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8:08: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視頻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繼承傳統——客串童話
將童話故事(如“畫中人”)客串于拼音教學,能使枯躁的拼音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如P36那幅圖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
1.在一張神奇美麗的畫中,有許多可愛的音節娃娃,它們一個一個地走下來,幫助我們學習拼音來了。你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生一一讀),師粘貼在黑板上。2.現在它們該回家了。可是,它們來得太急,忘記了回家的路,你們能幫助它們找找家嗎?你是怎樣幫助它找到的家?(訓練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3.畫中音節娃娃回到家后,這幅畫就掛起來了,畫上變得熱鬧起來。你能想象出五個音節娃娃在一起發生了什么故事嗎?(生展開想象編故事,學得興趣盎然。)
二、移花接木——插入新聞
10月8日,是中國隊阿曼隊進行足球出線比賽,也是全國球迷矚目的一場球賽,中國隊以1:0提前兩局獲得出線資格。第二天上午學拼音部分P36~-二、三兩題。在復習聲母/頃序的基礎上,我將這則新聞巧妙地插入這兩道題中,豐富了學生接收的信息量。我是這樣穿插的:1.聲母媽媽都是球迷,字母王國的國王為她們買了23張球票讓它們有順序坐在體育館的座位上。先幫國王點點名,看看是哪些聲母媽媽遲到了?(生口頭填空)國王請你們再幫一下忙,給這些遲到了的聲母媽媽照張相片,曝一下光,你會嗎?(生填進所缺聲母)2.師:中國隊終于以1:0大獲全勝,提前兩局出線。到2002年,我們男足終于可以沖出亞洲,參加夢寐以求了四十多年的世界杯足球賽,23位聲母,既興奮又激動,她們快速沖到綠茵場上,站成這樣的隊形,以特有方式慶祝。(生問:為什么這么亂?)我說:亂嗎?按它們排列的順序描出這根帶子,你就可以發現他們慶祝男足出線的特有方式。(生快速連線)一學生叫起來:啊,她們站成了一頭大象的形狀。大象正搖旗高喊:中國出線了!
故事編到這兒就結束了,可學生的情緒還沉浸在與聲母媽媽一樣的激動興奮中。他們激動地回顧了昨晚觀足球賽時家人的表現和自己的感受,非常自然地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的教育。
三、有機連綴——創作故事
篇2
廖振林在課堂上通過提問和啟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課間時與學生交流,課后給學生30分鐘答疑解惑[1]。吳亞歐嘗試了教學互動的模式,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推選兩位同學上講臺講授課程內容[2]。姜鳳良運用知識框架結構教學法、圖示法、多媒體演示法等方法加深學生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3]。彭池方對食品免疫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挑選和重組,采用比喻法、聯想法、對比法、回顧經典實驗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4]。匡華等運用“三環教學法”[5],從生活實例出發,在課堂上提供豐富的食品相關的免疫學案例,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和體驗生活,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免疫學概念的感性認識,以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6]。姜春鵬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使授課內容貼近專業方向,增加了趣味性教學內容,注重各知識點的聯系,將實驗、實習和科研帶入教學[7]。教師們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但是,我們認為以上教學方法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商榷:(1)雖然提問和啟發教學方法強調對學生思維的啟發,但限于課堂上知識資源和時間有限,加上學生自身免疫學知識匱乏,學生很難對提出的問題和啟發有深刻的回答。(2)教學互動模式能使學生在上課前積極準備備課筆記,提前備好板書或多媒體課件,可成為學生掌握課堂知識以及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但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學生在講課時,其他組學生由于缺乏課前學習,難于引起思維上的共鳴,該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有限。(3)雖然教師們注意到在授課過程中應多關注教學中的問題與生活中平常事之間的聯系,但沒有推動學生去思考這些問題和聯系,是老師將這種有機聯系帶入課堂,因此對提高食品免疫學的教學質量有限。(4)“三環教學法”是從教師出發,以講清概念為目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限。以上方法針對免疫學中概念眾多,聯系復雜、內容晦澀難懂等問題,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想方設法使教學內容簡明化,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但是這些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在調動學生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查找、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發現、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3探究式教學模式構建的關鍵
目前在食品免疫學課程方面還沒有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報道,因此在食品免疫學課程中有必要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我們認為,探究式教學研究應包括三個方面:(1)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構建包括問題設計、小組討論、課堂討論、總結歸納四個步驟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其中問題設計為重點。(2)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正確地運用探究方法、收集信息資料、設計探究方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總結探究結果等能力,培養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3)探究式教學模式有效性的評價。以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性和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的定性評價為主,以對學生的學習結果、認知水平的定量評價為輔。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性從學生面對問題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品質等方面進行評價。為促進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以及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連續的反饋,以便做出適當的學習活動計劃和教學計劃的調整和修改,需要對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問題情境設計是探究式學習方法成功的關鍵。選題或學習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難度、探究的問題具有新穎性是保障探究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如果探究性選題很膚淺,缺乏新意,則探究式教學就只剩下形式,學生也會失去主動學習的興趣。這要求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創設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而又有一定難度和新意的選題,使選題發生的情景和現實問題類似,學生在近似真實的情境下進行學習,才能激發出聯想思維和學習興趣,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新知識,從而構建起新的知識體系。
4小結
篇3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行為;學習方式
教學行為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意圖所采取的一系列問題解決辦法,是在教師自我監控下的一種有選擇的技術,是教師素質的外化形式。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為了解貧困山區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哪些變化、還存在什么問題,研究基于對“貧困山區義務教育新課程實施問題研究”的調查,以山西省忻州市貧困縣的中小學為調查范圍,從教師、學生、校長三方面調查了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以期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改進策略。
一、調查結果
從調查的數據,我們既可以發現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也可以了解其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方面
1、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
有82.29%的教師能根據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經常拓展,有自己的補充,重點、難點突出。這充分說明新教材確實體現了生成的特征,突出了新教材所強調的教學過程中的創造與補充。但有17.71%的教師“照本宣科”,不對教材作深入鉆研與分析,滿足于條條框框的知識講授,資料貧乏,講課思路較狹窄。
2、在教師關注點上
一是從關注學生考試結果向關注學生的發展,表現為有82.1%的學生覺得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把目光集中在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二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問題。61.3%的學生認為教師不僅關心學生回答是否正確,而且對思考過程、回答結果有無創造性更為關注;有30%的學生認為教師關注知識的掌握,有39.1%的學生認為教師更關注教師能力的發展。這說明還有三分一的教師的教育觀念沒能扭轉過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夠。
3、對學生的課外輔導及時間上
布置課外作業和輔導,是課堂教學的繼續與補充,有助于鞏固課堂和檢驗書本知識,有利于因材施教。調查顯示:有2.08%的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從來不輔導學生;一周輔導學生1-2小時的占教師總數的36.46%;有84.38%的教師感到新課改加重了他們的工作負擔。如表1。
中小學教師輔導時間的縮短,與教師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不符;工作量加大,使教師對新課程研究很少,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程序,對三維目標難以顧及,忙于應付,疲于備課。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方面
新課程觀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生命。課改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身心、個性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新課改實施后,學生學習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結果如表2。
調查表明,近一半學生認為作業量不多,用較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為了提高聽課的針對性,70%多的學生能提前預習;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思維,踴躍發言,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性,學習方式正在發生著可喜的變化。但約有50%的學生認為作業量較多或非常多,這說明部分教師還沒有改變教學方法,仍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教學效果。有10%的學生不能提前預習功課,學習盲目、被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被激發起來。
(三)教師自我反思方面
自我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是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有效途徑。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調查顯示,有28.13%的教師認為教學反思很重要,每節課后都寫授課體會與感受;有38.54%的教師認為比較重要,一般情況下都要寫;有30.21%的教師認為沒有時間,只能偶爾進行;另有3.125%的教師認為對自己沒有幫助,從沒有反思過,且此部分調查對象集中在農村初中。這說明還有三分之一的教師對教學反思的作用認識不足,所以不能自覺地進行,甚至從不反思,這勢必影響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影響教學效果。(四)合作學習方面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很多教師把能否進行自主、合作或探究學習作為新課程行為的標志。于是,課堂上采用分組、討論的教師達61.2%,“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喜歡說哪個就說哪個”等形式充斥著整個課堂,異常“活躍”。尊重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其自主性,積極思維,踴躍發言,及時肯定學生的長處都是可取的。但部分教師過于追求“時髦”的外在形式,學生能懂的要學生分組討論,能獨立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合作,能自主時不讓學生獨立;學生有探究欲望時,為趕時間,71.2%的教學內容由教師直接講述,告知結論。這致使學生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性,體驗不到分工協作的快樂。
二、原因分析
造成教師教學行為問題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受傳統觀念影響,新課程理念模糊
課程理念是進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表達越明確,把握越準確,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越強。從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觀念已深深扎根于部分教師(占1/3)的頭腦中,這自然會干擾、阻礙他們對新課程理念的吸收。在他們的認識中,教學的目的就是提高成績。因此,不顧學生的實際與感受,將學生作為接納知識的容器,隨心所欲;一味地向專家學習、向權威學習,視專家、權威為標準、真理。另外,還有15.63%的一線教師認為新課程理念過于理想化,不分學科的三維目標過于泛化,這必然影響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把握。
(二)教師培訓力度不夠,流于表面形式
教師素質直接影響教育改革的成敗。我國的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全新的對課程理念、課程管理體制以及課程實施的深刻變革,更加需要全面、深刻的教師培訓來保證。但是,目前教師的培訓針對性不強,一般限于專家的集中講授,表現出表面化、形式化的傾向,與教師的實際要求不吻合。例如:當前主要是分層次地對教師進行培訓,地市級或省級教師由省級教育學院培訓,縣級教師由地市級教育部門培訓,農村教師由縣教育局來培訓,且近90%是采用專家講授、集中培訓的方式;優秀教師、教學能手的講授僅占10%左右,且對教師如何向他人學習、向書本學習、向網絡學習缺乏引導與監督,從而使教師的知識源頭缺乏活水,知識陳舊或行為茫然。
(三)教師壓力過大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強調學生主體作用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但這類學習方式一般適用于小班教學,在大班或復式班運用,教師需要更認真地設計,在備課與方法上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忻州市有國家級貧困縣11個,占全國貧困縣(35個)的31.43%;目前小學中有復式班的學校占總數的61.1%,復式班占總班數的20.64%,復式班學生占小學生總數的31.2%。再加上對學生能力、主體性的培養,教師難以適應。此外,經濟的貧困導致大多數教師工資待遇低,生活負擔重,經濟壓力大,這一切都極大地影響了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四)教師職業倦怠感較強。
教師職業倦怠是指長期工作在高度壓力下的教師,在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表現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狀態。長期的壓力和倦怠不僅造成教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同時也影響著教學水平。這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情緒衰竭,即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消失,每天機械奔波于家庭與教室之間;第二,非人性化,即教師個體以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服務對象;第三,個人成就感低,表現為教師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評價降低。高年齡、高教齡的教師職業倦怠明顯高于年輕教師,小學教師明顯高于中學教師。如此消極的心理狀態顯然難以有合理的教學行為,難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
(五)評價體系滯后
評價體系,尤其是考試制度的改革,是落實課程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社會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評價學校、學校如何評價教師、教師如何評價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師教學行為。在升學率至上的今天,“學校轟轟烈烈地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地抓應試教育”。而作為學生監護人的家長一方面希望孩子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卻又擔心孩子考試成績,兩相權衡下還是多以升學為主要追求。個別學校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受到家長的強烈抵制;每年一度的評優、評模、晉升職稱等常規工作,仍以升學率為主要標準……如此評價標準下的教學方式自然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悖,評價制度的滯后與不完善已成為制約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瓶頸。
三、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對策
(一)通過多種途徑,積極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首先在于其能夠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在這方面,除了教師自學新課標外,學校還要通過培訓、觀摩錄像等多種途徑,使教師深刻領會新課標蘊含的時代內涵和本質要求,從內心深處樹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嚴格遵循教育規律,切實轉變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態度,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展觀、知識觀和課程觀,激發教師對教育改革的內在動機與熱情。
(二)強化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由人類的主體性構筑而成,需要教師對教學行為不斷進行批判性反思。教師的反思意識是教師真正改變教學行為的前提,對于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反思內容包括教學觀念、教學實踐、能力結構、處理學生問題的方法、教學結果等,它是基于提高自我教學能力的強烈愿望,以教師的教學需要和個性特征為前提,“它指明了處于教學實踐中的人,應該審視教學過程,反思自身行為的合理性程度。”有反思意識,才能以教學主體的身份投入教學之中,對教學表現出審慎的態度,不斷地促使自己朝既定的方向努力。而缺乏反思意識的教師,改進教學行為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三)加強教師培訓力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目的性
第一,我們應該對培訓的形式及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要動員全體教師參與,使培訓的內容更加貼近教師實際,與其日常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反思;將培訓內容深入到微觀層次,少一些集中講授,多一些現場觀摩;少一些理論知識的傳授,多一些有指導性的討論與研究,將科學規范的案例示范于課堂,使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有所體現;將新教材的分析與課題設計聯系起來,將教學理念與教學活動結合起來,以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第二,加強不同層次的教師培訓,將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著重對教師進行課程基本理論、課改目標及理論、教學原則與教材、具體的教學策略、學科教學案例等方面的培訓,從多方面健全培訓制度。
(四)降低教師壓力,消除其職業倦怠,使教師保持健康的心態
教師壓力的降低、職業倦怠感的消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第一,校長、家長、學生與社會對教師應抱有合理的期望,從加大教育投資和加大宣傳人手,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減少教師的工作壓力。第二,引導教師正確認識教師職業的特征,樹立恰當的期望,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對教育工作的性質有正確的認識。第三,豐富學校的文化生活,為教師創造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與氛圍。如,校領導實行開放民主的管理制度、建立賞罰分明的激勵機制等,這是教師保持健康心態和積極個性的重要舉措。第四,教師要了解自己,悅納自己。教師只有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才能為自己確立適當的奮斗目標,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對的種種壓力,增強處理問題的信心。作為教師個體,當發現自己有職業倦怠的征兆時,應勇于面對現實、正確認識職業倦怠的癥狀,查處自己的壓力來源,主動尋求幫助,設法加以化解。
篇4
案例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豐富課堂內涵,激發教、學雙方的活力和效率。案例教學法的基本步驟是:(1)教師提出典型案例,學員查閱相關資料和刊物,搜集信息,積極思索,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2)分配學習討論小組、討論地點等。(3)集中討論,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發表本小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發言之后小組內成員要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訊問并做出解釋。重點討論意見比較集中的問題及處理方式,提出合理解決方案。(4)小組總結,總結規律和經驗,也可以是獲取這種知識和經驗的方式。
首先,案例的內容應具有目的性、真實性、典型性,具有可討論性、啟發性。所選案例不但要符合教學目標,而且還應是教師自己能把握、學生易于認同和接受的,最好來源于新疆少數民族生活實際,案例涉及內容相對集中,一般沒有唯一或固定的答案,可以引起爭論,激發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如在學習營養與人體健康關系時,可舉新疆抓飯的例子,通過分析抓飯的組成與營養來指出新疆少數民族飲食與血脂的關系,進而分析少數民族群眾長壽等關系。教學開始前1~2周,把案例布置給學生,并提供相應一些參考書目、文獻等,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完成對與案例相關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夠對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其次,分配學習小組,根據學生對案例的興趣大小、漢語熟練程度、查閱文獻的能力等分組,如在學習能量或膳食寶塔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將新疆馕作為主食案例,分析目前新疆馕產品品種、生產方式和營養關系等,將學生3~6人分成小組,組內分工明確,分配討論地點,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案例基本素材,梳理案件背景信息,通過獨立思考,組內討論交流,就案例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小結,通過興趣案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
再次,集中討論,交流案例,如在學習各類食物營養價值時,可以將新疆各民族特色飲食作為教學案例,全班各個民族小組代表發言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方案,其他人員可對其觀點提出質疑并得到合理解釋。集中討論是學生參與表達、質疑,澄清理解誤區,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機會。在集中討論時,每個小組都要做到有備而來,既要善于傾聽,又要勇于質疑。教師應注重創造良好的交流氣氛及環境,并以參與者的身份發言,勿以權威自居。
最后,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教師對各小組的解決方案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和總結,并及時糾正學生在該問題上的知識誤區,補充知識盲點,尤其是指出新疆民族特色飲食的科學性與不足之外,幫助學生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將整個知識體系簡明扼要地概述清楚,鼓勵和贊揚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新見解、新觀點,激發學生繼續對該案例探索的熱情。
篇5
教學模式是教學過程理論的一個新課題,也是當前教學改革中值得重視的問題。學習和研究教學模式對提 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認識和探討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 用及其表現形態,有利于我們從動態上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規律,此外,教學模式既是教學過程理論體系的 具體化,又是教學實際經驗的系統總結。它具體、簡明、易于操作,便于人們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學質 量。
12年來,我和杭州市廣大思想品德課教師一直在探尋具有本學科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經過不斷實踐, 探索建構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的講解接受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思想品德新授課中各種課型。這一模式的基本教學 程序是:
尋入--明理--擴展--尋行--總結。結構序列如下:
(附圖 {圖})
這種模式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感等手段傳遞思想品德 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 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
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教《敬禮!親愛的老師》一課時,提出了 “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的觀 點之后,教師可推心置腹地向學生談談自己在教師的關懷下成長的故事,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然后讓 學生談他心目中的老師,使師生間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提高教 學實效。
二、掌握學習模式
該模式以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關于“為掌握而學習”、“為發展而學習”的理論為基礎,強調以目標為導 向,導教導學。它的操作程序是:
前提診斷--展示目標--實施目標--矯正--反饋檢測目標--達成目標。結構序列如下:
(附圖 {圖})
我室組織編制了各冊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系列,使教師在教學中能較準確、恰當地掌握了教學目標,克服 了教學的隨意性,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學習過程更加清晰有序,明確有度,具體可測。掌握學習模式,目前正 在推廣之中。由于它強調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了矯正反饋機制,使學生的認知目標達成 率有了很大提高。
三、“問題--討論”模式
這是從前蘇聯教育家馬赫穆托夫提出的“問題性教學”亦被稱為“問題--發展性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遷 移過來的。這種模式把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放在教學的核心地位。基本程序是:
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歸納評價--解決問題。這和模式的結構序列如下:
(附圖 {圖})
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了學生 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在接受 調查的1508名學生中,有1493名表示喜歡老師這樣上課。
四、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從美國社會學家范尼·謝夫特和喬治·謝夫特的《關于社會價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繹過來 的。它是以社會經驗為基礎的一種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
設置情境--扮演角色--討論評價--總結經驗。結構序列如下:
篇6
《品德與社會》歷史教學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有機會去體味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以詩詞歌賦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就是一個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絕佳機會。詩詞歌賦,采用古體語言,將現實與意境相融合,創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適合熏陶學生人文的情懷和素養。在詩詞歌賦的選擇上,應注意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擇取通俗易懂的詩詞歌賦導入課程教學。例如,在導入《不能忘記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以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為這一課的開始,“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讓學生在熟悉的韻律中,再次認真體會歌曲的情感,體味舊中國那段厚重而滄桑的歷史給當時人民帶來的迫切情感,為之后的屈辱歷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調,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操。
二、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
社會是在歷史的基礎發展而來,任何一個事物產生、發展、消亡,都有其必經的歷史階段,歷史反映是以前社會的狀況,與前人生活息息相關,而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是由前人歷史發展而來,具有歷史的必然聯系,這也是《品德與社會》課堂為什么要加入歷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從現今學生熟悉的事物講起,再回溯到古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變遷,感悟歷史的強大和社會進步的飛速,在贊嘆歷史中學習知識。例如,在導入《從古到今話交通》(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其實,我們現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現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趙州橋,歷經百年的江南水鄉木橋,到現代感十足的上海鋼鐵大橋———南浦大橋等,都仍然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將古今大橋的對比作為本課的開端,再合適不過,不僅貼近學生生活,激情引趣,還有利于減少歷史的距離感和抽象感,這樣的教學導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會與品德》課堂。
三、以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激發探索歷史熱情
圖文并茂是新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也應該順應這個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充分挖掘教材圖畫元素,使豐富的教材資源得到充分運用,況且圖畫是學生喜愛的教材形式,教學增加插畫的應用,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減少課堂學習的枯燥性,同時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熱情。例如,在導入《吃穿住話古今》(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將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讓學生依據教材中一幅描繪遠古人類生活場景,進行古代人類生活的描述,包括遠古人類吃什么,通過什么方式獲得這些食物?遠古人類的穿著具有什么特點,他們為什么會這么穿?遠古人類都住哪,插圖中其實包含他們的住所,能找出來么?由一幅遠古人類生活圖景的插畫,促使學生圍繞本課主題“吃穿住”,想象并推導出遠古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之后課程教學的開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體資料學習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直觀展望歷史
篇7
1.1筑牢知識基礎
在頻譜管理技術中,“急需型”和“前瞻型”這兩類知識并列存在,打好這兩類知識基礎尤為重要。“急需型”知識指的是從事頻管工作必須具備的專業基礎知識,例如:系統間電磁兼容、頻率管理、頻譜監測等;“前瞻型”知識指的是目前頻管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未來有望獲得持續發展甚至演進至實用階段,例如:動態頻譜管理、輻射源個體識別等。對這兩類知識基礎的構筑除需要課堂理論教學的講授外,還需在實驗教學的層面進行加固和拓展,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更加優化的知識結構,更加勝任未來的頻管工作。
1.2錘煉專業技能
未來的頻譜管理體系將具備感知、統籌、管控、服務等多種能力。其中,感知能力表現為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主動感知、多維頻譜信息的按需收集與實時上傳;統籌能力表現為頻譜資源的宏觀協調、頻譜知識的完整發現,頻譜態勢的直觀呈現和頻譜決策的快速生成;管控能力體現在頻譜管控既擁有高度自主性,同時又具備用頻規則、人工干預等多種約束下的可控性;服務能力則體現了未來頻譜管理體系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目標。毫無疑問的是,對于頻管人才專業技能的錘煉應植根于確保以上能力的實現。
1.3實現教研互促
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機制。一方面,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必須以科研作為催化劑和驅動力,教師隊伍可以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磨練,科研成果可以直接應用于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更新;另一方面,教學成果又可服務于科研,為科研工作提供基礎支撐、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2實現方法
2.1通過仿真平臺來覆蓋重點
通過對實驗教學的目標、設備需求、成本和擬達到的效果等客觀因素進行綜合考慮,我們認為構建仿真平臺并充分發揮其優勢是開展實驗教學的良好途徑。例如,以任意波發生器和實時頻譜分析儀為核心,可構建電磁頻譜監測與特征識別仿真實驗平臺。利用該平臺,可覆蓋信號設計、復雜電磁環境模擬、頻譜監測、信號特征分析與識別、干擾源查找等多項重點教學內容,為學生掌握多種專業技能提供了操作方便而直觀有效的實驗工具。
2.2通過案例體驗來突破難點
通過選定頻管工作中真實存在的案例,讓學生借助于實驗系統來對案例進行分析,在這種切身的體驗當中來尋求問題的求解。該方法非常適合于教學難點的突破。例如,臺站間用頻兼容分析方法容易讓人產生計算復雜、不易下手的感覺,如不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則容易使人望而卻步。在案例式的實驗教學中,學生可借助仿真軟件親自編程,循序漸進地將發射端、傳播路徑和接收端的全部計算公式逐一實現,在突破了該難點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自信心、體驗到快樂。
2.3通過全面互動來提升效果
為提升和固化教學效果,應采用多種形式的全面互動。一方面,應配備電子教室互動式軟件,讓學生計算機的屏幕可顯示在教師計算機和投影儀大屏幕上,有利于教師的實時指導、師生間的互動以及學生間的互動;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校園網資源,由教師通過網絡共享學習資料、學生通過網絡獲取資源和指導,建立一種不受空間和時間約束的互動關系。
3實驗平臺構建方案舉例
該實驗平臺主要包括復雜電磁環境模擬系統、電磁頻譜實時監測系統、輻射源特征提取與識別系統。
3.1復雜電磁環境模擬系統
構建復雜電磁環境模擬系統。由多臺實驗計算機通過局域網與任意信號發生器相連接。通過Matlab、RFExpress等軟件完成信號設計,并將設計文件從實驗計算機經由局域網下載至任意信號發生器,模擬出逼真的復雜電磁環境。該系統是整個實驗平臺的前級系統,同時也為后級系統提供模擬復雜信號源。
3.2電磁頻譜實時監測系統
構建電磁頻譜實時監測系統。由固定監測站和單兵機動監測站相互配合,對實際環境進行監測,或者接收模擬產生的逼真復雜電磁環境信號。固定監測站實現高速高分辨率頻譜掃描、高靈敏度接收、能量檢測、干擾告警、頻譜動態回放等功能;單兵機動監測站可通過GPS電子地圖來輔助定位干擾源。其中,固定監測站以高性能實時頻譜分析儀為核心構建,單兵機動監測站基于便攜式無線信號偵測儀構建。該系統可為戰場無線電通信等電子信息裝備的順利部署和運用提供頻譜信息支持,為干擾源的查找提供參考手段。
3.3輻射源特征提取與識別系統
構建輻射源特征提取與識別系統,對真實輻射源或實驗計算機設計產生的模擬輻射源進行特征提取與識別。其中涵蓋頻率、功率、帶寬、眼圖、星座圖、調制方式等特征,并進一步評估頻率占用度等指標。具備時間和頻率快照以及數據記錄等功能,便于進行二次開發和功能擴展。該系統以高性能實時頻譜分析儀為核心構建。可為全面掌握電磁空間輻射源屬性、有效實現電磁頻譜管控提供數據服務和技術支撐。
4結束語
篇8
(一)、預設課堂教學細節,保證課堂教學暢通無阻
1、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
活動的設計與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幫助學《園丁贊歌》一課后,我讓學生小組分頭行動,談一談生活中遇到過哪些老師老師所具有的優秀思想品質的事例?學生通過想象回顧消化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如:在課堂教學《園丁贊歌》,這一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不容易接受,我的內容是不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的,若引導學生回憶一下身邊的最喜歡的園丁就會迎刃而解,并且,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明白心目中的好園丁形象,老師可以事先準備一組古代的思想家——孔子的為人師道和教人不倦的態度,組織學生對孔子的了解進行訴說以及起學生的評價,然后再大家談:請說出在我們身邊,像孔子這樣的園丁有哪些?所具備的思想特征是什么等。這種通過引導和提問的課堂教學方法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也是極其重要的。
2、探究問題的預設
師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問題探究。教師設計的探究問題必須直接指向具體課堂教學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說,使課堂教學的程序不偏離課堂教學目標。
如:我在課堂教學《遇到危險我不慌》一課時,我首先鼓勵學生根據預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又提出:人們能預報天氣,為什么還不能完全避免洪災、旱災、火災?我們怎樣才能避免洪災、旱災、洪災,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做到不慌不忙,在困境里面生存呢?這些問題切合實際,同學們的探究熱情一下子被激發,爭先恐后,各抒己見。面對學生深刻的質疑,為了不扼殺學生的創造性和探索精神,我并沒有告訴他們一個現成答案,為了能使他們心服口服,我給學生提供關于洪災、旱災以及火災等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感性材料,讓學生進行實例分析,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在討論中要求每位同學“多感官”參與,做到“五動”,即動眼(認真閱讀教材、研讀材料),動腦(分析教材、材料,獨立思考),動口(發表意見、闡述觀點),動耳(傾聽別人意見,啟迪心智),動手(歸納、記錄討論結果)。討論結束,小組派代表各抒己見,全班集思廣益,最后教師進行歸納點評,綜合分析。小組討論,積極發言的過程中,使一部分學生克服了膽小怕事、不敢發言的缺點,使學生學會說理,能言善辯。通過討論,學生澄清了認識,認為洪災、旱災、火災等不可避免與人類有關,人類遭遇的洪災、旱災、火災這一挫折,除了有自然因素外,還與人為因素有關,但是在遇到這些災難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學會在逆境中逃生,不慌不忙,不要因為我們的慌亂而讓最后尋求生存的機會也丟失了,我們人類就應注意增強環保意識,以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家園,并且注意火災的發生,當遇到危險時要記得用濕毛巾捂住鼻子,趴在地上前進,并且及時撥打火警電話“119”,從而加強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也讓學生增長了見識,課后,為更好地落實目標,我又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關于面對災難時的不同的求生手段,既辨明了道德是非,又增強了集體觀念和求生意識。
3、課外作業的布置
我們的思品課并非讓學生循著道德規范走入“死胡同”,應考慮其實踐性,可行性。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中所談及的思想價值要求及規范標準內涵外,更重要的還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增長智慧、陶冶情操、樹立理想、養成習慣。
如:在課堂教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理解運用題: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課后每個人將收集和了解的,由于環境污染而產生的危害和影響有什么?舉例說說人們現在應該怎樣保護地球環境?將收集的資料進行記錄,每周班內交流一次。這課外作業的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真正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愛護環境、節約資源。
(二)、捕捉課堂教學信息,綻放創造生成火花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教學資源是實現動態生成的邏輯起點。教師創造性的運用社會熱點、焦點等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課堂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樂學的情境。為課堂搭建生成的舞臺,這樣的預設能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還能使學生養成關心時事的良好習慣,便于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順利完成三維目標。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時事政治演講,新聞會,知識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關心時事的良好習慣。另外,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有話可說,也可以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開討論會,尤其要重視聯系社會的熱點問題,因為熱點問題為社會所關注、也為學生所關注,如:《明年會更好》里面,就應該針對在以前的時間鎖發生的大事影響人們的生活,但是人們都將順利的戰勝了這些困難,從2008年最初的汶川地震后的上下一心,2008年百年奧運夢的實現,2009年的舟曲泥石流,分子的狼子野心,2011年的六十年國慶的輝煌歷程等種種內容。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這些熱點問題,能極大地引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為祖國明天的強大而奮斗的決心,告訴他們應該相信明年會更好,我們也一定會戰勝各種困難和問題,在課堂上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才是現代的課堂,才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課堂教學原則,從另一個側面講,這樣的課堂容易節外生枝,甚至難以駕馭,影響課堂教學進度是常有的事。教師要善待“意外”,善待那些“節外生枝”的眼神,相反,要及時捕捉學生的奇思妙想,讓智慧之花精彩綻放。所以,課堂上教師要鼓勵他們張口說話,讓學生生命之泉涌動在課堂,讓學生創造的火花綻放在課堂。
(三)、恰當課堂教學評價,激發綿綿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過的時候,知識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別人認可的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刻。所以有效地評價是對個體學習的最高獎賞,是激勵學生繼續學習的綿綿動力。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實現學困生信心十足,優等生精益求精,營造濃郁的課堂民主氛圍。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表現使用不同層次的激勵性語言。如:“你的回答真漂亮,真不錯!”“你考慮問題很周到,進步很大。”“你很會動腦筋,老師很欣賞!”“你的回答會令其他同學有所啟發。”“你動了一番腦筋,但你的答案在……地方有問題,你能重新思考嗎?”這樣不管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有了自信、都有了超越自我的想法。因為恰當的評價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且使課堂綻放出絢麗光彩,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四)、反思成為課堂教學習慣,保障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課堂上的遺憾只要經過課后的及時反思和建立在新情境上的再設計來彌補。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的、隨機的,有時甚至是無法預見的,有些生成能賦予教師意外的驚喜,使課堂更精彩。有些生成是教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節課下來,教師有必要多途徑反饋,可以請聽課教師評課、與學生座談,與同行切磋,寫課堂教學后記等方式及時地消除些許遺憾,保障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課堂教學《不平靜的世界》一課時,為了提高對和平的愛好,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小明升入初中后,遇到許多不開心的事,成績下降,人際關系緊張,經常一他人打架,對生活失去信心,媽媽給小明講了許多關于和平相處的故事,讓他向榜樣學習。可小明說,我不想與他們和平相處,他們會覺得看我不順眼,欺負我,這里在說小明的同時,實際也是在說我們社會上的和平問題,現在我國的和平問題已經成為了最嚴重的問題,在課堂上講述時期由于不和平導致我國經濟落后、人們生活困難,在課后要求學生積累更多關于世界不和平的事跡,例如,伊拉克與美國的戰爭,俄羅斯對格魯吉亞的戰爭,車臣戰爭等這些戰爭都嚴重了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要求學生反思戰爭帶來的危害性。
篇9
【關鍵詞】《曲式與作品分析》;公共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34-01
一、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基本概況
曲式即音樂的結構,它與和聲、復調、配器這三門課程共同構成作曲技術理論的“四大件”。作為一門學科,它在音樂理論知識與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曲式課以具體、完整的音樂作品為分析對象,闡述作品整體與部分結構的區別與聯系,并以旋律為主干,進而聯系旋律與和聲發展的關系、調性布局等有層次地展開分析,以便最終客觀地詮釋音樂內容與形式相互關聯、完美統一的藝術整體與藝術境況。
(一)《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特點。本課程以完整、具體的音樂作品為分析對象,闡述其作品的整體結構及其下屬各部分的結構樣式,總結出音樂內容與音樂形式之間的關系。其教學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學目的。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從作曲技法的角度較為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與表現特征。
(三)授課對象及其要求。對于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而言,本課程的教學對象為音樂學、音樂表演本科三年級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樂理、和聲學知識。
(四)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設置情況與重要性。本課程是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科目,在大學三年級開設,時間為一年,每周兩課時。同時,這門課程又是音樂考研初試的必考科目。因此,音樂學院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將該課程從內容的難度、廣度進行分層,具體分為兩類教學,一類是基礎班,即曲式公共課。另一類是音樂理論班,主要針對有意向深入學習作曲技法的學生,以及有意向考研的學生。
二、《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班教學中的問題與解決
《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班為曲式公共課,其教學目的是讓音樂藝術各專業的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獨立分析一些共性化寫作方式的音樂作品。為緊扣這一主旨,教師在授課方式、授課內容上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下面以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一堂具體的公共課教學為例,進行分析。
(一)教學準備
1.教材的選用。《音樂作品曲式分析》(李虻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是本課程的教科書,《音樂作品分析教程》(錢仁康、錢亦平著,上海音樂出版社)、《曲式與作品分析實用教程》(李貞華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曲式分析基礎教程》(高為杰、陳丹布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為輔助教材。
2.作品分析譜例來源。《鋼琴基礎教程》1-2冊(李曉平修訂,上海音樂出版社)、《譜例匯編集》,以及以上羅列的4本教材中的譜例。
3.分析曲目的音響資料。一是教師或學生彈奏;二是CD、網上收集。
(二)教學方法
本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分析法、歸納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手段存在弊端:一是理論性過強,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二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三是死記硬背、過目即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運用上述兩種方法教學的同時,結合音樂專業的學科特征采用簡潔、形象、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曲式學中抽象又十分重要的概念。
筆者的想法是,盡量將抽象的概念化繁為簡、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在解釋概念的同時利用圖片、音響資料、曲譜等多元化的輔助材料,從視覺、聽覺上刺激學生,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此概念。
篇10
關鍵詞:問題情境 教學 生活
教學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境”是指教學環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學雙方即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情與境統一方為情境。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們為了體現新理念,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安排了大量課堂活動。但在具體教學中,有的活動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有的活動沒有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還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學生對活動所呈現的“生活”理解不透,體驗不深,也很難做到學以致用。而好的教學情境則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豐富想像,內化知識,強化學生的認知行為,促使師生雙方達到和諧統一,使教與學更加協調,能有效消除學生學習中緊張心理,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有問題情境法、活動情境法、媒體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主題討論法、課外閱讀法等。相應的課堂教學也有各種形式,但不論哪種形式都離不開“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這一教學環節。由此可見,“問題情境教學”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問題情境的內容貼近生活
相關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有興趣。長期以來對思想品德課的認識就是說教式的講道理,是遠離生活實際的空洞枯燥的概念、原理、方法的堆積,學生則是用機械記憶的方式來學習。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知識到知識、從練習到背誦的傳統教學,使學生感到思想品德課索然無味。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時,重視問題情境內容創設的生活化,以學生熟悉、關注、感興趣的題材作為問題情境的載體與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思考分析情境中揭示的問題。如國際國內的重大新聞、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老百姓關心的社會熱點現象、本地區和學校內的大事、學生較感興趣的身邊事例等內容都可以而且應該成為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內容。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體會生活,并結合生活實際,主動思考探索,體味學習,培養了學生關心生活、思考現實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與能力。
二、問題情境的選擇形式多樣
一定內容的情境需要一定的形式來展現,問題情境形式的選擇是否靈活恰當,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情境的興趣,對內容的把握程度,對問題的分析思考效果,進而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效。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形式很多,主要有:語言描繪式,即教師用形象、生動、幽默的語言來敘述趣味性的歷史故事、語言故事、寓言故事、當前國際與國內包括本地區所發生事件的有效情況與過程,相關的經濟與政治等社會現象,并從中引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角色扮演式,即把問題情境按教學內容編排成小品、相聲、話劇等形式,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們獲得真實感受和內心體驗,學習知識,培養情感;媒體展示式,即運用教室中的多媒體設備展示圖表、文字材料、漫畫、歌曲、影視資料、圖片等情境,讓學生通過感官直接感知問題情境,體現了直觀性、具體性、啟發性與準確性的統一,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實踐體驗式,即教師鼓勵學生走出學校的小課堂,走進社會的大課堂,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實地考察等形式,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獲取直接經驗,共同探討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三、問題情境的角色參與體現學生主體
主體性是問題情境教學的核心,教學成功與否取決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尊重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性。在問題情境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營造一個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環境,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向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知識。要注重個體差異,尊重他們、鼓勵他們、信任他們,讓他們迸發極高的學習熱情,哪怕是一個不夠全面甚至是錯誤的觀點,教師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勵他們,同時應不失時機地指出努力的正確方向。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內在原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去。
四、問題情境的分析是一個探究過程
問題情境教學通過情境再現和學生自主探究,使看似空洞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學有了充分的想像空間,也使學生感到他們不是在進行一項毫無意義的活動。先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某一經濟現象或政治現象通過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發,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中而產生解決某種現象、問題的欲望。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使學生產生各種問題,并確定一個主要問題作為主要的分析思考方向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的有關知識,通過獨立思考、查閱資料、相互討論、交流評價等,讓學生在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去理解問題是怎樣形成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結論是怎樣得出的,方法是如何應用的,問題是怎樣解決的,使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