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七夕的句子范文
時間:2023-03-27 09:3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七夕的句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創新國資監管;實踐舉措
一、新國資監管體制與地方國有企業改革的關系
國資監管的主要任務是產權管理,而國企改革的核心是產權改革,因此創新國資監管體制是改革地方國有企業工作的重心,也是決定其成敗的中心環節,其二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其二者都是在社會主義的背景下深化市場經濟,盤活國有資產,以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創新國資監管體制的目的在于處理國有經濟體制中政資、政企不分以及出資不到位等頑固問題,而國企改革的核心則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逐步探索公有制在我國特殊國情下的有效實現形式。因此可以說,創新國資監管需以國企的深化改革為核心并且完善的國資監管資質有助于為國有企業的跨越式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國企的發展壯大又為國資監管的創新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并且國企改革的經驗教訓也為創新國資監管體制奠定了理論依據與實踐準備。
二、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分析
(一)地方國有企業債務問題分析
1.地方國有企業低下的盈利能力。首先地方大部分國企為政府公益類企業,根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要求,承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政府性投資項目的建設任務和融資義務,缺乏經營性收入。其次是布局分散,資產規模偏小。公司規模普遍不大,如某市17家國資營運機構資產總額約400億,負債就150億元,平均資產不到30億元,有8家在10億元以下,最小的僅0.3億元。三是地方大部分國企內部薪酬機制不合理。公司確定“行政級別”,實行定機構、定編制、定薪酬,沒用明顯的獎罰激勵制度,員工積極性普遍不高。
2.地方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傳統的斯大林經濟模式中,政府為了戰略性目的,而扶持不具有自主經營能力的國企,所以政府要對國企的經營虧損承擔責任。市場經濟轉型后,絕大部分的地方國有企業還承擔著政策性的負擔,因為政府對企業由于政策性負擔的虧損負有責任,當企業虧損時,政府就給予財政補貼,預算軟約束依然存在。現實中在地方國企中會因為承擔了政策性負擔而要挾政府,同時也降低了其主動獲取盈利的積極性,但地方政府為了擔負起建設地方經濟的責任會繼續選擇財政補貼,在地方國企內實行預算軟約束。
(二)地方國有企業各投融資平臺存在的問題
1.投融資平臺的治理結構不合理。地方政府轄區內往往含有多家分別承擔不同行業、層次的投融資職能的投融資平臺,但地方政府普遍未對其進行統一管理,因此這些投資公司在經營及業務領域都沒有明確劃分,并且其運營發展的模式及融資渠道也沒有明確規定,這就容易在國企融資的某一環節上可能出現缺位或者錯位。其次,政府的投融資平臺在建設形勢上看應隸屬于不同的國有的投資公司,同時國有的投資公司在職能上應將其定位于企業,其在實質上是政府投資的主體,且因功能相似,尚未形成業務特色,融資平臺普遍不大。
2.地方政府新增債務以投疊式平臺為主,債務風險急劇加大。地方投融資平臺在資金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尚未構建資本金補充的機制,一些地方政府急于通過平臺謀取資金,而融資水平直接取決于資本金的水平高低,導致了許多地方投融資平臺成了債務炸彈。其二是一些地方國企大幅舉債而不考慮成本,甚至有些地方投融資平臺非法集資投向長期收益或者收益微薄的基礎建設,導致企業的資金流動失衡,并且尚未形成完善的平衡現金流機制,使得企業的資產經營能力下降。
(三)地方國有企業財稅體制改革的現狀
1.分稅制體制中上下級交叉沖突等問題。自改革分稅制以來我國的財政稅收已初步實現平穩增長,但盡管在財稅制改革的過程中,已明確劃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但在具體執行中仍然呈現上下級交叉沖突的現象。地方政府的事權與財力不匹配、中央的轉移支付透明度也不高,地方政府缺乏主體稅源。
2.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乏制約地方國有企業的發展。在稅收征管上中央政府并沒有給予地方足夠的征稅權,弱化了地方政府的征稅權利,導致地方由于資金缺乏限制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不足困擾地方經濟發展,也制約地方國企發展壯大。
三、在創新國資監管體制背景下對地方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舉措
(一)地方國有企業債務化解對策思路
1.提高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首先堅持市場導向、政企分開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市場競爭,從而提高企業經營性收入。其次對多而散的地方國企進行整合,擴大國企規模,提升其綜合實力,進而做大做強國企。三是國企薪酬改革就應主動適應當前市場化道路,逐步建立市場化激勵約束制度,健全考評機制,深化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機制。堅持以效益為導向、薪資水平對標管理,兼顧公平公正才能提升員工積極性,為企業創造財富。
2.完善財政管理制度。完善的財政管理制度是地方政府維持國企財務工作的有力保障,所以應全面系統地分析研究國資監管體系中越、錯位等問題,大力推進以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的轉變,劃清國企在所承擔的政策性問題與其主動盈利問題的界限,從而盡最大可能規避預算軟約束。當然在過渡期中政府應切實落實扶一把、送一程工作,通過一定的方式幫助國企步入正常的運營軌道,并保障企業的平穩運行。
篇2
愛國主義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發展前進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英語教學融為一體、相互滲透,使學生在學習英語,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會更加努力學習,奮力拼搏,立志成才,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在河南省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教研室主編的英語教材中有多個單元都與祖國悠久的歷史,中國的大事件有關,作為英語教師,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單詞,語法,句子,也要讓學生對祖國更加了解,增加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在《Festivals》單元中,我們不僅讓學生知道圣誕節Christmas、復活節(Easter)、感恩節(Thanksgiving)、愚人節(April Foolg Day)和情人節(Saint Valentine§Da,/)這些西方的節日更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的節日,以及這些節日的由來,如在新年的團圓歡樂中知道古代勞動人民驅逐野獸“年”的勇敢,在元宵節觀看五彩燈籠的同時感受猜燈謎的樂趣,在清明節懷念先祖,緬懷先烈,在端午節時吃著棕子紀念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還在七夕節知道牛郎織女的忠貞凄美的愛情故事。學生們在這些娓娓動聽的故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麗。在Sports單元中讓學生們了解中國的“鐵榔頭”朗平,籃球名將姚明,足球運動員赫海東,“飛人”劉翔和乒乓球冠軍鄧亞萍。讓學生從內心佩服這些運動員,為祖國感到自豪。愛國主義意識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緊扣教材內容滲透集體主義教育
當代的中職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缺乏,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因此有必要將集體主義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如在《Friends》單元中要讓學生知道“evervhodv needs friend,”,“friendship is impmantmus a11,”,在《volunteers》單元中要讓學生理解“Helping others out 0ftrouhle is far nlore rewarding than anything else,”和“Giving is reeel’v―mg,”道理。并在教學中出示許多抗震救災時,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災救人的圖片,讓學生從中感到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這樣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去幫助別人。不做只關心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己主義者,從而自覺地遵守集體紀律,維護集體的榮譽;培養集體主義情感,關心集體,關心同學,助人為樂。
篇3
關鍵詞:語言文化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學好一門外語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掌握好語言本身,這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知識;二是要了解與該語言有關的各種文化背景、社會知識。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就無法正確理解和正確運用外語。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的創造離不開語言,語言的變化和發展時刻追隨著文化的變化和發展。古德諾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CulturalAnthropologyandLinguistics)中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為: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另一方面,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作為社會的交際工具,語言和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語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種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記,這種民族文化印記跟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有密切關系。文化與語言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必然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
三、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
文化是具有獨特性的,不同國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這就要求外語教學與學習能夠起到跨文化交際的作用。“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美國人類學家海姆斯(D.H.Hymes)在他的《論交際能力》中指出,要使交際成功,需要做到:(1)語法的正確性;(2)語言的可行性;(3)語言的得體性;(4)語言的可接受性。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不但要講究言語的正確性,而且要講究得體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語音、語法、詞匯都正確的言語不一定得體,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際中,應根據交際的目的、對象和場合結合其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對所用詞匯、句式等做出正確的選擇。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也應向學生講解相應的社會背景與文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使語言知識成為幫助他們交流的工具,使他們學有所用,真正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四、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1.通過日常教學滲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很多都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教材的內容也不局限于學習,而是通過學習引發學生產生相應的思考,進一步引起他們的探討與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都能提供和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大學英語教材第六單元(外研社出版)談到逛街,在學生學習文章的同時,就可以了解外國的消費形式和消費觀念,教師還可以適時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現場消費”。
2.積極設置教學情景、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語言教學模式
語言教學的實質就是交際和語言的應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境和實踐的機會。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語言知識,還要了解產生這種語言的背景和它所適用的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網絡、多媒體、幻燈機、錄像機等為學生設置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結合聽說法、交際法等教學法使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和相關的背景文化聯系起來,迅速準確的選擇出適合語言環境的語言。3.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導入
眾所周知,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語學習理應強調英美文化的導入。學習者在自學過程中,也應主動發現,逐步積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種不同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比如在講解翻譯時,遇到“像頭蠢豬”這樣的話語,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做,相信很多同學會翻譯成“asstupidasadonkey”,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從字面看,并沒有什么不對,因為pig在中國人心中是好吃懶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豬腦子”等等說法表示對豬的蔑視。然而,事實上很多美國人對pig偏愛有加,甚至以pig做寵物,認為它們溫順、通人性,所以英語中往往用“asstupidasadonkey”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還有“Heworkslikeadog”這樣的英語句子,如果學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對狗鐘愛有加,就會把這句話譯成“他像狗一樣工作”,在我們中國人聽起來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義還是貶義,其實這句話是對一個人工作的極大肯定。由此可見,正確的運用一門語言必須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4.促進對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
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西方國家的節日。例如: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在學習這些節日的時候,可以一方面了解節日的起源、人們的慶祝方式等有關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們和中國的一些節日作比較。圣誕節與春節、情人節與“七夕”,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同時也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再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特別是那些文化影響行為的地方。好比贈送禮物,西方人習慣于當面拆封欣賞;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認為當面打開禮物是很不禮貌的。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化差異,轉換角度思維,促進英語學習。
五、結束語
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既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戚雨村.語言對比和文化對比[J].外國語,1993,(5).
[3]朱維芳.SarahTrenholm文化詫異現象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1).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容若的相逢是在人間,在圍著欄桿的金井邊,落花滿階的暮春時節。少年戀人的眼波流轉,是天真無邪的初見。少游的相逢在天上,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寬闊銀河的臨時鵲橋上,一對永生不死卻永生不得共度的夫妻,見與不見都是萬世凄涼。
――《一相逢》
在解讀古典詩詞之前,安意如也寫過流行小說,像《要定你言承旭》,當然,這種小說是為書商所約,它們在安意如的文學創作歷程中可以忽略不計。很多人最初讀到安意如涉足古典世界的文字,是在網上各大社區、論壇和BBS上,她的文字清新、典雅,又不失現代性,的確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她的寫作雖然與古典詩詞相關,但既非學院派的高頭講章,又非慣常的詩詞賞析,而是在那散淡的敘述中蘊涵著一種美感和味道。不是學術論文,即她的文字沒有過于理論化,不晦澀,也無多少專業術語和概念;不是詩歌賞析,就是說她并沒有單純從字詞層面去翻譯詩詞,做一些微觀的細讀工作。她的文字有味道,即能夠由一首詩、一首詞,延伸開去,在文字中滲透自己的性情。有時,她還從詩詞作者的生平和喜好出發,結合著詩詞本身來作互動式的闡發。還有時,她以詩人所在的朝代、所處的社會作為背景,以詩詞帶出史實,講述一段美好的故事,不是寫小說,卻勝似寫小說。
安意如第一本解讀古典詩詞的書,名為《人生若只如初見》,副題是“古典詩詞的美麗與哀愁”。書名引用的這句詩,源自清代詞人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而納蘭詞因對情愛和人生的真切書寫,歷來為很多詞學研究者所喜愛。網絡興起之后,古典詩詞一度成為很多女性和小資讀者的最愛,而納蘭容若因其天才聰慧和英年早逝的傳奇人生,以及他詩詞中的感傷格調,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于是他從神壇上被拉了下來,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一時間,讀納蘭詞,成為了潮流和風尚。安意如也不例外,她的第二本書《當時只道是尋常》,就是對納蘭詞的個性解讀,她所依據的版本,正是納蘭容若流傳甚廣的集子《飲水詞》。安意如結合著納蘭容若高貴的家世和凄涼的內心,一首一首地解讀,將那種人生的悲劇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納蘭風過去之后,安意如沒有停下來,而是將筆觸伸向了《詩經》,她要通過對《詩經》里經典名句的解讀,來“追憶前生的記憶”。這樣,就有了第三本書《思無邪》,她要從這部歷經幾千年而不衰的詩集中解讀出不一樣的文學滋味來。
從《人生若只如初見》到《當時只道是尋常》,再到《思無邪》,安意如在一年之內連續推出了三本書,而這三本書合在一起,被出版方命名為“漫漫古典情系列”,這可能正契合了2006年互聯網時代讀者對古典詩詞的一種期待視野。讀者對于解讀傳統的文字,需要好讀、可讀、耐讀,安意如也盡力接近這個目標。
緊隨安意如之后,一股解讀古典和傳統文化的風潮席卷而來,一時間在網絡上蔚為壯觀,而出版社也看準了這股風潮,接二連三地推出了一些與網絡作者風格相同的書,跟風與模仿之作也“你方唱罷我登場”,不斷隨著這股風潮進入到市面上,但唯有安意如的書,一直暢銷。何以會出現如此局面?現在回頭來看,一方面是由于她搶占了先機,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她那隨筆文字,既富有文采,又不乏諧趣,總能適時地說到人心里去。她評點詩詞,就如同在解讀人生;她品評詩人,就如同在追憶歷史。在行文過程中,她還不忘適時地將自己的經歷寫進去,更給人一種現場感和真實性,能在不經意間打動我們。
札記:
安意如由流行小說入手,再到解讀古典詩詞,這兩種似乎毫不相干的寫作,何以被她轉換得如此自然?其實,還是因她多年的練筆,加上對古典文化的興趣使然。勤奮之下,就有了那些令人稱許的隨筆文字。她在古典詩詞中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才寫出了人情世事華美與蒼涼交織的永恒主題。
二、不走尋常路
有時候我喜歡斷涯獨坐,靜靜思審,但更多的時候我愿同我身邊的人有所交流,不要彼此將感情冷藏。一個人做什么、生活得怎樣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人關心。如果潦倒失意,周遭的人仍關心你,證明你這個人是貧而不困,仍有翻轉的余力。這種余力,在帝王將相叫做民心所向,在普通人叫做親情、友情。
――《辛苦,還是心苦》
新世紀以來,正當很多80后作家迫不及待地將筆觸伸向現代性,生怕自己不先鋒、不前衛、落后于時代時,安意如反其道而行之地轉向了古典世界,而且是古典詩詞。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不走尋常路的典型。
如果說安意如僅僅只是專注于古典點評,可能就沒有多少讀者了,因為那樣的文字實在太多,不僅在網絡上鋪天蓋地,也大量充斥于雜志的版面,大多是就詩論詩且無多少新意。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文字沒有一種讓人感到共鳴的美感。即便是很美的詩詞,經過一些專業研究者的解讀后,美感不但沒有增加,相反境界全無。在讀多了這樣無趣又無聊的文字后,我們有時甚至會對古典詩詞感到審美疲勞。但安意如打破了長期以來學術界這種四平八穩的模式化解讀格局,率性而為,她最后通達的,就是一種現代性的境界。只不過,她借用了古典的底色,將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因子激發出來了。她所運用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真正進入到古典世界里。我們讀安意如的文字,不僅能讀到傳統文化的細節,同時,還讀到了安意如本人的影子。她或從容地旅行,或寧靜地讀書,或一個人思考,或與朋友交流,這些,我們都可能在安意如寫孟浩然、王維的文字中體會與領悟到,也可能會在其解讀納蘭詞和《詩經》的篇章中與她相遇。
安意如說她喜歡李白,且直言不諱:“在對詩詞的鑒賞方面,我是一個很放蕩縱情的人,所以喜歡李白多于杜甫。喜歡太白詩中磅礴的仙氣,縱心任情的姿態,意境高遠而不冷僻,遠非晚唐賈島孟郊之類的苦吟詩人可以企及。”這可以說是安意如解讀古典詩詞的一個標準和根據。當她在行文中將那些經典名句隨手拈來時,她可能早就在心中將那些句子背誦了很多遍,爛熟于心之后,才會有那極富才情的句子奔涌而至。
比如,她在解讀唐朝詩人李益的詩歌時,以李益和霍小玉之間的情事貫穿始終,而不至于讓敘述起于精彩,而終于乏味。“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在對這首《寫情》作解時,安意如發出了如下感慨:“你也許曾經遇上一個人,你與他相愛,以為他是你全部的需要和存在的意義。你愛他,如生如死如火如荼纏綿如呼吸。然而有一天你們分手了,得已不得已情愿不情愿,傷筋動骨聲嘶力竭歇斯底里憤怒悲傷安靜壓抑,而那個人就那樣消失于你的世界了。同時,他靜默地關閉了你通向他的世界的門。”一種愛過之后的絕望感,被安意如寫得出神入化,因為她敞開了心扉,向我們講述一個過去的愛情故事,它真實、生動,可能就與我們當下一段有因無果的情事在重合。這樣的筆法,不僅需要安意如會解讀詩詞,更需要她觀人世,懂人情,否則,她可能就寫不出這樣一種睿智的風采來。
當然,還有很多精彩的句子,那是安意如能夠贏得眾多讀者的砝碼。她寫謝安,在文章開頭這樣引出了主人公:“站在歷史的遺碑前憑吊,像撲入墳墓的祝英臺,把自己融入到當中,這種感情凄艷得讓人想著就戰栗不已。現在我在一座北方城市里,它的名字里也有一個京字。亦是王朝故都,我在這溫暖蕭瑟的風沙城池里,依然禁不住思慕一個南國的絕品男子――眾神仰望的謝安。”這種感時傷世的開場白,確有幾分凄婉與蒼涼,它代表著一個時代對接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一個現代女子書寫一個古典男子的緣由,就這樣讓記憶回溯,讓筆底起波瀾。
札記:
安意如雖然以文字的方式在古典世界里遨游,但她卻時常返身回到當下,回到最日常的生活中去接受現代文化的滋養,以接續上那古典的記憶,她是有此野心的。所以,她的文字才富有質感,既讓我們看到一個在傳統文化中逡巡的影子,又讓我們記住了一個熱愛日常生活且不乏現代感的實體人。
三、堅守一種古典氣質
當鶯鶯奔向他的懷抱時,元稹卻要遠上長安,奔向他的前程了。“通塞兩不見,波瀾各自起。起君相背飛,去去心如此。”愛情的悲哀莫過于此。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安意如以這樣一種方式為我們所熟知,還是拜互聯網所賜,她從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徑。從2006年她出版“漫漫古典情系列”到現在,安意如一直堅守在解讀傳統文化的現場。2007年,她出版了《陌上花開緩緩歸》,而且還寫出了長篇小說《惜春紀》,這是以《紅樓夢》里的惜春作為主人公的小說,筆法比較另類,惜春竟然成了秦可卿和賈敬的女兒。后來,她又連續出版了幾部解讀傳統意象、古代人物和元曲的隨筆集,像《世有桃花》《美人何處》《觀音》等,每一本書出版,都會有其固定的讀者群,這也是安意如一直堅持走古典之路的動力。
文字中的安意如,是歷史性與現代感的生動結合。如果說一些80后作家熱衷于追求歐美時尚,或者鐘情于當下狂歡,那么,安意如就是一個特立獨行者。她在別人都對時尚趨之若騖之時,返回到了久已不受多少年輕人關注的傳統文化與古典氣質,而且將這種文化和氣質,盡量表現得更富本土性,更具中國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女作家張愛玲正是這種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典型。因此,網上有人說,安意如在某些方面有著和張愛玲相同的氣質。其實,看得出來,安意如很喜歡張愛玲,在進入古典詩詞之前,她曾經出版過一本解讀張愛玲照片的集子《看張:愛玲畫語》。經過這樣的耳濡目染,安意如或多或少地也受到了張愛玲的影響,比如愛穿旗袍,比如以古典的筆法寫現代的性情。總之,就是以古典與現代對接的方式,書寫心中那一段段往事,那一縷縷情懷。
安意如的文章之所以那樣讓人愛讀,肯定不是因為那些評述性的語言。在文章中,她極少去刻意翻譯古典詩詞,而總是以故事帶出她所要講述的經典名句,或用一個現代話題,去對接古典的意象空間;或以一段精彩的史實,去還原一個富有意境的現場。如果僅僅只有些干巴巴的評論文字,而無精彩的故事穿插其中,安意如可提供給我們一起分享的,就不會有如今的敘事之趣與細節之美了。
安意如通過在隨筆中穿插故事的形式,寫出了歷史細節中的平凡與偉大之人,讓他們的秘密成為我們需要的故事。有時候,她甚至會描繪出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場景,讓其筆下的古典人物都變得生動起來,只有如此,閱讀效果才會更佳。通過安意如解讀古典的文字,我們能從中領略到傳統文化的曠達與豐厚,美麗與哀愁。安意如鐘情于在文章中營造特殊的氛圍,這與她之前在網絡上寫帖子有關,也與其小說練筆相聯。她真正懂得了漢語之美,也知曉漢語之花在何時何處綻放才會更美。
雖然古典世界浩瀚無邊,無論我們怎么去挖掘,可能也無法窮盡傳統文化的價值。但是對于安意如來說,她已經寫得很多了,幾乎以一年一本甚至兩本書的速度,在80后作家中聲名鵲起。與之伴隨而來的,則是她的負面新聞:網絡上有人指責她抄襲,不僅抄名家的,還抄無名網友的;還有人認為她寫得太快,質量下降,尤其是在筆法和題材上頗多重復。這也是安意如所面臨的困境:在寫了六七本解讀古典文化的隨筆集后,如何在新作中讓人看到一種亮色?如何不讓人陷入審美疲勞?這正是安意如所要解決的問題。或許,她早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困境,也正在努力突圍,做一次真正的轉型。我們期待著這位在古典王國里漫游了這么些年的80后作家,能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里,繼續堅守探索傳統文化的陣地,并尋找到切入社會的時代性和歷史感。
札記:
安意如的文字,看似在寫古典的人事,其實,她是在寫靈魂,寫一個人的靈魂,或者寫一個時代的靈魂。這靈魂中有情感,有思想,有關于人性的善與惡、美與丑,因此,我們才會讀到生離死別,讀到愛恨情仇,讀到一切人世的可能。重要的是,她是在堅守一種傳統的精神,一種古典與現代融合的氣質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