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研究生范文
時間:2023-04-04 02:2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貴州大學研究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女研究生 戀愛 擇偶 婚姻
文章編號 1008-5807(2011)03-156-02
一、調查方法
考慮到資金成本、時間成本和樣本代表性、可得性,本次調查的對象主要以貴州大學在校未婚女研究生為主。對法學院、馬列部、人文學院、化工學院、精細化工研究開發中心以及管理學院等女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共采集樣本100份。在調查過程中輔以個別訪談的方法。著重調查貴州大學女研究生的戀愛動機及擇偶方式,理想中的戀人如何,對自己學歷的認同感,對待性的看法以及對未來婚姻的態度等內容。
調查小組擁有良好的調查基本素養,本次調查100份問卷全部為有效問卷。為保證數據處理的科學性,本調查采用SPSS16.0作為數據處理軟件。實現進行數據結構的定義,保證數據結構合理,便于計算機識別處理和數據分析。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去年,北京大學在成都公布的關于女研究生婚戀觀問卷調查的報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北大19個院系的392名女研究生接受了調查,發現未婚比例高達96.7%。針對此種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高學歷是不是女性婚戀的障礙呢?對此暫不贅述,先看貴州大學女研究生的婚戀觀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一)戀愛觀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統計,所調查的100名女研究生中,47%的人已經有交往對象,34%的人選擇了“看緣分”,只有2%的人“從未想過”。可以看出,總體上女研究生希望談戀愛的比重占很大。而從表1可以更進一步明確她們戀愛的主要動機,74%的女研究生選擇了“找尋真愛伴侶”,10%的人選擇了“尋求談戀愛的感覺”,可見女研究生戀愛的最主要動機是指向婚姻的。這一結果與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女研究生她們有更強的獨立自主性,做事更沉穩更有計劃性,較少為外界環境所左右。她們考慮婚戀問題時的確定性因素更多些,因而就更容易使戀愛與結婚統一起來。
(二)擇偶觀
在調查統計中發現,81%的女研究生在選擇男朋友注重“責任心”,其次則是“性格因素”比重達73%。這說明了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相比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具備更強的自我謀生能力,她們在擇偶時更看重的是對方的品質,而對某些外在的東西看得較淡,表明女研究生的擇偶觀趨于成熟。
女研究生對性格和責任心重視程度遠甚于收入、家庭條件的重視,可見她們在擇偶時持的是非功利性標準,不大在意對方的物質條件,反而非常看重能否與對方形成心靈的契合。這種現象的出現,源于她們的學歷使得她們完全有能力自立,無須依靠男性來獲得物質保障。她們在擇偶時,對異性的年齡、身高和學歷,放寬了要求:在“如果情投意合的情況下”選擇的比率均在30%以上,其中對學歷的要求在情投意合的狀況下,選擇的高達比例61%。這充分表明,女研究生的擇偶趨于理性。而在調查她們認為維持愛情最重要的因素中,高達92%的人選擇坦誠和信賴,而不是經濟基礎居第一位。
(三)觀
調查結果顯示:65%的女研究生認為“對男女都很重要”;在對婚前的態度方面,44%的人選擇了“贊成,但只和另一半”,31%的人選擇“理解,但自己不會做”,只有4%的人選擇反對。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出以下特點:貴州大學女研究生的性道德觀念基本上與目前社會上占主流的社會道德觀念是一致的,對各種非婚姻的認同率均很低,但明確表示反對、否定的比例也不高,更多的人持理解、寬容的態度,這反映出隨著社會的開放和進步,一些傳統的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這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一方面說明當下的女研究生在骨子里依然固守著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信奉女人該保留的還是要保留;另一方面也表明處在巨變中的當代中國社會隨著舊有價值體系的瓦解、新舊觀念的碰撞及新價值體系尚未成型,不再把性等同于羞恥、罪惡,開始以人性化的眼光來看待性本身,將性視為個人的隱私而不多加干涉。
(四)婚姻觀
注重婚姻的愛情基礎,追求高品位的婚姻生活,寧缺毋濫。從理論上說,愛情應與婚姻結合起來。統計結果顯示52%的人選擇“戀愛應以結婚為前提”;而對婚姻的態度方面,65%的女研究生認為“非常令人向往”;如何看待愛情與婚姻兩者的關系,如何處理這對可能的矛盾,選擇正確的婚戀生活方式,便成為青年婚戀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調查中,當問及“如果找不到令人滿意的配偶,您可能選擇哪一種方式”時,選擇“找個湊合的”的人占12%,“寧缺勿濫”的為63%。
三、結論與思考
以上調查研究結果體現了貴州大學女研究生擇偶標準更注重人品個性、能力經歷等內在素質;擇偶的自主性強,但主動性弱;注重婚姻的持久性和情感性兼顧;性觀念開放程度明顯增強等婚戀特點。從中我們發現,在女研究生的心目中,戀愛――結婚――的傳統線性婚戀程式已經越來越淡,三因素之間呈現出多元的組合關系。總的來說,在婚戀問題上,她們傳統,寬容但決不輕易茍同物質取向和開放取向的婚戀觀點,婚戀態度明顯拒絕依賴,更多的是理性、謹慎和獨立。在她們的觀念、思維中,既有濃厚的傳統女性的特色,又有鮮明的現代人的風格和知識女性的特點;在她們身上,傳統兩性價值觀的影響猶在,但從知識到態度到行為,都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并已從表層走向深層。由此,有以下兩點思考:
第一,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問題,特別是高學歷女青年的婚戀問題,是一個應當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第二,高學歷青年本人應當正確處理婚戀與學業(事業)的關系,努力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學校和社會也應為這一群體處理婚戀與學業(事業)的關系創造良好的氛圍。婚戀問題解決好了,可以成為推動學業(事業)的一種動力。
總之,通過調查和研究,對貴州大學女研究生的婚戀狀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還會發生多變化,她們的婚戀觀也還會發生許多新的更加深刻的變化。但是更多的是趨于理性、謹慎和獨立。
參考文獻:
[1] 申荷永.社會心理學原理與應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2] 魏琳,陳娟.軍醫大學女研究生的婚戀觀念.重慶大學學報,2005,(3).
[3] 李志,吳紹琪.研究生婚戀價值取向的調查研究.重慶大學學報,1997,(1).
[4] 周曉燕.高學歷青年的婚姻問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4):22-26.
篇2
關鍵詞:貴州少數民族大學;英語學習策略;特征
中圖分類號:G75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9)05-0164-03
由于歷史、地域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人們普遍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有可能較其它漢族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低。本研究嘗試從英語學習策略的角度研究這個問題,探討與漢族學生相比較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使用英語學習策略時表現出的基本特征及差異,以期能更好地指導實際英語教學。本研究采用分類分層抽樣團體測量的方法在貴州各主要高校非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一、調查結果
本研究發放SILL(英語學習策略)量表420份,回收400份,除去無效量表17份,實得有效量表383份。其中貴州大學學生73名,貴州財經學院68名,貴州師范大學81名,貴州民族學院94名,貴陽中醫學院67名,共383名;其中少數民族176名(苗族56名、布依族38名、侗族27名、土家族19名、仡佬族11名、壯族9名、穿青族7名、蒙古族6名、滿族3名),漢族207名。表1是兩組被試基本情況的描述性分析。
按照Oxford提出的測量標準,每種策略平均值的大小表示了被試使用該策略的頻率,具體標準分為五個等級,分別如下:平均值在1.0-1.4之間表示“從不使用該策略”;平均值在1.5-2.4之間表示“很少使用該策略”;2.5-3.4之間表示“有時使用該策略”;3.5-4.4之間表示“經常使用該策略”;3.5-5.0之間表示“總是使用該策略”。
兩組被試使用各項策略及總策略的頻率均在2.5-3.4之間,說明我省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大學生學英語習策略使用情況都一般,屬中等水平范圍。其中兩組被試元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的使用頻率均較高,而使用頻率最低的都是記憶策略。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大學生組的6種英語學習策略及總策略使用頻率的均值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見表2):兩組被試在補償策略和情感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明顯差異。
二、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
1、學習生活環境改善,民族交流加強縮小了少數民族與漢族大學生間的差距
本研中兩組被試使用元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的頻率都是最高的,這與江曉紅的研究結果是一致。元認知策略的普遍使用表明大學階段的學生為了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能夠在宏觀上積極調控自己的英語學習過程,協調自身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等。積極使用補償策略表明學生能有意識地通過上下文,預測他人目的等手段彌補在理解和運用目的語中知識的欠缺,克服遇到的語言障礙。雖然我省大學生用英語與英語國家人士進行對話交流的機會不多,但是由于人們越來越重視英語學習以及英語測試,學生有可能至少在理論上將應試技巧中使用最普遍的猜測詞義,迂回表達等帶有補償性質的技巧遷移到日常的學習中。
因為缺乏真實的英語交際學習環境以及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記憶”是中國學生最常用的英語學習策略。但是,在本研究中學生使用記憶策略的頻率也偏低。一種可能的原因是,中國學生習慣用背誦生詞書,重復記憶等傳統的記憶方法,而不習慣量表中提到的借助肢體語言或英語的節奏等策略來幫助記憶。
此外,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大學生在記憶、認知、元認知、社會策略和總策略的使用上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說明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記憶、處理英語學習材料的技巧方面以及調控自身的英語學習過程方面都與漢族大學生是沒有差別。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兩組被試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上也沒有明顯的差異(t=0.163,sig=0.870)。總體看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策略形成和使用上與漢族大學生基本無明顯區別。這說明經過國家和地方多年的投入和幫助少數民族的生活學習環境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就貴州地區的在校大學生而言,民族間的差距已大大縮小,這應主要歸因于民族間交流的加強,民族地區經濟的大發展和民族關系的和諧。另外,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本次調查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并不都是貴州地區的少數民族還有部分外省來就讀的少數民族學生也可能是調查結果與以往研究不一致的原因。
2、民族文化特色形成的差異
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大學生在情感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明顯差異,這與姚瑛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其中,少數民族大學生使用情感策略的頻率較漢族大學生高,這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比漢族大學生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能較有效地克服在英語學習中的負面情緒和情感障礙(如焦慮、缺乏信心、害怕失敗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與少數民族文化有關,少數民族多能歌善舞,喜歡以歌舞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在這樣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形成了率真、熱情、奔放的在格特點,這也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有可能在無意識中更多地使用情感策略以疏導自己在學習產生的不良情緒。
3、三種語言帶來的困難和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缺乏造成的差異少數民族大學生使用補償策略的頻率明顯較漢族大學生低。這說明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因語言知識不足在語言交際中碰到障礙時,較少地使用猜測等手段來有效地克服這些障礙。在二語學習中,一語正負遷移作用的存在是研究所公認的,而在三語學習中,學習者必然受到一語和二語兩種語言遷移的影響。漢族學生學習英語時只有兩種文化沖突,而少數民族學生則要面對三種文化沖突,也就是說,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理解英語的過程中,要多受一種語言的干擾。另外,與以前相比雖然少數民族地區的英語學習條件有所改善,但總的來說學生們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客觀條件仍然有限,缺乏練習英語的機會和英語學習環境在極有可能影響和制約少數民族大學生大膽使用猜測等補償策略來達到順利交際和解決語言困難等問題。
三、教學啟示
1、系統科學地針對性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策略地培訓
本研究中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基本無明顯的差異,表明兩者在英語學習方法上的差異已日漸縮小。但總地來看貴州大學生使用學習策略的頻率并不高,學習策略和學習技巧地使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點制定科學系統的培訓計劃,如,訓練學生用聯想等方式背單詞等。
2、充分利用和借鑒各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多較漢族更奔放、熱情因而總體上更能與人交流,也更能疏導自己的情緒,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觀念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克服自卑等不良學習情緒,加強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自文化中與生俱來的優勢。
篇3
關鍵詞:大學生第二專業學生學習;倦怠;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學習倦怠的概念起最早源于職業倦怠,目前國內外尚未有統一定義,國內相關研究起步晚,研究方向較為單一。Schaufeli等(2002)提出學習倦怠是指由于過度的學習需求而使學生產生情緒耗竭、疏離學業、成就感低落;連榕等人(2005)提出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是學生焦慮、低自尊、疲乏等消極學習心理的表現,反映了學生的負面學習態度。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為學生設置“雙學位?雙專業”教育模式,旨在為社會主義市場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級人才。但大學生在選擇第二專業的同時意味著要面對更加繁重的課業與學習壓力,導致部分學生學習產生倦怠甚至影響了自己本專業的學習和生活方面。本研究以貴州省第二專業學生的學習倦怠為研究對象,一方面可以擴充學習倦怠理論研究,同時為大學的教學與管理提供實踐支持。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本研究以貴州省大學生學習第二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大學二年級、大學三年級、大學四年級三個年級參加雙專業的學生各70人,另隨機選取未參加雙學位的學生90人,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80份,有效回收率93.33%。
2.研究工具
采用連榕等人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調查量表》[1],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量表共20個項目,3 個分量表,包括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5級計分,信效度較好。
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1.貴州省大學生第二專業學生學習倦怠現狀
第二專業學生學習倦怠總體情況高于非第二專業學生。
2.第二專業學生學習倦怠的性別差異分析
第二專業學生學習倦怠在性別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3.第二專業學生學習倦怠的年級差異分析
不同年級的第二專業學生在倦怠總分、行為不當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4.第二專業學生學習倦怠在是否獨生子女的差異分析
有獨生子女的倦怠總計略高于非獨生子女,其他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5.第二專業學生學習倦怠的生活環境的差異分析
城鎮與農村居住的學生學習倦怠在成就感低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
6.第二專業學生學習倦怠的不同主修專業的差異分析
不同主修專業的學生在成就感低因素上具有顯著性差異。
三、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98%以上的第二專業學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學習倦怠,嚴重學習倦怠者占到47.8%。雙專業學生表現出的學習倦怠總體上要比非雙專業學生更嚴重,這說明雙重學業的壓力對學生的學習心態造成了較大的影響[2]。
從第二專業學生的性別差異上看,男生與女生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第二專業的學習不論對男生或是女生都增加了負擔,同時使男女生都產生了學習倦怠。但在成就感低方面男生的分數要高于女生,可能因為男生不論是從個人、家庭還是社會方面都被賦予了更高的期望,傳統觀念中男性更是要負起上養老下養小的責任,所以男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會不斷地自我施壓,即使在取得了一些成績仍然無法獲得太高的成就感。
從年級上來看,不同年級的第二專業學生在行為不當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低年級的學生因為剛步入大學校園不久,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通常都是遵守紀律不做出格的事,不會發生諸如逃課、不寫作業、考試作弊等現象。但隨著年級的升高,不當行為的發生頻率也再提高,高年級學生可能會因為已經完全熟悉了身邊的環境使得注意力轉移到了學習以外的事情上,或是發現現實中的大學與之前自己期待的不同,故產生失望情緒,最終通過不當行為來釋放這種消極情緒,也有因為受不正學風的影響通過學習他人而做出不當行為。
從學生的獨生子女情況看,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學習倦怠上并無顯著性差異,都顯示出較高的學習倦怠,但在情緒低落方面,獨生子女的情緒低落分數要高于非獨生子女。可能因為非獨生子女家中有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他們有傾訴的對象,對自我調節情緒方面有幫助。另外,從第二專業學生的家庭環境看,城鎮居住的學生與農村居住的學生在成就感低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因為農村的孩子許多都將考上大學看作未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唯一途徑,他們在考入大學前多數都是自己所在村鎮學校的佼佼者,而在進入大學以后,一方面接觸到了更多的新鮮與未知事物,這往往會使他們產生自卑情緒,而一旦學習上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就更加讓他們的成就感低落。另外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大,大學文憑漸漸不再那么獨特和令人驕傲,上了大學并不能代表未穩定的收入,這也促使農村出來的孩子們缺乏成就感。
最后,從主修專業上看,不同主修專業間的學習倦怠也存在著顯著性差異[3]。不同專業的課程強度不同,有的專業容易被接受,有的專業由于專業性太強使學習變成了負擔。有許多人學習的專業并不是他們一開始想要讀的那個專業,有可能分數不夠也有可能被學校調劑,使得專業認同感較低,學習的動力機會不足。學生選擇第二專業的目的或因為興趣所致,但更多的是出于就業考慮,希望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就導致主修專業本就學起來比較吃力,現在又加了一個專業,壓力更大了倦怠也就更容易增加了。
綜合以上的研究發現,可以為貴州省的大學教學與管理方面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
參考文獻:
[1]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的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J].心理學報,2005,05:632-636.
篇4
13年鑄就貴州支教志愿者品牌
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來到貴州省晴隆縣開展支教志愿服務,這是團中央向貴州派遣的第一支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13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重視下,共青團貴州省委、省志愿者協會不斷完善機制建設、提高服務地管理能力和強化服務意識,吸引了各大高校的參與。近年來,選擇到貴州開展研究生支教志愿服務的高校連年遞增,從2000年的l所高校增加至2013年的21所,年派遣人數由當年的5人,增加至2013年的152人,服務縣增加至22個縣,實施規模實現了跨越翻番。研究生支教團的志愿者們也用自己的青春活力、執著熱情締造了閃亮的志愿者品牌。
2005年8月,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將支教點選在了德江縣煎茶中學,志愿者們抵達時,全校師生用最高的歡迎禮遇,將他們夾道。8年過去了,中國海洋大學至今已向煎茶中學連續派遣了54名研究生志愿者,有效緩解了該校師資力量特別是高學歷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針對貴州貧困地區特別是偏遠鄉鎮的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的歷史性難題,為給西部基礎教育事業發展輸送一支持續的師資力量,團中央將派遣研究生支教團作為支持貴州教育事業發展的舉措,陸續增加了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派遣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服務點分布于望謨、息烽、鎮寧、遵義、余慶、湄潭、龍里、德江、丹寨、麻江、百里杜鵑景區11個縣(區)的近20所中小學,實施規模排在全國前列,為貴州基礎教育發展輸送了一支持續的高質教學力量。2009年8月,團中央將第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工作會議放在貴州大學舉行,對貴州研究生支教團實施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2013年4月1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鳴明在望謨縣特別看望了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對研究生支教團在我省支教取得的突出成績給予了高度贊揚。
三尺講臺,彰顯青春本色
張路正是2008年到望謨民族中學支教的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如今,他的好多學生都已考上了大學。現就讀于貴州師范大學的楊柳在談起他時,依然心懷感恩:“張路正老師在剛接手我們班時,全班數學成績一塌糊涂,為迅速扭轉這個局面,張老師給同學們贈送課外讀物、制定課內外長期教學方案,引導同學從興趣上感受數學、感知數學,很快我們班的數學成績就取得長足進步。”從那時起,楊柳就立志要像張路正老師一樣,長大做一名教師,做一名志愿者,于是毅然報考了師范院校。
第十五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第八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2010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第十屆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長郎坤在談起自己支教經歷時,總是自豪地說:“支教龍里,三尺講臺書寫無私奉獻;選擇西部,廣闊天地燃燒熱血青春。”自2007年起,武漢理工大學開始向龍里縣派遣研究生支教團,6年來,選拔了37名研究生志愿者奔赴龍里縣各中小學進行支教,志愿者們發揮所長、潛心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其中,第九屆隊員王百雁所執教的政治課及格率在黔南州的統考中由8%上升到78%,獲得了龍里中學教學成果獎;第十屆隊員崔偉所執教高一年級語文科目,期末統考及格率達98%,名列年級前茅;第十一屆隊員夏文釗所教小學五年級英語,及格率由30%提升至80%;第十二屆隊員王晶所教小學英語的及格率更是從60%攀升至100%。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數據記錄了那火熱的青春歲月,凝聚了志愿者們的滴滴汗水,淳淳愛心。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13年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支教志愿者來到貴州這片熱土,用愛心接力建立起跨越兩省,跨越校地的溫情連線,為支教學校注入青春的活力、多元的理念,探索出了落后地區中小學引進高層次教學人才、師資力量的另一路子。
建立“校地合作”,引來豐富資源
2012年8月,劉華、劉徽、屠莉婭等三位來自浙大教育學院的中青年學者,來到湄潭縣為全縣540余名中小學骨干教師進行了12場精彩的培訓講座,這次講座是浙江大學結合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實施的“求是強師工程”的一部分。“求是強師工程”于2007年啟動,每年從浙江研究生支教團支教的湄潭縣求是高級中學、湄潭中學、湄江中學選拔20名左右的優秀教師前往浙江杭州學習交流,迄今已舉辦五期,共組織了79名優秀教師赴杭州培訓學習。
江西師范大學2002年開始向望謨縣派遣研究生支教團,利用附屬中學的優質資源為望謨縣培訓中學骨干教師45人次。望謨民中的張國蕓老師在談起自己赴江西師大附中學接受訓的收獲和感受,十分感動,她說:“江西師大運用自身資源,選派望謨縣中小學教師到江西去進行培訓,使長期在望漠縣支教的老師們能了解省外、教育先進地區的教學理念,參加培訓不僅使我學到了新的教學方法,還使我增長了眼界,開闊了視野。”江西師大與望謨縣在長期的合作中,早已突破“支教”范疇,向多層面的合作與幫扶邁進。2012年5月,江西師大與望謨縣正式簽訂了校地合作協議。
復旦大學在支教的息烽縣出資援建了一所鄉村中學――烏江復旦學校,并將該校納入復旦大學基礎教育聯盟成員,享受每年一個“校長推薦”名額到上海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待遇,從招生上給予支教地息烽縣支持。2013年,烏江復旦學校高三學生陳洪平成功獲得了復旦大學的預錄取資格。
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多年來,與校紅杜鵑愛心社、山東聊城高速公路管理處、美國童心社、華芬基金會等愛心機構建立長久愛心合作關系。成功得到上海大眾、騰訊網等知名企業的資助。通過“安利彩虹計劃”實施“暖心三個一”工程,簽約武漢二航路橋特種工程有限公司,使資助工作逐步項目化。引入總價值近五十余萬元資金、物資,資助家庭困難學生近500余人,為眾多孩子們解決了家庭的后顧之憂。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黔研究志愿者支教團背靠母校、名校的資源,循著“走出去,引進來”的思路,為提升服務地教教育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多方奔走,促成了“校地結對?教學培訓”、“支教效應”等眾多師資培訓團品牌項目,在受援縣(市)、學校與支援高校、高校所在地之間架起了一座座“希望”的橋梁,為服務地留下了一批帶不走的師資,創造了資源運作的新空間。
豐富活動載體,形成獨特支教文化
在龍里城關三小,周一、周三、周五下午上完課,同學們都可以到學校的關愛農民工子女“微笑小屋”參加由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老師組織開展的各種文藝活動、主題活動。而這個時間,也成了負責小屋管理和運作的研究生志愿者姜伯玲最為忙碌和開心的時刻。城關三小“微笑小屋”建成后,武漢理工大學歷屆研究生支教團就輪流接過了小屋的維護運作工作。志愿者們以“小屋”為載體,打造“夢想劇場”、“農民工子女舞蹈隊”、“小雛鷹志愿者服務隊”、“周末龍里文化廣場”、“理工?滴滴GO助學金”、“鄉村校園行”等品牌活動,使城關三小的校園文化一下子活躍起來,成為龍里縣的各種文藝、主題活動邀請參與的常客。
華中師范大學大于2012年加入向貴州派遣研究生支教團的高校隊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博、夏夢媛、陳希三位同學,初到支教學校余慶白泥中學,就開始籌建“七彩小屋”,開設英語興趣班,組織學生開展英語口語互動,農民工子女參加各種文娛興趣活動,形成了白泥中學的一個課外文化陣地。
篇5
關鍵詞:淘汰分流;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005-02
一、淘汰分流機制的必要性
淘汰指去除掉不合乎規格、標準的。研究生淘汰機制指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共同商議、制定和實施碩士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所應該達到的要求與標準,通過系統的手段、措施和方法對研究生進行教育敦促,在研究生教育中形成一定的內生機制,促使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升,最終實現碩士研究生群體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進步。分流是指在畢業與退學之間提供多種方式出路的設計,即不適合做博士的,可以完成碩士學位,碩士答辯通不過的,可以延期,再不行的,學分夠,可給畢業證。從結果來看,研究生淘汰可分為帶有某種改正機會的形成性淘汰(如延期答辯、重修學業等)和終結性淘汰(如取消學籍、取消學位等)兩種類型。我國碩士研究生整體淘汰率偏低,在職研究生因為有全國統考而獲學位比例較低。而國外則有較高的淘汰率。據統計,德國碩士生淘汰率為27%,美國博士生的淘汰率為38%。國外各層次的教學機構的淘汰機制對高水平的人才培養起到重要作用。美國作為當前世界公認擁有最好研究生教育體系的教育大國和強國,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穩居世界第一,美國高校里面健全、完備的淘汰制度對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功不可沒。
二、淘汰分流實施難點
無論國內外,中國和美國,學生淘汰分流后都會面臨很大的損失,不同的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于淘汰分流的具體過程控制較為科學、規范,而且對學生淘汰分流的后續處置措施較為完善,社會上對于淘汰分流的理解度也更為寬容。美國研究生教育淘汰制能夠順利實施,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外,還歸因于一套系統靈活、完備的善后處理制度,這樣就保障了研究生在被一所研究生院淘汰之后還能夠有其他的選擇。國內研究生淘汰難實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淘汰后對研究生負面影響過大,對于淘汰后的出路設計的不多。而且國內研究生正常畢業牽涉到就業、戶口遷移、干部編制等系列問題,一旦不能畢業,對學生就會造成嚴重后果。例如,國內碩士生學制一般2-3年,一旦被淘汰后,再想拿學位證就得再重上一遍,各學校間的課程學分轉換困難。而且現在實施的各種淘汰制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如“末位淘汰制”設置一個固定的淘汰比例就沒有考慮到不同批次學生水平和能力的不同,中期考核制存在著考核內容、目的不明確、拿簡單的考試方式來判斷學生研究能力的問題等。國內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快速發展、規模日益擴大,以及我國改革開發的三十年中經濟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國家層面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提出建立合理淘汰分流制度,但見效甚微。
三、淘汰分流的常用方式
1.末位淘汰。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2004年開始試行。其實質是對課程成績排名靠后的學生做不合格處理,試圖通過引入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來增強學生的競爭壓力。還有的學校在答辯等環節設置末位淘汰,如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此種制度的缺陷在于很難制定一個合理、公平的淘汰率,優點是簡單、易于執行。
2.碩士生、博士生資格考試淘汰。2002年其由南京師范大學率先推行,在研究生課程階段結束時,進行綜合能力測試,以成績來決定學生的下一步走向。筆試、面試相結合是常用方式。北京大學的經濟研究中心也采用此種做法。此種方式屬于過程監控,能較好地降低學生的投入成本,對其質疑的是考核方式科學性差,沒有辦法區分出適合做科研的W生,而且隨意性較大。
3.中期考核淘汰。內容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課程學習成績、必讀文獻閱讀、科研能力、實踐與創新等方面的情況。中期考核補考不合格的碩士研究生作退學處理。延期考核的研究生補考不合格和未參加補考的研究生(含延期考核而未參加補考者),只能參加下一級碩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如再次考核不合格,作退學處理。
4.學位論文淘汰。答辯委員會會因為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達不到畢業水平而直接淘汰該研究生,或是由于學位論文中出現過高抄襲率或者竊取他人的成果的違規事實而直接淘汰該研究生。為了避免學校照顧自己學生的狀況,教育部增大了學位論文的抽檢率和盲審來改進論文質量。
5.其他形式。比如規定學習年限,超出年限未能完成學業則予以淘汰。如南開大學從2006年到2009年通過學制淘汰的方式淘汰了168名博士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對2002級的30名超過修讀年限的博士生做出了退學的決定。
國內的學者對此進行了較多研究。陳工等以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對國外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進行梳理、分析,從中找尋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借鑒與啟示,其中談到了導師組、學位制年限、學位論文答辯控制等多個環節,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戚蕊等從培養模式落后、現有的方法及措施弊端日益顯露、導師、學校和社會支持淘汰制的實施三個方面探討淘汰制改革的必要性。如張良等提出了發展中淘汰構想。通過發展中淘汰,引導博士研究生培養自我管理意識與自主選擇能力,以達到提高培養質量的目的。最后指出實施發展中淘汰需要注意的問題。劉翠瓊等從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實施以來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進一步完善中期考核的措施,并就中期考核修訂辦法實施的初步效果進行了評價。
四、結論
我國研究生淘汰分流制尚未有效實施,相比于美國,我國高校科研院所現在實施的措施重點放在研究生入學、學習過程中的某個具體環節的較多,但是尚未形成科學、系統的流程,尤其淘汰分流后的善后措施匱乏,使得研究生終止學業后獨自承擔嚴重后果,而這種后果的嚴重性又使得相關人在做出決策時慎之又慎,實際上多是以更寬松的標準來放行。結果是研究生培養質量受到不良影響。綜上所述,系統的、具體的總結、梳理美國高校的具體學科的淘汰做法,對比我國高校(我校)現在的現實情況,會對研究生淘汰制的實施有較好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紀瑛,郭.美國研究生對中國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觀察和評價[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2):70-75.
[2]張良,鄔小撐.發展中淘汰:高校博士研究生淘汰制的構想[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1):59-61.
[3]陳工,馬瞬,吳順芳.對國外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的認識與思考――基于廈門大學海歸教師座談會與問卷的調研[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45-49.
[4]劉翠瓊,常新華.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0):29-30.
[5]戚蕊,馬桂敏,曹貴平,姜爾林.高校研究生淘汰制改革之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4,(2):90-92.
[6]閻江洪,楊竹,于超.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4,(10):216-218.
[7]方志剛,代玉石,李晶等.美國博士生流失率與淘汰制度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82-89
篇6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理事長)
@ 黃天丞(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
實現大學畢業生的精準就業,要靠學校、個人、用人單位三方的精準發力來保障。一是學校就業指導要精準。在就業信息、組織企業入校等工作中要契合學校學科特點、人才培養定位、人文氛圍等特質;在簡歷設計指導、困難學生幫扶中要實現“個性化”“一對一”;后續的信息報送、歸檔環節要及時挖掘經驗、總結不足。二是個人目標定位要精準。無論是在人生的價值追求、人生理想方面,還是個人的抗壓、耐挫能力,以及對職業發展、生活環境、薪酬保障的期望等方面,畢業生都要保持自己清晰、堅定的認知。三是單位選人、用人要精準。在前期的入校宣講、簡歷篩選、筆試面試等環節,要結合不同崗位的人才需求標準來分別確定考核要素。
@李洪波(江蘇大學副校長):
應按照 “摸底建庫、分類引導、資源協同、精準施策”的思路,推進精準就業:摸底建庫,即了解每一位學生在就業中的需求和痛點并分類,安排專人跟進各類學生的就業進展狀況;分類引導,即對學生不實際、不合理的就業規劃進行調整,對政策有導向、學校有資源的就業去向重點引導;整合資源,即對學生的重點流向區域和單位強化合作,對升學、出國等主要發展類型專設平臺,建設常態化運行的就業工作站、就業基地、指導機構等;精準施策,即通過資源平臺的保障功能,為考編、考研學生重點提供專項培訓,為出國留學生重點提供信息指導,為就業困難生重點提供實習實踐或校友返校招聘信息,為一般學生提供重點意愿流向地的專場招聘和意愿單位的企業專場宣講活動,為精英學生提供優生優培平臺和重點推薦機會。
@ 韋小強(廣西大學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
大學生就業一定要“慌”!首先,有利于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目標設定的前置。在學校,大學生能通過教師的引導,樹立合理的就業理想,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其次,能催發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完善。讓他們意識到就業的嚴峻性以及自己的未來使命和社會角色,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化“被動”為“主動”。再次,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行動。因為“慌”,學生能認真分析傳統就業崗位的限制以及未來的機會,學會從交叉學科、交叉專業、交叉領域中吸收新知識、培養新技能,走出自己的一條創新之路。最后,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 余穎(貴州大學陽明學院黨委書記):
大學生就業說難,可能難在留在北上廣深,難在當金領、高級白領,難在薪資優厚、工作環境安逸。說不難,是因為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沖刺期,需要大量的人才補足短板。發達與落后、富裕與貧困之間存在的鴻溝,需要人才用自己的成果、智慧一點點填平。就業,其實是在社會中尋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與其削尖腦袋一心只往一線城市鉆,不如想想怎樣挖掘21世紀的“鉆石礦”―大數據。大數據新業態代表的創新理念與傳統行業長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碰撞產生的火花,為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融合發展,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點亮了光明的未來。
@封林(三峽大學學生處處長):
推進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精準改革,高校就業和教學部門應定期開展社會人力資源需求形勢和大學生就業情況大數據統計分析工作,及時調整相關專業招生計劃和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推進職業規劃與就業咨詢精準服務,高校應加強建設“專業化”的職業規劃咨詢教師隊伍,在保障傳統“大水漫灌式”團體就業指導有效開展前提下,幫助大學生結合個人職業素養和國家發展需求,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并培養必要的求職技能,對畢業生提供更加有效的“一對一滴灌式”職業規劃與就業咨詢精準服務。推進學生需求與就業信息精準對接,高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學生需求與就業信息的精準對接。
篇7
【關鍵詞】省名大學;重點大學;社會影響;專業評價視角下;分析
我國現行34個省級行政區(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中,以省級行政區名(以下統稱省名)直接命名的大學(以下統稱省名大學)共有29所,鑒于管理體制不同將港澳臺地區的3所除外,本文討論范圍內的共有26所省名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河南大學、山西大學、江蘇大學、云南大學、河北大學、黑龍江大學、安徽大學、貴州大學、遼寧大學、湖北大學、海南大學、青海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上海大學,廣西大學、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大學。省名大學都是教育部屬或省屬的重點大學(其中國家“211”工程20所、“985”工程8所、教育部與省級政府“省部共建大學”20所),在國家和地區教育事業發展乃至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社會影響是指在各種社會力量作用下,個人在認知、印象、態度、情緒、信念和行為等方面發生變化的現象。大學是復雜專業的社會單位組織,在其社會影響中發生作用的社會力量,雖然來源廣泛,作用方式多樣,但主要渠道還應是權威專家的專業評價。
近些年來,國內專門進行大學研究評價的組織和人員不少,整體上歷史長、成果多、影響大的首推武書連團隊,其以“學科歸一”為理論基礎,實現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直接比較,主要特點是以國家《高等教育法》為依據、全部使用公開數據、指標體系透明清晰、任何機構和個人均可重復,20多年逐步完善,日趨客觀科學。中國校友會網團隊、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邱均平等)團隊,近10年來持續研究,也都有了較為系統的評價理念、標準、指標體系及方法。各家在各類期刊、出版物、網站發表的成果,都是重要的社會影響因素,本文基于這些權威專業評價視角下,對省名大學的社會影響作淺顯分析。
一、綜合實力:教學科研綜合實力強,總體排名高
(一)綜合實力強。武書連《2012中國大學評價》的綜合實力排名,考慮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范圍涉及705所普通本科高校(不含2006年后升本的),大體可認為是全國普通高校共2138所中的前705名。省名大學總體上在武書連評價的綜合及大類排名中高居前列,基本是排名越前相對比重越大,社會科學整體上略強于自然科學。在其《2012中國大學總排名》中,最低的2所(、青海大學)分別在400名和300名左右,24所達92%的進入前200名,高于總比(200所與總數705所比值,下文未注明的均為具體數與評價范圍內本類項總數比值)230%,其中進入前100名的有17所(名次:浙江1、北京2、四川9、吉林12、山東13、天津20、重慶26、湖南32、上海41、河南66、山西70、江蘇72、云南79、河北80、黑龍江91、廣西92、安徽100)達65%,高于總比365%,推算到全國普通高校來比較則分別高于各總比8倍、12倍以上。在其《2012中國大學自然科學排名》(664所開設)中,24所達92%的在前40%,其中前30%的20所、20%的18所、10%的9所、5%的8所(浙江、北京、四川、山東、吉林、天津、重慶、湖南大學)、2%的5所,分別達77%、69%、35%、31%、19%,分別高于各總比160%、245%、250%、520%、850%;在其《2012中國大學社會科學排名》(701所開設)中,進入前30%的24所、20%的20所、10%的14所、5%的10所(北京、浙江、山東、吉林、四川、重慶、湖南、山西、黑龍江、上海大學)、2%的4所,分別達92%、77%、54%、38%、15%,分別高于各總比205%、285%、440%、660%、650%。
(二)主干學科實力突出。省名大學學科門類及專業設置較全,目前在12個學科門中開設最少的7個有2所、全設的4所,開設9個以上的23所達88%。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等6個主干學科門(青海大學未設法學),在武書連2012排名中總體很高,在前20%的分別有17所達65%、18所達72%、18所達70%、20所達77%、15所達58%、17所達65%,分別高于各總比225%、260%、250%、285%、190%、225%,其中前5%的分別達23%、24%、23%、19%、31%、31%,涉及12所(北京、浙江、山東、吉林、四川、湖南、重慶、黑龍江、山西、河南、天津、上海大學),分別高于各總比360%、380%、360%、280%、515%、515%,其中理學、文學進入前2%的都有4所均達15%、高于總比650%。
(三)頂尖本科專業多。武書連2012《中國大學各本科專業A++級學校名單》中,含有12個學科門的200多個專業,其中省名大學擁有排名前2%的“A++級”頂尖專業達到105個,一些基礎和主干專業還出現數所省名大學同時占據,共分布在13所(北京、浙江、吉林、天津、四川、山東、重慶、上海、黑龍江、江蘇、河南大學)中,平均到每所超過了11個。
二、科研水平:科研規模及比重大,整體水平高
(一)科研比重大。高校在教學和科研主要功能發揮中,多數是以教學為主的,但省名大學總體上科學研究比重很大。武書連2012大學評價,將高校按科研規模(得分降序排列)劃分為研究型(占5%,學術水平最高、科研成果最多、培養眾多研究生)、研究教學型(占15%,學術水平和科研成果僅次于研究型、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并重)、教學研究型(占25%,教學為主、科研為輔、以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教學為主)、教學型(占55%,本科生教學為主),省名大學中上述各型數量依次為8所(浙江、北京、四川、山東、吉林、天津、重慶、湖南)、10所(上海、山西、河北、黑龍江、河南、江蘇、云南、廣西、安徽、新疆)、7所、1所,研究教學型以上和研究型分別達69%、31%,分別高于各總比245%、520%。
(二)研究生辦學層次及質量高。省名大學基本是在國內最早開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目前研究生辦學除大學碩士層次(已列入2008-2015擬立項建設博士學位授權規劃)外,25所達96%的有博士層次和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其中24所達92%的博士學位授權都有不少一級學科(平均超20個)。研究生教育質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水平,省名大學在武書連《2011中國大學研究生院總評價》(479所)中,有20所(浙江、北京、四川、吉林、山東、天津、重慶、湖南、上海、山西、云南、江蘇、河南、河北、廣西、安徽、黑龍江、新疆、湖北、遼寧大學)達77%的在前30%,其中14所達54%的在前20%、9所達35%的在前10%,分別高于各總比160%、170%、250%;在邱均平等《2012-2013年中國研究生教育高校競爭力排行榜》中,16所達62%的入選前100名,高于總比200%。
(三)獲得重大科技獎勵多。獲得科技獎勵情況是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武書連《2011中國大學評價》公布了2004年-2010年間全國高校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最高的5項)情況,省名大學共有12所達46%的進入100強(名次:北京1、浙江3、吉林12、四川14、山東16、天津23、湖南29、重慶30、山西54、江蘇71、黑龍江76、云南86名),其中8所達31%的進入了前30名,分別高于各總比230%、620%;有18所達69%的進入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獎前100名(名次:北京1、浙江10、山東14、吉林15、四川20、黑龍江25、山西26、云南33、上海38、河北44、遼寧44、湖北47、湖南53、安徽53、河南56、重慶72、寧夏81、新疆82名),高于總比385%。
三、師生素質:教師水平及績效高,新生和畢業生質量高
(一)教師水平高。教師水平是指學校從事學術研究活動的全體人員的平均學術水平,在武書連《2012中國大學教師水平排名》(不含青海)中,省名大學進入前200名的有20所達80%,高于總比185%,其中進入前20%的15所(浙江、北京、天津、四川、山東、湖南、吉林、重慶、上海、山西、河北、江蘇、云南、安徽、黑龍江大學)為60%,高于總比200%。
(二)教師績效高。在武書連《2012中國大學教師績效排名》中,省名大學有25所達96%的在前300名內,其中進入前200名的20所達77%、前20%的14所(北京、浙江、天津、四川、湖南、山東、重慶、吉林、上海、云南、江蘇、安徽、山西、河北大學)達54%,分別高于各總比175%、170%。
(三)新生質量高。省名大學本科招生都在一批次且多數僅一批次,在武書連《2012中國大學新生質量排名》(不含大學)中,25所全部在前40%,其中在前30%的23所達92%、20%的12所達48%、10%的8所達32%、5%的4所達16%、2%的3所達12%,分別高于各總比200%、140%、220%、220%、500%。
(四)畢業生質量高。省名大學在武書連《2012中國大學畢業生質量排名》(不含大學)中,最低的2所分別在前40%-50%、30%-40%,進入前30%的23所達92%、20%的13所達52%、10%的9所達36%、5%的6所達24%、2%的3所達12%,分別高于各總比205%、160%、260%、380%、500%。
四、業界地位:龍頭和中心地位明顯,輻射帶動作用大
(一)省內龍頭地位突出。邱均平等、中國校友會網的綜合排名還考慮聲譽因素,省名大學在邱均平等《2012-2013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有25所(不含湖北)占96%的位列131所重點大學,高于總(741所非民辦本科)比440%;在中國校友會網《2012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全部在600強的156名前,高于總(600強)比285%,其中進入前100名的18所達69%,高于總比305%。綜合武書連、邱均平等、中國校友會網3家大學評價結果,省名大學排名在本省域內全部高校中均為第1位的有15所達58%(其中部屬6所、省屬9所),第2位的有4所,2家評價為第1位的1所,上述共20所達77%。
(二)國內一流大學分量重。一流大學是各方面俱佳的全國高校的龍頭,省名大學在武書連、邱均平等、中國校友會網2012年確定的國內一流大學(19所、26所、30所)中,分別有3所、6所、6所(北京、浙江、天津大學被3家確定,2家另增四川、吉林、山東大學),分別占省名大學總數的12%、23%、23%,分別高于各總比340%、555%、360%,推算到全部普通高校比較則分別高于各總比12倍以上。
(三)重點及優勢學科輻射作用大。都有大量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都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各類國家級研究中心(基地),22所(除河南、湖北、青海、大學外)占85%的擁有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培育學科(北京、浙江大學總量列全國高校最前),在省域內甚至全國都處于教學科研的中心或領頭地位。有的省份部屬重點高校較多,省名大學雖然綜合排名不在最前,但在省屬高校中仍居首位(如上海、湖北大學等),或不少學科門類專業優勢突出(如江蘇大學的工學、黑龍江大學的文學、法學、哲學等),居省內甚至國內前列,具有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五、杰出校友:量大面廣示范性強,社會關注度高
各省名大學以畢業生為主體的校友數量很大,分布面很廣,且多屬社會精英階層,長期以來以多種方式和形式在廣大范圍傳遞著海量的母校信息。其中有杰出成就的很多,中國校友會網選取“政界精英(現任正部級以上)、兩院院士、杰出人文社科學家、億萬富豪”四項指標綜合,公布的《2012中國大學杰出校友排行榜100強》中,省名大學有19所(名次:北京1、浙江6、吉林7、山東13、四川16、天津28、重慶39、湖南40、遼寧40、黑龍江46、河南55、新疆55、安徽61、云南67、河北74、上海85、湖北94、內蒙古96、山西96)達73%,是全部普通高校入選率的15倍,19所共計1206人,平均每校超過63人(最少的7人),以其為代表的杰出校友群體,會產生極大的示范效應,從而引起更多的社會關注,甚至產生一些行為趨向,尤其是在每年以千萬人計的高考考生及其家庭社會關系中的有關群體更顯強烈。
盡管權威專業評價是大學社會影響的主要力量來源渠道,但是現實中還是有不少人對此注意不夠,或者缺乏信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各類專業評價還須不斷完善,力求更加客觀、科學、公正,另外大學本身是復雜事物,類別結構特點差別較大,用統一的標準方法來全面準確地量化評價較難,實際社會影響中還有歷史、政治、經濟及基本建設、社區特色、社會心理、習慣思維等多個方面的因素,擬專作分析,此不贅述。
總之,權威專業評價視角下的省名大學,總體上綜合實力強,龍頭帶動作用大,是一省甚至全國的標志,社會影響重大深遠。但是也應看到,省名大學之間發展還很不平衡,有些教學科研水平還不夠高。重視權威專業評價的作用,不斷完善措施,全面增強以提高教學科研整體水平為主體的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在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所有省名大學還應堅持不懈地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全國13所高等院校編寫組,社會心理學(第4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6(2012.3重印)
[2]武書連,挑大學選專業:2012高考志愿填報指南〔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12
[3]邱均平等,中國大學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2-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4]武書連,挑大學選專業:2012考研擇校指南〔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12
[5]中國校友會網研究團隊趙德國等,2012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R〕,http:///paihang/
篇8
關鍵詞:人口紅利;農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
由于少兒人口減少、老年人口增多和人口流出的多重影響,湖北省人口紅利日漸減少并最終消失,勞動力工資上漲、社會養老壓力增大等問題將凸顯。人口紅利的變化會對湖北省的經濟、社會、人口等領域帶來不同程度挑戰,正確認識這些挑戰是制定應對之策,促進湖北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的第一步。
一、人口領域的挑戰
1、勞動力市場將從“無限供給”轉向“供不應求”
人口紅利消失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原先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市場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逐步過渡到供不應求的狀態,這也昭示了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從湖北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趨勢看,2010年之后的勞動力市場開始出現了局部性的勞動力供給緊張,說明湖北勞動力市場開始邁上轉型之路。其中的原因在于湖北省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基本完成,勞動力市場供給逐年減少。根據預測,湖北省的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在2011年達到峰值4408.22萬人,以后會逐年減少;到2020年減少到4194.47萬人,到2040年再減少至3870.91萬人。
2、人口政策面臨著“由緊轉松”的社會訴求和壓力
上個世紀80年代,湖北省人口出生率一直維持在20‰左右;進入90年代,人口出生率開始較快下降,從1990年的21.6‰下降至1999年的11.57‰,整個90年代湖北省人口出生率仍高于10‰;進入2000年之后,人口出生率開始個位數增長,平均維持在9‰左右。從婦女總和生育率指標看,建國初湖北省婦女總和生育率為6.23,70年代初下降到3.24,到1980年又降至2.12,基本達到國際低生育水平標準,2010年達到1.35,已然是超低生育水平標準。
湖北省人口出生率短期內的急劇下降,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我國所實施的以“獨生子女”為特色的嚴格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30后的今天我們面臨著與30年前完全不同的人口形勢,少子化和老齡化成為兩大人口特征,并衍生出諸如人口紅利快速流失、勞動力短缺、未富先老、獨生子女病等很多社會問題。當前,有必要對既有計劃生育政策進行反思,從政策角度提出應對人口紅利流失和人口老齡化的對策,促使湖北省人口健康持續發展,更好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二、經濟領域的挑戰
1、人口老齡化會導致湖北消費市場低迷、內需不振
對于人口年齡結構與消費之間的關系,主流觀點認為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會對消費結構、消費水平產生影響,王金營等(2006)人的研究表明,人口撫養系數的提高特別是老齡化程度提高的影響,使得人均收入提高所帶來的的消費水平提高的速度將會減小,老齡化將會降低未來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比率。勞動年齡人口是人口紅利的主要創造者,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逐步減少和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的降低,往往容易帶來消費市場低迷。
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既有較強烈的消費意愿,更有足夠的消費能力支撐;而老年人口靠退休金生活,本身用于醫療和看護的開支占很大比重,能用于市場消費的資金非常有限,學者們一般認為老年人的消費水平相當于老齡年齡人口的70%-80%(李建民,2001)。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勢必會造成社會上整體消費意愿、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對未來養老問題的擔憂會影響人們的消費-儲蓄傾向,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保障水平低的時代背景下,隨著“四二一”家庭①數量的增多,更引發了人們普遍的養老焦慮,增加儲蓄“以防后患”成為人們理性選擇,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儲蓄意愿。儲蓄增多勢必會壓縮人們日常的消費開支,導致消費市場逐步走向低迷。未來湖北省人口紅利會漸漸消失,這意味著整個湖北省的消費市場會不斷低迷,這對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中部崛起是個巨大挑戰。
2、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利于湖北承接外部產業轉移
湖北省地處我國最中央地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也低于東部沿海地區,有條件成為國內外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湖北省也為承接產業轉移做了大量工作,吸引外部資金取得了不俗成績。僅從引進外國資本來看,2012年外商直接投資達到56.66億美元,是2008年的1.75倍。湖北省人口年齡結構快速走向老齡化,勞動年齡人口減少,這帶來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是個不利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國內東部沿海的勞動密集性產業,尤其是服裝、玩具、制鞋等行業已經開始從當地轉移,但是這些行業并沒有轉移到湖北省,有些是跳過湖北直接進入西部地區,有的甚至直接轉戰東南亞。湖北省人口紅利流失帶來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會讓湖北在承接產業轉移的競爭中失分,而現代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又面臨著競爭力不足的困境,這會讓湖北陷入“傳統的未引進來,現代的未長起來”的尷尬境地,對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相當不利。
3、人口紅利趨減會制約湖北經濟可持續增長能力
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已經被眾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事實所證實,最為人所知的是日本、韓國、中國及亞洲四小龍所創造的“東亞奇跡”。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省的經濟發展也較多的得益于逐步釋放出來的人口紅利。湖北省于1992年進入人口紅利期,在1992年之前,GDP年均增速低于10%;但是1992年之后,GDP增速超過了10%,其中1990年代年均增速達到10.55%,進入新世紀第一個10年,湖北省GDP年均增速達到12.92%。可見,人口紅利期的GDP年均增速要遠遠的高于人口負債期的GDP年均增速,并且隨著人口紅利的不斷擴大,GDP增速也逐步加快,這充分證明了人口紅利與GDP增速兩者間的正相關關系。
既然人口紅利是經濟增長的一個推動力量,那么“人口紅利的消失必然會影響到經濟增長”的結論就成了不證自明的真理。2015年,湖北省人口紅利會達到峰值,之后人口紅利會慢慢消失,到2037年轉變成人口負債。在人口紅利逐步消失這段時間,也是湖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轉型的時期,其經濟發展速度會適當回落,這也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但是人口紅利消失與經濟轉型發展相疊加,有可能讓經濟發展速度大幅下滑,從而引發更多經濟社會問題。如何減少人口紅利消失對經濟發展的沖擊,保持合適的經濟增速,是湖北省面對未來30年經濟發展必須解答的問題。
三、社會領域的挑戰
1、人口紅利趨減增大了湖北社會養老難度
湖北省人口紅利消失的過程,也是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過程。2010-2036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從8.9%上升至20.18%,提高了11.2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45個百分點;其中到202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標志著湖北省開始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過程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重視,一是人口老齡化進程中城鄉之間差異明顯,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快于、重于城鎮。根據湖北省老齡辦聯合武漢大學所做的研究報告《湖北人口老齡化現狀、趨勢與對策》顯示,2010―2035年之間,農村老齡化比重始終高于城鎮3―6個百分點。農村人口老齡化將于2016年超過20%,2028年超過30%,達到中、重度老齡化狀態,而城鎮則分別延遲到2022年和2032年,延遲4―6年②。二是高齡老人數量急劇增加。2010年,湖北省80歲以上高齡老人76.49萬人,占65歲以上老人的15.04%;到2020年,高齡老人數量將達到142.01萬人,占65歲以上老人的16.87%;2020年之后,隨著預期壽命的增長和老年人群體的擴大,高齡老人的數量和占比還將繼續提高。老年人的高齡化,將對社會養老、特別是護理問題帶來更大的挑戰和考驗。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提高,整個社會面臨的養老壓力日益加大。一方面,政府的養老開支會大幅增加,政府養老金賬戶可持續性存在較大風險。另一方面,家庭的養老開支會大幅增加。計劃生育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少子化”現象,湖北省的0-14歲少兒人口占比從1982年(三普)時的32.17%下降至2010年的13.19%,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少子化導致了大量“四二一”家庭,未來的大部分家庭將不得不獨自贍養四個老人,家庭的養老開支將大幅上升,這必然會抑制家庭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費,不利于擴大消費市場,這也是老齡社會削弱社會活力的邏輯所在。
2、人口紅利趨減致使湖北出現大量農村空心化③現象
湖北省是人口凈流出省份,2012年,凈流出人口581.11萬人④,且凈流出規模逐年增加。湖北省流出人口中,絕大部分是農村人口,“農民工”是流出人口的主力軍。農村人口大量外流,不可避免的帶來了部分農村的空心化,農村空巢家庭大量出現,農田荒蕪,農宅空置,農村凋蔽,部分農村因此而走向消亡(陳池波等,2013)。從統計數據看,1990年,湖北省共有村民委員會32765個,到2000年減少至32400個,2010年再減少至26018個,20年的時間累積減少6747個村民委員會,平均每年減少300多個村民委員會。這其中有村合并的因素,但主因還是農村人口大量外出導致農村空心化,并最終讓這些村落消亡。
2012年,湖北省城鎮化率達到53.5%,未來城鎮化率提升的空間還很大,假設城鎮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則意味著還要有超過500萬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中來,這必然會進一步加劇農村空心化和農村消亡。農村地區人口紅利流失地,因人口紅利流失而呈現的農村空心化現象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個巨大的挑戰,加快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村人口集中化居住將成為必然的發展方向。
貴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人口紅利概念界定及其測算方法”(基金編號:研人文2013041)。
參考文獻:
[1]王金營、付秀彬:考慮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中國消費函數計量分析――兼論中國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2]李建民:老年人消費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及我國老年人消費需求增長預測[J],人口與經濟,2001年第5期。
[3]馮飛等: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階段與基本特征,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10月17日。
注解:
①“四二一”家庭指的是夫妻兩人,上面有四個老人,下面有一個孩子的家庭,2個人供養5個人的家庭。
②《湖北人口老齡化現狀、趨勢與對策》中人口老齡化采用的60歲以上人口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