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詩人范文

時間:2023-04-11 22:1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雨巷詩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雨巷詩人

篇1

終于,他找到了生命中的丁香姑娘。他愛她的清純典雅,她愛他的才華橫溢,兩顆對愛情熾熱的心靈碰到了一起。可他們的愛情之花,僅僅灼灼綻放了五年,便香消玉殞、如煙消散了。

他和她究竟有著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一)

他是“雨巷詩人”戴望舒,她是他的夫人穆麗娟。

戴望舒出生在江南古巷的富裕之家,自幼飽讀詩書,年紀輕輕便已蜚聲文壇。創作朦朧詩《雨巷》后,更是聲名大振,如一顆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文學上空。

穆麗娟是戴望舒好友穆時英的妹妹,天生麗質,清雅脫俗。兩人初次相見,秀麗典雅的穆麗娟便吸引了才子戴望舒的目光,他望著她娉婷遠去的背影,難以收回癡癡的目光。他感到她就是從詩中跳躍出來的丁香姑娘,也許,“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吧。

穆麗娟的出現拂去了他生活中所有的陰霾。他對夢中的丁香姑娘展開了追求,請她吃飯、看電影、參加舞會。而她也總是欣然赴約的。她仰慕他、崇拜他。她覺得,能得到大名鼎鼎的雨巷詩人的青睞,于她是一種榮幸。

少女的情懷是一首詩,一首含蓄雋永的朦朧的詩。

少女的情懷是一個夢,一個空靈曼妙的瑰麗的夢。

她幻想,有朝一日能和他同撐一把油紙扇,行走在煙雨蒙蒙的江南古巷,共同編織情深深、雨蒙蒙的詩情畫意。

也許,連她自己都弄不清楚,她對他究竟是崇拜,還是愛?她究竟是愛他的詩,還是愛他的人?

(二)

終于,他攜她之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36年6月,戴望舒和穆麗娟在上海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那年,他31歲,她19歲。

12歲的差距于沉浸在幸福的情人眼中,只不過是個簡單的數字罷了。此刻,這個數字,還有學歷閱歷的差距,都阻止不了他們追求幸福的腳步。

新婚總是美妙幸福的,他攜她參加茶友會、舞會。彼時,每一片蔚藍,每一絮潔白,每一抹淺綠,每一瓣殷紅,都是他們幸福的見證。

愛情是浪漫的,婚姻是實在的。

隨著女兒的誕生,他們的婚姻也歸于平淡。戴望舒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寫作中去,陪伴穆麗娟的只有孩子的哭鬧聲和令人心酸的孤寂。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戴望舒也都不同她商量,都是獨自做主,她的不滿和反抗,他也都視作在耍小孩子脾氣。

更讓她無法接受的是,丈夫似乎從來就沒有忘記過那個叫施絳年(戴望舒的初戀)的女子。丈夫曾寫過一首叫做《初戀女》歌詞,他這樣寫:“你牽引我到一個夢中,我卻在另一個夢中忘記你。”穆麗娟固執地認為那就是丈夫的心聲,爭吵由此不斷。

情如游絲,愛似飛絮,原來,所有的溫馨和浪漫都不可能長久。在一次次爭吵中,穆麗娟對她的婚姻失去了信心,寂寞中無語淚流。

(三)

全面爆發后,上海淪為孤島。為了避難。1940年,戴望舒攜家人到香港避難,他把家安在薄扶林道附近山上的一幢漂亮的二層小樓里,并取名為“林泉居”。

在這里,他們再度擁有了短暫的幸福時光。山間空氣清新,還有飛泉碧峰。他們在院子里開辟了一塊小菜園,種瓜點豆,閑暇時邀請朋友到家喝茶聊天。然而,這種琴瑟相和的生活不久便遭遇了危機。

不久,戴望舒受邀到《星島日報》擔任副刊主編,在那里,他既可以發揮才干,也可以宣傳抗日救國活動。工作又成了他的全部,他對工作燃燒了所有的熱情,根本無暇顧及妻子。

兩人很少語言交流,仿佛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家給她的感覺是冷如冰窖。

不妙的是,接下來的兩件事情,將兩人的婚姻推到了懸崖邊上。

1940年6月,穆麗娟的哥哥在上海被刺殺身亡,由于政見不同,戴望舒不準穆麗娟回家奔喪。半年后,穆麗娟的母親病逝,戴望舒扣下了從上海發來的報喪電報。穆麗娟從朋友那里得知這一噩耗時,正穿著一件大紅色的旗袍和女兒玩耍。穆麗娟悲憤欲絕,她再也無法忍受丈夫的自私,帶女兒回到了上海。

之后,一封態度堅決的離婚信從上海寄給了戴望舒。此時,他才如夢初醒,然而為時已晚。

(四)

愛,就算是極淺極淡的,只要經歷過,總不能輕而易舉地從生命和記憶中抹去,更何況是刻骨銘心的?

揮劍斬情絲從來都不是果敢,而是無奈。而且這把劍太重了,并不是輕輕松松地就能把它舉起來揮下去的。戴望舒無法果敢得舉起寶劍,斬斷對穆麗娟的思念和愛。

戴望舒不想失去穆麗娟,他匆忙從香港趕到上海,求她回家。但,她去意已決,沒有答應。

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的蘭舟住。他的丁香姑娘已乘舟遠去,無可挽回。

他傷透了心,在上海僅僅待了三天,便返回了香港。夜深人靜,他悲愴地環顧空蕩蕩的房間,佳人已去,唯余孤寂,和冰冷的回憶。兩行清淚悄然滑落,碎成了一地悲傷。絕望之余,他服毒自殺,幸而被朋友所救。

他知道,有些裂痕,無論怎么修補,都不會完好如初;有些東西失去了,便再也回不來了。

篇2

1、龔翔宇,女,1997年4月21日出生于江蘇省連云港市,中國女排和江蘇女排隊員。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連云港市海寧中學2009級學生,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2012級學生。南京市棲霞中學合作辦學中心2015屆高中畢業生。2016年1月19日,首次入選中國女排新一屆國家隊26人大名單。2016年8月21日,獲得里約奧運會女排冠軍。

2、龔翔宇原本打的是二傳位置,由于彈跳能力出色,被調整到接應位置,2015-2016賽季全國女排聯賽,效力江蘇隊的龔翔宇表現出不俗實力。考慮到中國女排接應端的實力需要加強,龔翔宇就被教練組由國青越級調進國家隊開始培養。從省隊到國家隊,從替補到主力接應,對于許多排球運動員來講,龔翔宇的成長速度快得有點不可思議。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 雨巷;蒹葭;意象;抒情主體

施蟄存曾這樣評論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興起的現代詩:“它們是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現代的情緒,用現代的詞藻排列成的現代的詩行。”戴望舒雖被看作是現代派的主將,但是他的成名作《雨巷》卻并不是純粹的“現代的詩行”。

《雨巷》對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詩歌有明顯的繼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 在《雨巷》中出現多達7次的“丁香”意象在古典詩詞中就已經存在,多用來表現愁怨之情。如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浣溪紗》“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第二,《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意象是超感官的,例如“丁香一樣的憂愁”是抽象的心理活動與視覺的融通,“太息般的目光”是聽覺與視覺的融通,這種突破語言局限的通感修辭手法,多被認為是戴望舒接受19世紀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魏爾倫影響的結果。其實, “通感”手法早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的“季札聞樂”就有所體現:“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1]。第三,《雨巷》運用了大量的近義形容詞和具有復沓效果的詞語、句子。近義詞的使用例如:“惆悵、哀怨、愁怨”、“默默、冷漠、靜默;詞語的反復:如“惆悵”使用2次,“彷徨”使用3次,“悠長”使用4次;句子的反復,例如:“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種詞語、句子的反復手法在《詩經·秦風·蒹葭》(以下簡稱《蒹葭》)中也有所體現,甚至有論者認為《雨巷》表現的“邂逅情結”起源于《蒹葭》。

此外,《蒹葭》與《雨巷》都是抒情詩,主題歷來都有爭論。有所不同的是,因《雨巷》詩作者身份明確,有論者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詩人當時的人生經歷及其性格特征加入到主題的確定過程中。但是我們認為,“抒情主體”與實在的作者是有區別的。“在詩人的意象中,抒情主體根本不必是他自己。它可以是一個完全虛構的形象,詩人可以進入這個形象,也可以用它作為面具,把自己掩藏在它背后。”[2]這一主體感受、描繪的對象,只是“對于他自身中展開的經驗有關鍵作用的東西。以這種方式投射的抒情主體環境中的對象,在抒情詩客體層次的整體中,發揮著刺激物和背景的作用,抒情主體的經驗和情感由此得到展開。這些情感通常根本不是用語詞指出的或以任何其他方式提到,可以說它們是借助于句子的表現功能由讀者個性化地喚起的,它們可以為他感受。”[3]抒情主體與客觀現實有距離又非完全獨立,抒情詩中的現實是被情感主觀化的現實。《蒹葭》的詩作者身份未定,無疑有利于詩歌從情感上影響讀者這一功能更好地發揮。那么,有明確作者的《雨巷》又是通過何種方式感染讀者的呢?

《蒹葭》一詩,在凄清的氛圍之下,在對“可望而不可即”的佳人的反復吟詠背后,都是詩人凝神注視的目光。這首詩最終在詩人的長久凝望中結束了,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凄清氛圍中結束了,情感并無起伏變化。而《雨巷》中“抒情主體”的情感是一個動態的展開:相遇進而凝視,但在第四小節、第五小節反復強調的“姑娘”只是“飄過”而已,在第六節,甚至“姑娘”的“顏色、芬芳、眼光”都“消散”了。此外,首尾兩小節用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字強調“丁香姑娘”只存在于自己的“希望”之中。難得的是,即便“丁香姑娘”已經消散,詩人并沒有遺憾之情。與古典佳人形象不同,“丁香姑娘”的價值不完全在于擁有吸引詩人接近的美感,而是能讓人生步入“雨巷”的“我”,得以通過“丁香姑娘”而一抒愁怨。在這一過程中,讀者是在從凝視到超脫的心理轉化中完成了“抒情主體”的具體化,并被這不可言喻的情感所感染。這種效果是與追求情感單純的《蒹葭》截然不同的。

綜上,盡管戴望舒的《雨巷》對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多有繼承,但是“雨巷詩人”從凝視而達超脫的情緒變幻節奏是充滿著現代感的。或者說,詩人將自身從客觀世界提煉出來融入作品之中,并用抒情主體面對“丁香姑娘”時產生的多層次的變幻的情感感染讀者的心靈,以此增加作品藝術價值的創作手法是對古典詩歌的某種超越。對于《雨巷》的解讀,也許我們在關注戴望舒個人經歷給詩歌帶來的多元化解讀可能的同時,更需要關注并探究這首詩歌獨特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http:///eyjx/1/ReadNews.asp?NewsID=2340

[2][波]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 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165

篇4

一、為病人著想“設身處地”

病人把自己的生命、隱私乃至全部都交給了我們護士,這是對我們的極大珠重和最大信任,我們應該至真至誠地對待.設身處地為病人若想,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審懊嚴謹地幫助病人解除生理與心理疾苦.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這樣護患目標一致,相互關系自然水融.

二、與息者相處“差別對待”

1.文化差異對文化水平較低,不大懂醫的患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其交流,避免或少用醫學術語,妥貼簡潔解釋病理現象及做各項檢查、治療、護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文化水平較高,了解一些醫學知識的患者.他們渴望詳細知悉病情以及和診斷護理有關的信息,這時在不違反原則情況下.護士有義務向其提供足夠的醫療信息.如醫療程序及目的,其他可供選擇的醫療方案,預后、副作用等.并幫助他們正確理解,當好參謀.取得病人主動配合.

2.性別差異女人重視功能,男人注重結構.若要向女病人推薦某種新藥或新技術,你就得告訴她們此藥此項技術的療效及作用是否確切。如果是男性病人除告訴這些外.還要適當介紹一下藥物成份和新技術的作用原理,以便更好地提高藥物和新技術生物療效和心理療效。

3.年齡差異護士還應根據患者年齡給予適當稱呼和扮演病人適宜接受的角色.年老患者,可以為一個問題重復間來問去,但你不要厭其夠嗦,要真誠聽取病人的意見和要求,從方方面面根據可能的條件,有把握、有分寸地給予滿意答復。做一項檢查治療前,若病情許可,先與其商量解釋取得合作。對年輕患者要避免重復口羅嗦,使其聽不進去.可適當使用暗示語言則效果會更好。

篇5

王海燕(文學博士)

戢運宏(語文特級教師)

時 間:2012年4月15日

地 點: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閱覽室

主持人:四月真是多雨啊,好想走進江南水鄉,穿行在如夢如畫的雨巷,尋找一下恬靜典雅的丁香姑娘!這樣的季節,吟哦戴望舒的《雨巷》,也會平添幾分愛的傷感、理想的惆悵。除了吟哦意會,我們該怎樣去認識這位“雨巷詩人”和“丁香姑娘”呢?

王海燕:“望舒”這個名字,就讓人傷感。《離騷》中有“前望舒使先驅兮”,王逸作注說“望舒,月御也。”望舒就是月亮,望舒草呢,是“月出則葉舒,月沒則葉卷”的草。詩人自名望舒,詩集也自名《望舒草》,這就讓人一聽到戴望舒就想起形影相吊的屈原,葉卷葉舒的望舒草呢,也讓人覺得感傷啊,幽怨啊,不能自主命運啊。這也讓人想到中國古人詠嘆月亮、香草的不朽篇章及其深遠內涵。

戢運宏:海燕說的很好!戴望舒的一生都是為了理想而回旋著蒼茫渺遠或若隱若現的愁緒。他身材一米八,高大魁梧、一表人才吧,但老天又給他滿臉麻子;他的初戀對象是同學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求愛求了八年時間,抗戰也該打完了吧,哪知施絳年還是很絕情地拒絕了他;拒絕也就拒絕吧,天涯何處無芳草呢,他又以跳樓相逼,但面對這樣的情景女人只會在驚嚇中對他更反感。據戴望舒的長女戴詠素說,這個丁香姑娘的原型就是施絳年。戴望舒后來娶了另一個同學的妹妹穆麗娟,看來做戴望舒的同學要小心啊。戴望舒呢對仰慕自己的這位小他10多歲的少妻又很冷淡,一個人在家搞創作,不太體諒妻子的感受,等到這個少妻心如死灰了,他才后悔莫及,又以死相逼,結果呢,還是離婚了。再后來,他又結婚,又離婚。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到,戴望舒是一個非常深情的人,但也是一個在生活和感情中總是遭遇錯位的人,他好像永遠都走不出那條幽深的雨巷,永遠都在迷戀一個飄渺的夢,一生都在感傷、幽怨。可以說,戴望舒之所以被稱為“雨巷詩人”,跟他這段人生經歷是有很大關系的。

王海燕:除了這段生活經歷構成了詩人沉郁的內在心境,壓抑的外部環境影響也很大。詩歌把個人情感的幾許希望和無限愁怨傾注在“雨巷”之中,構建了一個空濛清冷、色調灰暗、哀雨凄迷、寂寥悠長的別樣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是一個孤獨的彳亍者、彷徨者、等待者,這對1927年的中國是否構成隱喻呢?全國處在之中,戴望舒本人也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在外,他是不是一個在民族愁情百轉的彳亍者、孤獨者呢,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又心懷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呢?他曾那樣熱心的投身于政治,以為政治意味著對社會與人生的拯救。可結果呢?政治竟然如此的血腥、骯臟,原來的“親兄弟”轉眼就翻臉,這對于執著于“純潔”的戴望舒來講真是莫大的刺激。

王澤龍:所以說要理解一首詩,知人論世是必要的。這里所說的知人論世,其實也還包括了詩人的文學濡染歷程。對戴望舒而言,他的詩歌創作是深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征主義創作影響的,創作《雨巷》時,詩人正傾心于法國象征派詩歌,并對中國古典詩歌及新月派格律詩有著偏愛,但我們知道,象征主義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詩歌的解讀不能停留于意象本身,而是要超離意象本體之外去解讀其世界觀深層的東西。《雨巷》的古典情結當然是明顯的,但其中還有現代情緒。“丁香”在古典詩詞中始終與愁怨連在一起,構成單純的“丁香結”意象,而《雨巷》則將“丁香結”拓展為“丁香姑娘”,寓意更為豐富,也更具時代性和個人性。“丁香姑娘”只是戴望舒詩歌中“少女”意象系列之一,這以后他的詩中還出現過“路上姑娘”、“林下姑娘”、“百合子”、“八重子”、“夢都子”、“單戀女”、“戀人”、“村姑”等。這些意象都不同程度具有象征色彩,包含更為普遍的社會人生意義,隱喻著戴望舒所追尋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價值。與其說《雨巷》是愛戀的私語,不如說《雨巷》是生命理想的戀曲。“丁香姑娘”是這首詩的核心意象,也是詩人極力虛構、幻想的能與之同病相憐、互通款曲的對象。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那清冷的色調和暗浮的清香似乎可見可感,在“雨巷”中像夢一般飄過,若隱若現,可憶可尋,她的彷徨、哀怨、嘆息和遠去的背影既是詩人內在愁緒的情感投射物,也包含著詩人對現代人生命存在之孤獨的強烈體驗。

戢運宏:王老師說的真好!詩歌結尾抒情主人公仍然執著地在雨巷深處彷徨,在彷徨中期待“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也正是尋夢者對于理想不愿舍棄卻又無力追回的無奈與哀傷。《雨巷》也是最先奏響了一曲“濁世的哀音”,漫天陰霾遮蔽的天空再也尋不見“五四”狂飆時期那氣吞日月的“天狗”、浴火重生的“鳳凰”,代之而起的是凄迷悠長的“雨巷”,“結著愁怨”的姑娘,“冷漠、凄清又惆悵”的行者,它們無不是迷惘的人生道路與夢幻般理想的心靈象征與詩化。作為迷惘的人生道路與夢幻般理想的典型象征,可以說《雨巷》開啟了戴望舒憂傷而執著的尋夢之旅,三十年代的《夜行者》《尋夢者》《樂園鳥》等詩歌都可以看做是這一主題精神的反復吟唱。

王海燕:是啊,正如蘇珊·朗格所言,藝術品的生命特征只能在借助特殊手段(隱喻、象征)創造的“幻象”中洞察和體悟,這首詩將象征手法真是發揮到了極致。詩歌的意象既搖曳多姿,又相互勾連: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悠長寂寥,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悵和詩人的彷徨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丁香一樣的“姑娘”與默默彳亍的“我”,兩個單純的人物意象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個體暗示效果,而是在“雨巷”中流動起來才“化美為媚”,也正是在丁香姑娘的出現——走近——飄過——消散的動感之美與“我”的希望——想象——邂逅——失落的情感流程的相互呼應之中,意象才突破了各自的界限,在相互的纏繞與映照中釋放出不盡的審美內涵,生發出“境生象外”的獨特韻致。全詩整體感人的意境氛圍,也正是這幾個主要意象有機交融的結果。

王澤龍:戴望舒除了是一個渴求愛情的男人、一個擅長文學的人,也是一個生存于都市與鄉土、傳統與現代夾縫中的邊緣人。因之,他既感受著古老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歷史陣痛,又體驗著波特萊爾筆下都市文明的沉淪與絕望,以及魏爾倫詩行中頹廢的世紀末情緒,現實的殘酷使他們從烏煙瘴氣的社會中逃避出來,只希望在藝術王國中作靈魂的“蘇息與凈化”。但他們又無力像艾略特那樣自覺地進入形而上層面的思考,只能將對精神家園的追慕化作一己的低哦悲吟,從而形成了一種感傷的情調與思緒。因此,我們說戴望舒是“感傷的尋夢人”,這個尋夢情結的意蘊就太豐富了,說《雨巷》、“雨巷”意象最具象征性地表現了三十年代現代派詩人的心理意緒,最典型地概括了現代派詩歌的主題精神,這也是要深度解讀的。

篇6

[關鍵詞] 《雨巷》;詮釋;啟示

一、《雨巷》及其作者簡析

《雨巷》是戴望舒家喻戶曉的代表作品,其“雨巷詩人”之稱由此而來。該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梅雨時節獨特的巷景。詩中意象讓人遐想無限,呈出朦朧又幽深的美感。這也是其廣為傳頌,屢次被選進教材的緣由。戴望舒開創了現代派詩歌新風尚。戴望舒曾在浪漫之都法國留學,生活在新舊中國交替時期,深受中西環境影響。

二、《雨巷》常見的三種詮釋

鑒賞一首詩文,一般通過對作者自身的背景、寫作背景、詩文本身所呈現出來的氣息抑或是讀者自身的閱讀感受等方面來對該詩文所蘊含的意義提出不同的理解。

1、愛情詩歌

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雨巷》是首有關愛情的詩文。它描繪出了一幅一見鐘情而又失之交臂的凄美愛情故事圖畫:一個踽踽獨行的男子,彷徨在江南的寂寥悠長的雨巷,等待著一位像丁香那樣高潔幽香又結著愁怨、溫婉美麗的姑娘。男子為遇到這位溫婉美麗的姑娘,撐著一把古典情韻的油紙傘,穿行在小巷之中,不停地張望。滴答的雨水聲,憂郁的腳步聲,這時的雨巷顯得如此寂寥、凄清。“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整個詩文透出無比惆悵、嫵媚動人的氣息。

2、信仰詩歌

據我國傳統文學創作習慣,詩人大都喜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手法,詩文常以花、草、玉、樹等喻示其的境遇、理想等。《雨巷》可以看做是作者對某種信仰的追求。曾追尋得到過,卻又失去了,盡管如此,青衫男子仍然執著地尋找。有人根據詩文所作時代背景,認為寫的是作者大革命失敗后的心境。大革命失敗后,作者懷揣的信仰瞬被掐斷,對國家前途、個人命運充滿悲傷和迷惘。

3、音樂詩歌

西方有著歌劇傳統,像莎翁的詩歌作品,大都以歌劇呈現出來。戴望舒有西方留學經歷,加之自身文學造詣,并且吸收了方現代詩歌潮流文化,結合中國古典詩歌之美韻進行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學創作。《雨巷》中,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傷”的詩風凸顯中國傳統詩歌美學的神韻,而詩中又無時無處不透露著具有情感和意象的頹廢的西方現代特性。

三、新時代氣息下的《雨巷》

把握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意義應與時俱進,探索新時代環境下做出自我詮釋。設想《雨巷》是將畢業的學生創作,可能是這樣的意境。

1、以“雨巷”比喻其即將結束的學生生涯,開始起航的人生道路;“丁香一樣的姑娘”比喻其人生目標,或者其對未來所向往的生活;“油紙傘”比喻其在踏上人生道路前所學到的各種知識和生活能力(學歷學識、工作生活經驗)等。

2、“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畢業了后,開始為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標而獨自在各種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奮斗。

3、總希望生活豐富多彩,跌宕起伏,不喜歡過于平平淡淡,順風順水的生活。

追求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充滿色彩,充滿味道,充滿情緒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并不是想象就可以達到的。堅定人生目標,風雨無阻,就算這是一個死胡同一樣的“雨巷”,也一如既往。

4、離開校園,走向社會些許年,當初那份自信和堅守或許在不堪的社會環境下被步步摧殘。“‘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我’無法改變這樣的“雨巷”。其實,其所向往的人生理想就在這樣冷漠、凄清,又惆悵的雨巷里,寂寞的向其招手,可是其需要勇往直前,才能把“她”擁入懷中。當其躊躇滿懷的時候,以為離“她”更近了,很快要得到“她”了。當踟躕不前的時候,“她”又將慢慢的離其愈來愈遠。“她”在嘆息,在哀怨,哀怨其沒有堅守最初的理想和目標,將與“她”漸行漸遠。

放大《雨巷》意境,以更寬闊的視野來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追逐偉大的民族夢想時,會面臨各種困境,會遭遇各種失敗和教訓。只要勇往直前,敢于追尋,總會逢著“丁香一樣的姑娘”――中國夢。

四、啟示

《雨巷》傳遞了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不一樣思維的人,看待事物的棱面不同。不應將人的思維方式都束縛在統一的框架里。西方有一個教學案例:媽媽拿著雞蛋問六歲的孩子:“媽媽拿的東西像什么?”孩子說:“雞蛋。”這位媽媽又問:“除了雞蛋呢?”孩子說:“老師說這是雞蛋。”孩子的媽媽把學校告到了法院,認為學校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雞蛋可能像小土豆、獼猴桃等。“單一、單純、固化的思維不可取”。教師宣講《雨巷》應引導學生:“假如這首詩歌是你寫的,你想表達的是什么?”

參考文獻:

[1]曹本立.從“希望逢著”到“希望飄過”――《雨巷》心理解讀.名作欣賞,2013年第32期.

[2]楊利景.進入《雨巷》的三條路徑.語文建設,2010年第02期.

[3]孫文輝.《雨巷》教學的詩歌史意識.名作欣賞,2010年第13期.

篇7

我生在江南長在江南,對多雨的江南已司空見慣。煙雨?朧的江南是一幅百看不厭的畫卷,煙雨??的江南給了無數文人墨客寫詩作畫的靈感,也成就了那些萬古不朽的詩篇。

心目中的江南或許是濕濕的潮潮的?清晨,你邁步在林蔭小道,路邊的小草會殷勤地甩著露珠向你問好,它調皮地弄濕了你的鞋和襪,你卻因此有了一天的好心情。我常驚嘆西湖為何總是煙霧繚繞,湖面似乎永遠彌漫著一層薄靄漸遠漸淡,群山在若隱若現中讓你產生幻覺,是在人間還是在仙境?我舉著相機卻不知把焦距對向何方,????的煙雨美景讓我忘了如何挨快門。優雅的環境給了江南人神閑氣定的心態,濕潤的氣候給了江南女子嬌柔的膚色,寧靜、祥和、淡定、愜意是江南人生活工作的目標。

心目中的江南或許是小橋流水,是枕河人家,是黛瓦粉墻?“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相似在漁歌。”詩人將舊時江南的風貌已描寫得淋漓盡致。如果你今天再走進浙江的烏鎮、蘇州的周莊、江蘇的同里,詩人筆下的景色還能一一還原。江南多水鄉,因水成街,因水成市,于是就有了似煙若霧的感官效果,于是小船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于是有了隨處可見的便于小船通過的過街石拱橋。民居依水而建,屋檐相連,沿河而居,于是深弄曲巷、枕河人家成了江南的一大特色。雨季中,雨點敲打著瓦片的叮當聲是世上最動聽的催眠曲,雨水落在青石板上濺起的一個個水泡也是江南水鄉的一道獨特風景。

心目中的江南或許是《雨巷》中的丁香一般結著愁怨的女子?30年代“現代派”詩歌的代表詩人戴望舒的《雨巷》曾這樣寫道: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江南的小巷望不到頭,江南的雨水??綿綿,小巷的青石板干干凈凈,雨巷敞開寬廣的胸懷,接納著天下的友好使者,小巷不再寂寥,小巷充滿了天南海北的歡笑。春晚節目《小城雨巷》正是今日江南的真實寫照,撐著各色綢傘的姑娘比比皆是,只是不再愁怨不再迷茫不再惆悵,她們的青春她們的活力給了煙雨江南更多的美麗和遐想。

煙雨江南,江南煙雨,美在雨中,美在水中,美在??中…… 本站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篇8

一、體育素質教育與健康成長

問題1:近幾年,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小學生中出現了許多小胖墩兒。問題2:許多孩子小小年齡就戴上了眼鏡。問題3:許多孩子需要用背背佳來矯正已經變形的軀體。

這些已經大量存在的問題說明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的存在:體育素質教育缺失。大量小胖墩兒的出現,首先說明中小學生在飲食配給的合理性上存在問題,同時,也說明孩子在體育運動上的不足。大量“小眼鏡”的出現,在說明孩子用眼衛生問題的同時,也同樣說明孩子在體育運動上出現了問題。還有“背背佳”的問題,也不例外。有的問題甚至造成終身遺憾。

體育素質教育的缺失使人們忽視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十分明顯的問題,直到這些問題發展成一種病狀凸顯出來,到了不得不去面對的時候才開始驚慌應對,而這個時候的任何補救措施也只能是一種亡羊補牢。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體育素質教育能始終伴隨左右,那么,是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后果的。

二、體育素質教育與身體素質

近幾年時常有一些被稱為英年早逝的名人見諸報端,其實這種現象在普通百姓中越發常見。人們開始反思,為什么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而病患卻漸漸多了起來?嚴重起來呢?一些看起來似乎活力四射的人突然就倒下了。

也許我們需要反省一下自身。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生活習慣,看看自己每日的工作日程,是不是符合體育素質教育的原則。那種畸形地追求美感,超負荷透支肢體體能的人,如果能獲得健康的體魄,那就違背了自然規律。

三、體育素質教育與個人品質

許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性情孤僻,膽小懦弱,偏激暴躁等。通過體育活動,這些問題即使不能徹底解決也能得到比較大程度的緩解。孩子通過體育活動不但能夠增強體質,更能夠鍛煉其合作、競爭意識,并且鍛煉其意志、恒心、計劃性、組織性、紀律性、靈活性、主動性、創造性等多種個人品質。這些現在已經是被社會公認的事實。

四、體育素質教育與良性循環

體育素質教育有利于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特別是有利于青少年學習生活的良性循環。首先,健康是幸福生活和快樂學習的前提。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無論其意志有多堅強,也難以保證學習生活的一帆風順,難以保證越來越繁重的課業負擔。其次,體育教育將會為其他各科的理論學習提供很好的實踐機會,這無疑也是鞏固和深化理論學習的一個過程。再次,體育教育為擴大孩子的知識面,為促進孩子關心他人,關注社會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許多人因為關注體育比賽而主動去了解國際社會,許多人因為喜愛體育明星而淡化甚至消除了種族歧視的觀念。最后,體育素質教育讓體育競賽的公平性和有序性凸顯在人們心目中,特別是在青少年心目中,這些精神已經深入人心。

在現代社會中,體育素質教育已經是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在許多發達國家,人們對體育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亞于對其他課程的重視程度。但是在我國,特別是在我國農村學校,由于條件的限制和意識的落后,體育素質教育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們還不能有目的、有意識地去自覺地規劃自己在體育素質方面的教育,甚至有人認為,體育就是培育一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人們不能把體育教育與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能把體育素質教育與孩子的身心健康,乃至全面均衡發展相結合。

篇9

治學精神:刻苦鉆研、善于總結

劉玉清的為人、做事、治學,一貫以“認真”著稱。無論是在校的求學階段,還是在漫長的工作生涯中,他總是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并注重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和不斷總結,發現問題后再查閱文獻以提高認識。這種學習、實踐、查證、總結的循環治學方法貫穿于劉玉清的一生,形成了他獨特而又嚴謹的治學精神。

讀片是放射科醫生的基本工作,劉玉清強調:每一次的讀片分析,都要認真、細致,稍有疑問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診斷意見清楚、全面,決不能有半點粗心和怠慢。因為這關系到對患者的全面診斷,還將影響對治療和預后的判斷。他認為,要做出正確、全面的影像診斷,不能僅局限于影像學征象的分析,還要客觀地探討其內在生理、病理學基礎,并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盡量作出全面的診斷分析。因此,放射科醫生除了掌握放射學的知識、技能外,還應不斷學習、了解有關的臨床及基礎醫學知識,必要時可直接檢查病人。劉玉清經常告誡自己和同事:“放射科醫生不是‘讀片員’,也不是‘操作員’,而是醫生!”他還總是引用一位國外學者所說的話:放射科醫生不僅是患者的醫生,也是醫生的“醫生”。

劉玉清在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經驗摸索中,注重分析實踐材料和經驗,并加以總結提高,這對豐富和發展其專業學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57年至今,劉玉清、評論及學術演講等280余篇,主編專著8部,參編17部,作為負責人和主要參加者獲衛生科技進步成果獎8項(國家級2項,部級5項,醫科院級1項)。這些成就的取得,與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和鉆研精神,以及勤于總結、善于總結的學術研究個性是分不開的。

醫德風范:愛崗敬業、真誠相待

劉玉清對待每一項工作都認真負責,持之以恒。他長期擔任過放射科主任職務,在他的帶動下,科室多次被評為先進集體,他本人也數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1959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會;1978年,獲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1985年,出席北京市勞模大會……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劉玉清認真仔細地完成讀片和診療等基本任務,他始終保持對患者的熱情與真誠,態度和藹可親。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求診、求教者絡繹不絕,劉玉清對他們均一視同仁,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地真誠相待。當患者以各種“方式”要感謝他時,都被他婉言謝絕。他經常說,醫生的天職就是為患者服務。

劉玉清還非常重視人才培養,為指導青年醫師、研究生和進修醫師等竭盡心力,言傳身教,從實踐中培養、鍛煉了青年醫師們的各種臨床能力,也促進了學科的人才建設。他對教學工作嚴格要求,特別重視對影像學發展新趨向的把握,親自審核研究生和青年醫師們研究課題的各項進展。對于課題實踐的各個步驟,任何一個微小細節、錯誤,他都不會放過。劉玉清同時也以自己嚴謹的治學精神感染著青年一代,這包含著他培養青年醫師的良苦用心。1986年,劉玉清被評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

學科建樹:開拓進取、不斷求新

20世紀50年代中期,劉玉清倡導與病理科合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X線與手術切除肺、食管標本的“X線-病理對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對照記錄,定期進行分析總結,該合作一直堅持至今。這對深化多種胸肺、食管疾患病理基礎的認識和提高X線診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積累了寶貴的教研資料,推進了科室學術建設,填補了當時國內此項空白。

20世紀60年代,為提高心臟X線診斷水平,劉玉清一方面將“X線-病理對照”轉變為“X線-手術對照”;另一方面,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意識到,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臨床、心電圖和X線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創建了以X線為基礎的“X線-臨床-心電圖”三結合的心臟X線診斷方法。這使放射科醫師能夠發現一些臨床醫師沒有注意到的診斷問題,糾正了某些不當的臨床印象,明顯提高了臨床診斷水平。這些以X線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為創建心血管放射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來放射科開展介入治療工作做好了鋪墊。

20世紀70年代,隨著CT的問世,劉玉清敏銳地注意到,這是放射學向影像學發展的新動向。1974年前后,他在國內首先提出了“醫學影像學”的學科新概念。1977年,他發表文章較全面地向國內評價了CT及其臨床應用的概況。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國際上,影像診斷學和介入放射學相結合,共同形成了診治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劉玉清于1985年率先向國內介紹了這一新概念,并在國內首次提出“介入診療已成為同內科、外科治療并列的三大診療技術之一”。同時,“介入診療技術及相關器械、器具的應用研究”被列為國家“九五”醫學攻關項目,并與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國相關器械、器具現狀相結合,制定了15個攻關專題。劉玉清作為專家組組長,主持了專題的評審、中期評估和項目的總結、驗收工作。這一工作對推動和提高我國介入診療技術及相關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要意義。

20世紀90年代,隨著影像學新技術的發展和傳統X線診斷及其各種造影檢查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種成像技術的影像診斷學。與此同時,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展也促使我國的現代醫學影像學演進成為診治兼備的學科體系。劉玉清自90年代初即倡導、推動這一新學科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演講,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介入放射學的發展。劉玉清當時提出,應加強影像科室介入專業人員的培訓以及主要介入治療技術的規范化問題。他強調,介入放射學應為醫學影像科的組成部分,實現與影像診斷優勢互補,這將更有利于其發展。他還提倡開展影像學綜合診斷優選應用研究,即“各種技術綜合分析,優選應用”。針對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軸”(超聲、CT、磁共振)和“兩翼”(X線平片及相應造影和核醫學)的主要診斷進程,并應以患者診治的“實際需要”為原則。臨床和影像學醫師應綜合分析研究多種影像技術(新技術和普通X線檢查)的診斷性能(優勢及不足),從中優選出合理的檢查技術,向患者提供優質的影像診斷服務,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診治效益。1996年,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組織開展大型診療設備臨床應用規范化研究,由劉玉清負責醫學影像組,他將他的這一思路落實其中,促進了影像學及相關專業的發展。

本世紀初,劉玉清組織放射學(含介入)、超聲、核醫學有代表性的專家,主持召開了“醫學影像學前沿學術討論會”,著重探討了新世紀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和我國的戰略對策,并于2001年出版了專著《醫學影像學展望及發展戰略》,受到行業內人士的普遍重視。劉玉清提出,現代醫學影像學科作為一個科室必須診治兼備,由影像診斷(含CT和MRI)、超聲、核醫學和介入治療(含超聲、核素治療)等分支學科組成。同時對專業人員的培養又應劃分為神經、心胸、腹部和骨關節影像學等亞專業,各有分工,協調發展,以適應臨床學科如大內科及其呼吸、心臟、消化等分支學科的對等發展。因此,醫學影像住院醫師必須進行診、治兼顧的全面培訓,高年醫師則應有所側重、各有專長。他積極呼吁、推動組建“大影像”概念的新世紀現代醫學影像學科,進而探討向“宏觀(即生態環境、心理等)和“微觀”(即分子、基因水平等)方向發展的新趨勢。

綢繆為國:學科統籌、協調發展

1981年至1983年,劉玉清歷任阜外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長、所長;1987年至1992年,任該院、所三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84年至1993年,任兩屆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放射學會主任委員;1993年,被授予“中國醫科院、協和醫大名醫”稱號;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玉清院士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勤耕不輟,多年來對心胸放射-影像學醫、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還為我國的醫學影像學學科結構建設嘔心瀝血。

關于如何組建我國現代醫學影像學學科,劉玉清認為,根據我國國情并借鑒國外經驗,可采取“兩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組建“獨聯體式”的醫學影像學部,開展聯合性學術活動;二是逐步組建統一的醫學影像學學科。

在看到我國臨床應用研究與國外相比并無明顯差距,但是醫學基礎和實驗研究領域卻與國外水平相差甚遠的狀況后,劉玉清大力呼吁各個醫療單位和醫學院校、科研機構等積極創建、開展基礎和實驗研究基地,積極推進相應研究的發展。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各地區、各單位的專業、學術水平發展頗不平衡,設備條件也有較大差異。因此,劉玉清極力提倡:向廣大城鄉基層居民提供有效且優質的影像學服務。盡管影像學新技術的應用率不斷提高,但普通X線檢查仍是影像診斷的基礎,在某些方面如胃腸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檢查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多年來,X線設備在我國鄉鎮單位已基本普及,因此,若能堅持提高與普及并重,針對影像學不同亞專業開展多中心的“影像學綜合診斷優選應用研究”,制定出適當的“規范”,減少不必要的、高昂的、重復的檢查,必將提高診斷效果和效率,直接造福于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鄉鎮居民。

國際交流:互動雙贏、學術“外交”

1978年至1984年,劉玉清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咨詢委員;1984年,受聘為美國哈佛大學放射學客座教授;1991年,當選為日本醫學放射學會名譽會員;1970年,擔任阿爾巴尼亞國立第二醫院放射學中心顧問。多年來,他致力于拓展國際學術交流,為使我國放射學躋身于世界放射學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為國際放射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自1978以來,劉玉清先后40余次出訪美、日、澳、德、法、印、新、韓、馬等國,進行考察、學術交流、參加會議和講學,增進了與國外同行間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篇10

【標準發音】:zhng rén mō xiàng

【繁體寫法】:眾人摸象

【眾人摸象是什么意思】:比喻看問題總是以偏概全

【眾人摸象成語接龍】:訛言惑眾 眾人摸象 象形奪名

【用法分析】:作賓語、定語、分句;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zhng rén mō xiàng】采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出自古代文學著作作品或源自相關歷史典故,具體不詳。

【對應近義詞】:眾盲摸象、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