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項羽簡介范文

時間:2023-03-20 21:15: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劉邦項羽簡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劉邦項羽簡介

篇1

成王敗寇,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的楚漢相爭,有很多人分析他們的得失。我們在此以用人的角度來幫他們把把脈。

劉邦是流氓氣十足的混混兒。不擅政治、不曉軍事、無縛雞之力、缺謀略之材。項羽出身貴族,又是十足的蓋世英雄,勇冠三軍、會打仗、文學基礎又不錯。他們兩個都很了解自己。

劉邦知道自己的缺點,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必須借助其他人的能力,比方說他覺得自己的人才不夠,就不斷地吸收各類人才。漢初名將很多,除了三杰的韓信、張良和蕭何之外,有宰狗的樊噲,趕車的夏侯嬰,幫人做喪事的周勃。還有陳平、英布等,人才濟濟。而且,劉邦和他們相處得都不錯。劉邦懂得什么叫 TeamWork (團隊精神),臉皮厚,懂得哄他的手下幫他拚命,手下們幫劉邦是因為他不愛金錢、不惜封賞。著名的垓下之戰,劉邦就是利用張良的計策,告訴韓信、彭越、英布,你們只要幫我,封地封王你們自己說吧!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垓下一戰,劉邦勝利了。是一個團隊對一個單人的勝利,而不是劉邦和項羽之間單對單的勝利。

和劉邦一樣,項羽也了解自己,但是項羽知道自己的優點,知道自己有什么好、但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好,他自作聰明、不肯服輸,自我感覺很好,老子天下第一,認為誰的本事都不如自己,容不下其他英雄,打來打去,都是靠自己一個人。只知道用自己一個人的智與力,而不能用別人的智與力。而且生性多疑,連一個范增都留不了。雖然項羽有英雄的氣概,但還是敵不過劉邦。

銷售工作只是一家公司中一個部分,當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個銷售的成功需要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需要由 Market i ng 的市場推廣,需要由 Cust omerservi ce 的客戶售后服務支援,所以銷售是一種團隊工作,銷售人員能夠有很好的銷售額當然很好,但是正因為他銷售得好,其他相關的支援人員卻因為他的銷售業績好,而做的功夫多了,收入卻未必能因此而上升。如果此時換作劉邦,他定會將利益和其他的團隊人員分享。

香港有一家電訊公司,有一個很好的銷售人員,把自己的傭金收入的一半拿出來,分給其他的支援同事,利字當頭,其他同事因為他的慷慨,很喜歡幫他做事,他的生意做到全公司生意額的一半。后來這個銷售人員自己出來開公司,原來的團隊都跟著他出來打江山。

如果是一個好的體制,一套好的銷售系統,傭金制度不應只是為了銷售人員而定,而是為了整個團隊而定。如果你是項羽,你大概會認為,銷售是銷售人員一個人努力的結果,銷售人員如果自己講究個人英雄主義,那么注定要失敗的。一個好的銷售人員,需要像劉邦一樣,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行,然后用其他人的專長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只要客戶、同事的關系能相處得融洽,通常頭一年需要努力,接著的幾年生意自然而然的就會自己來了。

假如劉邦項羽來做銷售,項羽還是會遭遇垓下之敗。

篇2

1、《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占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2、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作者簡介:

篇3

發展民間體育活動,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主旋律。民間體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宿遷人杰地靈,靈山秀水孕育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具有濃郁民俗意蘊的民間體育形式。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發展學生審美能力、活動能力和創造能力對促使學生發展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 “蓮湘”簡介

“蓮湘”也叫“霸王鞭”,清代初期的著作中已出現對它的記載。她歷史悠久,流傳很廣。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時左時右地揮動,敲擊四肢、肩、背、地等,不斷打擊出有節奏的響聲,故稱“打蓮湘”,又名打連廂、霸王鞭、打花棍、九子鞭、敲金杠、金錢鞭、渾身響等。相傳霸王鞭的起源,眾說紛紜。民間流傳,主要一種:秦末楚漢相爭,項羽于劉邦擊掌相約:先入咸陽者王之,后項羽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項王便站在馬上,揮舞馬鞭,高歌勁舞,舞至酣時,命士卒折木為鞭再舞,共同歡慶勝利。其恢宏之狀,動魄之情,吸引和感染了當地百姓,百姓紛紛效仿之。于是這種歡慶勝利的即興舞蹈形式,就由軍營傳播到民間,逐漸演變為一種傳統舞蹈節目。因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霸王鞭”由此得名。

霸王鞭的道具:霸王鞭的道具是“雙鞭”,即用長約0.70-0.75米的木棍或竹竿制成。棍桿兩端系上小鐵環、銅環,后改為銅鈴,并系上紅絲綢布條或金色穗條。這樣舞動起來、叮當作響,彩綢飛轉飄揚,格外醒目好看。

2 音樂

采用了《擁軍花鼓》作為伴本文由收集整理奏樂曲,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動作整齊、節奏統一,猶如一組帶具的舞蹈,散發出濃濃的民間文化氣息。同時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藝術素養的培養。

3 依托項羽文化開發校本資源——霸王鞭(蓮湘)

這也是新課程、新思路的探討。一是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注意對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這三維健康能力的培養。二是激發學生運動興趣,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三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4 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選擇了霸王鞭,主要給學生新鮮感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優美、成功、嫻熟的動作示范。展示或播放錄像,這樣導入方式都會或大或小、或淺或深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動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給學生多一些活動的余地,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些品嘗成功的喜悅。

5 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主體”的教學觀念

教師要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主體”的教學觀念,使自己由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在一段時間內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基礎動作經過組內交流、評價,互幫、互學。在訓練過程中,筆者發現女生總比男生動作標準且優美,那么筆者讓女生一對一幫助男生(采取背面示范動作、漸漸地男生有了感覺,慢慢地形成正確的動作、姿勢變得優美了。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是啟發、點撥、賞識、參與、調動著、鋪路搭建者,促使學生探索、嘗試、交流積極主動地學習,做學習的主宰著。

6 動作組合

本套動作共有八節動作。動作整齊劃一,舞姿優美,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感受:

第一節:雪花蓋頂(四八拍);第二節:春燕銜泥(四八拍);第三節:鴛鴦戲水(四八拍);第四節:古樹盤根(四八拍);第五節:嫦娥奔月(四八拍);第六節:彩云追月(四八拍);第七節:黃龍纏腰(四八拍);第八節:造型。

從心理學研究已證明,六、七歲的小學生富于幻想,創造萌芽開始綻露。因此抓住這一時機,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點燃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是至關重要的。而霸王鞭(蓮湘)正是

轉貼于

篇4

    縱觀整個賀歲檔,原創劇本寥寥無幾,改編、拍續劇幾乎一統江山,這是我國電影編劇一貫薄弱的表現。《楊門女將》、《鴻門宴》都是對歷史經典故事的改編和再現,《金陵十三釵》、《大魔術師》是根據經典小說改編而來,而《東成西就2011》、《龍門飛甲》都是向“經典”致敬。

    另外,賀歲系列中,喜劇片僅占了1/3,在馮小剛缺席的2011年,《東成西就2011》和《開心魔法》擔當起了找樂、搞笑的職責。今年賀歲大片,看點幾何?下面為您一一揭曉。

    《一代宗師》

    導演:王家衛/主演:梁朝偉、章子怡、宋慧喬、張震、趙本山

    上映日期:12月

    期待指數:

    簡介:故事內容從未正式公布,再加上王家衛天下聞名的“無劇本拍攝”,令影片變得撲朔迷離。

    看點:影片從2002年開始籌備,旨在講述一代詠春宗師葉問因戰爭來到香港,重新開始新生活的故事。而由于葉偉信、甄子丹搶先拍攝了《葉問》,王家衛的目光已不僅僅是“葉問傳奇”,而是鎖定更宏大更氣魄的格局——“逝去的武林”。另外,眾星加盟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讓人浮想聯翩。

    《金陵十三釵》

    導演:張藝謀/主演:克里斯蒂安·貝爾、佟大為、竇驍

    上映日期:12月16日

    期待指數:

    簡介:《金陵十三釵》是嚴歌苓去年出版的小說。講述的是1937年的南京,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票房目標,10億元。

    看點:《金陵十三釵》讓人想起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兩部電影有著共同的時代背景——,也有著一段相同的故事情節——犧牲救人。不知道這兩部電影的基調會有何差異?

    《大魔術師》

    導演:爾冬升/主演:梁朝偉、劉青云、周迅、閆妮

    上映日期:12月22日

    期待指數:

    簡介:根據張海帆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段發生在北洋時期的傳奇故事。看點:眾多精彩絕倫、心驚肉跳的魔術表演是本片的一大看點,還上演了中西魔術交鋒的精彩時刻。另,《大魔術師》的五款人物海報個性張揚,每個人物均對應一種珍禽異獸,玄機密布,引人遐想,可謂獨具匠心。

    《鴻門宴》

    導演:李仁港/主演:黃秋生、張涵予、黎明、劉亦菲、馮紹峰

    上映日期:11月24日

    期待指數:

    簡介:以鴻門宴為故事矛盾中心,集中再現了楚漢戰爭一系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

    看點:黃秋生是眾口一詞的實力派影星,此次加盟《鴻門宴》飾演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范增,是眾多影迷的一大期待。從照片來看,黃秋生造型滄桑,須發皆白,臉上表情深不可測。張涵予飾演劉邦的謀士張良,以軍謀家著稱。張涵予版張良和黃秋生版范增在“鴻門宴”上將上演怎樣的巔峰對決?

    《龍門飛甲》

    導演:徐克/主演:李連杰、周迅、陳坤、桂綸鎂、范曉萱、李宇春

    上映日期:12月18日

    期待指數:

    簡介:《新龍門客棧》的改版。看點:雖然《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的口碑有好有壞,但不得不說徐克的狀態是越來越勇。這次《龍門飛甲》的故事,和當年他的得意之作《新龍門客棧》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過有了一個新的包裝一一3D。功夫3D+李連杰,是此片的最大看點。

    《東成西就2011》

    導演:劉鎮偉/主演:陳奕迅、莫文蔚、鄭伊健、李宗盛、黃奕、楊冪、房祖名

    上映時間:11月下旬

    期待指數:

    簡介:這是一部時尚搞笑的現代喜劇,沿用舊名只為發揚“東成西就”的精神內在,表達對經典的敬意。

    看點:延續了劉鎮偉一貫的喜劇風格,生活中形形的“時尚達人”逐一登場,既有大人物的失落,也有小人物的幸福瞬間。劉鎮偉說,“拍這部電影就為讓觀眾再開心笑一次。”另外,老版“草木皆星”的特色也得到繼承,無論是主角配角,還是打醬油跑龍套的都是明星。

    《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

    導演:陳勛奇/主演:張柏芝、鄭佩佩、劉曉慶、任賢齊

    上映日期:11月18日

    期待指數:

    簡介:改編自《楊家將》中“十二寡婦征西”的故事

    看點:張柏芝此番演穆桂英。不僅需要演繹痛失愛侶的悲傷,還得詮釋送子上戰場、兵變救國、當眾解除親子帥職的糾結母性,陳勛奇肯定張柏芝:“選擇張柏芝就是因為她的性格與穆桂英非常像,同樣的堅強。”

    《親密敵人》

    導演:徐靜蕾/主演:徐靜蕾、黃立行

    上映日期:12月

    期待指數:

    簡介:講述了一對“金領”戀人之間的商戰愛情對手戲。

篇5

【關鍵詞】心態;平凡

以平凡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生活,我以為應該是現代人學習具備的。《易經》中提到“中庸之道”,本人認為就是指的一種平凡的心態,它告訴我們,任何事不能偏激、走極端,要知道,“盈滿則溢,盛極必衰”的道理,當然,這里也并不是說應消極處世,而應以積極的心態去爭取,結果如何,不去過分看重,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記得山東師范大學徐勝三教授講學時也提到以平凡的心態對待生活的問題,說的是他身邊一位老教授,論資歷、能力各方面都不比別人差,但由于種種原因沒能晉上高級職稱,工資也就沒能長上,于是非常急惱窩火,結果惱極生悲,身患中風,偏癱在床,不久,撇下一家急需他養活的老小,撒手人寰。于是徐教授感慨道:人應有平凡的心態,有道是“不怕掙得少,就怕走得早”。有人在一次拜訪80歲高齡的劉海粟大師時,劉老也談了他的處世態度,他說,“寵辱不驚”是他一生的信條。當大家請求他的墨寶時,他依然寫下了“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試想,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啊!假如徐勝三教授講的那位老教授也能以平凡的心態面對生活,后果將會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俗話說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我的身邊近幾年出現了一些英年早逝的教師,這里對他們并沒有惡意,只是思考一種人生態度,其中一人,曾任學校中層領導,心懷種種遠大抱負,并嘔心瀝血去奮斗,但由于太過辛勞,心有余而力不足,身患絕癥,32歲就英年早逝。另一位,去世前三天還與我們談起“再大干三年領到30年教齡證,我就下海,我們的工資太少了……”

再一位,也是學校的領導班子人員,若干年來沒少辛勤工作,為家庭也攢了不少的錢,職稱也上去了,家人的工作也通過關系安排得十分滿意,但也仍感到 美中有不足,于是過度的勞心也使他50歲就離開了人世。鑒于以上生活現象,我們不妨想一下,以平凡的心態對待生活,把一切看的平淡一些如何?而身邊的另一位姓李的老師的心態就比較平淡、平凡,挺想得開,盡管中一沒聘上,但他仍以平凡向上的心態生活,沒有過多的牢騷、怨言,他言道,生活就是這樣,哪會凈是順境,沒有坎坷?上級的政策就是這樣,咱又何能去改變一個人,不應讓社會適應你,而要學會適應社會,再說,哪個廟里沒有兩個冤死的鬼在此,姑且不說他說的有沒有道理,只是我們應理解他的生活態度,欣賞他的心態。人最怕的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紅樓夢》中的林妹妹心中一直想著與寶哥哥結成連理,可當寶玉與寶釵拜堂成親時,她卻萬念俱灰,遺憾離去……楚霸王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不得,無顏面去見江東父老,于是自刎于烏江,試想,他們如果換一種心態去思考,說不定林妹妹可以活下來繼續去尋覓并可找到自己的幸福,項羽也說不定可以重整旗鼓實現理性。可他們選擇了去死,你這一去不就更無任何希望了嗎?要我說,不是“人比人得死,貨幣或得扔”而應是“人比人得活著,貨比貨得擱著”。以平凡的心態面對生活,以期在生活中有新的發現與希望。切記,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常言道,平凡之中見偉大。 雷鋒一生做的很多事都很平凡,但這平凡之中我們卻能看到他的偉大,至今我們不還都在提倡他的精神,向他學習?近幾年出現的航天英雄,搶險英雄等,他們都是在平凡的工作中體現了偉大之處,我們身邊不大多是平凡之人嗎?還是凡人多,當今中國又有多少凡人!但我們都明白,正是這千千萬萬的凡人在支撐著中國的社會,創造并書寫著中國的歷史。

當今教育,需要我們以平凡的心態去面對。教育要求我們為社會培養人才,試想,是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考上名牌大學?當然不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天賦及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將來他們會成為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并不是上名牌才是唯一的出路,老師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難道除了上名牌大學,其他各類學校不照樣可以使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我們應當清醒、理智的對待學生的成才培養,對學生應當積極引導,張揚個性,適當限制,順其自然,為每一位學生創造、提供一個良好的適宜其發展的教育空間,使其最終成才,說到底還是有沒有平凡的心態的問題。我校有兩位老師,孩子學習一般,將來考名牌希望不大,于是他們毅然決定送孩子上了高職,現已就業,工資很可觀。要我說,這兩位家長是理智的、正確的、值得頌贊的,因為他們有一平凡的心態。

有一天,我一個人月下靜靜的走著,不由捫心自問,工作了近20年有什么收獲呢?教學成果??當個一官半職?都有吧!但要說一下真感,卻又難以說清,咱不懷才不遇, 咱又有何大才?如果真是大材小用,試想魏書生的“大馬拉小車省勁”的道理不是心理就平衡了。生活本就如此,有失落,也有收獲,如何去面對一切?應拿穩心態,以平凡的心態去面對,有道是知足常樂,笑對人生。此時,我不由想起了姜育恒的歌《再回首》中唱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人生不就如此么?平平淡淡,從從容容,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平凡的心態應當是淡泊名利,以平靜的心情去思考、面對生活。平凡平淡絕不是沉寂和消沉,應是以平靜的心情去看淡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冷靜思考后再以積極的心態去探索、去爭取,以期在日益殘酷的社會競爭中從容面對,能在舉手投足間把握生活,去收獲一個豐碩完美的人生,我相信,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換一方會有另一番景色。

作者簡介:

篇6

摘要本文從文學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針對《史記》中的個性共性統一、詳略得當、虛實相生等文學審美范疇進行分析,通過文學的審美超越,進而抓住《史記》中的人物作為歷史的主體的情感,并通過這種真實的情感,最大程度地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從而真正達到歷史的真實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文學本體 歷史本體 人性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在談論《史記》之前,有必要把“本體”兩字的含義闡述一下:亞里士多德認為本體就是“作為存在的存在”。眾所周知,我們的世界有“道”、“器”之分。簡單地說,前者“存在”指的是具體的、現身的“器”,后者“存在”指的是抽象的、不可感的“道”。專做“文學本體論”研究的王乾坤先生也認為:“我們能感知的、能認識的,只是它的現身狀態,只能是它呈現給我們的對象性內容。因為本體沒有樣子,我們可知可見的只是某物在時間、空間的現身狀態和屬性。”這樣可以推出,“文學本體”即文學具體存在的本源與本質,從文學本身出發,文學的本體就是文學的審美特性及作品自身;“歷史的本體”,即歷史具體存在的本源和本質,從歷史的本身出發,去探究歷史的“現在進行時”自身。《史記》則為古代傳記文學的開創之作、典范之作。有學者認為,“傳記文學不同于一般的史傳文學,亦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而是歷史與文學的結合,真實性與文學性的統一”,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沒有很深刻完整地解釋這種真實性與文學性是如何統一起來,以及這種獨創性背后的緣由。本文欲通過本體論的角度去解讀《史記》,揭示藏在其獨創性背后的寫作緣由。

真的歷史應該是歷史的本體存在,但是歷史的本體怎么可能在歷史的著作中再現呢?從嚴格意義上講,人物傳記應該是人物所有的語言、行動和外貌心理等一切的重復和重現,但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逆轉這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其實“真實也并非說史傳所記全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實在文字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再現。事實上,當人們選擇用語言文字這種符號來再現社會和歷史的時候,它所顯現的就并非原原本本的歷史面貌。”有人認為客觀地記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其實不然,因為是人他就有主觀的思想,主觀的情感,所以在這里的“客觀”也只能是相對的客觀。又因為歷史一旦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本身也就成為文學的具體存在,由于當時技術的局限,記錄歷史也必須借助這種載體。既然排除不了主觀地借助文學這個具體載體去記錄歷史,又何來真實的歷史呢?但其實運用文學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原貌,因為文學可以審美地超越,能夠以審美的方式靠近歷史本體的存在。

依據這條思路,我們要做的是盡可能地接近歷史本體,接近歷史上的人物本來面目。在此筆者想要用文學本體論的觀點解釋司馬遷筆下的《史記》是如何接近歷史本體這一過程的。因為本體是無形的,所以我們只能首先通過分析具體的文學存在、文學形式來把握。

一 《史記》中有許多具體的文學存在方式,把握好它們來實現文學存在向文學本體的第一次飛躍

1 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1)把握性格特征,準確定位“人格”。由于環境、修養、經歷等因素不同,造成個性的復雜多樣性。司馬遷存真求實,膽識過人,能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恰如其分地定位“人格”,如:屈原之“志潔行芳”,公孫弘之“外寬內深”,還有呂后的狠毒等,諸種性格,司馬遷成竹在胸,恰似其人。

(2)選材典型,粗細兼用。典型大事,最能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個性的骨架,也是司馬遷傳人選材的主體。《項羽本紀》重點寫了“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戰”三大事件,把它們作為歷史背景,通過激烈的矛盾沖突展現項羽性格的各個側面。其次,精選典型的生活細事。如果說大事是個性的骨架,那么細事就是個性的血肉。如《項羽本紀》寫“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這是段生活細事,但卻逼真地寫出羽從小浮泛粗心、淺嘗輒止的個性,和大事中顯示的性格一脈相承。

針對個性,精心選材,既有大事成其堅實的骨架,又有細事成其豐滿的血肉,二者相輔相成,使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這里的“栩栩如生”,就是指我們具體的文學存在,使讀者產生了審美上的共鳴,進一步在向歷史的本體接近。

2 圍繞性格用筆,詳略得當

(1)精心剪裁,簡繁適宜。對紛繁的史料依據傳記主題的需要,大膽取舍,詳略得當,簡繁適宜。與性格無關的一般事件用簡概述,與性格相關的典型事件使繁詳寫。《留侯世家》中說:“留侯所從容與上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正說出簡繁得當的特點。

(2)從整體出發,褒貶結合。一種是人物以正面為主,例如劉邦在《高祖本紀》中扮演了一個雄才大略,有智謀,有遠見的政治家形象。至于他的缺點,如貪財好色,卑怯自私,忘恩負義,殘殺功臣等缺點,都寫到了《留侯世家》、《項羽本紀》、《淮陰侯列傳》等篇章中去了。另一種是人物以缺點為主,但是在贊語中也提到了他的好處。例如司馬遷在《呂后本紀》中詳細描寫了呂后殘害戚姬、毒死趙王如意、餓死趙王友等一系列罪行,但是在傳記的末尾,卻高度稱贊呂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司馬遷認為呂后執政期間,天下太平,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樣寫成的人物才有了可讀性,使人物形象充滿飽和度,立體感逼真。正如郁達夫在《什么是傳記文學》中說道:“所以若要寫新的有文學價值的傳記,我們應當將他外面的起伏事實與內心的變革過程同時抒寫出來,長處短處,公生活與私生活,一顰一笑,一死一生,擇其要者,盡量來寫,才可以看得真,說得象。”這里講的“真”和“象”根本上指趨于歷史原貌,即我們說的歷史本體。

3 刻畫人物靈魂,虛實相生

(1)司馬遷寫人物千變萬化,有對比、有烘托、有借陪襯,以加深主要人物的形象。例如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將李廣和同樣領兵出征的將軍程不識進行了一番比較,“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侯,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陣,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如此將程不識治軍的中規中矩與李廣的簡單隨意進行對比,運用藝術上的相反相成的原理,把李廣獨特的作風鮮明地表現出來。

(2)司馬遷寫人物傳記,不是記流水賬,也不是事無巨細地再現人物生平中的每一件事,而是有選擇地從正面實筆勾勒。如《李將軍列傳》中,富有傳奇色彩的“射虎”是一件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事件,司馬遷這樣描寫道“……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正面描寫箭能穿石,一方面揭示了人在危急時刻能超常發揮能力,更勾勒出了李廣的善射才能和勇猛的形象。

上述把《史記》的思想用具體可感的文學形式把握住,完成了我們向文學本體的第一次飛躍:《史記》中的文學本體是以一個個生動可感的文學存在呈現的。而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觸摸到《史記》的歷史本體。新的問題又出來了:如何由文學本體飛躍到歷史本體?首先我們要承認歷史的發展其實就是人的歷史發展,也就可以推出人是歷史的主體。又因為文學藝術對應的人類心靈不是別的,正是人的情感,文學屬于審美范疇同時也屬于情感范疇。所以要實現我們的第二次飛躍,關鍵在于把握住人的情感即人性。既然文學是情感的藝術,那么文學本體與真實本體的關系,可以通過情感與真實本體的關系來說明。

二 由文學本體向歷史本體(歷史原貌)進行的第二次飛躍

以事為中心的史體自然涉及到人,但是卻忽略了人的歷史主體性。這一認識導致的結果是歷史是靜止的、片段的,甚至可以說這歷史遠不是歷史原貌即歷史本體。文學理論家劉再復先生在《論文學的主體性》中指出:“文藝創作要把人放到歷史運動中的實踐主體的地位上,即把實踐的人看作歷史運動的軸心,看作歷史的主人。文藝創作要高度重視人的精神主體性。”因為“文學作為一種審美行動,可以將情感的非理性、隨機置于適當的區間,以承諾情感的審美釋放與慰藉而回歸自己。”文學近于“存在之本真”,“回歸自己”也就是回歸自己的本真。

既然是通過人的情感實現第二次飛躍,又因為涉及到人就有主客體之分,就有主體的情感和客體的情感之分,《史記》中體現人的情感因素也包括兩方面:

1 寫人物情感即客體的情感。在寫人時,側重寫人的內心世界、精神生活,也就是寫人的心,有大量的心理描寫可以證明。作者寫李斯的5處獨白:第一處是當他入廁見鼠與入倉見鼠之后,曾感嘆道:“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當他功高蓋世之時,又慨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太盛’……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當李斯被趙高脅迫,不得不依附逆亂時,又垂淚長嘆曰:“嗟乎!獨遭亂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當他被趙高囚于獄中,更憤而嘆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吾必見寇至咸陽,麋鹿游于朝也。”第五處是他被殺前嘆息不能與兒子再牽黃犬逐狡兔。司馬遷對李斯心理活動的詳細描寫,使李斯陰險、無恥的品質更趨于歷史原貌。

2 流露出作者主體的情感。由于作者的立場、觀點、思想、地位和審美觀的不同,又由于作者寫作的目的、角度、視點的區別,呈現出來的文本多多少少都會流露出作者主觀的情感、主觀的思維。魯迅在談到《史記》也講道:“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所以司馬遷在《史記》里寫出的形象,只能是作者眼中的形象,是作者心中的形象,作品深深打上了作者主觀的烙印。如司馬遷把項羽歸入到“本紀”,把陳涉歸入到“世家”里,無不出于自己對項羽以及陳涉的個人推崇。在《伍子胥列傳》中,司馬遷把拒捕的主角由伍尚改為伍子胥,把破鄭后的“撻墓”、“鞭墓”改為“掘墓鞭尸”。這些情節的出現,都能體現出司馬遷本人的審美理想。

由上述的推論,我們可以很形象地看到,《史記》所展現的歷史時空存在形式是歷史具體存在,要把握住歷史原貌,就要把握具體的歷史存在。在用文字這種符號記錄時,注重人的情感,就是尊重人性,尊重歷史,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充分認識到人的歷史主體性。又因人學即文學,情感所及,發而為文,文學比一切文化樣式更能表達這種人性的沖動――情感,但是文學本體又是不可觸摸的。由于這些原因,只能通過具體的文學存在形式來把握文學的本體,繼而更進一步去感悟司馬遷筆下歷史存在形式。

傳記本身就具有文學性,只是后人將歷史與文學區分得過于清晰,忽略了人的情感存在、人的歷史主體性。本文從文學本體論出發,分析司馬遷的《史記》,發現司馬遷把人從歷史中解放出來,把他們描寫得栩栩如生。這種文學性的真實才是距離歷史本體最近的歷史存在形式。

參考文獻:

[1]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苗力田譯:《形而上學》(第四卷),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版。

[2] 王乾坤:《文學的承諾》,三聯書店,2005年版。

[3] 羅書華:《史傳的實錄及其對章回小說的影響》,《學術論壇》,2000年第1期。

[4]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5]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1年版。

[6] 郁達夫:《什么是傳記文學》,《郁達夫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7] 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文學評論》,1985年第6期。

[8] [德]馬丁?海德格爾、[美]科克爾曼斯,陳小文等譯:《存在與時間》,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9]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

篇7

【摘 要】成功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每個人都想要成功,人們想通過追求成功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因此社會才能不斷的發展。不同時期成功的表現不同,成功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個人的價值觀,一般說來,成功與國民的素質息息相關,素質高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擁有財富成為了判斷成功的標準,而美德反而變成次要的,受西方功利主義的影響,有些人重利輕義,為了利不要義了。

【關鍵詞】成功;哲學

我們想要成功,應該具備三個條件,只有把這三個條件聯合起來,才有可能成功,首先,第一個條件是:才智;每個人出生都是獨特的,有正常人,也有智障之類的,即使是正常人,因為教育環境、家庭因素,還有人本身的資質因素,會造成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笨。第二個條件是:付出;如果你非常懶,那么你想要成功是不可能的,有許多人雖然資質平平,但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付出,最終取得了成功。而這樣的人占成功人數的大多數。第三個條件是:命運;這里所指的是機會、環境等。如果一個人才智出眾,并且愿意付出,但仍然需要機遇,如果沒有機遇,即使有才智、肯付出、有時也成功不了。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具備以上三個條件,而第三個條件命運,乃是中國儒家所談之命,與一般世俗所說的命是不同的,一般世俗所認為的命是由上天來判定的,就是我們在出生之前就已經定好的,而孔子、孟子等學者所講的命,并不是這個意思,儒家所講的命是指人在一生中所遭遇的變故,不是任由一個人就能改變的。我們在一生中會遭遇許多你不能改變的事情,例如,為什么我們的爺爺、奶奶會出生在抗日年間,而我們出生在和平年代,這就是命運。有一句諺語說得好,“機會這個女人,她常常先把前額的頭發顯現給你讓你去抓,如果你抓不到的話,她就會立刻變成禿頭讓你什么也抓不到。”

成功的種類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學問方面,要想在學問方面取得成功,擁有才智很重要,比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的哲學造詣,再比如藝術造詣方面,有些人致力作畫,并付出了許多努力,但是他的畫卻很平庸,雖然他的畫很平庸,但他可能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這就要看他能否挖掘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了。第二個方面是事業方面的成功,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方面的成功,光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首先需要有人幫助你。比如一個大企業家的成功,是需要許多人來幫助他的。第二個方面是要有競爭,就像路邊的飯館一樣,如果只有一家飯館,也許它總是不愿改進,但是若有多家飯館,他們總會不斷地改進。所以說,要想成功,一是要有人幫忙,二是要把對手競爭下去。我們從歷史來看,例子很多。比如項羽能力很強,偏偏遇到的對手劉邦比他還高明,所以他失敗了。第三個方面是道德方面的成功,要想取得道德方面的成功,不需要有多高的才智,也不需要有多好的機會。各種道德原則是理性選擇的目標,道德法則是客觀的,是必然的。不受任何外界的因素影響,但是它本身并不具有能讓人們去遵守的功利性。

現如今,人們的成功觀受成功學的影響,因為對成功的認識有偏差,有些人認為自己如果成功不了,那就是失敗,所以容易造成有些不法分子為了成功不擇手段,任意踐踏道德底線,任意做違背國家法律的事情,如何樹立正確的成功觀,是我們當前要注意的問題,以合法的手段獲取成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城市人和農村人只是居住的環境不同,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藍領和白領雖然工種不一樣,但是他們也應該是平等的,如果大家都是平等的,就不會有那么多人都想到城市來,都想當白領了,如果我們不去歧視那些所謂的“不成功”的人,那么他們就是成功的,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在這個社會的存在價值,那么他們就是成功的,在當今社會,一個人所謂的成功,有時只是他拋棄眼前的利益而得來的,一個人所謂的不成功往往是社會強加到他身上的,比如他的出身不好、學歷不好、工作不好等等。其實有些人覺得當個小人物挺好,他們只是想好好過自己的小日子,他們也并不覺得要成大人物才能成功,“不成功,便成仁”已經不適用他們了,并不是說如果成不了大人物就得去死,所以,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要學會尊重身邊的每個人,不能看低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如果他的生活方式和你不同,只能說明他的價值觀和你不同而已,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鋼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3] 保羅·伍德拉夫.尊崇,一種被遺忘的美德[M].林斌,馬紅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4] 馬克斯·舍勒.價值的顛覆[M].羅悌倫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篇8

原本,在比賽的課堂上我是很開心的。雖然是借班上課,但第一次與我見面的學生卻表現得很棒。課上,學生們精彩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我表揚他們時,學生還高興地說:“We are family.”當時課堂很放松,學生學得快樂且有效。聽課的教師也反饋說:“聽了幾節課,只有這節課學生的反應最好。”我堅定地認為自己上了一堂優質課。

然而,一出賽場,我就聽到了質疑的聲音:“配合那么好,可能是事先準備好的吧。”“學生怎么會這么厲害,十之八九是表演。”這些話令我委屈又憤怒,同時又覺得如此耳熟。因為在學校的翻轉課堂開放日時,同樣有教師質疑學生的表現,認為教師做不到,學生也做不到。

這些所謂的“做不到”,往往源于“只抱怨卻不改變”的態度。當自己的語文教學走入“死胡同”時,我迫切地需要一種改變。而翻轉課堂理念和語文學科特性進一步融合后,我發現學生遠比我們預想的厲害。這堅定了我的改變,即激發學生課前自主拓展閱讀,課堂上給學生更多表達的時間和空間。

這次賽課,我抽到的題目是李清照的《聲聲慢》。由于比賽規則限制,我很難用完整的翻轉課堂形式來呈現,但我仍希望能將翻轉課堂的理念融入其中。因此,我為這節課設計了“走近李清照”的課前微視頻,以期學生能夠對作者的生平和創作歷程形成直觀印象,進而激發他們主動去了解李清照和她的詩詞作品。情感是語文課上最難表達的,情感上的共鳴也是語文學習的重難點。如果按部就班地呈現幾張幻燈片,幾句蒼白的簡介,學生最多從知識層面有所了解,但在情感上可以共鳴嗎?可以深切體會人生經歷對作者創作的影響嗎?

這節課我想讓學生了解和感悟的是詞人的“愁緒”。因此,我希望在講解前,“那個人”就已經打動了學生,學生已經有所感,有所悟。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課前微視頻的激發也是為此準備的。

上課伊始,我首先拋出了問題“李清照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前,一起磨課的教師一直建議我換成一個煽情或有創意的開頭,但在這個環節,我固執地堅持了自己的想法。我相信閱讀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就會有話想說,有話能說。教育是把人內心勾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因此,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的學習和積累,將語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事實證明,我做到了。課上一系列的提問,學生參與度高,亮點頻出。這足以說明學生的課前閱讀和積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們已經有所感悟、體會。最可貴的是,他們還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課后,有些教師認為“我在課堂上走動太多,這樣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但是,我持有否定態度。實踐翻轉課堂以來,我很少長時間待在講臺上,也不愿享受那種有距離的仰望感。站在教室中間,和學生在一起,我能深刻體會到他們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賽后,同事惋惜地說:“今天學生發揮得太好了,教師的水平和能力反而體現不出來,也許評委也會這么覺得。”對于這點,我沒有遺憾,因為我本就不是來展示我自己,而是展示學生。我已經讓學生想說并且說對了,為什么還要“誨人不倦”呢?課堂終究是學生的,就像未來也終屬于他們一樣。在講臺上盡情展示才華,就是教師教學的全部嗎?我認為鼓勵和引導學生自我學習,主動學習,讓他們愿意展示自己,并展示得精彩,才是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

例如,有一次講解《鴻門宴》,文言文讀起來很困難,學生們興趣都不高。因此,為了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我設計了一個“誰是鴻門英雄”的環節。先讓學生寫出在課前通過微課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再讓每個小組在文中選擇一個人物作為自己支持的“鴻門英雄”,然后在課堂上闡述理由,并接受其他組的質疑。為了讓自己支持的人物成為“真正的英雄”,學生不但要把教材所選部分讀透,還要有針對性地拓展閱讀和分析。其中的一個學習小組,由于在前一節課對文中字詞、句式等基礎知識的學習不扎實,所以選擇人物的順序也排在最后,只能選擇最后的人物――曹無傷。這個人物在文中筆墨極少,和項羽、劉邦、張良相比,要把他說成是“鴻門英雄”困難太大了。但這個組的學生找了大量資料,并與其他相關人物對比,讓這個“打醬油”的角色逆襲,最后竟排進了英雄榜前3名。

最后,幾番唇槍舌劍下來,全班公認的“鴻門英雄”花落樊噲。獲勝組分析得相當精彩,他們沒有進行大量的拓展延伸,而是從教材出發,運用課前學到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細微之處下功夫。每一個結論在文中都可以找到出處,但又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組的組長和大家分享經驗時說:“先讓組員把文章讀3遍,再讓他們把和樊噲有關的段落找出來又讀3遍,然后再一起討論。”這堂課,我創設了一個激發學生求知的環節,他們則在求知的過程中自發地完成了泛讀和精讀。

課后總結我感嘆說:“你們分析的比我講的還要精彩和到位,我得回去再好好讀讀《鴻門宴》。”我愿意在課堂上“示弱”,為的是讓學生足夠強大――這正是教師的責任,也是教育的責任。

為了賽課,耽擱了不少的時間。比賽完,我特別想回到學校上課。不是擔心學生的學習進度,因為即使我不在教室,他們也知道該怎樣學習。我只需要回去整理和集中回答學生沒能解決的問題就好。我只是非常懷念可以端個小板凳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聽學生自己講“邊城之美”的日子;我只是享受學生在名言名句情境背誦時,兩兩PK互放大招,讓我都有點燒腦的感覺;我只是喜歡那個快樂、實用,從不是我一個人在戰斗的課堂。

回校后,我習慣性地把賽課時用的“走近李清照”微視頻和相應的學習資料傳到了學生的平板電腦上。過了兩天科代表就跟我說,班上好多同學迷上了李清照的詞。我欣慰,但也苦澀地跟她說“評委似乎不喜歡啊”。她竟打趣我說:你要教的是我們,又不是評委。想想“屠呦呦”吧,我們才是你的“青蒿素”!這句話確實讓我釋然了。我每天可以走進一個學生帶給我快樂而生動的課堂,我有著這樣情智兼備的學生,即使不是主流,又有何妨?或許,我們才終將是主流。

篇9

中圖分類號:TS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4)28-013-03

一 、“冰峰”本土飲料品牌案例分析

“冰峰”,一個陜西本土飲料品牌從1953年誕生到今天,在陜西本地有口皆碑,創下了陜西當地半個世紀經久不衰的銷售神話,小小一瓶汽水,包裝普通不出眾,不華麗,卻贏得了當地人最持久的青睞。它始終如一的品質,獨特的口味,甘甜而親切,似乎向人們傳遞出一種情感,一種不可割舍的意識形態,炎炎夏日冰峰解暑,幾乎成為陜西人的首選。陜西人對于“冰峰”品牌61年的情感積淀,成就了冰峰如今的美名,隨著冰峰的罐裝升級,這個蘊含無數人童年快樂和記憶的本土品牌,或將沖擊全國飲料市場。

當然,持久的輝煌也曾有過“內憂外患”,上世紀90年代,當時正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1995年可口可樂飲料公司扎寨西安,隨后,廣東的“健力寶”、上海的“雪菲力”、天津的“津美樂”、楊凌的“野刺梨”紛紛而至,極大的沖擊了西安飲料市場,競爭相當殘酷,冰峰一度陷入困境。冰峰的市場占有率一度滑落至不到30%,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幸運的是,冰峰憑借其多方面的優勢還是在這場激烈的市場“戰爭”中存活了下來,正因為其接地氣的情懷,并逐漸再次主導了本地飲料市場。2008年,西安糖酒集團投資對冰峰食品飲料廠廠房進行改造,引進了新的生產線,冰峰自此銷量平均每年都過億了,西安市人均銷量基本上達到了12瓶。能保持著神話般的銷量,口味及品質的始終如一是成功的關鍵,其次是成熟的銷售網絡,到目前為止,冰峰在西安有55家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多達500余家,形成了固定的銷售網點,還有1萬多家終端經銷,這是競爭對手難以超越的。其實,冰峰打造的本土文化不止體現在這里,冰峰除了特定的網店銷售模式之外,最大的優勢就是冰峰整個團隊組成都是陜西隊伍,從車間的生產工人到銷售代表都是幾代人幾十年的崗位工作。冰峰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廠更加注重傳、幫、帶,同時冰峰會吸收年輕的大專院校學生,職工隊伍相對比較穩定,包括罐裝包裝的設計師也是陜西人,一切都在力求打造陜西人的本土品牌。易拉罐裝冰峰的上市,彌補了瓶裝冰峰攜帶不便的缺點,擴大了冰峰飲料市場受眾面、拓展了銷售渠道,公司專門成立了易拉罐新品銷售部,打算把冰峰由原來的餐飲市場流通推廣到超市、中高端酒店、家庭。 “冰峰”是一種甜甜的桔子味汽水,玻璃瓶包裝,每瓶200ml,跟其他五彩繽紛的飲料品種相比,比較樸素,似無過人之處。不過對西安人來說,它是浸著幾代西安人感情的民族品牌。在西安市場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廣告和宣傳,但不少西安人一直記得“冰峰”最早的一次廣告“從小就喝它!”這也成為不少西安人堅定不移地選擇“冰峰”的重要理由。

二 、案例分析及休閑化簡餐觀念的產生

在陜西,只要說“來瓶汽水”必然指的就是冰峰,一句“從小就喝它”蘊含了幾代人給予冰峰的真摯情感。從5分錢到1塊5毛錢,冰峰見證了古城西安的歷史變遷,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春意盎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冰峰從一個小車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大型生產企業,年銷量也從最早的幾萬瓶到現在的1億3千萬瓶,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85%以上,牢牢占據陜西碳酸飲料的頭把交椅。2012年冰峰推出了易拉罐包裝,使冰峰品牌更上了一個臺階,不僅滿足了消費者便攜的需求,而且也使冰峰品牌開始進入中高端餐飲市場,同時也吹響了冰峰向全國進軍的號角。目前,冰峰易拉罐已經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及二線省會城市,全國每個省份都能看到冰峰易拉罐的身影。在我們課題組成員調研后看來,冰峰的成功有其偶然性,可是偶然中更多的是必然,因為夾雜著本土文化的發展,夾雜著陜西本地人的一些情節在里面,土生土長成了其不可磨滅的標志。拋開那些光鮮的外表,我們不難發現,冰峰品牌的經久不衰,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本土人對于陜西簡餐文化的一種深意的記憶。“涼皮+肉夾饃+冰峰”是一種組合,更是休閑化簡餐的一個套裝,有吃有喝,看似簡單,但就是這簡單的組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陜西這一地區悠久的本土休閑化簡餐的地標性方向,時至今日,我們不難發現,陜西涼皮和肉夾饃已經悄然的滲人到了我們沿海地區,可想而知,案例中,冰峰人對全國市場的期待是有所依據的。

三、 本土休閑化簡餐特性分析及傳承演進

引用莎士比亞的名言:“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play on.” 如果音樂是愛的美食,那就繼續演奏吧。如果美食是愛和文明的種子,我們充滿智慧的中國人就得在融入本土氣息的環境下一起播種,一起收獲!在此,我們想給本土化休閑簡餐下個定義。【1】在過去50年間,中國功夫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而我們相信,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國美食在經歷本土化氣息的融合下將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當我們提及各個國家或各個地方的美食時,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起一方水土蘊含的人文環境——京味菜讓大家想起北京人的豪爽、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和天下第一樓的食客云集;說起淮揚菜大家會聯想到江南水鄉風情、小橋流水人家里的菜式精致典雅;而川菜則令人領略川人火辣、熱情還有一些閑散風格。說到美食的文化內涵,古今中外,莫非如此。當然本土化的簡餐更注重的是一種無拘無束的一種意識形態,是大眾化的一種習慣,沒有正餐那么拘束反而更容易傳播與傳承。美食作為全球所推崇的文化盛宴,我們沒有理由去排斥外來文化,外來美食。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品鑒外餐時,會領略到法蘭西人特有的浪漫、以及想象力對于用餐服務的追求;意大利人的簡約性情,流傳全球,充滿了亞平寧半島的熱烈、奔放;日餐精致、小巧,搭配日餐廳帶有禪意色彩的就餐環境,正如同日本人的性格。為什么美食具有如此的魔力?我們認為,美食是人類千百年來文明和文化的積淀、傳承和弘揚。由于我們中華文明在過去三千年來在全球范圍內保持的最為完整、充分,因此這樣的積淀就顯得愈發深厚——例如,我們中餐中的很多菜式或菜名都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的典故,如“東坡肉”、“佛跳墻”等。中餐的這種傳承非但沒有在千百年來菜式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中湮滅,反而在經濟和文明都在崛起的今天,顯得更加光明和前景廣闊。中國自古有云:“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這“社稷”二字即是美食的基礎——糧食,在中國古人眼中,糧食、社稷、美食是和千古文章一樣承載文明火種的力量,而美食加本土氣息的文化將成為本土休閑化簡餐最完美的詮釋。而本土化休閑簡餐更注重的文化與美食的交流。不拘泥于堂皇的用餐環境,符合大眾化的思維意識形態即可,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也創造了燦爛的美食文化。我們所耳熟能詳的許多歷史典故都與美食相關——從項羽、劉邦“鴻門之宴”到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從屈原投江汨羅引來國人食粽的傳統,到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中國人的生活、精神和氣節都與美食息息相關。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時代,在中國廣闊大地日益煥發活力的今天,在世界迫切需要傾聽中國聲音的今天,誰將是傳承中國文明和文化的大使和文化名片呢?這也是我們此刻迫切想探尋的答案。我們認為,中國美食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傳播文化的大使,而本土化的休閑簡餐就是美食的明信片,能最直接而又貼切的代表著中國最前衛的美食文化。在我們所接觸的西方人眼中,中國美食就是中國功夫以外的另一張中國名片;這張名片既通俗易懂,因為人人都需要美食;同時又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舉個例子,比如過橋米線、西施蝦仁,都有著悠遠的文化典故融入進去,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將其發揚光大,讓西方人理解,那餐桌無疑成為西方世界由淺入深了解中國文化的課桌。美食讓人類和諧共處。我們發現,當人們分享美食時,人們分享交流的歡樂,分享心靈的愉悅,分享友誼與和平。 以中國美食對現代中華文明的貢獻而言,有一個角度更加重要:雖然中國的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際乃至全球輸出產品時,它的主要購買驅動力是“廉價”,這一客觀因素在未來許多年仍會持續。而當中華文明日益需要全球弘揚的戰略高地,當我們需要尋找一個窗口傳承中華文明的悠久、自信和榮耀,傳遞中國人的熱情和友誼,傳播中國人謙虛有禮的美德時,中國最具本土化特色的休閑類簡餐無疑是最佳的文化大使。因為沒有人會對豐盛的美食說:“NO”,美食和音樂一樣是沒有國界的。

四、 本土休閑化簡餐產品模式的創新發展

對于本土化,通俗的說就是要入鄉隨俗。本土化概念是與國際化、全球化概念緊密相關的,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它是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時代國際品牌的全球擴張戰略下出現的。沒有經濟全球化一體化,也就沒有本土化。休閑化簡餐的本土化不是狹隘的存在于地域的一種飲食觀念,更不是飲食圈族群的對立,而是放眼國際,展望未來。現代社會由于交通發達,地區與地區之間往來密切,旅游、參訪,甚至移民風氣普遍頻繁。到了一個新地方,想要融入當地生活環境,學習當地的語言、接受當地風俗與飲食習慣就成為必要的條件。對于未來中國本土化休閑簡餐的產品模式路線,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一條夾雜著復合文化氣息與美食融合的創新,更是品牌文化經營的創新,只有在簡單餐飲的融合組合中,載人文化,發揚文化,使之成為傳統,然后加上現代化的品牌塑造與推廣,這才是一條可持續可壯大的發展路線。在文明古國中國,做餐飲,做簡餐,賣的不僅僅是口味。經過市場調研,我們明白,對于一個餐飲企業來說,口味是基礎,安全是底線,健康是高附加值,而文化才是骨髓,一直都在,卻不浮于表面,當然服務、環境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本土化簡餐要想創新與發展。首先,得切實保障食品安全,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從用餐環境、食品安全、口味保障等多層面嚴格管控,全方位提升。必須確保每一份送到消費者手中的食物都經過嚴格規范的食品安全檢驗與管控。從根源部分來塑造中國企業食品的安全形象。 正是在標準化口味與健康安全用餐環境上的夯實追求,才有機會創新產品模式,依據本土文化打照適合本土人消費的產品組合,從而形成簡餐,形成一種時尚,成為潮流,并創新發展,經久不衰。“徐州搟面皮”, 比涼皮更有嚼勁更美味,但在無錫做搟面皮的寥寥無幾,并沒有形成本地特色產業模式,有著極其敏銳商機撲捉能力的作者,堅定的認為,搟面皮的明天將會像涼皮的今天這樣擁有極高的普及率,尚未開拓的市場正是一個可以創新的平臺,所以打算在本地配合學校比較熱賣的醬香餅,做出一種特色,創新出本土休閑化簡餐模式。

參考文獻:

[1] 作者:夏連悅,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書名:《為簡餐下定義》

作者簡介:蔡紅亮(1992-),男,江蘇大豐人, ,本科。研究方向:本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