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閱讀范文
時間:2023-03-16 06:38: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美散文閱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審美內容輸出概念化。在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中,審美內容輸出概念化是教學中審美困境的一種體現,這種概念化主要體現在教師沒有認識到散文閱讀教學與散文閱讀之間的本質區別,通過一些教學操作,破壞了學生的天然審美行為。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就會采用一種泛讀體驗與音樂情景滲透的方法,而到了九十年代,教學中注重情感教育,因此在學習《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時,在教學中就大興愛國主義教育,而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教育心理論盛行,教學中又開始將本體認知的審美理論介入課堂。
2.審美與歷史文化脫離。在進行高中Z文散文閱讀教學時,審美與歷史文化脫離,是散文閱讀教學審美困境的一種體現,在這里筆者所指的歷史并不是散文創作的歷史背景,事實上在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在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滲透作者歷史創作背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創建了散文審美的歷史語境,因為散文教學與普通的議論文和記敘文有著本質的不同,散文自身的社會性并不明顯。
3.審美驅動內在封閉。所謂審美驅動內在封閉就是指,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教學目標來引導學生的審美方向,但是從學生的真實審美閱讀出發,有時會與教學訴求不吻合,這時學生就會出現審美驅動內在封閉,也可以稱之為是審美內在驅動對立,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是學生在教學任務的限制下去領會某種審美類型,另外一種是將知識點傳授與審美活動混為一談,換而言之,學生對于散文的理解僅限于語言以及文體,但是沒有真正的理解散文的社會性。
二、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審美困境的突破
1.消除主體依附關系,重建審美內容。消除主體依附關系并不是要打破教學預設,因此任何一種課堂都存在教學范式,我們只要不用教學范式限制學生的思維,就不會影響學生的審美判斷。因此在教學中僅僅依靠教師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這樣才能擺脫以往教學中主體的依附關系。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一課時,在以往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離不開情感主題,即生活寄托,山河破碎之情,但是卻忽略了對散文細節美感的體會,為此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意境出發,代替以往的主題教學。如《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教師就可以從“看”的視角出發,讓學生理解“荷塘”與“月色”的神韻與質感,在自然景物布局之中,體會文本世界的溫馨,這就是散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體現。
2.介入歷史因素,重建審美標準。在散文閱讀教學中介入歷史因素不但可以拓展學生審美閱讀的深度與廣度,同時還可以通過歷史變量,重建歷史標準。例如在學習《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在八十年代,教學美學鑒賞注重的是,“仁政”這一科學審美觀,但是到了如今,審美教學則更加突出的是民主思想,美學內容并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大家對于歷史的衡量尺度出現了變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若是沒有介入歷史因素,就可能會出現審美對立的現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自由的在歷史點中穿梭,進而獲得審美演變與突變性的思考,從而更好的去理解散文,這是審美困境的一種突破。
篇2
一、散文審美性閱讀的概念和本質
所謂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是指:在中學語文散文體裁的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散文的審美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結構特征,把握審美實踐的特點,進行教學策略選擇和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順利進行審美心理結構的建構與積淀,從而促進學生的智力心理結構和倫理心理結構的相應發展。
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要重視對精神方面的提升,不但要完成基本的閱讀教學任務,更是要讓學生的心理受到熏陶,要引導學生在鑒賞散文的過程中智力與心理共同提升。因此,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本質是對學生心理的提升,側重于散文的內在美和精神美。
二、在接受美學理念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進行鑒賞
接受美學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理念,其認為文學作品必須要經過讀者的閱讀和品鑒才是完整的作品,否則只能算是半成品。接受美學提出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自我的意識,要在文章的“空白處”與作者進行思維上的交流,同時衍生出第二文本。在此過程中,學生才能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鑒賞,才能達到審美性閱讀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我不是個好兒子》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并在腦海中建立直觀具體的形象。此時,教師需要學生進一步去感悟文章、鑒賞文章,要對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悟,同時與作者進行思維上的交流。
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是個好兒子,同時也讓學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列舉生活中瑣事的原因。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仿佛立足于作者描繪的情境中,通過觀察母親的神態、動作去感受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此時,學生仿佛看到了那時的作者,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沉重與傷感。
在學生鑒賞與分析文章的時候,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認知,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去理解和賞析。部分學生反復揣摩文中這樣一句話:“母親每一次都高高興興來,每一次都生了氣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過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夢著過她。”結合全文,學生認識到作者前后思想的矛盾,以此領悟了作者對自己行為的悔恨,由此才生出自己不是個好兒子的想法。
此時,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結合個人的見解進行分析,以此產生第二文本,幫助學生更好的賞析整篇文章。隨著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學生才能理解作者的感情,才能在賞析文章的過程中陶冶自身的心靈,使學生的智力與情感因素同時得以提升,達到審美性閱讀教學的目的。
三、品位散文的“美”
散文是重要的文學體裁之一,始終在文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散文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其重要性并且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自身擁有內涵美。
首先,散文具有自由美,形散而神不散就有力體現了散文的這一大特點。具體地說,散文的形式是自由的,它不受到其他文體的限制,在表現手法、構思立意等方面都給予作者足夠的自由。其次,散文具有內在的精神美。從表面來看,作者通過散文描寫細致的風景或者生活中的瑣事,但其內在卻蘊含著充分的情感。散文的作者不局限于描寫景色、人物或者故事,而是將內在的情感與精神寄托于此,讓散文充滿了值得深究的內在美。
在審美性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看破散文的表面,要對散文具有的“美”進行鑒賞,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達到審美性教學的目的。以《都江堰》這篇課文為例,教師不但要讓學生逐步掌握文章中豐富的語言和詞匯以及精美的修辭手法,更重要的是去探析文章深層次的美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透過風景的描寫去感受作者表達的感情,要在作者看似隨意的描寫中領悟作者的思想。學生在深層次的鑒賞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幫助學生跟隨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去賞析都江堰的美,同時形成相應的思想與情感。基于此,學生的情感和意識就能夠得到梳理,就能夠達到審美性教學的目的。
四、引導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提升
教師要開展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就應該引導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提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散文的結構、內容和情感進行交流,讓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賞析。
篇3
一、縱覽全文,尋找散文的線索
如果把散文比作精美的珍珠項鏈,那么線索對于散文來說就是那一根把一顆顆珠子串連起來的細繩。閱讀散文要緊緊抓住這條“繩”,順藤摸瓜,弄清它安排組織材料的規律,從而沿著這條“繩”去分析文章的一個一個材料(珍珠)內容,明了材料間的關系,進而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及其選材組材的意圖。
①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
②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③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朱自清《背影》)
提問:所選文段的線索是什么?
思考:線索是四次出現的“背影”一詞。“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方法:敘事的線索一般有以下幾種:
1.以具體的事物為線索。如《背影》。
2.以中心事件為線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圍繞它來寫一些相關的事。如《月跡》,全文以“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為線索,將幾個孩童中秋夜追尋月亮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層次分明地組織在一起。
3.以感情為線索。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以“我”對童年生活的向往和留戀之情為線索,將在“百草園”中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跟閏土的父親學捕鳥等自由歡樂的趣事,與在“三味書屋”里行禮拜師、提問遭怒等單調枯燥的往事,有機地組織成一個整體,使我們從中認識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及封建教育扼殺兒童天性的弊端。
4.以時間順序為線索或者以地點變換的順序為線索。如寫景記游、參觀訪問,文章一般用時間順序或地點變化順序作線索。
二、仔細品味,鑒賞散文的語言
相對來說,散文語言更優美、暢達,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同時也更為凝練、干凈,富有哲理。因此,閱讀散文時,面對精美的文段、篇章,我們要通過大聲誦讀乃至記憶來感受散文的語言美,通過分析鑒賞散文精美、雋永的語句來感受作品精微的思想和巨大的語言表現力,以豐富我們自身的恰當地表情達意的語言技巧。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提問:這幾段文字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思考:用優美的語言,寫出了春天特有的如詩如畫般的意境,十分具體、形象、鮮明。多用形容性的詞語、多用短促的句式、多用對偶、排比和比喻,音節輕快、悅耳。我們可以在誦讀那“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熱鬧、杏花的如霞似錦、梨花的素淡皎潔,領略到由濃到淡的色彩變化過程,并感受到《春》一文在藝術形式上的優美。
方法:
準確地理解一些重要語句,可以幫助我們準確而深入地把握散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觀點和態度。
1.品味具體形象性語言。具體形象性語句主要指那些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借代等修辭手法的語句,還包括含有形象生動的形容詞、動詞、名詞的語句以及含有意蘊豐富的詞語的語句,準確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直接影響到文章主旨的把握。例如,上面選的《春》中的語段。
篇4
一、品讀:培養文學語感
葉圣陶曾言:“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教學現當代散文時,引導學生細讀深品簡潔、精美、意蘊豐富的散文語言,是訓練學生語感的最佳途徑。因為優秀的散文是以語言的精粹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取勝的。如鑒賞《江南的冬景》,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學生就能充分感知其語言文字中所蘊含著的種種說不盡道不完的意趣。當然,引導學生品鑒此文時,沒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是要引導學生抓住這篇散文的關鍵處、精要處反復品讀,力求一課一得,長期訓練,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文學語感。比如,(1)抓住幾個精彩的畫面進行品讀,體味作者描繪的各幅畫面的情致與韻味:A曝背談天圖;B午后郊游圖;C寒春暮雪圖;D江南雪景圖;E旱冬閑步圖等;(2)抓住某個語言優美動人的文段進行品讀,體味作者賦予江南冬天植被勃勃生機的表達技巧。
二、品讀:積累文學語言
散文是典型的語言藝術。散文的語言是最能反映作者“言為心聲”的創作個性。不僅如此,較之于戲劇、小說等,散文的語言更加凝練精美。況且,每位作家都有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比如,老舍散文的語言以純樸自然、情感真摯著稱,如《想北平》;朱自清散文的語言以筆觸細膩、清新歐化著稱,如《荷塘月色》;余光中散文的語言以文言文、口語和歐化句式互相穿插、連貫自如著稱,比如《聽聽那冷雨》等。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為例,其語言極具跳躍動蕩的思維美和非凡奇特的想象美。這是因為作者用“他那具有濃郁詩人氣質筆觸又摻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種詩的意境和蘊蓄的力量”的緣故。朱自清在其《荷塘月色》中,最為人稱道的語言莫過于用“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比喻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以小提琴上“奏著的名曲”比喻“光與影”。這種兼用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于一體的表現手法,體現了作者駕馭文字的高超技藝。高中學生正處于語言積累的關鍵時期,閱讀、誦讀、鑒賞、品味、背誦、記憶現當代散文中的優美語言,不僅可以遨游于散文語言藝術的天空之中,激發奇特的想象與聯想,兼采眾家散文語言之長,有效積累文學語言,還可以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文學素養。
三、品讀:接受美的熏陶
法國雕塑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現當代散文作品中,美學因素可謂比比皆是。在引導學生品讀諸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等現當代散文時,如果我們能充分調動其審美經驗,以美學藝術的眼光去發現文本中的美、去欣賞文本中的美、去品味文本中的美,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美的情感、美的心靈融入具有語言美、音樂美、形象美、畫面美、意境美、情感美等諸多美學特質的散文之中,學生定能在品讀過程中情思奔涌、激情洋溢,定能受到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畫面、美的意境的文章熏陶,繼之達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審美境界。
篇5
【關鍵詞】促進;動態;生成;構建;散文;精彩課堂
構建和諧、愉快、動態、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是每個語文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心愿。因為在和諧、快樂、動態、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中,學生即能夠輕松愉快學到知識,又能夠受到美麗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氛圍的熏陶。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構建和諧、愉快、富有動態的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呢?
一、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為良好的開端可以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精美的散文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對將要品味的精美的散文文本的學習熱情。那么,如何才能創設語文散文課堂教學的良好開端呢?實踐證明:用音樂導入語文散文課堂教學,可以達到上述目的。
因為,音樂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聽覺等器官,激活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還有助于觸發學生學習語文散文的興奮點,激發學生寫作散文的靈感與想象力,點燃學生多維思考的火花。所以,用音樂來渲染語文散文教學的課前情境,更容易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愉悅的語文散文教學情境中,提高學生對詩意般精美的散文的感悟和審美體驗,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領會,增強散文文本中所蘊含的美的因素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功能,進而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比如,教學周敦頤的《愛蓮說》時,當同學們愉悅地欣賞了賈鵬芳的二胡名曲《睡蓮》后,就非常自覺地、抑揚頓挫地吟誦起了周敦頤的《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期間,有的同學一邊朗讀一邊聯系文末的注釋翻譯課文,有的同學一邊誦讀一邊查閱與《愛蓮說》相關的輔導資料,有的同學邊朗誦邊寫寫畫畫……就這樣,我只是通過賈鵬芳一首優美的二胡獨奏就把學生的思緒從課外的散漫中很快地吸引到對經典美文《愛蓮說》“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之“花之君子”之美的審美品鑒中了。如此,則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美麗、和諧、快樂、高雅、充滿動態美和濃濃詩意美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氛圍,并為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古語也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都說明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同學們一旦遇到了問題,他們的認知心理和情感心理便會自發地活躍起來。因此,語文散文教學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預設一些難度適中、數量適度的預習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等,以此激發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讓學生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通過傾聽、思考、品鑒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后得以完成一系列的學習任務,并在此過程中受到精美的散文在文章主旨、藝術、審美教育功能等多方面的熏陶與體驗,繼之為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創造良好的條件。比如,在教學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在引導學生借助文末的注釋和手中的工具書疏通了文意并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及主旨后,我在白板上出示了下列兩道預設題供同學們思考:
(1)我去永州參觀過現實中的小石潭,發現它遠非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記》清幽美麗。請問,柳宗元為什么要把一個非常普通的自然景觀描寫得那么美麗清幽?
(2)柳宗元與劉禹錫是唐代同一時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詩人,同是永貞革新運動的核心人物。在他們參與的永貞革新失敗后,兩人同時被朝廷貶謫,但是,為什么劉禹錫的詩歌和散文一直充滿著積極、樂觀、向上的情調,而柳宗元的散文與詩歌卻常常籠罩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憂傷與寂寞之情?
頓時,同學們紛紛開動腦筋竭力思考上述問題的答案。有的同學上查閱自備的輔導資料,有的同學相互間低聲探討上述問題的答案……頓時,課堂氣氛顯得異常活躍起來,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對上述問題的獨特見解,有的同學們說“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記》之清幽美麗勝過現實中的小石潭,是因為前者是融合了作者主觀審美意愿的文學藝術作品,而后者是天造地設的純粹的自然景觀”;有的同學說“柳宗元與劉禹錫雖然同時代同才華同命運,但其散文詩歌的風格與情調不同,是因為兩人的個性不同使然”……聽了同學們的精彩發言,我深深感到:精心設計問題營造散文教學的課堂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三、創設想象空間,激發學生創作欲望
美國著名教育家托拉斯提倡創新教育必須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線索與尋求答案的信息,必須給學生創設想象與聯想、推測與預料等課堂空間,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教師有意的“留白”中達到充分的發展與提高,從而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獨特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再創作的強烈欲望。在語文教學中,散文因其語言的高度凝練與意象的高度集中而給教師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強烈的再創作欲望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寶貴的資源。教學散文時,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再創作欲望,還可以因之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比如,在教學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序》時,在引導學生借助文末的注釋、手中的工具書或者網絡等輔助資源疏通文意、整體感知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美好愿望后,我引導學生按要求完成下列問題: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序》看似散文,其實有著詩歌一般凝練的語言和跳躍的故事情節。故此,請同學們在這篇散文的任意一個段落選擇任意一句或者幾句話進行合情合理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補白。
一時間,有的同學翻閱教輔資料,有同學的查閱文末的注釋和課后的練習提示,有的同學邊看書邊做筆記,有的同學竊竊私語相互爭辯,有的同學蹙眉思考,有的同學喜笑顏開……其表情真是應有盡有,百態盡妍。課堂氛圍也經歷了從“靜悄悄”到“熱鬧鬧”再到“喜洋洋”三個有趣的變化過程。不用說,在“留白”的10分鐘學生暢所欲言的精彩補白中,許多同學精彩的補白贏得了我和同學們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持久的掌聲。
可見,在語文散文教學時,教師有意創設供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的空間,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文本再創作的強烈欲望,構建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四、師生快樂分享,增加學生幸福指數
教育家夏尊認為:“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此話極為正確。在我們的滬教版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散文中都蘊含著美麗的情感和深情真摯的關愛,都能夠給予學生美的情感的熏陶與誠摯的愛的感受,都能夠讓同學們在散文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至美,感受到關愛,感受到快樂,感受到愉悅,感受到幸福。這時教師就應該及時與學生分享這份快樂與幸福,讓學生的這種發自內心的快樂與幸福外化為整個語文散文教學課堂的快樂與幸福。
比如,在教學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時,很多同學都被作者熱愛自然、崇尚山水的美好感情所感染,都被作者依次拜訪的德高望重的老橋、青翠的樹林、親切的山泉姐姐等產生了極大的關愛之情,對文章中表現出的我們應該把大自然中的動植物當作人類最親密的朋友一般善待和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動植物朋友的主題深表認同,紛紛舉手發言說:我們的動植物朋友生存的家園在一天一天地縮小,我們的動植物朋友的品種與數量在一天一天地減少。我長大后,一定要考上全球最著名的環保大學,大學畢業后一定要做個環保專家,每天從事教育人們愛護動植物、保護動植物家園的環保工作,我要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愛護動植物,保護動植物的家園,就是愛護我們人類自己,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精神家園與物質家園。
對此,我不僅極為贊賞同學們這種崇高的環境保護美德,極為贊賞同學們對我們的動植物朋友的深切關懷和誠摯熱愛之情,還極為誠懇地對同學們說:“希望將來當上了環衛專家的某位同學,千萬不要忘記將這個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告訴我與同學們,因為我與同學們也非常迫切地希望與你一道參加環境保護宣傳活動。”我的話音剛落,教室里頓時響起了熱烈而又持久的掌聲。不用說,我與同學們又共同創設了一堂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
五、生生快樂分享,營造輕松快樂氛圍
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還應該給學生創設生生之間快樂分享預習成果、探究成果等平臺。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快樂分享,不僅可以起到節省課堂教學時間、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協作、相互交流、互相學習等作用,還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友誼,培養學生之間合作互助、共同探究的學習精神,還可以增加語文散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愉悅性,讓學生在輕松、快樂、動態、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中習得知識,體味散文中所蘊含著的濃濃詩意。
無需置疑,預習的過程是學生自讀、自感、自悟、自我升華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探索和發現新的學習元素的過程。在預習過程中,不同性格愛好的同學、不同學習成績的同學、不同鑒賞水平和審美品位的同學對新的學習對象的理解、感悟、品鑒等肯定不盡相同。鑒于此,新的散文課文教學前,我們如果能夠布置適量的、難度相當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預習題供同學們預習,而且在上課伊始就給予同學們展示自己預習成果的機會,那么,一定能夠營造輕松活潑的、精彩美麗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氛圍。
六,多媒體相助,營造快樂課堂氛圍
在語文散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設施輔助教學已經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在語文散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設施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精美的散文中蘊含的豐富的抽象的美的意象、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等具體化、形象化,從而讓學生在聽覺和視覺的盛宴中體味蘊含在散文中的美的因素,繼而產生妙不可言的審美體驗,從而構建精美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比如,在教學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時,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更具體的感受安塞腰鼓所具有的激蕩著激昂的生命激情和磅礴力量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將在網絡精選的林楓、高清激情朗誦的的音畫視頻安插到我制作的《安塞腰鼓》中,讓同學們在音畫朗誦視頻課件中真實地、具體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雄渾壯美等審美特質。如此,則不僅讓語文散文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讓同學們在這賞心悅目的視覺、聽覺盛宴中進行了一次愉快的西北藝術之旅。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在散文教學中,能夠遵循語文散文的教學規律精心設計課前導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創設想象空間激發學生創作欲望、精心創設師生分享快樂的平臺增加學生幸福指數、精心構建生生分享快樂的平臺營造學生相互交流的輕松快樂的氛圍、多媒體相助營造快樂課堂氛圍等,就有可能構建詩意般的精彩的語文散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許智勇.促進學生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職教通訊,2011年08月
[2]洪慶陽.創設情景,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J].新課程(下),2012年10月
[3]徐霞.構建高效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率[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8年19期
篇6
關鍵詞:閱讀內容;閱讀筆記;成果展示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使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小學生語文素養是小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等內容。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朱熹也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也積極提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觀點。新教育改革的發起人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我國的一線名師無不強調多讀書、集廣益的好處,足見閱讀和閱讀積累之重要。況且《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就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課標提出了課外閱讀的量化要求(第一學段5萬;第二學段40萬;第三學段100萬;),在附錄中還專設“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和“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這就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進行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要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單靠在校的語文學習時間和語文教材是遠遠不夠的,簡直就是杯水車薪,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要指導學生選擇閱讀的內容。
我們經常說,把課外書拿出來,自己看課外書。或者說今天回去自己看20分鐘的課外書。那我想問一下,每天看《爆笑校園》可以不?其實呀,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上一個好朋友;反之,讀書不加選擇,去讀一些不適合學生讀的書,往往事與愿違,學生的閱讀不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會帶來不良影響。為此,我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來指導學生選擇讀物:一種是“拓展讀”,即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指導學生讀一些相關的課外讀物,如在學習了《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等一些節選自名著的課文后,讓學生去讀一讀相關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課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例如我班在學習了《冬陽 童年 駱駝隊》之后,緊接著指導孩子們去讀完整的《城南舊事》。另一種是“遷移讀”,即在學習某課后,運用學習該課所掌握的方法去讀類似的文章或作品,從而提高閱讀能力。例如,我在完成了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課之后,又順勢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旨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還有,我在學習了《一只貝》之后,引導孩子讀了《丑石》《落葉》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的運用。我班在學習了《藏羚羊的故事》,然后又接連讀《藏羚羊的跪拜》,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與動物和睦相處的情感,增強環保意識。
第二,要指導學生學會做閱讀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古人也教導我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做閱讀筆記是增長知識積累,儲備語言積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辦法。那么,怎樣做閱讀筆記呢?我常常采用這樣的方法:(1)讓學生用筆記本摘抄所讀文章的各種要點,內容包括:佳詞、佳句、警句、精彩片斷、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標題、作者及出處,還要有相關的解釋或見解等。(2)讓學生以適合自己需要和愛好為標準,把對自己有用的文章貼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處。這種方法最便于剪貼報紙。在剪貼時可以適當歸類,以防資料過多,攙雜不清。(3)鼓勵學生自制規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點或精辟句、優美句、精彩段摘錄在卡片上,采取單項形式,一張卡片記一個內容,儲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過做各種形式的閱讀筆記,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
第三,要教給學生的閱讀的方法
學生應該有目的的課外閱讀,絕不能只注重過程,更要注重結果。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深思,字得其訓,句索其旨。”閱讀與思考要緊密相聯。深入領會文章語言的運用、內容主旨、布局謀篇等方面的精妙,從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通常有:(1)圈點符號法。閱讀時,要把生字、新詞、重要句子等用符號點出來,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點符號法,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需要選用,注意畫的醒目、突出,便于鑒別。(2)批注法。在閱讀中,τ諛承錁洌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對某些問題有異議,就不讓靈感火花稍縱即逝,而應隨手在文章的空白處寫下批注,或發表意見,或提出質疑。讀課外書,全班可以一起讀一本書,教師檢查讀書情況,一起交流讀書感受,也可以進行讀書漂流活動,比如《百年百部》系列叢書,《安徒生國際大獎》獲獎小說,每一個同學一本,俗話說,風過留聲,雁過留痕。讀完一本就在書的扉頁或者留白處寫下自己獨特的感受,然后再和班上的其他同學交流書本,再看書的同時也留意別人的的閱讀感受。
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閱讀,真正做到如皮薩略夫所說的:“世界上有許多好書,但這些書是為那些會讀書的人準備的。”
第四,要開展有趣的閱讀展示活動
篇7
關鍵詞: 概括 閱讀 歸納 總結
已有知識結構的概括水平決定了問題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說,概括的知識結構為新的問題的嵌入提供了一個框架,所以,對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不同,其閱讀能力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閱讀過程較壓縮,閱讀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閱讀較迂回,閱讀速度也就較慢,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風景談》一文,主題是"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這一主題通過六幅風景表現出來。如何通過閱讀抓住其主旨呢?如果僅憑借語言文字逐一講解分析,最后點明主旨,學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鍛煉。為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采取圖畫教學,即選其中兩三處風景制成圖畫,只是減去原文中人物活動部分,上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然后翻看原文,兩相對照,找出自己描繪的風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韻味的原因,除語言不夠準確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類的活動",因而缺少了那份鮮活的神韻。這時文章的主題已揭去朦朧的面紗,顯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偉大,風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活動"這一主題。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詞法中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我們可從具體實例中概括出來。就拿名詞活用做動詞這一詞類活用現象來說,我們可以從課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察今》)、"客將至,不冠不襪"(《大鐵椎傳》)、"公將鼓之"(《曹劌論戰》)等等。我們仔細研究這些加點的名詞所處的位置,會從具體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們活用的條件和規律,進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透過現象看本質,并進行抽象概括,為知識閱讀能力的提高做好準備。
二、歸納概括
歸納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難老泉》、《我的空中樓閣》,雖然這四篇文章在時間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達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緊扣題眼寫景狀物,《雨中登泰山》圍繞一個"雨"字大作文章,《長江三峽》寫出了"三峽"各自不同的特點,《難老泉》突出"難老"二字,《我的空中樓閣》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們歸納出這一單元散文的一個特點: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 然后,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單元括展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網絡。
比如,課本中的散文,縱貫古今、各具情態,分布在各冊書之中,把它們集中起來仔細分析比較,則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僅就文章的結構技巧而言,無論作者如何與眾不同、匠心獨運,都要歸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土地》由對土地的熱愛、保衛和建設這一思想為綱,縱橫馳騁,展開豐富的聯想,古今中外,無所不及。這就概括了散文結構的一個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進一步進行同類歸納:記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蹤為線索組織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詠物的散文,一般以詠贊并賦予象征意義的具體事物為線索,如《燈》、《荔枝蜜》;敘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為線索,如《獵戶》、《娘子關前》;寫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種情感為線索,如《荷塘月色》、《綠》。
通過歸納概括,使知識系統化、類型化、整體化、為閱讀的進行做好了準備工作。
三、總結概括
總結概括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篇8
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風景談》一文,主題“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是通過六幅風景圖表現出來。如何通過閱讀抓住其主旨呢?為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可以采取圖畫教學,即選其中兩三處風景制成圖畫,只是減去原文中人物活動部分,上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然后翻看原文,兩相對照,找出自己描繪的風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韻味的原因,除語言不夠準確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類的活動”,因而缺少了那份鮮活的神韻。這時文章的主題已揭去朦朧的面紗,顯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偉大,風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活動”這一主題。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說,通過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的具體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變化;雜文,通過表層語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層含義,等等。
二、歸納概括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知識是相互聯系具有共性的,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然后,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單元括展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網絡。
比如,課本中的散文,縱貫古今、各具情態,分布在各冊書之中,把它們集中起來仔細分析比較,則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僅就文章的結構技巧而言,無論作者如何與眾不同、匠心獨運,都要歸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交織的不寧靜的心緒為神,為我們展現了“荷塘上月色”與“月色下荷塘”的朦朧諧和的風韻;這就概括了散文結構的一個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進一步進行同類歸納:記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蹤為線索組織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詠物的散文,一般以詠贊并賦予象征意義的具體事物為線索,如《燈》、《荔枝蜜》;敘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為線索,如《獵戶》、《娘子關前》;寫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種情感為線索,如《荷塘月色》、《綠》。
三、總結概括
在對課本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的同時,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不容忽視。絢爛多姿、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而現實生活中閃動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們開啟作品內涵的最好的鑰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好習慣。這個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觀察。讓學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一首歌,時時加以總結。比如手發抖這個動作很常見,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動時的外在表現,但仔細觀察,有的是由于高興激動,有的卻是緊張恐懼,還有的是惱怒氣憤,情況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別人作品時就可以通過這類動作描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透視人物的心理。
篇9
[關鍵詞]聯想;遷移;概括
遷移是已經學過的東西在新情境中的應用,也就是已有經驗對解決新課題的影響。這一現象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討,終于對遷移過程中復雜的認知活動有了較完整而科學的認識,發現遷移過程是由審題、聯想、分析類化幾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認知成分構成的,即首先必須形成對有關問題的最初映象,讓映象激活頭腦中有關知識結構,然后統一分析新問題與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具體問題歸入原有知識結構,形成概括化聯想,從而解決新問題,構成一次完整的遷移。
這一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為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概括和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進而達到獨立寫作的遷移,不斷用原有知識解決新課題的遷移,等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概括能力的培養是進行遷移的重要前提。
遷移,是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已有知識結構的概括水平決定了問題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說,概括的知識結構為新的問題的嵌入提供了一個框架,所以,對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不同,其遷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遷移過程較壓縮,遷移速度就快;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文藝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生活實質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風景談》一文,主題是“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這一主題通過六幅風景表現出來。如何通過閱讀抓住其主旨呢?如果僅憑借語言文字逐一講解分析,最后點明主旨,學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鍛煉。為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采取圖畫教學,即選其中兩三處風景制成圖畫,只是減去原文中人物活動部分,上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然后翻看原文,兩相對照,找出自己描繪的風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韻味的原因,除語言不夠準確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類的活動”,因而缺少了那份鮮活的神韻。這時文章的主題已揭去朦朧的面紗,顯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偉大,風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活動”這一主題。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說,通過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的具體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變化;雜文,通過表層語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層含義,等等。
透過現象看本質,并進行抽象概括,為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做好準備。
2.歸納概括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知識是相互聯系具有共性的,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難老泉》、《我的空中樓閣》,雖然這四篇文章在時間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達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緊扣題眼寫景狀物。
然后,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單元括展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網絡。
通過歸納概括,使知識系統化、類型化、整體化、為遷移的進行做好了準備工作。
3.總結概括
在對課本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的同時,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不容忽視。絢爛多姿、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而現實生活中閃動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們開啟作品內涵的最好的鑰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好習慣。
培養聯想力是進行遷移的關鍵。
1.學生自讀,準確審題
在閱讀教學中,讀課文是學生理解與接受作品內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論是課上課下、默讀朗讀,都要求準確地展現作品的內容。準確的閱讀,能引導學生審準方向,正確地展開聯想。《風景談》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為了強調“形式的和內容的”,作者把這一定語后置,閱讀時重音一定要放在這里,如果不能準確閱讀就無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就不能把這個句子順利地套入“變式句常識”的知識框架中。再如文言文閱讀,斷句很重要,“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一句,如果把“地方”連在一起讀就不能正確翻譯全句,也就不能準確聯想,當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嵌入到“古今同形異義詞”的知識網絡中。
所以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久而久之就進入高層次的閱讀,即憑語感自動地、直接地了解課文,快速準確地產生聯想。
2.教師點拔,尋找契機
教學中有很多問題是學生自己無法解決的所以這時教師的作用就極為重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示和啟發,從新問題中尋找契機,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之迅速準確地產生對舊有知識結構的聯想。
篇10
何必溫馨 周國平
①不太喜歡溫馨這個詞。
②溫馨本來是一個書卷氣很重的詞,如今居然搖身一變,儼然一位通俗紅歌星。她到處走穴,頻頻亮相,泛濫于歌詞中,散文中,商品廣告中。
③可是,仔細想想,究竟什么是溫馨呢?溫馨的愛、溫馨的家、溫馨的時光、溫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朦朦朧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也許,正是詞義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這個詞的魅力,能夠激起說者和聽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聯想。
④正是這樣:美好,然而空洞。這個詞是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溫者溫暖,馨者馨香。暖洋洋,香噴噴。這樣一個詞非常適合于譬如說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用來描繪自己對愛的憧憬,一個初為人妻的用來描繪自己對家的期許。它基本上是一個屬于女中學生詞典的詞匯。當舉國男女老少都溫馨長溫馨短的時候,我不免感到滑稽,詫異國人何以在精神上如此柔弱化,紛紛競作青春女兒態?
⑤事實上,兩性之間真正熱烈的愛情未必是溫馨的。這里無須舉出羅密歐與朱麗葉,奧涅金與達吉亞娜,賈寶玉與林黛玉。每一個經歷過熱戀的人都不妨自問,真愛是否只有甜蜜,沒有苦澀,只有和諧,沒有沖突,只有溫暖的春天,沒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認愛情中也有溫馨的時刻,即兩情相悅、心滿意足的時刻,這樣的時刻自有其價值,可是,倘若把它樹為愛情的最高境界,就會扼殺一切深邃的愛情所固有的悲劇性因素,把愛情降為平庸的人間喜劇。
⑥比較起來,溫馨對于家庭來說倒是一個較為合理的概念。家是一個窩,我們當然希望自己有一個溫暖、舒適、安寧、氣氛濃郁的窩。不過,一味地溫馨,結果不是磨滅掉夫婦雙方的個性,從而窒息愛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蓋的差異終于演變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⑦至于說以溫馨為一種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氣了。人生中有順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當然一點兒也不溫馨,卻是人生最真實的組成部分,往往促人奮斗,也引入徹悟。如果否認了苦難的價值,就不復有壯麗的人生了。
⑧寫到這里,我忽然悟到了溫馨這個詞時髦起來的真正原因。我的眼前浮現出許多廣告畫面,畫面上是各種高檔的家具、家用電器、室內裝飾材料、化妝品等等,隨之響起同一句畫外音:伴你度一個溫馨的人生。一點也不錯!舒適的環境,安逸的氛圍,精美的物質享受,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理想,這就是溫馨一詞的確切的現代含義!這個聽起來好像頗浪漫的詞,其實包含著非常務實的意思,一個正在形成中的中產階級的生活標準,一種講究實際的人生態度。不要跟我們提羅密歐了吧,愛就要愛得愜意。不要跟我們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輕松。理想主義的時代已經結束,讓我們回歸最實在的人生
⑨我絲毫不反對實在的生活情趣。和突出政治時代到處膨脹的權力野心相比,這是一個進步。然而,實在的生活有著深刻豐富的內涵,決非限于舒適安逸。使我反感的是溫馨這個流行詞所標志的人們精神上的平庸化,在這個女歌星唱遍千家萬戶的溫軟歌聲中,我不禁緬懷起歌劇《卡門》的音樂和它所謳歌的那種驚心動魄的愛情和人生來了。
⑩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要說:
愛,未必溫馨,又何必溫馨?
人生,未必溫馨,又何必溫馨?
19.怎樣理解文章中她到處走穴,頻頻亮相,泛濫于歌詞中,散文中,商品廣告中的含義。(2分)
20.作者認為溫馨美好,然而空洞,這種空洞體現在哪些方面?(4分)
21.請簡要梳理作者的思路。(4分)
22.文中第⑤⑧⑨段用了羅密歐和朱麗葉,奧涅金與達吉亞娜,賈寶玉與林黛玉、哈姆雷特、歌劇《卡門》等文學性的內容作素材,這在文章的表達技巧和內容方面有何作用?(6分)
23.從人生態度和生活理想的角度看,對個體而言,選擇溫馨與否是自由的,但作者為何還是要批判溫馨這種人生態度和生活理想?對作者的觀點,你如何評價?談談你的看法。(6分)
參考參考:
19、溫馨一詞廣泛流行于各種文體、各個行業中。
20、①精神上的柔弱化;②忽視愛情中的悲劇性因素;③磨滅個性,造成裂痕;④顯得小氣。
21、①先說不喜歡流行而時髦的溫馨;②再闡釋不喜歡溫馨的原因;③反思溫馨在當下流行的原因;④點明主旨,反對人們精神上的平庸。
22、①證明作者的觀點;②這些事例中的人與現實中的人形成對比,強化了文章的主旨;④使文章的內容更富于文化內涵,更有深度。
23、①從社會的角度看,單一的個體選擇溫馨作為自己的人生態度和生活理想,本無可厚非,但當這種態度流行,成為一種社會潮流時,就會使人們失去對理想主義和真正的情感的追求,在精神上趨于平庸化。作者是從社會的角度對此提出批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