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由來范文
時間:2023-04-09 08:07: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元宵節由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后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而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 而為人所知。各式各樣的燈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這一節日的發展史中,燈到隋朝(五八一─ ~ 六一九)才出現 ,算 是晚出的節目內容之一 ,而要到唐以后燈才成為元宵的主要標幟。一般認為元宵以漢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開其端 。不 過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并非年年舉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說在漢武帝之時。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節或佛 教的燃燈法會的說法也都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如下文「習 俗一節所述,元宵大約是從三世紀開始 ,慢慢形成的一種節慶 , 在南北朝發展成一固定的節日 , 但成為后世元宵主要節日的花燈和百戲要到隋煬帝才開其端,煬帝也是一個把元宵慶典官式化的皇帝。
元宵節的起源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于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 “絹燈 ”、 “五彩羊皮燈 ”、 “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于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余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1.漢文帝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2.道教的“三元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3.東漢明帝點燈敬佛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4.起源于“火把節”
篇2
1、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2、吃元宵或湯圓這個習俗是最久遠的習俗,也是我們元宵節最比必不可少的習俗。元宵其實就是湯圓,只是北方的習慣叫法,湯圓是南方的習慣叫法。對于元宵吃湯圓,有著團圓和美的美好寓意,而我國也最為注重家庭團圓這一層面,所以在元宵節這天吃湯圓是我們對生活,對家庭最美好的祝愿。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元宵節賞燈起源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猜燈謎的來歷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能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
元宵節燈謎愛好旅游(打一成語)——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語)——不識大體
蜜餞黃連(打一成語)——同甘共苦
會計(打一成語)——足智多謀
逆水劃船(打一成語——力爭上游
快刀斬亂麻(打一成語——迎刃而解
翹翹板(打一成語)——此起彼落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語)——自力更生
脫粒機(打一成語)——吞吞吐吐
四通八達(打一成語)——頭頭是道
一塊變九塊(打一成語)——四分五裂
節日的焰火(打一成語)——五彩繽紛
篇4
【2017元宵趣味活動方案范本一】
一、活動主題:元宵花燈喜樂會
二、活動時間:
三、活動目標:
1. 充分感受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樂趣,激發學生自制花燈的興趣。
2.欣賞各種各樣的花燈,進一步感受花燈豐富的外形、色彩、圖案等特點。
3. 通過制作花燈,鍛煉幼兒的手工制作能力,同時讓學員了解廢物再利用的意義。
4. 知道元宵節的由來。
5. 與家長一起制作花燈,增進親子親情。
6. 通過活動,建立魚塘,收納周邊學生名單,擴大機構招生宣傳。
四、活動地點:可選擇公園、學校活動室。
五、活動人員:全體師生、家長、周邊社區的學生及家長。
六、活動形式:場地分為知識區、制作花燈區、制作元宵區、觀賞區、燈謎區、舞龍區、許愿區、休息區、領獎處,家長自帶幼兒進行游玩。
七、活動前沿
一)前期準備:
1. 給本機構家長發放活動通知及邀請函,校外學員到現場領取邀請函參加活動。
2. 學員登記表(用于現場領取邀請函時登記)。
3. 如在公園里,須提前和有關人員聯系好場地。
4. 活動需要準備的背板。
5.制作條幅:××學校元宵喜樂會。
6. 準備許愿樹(機構可自制、也可用機構的較大棵的盆栽樹,數量可根據情況,準備1—2棵),許愿卡片。
7. 制作花燈的材料(皺紋紙、彩色卡紙、宣紙、剪刀、膠棒、膠水、塑料瓶、多色毛線、彩筆等)。
8. 做元宵的材料(做元宵的專用糯米粉、餡3—6種、盆3—5個、笊籬(zhao li) 3—5個、一次性餐盒、一次性手套)。
9. 提前準備或學校自制一條布龍,長短最好是可以讓10名學員舞動,同時考慮到間距。
10. 班級進行美術活動《花燈》:學員制作花燈(教師做好輪廓)裝飾為主;有些學員以線條畫為主,將作品布置成展板,在本次活動的欣賞區進行展示。
11. 班級內提前向家長收集花燈圖片、花燈、飲料瓶(礦泉水瓶、露露瓶等)、多色毛線/細繩,將其中收集的圖片做成展板進行展示。
12. 教師收集學校以前學過的燈謎,再搜集一些沒學過較簡單的燈謎,制作有燈謎的花燈。
13. 制作以“元宵節的由來”為內容的展板。
14. 提前制作各區標牌和區域規則提示板。
15. 選定一位教師為采訪員,在活動中對幼兒進行采訪。
16. 由機構后勤人員(3—5名),組成安全小組。
17. 準備活動中發放的小獎品,各區(休息區除外)準備小印章。
二)場地布置:
公共場地用氣球、彩帶、彩旗、燈籠、彩燈裝飾,在突顯的地方掛好條幅。
1. 知識區:展示“元宵節的由來”的展板,可供家長講給幼兒聽。
2. 制作花燈區:
① 放置區域規則提示板;
② 擺好桌椅(根據場地大小,桌椅可連放也可分放)、投放制作花燈的材料;
③ 每桌前安排一位會制作花燈的教師,從而協助提醒家長及幼兒順利制作。
3. 制作元宵區:
① 放置區域規則提示板;
② 擺好桌椅(根據場地大小,桌椅可連放也可分放)、投放做元宵的材料、一次性餐盒;
③ 每桌前安排一位會做元宵的教師,從而協助提醒家長及幼兒順利制作。
4. 欣賞區:
① 放置區域規則提示板;
② 在本區內放置各班級“花燈”展板、花燈圖片展板,懸掛收集的花燈。
5. 燈謎區:
① 放置區域規則提示板;
② 懸掛有燈謎的花燈供學員與家長選猜。
6. 舞龍區:
① 放置區域規則提示板;
② 投放布龍。
7. 休息區:擺放椅子供學生、家長休息。
8. 許愿區:
① 放置區域規則提示板與水彩筆;
② 放置許愿樹,該區負責教師備好許愿卡,學員寫下許愿卡內容
活動詳細流程:
一、入場
在場地入口處,設有登記處,招生辦人員專門負責。家長帶著學生憑邀請函入場,不是本機構的學員,填寫登記表領取一張邀請函(一個孩子一張),即可參加活動。
以班級為單位,各班老師首先組織家長、學員在各自班級指定的場地等候。在活動開始之前,全園統一由各班級教師帶領本班學員及家長跳律動。
二、主持人開幕
三、校長致辭
四、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家長可帶領學員自由游玩兒。班級教師提示家長注意學生安全。
五、家長帶學員在各區自由游玩
注意事項:
1. 每參加一項活動,負責教師就在邀請函上加蓋印章以示鼓勵。
2. 允許孩子將花燈作品、自制元宵帶回家,與家人分享勞動果實。
3. 在孩子做好的花燈上貼上有機構聯系方式的小卡片。
4. 安全小組隨時巡視、提醒,在場地出入的地方設固定的安全人員看守。
5. 活動中全程播放歡樂的節日的音樂。
6. 采訪員在活動中進行采訪。中大班主要采訪元宵節的由來以及花燈的制作種類及方法。可以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手工,分享給沒有來參加活動的小伙伴!小班主要是采訪今天是什么節日?開不開心?都看到了哪些花燈?漂不漂亮?
【2017元宵趣味活動方案范本二】
活動背景: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新年之后的,又一個重要的節日,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很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為了使國際部幼兒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我們通過讓幼兒自制燈籠、聽故事、念兒歌、猜燈謎等系列活動為載體,充分地讓幼兒感受“元宵節”特有意義及給人們帶來的喜氣和歡樂。
活動主題:歡樂元宵節
活動目標:
1、嘗試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元宵節的相關經驗,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2、大膽地創造與想象,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3、積極參與“鬧元宵”的籌備和慶祝工作,在和老師、同伴一起過節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團圓的意義。
活動時間:2017年x月x日(周x)
活動內容:
——各個班級,開展相關活動
1、語言:元宵節的傳說與習俗—501班
2、音樂:賣湯圓—502班
3、美術:學做花燈—503班
4、綜合:元宵節到了—504班
5、社會:賞燈猜謎—505班
備選課程:
音樂:鬧花燈
社會:我喜歡的燈
班級環境:
(1)師幼共同布置“好看的花燈”和 “自制花燈展”;
(2)主題墻飾:圍繞“我的問題”、“我的調查”、“我的發現”三方面布置關于元宵節的來歷、傳說、習俗等內容的調查表及圖片、文字資料,幼兒參與活動的照片或表現性資料等;
(3)語言區:幼兒參觀燈展拍攝的照片、錄像,有關元宵節的圖書、圖片等;
篇5
2021年的元宵節隨著時間流逝的步伐已經慢慢地向我們靠近啦,喜歡在元宵節猜燈謎的你們知道有哪些趣味的燈謎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元宵節趣味燈謎有哪些_元宵節送燈的由來,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元宵節趣味燈謎有哪些猛將百余人,無事不出城。出城就放火,引火自燒身(打一日常用品)——火柴
一只八寶袋,樣樣都能裝。能裝棉和紗,能裝鐵和鋼(打一日常用品)——針線包
遠看兩個零,近看兩個零。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眼鏡
有面無口,有腳無手。聽人講話,陪人吃酒(打一日常用品)——桌子
帶著平頂帽,身穿圓筒襖,雖然一只眼,暗中逞英豪(打一日常用品)——手電筒
前面來只船,舵手在上邊,來時下小雨,走后路已干(打一日常用品)——熨斗
小小東西,放在腋底。有病沒病,看它肚皮(打一日常用品)——溫度計
一只雀,飛上桌,捏尾巴,跳下河(打日常用品)——湯匙
鼻子朝天,嘴巴朝地。敲它一錘,驚天動地(打一日常用品)——大鐘
金鉤吊銀圈,姐妹隔座山。若要來相會,需到天色晚(打一日常用品)——耳環
生在山崖,落在人家,涼水澆背,千刀萬剮(打一日用品)——磨刀石
薄薄一張口,能啃硬骨頭。吃肉不喝湯,吃瓜不嚼豆(打一日常用品)——菜刀
外面冷冰冰,里面熱心腸,一夜到天亮,肚里還不涼(打一日常用品)——暖壺
有硬有軟,有長有寬。白天空閑,夜晚上班(打一日常用品)——床
有風吹不動,它動就生風,若要不動它,待到起秋風(打一日常用品)——扇子
一間小藥房,藥品里面藏。房子涂白色,十字畫中央(打一日常用品)——醫藥箱
一物生得巧,地位比人高。戴上御風寒,脫下有禮貌(打一日常用品)——帽子
一顆小紅棗,一屋盛不了。只要一開門,棗兒往外跑(打一日常用品)——油燈
屋里一座亭,亭中有個人,天天蕩秋千,不蕩就有病(打一日常用品)——鐘擺
不是點心不是糖,軟軟涼涼肚里藏,不能吃來不能喝,每天也要嘗一嘗(打一日常用品)——牙膏
紅艷艷,飄胸前。像火苗,暖心間(打一日常用品)——紅領巾
頭上亮光光,出門就成雙。背上縛繩子,馱人走四方(打一日常用品)——皮鞋
口比肚子大,給啥就吃啥。它吃為了你,你吃端著它(打一日常用品)——飯碗
樓臺接樓臺,一層一層接起來,上面冒白氣,下面水開花(打一日常用品)——蒸籠
元宵節送燈的由來元宵節送燈是其傳統習俗之一,并且由來已久,據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但這一習俗在全國范圍內并不多見,下面就來看看它的由來。
“送燈”、“送亮”盛行于何朝何代何年何月已無法考究,但她的起源卻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的傳說。據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兵荒馬亂的年伐自己的母親離散了,當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得知母親去世好多年了。一天,他來到母親的葬地,可是遍野都是荒冢,哪一座才是母親的呢?于是他在每一座墳前點一盞燈,然后說:“孩兒不孝,孩兒今天給母親叩頭謝罪來了!是我母親您的燈就亮著,不是就都熄掉!”當時君臣民有著的分辦界線,誰敢不服從皇帝,就連死掉的服魂都懼怕皇帝三分。因此,當朱元璋進前三拜拜時,除了一座墳墓的燈亮著以外,其余的全都熄滅了。而這亮著的,正是朱元璋母親的墳塋。后來這種“亮燈”的風俗也逐漸盛行起來,人們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先輩的懷念。
一方水土就有一方習俗,山東大部分地區都有這一習俗,元宵節這天太陽落山后,各家各戶都帶著各自制作的油燈,到祖墳地,每座墳頭放一盞,在墳頂背風處點燃,然后也到河邊灣旁、水井旁放燈,家中糧倉放老鼠燈,豬圈、牛羊欄也放燈,現在條件好了,買燈去放當然可以啦。
元宵節送燈的寓意在正月十五去給自家的祖墳送燈、送亮,以示后繼有人。即便一些無主的孤墳,也會有行善之人,送一柱弱弱的燭光,讓孤魂也享受到關愛的溫暖。
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祝福1、曳動你心湖快樂的漣漪;
敲一聲聲佳節的晚鐘,放游一盞盞五彩荷燈。讓我愛在心里悸動!元宵快樂!
2、甜蜜元宵吃出幸福,大紅燈籠照出幸運,歡樂燈謎猜出興致,喧鬧鑼鼓敲出興旺,飄香美酒喝出富強。
元宵節快樂。
3、無論相聚,還是別離,共品元霄千里傳情;無論快樂,還是煩惱,快樂過節好運來到!祝元霄節快樂,心想事成!
4、月兒圓圓,十五來臨;花燈亮起,元宵節到;湯圓煮好,共慶佳節;至此元宵佳節之際,真心祝福你:元宵節快樂!
5、正月十五月兒圓那,祝福的話倍兒甜啊,愿你漂亮一年勝一年呀,好運好事常連連啊,元宵節快樂!
6、一年未見,問君可好?身體如何?心情靚否?前盟遺忘?翹首酸楚,鴻雁渺茫,如何自處?……呵呵,想你啦!
7、天上的月兒圓,地下蜜兒甜,吃飯的桌兒圓,碗兒筷兒把你等,你我的情更圓,好像元宵一樣黏黏糊糊團團圓圓。
8、月有陰晴圓缺,人有聚散離合,今宵月兒圓又圓,想你的心甜啊甜,佳節自有佳人伴,元宵夜唯君叫我最忖量!
9、這世界上什么最甜?你煮的元宵。
世界上什么最最美?和你一起觀賞的月亮。元宵佳節,我吃著你煮的元宵和你一起賞月。
10、花燈鬧春人歡笑,元宵甜蜜全家好,明月連接親人情,千里萬里共今宵,盛世華年富貴多,風調雨順平安道。
祝你元宵節快樂。
11、元宵兒圓圓心里兒甜甜,畫一個圈圈添一個彎彎,加兩個點點送你個笑臉,心兒再酸酸也該會緩緩,如果還煩煩再吃斤湯圓。
12、圓圓的月亮,相聚的情!圓圓的花燈,歡樂的情!圓圓的湯圓,溫暖的情!團圓的心愿,歲歲的情!祝元宵節合家歡樂,吉祥如意。
13、送你一碗湯圓愿你的愛情舔甜蜜蜜;
送你一盞彩燈盼你的事業順順利利;送你一顆真心祝你的節日快樂洋溢!元宵佳節闔家快樂。
14、正月十五鬧花燈,萬家燈火齊通明,明月生輝度佳節,煙花璀璨耀全城,五福齊天樂融融,團團圓圓享人生。
祝元宵佳節順心順意!
15、想你!知道為啥想你嗎?因為喜歡你!知道為什么喜歡你嗎?因為你有味道。
知道你有啥味道嗎?因為你是湯圓,元宵節快樂!
16、又一輪美麗月亮,又一個元宵佳節,又一個思念夜晚,又一次真誠祝福。
祝:團團圓圓!甜甜蜜蜜!順順利利!健健康康!
17、團團圓圓過元宵,張燈結彩鬧新年,元宵節快樂,幸福快樂的你一定要幫怕蛀牙的我多吃幾個元宵哦!祝你能長得和元宵一樣可愛!
18、元宵節依舊送上“羊”主題,祝愿你:煩憂見你如對羊彈琴,安康伴你健壯如羊,財源滾滾多如羊毛,福運多多,2020元宵節快樂!
19、花好、景好、心情好。
月圓、事圓、家團圓。門前喜、門后喜、處處見喜。時時樂、天天樂、百事可樂。元宵節祝你快樂,合家團圓!
20、百枝火樹千盞燈,煙火璀璨不絕,三五知己結伴賞燈來,安能把君忘,一絲思念,一句祝福,小小短信滿是心意;祝元宵節快樂!幸福安康!
21、在家順,在外順,心順意順:事業順,前程順,一順百順:天地順,人情順,風調雨順:現在順,將來順,一帆風順!全家元宵節快樂!
22、喜慶元宵佳節,我祝你:日圓,月圓,圓圓如意。
官源、財源,源源不斷。人緣、福緣,緣緣于手。情愿、心愿,愿愿成真!元宵節快樂!
23、沒有太陽,花兒就不能開放;
沒有母親,就沒有幸福;沒有母親,就沒有愛情;沒有母親,就沒有詩人和英雄。祝元宵節快樂!
24、春日春夜短,塞門五更長,元旦除夕沒謀面,宵夜早茶沒邀見,節前假后沒做伴。
相會團圓暫無緣,夢里不知身是客,思念惦記夢無限。
25、送您五枚銅錢:第一枚,代表父母康健;
第二枚,代表家庭美滿;第三枚,代表財運亨通;第四枚,代表廣結善緣;第五枚,代表國泰民安。
26、十五到,送你鮮花一束:有玫瑰,成雙成對;
有玉蘭,萬事不難;有茉莉,事事如意;有秋菊,年年有余;有火鶴,紅紅火火;有牡丹,一生平安。
27、一縷情思一縷緣,元宵祈福最能圓,愿你開心我心愿,給你問候不會變,好運給你充充電,愿你成功七十二變,事業發展到無限,心情愉悅每一天。
28、元宵萬家團圓,愿你美事圓圓,快樂溜溜圓,笑容分外甜;好運圓溜溜,財源似水流;健康圓又圓,身體倍康健;幸福永圓圓,美好日子常相伴!
29、紫氣東來龍頭抬,元宵祝福早送來:歡歡喜喜歡喜年,開開心心開心年。
平平安安平安年,健健康康健康年。快快樂樂快樂年,團團圓圓團圓年!
篇6
元宵節的兒歌經典版《鬧元宵》
元宵節,真熱鬧,看花燈,吃圓子,
小牛燈,哞哞哞,小狗燈,汪汪汪,
小龍燈,飛得高,小兔燈,跑得快。
《元宵節》
廣場上,真熱鬧,擺滿元宵原材料。
你搓搓,我按按,大家動手做元宵。
比一比,賽一賽,元宵游戲多好看。
《元宵節》
元宵節,月亮圓。圓圓元宵黏又甜。
觀花燈,踩高蹺。大街小巷真熱鬧。
寶寶對著月亮笑,又是一年春來到。
元宵節的兒歌搞笑版《十五元宵》
十五的月亮園又園,十五的湯圓甜又甜。
十五的鞭炮響響響,點著煙花把歌唱。
十五的燈籠亮亮亮,拿著火燭把迷想。
《元宵好》
元宵好,元宵妙。元宵好吃呱呱叫,
賞花燈,猜燈謎,歡天喜地鬧元宵。
《正月十五》
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花燈,
耍獅子舞大龍,圓圓的湯圓碗里盛,
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
《元宵節》
窗外月兒圓又圓,全家歡聚吃湯圓。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慶團圓。
《元宵兒歌》
元宵節,月亮圓,圓圓元宵粘又甜。
觀花燈,踩高蹺,大街小巷真熱鬧。
《元宵燈》
元宵燈,真熱鬧。看花燈,吃元宵。
飛機燈,飛得高,兔子等,拉得跑。
小朋友拍手笑!
元宵節的由來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篇7
元宵節的來由,您了解了嗎?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傳說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傳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成為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20xx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一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為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系于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一詞即源于此。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為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
新《紅樓夢》劇搶讀賈環四不象燈謎
關于元宵節,民間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元宵節傳說之一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有位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傳說之二
相傳元宵節始于漢代。
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由于元宵節有張燈觀賞的習俗,因此也稱為“燈節”、“燈夕”。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佛教教義中將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燈一直是佛前的一種供具,漢明帝為宣揚佛教,敕令元宵之夜“燃燈敬佛”,并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敬佛。從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張燈、觀燈就成為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元宵燈節形成后,歷朝歷代都是年中的一大盛事。南北朝時,南朝梁簡文帝目睹元宵燈節盛況,寫下了著名的《列燈賦》。
到唐代,元宵燈節成為固定假日,燈節從漢代時的一天增加到三天。唐代京城長安歷來實行宵禁,夜晚不許人們出門,但唯獨在元宵節期間的三個晚上解除禁令,以便讓百姓觀燈。節日之夜,長安城十里長街,游人如云,熱鬧非凡。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中“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兩句更是膾炙人口,以致“火樹銀花”一詞成了后來比喻燈光煙火絢麗燦爛的一個成語。
唐代時,國力強盛,社會富裕,元宵燈會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20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5萬盞燈,簇之為花樹。”據《開元天寶記事》記載,唐明皇李隆基下令建造了一座高150尺的大燈樓,光照長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不甘示弱,特意制作了一座“百枝燈樹”,燈樹高80尺,“豎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
到了宋代,元宵節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是壯觀。宋太祖趙匡胤下詔元宵燈節從三夜增加到五夜。我們從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青玉案•元夕》中,可看到當時元宵佳節的盛況:“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清代元宵節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元宵節傳說之三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元宵姑娘的傳說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舞龍燈和舞獅子
是元宵節中傳統的娛樂活動。舞龍起源于祈年求雨,后來成為元宵傳統節俗。每到元宵節,各地都組織舞龍燈。長長的龍身,蜿蜒扭轉,龍身里燈光閃爍,流光溢彩,其景十分壯觀。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
節美食——元宵
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節美食——元宵
宋代周必大在《元宵夜煮浮圓子》詩中:“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正月十五夜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月圓人圓,事事如愿。亙古至今,元宵節負載了人們多少美好的祝愿和祈望!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走百病 請紫姑神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活動。這項活動始于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元宵節風俗之:逐鼠
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中國的情人節
古代的上元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上元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
在古代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是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的,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最佳時機,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心儀的戀人。當然,對于那些已經定情的青年男女,上元燈會更是他們相約相會的大好時機。因此,自古以來,上元節也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在古代的臺灣,還有著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也就是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上元燈會還出現樂舞百戲的表演,成百上千的宮女走出皇宮,和民間少女在亮如白晝的燈火下載歌載舞,這叫做行歌、踏歌。這些宮女雖然不能隨意挑選自己的戀人,但她們十分羨慕民間女子與情人相會的自由生活。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近幾年來,由于西方的二月十四日的情人節的習俗涌入中國,國內的一些民俗專家便呼吁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他們認為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不僅觀燈、猜謎、吃元宵,而且情侶們或密箋赴約,或互贈詩帕,體現的是一種純潔的男女之情,元宵節作為中國的“情人節”,有內涵、有傳統,含蓄內斂,韻味十足。
【傳承古制】元宵節由來
千佛山興國禪寺·崇明寺·月牙寺恭祝十方檀越,元宵佳節,團圓美滿,六時吉祥。
20xx年3月5日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不僅要全家團圓,也意味著農歷新年才算真正的過完了。在我們舉家團圓吃著甜美的元宵時不僅產生疑問,這元宵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元宵節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篇8
元宵節的英文來歷The Lantern Festival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usually in February or March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As early a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AD 25), it had become a festival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day's important activity is watching lanterns. Throughout the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Buddhism flourished in China. One emperor heard that Buddhist monks would watch sarira, or remains from the cremation of Buddha's body, and light lanterns to worship Buddha on 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so he ordered to light lanterns in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temples to show respect to Buddha on this day. Later, the Buddhist rite developed into a grand festival among common people and its influence expand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to the whole of China.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主要的活動就是看燈。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Till today,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still held each year around the country. Lanterns of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are hung in the streets, attracting countless visitors. Children will hold self-made or bought lanterns to stroll with on the streets, extremely excited. "Guessing lantern riddles"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Festival. Lantern owners write riddles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ost them on the lanterns. If visitors have solutions to the riddles, they can pull the paper out and go to the lantern owners to check their answer. If they are right, they will get a little gift. The activity emerged during people's enjoyment of lanterns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As riddle guessing is interesting and full of wisdom, it 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all social strata.
直到今天,元宵點燈的習俗仍然在中國的各地流傳的,各式各樣美麗的花燈在這一天都會點亮,孩子們提著自制的燈籠走街串巷,非常高興。猜燈謎也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花燈的主人會將謎面寫在燈籠上,掛在門口,如果有人可以猜中,就能得到小小的禮物。這項活動最早起源于宋朝,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People will eat yuanxiao, or rice dumplings, on this day, so it is also called the "Yuanxiao Festival."Yuanxiao also has another name, tangyuan. It is small dumpling ba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with rose petals, sesame, bean paste, jujube paste, walnut meat, dried fruit, sugar and edible oil as filling. Tangyuan can be boiled, fried or steamed. It tastes sweet and delicious. What’s more, tangyuan in Chinese has a similar pronunciation with "tuanyuan”, meaning reunion. So people eat them to denote union, harmony and happiness for the family.
元宵節習俗1、元宵節舞獅子: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祈求生活越來越好的愿望。
2、元宵節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富裕。
3、元宵節猜燈謎: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猜燈謎也是非常考驗智商的一道游戲。
4、元宵節“送花燈”:“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5、元宵節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篇9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1: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2: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3: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4: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5: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6:逐鼠
逐鼠在農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7: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8:“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9: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篇10
1、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表現在除夕:家家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和年畫、放鞭炮、守歲。正月初一:鋪戶休息、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孩子逛廟會。
2、正月,原來稱旦象征著一年的開始。月十五是元宵節。正月初一。又稱掃帚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如果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