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校本課程方案范文
時間:2024-04-18 11:10: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校校本課程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極創設生動活潑的育人環境,根據桃南路小學四個學會工作實施方案,我校將從2021年3月開始,舉辦學會做事校本課程活動。為使活動順利進行,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確保活動有序進行,特制定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為準則,以目前我校學生的實際為依據,在“十四五”期間積極探索小學階段“四個學會”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凸顯“以品立人,以愛育人”的辦學理念,回歸“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打造學校新亮點,新特色。
校本課程開發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培養學生個性特長的一項重要舉措,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個性特長,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歡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諧發展,享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活動時間:每周五下午課后服務時間.
三、活動要求
1.成立機構,責任到人
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教學校長為副組長、教導處和班主任為組員的興趣活動領導組,教導處具體負責實施、檢查,確保活動效果。
2.校本課程要注重全面培養學生興趣。具體做法是:星期一到星期四課后服務不變,星期五全校六個短訓興趣班,學生參加一個。除了學校的足球隊12名隊員參加訓練,每個班由1名教師負責。下個學期每班再換一個,這樣學生在小學六年級參與培養12種興趣,為今后變興趣為志趣打下基礎。
學校足球隊要堅持訓練,足球特色學校品牌創建進入新階段。足球特色深入化,學校足球隊要訓練一定的技戰術,在提高個人技術的基礎上,提高團隊技戰術水平,培養團隊精神,行形成練筋骨、磨意志、潤情操的足球文化、學校足球隊共計12名隊員,從四至六年級選出。練筋骨體現在提高身體素質、提高足球技能、掌握一定的技戰術。
磨意志體現在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潤情操體現在遵守規則、尊重對手、互相鼓勵,既要拿成績,又要培養良好的體育素養,注重過程。
3.具體安排
結合學校實際,統籌安排,3月到6月為一個周期,9月到12月為一個周期.
3月到6月:
項目
輔導教師
地點
學生
油畫棒
郭志芳
美術教室
一年級
折紙
趙艷琴
二年級教室
二年級
合唱
苗茵
音樂教室
三年級
剪紙
孫曉英
四年級教室
四年級
科學小制作
郝亞峰
實驗室
五年級
勞動技術
史化忠
種植園
六年級
9月到12月:
項目
輔導教師
地點
學生
手指操
杜玉紅
一年級教室
一年級
編花繩
張利
二年級教室
二年級
十字繡( 鉆石貼)
賈瑞紅
三年級教室
三年級
織毛衣
常冬梅
四年級教室
四年級
詩詞趣談
趙利濤
五年級教室
五年級
五子棋
荊曉燕
六年級
六年級
學校足球隊由教練員挑選隊員,體育教師要有訓練計劃,做好記錄,及時總結訓練效果.
4.實常規,健全制度
為加強活動組織實施,確保活動效果,避免活動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對活動堅持做到5定:
(1)定活動目標。各小組確定活動目標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
(2)定活動時間。周五下午二節課后,下午第二節課的老師必須按時下課,不得拖堂,確保學生活動時間。
(3)定活動內容。各小組按照計劃展開活動,不得隨意更改。
(4)定輔導教師。活動由指定教師組織,如有特殊情況,必須通知教導處,以便及時調整。
(5)定活動地點。學校確保各小組有固定的活動地點,不得隨意更改。
實施活動的過程將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常規管理中,教導處將會對活動進行檢查考核,保證既重結果,更重過程的管理。
5.科學組織,追求實效
輔導教師要科學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建立點名制度,確定活動人數,每一個參加活動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每次活動師生都要準時到位,特別是教師要至少提前3分鐘到位,準備活動。活動期間,教師要加強安全教育,認真落實安全措施。班主任要加強教育,教育學生聽從輔導教師教導,不得隨意缺席,學生如有請假,必須通知輔導教師。如有特殊情況要通知班主任,告知學生,班主任妥善安排。活動結束后,負責老師要做好物品保管、門窗開關工作、使用后的衛生清掃工作。
未盡事宜,在實施過程中及時修訂。
篇2
關鍵詞:新課程 校本課程 開發指導
隨著我省高中新課改工作的順利實施,校本選修課成為課改工作的重點,順利實施校本課程,既符合高中新課程方案要求,也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因此,筆者根據我省實際,制定本工作指導意見。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依據
1.政策依據:根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構成的三級課程管理要求,結合甘肅省和蘭州市實際,同時體現學校實際,滿足學生個性興趣發展的要求,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2.指導思想:遵循新課程教育規律,堅持育人為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綜合素質,需要特色鮮明、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成長、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開設學校校師資力量雄厚,硬件條件完善,具備開發校本課程的資源條件。
二.校本課程的組織和實施
準備階段:校本課程的申報與審定
申報:由教師個人或小組確定課題后,填報“校本課程開設申請表”,內容包括課程類型、名稱、目標、條件保障、課時數、考核方式等,交教務處歸納整理初審。
審定:審定的依據是,確保開出的校本課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來激發學生情感、態度、觀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開設,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見,對不符合的或者重復的課程,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慮課程或者擇優選擇。初審通過后,列入《擬開設高中選修課程Ⅱ(校本課程)設置計劃表》,提供給學生選擇,如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人數少于20人,這門選修課予以取消。批準后可編寫教材。教材可自編、與他人合作,也可改編,還可收入學生成果。有的可以印刷刊出,成為固化課程教材。
目前暫定各校本課程的長度一般不少于36學時。
實施階段: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流程
選課:教務處公布選定的校本課程,學生根據個人的愛好和特長,結合教師和班主任的建議,選擇各類課程,填寫選課志愿。
實施:開設校本課程的教師或小組根據學校安排,在指定地點組織教學或活動。教學組織的要求與國家、地方課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起臨時班級、組,認真組織教學或活動,安排學生的練習或活動。
評價:考核評價用“優、良、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然后確定學分。考核成績記入學生的成績檔案。學習效果的評價根據學生所寫的小論文、作品、制作、活動、測試、競賽等方式完成。
調整: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指導小組及學校教務處將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評價選修課學情情況,研究評價結果以書面形式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情況,結合教學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認識,對已開設的課程進行必要的修改、補充和調整,使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更符合學校的育人目標,更貼近現代生活和學校學生實際。
三.課程結構與內容
校本教材的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適應時展需要,適合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為基礎內容,拓展視野,引導創新與實踐。
1、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路
按《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關于學生畢業學分要求,“在選修II中至少獲得6學分”,按18學時相當于2學分算,選修II在高中階段,至少應有54學時,起始階段,宜立足于《方案》中的下限要求,本著少而精的原則,遵循逐步開發,不斷增加的思路。
2、課程結構設置
①生活藝術類;②興趣愛好類;③學科延伸類;④學術講座類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制度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我校“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和諧發展”教育理念的體現,也是展示學校辦學特色的一扇窗口。
1、組織機構:校本課程開發由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牽頭,負責校本課程的整體構思和策劃以及校本課程的審定、指導和對課程的安排、考核、評價及調整。
2、課程管理
篇3
【關鍵詞】大學;課程開發;課程層次;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0
從1935年卡斯威爾和坎貝爾合著的《課程開發》課程開發的研究算起已有近八十年,而大學課程開發的研究較晚一些。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實踐方面,英美等國的很多大學和教育學院、師范學院,都為本科生、研究生和在職教師制訂了有關課程編制理論和方法的課程。一些發達國家也紛紛建立了專門從事課程編制的機構,在英國、荷蘭、丹麥等國,都有全國性的課程編制機構或課程咨詢委員會;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州(省)都設有課程編制中心。在理論方面,近年來“大學教師教育能力培訓”(Faculty Development,簡稱FD)在歐美和日本等國家不斷發展,有關大學單門課程編制的著作和論文也日漸豐富,如戴曼德(R. M. Diamond)教授的《課程編制和評價:實踐的視角》(Designing &Assessing Courses &Curricula: A Practical Guide,1998)、愛倫?H?米勒的《面向大學教師的課程設計》(Course Design for University Lecturers,1987)以及洛弗爾和勞倫斯合著的《大學課程設計》(Course Design for College Teachers,1992)等[1]。
由于我國高校長期處于計劃體制的影響下,高校的課程主要由上級決定,因此國內關于大學課程開發的研究起步較晚。最早的相關著作是張圻福的《大學課程論》(1992)[2],20世紀末在王偉廉等人的倡導和研究下,關于大學課程開發的研究逐漸增多(王偉廉,1999;蔡映輝,2006、2007;騰躍民等,2006;吳慶華等,2006;梁釗華,2007)。概括起來,關于大學課程開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學課程開發的層次問題;第二,影響大學課程開發的因素;第三,大學課程開發的方法模式;第四,大學校本課程開發。
一、大學課程開發的三個層次
“從課程組織和領導的角度看,高等學校課程編制活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單門課程(學程或教程)進行計劃的活動。第二個層次是對某學科或專業的課程總體進行計劃的活動。我們過去曾稱之為專業教學計劃或培養方案。第三個層次則是以學院為單位進行的課程編制活動。在課程理論上,第一個層次可以稱為微觀課程的編制,后兩個層次則可以相應地稱為宏觀課程的編制。”[3]
1、單門課程的開發
目前這一層次的課程開發受到教育部教學委員會的指導,但總體上看,教師在編制自己所教的課程時,已具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和自。由于學生的學習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一門一門課程來進行的,而且進行任何形式的課程和教學改革,這一層次的課程開發活動都是最基本的,因此各國高等學校的課程開發者和教育研究者對這一層次的課程開發問題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就課程開發過程而言,單門課程開發的主力軍是第一線的教師。在開發單門課程時,其過程并非呈線性狀態。較少有教師考慮用理性方法系統地開發課程。
2、培養方案的編制
我國大學的人才培養過去都使用“專業教學計劃”這一概念。西方大學多用“program”一詞,有學者將這其譯成“教學計劃”或“課程”。這一層次的課程編制主要是針對人才培養的整體方案而言,所以或應稱為培養方案的制訂或編制。它可以針對一個學科或專業,也可以針對學科或專業領域中的某個方向(也稱為主修),或針對人才培養的某個方面(如素質教育),有時也可以橫跨學科或專業(如跨學科主修),甚至有時還可以針對一個特定的知識、能力的培養(如外語六級水平培訓計劃)。在我國,主要負責進行這一層次課程編制的是各系的學術委員會或類似的組織。在這些組織中,學術委員會主任、系主任或某一領域的學術權威對課程編制活動進行直接的領導。
3、以學院為單位的課程編制活動
由于學校的規模有大有小,在實際上,規模龐大的高等學校很少有以學校為單位進行課程編制的。即使有計劃活動,也多是發展戰略或發展規劃。而真正的以學院為單位的課程編制活動,一般發生在大學下面所屬的專業學院一級。以學院為單位的課程編制過程與上述兩個層次的課程編制過程有很大不同。據比格蘭分析,這一層次的課程編制過程通常有四種目的:(1)使課程方案與學院的發展戰略相吻合;(2)修改舊的或建立新的發展戰略;(3)為了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4)跟上當前改革的潮流。在學院一級,很少對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選擇。在這一級的課程編制過程中,主要是對那些比較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的課程問題做出決策。
也有人從狹義的課程來理解校級課程開發。“我們認為可以這樣理解校級課程編制活動。首先,校級課程編制活動的實施者是分管教學副校長及其委托人(主要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課程編制者);其次,校級課程編制活動的內容為制訂以學校為單位的課程計劃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活動。”…… “一般來講,狹義的課程即指經編排的學科知識,而廣義的課程是學校為給學生提供稱心如意的學習經驗的機會所使用的一切手段。”從可行性方面考慮,“我們提出一個假設――校級課程編制活動主要從對課程的狹義理解出發。”[4]
(二)影響大學課程開發的因素
美國1990年一項調查顯示,大學教師當被問到在開發單門課程開始之前首先考慮的問題是什么時,46%的教師回答是自己所教課程的內容,其他依次是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16%,考慮學生的需要和特點15%,選擇能促進學習的各種活動9%,挑選教科書和其他資源和根據外部標準設定目標均是6%,查看先前課程對學生所作的評價和查看先前課程的考試成績均不足1%。
影響大學單門課程開發的因素,有學者將其分為內部和外部因素兩類。“影響大學單門課程編制的內部因素包括高等教育思想、編制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大學單門課程編制的外部因素包括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大學文化、大學為課程編制提供的物質條件以及大學環境。”[5]
(三)大學課程開發的方法
“大學單門課程編制包含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即:對需要的調查及表述、確定課程目標、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制定課程評價標準和方式。”[6]
對需要的描述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簡單描述該門課程;(2)該課程在專業課程計劃、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3)學生、教師、系、學院要為該課程的開設各做什么貢獻;(4)該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及其原因;(5)描述教師教和學生學這門課程的作用;(6)描述編制和講授該課程的潛在的復雜因素。此外還要考慮需要配備哪些教學資源才能完成教學內容,并且在列舉課程資源后,教師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工作,要閱讀資料、考察需要的場地、與課程涉及到的人員進行交流。
確定課程目標依然可以使用泰勒關于目標的三個來源理論,要注意目標的表述。
課程內容選擇必須遵循五條原則:整體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滿足性原則、效用性原則、經濟性原則。組織內容可以依據泰勒提出的三個基本準則,即連續性、程序性和統合性。
對課程方案的評價可以參考下表,
課程方案評價表[7]
(四)大學校本課程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從其本質上說,是學校教育共同體在學校一級對課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價活動的總和。”[8]高校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地方品牌高校的打造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個性能力的發展,有利于教師獨特風格的養成和教師專業的發展,有利于教學過程的科研化,有利于培養多種人才,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要。
高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校本課程開發是民主開發的課程決策過程,旨在尊重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是教育制度內權利與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是課程理論和課程實踐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是國家課程開發的重要補充。[9]
從地方高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條件來看,“先進而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辦學定位引領著地方高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進程;民主開發的學校組織結構確保了地方高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實施;教師知能素養的全面提高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地方高校課程開發的基礎;客觀公平的評價機制與滿足師生成就欲的激勵機制是地方高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助推力。”[10]
與上類似,也有學者提出大學校本課程開發要有明確而獨特的辦學宗旨,民主開發的學校組織結構,教師在職培訓的制度化,學生參與,資源支撐,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11]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活動類型大體可分為四種:對原有的課程進行內容的改編、體系與結構的調整和整合;外來課程的校本化;開發新的課程以滿足學校的教學要求;網絡課程的開發。
參考文獻
[1]蔡映輝. 大學單門課程編制理論與技術的探討[J]. 高教探索, 2007, (1):102
[2]張圻福. 大學課程論[M].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2
[3]王偉廉. 高等學校本科課程編制的層次問題[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23(5):64
[4]吳慶華,魯雙慶. 高等學校校級課程編制活動的思考[J]. 江蘇高教, 2006, (4):54
[5]蔡映輝. 試析影響大學單門課程編制的因素[J].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23(3):80-83.
[6]蔡映輝. 大學單門課程編制理論與技術的探討[J]. 高教探索, 2007, (1):103
[7]Allen H Miller. Course Design for University Lecturers, London: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87. 70-71
[8]梁釗華. 對地方高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07, (8):49
[9]楊明權,袁書卷. 關于高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幾點思考[J]. 漢中師范學院學報, 2003, (2):74-75
篇4
一、積極探索、研究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首先,明確定位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學校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會聲譽就要看是否有鮮明的辦學特色,而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體現。學校有什么樣的辦學理念,想辦出什么樣的特色,直接決定了校本課程的開發方向。為此,需要明確定位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目標。我們把我校的辦學理念定位為: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快樂求知,幸福成長,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培養目標明確定位為:引領每一個學生成為樂學、善學、不斷進取、成長本領的人,張揚學生個性,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把學習內化為每個學生生命生活的必需,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我校要求所有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工作都緊緊圍繞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而進行,從而使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立足學生需求,開發校本課程。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長、愛好與興趣、需要與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種差別性的教育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因此,我們教師必須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并為其設計或提供個性化菜單,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整合學校及社區的教育教學資源,立足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開發校本課程。我們利用我縣特殊的人文歷史資源、山川自然資源、社會風情資源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選擇開發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愛我家鄉》,以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歸屬感和為家鄉發展建功立業的責任感;為彌補學生因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積淀而造成的民族文化缺失的實際,我們開發了《中國傳統文化覽勝》、《經典誦讀》課程等。學科化的校本課程開發不僅成為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拓展和調節,而且對于重新構建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對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積極探索、研究校本課程實施模式
在全面整合學校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學生需求、場地設施等課程要素的基礎上,根據學生選課報名的情況,我們把全校學生進行重新編排,形成了七大類型34個校本課程項目教學班,每周星期三下午同時安排所有校本選修課,全校學生全員參與“走班式”教學的模式。
此種運行模式既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也關照到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其優勢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在運行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校本課程由于師資不足、班額有限,以及場地設施等的限制,且與學生需求聯系不夠緊密,實施效果不盡人意。針對這種實際情況,我們及時調整校本課程設置方案,提升了校本課程實施的效果,也使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向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了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轉貼于
三、加強校本課程的管理,促進校本課程持續發展
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要形成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研發機制和為研發工作保駕護航的制度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可持續性。
首先,我們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明確職責,負責統籌規劃學校校本課程,制定校本課程的總體方案、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培訓,參與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等,形成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長效機制。
其次,組織由教師為主體,課程專家指導、家長參與的課程開發小組,負責各自開發的校本課程的論證、申報、開發與實施工作;提供課程目標、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綱要等;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評價方案;負責課程教學和過程管理;建立本課程的學生檔案,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并對本課程進行反思、總結、宣傳和推廣工作等。
第三,建立了以課程專家和骨干教師為主體的課程審議小組,制定《校本課程審議制度》和《校本課程管理評價制度》,審議課程開發過程中學生的需求分析、教師撰寫的《課程綱要》、課程目標、內容、評價方案及課程實施過程與方法的可行性,對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效果進行評價,參與課程評優,提出課程改進意見等,確保校本課程健康持續地發展,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篇5
關鍵詞:高等學校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8-0003-03
19世紀60年代末,美英等發達國家推動了校本課程開潮。20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開始廣泛關注校本課程開發,有關教育法規也做出了一些規定。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但是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一直進展緩慢,直至目前,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操作仍處于初步階段。
一、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現狀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涵義
校本課程開發的先導菲呂馬克和麥克米倫最初對校本課程開發作出了界定:校本課程開發意指參與學校教育工作的有關成員,如教師、行政工作人員、家長與學生,為改善學校的教育品質所計劃、指導的各種活動。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王斌華認為:校本課程就是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認為: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王嘉燁指出: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從學校自身辦學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所在社區和學校的教育資源而開發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筆者認為:校本課程就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為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促進學校課程開發組織的發展,促進學校課程組織成員和學校自身的發展為目的,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經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本校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二)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現狀
許多世界著名的大學都十分注重校本課程開發,擁有自己的特色課程,例如牛津大學的“復合課程”;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麻省理工大學的“跨學科選修課程計劃”;筑波大學的“學科綜合課程實施方案”等,這些都是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這些著名大學校本課程開發目標就是通過獨立或合作開發有特色的課程,形成大學自身的學科特色。我國許多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主要有:
第一,一部分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如蘭州大學地處西北,充分利用西部少數民族的文化優勢,于2005年在體育課程中開設了“鍋莊舞蹈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湖南吉首大學在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過程中,注重具有湘西特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高等教育專家潘懋元教授稱贊“吉首大學是湘西人的驕傲”;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重點建設了一系列的校本課程,如民族醫學與方劑學、民族醫學與內科、兒科、婦科等,為右江革命老區培養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為”的基層醫療衛生專門人才……這些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各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在長期的實踐中凝煉自己的特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服務社會的職能作用奠定了基礎。第二,總體來看,我國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盡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收效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多是教師的個人行為,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而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數量極少,且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學校以及民辦高等學校。第三,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質量不高。多是依靠單個教師的力量,缺乏集體的合作與科學調整,質量低下,難以保證需求。
二、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完整理論體系構建,不能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較好的理論指導
目前,課程專家的數量非常有限。隨著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大范圍啟動,課程專家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是一個短期內難以突破的瓶頸,也就致使理論體系的構建還需較長一段時期,這無疑會給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進行帶來阻礙。
(二)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缺乏系統性,且各階段都存在不足之處
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數量不多,質量不高跟開發過程缺乏系統性有著直接關系。目前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前期缺少計劃性,缺乏對本校學生需求的評估,缺乏課程專家的指導;開發過程中,主要針對教材開發,缺乏對教學過程的開發;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評價應是多方位多主題的,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課業成績的評價。
(三)高等學校缺乏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
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師教育中長期存在著“重教育輕課程”的現象,導致教師的職前職后教育都缺少應有的課程開發知識以及相關的培訓,而高等學校和教師應有的課程開發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正是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前提。
三、相關建議及對策研究
在高校擴招之后,結構性失業現象嚴重: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人選,大量畢業生卻又找不到工作。這不僅是對高等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為此,高等學校應該適時調整課程結構、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提高校本課程開的質量,以更好的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一)加強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建設
理論對實踐有著指導意義,沒有完善的理論指導,實踐就無法很好的進行。國家需加強對課程專家的重視與培養,鼓勵課程專家對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但不能急功近利,理論的完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況且就我國目前而言,有關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面的研究還沒有明顯的建樹。
(二)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應逐步完善課程開發體系
第一,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重視課程專家及社會同行人員的參與。高等學校課程的專業性強,教師的學科知識豐富而課程建設知識薄弱的現狀,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不是單個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各方人員的合作,課程開發小組的成員至少應該包括該學科專家,專業教師,管理人員以及課程專家和社會同行人員等等。
第二,提高高等學校教師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師資狀況是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首要因素,校本課程開發的各個階段,都要依靠教師的專業能力。因此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以及成敗。為此,首先要加強教師培訓。除了校外培訓外,應有校本培訓。校本培訓要著重激發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興趣和愿望,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識。其次,在管理層面,要建立合理的激勵體制,激發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可以啟動經濟杠桿在課程開發中的作用,促使教師在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中唱好重頭戲。
第三,對學生的需要和學校校本課程資源、條件進行評估。首先,校本課程的開發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那么學生的需求就成為開發過程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學生的認知需求、心理發展的需求及將來的就業需求等。同時,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基于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條件,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不對學校自身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時間和條件等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的話,校本課程開發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參考文獻:
[1]王舒.草原文化與特色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J].內蒙古教育,2011,(1).
[2]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中圖分類號〕 G423.62
〔文獻標識碼〕 D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8)06(A)―0004―02
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行,國家根據教育目標來規劃課程計劃,按照這一計劃制定必修課的課程標準,把選修課的決策權交給地方和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家提出了三級課程管理的體制,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給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一定的法定地位。校本課程的實施將會改變“校校同課程、師師同教案、生生同書本”的局面,提高課程的選擇性與適應性。促進學生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發展,促進學校向內涵型發展。
在新課程改革中,校本課程開發把學校推到了課程改革的前沿,學校成了課程開發的主體。甘肅省各地學校的校本課程大多還處在實驗和嘗試階段,其中出現了一些困惑和問題,為此,我們采訪了甘肅省教育廳基礎教育教材中心研究部主任張炳意,以期為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提供一些思路,并起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記者:根據您的調研情況來看,甘肅各地校本課程實施情況如何?
張炳意:新課程實施以來,全省各地各校積極挖掘當地的教育資源,培植學校的文化特色,探索性地開發了一些校本課程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與學校的教育基礎和課程觀念,尤其是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的作用發揮緊密相關,這也就造成了地區和學校間的發展不平衡。總體上看,農村和民族地區的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指導。
記者:調研時,在課程開發方面有沒有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學校或具體課程?能不能舉例說明?
張炳意:前面提到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學校之間。我們即將舉辦的全省優質課程資源展示活動,會以展板和實物的方式予以展示。這里我主要想與大家一起分享各地各校的一些做法。有些市、區教育局以行政推動的方式,積極組建了校本課程開發領導機構,出臺相關的制度文件,積極引導校長和教師開展課程的理論研修,并探索建立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和規范,對學校的課程開發與實施進行了專業性研究和實踐。有些農村地區的學校以中心校為核心,采取聯片開發的方式,整合開發資源,克服了課程開發中的重復與力量不足等問題。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一些學校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專家的專業引領作用,形成課程開發的研究共同體,進一步提升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水平,這樣的學校很多。還有些學校采取選訂的方式,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校本課程框架,把一些好的教材選訂后進行二度開發后使用。
記者:在三級課程管理的框架下,學校一級的課程管理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張炳意: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構成學校課程的有機整體,是國家三級課程管理政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的學生需求進行科學地評估,充分利用當地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由學校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具有多樣性并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學校課程的開發,既包括學科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又包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還包括學校課程的開發活動。
記者:我省各地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張炳意:校本課程開發一般必須經過研制、論證、規劃之后才能實施。開發學校課程、編寫相應的教材或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源,是一件嚴肅的、科學性要求較高而且任務復雜的活動。
當前,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不平衡,經濟和教育基礎較好的地區和課程觀念更新較快的學校的校本課程建設狀況好一些,城市的學校比農村學校好一些;二是在觀念層面有以偏概全的現象,一些學校誤認為校本課程開發就要編教材,課程就是“教學”,課程就是“教材”;三是在實踐層面還沒有形成系統的需求分析、課程規劃、實施及評價等機制,在課程形態上基本以文本教材為主;四是校本課程制度建設缺失,還沒有建立必要的督導、評估和審核制度,開發缺乏經費保障;五是在開發中缺乏必要的合作與交流機制,從校本課程涉及的領域看,以禮儀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經典誦讀類課程居多,而反映學校或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的、促進學科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相對較少。
記者:一些學校由于師資和經費等原因,無力去開發課本課程,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一問題?
張炳意:學校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確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這些困難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如畏難情緒、開發能力有限、沒有時間等,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如相關配套制度的建設,考試與評價制度的改革,教師開發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問題等。但從另外的角度看,有了經費就一定能夠開發出好的校本課程嗎?經費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條件嗎?這是需要我們反思的一個問題。
校本課程開發,我們認為要“少而精”,要切實做好課程方案的制定和論證工作,開發一些確實需要的課程。課程開發以往都是課程專家們的事情,老師很少關注課程“背后的故事”,當老師也成為課程設計的主人的時候,必然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有一個逐步學習和提升的過程。為此,首先應該增強課程意識。事實上,當課程改革在解決好課程的問題以后,必然關注到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而提升課程執行力,參與課程開發就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最好平臺。其次,要做好學校課程管理制度建設,要對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教師的工作時間、工作量的考核、教師評價、獎勵機制等方面予以保障,讓教師能夠放手去做。第三,要建立一些有助于增強教師開發能力的措施,如加強理論研修,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通過派教師外出學習,請專家講學等引領帶動。第四,應注重培養課程開發中的“關鍵人物”,集中力量培養一兩名骨干人物,組建研究共同體,“關鍵人物”要做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引和外聯工作,以此來帶動和提升整體的發展。
最后,我想那些規模小、客觀條件不具備的學校,可以采取聯片開發的方式,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注重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或者采取選訂教材后二度開發的方式,這應該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
記者:我們知道,甘肅各地有豐富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校本教材要體現學校特色和地方特色,請問我們應怎樣去挖掘一些當地文化?應當注意一些什么問題?
張炳意:的確,我省是一個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省份。對此,我想要有個文化梳理的過程,要把能夠增進學生對于真、善、美理解的主流文化呈現給學生,把能夠增進學生理解家鄉、建設家鄉的,增進學生對社會、經濟、文化認識和理解的內容呈現給學生,以合適的方式,合適的載體,按照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展示出來,這就是我們的課程規劃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行性問題,把體現學校特色的問題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體系之中。
記者:學校在編寫教材時應注重什么問題?
張炳意:我重點就教材編寫中的程序性內容做一些說明。教材編寫首先要在學習領會有關校本課程的精神、掌握課程方案和課程綱要(或課程標準)內容的基礎上,確立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其次,要設計教材的特色、結構和體例,并通過多種方式征求專家和教師的意見,進行修改完善,這是教材編寫的核心。第三,設計教材的呈現方式,并寫出一兩個單元的內容,通過教師試教等辦法修改完善,確定教材編寫的最終體例。第四,根據確定的體例分工進行編寫,編寫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搜集資料,與大家分享,展開討論,反復修改,通過研討、試教不斷豐富完善,同時,要與排版、美術設計等老師做好溝通,明確編寫意圖。最后,由教材主編進行統稿、定稿工作,保證教材的體例統一,寫作風格一致,消除知識性和科學性錯誤等。
記者:有些學校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校本課程,對此您有何看法?
張炳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對該課程,國家只出臺基本的指導綱要,規定相應的課時比例和4個內容指向,至于具體怎么實施,則由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需要學校校本化的開發和實施。
在課程門類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屬于一門校本課程的具體門類,但需要用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和技術來實施,這是它們的基本關系。在課程性質上,它的課程名稱、內容指向以及課時要求等由國家確定,具有強制性,學校不能改變,但具體的課程內容、目標等由學校決定,由學校根據自身實際和有關要求進行自主開發或選用,學校在開發時可以與校本課程通盤考慮,進行合理分工和協調,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記者: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校究竟應該怎樣做好校本課程開發工作?
篇7
關鍵詞:校本課程 開發 實施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展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管理”政策的貫徹落實,我國中小學普遍面臨著正式開發校本課程的任務。在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開展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校“中華神韻”校本課程正在積極開發與實施。以下是“中華神韻”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具體方案。
一、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需要
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前提。我校“中華神韻”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在對學生學習興趣和需要進行調查、了解和評估的基礎上進行的。在與學生的廣泛接觸和深入了解中,我們發現:當代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已經不再局限于獲得知識,更多的是追求綜合素養的提高和品德修養;已經不再局限于課本內的現有知識,更多的是關注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課外讀物,知識范圍更加廣闊;已經不再局限于被動地接受知識,更多的是主動探求、發現和創造。因此,我校在“中華神韻”校本課程開發中,內容的設置旨在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校本課程教學資料的選擇、整理
切合本地、本校和學生實際的選編課程資源是成功開發“中華神韻”校本課程的主要環節。
課程內容的開設,我們采用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首先圍繞“中華神韻”大主題擬定一些小主題,然后向各年級學生發放征求意見表。我們確定的主題包括:中國神話傳說故事、中華禮儀民俗、傳統詩詞歌賦、中華建筑、中華名人等。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再根據學生年齡與知識結構的特點,在每個年級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如針對學生年齡小的特點,一年級確定的課程內容是《中國神話傳說故事》;針對二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我們開設的課程名稱為《蒙學百句》;針對三年級學生開始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我們開設的是《中華名人》;四年級學生開始關注自我,思維能力也開始由抽象思維轉向邏輯思維,這時最需要的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針對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明顯增強,五年級名為《中華飲食》,六年級開設的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名錄》。總之,我校校本教材的編寫力求體現校本課程編寫的特點,即基礎性、階段性和自主性。所編寫的校本教材的內容具有豐富的知識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資源,不僅滿足了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需求,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校本課程的組織開發與實施
校本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是“中華神韻”校本課程開發取得成功的關鍵。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遵循以下幾點。
(一)擬定校本課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校本課程的意義,各個年級開設不同的校本課程重在指明學生學習的方向,精選適合學生的、具有我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內容,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體會人物情感,提高自身修養,使學生多接觸古典文化,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一教學目標的制定對落實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方向、確定教學重點、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過程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
眾所周知,各校校本課程的課時是有限的。那么,校本課程如何實施教學呢?校本課程的課程情況要求課程的教學方式不能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而應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充分體現知識學習的興趣性,同時教師也要當好學生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角色。在具體的教學中根據低、中、高年級學生的特點,開設一些課堂活動,如“故事大王”評比大賽,課堂討論、演講,我的親身體驗,自我才藝展示等形式,讓學生主動亮出自己優勢。
(三)校本課程的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課程組織
校本課程開發不是一兩個人能完成的,是需要校長、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其主要通過領導小組――校本課程教研組――教師――學生的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在這一過程中,領導小組要將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納入學校議事日程,建立定期督導檢查制度,并確立專人教師負責此項工作,定期與教學工作檢查一起對學校執行校本課程的具體情況進行檢查。
2.加強師資培訓,穩定教師團隊
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各學校應組織教師學習課程理論、校本課程實施指南,領會課程精神,提高理論水平,同時組織實驗教師分析成功案例,提高實踐水平。只有保持實驗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有計劃地實施教師的管理培訓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課程管理水平。
四、恰當的校本課程評價方式的選擇
“中華神韻”校本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制定相應的課程評價體系是必要的。根據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理念,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顯得至關重要。具體而言,我校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式進行評價。
(一)校本課程評價
校本課程依據特定的評價標準,采用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對校本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等有關問題做出價值判斷并尋求改進途徑,十分有利于校本課程自身的完善。我校教師制定了“中華神韻”校本課程評價表,不同年級評價內容有所區別。在每學期期末時,教師對所教年級校本課程進行課程評價,進一步總結經驗,確定改進措施。
(二)學生學習評價
國家課程因其教學三維目標: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有統一的要求,一般比較適宜采用終結性的評價方式,即通過學科考試檢測學習結果,最后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是校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在于學生的品德修養與文學素養的提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因而比較適合采用問卷調查和信息反饋的方式進行形成性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減去因考試而帶來的負面心理壓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實現教學目標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楊九俊.新課程備課新思維[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篇8
我校是一所民族學校,目前在校師生共計15個民族,其中有14個少數民族。因此,我校在禮儀教育中把少數民族禮儀教育放在了核心位置。那么如何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以中華優秀的禮儀文化作為小學生德育的載體,開發《小學少數民族禮儀》校本課程并組織實施呢?
一、制定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
基礎教育課程是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課程構成。其中校本課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能夠充分開發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優勢,為學校特色的發展、教師專業的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新的舞臺。然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是靠個人力量能夠完成的,是由校長、課程專家、教師、學生家長、學生等共同參與的。為此,首先我校成立了《少民族禮儀》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研究小組,明確了責任,合理分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開發網絡;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使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二、確定校本課程的目標
根據我縣少數民族分布情況及我校實際情況,計劃在小學六年內學習14個少數民族的部分禮儀。具體目標如下:
篇9
前期:解讀教育理念 建設校本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者選用適當的校本課程。”國家課程在解決課程統一性與基礎性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校本課程則能尊重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校長作為課程實施的領導者,在實施課程領導時,除了應該對國家三級課程體系有系統的思考和整體把握外,還必須準確理解當前課改的理念、類型、目標及其內容,并能與本校實際相整合,從而制定出相應的課程推進策略及課程管理制度,特別是要與教師一道,對校本教材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積極進行校本課程建設,構建適合學生成長需要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是教師團隊,但校長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工程師”。教師在校長的帶領下,在不斷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學校文化,所在位置,所處社區的經濟與文化水平,學生的家庭背景等)進行分析,包括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組織內容、決定實施、選擇評價方式等。例如:偏僻農村學校不能趕時髦,將三維動畫設計作為校本課程開發;廈門鼓浪嶼小學把鋼琴作為校本課程不僅不會讓人覺得奢侈,還會感到這樣才與鼓浪嶼作為鋼琴之島的稱號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實現校本課程的載體——校本教材,一定是教師團隊完成或教師與專家合作完成的,只有這樣,才真正具有在探究中推進課改的實際意義。玉山縣被稱為江西省的“博士縣”,筆者任職學校被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墓(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明城墻、清代考棚環抱,文化底蘊相當深厚。于是,我們將“吟誦國學經典”作為校本課程,聘請省市教研室的資深小語教研員作為學校的兼職指導教師,帶領學校骨干語文老師依據心理學原理,分析學生的性格特征,編寫出適合于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校本教材系列:一年級《綠色童謠伴我行》,二年級《古詩任我吟》,三年級《讀成語,誦經典》,四年級《親近名人,聆聽名言》,五年級《做少年君子之宋詞誦讀》,六年級《傳承國學經典之論語誦讀》。這反映了校長對國家三級課程的準確把握與整合,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學生的喜愛、家長的歡迎。
中期:把握課程本質,實施校本課程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學內容的系統組織”,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是學習者在教育者有意識的指導下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有益經驗和身心健全發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動。而校本課程是自己開發的、適合本校實際的、具有學校自身特點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因此,課程是一個具體化的實踐過程。從微觀來說,它與學生、教師、家長緊密相關。這就決定了校本課程的實施不是學校和教師簡單執行課改方案的過程,而是一個統一理念、理解標準、互動調適、主動創新的過程,是一個研究性實踐的過程。
基于以上理解,筆者認為校長要全程關注課程的實施。首先,要讓教師明白開發校本課程的意義,并以骨干教師作為相關課程的年級負責人,帶領全校教師全程參與,從而促進校本課程實施的有效性、真實性。其次,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對教師進行培訓,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后或過程中,寫自己承擔課程的《課程綱要》。第三,建立校級領導聽課制度,校長更要進課堂了解教師的課程執行力,把握全校教師的教學狀況,防止把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興趣活動課混淆起來的情況發生。在校本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中,校長都要率先垂范,并親自參加到各個活動中,這樣才能對課程領導有真正的發言權。
課程的實施,是全程整合的核心環節,也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具體體現。《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的制訂,教師對校本課程的執行力,都會保障校長課程領導力得到有效落實,促進課程高效實施。
后期:破解教學困惑,推進課程發展
篇10
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學校每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全面而生動的發展;要繼承和發揚學校的辦學傳統和優勢,有利于學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師專業的成長。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要因地制宜,努力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開發的課程要注重與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融合與滲透。農村學校應緊密聯系現代農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民就業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與城市化進程等因素。
基本原則
首先,必須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立足于當地的特點,要充分考慮當地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地方需要什么人才,而國家課程中又沒有涉及到的內容,要盡量避免重復教學。
其次,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學校已有的師資隊伍、教師專業素質來考慮開發課程,從學校的教育教學設備、教學活動場地來實施課程。
第三,更重要的是考慮學生的實際,開發校本課程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依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來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同時,不同的學生個性是有差異的,不同年齡的學生,興趣、愛好也不相同。這些都是我們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應該考慮的問題。
第四,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校本課程的開設必須考慮是否能促進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如何促進學生和教師發展?
第五,學校對每門課程的開設必須有課程綱要,有明確教學目標的規定,對校本課程要有評價方案,要認真進行評價。
第六,要充分挖掘學校資源優勢,突出學校辦學特色,充分認識學校自身的利于課程開發的資源優勢。學校的資源優勢,廣義地說是指學校擁有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各種有利條件和因素,狹義地說是指學校擁有的各種課程內容的直接來源途徑。我們所說的學校資源優勢,是指學校擁有的形成校本課程的因素來源、實施課程的必要和直接的條件。認清自身的優勢,是成功開發校本課程的第一步。也只有認清了自身的資源優勢,并充分挖掘和利用這種優勢,才能開發出體現學校特點、突出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況
基本情況。自2008年新課程改革以來,我校按照新課程設置標準,以校本教研為平臺,積極組織教師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學校特點的校本課程,建立和完善校本課程開發制度,現已完成三輪校本課程的開發,每屆每個學生校本課程學分完成率100%。2011屆參與開發校本課程63人次,開發校本課程51門,2012屆參與開發校本課程50人次,開發校本課程48門,2013屆參與開發校本課程45人次,開發校本課程65門。每屆以高一高二四個學期分四批開展校本課程選修,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教師占一線教師98%以上,先后總開發校本課程165余門,并成冊定型30余本,如《東歸文化》《弟子規解讀》《和靜縣旅游資源介紹》《和靜縣礦產資源分布》《法律課堂》《論語選讀》《乒乓球》等深受學生喜歡,其中《東歸文化》《和靜縣旅游資源介紹》《我的職業我做主》入選和靜縣地方教材。
具體措施。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體現出學校辦學特色。我校通過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堅持拓寬視野,引導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精選終身學習的基礎“必修內容+選修課程”,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系。同時,使學生感受到身邊的歷史事件故事和環境發展,做到學有所獲,學有所感,提高學生學習原動力,增強建設家園報效祖國的信念。
與教師特長相結合。在有專家稱,能把成績一流的學生培養成才的學校和教師,固然是好學校和好教師;但能把成績“非一流”學生轉化出色的學校和教師,同樣是好學校和好教師,甚至是更好的學校、更好的教師!因此,學校校本開發領導小組根據學生實際需求,以服務學生為宗旨,主動地去發現學生、發展學生、成就學生,以成就學生來成就自我為教師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科組教師的積極性開設自己所熟悉領域或自己專業特長方面的校本課程。如《東歸文化》《汽車技術》《吉它入門》《手工刺繡》《跆拳道》《計算機圖片處理》《Flas制作》《橋牌入門》等。
與學生的成長相結合。我校在新課程改革后,不斷地完善導師制,通過雙向選擇,爭取每一位學生入學就有自已的導師,從人生規劃、成長記錄到畢業選擇,實行“一站式”服務,盡可能爭取在生活學習上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因此,結合高中生的實際需求,學校指導部分有能力的教師開發指導學生學會生活的校本課程。如《經典著作(論語)解讀》《中外青春勵志講座》《法律講堂》《法律與生活》《故事哲學》《成語故事》《營養與健康》等。
與學科設置相結合。課程設置的標準是統一的,但課程設置的結構要因人而宜。學校根據學生綜合情況進行分析,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將采用相應舉措,調整必選課程的組合,提高學習效率,并鼓勵教師開發與學科相結合的,致在提高學生學科能力的校本課程。如《化學平衡》《化學實驗》《高考數學探索》《化學競賽輔導》《生物基礎知識專題輔導》《英語語法》《數學文化》《初等數學研究》《—走進大后方》等。
與學生興趣相結合。高中生學習生活是五彩繽紛的,學生除了繁重的學業負擔外,或多或少有自已所感興趣的領域,為了調節學生的學習生活,我校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支持鼓勵老師向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了解末知領域方向探索。如《原聲電影欣賞》《趣味數學》《歷史事件探秘》《看電影、學地理》《對聯趣事》《生物探秘》《化學探究實驗》等。
與地方職業培訓相結合。利用社會社區資源,也是豐富校本課程建設方法之一,我校和縣人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局聯系,聘請技術專家或技能老師以培訓學生實踐能力為主開設校本課程,受到學生喜歡,并起到了積極引導作用。如《美發師》《美容師》《插花師》《手工藝品制作》等。
與地域特色相結合。和靜縣是東歸歷史名城,不僅有厚重的東歸文化精神,而且是旅游資源、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的經濟大縣。我校以“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為主題,開發了一系列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如《東歸歷史》《和靜縣旅游資源介紹》《和靜縣礦產資源介紹》《我的職業我做主》《維語速成教程》《蒙漢對照日常用語手冊》等。
今后的目標
從2014屆開始,我校注重校本課程的內涵,把學生喜歡的、具有相同背景的、潛在開發價值的校本課程進行整合和補充完善,開發出“走進和靜,走進和高”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學校特點的校本教材,使非一流的學生享受到適合自已的優質教育資源,讓每個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將我校打造成中考學子首選的理想知名學校。
在原有《東歸文化》《東歸歷史》等校本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和完善相關校本課程,積極組織歷史教師并邀請東歸博物館東歸歷史專家開展交流座談會和指導教材的開發方向,使東歸歷史成為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一個亮點。
結合我縣地域經濟發展的情況(南疆鋼鐵生產基地),在現有《和靜縣礦產資源分布》《我的職業我做主》等校本教材的基礎上,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建立一定的友好關系,通過實地考察和查閱文獻資料,提升對和靜縣經濟發展的認識,在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驅動下,加強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為我校高中生專業選擇針對性拓寬渠道。
通過探索“走進和靜”系列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研究,可以使我校能夠借助主題為“東歸文化和東歸精神”的校本課程而走出區域特色的課程結構和培養方案,也可為我州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提供具有一技之長的社會公民。
需要突破和改進的方面
思想認識上必須要統一。在分數至上和升學第一的質量觀的誤導下,大家往往會忽視生源實際,單純地以高考分數和升學率來評判學校和教師,從而導致優質生源高度集中,形成學校間惡性競爭和兩極分化的局面,使得二線學校的路子越走越窄,只有從自身實際出發,堅持內涵發展,創建別具一格的特色品牌學校,才會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