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對口招生范文
時間:2023-03-24 05:5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安徽對口招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安徽省職業院校升學考試改革試點方案(試行)》,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戰略要求,遵循職業教育人才選拔和培養規律,構建合理的技術技能人才發展通道,促進中等職業學校實施以技能為中心的素質教育,優化教育結構和提高教育質量;進一步落實本科高校辦學自主權,支撐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定位,培育辦學特色和品牌;加快我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二、實施內容
(一)招生對象
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成人中專、中等技工學校)和綜合高中職高班(具有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的應歷屆畢業生,包括具有中職學歷的農民工、退役士兵、企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失業人員等。
(二)考試與錄取
采取考生自愿報名、高校聯合自主考試招生的方式。
考試內容包括知識和技能。知識部分考試內容依據教育部2009年新頒布的教學大綱,可參考《2013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考試綱要》。為保證改革平穩過渡,2014自主招生考試,文化課及專業理論考試實行對口招生院校聯考;特殊專業可參照2013年的考試內容和方式,其他專業若組織技能測試,其成績只作為錄取參考,不計入錄取總分。
各院校擬錄取學生名單須在本校網站公示一周后,方可報省考試院并辦理相關錄取手續。有關工作于4月10日前完成。
(三)申報程序和申報材料
各招生院校根據就業狀況、生源情況以及學校辦學條件和培養能力等,確定報考資格條件,并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招生章程和人才培養方案,報省教育廳審核備案后正式公布。
以上申報材料一式3份,同時報送電子版1份(包含以上所有材料)。報送截止日期為2014年2月10日。報送地點:省教育廳職成處(金寨路321號省教育廳教科大樓809室)。聯系電話:0551-62837839。
(四)管理與就業
2014起,高校對口招收的本科新生,不再實行一年預科制。
在校學習期間的收費標準按普通高校相同專業收費標準執行;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享受相同專業學生的同等待遇;在校學生的管理按《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執行。
對口招生班的畢業生按照我省當年的就業政策,享受普通高校同類畢業生的同等待遇。
(五)有關鼓勵政策
1.獲教育部主辦或聯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等獎以上獎項的考生、獲安徽省教育廳聯合主辦的未納入國賽的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前3名且為一等獎的考生,報考相應專業,經本科院校面試通過,可直接錄取。
2.獲得由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辦或聯合主辦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級獎的、或獲得縣級及以上勞動模范先進個人稱號在職在崗的、或具有中級工以上(含中級工)技能等級證書的考生,報考相應專業,可適當加分,具體分值由招生院校自主確定。
三、組織領導
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工作在省教育廳統一領導下進行。省教育廳職成處、高教處、發展規劃處、考試院共同負責對口招生的政策制定及對口招生工作的規劃、管理與指導工作,確定對口自主招生院校,審定各自主招生院校的自主招生方案、招生章程和人才培養方案;發展規劃處負責對口招生計劃的管理;省教育招生考試院負責錄取工作和對自主招生院校的考務指導工作;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負責對自主招生院校考試內容的指導工作,協助審定自主招生人才培養方案。
篇2
2018年11月16日,省考試院《安徽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補報名通告》,將高考補報名時間安排在2018年12月19日9:00至20日16:30,省考試院再次提醒考生,務必不要錯過2019年高考報名末班車。
附:
安徽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補報名通告
我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和對口招生報名工作已于2018年10月30日結束。少數考生因各種原因未能在規定時間段內報名,提出補報名申請。為切實維護考生利益,在不影響考試管理和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我省組織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補報名,具體工作安排如下:
1.補報名時間為2018年12月19日9:00至20日16:30。
2.補報名由各市、縣(市、區)教育招生考試機構負責組織進行,補報名考生到當地招生考試機構指定地點進行補報名。補報名流程與前期報名流程相同。
篇3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等法律法規,依法保障我區適齡兒童少年享受義務教育權利;進一步規范招生行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積極推進我區義務教育健康、均衡發展;進一步強化政府行為,以努力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充分發揮義務教育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二、目標任務
依法完成招生任務,確保我區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均能按時入學(經批準的因疾病或特殊情況需要延緩入學、免于入學的除外);確保符合條件的在我區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提高“兩基”水平,深入推進我區“全國基礎教育發展特色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開展。據此,我區小學計劃招收新生55****人,初中計劃招收新生56****人。
三、招生工作
(一)幼兒園招生
我區有辦學許可證的幼兒園,招收三周歲以上(即20****年8月31日前出生)的健康兒童入園。7月3日~4日家長持戶口薄、兒童出生醫學證明和兒童計劃免疫證并攜帶幼兒到居住地附近有辦學許可證的幼兒園報名。
(二)小學招生
凡戶籍在我區、年滿6周歲的適齡兒童,不分性別、民族,都應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我區小學招生堅持“兩個統一”:即適齡兒童戶籍與父母或其法定監護人戶籍相統一并單獨立戶;戶籍與實際居住地相統一,在實際居住地就近入學。各小學招收戶口和居住地在學區范圍內年滿六周歲(2****0年8月31日以前出生)適齡兒童入學。適齡兒童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憑相關資料(父母或法定監護人身份證、戶口簿、房產證、兒童出生醫學證明、計劃免疫證和經區教育局驗印的學前教育報告單等)并攜帶子女按規定時間到學區所屬小學辦理入學報名手續。
原鄉鎮(街道)所屬小學招生工作,由鄉鎮、街道中心學校根據《合肥市****區20****年中小學、幼兒園招生工作實施意見》負責組織實施。各小學招收戶口和居住地在學區范圍內的年滿六周歲(2****0年8月31日前出生)適齡兒童入學。家長憑相關資料(父母或監護人身份證、戶口簿、兒童出生醫學證明、計劃免疫證)并攜帶子女按規定時間到學區所屬小學辦理入學報名手續。
因疾病或特殊情況需要延緩入學或免于入學的適齡兒童,由其父母(或其法定監護人)提出申請,報區招生辦公室審批,延緩期滿,應及時入學。
小學招生報名時間,全區統一為7月3日~4日兩天。各小學于6月20日以前將學區圖和招生啟示送區招辦審核備案,并在招生前一周向社會張榜公布,各校不得提前或推遲招生。
各小學一律不得辦學前班。
我區在太湖路小學新開設輔讀班,面對全區招收智殘兒童。各小學要確保學區內三類殘疾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積極招收學區內智殘兒童(輕度和中度)隨班就讀,引導動員學區內視殘、聽殘兒童上市特殊教育中心。
(三)初中招生
我區初中招生按照“兩個統一”的要求,繼續堅持“劃片、就近、對口、免試”的原則。
一所小學畢業生盡可能對口升入一所中學,確有困難的經批準可對口升入兩所中學;同樣,一所中學原則上也盡可能對口一所小學,確有困難的經批準可對口兩至三所小學。原鄉鎮(街道)所屬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具體對口辦法,由鄉鎮(街道)中心學校根據《合肥市****區20****年中小學、幼兒園招生工作實施意見》的要求,提出方案報區招辦同意后實施。
小學畢業生對口升入初中的具體方案將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
初中招生報名時間全區統一為6月19日~22日。凡有小學畢業生的學校,以校為單位,按規定時間到區招辦集體辦理報名手續。
戶口和實際居住地在我區,但在外區或外地借讀的小學畢業生,如回我區就讀初中,家長持戶口簿、父母或監護人身份證、小學完成證書或畢業學校證明、房產證或能證明住處的相關有效證件和一張一寸半身脫帽照片,于6月17日~18日兩天,到區招辦(臨時報名地點設在四十八中學)辦理單獨報名手續。
外地(不符合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條件)、外區戶口的小學畢業生,應回戶籍所在地報名。
為方便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規定時間給孩子報名的家長,另安排7月10日為幼兒園、小學招生補報名時間,6月24日為初中招生補報名時間(臨時報名地點設在四十八中學)。
(四)民辦學校(初中)招生
我區今年新批準成立兩所民辦初中:合肥艾派克實驗學校和合肥崇德學校。兩校面向****區招收小學畢業生。
合肥艾派克實驗學校和合肥崇德學校實行自主招生,凡****區戶口的小學畢業生如愿意到兩校就讀,可以直接到學校報名。
民辦學校招生時間全區統一為6月12~16日。
四、關于小學、初中招生工作中的幾點說明
(一)政策性照顧
在我區居住的小學適齡兒童及小學畢業生,屬下列情形之一的,憑相關證明,可視為本行政區適齡兒童少年,享受同等義務教育入學政策。
(1)父母中的一方戶籍不在本市,其子女戶籍隨另一方在本行政區內并實際居??;
(2)現役軍人(含武警)及公派出國工作人員,其子女戶籍隨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本行政區并實際居??;
(3)父母離異,兒童戶籍隨法定監護人在本行政區內并實際居?。?/p>
(4)烈士子女;
(5)符合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人事局《關于合肥市高層次人才子女就學問題的意見》(教基[2****4]111號)文件中確定的高層次人才范圍的子女。
(6)在我市投資的外來企業,達到以下投資規模的投資者子女:投資額達到1****萬元以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和農業項目;投資額達到5****萬元以上的加工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教衛體等社會事業項目;投資額達到1****0萬元以上的城市基礎設施等其他三產類項目。
(7)今年凡需要在我市就讀的境外人士子女,可以到我區科技大學附屬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和屯溪路小學就讀。
享受上述政策性照顧小學適齡兒童或小學畢業生名單應在錄取學?;虍厴I學校張榜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二)我區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入學
為進一步做好我區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各校要嚴格執行市政府辦公廳《轉發市教育局關于做好在合肥市區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意見(試行)的通知》(合政辦[2****5]44號)和《合肥市****區20****年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招生工作實施意見》文件精神,并精心組織招生工作。
謝崗小學、東流路小學、斛兵塘小學、義城鎮所轄7所小學、王大郢學校(初中部)、六十一中學(初中部)、六十四中學(初中部)和二十九中學等14所學校為我區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入學定點學校,凡符合條件并提供以下證件的我區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在定點學校就學并享受與當地居民子女同等義務教育入學政策。
1、在我市經商或務工證明:經商辦企業人員出示工商執照,務工人員出示與用人單位簽定、由勞動部門認可的勞動合同,并在我市市區經商或務工1年以上(含1年);
2、暫住證:適齡兒童父母或監護人在我市市區的有效暫住證,并已暫住1年以上(含1年);
3、流出地鄉鎮政府出具的夫妻雙方同時進城務工或其他法定監護人進城務工、戶口所在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
4、適齡兒童計劃免疫證;
5、對非起始年級隨父母或監護人來我市就讀的,除須同時提供上述證明材料外,還應有出具原就讀學校的學籍證明及轉學證明。
凡到義城鎮所屬7所定點學校申請就讀的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只要按照《安徽省小學學籍管理辦法》辦理好入學、轉學手續即可,不必提供其他證件,可享受學區內學生同等義務教育政策,并免收借讀費。
從4月1日起,每周二上午為定點學校招生時間,9月1日截止。
(三)特長班招生
四十八中學、工大附中和教院附中舉辦英語、科技創新特色班,招收在英語和科技創新方面有特長的我區小學畢業生。在學生本人自愿申請的前提下,由畢業學校推薦,區招生辦審核,分別安排到三所學校特色班就讀。
四十八中學、工大附中和教院附色班類別、招生計劃、招生條件要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各校招收特長生名單及符合條件情況要在畢業學校和錄取學校張榜公布。
(四)對戶口及居住地在我區但在外區借讀和經公安部門批準集資買戶口(集資款8****0元人民幣以上)且掛戶在我區的小學畢業生,如愿意在我區就讀初中,由區招辦根據實際情況統一安排到相對就近初中就讀。
(五)對青年婚后確因無住房一直隨父母三代同住一處,其第三代適齡兒童少年中可以有一名視為與父母一起單獨立戶。對其他各種情況形成的戶籍與居住地(憑房產證等相關證明材料)不一致的適齡兒童少年,一律在實際居住地就近入學。
(六)外地戶口的適齡兒童少年因特殊情況,要求在我區小學借讀的,由家長(或法定監護人)向租住地附近小學提出申請,學校在學額允許的情況下報經區招辦批準后方可接收;要求在初中借讀的,由家長(或法定監護人)向區招辦提出申請,由招辦根據畢業生實際情況統一安排到相關初中借讀。
(七)根據《合肥市****區鼓勵外來投資若干規定》中第二款15條規定,對引進企業業主的子女,在入托、入學等方面將按規定給予相關照顧。對戶口不在我區的企業業主的子女,需要在我區中小學借讀的,由區招辦按就近原則安排在附近學校借讀。
(八)高校附中、企事業單位辦中小學,其職工子女應進入本單位中小學就讀。高校附中、企事業辦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政策上嚴格執行市、區兩級招生文件,招生日程安排應與區招辦招生日程安排同步,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前招生。
(九)新建開發住宅小區、舊城改造住宅小區內的適齡兒童少年應就近在小區配套建設的學校就讀。對于沒有配套建設義務教育學校的新建住宅小區、舊城改造住宅小區內的適齡兒童少年的入學問題,我區招辦仍根據2****1年7月市政府專題協調會后印發的《關于住宅小區適齡兒童入學問題的會議紀要》(市政府專題會議紀要第51號)精神,由各小區開發商或物業管理部門與區招辦共同協商,妥善解決小區內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問題。
五、進一步規范招生行為
(一)各中小學要自覺維護招生政策及招生計劃的嚴肅性,認真落實招生計劃,不得擅自擴大招生規模和招生范圍,不得提前招生,不得擾亂招生秩序。在招生中應服從區招辦統一安排與協調,要顧全大局、通力協作,確保完成我區今年中小學、幼兒園招生任務。對違規招生的學校,一經查實,視其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處罰,并追究學校領導責任。
(二)我區公辦中小學校一律不得跨行政區或跨學區招收適齡兒童、小學畢業生。凡要求擇校的小學畢業生,可引導其就讀我區民辦初中。
(三)各校嚴格控制大班額。小學每班不得突破56人,初中每班不得突破60人。
(四)各校在招生過程中,各項收費均按市財政局、市物價局、市教育局核定的標準執行,不得提高收費標準,不得自立項目收費。
(五)各校招生不得進行書面考試、面試或其它形式的測試等變相考試的辦法錄取新生,也不得分任何形式的重點班、快慢班。
(六)四十八中學、工大附中和教院附中要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招收特長生范圍、類別和條件,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文化課測試,并將錄取的特長生名單及專項獲獎情況在畢業和招生學校公示欄內張榜公示。
(七)民辦學校要嚴格執行區招辦審批的招生計劃,若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時,學校應在區教育局和社會公正部門的監督下,實行電腦派位等公平方式,確定錄取新生名單。經區教育局審批后,錄取到民辦學校的學生名單應在公辦學校招生前通知到學生本人和畢業學校。未被民辦學校錄取的學生仍回原小學參加對口升學。
六、強化政府行為,確保招生工作順利實施
各中小學、幼兒園要服從區招辦的統一領導和協調,要顧全大局、精心組織、規范操作;要加大招生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媒體及學校宣傳欄、家長會等形式,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各校在招生中要進一步加強行風和師德建設,堅決制止任何形式的亂收費行為,爭取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支持和理解。要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對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的意見與建議,并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篇4
(宿州學院 招生就業處,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就業數據分析是就業實施方案的最重要參考依據,本文以宿州學院為實證研究,運用數理統計中的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和對應分析等數據挖掘技術對宿州學院近三年的就業數據庫進行實證分析,數據結果表明:宿州學院近年來人才培養基本符合地方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定位,社會認可度較高,但也反映出就業工作的盲點,本文對繼續探究就業工作實效方案提供了相應的對策,同時也為合理編制就業年度質量報告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 :對口就業率;考研率;就業區域分布;方差分析;對應分析
中圖分類號:G47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273-03
多年來,宿州學院堅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畢業生就業材料審核的通知精神,嚴格執行“四不準”要求,組織專門力量對各院(部)提交的就業材料進行逐份審核,建立了一個比較真實的、可信的原始材料統計數據庫.為了挖掘數據庫中的潛在信息,本文以此數據庫為分析對象,利用相關的數理統計分析模型,對就業數據庫進行了深入分析.
1 我校本科就業率的總體趨勢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11-2013年來,我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長,畢業生就業率呈現穩定增長趨勢.2013年我校畢業生數2357,初次就業率同比增速3.20%,相比于2012年初次就業率的同比增速0.61%,提高了2.59個百分點,2011-2013年初次就業率三年平均增速1.90%,按此速度2014年初次就業率將有望達到93.68%;半年后,畢業生的就業機會的獲得,就業率有所提升,具體表現為三年來每年最終就業率均高于初次就業率,但2013年的最終就業率同比增速0.36%相對于2012年的2.71%下降了2.35個百分點,增速稍微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對口就業率在2011年的60.53%飛速狂增,于2012年達到了85.38%,增幅24.85,經過猛增后的對口就業率在2012年后放緩速度,到2013年增幅僅為2.16%.
2 我校本科就業率結構差異分析
宿州學院對口就業率統計的范圍:按就業單位性質分的各行各業從事與本專業相關工作的就業人數比上本專業全部就業人數.
2.1 對口就業率年度對比分析
從上面宏觀分析的總體趨勢得知,對口就業率在2011-2012年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012-2013年變化不大,但這只是總體趨勢上的直觀表象上,下面用多重比較S法以26個專業為樣本,檢驗2011-2013年任意兩年之間對口就業率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檢驗結果如表2.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2012年對口就業率與2013年沒有顯著性差異,且都與2011年對口就業率有顯著性差異.下面就2011年與2012年對口就業率數據進行分析,探究對口就業率差異的成因.
2.2 對口就業率(剔除新開專業)年度對比分析
猜想:新開設專業是否引起兩年顯著性差異的因素
為了探究猜想是否合理,剔除新開設專業的兩年數據進行分析,對上面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下:
兩年對口就業率依然存在高度顯著性差異,初步可以得出新專業的開設不是造成2011-2012年對口就業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老牌專業的自身對口就業率變化造成的.
從圖1中看出,除音樂學、人力資源管理、電子信息工程這2各專業增幅接近于0外,其他老牌專業的增幅大體上在平均增幅附近,進一步反映2011-2012年人口增長率這么大的增幅是由老牌專業整體增長引起的,其中生物科學增長在老牌專業中最大.
3 對口就業率專業對比分析
3.1 各專業就業率平均趨勢和差異情況分析
圖2較好的顯示,三年平均對口就業率較高的幾個專業測繪工程、統計學、數學與應用數學、人力資源管理、音樂學、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這幾個專業三年平均對口就業率位于前列,并且標均差系數都相對較小,這說明這5個專業對口就業率從2011-2013年三年平均水平較高,波動幅度不大,對口就業率.
3.2 各專業就業率(除新增專業)平均趨勢和差異情況分析
圖3是剔除新增專業后的圖形,圖中顯示數學與應用數學、人力資源管理、音樂學、電子信息工程這4個專業位于前列,且三年波動不大.由此,可以得出這4個專業的就業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社會需求量較大的,且近期變化不大;而對口就業率低的那些專業,這三年還是表現出較大的波動,很不穩定,還不能斷言這些專業毫無市場.
對比圖2和圖3,新增專業測繪工程、統計學、自動化的對口就業率也很樂觀,已展現出其強大的市場需求.與此同時,化學工程與工藝、新聞學對口就業率較低,我校的這兩個專業卻不是很好的被社會所需要,對口就業率有待提升.
3.3 最終就業率分析(2011-2013)
按照上面就業率的分析方法對最終就業率(分學院)進行分析,下面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2011 -2013年數據為樣本,顯著性水平,檢驗12個學院的最終就業率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方差分析結果如表4:
從方差分析表知,F值<Fa,學院對最終就業率無顯著性差異,著基本可以得出全校12個學院最終就業率大致一樣,沒有顯著性差異的結論.
4 存在的問題
4.1 整體就業質量有待提高,個別專業的就業面窄
2011-2013年雖然全校完成了就業率目標,但就業工作發展到今天,各高校更加注重的是畢業生就業的質量.提高就業質量將是我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內容,我們將逐步統計反映就業質量的指標,如:薪資水平、單位規模、崗位性質和層次等.通過對2013年就業質量分析和就業競爭力分析,全??傮w就業質量還是有待進一步提高.各院部要有意識有計劃地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下真功夫開拓市場,拓寬就業面.
4.2 院部之間、專業之間就業工作發展不平衡
如果把各項就業統計數據看作是各院部就業工作的客觀反映,那么經過規范處理過后的數據的顯著差異,則表明院部間的就業工作展不平衡.學科專業不同固然可能影響就業狀況,但決定因素歸根結底還是在于“人”,這種觀點也是能從統計數據中找到支持依據的:有的專業,宏觀就業形勢看好,但統計數據卻反常;有的專業,社會需求萎縮,就業形勢嚴峻,但由于方法得當,措施得力,因而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
5 對策與建議
5.1 學校應進一步加強就業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制,進一步提高全校就業工作科學管理和規范服務的能力與水平.
5.2 進一步加大就業市場的開拓力度,加強實習就業基地的管理,重點建設專業性強的就業實習基地.
5.3 加大畢業生創業教育,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和引導畢業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5.4 切實執行“就業與招生、考評等工作適度掛鉤”要求,著力調整專業設置,建立積極的運作機制,促進就業招生對學校發展的良性互動.
5.5 學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調整專業結構,使之與招生,畢業生的就業趨向相結合,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并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學校和專業,減少招生數量,直至停止招生.
參考文獻:
〔1〕顧紅.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2〕徐斌,呂傳振.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101-103.
〔3〕邱毅.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2):199—200.
篇5
【關鍵詞】 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江蘇省高校
一、江蘇養老服務產業人才需求狀況
據江蘇省民政廳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960萬人。戶籍人囗7677.16萬人。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0.57%,高出全國5.07個百分點;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戶籍人囗總數的13.97%,高出全國3.87個百分比,江蘇老年人口總數已經位居全國第三。
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性環節,但養老服務業“未備先老”的人才需求問題尤為突出。2014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的《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后稱“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培養出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較好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以適應和滿足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需求。
對未來中國城市地區養老服務業市場需求的分析表明,老齡服務市場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到2050年預計需求數量達到1554萬人,然而,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很難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江蘇省的養老機構同樣面臨人才匱乏的現狀,據不完全調查,最基層的養老護理人員流失率達到40%,而且整體人才架構也不能滿足本省養老機構的需求,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軟肋”。
二、江蘇各高校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江蘇開設養老服務專業的院?;厩闆r調查與分析
隨著前文中提及的《意見》之后,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截止2014年,全國的養老服務專業開辦院校數量分布為:北京 12所,湖南6所,江蘇 8所,浙江3所,山東12所,遼寧6所,安徽8所,福建4所,湖北3所,云南4所,四川7所,貴州4所,河南6所,黑龍江4所,山西3所,廣西、青海、海南、甘肅、河北、廣東、江西各1所,新疆、上海、天津、重慶、吉林各2所。橫向比較,江蘇開辦的高校數量領先于全國其他省市,但是縱觀江蘇8所高校均為高職類別,并沒有本科院校。
根據研究,我們將江蘇省開辦養老服務專業的高校(后文簡稱:開辦高校)的基本情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開辦高校的分布情況;開辦高校的性質;開辦高校學生基本情況;開辦高校專業設置情況。
(1)開辦高校的分布情況。根據調查顯示,江蘇省開辦養老專業的高校分布較為平均,其中蘇南地區5家,分別是: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南京),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昆山),江蘇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南京),江蘇南京應天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常州)。蘇北地區3家: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連云港),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徐州)。
(2)開辦高校的性質。江蘇省的8所開辦高校均屬于高職類別,其中全日制公辦性質院校3所,分別是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占總比例的37.5%,它們中的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國家示范性院校;省級示范院校1所―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還有1所(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具有了省級示范院校建設資格。
(3)開辦高校學生基本情況。全國開辦高校學生的招生總人數在2014年前是2500人左右,2015年增加至3600人左右。但就江蘇省養老服務專業招生的情況而言,并不是非常樂觀。根據調研顯示,很多院校中的養老服務專業的招生并沒有完成指標,而完成指標的院校中很多學生都并不是專業第一志愿錄取,而且很多都選擇了注冊入學和中高職銜接的方式,普通招錄的指標很低。
(4)開辦高校專業設置情況。江蘇省高校開辦的養老服務類專業主要以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主,由各自院校特色衍生的相關專業為輔,比如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保?。ɡ夏赀\動與保健)、江蘇鐘山職業技術學院的社區看護、社區管理與服務以及護理(養老服務)等專業。
2、江蘇高校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開設情況調查分析
統計顯示,江蘇8所開辦高校中依然按照高職指導課程設計完成,所有的課程都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實踐與理論部分各占一半,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老年服務能力、涉老機構管理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及外語計算機等應用能力,與此同時還開設了配合職業資格證考試的中級養老護理員上崗證實訓,與養老機構共同開發的諸如養老機構服務實訓、康復理療技能實訓以及養老護理技能實訓等企業實踐課程。
3、江蘇高校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師資配備情況調查分析
根據本課題的調查,目前江蘇省養老服務專業的師資100%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個別學校還有名師領隊。專業教師的學術背景主要集中在護理類及管理類相關專業,其中專兼職教師的比例基本都在50%左右,其中兼職教師主要由相關醫學院中從事保健護理及臨終關懷等工作的專業人士擔任。
由于養老相關雜志數量較少,對養老類專業的教師職稱提升造成一定影響。目前該8所學校主要任職教師基本都處于副教授及講師的職稱等級。
4、江蘇高校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就業現狀調查分析
江蘇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就業率非常高,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養老相關專業就業率都達到了100%。直接對口職業資格證書僅有“養老護理員”一類,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包含“社會工作者”及“保健按摩師”兩類。
但是工資水平偏低,上海地區實習工資為2500-3000元之間,轉正后在3500元以上,平均高出蘇錫常地區500元人民幣左右,而江蘇其他地區轉正后的工資仍未達到3000元人民幣。與此同時還有較大的工作強度,所以造成很大的人才流失量。
與此同時,養老專業的就業專業對口率呈每年上升趨勢,據統計2014年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對口率為50%-60%,2015年其專業對口率達到了70%-80%。
三、結語
綜上所述,江蘇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培訓機構單一、培養層次較低以及師資隊伍的專業化不高等方面,而這些問題的改善將會是直接解決目前江蘇乃至全國養老服務人才市場緊缺與人才從業意愿相悖矛盾的關鍵,并能為后續優化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有效思路。
【參考文獻】
[1] 吳玉韶,黨俊武主編.老齡藍皮書: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M].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
[3] 高校招生專業目錄(2011)-(2015).教育部匯編.2011-2015.
篇6
1.北京市
2.上海市
3.浙江省桐廬縣
4.海南省
5.河南省
6.廣西壯族自治區
7.廣東省深圳市
8.黑龍江省訥河市
9.安徽省金寨縣
10.貴州省
入 圍
1.甘肅省
2.安徽省
3.陜西省
4.山東省德州市
5.廣東省
6.江西省
7.青海省
8.
9.福建省
10.湖北省
北京市
入選理由 實施“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職業教育改革,積極探索從初中招收好的生源,通過7年貫通培養,獲得國內或者國外的本科文憑。北京的探索受到學生及家長的歡迎,對于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亮 點 職業教育在多數人心目中是“低端”的,然而令人驚喜的是,北京正在探索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項目受到考生“熱捧”。這項改革給職業教育帶來“亮色”和新的希望,輕視職教的現象正在改變。
從2015年秋季學期開始,北京市支持部分職業院校與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國內外大企業合作,選擇對接產業發展的優勢專業,通過考試招收初中畢業生,完成高中階段基礎文化課學習后,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和本科專業教育。在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的積極協調下,這個探索分為高等職業院校招生、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兩種模式,高職院校培養方式為7年一貫制,7年分為3個階段,即“2+3+2”,前2年學習高中階段課程,之后3年學習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最后2年到國外本科應用技術學院或者在北京本科高校學習,學生最后可以獲得外國或者國內的本科文憑。中職學校培養方式為“3+2+2”,即前3年在中等專業學校接受基礎文化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教育,中間2年在市屬高校(護理專業為3年)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后2年接受本科專業教育。這項改革在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鐵路衛生學校、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等學校同時展開。這些院校各自對應一所示范高中、一所或者數所國內外本科院校和數家企業。
2015年9月,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德國科隆漢斯貝克勒職業學院、南威斯特法倫應用科技大學、卡爾?杜伊斯堡公益中心共同簽署合作協議,這是北京市“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項目外培計劃簽署的一個實質性合作文件。貫通培養“外培班”的學生完成協議所設定的各類準備課程并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可以進入德國應用科技類大學本科專業學習。北京市出資支持“外培班”學生出國學習。
進行探索的職業院校是貫通培養的責任主體,與合作的示范高中和本科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協作機制,推進資源共享。示范高中一名校領導負責高中階段合作教學管理,高中各學科帶頭人指導教學,選派優秀骨干教師以兼職、兼課形式承擔教學任務;協助職業院校制訂課程標準、選用并開發教材;協助職業院校建設實驗室;接受職業院校相關教師培訓或掛職。本科高校參與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設計,在招生錄取、專業建設、課程改革、質量評價等方面與職業院校銜接。
上海市
入選理由 上海4所職業院校、40多家企業和喀什8所職業學校、10家企業組成職教聯盟,開創職業教育援疆新模式,被自治區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試點、試驗、示范重點項目”。
亮 點 上海市與新疆喀什地區聯合組建上海―喀什職業教育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簽署《滬喀共建喀什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協議》,扎實推進教育援疆工作。
強化職教發展組織保障。聯盟依托上海職教資源,主動對接喀什地區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型產業發展需求,籌建服裝、燃氣、機電3個專業分會,努力構建校、企、協三方聯動的合作格局。成立由職業教育專家、行業專家、企業技術與管理骨干、德育專家等100余人組成的聯盟專家庫,為滬喀兩地師生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指導、評估、服務。
加強職教內涵質量建設。在服裝、汽修、燃氣等專業開設內地新疆中職訂單班,創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文教協同培養藝術人才機制,提高新疆文藝人才培養質量。支持喀什各縣職業學校打造精品專業,莎車縣的汽車維修、服裝制作專業,巴楚縣的西點制作、手工織毯專業,澤普縣的民族手工藝制品專業均已具備較高的辦學水平。建設適合聯盟學校學生的課程和教材,重點開發民族團結教育、新疆產業、雙語等課程,編寫《初級漢語校本教材》《汽車應用與維修專業漢語》《城市燃氣輸配與應用專業漢語》等校本教材。
推動職教學生就業升學。逐步實施聯盟內學生畢業時取得學歷教育畢業證和初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支持喀什地區培訓就業部門設立職業技能鑒定所,對符合條件的新疆籍學生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建立聯盟信息平臺,兩地用工信息和新疆學生就業信息,促進學生更好就業。其中,上海市2011級338名內職班學生就業率達98%。組織內地新疆中職班學生回疆參加高考,推進回疆對口單列招生,通過現有政策和路徑進一步滿足內地中職班學生升學愿望。
開展喀什職教教師培訓。做好新疆喀什地區職校教師到滬掛職培訓工作,結合每位教師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培訓內容,通過師徒結對、參觀考察、交流研討、實踐訓練等方式開展富有成效的培訓,共培訓教師40余名。遴選優秀職教人才組建講師團送教上門,重點培訓“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服裝制作與加工專業”“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內容,累計培訓教師100余名。
浙江省桐廬縣
入選理由 職業教育創新辦學,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加強制度供給,優化辦學方式,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注入動能,打響“杭派技工”品牌,培養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專業技工人才。
亮 點 桐廬重視職業教育,重在精心規劃設計,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規劃、與產業發展同步實施、與技術進步同步升級,舉全縣之力辦好3所中職學校:桐廬職技校是公辦學校,桐江中職校是民辦學校,兩所學校均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杭州交通技校由交通部門主辦,是國家級改革發展示范校。公辦、民辦、行業辦,實現優質職教資源全覆蓋,惠及全縣6000余名職教學子??h財政全額負擔職業學?;A項目建設,將總投入1.5億元的職技校改擴建工程列為政府重點工程,按普高的1.5倍標準下達中職生生均公用經費,2014年職教專項經費1223萬元,大幅改善辦學條件和實訓環境。
圍繞建設中國最美山水型現代化中等城市的戰略定位,桐廬職業教育動態調整專業結構,精準對接發展所需、企業所盼、民生所向,重點扶持發展電子商務、旅游服務與管理、汽車運用與維修等產業發展急需專業;新開設物流服務與管理、健康養生等特色、新興專業。政府、學校、行業、企業聯動,著力推進名專業和品牌實訓基地建設,共同創建一個國家級實訓基地、一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兩個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人才培養水平和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實施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努力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一是引進英國職業教育認證體系和汽車售后服務類專業國際課程標準,選拔并確定具有國際技能資質的專業人才。目前已培養出近百名在國際知名企業就業的高技能人才,獲得很好的社會評價。二是探索多樣化的師資培養方式,按照國際職業標準,提升汽車售后服務類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實踐技能訓練方法及能力,并承擔國際化課程教學和國際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任務。目前,有12名教師獲得德國機動車技術服務總監證書,2名教師獲得國際鈑噴工業協會頒發的汽車鈑噴修復高級技能資格證書,14名教師成為寶馬汽車技術培訓師。三是引入國際技能大賽標準,提升汽車售后服務類技能型人才的國際影響力。杭州交通技校是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中國集訓基地,從該校畢業后留校任教的楊金龍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勇摘汽車噴漆項目金牌;在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中,汽車維修專業學生楊廣代表中國參賽獲得優秀獎。
海南省
入選理由 積極跟進、部署落實,將構建海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教育治理體系、推動教育法制體系作為頂層設計齊步啟動,加緊出臺配套政策與方案,引導和推動全省職業院校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切實改進和加強教學育人工作,增加社會服務能力,提升以終身學習為目標的繼續教育與培訓水平,為履行時代賦予高等職業教育的新要求和新使命、開創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亮 點 積極推進“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綜合實習提升工程”項目工作,基本完成項目學?;A能力建設工程和綜合實習提升工程建設工作,社會服務水平和繼續教育能力明顯提升。2015年中職基礎能力建設項目24個,新建項目7個,續建項目17個,年度項目資金9636萬元已下達到項目單位。新建項目學校已啟動項目立項、設計等有關報批工作,續建項目按時序推進。安排重點專業建設專項資金3000萬元,支持16所中職學校16個重點和特色專業(點)建設。繼續實施“高校特色培育工程”,組織開展了第二批海南省高校實驗(實訓)教學示范中心評審,共遴選出7個實驗(實訓)教學示范中心。
繼續試點實施職教人才培養及招生試點項目,推動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的貫通培養。啟動海南省與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合作開展中職本科“3+4”分段培養試點項目。2015年職教人才培養及招生試點項目招生共計8757人。印發了《海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完善我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及招生試點項目學生轉段升學工作的意見》(瓊教職成[2015]69號)和《海南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及招生試點項目高職教育階段學生學費補助項目經費分配使用方案》,規范試點項目學生轉段升學,給予中職畢業且升入高職階段(含應用型本科)試點項目學生一次性5000元的學費補助。召開2015年職業教育改革和招生試點項目工作推進研討會,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試點項目工作。
高度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36號),制定《海南省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意見》;聯合省工信廳、科技廳、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先后發起了省創業大賽、首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平臺項目。鼓勵各高職院校充分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最新扶持政策,積極與之配套的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課程體系建設,結合職業院校專業優勢和學生專業技能特點大力創新創業。
河南省
入選理由 河南省自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以來,職業教育事業取得顯著成就,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改革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服務經濟社會能力明顯增強。尤其是在中職學校布局調整、校企合作、大規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以及創新創業生力軍的鍛造方面,成就突出。
亮 點 2008年,河南省啟動職業教育攻堅計劃。同一年,河南省政府與教育部簽署共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協議。從此,河南職業教育步入發展快車道。2014年,河南省又啟動實施職教攻堅二期工程,要求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在財政方面,2008年以來,河南各級政府多渠道籌措職教經費400多億元,其中公共財政累計投入388.7億元,為職教攻堅提供了資金支持。
河南省政府2015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中等職業學校布局提升辦學水平的意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資源,促進優勝劣汰,優化學校布局。意見明確從2015年起用3年時間,采取撤銷、合并、兼并、劃轉、轉型、共建等形式,整合一批弱、小、散的中等職業學校,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向優質學校集中,優化學校布局,增強辦學能力,提升辦學質量。經過資源整合、布局調整,到2018年,河南全省中等職業學校調減至420所左右;原則上校均在校生規模達到3000人以上;在優化學校布局過程中,確保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數與普通高中大體相當,確保中等職業教育資源不流失;辦學條件基本達到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或技工院校設置標準要求,提高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和水平。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校熱企不熱”一直是個困局。作為人口大省和外出務工大省,人力資源多而不強、候鳥式就業是困擾河南本地發展的兩大瓶頸,為此,河南職業教育通過改革辦學機制、配合產業轉移、引領產業升級,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出一條新路,不僅實現了勞動者“在家門口就業”,更有效支撐起本地的產業發展戰略。河南省通過民辦公助、公辦民助、建設―移交、股份制等形式引入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參與辦學,讓企業有了真真切切的獲得感,“校熱企不熱”的難題也得到了緩解。政府牽線搭橋,學校也不再坐等企業援手,而是主動走進企業。據了解,河南先后實施兩期職教攻堅項目,大力推動職教集團化、品牌化發展,“林州建工”“信陽茶藝”等17個地方特色職教品牌與地方產業精準對接,全省89個“職教強縣(市)”都建有服務縣域經濟、縣域農業的多功能職教中心。對于中部人口大省河南而言,以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為抓手,承接招商項目、服務產業布局正成為職業教育提質升級的新機遇。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入選理由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通過職教攻堅和試驗區建設,職業教育取得顯著成就,培養培訓了大批合格技術技能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建設、促進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亮 點 廣西壯族自治區深入學習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廣西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統籌縣級中專綜合改革。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中專綜合改革計劃》,對全區縣級中專綜合改革作出系統部署,確定擴大招生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等9大任務,建立分類考評獎補等4項激勵新機制,明確落實政府責任等4項保障措施。推進高職院校與縣級中專合作辦學和對口幫扶“擴面提質”,推動縣縣辦好1所新型中等專業學校。2014年,參與縣級中專綜合改革的高職院校增加至15所,全區76個舉辦職業教育的縣(市、區)有62個縣全面啟動縣級中專綜合改革。
完善人才銜接培養體系。做好本科高校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試點工作,試點本科高校由2013年的4所擴大到2014年的6所,招生范圍由32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擴大至全區所有中職學校。探索中高職銜接貫通辦學模式,實行5年一貫制、分段式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及高職對口招收中職學生,組織高職院校采用自主選拔方式對口招收中職學生。推進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聯合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6所高職院校和4所本科高校聯合開展應用型本科人才聯合培養改革試點,首批試點專業6個,每個專業招生40人,合計共240人,實現歷史性突破。
調整專業對接產業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對應自治區重點發展的“14+10”千億元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規劃建設450個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對應民族文化產業,規劃建設40個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在坭興陶、銅鼓、繡球、民族服飾、民族歌舞等專業領域積極開展民族技藝傳承。調整設置202個中職專業和381個高職專業,覆蓋了中高職19個專業大類和三大產業,初步形成了適應市場就業需求、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專業結構體系。
廣東省深圳市
入選理由 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中有關職業教育的各項目標任務和年度重點工作及民生實事,并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取得突破,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發展形勢喜人、亮點紛呈,為深圳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培養了更多的具有世界眼光、勇于創新的高素質、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
亮 點 注重頂層設計。一是組織修訂、完善《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意見》(送審稿)和《深圳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送審稿)并呈報市政府。二是根據市政府召開的研究職業教育工作專題會議的精神,制定《深圳市建設國際一流職業教育體系工作方案》并獲得市政府批準。三是組織開展為職業教育建言獻策的“頭腦風暴”活動,請各區政府和相關部門以及職業院校對深圳市職業教育建成國際一流的發展目標提出意見或建議,并在深圳特區報社開設《問計:深圳如何打造國際一流職業教育》宣傳專欄,采訪國內知名的職業教育專家學者、職業院校校長、行業協會、企業家代表等,集思廣益,一起為深圳職業教育的大發展建言獻策。
順利完成實訓基地建設。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資金3300萬元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加強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建成深圳市28個校外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市財政投入建設資金2280萬元,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2200多個實習崗位,順利完成了市政府民生實事任務。集團化辦學進一步加強。批準成立了深圳市南山職業教育集團,該集團掛牌儀式于2015年9月在南山區博倫職校舉行。目前,深圳市職業教育集團已達7個,成員單位近400個。
教育“十二五”規劃職教項目順利完成。率先實施職業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補貼和學生實習補貼。著力產教融合、創新辦學,成立7個職業教育集團,建設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校外實訓基地97個,中高職學校開設的175個專業基本滿足深圳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創造了影響全國的技能人才培養“寶安模式”。全市現有中高職示范校及建設單位7所,7所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5所省級重點中職學校,近三年共獲得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職組)一等獎33個,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
教師專業化水平大大提升。建立了“青年教師校外實訓基地”。舉辦了專業教師參加的涵蓋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課堂教學和信息化實訓教學三方面的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組織專業教師參加了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定了首批職業學校骨干教師海外(英國)培訓計劃,認真研究和精心設計了課程,和學校一道選擇有發展潛力的骨干教師參加培訓,首批職業院校骨干教師海外培訓已順利完成培訓任務。
黑龍江省訥河市
入選理由 突出職業教育服務功能,深化職業教育體制、辦學模式、培養方式改革,在籍學生增加到5370人,年培訓各類人員4.5萬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撐。
亮 點 加大保障力度,推進組織領導、資金投入、制度約束銜接配套。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全國職成教育示范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兼任職教中心學校校長,建立起“黨政領導、教育牽頭、部門協作、專家指導、學校實施”的工作機制。二是強化資金保障。在職業教育投入上實現了“四個確保”,即:確保教育費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職業教育,達到43%;確保職業教育專項經費逐年增加,達到175萬元;確保學生人均教育經費不低于3000元納入財政預算,達到3300元;確保成人教育經費按人均3元籌措。三是強化制度保障。制發了《訥河市農村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20個指導意見,完善了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長效運行機制,做到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加大整合力度,推進教育資源、產業資源、培訓資源集中統籌。一是建立“城鄉一體”教育網絡。將17所各級各類職業學校整合到職教中心學校,完善了三級職業教育網絡體系。統籌安排高中階段招生,嚴格執行“三限”政策和普通高中招生計劃,確保職普招生比例大體相當。二是建立“學做一體”實訓基地。組建了專業指導委員會,采取“上掛橫聯下輻射”的辦學模式,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實踐基地,一個村就是一個新技術推廣基地,一個鄉鎮就是一個產業基地,實現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科技要領直接到人。三是建立“局校一體”培訓模式。將部門、行業、社團等培訓項目全部歸口到職教中心學校,依托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廣泛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形成了市場需求與就業創業相結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長班培養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培訓體系。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推進校校、校企、校社深度融合。一是校校合作提升辦學層次。與大連職業中專、黑龍江省農墾職業學院等院校開展中高職貫通教育,建立黑龍江省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就業實習基地,高職升學成績連續7年位居黑龍江省前列,就業率達到98%。二是校企合作推廣高新技術。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5個合作項目,成為隆平高科在東北地區第一個培訓基地和就業創業孵化基地。與農副產品基地聯合研制玉類斷尖液體噴霧一體機,填補了國內空白。三是校社合作培育新型農民。在黑龍江省率先實施政校社一體為農服務國家級特色項目,實行“專業+合作社+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專業+合作社+市場”三種模式,建立產學融合示范基地50個,推進由傳統培訓向新型培育轉變,已經培養5000余名種田能手和致富能人。
安徽省金寨縣
入選理由 金寨縣是安徽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貧困山區縣和旅游資源大縣。安徽金寨職業學校作為國家實施扶貧攻堅戰略支持革命老區金寨發展的“5+1”項目之一,肩負著為加快老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培育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安徽省金寨縣以金寨職業學校建設為契機,統籌整合資源,創新體制機制,初步走出了一條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路子。
亮 點 以職校為龍頭,統籌資源配置。依托金寨職業學校開展“立足金寨、輻射皖西、示范全省”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設立金寨縣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制定統籌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工作方案,將縣內兩所職高和全縣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到職業學校,打造職業教育基地。在培訓項目上,打破條塊分割,將縣人社、農委、扶貧、民政等部門負責的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再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新型農民培訓、退役士兵技能培訓等培訓項目統一交由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承擔,初步形成了以職業學校為龍頭、培訓機構為補充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以計劃為手段,統籌生源組織。根據“普職招生大體相當、協調并進”的要求,統籌安排招生計劃,嚴格招生政策,嚴禁非法招生,遏制招生亂象。縣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安排培訓計劃,明確培訓專業,提出培訓要求。2014年以來,先后在職業學校實施“貧困戶一戶一人雨露計劃培訓”“退役士兵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共培訓8475人。
以質量為準繩,統籌培訓管理。建立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對93個專業實訓室、32個培訓基地實行規范化管理。注重培訓的針對性、適用性和過程管理,確保培訓質量。研究制定培訓項目方案,確定專業設置、課程安排、質量標準,建立培訓檔案,組織評估驗收,對參訓學員進行職業技能鑒定。
以人才為保障,統籌師資配備。推行全員聘用制,實行末位淘汰,通過改革教學方式、加強教學督導等措施,多途徑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制定出臺《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意見》,建立較高水平職業教育教師人才隊伍。整合兩所職高師資,擇優選調106名優秀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面向社會及高校應屆畢業生公開招聘56名教師;選派39名教師參加國培、省培和大別山職教集團的專業技能培訓;實行政府購買服務,按照不低于編制數20%的比例,面向社會、企業、院校聘用兼職教師40名。目前,學校已經建立一支200人的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
貴州省
入選理由 “十二五”以來,貴州職業教育累計培養輸送各類型技能人才130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000萬人次,職業院校畢業生在省內就業的比例持續上升,2015年達到70%,為貴州經濟增速穩定保持全國前列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篇7
藝術學院有專任教師6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26人。設音樂系、美術系,有音樂學、舞蹈表演、表演、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7個本科專業。音樂學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2010年,教育部首批批準井岡山大學為全國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在全國各地成功演出了120余場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美術專業以井岡山的紅色傳說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動漫、連環畫、招貼設計等作品,其中“我要當”動漫作品獲得教育部舉辦的“永遠跟黨走”紅色動漫作品大賽全國一等獎。學院加強學科建設,近三年公開312篇,完成和在研省級課題42項,主編參編教材14部,獲省級以上各類專業獲獎329項。學院重視學生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場所有環境陶藝與公共藝術研究中心、音樂欣賞室、數碼鋼琴教室、音樂視聽室、電腦音樂制作室、蘋果圖形工作室、圖形圖像工作室、影視動畫工作室、版畫工作室等。近年來學生參加音樂、舞蹈、藝術設計等大賽,有280余件作品獲和省級獎。2010年在江西省首屆音樂學、美術學(師范教育)學生基本功大賽中音樂學、美術學分別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2011年參加江西省第三屆大學生舞蹈大賽中獲專業組一等獎。
一、招生區域
江西、上海、山東、海南、江蘇、河北、湖南、內蒙古、黑龍江、安徽、福建、廣西、山西、甘肅
二、招生專業與計劃 序號
專業名稱
辦學層次
培養方向與主干課程
人數
1
音樂學
師范類,本科四年
培養方向:培養具有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各類高、中等學校的音樂教師和社會音樂專業人才。
主干課程: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合唱指揮、作曲、和聲學、曲式分析、中外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聲樂、鋼琴、器樂、舞蹈等。
120
2
表演
本科四年
培養方向:培養具備藝術表演創編和群眾文化活動策劃能力,從事藝術表演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主干課程:樂理與視唱練耳、合唱(合奏)與指揮、聲樂演唱、器樂演奏、鋼琴演奏、表演藝術理論、形體訓練等。
30
3
舞蹈表演
本科四年
培養方向:培養勝任各類高、中等學校舞蹈教學、舞蹈創作編排和從事社會舞蹈工作的專業人才。
主干課程:舞蹈基礎、民族民間舞、劇目排練、舞蹈編導、中外舞蹈史、基本樂理、視唱練耳等。
60
4
美術學
師范類,本科四年
培養方向:培養勝任高、中等學校美術教學、文化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及藝術設計公司的美術專門人才。
主干課程:素描、色彩、中國畫、油畫、中外美術史、技法理論、設計基礎、美術教育學、電腦美術設計、創作等。
60
5
視覺傳達
設計
本科四年
培養方向:培養具備從事平面廣告策劃、設計、營銷的專業人才。
主干課程:圖形設計、廣告設計、廣告文案寫作與策略、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標志、招貼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等
60
6
環境設計
本科四年
培養方向:培養具備從事室內外環境設計、施工管理的專業人才。
主干課程:居室空間設計、娛樂、辦公、酒店環境室內設計、展示設計景觀設計、電腦制圖等。
60
7
動畫
本科四年
培養方向:培養具備電影、電視動畫創作,動畫制作、影視后期剪輯制作,影視作品整體設計和制作能力的高級復合型藝術創作人才。
主干課程:影視劇作、動畫技法、影視動畫創作、多媒體技術及應用、動畫設計、影視動畫視聽語言、平面動畫制作、三維動畫制作、動畫后期合成、動畫片創意與制作、影視動畫頻道包裝、卡通漫畫、影視后期剪輯等
60
三、考點設置與考試科目
1.江西省、上海市、山東?。佬g)、湖南?。佬g)、海南省使用生源所在省本科層次專業聯考合格成績。
2.學校加測專業考點設置: 省 份
考點
報名時間
考試時間
甘 肅
蘭州藝術學校(音樂、美術)
1月13、14日
1月16日
黑龍江
東方學院(音樂、美術)
1月18、19日
1月20日
廣 西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
1月22、23日
1月24日
福 建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
1月25、27日
1月28日
河 北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美術)
1月26、27日
1月28日
江 蘇
淮安市教育考試院(淮陰師院附中)(美術)
1月27、28日
1月29日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
1月27、28日
1月29日
福 建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
1月31日,2月1日
2月3日
河 北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音樂)
2月19、20日
2月21日
山 東
淄博市十七中(音樂)
2月20、21日
2月22日
廣 西
廣西師范大學(美術)
1月22、23日
1月24日
山 西
太原師范學院(美術)
2月21、22日
2月24日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音樂)
2月24、25日
2月26日
湖 南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
3月1、2日
3月3日
安徽
3.考試科目: 系別
招生專業
考試科目
音
樂
系
1.音樂學(師范類)
2.表演
1、聲樂、器樂二項中任選一項為主試科目:分值80分
2、五線譜視唱:分值20分
3.舞蹈表演
1、 舞蹈:分值80分 2、 節奏模唱:分值20分 美
術
系
1.美術學(師范類)
2.視覺傳達設計
3.環 境 設 計
4.動畫
1、 素描:分值100分 2、 色彩:分值100分四、報名條件與辦法
1.符合全國高考報名條件者均可報名。
2.考生憑本人身份證和生源所在省藝術類聯考合格證到我校考點報名,交近期免冠同底照片二張,報名考生須準確填寫高考報名序號,如專業考試時還未進行高考報名,則考生必須在高考報名后立即電話向我校藝術學院辦公室告知報名序號,否則視為考生自動放棄考試資格。
3.各專業均文理兼收。美術類考生必須無色盲、色弱。
五、專業合格線的劃定
按我校投放在生源所在省藝術類專業招生計劃數的4倍確定專業合格人數,并以此劃定專業合格線。
六、錄取辦法
1.凡我校設了考點的省、自治區錄取時使用我校專業合格成績。
2.考生文化成績在達到生源所在省藝術類招生本科文化投檔分數線,不分文理,一并排序,按專業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3.錄取招生計劃中排序最后一名的考生,如遇專業成績并列,則按文化成績排序,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如文化成績依然相同,則以增加計劃的方式處理。
七、咨詢電話及聯系方式
1.學校招生就業指導處:0796-8100735、8110323(兼傳真)
2.藝術學院辦公室: 0796-8188198(兼傳真)、15270470304
篇8
一新一輪對口援疆19個省市援疆簡況
北京市
北京市對口支援和田地區和田市、和田縣、墨玉縣、洛浦縣和兵團十四師,堅持“首善標準”和科學、全面、真情援疆原則,大力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32.9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256個。引入京企39家,實際完成投資24億元,30多個產業援建項目相繼投產,帶動近萬人就業致富。開墾3.1萬畝沙漠戈壁荒灘建成洛浦北京農業科技示范園。促成和田特色農產品進京展銷。援建《人民日報》南疆分印點。北京市30多個單位與受援地相關單位結對幫扶。完成受援地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免費婚檢、婦女“兩癌篩查”等額外援助項目使數萬名群眾受益。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超過2.4億元。
天津市
天津市對口支援和田地區策勒、于田、民豐三縣,堅持“高起步、高標準、高效益”,全面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13.1億元,實施援助項目177個。實施的高效設施農業項目,使超千戶農民收入得到較大幅度增長;實施的手工編織和地毯織架援助項目,促進5萬多名婦女就業,上萬家庭增收。引進產業援疆項目68個,其中21個項目已建成投產,19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實際到位資金50.7億元。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6000余萬元。
河北省
河北省對口支援巴州和兵團二師,突出抓好援疆項目建設,著力推進產業合作,強化干部人才智力支撐。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9.9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29個。與受援地簽訂重大產業合作協議63項,已開工建設項目20個,10個項目已建成投產。援疆干部人才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涌現出了“最美援疆醫生”余文麗等一批先進典型。完成了三批受援地迫切需要辦理的“10件實事”。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6000多萬元。
山西省
山西省對口支援昌吉州阜康市和兵團六師,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山西特色,全面開展對口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1.37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19個。積極搭建平臺,吸引一批重點項目相繼落戶阜康。兩年多來,山西籍企業僅在阜康市的投資就達95億元。立足文化優勢,舉辦了專題文化講座和書畫展示,促進交流交往交融。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近千萬元。
遼寧省
遼寧省對口支援塔城地區及兵團八師、九師。堅持圍繞“產業合作、規劃實施和智力援疆”三條主線開展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9.92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116個。依托巴克圖口岸,打造產業援疆平臺——遼塔新區,組織“遼寧塔城月”等招商引資活動,促成簽約項目114個;為受援地培訓各類干部人才2萬余人次,柔性引才400多人,涌現出“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丹東援疆醫生李兆奎,遼寧省黨代表、營口畜牧專家孫書等優秀援疆干部典型。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4000多萬元。
吉林省
吉林省對口援助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哈巴河縣、布爾津縣、吉木乃縣,堅持“民生民利、科技‘造血’、生態主線”的援疆理念,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3.3億元,實施援助項目83個。實施“長白計劃”培訓三批971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613名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實施“燈塔計劃”支持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中心建設。支持受援地發展生態農牧業,建設現代農牧業引育科技示范基地,將哈薩克醫藥產業納入《吉林省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給予積極支持。積極推動喀納斯與長白山生態旅游互動發展。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近5000萬元。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對口支援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富蘊縣、福海縣及兵團十師,堅持“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用黨的好政策援疆”的理念,開展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2.6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71個。超額完成自治區確定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培養計劃”、縣鄉村三級干部輪訓、“科技英才培養計劃”等培訓任務,組織開展了“傳幫帶、共提高”活動和柔性引才工作,為受援地培訓干部人才超過1.6萬人次。注重實效,認真做好產業援疆工作,工業園區實現全覆蓋“一對一”結對,一批產業項目和科技項目落地實施。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2.7億元。
上海市
上海市對口支援喀什地區莎車縣、澤普縣、葉城縣、巴楚縣,按照“民生為本、產業為重、規劃為先、人才支撐”的總體思路,大力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33.8億元,實施援助項目204個。支持54萬農牧民改善了住房條件;全面推進教育、科技、衛生援疆工作,加大設備與技術支持。協調21所上海高校定向在喀什招生,在滬學習、培訓的新疆學員超過1萬人。累計培訓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縣鄉村三級干部等2.3萬余人次。文化交流活動廣泛開展,累計30萬人次兩地市民觀看演出和展覽。促成上海企業與受援地簽訂經濟合作項目162個。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超過4億元。
江蘇省
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直和兵團四師、七師工作按照“科學援疆、真情援疆、持續援疆”的要求扎實推進。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20.6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405個。組織實施172個干部人才培訓項目,為伊犁州直培訓干部人才16萬余人次;組織3389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赴江蘇培養。實施“百企千億”產業援疆活動,共簽約和對接在談項目219個,已開工項目154個?;魻柟菇洕_發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一區三園城市發展規劃和合作中心產業規劃均已編制完成,已有69個項目與開發區簽訂入駐協議,其中15個項目已入駐,13個項目已開工建設。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1.3億元。
江蘇省對口支援克州阿圖什市、烏恰縣、阿合奇縣工作以“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干部安全”為目標,積極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7.1億元,實施援助項目101個。為克州培訓干部人才70批近萬人次,柔性引才269人。進一步完善“合作共建”工作機制,搭建產業合作平臺,簽約項目30多個,已落地建設項目8個。實施的創業引導工程類項目征集創業項目26個,43人獲得創業專題培訓證書。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5000多萬元。
浙江省
浙江省對口援助阿克蘇地區及兵團一師阿拉爾市,按照“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亮點、以促進受援地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落腳點”的總體要求,扎實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33.7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256個。浙江企業與受援地簽約產業合作項目98個,已到位資金84.2億元。推動中國浙江省分行、浦發銀行浙江省分行、國家開發銀行浙江省寧波分行等金融機構與受援地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總計授信350億元。為受援地培訓各類干部人才2.8萬余人。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2.8億元。
安徽省
安徽省對口支援和田地區皮山縣,堅持“緊扣一個目標、圍繞兩大任務、實施五大工程、實現五個翻番”的工作目標和思路,扎實推進對口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5.4億元,實施援助項目50個。已累計建成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房1萬多戶,解決高山地區1萬多人的安全飲用水問題。產業援疆簽約項目累計超過50個,已有30多家安徽籍企業入駐皮山開發區,改造建設了1萬多畝高效節水示范農業、沙漠治理、生態林及制種基地建設。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超過2000萬元。
福建省
福建省對口支援昌吉州昌吉市、瑪納斯縣、呼圖壁縣、奇臺縣、吉木薩爾縣、木壘縣,突出民生建設、產業對接、智力援助三大重點,全面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9.1億元,實施援助項目101個。引進產業援疆項目92個,已到位資金111.8億元,項目履約率100%。培訓受援地干部人才6000余人,援疆醫生累計診療受援地群眾超過20萬人次,開展手術超過2.5萬臺,幫助昌吉州24家醫療衛生單位開展重點學科建設。福建省20多個單位與昌吉州相關單位建立結對共建關系。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7000萬元。
江西省
江西省對口支援克州阿克陶縣,按照“民生為本、產業為重、就業為先、規劃為綱、人才為要”的思路,做到“三超前三突出三明顯”,積極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6億元,實施援助項目26個。完成縣城總規、控規、近期規劃、7個專項規劃、55個村級規劃、8個兩居示范點規劃編制。引進產業援疆項目22個,已到位資金34.5億元。為受援地培訓各類干部人才6000多人。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1000多萬元。
山東省
山東省對口支援喀什地區麥蓋提縣、疏勒縣、岳普湖縣、英吉沙縣,貫徹“以政府資金保民生、以社會資金促產業”的援疆理念,大力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19.5億元,實施援助項目164個。推動落地產業援疆項目240個,已投產項目133個,完成投資101億元,新增就業1萬多人。從山東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072人次,組織受援地各類干部人才3200多人次到山東考察和培訓,結對培訓受援地急需人才2600多人次。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7700多萬元。
河南省
河南省對口支援哈密地區及兵團十三師,堅持“科學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務實援疆”的理念,扎實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11.2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120個。促成產業援疆項目62個。協調中行河南分行與哈密地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授信100億元。全面推進“市—縣—鄉”、“市—團”全覆蓋對口幫扶機制。開展“中原院士專家哈密行”活動,成立“中原院士專家哈密工作站”。組織開展“河南萬人游哈密”活動,開行旅游援疆專列6列、旅游援疆專廂210個,3.3萬余名游客赴新疆旅游。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3600多萬元。
湖北省
湖北省對口支援博州及兵團五師,全力推進“雙層全覆蓋、有限無限相結合、互動共贏”的援疆機制和模式,形成“省對州(師)、市對縣(團)、縣(區)對鄉鎮(連隊、街道)、園區對園區、部門對部門、學校對學校、醫院對醫院”多層次、全方位、全覆蓋的對口支援格局。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3.1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55個。引進產業合作項目36個,已投產6個,試產3個,開工建設8個,注冊9個。組織培訓受援地各類干部人才近萬人次。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2.6億元。
湖南省
湖南省對口支援吐魯番地區,秉承“科學援疆、務實援疆、真情援疆”的理念,全面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6.5億元,實施援助項目59個。提前完成縣鄉村干部輪訓任務,為受援地培訓各類干部人才1.5萬多人次。文化援疆亮點紛呈,推動衡陽“湘水明珠”講壇落戶鄯善縣,積極動員湖南省屬高校面向吐魯番地區對口招生。促成湖南企業與受援地簽約產業項目56個。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超過1.1億元。
廣東省
廣東省對口支援喀什地區疏附縣、伽師縣及兵團三師圖木舒克市,積極構建以民生援建為龍頭,以產業援疆、智力援疆為兩翼的“一個龍頭、兩翼齊飛”的援疆工作新格局。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14.7億元,實施援助自治區地方項目95個。引薦800多家企業到受援地考察,簽約項目262個,一批項目建成投產,預計帶動就業9.8萬人。通過多種方式在疆外和喀什培養當地干部和人才總數達2萬多人次。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8300多萬元。
深圳市
深圳市對口支援喀什地區喀什市、塔什庫爾干縣,充分發揚特區精神,堅持“深喀速度”,打造“深圳質量”,高效務實地推進援疆工作。兩年多來,撥付援疆資金12.5億元,實施援助項目64個。強力推進“一園一城”建設,簽約和達成投資意向項目92個,落地12家,投資額68億元。創新思路開展“居家養老”、“深喀家庭1+1互助計劃”等社會事業援疆項目,打造深圳援疆名片。計劃外援助受援地資金、物資3800多萬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援疆辦供稿)、科學規劃引領推進
針對山區產業發展不成片、農民居住難集中、基礎設施較落后、公共服務配套難等客觀因素,聘請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西南分院等機構知名專家參與,集中會診,共商對策,科學編制片區綜合開發項目總體規劃。突出“因山順勢、因地制宜,聚散有章、錯落有致”的山區特色,圍繞新村為景、產業建園,科學編制基礎設施、新村(聚居點)、農業園區、鄉村旅游四個專項規劃,著力把配套完善、區域成網、功能提升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旅游風景線,把生態農耕情景、川北民居風景、庭院文化意景的新村打造成鄉村旅游集散地,把綠化、美化、凈化的農戶低碳生態庭院裝扮成旅游小景點,塑造“萬畝園區果飄香,百里新村入畫來”的嶄新景象。嚴格規劃控制作用,堅持“項目隨著規劃走,資金隨著項目走”,堅決杜絕規劃實施“兩張皮”。
二、帶一區連片推進
以基礎設施為重點,做實公共服務保障帶。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掛包幫”活動和連片扶貧開發,實行路網、水網、田網、線網“四網”統籌,村組道路和入戶路硬化率達95%以上,農網改造、電話(手機)和有線電視入戶率、互聯網覆蓋率均達100%??萍肌⒔逃⑿l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養老、醫保、救助等社會保障在項目區全域覆蓋,建成“1+6”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15個,適齡農民新農保參保率95%以上,實現了全民醫保。
以產業培植為支撐,做強增收致富產業帶。堅持“獼猴桃增收富民”發展思路,圍繞培育全國首個獼猴桃百億產業、打造全省生態農業旅游公園和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在三井片、三九片、大印片三個片區各種植獼猴桃1萬畝以上,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戶2000戶以上,培育鄉村旅游大戶200戶以上。廣泛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秸稈覆蓋免耕連作、病蟲害生物防治等生態農業技術,全域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努力建成紅肉獼猴桃直接出口地、農產品深加工重要原料地、鄉村旅游最佳目的地。2011年,三井現代農業園區和三九示范片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都突破了8000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3000余元。
以改善環境為切入點,做美生態家園新村帶。突出生態低碳特色,以全縣新村(聚居點)建設規劃為統領,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村社”活動,建成新村聚居點5個。堅持成片推進、整村打造風貌統一、特色明顯、規范有序的川北民居,大力倡導沼氣、太陽能、節能燈具等低碳生活方式,實施危舊房改造1500多戶,建成低碳生態庭院戶1200戶。以戶為單元,著力培育有藏書柜、有閉路電視、有文化匾聯、有花園、有壁畫、有科技掛圖、有文化明白人的“七有”庭院文化細胞,挖掘開發剪紙、嗩吶、根雕等非物質文化、形成獨具蒼溪特色的低碳生態庭院文化。
以精神文明為抓手,做優田園黨建示范帶。著力破解農村發展難、農民增收致富難、農村干部干事創業難、農村社會管理創新難等“四難”問題,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基層組織建設年”等活動為載體,積極構建“田園大黨委+村黨支部+村委會+專合組織”和“基層黨建+廉政建設+先進文化+社會管理創新”兩個“四位一體”模式,成立了萬畝現代農業園區聯合黨工委,有效激發了農村發展動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村民對村“兩委”班子的滿意率達到98%以上,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到95%以上。
以片區項目為引領,做大現代農業園區。堅持以每個現代農業園區主導產業1萬畝以上、盛產期每畝年收入1萬元以上、年總產值1億元以上、核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上“四個一”為目標,以片區綜合開發項目實施為抓手,先后建成三井、三九、大印萬畝現代農業園區,金蘭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加快建設。著眼農民當前增收與長遠致富,推行“大園區、小業主、帶農戶”模式,積極探索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農機農技折合入股的新機制,確保農民在項目實施中長期充分受益。
三、創新機制聯動推進
一是創新多元投入機制。成立縣涉農項目統籌辦公室,以實施片區綜合開發項目為主導,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功能相近、集中投入”的原則,整合土地整理、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打捆產業基地、現代畜牧業等產業發展項目,配套教科文衛、基層黨建等公共服務項目,形成政策疊加,實現效益倍增。加大本級投入,落實項目前期工作經費,打捆產業化、農業保險、貸款貼息等支農資金投入建設。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催化效應和杠桿作用,吸引業主參與;實行“先建先補、不建不補”政策,激勵農民自主建設家園。近年來,國家投入以工代賑片區綜合開發項目資金3750萬元,整合以涉農項目資金為主的各類項目資金1.3億元,縣本級財政投入1000萬元,帶動民間資金2億元參與項目建設。二是創新主體參與機制。堅持項目公開競爭機制,項目實施由鄉鎮、村組、群眾自主申報、縣上評議、競爭實施。廣泛開展感恩教育,將省市領導的親切關懷、省市部門的大力支持、項目資金的爭取整合、各級干部的超常付出作為發動群眾的“活教材”,引導群眾大力弘揚“自強不息、亮劍拼搏、感恩奮進”的時代精神,從而知恩勵志、感恩奮進。正確引導群眾投工投勞,動員群眾投身建設,除技術復雜的工程由專業人員施工外,一般性的工程一律由項目所在地有勞動能力的群眾參與以工代賑工程建設,按規定實施招投標的工程,由項目建設單位責成施工單位按20%比例直接招用項目所在地有能力的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獲得勞務報酬,共發放勞務報酬400萬元,促進了群眾由“要”到“我要干”的轉變。三是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始終堅持以工代賑片區綜合開發項目群眾參與主體、建設主體、受益主體“三個主體”地位,有效完善保障群眾最大利益的項目對接、股份合作、返利分紅機制,創新實行土地統一流轉、生產設施統一建設、項目資產統一管理、流轉收益統一支配,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四統一分”長效機制,推進生產設施永續利用,提升項目效益,推動園區持續、健康發展。四是創新工作推進機制。把片區綜合開發建設項目納入全縣“難點攻堅、重點推進”目標考核,推行“一項重點工作、一名縣級領導、一個主抓班子、一套考核辦法”的工作機制,以“發現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形成“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的項目實施局面,推動片區項目保質保量完成。
四、強化領導高效推進
篇9
關鍵詞: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差異;不均衡分布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7-0184-03
一、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配不均衡的現狀
2016年我國高考報名人數為940萬人,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計劃374萬人,本科錄取率達到39.79%,從整體上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由精英化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但是這一錄取比例具體到各省區卻顯示出很大差異,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在各省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區域性差異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據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共有各類普通高校兩千五百余所,分布于31個省區,省區間數量差距懸殊。高校數量最多的江蘇省擁有各類普通高校166所,而最少的西藏自治區僅有6所。雖然高校的招生工作都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但是不可否認,高校在屬地的招生規模是最大的,所以,一個省區的高校數量往往決定了該省區考生在高考中面臨競爭壓力的程度以及獲得入學資格的難易。用2016年各省區的高考報名人數和屬地高校數量作比,得出每所高校的承載量。承載量代表著屬地高校如果將本省考生全部省內消化,平均每所高校需要容納的考生數量。顯然,這個數字越大,說明每所高校需要容納的本省考生人數越多,該省考生對高教資源的爭奪也就越激烈。
表1顯示,高校平均承載量在2000人以下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遼寧四個省區,考生面臨的升學壓力相對較小。其中,平均承載量最低的北京市,每所高校僅需要容納673名考生,就可以將全市當年的高考考生全部消化。有吉林、湖北等17個省區的高校承載量在2000-4000人之間——這也是一所普通省屬院校一年的招生規模,說明這些省區的考生在高考中存在一定的競爭壓力。承載量在4000-5000之間的省份有山西、安徽、山東、廣東、廣西、西藏6個省區,這些省區的考生在高考時面臨的競爭壓力較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西藏自治區由于受惠于教育部實施多年的少數民族預科班等針對少民考生的對口招生,大量少民考生通過這些特殊類計劃進入外省高校就讀,顯著降低了本地的高考競爭壓力。承載量在5000以上的有河南、四川、貴州、甘肅四省,這些省區的考生在高考時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淘汰率較高。尤其是排名首位的河南省,如果把當年考生全部消化,省內高校必須平均承擔6357人,是名副其實的高考大省。
二、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配不均衡的產生原因
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配不均衡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多年來存在的問題,無論高校總量、辦學條件還是科研水平,不同省區都呈現很大的差異性。以“985工程”高校為例,我國共有“985工程”高校39所,除國防科技大學為軍事類院校外,其余38所普通類高校分布在18個省區。北京市擁有“985工程”高校數量最多,為8所;其次是上海市,為4所,這兩個地區占據了此類高??倲档慕种?。其余的分別為天津2所、遼寧2所、吉林1所、黑龍江1所、江蘇2所、浙江1所、安徽1所、福建1所、山東2所、湖北2所、湖南2所、廣東2所、重慶1所、四川2所、陜西3所、甘肅1所。另外,我國“211工程”高校共有112所,分布趨勢與“985工程”高?;疽恢?。
從表2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在區域分布上呈現東部強于西部,西部強于中部的局面,究其原因是由我國區域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政策導向因素共同影響形成的。
從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我國東部省份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基礎雄厚,從根本上決定了這些省區的高校在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產生了“教育資源高地”,最終形成東部一家獨大的局面。而部分中西部地區因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對高校投入嚴重不足,加之地區偏僻,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不足,因而在與東部地區高校的生源爭奪戰中逐步失去了競爭力,而生源水平又直接反作用于學校的聲譽,這些負面影響反過來更加降低生源吸引力,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1]。
從歷史沿革來看,我國高校的區域分布現狀深受建國初期高校建設布局的影響。建國初期,除北京市作為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之外,還形成了東北、西北、西南、華東、華南、華中六個文化和行政中心,中心城市分別為沈陽、西安、成都、上海、廣州、武漢,圍繞這六個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了東三省、陜甘、成渝、江滬浙、福廣、兩湖六個高教資源集中分布的地區。而首都北京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更是擁有得天獨厚的高等教育資源優勢。
從政策導向因素來看,政策調控是我國西部地區高教資源優于中部地區的主要原因。支援西部建設一直是我國的重要政策之一,多年來政府運用行政性手段,通過東部地區部分高校西遷、對口支援和新建高校,大力實施對廣大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的支持和建設,從而使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逐漸強于中部地區[2]。
三、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對不同省區考生錄取機會的影響
高等教育資源的區域性分布差異勢必會對不同省區考生的錄取機會造成影響。對照比較我國5所錄取規模較大的綜合性“985工程”高?!拇ù髮W、蘭州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在北京、遼寧、吉林、湖北、貴州、四川、山東、廣東、廣西、河北、河南十個省區2016年的錄取情況。表3以各省的理科錄取分數對應考生在本省考生中的位次,計算出該位次在全省考生中所占的百分比。
由以上5所“985工程”高校在10個省區的錄取情況可知,北京考生進入“985工程”高校相對其他省份最為容易,其次是吉林、湖北、遼寧、廣東、河北、廣西、四川,升學壓力最大的省份是河南和貴州。以四川大學為例,北京考生進入四川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在全部考生中位于6.61%;隨后是吉林省,考生位次在2.55%;湖北、遼寧等六個省區考生位次在1%-2%之間,而河南省為0.8%,貴州省為0.72%。這個比例越高,說明滿足條件的考生相對越多,升學壓力相對越小。
另外,由于屬地計劃招生量大,所以如果本省有“985工程”高校,將會大大增加當地考生的錄取機會。對比吉林省和湖北省的錄取情況發現,吉林省的考生由于人數少,競爭壓力低,進入“985工程”高校的考生比例整體上是高于湖北省的,但是只有在武漢大學——湖北省的屬地高校例外,這就體現了屬地計劃的優勢。而對比湖北省和貴州省,兩個省區在2016年的考生數量相近,但是由于湖北省擁有的高校數量較多,而且當地有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兩所“985工程”高校,所以錄取率整體上高于貴州省。
從上述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區域間差異會對不同地區考生入學的機會造成顯著影響。由于優質人力資源的充沛與否會反作用于當地經濟發展,所以當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的狀況,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也不適應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教育資源的匱乏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政府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投入的效果[3]。因此,促進教育資源公平分配不僅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事業中面臨的課題,也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政府應當在不削弱東部地區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大力提升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努力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整體均衡發展。
作者:王曦
參考文獻
[1]周程程.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區域非均衡性研究[D].湘潭大學,2011.
篇10
關鍵詞: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訓練;競賽;管理;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10―1337―03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安徽省體育、教育部門正式命名的中小學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共243所,調查范圍涉及lO個市區縣的87所中小學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采用抽樣調查法,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2月分別對合肥、蕪湖、蚌埠、安慶、黃山、宿州、滁洲、阜陽、六安、淮北10個地(市)的87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進行了問卷的調查,發放問卷174份,回收153份,回收率87.9%。有效問卷150份,有效率98.0496。
1.2.2 電話訪談法 向合肥、繁昌、太平、桐城、蛹橋等體育局和教委分管傳統校體育工作的領導就對所在地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訓練、競賽、管理、經費投入和后備人材輸送情況等相關問題,進行了電話訪談。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了常規數理統計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徽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現狀
2.1.1 傳統校的概況 安徽省現有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共234所,其中國家級3所(分布合肥、蕪湖、安慶三市),省級80所,市縣級160所。分布全省78個市縣,平均每個市縣1所省級校,2個市縣級校,占全省學??倲档?.96%。項目涉及田徑、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手球、游泳、武術、體操技巧、棋類等十余項。這些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按照數量多少,依次為田徑占總項目的63.9%,籃球占總項目的11.9%,足球、乒乓球分別占總數的7.4%和6.9%,手球和排球分別占總數的3.79%和1.6%,游泳、武術、體操技巧、棋類各占總數的4.1%、1.29%和O.8%、0.31%。傳統項目學校的數量和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北京市以及經濟欠發達的山西省相比,都明顯偏少,運動項目布局也略顯偏窄(表1)。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安徽省體教部門對傳統校建設的意義認識不清、重視不夠。
2.1.2 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 安徽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主管體育工作的領導,在所調查的學校中,98%都由一名副校長主管,他們的重視程度對學校體育工作影響很大(表2)。
調查表明:絕大多數領導擺正了體育在學校工作中的位置,樹立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正確人才觀,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3l%的主管領導對傳統校訓練工作重視不夠。原因在于安徽省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大多是各地市的重點中學,雖然當前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仍有些學校領導認為升學率是一個學校信譽的根本,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保證。素質教育口號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學校的價值取向不同,導致一部分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訓練工作受到影響。
2.1.3 體育師資狀況 在所調查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中,平均每校5.2名體育教師,每位體育教師周學時平均13.43學時,他們熱愛本職工作,有較強的敬業精神(表3)。但訓練工作畢竟利用的是業余時間,安徽省教體部門一直以來沒有對體育教師業余訓練工作的勞動報酬出臺過相關規定,各校情況不同,一些學校沒有訓練補助,教師業余訓練屬無償勞動,有的學校訓練補助少得可憐,至今還維持在80年代初每堂訓練課0.8~2元不等的低水平,這也挫傷了一部分教師的訓練積極性,調查顯示約17.2%的教師對訓練工作熱情不高。87所學校的452名體育教師中50.3%的教師達到本科水平,比1989年提升了31.1%,39.5%的教師達到了??扑剑瑐鹘y校教師整體學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表4)。
2.1.4 場地設施情況 安徽省體育傳統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基本上能滿足學生正常的體育課教學、課外活動和課余訓練。在所調查的傳統校中:籃球場平均2.8個,排球場平均1.5個,乒乓球臺(含簡易水泥臺)平均4.63付,足球場平均0.69個,室內訓練館平均O.03個,羽毛球場和游泳館分別平均為1.3個和0.02個,田徑跑道長平均236m。
2.1.5 運動隊建設和訓練情況 在所調查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中,平均每所學?,F建有運動隊1.2支,平均每年舉行1次全校性的運動會,每年參加1次所在市縣的田徑運動會,學校運動隊平均每周訓練3次,14.2%的學校能堅持全年訓練,由于傳統項目學校競賽機制不健全,比賽任務少,主管領導價值取向差異等多種主客觀原因,85.0%的學校只有在比賽任務時進行階段性的訓練,0.8%的學校幾乎不組織訓練。
2.1.6 《體育鍛煉合格標準》達標及傳統項目普及狀況 調查得知,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鍛煉合格標準》達標率近3年內在95%~97%之間。其中優秀率22.1%、良好率39.3%、及格率29.6%。傳統項目參與率的調查顯示:35.3%的學校積極參加傳統項目活動的學生比例低于50%,36.1%的學校參與傳統項目活動的學生比例在50%~60%;28.6%的學校參與傳統項目活動的學生比例超過60%。統計結果表明有相當比例的學生不能或不愿參加本校傳統項目活動,原因是:安徽省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大都是2000年以前審批的,58.4%的學校按1983年國家頒布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試行辦法》中一個項目申請的,且63.9%的學校都是田徑項目,這和青少年體育活動興趣中田徑項目喜愛程度低是一致的。但從合格達標率來看,體育傳統校的體育工作開展良好,群眾基礎扎實,但傳統項目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2.2 安徽省傳統體育項目學校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 課余訓練的指導思想不準確 但調查顯示,87所傳統校全部沒有三級形式,平均每校僅1.2支訓練隊。55.1%的學校認為課余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參加比賽,19.6%的學校認為是為了推動校內外體育運動的普及和提高,18.5%的學校認為是為了向高一級運動隊輸送后備人材,6.8%的學校認為是為了社會培養體育骨干。雖然建隊的主要目的顯現了多元化的趨勢,但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校學校仍只重視少數學生的運動成績,以參賽為目的組織訓練。全省243所傳統項目學校,在訓學生不足2萬人,只占學生總數的0.18%,遠低于全國傳統校受訓學生平均數3%。雖然70%傳統校領導重視學校體育工作,有很大的工作熱情,但對理解傳統校體育工作的真正作用,還存在較大偏差。
2.2.2 體育教師的訓練水平不高 調查顯示:傳統校教師整體學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教育部門全面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是相適應的。他們能勝任體育教學工作得到肯定,但專項訓練能力還很欠缺,在對體育教師的訓練水平所做的評價中,27.6%的學校認為本校體育教師的訓練水平很高,33.5%的學校認為本校體育教師有較高的訓練水平,21.4%的學校認為教師的訓練水平一般,17.5%的學校認為教師的訓練水平不能勝任其訓練工作。據調查,負責學校課余訓練的體育教師大都反映在訓練理論、訓練能力和課余訓練的經驗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渴望得到學習和進修的機會。
2.2.3 課余訓練的長期性、系統性不足 僅17.8%的教師能嚴格執行訓練大綱,28.5%的教師一般能按大綱進行訓練,而54.7%的教練不按照項目大綱訓練,有的根本沒見過訓練大綱,訓練過程的隨意性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同樣對訓練計劃制訂的調查也充分反映出傳統校課余訓練的急功近利。教師有長期訓練計劃的只占14.2%,50.1%的教師只有階段性計劃,35.7%的教師只有周(課)計劃。從中可以發現,絕大多數教練員只有階段性計劃安排,僅在賽前組織訓練,臨時抱“佛腳”,目的是為了完成比賽任務,比賽結束訓練工作隨之停止。競技體育人材的培養需要經過長期、系統、科學的訓練過程,這種狀況難免令人對傳統校的訓練成效、質量提出質疑。
2.2.4 傳統校訓練經費匱乏 安徽是個農業大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教育資源相對貧困,按學校體育經費占學校教育事業經費1%的標準,絕大多數學校很難做到。目前傳統校訓練經費的來源還是依靠學校的行政事業經費,平均每校每年約7800元,教委已無撥款,體委有少量份額的撥款,但各地不等,社會、企業對傳統校的支持和贊助比重較少,還沒有形成國家和社會相結合的局面(表5)。調查中76.9%的教練員認為要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場地、器材建設。15.5%的教練員回答課余訓練工作能按勞計酬,38.4%的教練員回答課余訓練工作有很少的報酬,46.1%的教練員沒有得到過課余訓練補助。
2.2.5 體教結合不夠緊密 安徽省現有76所高校中,僅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工業大學兩所學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且年招數量極其有限。這種狀況表明了我省體育和教育部門還沒有真正樹立“大體育觀”、“大人才觀”,還沒有突破部門、行業的限制和分割。尤其體育部門對高校體育師資、科研力量雄厚所擁有的巨大潛力和對以高校為龍頭調動傳統校訓練積極性的作用認識不足。這也是導致了有85%的傳統項目學校以完成比賽任務為目的,不能堅持系統訓練培養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問卷中提到,教體主管部門是否組織傳統校教練員的業務學習和專項技術培訓,61.6%的教練選擇了很少或不定期有,而38.4%的教練員選擇了從未組織過任何訓練理論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相關培訓。一方面這說明了教、體兩部門對傳統校教練水平的提高缺乏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雙方追求的價值目標不同,存在著“幫你干”的誤區。
2.2.6 人材輸送――對口銜接渠道不暢 安徽省省級傳統校一般都是各地市的重點,是家長和運動員所期望的,參加課余訓練勢必會造成耽誤一定的學習時間,這也是家長不支持子女過早從事體育訓練的主要原因之一。訪談調查得知,目前各地市教體部門還沒有共同制定出臺指令性文件,來疏通小學一初中一高中具有發展潛力體育苗子的對口銜接入學渠道。這些問題不解決,就不能消除家長的后顧之憂,就會造成人材的人為浪費。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安徽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數量偏少,全省243所僅占學??倲档?.96%,項目設置偏窄,布局欠合理。學校群體工作開展較為普及,適齡學生達標率達96%,但傳統項目學生參與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2)傳統校運動隊組建數量較少,平均每校1.2支。僅14.2%的學校能堅持全年系統訓練,絕大多數只是根據比賽任務進行階段性訓練。
3)傳統校主管領導重視學校體育工作,體育教師的學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多數教師對工作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能勝任體育教學工作,但訓練理論、訓練水平和能力還需得到加強。
4)傳統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只能滿足學生正常的體育教學、課外活動和課余訓練的最低要求,一些學校課余訓練僅“一塊田徑場,幾付杠鈴桿”。訓練經費嚴重匱乏。
5)教、體兩部門配合失調,雙方的主動合作較欠缺,尤其在后備人材的對口銜接,輸送渠道不盡完善,競賽組織措施配套松散,對傳統校各級競賽指導不夠,特別是一些小項的比賽缺乏統籌規劃,影響了課余訓練的積極性。
3.2 建議 1)及時調整學校數量和項目布局。完善傳統校的競賽機制,科學制定適合年齡、項目特點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比賽方法。2)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訓練條件。3)改革招生辦法,解決瓶頸問題。4)建立體育規章制度,完善管理辦法。
投稿日期:200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