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能源市場分析范文

時間:2024-03-29 18:1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伏新能源市場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光伏新能源市場分析

篇1

不過,與去年簽訂的技術合作項目有所不同,本次新奧將在未來10年內投資50億美元,以“資金+技術”的方式在美國內華達州建立清潔能源生態中心,該中心主要項目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基地、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基地和未來能源生態城。在3月“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雄心勃勃地表示:“新奧已經為‘走出去’積累了很多年,現在,應該大膽地進行境外投資的嘗試,這對于新奧的整個產業鏈以及擴大規模都是相當有幫助的,對于新奧未來實現跨國經營也具有戰略意義。”

而新奧的這一動作在中國新能源領域被視為具有標志意義的大事件,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家新能源公司向國外輸出技術。而這一變化也暗合了副主席早前指出的:“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深入發展,30多年前單純由美國提供資金和技術,中國提供勞動力、資源和市場的傳統合作模式已經發生根本變化。”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新奧成功入圍兩國政府的協議,一方面源于其技術優勢,一方面是其近年來在海外市場的不懈拓展,擁有了相當的品牌知名度和一些重量級的企業合作伙伴。

作為新奧的創建者,王玉鎖一直是新奧 國際化戰略堅定的支持者和倡導者。熟悉王玉鎖的人說,他頭腦敏銳、眼光獨到,尤其是對于機會的把握既準又穩。

技術優勢

20多年前,王玉鎖創辦新奧時,新奧還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從液化氣銷售、汽車出租業起步,到涉足城市燃氣的公共事業領域,如今,已經形成了包括能源分銷、能源化工、太陽能源、智能能源等在內的互為依托、互相協同的清潔能源產業布局,總資產超過400億元人民幣,100多家全資、控股公司和分支機構分布在國內100多座城市及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2001年5月,新奧燃氣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創業板成功上市;次年,新奧燃氣轉入主板,成功拓寬了融資渠道。也就在2002年,新奧集團籌措了由美、歐、亞及香港本地8家銀行參加的國際銀行貸款,用于燃氣項目的開發。有人把這視為新奧國際化戰略的萌芽,這筆資金為新奧在中國市場開疆擴土的加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009年7月,剛就任美國能源部長不久的朱棣文一行驅車專程訪問位于河北廊坊的新奧集團,這是整個訪華行程中,唯一一個中國清潔能源企業的訪問安排。朱棣文饒有興致地參觀了新奧集團煤基能源生產“零排放”技術試驗中心和光伏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參觀結束,他對新奧集團的清潔能源技術研發和實踐活動表示了贊賞和鼓勵,并希望中美能源產業界加強交流,共同推進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此舉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轟動,新奧也從默默無聞突然變成全球新能源領域里的一匹黑馬。

這一轉變的過程,要從2004年說起。當時全球能源緊缺、能源安全及環境保護開始成為世界性話題,新奧毅然進軍煤的清潔利用領域,積極尋找更為清潔的替代能源;隨后進軍太陽能領域,構建清潔能源產業鏈。“只有把企業的戰略融入國家的戰略,企業才能有巨大的市場;只有把科學技術發展融入世界的發展大趨勢,企業才能有可持續的發展。”甘中學一直很欣賞新奧的這句口號,在新奧國際化探索進程中,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曾在世界500強企業美國ABB公司任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的甘中學,現在是新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新奧智能能源CEO。2003年,他同其他7位海歸博士一同加盟新奧;2006年,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并獲批成立新奧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專攻新能源技術研發;接下來幾年中,新奧又引進了海外博士及專業研發人員180多人,如今新奧已經形成了一個由近百名博士、600多名碩士組成的高端技術團隊。

依托這一專業團隊,新奧的清潔能源技術研發也開花結果。目前新奧科技已經申報專利超過270項,并形成了煤基低碳能源轉化技術及泛能網技術兩大技術體系,涉及能源分銷、能源化工、太陽能源、生物能源、清潔能源綜合解決方案等多類業務,似乎在清潔能源領域里無所不包。其中煤催化氣化、煤地下氣化、微藻生物吸碳技術等還被列入 國家863、973計劃,目前煤地下氣化和微藻生物吸碳技術都已開始在內蒙古進行產業化示范。

由此,憑借著高端核心技術,新奧的國際化進程有了質的飛躍。從2009年開始,新奧先后與美國國家清潔能源實驗室(NETL)、可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NREL)等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展煤催化氣化、微藻固碳等技術鏈中的多項技術的聯合研發和產業化推進。

不過最為業界所津津樂道的是新奧率先提出的“C經濟―智能化”理念。新奧認為,人類想真正全面解決能源問題,最首要、最關鍵的就是要建立一個新的能源體系,要系統全面地圍繞能源生產、應用、儲運、回收四個環節,以先進的方式開發能源,以系統的方式利用能源,用智能的方式管理匹配能源,在達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時,推動能源與經濟向著低碳與循環(C經濟)的方向發展。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他們依托持續創新的清潔能源技術,為客戶提供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系統解決能源生產應用中的清潔與效率問題。這一理論獲得國際能源界的高度認可,被國際智能電網聯盟主席Guido Bartels認定為“中國的能源思想創造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市場拓展

事實上,除了持續保持技術優勢外,新奧的海外市場,尤其在美國市場的拓展步伐同樣值得關注。

就在朱棣文參觀新奧兩個月之后,2009年9月,新奧集團和美國最大電力企業之一的杜克能源在克林頓全球倡議會議上簽訂合作協議,加速發展低碳和清潔能源技術。雙方表示將合作開發商業太陽能項目、煤基清潔能源、生物燃料、天然氣、智能電網、能源效率和藻類吸碳技術。同年10月,新奧太陽能源與杜克能源建立了以產品技術換市場的合作伙伴關系,充分利用杜克擁有的豐富市場資源,以及新奧擁有的世界上最先進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及系統集成技術,共同開展光伏電站、光伏建筑一體化工程(BIPV)等業務。

2011年1月,新奧與美國杜克再次合作。杜克對新奧的系統能效理論和泛能網相當感興趣,“美國與中國有一個共同的愿景,那就是一個清潔能源的未來――環境更美好、人們更健康、工作更快樂”,美國杜克能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姆?羅杰斯在談到與新奧的合作時表示。羅杰斯提出的“重新定義能源”的話題與新奧提出的“能源新常態”不謀而合。

業界人士認為,杜克主要是因為低碳減排等外在要求促使市場形勢發生變化,導致其越來越重視智能能源、多聯供等技術,并與新奧簽署了《建設未來能源技術示范平臺》的合作協議。這次合作受到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的盛贊:“代表著目前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最高水平。”

同年6月,新奧集團、河北廊坊政府與美國夏洛特市政府及美國杜克能源公司共同簽署了《中美綠色合作伙伴四方協議》,再次涵蓋新奧的5項核心技術。新奧在北美的市場繼續擴大。

不僅如此,新奧太陽能也早已從2009年開始構筑海外市場,搭建了覆蓋亞洲、北美、歐洲、中東、北非的市場網絡,并在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承擔了數十個大型地面電站、屋頂電站的咨詢、設計、建設與運營項目。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新奧的國際化是具有標桿意義的,觀察新奧的國際化,可以看到不斷漸進的商業模式和不斷創新的技術,為企業順利走出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為中國的新能源企業的國際化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規避壁壘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新能源企業“走出去”的規模呈現出不斷擴大之勢。然而,隨著中國新能源企業的不斷壯大,貿易摩擦也在不斷升級。去年年末中美在光伏電池領域產生摩擦,美國宣布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面臨倒閉浪潮的德國太陽能企業,也把倒閉的部分原因歸咎于中國。

不過,市場分析人士發現,美國針對中國的光伏等產品發起的“雙反”調查并沒能阻擋中國的新能源產品走出國門。相反,它正促進了中國的新能源企業積極開辟國際市場,并進一步走出國門――為了規避貿易壁壘、在美國本土設廠以及技術研發中心。

來自國內媒體的報道顯示,早前中國一 些著名的新能源企業已經在美國布局,像著名的尚德電力2010年宣布在美國鳳凰城投資1000萬美元建設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2011年初,江西賽維LDK斥資3300萬美元收購美國太陽能電力70%的股權。金風科技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興建一個計劃耗資2億美元,總裝機容量110兆瓦的風電廠,作為其產品的“樣板間”。

“中國企業走出去,購并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更多的企業家應該以一種創業者的思維去做,不僅可以提供當地就業,還可以實現稅收,減少貿易摩擦。”王玉鎖說。他衷心地希望國外政府能以更加包容的心態、開放的市場和公平的政策,對待在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并幫助他們實現長遠發展,就像GE、IBM等大公司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一樣。

2012年新奧集團與美國內華達州簽訂的《清潔能源生態中心合作意向書》顯示,除了新奧的資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新奧集團以技術為核心驅動幫助當地政府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基地、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基地,共同打造一座集綠色電力、綠色制造、智能生態城為一體的綠色新城。而智能生態城就是新奧“C經濟―智能化”理念的一次實踐應用。此前,該理念已經在中國河北、上海、湖南等多個地區得以成功應用,有力幫助大型園區和大型工商用戶等降低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

在今年3月“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再次表達了對美國市場的興趣:“美國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市場,如果美國的投資政策更加開放的話,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和大量資金投向美國,幫助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發展。”據他介紹,此次與美合作是一個10年規劃,將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

篇2

進入互聯網顛覆一切的時代,傳統行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金融行業受互聯網沖擊而引發的變革、微信席卷全國形成的燎原之勢、小米迅速崛起帶來的制造業恐慌……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的沖擊不斷觸動著人們的神經。

當然,汽車行業也不例外,當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每每被提及之時,汽車也嘗試用一些新技術來重塑這個行業。話說“不破則不立”,正如斯特拉汽車的一則廣告語:“來自未來的車,顛覆一切!”

在一片霧霾之中,電動豪車特斯拉正在全速駛入中國。境外投行資本的傾力打造之下,特斯拉這個堪稱怪獸級的劃時代新能源汽車產品,無論是在資本市場還是在汽車市場,都賺足眼球,引發國內汽車豪強紛紛參與角逐。

特斯拉了Model S在華售價為734,000元,這個定價注定了特斯拉只能是潮人們和富豪們的玩具。時尚的內飾、動感的曲線、驚人的加速,集諸多優點為一體的車型,也難怪有那么多的車迷為之心動。

事實上,在中國也已經有很多車企開始加速新能源戰略布局,并已獲得初步成果。

2007年上汽集團了實行混合動力、替代燃料和燃料電池三條技術線路的新能源汽車“三部曲”的發展規劃。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上汽集團提供了1125輛新能源汽車;2011年榮威750混合動力車型上市;2012年純電動車榮威E50實現量產,到2013年榮威550 Plug In上市,上汽集團已完全實現當年的諾言,并成為了唯一全面布局新能源汽車,且全部實現市場化的企業。

而在新能源領域苦心耕耘多年的比亞迪也完成了全產業鏈的布局,包括電動車核心部件電池以及電池控制系統、智能儲能電站和光伏發電等。隨后,比亞迪開始在公共交通領域推廣它的電動大巴K9和e6純電動出租車。

看上去光鮮亮麗的新能源汽車卻飽受著市場的質疑。有市場分析認為,在國內推廣新能源汽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不僅是電動汽車在中國剛起步,還不是一個達到完美投放的產品,而且其產品價格并不適合家庭的首款汽車。

The glamorous new energy cars are facing doubts from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certain analysis, serious problems lurk in the future road of domestic new energy cars. It is not only because electric cars just started up in China, but also the price is not a good deal for families looking for their first cars.

此外,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不夠完善。在美國,特斯拉目前建有71座超級充電站,橫跨美國東西海岸,這也使其能夠在美國實現銷量快速增長的基本保障。

盡管如此,我們必須承認的是,新能源汽車的確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且對于新能源的利用值得市場去挖掘。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石油等資源稀缺性增強,新能源汽車肯定會占據汽車業的主導地位。

開放的政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而良性的競爭則能促進性能源汽車優質、快速地發展。在今年兩會期間,科技部部長萬鋼也強調,“新能源汽車發展需競爭。我們(部委)及專家要幫助企業把市場競爭做起來且建立企業間技術、原材料共享平臺與公共政策平臺。”

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雖未直接提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劃,但卻強調將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治理為突破口,抓住產業結構、能源效率、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節,健全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新機制,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尾氣排放的一項有效的措施,政府工作報告重視霧霾的防治工作,從另一方面講也將利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汽車業的一個發展方向,它不僅是一種能源技術的創新,還是人們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

篇3

《財經》記者 宮靖 季敏華 陳竹

對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紐約交易所代碼:STP,下稱尚德)董事局主席施正榮來說,正在過去的這個冬天,無疑是他回國創業以來最感寒冷的。

就在20天前,施正榮一手創立的尚德登上美國《財富》雜志2月號的封面,被稱為“中國新太陽王”。

變化轉瞬即至。2月18日,尚德公布了去年四季度業績,期內毛利率僅0.6%。按照公認會計準則,凈虧損達6590萬美元,每股凈虧損0.42美元。受業績悲觀影響,尚德股價自1月中旬開始走跌;至2月23日,已跌至6.64美元/股。

從2005年年底在紐約交易所上市至今,尚德一直是全球投資者的寵兒。2007年底,其股價一度沖至85美元/股;2006年一季度,尚德董事局主席施正榮一度榮升“中國首富”。

“中國新太陽王”現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施正榮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承認尚德正在困難之中,但他堅信,尚德采取的暫緩擴張、限產和減員措施能夠應對危機。

不過,從2008年四季度以來,光伏行業供求關系已發生根本性逆轉,長達數年的爆炸式增長變為產能過剩。在光伏產能全球第一的中國,約五分之一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商倒閉。

一位熟悉尚德的業內資深人士認為,歐美國家在近期的經濟提振計劃中,都提到擴大新能源投資;但受金融危機影響,一兩年內,歐美的光伏產品市場將難以擴大,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短期內也難以啟動。在可見的未來,尚德等光伏企業仍將在一個漫長的冬天里挺進。

“囤硅”之禍

短短五個月間,尚德股價由40美元跌至7美元以下,毛利率由20%以上降至0.6%。這也是整個光伏產業的一個縮影。這個曾經熱得燙手的行業,究竟發生了什么?

光伏業界一直有“擁硅為王”的說法,業內盛傳,尚德在2008年四季度前曾大量囤硅,而之后全球硅價暴跌,致其毛利大降。尚德今年2月18日公布的2008年四季報顯示,期內盈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總計5070萬美元的“庫存和購買傭金”,對毛利率產生了12.2%的負面影響。

這一說法部分驗證了有關尚德“囤硅”的傳言。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施正榮坦承,2008年9月、10月間,尚德“確實提前購買了一些價格較高的硅”。

他解釋說,2008年9月,硅材料仍處于緊缺狀態。為了給四季度生產準備原材料,尚德以每公斤350美元-40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一部分多晶硅,約占四季度計劃產能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而當年10月起,硅價開始暴跌,11月即跌至每公斤200美元以下,跌幅達50%。

施正榮同時表示,除原材料價格成本偏高,歐元兌美元持續貶值以及太陽能電池片價格下降,也是尚德2008年四季度虧損的重要原因。

尚德85%左右的電池片銷往歐洲市場,主要以歐元計價。施正榮透露,2008年四季度,以歐元計價的電池片降價達15%,期間歐元兌美元貶值8%-10%。最終,按美元折算的電池片價格,實際降幅達20%-25%。

不過,一位江蘇省內光伏企業高管私下表示,據其所知,尚德當時囤積的硅可能不止四季度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而是不超過二分之一。

這位人士介紹,此前數年,光伏行業處于暴利時代。作為光伏業主要原料的多晶硅價格持續飆漲,幾乎所有企業都將“得硅者得天下”奉為鐵律――只要能買到硅材料,電池生產商就能大賺。

尚德其時已是全球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市場地位使得它成為少數能拿到長期硅供應合同的企業;供應價一般在200美元/公斤以下,甚至更低,遠低于當時現貨市場價格。在這位同業人士看來,尚德原本不必在現貨市場上大舉進貨。

但事實相反。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評價說,2008年9月始,全球金融危機已經爆發,而尚德在現貨市場上以很高價格買進硅材料,實屬反常,這可能是施正榮對即將到來的光伏產業巨變缺乏判斷,對未來過于樂觀。

施正榮則認為,外界的“囤硅”說法并不恰當。他表示,對于尚德,這是“正常的備料”,因為當時的長期合同并不能全部滿足硅材料供應,每季度仍需從現貨市場采購。至于回過頭看市場的急轉直下,他愿意承認,當時備料的價格確實“有些不太恰當”。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導致近日尚德股價大跌的主因,并非四季度虧損,而是市場對其未來盈利前景不樂觀。早在2008年11月,尚德已發出預虧公告,利空已釋放。而剛剛的四季報顯示,尚德預計下一季度毛利率僅12%-15%,比2008年同期下降超過了5個百分點,這似乎顯示尚德危機遠非短期可以解除。

“斷臂”與“輸血”

自2008年11月下旬發出預虧公告、尚德股價開始“跌跌不休”后,業界即猜測尚德可能陷入危機,甚至傳言其現金流可能斷裂,面臨破產。

江蘇無錫當地一位接近尚德的官員向《財經》記者表示,尚德確實面臨一些危機,但不至破產。

目前,尚德十余億美元貸款的債權人多數為江蘇省內銀行。2008年10月上旬,位于江蘇常熟的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國金屬有限公司現金流斷裂,使全省十幾家銀行的40多億元貸款難以回收。不久,尚德發出了預虧公告,之后又有裁員方面的舉動。有關尚德陷入危機的傳言即起,在江蘇銀行界引起震動。

不過,對于尚德這樣的企業,無錫市政府不能袖手旁觀。據一位當地官員透露,無錫市政府及時介入此事,與企業和銀行進行了溝通。在無錫市政府看來,尚德比較特殊,其所處的太陽能行業被政府看好,它又是全球光伏行業的龍頭,自身經營的歷史業績不錯,屬于政府信用可以介入支持的企業。

政府介入溝通,也獲得了來自銀行方面的積極響應。后者不但沒有采取收貸措施,還在2008年四季度給尚德新增授信6億美元,總授信額度提高至24億美元。

不過,銀行對于尚德的擴張仍存有顧慮。一位江蘇省銀行界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尚德是在紐約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財務比較透明,三季報顯示其現金流問題并不嚴重。但四季度光伏產業供求關系逆轉后,硅價和太陽能電池片價格均出現暴跌。如果尚德仍堅持用信貸資金逆市擴張,銀行風險就很大。

截至2008年三季度,尚德尚有現金和現金等價物3.95億美元,比上一季度減少逾2億美元。尚德原計劃2012年實現5000兆瓦產能目標,除對無錫總部進行擴產,還準備上馬江蘇揚州、上海閔行、河南洛陽等多個異地擴張項目。僅位于揚州出口工業區的揚州尚德太陽電池制造基地,設計產能就達3000兆瓦,三期總投資達10億美元。

現在,在光伏產業巨變的大背景和銀行的擔憂下,尚德的擴張步伐已開始放緩。施正榮向《財經》記者表示,上述目標暫時未變,但有可能根據市場情況調整。

根據尚德四季報,2009年尚德總產能將維持在1000兆瓦。這意味著,尚德原來龐大的擴張計劃已經推遲。

近年來,尚德還在上游硅材料、硅片領域投入巨資,先后出資數億美元,參股了輝煌硅能源(鎮江)有限公司、揚州順大控股有限公司和俄羅斯一家硅材料企業。四季報顯示,受全球硅價暴跌影響,其在Nitol Solar (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和Hoku Materials(美國愛達荷州)公司的投資損失,預期在4900萬美元到5200萬美元之間。

除了收縮戰線,尋求“輸血”,尚德亦主動“斷臂”。施正榮向《財經》記者證實,由于歐洲客戶推遲了部分訂單,從2008年四季度至今,尚德實際產量僅為產能的一半,同時裁員800人,占員工人數的近一成,緩聘了2000名新員工。

截至2008年末,尚德總產能為1000兆瓦,穩居全球首位。四季報顯示,2008年,尚德售出太陽能產品497.5兆瓦,低于預期的550兆瓦;2009年已有訂單600兆瓦,預計全年總訂單800兆瓦,開工不足已成定局。

近日《財經》記者在無錫尚德總部采訪時看到,尚德部分車間開始以每周“上三休二”乃至“上二休三”的方式安排工時。

“太陽”何時升起

施正榮及其一手創立的尚德,曾經備受投資者青睞。2007年底,尚德股價一度沖至85元/股,施正榮的“中國首富”效應,更帶動了一批中國光伏企業登陸海外資本市場。在“太陽急速升起”的背后,與歐美能源政策的調整密不可分。

2004年底,德國率先推出《可再生能源法》,為太陽能電站并網發電提供補貼。隨后,西班牙、意大利亦推出類似法案。巨額補貼使成本高昂的太陽能發電產生了利潤空間,光伏產業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爆炸式增長。

不過,即使2007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能突破了5000兆瓦,發電量依然只占全球發電總量的0.01%。由于業界高度預期美國、中國將在未來數年啟動太陽能發電補貼措施,加之以尚德為代表的一批光伏企業上市引起的財富效應,中國光伏產業急速膨脹。樂觀人士甚至認為:“近十年內上多少產能也難以滿足需求。”

急速增長的產能引發了對上游原材料的爭奪。作為制造太陽能電池片的核心原料,成本不足40美元/公斤的硅價格一路飆升,2008年三季度末,達到了400美元/公斤的歷史高點。

處于光伏產業中下游的尚德電力,正是上述爆炸式增長的領跑者和受益者之一。但危機到來時,亦難逃影響。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最多至2009年下半年,光伏行業就會供大于求,金融危機只不過使這場巨變提前到來。

臺灣金鼎綜合證券研究員洪秋安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業內初步估計,2010年光伏產業需要硅材料4萬至5萬噸,但按目前產能建設進度,屆時供給量將達7萬余噸,僅中國大陸就達3萬噸。

更重要的是,光伏產業長期依靠歐美高額補貼維持高速增長的模式,已經遭遇了現實挑戰。各國對太陽能發電實施高額補貼的政策,從一開始就存在爭議。有能源專家認為,德國、西班牙的高額補貼會導致惡性循環,人們競相投資太陽能產業,推高了設備成本。

在德國,保守派立法者認為,太陽能發電增長如此迅速,可能會抬高電價,加重消費者負擔,因此開始尋求大幅削減政府支持太陽能發展的激勵措施。目前,德國強制光伏上網電價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保守派希望這一進度走得更快。一份提案草稿顯示,2009年,德國強制光伏上網電價將下降30%,此后將每年下降9%;《可再生能源法》的期限也將從20年縮減為15年。

這種態勢,對于以歐洲為主要市場的“尚德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市場遲遲沒有啟動,使得“尚德們”已經預備好的產能沒有了用武之地。

截至2008年底,中國大陸累計安裝太陽能電池片僅150兆瓦,2008年市場總量僅40兆瓦;這與尚德每年1000兆瓦的產能相比,少到幾可忽略。

此外,在中國2008年底宣布的“4萬億”救市計劃中,也未明確支持太陽能發電的實質性內容。

惟一讓光伏企業寄予希望的,是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高調宣布,將在十年內投入1500億美元支持新能源,尤其是太陽能發電。

據《財經》記者了解,中國遲遲沒有大規模啟動光伏市場,有兩大現實考量。

一是光伏產品目前成本偏高。以國家已批準的1兆瓦上海崇明島光伏電站為例,每發1度電,國家需補貼4元錢,這相當于補貼風能發電的數倍;二是部分決策者認為光伏發電雖然環保,其上游硅材料生產卻易對環境造成較大污染。業界流傳的一件事是,中央政府一位高層在視察某光伏企業時,曾稱其“作為高污染行業中的一個企業……”。

施正榮表示,盡管金融危機導致歐洲客戶推遲訂單,卻也催生了美國和多個歐洲國家對太陽能的進一步扶持政策;當前硅價下跌,則有望幫助光伏企業盡快實現2012年“1元錢生產1度電”的目標。屆時,中國市場就有啟動的希望。

據金鼎綜合證券研究員洪秋安計算,當多晶硅價格為200美元/公斤時,太陽能發電成本約為3.28元/千瓦時;若多晶硅價格下降至100美元/公斤,發電成本將下降至2.18元/千瓦時。

篇4

另一組值得關注的數據是:2012年浙江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在2003年至2012年十年間,僅高于2003年的10.9%;2012年浙江省外貿出口額增幅為3.8%,十年間除了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13.8%),位列倒數第二。

與此同時,部分企業虧損、停產、破產的消息也時有披露。作為國內較早開展工業化的省份,在國內外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掣肘。

罕見電力產能過剩

缺電曾經是困擾浙江制造業的一個主要瓶頸,但是2012年浙江出現產能過剩的部門中,電力赫然在列。

根據浙江省經信委、電力公司等部門公布的數據,2012年浙江省全社會用電量為321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0%,其中工業用電量為2402.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0.8%。

記者注意到,2012年浙江省工業用電增速明顯低于3.9%的全國增速。縱向比較,這一年浙江工業用電增速不僅大大低于2011年的9.9%,也明顯低于遭遇全球金融危機正面沖擊的2009年(5.92%)和2008年(4.54%)。

浙江省統計局對2012年用電形勢作了這樣的分析:受國際及國內經濟下滑、持續低位運行影響,浙江用電需求增長大幅回落,夏季又連續遭遇多個臺風影響,晴雨相間,未出現極端晴熱高溫天氣,統調用電最高負荷也遠低于年初預計。同時,省內水電大發、西電東送來電大幅增加和周邊省市供用電也較為寬裕,使我省電力供應能力比預期大幅提高,春、秋季省內發電出現較大冗余,迎峰度夏用電高峰也保證了供需基本平穩,未啟動全省有序用電方案。

2012年8月上旬,記者曾專程赴寧波某沿海大型電廠采訪。在其總控室內,記者看到該電廠四臺60萬千瓦煤電機組均按照40萬千瓦的負荷在運轉。

“本來這階段是用電最吃緊的時候,但是今年負荷一直帶不上去。”該廠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有分析認為2012年工業用電增速下降也體現了節能降耗的“成就”。譬如浙江省統計局的一項統計指出,2012年浙江省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電耗降低率均為近年來最高。

但是在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云看來,工業用電增速驟降的背后正是體現了浙江經濟增幅回落、工業增幅低于GDP、出口明顯回落、工業投資缺乏熱點等一系列“疲態”。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也表示:電力需求下降是受經濟形勢的影響,總的電力需求增速在下滑,電力出現相對過剩。

另外也有分析認為,單位GDP能耗下降的原因有復雜的因素,其中固然有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因素,但也符合技術裝備相對落后的中小微企業開工不足的判斷。

制造業產能過剩常態化

“像紡織服裝這樣過度競爭的行業,產能過剩早已經成為常態。”杭州市經信委紡織處處長王穎這樣表示。

浙江省統計局的統計監測分析信息顯示,2012年該省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經濟效益不佳。據統計,該省規模以上工業的38個大類行業中,增加值增速低于10%的有27個,其中13個低于5%。表現最差的皮革、非金屬制品、服裝和石油加工四個行業的增加值增速分別為0.1%、0.1%、-0.8%和-3.7%。

另據統計,2012年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6730億元,比上年增長3.5%,增幅比全國低7.5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900億元,比上年下降6.1%,與全國5.3%的增長差距明顯。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限產保價”是2012年浙江部分行業的“主題詞”之一。2012年9月中旬,江浙皖交界區域部分水泥企業啟動了當年第七次協同限產。據了解,早在2004年,浙江水泥產能就已經開始過剩,而2012年9月之前連續六次限產保價不僅未能推動水泥價格回升,而且還出現了持續降價的態勢。

而浙江醫藥(600216)2012年8月初也對下屬主要生產企業新昌制藥廠、紹興袍江維生素廠進行全面為期1個月的停產檢修。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盡管停產檢修是維生素生產廠家每年夏季的常規活動,但在維生素行業整體低迷的大背景下,浙江醫藥等維生素生產廠家此舉其實是為了限產保價。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情況是,除了紡織、服裝、建材、醫藥等傳統產業苦于應付市場疲軟之外,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光伏制造成為產能過剩的重災區。

浙江省能源局于2012年10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作為僅次于江蘇的國內第二光伏制造大省,受歐美“雙反”調查等因素影響,浙江省內從事光伏產業相關領域的企業中,單晶硅硅片生產企業96%停產;光伏電池、組件生產企業中,除了個別企業開工率較好外,中小企業開工率約為50%。

統計數據還顯示,2012年上半年浙江省光伏產業毛利為-5%,前三季度全省光伏企業總虧損約30億元,全省光伏企業行業虧損面已達80%。

多因素導致產能過剩

浙商發展研究院的《2013年度浙江經濟黃皮書》認為:目前制造業從低端到高端產能、從內需到外需產能、從傳統到新興產能均不同程度面臨“二次”產能過剩問題。究其原因,產能過剩既是由于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層次矛盾還未有效解決,也受有效需求不足,生產成本上升,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缺乏等因素疊加影響,且有常態化的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長期以來外向依賴度較高的省份,浙江制造業依靠擴大出口過“好日子”的時代可能已成歷史。《黃皮書》認為:從當前浙江省產業結構來看,以低端市場為主的生產結構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性較小。出口高速擴張的時代也將一去不返。

杭州海關的分析認為:歐美市場經濟復蘇前景不明導致外需疲軟短期內難以明顯改觀,國內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導致競爭力削弱,再加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不利因素,浙江外貿面臨多重挑戰。

浙江發展與改革研究所的相關課題研究認為,1998年以來,由于國際訂單的“土豆效應”,包括浙江在內的東部沿海省市企業嘗到了出口加工的甜頭,很快形成對紡織服裝等低端產業的外貿依賴。而浙江民營企業在體制機制進一步創新、產品技術進一步升級等方面表現不盡人意。

杭州市經信委紡織處處長王穎則提醒記者:分析產能過剩原因不僅要看行業宏觀數據,更要多觀察行業內的具體企業。

王穎表示,從紡織服裝行業看,出口企業中和國外知名品牌合作的企業比只拿“小單”、“尾單”的企業日子要好過,內銷企業中“搭上品牌、電子商務、科技創新快車”的企業表現相對較好。2012年整個行業利潤出現了20%左右的降幅,但是也有一些企業能夠實現高達30%至40%的毛利率。

海寧藝派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震向記者印證了王穎的觀點,這家企業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其出口業務的合作方是某歐洲一線品牌,國內業務則強調自行設計和自有品牌。在眾多企業苦于訂單少、利潤低的2012年,該公司卻是為生產規模跟不上而“叫苦不迭”。

97家企業赫然列入淘汰落后產能黑名單

筆者注意到,從2010年開始浙江省根據國家下達的指標開展了大規模的落后產能淘汰工作。

浙江省經信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該省淘汰的落后產能涉及6個行業、180家企業。具體是煉鋼20萬噸、水泥500萬噸、造紙5萬噸、印染20億米、制革160萬標張和化纖20萬噸。

2011年該省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涉及的行業不同程度地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其中淘汰水泥產能1040.4萬噸,涉及企業42家,超額10%;造紙產能16.1萬噸,涉及企業15家,超額7%;印染產能2.108億米,涉及企業13家,超額3%;化纖產能21.88萬噸,涉及企業4家,超額4%;關停小火電機組92.05萬千瓦,涉及企業16家,超額1%。

2012年,浙江省又有煉鋼、水泥、造紙、印染、化纖、鉛蓄電池、制革等7個行業的97家企業被列入淘汰落后產能名單。具體任務包括煉鋼4.36萬噸,涉及企業3家;水泥721萬噸,涉及企業28家;造紙16.55萬噸,涉及企業14家;印染5.58億米,涉及企業28家;化纖4.46萬噸,涉及企業5家;鉛蓄電池215.95萬千伏安時,涉及企業18家;制革30萬牛皮標張,涉及企業1家。

但與此同時,“擴大有效投資”則成為近年來浙江省各級黨委政府重要的保增長手段。

從2012年拉動浙江GDP增長的“三駕馬車”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最大的“亮點”,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7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4%。第二產業投資額為6088億元,增長16.6%,其中工業投資6058億元,增長16.9%。

記者注意到,除了固定資產投資全國性過熱的2003年,浙江2011、2012兩年的固定資產增速在10年間分列第二和第三。

另據浙江省發改委透露,2013年浙江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要確保增長15%以上,力爭增長20%,全社會投資總量將突破2萬億元。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經濟界、產業界人士表示了一個相近的觀點:今天的投資是明天的產能,而浙江規模以上工業的38個大類行業中,幾乎都已經是“紅海”。所以將來是否有足夠的需求來承接增加的產能是值得擔憂的。

近年來進入投資“快車道”的浙江汽車產業,或許將印證人們的擔憂――來自浙江省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浙江已經初步形成臺州、金華、杭州和寧波四大整車基地,2012年整車年產能達到65萬輛。

而來自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則顯示,2012年全省汽車產量為33萬輛,增長7.7%,其中轎車產量為26.5萬輛,下降2.3%。

盡管產能尚未充分釋放,但是浙江省發改委有關人士還是將汽車產業稱為該省“產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并聲稱到“十二五”末,汽車產業將培育成為浙江省產業轉型升級的龍頭產業,形成100萬輛的整車產能。

而2012年新開工的幾個重要汽車項目則預示浙江汽車產能將大大突破百萬:1月,上海大眾汽車寧波項目在杭州灣新區開工,該項目投資117.59億元,年產汽車30萬輛。該項目建成后,杭州灣新區整車產能將達到100萬輛。8月,投資7.6億美元的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公司杭州新整車廠正式開工,該項目將形成25萬輛的整車產能。

此外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紹興、嘉興等城市對整車產業也表現出濃厚興趣,這些城市“十二五”相關規劃中,都明確表示要在新能源汽車等整車制造領域分一杯羹。

企業出路:“浙式商業創新”?

2012年,浙江省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按照學界的說法,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表示該地區已基本完成工業化。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看,此后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新階段,即:從生產為主向消費為主轉變,從工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

但是浙江不少人士并不承認該省“工業化已完成”――浙江省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蘭建平認為:如果按照其工業化前期、中期、后期和后工業化時期這樣的路徑來分析,浙江省尚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尚未完全工業化。

不久前記者赴經濟總量在浙江縣市區排名靠前的慈溪市采訪,市委書記徐華江這樣表示:慈溪還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下一步還要堅持不懈強工業、興實體。他強調:“慈溪固然民間資本充裕,但體量普遍較小,‘十二五’全市要完成投資2500億元,不是不差錢,而是很差錢。”

浙江省物產集團黨委書記沈堅曾擔任杭州市分管工業的副市長。他表示:“實體經濟的核心還是工業經濟,現在社會上對發展工業經濟有點偏見,如果不及時糾正將會影響浙江省經濟發展。”

而在2012年12月底的浙江省經信科技與高新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分管工業的副省長毛光烈嚴厲駁斥了降低工業比例的“去工業化”論:“這極不現實,也違反經濟發展規律,現在西方發達國家還在總結經驗教訓重提振興工業,而有人卻在提‘去工業化’,這是開玩笑!”

“做大工業總量要建立在拓展市場的基礎上。政府有遠大目標沒有錯,但企業更要立足現實、腳踏實地。”海寧皮城(002344)董事長任有法對筆者說道。

任有法表示,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是浙江經濟經過幾十年發展積累的“兩大法寶”,所謂轉型升級不能簡單理解為放棄浙商擅長的傳統優勢產業、一味追求新興產業,而是要通過商業創新、技術創新來實現升級。其中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的互動正是一種典型的“浙式商業創新”――

篇5

關鍵詞產業集群武漢東湖大學科技園創新

1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現狀

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簡稱東湖大學科技園)聚集了23所大學(其中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7所),56家國家和省級科研院所。2001年5月11日,東湖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確認為首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003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評定為全國B類大學科技園。東湖大學科技園總體規劃面積為534萬m2,主于東湖高新區湯遜湖產業新區內。按“一園多校”的模式,東湖大學科技園,由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武漢大學科技園、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華中農業大學科技園、華中師范大學科技園以及綜合大學科技園組成。

東湖大學科技園自1999年批準成立以來,已初步建成了一個環境優美、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園區。東湖大學科技園已成為東湖高新區科技創新、創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區域以及光谷重要的經濟增長級。東湖大學科技園的產業領域涉及電子信息、環境保護、激光、通訊、新材料與新能源、生物工程、精細化工、制藥、醫療器械、基因工程、光機電一體化等。其中有若干企業在行業中處于技術領先地位,并形成一批效益良好的企業群。同時,創立了“華工科技”、“華工高理”、“華工圖像”、“華工激光”、“開目軟件”、“華中數控”、“天喻信息”、“同濟醫藥”等國內外知名品牌。

目前,東湖大學科技園已形成光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與新醫藥、軟件等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成為國內外矚目的“光谷高科技板塊”,并培育了以3G技術為特色的移動通信產業、半導體照明及太陽能光伏產業、數字傳媒、汽車電子產業等優勢產業。這些新興產業的迅速成長,將有力地促進東湖大學科技園的再次騰飛。

2產業集群對創新的影響

產業集群是指相同的產業以及該產業的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企業高度集中于某個特定地區的一種產業成長現象。從世界范圍來看,集群化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大多是集群模式,而高新技術的產業集群特征更加明顯。目前,世界各地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國政府也往往對這種基于知識或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給予大力支持。例如,美國的“硅谷”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產業集群。世界各地的大小企業密集在這里,產生了驚人的綜合集聚效應,相互之間進行頻繁交流、溝通,發生思想和觀念的碰撞,產生了新的智慧火花和創意。企業在集群中使專業基礎設施、法律、金融和其他的專業服務得以發展。集群有利于知識外溢,有利于創新。硅谷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交流網絡和最發達的技術擴散機制。有的研究人員將“開放流動的學習氛圍”總結為硅谷成功的重要制度原因之一。這其實就是產業集群及其產生的制度安排和效應。

產業集群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創新。產業集群能夠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并最終成為創新的中心。在一個地域內,企業之間關聯性越強,集中程度越高,發生在集群內的競爭壓力、追趕效應、模仿效應等使創新發生頻率上升,創新要素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創新績效。產業集群對創新的促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產業集群能夠給集群內的企業提供創新所需要的競爭和學習環境。產業集群是促進企業提高學習能力、競爭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的理想地。在產業集群內,企業相互接近,它們會時常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從而迫使它們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由于存在著競爭壓力和挑戰,這些企業必須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要。在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地理接近,能夠密切合作,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樣就非常有利于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傳播,由此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獲取“學習經濟”,增強企業的研究和自主創新能力。第二,產業集群能夠促進創新知識和技術的傳播與擴散。新經濟時代的產業布局不再像工業經濟時代那樣,只是各行各業簡單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關聯、高度專業化的產業有規律地聚集在一個特定區域內,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具有較強的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僅顯性知識在它們之間的傳播與擴散加強,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并通過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流動與擴散。第三,產業集群能夠降低創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就成為可能,為企業進行創新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尤其是隱性知識的交流,更能激發新思維、新方法的產生。由于存在著“學習曲線”,使集群內專業化小企業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競爭合作機制,也有助于加強企業間技術創新的合作,從而降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

3促進產業集群,優化創新環境

創新環境指的是集群促進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特有的環境因素。創新環境目前己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之一,世界各國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創新環境論最先是由歐洲創新環境研究小組的學者們提出來的,他們比較系統地闡明了在產業集群內創新所必須的條件和機制。創新是在一個產業集群內創新要素互相整合的動態過程。企業要獲得長足的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創新的過程中,企業經常需要與其他的組織,如其他的公司、投資銀行、政府部門、大學、科研機構等等發生聯系,以便獲得更多更新的發展資源。通過企業的創新活動,企業與這些組織形成了一個個網絡,同時這些網絡也影響著創新。任何經濟活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到特定的經濟環境之中,并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和資源依賴性。創新環境強調一個大學科技園區的制度和文化環境怎么與影響創新過程的企業活動相互作用,以及園區內的企業在創新過程的相互作用、社會性和學習性。

目前東湖大學科技園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它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創新研發的內部力量弱小。企業之間僅僅是空間的集聚,而缺乏關聯、配套與協同效應。企業的非集群化傾向突出,武漢的地方政府通過行政捏合,將許多企業半強制性地從外部“植入”,因而市場機制很難發揮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環效果。入園企業非集群化還有一個負面影響,就是房地產項目的過分開發。雖然硬環境得到改善,但是這使園區用地緊張,土地與勞動成本上升,地價上漲,導致大批生產性企業被迫遷移到低成本區域。而且租金過高、交通擁擠等不利因素還將影響營銷等活動,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科技園區產業的發展。

缺乏良好的創新的本土競爭環境,導致落地無根。“落地無根”指外資主導型產業集群內,由于地方工業基礎薄弱,配套條件差,或者本地企業的學習能力差,導致外資企業和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難以融合,一旦出現成本上升等現象,外資企業會大量外逃,從而導致產業集群發展受挫。根植性被用于描述經濟行為受當地社會文化、關系網絡的影響。如果產業文化與產業集群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能夠得以融合,產業集群就在該地域具有持續的發展動力。

為了促進東湖大學科技園的產業集群,優化創新環境,就需要加強東湖大學科技園以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為核心的六大園區的合作,共同發展。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既與武大科技園、華軟軟件園、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華農大學科技園及綜合大學科技園共同構成東湖大學科技園有機整體,又與東湖高新區現有的工業園、軟件園、留學生創業園等相互呼應,共同構筑科技新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加快培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繼續鞏固發展優勢產業。跨越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新醫藥、能源環保、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優勢產業,爭取在光電子信息等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形成產業規模和特色產業鏈。同時應繼續加快東湖高新區的建設,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形成整體競爭優勢,努力把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我國重要的自主創新中心。依托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火炬計劃汽車電子產業化基地、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國家光電子產業園等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優勢基礎,發揮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加快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特色產業集群,重點促進光電子信息產業的集聚發展。

依托優勢學科,發展支柱產業。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兩大支柱產業”是光電子信息產業、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推進以華工科技、華工創投、天喻信息、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華中數控、同濟保潔、華中科大納米藥業等7家先進企業為核心的同行業相關聯的產業集群的形成,努力建設自主創新、引領創新、服務創新的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