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傳統風俗范文
時間:2023-03-23 03:40: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節的傳統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選擇踏青、掃墓等,而你是這么過清明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清明節什么時候幾月幾日,希望你喜歡。
2021清明節什么時候幾月幾日2021清明節是2021年4月4日,星期日,辛丑年(牛年)二月廿三。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牽鉤、放風箏、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斗雞、射柳、插柳、蠶花會、爬橋等一系列活動。
清明節很多地方對吃也有講究,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
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禮,墓祭是貴族活動,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沒有墓的。到了秦漢時期封建等級沒有那么森嚴,老百姓有墳地后才仿效貴族舉行祭奠活動以緬懷先人,稱之為家祭。到漢代以后,墓祭才逐漸形成風俗。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先秦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后來逐漸演化為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清明節節日起源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后來民間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后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篇2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五年級:真誠璃茉丶
篇3
【關鍵詞】《清明上河圖》;春景說;秋景說
近代學者鄭振鐸確定“清明”為三月三:“時節是清明的時候,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日。”i其后又有周寶珠ii及戴立強iii均從不同角度撰文來支持“春景”說。近年來有學者開始質疑“春景”說的真實性。孔憲易撰文從八個不同角度來質疑“春景”iv;鄒身城在其基礎上,就“秋景”說提出了更為豐富的理論依據v。本文將結合前人的研究以及相應的參考文獻,試圖從圖畫本身和清明節應有的風俗兩個角度,為“秋景”說試作辯解。
一、選定研究版本
在具體開始闡述“秋景”說的理論論據以前,選擇學界公認的真跡作為研究的對像是非常必要的。周錫指出:“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真跡為絹本……以手卷形式,精細勁煉的筆墨,再現了九百年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清明節之繁華景象。”vi 此外徐邦達vii、日本學者鈴木敬viii等都一致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寶笈三編本是張擇端的真跡。所以,下文會以寶笈三編本的內容作為研究評論的對象。
二、具體闡述
(一)清明節應有的風俗
1.清明“插柳”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說道:“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名曰‘明眼’。” ix清明“插柳”十分普遍。甚至到了民國,民間還保留了清明插柳的風俗。胡樸安在其《江蘇?六合縣之歲時》中提及:“清明插柳于門上,男女或簪之”x但畫卷中幾乎沒有哪一間房舍表現了這個清明節如此重要的習俗。此外,張安治曾提到:“一些清明節的風俗特征,如上墳,探親,轎上插柳枝等。”xi 實際上,宋人是把柳枝插在門楣上,與寶笈三編本卷首轎頂裝插的柳枝是不同的xii。
2.上墳不只是清明節的風俗特征
“十月朝”即農歷十月初一。《東京夢華錄》卷九明確記載了:“ 十月一日宰臣己下受衣著錦襖三日。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xiii從前,每逢十月初一,朝廷會賜衣,也就是江南的“燒衣節”,通過給過世的人送去寒衣,慎終追遠,來表達懷念追思之意。與清明節一樣,“十月朝”的時候,百姓也會去祭祀上墳。根據嘉靖《太倉州志》記載:“是日不問寒燠,富家多熾炭于堂,稱為開爐。”xiv圖中我們看到只有很少的人上山去掃墓,大部分的人都是去河邊趕集或從事其他的一些活動。所以,掃墓、上墳不能成為判定清明節或者春季的必然條件。
3.清明節并非是三月三
學者鄭振鐸明確地提出“三月三”:“時節是清明的時候,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日。”xv實際上,傳統陰歷三月三指的是上巳節xvi,并非清明節。古代使用陰陽合歷,清明節則是陽歷的4月5日左右,寒食節后的一天;不同的是魏晉南北朝以后,則將上巳改為三月三,成為定制xvii。這一天人們會到水邊嬉戲并且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二)從畫卷本身來看
1.木炭
畫卷一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有驢子在運10簍木炭。根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xviii盡管戴立強認為木炭或者煤炭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燃料,不僅僅為冬季所需xix。但是有一點,他可能忽略了。那就是兩者成本都較高,宋代百姓日常生活只會使用木材來取火。
2.紙馬鋪
紙馬鋪是專門經營冥器的店鋪。《東京夢華錄》記載:“紙馬鋪,皆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xx。畫卷中雖然“王家紙馬”規模較大,門面較多,但一個顧客都沒有,異常地冷清。鄭振鐸甚至以”時間已近黃昏”作為理由xxi,勉強解釋。如果張擇端有心以清明節作為繪畫的時令主題,他就不會選擇一個人都沒有的黃昏來作畫。事實上,紙馬鋪是城鎮常年可見的民間店鋪,不一定與清明節或者春季有關。
3.光身
城里有多個半裸上身的小孩。中國傳統是很注重養身之道的,尤其重視兒童的健康。如果是春季,就無法解釋那么多半裸上身的孩童;相反,如果是秋季的話,正好可以反映其余熱未退,印證中國傳統的養身思想即春捂秋凍。
4.新酒
卷中有很多酒肆,其中有一家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東京夢華錄》中則有這樣的記述:“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旆,市人爭飲。”xxii周寶珠引大量史料駁斥道,宋人賣新酒的日子特別多,不獨秋天才有此物xxiii。宋代秋季要用新谷釀醪酒來慶祝豐收。雖然新酒不獨秋天才有,但是以秋季為最盛。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個才是真正的“新酒”。
三、為何命名《清明上河圖》
1.政治開明
在《詩經?大雅》中就有“肆伐大商,會朝清明”xxiv,另外《后漢書?班固傳》里也提到“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xxv。此處的“清明”都與“清明節”無關,而含有政治開明、人民生活安穩之意。張擇端當時身為宮廷畫家,也有可能借歌頌北宋政治清明、人民生活豐富多彩來博得皇帝的賞識。
2.清明坊
“清明”也有可能是一個空間概念。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東京外城及郊區,共劃分一百三十六個坊,第一坊為清明坊。”xxvi由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清明上河圖》反映了清明坊到汴河口這一個地理區域的人文以及自然景觀。
綜上所述,《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不一定指的是“清明節”。它不僅僅可以表示一個時間概念,還可以表示抽象概念(如:“政治開明”)以及空間(如:“清明坊”)概念。
四、總結
《清明上河圖》既然為寫實風俗畫,就不會太偏離“寫實”這個意象。上文從兩個角度,以寶笈三編本作為對象,針對“秋景”提出了一些理論依據。至于一些細節,如草帽、竹笠(據當時東京的氣候,清明節似乎沒有必要使用這些御暑用具)因前人提及較多,都沒一一闡述。筆者相信,隨著對《清明上河圖》研究的不斷深入,畫中的情節、名物將逐漸得以解釋,人們將會對這幅千年之遙的不朽寫照,得以更加深刻的認識。
注釋:
i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A].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ii周寶珠寫道:“我在同孔先生的商榷中曾提出宋代東京清明節有撲博之俗,并引用宋人呂原明《時雜記》記載:都城寒食大縱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由此可知, 撲博、扇子與清明節之間有著一種不可分割的關系,這是宋代東京的習俗”(《關于《清明上河圖》中的扇子》)
iii戴立強說: “圖中的幾攤位,以虹橋上的一較為清晰,其中一個桌子上擺放著一些條形塊狀物,無論如何也難以與瓜類相聯系”(《清明上河圖所畫非“秋景”辨―兼及其畫名意義的探討》)
iv孔憲易認為畫卷所描述的是秋景并且率先提出了“清明坊”之說。 (《的“清明”質疑》)
v鄒身城認為“清明”一詞是指北宋政治開明、人民生活安穩之意,非地名,也非時令。(《的命名》)
vi周錫.歷史與空間:《清明上河圖》的“雙胞胎”疑云[N].香港文匯報,2010-05-31.
vii徐邦達寫道: “各地方的公私藏家手中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只有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一幅石渠寶笈三編著錄的淡設色長卷,才是真跡”(《清明上河圖之初步研究》)
viii鈴木敬認為:“實際考察過這一圖卷的人,只要不管他所的政治、社會地位的話,都會以為北京故宮本是真跡”(《中國繪畫史-南宋繪畫(十五)》)
ix吳自牧.夢粱錄(卷2)[M].北京:中華書局,1957:11().
x胡樸安.江蘇?六合縣之歲時[A].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150.
xi張安治.張安治美術文集[C].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264-269.
xii許大慶,張冬梅.清明上河圖研究文獻匯編[M].萬卷出版公司,2007:582.
xiii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9)[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156.
xiv清王昶等纂修.嘉慶直隸太倉州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xv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A].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xvi宋吳自枚《夢梁錄。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南北朝以后才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中國節》)
xvii周善兼:《中國古代風俗之傳統節日簡介》,2010年8月初稿
xviii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9)[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156.
xix戴立強先生說:“不論木炭或者煤炭,作為一個偌大的都市來說,燃料是一年四季當中不可缺少的,不僅僅為冬季所需”(《清明上河圖所畫非“秋景”辨―兼及其畫名意義的探討》)
xx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7) [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122.
xxi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A].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xxii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9)[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154.
xxiii周寶珠認為宋代賣新酒的時間相當多,他寫道: “宋人喝新酒、賣新酒的季節相當多,不要看見一個“新酒”市招就認為只有中秋節才有此物”(《清明上河圖繪的是春景而非秋景》)
xxiv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2006:745-927.
xxv蕭瓊瑞.清明上河圖畫名意義的再認識[A].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文集書畫(上)[C].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1991:111-133.
xxvi蕭瓊瑞.清明上河圖畫名意義的再認識[A].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文集書畫(上)[C].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1991:111-133.
【參考文獻】
[1]劉淵臨.清明上河圖之綜合究[M].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2]遼寧省博物館.《清明上河圖》研究文獻匯編[M].沈陽市萬卷出版公司,2007.
[3]周寶珠.清明上河圖繪的是春景而非秋景[J].美術,1994(8):61-63.
[4]戴立強.清明上河圖所畫非“秋景”辨―兼及其畫名意義的探討[A].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一輯)[Z].北京:中華書局,2005:126-133.
[5]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J].美術,1981(2):58-60.
[6]鄒身城.清明上河圖的命名[J].河南大學學報,1986(4):44-45.
[7]徐邦達.清明上河圖之初步研究[A].故宮博物院院刊,1958年第1期, 頁35-49.
[8]鈴木敬.中國繪畫史-南宋繪畫(十五)[J].故宮文化月刊,1990(8):37-39.
[9]高木森.落葉柳枯秋意濃――重釋清明上河圖的畫意[J].故宮文化月刊,1984(6):125-133.
[10]蕭瓊瑞.清明上河圖畫名意義的再認識[A].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文集書畫(上)[C].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1991:111-133.
[11]張安治.《清明上河圖》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269-298.
[12]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A].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篇4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到了春秋時代,晉國公重耳逃亡在外,在饑寒交迫之時,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無奈只好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帶母親出來,誰知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于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便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禁火吃冷食。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各地的不同,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稱鼠曲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卜絲與春筍,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在一些地方,于清明頭一夜,把雞鴨卵煎熟,染成藍黃雜色,在卵殼上加以雕鏤成畫,作為冷食禮品贈送。據說吃畫卵,在隋唐時盛行全國。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清明節的英文標準譯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篇5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copyright xzhufu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祝福】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xzhufu.com
篇6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篇7
有沒有時間講究清明節當日掃墓還是前后時間均可?越早越好嗎?
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于某些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掃墓當日出發的具體時間越早越好嗎?
清明節上墳掃墓應該在早上5-7點(卯時)為最佳,不過現在的人都懶得起大早,好不容易放假休息了,都想賴床。萬年歷小編建議,最好在下午3點前完成清明上墳掃墓,如若再晚,陽氣漸漸退去,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清明節祭掃的具體日期如何確定
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稱"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掃墓注意事項一、孕婦避免掃墓:孕婦最好避免清明的掃墓活動,這不僅僅是陰氣重的影響。從別的方面來說,清明時節是非常擁擠的,為了胎兒的安全,并不建議孕婦去參加,再者掃墓的氣象和周邊的環境均不利孕婦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類活動。
二、不可在墓地照相:大家掃墓的目都是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樂。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掃墓的時候,最好心懷敬意,專心謹慎,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隨意的照相,否則引來了不好氣場,就有陰陽失衡的可能,會損害個人的運勢。
三、忌穿大紅大紫:清明節是不能穿的大紅大紫去上墳的,相信大家也不會穿這樣的衣服去參加此類活動的。不過總有人會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內衣上不經意使用了紅色。當然本命年是例外,內衣可穿紅色。
四、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清明的時候作為外人的身份去參與掃墓是比較忌諱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畢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氣運也不同,可能會造成氣場的紊亂,導致不協調而走霉運。
五、身體不佳,時運不濟者避免掃墓:一個身體正處于生病狀態,或是虛弱狀態的,或者最近運氣不佳,諸事不順的人最好不要去參加掃墓活動,因為此類人正處于總體運勢低迷的狀態,極易招致晦氣,說的難聽點就是邪靈上身,因為陰晦之物最喜氣運低迷的人,這種人缺乏人氣,容易侵犯。
六、墳頭長草必需修整:墳墓上長植物的,必須要清除,萬萬不可使其長出氣候。這一點最重要不過,要知道,所謂掃墓,就是讓你清掃不利于墓地的東西,墳頭的草木會對家族的成員造成傷害,包括了氣運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七、發不遮額忌買鞋:事實上,清明節也算是鬼節,當然在發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頭發不能遮住額頭,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是不可蓋住的。同時鞋子也不要在當天購買,因為鞋同邪,有點常識的朋友大多不會在這天購買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八、忌嬉罵,非議先人:掃墓完畢后,有人帶著孩子去的,可能剛開始還算肅穆,一結束就開始打打鬧鬧,嘻嘻哈哈了。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墳地畢竟是陰靈沉睡之所,嬉笑怒罵會滋擾陰靈,是大不敬,可能會招致報復,非議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過他人的墓地,對逝者品頭論足即是褻瀆的行為,屆時麻煩上身就怪不得誰了。
九、清明節掃墓時間:掃墓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即上午9時后到下午時前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此時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或身體弱的人,在陰氣重的傍晚祭祀,可能會影響運勢。在清明節前后五天,和清明節當天都可以,但寒食節這天不能掃墓,寒食節即清明節的頭一天。
掃墓的由來清明節一個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主要項目是掃墓。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被大眾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篇8
㈠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㈡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㈢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篇9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很多民族,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2年清明節插柳習俗,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清明節插柳習俗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征。
清明節插柳是為了紀念誰說法一:紀念神農氏
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說法二:紀念介子推
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征。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掃墓:清明節掃墓習俗由來已久,每年清明人們都要為先人之墓清理雜草,增添松土,讓墓地變得整潔,同時祈禱祖先能夠保佑子孫后代富貴吉祥。
踏青:清明節時逢春天,天氣明朗,最是適合外出旅游的日子,所以每年春回大地,人們就會在清明這天外出郊游,感受春天一片勃勃生機的景象。
植樹:我國的植樹節雖然是每年的3月12日,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植樹節的時間是定在清明節時候的,所以清明節也是非常適合植樹的時間段,種植樹木是我們綠化環境的重要活動,希望全民都能參與進來。
蕩秋千:這是古代時候最流行的清明節習俗,放至今日也非常受歡迎。蕩秋千能夠增進人們的健康,還能夠培養孩子們的勇敢精神。
放風箏:每逢清明,各個地方的老老少少都會去到寬闊有風的地方放風箏,這不僅是一種游樂方式,更是一種除病消災的辦法,也就是把風箏放飛之后,剪斷牽線,讓風箏隨風而去,也就代表著疾病隨風一起飛走。
蹴鞠:也就是一種皮球的活動,這是古時候人們清明節最愛的一項運動,相當于現在的足球。
南北方的清明節習俗差異主要表現在飲食習慣上,下面一起去看南北方食俗吧。
北方: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喜吃子推饃、子福、蒿子粑粑、棗糕、面花、清明果、大蔥和蛋餅等。
篇10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習俗。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
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