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旅范文

時間:2023-03-22 10:10: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球之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球之旅

篇1

“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于2011年4月28日在西安開幕,這是繼奧運會、世博會之后,在中國舉辦的又一盛大國際性盛會。而三菱投影在繼上海世博會大放異彩之后,再次作為設備提供商助力西安世園會創意館,成為西安世園會上一道最矚目的風景。

三菱GU-8800演繹世園會“地球生命之旅

創意館位于2011西安世園會主軸線上,整個展館結合碼頭和周邊場地進行設計,建筑布局呈“王”字型,由三翼不規則幾何體組成,青銅金屬、石材及花園式種植屋面等不同飾面的無規則銜接處理,形成了錯落有致、內涵豐富的藝術效果。將展覽展示園林園藝、植物花卉的新成果、新產品以及環保節能新技術、新材料等。

360度投射環形隧道“地球生命之旅”

而由三菱16臺最新GU-8800投影機打造的創意360度投射環形隧道“地球生命之旅”便落戶其中,游人漫步在環形隧道,仿佛時而奔波于熱帶雨林之中,有大蟒蛇超你吐著信子,驚險不已。時而漫步于稻穗豐收之地,品嘗豐收的喜悅。時而潛入深邃神秘的深海之中,感受鯨魚在你身邊穿梭而過。由于360度投射環形隧道內裝有的風力感應器,會根據氣流的大小,通過電子投影設備呈現出紛飛的效果,同時搭配高端音響設備,使人如身臨其境,流連忘返。

三大特性 支持360度全方位投影

據三菱電機市場部經理劉偉湘先生介紹,三菱GU-8800隸屬于GX-8100系列,是三菱電機目前最高端工程投影機系列產品。GX-8100系列工程投影機擁有多項創新技術和實用功能,具備高畫質、長壽命、低噪音三大特性,同時支持創新的360度全方位投影,這也為打造“地球生命之旅”提供了必要條件。另外支持側面更換燈泡,提供多達五種可更換鏡頭。同時在更換燈泡以后幾乎無亮度衰減,而普通投影機更換燈泡后亮度會衰減20%左右。

三菱GU-8800

三菱GU-8800采用DLP投影技術,具備WUXGA(1920×1200)高分辨率,單燈模式標稱亮度為3250流明,雙燈模式標稱亮度為6500流明,對比度達到2000:1,單燈標準模式燈泡壽命為4000小時,單燈節能模式燈泡壽命長達8000小時,雙燈標準模式燈泡壽命為2000小時, 雙燈節能模式下燈泡壽命為4000小時。

三菱GU-8800可呈現6500流明超高亮度圖像,從而實現了在大型會議室和會議廳中放映高清圖像。 三菱GU-8800具有獨創的“超分辨率重建技術”,采用三菱獨創的高級圖像處理算法,分析原始圖像的模糊成分,推算原始信號中未包含的高分辨率數據,并進行畫質修正,從而實現對人臉等圖像的清晰、精細投影。三菱GU-8800還具有畫面拼接功能,可以實現多屏圖像融合在一起,并將圖像與圖像之間的拼接縫隙縮至最小,甚至完全重合。這樣給大型的體育場館的投影拼接應用帶來了極大便利。

三菱GU-8800可以通過“雙投影燈泡”系統和“投影燈泡接力功能”來實現連續長時間投影。使用2個投影燈泡時,通過錯開各燈的休息時間實現連續投影,而畫面不會消失。另外,使用1個投影燈泡時,通過自動關閉一個投影燈泡切換到另一個投影燈泡的自動備份功能實現連續投影。在單燈模式下,A燈泡停止工作的前1分鐘,B燈泡就會自動點亮。假設A燈泡突然因為故障停止工作,15秒鐘內,B燈泡也會自動點亮。

篇2

地球追逐者們的又一場盛宴來臨了,7月22日的日全食是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全食最長持續時間為6分38.8秒,被稱作“世紀日食”。月球的黑影覆蓋了亞太的一些地區,印度一家公司推出了“空中日全食”的項目,讓那些“日全食追逐者”們乘坐波音737客機飛上高空,通過舷窗觀看日食。在國內,興致勃勃的追逐者們也刻意搭乘剛好經過全食帶的航班,讓“空中日全食”成為一生的珍貴記憶。

地球追逐者們一直在這個星球上奔波,所有那些自然界的奇觀都是他們追逐的對象,無論是日食、流星、風暴,還是噴發的火山和遷徙的鳥群與蝴蝶。他們的身份五花八門,可能是科學家、記者、富翁、工程師或是熱衷于尋找刺激的冒險者。他們熱愛這些浪漫的追逐,并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尋覓,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勇敢和無畏,人們才得以從他們的鏡頭中看到,我們生存的這顆星球是多么瑰麗與偉大。

坐飛機追趕日全食

對于任何一個人而言,日全食都是難得一見的。它輪流發生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對于住在一個固定地點的居民來說,平均要300年左右才能遇到一次。所以每當世界上某地發生日全食的時候,許多天好者都將從四面八方趕來,以觀測這一難得的景觀。

為了多爭取一點觀測時間,人們開始設法乘坐高速交通工具來追趕日全食――飛機無疑是一項很好的選擇。如果用一架高速飛機來追蹤月球飛快掠過的陰影,全食的時間就可以被延長。早在1918年,人類便開始使用飛機觀測日食,此后坐飛機追趕日食的行動從未停止,所用的機型從小型飛機、客機、運輸機一直發展到超音速戰斗機。

1973年的“‘協和’追日”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日全食觀測行動,天文學家們乘坐一架“協和”飛機穿越非洲上空,以2倍音速的速度追逐著月影,并盡可能長時間地停留在月影中,那次追日者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長達74分鐘的日全食。

“協和”客機比戰斗機擁有更大的空間和載荷能力來搭載觀測者和設備,又有比普通的噴氣式客機更快的速度――它的巡航速度達到每小時2150公里,足以跟上月影移動的腳步。

“協和”飛機上的觀測者們無疑是幸運的一群人,透過舷窗,他們看到了一幅由大自然創作的超現實主義全景畫――“前面一半的世界沐浴在光線昏暗的半影中,后一半則被本影的黑暗所覆蓋。月影的邊緣緩慢地掃過遠處的大地⋯⋯”這樣的景象足以震撼人心。

由于月影移動的速度幾乎接近兩倍音速,而隨著“協和”飛機的退役,現在除了軍用戰斗機外,世界上很少有其他飛機能達到這一速度,所以對于普通的“追日者”來說,想重溫1973年“協和”追日的壯舉無疑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盡管如此,坐飛機追趕日全食仍然為追日者們所追捧。因為乘飛機追趕仍然比在地面上觀測的日全食的時間長,而且能夠躲開不佳天氣的困擾,完整地觀看到整個日全食的過程。而且在飛機上,人們可以在飛機的一側舷窗觀看日食,而從另一邊觀察到月球在地球表面投下的陰影⋯⋯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壯觀景象對于每一個追日者來說都是終身難以忘懷的記憶。

風暴捕手

天空陰沉得可怕,灰黑色的云團聚集在一起,就像空中懸掛起了巨大的巖石,馬上要狠狠地砸向地面。空氣中傳來一種猛烈的聲響,如同兇猛的軍團發出的咆哮,又像是1000臺火車在同時轟鳴。凜冽的颶風開始橫掃一切,摧毀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物⋯⋯面對這樣可怕的場景,你能想到的一定是盡可能地藏起來,把自己躲在地窖、浴缸甚至是冰箱里。

但是,卻有這樣一群瘋狂的家伙,激動無比地跳上小貨車,向著風暴來臨的方向前進。他們自稱“風暴追逐者”,甚至把所有的假日都花在了追蹤最大最強的風暴上。

風暴追逐者的先驅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追逐風暴,他們大多生長在北美大陸廣袤的平原上,從小就經常看著黑壓壓的雷雨云壓過頭頂,并由此對風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汽車在那時就成為追逐風暴的工具,追風族們利用車載收音機來獲取氣象信息。想當“風暴捕手”無疑是一件危險而艱苦的事――平均要開10天的車才能獲得1分鐘觀察龍卷風的機會。風暴帶來的可以高達每小時509公里的驚人風速,壘球大小的冰雹和暴雨也會給追逐者們帶來足以致命的狀況,曾經有追風族被風暴“吸”出了汽車,然后惡狠狠地甩到了附近人家的屋頂上。被冰雹砸碎車窗玻璃更是家常便飯,有人甚至被從車窗進來的冰雹砸得當場不省人事。

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擋風暴追逐者們的腳步,對于他們來說,“在近距離實際看到龍卷風,就是終極報償。”美國的埃里克•尼古耶和邁克•霍林西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追風族,多年來他們一直與龍卷風如影隨形,一天跋涉數百公里拍下龍卷風千姿百態致命而又壯麗的一面。“一個巨大的煙斗正從云底生成,瞬間變成龍卷風,橫穿公路,到了我們前面約100米處。這真的讓人很興奮,就像絕美的景觀在你經過的路上穿過。”

拍火山的人

當夏威夷的火山猛烈地噴發,熔化的玄武巖帶著上千攝氏度的高溫沖進浩瀚的太平洋的時候,帕特里克•科斯特感到興奮無比,這個瘋狂的荷蘭工程師熱愛的就是捕捉這樣壯麗璀璨的場景――橙紅色炙熱的巖漿如同一支巨大的畫筆,在恣意地書寫著地球的力量。

而這一切無疑是極度危險的,即使是鈉碳酸巖熔巖噴發時的溫度也在530攝氏度左右――這種溫度大約只有常見的玄武巖熔巖流的一半,但噴發時四濺的熔巖滴也足以輕易燒穿棉質的跳傘衣,就像煙頭燒穿尼龍布一樣。火山學家們常常穿著鍍銀耐熱服,而帕特里克•科斯特的唯一保護措施只是戴一個防毒面具以保護肺部免遭有毒氣體的侵害。他認為“比昂貴的裝備更重要的是充分的準備和尊敬的態度”。在過去的10年里,這個40歲的“火山人”環游世界,四處尋找火山爆發的壯觀景象。每次靠近火山口之前他會喝掉8升水來防止脫水,而且一路小心謹慎。“這種環境之下經常有意外,如果在錯誤的時間站在錯誤的地點,我就完蛋了。”為了第一時間拍下火山爆發的景象,帕特里克•科斯特甚至曾經睡在一個冒煙的火山口的旁邊,他求婚的地點也是在一個即將爆發的火山錐的斜坡上,而為了不錯過一次火山噴發,他還重新安排了蜜月旅行。

盡管在普通人眼里這簡直就是在玩命,但像帕特里克•科斯特這樣的“火山人”卻并不因此畏懼不前,他們堅信,只有靠得最近,才能一睹地球創造的這種美景的真實面貌。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爬上了火山活躍的噴隘道旁的巖峰,這種尖銳而陡峭的碎屑堆脆弱而極不穩定,異常危險。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群人的勇敢和無畏,我們才能從他們的鏡頭中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界所擁有的偉力。

和帝王蝶一起飛

追逐自然界的奇景并不一定要在火山口玩命或是駕車向著風暴中心沖擊,它也可以是一件很浪漫很溫情的事――比如和數百萬只斑斕的蝴蝶一起飛翔,越過遙遙的遷徙之路。

這也許是這個星球上最蔚為壯觀的長距離飛行了,每年秋天,原本棲身在加拿大東部的數以百萬計的帝王蝶,將展開向南遷移至墨西哥中部山區的旅程,以確保在較溫暖的環境下度過冬季,然后再返回加拿大。沒有一只帝王蝶可以全程參與這樣一個漫長遷徙的全過程。在從墨西哥飛回加拿大的路程中,帝王蝶要經過三至四代的繁衍。

由于非法的森林伐木,帝王蝶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一位墨西哥的百萬富翁對此感到非常痛心,這位名叫古鐵雷斯的環保先鋒決定和帝王蝶同飛,一起完成70多天、4800公里的長途遷徙。從加拿大的原野到墨西哥中部的蝴蝶谷,他和攝影師駕駛一架繪有帝王蝶的橘、黑、白三色翅膀圖案的超輕型飛機全程跟蹤帝王蝶,并記錄下這浪漫而又艱辛的遠征。

篇3

穿越歷史回到過去是很多人的夢想。雖然按目前的科學水平,實現這些還是天方夜譚,不過最近一家名為“另一個地球”的趣味網站倒是可以從側面實現“回到過去”的效果。它利用Google地球技術,在瀏覽器中同時呈現兩個地球儀,通過調節時間軸,讓用戶回到過去,通過實景再現因災難而毀滅的遺跡,由于城市變遷而消失的舊居等等。

在瀏覽器中打開“另一個地球”網站(省略/),首次使用需安裝Google地球插件(如圖1)。下載并在線安裝后,按提示重新加載當前頁面,之后即可看到在瀏覽器的左右兩個視圖中分別顯示了兩個Google地球儀(如圖2)。默認狀態下能夠自由地同步旋轉、縮放大小、調整角度/高度/方位/傾斜角等。

除了Google地圖常規的方向、高度調節面板之外,通過左上角的“Control Panel”(控制臺),可以更為精細地操控地球儀。展開“Earth extras”項目,可分別在“left Earth overlays”與“right Earth overlays”下拉列表中勾選左、右側地圖中需要顯示的圖層,例如邊界、3D建筑物、道路、地形等。在“synchronize camera movement”項目中可設定左、右兩個地球儀的同步方式,包括“altitudes”(海拔高度)、“headings”(方向)、“latitudes and longitudes”(經緯度)與“tilts”(傾斜角度)。在“copy camera coordinates”項目中,可選擇是否復制左右兩個地圖的同步動作,包括高度、方向、經緯度等。

如果要拉近攝像機定位于目標地點,可在“search”項中搜索(如圖3),支持左、右地圖分別定位。執行搜索操作后,將自動切換到該地。如在兩個地圖上同時定位北京鐘鼓樓廣場,再將左側地圖的時間軸拖拽到2003年,而右側地圖則保持默認的最新衛星圖時間點(如圖4),即可直觀了解近幾年鐘樓廣場的設施重建等顯著變化。

在地標定位過程中,如果用戶不小心將當前視角切走了,可通過控制臺中“undo/redo and URL link”項目的“undo/redo”功能來一鍵還原。若要把前位置的年代變化分享給他人,可點擊“create link”按鈕,將目前的地圖對比創建一個網址,發送給被分享者即可。

篇4

巧克力新奇之旅

第1站:美國紐約 巧克力SPA

別以為巧克力只可以從味覺上讓人感覺甜蜜的滋味,其實還能讓身體得到甜蜜的滋潤。當深褐色液體輕輕流淌過你的面頰、身體,你會被巧克力那特有的香氣包圍著,一直甜到心坎里去。如今,世界各地都在掀起一股新潮流:用巧克力做Spa。

在美國紐約,許多高檔Spa中心都推出了巧克力奶酪Spa和可可泡泡浴,因為“巧克力Spa”不僅在文字上能吸引求新的顧客,它對女士還有著保健、味覺與視覺的誘惑。在那里,只需要支付200多美元,就可享受約3個小時的巧克力Spa組合,縱情沉浸于巧克力的世界。

在巧克力按摩之前,專業按摩師會指導你浸泡在按摩池中,進行色香味俱全的巧克力浴,浸泡5至10分鐘后沖洗,再用巧克力給全身肌膚進行去角質美容,服務人員為你將巧克力漿涂滿全身,讓身體每一寸肌膚都充分享受到巧克力的療效。將名牌巧克力鋪滿全身的那種感覺就像在身上鋪了一層金箔。而你還可選擇巧克力按摩或巧克力面膜,讓巧克力為肌膚進行最深層的甜蜜滋潤。

第2站:巴黎老佛爺 巧克力套房

今天,巧克力除了用來品嘗,還能用作服裝和家居的裝飾材料。聲名顯赫的國際時裝設計師、香奈兒的創意總監老佛爺Karl Lagerfeld就沒錯過這樣的新鮮嘗試。Karl非常喜歡巧克力,卻因為身體狀況不能吃,所以他選擇用巧克力設計一個美妙的空間,來享受其中的另類甜蜜。他與冰激凌品牌Magnum(夢龍)在巴黎聯手打造的酒店套房,就足足用了10.5噸的比利時巧克力建造。

房間里的一切皆由巧克力打造。巧克力椅子、巧克力地毯、巧克力桌子、以及白巧克力制成的床單。巧克力套房的點睛之筆則在床上,一個用巧克力制作的Baptiste Giabiconi!Baptiste Giabiconi是法國超級名模,被Karl Lagerfeld視為繆斯,經常出現在Chanel的秀場上,并且在該品牌2011春夏廣告里擔任主角。這個真人大小的巧克力雕像,只穿一條內褲,斜倚在床墊上。

巧克力溯源之旅

第3站:德國科隆 科隆巧克力博物館

要了解巧克力的前世今生,不妨去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博物館――科隆巧克力博物館―探究竟。科隆是德國的巧克力之都,從科隆大教堂出來沿著萊茵可走一段路,你就會發現這座1993年建立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博物館正位于現代化的船型建筑中。

對于愛吃甜食的人們來說,參觀這座擁有4000平方米展覽面積和大約2000件展品的巧克力博物館真是一次非凡體驗。一進入博物館,人們就會被彌散在身邊的、溫暖的巧克力香味所征服,并暢游巧克力文化三千年的歷史。可可豆的故鄉,種植以及豐收都通過圖片被記錄下來。人們可以進入熱帶房來親身體驗熱帶的氣候。

在博物館的頂端是整座博物館的核心:巧克力生產車間。在兩層的展區,人們可以看到塊狀巧克力、夾心巧克力和各種形狀的空心巧克力是如何制造出來的。門廳那里有一個3米高的巧克力噴泉,參觀者可以拿華夫餅干浸在里面,來品嘗這棕色的美味。在這個博物館里,人們不僅僅能通過視覺,更能通過嗅覺,味覺和觸覺來領略和體會展覽的主題。

第4站:濟州島 巧克力博物館

濟州島西歸浦市內的巧克力博物館是繼德國科隆之后,規模居世界第二位的巧克力主題博物館。在風景如畫的濟州島,博物館整體采用因濟州奇妙的自然環境和常年累月的火山運動而生成的火山巖建成,造型融入了歐洲風格,看起來像一座異國的古堡。

博物館入口矗立著造型可愛的“可可神”,給遠方的來客們獻上一份甜蜜之感。博物館地下有1層,地上有3層,分別有主展示館、影像室、咖啡館、工作室、巧克力賣場等場所。雖然展示有巧克力的歷史、關于巧克力的各種常識的展示場也非常有趣,但最受人們歡迎的還是可以參觀和制作巧克力的工作室。完成的巧克力作品,游客既可品嘗,也可購買后帶走。

在巧克力博物館內巧克力味道的殿堂(Real Chocolate Place)中,可以品嘗到像“Chateau Chocolat(巧克力膠囊)”之類如夢幻般甜美的手工巧克力。其中的綜合性文化空間“Chateau Chocolat”巧克力店,則不僅在博物館中有分店,在韓國首爾的景富宮、狎鷗亭,梨泰院、昌德宮等地,以及江原道的襄陽也開有分店。

第5站:比利時布魯日 巧克力博物館

比利時全國擁有12座巧克力工廠、16座巧克力博物館、2100多家巧克力商店,堪稱巧克力愛好者的天堂。雖然巧克力店遍布布魯塞爾的大街小巷,但比利時的巧克力博物館卻不在首都,而在美麗的小城――布魯日。

從布魯塞爾坐火車到第二大城市布魯日不過1小時的行程,在這個城市水巷縱橫、號稱北方威尼斯的城市中,嗜甜者的選擇很多。這里既有皇家特別御用的四大品牌GODIVA、GALLER、MARY、COTEDOR、也有平民巧克力,譬如專為喝咖啡而誕生的巧克力“cafe Tasse”,將巧克力做成蜜餞甜點的“Neuhau”以及發跡于地鐵站、專為最后1分鐘才想起還沒準備禮品的毛頭小伙而設的“Leonidas”。

布魯日的巧克力博物館,則除了巧克力文化的展示,還有現場制作參觀。博物館里面是恒溫的,為的是防止巧克力融化,因為展品幾乎全部是用巧克力制作。這里工作人員不僅向游客解釋比利時巧克力的奧秘,還會耐心地手把手教你如何品嘗巧克力。最令人心動的還有懸浮在巧克力生產車間上的天橋,站在那里,從工人們烘烤可可豆到碾磨,精煉到巧克力新鮮出爐的過程盡收眼底,讓人目不轉睛。

巧克力制作之旅

第6站:墨西哥城 雀巢巧克力工廠

古代的中美洲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巧克力制造者,從那時起墨西哥人就一直在生產巧克力。如今在墨西哥,居民們將巧克力視作他們文化的一部分,而在游客看來,在墨西哥要想穿過一條街而不被提供任何形式的巧克力簡直是不可能的。

雀巢巧克力廠則坐落在墨西哥城的Paseo Tollocan,并沿高速公路修建了一個長300米的正面以及一條內部通道,使參觀者能夠看到他們喜愛的巧克力是如何生產的。工廠建筑呈現出一種對孩子具有啟發作用的有趣折疊形狀,如同一只手工折疊的紙鳥,或者是一艘太空船。一個634平方米的空間容納了主入口,在孩子們一進入這個有趣且令人驚奇的空間后,他們就會享受到愉快的體驗,并開始他們的巧克力工廠之旅。另外,游戲區、接待區和劇院以及商店和通往老廠的隧道為孩子們創造了體驗的經歷。

第7站:塔斯馬尼亞島 Anvers巧克力工廠

塔斯馬尼亞是澳大利亞最南端的一個島嶼,這是一個未經人工雕琢且集中了自然界最難得美景的地方。就是在這樣一個因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而成為“世界盡頭”的地方,巧克力依然是自然饋贈人類的最佳美味之選。

Anvers巧克力工廠位于塔斯馬尼亞德文港南部的拉特羅布。這間工廠以制造手工比利時巧克力而著稱,二十年前,當比利時人lgor Van Gerwen來到拉特羅布后,便發現塔斯馬尼亞的奶油和黃油有世界上最醇厚風味,非常適合制作夾心巧克力和乳脂奶糖,于是這座巧克力工廠便應運而生。

Anvers巧克力工廠坐落在1.12公頃的綠蔭花園上,所在地原為建于1931年的Wyndarra別墅,是一幢帶有奧地利風格的加州式別墅。其中你可以觀賞巧克力制作過程及相關收藏品,并試吃各式甜美巧克力。當然也可以在這里的餐吧享用法式早餐、塔斯馬尼亞簡便午餐及下午茶,在世界最純凈的海域中感受巧克力的甜蜜與溫馨。

第8站:美國Hershey鎮好時鎮

美國小鎮Hershey被稱為“世界上最甜蜜的地方”。該小鎮原本名為DenyChurch,1906年,好時(Hershey)巧克力風靡世界,小鎮就被改名為好時鎮。

篇5

大約300秒,這是地震波從汶川傳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把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震暈所需要的時間。讓陳學忠心情最復雜的是,在2002年的《國際地震動態》和2007年的《地震》上,他都發表過論文,通過計算預測了這次地震的到來。

從汶川到北京

大約6秒,從汶川出發的強大地震波傳到離震中最近的成都地震臺;大約180秒后,位于北京的中國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樓里的地震臺也接收到了波動。不久,清醒過來的陳學忠下樓到北京臺網中心了解這次地震的情況。對這次地震測定的初步結果是:地點在四川汶川,震級為7.6級。15點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把這個從地震局得來的消息通過電視信號傳到全國各地。

6天后,中國地震局消息,把地震級別修訂為8.0級,并解釋說:這是綜合了全球的地震臺網數據重新計算出來的結果。陳學忠說,“我們現在的震級測定誤差大概在0.2級上下,8.0也算是在誤差范圍內。當時我們測出來的是7.6級,在江蘇、福建測出來的是8點多。”

在首都圈地區,這樣的地震臺有107個。中國地震局把全國劃分成西南、華北、東南沿海和西北等4個地震預報研究區域。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其他在北京的研究機構一樣,主要負責華北地區的地震研究與預測。

在汶川地震以地震波的形式到達北京之前,這次地震的預測信息已經傳播了至少6年,文字信息甚至通過學術的渠道傳達到北。

每年1月和6月的地震趨勢判定會,陳學忠所在的研究所都會給地震局提供一個趨勢判定研究報告。陳學忠確認,他對于四川地區的地震預測曾經寫入研究所2004年地震趨勢研究報告中。陳學忠先后兩次在正規的學術刊物上成文的預測是,2002年的論文預測四川地區將有7級以上地震,2007年的論文預測中國大陸將在2008年有7級以上地震。

比陳學忠的論文在互聯網上流傳得更早、被刪得更多的是陜西師范大學龍小霞等人2006年在《災害學》上發表的論文,預測2008年左右川滇地區將發生6.7級以上的地震。

這些預測可信嗎?謠言與預測的區別在什么地方?

十幾公里的距離

地震就是地球動了一下,地球在每年要動大概500萬下。某些動物可以感知到地震前的次聲波,或者感知到地下水熱量的增加,與歷史數據分析相比,似乎更能接近十多公里之下的信息源。但復雜的自然環境使熱量等數據的變化讓人說不清楚。“地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我們需要用一種生命觀來看待地球。”預測到地震的陳學忠嚴肅地說,“我做了這個多年,沒有找到一個讓我覺得可靠的預測方法。”

在陳學忠看來,“震源的地方還是監測不到。氣象地溫監測大概能到地下3米左右。要是在地溫方面能再往深一點,那怕是一公里,也會好得多”。在這些測不準的情況下,與震源離得最遠的歷史數據分析變成了最科學的預測。

真信息假信息

2002年的論文是陳學忠的常規性研究。每次回老家,“同學都問四川的地震形勢怎么樣,四川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地震。”陳學忠發現,四川7級以上地震最長的間隔時間是34年。從1976年到2002年已經是26年,接近最大時間間隔,處于非常缺失強震的狀態。剛好不久前昆侖山發生了8級地震,陳學忠把兩個因素聯系起來,“四川發生地震前,周圍都有一個大地震。時間周期和動力條件兩條因素加起來就更讓我堅信四川地區地震的臨近。”

篇6

[關鍵詞] 金礦床 地質特征 構造控礦 福建邱村

[中圖分類號] F407.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7-115-2

福建省邱村金礦床位于永泰—德化晚侏羅世火山噴發帶西北緣與東華—大銘火山基底隆起帶接觸部位,受楊梅—東華北東向斷裂帶控制,產于北東向華山上—前洋金礦成礦帶南西端(圖1)。從1998年6月礦山開始投產,至今已累計產金量超過6噸。但隨著2009年礦山生產規模的擴大,資源不足矛盾日顯突出。因此研究礦床的地質特征和控礦規律,對礦區下一步找礦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1礦床地質特征

1.1礦區地質特征

1.1.1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上統常林組及南園組第二段。(圖2)

侏羅系上統常林組(J3c2):主要分布于礦區紅土山至前洋一帶,巖性以灰白—灰黃色凝灰質含礫砂巖為主,夾石英砂巖、細砂巖等。因后期構造熱液疊加,巖石普遍具蝕變。

侏羅系上統南園組第二段(J3n2):主要分布于礦區仙公寨往北東方向,與下伏長林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巖性主要為淺灰色流紋質晶屑凝灰巖、凝灰質細砂巖,局部夾紫紅色英安質晶屑凝灰巖。礦區內該地層普遍發育硅化、黃鐵礦化及綠泥石化,為金礦重要賦礦地層。

1.1.2構造

礦區斷裂構造十分發育,表現為多期次、多階段等特點。根據其與金礦關系,分成成礦期前、成礦期及成礦期后斷裂。

1.1.2.1成礦期前斷裂

礦區已查明成礦期前斷裂主要有F10。該斷裂長約3000m,寬2-5m,斜穿整個礦區。斷裂總體走向北東40-50°,傾角45-55°,斷裂性質為壓扭性。斷裂帶內巖石破碎強烈,呈角礫、泥狀,同時沿斷裂破碎帶還發育較強的黃鐵礦化、硅化、方解石化、綠泥石化、葉蠟石化及金礦化,局部見金礦體,為礦區主要導礦構造。

1.1.2.2成礦期斷裂

礦區成礦區斷裂主要有三組,即北東向壓扭性脆斷裂(F1-F8),近東西向張扭性斷裂(F11、F13、F14、F22、F24),近南北向壓扭性斷裂(F41、F42)。礦區金礦體主要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

1.1.2.3成礦期后斷裂

目前礦區已查明成礦期后斷裂3條(F301、F302、F303)。成礦期后斷裂對礦脈(體)有一定的錯動,但錯距不大。

1.1.3巖漿巖

礦區內主要出露有燕山早期花崗斑巖(γδπ)及燕山晚期閃長玢巖(δυ),其中以閃長玢巖為主,且與礦體關系密切。

早期花崗斑巖(γδπ),主要沿北東20°~ 35°方向展布,傾向北西,傾角65°~ 80°,分布在紅土山—大溝一帶,厚度15—20m。出露長度約350m。

燕山晚期閃長玢巖,是礦區主要侵入巖,與礦體關系密切,常呈透鏡狀、細脈狀巖脈產出,厚度0.5m—5m不等,長度幾百米至幾米,走向沿北東50°—60°方向展布,傾角45°—81°。根據工程控制研究,可分為成礦前閃長玢巖和成礦期閃長玢巖,成礦前閃長玢巖常沿北東向、南北向斷裂構造發育,未見金礦化;成礦期閃長玢巖常沿北東向、北東東向斷裂構造發育,常與金礦化相伴生,并成為礦體的頂底板。

1.2礦體特征

1.2.1金礦體形態、產狀

礦區金礦床由100多個大小礦體組成,礦體大部分產于南園組第二段(J3n2),小部分產于常林組上段(J3c)。主要受北東、近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與斷裂構造平行產出,且構造交匯復合部位,往往會形成厚大金礦體。單礦體傾向上小于走向,礦體多呈囊狀、透鏡體狀、扁豆狀等。其中11號礦體由F11斷裂控制,傾向155°—170°,傾角55-69°,礦體規模較大,呈大透鏡體狀,出露最高標高910m,控制最低標高712m,礦體走向長300m,控制最大斜深225m,礦體厚2-30m,金品位在1.50—2.50×10-6之間,最高品位為13.70×10-6。

1.2.2礦石礦物與結構構造

礦石礦物組成較為簡單,金屬礦物主要以黃鐵礦為主,少量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及長石。黃鐵礦為主要金屬礦物,是金的載體,黃鐵礦屬中細粒侵染狀,根據統計粒度主要在0.15-0.056mm之間。

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至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等,礦石構造以侵染狀構造、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為主。

1.2.3金的賦存狀態

礦區金礦物種類單一,金的成色大致在500-600‰,含金量偏低,通過鏡下對金顆粒的統計,發現礦石中金顆粒主要為粒狀、麥狀,少部分為葉片狀,針線狀極少。本礦床金為主(54.31‰),微粒金次之(占37.57‰),中細粒(占8.12‰),金礦物主要嵌布在黃鐵礦中或裂隙間,含金量達92.52‰,包裹在脈石中的金僅占2.01‰,裂隙金在黃鐵礦裂隙中占42.37‰,粒間金在黃鐵礦粒間占3.94‰;黃鐵礦與脈石粒間占4.10‰,黃鐵礦與閃鋅礦粒間占1.24‰,黃鐵礦與黃銅礦粒間占0.13‰。

1.2.4圍巖蝕變

礦區內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及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其中硅化、黃鐵礦化和褐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根據礦區的蝕變特點,礦區圍巖可分為早期面狀蝕變和晚期線狀蝕變2種類型。早期面狀蝕變較弱,呈面型分布,主要以鱗片狀絹云母集合體為主,交代巖石中的膠結物與主礦物,黃鐵礦化較少,基本保留原巖結構、構造,一般不會形成工業礦體。晚期蝕變主要呈線狀分布,主要見于斷裂及兩側,以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為主,對原巖的改造通常取決于原巖中裂隙或破碎帶的發育程度,同時在兩組構造交匯部位或閃長玢巖侵入部位,常伴生有金礦體及富礦包。

1.3礦床成因

1.3.1成礦物質來源

根據礦區物探成果,礦區變質基底埋藏較淺,該變質基底中元古界麻原群底層金背景較高,在后期火山-次火山熱液作用下,使該地層中金活化遷移,在有利的成礦部位富集成礦。

1.3.2成礦溫度

本礦床缺少直接測量溫度的數據,但從相鄰雙旗山、肖板金礦以及本礦床圍巖蝕變可間接推測,雙旗山金礦主成礦階段溫度為200~300。C(劉連登,1999),肖板金礦成礦溫度106~295。C,主要成礦溫度在180~249。C(黃春鵬,1993)。邱村金礦從礦山生產及勘探研究表明,金礦體及圍巖蝕變主要伴有黃鐵絹英巖化、綠泥石化、碳酸巖化(方解石細脈)、硅化等,因此推測本礦床成礦溫度以中低溫為主,為淺成的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

1.3.3成礦期

根據礦區成礦特征,礦床可分為2個主要的成礦期:第一成礦期,發生于火山熱液活動期,在火山熱液的作用下,使變質基底中的金元素活化遷移進入南園組及常林組斷裂中,在斷裂帶兩側原巖因此發生交代蝕變,形成礦區的早期面狀蝕變,使金得到初步富集;第二成礦區(主要成礦期),發生于次火山熱液活動期。在火山活動后期,隨著閃長玢巖、花崗閃長玢巖的侵入,帶來了大量的次火山熱液,使先前的面狀蝕變中的金進一步活化分異,沿斷裂構造充填,從而形成金礦體。

礦床成因屬于火山—次火山熱液充填交代中低溫金礦床。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基底底層,火山及次火山熱液活動為金礦提供了成礦流體及熱動力地質條件,在有利的構造部位常富集成礦。

2斷裂構造控礦特征及規律

邱村金礦床已發現的金礦體主要產于斷裂構造、閃長玢巖上下盤,圍巖巖性相對單一, 礦脈的空間產出與展布主要受北東向斷裂、近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經多年工程投入與觀察,礦區范圍內斷裂構造控礦特征及規律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2.1礦化空間展布規律與礦化表現形式

礦區的主要容礦構造為北東向及近東西向,這兩組斷裂在不同地段發育程度存在差異,北東向斷裂為壓扭性斷裂,傾向上延伸大于走向上延長;近東西向斷裂為扭性斷裂,走向上延長大于傾向上延伸。

受這兩組構造影響,礦脈的空間產出與展布亦表現出北東向及近東西向帶狀分布規律。主要礦化集中于大溝與F10主斷裂的區間范圍,在這空間范圍內可圈出4個主要礦體,其礦化的表現形式可分為以下幾種:(1)裂隙充填式。這是礦體內常見的一種礦化形式。其特點是黃鐵礦等含硫化物礦物充填于巖石中的微細裂隙、片理面內或礦物的解理中,形成網脈狀、細脈浸染狀、脈狀甚至條帶狀礦石。被充填的裂隙,一般具扭性、壓扭性特征,也有的顯張性或張扭性。(2)角礫狀礦化。見于張性破碎角礫巖帶與壓扭性斷裂帶的局部啟張地段。其特點是含金硫化物作為膠結物存在于脈石礦物角礫之間。(3)透鏡狀礦化。這是礦體中最普遍的一種礦化形式,它顯然受壓扭性斷裂的制約。透鏡體大小不一,有較大的透鏡體又包含若干小的透鏡體,后者有時呈雁行斜列,據此也可推測斷裂構造活動的方式。

2.2控礦斷裂發育規律

礦區內兩組容礦斷裂構造是礦區一級斷裂活動派生的局部應力場作用下形成的一組共軛配套低序次斷裂構造,如礦區的F10為早期斷裂導礦構造,而其從屬的二級斷裂則為容礦構造。因此,在區域性東西向擠壓力的作用下,礦區大溝及F10早期斷裂構造左行剪切運動,形成北東向和近東西向一組共軛斷裂。其中北東向斷裂,斷裂面呈舒緩波狀,壓扭性特征明顯,而近東西向斷裂帶寬度小于北東向斷裂,斷裂帶內見有構造角礫巖,為張扭性斷裂。含礦熱液沿早期的導礦構造運移上升,并不斷向次一、二、三級斷裂帶內匯集,最終通過充填與交代方式成礦。因此礦區內,礦脈密集區內單脈之間呈現出“共軛”發育的規律。

2.3金的富集規律

礦區內的礦化作用并不均勻,表現出分段富集的特點,這與成礦區容礦斷裂性質有直接的關系。根據工程施工和研究表明,北東向斷裂以左行剪切為主,而近東西向斷裂則以右行剪切運動為主,在這樣的斷裂活動方式下,容礦斷裂規模呈規律性變化,因此礦區內金有以下幾種富集規律:①礦區內北東向及近東西向斷裂交匯處常形成厚大、品位高的金礦體;②控礦構造分枝復合部位金礦體厚度增大、品位高;③位于閃長玢巖上下盤具強硅化、細粒侵染狀黃鐵礦化蝕變巖金品位較高。

3找礦標志

根據礦區地質及礦化特征、控礦構造規律分析,總結出如下找礦標志:(1)區域性北東向、北西向斷裂帶交匯復合部位,并具有產狀陡立的脆性斷層和構造破碎帶是找礦的構造標志。(2)礦區內北東向、北西向及東西向斷裂構造交匯部位是尋找金礦化富集的有利地段,而交匯的北東向及近東西向控礦構造是金礦體的定位空間。(3)閃長玢巖與成礦關系密切,在中酸性脈巖和小巖株發育的地區,當脈巖本身具硅化、黃鐵礦化等蝕變時是找礦的巖漿活動標志。(4)巖石具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是找礦的蝕變標志,且黃鐵礦呈微細粒浸染狀者更為有利。(5)為正地形,具網脈狀、不規則狀石英細脈、微細脈和褐鐵礦化之硅化帶是地表找礦的直接標志。

參考文獻

篇7

【摘要】 皮膚褥瘡是護理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不但會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會引起細菌感染,增加死亡率。應用氣球自制防褥瘡氣囊可降低褥瘡的發生率。目的 探討應用氣球自制防褥瘡氣囊降低褥瘡發生率的方法。方法 選擇220例臨床骨折臥床病人,男116例,女104例,年齡65~82歲,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110例,對照組110例。研究組采用氣球自制防褥瘡氣囊放置于身體多個骨突部位預防褥瘡的發生,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氣圈預防褥瘡,觀察對比兩種方法預防褥瘡的臨床效果。結果 研究組褥瘡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結論使用氣球自制防褥瘡氣囊降低了褥瘡的發生率,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

【關鍵詞】 褥瘡;護理;充氣氣球;防褥瘡氣囊;

褥瘡(又稱壓瘡,壓力性潰瘍),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多發生于無肌肉包裹或肌肉層較薄、缺乏脂肪組織保護又經常受壓的骨隆突處。據有關文獻報道每年約有6萬人死于褥瘡合并癥。預防壓瘡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氣球取材方便,材質柔軟,彈性好,且經濟實惠,制作簡單,隨用隨做,它具有成本低、無需清洗消毒、省時省力等優點。由于氣球防褥瘡氣囊的充盈度適宜,有充分緩沖空間,隨時改變局部組織的著力點,從而減輕局部皮膚的壓力,摩擦力,可完全解除皮膚的壓迫,從而有效預防壓瘡。充氣氣球制成的簡易防褥瘡氣囊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取得滿意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擇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和平里醫院住院的骨折臥床的患者220例,男116例,女104例,年齡65~82歲。隨機選擇110例為研究組,男56例,女54例,另外110例對照組,男57例,女53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選用合適大小的氣球,充氣2/3或3/5,然后將氣球開口處打結使其不漏氣,隨后將其裝入開口的布袋內備用。兩組骨折臥床的患者在給予按時翻身、皮膚按摩的基礎上,研究組:采用自制氣囊放置于身體多個骨突部位,每2-4小時取出,翻身按摩骨突部位后,再把自制氣囊重新放置于骨突部位,污染或潮濕時及時更換。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氣圈預防褥瘡。

1.3 觀察指標 根據褥瘡的分期:淤血紅潤期、炎性浸潤期、潰瘍期

2 結果

2.1 兩組褥瘡發生率等指標的比較 研究組的褥瘡發生率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3 討論

本研究比較了220例效果,結果發現,充氣氣球制作的防褥瘡氣囊可為臨床護理工作中增加一種簡便、經濟、實用、避免交叉感染的安全高效的防褥瘡措施工具,減少褥瘡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徐立瑤 巧用醫用橡膠手套自制防褥瘡氣囊的應用研究《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年 第九期

篇8

2010年2月,我有幸與深圳企業家攝影協會一行9人,克服嚴寒、歷盡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與極限體驗,進行了橫跨亞、歐、南美洲的南極探險之旅。我們在空中飛行約55個小時,全程旅行55657公里,相當于環繞地球一周多。我們沿著英國著名探險家沙克爾頓的探險路線,乘坐“前進”號破冰船在南極域航行17天,飽受了12級以上驚濤駭浪的洗礪考驗,途經“死亡海峽”德雷克海峽,深入至南極半島65度30分,到達南設得蘭群島,以及亞南極的南喬治亞島和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此次極地旅行給了我極大的心靈震撼,途中遇見過憨態可掬的企鵝、笨拙而兇悍的海豹、噴著巨大水柱的鯨魚、穿梭于風口浪尖的信天翁……

2011年6月,為了再續圓夢之旅,我與老戰友一行6人,經挪威首都奧斯陸飛往“北極心臟”朗伊爾城,這里的緯度已是北緯78度13分,我們已然進入了北極圈。之后我們再轉乘阿爾貝二世親王號破冰船開始了北極的探險旅行。感覺北極與南極景色大同小異,也是隨處可見冰川、冰山和浮冰,但由于北極地區開發較早,人類活動較多,并且與大陸地緣接壤,所以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冰川融化的程度好像更嚴重,景色壯觀程度不如南極。我們踏上人跡罕至的斯瓦爾巴德群島北部冰層,搜尋浮冰上的海象和北極熊,目睹成千上萬的海鳥聚居地。我們除看到海豹、海象、馴鹿、北極狐、北極燕鷗等動物以外,還看到珍稀的北極熊、白鯨。最多的生物就是徙息在熊島的群居鳥類。由于北極地區的溫度高過南極,其動植物的多樣性也超過南極。與南極之旅不同,我們的北極之旅深入到了北緯80度的廣袤冰原,距北極點只有10度之遙。

兩次極地之旅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難忘回憶,同時,我也記錄下了神秘極地的每一個精彩瞬間,拍攝了數千張珍貴的紀實照片和影像資料。其中,以“極情-穿越南北極”命名的系列攝影作品,在“2011年第十一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中榮獲自然類“優秀攝影師”獎,單幅作品《孑然》,在“2011年第三屆大理國際影會”被大理影像博物館永久收藏。

篇9

觀點一

火星雖然是太空殖民地最大的“潛力股”,但火星殖民時代并非近在咫尺。“火星計劃”是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一些太空飛行專家指出載人火星之旅風險極高,很難成為現實。火星與地球間距離太遠,人類從未完成過如此漫長的旅程。火星之旅的一大風險便是輻射,在火星上,宇航員將受到更大輻射。輻射會破壞細胞的DNA,導致細胞死亡或者誘發癌變。此外,他們還會受到上層大氣中以及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的侵襲。在乘坐飛船進入深空時,飛船上的人會受到更多宇宙輻射和太陽粒子侵襲,這是十分危險的。

觀點二

盡管太空悲劇不斷發生,“火星計劃”也被一些專家認為是騙局,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探索太空的熱情。1967年美國阿波羅1號發生火災,宇航員維吉爾?格里森等3人遇難;1971年蘇聯格奧爾基?多勃羅沃利斯基等3位宇航員在聯盟11號飛船返回大氣層時遇難;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射73秒后爆炸,其中7名船員全部遇難……悲劇不斷發生,但人類還是進行著勇敢的嘗試。當“火星計劃”招募自愿者的時候,盡管被人質疑,但全球很快有了20萬的申請者。這說明大家對探索太空充滿了無限的熱情。

篇10

為配合紀錄片在美國舉行的首映禮,新款ROLEX DEEPSEA腕表同時在紐約推出。該首映禮于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海洋生物館舉行,詹姆斯?卡梅隆與其他潛水探險或電影界的知名人士亦有出席。《DEEPSEA CHALLENGE 3D》 記錄卡梅隆在勞力士與《國家地理》的支持下,潛航至馬里亞納海溝的歷史壯舉。

探索最后邊疆

2012年3月26日,電影制作人兼探險家詹姆斯?卡梅隆駕駛DEEPSEA CHALLENGER潛艇,創下單人深潛太平洋海面下10,908米(35,787英尺)的世界紀錄。他在海床上停留三小時探勘和搜集樣本,并在這個最后的邊疆拍攝首批高解像度影像。科學家估計95%的海洋仍未探索,隱藏著地球生命的線索。在此次探險所采集的樣本當中,至少發現68個新品種。此紀錄片收錄了深海挑戰的首次至最后第13次的太平洋探潛之旅精彩片段。

啟迪人心的深海挑戰之旅,為深海科學探索的新時代揭開序幕。1960年1月23日,深海潛艇的里雅斯特號(Trieste)首次載人抵達馬里亞納海溝盡處,自此無人重返此深淵。然而,每當人類前往地球的新領域進行探險,勞力士總會伴隨左右。

潛航實證專業腕表

勞力士腕表與的里雅斯特號和深海挑戰探潛之旅均結下不解之緣。在這兩次歷史性潛航中,系于艇身的實驗型勞力士腕表,在海平面下11公里(7英里)處,承受地球上最巨大的水壓,但兩次皆完美運作,可見勞力士腕表無與倫比的防水功能。勞力士憑創新發明于征服深海領域充當先軀,于1926年推出的蠔式腕表,是全球首款防水時計,及后更相繼推出蠔式恒動潛航者型(1953年)、海使型(1967年)及ROLEX DEEPSEA(2008年)專業潛水腕表。

新世代潛水腕表ROLEX DEEPSEA,能防水深達3,900米(12,800英尺)。其44毫米的蠔式表殼以專利Ringlock 系統旋緊, 不僅超越專業潛水員最嚴格的要求,更奠定了堅固、精準、實用與可靠的新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