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時間:2024-04-23 15:43: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校的校本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
我校由校本部(學生都是重慶市最優秀的學生)和分校(學生相對較差)構成,再加上學生個體化差異很大,所以學校對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非常重視,在五年前學校課程委員會的自我建設就成為了學校領導思索和規劃的問題。學校課程委員會是為了實現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整體規劃學校課程設置方案、指導校本課程編制而設立了校內學術機構。課程委員會的成員由學校行政領導、各學科組優秀教師組成,在課程委員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校本有效運作。學校課程委員會定期對校本課程的編制進行業務指導,同時制定了一套對校本課程的實施評價及獎勵措施。學校把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看作是學校自下而上的教師文化重塑,學校課程委員會根據這一力量實現“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這一目標的制度保障。
二、化學校本課程團隊的建設
在學校如此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的大環境下,化學校本課程開發團隊也因此而誕生。由教化學的學校黨委書記親自牽頭,學校化學教研室主任、化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參與的化學校本課程研究團隊誕生了。為了更快更好地進行化學校本課程的建設,團隊同時還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適應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一級子課題“化學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課題研究。為了更快更全面地提高團隊的素質,每學期請一次專家到校做專業講座,同時派老師外出參觀學習,每月一次正式會議,每兩周一次部分老師的碰頭會。當然,新事物開始,都不會一帆風順,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愿意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就算教師愿意,由于教師的知識技能、工作負擔和時間限制、參與的方式等因素都會影響教師參與課程發展。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原有的思維和習慣帶來沉重沖擊,教師必須以大量精力應對各種精神和實踐壓力。因此在新課程改革期間,我們也經歷過各種陣痛但堅持了下來。現在,我們學校初三、高一化學校本課程都開設得很好。
三、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
化學校本課程開發必須符合化學新課程改革的思想,貼近學生生活,重視實驗教學,關注環境教育,培養社會責任感。首先確定了開設初三、高一的化學校本課程。由初三教研組長牽頭負責,主要由初三化學老師及個別高中老師構成的小團隊,開發了初二到初三化學銜接的《走進美麗的化學世界》校本課程,以及比初三層次略有提高的《神奇的化學》,由高中化學教師構成多個團隊,分別編寫了《小小化學家》《我們一起動手吧》《化學與生活》《化學與食品》《化工》《化學趣聞實驗》等。
四、化學校本課程建設還在完善中
篇2
論文摘 要:統一性是歐美國家的結構主義課程改革失敗的癥結所在,由此,教育研究者提出以校為本的理念,校本課程開發成為課程開發的熱點。但校本課程開發需要由人去參與生成,因此就必須要有人去管理、約束。校本課程的校本性、差異性等特征決定了管理應更加側重于學校管理的層面。同時不論是在理論認識,還是在實踐操作中,校本課程開發的確遇到了不少問題,出現不少錯誤,這就為我們去管理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現實必要性。校本課程開發是適應人的發展需要的,有利于教育的進步,校本課程的開發價值決定了我們必須加強管理。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提出
歐美各國于20世紀60年代伊始推行結構主義課程改革運動即"新課程運動"。這場結構主義課程改革運動采取國家課程開發方案,由校外學者專家主導課程的開發,組織了完備的課程材料,以減少課程中教師的介入。這場改革運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還產生了不少問題,由此人們開始反思。總結廣大教育理論者的反思結果,這種以國家為首的"自上而下"方式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由此,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受到更多的關注,人們開始意識到校本課程是不同于國家課程的課程開發模式,必定要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并帶來不同的課程實施效果。
自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啟動,校本課程開始成為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推行后,校本課程更以國家教育政策為保障的方式確定下來了。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由校長、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區等人士自主參與,靈活多樣地開發課程,這就是校本課程的開發。
二、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學校管理
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特征是校本性,是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課程類型,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應更注重學校層面的管理。校本課程有自己的教學價值,因此我們有必要去加強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同時,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仍存在問題或者遇到了挫折,現實呼吁我們需加強管理課程的開發。本文就從以上幾個角度對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學校管理進行詳細的闡釋。
(一)課程的開發需要管理是客觀規律
課程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是由人去創造、生成、管理乃至評價等組成的。課程開發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我們很難預計課程設計到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因此在整個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研究與反思,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校本課程開發也應遵循這個課程開發的客觀規律。
(二)校本性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特征
關于校本課程的定義,如同其他教育中學術術語一樣,很難形成共識。但是總結所有的界定,我們可以發現有一點是大家所公認的——校本性。課程開發的目的是建設適合學校實際的課程體系,促進學校的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源于學校優勢;課程開發的參與主體是學校的教師、學生等;課程開發的過程要與學校實際工作相結合;開發課程的評價由學校師生共同完成。校本課程的校本性決定了我們應加強學校層面的管理。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需要我們重視對其的管理
分析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我們可以從它的特征入手:
1、民主性。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辦學思路和優勢條件等實際情況,自主地進行課程開發策略,實質上就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具有自主權,教師、學生、家長乃至社區成員也都有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因此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民主化的過程,有利于發揮學校的優勢和師生的主動新,汲取廣泛的意見也有利于促進更好地教學。
2、差異性。校本課程開發堅持學校和師生等方面給具有獨特性和差異性。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在考慮到本校環境與優勢資源的前提下進行,應突出本校的優勢,開設獨具一格的校本課程,具備學校自己的特征。同時校本課程的開發還應顧及到學生的差異性和不同需要,開發滿足學生發展的適宜課程,以促進教學和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
3、人本性。校本課程開發充分地體現了教學中對人性的尊重。任何課程的開發與開設都是為了促進教學、實現人的發展。校本課程更是以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以尊重個體差異為基礎,為彌補國家課程的統一性不足,尊重個體的需要而開發的。在校本課程開發在實踐教學中也是堅持學生具有選擇的權利,真正實現了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人性追求。
4、補充性。校本課程開發是為打破傳統國家課程的一統格局,為辦出個性特色的學校,為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也給予教師課程組織的權利。我國的教育情況比較復雜,各個地區、學校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國家課程的開發統一性難以照顧到各地的情況。而校本課程開發尊重差異、落實差異,這就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統一性的缺點,因而具有開發的價值。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征決定了其可以滿足所有參與者對課程的需要,具有開發的價值并受到普遍的認可,因而我們應關注它并加強對其的管理。
(四)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亟待通過管理來解決
自我國三級課程管理的體制推行以來,地方和學校作為課程的合法參與者獲得了課程決策的權力,所以地方、學校可以結合優勢條件,開發適宜發展的、靈活多樣的課程。只是校本課程概念引入到我國的時間還很短,我們的研究雖取得不少的成績,但不可否認,在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操作中我們仍存在問題。
1、理論認識中的誤區
在分析相關文獻及研究發現,總結出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認識誤區主要為以下兩種:有限制的認識和錯誤的認識。
有限制的認識是指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不全面或是片面的。例如很多學者只關注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研究,一貫強調概念層面的分析和理論的構建,但基本上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層面,缺乏實證性和可操作性。或者只關注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構建,但研究角度大多只限制于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程序、價值、評價等,為深入到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文化重建、社會文化支持及課程管理等層次的深入研究。
錯誤的認識主要是指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概念認識模糊和混淆,或是錯誤界定了相關理論。譬如,依然有學者認可大教學小課程的關系探討,所以把"校本課程"混同于"校本教材",認為開發校本教材的過程就是開發校本課程,只要是有了教材,交給了學生,學校就完成了開展校本課程的錯誤認識。更多時候以"校本課程"一詞代替"校本課程開發",這實際是一種誤解。校本課程只是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一樣,類屬于三級課程管理體系。而就校本課程開發一詞而言,我們就可以問,到底是校本課程的開發還是校本的課程開發。這不僅僅是兩種不同的說法,也是兩種不同的認識。校本課程的開發即校本課程開發是限定在允許的有限課程范圍內的開發活動;校本的課程開發則是學校自主進行的對學校部分或全部課程的開發活動。
2、實踐操作過程中的錯誤
我國教育政策保證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深入推行,很多學校都進行了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失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直接領導者,校長的校本課程開發認識將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整個過程。但很多校長的教育教學理念落后、校本課程開發意識欠缺、態度不積極,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缺少監督、指導或缺少認同、鼓勵,強制性操控教師的課程開發工作,甚至強行將任務分配給教師,只追求數量、不考慮質量等。這就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并不能有效地進行。其次,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學校的教師參與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整個進程并影響著校本課程開發的結果。但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認識不清,缺乏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和能力,對學校的資源優勢認識不足,無法顧及學生的需求,忽視團隊合作等。這就限制了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的主動性。最后,學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他們對待校本課程開發的態度也影響著校本課程開發。現實中仍有不少的學生對校本課程認識不正確,因而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或是接受意識較差。學生普遍受到課程就是教材,知識學習才是真理等認識的限制,即使接受了校本課程,也是茫然被動的學習或者是敷衍了事。現行的教育評價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校本課程開發的效果,致使在實踐操作中存在與預期設想不符。
三、學校管理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隨著課程權力重心的逐步下移,以及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機制的逐步建立健全,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就成為學校管理中亟待研究的問題。再經理論驗證與實踐反思,我們意識到校本課程開發的確需要加強管理,尤其是學校的管理。同時我們還認識到學校管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這也表明學校應管理校本課程。
(一)解決校本課程開發過程存在的問題
如果要解決校本課程開發活動存在的問題,我們應將研究重點、立足點放置于哪呢?學校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中心,應該是解決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最佳場所。針對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學校管理可以找出其根源并給以相應的解決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校本課程開發。
(二)發揮校本課程開發活動的積極意義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新型的課程開發類型,它的積極作用是廣泛的。校本課程開發具有校本性、民主性、差異性、人本性、補充性等特征,因此校本課程開發就具有充分利用資源、發揮學校優勢、完善課程結構、提高課程適應性、適應學生發展需求、提高教師教研能力、實現教育公平等主要意義。同時校本課程開發是適應素質教育中個性化的要求,因而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現和人的個性化發展。當然這些都是有良好的學校管理才得以保證的。
參考文獻:
[1]林一鋼.校本課程開發的要義[j].教育發展研究,2002,(1).
[2]周旻.后現代主義哲學視野下的校本課程開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6).
[3]劉靜靜.教師專業發展視角下的校本課程開發[j].現代教育科學,2006,(1).
篇3
一、校本課程管理與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內涵
課程管理作為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學校對教學工作實施管理,從而完成教學計劃、大綱規定的教育任務。正確解讀有關“三級課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對校本課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級課程管理模式中,國家、地方、學校各司其職。國家制定總體規劃;地方根據國家總體規劃,制定地方需要的課程指導綱要,開發與選用;而學校則在國家、地方的指導下,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置與實施。因此,校本課程的管理必須首先保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實施,其次,每所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地開發和組織校本課程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學校充分發揮自主管理權,開發多樣性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的教師為主體,開發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以尊重師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認識,可以將校本課程管理定義為是指學校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本校的實際和學生需要,而對課程進行的安排、實施、開發和評價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動。
體育是學校各類課程當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課程之一。由于體育課程教學環境、教學空間、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這對地方和學校來說,各自的地域特征、體育傳統等,都是有極大的差異性。因此,在積極施行國家制訂的體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應因地制宜進行體育類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所謂體育校本課程是以學校體育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過程中,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和學校體育資源的基礎上,所設計的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見,體育校本課程不僅指學校體育教師自行開發設計的新課程,也包括學校和教師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加工、再創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體育課程。在我國,關于體育課程的理解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為,體育課程是指學校根據社會的教育目的要求,為學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規定的,或可由學生選擇、規范了的體育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內容、學習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學段所要達到的體育教育標準的總體設計。
因此,本文結合以上論述,對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定義為:體育校本課程管理就是對體育類以校為本的課程管理。
二、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理論基礎
1.系統論
系統論是研究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貝塔朗菲曾說,系統是由諸多要素組成的,而各個要素的有機組合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系統,強調的是整體性。系統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個要素在系統中起著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否則,脫離整體,各要素將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對于系統的管理,而體育管理就是對體育系統的管理,是以系統科學作為理論基礎,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校體育管理系統進行詳細的部署,進而建立一個高效有序的學校體育管理的組織。而方法體系則是以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等作為學校體育管理系統及其子系統的實踐方法。根據學校體育管理系統的特點,綜合運用系統技術方法,形成一套科學合理且層次分明的方法體系,以實現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
2.后現代主義哲學
所謂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形成,是同現代西方哲學中各個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關,并隨后結構主義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后現代主義提倡多維視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為基本特征,它表現出反本質主義傾向對現代社會具有很大的沖擊。目前,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要求實施校本課程管理,培養創新意識。為此,在我國課程改革中,后現代主義哲學作為理論基礎,為學校課程改革實現了質的飛越。后現代主義課程觀鼓勵人們懷疑一切現有的知識權威,這對于教育理念的嬗變是一種觸動。同時,后現代思想家倡導不同觀察者之間的平等關系,鼓勵教師和學生自由地通過對話來建構他們自己的課程,教師是學習情境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除此之外,后現代課程觀強調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倡導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和多元主義方法論,提倡以多種方式探究課程知識,強調個體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來學理論
教育未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以未來學及其相關科學為依托,探索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從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到教育的培養目標、內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屬于這門學科范圍,從中探討學校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新趨勢,以適應社會的變革步伐。因此,面向未來是學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學校體育校本的研究者來說,應該以適應未來需要為突破口,力爭把未來體育教育引入到現在的教育,從而為實現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做好鋪墊和準備。
三、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
1.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價值體系
弄清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價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體育課程管理的價值追求應該包括健康性、創造性和專業性三個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學校體育課程的本質要求。因此,必須把健康作為體育課程的首要目標。體育教育必須圍繞五個領域目標展開,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并通過體育鍛煉促進身心發展。其次,創造性。所謂校本體育課程所追求的創造性是指參與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的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體育工作管理者的創造性主要包括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管理方式等;體育教師在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過程中,充分做好實現者、組織者、探索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不斷地修正校本體育課程的內容和方法。而作為學生,要學會思考問題,學會學習,使體育學習達到最優化效果。再次,專業性。主要強調的是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直接關系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必須扎根于教學,要積累、觀察、記錄并通過對教學材料的研究,使體育課程更好地發揮課程的實質。
2.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基本原則
首先,以學生發展為原則。體育校本課程管理要求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的全面主動地可持續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的決策中要讓學生參與。同時,體育校本課程要給每個學生的個性張揚提供了現實條件,從學生的差異及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則。依照課程管理中的權責分配,體育部門要積極地組織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現權職的統一。并根據自身的實際,確保體育校本課程的優化實施。再次,全員參與的原則。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共同參與。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學生有權對所學的課程項目提出建議。可見,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校體育課程管理體系,需要學校各方面人員的廣泛參與。
3.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機構與內容
就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體系的框架來看,需要構建有效的管理運用機制。而對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組織與設計,就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機構主要包括建立“體育校本課程評議委員會”、設置專門的體育校本課程管、成立體育校本課程評價組等。機構的主要任務是根據課程管理計劃,對課程定期診斷、評價、修改和校正,使課程系統最大限度地接近課程目標。
在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內容方面,要緊扣體育校本課程目標。第一,體育校本課程計劃管理;第二,體育校本課程標準管理;第三,體育校本課程編制管理;第四,體育校本課程實施管理;第五,體育校本課程條件管理,如教學設施配備、保管及各種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執行等。除此之外,對體育校本課程評價管理。其主要內容包括教學指導綱要、教學大綱、課程開發等。
4.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體系的模式
學校的課程管理模式是在實踐中發展,傳統課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學校課程管理的專業模式和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層管理模式。其中,學校課程管理的專業模式對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模式的學校把學校看作是社會文化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場所,充分重視教師的專業自。而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層管理模式是把整個課程管理、課程設置、課程教學進行勞動分工,不同等級的課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異。這種等級制結構和缺乏彈性的規章制度限制了教師創造性的發揮,忽視了學校中人際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隨著改革的深入,新一輪教育課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最大化地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讓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在課程管理手段上,盡可能地滿足教師和學生多方面的需要,關注教師理性和非理性在課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時,現代模式的學校課程管理結構是一個開放的結構,能夠讓相關人士積極參與學校的課程管理,創造性地進行學校課程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為建立適應我國學校的體育校本課程管理模式,做如下的嘗試:第一,構建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決策系統。主要指體育部教學委員會根據學校課程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決定體育的培養目標,制定課程標準,制定相應的課程審議、教學管理、課程評價、激勵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第二,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系統。為了使課程建設和發展得更好,應以廣大教師為主體,結合本校的資源狀況,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第三,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實施系統。實施主體主要由管理辦公室或教研室組成。其中,辦公室貫徹學校的政策,對教學活動進行組織、協調。而教研室則根據整體安排,確保完成體育課程管理的各項要求,以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第四,信息的收集系統。組織一支認真負責的信息小組,專門負責收集課程開發、課程教學等相關信息。信息收集的主要任務是收集來自各方面的客觀信息,及時反饋到管理辦公室,以便作出準確的判斷,進而作出正確的評價。除此之外,課程管理要有必需的設備與經費上的支持,為體育課程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 傅建明.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發展研究,2002(5).
[2] 辜偉節.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的現狀和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
[3] 靳玉樂主編.現代課程論.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陳慧瓊,羅宏文.校本課程管理和開發的思考與實踐.湖北教育2005(1).
[6] 金東海.論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中的學校課程管理.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3).
篇4
一、經過探索與研究,初步形成了適合我校的一套以案例教學為教育途徑的《弟子規》的課堂教學的模式,具體如下:
1、課堂的引入
結合學生日常學習、交往、生活、為人、處事等生活實際提出現實的問題,如:如何與兄弟相處、如何對待師長的責罵、如何利用業余時間等,然后告訴學生,《弟子規》教導我們要這相去做。
2、出示經典
在課堂引入后,出示《弟子規》中相關的要求,師生共同誦讀,誦讀完成后進行解釋,中高年級的小組討論進行解釋,低年級的則由老師逐句進行解釋,讓學生明白意思。
3、故事感悟
針對每一節課的不同內容,教師選取典形的故事,指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閱讀后,結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寫出自己的閱讀感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后再全班進行交流,深化認識。
4、生活拓展
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提出與這一節課內容相關的生活經歷,讓學生說一說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前與學習以后自己想法與做法的不同,或是對自己的啟發。教師再結合學生的情況進行總結。
以上模式主要是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而制定,通過故事與生活實例,圣賢的教導與自己的實際做法進行對比,理解在生活中,如何以圣賢為榜樣,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養成學生以《弟子規》這一傳統文化為行為指南的行為規范。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校通過學生過關紙的形式先讓學生背誦《弟子規》,即每個學生都發放一頁印有《弟子規》全文的活頁紙,將《弟子規》全篇化整為零,分成幾十句,每背誦起來一句,就可以找到學校里的任意一名教師背誦過關。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學生全部過關完成,而我們的老師,每天在給學生過關的過程中,就把《弟子規》的內容背誦下來了,為下一階段的活動和校本課程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們在重視學生認知形成的同時,把學生的踐行與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跟進,通過組織“落實弟子規,做幸福少年”系列活動為載體,每月踐行一個主題,分別落實 “踐行弟子規,做勤儉少年、做孝親少年、做平安少年、做勤學少年、做文明少年、做禮儀少年、做博愛少年、做感恩少年、做尊師少年、做仁愛少年、做包容少年、做幸福少年”的教育實踐活動,同時在全校開展“七個一”教育活動,“七個一”教育活動是:每課一禮(給上課的老師行鞠躬禮,給學生還鞠躬禮);每餐一念(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老師的辛勤教導;感恩同學的幫助和關心;感恩農民的辛勤勞作,感恩所有為我付出的人。);每日一讀(《弟子規》);每日一省(與《弟子規》對照反省);每周一記(成長日記);每月一評(表彰踐行《弟子規》先進師生)。每月一議(交流經驗)。經過實踐踐行與研究,形成了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目標的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形成學生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的自覺性。可以說,《弟子規》校本課程的開設,推動了國學教育在我校的發展,豐富了我校的校園文化,促進了我校書香校園的建設。
三、編寫了適合我校的《弟子規》校本教材,匯集了一大批國學教育的優秀教學設計、優秀課例,同時編制《弟子規韻律操》,做為大課間的活動內容。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編寫了內容包括《弟子規》大部分篇目,適合學生閱讀與學習的校本教材,在這本教材中,即有對經典的解釋說明,又配以學生喜聞樂見、富有寓意的圖片,選取了有典型意義的故事,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具備傳播傳統文化與啟迪學生的心靈的雙重作用。在校本課程開設的過程中,經過課參研教師的努力,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教學設計和優秀的教學課例。在課題組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以古典音樂為背景樂曲,配上《弟子規》誦讀的內容,合成韻律操音樂,加上模仿的動作、傳統民族樂器的演奏動作、太極拳的動作、舞蹈的動作等編制了孩子喜歡的韻律操,每天大課間做完廣播體操后,做《弟子規》韻律操。
四、《弟子規》校本課程開設的意義
(一)強化了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認知程度,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學生在背誦與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強化了對《弟子規》及其他國學經典的認知,了解了很多的國學知識,如在背誦與學習入則孝的時候,了解了《孝經》,在學習中知道了很多的勤學、尊師、敬老、修身等典故。通過系列的活動,引導學生讀了很多與國學業經典有關的書籍,使學生深入的研讀國學讀物,在校園內形成了一次國學熱,使書香校園的建設大力的推進。每天晚上觀看中華德育故事,每天大課間做《弟子規韻律操》,讓學生在業余時間有了更多的活動。
(二)促進了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通過在課題研究中對進行的傳統文化教育及踐行《弟子規》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孝親、尊師、禮儀、學習、誠信等品德方面都有了質的提升,使傳統美德深入學生的心靈之中,塑造學生他們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
篇5
子路和冉有問了孔子一個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可是孔子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對子路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對冉有卻說:“聞斯行之。”可見,孔子對兩個個性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答案。而中國之大,縱橫萬里,在這廣袤土地上遍布的學校,又豈能以固定的章法來約束?前不久,《江西教育》編輯部舉辦了關于“高中多樣化辦學”的峰會論壇,討論了關于學校如何在辦學中突出特色的問題。而學校辦學要多樣化,首先在課程的設置上,就要有一本契合自身條件的經。校本課程是20世紀70年代在英美等國家出現的一種課程策略,是以學校為本位、以教師為主體、合理利用學校整體和社區環境中的教育資源的一種開放式課程管理模式,為學校的特色辦學提供了重要途徑。
校本課程:辦學品位的核心要素 沙華中2013年11月4―7日,筆者有幸赴華東師范大學參加校長培訓。在學習過程中,深切地感到,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確是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最為重要的核心要素。
一、校本課程是將國家課程校本化
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教師有權對課程內容進行增、減、調、改、換,以增強課程對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但事實上,教師長期過于迷信教材,雷打不動地教授課程內容,致使課程實施趨同現象嚴重,校本化實施非常不夠。因此,有必要將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有機整合。
1.學科間整合。在各門學科間總有些內容是相連的,分科教學一是浪費了時間,二是影響了效果,三是知識與能力培養零碎化。如在教學《天火之謎》時,就可以將語文學科與科學學科進行整合,使學生既學到雷電知識,又培養了科學素養和語文素養。
2.教學方式的整合。大數據時代已經切切實實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而我們的教學方式卻過于單一,手段過于陳舊,與時展不合拍,顯得較為滯后,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現象應該有較大改變。當然,教學方式的整合,還呼吁突破課堂的時空,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自然、社會,將教與學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3.教學人員的整合。學科間的教學人員應該加強往來,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學科,不能與他人不交往。將教學人員整合起來的有效方法,是使每個教師都參與班本課程的建設,參與到完美教室的建設之中。班本課程與完美教室的建設不應該也不能成為班主任的專利。各教學人員都應發揮自己的特長,圍繞班級愿景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出謀劃策,各展其長,使班本課程成為班級建設與學生發展的助推器。
二、校本課程要對學校文化以充分的體現
學校文化是學校辦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學校文化不是空洞的口號,學校文化應充盈在校園的方方面面。學校文化可以是可視的,更多的則是可感的。而課程,是圍繞一定的教育目標,能夠對學生施加影響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與文化應是統一的。課程是學校文化最為重要的載體。
1.校本課程應基于學校及周邊資源。學校是社區的一部分,是地域中的一個實體,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較大。教師及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已成為無形的積淀保存在身心。因此,校本課程一定受到學校及周邊資源的影響,脫離周邊資源而另起爐灶建設校本課程,一是使校本課程成為無源之水,缺少根基。二是增加了實施難度,久而久之就會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篇6
【關鍵詞】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性;情境啟發;協作學習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分析
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為了達到教育目的或解決學校的教育問題,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以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教育人員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課程開發活動。校本課程開發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又一條重要途徑,因為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還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一)校本課程開發應突出校本性
校本課程的開發應根據學校和學生自身的特點、條件進行開發,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和校本性。
1.素材方面:被選取的素材盡量是學生在學校中或者在當地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這樣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突出校本性。如與自己學校有關的一些文字和圖片素材等。
2.知識方面:應該根據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用到的事情來選擇學習的內容,使其實用性較強。如電子板報、,明信片的制作等。
(二)校本課程開發應注重趣味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之后,自然會學得比別人好。如果課程的風格、內容不能適合學生的口味,學生連課本都不愿多看,也就談不上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了。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寫給10歲左右的孩子看的,因此必須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在課程的語言文字中帶有一些趣味性及通俗易懂的話語,會讓孩子產生興趣。如課程標題為:“字體魔術師”、“家居設計師”、“明信片DIY”等等擬人化的語言會大大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校本課程開發應符合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符合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比如運用“情境啟發”、“協作學習”、“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情境啟發”是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一條超時空的隧道,把網上的和光盤里面的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呈現給學生,為學生的學習創造廣闊天地,提供學習環境,增強對學生思維興奮點的刺激。
“協作學習”是由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競爭、協同、幫助、分工、伙伴、角色等形式,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領悟。
“任務驅動”是指學生按照課程或教師的要求去完成某項工作。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對主體性教學、對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創造性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
1.用理論指導校本課程開發
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知識指導校本課程的具體開發與實施,爭取讓校本課程適合本校實際情況,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果。
2.圍繞校本課程開發廣納諫言
邀請各學科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成績優秀的教學精英和充滿激情的青年教師,針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探討、研究;還應找來不同省市、不同學校自己開發的校本課程,進行研究、對比、學習;同時,還應經常在教學中向學生征求校本課程使用意見。然后根據這些建議,對校本課程進行修改。例如:對一些圖片、文字等素材要選用學生比較熟悉的、跟本校有關的素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校本課程更具有校本性。
3.用實踐檢驗校本課程
鼓勵教師根據自己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解和感悟,舉行觀摩課、示范課,鼓勵大家對校本課程的教學實踐積極參與,經過無數次的教學實踐,大家對校本課程開發就有有更深的理解。
4.要認真細致的進行修改再修改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指導下,對廣大教師同行和學生的反饋意見進行匯總、分析,校本課程初步編成后,要對校本課程進行斟字酌句,精修細改,確認無誤后再印刷成冊。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學生和現行的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內容體系都有重要意義。
1.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學習與課堂教學實踐的研究,通過探索小學信息技術學科中相關問題,完善教師的理論知識,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2.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核心成員是由學校的骨干教師組成的,可以將學校的信息技術骨干教師調動起來,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并在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過程中不斷提升其他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3.彌補現行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內容的不足。通過梳理現行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知識體系中的“盲點”,將其融入開發的校本課程中,使得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完善。
4.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課程中的素材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是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能用到的,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還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沈琪.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那明明.小學教師有效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王岐富,曾小玲.湖南省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研究.[J].體育科技,2013(4)
篇7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校本課程;政治;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152 — 02
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政治校本課程,當前往往認為“是學校與教師在職業實踐中,以政治教師為主體,依據自身的教育哲學與課程信仰,在充分整合和開發本校現有政治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學生、高校課程專家、學生家長以及關心支持教育的熱心人士共同參與,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政治、應對就業、對口升學的客觀需要,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所開展的具有政治學科特色、帶有自身辦學特點與文化特色的課程開發活動。”開發出滿足中職學生學習需要、符合辦學定位的政治校本課程,不僅是政治課程的執行過程,也是一個課程重構的過程。要推動齊齊哈爾林業學校基礎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助力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促進齊齊哈爾林業學校辦學質量的根本性進步,必須找出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把握教育規律、探索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進而推動課程理論實踐的豐富和理論的深化。
一、 對開發中職學校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
開發中職學校政治校本課程,能夠使政治課程更好地適應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從而真正實現政治課程在學生發展過程中,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開發政治校本課程有助于提高政治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自主性,有利于齊齊哈爾林業學校文化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在課程改革之前,中等職業學校的政治課長期實行的單一課程體制,在教學體系中處于尷尬境地,學生往往偏重于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了政治課,所以長期以來教師對教學的創新意識不強,已經習慣于舊有的教學模式,被動地講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統編教材,因此對自行設計與實施政治課程持消極態度,對于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性缺乏理性認識,因此導致了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過程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缺乏外部的課程開發方案的參考,在開發過程中缺乏規范性。因此,在缺乏課程開發經驗的情況下,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必須從本校自身特點和辦學定位出發,綜合考慮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在不斷調整和完善中形成本校特色。
二、中職學校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策略
為了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齊齊哈爾林業學校本著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原則和“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考慮學生的興趣、需要與經驗,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特性,開發了政治校本課程《核泄漏離我們有多遠》。引導學生了解核電安全,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引導中職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生存,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得到發展。這一課程具有全員性,即面向全體學生、全校所有文化課教師參加,為每個文化課教師搭建了鍛煉自我的平臺。
《核泄漏離我們有多遠》校本課程開發從2012年初開始運作,本課程開發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歷史上的核泄漏事故(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蘇聯Y級667АУ型戰略導彈核潛艇K-219號沉沒事件、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二)核泄漏造成的生態災難(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福島核電站為例)、(三)如何防控核泄漏。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多次召集任務布置會,廣泛征求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力爭體現務實性和可操作性。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要求教師上好校本課。在上校本課時,采取教師講授與學生研討、體驗為主,在課堂上播放紀錄片,學生要根據課程主題,自己確定的研討內容、制定自己的研討方案。如“蘇聯Y級667АУ型戰略導彈核潛艇K-219號沉沒事件探析”研討活動中,教師播放紀錄片,放映結束后主持學生研討:為什么蘇聯核潛艇事故不斷?學生研討時是以組為單位的,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課程內外的研討活動,使學生把在學校學到的文化知識真正得到運用,使學生不僅在校學到了技能,更學到了文化,不僅做到了實踐能力強,而且做到了自主學習能力強。
課程方案要求學生研討結束后,要把研討成果匯編成冊,寫出研究報告,要求教師真正上好匯報課。上匯報課時,要舉行研討匯報。學生把研討的收獲分別向老師和同學匯報,大家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也可以說是資源共享,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如果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有人提出新的問題,匯報組不能給予解答,這樣,學生就帶著新的問題,繼續進行深入探究,然后把研究的結果匯報給大家。這樣學生的實踐研究活動還具有深刻性、反復性和磨練性。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造成的生態災難”研討匯報時,有學生介紹對歐洲國家造成的污染的、有結合電影《變形金剛3》的情節介紹對切爾諾貝利當地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有介紹蘇聯政府的救災措施的、有介紹切爾諾貝利現狀的,有介紹切爾諾貝利當地居民的現狀的。針對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參加匯報的學生進行了第二次研討與匯報。課程方案要求師生互相評閱。政治教師負責收集學生的研討材料,師生共同進行評閱,分成優秀和良好兩部分,都上交課題組。課題組進行評閱后,再舉行總結會,對各專業、班級的活動情況進行肯定或提出意見。課題組從優秀部分中挑選出優秀材料裝訂成冊,以此為依據,開發出校本教材《核事故離我們有多遠》。
在校本教材《核事故離我們有多遠》的編寫過程中,齊齊哈爾林業學校注重本學科的橫向統整。以校本研討課《蘇聯Y級667АУ型戰略導彈核潛艇K-219號沉沒事件探析》為例,將政治學科的國際政治、當代歷史融為一體,讓學生切實去感知國際政治常識和當代歷史,有機會直觀地認知國際關系,使學生對文化課特別是政治課的興趣大增,較之開設校本課之前,上課出勤率增加14.5%。
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中,齊齊哈爾林業學校作為課改各個方面措施的具體實施者,在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中,建構以豐富學校課程體系、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營造濃厚的課程發展氛圍為焦點的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策略。在校本課程《核事故離我們有多遠》注重課程的橫向統整,即在校本課程中發揮政治學科的基礎學科優勢,進行學科之間的有效統整,在課程內容上借鑒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物理》、《語文》,帶動了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課,使文化課與文化課之間、文化課與專業課之間實現了互動共進。
齊齊哈爾林業學校在校本課程《核事故離我們有多遠》開發過程中,積極落實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以校本課程開發為切入點,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使一批年輕教師脫穎而出,推動了學校辦學的特色化發展。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每一個方面。師生互動的學生管理、師生互動的課堂,從而形成了更為豐富的辦學特色,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出路。
三、 中職學校開發政治校本課程的作用:提升教師科研能力
政治校本課程不僅能夠提高中職學生的文化知識,而且對學生的整體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的幫助。開發政治校本課程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必須成為自己所教的學科的研究者,著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了解學術動態,及時把新的、有價值的理論方法補充到教學之中,用扎實、新穎的內容牢牢地吸引學生。國外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特別強調教師的研究能力,認為“理想的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經常需要有高度的創造性。”假若教師在自己所教的領域內缺乏較深造詣,或者僅僅滿足于現有知識而缺乏求知精神的教師,都無法扮演知識傳授者,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和創造,為此,要求教師不應僅僅滿足于上好課,應在授課之余,致力于科研和課題開發。為達到自身知識結構的更新,理論修養的加強,授課能力的培養完善開拓有效途徑。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不能把重點放在教學內容之外,而應當在教材范圍內,并且研究要突出重點,在理論的某一專業和方向上進行較深入的探索,不能力量平攤,大海撤鹽。政治課程的廣博性特點,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某一問題深入研究。要使平時積累的面上的各種學問,為重點研究對象服務,做到點面結合,一專多能。
篇8
關鍵詞: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方法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理論與實際的界定分析中,小學體育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始終是以國家課程的核心我主導而開展的,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小學體育教學了,因此小學體育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孩子健康的體闊更注重的是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本文將結合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思考進行研究,從而保證小學體育教學的目的及任務全面實現。
1.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
20世紀60—70年代,校本課程的開發開始興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1]。校本課程的思想意境提出就已經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校本課程是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根據學校自身發展,以國家、地方制定的課程題綱的基本精神為主要指導,依據本校的教育哲學和辦學理念,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者進行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并且在校內展開實施以及建立評價的各種專業活動。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是指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由學校自身發起,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并在國家(體育于健康課程的標準)和地方(體育于健康課程的實施方案)的指導下,利用學校自身可利用和開發的體育資源從而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來達到學生的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活動體系[2]。
2.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方法
2.1小學校內課程的開發
(1)結合小學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拓展補充
根據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指導,我們要積極的開展符合我校實際情況的課本課程,將教材內容逐漸轉向生活化,如跳繩、踢毽子、呼啦圈、廣播體操等納入不同小學年級的課程中去,并以單元的形式呈現出來,下面主要跳繩為例。
跳繩活動是體育課程的拓展練習,跳繩和其他體育項目比起來,多了些趣味性、挑戰性,并且具有很大的鍛煉價值,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小學一年級的可以連續跳繩,二年級的學生在連續跳繩的基礎上能夠完成多次跳,三年級的學生可以進行花樣創新的跳法。像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的興趣,還可培養他們的創新和合作能力。
(2)小學校內課程的改編
教學要學會合理的改編教材,在原有的教材上進行拓展和補充說明,從而有效的將課程進行改編[3]。如直線跑步和立定跳遠,直線跑雖然沒有被編入教材內容中,但是它被作為了一種教材手段。主要是由于小學生的自身發展情況不一,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不會跑,只會在跑到上亂串,不但影響到課程的進度和影響到其他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要結合這一實際情況進行整合改編。在教學生的時候要注意方法、可以采用分布式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低年級的體育學習質量還可鍛煉學生健康的體闊。
(3)小學體育課程的整合
教師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將小學體育教學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不僅可以打破年級與年紀之間的界限,還可改變原有的班級授課的老套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搭建一個為學生展示的空間、創造一個平臺,從而促使不同年齡孩子之間的了解,增進了他們的友誼。如在小學開展一些小手拉大手、丟手絹的合作游戲,這樣小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既不會顯得枯燥也不會促使他們失去興趣,反而可以挖掘他們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互相學習。這樣的課程不僅可以活躍孩子的氣氛,還可促使他們收獲到自信、合作的快樂、友誼,更重要的是學到了知識,促使素質教育得到提高。
2.2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綜合開發
(1)豐富課間操
課間操是學校的標志,是增強小學生的體質同時還可滿足學生每天鍛煉的需求。可以將課間操豐富化,不要總是單一模式,教師可以自編操,可以設計一些活潑歡快的操,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和增進了全民健身意識,將課間操進行改革,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還可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感。
(2)利用興趣小組搭建校本特色
興趣小組是學校特色發展的有效平臺。教師在改編教學內容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看他們喜歡什么樣的體育項目,進行整合,然后單獨開展體育興趣班,學生可以根據自我的需求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這樣的好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趣味性,有利于學生興趣愛好的發展,有需求的為學生指明了方向,從而促使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
小學體育校本實踐的開發,不是從新編寫教材、改編、整合教材,而是結合平時教學的經驗,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補充、整合和改編。從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上升一個階段,促使教學目標更好的落實,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是一個長遠的過程,學校要本著培養學生的體育教育和創造精神為目標,從而增強學生的體質和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 吳錫光.因地制宜,開發體育校本課程[J].教師.2009(01)
篇9
一、給予足夠重視,科學分析定位
在長時間發展與實踐過程中,農村小學科學校本課程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地方特點,并且因富有趣味性、取材容易而受到了學生的喜愛。教師通過深入挖掘和不斷豐富科學內涵,賦予教材系統性和整體性,可以達到升華校本課程的目的。為適應新課改的需求,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設計的教學內容也愈發成熟。現階段,對小學科學課程造成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即組織教學難與材料難。農村小學在科學教學中普遍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組織教學難,教材中要用到的教具同樣因為經費等原因而無法獲取。若各級政府或有關教育部門可以將小區域范圍內的科學校本教材提供給具有相似特性的幾個鄉鎮,取材難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并且還能改進此類學校在科學課堂中的教學功能缺失問題。然而學校在創建校本課程時,具有很大的難度,需要科技輔導教師、綜合實踐教師、縣市級研究專家等共同參與。必須重視科學學科在小學教育中的定位,作為一門有教育意義的課程,科學課堂不能完全以興趣活動、鄉土教材或純粹活動課的內容出現,其有別于數學、語文等文化課,包含許多實踐內容,但同樣能起到教育作用,并且在設計內容時要將層次分明、取材簡易、科學性的特點體現出來。
二、設計豐富內容,融入當地特色
農村小學學校在創建科學校本課程時,最為常用和有效的手段就是對當地的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進行挖掘。與城市相比,農村雖然缺少足夠的設備、材料、師資等條件,但是其同樣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教師應把握好這一點,將其特色融入校本課程的建設中。首先要抓時令,與農村生活相貼近。比如,春季是農民耕種的季節,教師可將犁作為素材,與鋤頭部分相結合,研究力學原理。同時還可以將犁的發展歷史選為課外閱讀材料,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視野得到拓寬。又如引導學生研究腌制品、天然燃料等物品,這些豐富的內容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其次,要找到特色所在,對其中的科學內涵進行挖掘。比通過挖掘農村特色景點、物品的科學內涵,可以使其具有更高的教育價值。比如在景德鎮可以將陶瓷作為研究對象,要求學生研究《火與土的藝術》,系統調查陶瓷的生產環境、生產機械原理、化學成分等,使學生在了解科學的同時,也能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家鄉。如果有較多地方品牌,教師可通過分析選擇可代表小區域優勢教育的一個品牌,深入挖掘其科學內涵,形成科學系統,有助于學生集中教學精力,并且可順暢承接教學環節,學生也會將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構建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最后是分層次展開教學,完善體系建設。學校在自主創建科學校本課程時,需要包含的內容有地方命題研究、分層實驗研究、拓展閱讀、課堂教學等。教師要根據當地區域的實際情況確定不同層次在布局中的比例,在選擇內容時不可過于寬泛,加入一些結合了重要特色和時令的內容,充分發揮農村的地域優勢,提高科學教學的區域性、實踐性、可行性。
三、正確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研究
篇10
一、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在校本課程實施中,應該把掌握知識、發展能力作為載體,其目的在于豐富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個性需求的滿足,才能完成校本課程最基本的使命。
把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定位在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首先,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把學生由聽眾變為教學的參與者,從被動引向主動,從消極接受引向積極參與,使他們在“體驗式”的學習過程中,真實感受、真切體驗。同時,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是課程活動體驗的“設計者”和“表現者”,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誰也不是單獨的“演員”或“觀眾”,師生共同參與到情境的設計、體驗活動中,才能使全體師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好。
比如如果把兒童剪紙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一部分來看,那么,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是大部分學生必須掌握的;而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兒童懂得了多少關于剪紙的知識、掌握了哪些剪紙的技能,而在于在經歷兒童剪紙課程的過程中獲得了哪些學習體驗。如果把學生的頭腦當成儲藏室,只管往里面塞東西,不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只要完成大量剪紙作品就行,不僅會使本身基礎不佳的學生更加感到知識學習單調乏味,有的甚至對剪紙課程的學習產生厭惡情緒,不愿意繼續學習,學生在剪紙課程體驗過程中,會有許多事情發生,比如:剪紙的紙張選擇,是用打印紅紙還是對聯紅紙,或者是紅色宣紙還是紅色皮紙等。老師可以引導這些類似的事,由學生去嘗試,明確怎么選擇才是合適的。為課程服務,為學生的體驗創造機會。
二、校本課程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渠道是多元化的
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又該如何去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呢?我想,我們必須結合課程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及課程資源狀況進行探索。筆者開發兒童剪紙課程,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步豐富的過程,在此之前,我也沒有對剪紙進行過完整的深入的研究與實踐,于是和學生一起在失敗與成功中體驗課程開發的過程。在剪紙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賞、做、展、說等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賞:在作品欣賞中豐富學習體驗。“欣賞”也是校本課程的重要體驗方式。怎樣的剪紙是好的,怎樣的剪紙是美的,怎樣的作品堪稱經典,不同的學生,對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諸如此類,就是“賞”的問題。欣賞作品,也不是為了尋得一種統一的答案,而是為了豐富學習體驗。觀察是學生感知客觀世界,獲取表象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進入鑒賞階段的橋梁。鑒賞,往往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我們在欣賞剪紙歷史上的眾多作品后,通過網絡購買相關書籍,每人幾本,仔細觀賞圖片和文字介紹,并挑選一至兩幅最喜歡的作品,用PPT和實物投影的形式分享給同伴,互通學習。
――做:在嘗試操作中豐富學習體驗。校本課要“做中學”,動手嘗試操作體現了校本課程的體驗性和過程性,也是藝術實踐的關鍵步驟,不可或缺。兒童剪紙課程中的“做”,主要是臨摹與創作。臨摹是學生學習剪紙的基礎,首先一個環節是,在欣賞大量優秀作品過后,嘗試各種剪紙主題的臨摹,學生打印描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后,進行剪刻。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累積之后,才能進行剪紙創作。創作,是衡量學生審美能力的顯性依據之一。例如:將作品托畫也是一種有難度的嘗試,學生感受到了托畫的困難和失敗。當一張平整的紅紙在經歷了畫、改、剪、托等過程之后,將紙變為藝術,鏤空的美直現眼前,讓人陶醉。
――展:在籌備展覽中豐富學習體驗。學習體驗的獲得,通過教師設計隆重的展覽會,展出學生的作品,這也是一種重要途徑。在學校“文化藝術節”期間,我們按照學期初的約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籌備展覽。整個過程學生全程參與,收獲不同以往的感受。首先是挑選參與展覽的作品,挑選出了36幅4個不同系列的作品。接著是將它們用漿糊簡單托裱,學生們又有了新的體驗,感受漿糊的粘稠度、襯底宣紙的選擇、漿好上墻晾干……老師和學生代表去裱畫的商店挑選合適的外框和裝裱方式。在一周的等待后,畫作運輸到剪紙工作室,所有成員集體安裝好掛線后再黏貼標簽,擺放畫架、布置場地直到展覽結束。以上種種都是完全不同于普通興趣小組的籌展經驗,在整個籌展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綜合的知識與能力、極其豐富的學習體驗。
――說:在交流分享中升華學習體驗。學習體驗需要適當的表達,表達可以使體驗得以升華。兒童剪紙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經常組織學生將學習體驗通過口述或者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與同伴交流、分享,在這種交流與分享中,體驗水平不斷地得到提升。每經歷一個階段,我們師生都要聚在一起,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和收獲。竹子是我們學校的文化意象,寓意“堅持”與“成長”。在以“竹”為主題的創作中,師生一起感受了竹子的氣質,剪紙竹的特殊韻味。在完成這個主題的創作后,學生講述故事之后,特別令人感動。例如,有學生說:“我是多么想放棄這些竹葉,那么密那么累。想想其他人也許都堅持著剪好了,我也不能落后,對自己說加油。”于是,請他們將講述寫成文字,并刊登在我校的校報上。文章被刊登廣而告之的滿足感,使學生們又有了升華的學習體驗。
剪紙課程展開會有許多豐富的學習體驗,在賞、摹、剪、裱、展、述……這些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本身就是成長和收獲,持續參與剪紙課程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學習體驗。
三、校本課程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實際意義
校本課程幫助學習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這些體驗對孩子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能使學生的學習進入生命領域,調動各種器官去體驗、去感受,在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之間架起一道永恒的橋梁,是知情合一的學習。在兒童剪紙課程的開發過程中,由于我們稟持了豐富學習體驗的價值取向,給孩子們帶來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孩子們在經歷課程的過程中,體驗了課程的樂趣,體驗了成長的感覺,體驗了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體驗課程的樂趣。《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指出:“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通過藝術和日常生活的連接,可以豐富自己的藝術體驗和感受,提高藝術感知能力,并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用藝術化的方式表現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質量。”因此,挖掘生活中有益的因素服務于剪紙課程,是非常有利的。剪紙課程的實施,如果采取枯燥無味的練習方式,學生們很快便會對剪紙失去興趣。因此如遇比較平淡的教學內容時,就要在教學的形式上求變,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習充滿樂趣,不感到苦,真正由“苦學”變為“樂學”。怎樣讓他們在剪紙、裝裱等整個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是教師導學的重點。于是我設置了一個分目標表格,先達到的學生在表格上獲得一顆星,激勵未能完成的學生。當所有人都畫滿星星,所有人都完成一小步匯聚成的大目標時,這種登高一覽眾山小的心情無比舒暢,每個人都樂在其中。
――體驗成長的感覺。“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特別是在穿越各種困難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是學生學習成長中的關鍵,也是校本課程的初衷。在《西游記》人物系列剪紙中,人物的頭發是很難體現好的,即使是臨摹的作品,也較難將線條剪刻流暢。有很多學生都嘗到了多次失敗的滋味,發出“再也不要剪頭發”的抱怨。“沒關系,不要緊,我來幫幫你,你看好,再試試……”這樣的語言,來自老師也來自同伴,當困難邁過去的時候,當頭發的剪刻不再是困難重重的時候,學生們成長了,這種學習體驗會深刻地影響他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