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范文

時間:2024-04-16 18:17: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篇1

一、民俗文化資源在旅游發展中的地位作用

(一)民俗文化自身蘊含豐富的旅游資源,地位重要而且不可替代

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尤其是各少數民族都具有各自的生活方式、餐飲文化、民族服飾、建筑風格、人文景觀、勞作方式、文藝形式、風俗人情、民族工藝等,這些獨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點成就了其基礎性的壟斷性地位,形成地區獨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自身具有獨特的魅力吸引,能滿足旅游者多種需求

有形的民俗服飾、建筑、工藝品等自然流露出的質樸之美能給游客純真的審美感受;傳統的民族節慶如達斡爾族的庫木勒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的“三月歌圩”等民族活動能夠使游客參與互動,滿足娛樂需求;到民族聚居地參與體驗民俗生活、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更能增加相互理解,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民俗文化資源能促進特色旅游發展,關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依托民俗文化資源優勢開展特色旅游能使民俗文化資源的挖掘、研究、開發、宣傳等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視,有利于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擴大地區影響力。同時,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發展也能帶動其他產業鏈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增加財政稅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借助民俗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策略

(一)加強對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與研究,凸顯民俗文化資源魅力

地方政府和旅游經營者都要對弘揚民俗文化引起足夠重視,充分發揮歷史學家、文化學者、民俗傳人、文藝團體、文化研發機構的優勢和作用,鼓勵、引導、支持全社會參與對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讓瀕臨毀滅、失傳的有型的民俗建筑景觀得到及時修繕翻建,讓無形的民俗文化重放異彩。要對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重點研究,深入挖掘,通過文字、聲音、影像、藝術表演、專題展覽等形式加大展示力度,讓更多的游客對民俗文化有更深入詳實的了解,凸顯民俗文化資源的魅力。

(二)不斷豐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內涵,重視民俗文化旅游互動

要研究游客心理,通過多種形式讓游客滿足求知、求新、獵奇、休閑、審美、娛樂等多重需求,讓游客眼有所看、耳有所聞、腦有所思、心所有得。民俗文化融入靜態的參觀游覽,更要融入愉悅的互動體驗,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參與性。要加強博物館、展示廳、陳列室、民俗風情園建設,讓特色民俗文化內涵得到完整展示。同時,更要加強旅游項目的娛樂性與互動性,讓游客能夠以愉悅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態參與到活動中,讓他們通過身臨其境體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活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與博大精深。

(三)加強對地方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謹防民俗文化異化同化

“原汁原味”才是民俗文化魅力所在,一旦失去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點,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必須加強保護,謹防受到其他思想和文化的沖擊和影響而產生異化或同化。旅游地要注重對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加強對瀕臨消失、異化的民俗文化的再現,宣傳民俗文化的價值所在,增強旅游地居民的自豪感,能理性看待外來影響而不盲目效仿。政府相關部門要為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平臺和條件,讓民俗文化得到鞏固和加強。加大對外宣傳,提高游客的認知度和認同感,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不良影響。

(四)加強民俗文化與其他旅游項目融合,創造機會宣傳民俗文化

作為文化資源,民俗文化的展示可以突破地域和場地,為民俗文化的宣傳、發展和傳承提供了條件。在民俗文化發源地或民族聚居地,通過民俗旅游專線或主題游將民俗文化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文物古跡等有機整合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另外,還可以將民俗文化與其他旅游項目建設有機整合,在國內外大型旅游景區、重要旅游城市開辟民俗文化旅游專區,將民俗歌舞表演、建筑藝術,餐飲文化、服裝展示、特色娛樂項目、民俗工藝品加工等進行綜合開發和集中展示,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五)加強對地方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

篇2

以河南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最發達的中原腹地,中原文化的搖籃,中華文明由此濫觴而出?,F代人對于圣誕樹、復活節彩蛋,萬圣節糖果之類的西方節日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然而會裝點紅紙窗花、逛廟會,祭祖焚香的中原民俗文化卻被逐漸淡忘。為了將中華文明中最重要的中原文化發揚光大,建設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勢在必行,本文將從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的現狀出發,提出多種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的建設方案,使中原民俗文化的宣傳更加專業化,使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化,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關注和了解中原民俗文化,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中華文明。

一、中原民俗文化旅游業的現狀

中原民俗文化的發源地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而最具中原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莫過于河南省,因此我將以河南省為例,描述中原民俗文化旅游業的現狀。

(一)中原民俗文化的靈魂――文化故事

中原民俗文化最顯著的表現方式就是傳說故事和民間歌謠,從我國孩童都會誦讀的“道可道,非常道?!钡摹兜赖陆洝返侥捴巳丝诘姆它S帝的上古神話,都代表著我國悠遠綿長的中原民俗文化,展現出華夏兒女對自然的不懈探索和對生命的不斷追問,表現出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崇善崇德的優良品質。這些民間傳說已經通過動態化、形象化的現代科技表現方式將中原民俗文化的精粹和中原文化的老莊哲學播撒到每個讀者的心中。河南省也十分注重對這種文化故事的傳承和表現,例如將河南省攝制的、包含中原優良民俗文化傳統的《獨角樂園》出口至歐美,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原文化的至真至善。隨著中全球化的到來,追求和諧發展的中原文化非但沒有被湮沒,反而愈加成為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世界發展潮流中的核心價值,河南省也因為作為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蘊受到了越來越多游客的關注,河南省應當適時地借助國家政策對文化出口和民俗旅游的支持,積極將終于按傳統民俗推向國際,用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造訪。

(二)中原民俗文化的代表――名人建筑

狹義的中原民俗文化,即河南省的民俗文化,河南省的中原文化代表莫過于剛正不阿的包公,他也是中原文化中忠孝廉正精神的化身,關于包公的民間故事,例如鍘美案,貍貓換太子等等,都展現出了中原民俗文化對于公正廉潔、不畏強權精神的追求。也正是由于包公的個人魅力,開封成了人所熟知的歷史文化名城,并且也被賦予了包公所表現出的中原優秀文化內涵。

河南省旅游業的代表性建筑,如少林寺,龍門石窟等則展現了華夏文明和佛教文化的碰撞,它大大增添了中原民俗的文化內涵,從這些建筑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已經完全融于中原文化中的博愛、樂善好施的精神,同時這些建筑也已經被越來越的現代人所欣賞,變成了中原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河南省旅游的熱門景點。

河南省擁有及其豐富的中原民俗文化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從包公祠、龍門石窟,到少林寺、白馬寺,再到牡丹花展、清明上河園,這樣的中原民俗文化聚集地,為中原民俗文化產業路旅游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將它們進行優化整合,使之成為一條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線路,使中原文化從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到與現代化充分融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整呈現。

(三)中原民俗文化的寄托――工藝品與食品

中原民俗文化是建立在發達的農業文明之上的,正因如此,傳統的中原民俗工藝品和食品都包含著對五谷豐登的喜悅和對六畜興旺的渴望,活靈活現的牲畜泥塑,代表豐收喜悅的臘八粥,這些無不體現著中原民俗文化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和信心。中原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傳統的泥塑、窗花等工藝品和各種節日食品所寄托的情感早已通過世世代代的言傳身教深深扎根于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但是對于這些工藝品和食品的深層內涵和包含的故事對于現代人來說,卻知之甚少,這對于中原民俗文化的完整傳承和民俗旅游的多元化開發來說,實在是一大憾事。

二、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的建設類型

中原民俗文化是展現中華文明多樣化的代表文化之一,中原民俗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明顯的、不可復制的特色,因為它是從勤勞善良的中原人民從遠古時代到今天的上下五千年的不懈勞動和生活經驗中積累出來的,是勤勞質樸的華夏文明與各種文化的一次次碰撞和融合而成的,它兼具了儒釋道的精神,并通過自己獨有的建筑和禮儀民俗表現出來,這樣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賞中原文化之美,關注中原民俗文化,接納中原文化精神。為了將中原民俗文化符號化、產業化,建設多樣化的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是一個可操作性很強的方式,這不僅可以拉動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提高民俗文化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也可以促進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與發展。

(一)建設中原民俗文化的教育產業基地

中原的傳統節日和民俗、傳說都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瑰寶,然而隨著國門的逐漸打開和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快節奏的生活和對西方文明的學習沖淡了我們對傳統民俗的嚴謹和對農業文明致敬的諸多禮儀風俗,如今這些中原民俗又被當作文化遺產受到現代人的珍視。

1、中原傳統節日的研究

我國的傳統節日頗多,然而傳統節日真正受到重視還源于韓國在2005年將我國的端午節申請為韓國文化遺產成功這一事件,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道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傳統的節日習俗,中原傳統節日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春節,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還有農歷二月二的龍抬頭節,農歷七月七的乞巧節,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這些節日在改革開放初期浪潮中幾乎被遺忘,如今為了感受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對中原文化的崇敬,開發與中原傳統節日相關的旅游項目,讓更多人感受和了解中原民俗文化的勤勞與質樸。

2、中原民俗故事的重譯

中原民俗故事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的優秀中原文化,其故事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奇絕都令人贊嘆,然而傳統的中原民俗故事都以較為晦澀的文言文展示給讀者,對于現代的游客來說,直接進行文字展示不僅吸引力和觀賞感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連環畫,音頻化,影像化,視頻化等等現代技術手段的重現都為中原民俗故事再度獲得世人的關注提供了新的機遇,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游客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參與到其中。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應當借助這一新技術,將民俗故事研發出多樣化的互動式網絡動畫和代入感更強的游戲,使傳統文化乘著是便捷的互聯網受到更為新式的解讀,注入更多的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使游客樂于體驗這一動畫和游戲之中,同時也可以幫助年齡較小的游客更加快速地掌握故事的內容框架,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二)建設中原民俗文化旅游基地

中原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傳統中原民俗文化的魅力,將游客從現代社會帶回古代社會,使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氛圍和古代的節日氣氛,這可以讓游客更快地被中原民俗文化所感染,同時也大大增添了民俗旅游的趣味性,實現游客對中原民俗文化的全方位感知。

1、完善中原民俗文化情境體驗區

我國以民俗文化為旅游特色的城市并不在少數,然而將傳統的民俗情境擴大到整個景區的城市并不多,并且由于傳統中原民俗的多樣化,景區很難將所有民俗融入到情境中來。因此,為了吸引對中原民俗文化有強烈興趣的游客,中原民俗文化景區應當盡可能地將當地的民俗特色融入到當地特有的建筑景觀中來,使游客能夠充分參與到情境中來,同時也可以將充滿中原文化特色的工藝品和食品帶入進體驗區,從而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傳統中原地區的生活,同時也能吸引游客進行消費。

2、開設歷史真人秀活動

中原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的繁榮富庶,自古以來的技術文化教育水平都較高,人才質量高,數量大,對于因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前來參觀的游客而言,開設歷史真人秀活動,讓游客能夠在歷史人物的角色扮演中過把癮,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重演,給他們營造一個歷史感十足的表演環境,為他們提供一個成為自己仰慕已久的人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對于熱愛歷史、喜愛表演的游客一定是難以拒絕的。

3、建設中原民俗藝術培養基地

提起中原的優秀民俗藝術,中原地區的傳統音樂作品和美術作品都會躍然腦中,各個以民俗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城市都會有各自特色的民俗表演,中原地區的豫劇、二夾弦等音樂表演和彩泥臉譜、剪紙等美術作品都是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建設一個中原民俗藝術的培養基地,不僅可以讓游客親身感受到傳統藝術的巧妙構思,提高游客的參與度,還可以推廣中原民俗藝術,甚至有可能從中培養出民俗藝術的優秀傳承者。

(三)建設中原民俗文化加工基地

中原地區的傳統節日都有各自的特色食品,比如正月十五吃元宵,春節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吃青團等等。雖然現代人常常感到“年味”變淡,但是對于傳統節日的食品仍然在延續以及創新,不過食品的的加工翻新雖然花樣百出,但是不乏有些人已經忘記了這些傳統節日原本的內涵和意義[6]。建設中原民俗文化加工基地,可以幫助游客在享受制作美食的同時,領悟到美食背后的深刻的中原民俗文化內涵。

三、結束語

篇3

關鍵詞:旅游文化;旅游業發展;鄉村旅游

隨著旅游文化行業的不斷發展,鄉村旅游業逐漸成為了都市白領最喜歡去的地方,鄉村文化具有著獨特的地質景觀特色,同時也就成為了當前體驗真實鄉村的休閑與度假的一種新型的形式。鄉村民族文化是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由特定的社會群體不斷地基奠而來的社會文化,這種文化成果是適應社會生活和生產當中的特殊模式,是所有群眾文化當中的積淀、在此我們將鄉村民族文化作為旅游行業的載體,打造獨特的的旅游品質,能夠對鄉村旅游文化具有更高的發展意義。

一、塑造具有獨特的鄉村旅游資源

鄉村文化是屬于原生態文化的一種,也是現在民族民俗民風文化的根基,在鄉村文化當中其包含了村落的規劃以及歷史遺留的古跡,同時還包括了各種專屬于民族特色風格的舞蹈戲曲等,在鄉村文化當中,民間文學和傳統的舞蹈都屬于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在對于我們開展鄉村旅游文化的同時不僅僅要對于文化的恢復與保護,同時要保持好鄉村原有的獨特面貌,對鄉村當中存在的傳承性以及集體性的民族文化進行全面的展示[1]。

在我國鄉村文化具有一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內涵,通常都是表現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生產當中,鄉村文化是群眾性的集體文化所產生的積淀,也是人類文化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鄉村文化當中,生活在都市當中的白領人士往往都會選擇去鄉村旅游,因為鄉村旅游對于這些常年生活在都市當中的人來說完全就是另一個天堂,鄉村文化具有著城里所沒有的風土人情,通過切身實地的旅游體驗能夠讓游客自身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民俗文化環境[2]。而這也是鄉村旅游的魅力所在,鄉村旅游能夠給游客更加全新的文化體驗,讓生活在都市當中的人們體會到全新的民族文化體驗,也可以讓游客體會到原始的生態生活,真實的感受到了大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3]。

二、走進鄉村切實感受鄉村魅力

每一個地區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文化,在鄉村文化當中,我們可以從精神民俗以及制度民俗和物質民俗當中去感受,在鄉村文化當中精神民俗指的就是鄉村民俗在作為民俗文化鄉村旅游行業的一種,也是能在間接的增加游客對于民俗文化的感知力度,在鄉村旅游文化當中進而增加民俗文化自身的內容展示,能更直觀的讓到鄉村當中游玩的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體驗到真正具有原始生態的生活習慣以及民族風俗習慣,能夠更加真實的感受到鄉村民俗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內涵,在鄉村當中,也是存在著傳統節日的,而且他們的傳統節日相對于生活在都市當中我們的節日只多不少,比如獨特的儀式、民間自創的歌舞、別具一格的鄉村建筑等等這些都是屬于鄉村精神民俗的一種。而鄉村制度民俗則是指在鄉村民俗文化的旅游行業當中,讓鄉村文化民族文化相結合的形式來展現,讓來游玩的客人能實際的參與到其中去,親身的體驗到民俗文化的內涵,例如婚俗過程、節慶活動以及各種晚會活動等等,而物質民俗文化則是指讓游客直接參與和體驗到民俗文化所包含的內容當中去,例如買文化周邊的特產、鄉村食品和歌舞表演等等。這樣結合鄉村的民俗文化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內容,能夠更好地塑造出具有獨特鄉村內涵的旅游文化。

三、鄉村建設也不可忽視

在鄉村旅游行業當中不僅僅要依靠鄉村自身的自然景觀供游客參觀,還應當結合自身的民俗文化的特點,將向村民俗文化精華融入到對旅游行業的建設當中去,這樣會是促進鄉村文化,帶動民俗文化和鄉村旅游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在挖掘鄉村民俗文化的同時對鄉村建設進行完善,使得鄉村旅游能夠健康的發展下去,這樣鄉村文化為因為鄉村旅游行業的發展更好的傳遞出去,這也是對于鄉村文化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四、打造獨特的鄉村文化傳承

我國雖然已經成為了發展中國家,同時農業生產能力也在逐年的增加,很多都市生活的人群當中不少都是從鄉村走出來的,人是都市的人,但是根確實鄉村的根,這就表示著都市人當中大部分都和鄉村游割舍不斷的親切關系,對于鄉村有著獨到的鄉村情節。目前我國全面發展鄉村旅游行業能夠吸引都市人到來不僅僅是其自身擁有自然美麗的風景,同時吸引都市人的更多的是一種情懷,是一種明度的文化,鄉村旅游能夠給都市人帶來更加悠然自得的生活體驗和人文氣息。所以這就說明了鄉村旅游文化的發展不僅僅自身要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同時還需要有傳承文化的魅力和底蘊,這樣才能將文化傳承下去也能將旅游行業保持著昔日的風采。

五、保護鄉村旅游環境構建和諧社會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經濟步伐加快的同時媽大自然和人類生活和環境當中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沖突,一方面要大力開展鄉村旅游行業的改善,另一方面是需要對環境進行保護,但是不管怎么進行調節,二者都是會產生沖突的,在社會經濟不斷地發展當中也給生態環境和民俗文化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對于現階段我國民俗文化的保護能夠對人類起著預警的作用,能在開展鄉村旅游文化的同時避免了人類的破壞,而鄉村民俗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對人文環境的保護,在對于鄉村旅游文化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關系[4]。對鄉村旅游文化進行保護不僅僅是鄉村旅游行業的發展所需,同時也是對現代文化物質遺產保護的需求。我國雖然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樣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支持,鄉村當中所擁有的悠久歷史早已經融入到了我國各個領域當中,是適應自然發展規律下的必要結果,也是注重鄉村民俗文化的發展必要結果,是打造鄉村旅游文化至關重要的思想理念[5]。這對我國實現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六、打造具有鄉村氣息的文化產品

鄉村文化的手工制品自身帶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時手工制品也具有相當價值的意義自其中,其中也包括鄉村多樣化的文化產品以及當地的民俗文化節慶活動。鄉村文化手工制品經過傳播與推廣能夠更好地將鄉村文化以及鄉村風情傳遞出去,這樣既能保證了鄉村特色的發展,還可以為鄉村經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資源,同時將收獲的資源在進行鄉村文化建設,循環往復,逐漸鄉村文化將會徹底的走向都市,成為都市當中一到亮麗的風景線,手工制品還可以給鄉村居民帶來額外的收益,在對鄉村傳承和保護過程當中,我們不僅要做鄉村的守護者還要做鄉村受益者。同理鄉村文化產品以及節慶活動也有相同的功能。在鄉村的文化當中生長,在現有旅游行業的鄉村的文化當中成長。

七、結論

鄉村文化生態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但是確和自然生態是一樣村子的,在早期,鄉村文化一般很少會收到外界因素所影響,鄉村與部落之間都是相對于比較封閉的狀態,生態旅游和生態文化都比較平衡,而隨著時代的變化,鄉村文化的生態平衡被打破,越來越多的都市白領喜歡到鄉村當中體驗生活這是一種全新的生態旅游方式,也是最受大家歡迎的旅游方式,雖說鄉村旅游是一種時代的象征,但是我們在鄉村旅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環境的保護以及對自然生態平衡的保護,爭取在體驗鄉村文化的同時不去破壞鄉村的生態環境,為我國的鄉村旅游能夠更加持久的保持下去。

參考文獻:

[1]費小琴.旅游文化視角下的高等旅游外語教學改革[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3,01:47-49.

[2]吳璇歐,魏紅磊.產業融合視角下文化旅游品牌建設研究――以張家口為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81-83+92.

[3]呂群超,謝新麗,鄭立文,謝新.文化視角下旅游節慶產品系統開發研究――以寧德太姥山文化旅游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03:283-285.

篇4

宜州是“劉三姐”的故鄉,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市區境內許多風光景點都和流傳下來“劉三姐”的故事有關。比如下枧河流河寨、民族風情苑、三姐廟、三姐村、古龍城、仙女巖、馮京公園、香山公園、白龍公園、劉三姐音樂噴泉等風景勝地。因此,在廣西宜州依托“劉三姐”這一文化品牌,從山歌、歌圩、山水景觀、民俗工藝品等諸多文化層面,通過打造“劉三姐文化藝術村”、建設文化主題公園、開展文化旅游節等藝術項目,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

一、民俗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的意義

民俗旅游是較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它能夠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成為旅游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廣西宜州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若能將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相互結合,那么必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民俗文化對于文化主體而言具有精神上的實用價值。它能帶來精神上愉悅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民俗文化旅游的產業化開發不僅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喚起各族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珍惜之情,同時也是民俗文化得以傳承的有效途徑。

民俗旅游是旅游開發的一個熱點,它對旅游產業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一是民俗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處于起步階段,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當前緊迫的任務;二是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能夠促進地區間的文化交流;三是民俗文化旅游能夠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能夠深化旅游活動的內涵,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促進了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還可以產生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環境效益。

二、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原則

(一)文化原則

民俗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旅游,它的魅力在于民俗文化旅游景觀所承載和體現的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隨著廣西宜州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劉三姐”文化為主要內涵的旅游將會超越以觀光為內涵的旅游,因此,開發“劉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必須遵循文化原則。

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開發和經營者應具有較強的文化意識,對民俗文化有較全面的理解,對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能從多學科的角度研究各類民俗事象,發掘“劉三姐”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第二,民俗旅游項目應創造民俗文化氛圍,以便讓旅游者得到深刻的文化體驗和感受。第三,民俗旅游項目開發要做到“神”、“形”合一,把民俗文化的精華完整地表現出來。

(二)本土化原則

民俗旅游利用民俗文化吸引游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在開發宜州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過程中,必須以民俗文化為根基,避免過于商業化的運作和不切實際的模仿與開發。本土化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劉三姐”民俗文化資源,突出“原汁原味”,不要輕易仿制。當然,這并不排除以此為目的的適當提煉和加工;二是對于移植的外來民俗文化,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某些與當地民俗文化背景有沖突的民俗文化資源,在強調新奇性的同時,必須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否則不宜移植。

(三)特色性原則

特色性是旅游資源的基本屬性,民俗旅游資源尤其如此。失去特色,民俗旅游資源也就不復存在。在宜州民俗旅游開發實踐中應以“劉三姐”山歌文化為依據,突出宜州是“劉三姐”的故鄉這一優勢,設計和推出與眾不同的旅游產品、旅游線路和旅游購物品。突出特色性原則也是提升旅游區的品位,提高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游客中心原則

游客是民俗文化旅游的主體,因此,民俗文化旅游應以游客為中心,按照游客的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民俗旅游產品。游客的旅游心理復雜多樣,但最基本的還是求新、求異、愉悅身心,針對游客的這些基本旅游心理,我們要開發新奇、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民俗旅游產品。比如在“劉三姐”主題公園中建造“三姐歌壇”,通過“三姐歌壇”開展“三姐教你唱山歌”等活動,使游客廣泛參與其中,從而提高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五)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規劃和開發中,更要注重對民俗旅游資源的挖掘、搶救和保護,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要有長遠眼光,保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市化進程呈加速度增長的勢頭,民俗文化賴以存在的風俗習慣和古民居、古建筑遭到建設性破壞,因此,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迫在眉睫,旅游開發是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要注意避免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遭到破壞。

(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原則

旅游規劃與開發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機結合,充分協調經濟發展、資源保護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促進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健康、高效持續的發展。

三、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對策

(一)挖掘、突出廣西宜州民俗旅游的“劉三姐”文化內涵

旅游具有文化與經濟的雙重屬性,而“劉三姐”文化焉然已擔當廣西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已成為廣西民俗旅游的不可或缺之元素。在目前大多數民俗旅游景點日益走向庸俗化、企業化的時候,挖掘、突出“劉三姐”文化內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點品味的良好手段。從“劉三姐”被搬上銀幕,到“印象劉三姐”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化符號,然而人們卻很少知道,這位“歌仙”居然是來自廣西宜州,因此宜州作為“劉三姐”的原鄉,其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在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的過程中也必須突顯這一文化品牌。

(二)樹立鮮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獨特性是民俗旅游資源的重要特征,廣西宜州是“劉三姐”的故鄉,原汁原鄉原味的“劉三姐”山歌文化作為宜州民俗文化的主載,具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因此,依托“劉三姐”文化,建設“劉三姐文化藝術村”、“三姐書院”、“三姐畫院”、“三姐歌壇”、“三姐服飾”等文化藝術項目,打造具有宜州民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

(三)整合旅游資源,加大旅游開發力度

宜州作為“劉三姐”的故鄉,可以每年舉辦一次“劉三姐”山歌文化研討會或劉三姐民俗語文化旅游節。這樣既可以讓人們充分的了解廣西宜州的民俗文化,又可以擴大宜州的影響力。宜州市目前正在選聘有關專家編制旅游發展規劃,“劉三姐”山歌文化旅游為主線,涵蓋全市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觀,打造“劉三姐文化藝術村”,將從根本上提升宜州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影響力。

(四)編制宜州民俗旅游規劃

截至目前,宜州還沒有專門的民俗文化旅游規劃,編制民俗文化旅游規劃,勢必盤活宜州的民俗旅游活動,擴大宜州民俗文化旅游在全區乃至全國的地位和影響,促進廣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的跨越式發展。

四、結語

篇5

為此,我根據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結全我們慶陽的民俗文化特色,對學生進行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一、引領學生尋根求源,感受民俗文化的歷史魅力

慶陽地區的香包、社火和廟會,歷史久遠,形式豐富多樣。這些已經成為當地喜聞樂見的主要民俗文化活動。作為土生土長的慶陽青少年來說,早已耳濡目染、習以為常了。但若要問起他們對于這些民俗的歷史知識,卻知之甚少。他們只是跟隨著鄉村群眾湊湊熱鬧,覺得好玩而已。當然這些民俗文化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的,很少有專門的述著。這對于現代青少年來說,如同早已過時的“古董”,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鑒于此,我特意結合語文教學中綜合學習活動,設置了“回歸鄉土,走進民俗”的專題活動,并且設計了“選擇自己最喜歡、最熟悉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談談它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保ㄒ髮W生以解說員的身份向老師和同學介紹)通過查閱資料、詢問父母、采訪村民等方法,讓學生了解慶陽的民俗文化,追尋歷史淵源,探究這些民俗活動中所沉淀下來的傳統文化內涵。對于學生所收集到的相關資料,我進行了歸納,在班級內舉辦了“說說家鄉民俗”的專題黑板報,進行交流,資源共享。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關注家鄉的民俗文化傳統,為家鄉的民俗文化發展獻計獻策。

二、鼓勵學生參與活動,感受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

“正月里,過大年,秧歌社火鬧翻天?!鄙缁鹗菓c陽鄉村民間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也有著深遠的歷史傳統。許多鄉村的學生,小時候都參加過這種民間娛樂活動,對“社火”有著親身經歷的感受。但對于這種自娛自樂的民間活動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同學只看到其迷信的一面,認為是一種單純的敬神祈?;顒?,卻沒有從中發現深厚的傳統文化意義。社火之所以安排在春節以后,我想這不僅僅是為了增添節日的熱鬧氣氛,還與北方的農耕文化有關。春節期間,大地封凍,田間地頭無農事可做,正是一年中難得的農閑時節。在風吹雨淋中苦了一年的莊稼漢,這時也能享受這短暫的休閑。于是祖祖輩輩口傳心授的社火活動,也正好填補了他們精神上的空白,成為表達激情、寄托愿望的精神安慰。

逛廟會,看大戲,是我們慶陽的又一大特色民俗。廟會都以寺院或廟觀為依托,以某神的“生日”“坐化日”或“顯圣日”為正會日定期舉行。后來發展成為一種集祀神、娛樂、交易于一體的“廟會”文化。凡遇廟會必有大戲助興。唱戲首先是為了酬神,每次廟會的“神戲”必不可少;其次人們借此進行娛樂活動,戲迷們也好過一把戲癮。每日唱兩場戲,戲臺前總是擁滿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慶陽的廟會還是地域性物資交流的市場。每到地方廟會進行時,各路商販聞信趕來,商賈云集,擺攤設點,搭棚營業,時新貨物,琳瑯滿目。廟會也是當地飲食文化的綜合反映。這期間孩子們總能從大人那得到零用錢,可以買自己向往已久的玩具,也可以大飽口福地解解饞。對于鄉村學生而言,他們認識和接觸這種民俗活動有著切身感受。許多的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都對當地的廟會有過精彩的描寫。如果能加以引導,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這些民俗活動中,更多地了解當地民俗的文化內涵,那么,家鄉的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不僅成為寫作的好素材,也能激發起他們更加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倡導學生積極宣傳,保護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篇6

關鍵詞:優秀民俗 傳承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74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于人民,傳承于人民,規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中華民俗文化內涵豐富,包括信仰民俗、歲時節令民俗、社會交往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生產民俗、民間美術、民俗玩具等。優秀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質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優秀的民俗文化凝聚著中華悠久傳統文化的精神,體現著勤勞、勇敢、正義、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特別富于活力和滲透力。

在耶魯大學演講時提出:“一個音符無法表達出優美的旋律,一種顏色難以描繪出多彩的畫卷,世界是一座豐富多彩的藝術殿堂,各族人民創造的獨特的文化都是這座殿堂的瑰寶?!?/p>

在韓國,尊重民族文化傳統成為幼兒園課程的一大特色。韓國幼兒教育既體現時代特征,又具有民族文化的人文內涵,二者很好地融合。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滲透在課程各領域之中,許多幼兒園把學習韓國傳統樂器和民族舞蹈作為必修課程。

在日本,每年新學期開始,老師都會發給幼兒家長一張全年每個月保育園的活動安排表,仔細看來,除了寒、暑、春假,幾乎每個月都有活動,而大部分是傳統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幾乎每年都不變。許多文化習俗之所以延續至今,是同傳統文化教育從幼兒開始分不開的。

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國也都在自己的幼兒園課程中滲透了優秀民俗文化的內容,旨在傳承和弘揚本國的優秀民俗文化,使之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魯迅先生曾說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幼兒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據一份關于傳統文化方面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85的幼兒知道“圣誕節”,10的幼兒知道“端午節”、“中秋節”,5的幼兒經過提示能說出“清明節”、“重陽節”。雖然有部分幼兒園開展了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動,但是選擇內容過于廣泛,不具體。教師對有些民俗文化知識的了解甚少,對孩子們的了解和學習的支撐不夠。教師在課程中融入民俗文化內容時,忽略其他領域的融合,這就使優秀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沒有能夠最大化,沒能通過民俗文化的傳承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必須認識到,雖然文化的多元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幼兒教育不能忽略我國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這不僅無益于幼兒未來的成長,也會影響到中華民族優秀民俗文化的積累和延續?!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也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國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終是以文化為載體流淌在國人心中,而幼兒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最初階段、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應當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幼兒實施優秀民俗文化的教育:

第一,將傳統游戲和現代游戲相融合。

傳統游戲是由勞動人民自發創編,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游戲,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應該挖掘經典的民間游戲,對其加以改造,去蕪存菁,發揮其現代價值,促進幼兒素質的發展,使我們從現代意義的角度對傳統游戲進行探索。

第二,將傳統童謠以及戲曲滲透幼兒園教育中。

童謠是我國語言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記述傳統文化,而且童謠篇幅短小,瑯瑯上口,語言生動,結構簡單,富有情趣和韻律美,十分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將其滲透于幼兒園課程中,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而傳統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藝術,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觀和價值觀,我們應秉承傳承的理念,將傳統戲曲納入幼兒園音樂課程,探討其教育價值。

第三,充分挖掘民間美術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的價值。

民間美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藝術瑰寶。它具有豐富的文化蘊涵、鮮明的民族精神和獨特的藝術審美意味,在大力提倡弘揚民族文化藝術教育的今天,將民族、民間美術引入到幼兒園的教育之中,讓幼兒從小接觸、感受和學習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對開闊幼兒視野,促進幼兒審美經驗與認知的發展,培養幼兒從小樹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有很大裨益。

第四,將傳統節日融入到幼兒園教育中。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俗、道德風尚和禮儀觀念,不同的節日都隱含著不同的且極具文化內涵的教育價值。我們應重視每一個傳統節日,開發不同節日的潛在資源,配以適當有效的活動形式,并與家長積極協同,使幼兒通過參與傳統節日活動,了解節日風俗,感受節日精髓,從而激發愛國情感,繼承我們中國優良傳統品質。

篇7

關鍵詞:民俗文化課程 利用

一、拓展資源開發的視野,有效挖掘適合孩子發展的空間

1.了解古鎮,感受優秀的古鎮文化資源

我們以幼兒的生活為基點,以同里本土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心,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俗文化資源。我們通過孩子、家長和老師的各類調查問卷,家長和孩子的同里一日游等活動,讓幼兒深深感受到“我住在同里”、“我是同里人”,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衍生出好吃的同里——“我喜歡同里的小吃”;好聽的同里——“我喜歡說同里話”;好玩的同里——“我喜歡同里的工藝”、“我喜歡同里的節日”、“我喜歡同里的橋”;好棒的同里——“了不起的同里人”等等話題。一系列的活動真正驗證了“資源存在于我們的周圍生活,我們要做課程資源開發的有心人,從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點進行加工改造”這句話的內涵。

我們把民俗文化定位在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如民俗工藝文化、民俗裝飾文化、民俗飲食文化、民俗節日文化、民俗戲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繪畫文化、民俗音樂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2.走入古鎮,探究古鎮文化資源的富饒

課程資源不僅僅局限在教材上面,也不只局限于幼兒園內部。涉及幼兒學習與生活環境中一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資源,它分散在幼兒園園內、園外的各個角落?;谶@樣的認識,我們與同里旅游公司(退思園、珍珠塔、崇本堂、嘉蔭堂、明清一條街、古鎮大戲臺、同里天元圍棋館等)簽訂協議,作為我們的園外實踐基地。另外整個同里古鎮本身就是幼兒的一個實習場。我們帶領幼兒走入古鎮,融入社會,創造一切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讓幼兒在與成人的交往、同伴的合作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激發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更為可貴的是老師和孩子們發現了多領域的人脈資源——我們的家長(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員、研究同里志的),更有“蘇州民間工藝家”第一人——同里剪紙藝人計建明。

這個過程讓老師明白了:資源存在于我們的周圍生活,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資源是幼兒感興趣的,在熟悉的場景中,讓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活動。我們要做課程資源開發的有心人,從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點進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關注幼兒、關注生活、關注傳承出發,匯集多方面教育資源。

二、有效篩選資源的價值,形成適宜孩子發展的資源模塊

民俗文化資源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可以被我們利用成為園本課程。因此,我們關注民俗文化中的美德、引導幼兒感受優美、注重培養幼兒能力、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支持幼兒間的合作。我們根據資源的類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需要甄別選擇,合理開發。選擇操作性強的民俗游戲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義的民間民謠、本地區特有的民間工藝、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傳統民俗節日和飲食文化等等。這些資源成了我園課程內容設計的有機選擇部分。我們篩選了同里古鎮民俗文化資源的四大方面:1.民風民俗:包括民間小吃、結婚走三橋、節日所特有的文化資源等。2.民間工藝:包括編織、剪紙、形式多樣的畫種……3.名人、名事4.同里民謠。建構了“民風與民俗”、“民間工藝”、“名人與民俗”、“民間童謠”等主題式課程。比如:在同里的婚慶習俗主題活動中,我們通過談話,和孩子一起了解同里婚俗的故事,結婚走三橋的風俗。衍生出同里的橋文化——認識橋、夸夸家鄉的橋、我設計的橋(畫、做、捏、折);了解同里婚俗物品——花轎(設計花轎、抬花轎)、請柬、喜糖(包喜糖、搶喜糖)、服飾(設計圖案花紋);了解同里婚俗的表演——舞龍舞獅、拋繡球、打連廂、挑花籃等。

三、增強資源創新的意識,營造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動環境

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資源是幼兒感興趣的,在熟悉的場景中,讓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活動。虞永平教授說過:幼兒園課程資源利用不是對生活的簡單復制……教師需要發現蘊含在這些同質異態的資源中的永恒價值,從而幫助幼兒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生成更加上位、升華的心理品質。因此,我們關注課程資源與幼兒學習方式的有效交互,從幼兒的視角出發,創設情境、拓展途徑,采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引導幼兒主動學習。我們通過環境創設、日常生活、集體活動、區域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展開。幼兒園內營造民俗文化審美情感相適應的活動環境,在游戲化的環境中滲透民俗文化,讓幼兒身臨其境,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我們將民俗化主題活動更多地滲透到日常區域,開展主題背景下的探究性區域活動。區域活動在內容、形式上更加開放。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在豐富的區域角中,選擇材料進行操作和探究,獲得有益的知識和經驗。例如:實施飲食文化主題后——創設同里小吃一條街(制作、介紹、買賣、品嘗);節日文化主題后——創設水鄉小舞臺(既參與舞獅舞龍、打連廂、童謠等民俗節目的表演,還可以設計門票、規劃舞臺、設計海報);工藝文化主題活動后——生發出水鄉工藝坊(蛋殼活動區、瓶子活動區、葫蘆活動區、好玩的剪紙區和稻草DIY制作、青花瓷、窗格等)。在“水鄉小導游”的帶領下參觀了充分體現同里民俗文化特色的區域活動,或在“同里小吃街”品嘗古鎮糕點,或欣賞“水鄉工藝坊 ”中的創意作品,或流連于“水鄉大舞臺”,看小朋友們民俗表演,沉浸于民俗文化課程所營造的濃濃的民俗氛圍中。在那里孩子們可以盡情享受家鄉文化帶來的快樂。

篇8

關鍵詞:淺析;新時期;油畫創作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這為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壯大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尤其是黨的十,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將文化建設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這也為我國的油畫創作和發展開啟了嶄新的時代,我國油畫創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春天和全速發展的跨越期。在這樣的新時期和大背景下,我國的油畫創作必須要承擔起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又要不斷地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創作理念和方式,讓中國的油畫創作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1 必須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油畫在中國傳播和發展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油畫雖然發源于西方,但是,油畫傳入中國后就產生了本土的氣息。因此,中國的油畫事業要不斷發展壯大,與時俱進,就要不斷吸收借鑒優秀的民族文化,走繼承和發展民族藝術的發展道路。要不斷嘗試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表達方式相融合,促進油畫創作的民族化、本土化特點,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油畫作品的自身競爭力。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的油畫創作,更要在浩如煙海的知識寶庫中,不斷吸取養分,促進自身發展。油畫創作要盡量立足中國傳統文化中,在繼承傳統中吸取營養,注入活力,將神秘的東方文化和華夏精神內涵,融入到嶄新的西方藝術表現形式之中,用油畫的藝術語言表達東方的神韻,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富有中國獨有文化內涵的油畫作品。道教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老子的清靜無為和莊子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以及其中體現出來的崇高的生命意義與價值解脫境界,都為中國油畫藝術創作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依據。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宗教,繪畫等各種元素吸收進去,為我所用的話,將會促進中國的油畫藝術自身的大發展和大繁榮,將為中國油畫的創造提供重要的精神基礎和價值理念。所以說,油畫從走進中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生根發芽,與中國五千年文化息息相關,與華夏兒女的生產生活一脈相承,與中國文化血脈相通,也只有這樣,中國的油畫創作才能深入人民大眾,才能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才能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在新時期、新階段,油畫藝術創作必須要借助民族文化的發展平臺,不斷謳歌主旋律和快節奏的現實生活,才能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的茁壯成長,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2 必須吸收中國民俗文化思想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中國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扎根于民間的民俗文化,在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后,產生與廣大人民群眾悠久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這種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是民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民俗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完整而真實地再現特定民族的生活習慣、心理特征、行為方式、倫理理念等民族特點。中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這為中國的油畫創作創造了重要條件。

油畫從傳入中國的那一刻起,它的發展壯大就一直離不開中國文化,尤其是與民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中國民族中的飲食文化,禮儀文化,倫理文化、祭祀文化、節日文化等等,豐富的民族元素,為中國油畫創作提供了眾多的素材。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中的幸福、歡樂、美好、順利、健康、吉祥、財富、平安等等精神追求和現實愿望,也給了中國的油畫創作更多的靈感來源。要想將民俗文化完美地融入到油畫創作中,我覺得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對民俗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油畫藝術家要能夠主動參與到各種民俗活動中去,真實感受民俗文化氣氛特點,從中深刻領悟民俗文化的深層含義、精神意義、社會價值、人文關懷等因素,在這些民俗文化和活動過程中,發現創作的靈感和源頭,并用油畫創作真實而完美的展現出來。其次,要保持對異地風俗的高度的好奇心和探秘感。油畫作家不能緊緊局限于本地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還要隨時關注自己熟悉地區以外的地區,甚至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和民俗習慣,并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去發掘,去探索,去追尋,不斷地深入異地邊疆地區,進行采風活動,為油畫創作注入活力。再次,要積極培養對民族文化的喜好之情。創作靈感大多處于喜愛。中國豐富民間藝術和作品,豐富多彩,內涵深刻,影響深遠,貢獻巨大,而且與中國民族的發展成長息息相關,要開啟創新思維,用油畫作品展現美好的民族文化。要懷著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強烈熱愛之情,在探索的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克服前進路上的困難和挑戰,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的新問題,對中國油畫發展的民族化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3 豐富油畫創作的文化內涵

如果油畫的表現力比做一棵樹的話,那么豐富的內涵就好比是土壤中的養分,雖然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油畫作品的風格特點,感知油畫作品的內涵。美術本身是文化現象和文化事業的一種,它運用現代的視覺藝術來表達文化的吸引力。所以,美術要具有廣闊的時空內涵,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那么,油畫作為美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只有植根于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才能生根、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繁榮、興盛。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油畫創作也必須要有豐富的內涵和自己的獨有特色,這種特色往往來自于中國的民族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加大對本民族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拓展力度和方式運用和表達于油畫的創作之中,從而形成具有中國油畫創作的鮮明特點的本土化、民族化作品。

黨的十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格局,強調了文化興國戰略的主要意義和地位作用。油畫作為美術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發展載體,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必定要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油畫創作的根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中,中國的油畫創作只有頑強地根植于我國的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之中,才能不斷地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之處,不斷汲取中國民俗文化的養分,積極吸收借鑒現代藝術的成熟觀念與先進畫法,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只有通過這樣的頑強努力,中國油畫藝術才能真正滴的滿活力,充滿朝氣,充滿魅力,才能在世界油畫發展史上,書寫中國油畫發展的濃墨重彩的一筆,確定中國油畫在世界油畫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總之,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的油畫創作一定要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中,以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為根為魂,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價值和豐富內涵,不斷提高中國油畫的發展動力和獨特魅力,最終不斷提高中國油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為中國油畫的發展做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馬筱,顧靜潔.對新時期油畫創作的思考[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9).

[2]孟剛.淺談新時期油畫創作[J].大舞臺,2012(03).

篇9

關鍵詞:物聯網系統 非物質設計 交互性 文化現代性

檢 索:.cn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non-material design theory act on the Tianjin folk culture, digging out the culture of modernity, economic value into a series of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non-material design services to the global, proposed the idea of building Tianjin folk culture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latform. Find a new way for the heritage of Tianjin folk culture.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s, Non-material Design, Interactivity, Cultural Modernity

Internet :.cn

引言

早先在天津舉辦的“紀念媽祖旅游文化”研討會上,民俗學家烏丙安先生指出:21世紀將是全世界從經濟高溫的時代轉向文化高熱的嶄新時代,我們應盡快把握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并予以弘揚光大,以適應這個時代的潮流。[1]時至今日,烏丙安先生的推論已被天津乃至整個中國推動保護民俗文化的浪潮印證。對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學術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更關乎天津城市建設與發展及構建天津品牌文化與地域性特色能否順利進行等決策研究。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與發展趨勢

天津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民間信仰廣泛龐雜,特殊的自然經濟、人文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造就了天津特有的津味兒文化。其民俗文化產品講究“巧而得體,精而合宜”,強調物質因素與人文因素、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外觀形式與內涵意蘊、裝飾紋理與質地結構、人工意匠與天然情趣的結合[2],是對“以人為本”的中國式美學與哲學的詮釋。

如此豐富的民俗藝術寶庫,卻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迅速被國際主義“再造同化”。雖然政府制定很多保護性的舉措,但市場的缺失讓那些治標不治本的“藥方”回春乏力,民俗文化發展難掩頹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產品存亡皆由市場規律決定,任何政策措施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民俗文化資源運用不當的產品出路問題。民俗文化正由人們傳統價值觀的改變與民俗觀念的淡化逐步喪失其原有市場,為天津民俗文化謀求適應時代步伐的發展之路迫在眉睫。

二、基于物聯網系統的天津民俗文化資源整合

(一)運用物聯網系統實現天津民俗文化現代性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民俗文化的良性發展需要首先對“核心文化資源”有清晰地認識。林亭口高腿子高蹺、漢沽飛镲、掛甲寺慶音法鼓等榮列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藝術瑰寶既然是“優質的”又為何陷入“曲高和寡、少人問津”的尷尬呢?引用民俗學家烏丙安先生的話,人們需要被滿足“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現代化需求”。實現文化現代性是關鍵。文化現代性是傳承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存在價值認定的基本標準。人總會利用一切條件參與到各種文化圈層中,實現分享人類共同創造的文化財富的愿望。[3]現代人對文化傳統有區別性對待,提升某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性價值,使其中許多民俗不再是“古化石”或“歷史殘留物”是實現文化現代性的重要意義。實現文化現代性,不能一味的單向傳遞“文化需要被保護”,更需要現代化科技知識、理論創新,能動性的輔佐、推進文化的現代性進程。

物聯網技術主要解決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之間的互連。利用計算技術監測和控制物理設備行為的嵌入式網絡化物理系統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可以將完全分割的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結合,通過虛擬世界的信息交互,構成一個高效、智能化的物理世界。[4]物聯網的特性決定了以此為技術支持的天津民俗文化經過設計轉化而成的物品與非物質產品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將能夠實現與用戶人群的順利交互,最終完成對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物聯網系統為天津民俗文化信息傳遞提出新設想

物聯網系統不同于單純的互聯網,物聯網有虛擬網絡,同時也要有實體“物”作為信息載體。而完善的物聯網系統,是對非物質設計在內容上的擴充。對載體物的關注,將能為天津民俗文化元素表達提供更多可能。用可觸及的物承載一部分文化信息,這種可觸可感使用戶更愿意和更順利的去接受非物質形式的信息,進而主動接受物聯網系統提供的新型文化信息服務。如圖1天津理工大學學生設計的“銀魚”天津旅游信息導航儀,運用天津四珍之一的銀魚造型結合楊柳青年畫兩大民俗符號整合而成的旅游信息導航儀,作為物聯網的信息終端,承載部分民俗信息的載體使用戶能更加直觀的了解、認識天津民俗文化。

三、天津民俗文化的非物質設計理念

天津民俗文化很大一部分精髓是技藝者制作或表演的過程,這種文化的非物質特性決定其傳承與發展將遇到更多困難。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歌舞、戲曲,有許多原本只允許出現在特定的節日或場合,為了迎合市場需要,這些民俗文化最終淪為程式化的表演,被庸俗化和商品化,甚至出現將時間、空間跨度極大的民俗歌舞、戲曲、服飾等匯總于一個龐雜的“偽民俗村寨”,[5]傳承文化成為娛樂大眾的跳梁小丑??梢姡鄙賹ξ幕举|的深刻認識;專業系統的策劃與經營;宏觀、可持續的發展策略方針的制定,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其經濟價值合理性轉化將難以成功。

非物質設計是以信息設計為主,基于服務的設計。它跳出了傳統意義的對單一物的考慮,而是對由該物組成系統的全局性照應。非物質設計以其服務于全局的系統性理念特征,合理化運用于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能對天津民俗文化宏觀格局制定出清晰、長遠的發展戰略。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將天津民俗文化融合進這種新時代的產品中,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量將會呈放射狀傳遞給用戶,并且這種信息傳達更具有時代感、易于被用戶接受甚至主動引導用戶接受,對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將做到能動、主動。網絡信息平臺將為天津民俗文化更加合理、可持續的挖掘出經濟潛質,順應時代與全球化市場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持。信息化、交互性、對各方信息反饋與策略制定、修改的高效性,結合物聯網系統的非物質設計理念為天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經濟價值挖掘開啟了嶄新的大門。

四、天津民俗文化的非物質設計策略構想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系統化非物質設計策略

天津民俗文化的表達,一種方式來自“物”,非物質設計的前提仍要有“物”作為載體,承載非物要傳達的重要信息,如產品設計表達中應用文化元素,在產品的形態與意義中使人體會到文化的特色和魅力,達到傳遞文化信息的目的,如圖2天津理工大學學生設計的“連年有余”茶具產品,運用天津楊柳青年畫的造型理念,將傳統文化中的繪畫要素進行整合、創新,在能夠突顯楊柳青年畫的文化底蘊的同時達到傳遞文化信息的目的。茶具成為傳承天津民俗文化的物質載體;

另一種方式則可利用“非物質”的網絡、服務等一系列形式滿足人對文化的認知。利用具有“物質”載體的非物質設計方式實現文化傳承。既考慮到對載體物形態、功能的開發,也將由載體物承載的非物質要素的設計系統化,提出完整的設計開發策略方法。在此基礎上,發揮物聯網的特色,將各個“物”與“非物質介質”系統、層次的聯系、統一,實現設計單體的細致深入與設計系統整體的全面、多元化表達。

(二)天津民俗文化物聯網信息平臺

通過電腦、手機、公共設施的交互平臺、旅游紀念品結合數字化技術等一系列電子終端,運用網絡技術共同構建出天津民俗文化物聯網信息平臺,在結合非物質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將能夠實現完全不同于傳統民俗文化信息網頁的功能飛躍。

首先,電子信息載體物的形式設計的多樣性,使用戶在視覺與使用感受上更加直觀具體的加深對天津民俗文化的認識。提升載體物造型的美觀度、易用性、增加時代感,將能夠吸引潛在用戶,擴大民俗文化的影響力,拓展其經濟潛質,最終實現文化傳承。如前文提到的銀魚導航儀,作為終端在形態與使用方式上都使用戶感受到天津民間繪畫藝術的特色,直觀且深刻。

其次,物聯網系統將更好的實現民俗文化信息的分眾傳播,也就是民俗文化信息可以根據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點有選擇的進行傳遞。更好的實現用戶、企業、市場、民藝家之間的信息交流,突顯出物聯網系統的交互性、高效性特征。

第三,非物質設計理念的運用使網絡信息平臺所具有的功能更全面、具體、人性化。源于其服務于全局的系統性理念特征,以實現天津民俗文化資源傳播最大化為目的,非物質設計理念將會把網絡信息平臺如何實現易用性、交互性、高效性放至首位。細化到各個人機界面、功能分區、按鍵反饋、鏈接方式、用戶操作方式等細節的設計中。

由物聯網系統結合非物質設計理念,構成的天津民俗文化信息平臺如同敏感的神經系統,各個神經節點上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實體物”,非物質信息則通過各個神經節點不斷來回往復穿插,傳遞各種民俗文化信息。天津民俗文化物聯網信息平臺的建立將能使以前人們對某一民俗文化的單一理解升華為由某一文化點引申、拓展出放射狀的文化信息網,文化知識將能夠觸類旁通。文化傳遞的同時實現文化類產品的創新、創意產業鏈升級,最終實現文化類產品功能的超前性與能夠通過物聯網絡不斷升級的目標。

結語

篇10

地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漳州地域擁有豐厚的人文地域資源,把漳州地域文化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提升學生對地域文化的再認識以及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教師可嘗試將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民俗文化等融合到語文教學各個教學內容,為小學語文課程注入地域文化之水,使之更具有語文魅力。

[關鍵詞]

地域文化;課程資源;開發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輯收入了許多地域文化作品,如《趙州橋》《記金華的雙龍洞》《索溪峪的“野”》《各具特色的民居》《藏戲》等。品讀這些課文可以深深地感悟獨特的地方文化、異域民族風情。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到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在此,筆者以漳州地域文化為教學實例,將漳州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民俗文化等融入到語文不同教學內容之中,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親近自然景觀,在閱讀與寫作中進行文化洗禮

漳州擁有福建第一大平原,境內的九龍江是省第二大河,有天下第一奇石美譽的東山風動石,擁有多處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還有明代旅游家徐霞客漂游的九龍江北溪等眾多自然景觀。為此,在長達6年的地域文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完諸如《黃山奇石》《爬天都峰》《記金華的雙龍洞》等描繪自然山水的課文,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利用雙休日和家長們一起走進家鄉的青山綠水或名勝古跡,游覽“云巖洞”,觀賞“風動石”,感受亞熱帶地區的原始森林風光,尋訪土樓的云水謠古鎮等。教師建議有條件的孩子可以去領略平和的靈通巖(即靈通山)風光。學生將自己親手拍的照片精心制作成旅游圖片,配上抒發胸臆的寄語給同學或朋友分享。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出示新學的詞語或描繪山水的語句,讓學生巧妙地串聯起來進行表情達意。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實際出發著手訓練。比如,靈通巖景色可以用“游覽、屏障、攀登、波瀾壯闊、連綿不斷、危峰兀立”等詞語描繪,根據學生游覽景點多少都能說上幾句話。利用家鄉自然景觀對語文閱讀、寫作教學資源開發,使學生對家鄉的秀美景觀產生由衷的贊美,這種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是普通課堂教學所難以企及的。

二、挖掘人文資源,在綜合實踐中感悟人文情懷

豐富的人文資源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取之不盡的寶藏。漳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又將成為新興發展的熱土。教師需要讓漳州地域文化資源成為學生在學習課文教材所獲得的知識運用的“基地”,不僅是對課文知識進一步地理解和鞏固,也要加深對家鄉文化的了解。同樣,對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和家長、同學一道深入人文漳州。

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漳州歷史文化遺跡,開展“漳州文化歷史展覽”“漳州騰飛史”等融合歷史人文的主題實踐活動。教師可輔助學生制定課外活動實踐計劃,幫忙聯系地區歷史文化博物館,讓學生分組合作,帶上相機、筆記本等工具,對歷史文化古跡進行實地走訪調查。例如,在云洞巖,摘抄或者拍攝人文題刻;在東山銅陵關帝廟,向當地歷史文化博物館了解當地建筑藝術、石刻石雕、貝雕等,記錄建筑藝術、雕刻的歷史發展史;拜訪薌城區千年古剎南山寺,感受佛學宗教文化道義;走訪漳州沿?;蛏絽^現存的圓形土樓,了解客家先民的古老的建筑藝術與客家中原文化智慧等。在條件許可下,教師甚至可以組織學生“探尋中國女排世界冠軍”的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師生一同走進被女排姑娘們稱為“自己的娘家”――中國女排漳州體育基地,在那里駐足留步,了解中國女排姑娘們及其工作人員在艱苦條件下孕育出榮獲世界“五連冠”的輝煌歷史。在師生探尋走訪之后,教師輔助學生完成“探尋中國女排世界冠軍”調查報告,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女排精神”小報設計,個人需獨立完成“感悟女排拼搏”寫作練筆。教師對學生的參與態度、走訪的積極性、調查結果等進行合理評價,對表現優秀的學生要公開表揚,并可以把優秀的小報設計、寫作小練筆推薦到本地報刊發表。

三、感悟民俗文化,在閱讀拓展中傳承家鄉文明

地域文化因其豐厚的人文性越來越深受學生的喜愛,用以激發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載體。為此,教師可以將漳州地域民俗文化資源引入教學視野,開設“探尋漳州民俗文化”的課外興趣小組。

例如,六年級下冊民族民俗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進漳州的“薌劇”與“潮劇”,還可以介紹漳州的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習俗,如猜燈謎、閩南博餅、詠月思鄉詩詞文化等,從不同層面引領學生體悟漳州民俗的文化底蘊。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除了介紹漳州地域性的節日習俗以豐富其閱讀經驗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地域文化閱讀教學方面的遷移訓練,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教師可以從一些地方志里查找漳州地域民俗文章讓學生閱讀,諸如漳州布袋戲、水仙花及其雕刻的文字介紹,長泰明姜制作程序的介紹等;可以從漳州地區的報刊雜志挑選介紹地方民風民俗、地理環境的文章作為閱讀材料,如《漳州皮影戲》《余音》《舊漳州的民俗文化》《海洋“神樹”》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文字材料,既能吸引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又能達到對說明文知識點的訓練,同時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量。

此外,為了更加豐富學生對漳州民俗文化的了解,師生一起在課余時間完成調查走訪“漳州民俗文化”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自行分組,采用參觀、調查、訪問、制作等各種方式去調查,了解家鄉獨特的節俗、禮俗。為了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漳州“六大名果”、“漳州三寶”、漳州土樓群、漳浦的趙家堡、東山島、天柱山等漳州特產及名勝古跡、風俗民情,使學生從最熟悉的地域文化環境中獲得具體感受。在平時的教學檢測中,可以從漳州民俗文化角度命題,通過練習、試題來檢測學生對地域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

對于民俗文化知多少的語文課外延伸活動,學??筛鶕嶋H情況開設興趣小組,以多樣化的方式開展活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源于身邊的民俗,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由衷喜愛之情。這樣既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漳州地域文化的興趣,使民間傳統文化得以弘揚和繼承,又促進了學生社會體驗和自主活動能力的l展。

總之,地域文化資源融入語文課程學習的各個領域需要教師們長期不懈地探索,對其開發之路也是任重而道遠。教師只有將語文課程各項教學活動置于地域文化這豐沃的土壤中,自覺地保護與傳承,不斷進行挖掘、利用與整合,才能使語文課程資源開發道路越來越寬敞。

[參 考 文 獻]

[1]羅克宏.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新課程(中學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