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會計知識范文

時間:2023-03-16 11:2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會計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基礎會計知識

篇1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基礎理論創新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上的一種無形經濟,它要求會計核算上應包括人力資源會計、無形資產會計、研究與開發會計等,因此,我國會計基礎理論體系內容應做相應的調整與創新。

一、會計原則

知識經濟條件下,在堅持傳統會計核算原則的同時,又要符合其獨特要求,拓展或改變部分原則內涵。歷史成本原則顯得不合時宜,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應采用某種形式的市場價值,混合使用兩種或多種計量基礎,完整地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相關性原則要做到對外對內報告并重,對外部投資者、債權人和內部經營者都要快速提供相關信息資料,滿足多變環境的要求;為利于反映現金流量信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等因素,適應現實經濟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經濟事項,權責發生制原則將與收付實現制結合起來運用,對網絡經濟以現金流動制為基礎進行核算;配比性原則因“虛擬公司”的出現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實物資產、人力資產、智力資產的耗費,配比范圍擴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確定性要進行合理的調整;及時性原則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基礎上,會計必須能夠隨經濟業務變化而變化,提供“實時”信息和預測信息;靈活性原則致使人力資源會計、知識會計在堅持精確計量的同時,合理地運用模糊計量方法,將精確計量和模糊計量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披露原則既要求反映財務資本的貨幣化會計信息,也要求將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在報告中全面、適當、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會計假設

1.會計主體假設。隨著我國加入WTO,在我國除了具有獨立資金、完整組織機構和人員的經濟實體外,將會更多地涌現出經濟發展水平多樣化和財產權益日益復雜化的虛擬主體。虛擬主體實質上是一種名義上或形式上的企業組織。在網絡化經濟時代,經濟組織的結構和功能都具有較強的變動性。企業可以由多家獨立公司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迅速的聯合和重組,形成一種臨時性結盟組織,即虛擬公司。虛擬公司的出現,突破了以往的空間概念,它極大地改變了會計主體的存在方式,組成公司的各獨立企業借助計算機網絡迅速分組,隨時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增加或減少組合。虛擬公司使會計主體變成一種新型的“相對會計主體”,這種“相對”會計主體,拓展了傳統有形的會計主體假設。“網上公司”、“遠距離多主體的網上合作體”等形式的出現,則突破了原有會計主體的“空間”概念。“媒體空間”中的會計主體會越來越多,外延也愈難以界定。會計主體應承認現實主體與虛擬主體并存,會計上對虛擬公司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計量及有關記錄和報告,都應適應這個特殊會計主體的需要。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將有可能被“相對會計主體假設”所取代。

2.持續經營假設。基于現實主體和虛擬主體同時存在的情況,持續經營是假定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但隨著競爭加劇和風險增大,企業隨時會出現被并購、清算、終止的可能,虛擬公司的經營活動呈現出即合即分的即時性特征,具有臨時性和不可預測性,它能根據市場需要,適時介入、退出與轉換,虛擬公司是一個存在于網上的臨時性組織,進行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進行解散,因而引發對持續經營假設的挑戰。有人主張代之以破產清算和破產清算期間假設。因為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更新、擴散的速度很快,從而經濟活動面臨著較大風險。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網上實體”的經營活動便呈現出“短暫性”,因此,筆者也認為確立破產清算及破產清算期間假設,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3.會計分期假設。在網絡經濟環境下,虛擬企業隨市場機遇的出現而產生,市場機遇的可變性決定了它的存續時間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幾分鐘之間就形成一個虛擬企業,完成一筆業務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個極短時間內再劃分時間段已無必要,只要把會計期間與交易期間統一就可解決該問題。因此,有人提出以虛擬企業的網上交易期作為一個會計期間,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編制一次會計報表便可滿足需要。這樣就不會產生成本費用的跨期分配問題,從而使收益等會計信息更真實、可靠。從另一方面說,在網絡時代,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和傳輸功能使企業財務管理由靜態走向動態,使企業在任何時點,都可將已發生的經濟交易和事項反映在財務報告上,企業內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時地得到企業實時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而無須等待會計期末,因而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實時性使會計分期假設消除了時間的斷點,因而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實時性也引發了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否定。筆者認為,對于網絡經濟可取消會計分期假設,對實體經濟仍可適用會計分期假設。

4.貨幣計量假設。隨著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已發展成為電子貨幣。貨幣出現了無紙化趨勢,加上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這些對虛擬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又無法用貨幣計量,不能在資產負債表上予以披露。為解決這些矛盾,必須發展非貨幣計量單位,以使這些變動因素的計量變成可比性強和易于分析的因素,以滿足利害關系人對這些非經濟性信息的需求。會計是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全面系統的反映,為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貨幣這樣一個統一的量度,然而在網絡時代,經濟的全球化模糊了經濟活動國內國外的界限,同時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活動的不斷增長使得國際間各國貨幣匯率變動很大,這在客觀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電子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以準確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

三、會計計量模式

1.對于實物資源,可沿用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如果物價變動較大時,可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按歷史成本/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計量模式進行調整,以消除物價變動的影響。

2.對于人力資源,可采用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人力資源的計量,可分為成本與價值兩個方面。人力資源成本的計量方法主要是歷史成本與重置成本(現行成本)。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方法主要是現行成本法或未來貼現法。但人力資源(價值)因其強調人在未來服務期對企業的貢獻,其計量是極其困難的,一般可以以勞動力市場為基礎,以勞動力的現行市價計價。

3.對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由于大多數衍生金融工具,表現為一種合約,它只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交易事項并未發生,故無歷史成本可言,需用市價代表公允價值。

4.對未來需求須估計的事項,可采用可實現凈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

5.對于衍生資源,可采用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以及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計量。

需要說明的是,公允價值是以當前的市場價格、現行價值為計價基礎的計量方法,正好彌補歷史成本的不足,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能較準確地披露企業獲得的現金流量,能確切地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對于人力資源、特征各異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貨”“期權”“遠期合同”等采用公允價值能較好地計量。

四、會計平衡公式

在一般經濟學意義上,任何社會的生產經營過程都需要三個因素: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但在傳統的會計中,將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投入者作為企業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這些便可建立一個企業,自動帶來收益,這顯然是與事實相悖的。所以,筆者認為企業有兩種所有者:一是物質資本的所有者,他們提供基本勞動條件;二是勞動力的所有者,他們完成勞動過程。所以,客觀上要求企業對勞動的投入必須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樣對待,將勞動視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會計中得到反映,與此相聯系,勞動者權益與投資者權益一樣需要在會計權益概念中得到體現。

會計必須對人力資源成本、人力資源價值、勞動者權益進行恰當的評價、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傳統的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應修訂為:知識資產+有形資產=負債+勞動者權益+所有者權益,即會計要素應由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再加上勞動者權益要素;利潤分配也應隨著勞動者權益要素的建立而由僅僅在投資者之間進行分配,改為由投資者和勞動者共享。

資產包括知識資產和有形資產,這里的有形資產是傳統會計上除無形資產之外的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它依舊是資產的組成部分。知識資產將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企業未來的竟爭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決于其所擁有的知識資產價值。知識資產=人力資產+智力資產+結構性資產+市場資產。在這四個組成部分中,人力資產是實現價值和增值的基礎;結構性資產則是保證和支持人力資源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資產;市場資產是企業資產獲得市場價值,實現價值和價值增值的主要途徑,沒有合適的市場資產,資產價值難以實現和發揮;智力資產是知識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企業實現資產的價值和增值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知識資產是一種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軟資產,是一種無形化的知識、技術、信息形態資產,是以智力勞動為主創造的一種非物質化的戰略資源,雖具無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識、技術等載體來展現,而不是虛無飄渺的事物,知識資產一般很難確認和計量,但它并非不可確認和計量。

五、會計確認基礎

國際上有識之士實際上早已認識到權責發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為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確認基礎,但對另一個重要的報表———現金流量表的確認基礎在會計基本假設中未予以明確。因此,在編制現金流量表時,若用直接法編制,其直接的確認依據是現金流量制,但若用間接法編制時,表中的各項目的確認還是要通過權責發生制轉換現金流量制。由此看來,權責發生制和現金流量制均應用來作為會計確認的基礎。由于核算的“網絡企業”的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會計部門和銷售、經營、采購等部門業務相融合,經濟業務可以實時地發生和結算,使得會計確認的基礎將逐步由權責發生制轉變為收付實現制。但會計確認基礎需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現行會計制度中,權責發生制會計是以會計分期假設為前提的。在網絡經濟時代,大量虛擬企業的出現使會計分期假設受到了強烈沖擊,因此,實現現金流動制正是未來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相比雖然比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歷史的現金收支信息的處理,而現金流動制不止限于實際已發生的現金收支,它還包括可能的虛擬現金流量,可不受會計分期的約束,可隨時提供會計信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謝新安.論知識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創新[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篇2

【關鍵詞】會計基礎 干部培訓 會計要素 會計報表 會計賬戶

會計基礎知識培訓教學面向初任公務員(非經濟類)、軍隊轉業干部初任培訓以及進行系統會計培訓時的基礎教學內容。在近年來的培訓教學實踐中,我們結合稅務培訓的特點,對會計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的結構作了調整。

一、兩個基本出發點:稅務人員學會計和給稅務人員講會計

稅務干部學習會計并不是要做會計工作,他們學習會計的關鍵是了解和掌握財務會計報告提供了哪些信息,會計信息是怎樣記錄、分類、匯總的,怎樣讀懂會計信息,在稅務稽查、稅務管理等崗位上如何運用會計信息。稅務人員學習會計的重點不是會計賬簿的登記要求,而是賬戶設置和運用的原理;不是會計報表編制技巧的熟練掌握,而是經濟業務分析能力的提高。賬戶設置和運用的原理主要包括借貸記賬法下賬戶結構的特點、賬戶運用的特點、賬戶分類的特點以及借貸記賬法的原理等。經濟業務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資產負債業務分析、損益業務分析、資產負債表結構分析和利潤表結構分析等。

教學結構調整的關鍵切入點是從認識會計報表入手學習會計。這樣實施教學基于以下認識。稅務人員可能對會計知識所知甚少,或者是不系統,甚至就是入門學習,但是他們有從事稅務工作的經驗,不同程度地接觸過實際會計工作。他們已經具備相當的社會經驗,尤其是對社會經濟生活有著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學習能力較強。因此,在教學中就不必亦步亦趨,按部就班,而是可以直奔會計信息的本質。

二、總體教學內容結構的調整設計

傳統的會計基礎教學的總體結構是按照會計對象(資金運動)—會計方法(設置賬戶、復式記賬等七種方法)—會計報表的體例進行講解的。調整后的總體設計是按照會計報表—會計賬戶—會計報表的結構進行教學的,簡稱“報表—賬戶—報表結構”。這個總體結構的思路由兩個相互聯系,但有不同教學側重點的部分相連接,即“報表—賬戶”和“賬戶—報表”。采用“報表—賬戶—報表”教學結構,開門見山地讓學員了解會計提供了什么信息,從整體上把握會計信息的提供和會計信息的記錄、分類、匯總。

第一階段,“報表—賬戶”階段。通過總攬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會計報表作為初始階段教學內容,回答什么是會計,提供了什么會計信息。

首先閱讀資產負債表。通過資產負債表表頭、編制單位、編制時點以及計量單位的介紹,引入和初步講解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的概念。在講解這些概念時與學員的社會經濟生活經驗和知識建立起聯系,使其了解會計信息的使用就在日常經濟生活中。通過觀察資產負債表結構初步認識資產、負債、所有權益的概念以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分類,初步讓學員建立起資產負債表是平衡表的概念,使其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并使其了解這個等式是會計核算的基本法則。在閱讀資產的負債表、初步講解所有者權益的構成時,要重點講解“留存收益”的概念。學員以其社會經濟生活經驗和對一般經濟常識的認知,對于資產運營的結果會增加所有者權益這個概念不難理解,重點提示學員始終注意會計是如何確認、計量、報告這個結果的。而且可以提示有關這個結果的信息不但對會計核算很重要,而且與所得稅的計算也有關聯,以提升稅務人員學習會計的注意點。

其次,開始觀察經濟業務的發生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即資產負債表的變動。特別向學員提出并分析銷售交易的發生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由此引入利潤計算的基本概念,留存收益的形成和記錄,最終引出第二報表——利潤表。

在這個階段對銷售交易的分析,側重收入和費用概念的初步引入以及如何在報表中反映交易結果(凈利潤)。對于把成本為600元的存貨以900元售出這樣的例子,學員已經具備的經濟知識很容易接受毛利、利潤、凈利潤這樣的概念,關鍵是引導學員注意會計是如何記錄和報告這些信息的。

第三是賬戶的學習。這個部分是會計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通過設問“在會計報表中反映的信息是如何在日常會計核算中歸類整理的”這樣的問題把學員引入對賬戶學習中來。這個部分的教學設計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內容包括賬戶的基本結構、借貸記賬法、借貸記賬法下賬戶的結構、賬戶的結算、賬戶的平行登記、賬戶的試算平衡、從賬戶到報表等內容;第二個層次的內容包括記賬憑證(會計分錄)、分類賬、財務會計的基本核算程序等內容。在第二層次的教學中,最終把財務會計的基本核算程序: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完整地進行介紹。考慮到稅務人員學會計的需求和給稅務人員講會計的特點,以及會計電算化的運用,對記賬憑證、會計賬簿的格式和手工簿記系統下的編制和登記要求不做詳細講解。

在賬戶的學習階段,著力引入資產負債表賬戶(資產類賬戶、負債類賬戶、所有者權益類賬戶)和利潤表賬戶(損益類賬戶)的概念,從核算內容上讓學員建立起報表和賬戶的整體聯系;著力引入“永久性賬戶”和“暫記性賬戶”的概念,從賬戶結構和不同結賬方式上讓學員了解資產負債表賬戶和利潤表賬戶的不同特點。

第二階段,“賬戶—報表”階段。這個階段是第一階段的深入,是會計基礎業務核算的學習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學習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要素的日常核算。在結構組織上打破傳統的按“銷”流通講解基本核算業務的教學套路,改按會計要素的內容進行講解。特點就是結合稅務人員學習會計知識的特殊需求,按利潤表項目,即收入、費用的核算來組織業務核算。比如在講到收入的核算時,一方面介紹收入確認的原則(實現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等),另一方面學習應收賬款要素的核算知識;比如在講到費用的核算時,一方面學習費用的確認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和核算,另一方面學習存貨(營業成本)、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等要素的核算知識。不按理財—購貨—生產—成果及其分配的財務循環組織內容,而是直接按報表要素組織內容,這與“報表—賬戶—報表”的整體教學思路是一致的,也與會計準則體例保持一致。

三、總體教學思路的把握

按照“報表—賬戶—報表”的總體結構安排,整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思路是按照基本會計等式進行串聯的。

在“報表—賬戶”階段,重點講解和要求學員掌握“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基本等式的意義和具體運用,包括報表結構、資產負債表要素、賬戶設置等。在基本會計等式的教學中注意讓學員了解這一等式的重要變形的意義,即資產-負債=凈資產。

在“賬戶—報表”階段,主要是按照“收入-費用=凈利潤(留存收益)”組織要素費用的核算,重點講解和要求學員掌握收入和費用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初步讓學員建立起“收入-費用=凈利潤(留存收益)”和“應稅收入-扣除項目=應納稅所得額” 這兩個公式是指導會計核算和所得稅認定的基本概念框架。初步讓學員了解“利潤表”和“企業所得稅申報表”的不同功能、結構和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幾個問題的教學尺度。

第一,主要會計概念的教學。會計基礎概念,如會計主體、資產以及留存收益等都是初學者不好理解的問題。把這些基本概念融入到具體報表、賬戶、業務中的講解中,學員就比較容易接受。結合稅務人員學習會計的特殊要求,處理好一些概念的講解。比如在會計要素中并沒有“支出”的定義,但是在所得稅稅收法規中就有關于支出的細致描述,我們就在教學中引入“支出”這個概念,講解其含義,講解與資產、負債、費用的聯系,還結合權責發生制辨析權責發生制支出和現金收付制支出的區別。再如,在傳統的會計基礎知識學習中不涉及非貨幣性資產這樣的概念,但是在現代會計計量的問題中其已是基本知識,在所得稅法中也有這個概念的運用,我們就在講解資產負債表結構和要素時,在講解資產貨幣計量原則時引入這個概念。

第二,有關會計核算原則的教學。同會計基礎概念的教學一樣,會計核算原則的教學也是會計基礎知識教學的難點。將這些原則穿插在具體業務的講解中,在“報表——賬戶——報表”的統一結構中講解,教學效率和效果較好。比如,在引入資產負債表時講解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以及貨幣計量,在講解收入和費用時再處理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就比較自然。

四、總結

總括以上所述,將會計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的結構調整總結如下表。

參考文獻

[1]哈里森,亨格瑞.財務會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家稅務總局教材編寫組.會計基礎知識稅務版[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1.

篇3

 

一、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現狀

 

在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經常學了新知識,就忘記了前面學過的舊知識,導致學生在離開學校實習時掌握的知識并不多。這說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記憶不夠牢固,很多知識還不能融會貫通。對比一下企業里的會計,一個新手會計在一個企業里工作兩年,正常情況下兩年之后新會計就能成為老會計,再去新的企業也能很快適應工作。可以說,目前學生在學校學習兩年會計課程還不如在企業工作兩年成長得快。

 

二、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問題成因分析

 

造成上述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年齡、社會經歷、工作壓力等。但是,筆者認為學習模式不當是導致上述教學問題的重要原因。新手會計進入企業之后,在老會計的指導下進行會計操作,由于企業會計每個月的業務工作差別不大,大部分業務是每個月不斷地重復的,所以新會計一般三個月后就能獨立工作了。企業會計每個月做一次賬,做賬涉及會計工作的各個方面,是一次綜合性的學習和練習,兩年時間里可以練習做賬24次。而學校的會計教學講究的是循序漸進、由易入難,強調的是知識的連續性、全面性、系統性,按照兩年的學習時間進行教學進度的規劃,從而導致學習周期過長。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在某個時期練習的次數很多,但缺乏長期、連續的練習,于是容易產生“掰玉米”的現象,學了新知識忘了舊知識。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會計的學習是真實、具體、直觀的,而學校會計課程的學習是虛擬、概括、抽象的;企業中會計面對的是真實的經濟事務,在運用會計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會對理論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記憶,而學生對企業的經濟業務缺乏具體的認識,更不知道如何處理企業經濟業務。于是,學生在學習時往往需要對經濟業務進行困難的想象,并且不知道想象的結果是否正確,這就造成學生感覺會計很難學。

 

例如,從銀行提現的會計處理,“借”:庫存現金,“貸”:銀行存款,學生都會做,但是對利潤的結轉,很多學生就不理解了。因為提現業務學生幾乎都有親身經歷,即使沒有經歷也很容易想象,但是利潤的結轉太抽象了。因此,學生只能機械地記憶業務處理結果,而不會分析業務,更不能靈活地處理會計業務。

 

三、建立中職學生自己的會計制度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介紹一種會計學習的訓練方法——建立中職學生自己的會計制度。理論上,對會計主體的設定是非常靈活的,可以是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組織、團體也可以是個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法人。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時采取的立場以及在空間范圍上的界定。只要是需要獨立核算的主體都可以成為會計核算主體。企業有企業的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有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那么學生也可以有適合自己的會計核算制度。

 

1.設計學生會計核算制度的目的

 

第一,加深對借貸記賬法的理解;第二,牢固記憶各類賬戶的增減方向;第三,掌握記賬憑證的填制方法;第四,掌握常見賬簿的登記規則;第五,學會編制簡單的會計報表;第六,掌握記賬憑證核算程序;第七,掌握會計分錄的編制技巧。

 

2.學生會計核算的具體方法

 

一是學生的經濟活動概況。學生一般是周日晚上帶著父母給的生活費返回學校。在校期間,學生使用校園卡進行消費,食堂和超市都要求刷卡結算,學生周一將生活費充入校園卡,手頭保留少量的現金。

 

二是以一周作為一個會計期間。

 

三是采用借貸記賬法。

 

四是采用收付實現制,而不采用權責發生制,學生的日常開銷很少存在跨期攤提的情況,因此暫時用不到權責發生制。

 

五是科目設置。科目越多,涉及的會計分錄也越多,為了簡化核算,最主要的是為了學生便于理解,僅按照六個會計要素設置九個總賬科目。學生的收支情況更接近于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但是學生所學習的課程都是企業會計的內容,本文所述的方法也是為課程學習服務的,所以在有關的設定上,也盡量向企業財務會計靠攏。

 

各科目的具體核算內容與賬戶結構如下。資產類科目有四個,分別是現金、校園卡、銀行存款、應收款。現金:核算學生手頭的現金。借方核算收到的現金,貸方核算支付的現金,余額在借方,表示結存的現金。校園卡:核算學生存在校園卡中的資金,借方核算存入校園卡的金額,貸方核算使用校園卡支付的金額,余額在借方,表示校園卡結存的金額。銀行存款:核算學生個人銀行儲蓄卡內的資金,借方核算存入的金額,貸方核算取款的金額,余額在借方,表示儲蓄卡的余額。應收款:核算學生借給他人的款項,借方核算借出的金額,貸方核算收回的金額,余額在借方,表示尚未收回的款項。負債:核算學生向他人借入的款項,貸方核算借入的金額,借方核算歸還的金額,余額在貸方,表示尚未歸還的借款。所有者權益:資產與負債的差額,表示的是學生自有的結余下的資金,貸方核算從利潤賬戶結轉來的結余,借方核算從利潤賬戶結轉來的超支。收入:核算一定期間內其他方給學生的錢,包括父母與親戚朋友給的生活費、零花錢、壓歲錢、獎金等,貸方核算學生的資金流入,借方核算結轉去利潤賬戶的金額,結轉后期末無余額。費用:核算一定期間內學生購買各種物品的開支,以及生活、學習、娛樂的各項開支,借方核算學生的各項開支,貸方核算結轉去利潤賬戶的金額,結轉后期末無余額。本著簡單易學的原則,將學生所有花錢的內容都列為費用,只保留現金、存款、校園卡作為資產。利潤:核算學生一定會計期間內收入與費用的差額,有可能是負數,貸方核算由收入轉入的金額以及結轉去所有者權益賬戶的超支金額,借方核算由費用賬戶轉入的超支金額以及轉入所有者權益的結余,結轉后無余額。

 

六是會計憑證。因為學生的收支很少獲得原始憑證,所以不強制規定業務記錄一定要有原始憑證,但是如果有相關的原始憑證,提倡學生保存使用。記賬憑證使用通用格式的記賬憑證。

 

七是賬簿設置。設置現金與校園卡兩本日記賬,總賬一本,無明細賬。

 

八是會計報表。編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

 

九是會計核算程序。采用記賬憑證核算程序。

 

如果有原始憑證,則每天根據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如果沒有原始憑證,則每天根據業務直接編制記賬憑證。每天根據記賬憑證登記現金和校園卡日記賬,結出每日余額。每天根據記賬憑證登記總賬。每周末日記賬與總賬核對。每周根據總賬編制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

 

3.學生會計核算方法舉例

 

以學生一周的常見業務處理舉例,說明學生會計核算方法。

 

學生得到父母給予的生活費100元。

 

根據上述記賬憑證登記日記賬和總賬,得出各賬戶余額和發生額,再根據總賬編制報表。

 

四、學生會計核算方法的實踐成果

 

學生會計核算方法已經在筆者學校實施了兩年。對兩屆會計專業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教學實踐,每屆學生都練習了一個月。第一批學生練習時由于科目設置太多,要編制的會計分錄也多,學生感覺比較復雜,這就背離了創立這種方法的初衷。于是在第二批學生練習時,對科目進行了合并,盡量減少科目,減少分錄的編制。改進后,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不論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較差的學生都提出了許多問題,有的問題簡單,有的問題復雜,特別是針對利潤的結轉,提問的學生很多。這種情況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是很少出現的,這說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在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提高了興趣,學習效果與質量自然就提高了,學生在實習時解決實際經濟業務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五、中職會計教學實踐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根據實際情況來設置科目。例如本文所說的校園卡科目,其他學校的學生可能不是用校園卡消費的,那就可以不設置這一項。

 

第二,本方法針對的是基礎會計課程內容的具體實踐,因此在學習基礎會計課程時,采用這種方法練習效果較好,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隨著學生學習程度的提高和對會計知識理解的加深,本方法的內容也應隨之變化。例如把學生購入的生活與學習用品列為資產,并考慮用恰當的方法將資產攤銷計入費用,會計基礎可以把收付實現制改成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程序也可以改成科目匯總表核算形式等。

 

第四,保證教學時間。剛開始學習本方法大概需要8課時。教師最好每周對學生的憑證、賬簿、報表進行檢查,并用1課時的時間進行講評。如果能堅持一個學期甚至更長的時間,教學效果更佳。

篇4

關鍵詞:中職;基礎會計;直觀教學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它著重于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論述,目的在于幫助初學者理解會計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熟練運用會計的基本方法,較扎實地掌握基礎會計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會計業務處理的初步能力,為后續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該課程專業概念對于初次接觸會計課程的中職學生來說,由于會計理論知識比較抽象,晦澀難懂,對于學生的“入門”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障礙。為了能讓學生通俗易懂地學習并掌握這門課,除了要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外,在抽象的原理講授中,筆者認為應努力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接受《基礎會計》的基本理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相關內容關聯

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總結分類,把相關內容串連銜接,讓學生加深理解。比如在講授賬戶的結構時,學生往往難以分清不同類型的賬戶哪方記增、哪方記減。筆者在課堂實踐中,先讓學生理解:T形賬戶的一邊記增加數,那另一邊就記減少數,在這個基礎上,再結合會計恒等式,幫學生加強理解。會計恒等式基本形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把會計恒等式擴展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進而,會計等式可擴展成: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收益-成本費用,最后,會計等式可表述為:資產+成本、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收益,根據等式,左邊為資產和成本、費用類,右邊為所有者權益、負債及收入收益類。屬于等式左邊的即資產、成本費用類的賬戶,那么左邊就記增加,其右邊必然記減少,如果有余額,一般在增加數這邊,即左邊;凡屬等式右邊即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收益類的賬戶,那就右邊記增加數,左邊記減少數,如有余額,也一般在增加數那一邊,即右邊,而T形賬戶左邊為借方,右邊為貸方,根據會計等式,可以直觀形象的得出結論:資產類、成本費用類賬戶借方記增,貸方記減,余額一般在借方,而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收入收益類貸方記增、借方記減,余額一般在貸方。這樣,通過學生對會計等式的直觀視覺感受,可以輕易的初步接受和理解賬戶的基本結構。

二、生活情景遷移法

從會計的起源和發展史來看,會計知識來源于實踐,也服務于實踐,在會計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引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出會計知識,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能激發學生自覺地接受學習內容。例如,在學習復式記賬法時,學生對于“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念起來朗朗上口,但卻難以真正理解復式記賬的真正含義。筆者在講授時,先講述借貸記賬法的含義,然后根據班上現有座位安排分成的四大組,分別指定各組為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再讓學生數清每一組的人數,在黑板上記下各組的現有人數,接著讓第一組后排的兩個學生把桌子搬到相鄰的第二組去,再問學生,第一組人數有什么變化?第二組人組人數有什么變化?然后在第一組、第二組的原有人數后分別注明“減2”“增2”,這樣的游戲可以在各組做多幾次,然后再根據游戲引導學生得出結論:(1)某組增加的人數,是來源于另外組的減少,假如重新統計各組人數,在登記增加某組增加人數的同時,應同時登記減少另外組的減少人數;(2)人數沒變化的小組保留原數據,不用登記。 這跟復式記賬法的原理是一樣的:有借必有貸,正是為了反映資金的來源和去向,所以要同時登記;資金未發生運動變化的不登記,也就是說,未發生的業務不作賬務處理。這時,教師也可根據課堂情況,進一步提出問題:每個學生都是班上的寶貴資源,那么,假設我們班轉入了一位同學,該怎么登記?反之,有位同學轉出我們班,我們又怎么登記?在轉入同學時,在登記班上人數增加的同時,是否該同時登記收入?而轉出同學時,在登記人數減少的同時,是否應登記損失?這樣,在用小游戲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讓學生自覺的根據自身體驗,理解復式記賬的原理。

三、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按照學生能親身感知的情景,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著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主動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因此,“情景教學”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筆者在《基礎會計》的理論教學中經常使用到這種教學方法。

在《基礎會計》中,“分類”這個概念出現得較多,學生對賬戶要按經濟內容分類很難理解。筆者在教學中,首先讓大家想象自己進入了一個大超市,然后提出問題:超市里有什么?學生自然會回答說“有商品”,然后再提出問題:超市一般會有什么商品?學生回答有服裝、電器、食品、家居生活用品等,筆者再問:這些商品怎么擺放?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回答說同類的商品都擺在一起,筆者再追問,這樣擺放對顧客、對商場有什么好處?學生回答說,這樣擺放,顧客能輕易找到要買的商品,商場也好管理。筆者再把學生的思路引回到所講授的知識:企業的資金好比是這個超市的所有商品,為了便于管理和核算,所以也要按內容和用途進行分類,而且是先分大類再分小類,就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樣,比如電器類商品是一個大類,下面再分成冰箱類、音響類等,在下面再根據品牌、規格等再分小類,就像是我們學習的賬戶,有一級賬戶、二級賬戶、三級賬戶或更多,同時,列舉幾個賬戶,比如“庫存商品”,結合超市的情景,給學生講授總賬和明細賬的聯系和區別。

總之,在《基礎會計》的教學中,除了運用包括上述的教學方法外,如果能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圖像、聲音甚至視頻進行教學,可讓枯燥晦澀的會計原理課程變得生動有趣、直觀具體,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提高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基礎會計》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東莞市電子科技學校)

參考文獻:

[1]錢亞勤, 杜偉平. 提高《基礎會計》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J].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

[2]林麗卿. 新會計制度下“基礎會計”教學探討[J].福建建材,1995,(4).

[3 ]陳韶君. 基礎會計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與實踐[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篇5

[關鍵詞]高職學生;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202

1引言

眾所周知,目前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在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上相對較弱,缺乏學習主動性及學習興趣,而且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會計知識更是一片空白,所以對于基礎會計這門操作性極強、內容比較復雜、系統性又強的課程學習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以往我們高職院校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上存在重理論講解、輕能力培養的現象,忽視了對學生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學及學習的效果均不理想。如何讓高職的學生快速入門,為后續會計專業課程學習和未來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做了初步的探究。

2課程設計理念

本課程直接面向會計工作崗位,以培養高職學生會計崗位職業能力為目的,以會計的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業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為項目載體,精選典型的工作任務來設計教學內容,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式,設計教學情境,模擬會計實際工作環境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全面訓練學生從事會計崗位工作的能力。

3具體的教學設計及實施

我們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進行了優化與改革。

31改革課程教學目標

會計專業的學生將來可能要勝任出納員、記賬員、稽核員或主管會計等工作,會計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會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確定課程教學目標時,主要從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兩個方面展開,能夠掌握會計學的基本理論,運用各種會計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設置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填制與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財產清查和編制會計報表等)完成企業日常會計工作。

32重新組織教學內容

設置教學內容是開展教學的一個必需環節,多年來的教學內容都是在學完總論、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企業基本業務會計處理后才會涉及憑證、賬簿等操作性較強的內容,這樣的設置落后于企業發展實際,我們高職的學生學習時對前面一部分內容沒有興趣、缺乏學習熱情,而這一部分又非常重要,結果重要的內容學習效果不佳,后部分學習中學生又覺得操作技能簡單而掉以輕心,結果可想而知。為此我們嘗試依據企業的實際及工作崗位的實際要求來設置教學內容,按照會計工作過程來組織,在學生對會計職業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作為一名初學者,先從原始憑證入手,然后是記賬憑證,其中穿插要用到會計要素、會計科目、賬戶、復式記賬法的知識,接著進行賬簿的登記,最后是會計報表的編制,做什么,學什么,讓學生知道所有學習內容均是會計工作所必需的,不是因為教材或學科有這些內容才要去學習。通過完成企業會計循環所涉及的會計核算方法去組織實踐教學內容,訓練了學生對會計核算方法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會計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企業會計核算的業務流程。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聯系學生能夠感知的內容來組織教學,使學生在學完“基礎會計”以后,對會計和會計職業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由于會計專業的學生就業時,需持證上崗,所以《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在注重體現會計工作過程的同時,兼顧融入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內容,為學生順利地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雙證溝通提供一個良好的便于操作的管理平臺,為學生就業打開方便之門。

33改變教學模式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的應用人才,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所以,職業教育最適合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原來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一直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還在用“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地學,教師為了講書而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較死板,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學生即使理論聽得明白,遇到具體的業務還是難以應付,無從下手,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改革中,我們將教學內容設置成項目任務,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展開教學,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去完成任務,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全程參與,交流討論,查閱資料,教師在學生實施任務的過程中起到指導、答疑的作用,在小組討論實施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適當的評價并歸納總結。這樣通過對任務的實施,學生逐漸掌握了知識及技能,整個過程學生是在自主、快樂、和諧的“工作氛圍”中度過的,使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技能,以達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加深對理論理解的效果,真正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34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基礎會計》課程中包含相當多的理論性內容,只是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方法不適應當前的高職教學,我們在教學時要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的互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們完全采用真實的會計用品,高仿真的票據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使學生能更好地領悟基本知識,提高操作技能。另外,《基礎會計》課程的授課場所也應發生變化,將傳統的教室授課變為會計一體實訓室,在授課過程中,可利用投影儀、實物展示臺、電腦、幻燈機等現代教育手段,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具體、生動形象,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5改變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通過考核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采取措施進行彌補,可以驗證是否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基礎會計》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改變過去理論知識考核為主的方式,而是理論知識考核與實踐訓練考核相結合,理論知識考核主要針對會計基本原理、方法等內容在學期末進行,實踐訓練考核屬于過程性考核,針對企業的經濟業務處理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包括課程出勤、課堂發言、小組討論、學習資料完成成果等進行個人、小組、教師評議得出成績,兩項考核加權出最終成績,這樣不僅能監督學生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基礎會計教學改革在不斷進行,我們做了上述的實踐,教學效果很明顯,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顯著的提高,教師的教學也變得輕松了,但這些都需要教師課前花很大的功夫去準備、去設計,教學改革還將繼續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晏國菀,朱丹談《基礎會計》教學中的師生興趣互動[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1).

[2]肖仁偉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會計基礎》課程開發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1).

[3]趙筠關于高職院校《基礎會計》精品課程建設研究[J].會計之友(下旬刊),2008(11).

篇6

關鍵詞: 會計科目 會計工作流程 會計分錄

高職學生在入校前學習的都是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從未接觸過任何專業方面的相關知識,更不了解專業會計課程的學習方法,而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抽象枯燥,概念、數字多,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在基礎會計教學中注意教學模式的創新,努力做到激發興趣、夯實基礎、貫穿主線和突出實務等四個方面,就會使枯燥乏味的基礎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授課教師在講第一節課時一定要采用各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對基礎會計的強烈興趣。

首先,用故事引出古代會計的形象。在基礎會計課上先用講故事吸引住所有同學的注意力,簡單講述《白毛女》的故事,從而引出跟著黃世仁到楊白勞家要賬的管家。該管家就是典型的古代會計,其形象:頭戴瓜皮帽,手拿鐵算盤,面目猙獰,算盤打得噼里啪啦,好像全世界就他一個人會把賬目算清楚一樣。如此可知,古代的會計就是給人算賬的,和現代會計的基本職能(核算與監督)差距較大。其次,展示會計模擬實訓室中的一些實訓用的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檔案及點鈔用的練功券、海綿缸和財務用章等會計專用的辦公物品。注意這些實訓用的會計檔案和辦公物品在第一次和同學們見面時,一定只是讓學生遠觀,特別是會計檔案不可近看、仔細看,否則在以后的實訓環節中同學們就會對此失去好奇心和興趣,不利于以后的教學。最后,舉一個簡單的“超市購物”例子,用“購物小票”引出“原始憑證”的概念,將會計工作的主要流程,也就是后文中提到的主線,即“業務發生填制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報告”,逐項進行闡釋,闡述時一定要結合會計檔案一一進行演示,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吸引學生的注意。第一節課是至關重要的開始,一定要激發學生對會計和會計工作的好奇心和興趣,只要有興趣、有好奇心,學生就不會感覺會計術語的會計流程枯燥而呆板。

二、夯實基礎

會計科目(賬戶)是最基本的會計術語,是編寫會計分錄和會計電算化操作的基礎。不能熟練掌握會計科目及科目的具體分類,會計的學習將無從談起,會計的記賬工作也將是無本之木、無根之水。

會計科目是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門別類的核算所規定的項目。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表現為會計要素,而每一個會計要素又包括若干具體項目,如資產要素中包括了銀行存款、原材料、固定資產等項目,負債要素中包括了短期借款、應付賬款等項目。

會計科目的教學是整個基礎會計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故而要增加該環節的課時數,保證在10課時左右,約10個小時。在講述過程中采用案例法、類比法詳細加以闡述,不僅是資產類賬戶、負債類賬戶內部各科目間的比較,而且要注意會計要素之間各具體科目的區別與比較。如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對不同的企業而言,即使是同一筆交易,含義卻不同,對賣方而言,該款項是資產,但對買方而言,該款項卻是應付賬款,是一筆負債。在講授過程中結合同學們熟悉的企業和產品多舉例子加以對比,加深印象。

三、貫穿主線

整個會計工作的流程是:業務發生填制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報告。該流程也是基礎會計教學的一條主線,進行模塊化教學時,要將所講模塊定位在主線的相應位置,使學生掌握的會計知識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

業務是指一個企業內部之間價值的轉移或與其他企業發生的交易,業務發生后填寫相應的自制原始憑證或外來原始憑證,會計根據這些原始憑證,運用復式記賬法,編寫記賬憑證,然后根據編寫好的記賬憑證逐筆進行登賬,期末進行財務報告的編寫。

該主線講解時要結合具體的實務,用單據、憑證、賬簿和報表進行相應的實物演示。對每一環節的具體工作、實務中的注意事項和理論學習時的難點、重點逐一進行講解。

四、突出實務

在教學的整個環節中,將實務案例引入到理論教學中去,使理論學習和實務緊密聯系起來,防止講授過程空洞、乏味。在實務教學中重點環節是編制記賬憑證,也就是理論教學中的編寫會計分錄。在會計電算化的今天,會計工作逐漸簡單起來,但是根據原始單據填寫記賬憑證是不能省略的,所以該環節也要增加課時數,保證教學質量。

會計分錄是在記賬憑證中指明某項經濟業務應登記的賬戶名稱、借貸方向和金額的一種記錄。針對同一筆業務,需要確定會計主體,清楚站在誰的角度記賬,給哪個主體當會計。利用會計恒等式之間的內在關系,巧妙編寫會計分錄。

綜上所述,高職基礎會計教師應椐據課程教學模塊和授課對象的特點,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夯實會計學習的基礎,貫穿會計工作的流程,突出實務案例的教學和會計分錄的編寫。

參考文獻:

[1]畢治軍.會計基礎[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篇7

一、當前會計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缺乏全面性

當前會計實訓教學中存在著內容缺乏全面性的問題,而其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當前教師在開展基礎會計實訓教學的過程中其始終秉承著傳統的實訓方法即以手工記賬為主,從而導致其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呈現出教學內容較為枯燥的問題,并致使學生在此教學環境中逐漸表現出消極的學習態度,就此影響到了整體學習質量;第二,當前會計實訓教學中還存在著會計崗位設置不明確的問題,繼而影響到了學生對會計業務流程的掌握程度。

(二)過程缺乏仿真性

過程缺乏仿真性也是當前會計實訓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而導致此問題發生的原因主要歸咎于教師在開展會計實訓教學的過程中大多引用虛擬或黑白樣式的教學材料,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深入了解到相關的基礎會計知識,最終弱化了對會計知識的應用能力。此外,高職院校在開展會計實訓教學的過程中還缺乏仿真的模擬環境,繼而導致學生無法全面掌控財務業務處理流程,最終形成了低效率的學習狀態。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會計實訓教學過程中的仿真性決定了會計課程整體教學水平,因而應提高對其的關注度,達到最佳的教學狀態。

二、高職基礎會計實訓教學手工與電算化模擬結合發展策略

(一)建設專業教師團隊

基礎會計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十分密切的學科,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要想培養出實踐能力較強的會計人才,首先實訓指導教師必須具有從業經驗,在掌握深厚基礎會計理論知識基礎上,還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實訓教師選擇上更加注重后者。從當前高職基礎會計實訓教學現狀和學生學習現狀來看,綜合實訓的內容多在按部就班,即以某企業經濟業務為參照開展模擬性教學,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所涉及的對原始憑證的填制、審核等所謂實訓內容,未考慮到具體崗位設置情況,實訓整體效果并不理想,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師缺少實踐經驗,最終使教學脫離現實,因此建立專業教師團隊尤為必要,具體可通過與企業合作辦學、聘請有實踐經驗且高度敬業的會計人員對學校實訓教學進行指導。目前基礎會計教學方式過于單調,乏善可陳,教師應積極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來豐富實訓教學,如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模擬會計環境,制作電子課件,開展錄像教學等,使學生具備處理復雜會計事物的能力,更好地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

(二)實現手工與電算化實訓有機結合

目前信息化教學已經在高職院校普及,尤其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更加重視信息化教學,從基礎會計實務來看,手工與計算機操作均為基礎性技能,在實訓教學中,也應將手工與電算化實訓有機結合起來。計算機會計模擬實驗室的建立為基礎會計電算化實訓的開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通過對各種財務軟件的利用,學生的電算化能力得到增強,但是手工與電算化相脫節的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電算化實訓與手工實訓的不平衡發展,實際上削弱了學生的手工操作能力。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學成果的轉化,即將手術基礎會計實訓內容轉移到計算機上,實現手工與電算化的統一,主要是利用現有資源,對學生進行計算機技能的再訓練,從原始數據的錄入、憑證的填制過渡到計算機自動生成,充分發揮電算化的優勢。

(三)分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

綜合實訓教學是基礎會計教學常用的一種方式,其弊端在于忽視學生個體差異、教學缺乏針對性,基于會計處理程序的基本特點,應對綜合實訓內容進行分解和細化,開展分項實訓教學,實現實訓內容的模塊化、項目化,讓雪學生自主完成會計處理過程的各項內容,如憑證摘要、編號、記賬、結賬等,鞏固專業入門階段的理論知識和具體操作事項,同時還需對會計審核程序進行強化,避免審核流于形式,增強學生的審核和監督意識也是實訓教學的重要內容,應引起重視,通過總結考核來對學生的綜合實訓和分項實訓效果進行認定,確保實訓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化。

三、結論

篇8

(一)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教學理念陳舊

我國高職教育是進入21世紀開始興起,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師基本都是接受以前的會計學科式的本科教育,理論性較強,實踐教育意識比較欠缺。因此由他們任教的高職會計課程很容易“重理論,輕實踐”。并且很多教師仍然將傳統高等教育教學方式運用于高職教育,中職、高職、應用性本科會計專業教學區別不甚明顯,其教學未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尤其是仍以教師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學生主體地位尚未體現,教學理念陳舊。

(二)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隨著高職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頗豐,包括各種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構建。但是基礎會計實踐教學資源仍顯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資源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實訓教材存在較多缺陷:一是教材中實訓資料仿真性不強,不能有效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二是教材的編寫大同小異基本按照本科教材的編寫思路編寫,沒有凸顯高職教育的特點。三是實訓資料沒有結合當地實際案例,高職教育主要服務于當地經濟的思想沒有在教材開發中得到貫徹。另外,除了實訓教材,其他教學資源包括實訓大綱、實訓指導書、實訓管理制度、網上實訓平臺等等資源不足,尚未發揮作用。

(三)實踐教學內容存在缺陷

基礎會計作為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為專業后續課程奠定基礎,包括理論和實踐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對會計人才的實踐水平越來越高的要求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日益受到會計教育界的重視。當前已基本形成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主干課程實訓及綜合實訓,其中主干課程實訓包括基礎會計實訓。雖然基礎會計課程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大家的共識,但是基礎會計實踐教學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其教學內容上存在諸多缺陷:第一,基礎會計的實操基本是手工操作,很少涉及電算化實訓,盡管基礎會計的業務內容比較簡單但是除了熟悉手工賬務處理程序外,運用計算機環境下賬務處理程序也應了解并掌握。第二,基礎會計實訓中所用到的憑證和賬簿實屬有限,實訓內容不全面。第三,基礎會計實踐教學基本按照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這樣的會計循環進行,并未按照崗位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很難實現就業崗位的對接。第四,教學內容基本以核算為主,其他會計職能幾乎不見蹤影。比如很重要的會計監督職能在實訓中很少安排,這樣一來,學生只知道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卻不知道如何審核原始憑證。第五,實踐教學中未能體現職業道德的滲透以及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第六,在很多尚未設置會計技能課的學校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忽視會計技能的培養,沒有點鈔之類的技能訓練。

(四)實踐過程尚未凸顯“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基礎會計實踐教學應該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相結合,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規律與遵循技術、社會規范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③當前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工學結合”體現不足:理論與實踐教學脫離,并未有機結合,形成理實一體化課程;缺乏學生認知能力實踐的培養,學生職業認同感匱乏;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沒能按照職業能力發展規律實施教學,并且與會計職業法規的教育結合不夠;最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尚未結合或結合不夠,比如絕大多數學校的基礎會計實訓都是在實訓室進行模擬訓練,學生根據教師給的資料做實訓題目,主要是通過練習題目,而不是在真實或仿真的情景中去完成某項工作,這樣的實訓脫離工作實際,不利于對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

(五)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

高職教育是區別于學科教育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應遵循高職教育的特點。但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運用的教學方法多數仍是傳統方法,單項實訓是在理論學習后作為練習給學生做,綜合實訓是在單項實訓結束后在實訓室集中實訓,學生完成后由教師作評講,有些教師甚至忽略評講環節,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運用的教學手段落后,如前所述基本采用手工,缺乏會計電算化訓練。另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盡管在理論教學中得到普遍運用,但是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則運用較少,僅靠“粉筆+黑板”式教學其教學質量很難提高。

(六)實踐教學教師專業素質不高

高職教育很強調“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但筆者認為很多學校和教師并未充分理解“雙師型”教師的含義。就筆者的理解應從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去實現雙師素質要求。一方面從形式上應取得除講師以外的會計中級職稱(包括會計類資格證如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另一方面從實質上應具備會計實踐經驗。但目前隨著會計師職稱考試難度的增加,青年教師考取會計師不再容易,所以能取得雙師證的教師并不多。另外,取得證書的教師中大部分是從學校畢業到學校就業,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缺乏會計實踐經驗。此外,會計是一門知識更新很快的學科,只有少數教師能不斷學習,不斷更新專業知識。總體來說,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的專業素質不高。

(七)實踐教學考核與評價環節不科學

對于基礎會計實踐教學的考核和評價多數仍停留在比較傳統的考核方式,比較重視實踐結果的評價,忽略實踐過程的評價。比如一般教師對學生完成的實訓作業的結果,如憑證、賬簿、報表等進行審閱,從而對其基礎會計實踐課程做出評價,成績通常以五級制評定。考核沒有針對學生整個實訓過程進行。有少數教師為了防止學生抄襲答案會采取口試的方式,但多數在評價實訓環節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由于實訓操作不可能按閉卷考試那樣獨立完成,很多時候需要互相討論,也可以在實訓過程中提問教師解決,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對其實踐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尤其重要。加上實訓結果很容易抄襲如果只看結果評價難免存在有誤之嫌。

二、基礎會計實踐教學問題的對策

(一)增強對實踐教學的認識,改變教學理念

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高職教育尤其應重視實踐教學,凸顯職業教育的特點。基礎會計實踐教學應引起廣泛重視,除了開設基礎會計課程(理實一體化課程除外)以外單獨設置實訓課程,并且保證足夠的課時。可以考慮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集中時間(停課)實訓,這樣一來容易按照“工學結合”設計實踐環節,切實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目前在全球高職教育中掀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熱潮,作為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一改傳統教學模式,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實施教學。

(二)補充完善各種教學資源

補充完善各種實踐教學資源,尤其是實訓教材的開發至關重要。建議與企業會計資深人士合作開發實訓教材,結合當地經濟,最好使用當地的原始憑證,從內容上選取適合基礎會計實訓的內容,不宜過深,但能反映企業基本業務,可以分別選取典型的工業企業和商品流通企業為例,這樣一來實訓教材的仿真性可以大大提高。在編寫教材時應緊密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可以基于工作過程,按照崗位設置編寫。另外,應積極開發其他教學資源包括實訓大綱、實訓指導書、實訓管理制度、網上實訓平臺資源等等。

(三)充實并完善實踐教學內容

對于基礎會計實踐教學內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完善:一是增加實訓中的電算化環節,掌握手工與電算化操作的帳務處里程序。二是在實訓內容深淺適中的情況下盡量多用各種憑證、賬簿,使學生接觸面更廣。三是按照會計崗位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較好實現就業崗位的對接。四是增加會計監督等實訓內容,比如要求學生審核原始憑證,可以將學生填寫的憑證互相審核,從而發現問題糾正錯誤,這樣既能陪養學生填制憑證的能力,又能鍛煉學生審核的技能。五是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不斷適時穿插案例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并且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六是如果沒有設置會計技能課,則在基礎會計實訓中應完成會計技能部分的教學,比如點鈔、識別假鈔、翻打傳票,裝訂憑證、賬簿等。此外,筆者建議將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一方面與從業資格證考試的內容緊密銜接,另一方面與會計技能競賽相結合,既提高“雙證率”,又實現“課證賽”一體化。

(四)實踐教學凸顯“工學結合”

高職教育應當凸顯“工學結合”特點,實踐教學應按照“工學結合”的思路進行設計。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實現:一是在《基礎會計》課程中實現理實一體化課程,使理論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二是從進校的入學專業教育以及認知實習到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認同感。三是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將會計規范貫穿其中,以達到會計從業的要求。四是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實訓環境和實訓條件:首先,學校財務部門、后勤部門等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訓機會。其次,不斷擴展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建議以當地注冊會計師協會為合作平臺,與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力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實習機會。

(五)運用先進的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

實踐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其教學方法和手段很重要。在高職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掌握高職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教學方法,比如基于工作過程理念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中注意貫徹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所謂“授之魚不如授之于漁”。此外,應廣泛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比如采用多媒體教學等。

(六)提高實踐教學教師專業素質

要提高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素質應抓住“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一方面鼓勵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考取會計中級職稱(包括會計類資格證如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另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一定的下企業鍛煉的條件,從物質和時間上提供保證。可以采取多種靈活的形式,比如教師可以參與到事務所某項目工作,跟蹤整個項目的進展,不用整天呆在事務所比較機動靈活。當然,會計是一門更新很快的學科,所以要求教師應隨時更新知識,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素質。

(七)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與評價環節

篇9

[關鍵詞]糧食企業;會計核算;會計基礎工作

武岡市糧食企業在2004年改制前有9家購銷企業及6家經營性企業,執行的是《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制度》,財會人員共有50多人,絕大部分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在糧食企業改制后,糧食購銷企業和經營性企業全部注銷。通過清產核資、資產重組等程序,重新組建了一家獨立核算的國有控股企業———湖南云山糧食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承擔國家糧食政策性業務、地方儲備糧收儲輪換任務及企業自主經營糧油業務,財務人員3人。改制后糧食企業的財會人員或改行另謀出路,或通過競聘到其他行業,也有的選擇在民營糧食企業繼續從事會計工作,糧食財會隊伍人數銳減。由于企業改制后遺留問題很多,解決起來耗時費力,有些問題懸而未決,引起改制職工情緒波動,問題反彈。因此,一段時期對會計工作疏于管理,會計基礎工作出現滑坡現象。通過對全市國有控股企業及菁薌米業、云峰米廠、月光嶺加工廠等民營糧食企業會計工作檢查發現,一是會計人員年齡偏大,4家企業共有財會人員10人,其中5人年齡在50歲以上。因久未參加會計后續教育,對企業會計制度不了解,不適應新制度會計核算的要求。二是會計業務能力整體下降,偏重手工記賬,從原始憑證的審核到記賬憑證填制都不規范,會計報表系統軟件至今未安裝,報表信息滯后。三是在操作方法上五花八門。會計核算停留在簡單的“制單、匯總、出報表”上,沒有對企業的經營進行有效監管,失去了“內當家”與參謀的職能作用。

1在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

會計工作的好壞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益成正比,隨著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企業已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糧食企業的會計核算必須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新時期的客觀要求。2007年,全國糧食企業全面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關于糧油有關業務會計處理的規定》,對基層糧食企業會計業務操作流程進行了具體規范。由于武岡市國有控股企業2006年上半年才完成重組,企業改制的遺留問題至今未徹底解決,忽視了會計基礎工作的管理與指導,導致企業會計人員在處理業務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1.1會計科目設置不規范

主要表現在未能按照會計制度或相關要求來設置會計科目,一些常用的科目只設總賬,缺少明細賬。比如“主營業務收入”應設置“中央儲備糧油銷售收入、中央儲備糧油輪換銷售收入、地方儲備糧油銷售收入、地方儲備糧油輪換銷售收入、商品糧油銷售收入”科目,“主營業務成本”也應按“中央儲備糧油、地方儲備糧油、輪換糧油、商品糧油”等設置科目,并在這些科目下分品種設置明細科目,分別核算收入或成本。但企業卻只設置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不設明細科目,填制報表靠分析加估計,所以往往數據失真,準確程度大打折扣。

1.2盈虧核算不符合制度要求

國有控股糧食企業既承擔國家及地方糧食的收儲任務,又要開展自主經營,其政策性業務的收入與支出要與經營性業務的收入與支出嚴格區分開來,分別核算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可企業在實際操作中把二者混合在一起,分不清是政策性盈虧還是經營性盈虧。對儲備糧油費用補貼不分項目,不按時段列入當期盈虧,只在財政撥付到賬后才一次性作“補貼收入”,報表盈虧起伏波動大,企業效益準確性與真實性不高。

1.3電算化水平有待提高

隨著財務軟件的不斷開發與更新,糧食財會工作電算化越來越普遍,財會工作人員必須適應新情況,掌握新知識,運用科技手段更好更快地完成各項工作,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基層財會人員因缺乏必要的學習與培訓,對財會軟件不熟悉,操作起來更無從下手。由于軟件一直未安裝,每月報表要跑到縣局輸入數據,既費時又不方便。電子報表及賬簿資料不及時打印紙質賬表備份存檔,會計檔案資料不連續,時間一長查閱資料都很困難。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提高財會人員電算專業技術水平,不斷學習新業務知識,才能完成好本職工作。

1.4缺少后續教育,影響整體核算質量

糧食體制改革以后,企業經營發生了很大變化。2007年1月1日起糧食企業執行的《企業會計制度》新增內容很多,在結束舊賬建立新賬時,暴露出很多問題,由于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后續教育和培訓,對《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知之甚少,沒有按規定做好財產清查,及時進行賬務處理,新舊科目進行轉換銜接出現混亂,憑經驗使用會計科目,或不敢使用新科目,沿用舊科目做賬,導致賬表不符,會計報表失真。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其客觀因素,而會計人員不積極主動學習新制度、了解和掌握會計科目變動、掌握新增內容及其核算方法是制約會計核算質量提高的主觀原因。

2做好會計基礎工作的建議

2.1認真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

財政部2011年10月18日頒發了《小企業會計準則》,自2013年1月1日起執行,2004年的《小企業會計制度》同時廢止。糧食企業因其自身的特點和規模較小,適用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財務人員必須認真學習,按照規定做好新舊會計制度科目對比和銜接轉換工作,根據新舊科目對照表將舊科目余額轉入新賬,編制好新賬科目余額表才算正式結束舊賬啟用新賬。只有基礎工作做好做扎實了,會計工作才能正常開展起來,財務核算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2.2不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會計工作體系

企業要提高的經濟效益,必須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會計工作體系。財務人員要提高認識,明確工作內容和職責,加強后續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財會專業水平。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要對本單位經營狀況和內控制度等進行監督和評價,使企業內控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最大程度降低企業在運行中存在的風險。同時,企業也應為財務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2.3加強財會隊伍建設

財務人員是從事會計工作的主體,會計的核算工作、日常基礎工作等都必須依靠財務人員有效完成。如果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勢必對會計基礎工作和會計核算質量存在大的隱患,因此提升其業務素質勢在必行。第一,要培養財務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堅持誠信為本,操守為先,樹立敬崗愛業的理想信念。第二,增強法律意識,遵紀守法。企業要組織財務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等等。通過學習提升財務人員的法制意識,自覺遵守會計制度,不做假賬,對會計失信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要依法追究其責任,并取消其從業資格。第三,糧食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加強財會隊伍建設,著重培養高素質的專業財會人才,扎實做好會計基礎工作,使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標準化。只有這樣,會計工作質量才能得到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易秋香.糧食企業集權型財務管理模式探討[J].糧食科技與經濟,2006(1):31-32.

[2]姚瑞坤,武平.新編糧食企業會計實務[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篇10

關鍵詞:高職經管類 非會計專業 會計基礎實用教程 教材 改革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凸顯出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和經濟價值。尤其在國家經濟發展、國民經濟建設、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等各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經濟越發展,會計信息越重要”已經成為共識,逐漸受到經濟管理者、企業管理者、社會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在這一大背景下,各高職院校都適時為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學生開設學習財會知識的重要必修課程。然而,與課程相匹配的教材不僅數量少,而且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和問題。因此,開展課程教材改革創新的研究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教材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教材研究的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是體現課程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的藍本。教材既是教師課程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學習課程不可或缺的。因此,對適用于高職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教材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信息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越來越高,會計信息已成為人們判斷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之一,其重要性已從傳統意義的使命發生了更廣闊的延伸。過去與現實充分證明,會計信息能夠透視經濟發展的態勢,對人們的經濟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會計信息已經成為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以及政府部門進行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學習會計信息形成、分析和解讀的教材進行探索研究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2.高職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需要。實施“應用型教育”,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教育質量,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是所設置的課程必須有正確的目標定位。然而,目前恰恰存在著高職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目標定位不準確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沒有定位準確的教材為課程提供必要的保障,引領課程的方向。因此,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勢下,以“學而有用、學而能用、學而會用”為原則,研究適用于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3.改善和彌補目前教材匱乏的需要。有利于彌補目前適用于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的教材數量很少、改變教材內容與課程目標不匹配的現實,充實此類教材,提升教材的品質。

(二)教材研究的目標

實現為高職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研究開發定位準確,內容適合,容量適當,結構層次合理,表現形式多樣化的適用教材。

二、教材現狀的調查和分析

通過采取實地調查、網上調查、訪談調查等方式,對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等主要出版社所出版的400多種會計基礎類教材及當當網站顯示的370多種會計基礎類教材的調查,以及面向高職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在校學生、往屆畢業生及授課教師的調查結果進行篩選、分類、分析、歸納、總結得出:一是該類教材的總體數量不少,絕大多數為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適用教材,適用于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教材數量很少。二是該類教材內容偏重于會計核算過程,缺少針對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如何利用會計信息的一系列內容,與完成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目標存在著很大的偏差。三是缺少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內容,不適于高職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四是與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教材內容及形式上無明顯差異,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或是其“簡化版”、“殘缺版”。

三、教材改革創新研究與實踐

(一)改革創新研究

1.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材改革創新研究,充分論證和研判所獲取的調查資料,針對現有教材存在的問題,探求有效解決途徑,制定適宜的解決方案,構建教材的框架體系,確定教材內容和表現形式,編寫出版適用于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教材――《會計基礎實用教程》。

2.確定教材內容。教材內容選取以“必要、夠用”為原則,選材以“實用、適學”為原則。具體如下:(1)確定以會計信息形成、解讀、分析、利用為主線。作為適用于高職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課程的教材,內容選定的標準是有利于培養對會計信息的識讀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實現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等工作必備的財會素養目標。(2)力求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吻合。充分考慮高職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和接受會計知識的能力,選取適宜的編寫素材,覆蓋典型經濟活動中最常見的實務。采用“在實務中學習知識,在訓練中加深理解”的方式,增強教材效用和價值。(3)表述形式適于高等職業教育使用。打破傳統教材單一的敘述模式,注重理論與訓練的融合;通過文字、表格、實例的有機結合,實現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確定教材由五個主題單元組成,具體如下:(1)主題單元一:會計基本知識。任務一:認知會計;任務二:設定會計核算基礎。(2)主題單元二:賬戶與復式記賬。任務一: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任務二:復式記賬。(3)主題單元三:記賬憑證與賬簿。任務一: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任務二:登記會計賬簿。(4)主題單元四:財務報表主要內容的核算。任務一:管理和運用貨幣資金;任務二:核算采購業務;任務三:核算銷售業務;任務四:核算所有者權益。(5)主題單元五:財務報表的編制與分析。任務一:編制財務報表;任務二:分析財務報表。

3.搭建教材體例。采取以學習任務組成的主題單元為載體,將教材的內容凝練成特定知識模塊、訓練環節的教材結構,使學生在學習完成具體任務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教材的模式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程目標。

(二)改革創新實踐

通過研究實現滿足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只需“懂會計”而非“做會計”的實際需求,解決現有教材與會計基礎課程目標及教學內容不匹配的問題。充分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使教材成為適用于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專用教材。

第一,教材以培養學生“懂會計”能力為編寫主線,以學生認知能力為編寫基礎,采用模塊化、任務化的編寫方法,依照中小型企業的會計業務及閱讀財務報表的過程與規律構建由五個主題單元為載體,由若干項任務構成主題單元,由學習引導和同步訓練構成每項任務的教材框架結構。采取理論與訓練相融合,體現解讀會計信息的獨特內涵和經濟價值。

第二,教材本著“在企業會計實務中學習知識,在實務技能訓練中深化理解”的理念,以從事經濟管理、從事經營管理等工作應具備的財會知識和財會能力為切入點,確定教材的知識范疇。以完全不同于從“憑證――賬簿――報表”的會計核算過程的教材模式,采取圍繞會計信息形成、分析、利用所必備知識能力取舍教材內容。

第三,教材立足面向高職經濟管理、企業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國際商務等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以及經濟管理者、企業管理者、社會管理者等廣泛受眾群體學習會計基本知識。

第四,教材的編寫注重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條理清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采取通過文字、表格、實例的有機結合,能夠營造輕松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和提升教材使用效用。教材配套的電子課件既能夠在課堂上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更方便的展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成為學生課后復習、自學的學習助手和輔助工具。

第五,在教材的附錄部分,通過推薦相關網站,利于學生查找學習資料,為學生開辟更多的學習途徑。通過提供財政部近期根據我國最新稅制調整頒布的相關條例,利于學生學習了解。

目前,我院的《會計基礎實用教程》已于2012年6月出版使用,并被評選為校級精品教材。

參考文獻:

1.沈星元,屈瑜君.基于學生能力與素質需要的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教材改革研究[J].商業會計,2012,(24).

2.郭均英.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會計學”課程教學模式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1,(8).

3.馬西牛.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型基礎會計教材建設研究[J].陜西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