好處。一曝十寒,一事無成,體育鍛煉尤其如此,練之停之,等于不練。因為人體各器官、各系統的功能,要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才會得到提高,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中斷鍛煉,否則前功盡棄。
人們在吃飯的時候,面對山珍海味、滿漢全席,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沒有節制。在運動的時候,因為辛苦,而總是無法堅持下去。
堅持運動貴在養成習慣,這是一個人終身的健康投資。良好的運動習慣,如同是健康銀行。堅持運動,你的健康資本就會不斷地增值,給你帶來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使你心曠神怡,青春永駐。
如果你要用運動鍛煉身體,用運動來減肥,用運動來康復病情,就需要長時間地鍛煉。一兩天的鍛煉,是收獲不大的。
雖說生命在于運動,可是運動與在家舒舒服服地躺著相比,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下面有幾種方法能讓你堅持做運動。
制定目標。這種目標可以是“穿上小一號的衣服”,或是“為公路賽跑做準備”。
找個人一起運動。參與的朋友越多,自覺性就會越高。
隨“季”應變,改換項目。如果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你很快就會感到厭倦。所以為什么要每天都重復同樣的運動呢?在堅持基本性項目的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就增加1種新的項目。有時候你甚至可以隨著季節的變換而變換健身項目――夏天去山地騎車和越野跑,冬天則可以去滑雪。
偶爾把運動強度降低。與其認為反正無法完成5公里長跑而什么都不做,還不如出去散步l公里,讓自己感覺良好。如果你經常鍛煉,那么偶爾停下l~2天不會有太大影響。
鍛煉的時候,還可以交叉訓練。所謂的交叉訓練是說在同一個訓練的課程中,有增進心肺耐力的有氧運動,也有增強肌力的重量訓練,和增加柔軟度的體操。比如,你可以在從事枯燥的慢跑后,再穿上直排輪,訓練自己的協調性。它能夠讓人運動起來感到更有趣、輕松。
健身和吃飯一樣,是習慣。不少健身的發燒友都把健身作為日程安排上的重要項目,甚至會每天檢查自己第二天的日程,思考什么時間可以安排跑步或去健身俱樂部。如果能將健身跟吃飯一樣,變為一種生活習慣,你會發現堅持其實不太難。
酒之詩詞――《菩薩蠻》
勸君今夜須沉醉,樽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詞風清簡的韋莊,在這闋詞里,依然用其率直而真摯的寫法完成。
“勸君今夜須沉醉,樽前莫話明朝事。”即點明詩人今夜已有不醉不歸的決心,而拿起酒杯,一飲而盡;一杯接著一杯,在飲酒時刻,勿談明天的事情,頗有李白所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味道。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懷著珍惜的心情,接受主人的真誠招待,而美酒當前,亦可感受主人的用心及背后深切的情感。
篇6
【關鍵詞】 山地城市次級河流;河流生態;生態規劃;
山地河流因其特殊的生態環境,其河流生態的穩定性遠低于同類型的平原河流,特別是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大量河流逐步納入到城市建設范圍,因缺乏系統的生態規劃策略,造成了河流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如重慶市主城區現有17條次級河流,環境污染嚴重的有花溪河、梁灘河、清水溪、跳蹬河、朝陽溪、跳墩河六條河流,對城市環境造成的嚴重的影響。加強對山地河流生態環境特點的理解,并推出其相應的保護、利用策略,是當前河流生態規劃的重中之重。
1 山地城市次級河流的特點和環境現狀
1.1 山地城市次級河流特征
(1)水文及特征:受山地地形地貌的影響,山地河流具有坡降較大、 斷面相對狹窄、 流速快、 匯流歷時短而水量集中、流量與水位變幅很大且季節性明顯等主要水文特征。其主要形態特征是河道形態蜿蜒多變, 整個流程上河流寬窄深淺不一,河槽不規則等。河流的斷面形態往往呈V字形或不完整的U字形,兩岸坡度陡峻;河谷內出現一級或多級一般較為狹窄的河流階地,易引起滑坡、水土流失等災害。山地河流特殊的水文和形態特征,使河流生態極其敏感、脆弱,給河流生態保護帶來很大挑戰。
(2)物質特征:由于山地城市地勢起伏大,河流水環境中物質的季節差異性比較大。在豐水期,河道的徑流量大,河道內污染物濃度比較低,但懸浮物較多;而在枯水期,河道徑流量小,河道內污染物濃度相對比較高。當河道內污染物濃度較高時,就會對河流的水環境產生影響,水生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會隨之減少,影響河流的生態穩定性。這種物質特征客觀上需要對河流的合理需水量進行研究,并通過水資源的涵養、引入來改善。
(3)功能特征:山地城市特殊的山城風貌,常具備山、城、水良好的景觀生態格局,河流在其中不僅承擔了重要的景觀功能,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和社會的雙重功能。在生態上山地河流具有凈化環境功能,具有廢物收納、降解和更新作用,對維持生物多樣性、改善氣候、防洪排澇等方面有著基礎的作用;在社會文化上,山地河流因其良好的景觀條件,具有友好服務功能,承載著城市大眾的景觀娛樂、旅游休閑、文化教育等活動。
1.2 山地城市次級河流環境現狀
山地河流不僅具有極大的景觀價值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功能,但是在開發進程中,由于對河流資源盲目的開發,對自然生態不夠尊重的態度,造成了目前河流污染嚴重、生境破壞的現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的人工界面代替原來河流沿岸的透水性界面,自然河道被截彎取直,沿岸景觀和植被遭到破壞,城市水系變得支離破碎,環境惡化。設計中刻意追求平面規則美和形態美,講究人工構圖效果而漠視自然形態,河流沿線自然要素的形態和格局被修改,破壞了河流地帶生境特點,影響了河流的生態功能。為控制洪水采取裁彎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堤、筑壩,甚至是對河流的改道等方式,改變了河流的河床形態和水文規律,導致河岸自身的調節功能減弱,反而降低了河道蓄洪排洪功能。因此,河流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被嚴重削弱,景觀價值與生態價值被極大降低,山地城市良好的景觀生態格局被嚴重破壞,影響了城市的人居環境。
2 次級河流生態保護與生態規劃策略
2.1 基地概況
苦溪河為長江南岸一級支流,全長約25.17km,發源于巴南區鹿角場,從茶園新區西南入境后轉向北穿越茶園新區,在廣陽島附近匯入長江。現狀河流呈樹枝狀分布,以苦溪河為主骨架,有跳蹬河、梨子園河、攔馬河三條支流,其上游分別有雷家橋、百步梯、木耳廠等多個水庫。
苦溪河所在的茶園新區規劃面積約50km2、人口約50 萬,位于重慶市南岸區東部,地處銅鑼山脈以東,北臨長江,南接樵坪山,西鄰南山,東靠明月山,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新區基地用地性質以居住用地為主,南面和東面分別有集中的工業用地分布。新區雖然在建設過程中對改道后的河道進行了較為成功的生態恢復,但在系統的規劃中,城市用地、道路系統、基礎設施等對河道生態的影響比較嚴重,有待修正和提高。
2.2 苦溪河分段生態分析
苦溪河具有典型的山地河流特征,坡降較大、 斷面相對狹窄、河道形態蜿蜒多變, 整個流程上河流寬窄深淺不一,河槽不規則。全河段平均坡降為4.85%,最大坡降為54.76%。最大坡降位于勝利橋段。而根據河段的坡降與周邊地形地貌、植被條件,苦溪河河流 生態環境大致可分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上游段長6.8km,匯流多且密,洪水易發性高,河道較平直,河面落差約89米,地形局部落差大,但植被覆蓋情況較好;中游段全長約6.1km,河道曲折,河床落差在10m左右,水位變化小,全段基本為平流,水體污染多為長生橋居民隨意排放的生活污水,而且經過鎮中心的河岸多被渠化,割斷了河流與岸邊的生態交換通道;下游段全長約6.4km,河床落差在30m左右,為典型的彎曲型河流,河床自然蜿蜓曲折,坡降較大,有明顯的凹、凸岸之分,岸線以自然駁岸為主,基本沒有人工渠化,植被覆蓋以自然植被覆蓋為主,幾乎沒有建設用地。
苦溪河總體生態環境較好,但局部由于水質污染、裁彎取直、渠化等原因,生態受到了破壞,在景觀規劃中,需保留下游良好的生境,恢復和重建上游和中游被破壞的河流生境。
3 基于防災減災與雨水利用的景觀生態處理方法
3.1 基于防災減災的景觀生態處理
(1)設計綠色基礎設施,合理規劃水利設施
城市人工硬質界面雨水滲透性差,在暴雨期無法有效滯留雨水,增大了地表徑流,增加河道防洪壓力;在干旱期無法涵養水源,導致河道水量不足。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議沿河道設計綠色基礎設施,包括濱河綠地、濕地、雨水花園等,有效管理雨水,減少洪水危害,改善水質,重建濕地生物生境,重塑河流生態環境。同時,在河流上游合理建設水壩、水庫、濕地,調蓄水量,減少洪水危害。
(2)根據河道特征不同,采用不同的防洪減災策略
苦溪河全河段水文特征與河流形態不同,匯水體系與坡降差別較大,水量和水流差別也很大,因此在洪汛期,排洪抗澇的壓力也大不相同。對河流進行分段處理,針對每段不同的特征進行景觀處理,有的放矢,盡可能減輕甚至消除洪水的不良影響。上游坡降大、易發生洪水,可通過土地利用調整,在洪泛區設計人工濕地,在汛期排澇泄洪,在旱季涵養水源。中游河道曲折,坡降不大,水流較平緩,防洪壓力較小。結合現狀地形與匯水線,設計人工景觀水系。既能服務于周圍城市居民,又能成為洪汛期的補充泄洪河道,同時也可以作為雨水收集系統的一部分。下游河道蜿蜒曲折,坡降大,防洪壓力較大。在規劃中,梳理匯水線,并設計綠地保護匯水線,延緩暴雨匯入主河道時間,減少河道瞬時最高流量,降低洪水災害的發生。
3.2 基于雨水資源利用的景觀處理
從用地不同界面來分,規劃區內用地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硬質界面為主的用地,例如道路、立交橋、廣場等;第二類是硬質與綠化共存的用地,例如居住區、科技園、商業區等;第三類是綠化為主的用地,例如公園、苗圃、水體等。根據不同界面具有不同的滲透性,采用不同的雨水收集形式,最大限度利用雨水資源與河流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
第一類用地以大面積硬質界面為主,雨水不易滲透性差,地表徑流大。為促進雨水下滲, 減少雨水直接排放,應盡可能使用透水地面,道路綠地盡可能設計為下凹綠地, 使周邊地表徑流雨水首先進入綠地下滲, 不能及時下滲的雨水由設置的溢流雨水口排放,從而減少地表徑流。
第二類用地是硬質與綠化共存的用地,既要考慮促進硬質地面雨水的滲透,又可利用綠地進行雨水收集。因此,營造一系列人工水體和濕地形成的“雨水園”,經過“雨水園”的滲濾與收集,解決雨水排放與凈化問題。“雨水園”既能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又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
第三類用地是綠化為主的用地,滲透性較好,地表徑流較小。盡可能保護與優化原有植被與生態環境,增強其凈化雨水,涵養水源的能力;同時對生態環境已被破壞的區域進行合理的人工修復,設計滯留池與人工濕地,使其逐漸還原形成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態環境, 提升其收集雨水,凈化雨水的能力。
3.3 構建以河流廊道為骨架的城市開放空間體系
山地河流樹枝狀的河道分布于城市的各功能區,如能在規劃前期階段就將河道生態綠地與城市開放空間有機結合,對于促進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和開放體系建設有著積極地意義。構建以河流廊道為骨架的城市開放空間體系,即是以低碳出行網絡串接規劃區內的綠地及河流,形成完整的綠色休閑空間體系,并使得人們能夠盡量主要以步行、自行車、輪滑等低碳出行的方式通往城市各功能區。這種河道生態保護與城市開放空間體系的互動,結合綠色通行系統、城市功能圈、公共設施等三方面的措施,對于重慶市建設生態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的意義十分重大。
(1)根據山地城市的特點,建立完整的綠色通行系統
完整的綠色通行系統由沿河道串聯城市生態綠心的主要道路、城市中心次級綠色便捷通道與居住組團間城市支路相連接形成。它不僅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而且通過道路系統的構建,整合區域內的生態資源,形成以河流生境為骨架的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綠色通行系統的主體架構通過沿濱河主要道路的構建,將城市公共服務帶、城市重要公園、風景區等城市綠地連接形成。同時,依托河流廊道的生態結構,將河流匯水區綠地、濱水開放空間和生態濕地等城市重要生態綠心整合形成城市景觀生態系統的核心,保證城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為居民提供休閑度假游憩的場所。城市中心次級便捷通道以城市中心為核心,串聯城市中心區公園、休閑商業、商務辦公區域的綠地形成,是綠色通行系統的第二級系統,作為城市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居民提供快速交通,也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以居住組團為單位,通過城市支路串聯各個社區綠地及各組團內重要的配套設施附屬綠地,形成綠色通行系統的第三級系統,成為城市景觀生態系統的重要補充,也為居民提供健身康體的場所,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2)根據河道不同自然水文條件,形成三大“城市功能圈”
河流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水文條件,影響城市功能區的布局。通過分析與整合苦溪河自然環境條件與水文條件,結合城市不同分區的功能需求,設計形成“三大城市功能圈”,形成城市生態安全保障,滿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
結合河道下游段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形成城市自然風貌區,作為城市生態中心,設計為自然休閑圈。讓人們可以充分享受自然和戶外休閑活動,同時也為城市提供了生態保護。
基于河道中游段已形成的城鎮聚落與良好的水文條件,形成城市中心,設計為都市活力圈。為城市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活動的場地和設施,同時展現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一道舒適休閑的人文風景。
結合河道中上游段良好的自然環境與城鎮聚落,形成城市居住組團,設計為社區生活圈。配套建設學校、圖書館、社區公園等基礎設施,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娛樂、健身康體活動的場地和設施,并為居民的日常活動提供安全優美的步行空間。
(3)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系統,體現人性化關懷
在以河流廊道為骨架的開放空間體系中,完善的公共服務系統不僅為居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能滿足居民生活與發展的直接需求。根據三個“城市功能圈”不同的功能需求,設置不同公共服務類型:自然休閑圈以提供游憩服務為主,輔助安排餐飲、住宿等服務。都市活力圈,以提供休閑文化娛樂和大型商業服務為主,輔助安排健身康體、餐飲、住宿等服務。社區生活圈以提供居民醫療、教育、健身康體和休閑娛樂服務為主,輔助安排商業服務、餐飲、住宿等服務。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系統,成為綠色通行系統與三大“城市功能圈”的重要補充,讓居民在出行、休閑娛樂與日常生活中都能享受人性化的服務,真正實現城市居民樂享生活的愿望。
4 結語
苦溪河生態規劃是山地次級河流生態規劃的一次探討和實踐,通過融合水利、生態、景觀等多學科理論,科學、合理地營造具有城市安全、生態系統連續、景觀優美、符合城市發展方向的生態廊道,實現山地城市次級河流的多種功能。
參考文獻
[1] 胡婷.碩士論文.山地城鎮河流地帶適應性規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09:39-54
[2] 付永川, 楊海蓉.對重慶市次級河流水污染綜合整治的思考[J].安徽農業,2007,35( 18):5535- 5536,5596
[3] 姜文超,饒碧華,張智,張勤.山地城市河流健康內涵及評價[J].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2006,6:104-107
[4] 朱穎,王浩,孫新旺. 城市季節性河流濕地景觀規劃探索――以浙江安吉西港濕地景觀帶規劃為例[J].風景園林,2009,23(4):133
[5] 李孝坤,三峽庫區水環境問題及保護對策[J]. 水資源保護,2005,9:66- 69
[6]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篇7
關鍵詞: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區;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群落;種群;生態位
中圖分類號:Q1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4-3286-04
生態位一詞首先是由Grinnel于1917年引入到生態學領域中,并把其定義為物種在環境中的最后分布單位[1-3]。生態位與種間競爭有關,同資源的利用密不可分[4]。生態位研究是近代生態學理論的重要內容,種的生態位寬度和種間生態位重疊被認為是物種多樣性及群落結構的決定因素,反映了種群對資源的利用能力[5,6]及其群落的穩定性。生態位寬度和生態位重疊的計算分析對不同植物環境適應性的比較具有重要作用[7]。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屬于豆科槐屬旱生灌木,又稱狼牙刺、鐵馬胡燒、苦刺[8-10],除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湖北、陜西、甘肅等地[9]外,還廣泛分布于貴州、云南、四川等西南巖溶地區。該物種不僅具有突出的耐干旱、耐貧瘠、耐火燒、耐踐踏、耐刈割等生態特性[10],而且造林容易、成林時間短、根系發達(其主根發達,據測定地上部分的枝干高40 cm時,主根深入地下可達100 cm以下,側根集中生長在30 cm土層[9])、固土保水等優點,其花和種子中富含多種氨基酸(種子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總氨基酸的30.62%,花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總氨基酸的32.87%[11])、維生素及礦質元素[12]。此外,其花是很好的蜜源,種子食藥兩用,是一個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均較好的優良樹種,也是喀斯特石漠化區灌叢草地改良及石漠化早期恢復階段的先鋒樹種。本研究通過對喀斯特地區白刺花群落組成類型中12個優勢種進行研究,揭示白刺花在喀斯特石漠化區早期恢復階段中的功能、生態適應性及生態相似性,探討種群對資源的利用狀況及發展趨勢,從而為合理開發利用白刺花及有效治理石漠化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貴州省關嶺縣關鎮冬足村,地處珠江流域的重要干流北盤江的東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耕地多為陡坡地,距關嶺縣城43 km,海拔1 060~1 079 m。氣候類型主要為半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年均氣溫18.4 ℃,年均極端最高氣溫為32.4 ℃,年均極端最低氣溫為6.6 ℃,年降水量680~1 100 mm。年均積溫達6 542.9 ℃,季節分配極為不均,冬春旱及伏旱嚴重,全年無霜期在337 d以上,土壤為石灰土,pH 7.1~7.6。
2 研究方法
2.1 取樣及數據處理
3.1 物種重要值計算結果
對喀斯特石漠化區灌叢灌木群落演替階段主要種群白刺花的群落進行調查研究,在5個樣地中出現植物物種共35種,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是白刺花、粉枝莓、火棘、灰毛漿果楝、竹葉椒,其頻率均大于60%。群落組成類型主要為“白刺花+灰毛漿果楝+火棘+粉枝莓+竹葉椒”,其伴生樹種除了有云實、木通、異葉鼠李、馬棘等外,還包括石巖楓、刺楸、莢蒾、梗花雀梅藤等多種。研究發現,在喀斯特石漠化區早期群落演替階段,主要以藤刺灌叢為主,并有多個群落組成類型,而“白刺花+灰毛漿果楝+火棘+粉枝莓+竹葉椒”群落類型只是喀斯特峽谷石漠化區的一種,也是喀斯特石漠化區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表1)。
3.2 生態位寬度
生態位寬度主要反映物種對資源利用的程度,樹種生態位寬度越大,其生態適應能力赿強,生存機會越大,分布越廣。從表2可知,在灌叢灌木階段,白刺花群落組成類型中,生態位寬度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白刺花、灰毛漿果楝、竹葉椒、火棘、粉枝莓,在該群落組成類型中這5種生態位寬度較寬,說明在喀斯特地區特別是在石漠化地區早期恢復階段,其分布較廣、數量較多、利用資源充分,成為該群落類型的優勢種。在喀斯特石漠化區灌叢灌木群落階段有很多群落組成類型,但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這些種都是這階段的常見種、廣泛種、優勢種。白刺花根系發達,特別是在喀斯特石漠化區,巖石率高,土層淺薄、土壤總量少,白刺花在早期恢復階段作為先鋒種,很快適應惡劣環境,對治理石漠化有較好的效果。因為在恢復早期,其有利于遮陰,使一些相對耐陰植物侵入。各個種群的生態位寬度表明了它們在群落的地位與作用。
3.3 生態位相似性比例
從表3可知,各種對的生態位相似比例Cih在0~1之間不等,說明在“白刺花+灰毛漿果楝+火棘+粉枝莓+竹葉椒”群落組成類型中物種利用資源的相似程度差異較大。其可能的原因是在該群落組成類型中,優勢種較為明顯,而其他伴生種分布無規律,大多成集群分布,其物種利用資源的程度有較大差異;另一個方面是在早期階段,大多物種為陽性樹種,由于以白刺花為主的物種覆蓋面積較廣,一些喜陽物種無法與之共同生長,表明在灌叢灌木階段,該群落組成類型相對穩定,但該類型一旦受到外界不利的干擾,隨著演替的進行,其他喜陽植物占據優勢地位,其群落類型將會發生改變。對于相似度較大的物種對,利用資源的相似程度較大,如異葉鼠李與構樹(11-12)相似度為0.986 1,莢蒾與構樹(9-12)相似度為0.985 1。
3.4 生態位重疊值
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資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資源要素(食物、營養成分、空間等)時,會出現生態位重疊現象。生態位重疊較大的物種,或具有相近的生態特性,或對環境因子具有互補性要求,即生態位重疊是兩個物種與生態因子聯系上的相似性[15]。
12個優勢種構成66個物種對,其中主要種群Lih生態位重疊值大于0.04,即0.04
4 結論與討論
1)在喀斯特地區“白刺花+灰毛漿果楝+火棘+粉枝莓+竹葉椒”是喀斯特地區較典型群落組成類型。在該群落組成類型中,生態位寬度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白刺花、灰毛漿果楝、竹葉椒、火棘、粉枝莓,白刺花利用資源的能力較強,在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的適應能力較強,并且根系發達,具有較強的固土護坡能力。
2)在喀斯特地區“白刺花+灰毛漿果楝+火棘+粉枝莓+竹葉椒”群落組成類型中,各種對的生態位相似比例Cih在0~1,物種利用資源的相似程度差異較大。在灌叢灌木群落演替階段,該群落組成類型相對穩定。
3)種群間的生態位重疊除表征生態相似性外,還反映競爭關系,這與環境條件變化相關。在該群落組成類型中,群落主要樹種生態位重疊基本上是種群的生態位寬度越大,與其他種群的生態位重疊的機會越大,反之則越小。通過對白刺花種群生態位研究發現,具有較大生態位寬度種群之間的生態位重疊值未必高,可能是物種本身生態學特性不同,對資源位要求不完全一致,從而導致生態位重疊值不高。12個種群間并未表現出顯著的生態位完全重疊,各種群間利用資源的差異性顯著,表明種群對資源的共享趨勢并不明顯,顯示白刺花群落相對穩定。
4)在喀斯特石漠化區,白刺花具有較大利用前景,除作為植被恢復的先鋒種外,也是很好的飼料及蜜源植物,合理開發利用白刺花資源,對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恢復及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戈 峰.現代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 張忠華,梁士楚,胡 剛.桂林巖溶石山陰香群落主要種群生態位研究[J]. 林業科學研究,2009,22(1):63-68.
[3] 李 瑞,張克斌,楊曉暉,等.荒漠化草原人工封育區植物生態位研究——以寧夏鹽池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13-216.
[4] 張 璐,蘇志堯,陳北光,等. 廣東石坑崆森林群落優勢種群生態位寬度沿海拔梯度的變化[J].林業科學研究, 2007,20(5):598-603.
[5] HURCHINSON G E. Homage to santa rosalia or why are there so many kinds of animals? [J]. Am Nat,1959,93:145-159.
[6] SCHONENER T W. Resource partitioning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J].Science,1974,185:27-39.
[7] 陳子萱,田福平,牛俊義,等.瑪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生態位特征研究[J].草地學報,2007,15(6):525-530.
[8] 王普昶,趙麗麗,宋高翔,等.巖溶山區白刺花種群格局的分形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1):12803-12804,12808.
[9] 王會儒,郭 星.白刺花育苗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04(5):26.
[10] 陳 玲,李葦潔,徐 信,等.不同處理方法對白刺花種子萌發的影響[J].種子,2011,30(7):110-113.
[11] 李葦潔,易朝陽,龍秀琴,等.黔中喀斯特山地白刺花營養成分及其開發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3):16315-16316, 16364.
[12] 陳 青,楊小生,朱海燕,等.貴州產白刺花種子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06,37(7):986-987.
[13] 王 鵬.天然甜櫧林喬木層主要樹種生態位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6,33(2):58-62.
篇8
關鍵詞:導入;CIS;規范;企業文化;建設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縮寫,意思是企業識別系統,或"企業形象統一戰略",由美國IBM公司首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傳入我國,二十幾年來,在國內為廣大企業所接受并成為發展潮流。導入CIS是助推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
1、 CIS系統構成
CIS構成要素,有五者構成:1:企業的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簡稱mi);2:企業行為識別(behavior identity,簡稱bi);3:企業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 簡稱vi);4:企業聽覺識別 (audio identity,簡稱ai);5:企業環境識別(environmental identity,簡稱ei)。其中mi、bi、vi為基本要素,mi是抽象思考的精神理念,難以具體顯現其中內涵,表達其精神特質。bi是行為活動的動態形式。vi用視覺形象來進行個性識別。
2、 安徽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與CIS現狀
行業文化(已):中國煙草行業文化架構體系(mi)、視覺識別系統(vi)和行為規范(bi),CIS要素基本構成。
企業文化(已):以"成長"文化為主線,"161"架構母子文化體系(mi)。
服務品牌文化(已):"徽映"服務品牌理念識別手冊(mi)、視覺視覺手冊(vi)和行為識別手冊(bi),BIS(品牌識別系統)要素基本構成。從理論上說,企業文化與服務品牌文化在內涵上是一致的,CIS與BIS在內容結構上具有同質的吻合性,在這里可以放在一起探討。
從上面的現狀可以看出,安徽煙草商業企業文化是多維文化并存的文化,既有上位文化(行業文化);也有省公司母文化(成長文化)為主體,各地市級公司子文化(執行理念)為支撐的母子文化;還有企業文化的外部延展:服務品牌文化。三種文化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在導入CIS或BIS后,重點都在于樹立企業形象,使其文化得以傳播和認同。
3、 導入CIS規范企業文化建設
3.1 規范理念識別,核心價值的制度化
在安徽煙草商業企業"161"架構母子文化中,已經確立了企業的核心價值,包括對這些價值具體應用的闡釋和解釋。但如果這些闡釋和解釋只是辭藻華麗的文字堆砌,不能轉化成量化的指標或可檢測、衡量的東西,往往在實際的識別(傳播)過程中是起不到效果的。
一般而言,員工的工作行為需要核心價值的指引和制度的約束,僅僅提倡某些價值是起不到矯正不良行為的作用的,而是需要依照核心價值確立基本的制度。可以說,核心價值應成為企業規章制度的靈魂。
一是要把核心價值作為尊重人、尊重規律的依據。
人是企業管理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從尊重人而言,應從激勵、約束兩個方向關注人的成長,培養人,發展人。企業員工只有在行為上符合企業核心價值的要求,才能獲得提拔和重用。
從尊重規律而言,核心價值如果不實行制度化,就可能變成口號,流于形式。企業文化體系建立共同愿景,目標行為趨同。文化作為制度的支撐,也就意味著,不管是正式的制度還是非正式的制度,都是需要核心價值成為人們的共識和行為標準,這樣的制度才具有約束性。
二是要把核心價值的共性具體化、特色分類化。
企業不僅僅要確立核心價值,還要在對其進行詳細分析之后進行制度化,變成一種公眾行為標準,然后用這種標準去引導和考核企業的員工,最后員工便會自然而然地符合某種核心價值,當然核心價值的確立是需要符合企業的發展戰略且富有人性化的因素。例如,安徽煙草商業企業提出的"勤奮崇智"核心價值,這是要求每個員工都要做到的,屬于共性的東西,那什么才是"勤奮崇智"?領導的調研報告、員工的合理化建議、頭腦風暴中的"金點子",其實都是"勤奮崇智"的體現,這些都需要在理念識別(傳播)中具體的表現出來;又例如,財務部門提出的成本理念,屬于特色的執行理念,這種核心價值就需要財務部門把過去的那些做法與成本的核心價值所要求的東西結合起來,對如何改進工作的具體安排重新做出調整,形成新的制度化標準。
三是要把核心價值轉化為績效考核和獎懲制度的標準。
核心價值最終要轉化為員工的行為,在原則性的規章制度上,績效考核和獎懲制度要逐年提高標準,成為激勵、約束員工的重要措施。例如,安徽煙草商業企業文化中提出了"創新"作為核心價值,那么,一方面,人為妨礙創新的做法應當被視為違背核心價值,該種行為將被列入懲罰的對象;另一方面,在創新上做出貢獻的員工則要及時予以獎勵。總之,在什么方面的創新,實現了什么樣的突破,應當得到什么樣的獎勵、提升或懲罰等,都要有一套規章制度。核心價值被賦予到規章制度中,這些規章制度就不只是表面文章,變成了一種具有價值支撐的考核標準。
企業核心價值確立及其制度化之后,需要培訓并貫徹執行。所以,對于核心價值的制度化,并不是說把它定位規章制度就行了,還要不斷地推動它的實行,要不斷地解釋、監督,向企業的日常活動中滲透。
3.2 規范視覺識別,傳播應用的標準化
安徽煙草商業企業目前使用的有兩套視覺識別系統,一套是中國煙草視覺識別系統,另一套是"徽映"服務品牌視覺識別手冊,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展示企業形象,但在傳播應用是有區別的。
一是要準確的傳達出企業名稱及行業性質。
中國煙草標識是圖案與字體組合的標識,能夠準確的傳達出行業性質,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往往采取標識與企業名稱組合的方式進行識別(傳播)。例如,在煙草企業大門,以及企業所在樓房顯著位置都會標注中國煙草標識,以告知人們這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對于煙草商業企業來說,它是沒有產品品牌的,客戶不能夠通過產品來了解到企業的名稱及性質,因此在煙草商業企業視覺識別系統規劃運用中,展示企業名稱及性質的一定是中國煙草標識。
企業標識的形象與企業的行業性質之間的聯系不一定是直接的,煙草商業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服務品牌來傳播企業性質,成功的服務品牌視覺識別體系能夠更為準確的傳播企業性質。例如,安徽煙草商業企業的"徽映"服務品牌,其視覺識別系統,是介于形象與抽象之間的,具象的,并不拘泥于現實的形象,而是會超越它,在品牌標識與企業的行業性質之間建立起聯想的橋梁,并且這種聯想是為人們所能夠進行的。
規范的視覺識別系統在傳播到一定時間后,伴隨企業的持續發展與宣傳,形成了較高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人們不必再去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企業的名稱是什么,只要看旁邊的企業圖像標識,只要看一眼,就知道這是哪一家企業了。
二是要準確的傳達出企業的宗旨。
好的視覺識別體系必須能夠較準確地傳達出企業的宗旨,通過詮釋,能使企業員工明白、理解與接受,同時也能讓客戶、社會有關人士理解與認同。
規范的視覺識別體系傳達可以是直接的、單純的;也可以是間接的、藝術化的。例如,中國煙草標識與行業共同價值觀文字組合形式的傳播,就是企業標識需要配合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也就是配合傳達宗旨的文字,組合在一個看板中,這樣的表達方式是直接的,一看就明白的。又例如,"徽映"服務品牌的標識,單看圖像信息不是一看就明白,但其暖色調的氛圍和笑臉的圖案,讓人聯想到的一定是溫暖、貼心、真誠等這樣詞語及意思,間接傳達出服務宗旨:"晴暖江淮,徽映四方"的內涵。
3.3 規范行為識別,推廣演練的常態化。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僅有核心價值的指引是不夠的,如果沒有規范行為的支撐,等同于表面文章。可以說,mi是CIS的"想法",那么bi就是CIS的"做法",行為識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規范行為識別就是不斷地矯正員工的不規范行為,只有不斷的通過宣貫、教育、培訓、演練等方式將它內化為組織成員共同的行為,將核心價值生活化、生動化、生命化,"入心、入腦、入行",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一是要"一盤棋"思路,統分結合,層層推進。
規范行為識別涉及到企業大大小小的部門、方方面面的人員,這決定了行為規范的推進工作不是哪一個部門單獨的工作,員工行為的改善和素質的提升也不能完全由職能部門來督促。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形成整個企業一盤棋,各個部門相互理解、支持、配合,才能齊頭并進,凸顯價值,行為規范工作的開展,應該成為各個部門之間溝通、協作的機會和載體,不僅有效推動工作的展開,也通過規范促進部門合作,讓行動說話,讓意識發言。
安徽煙草商業企業要在行業行為規范的共性要求下,處理好行業行為規范和"徽映"服務品牌行為識別兩者之間的關系,要深刻理解行業行為規范具有普適性,是全行業50萬員工需要共同遵守的行動要求,是職業素養的基本體現。"徽映"服務品牌行為識別是針對零售客戶、工業企業、煙農、消費者等層面個性化、具體化的行動要求和服務承諾,是保證行業行為規范傳承宣貫、見到成效的有力法寶。
二是要引導為先,訓練結合,有的放矢。
行為之所以要規范,絕不是為了限制員工、管死員工,文化管理追求的是用共同的核心價值引導大家、凝聚力量,助力成長。因此,在規范行為識別中,核心價值的引導依然是靈魂,真正從尊重人、發展人、成就人的角度去看待規范行為識別,而不是簡單的要求、命令、獎懲。
安徽煙草商業企業根據自身實際,以"徽映"服務品牌行為識別為創新,找準行為提升的切入點和方向,補足短板、突出特色。進一步理清行業員工與社會的關系、與企業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個人自身的關系,各地市級公司以系統、完整的演練活動和踐行活動,查找日常行為中的突出問題、尋求提升辦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品行、職業能力、專業技能等培訓和提升工作,不斷通過對員工職業價值、職業心態、職業定位等內容的梳理和提醒,從員工思想意識上引導其行為,培養起員工良好的職業素養,切實讓行為規范工作促進員工"行為上水平",提高了企業執行力和生產力。
參考文獻:
[1]夏軍. CIS與企業文化. 科技信息[J]. 2008(22):492-493.
[2]侯婧,孟建鋒. 企業文化與CIS一體化. 學術論叢[J]. 2009(2):62-63.
篇9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is gradually improved, planning one of the prerequisites of the urban grid as living is also intense. The city grid as an energy distinct from the other infrastructure features, the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you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evel of living conditions, the choice of voltage levels and the choice of substation location and so on. The general method of analysis is difficul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interva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s a more scientific, high-end analytical tools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關鍵詞: 區間層次分析法;城市電網規劃;決策分析
Key words: interval analytic hierarchy;city power grid planning;decision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M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9-0093-02
0 引言
城市電網在城市規劃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在城市電網規劃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因此對于規劃的綜合評判決策分析使用的方法至關重要,曾經憑借專家的經驗或者不完善的考察結果進行決策分析都導致了最后的一些失誤,而當使用了區間層次分析法,城市電網的規劃問題可以根據科學推理,對決策進行合理的優勝劣汰,最終制定出科學完善的計劃。
1 城市電網規劃問題
城市電網的規劃涉及到很多的決策制定方面的問題,最重要的有三項,首先是變電站位置的選擇以及容量的選擇,其次是各個區域電壓等級的選擇,最后是負荷水平的選擇。在以往的經驗上,解決這三個問題一般通過綜合評判決策理論,也就是對各個決策方案進行有效的篩選,并通過提出的問題對這些方案進行評定,審核這些方案是否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尺度,最后根據各項指標最后完成決策。
同時城市電網規劃中重要的問題就是,歷史經驗太少,由于過去的年代電力并不是普及到千家萬戶,也很少有研究這方面的相關專家,因此對于解決這方面問題的參考文獻少之又少,目前的方法都是通過近期長期的摸索與試驗中得出的所謂的經驗,運用到實際當中不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差錯,所以城市電網的發展速度也相對較慢。
1.1 區間層次分析法形成的基礎 講到區間層次分析法,就不得不先提它的前身,也就是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在1977年由Satty率先提出的,它的全稱為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為AHP,這種方法主要通過對一項事情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進行綜合處理,從而得出具體的決策。這種方法由于科學性,靈活性以及簡潔性而著稱,因此在社會領域,經濟領域以及其他有關決策制定方面得出了廣泛的應用。區間層次分析法關鍵在于將復雜的問題清晰化,條理化,這樣就可以將復雜問題分解開來,其次再利用專業的測度理論,然后通過其中的要素相互之間的比較,用相對標度將決策人員的判斷進行合理化分析,并逐層建立判斷矩陣,然后求解判斷矩陣的權重,最后計算方案的綜合權重并對其進行排序。
篇10
[關鍵詞] 十二井穴放血;腦細胞外間隙;Gd-DTPA;腦組織液;磁共振成像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4(a)-0020-05
Changes of rat brain interstitial fluid flow speed after influence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of Twelve Jing-Well Points
ZHU Kai1,2 HE Qingyuan1,2 HAN Hongbin1,2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 China; 2.Beijing Key Lab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vice and Technique,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he changes in the parameter of brain ECS (extracellular space)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territory after the influence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of Twelve Jing-Well Points using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role of blood-let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Methods 32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ood-letting thalamus group (n=8), blood-letting caudate nucleus group (n=8), sham-control thalamus group (n=8) and sham-control caudate nucleus group (n=8). Extracellular space (ECS) and interstitial fluid (ISF) drainage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using Gd-DTPA tracing MRI method. Results The ISF flow speed of blood-letting thalamus group were depressed, the drainage time was lengthen, the Half-life of Gd-DTPA was (1.34±0.19) h, it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sham-control thalamus group (0.51±0.13) h,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SF drainage rates of blood-letting thalamus group [(7.60±4.18)×10-5/s] was less than that of sham-control thalamus group [(14.40±4.50)×10-5/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ortuosity of the blood-letting thalamus group was (1.29±0.32), compared with the sham-control thalamus group (1.28±0.17),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Each parameter of blood-letting caudate nucleus group and sham-control caudate nucleus group was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ISF drainage rate is revealed after blood-letting puncture of Twelve Jing-Well Points, but most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f the brain tissue fluid drainage rate does not change. No difference is found in the tortuosity of the blood-letting thalamus, so, it is correlated to a lower metabolic rate of local neurons. The down-modulated excitatory state of neurons is assumed to be a beneficial protection for the ischemic neurons using blood-letting puncture of Twelve Jing-Well Points.
[Key words] Blood-letting puncture; Extracellular space; Gd-DTPA; Interstitial fluid; MRI
利用現代醫學技術手段及理念,人們已經證實了十二井穴刺絡放血法可改善腦血流,減輕因胞外K+、Na+失衡引起的毒性腦水腫的發展,從而阻止腦內不可逆損傷的發展,保護腦細胞[1-5]。從上述研究來看,將井穴放血治療中風機制研究落腳于兩個支撐點,一是對缺血神經元的保護作用,二是對神經元周圍血供恢復的作用。手井穴刺絡放血治療腦病的記載源于黃帝內經《素問針解》:“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通過刺絡放血,使邪隨血出,經脈疏通,從而達到急救的目的。《針灸大成》引《乾坤生意》說:“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滯,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手十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又治一切暴死惡侯,不省人事,及絞腸痞,乃起死回生妙決[6]。”
《靈樞?本臟》中說:“經絡是內屬臟腑,外絡形體,行氣血,營陰陽,是氣血運行必由的通路,貫穿于人體,互相銜接,由陰入陽,由陽入陰,從里走表,從表走里,氣血流行,循環不息,如環無端”[7]。因此,經絡的本質既非單純的血管、血脈系統,也不是臟器中具體的組織或細胞群。從物理空間來看,位于細胞和血管周圍的組織間隙的研究一直未被人們所重視,主要原因在于以往針對組織通道的研究技術手段的局限性。以往針對腦組織液的研究多集中于引流途徑,而這些研究往往是離體實驗的結果,無法顯示活體腦內組織液的引流范圍,并且缺少可以同時顯示腦組織液流動以及同期可獲得細胞周圍間隙形態學參數指標的定量分析技術[8]。
本課題組近來建立了一種基于MRI示蹤技術的腦細胞外間隙和腦組織液生理測量技術方法,是目前唯一可在活體上對全腦范圍進行可視化定量分析的測量技術,不僅可以提供腦細胞生存的微觀環境的形態學特征參數,還實現了腦細胞周圍間隙內組織液流動性的動態可視化觀察,并證實尾狀核為起始點的腦組織液流動引流可基本覆蓋大腦中動脈供血的腦區[9-10]。本研究應用MRI示蹤技術對十二井穴放血的后腦卒中好發腦區的腦組織液流動及腦細胞外間隙(ECS)的生物物理特征改變進行定量分析與成像顯示,討論刺絡放血后腦卒中好發腦區的腦細胞微環境變化的機制,探討該法對腦中風神經保護的可能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1.1 溶液制備及實驗分組
溶液制備:用生理鹽水稀釋配制釓二乙三胺五乙酸(Gd-DTPA;馬根維顯,拜耳先靈制藥,德國)溶液,Gd-DTPA至10 mmol/L。
實驗分組: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體重250~300 g。隨機分為4組(每組各8只),分別命名為丘腦放血組、丘腦對照組、尾狀核放血組、尾狀核對照組。實驗方案由北京大學醫學部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準號:LA 2009-008)。放血組:丘腦放血組及尾狀核放血組用三棱針按“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沖”、“少澤”的順序,先左前肢后右前肢,點刺相當于人的手十二井穴解剖位置,使出一滴血,以不下滴為度[11]。丘腦對照組及尾狀核對照組:不接受針刺放血步驟,其余均同于實驗組。
1.2 MRI預掃描
四組大鼠(n=32)經腹膜內注射戊巴比妥鈉、乙醇、水合氯醛、硫酸鎂和丙二醇混合物(0.3 mL/100 g)麻醉后,置于MRI系統(MagnetomTrio,Siemens,德國)腕線圈中,用T1加權三維磁化準備快速采集梯度回波序列(T1 3D MP-RAGE)掃描。MRI掃描序列參數如下:回波時間(TE)=3.7 ms,重復時間(TR)=1500 ms,翻轉角(FA)=12°,反轉時間(TI)=1200 ms,層厚(SL)=1 mm,視野(FOV)=267 mm,體素=0.5 mm×0.5 mm×0.5 mm。所得結果即為0 h圖像.
1.3 GD-DTPA腦內注射
剪去大鼠顱頂體毛,碘酒消毒,在頭皮沿矢狀縫從兩耳間區域至兩眼間區域做正中切口,小心分離腦膜暴露前囟。將大鼠置于立體定位儀(Stoelting,IL,美國)上,對照《大鼠腦立體定位圖譜》確定丘腦區及尾狀核區坐標,具體坐標參數為:丘腦:(前囟后2 mm,右旁開2 mm,深5.5 mm),尾狀核(前囟前1 mm,右旁開3 mm,深4.5 mm)。根據上述坐標在立體定位儀上確定穿刺點,在顱骨表面定位鉆孔,微量注射10 mmol/L Gd-DTPA溶液2 μL(注射時間5 min),注射完畢后緩慢退針,將大鼠從立體定位儀上取下后縫合頭皮。32只大鼠分別重復上述操作。直腸溫度計監測肛溫,加熱毯維持其體溫在(38±0.5)℃。
1.4 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
參考《實驗動物針灸手冊》[12]、《實驗針灸學》[13]、《大鼠穴位圖譜的研制》[14]等論著關于大鼠十二井穴位置及進針手法的描述選取手十二井穴。即手太陰肺經井穴少商、手厥陰心包經井穴中沖、手少陰心經井穴少沖、手陽明大腸經井穴商陽、手少陽三焦經井穴關沖、手太陽小腸經井穴少澤,先左前肢后右前肢,三棱針(蘇州環球針灸器械有限公司,批號040511),左手固定針刺部位,右手拇、食指夾持固定針柄,中指指腹抵住針身末端,將三棱針及毫針直刺入皮膚,深度限定在1 mm,刺入后立即出針,三棱針針刺放血,出血量為1滴,體積為15~20 μL。為了保證刺入深度為1 mm,在三棱針針尖往上1 mm處用膠帶纏繞固定,即可保證進針1 mm時即停止進針,保證針刺井穴的準確性。放血后即刻將大鼠放入MRI接受掃描[11]。
1.5 MRI掃描
注射Gd-DTPA后不同時間點(0 h、15 min、30 min,1 h、2 h、3 h、4 h、5 h、6 h、7 h)行磁共振掃描成像。MRI掃描序列參數同前所描述。
1.6 圖像處理和參數的定量計算
將上一步得到的圖像與預掃描圖像共同導入一款基于MATLAB平臺開發的MR圖像后處理軟件,掃描后的每一個時間點圖像分別與預掃描圖像配準,然后與預掃描得到的圖像對減[15]。
各參數定義為:迂曲度定義為λ=(D/D*)1/2,這里D*值是一個特定分子在腦ECS內的表觀擴散系數,D值為該分子在自由溶液中的擴散系數(在筆者前期研究中,自由溶液:配制0.3%瓊脂糖凝膠,通過測量Gd-DTPA在0.3%瓊脂糖凝膠中的擴散得到D = 5.18×10-4 mm2/s[16])。λ是ECS結構對分子擴散阻礙程度的量度。K′為一級清除速率常數(/s)[17]。
根據經典擴散參數模型,運用忽略擴散源的各向同性均勻介質的參數計算方法測量上述參數,具體參數測量方法在我們之前發表的文獻中有詳細描述[9,15-16]。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擴散參數的定量計算
丘腦區:丘腦放血組及丘腦對照組腦細胞周圍間隙Gd-DTPA分子微觀擴散與清除參數D*及K′測量結果見表1,丘腦放血組D*=(3.11±1.07)×10-4 mm2/s,丘腦對照組D*=(3.16 ±0.67)×10-4 mm2/s,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因λ=(D/D*)1/2,D=5.18×10-4 mm2/s,可得到兩組大鼠丘腦區迂曲度。丘腦放血組λ=1.29±0.32,丘腦對照組λ=1.28±0.1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清除速率K′:放血組K′=(7.60±4.18)×10-5/s,對照組K′=(14.40±4.50)×10-5/s,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Gd-DTPA注射入腦后,丘腦對照組及丘腦實驗組丘腦區T1信號增高(圖1)。
尾狀核區:尾狀核放血組及尾狀核對照組腦細胞周圍間隙Gd-DTPA分子微觀擴散與清除參數D*及K′測量結果見表2,尾狀核放血組D*=(3.37±0.93)×10-4 mm2/s,尾狀核對照組D*=(3.38±1.08)×10-4 mm2/s,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因λ=(D/D*)1/2,D=5.18×10-4 mm2/s,可得到兩組大鼠尾狀核區迂曲度λ。尾狀核放血組λ=1.31±0.52,尾狀核對照組λ=1.31±0.3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清除速率K′:放血組K′=(7.90±2.10)×10-5/s,對照組K′=(7.84±4.18)×10-5/s,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表2 尾狀核放血組及尾狀核對照組腦細胞周圍間隙
Gd-DTPA分子微觀擴散與清除參數的測量結果(x±s)
2.2 Gd-DTPA在腦內的擴散與清除
對照組:Gd-DTPA注射入大鼠丘腦區后,丘腦區MRI信號增高(圖1B),0.5 h后信號開始逐漸衰減。Gd-DTPA在2.5 h內完全清除。放血組:Gd-DTPA注射入大鼠丘腦區后,丘腦區MRI信號增高(圖1A),2 h后信號開始逐漸衰減,Gd-DTPA在丘腦區的沉積直到7 h才完全清除。運用Matlab軟件擬合得到半衰期,放血組:(1.34±0.19)h,對照組:(0.51±0.13)h,擬合結果見圖2。半衰期等具體數值詳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西方醫學針對腦卒中的各類神經保護藥物研發的整體失敗[18],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中醫理論體系中對腦卒中的治療方法。西方醫學的整理理論根基在于細胞學說,對于神經科學而言,亦即神經元學說。以往認為,神經元與血管共同構成了腦的基本功能單元(兩室模型)[19-20]。學者們在離體細胞培養環境下,明確了神經元缺血、缺氧損傷的各個關鍵環節后,研發了一系列阻止各損傷環節的多種神經保護藥物,在阻塞血管再通前或之后,保護受損神經元。幾十年之后,人們無奈地發現,上述看似完美的神經科學藥物研發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至今,全世界已有50多種神經保護藥物被宣告無效,浪費了巨大的研發資金和人力。盡管2009年美國卒中圓桌會議已對神經保護研發的失敗從臨床前研發的角度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分析[18],但結合本研究組近期對ECS的研究認為,他們的分析并未觸及問題的核心和本質。
當將腦ECS納入系統后,以三室模型對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以往腦神經保護藥物研發思路所存在的致命問題:腦細胞占據活體腦70%~80%的容積空間,腦血管卻只占3%~5%的容積[8],ECS占據著余下的15%~20%的空間。當腦缺血發生時,由于相應腦區血流下降或者中斷,神經保護藥物無法有效到達需要保護缺血腦區內的神經元,加之血腦屏障的存在,藥物在局部達到治療濃度非常困難。并且即使藥物可以順利通過血腦屏障,藥物如何通過占據著腦容積15%~20%的ECS空間達到缺血腦區,并對神經元發揮作用依然也是未知[21]。實際上,以往對ECS的認識相當局限,國內外神經解剖學、神經疾病診治專著中都鮮有提及。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往ECS研究技術的局限性。目前最為常用的測量技術RTI-TMA法,只能測量腦內距離100 μm兩點間的ECS參數,而集成光學成像(IOI)法則由于所采用探測光的穿透能力的限制,只能探測腦淺表200 μm深度的組織液流動,并且,現有的測量技術無法在測量腦ECS迂曲度等參數的同時分析與顯示腦ISF的引流情況[8]。近來,本課題組針對上述技術難題,采用MRI三維成像技術,利用鑭系金屬離子釓對其鄰近水分子自旋弛豫的作用,發明了一項可特異性示蹤腦組織液中水分子運動的測量技術。使得在活體腦內對腦組織液流動的測量、成像顯示以及對腦ECS迂曲度的測量可同時完成。并且,利用該技術,發現大腦中動脈供血區腦組織液是由尾狀核引流而來,并最終經腦CSF引流清除[9]。
根據上述發現,本課題組在前期已成功證實腦細胞外間隙可作為神經系統給藥的新途徑。應用簡單擴散給藥方法成功的將已被“宣布死刑”的CDPC復活:腦間質途徑給予胞二磷膽堿(0.0025 g/kg,50 mmol/L)后(該劑量只是腹腔給藥的1/800),其對大腦中動脈永久栓塞的大鼠模型缺血區神經元的保護作用可持續12 h以上[10]。
本研究證實在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后,腦卒中的好發區中丘腦區[22]的組織液流速明顯下降,這將為進一步闡明其治療卒中的確切機制奠定基礎。
在物理空間上來看,腦組織液位于腦細胞、血管壁構筑的組織間隙內。因此,組織液周圍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對腦組織液的產生、引流與清除產生影響。腦組織液包繞在腦細胞周圍,其流速應該與鄰近的腦細胞以及血管都有關系[23-24]。腦組織液被認為是神經元輸送養料,運走代謝廢物的重要方式,對于維持腦細胞微環境的穩定起重要的作用[25]。因此,從理論上,神經元的代謝率及興奮狀態會造成腦組織液的引流的變化,本研究也表明丘腦區腦組織液的引流速度快于尾狀核區。同時,ECS的形態變化,如迂曲度的增加也是導致其流速下降的可能機制。Syková等[26]發現,在腦缺血區,由于細胞毒性水腫導致了ECS容積的下降和迂曲度以及陷阱的增加,而這些導致腦ECS的體積下降最高達75%。但是,本研究發現流速下降區域的腦細胞周圍間隙的迂曲度并沒有明顯變化,因此,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后丘腦區的組織液流速下降并非由ECS的形態學變化造成。
井穴刺絡放血的生物效應有:刺破皮膚放血,痛覺,少量組織液流出。丘腦內側是感覺的初級中樞,因此由于痛覺刺激而造成丘腦局部區域的神經元興奮性或代謝水平的變化有可能是造成腦組織液流動性變化的原因,文獻也報道應用核醫學技術方法證實了丘腦區代謝率較其他腦區相對為高[27]。所以,本研究所發現的井穴刺絡放血后丘腦區組織液流動減慢,可能反映了該區域神經元代謝率的下降。如果是這樣,井穴刺絡放血療法對中風的治療作用機制應該是通過下調神經元代謝水平而造成了類似“麻醉休眠狀態”來實現[28]。然而,是痛覺刺激的單一因素,或者是痛覺與放血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的丘腦區組織液流動速度變化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明確。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刺絡放血后丘腦區與尾狀核遠端的大腦中動脈供血腦區的組織液流速變化并不一致,說明該法對腦卒中不同腦區的神經保護機制可能不同。
[參考文獻]
[1] Duan GB.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welve well points in emergency treatment [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000,10(2):48-50.
[2] 姚凱,郭義,胡利民,等.針刺對大鼠腦缺血超早期腦細胞內外游離鈣離子濃度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5,12(5):303-304.
[3] 圖婭,郝晉東.十二井穴針法治療局灶性腦缺血大鼠機理的時效相關性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3):5.
[4] 馬巖,郭義,王秀云,等.“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對實驗性腦缺血大鼠缺血區腦組織鈣調素活性影響的實驗觀察[J].針刺研究,1999,24(2):105-107.
[5] 馬巖,郭義,張艷軍,等.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對實驗性腦缺血大鼠缺血組織K+、Na+濃度影響的動態觀察[J].中國針灸,1997,(9):562-564.
[6] 楊繼洲(明).針灸大成[M].黃龍祥,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6-247.
[7] 張弛,周章玲.刺絡放血療法探源:析《內經》刺血絡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4):5-6.
[8] Syková E, Nicholson C. Diffusion in 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 [J]. Physiological reviews 2008,88(4):1277-1340.
[9] Han H,Li K,Yan J,et al. An in vivo study with anMRI tracer method reveals the bio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terstitial fluid in the rat brain [J]. Sci China Life Sci,2012, 55(9):782-787.
[10] Han H,Xia Z,Chen H,et al. Simple diffusion delivery via brain interstitial rou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J]. Sci China Life Sci,2011,54(3):235-239.
[11] Yin Y. Blood-letting at a single point for treatment of acute diseases [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7,17(3):214-216.
[12] 胡元亮.實驗動物針灸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288.
[13] 林文注,王佩.實驗針灸學[M].北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6-80.
[14] 華興邦,周浩良.大鼠穴位圖譜的研制[J].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1991,(1):1-5.
[15] Liu B, Bai X, Zhou F, et al. Mutual information based three-dimensional registration of rat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ime-series [J]. Computer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2,39(5):1473-1484.
[16] 韓鴻賓.應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定量測量活體大鼠腦細胞外間隙的擴散參數[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 44(5):770-775.
[17] Li K,Han H, Zhu K,et al. Real-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isualization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iffusion in the cerebral extracellular space of C6 glioma-bearing rats [J]. Neuroscience Letters,2013, 543:84-89.
[18] Fisher M,Feuerstein G,Howells D W,et al. Update of the Stroke Therapy Academic Industry Roundtable Pre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J]. Stroke. 2009,40(6):2244-2250.
[19] Bjornsson MA,Norberg A,Kalman S,et al. A two-compartment effect site model describes the bispectral index after different rates of propofol infusion [J]. Journal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2010,37(3):243-255.
[20] Le Bihan D,Breton E,Lallemand D,et al. Separation of diffusion and perfusion in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r imaging [J]. Radiology,1988,168(2):497-505.
[21] 韓鴻賓.神經元學說的補丁――腦細胞生存的微環境[J].科技導報,2012,30(26):71-74.
[22] Dogousslavsky J,Barnett HJ,Fox AJ,et 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J]. Stroke,1986, 17(6):1112-1120.
[23] Iliff JJ,Wang M,Liao Y,et al. A paravascular pathway facilitates csf flow through the brain parenchyma and the clearance of interstitial solutes,including amyloid beta [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2,4(147):147.
[24] Sloop CH,Dory L,Roheim PS. Interstitial fluid lipoproteins [J].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1987,28(3),225-237.
[25] Michal A,Eloise H,Katharina E,et al. Interstitial fluid drainage is impaired in ischemic strok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s [J]. Acta Neuropathol,2013,126(3):353-364.
[26] Syková E,Mazel T,Vargová L,et al. Extracellular space diffusion andpathological states Prog [J]. Brain Res,2000, 125:155-178.
[27] Heiss WD,Habedank B,Klein JC,et al. Metabolic rates in small brain nuclei determined by high-resolution PET [J]. J Nucl Med,2004,45(11):1811-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