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監管措施范文
時間:2024-03-20 15:45: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輿情監管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9-0207-01
輿情指的是社會輿論,狹義上指的是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和發展,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民眾對該事項所持有的政治態度。在網絡的環境下,社會輿情的表現形式就是網絡輿情,其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各種不同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它具有自由性和限制性、匿名性和外顯性、突發性和多變性、時事性和交互性、少數性和分散性等特點。高校網絡輿情一般以校園網站、論壇、QQ、博客等為載體,根據學生學習、工作、生活身邊發生的事件作為客體,針對同一事件產生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從而形成一定的輿論陣地。在比較寬松的網絡言論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加入了網絡的大熔爐,高校在進行言論引導中就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網絡,保持網絡輿論陣地的純潔性,需要社會、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實施網絡輿情的存在的困難
(一)高校學生的年齡特點:大學生處于情商易激動的時期,心智尚未成熟,遇到問題或者挫折,心里調試較慢,容易受煽動,便通過網絡方式宣泄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的不滿情緒。網絡輿情成為了某些學生發泄不良情緒的陣地。
(二)網絡監管預警機制有待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可以監測校內群體教師和學生對于公共事件、熱點問題的討論,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員應該對熱點事件進行積極引導,避免釀成突發事件,對學校口碑的評論,比如學校形象、教學質量、學生管理等,但是在監管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需要不斷完善。
(三)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薄弱。主要是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專職較少,兼職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政任務和教學任務的壓力下,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當成了兼職,對學生思想的監管、人格的培養、行為的引導也欠缺。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也有待于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進。
(四)校園文化開展參差不齊。由于每個高校的硬件設施、領導文化建設重視程度、機構管理健全模式及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差異性。有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聲有色,有些高校校園沉默不已。學生通過網絡看到了各高校文化建設的情況,隨之而來是學生的自豪感和失落感,這不利于做好學生的穩定工作。
二、高校網絡輿情實施的措施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網絡道德建設。針對大學生年齡特點,在加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必須要加強大學生思想網絡道德建設,在虛擬的網絡中,通過輔導員日常生活和任課老師德育課上的教導,使學生遵守正確使用網絡的各項法律法規,提高安全健康使用網絡的意識。
(二)建立校園網絡預警機制,明確網絡監管員的職責。大學生發表言論、表達思想動態的重要陣地是高校校園網絡。因此,高校網絡監管員要加強常規檢測與突發事件監測。網絡管理員要多關注學生日常網絡輿情的動態,提高觀察的敏銳性,發現有苗頭、針對性或者指向性的問題,甚至出現謾罵、煽動、“一邊倒”的不良言論,應該與發帖者溝通,弄清發帖意圖,爭取發帖者能主動刪帖,清除影響。突發事件的監管主要是針對校園發生的時的網絡輿情監管及應對。主要包括在事件發生時,快速啟動應急預案,密切關注事態發展,重點加強監測力度,大范圍收集輿情信息,第一時間掌握輿情動態。
(三)建立校園網絡監管監察隊。高校負責校園網絡監管的教師一人之力難以從多方面多角度監察學生網絡的動態。所以,高校培養一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力的校園網絡評論員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網絡監管員要對學生隊伍進行全方面的培訓,確保學生對學校的規章制度、對相應的法律規定有一定的認識,培養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把高校網絡輿情的導向引導向積極、健康和向上的方向,維護學生、學校和社會的集體利益。
(四)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打造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引導學生自我教育。高校黨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輔導員是高校中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積極打造成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加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速到,廣泛吸取人文和社科類知識的養料,使自身的教育能力與文化內涵實現完美的統一,使學生能夠追求崇高的信仰,崇尚科學,塑造健康的人格,實現全面發展。
(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教育新氛圍。高校網絡輿情對于傳統校園文化健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要打造與時俱進的校園文化,高校應有機的將網絡輿情納入校園文化建設規劃中,開展以網絡為基礎的文化教育和主題活動,將網絡輿情與校報、廣播、電視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結合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營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氛圍。
[參考文獻]
[1]李尚旗.高校網絡輿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學術論壇,2011(2).
[2]王欣.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分析[J].考試周刊,2010(35).
[3]張彬慧,畢瑩.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及應對[J].科技向導,2010(06).
篇2
善待網絡輿論,及時回饋信息
伴隨著中國社會復雜而艱巨的轉型,隨著互聯網上突發公共事件和熱點話題此起彼伏,存在于互聯網虛擬空間中的網民群體和網絡意見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一股強大的力量。[1]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各地政府能夠善待并積極應對網絡輿情,妥善處置各種網絡熱點事件,必將有效維護政府形象、提升對外信息的能力,而一旦政府應對網絡輿情措施失當,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和破壞就會很大。
因此,作為新聞機構,首先要轉變觀念,善待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政府官員的言行舉止,往往要接受最廣泛的監督,對于網絡這樣一種全新的公眾民主表達方式,各級政府官員不僅要敢于面對,勇于并善于傾聽網絡聲音,正確看待網絡上的被監管和網絡批評,更要能以更寬容平和的心態、更機敏的輿情反應程度,逐漸適應網絡時代新的輿情和信息挑戰。
從近幾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網絡輿論的公共話題來看,雖然內容五花八門,但受年輕網民追逐個性、求新求異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更多的話題往往會聚焦在一些危機事件的負面效應和負面信息上。
這是因為,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和震撼性會引發公眾多疑、焦慮等不穩定情緒的擴散,增加負面信息發生的源頭。倘若此時網民意見和網絡留言不被相關部門重視、正面反饋,而是敷衍塞責,那么危機事件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只能使信息傳遞的次數更為頻繁,從而為負面信息的流動提供更為多樣的載體。
其次,要想使網絡真正成為新時期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各級政府部門更要發揮網絡優勢,真誠回答,及時反饋,要能使官方的信息和網絡輿論的關注迅速對接,進而消除疑慮,建立誠信。
網絡空間的無限性不僅為網民提供了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發言機會,從最根本的意義來看,它也體現在媒介形態與社會結構變遷和政治參與方式變化的對應關系上。各新聞機構不僅要認識到這種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性,更要多方開拓完善網絡溝通及反饋形式,“問計于網”,“問政于民”,真正實現與媒體公眾的網絡溝通。
一些部門雖然已經搭建了“網絡問政”平臺,但由于對于網絡意見和網民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處理不及時不認真,不僅造成網民的不信任,而且更容易造成信息誤讀和錯解現象的蔓延滋長,強化了負面信息帶來的社會效應,或是因處置失當造成影響廣泛的社會事件。
因此,面對網絡輿論,無論是網絡批評還是網絡監督,各級政府和企業都應以寬廣的胸懷正確對待網絡民意,都應持歡迎和提倡的心態。正如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所說:“在網民的罵聲中聽取諍言,在咒語中體察民情,在板磚中提高公信力,在網民監督下做好工作。”
做好輿情分析,引導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的新聞如果要符合受眾需要,有針對性和新意,那么預先充分的國內外輿情調研必不可少,而網絡輿情分析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和更新,中國的網絡輿論空間多元化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各種價值觀的網絡群落和社交網站相安并存,這也使得網絡輿情分析的渠道越來越多,但就新聞的工作流程來看,網絡輿情的收集分析主要分兩個步驟:
新聞會前。收集各網站、主要社交媒體,網群、論壇及微博相關方面的言論、評論,有針對性地獲悉網絡輿論對所在部門的看法,對即將信息的關注度和關注點,正面輿論和評論有哪些,負面的有哪些,網民關注的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信息需要澄清、哪些有利的信息被忽視了。
新聞會后。跟蹤了解各網站對于新聞會的報道;收集網民反映,分析輿論走向;從中對新聞議題作出及時的反饋和總結,比如反響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的,還有哪些疑問。
通過這樣的輿情分析,新聞部門不僅能夠有針對性地及時確立新聞的主題和重點,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輿情跟蹤研究分析,歸納總結,從中找出不足和問題,促使下次的信息在確保職能部門的政策立場傳播出去的同時,更能針對一些網民問題以及敏感話題作出呼應。
要想有針對性地做好新聞,新聞前的預先策劃會也是輿情分析的重要一環。
這需要新聞機構和相關人員在對新聞主題明確的過程中,通過對網絡輿情的整理分析,從“民情需要”入手,從“民情利益”考慮,清楚公眾和媒體最可能關心的問題會是什么,哪些話題最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哪些因素可以確保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什么樣的措施可以把既有的損失降到最低,并結合預先掌握的政府相關政策,達到信息有的放矢。由此看來,新聞前的網絡輿情分析不僅能協助新聞人員盡早明確新聞的主題和目的,而且還會使之有備而來,進而從容應對。
從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來看,盡管網絡所提供的匿名可能性給公眾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但這種言論自由、開放和匿名的傳播特質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網絡信息的監管難題,尤其是危機事件爆發時,處于危機情境下的公眾由于各種好奇、焦慮、恐懼心理便會在網上傳播各類小道消息。這類非正式信息對于公眾輿論的影響力會更大也會更迅速。
因此,在對網絡輿情整理分析進而確立主題的同時,確保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的網絡輿情引導與監管也要加強。
篇3
以近年來在中國興起并急劇發展的輿情監測和分析行業為例,即通過海量信息采集、智能語義分析、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以及機器學習等技術,不間斷地監控網站、論壇、微博、平面媒體等信息,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各種信息和網絡動向,從浩瀚的數據宇宙中發掘事件苗頭、歸納輿論觀點傾向、掌握公眾態度情緒、并結合歷史相似和類似事件進行趨勢預測和應對建議。
互聯網如今已經成為收集民意、了解政府和企業工作成效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然而由于缺乏對互聯網發貼等行為的必要監管措施,在輿情危機事件發生后,難以及時有效獲取深層次、高質量的網絡輿情信息,經常造成輿情危機事件處置工作的被動,因此,北信源輿情分析專家建議應該重視對互聯網輿情的應對,建立起“監測、響應、總結、歸檔”的輿情應對體系。
輿情服務應對大數據挑戰
在國內市場中,輿情分析類產品很多,產品水平也參差不齊。要選擇優秀的產品首先需要選擇技術背景雄厚的生產廠商。北信源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擁有專門的數據管理部門和專業分析團隊,專業的技術人員對信息的鑒別力、萃取力、掌控力處于全國的領先水平。
對大數據的采集加工是整個輿情分析服務的基礎。掌握數據抓取能力與輿情解讀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是輿情分析的必備技能。北信源網情監測平臺采用多線路、加密隧道方式作為互聯網上公開信息的采集通道,通過自主研發的爬蟲系統,從網上自動獲取頁面信息。北信源輿情搜索引擎使用信息采集技術對全球范圍內的網頁進行檢索,通過中文語義特性并結合輿情結構特點而構成的元數據搜索技術,能夠提高信息采集的針對性,同時擴大采集范圍的廣度,提升輿情搜索的精準度。另外在采集的速率上,北信源網情監測平臺通過“云計算”技術在互聯網不同位置可任意部署監測工作站PC機,實現非重點網站的定時監測、重要網站及鏈接全天候監測。并根據網頁及鏈接的重要度,做到對最重要的網站數據分鐘級的采集更新。
如何對復雜大數據進行解釋是輿情服務的關鍵。數據分析的模式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數據分析的質量,決定了輿情產品的可用性。基于數據分析,能否提煉出獨到、高質量的觀點,在凌亂紛繁的數據背后找到更符合客戶要求的輿情產品和服務,并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優化,這是大數據時代輿情最大的變量。北信源輿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術包括文本分類、聚類、觀點傾向性識別、主題檢測與跟蹤等計算機文本信息內容識別技術。以數據挖掘為核心技術, 應用不同的建模基礎,包括關聯規則、序列模式、頻繁序列、決策樹分類、神經元網絡、線性回歸、Logistic回歸、K-Means聚類、模糊聚類、異常檢測等多種數據挖掘算法,結合相應的數據挖掘模型可視化方法,用預測模型對輿情數據進行預測評分。
對趨勢的研判是大數據時代輿情分析的目標。如今人們能夠從浩如煙海的數據中挖掘信息、判斷趨勢、提高效益,但這遠遠不夠,信息爆炸的時代要求人們不斷增強關聯輿情信息的分析和預測能力,把服務的重點從單純的收集有效數據向對輿情的深入研判拓展。北信源輿情監測與分析平臺從情報檢索與分析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除了能夠跟蹤、協助解決關聯輿情,還能夠輔以經過分析后的決策參考。
輿情面臨變革
大數據時代的大輿情充分反映數據爆炸背景下的數據處理與應用需求,這是大數據時代最大的輿情變革。北信源網情監測與分析管理平臺成功地實現了針對互聯網海量輿情自動實時的監測、自動內容分析和自動報警的功能,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的以人工方式對輿情監測的實施難題,加快了網絡輿論的監管效率,有利于組織力量展開信息整理、分析、引導和應對工作,提高用戶對網絡突發輿情的公共事件應對能力,加強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研判。并能夠協助用戶建立起輿情監測應對體系:
快速發現:實踐表明,在互聯網輿情出現后4小時內是控制輿情的黃金時間,被稱為“黃金4小時”。
篇4
善待網絡輿論,及時回饋信息
伴隨著中國社會復雜而艱巨的轉型,隨著互聯網上突發公共事件和熱點話題此起彼伏,存在于互聯網虛擬空間中的網民群體和網絡意見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一股強大的力量。[1]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各地政府能夠善待并積極應對網絡輿情,妥善處置各種網絡熱點事件,必將有效維護政府形象、提升對外信息的能力,而一旦政府應對網絡輿情措施失當,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和破壞就會很大。
因此,作為新聞機構,首先要轉變觀念,善待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政府官員的言行舉止,往往要接受最廣泛的監督,對于網絡這樣一種全新的公眾民主表達方式,各級政府官員不僅要敢于面對,勇于并善于傾聽網絡聲音,正確看待網絡上的被監管和網絡批評,更要能以更寬容平和的心態、更機敏的輿情反應程度,逐漸適應網絡時代新的輿情和信息挑戰。
從近幾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網絡輿論的公共話題來看,雖然內容五花八門,但受年輕網民追逐個性、求新求異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更多的話題往往會聚焦在一些危機事件的負面效應和負面信息上。
這是因為,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和震撼性會引發公眾多疑、焦慮等不穩定情緒的擴散,增加負面信息發生的源頭。倘若此時網民意見和網絡留言不被相關部門重視、正面反饋,而是敷衍塞責,那么危機事件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只能使信息傳遞的次數更為頻繁,從而為負面信息的流動提供更為多樣的載體。
其次,要想使網絡真正成為新時期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各級政府部門更要發揮網絡優勢,真誠回答,及時反饋,要能使官方的信息和網絡輿論的關注迅速對接,進而消除疑慮,建立誠信。
網絡空間的無限性不僅為網民提供了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發言機會,從最根本的意義來看,它也體現在媒介形態與社會結構變遷和政治參與方式變化的對應關系上。各新聞機構不僅要認識到這種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性,更要多方開拓完善網絡溝通及反饋形式,“問計于網”,“問政于民”,真正實現與媒體公眾的網絡溝通。
一些部門雖然已經搭建了“網絡問政”平臺,但由于對于網絡意見和網民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處理不及時不認真,不僅造成網民的不信任,而且更容易造成信息誤讀和錯解現象的蔓延滋長,強化了負面信息帶來的社會效應,或是因處置失當造成影響廣泛的社會事件。
因此,面對網絡輿論,無論是網絡批評還是網絡監督,各級政府和企業都應以寬廣的胸懷正確對待網絡民意,都應持歡迎和提倡的心態。正如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所說:“在網民的罵聲中聽取諍言,在咒語中體察民情,在板磚中提高公信力,在網民監督下做好工作。”
做好輿情分析,引導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的新聞如果要符合受眾需要,有針對性和新意,那么預先充分的國內外輿情調研必不可少,而網絡輿情分析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和更新,中國的網絡輿論空間多元化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各種價值觀的網絡群落和社交網站相安并存,這也使得網絡輿情分析的渠道越來越多,但就新聞的工作流程來看,網絡輿情的收集分析主要分兩個步驟:
新聞會前。收集各網站、主要社交媒體,網群、論壇及微博相關方面的言論、評論,有針對性地獲悉網絡輿論對所在部門的看法,對即將信息的關注度和關注點,正面輿論和評論有哪些,負面的有哪些,網民關注的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信息需要澄清、哪些有利的信息被忽視了。
新聞會后。跟蹤了解各網站對于新聞會的報道;收集網民反映,分析輿論走向;從中對新聞議題作出及時的反饋和總結,比如反響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的,還有哪些疑問。
通過這樣的輿情分析,新聞部門不僅能夠有針對性地及時確立新聞的主題和重點,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輿情跟蹤研究分析,歸納總結,從中找出不足和問題,促使下次的信息在確保職能部門的政策立場傳播出去的同時,更能針對一些網民問題以及敏感話題作出呼應。
要想有針對性地做好新聞,新聞前的預先策劃會也是輿情分析的重要一環。
這需要新聞機構和相關人員在對新聞主題明確的過程中,通過對網絡輿情的整理分析,從“民情需要”入手,從“民情利益”考慮,清楚公眾和媒體最可能關心的問題會是什么,哪些話題最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哪些因素可以確保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什么樣的措施可以把既有的損失降到最低,并結合預先掌握的政府相關政策,達到信息有的放矢。由此看來,新聞前的網絡輿情分析不僅能協助新聞人員盡早明確新聞的主題和目的,而且還會使之有備而來,進而從容應對。
從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來看,盡管網絡所提供的匿名可能性給公眾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但這種言論自由、開放和匿名的傳播特質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網絡信息的監管難題,尤其是危機事件爆發時,處于危機情境下的公眾由于各種好奇、焦慮、恐懼心理便會在網上傳播各類小道消息。這類非正式信息對于公眾輿論的影響力會更大也會更迅速。
因此,在對網絡輿情整理分析進而確立主題的同時,確保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的網絡輿情引導與監管也要加強。
各級政府和企業部門也應及早建立健全相關的網絡輿情工作和相關的網絡輿論監督制度,包括及時的信息制度、網絡輿情監控制度、網絡輿情處理預案制度等等。同時還要針對本部門人員加強相關的網絡輿情培訓,特別是根據網絡等新媒體特點,不斷創新網絡輿情管理能力和方式方法,進而提高新聞人員運用網絡能力、輿論引導能力,確保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中掌握話語權和主動權。
善用新媒體,搶先設置社會議題
議程設置理論是上個世紀70年代在美國風行起來的一種有關大眾傳播效果的假說。在傳播學者看來,媒體加以“著重”報道的議題,同樣也會“著重”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同時也會影響著公眾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因此,媒體具有一種為公眾廣泛設置“議程議題”的功能。
如果站在新聞者的角度來看,議程設置,恰恰體現了政府主動設置政策議題來影響媒體議題,進而設定公眾議題的過程。
在網絡社會中,媒體的傳播形態越發多元,政府信源的替代品越來越多。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1年的研究報告來看,微博不僅是新興網絡媒體的主力軍,而且“逐漸成為社會輿論的主要策源地”。從近兩年發生的網絡輿情事件不難看出,微博已逐漸發展成為公眾輿論的第一大信息源,在網絡輿論中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截至2011年6月,中國微博用戶已增長至1.95億個(現有約3億個),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商業機構嘗試“微博營銷”,政府組織也開始借助微博平臺,塑造親民形象,傾聽民意。[2]
因此,當微博對公共事件的走勢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時,作為網絡時代的新聞者,也要不斷探索出政務公開的新模式:要讓微博等新媒體成為網絡問政的新興渠道,通過熟悉并借助網絡、微博等新媒體主動信息,設置社會議題,及時將正面的政府政策形象適機傳遞給媒體,實現政府與媒體、受眾的即時互動,平等溝通。
對于新聞者來說,要想利用好新媒體,真正達到提升政府設置社會議題和信息公開的效率,通常取決于兩個方面的作為:第一,時效新。政府要能在第一時間最新的信息,尤其是在應對突發事件時,要能夠搶占話語權。第二,時機好。要能在第一時間對社會熱點問題、社會輿論進行導讀,搶占“社會議題”的設置權。
因此,要想成為社會公眾議程的“搶先設置者”,各新聞機構不僅要通過微博等新媒體為政府和公眾溝通找到新渠道,更要能夠針對公眾疑慮,主動出擊。尤其當突發性、敏感性危機事件發生時,新聞者更要能借助新媒體信息傳播平臺,拉近政府和民眾間的距離,搶占引導輿論的先機,有效堵塞小道消息,從而讓自己獲得主動新聞和掌控輿論信息走向的機會,為突發事件的處置創造必要的有利環境。
網絡表達更需生動形象
要讓網絡成為新時期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謹防網絡溝通“形同虛設”,各新聞機構和發言人首先就要通過親民的表達方式,獲得網民的信任。為此,要學會并善于與網民交朋友,真誠回答并積極反饋網民的意見和問題,積極適應網絡媒體這樣一種全新的語言方式和溝通氛圍。
對此,中國首位網絡新聞發言人、貴陽市網絡新聞發言人曹毅感慨,網絡新聞發言人絕不是把傳統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直接照搬到互聯網上,“網絡是一個多元化的虛擬世界,大家說話比較直接。如果交流時搞得太正規,反而會讓溝通有障礙。我們正在考慮用網絡語言,實現一個自然暢通的交流”。
對于新聞者來說,網絡時代的語言表達首先要能做到口語化,切忌官話、套話、虛話和永遠正確的廢話,以及枯燥虛假的數字。
每一位新聞者都要善于把公文匯報式語言、工作性語言轉變成通俗化、口語化的表達;要說老百姓的話,說人們聽得懂的話。為此,在信息時,一定要考慮網民的喜好和需要,結合網民的個性特點,使用對方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對即將的信息適度“加工”,即使是枯燥的政治政策詞匯,也要能說出讓對方喜聞樂見的話。
網絡表達的生動,還在于言之有物。新聞既要簡明扼要,避免空話行話,更要善于借助快速互動的網絡平臺,把枯燥的公文、干巴巴的數字變成生動的事實和口語化的形象說明。為此,新聞者要善于“講故事”,善于用事實和事例說話,這一點對于政府部門的對外新聞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政府的工作很多直接體現著社會民生,如教育、衛生、鐵路、公安等等,其內容很容易涉及一件件具體的事,所以政府發言人在網絡表達中一定要力爭與現實貼得更近。
新聞既要及時鮮活的能打動人的信息,更應該學會用生動形象的網絡符號和縮寫、諧音等方式來宣講政策,傳達觀點。
除了口語化、個性化的表達特點,面對網絡說話,每一位新聞者還需要經過兩個重要的“轉化”步驟:一、對將要的信息及政策內容了解透徹并爛熟于心;二、習慣并適應網絡口語化、直觀的表達方式,熟悉并有意識地搜集一些老百姓鮮活的語言、生動的網絡語言,使新聞更容易被公眾所接受。
新聞是向公眾傳播信息,但也是在同公眾交流思想。要與網民就政治、社會民生等問題進行真正的雙向溝通和交流,各級新聞機構和相關人員就要找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最終實現與媒體、公眾的有效溝通。(來源:《新聞愛好者》雜志 文/王婷)
(本文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微博時代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及新聞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網絡輿情;網絡輿情技術;金融業
1、網絡輿情
1.1網絡輿情定義
關于網絡輿情的概念,國內已有研究對其進行了界定,但尚未形成共識,不少研究還存在濫用混用概念的現象,對深入地進行網絡輿情研究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研究網絡輿情,有必要先理清其概念。
目前,關于網絡輿情的定義主要有兩大陣營。其一是軍犬輿情系統創始人彭作文給出的網絡輿情定義是以網絡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以及后續影響力的集合。網絡輿情六大要素:網絡、事件、網民、情感、傳播互動、影響力。其二是曾潤喜在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一文中給出的網絡輿情定義是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其別強調了輿論與輿情的區別,輿論是人們的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聚表現,是多數人形成的一致的共同意見,是單種意見的集合,即需要持有某種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人數達到一定的量,否則不能認為是一種輿論。而輿情是人們的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種零散的,非體系化的東西,也不需要得到多數人認同,是多種不同意見的簡單集合,這也是最容易將二者混淆的地方。當輿情產生聚集時就可以向輿論轉化,因而對輿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輿情不轉化為輿論或轉化為良性輿論。
這兩種定義雖然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其闡述網絡輿情的核心都是網絡、事件以及人對事件的反應。所以對于網絡輿情的研究,我們要基于網絡,針對事件,收集、監測和分析人對事件的反應,以便于相關部門能及時對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1.2網絡輿情特點
網絡輿情形成迅速,對社會影響巨大。隨著因特網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網絡環境下的輿情信息的主要來源有:新聞評論、電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或Weblog)、聚合新聞(RSS)、空間、電子郵件(Email)、其他社會性軟件平臺等。網絡輿情表達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動,具備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決定了網絡輿情具有以下特點:
1)直接性,通過BBS、新聞點評、博客網站和個人空間,網民可以立即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
2)突發性,網絡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
3)偏差性,由于發言者身份隱蔽,并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絡自然成為一些網民發泄情緒的空間。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片面認識等等,都會利用網絡得以宣泄。因此在網絡上更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
2、網絡輿情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
2.1網絡輿情技術
網絡輿情技術是有效掌控網絡、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網絡輿情技術主要包括:話題檢測、話題跟蹤、自動摘要、趨勢分析、輿情預警等。
1)熱話題檢測:可以根據新聞來源的權威度、發言時間的集中程度等參數,發現指定時間段內的熱門話題。并可以根據主題關鍵詞和回帖數進行整體語義分析,識別出所有敏感話題。
2)話題跟蹤:可以對文章進行聚類,分析新發表文章、帖子是否和已有文章主題是同一話題。
3)自動摘要:可以對所有文章、話題傾向自動分析,形成摘要。
4)輿情趨勢分析:可以針對某個主題分析人們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的熱度。
5)突發事件分析:可以對突發事件進行跨時空的全面分析,得出整個事件發生的全貌并對事件的下一步的趨勢進行預測。
6)輿情報警:可以對突發事件、涉及內容安全的敏感話題進行及時發現并產生報警。
7)輿情統計報告:根據輿情分析引擎處理后得到的數據生成相應報告,用戶可通過瀏覽器進行瀏覽,并提供了檢索功能,可以根據指定條件對熱點話題、傾向性等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查詢,得到話題信息的詳細內容,提供決策支持。
2.2網絡輿情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
網絡輿情技術從誕生起就顯示出巨大的威力,涉足面也愈來愈廣,已經從單純的社會領域走入了專業性更強的金融投資領域。由于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信息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已經越來越不容忽視。這些信息關乎著整個金融行業的發展和穩定。
為了金融行業更好的發展,我們接下來探討一下網絡輿情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
2.3輔助投資工具
目前很多人把網絡輿情技術視為新的理財工具,并不夸張,某一個新事件的發生或者是網絡上對某支股票的熱議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金融實踐者們的行為,同時進一步影響著股市變化的趨勢。
申銀萬國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認為,網絡輿情技術在我國的逐步推廣,將對金融創新、衍生產品等有促進作用。他表示,“未來的資本市場將逐漸轉型為市場股民化、股民網絡化。”
中科精誠總經理梁正之則表示,“目前網絡輿情這一技術僅為一些監管部門運用,未來我們將研究如何逐步向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推廣應用。”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網絡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余智華表示網絡輿情技術是基于內容的智能分析技術,金融行業可以建立一個與當前流行的股票軟件和金融市場信息采集分析系統功能定位完全不同的信息跟蹤分析技術。并且通過系統監測互聯網上的相關新聞報道、相關評論等,跟蹤分析這些信息與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關系,將這些信息按照知識模型體系進行分析與組織,為投資者及相關機構提供便于分析利用的、相互關聯的信息來源。
2.3.1聲譽風險管理
近年來,我國各金融機構按照國家有關金融監管制度,初步建立了金融穩定工作協調機制,制訂了應對突發事件的相關應急預案。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同時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對網絡輿情的高度重視及積極回應,互聯網業已成為政府治國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臺。金融機構如何建立有效的聲譽風險管理體系,實施有效輿情監控成為當務之急。尤其是近兩年來,金融行業的“聲譽危機事件”屢見不鮮,致使相關金融機構形象受損、信用度滑坡,并嚴重影響了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為更好地凈化網絡輿論環境,維護金融穩定,進一步幫助金融機構樹立品牌形象、加強聲譽風險管理,網絡輿情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必不可少。它能有效防止負面信息的肆意傳播和輿情失控,協助金融機構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為金融機構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輿論保障。
2.3.2輔助決策管理
輔助決策管理系統主要作為相關管理機構的輔助決策工具,通過網絡輿情技術,收集分析金融市場信息,并與傳統的金融分析數據相結合,以決策主題為重心,以傳統金融分析方法為基礎,網絡輿情技術為輔助,構建決策主題研究相關知識庫、政策分析模型庫和情報研究方法庫,建設并不斷完善輔助決策系統,為決策主題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決策支持和知識服務。為金融管理研究機構以及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起到幫助、協助和輔助決策者的目的。
3、可能存在的問題
雖然網絡輿情技術給金融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對凈化網絡輿論環境,維護金融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
1)輿情技術的準確性問題。網絡輿情技術發展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性的檢驗標準,其準確度到底達到什么水平,尚不可知!尤其相比對一目了然的公司財務報表、年報這類結構性數據進行預測,運用輿情分析技術對紛繁復雜的非結構性數據——網絡輿情進行分析,真的可以提升預測的準確性嗎?
2)網絡輿情技術給網民帶來的安全性問題。通過網絡輿情技術所收集的信息難免涉及到網民個人隱私,這些信息該如何管理?是否會給網民帶來困擾?
3)對于相對復雜的財務數據結構,對其跟蹤和挖掘技術也要求甚高。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09
[2] 馬海兵.網絡輿情及其分析技術[N].光明日報.2007.01.22.
[3]賈孟飛.基層網絡輿情監測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銀行家.2010,(12)
[4]章棟兵.互聯網輿情分析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實現[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篇6
2009年6月,我們分別對大學生本科在校生、普通專科在校生和高職高專在校生等三類學生群體中有代表性的500人進行問卷調查。目的在于:通過調查,客觀真實地了解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趨向,以及處理當前問題的路徑和方法,掌握第一手資料。
通過調查分析,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思想行為和精力投入點有以下幾種表現:第一,絕大多數大學生能使用現代多種信息技術進行較長時間、較快頻率、內容涉獵較廣的信息交流、交互;第二,關注的問題較全面,且很實際;第三,關注點相對集中;第四,對涉及自身學習和前途等問題意見相對集中、渴求點較高,對社會熱點和敏感問題更加關注。
同時,就本科學生和專科學生的單項調查結果來看,受教育環境不同、區域不同、教育層次不同、教育內容不同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對單一問題的觀念和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甚至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第一,本科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更強;第二,本科學生對本校網絡的建設要求相對默然,而專科學生對本校網站建設要求更迫切;第三,從信息交互內容看,專科學生的關注點起伏比較大,而本科學生顯得更加平衡;第四,對新的關注點的出現,本科學生相比專科學生處理態度更平緩些,而專科學生要求相對更迫切;第五,對于自己所關心問題的處理方式,本科學生相對專科學生更客觀、更有余地,而專科學生更直接、更自信;第六,對不良網絡信息的關注很廣泛,但態度和處理方式有的差別很大,有的截然不同。因此,在處理了解輿情、分析研究輿情時,更要注重分類分析、客觀研究。
調查同時發現,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輿情呈現出非地域性和不可控性、即時性、非真實性、盲從性和情緒化和群體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既具有信息技術的固有特點,又表現出信息技術的使用特點,同時還體現高校大學生主體的自身特點。他們相互作用、互為依托、錯綜復雜,其中既有時代的積極因素、技術的積極因素,也有大學生主體的被動因素。
了解大學生輿情的目的在于研究分析他們的思想狀況,而分析研究的落腳點在于引導、服務、教育。當前我國正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也使社會各階層受到了很大沖擊。面對時展以及同時感受到的困難和壓力等涉及切身利益和前途的實際問題,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變得積極而脆弱。他們更實際,更社會化,對政府和管理者以及對社會的期望值也在不斷提高,對國家大事越來越關心,對社會問題更加關注。因此,搞好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輿情引導和服務,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提高認識,建立輿情研究分析網絡,健全采集、研究、教育組織機制和管理機制。通過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來看,信息系統不再被教育者全部掌控,這就不能對大學生不健康思想和觀點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如何使正面的思想教育延伸到網絡?如何對大學生的網絡輿情予以正確引導?如何加強大學生基于網絡環境狀況下各種觀點、思想傾向所可能引發的的研究,已成為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應對和著力解決的課題。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的采集、監控、追蹤,專業化研究隊伍的建立,安全防范機制、教育機制的完善,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這就要求各高校統一部署,全面協調,把網絡輿情研判隊伍建設、機制調整、運行管理等方面放在全局來考慮,納入到高校黨委議程之中,黨政工團主抓有序、分工協調適當,以達到共謀共振協調發展的目的。
第二要客觀分析新時代網絡特點和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保證輿情研判的科學性。要根據高校大學生的不同層次進行分類調研,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在調查中發現受教育層次不同、所處教育環境不同,大學生的觀點和訴求就不盡相同。因此,在輿情信息搜集、分析、判斷和提出指導性意見進行引導服務的時候,要有所針對、有所側重;要分清工作的對象,弄清他們的所思所想,挖思想根源,做本質工作;要注意工作方法,以學生為本開展工作,既要引導、教育、服務,又要極大地保護好大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對人對青春負責的積極性;要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抓大放小,抓近顧遠,系統推進;要注重教育與疏導、管理與影響并舉,使教育工作既有針對性又有全局性,即有主觀性又有散發性,既注重學生的個體意志,又要把個體意志統一在國家、集體的大范疇之內來約束,只有這樣輿情研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要強化現代技術對大學生輿情研判的支持服務功能。要加強校園網絡輿情研究,認真分析輿情產生的原因、發展趨勢和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高校技術部門要準確把握校園網整體輿情動態,敏銳捕捉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群眾性問題;建立和完善校園網絡安全保護、信息過濾、信息適時檢測與追蹤、路由路徑控制等系統,構建網絡技術防控體系。建立校園網絡有效監控和防范機制,采取必須的技術防范措施,加強技術隊伍建設,提高對網絡的安全應急處理能力,尤其是對聊天室和BBS區要加強監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上傳和擴散。加強校園網絡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設,確保校區信息網絡安全。
第四要加強社團建設,使校園文化建設在時代網絡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大學生校園社團建設是高校學生自治組織的特有形式,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大學生輿情引導工作,充分發揮社團積極作用也應是一種新的嘗試。在社團建設中,應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一要堅持社團審批審查制,把社團建設納入學生會、團委會的統一管理之中,由學工部統一指導;二要實施活動主題申報制,使活動不但有益于提高技能、強化趣味、擴大外延,同時還要注重積極向上、增加內涵;三要把握跟蹤問責制,嚴把管理關口,防范疏寬過度;四要實施監管機制,使社團的活動在有效的監管之中進行;五要堅持社團成員的實名注冊制,提高社團成員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六要堅持社團新聞上傳和廣告審閱制,倡導社團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
加強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輿情信息的搜集、整理、追蹤、引導、服務,提供教育工作具有針對性的決策保障,是新時期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學生管理服務工作的新課題。只有站在對黨的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高站位來認識,這項工作才能不失方向。輿情研判在形式上表現為服務于管理者和決策者,但其本質是更好地為廣大學生服務,更好地培養和造就世紀中國所需要的建設者。因此,輿情研判與決策應把握以下指導思想,即:客觀準確、及時全面、科學透明,引導服務為本,育人樹人為宗。
篇7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網絡輿情監測工作是指網絡信息工作的部門或人員在特定時期或者在特定的事件中對公眾在互聯網上發表的言論和意見進行監視、收集、分析、整理及預測的行為,這些言論被稱為網絡輿情。
當前的網絡輿情監測工作平臺主要是基于信息采集、整合技術和智能處理技術,通過對互聯網海量信息的自動抓取、自動分類聚類、主題檢測、專題聚焦,實現對用戶的網絡輿情監測,并由相關部門形成輿情工作報告、輿情信息簡報等,為輿論引導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據。
進入大數據時代,網絡輿論呈現的新特點,促使網絡輿情監測工作暴露出諸多不足之處,這為網絡輿情監測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
網絡輿論信息格局發生變化,輿情分析質量亟待提高。據人民網權威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顯示,在2016年,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不斷向社會各層面滲透,網絡輿論的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如網民結構與社會人口結構趨同,網民產生代際更新導致網絡流行議題和文化熱點發生轉換,微博、微信平臺化,專業自媒體步入興盛等。在這樣的變局下,網絡輿情監測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然而,有些部門的輿情信息收集工作仍然停留在報刊、門戶網站、BBS、微博等開源信息的收集階段,并未將新聞客戶端、微信、直播等平臺打通,難以保證輿情信息分析的全面性以及輿情熱度指標的準確性。《2016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還對近五年來參與當年最具網絡關注度的20個輿情熱點事件討論的320萬微博用戶樣本進行了分析,發現關注新聞事件和聚焦熱點話題的網民發生了代際交替,在性別方面,女性的比例明顯上升;在地域上,三、四線城市用戶增長迅猛。受眾層面發生的這些變化,也將在輿情監測工作中體現出來。然而在目前的輿情監測工作中,相關信息部門的輿情信息報送在內容上只是就事論事、停留在現象層面,對受眾的成分、熱點事件的社會背景以及事件背后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問題沒有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形式上,網絡輿情監測工作的報送還停留在工作動態報告或者事件日志等形式的報送上。這樣就造成了網絡輿情信息的價值作用降低、服務能力減弱的問題。
熱點事件話語體系不可控,輿情預警能力亟待增強。縱觀近年來發生的熱點公共突發事件,可以發現,在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社交平臺上,公眾的話語體系呈現出了一些全新特征,如輿論主體的匿名性、參與渠道的多元化、生成議題的自發性、交流觀點的無界性、匯集意見的實時性、發展趨勢的不確定性等。這些特征與輿論話語體系在傳統媒體的呈現完全不同,網絡輿論熱點事件話語體系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強。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自媒體呈現出來的話語體系最為龐雜。許多輿情信息不僅包含結構化數據,還涉及大量非結構化數據,若對其準確性、真實性逐一核查,既耗費人力又耗費時間。就內容而言,較多負面、虛假輿情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單純以關鍵詞或主題詞進行搜索容易產生誤判、遺漏。話語體系的不可控性增加了輿情監測工作的難度,這要求工作人員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敏感性以及較強的網絡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數輿情監測工作部門的信息工作人員缺乏專業化的訓練,輿情信息工作水平參差不齊。就輿情監測平臺系統來說,對于輿情信息的跟蹤分析靈敏度較低,在有些熱點事件的處理上沒有按照公共突發事件的分類標準進行準確的分級,從而導致網絡輿情信息的分析判斷力體現不出其應有的情報價值,預警能力也隨之削弱。
輿情監測的技術體系落后,人機不協調問題亟待解決。網絡輿論的實時性及其發展的不確定性要求網絡輿情監測必須迅速、及時,但很多單位部門的輿情監測平臺的方法技術體系滯后,部分單位采用了網絡監控系統、有害信息過濾系統等方式進行網絡輿情監測,而有些單位為了節省輿情監測設備的成本,甚至將網絡輿情監測工作依托于人工網頁搜索及瀏覽的“人工盯梢”方式上,這成為監測工作的一大阻礙,監測工作出現疏忽錯判也在所難免。排除資金、人力等客觀因素,現階段的網絡輿情監測工作中技術方法體系的不足主要歸因于“人機不協調”。機器與人工的協同分工模式不成熟、機器的輔助力量不夠,導致人工智能技術在預測監測體系中分析情感、預測走勢、檢查效果等方面應用還稍顯粗淺、機械,而在需要人工進行的高級維度分析、提出應對策略等層面,機器的應用又顯得粗糙以及同質化。
人工智能為網絡輿情監測帶來的三大變革
網絡輿情監測要適應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的要求,就必須順勢而為,積極進行變革,主要包括網絡輿情監測技術體系的變革、網絡輿情監測研究范式的變革以及網絡輿情監測管理思維的變革三個方面。
網絡輿情監測技術體系的變革。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網絡輿情是為了更好地對輿情進行分析研判,通過直觀、簡明的方式描述網絡輿情信息的產生,進一步推導信息傳播主體的態度傾向性、情緒感染性以及初衷、意圖等,從而預測網絡輿情信息的發展趨勢。
如果說在“小數據”環境下,網絡輿情監測工作還可以依托于“人工盯梢”的方式來完成,那么在“大數據”環境下,當數據的量級達到了EB甚至ZB級別后,以人工監測來把握輿情脈絡已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那些隱含在網絡輿情信息中的觀點、態度及情緒的表達,更難以從泛濫成災的信息碎片中被真正發掘出來。加之海量信息的不共享所帶來的“信息盲區”,更使得輿情信息分析不夠嚴謹,易偏離實際,而這些問題都需要依托搭建智能化的網絡輿情監管平臺來解決。在平臺上可以通過三種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研判相結合,再借助如眼動儀、腦電儀等受眾檢驗儀器對網絡輿情信息進行綜合化分析。三種主要的人工智能技術主要包括:一是Web挖掘技術,該技術把互聯網與數據挖掘技術結合起來,對網絡上結構化數據如文字言論,以及非結構化的數據如視音頻、圖像等信息進行采集,完成信息前期處理的第一步;二是語義識別技術,該技術是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通過對語句中的關鍵詞進行詞義推斷處理以及句子語法結構的分析,從而將復雜信息簡單化,這是對采集的信息數據做進一步識別推斷的過程;三是TFDF信息聚類技術,該技術主要提升數據信息的分析和分類速度,使網絡輿情監測工作的處理更加及時,反應更加靈敏,提高采取措施的時效性。
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將有利于對信息進行挖掘、采集、分類、整理,從而找尋出最核心的關鍵性數據。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運用人工神經網絡預測模型,對網絡輿情的性質、發展趨勢進行正確描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網絡輿情監測研究范式的變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對網絡輿情監測工作及其研究產生了頗為深刻的影響,輿情監測的研究范式從多角度發生了轉向。
第一,輿情監測工作視角的轉向:從單一化到多元化。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受眾的角色首先發生了轉向,由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的參與者和傳播者。這一轉向給網絡輿情監測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當受眾是單純的信息接收方時,網絡信息的可控性強,輿情監測工作形式單一,把關相對容易。而受眾角色發生變化以后,網絡信息傳播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信息傳播呈現多元化特征,把關難度增加,網絡輿情監測工作也從單一轉向多元化,還需要對信息進行疏導、研判處理。
第二,研究視角的轉向:從內容研究轉向“內容+關系”研究。傳統的網絡輿情信息研究最重視的是受眾借助網絡進行的話語表達,其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內容層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這一單向視角將發生轉變,潛藏在內容層面背后的網絡受眾心理、行為、動機、訴求等多方面因素都將被關注到。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網絡輿情信息的研究視角將透過內容層面深入到關系層面,轉向對網絡受眾社會心理描繪、社會關系呈現、社會話語表達等多維度的研究。
第三,研究重點的轉向:由輿情監測轉向輿情預測。當前的網絡輿情監測工作主要通過對當下網絡輿情的動態信息進行隨機采樣來收集、整理、分析,更多的是關注已經發生的事件在過去及當下的動向,對未來的發展預測難以兼顧。而借助人工神經網絡預測模型,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模式識別及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網絡輿情的性質、發展趨勢進行正確描述,再結合大數據分析處理整群數據來實現預測功能。比如,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通過關注用戶搜索中的“流感”關鍵詞來預測實際流感發生的時間,往往可以提前兩三個周對流感的爆發進行預報及預防。
網絡輿情監測管理思維的變革。在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的網絡輿情監測平臺出現之前,相關輿情監測部門的管理者往往由一人或幾人的小團隊組成,在監測信息數據量級不大的情況下,這種小作坊式單打獨斗、面面俱到的輿情監控管理思維可以基本滿足需求。但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這種小作坊式的輿情監測體系面臨瓦解。當前,商業化運營的軟件監測團隊多達幾百家,這些監測軟件服務商通過開發相應的輿情監測軟件為政府部門、企業主體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務,進行簡單的輿情信息數據采集及分類處理工作。在數據開源的情況下,這些軟件服務商的競爭逐漸由粗放型、低層次化向數據處理的優化、人機互動、機器算法的精進等層面轉變。
在以上變化的基礎上,輿情監測的管理思維也必須轉向,組建一支人員分工明確、高度聚合集約的輿情分析團隊勢在必行。輿情管理的思維變革依托于人工智能監控系統改變團隊的組織結構及管理方式,通過智能化的輿情監測系統代替低效的人工操作,其專業性要求頗高,而最佳處理模式就是專業化團隊加人工智能技術。按照這樣的管理思維,未來輿情監測團隊的分工將更加明確,行業內部集約聚合程度將進一步提高,行業有機化程度也將逐步增強。
篇8
關鍵詞:網絡思政教育;應急教育;突發事件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勢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高校應除在校級報紙雜志、宣傳欄、校園廣播等傳統媒體外,充分利用校園官網、校園論壇、校園微博、校園微信、“紅色網站”等網絡媒體進行思政教育,并可以運用網絡思政教育進行突發事件的應急教育。藉由網絡,思政教育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及時介入,盡可能減少甚至消除給大學生思想帶來的不良影響。高校在優化思政教育的同時,促進應急教育的實施。關于網絡思政教育在高校應急教育中的運用,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監控校園網絡輿情,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抵制不良、消極信息
監控與引導高校網絡輿情,可以從以下三項工作展開:
一是監控網絡輿情,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并維護校園安全。高校通過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的關注,可以了解與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通過監控,在可能發生突發事件的情形下,及時跟進消極信息的走勢,對消極信息進行預警,找出異常情況產生的源頭,發現大學生的消極情緒,對異常學生進行線上以及線下的情緒疏導,從而幫助大學生擺脫消極心理狀態,使大學生健康成長,從而實現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目的。
二是通過監控網絡輿情,促進高校改善管理措施。高校改善管理中薄弱環節的存在,對于突發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遏止作用。高校通過對網絡輿情的收集,可以了解學生對高校管理各方面的需求,依照學生的需求改善管理,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從而降低突發事件發生的概率。
三是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作用,引導大學生自我管理,進行網絡輿情的自我監管。這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幫助大學生抵制消極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自行接受應急教育。
二、發揮校園微信、微博等網絡思政平臺在突發事件中的應急教育功用
大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微信、微博等媒體,各高校都已經建立或者正在籌備建立各自的官方微信、微博,這些官方微信、微博已成為高校各類校園資訊的渠道之一。網絡思政教育的載體為微信、微博,其信息更新速度及傳播較快,獲取信息方式較便捷,互動性也較強。目前,絕大部分高校的官方微信、微博平臺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主要是宣傳特色校園文化以及一些娛樂性的內容,并沒有借此平臺進行應急教育。此外,微博一直都是網絡謠言的集散地。高校官方微信、微博應該藉由其天然優勢,更多地承擔思政教育,尤其是應急教育任務。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高校官方微信、微博應及時政府、相關部門、媒體、學校具體部門的辟謠信息,告訴學生不要聽信謠言、不要慌亂;同時,或者轉發針對突發事件的積極向上的報道,傳播正能量,將應急教育整合進網絡思政平臺,開辟基于網絡思政平臺的大學生應急教育的新途徑。
三、管理校園論壇,建立“網絡”,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進行疏導
大部分高校的校園論壇采用實名注冊制,以便高校對大學生的信息進行源頭管理,及時控制校園論壇里散布的消極信息。實名注冊制也有弊端,一定程度上,一些大學生不敢在校園論壇上說實話,轉而向更隱蔽的網絡論壇、貼吧上言論。此時,可以通過建立高校思政人員引領的大學生組成“網絡”進行網絡輿情監控,定期了解大學生在校園論壇外的其他網絡論壇、貼吧的動態,發現大學生消極情緒后發帖疏導。尤其是發生突發事件后,“網絡”針對性地發帖疏導穩定大學生情緒。在“網絡”運作時,以不侵犯大學生個人隱私為原則,有禮有節,把握好度,以此贏得大學生的信任,從而順利進行應急教育。
四、運用及建立“紅色網站”,在傳統思政教育中加入應急教育項目
“紅色網站”以其獨特的內容,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之一。“紅色網站”的內容獨特,其主要以輔助理論學習和時事新聞為主,以此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紅色網站”應該與時俱進,以正確處理突發事件中體現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學習并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同時,也宣揚了處理突發事件的正確方式,一箭雙雕,將應急教育巧妙地結合“紅色網站”的網絡思政教育。
通過以上四方面,高校可以將網絡思政教育運用于高校應急教育中,以此作為培養大學生的方法之一,引導當代大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篇9
【 關鍵詞 】 網群建設;網絡文化;網絡文化安全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Baoding University
Liu Jin-song Chai Wen-lei Zhang Bin
(Network Center,Hebei University HebeiBaoding 071002)
【 Abstract 】 The university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earning knowledg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also make the ideological field multivariate, diversity,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re further exposed, to the culture of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to offer new task. Baoding City complies with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culture in the University, took a series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afe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Bao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 Keywords 】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network culture; safety of network culture
1 高校網群建設
高校網群建設通過數字化、多媒體、全時性傳播,實現跨越高校物理界限,了不同形態的高校校園文化間的信息壁壘,形成了教學、學習討論、資料搜尋、日常交往、生活服務、學生管理等多種功能的網上文化集合體。在高校網群中,符號、圖像、音頻、視頻等,都已經成為高校師生之間以及高校與社會之間交流與溝通的有效工具。
網群建設內容廣泛、樣式豐富、載體先進、風格多樣。它包括新聞、動漫、網絡游戲、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網絡論壇等,還包括網上傳播的各種信息、網絡視頻、網絡技術的應用、網絡的教育、培訓、網絡出版等。高校網站資源不僅是宣傳學校形象、宣傳學校理念的窗口,也是全方位便利師生、服務社會的門戶。一所大學的網站建設水平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大學的精神、文化、科研、教學、服務等諸多領域的社會與國際形象。此外,不斷建立貼近教學科研、貼近干部師生、貼近校園實際,能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針對性,具有時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網站資源,形成學生們樂于接受網站形象、樂于利用網站資源、樂于通過網絡成長的新局面,使校園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領校園輿論的主陣地。
高校網群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具有多側角度、多層次的特點,它的建設和發展既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明確目標,又要有系統的理論觀點和有序的可操作性。高校網群建設的主要任務在于管理和規范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培養校園網絡行為主體特別是學生健康向上、積極理性的網絡自律行為,以主流文化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建立和諧有序的校園網絡環境,確保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2 高校網絡文化安全
高校網絡文化是高等學校在教育教學、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基于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創造的一切財富和精神的總和。高校網絡文化是以校園文化為依托,以高校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為主體,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融合為物質基礎,以數字化互動媒體為載體,具有時代特點的一種群體文化,它是通過網絡進行信息溝通的行為方式及其道德和規范的總和;是一種新型的校園文化,它包括所有與網絡直接相關的校園文化部分,自然而然地體現和反映了高校的校園文化氛圍濃厚與否、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如何。
高校網絡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高校師生在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平臺上,由于長期交流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特點、行為方式和精神風貌等。它以整個群體共同的價值觀念為核心,不僅包括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物質實體,還包括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法律、制度和言行規范等制度體系。而網絡文化安全是指保證高校網群及網絡文化系統正常運轉并免受不良內容侵害,維護高校教學科研正常有序發展,指導高校學生有效利用網絡資源為專業學習提供服務,指導學生在復雜、多元的虛擬世界中堅持穩定健康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
3 高校網群建設與網絡文化安全防控體系
3.1 構建新型網絡文化陣地,形成正確輿論導向
要形成高校網群,構建獨特的數字校園網絡文化環境。高校網群可以包括內網、外網兩個部分,學校網、部門網、學生社區和學生個人網頁等多個層次。內網應用于校內的管理和服務,外網則面向社會開放,向社會展示學校發展最新情況。要通過相關鏈接,把多個層次的網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特的數字校園網絡文化環境。要積極調動廣大師生的參與積極性,努力營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時代特色且貼近師生生活的網上文化。
充分運用網絡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以正確、積極、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設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防止和抵制各種消極輿論、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對師生的影響和滲透。要在學校局域網上開辟紅色網站、網頁,堅持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在網上積極宣傳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2 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并完善輿情匯集和研判機制
必須建立高校網絡輿情收集、分析和處理機制。通過網絡信息監管、輿情采編、輿情調查和分析,及時掌握網上動態,為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提供網上信息參考。高校必須建立統一協調、反應靈敏、高效暢通的輿情收集、處理機制,一旦發現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群體性的問題,馬上做出反應,針對問題主動出擊、正面引導,形成強大的正面輿論強勢,把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通過判斷輿情信息的變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態勢,預測其走向,揭示問題的實質所在,找出這此問題形成的根木原因,提出解決問題、引導輿論的對策建議。要注重進行深入輿論信息的挖掘統計和分析工作,從中找出有害信息分布的規律、網站、重點時段和重點IP地址段,根據有害信息的蔓延規律和分布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封堵,做到危機輿情預防為主,并進行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主動出擊。
3.3 建立應急預案增強高校網絡突發事件處置能力
構建校園網絡信息預防與應急處置體系,努力形成校園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機制。要落實安全技術防范措施,實現與保定市公安部門網絡安全報警處置中心的接入,建立網絡安全聯網預警機制,提高對網絡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防止校園網絡被不法分子利用,確保校園網安全。
3.4 建立高校專管部門和使用部門緊密配合、職責分明的網絡管理體系
高校網絡管理中心應成為學校網絡管理的專管部門,由學校主要領導直接分管。主要負責校園主干網的規劃與建設、校園網站建設、IP地址管理、校園網絡技術維護、網絡安全和保密工作、網絡事件應急處置、上網行為日志記錄留存、網絡技術人員和網絡應用人員的培訓等。此外,為了有效控制網絡不文明行為在校園網絡上的產生和擴大,高校可以考慮實名上網的建議,從管理機制上為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做出貢獻。
校辦、學生處等相關機構應分別承擔校園網站的新聞類、公告類信息和辦公平臺管理。建立學生類信息、網絡文化建設、網上宣傳協調、師生上網行為管理、不良信息監控、網絡輿情監察、網上輿論引導等管理責任。學校其他網絡使用部門,均要切實增強政治敏感性,主動地協助有關部門管理好校園網絡。
加強對IP地址的基礎管理。目前,各高校的師生電腦大多一律實行實名登記制度。各高校要依托現有網絡,對機房網絡進行技術改造,用交換機替代機房二級路由,對學生機房和教師電腦進行校園網內網IP規劃,并部署相應的上網行為管理設備。做到學校所有電腦實行認證上網,做到所有數據精確定位到全校所有的電腦終端和個人用戶。
加強對校園網絡BBS的規范和管理。堅決、嚴格實行校園網絡用戶實名注冊制度,做到校外用戶只能瀏覽不能貼文。要通過IP地址實名登記、BBS實名注冊登記、網絡賬號登記和操作權限管理等多種手段加強對用戶的監管。
加強對學校二級域名和子網的管理和監控。對于危害網絡安全的域名和子網要進行及時隔離和查處,防止校園網絡犯罪事件的發生。要加強統一協調,努力形成領導重視、專兼結合、師生參與、共同抵御網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機制。
3.5 網絡文化安全策略
運用技術手段加強高校網群有害信息技術防控體系建設。對進入校園網的信息內容要能采集、能識別、能有效的阻止網絡有害信息進入,可以采用地址庫過濾和內容分析結合的方法以及語意識別分析技術和協作過濾技術。硬件設備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網接入和旁路偵聽兩種方式,主干網接入可直接屏蔽檢測到的有害信息進入網絡;旁路偵聽主要采用數據包干擾的方式阻止有害信息進入。
通過在校園網出口設置高性能防火墻,對核心服務進行入侵檢測,并通過上網身份認證保證校內用戶接入的身份識別,并對出口訪問日志保留3個月等策略,對學校主題網站定期進行漏洞掃描。通過在主干網部署網管系統對全校的骨干網以上的網絡設備與主服務器進行網絡監控;對“垃圾”郵件過濾與提示;在校區中心節點部署機房網絡監控系統對機房進行視頻、空調、UPS、門禁等進行實時監控。在學生宿舍區實行IP-MAC地址綁定策略等,嚴格從技術手段上保證校園網絡的物理系統安全。
病毒告警。組建網絡安全和防病毒服務系統,由補丁分發管理系統和客戶端安全管理系統兩部分組成。補丁管理平臺對校園網內用戶的計算機進行集中的安全補丁更新等服務,保證校園網內所有的計算機不會成為安全的漏洞。通過公共的客戶端安全管理系統,為校園網內備感染病毒的用戶進行病毒庫的安裝及自動的安全修復。
4 結束語
保定高校網群與網絡文化建設,要充分挖掘保定高校內部潛力,整合優化各類網站和媒體資源,形成保定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平臺。深化網絡文明建設,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發展網絡文化技術,推進網絡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加強網絡文化隊伍建設,提高依法、科學管理水平。打造保定網絡文化建設和安全管理品牌的措施對策,促進保定市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確保保定市文化信息的安全和社會的長治久安,為保定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良好的網上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 吳燕.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10.
[2] 周丹.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對策[J] .中國校外教育,2008,6.
[3] 姚偉鈞,彭桂芳.構建網絡文化安全的理論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
[4] 唐軍棟,尹洪菊,王雙.高校網絡文化安全解析[J].新西部,2011,4.
[5] 于東江,王建林.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安全建設[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6.
[5] 曲青山.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J] .理論前沿,2009,9.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1年度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保定高校網群建設與網絡文化安全管理研究”(項目編號:201102215)研究成果。
篇10
一、結合機構改革,健全應急機制
今年恰逢工商、食藥改革年,新成立的區市場監管局在職權劃分、科室、人員還未完全到位的情況下,為確保應急管理工作機制順暢,對原兩局的應急工作小組進行了整合,同時按照原工商、食藥監兩條業務線開展相關工作。新局應急管理辦公室綜合協調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各業務科室按照相關工作職責予以落實,使相關人員做到了工作任務明確、責任落實到位,保障了在機構改革的過度階段,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及時予以處理,防止事態蔓延。
二、應對突發事件,健全規章制度
全局在認真學習領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今年工作實際,明確了突發事件處理的組織體系及工作職責、運行機制、應對措施和保障機制。特別是對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大規模從事傳銷、嚴重自然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明確了詳細具體、操作可行的應對措施。
三、實行應急值班,暢通信息網絡
在全重要會議召開、重大節日前后、“820”洪災等特殊時期,堅持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行分組值班制度,機關和轄區所做到值班人員按時值班,保證突發事件能夠及時處理。應急值班期間由局領導和辦公室進行督查,要求干部不遲到、早退,不空崗,同時要求各科室、所、隊負責人手機24小時開通,有效地保證了信息網絡暢通。
四、修訂應急預案,開展應急培訓
今年,我局著手修訂《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操作手冊》,建立各鄉鎮(街道)食品安全應急管理隊伍。同時,積極組織人員觀摩全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演練,組織食安辦成員單位進行了應急培訓,提高食品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五、建立輿情隊伍,開展輿情檢測
今年建立了食品安全輿情監測制度和輿情管理員隊伍,在今年的杭州廣琪事件和“820”洪災中,輿情管理員充分發揮了作用,食品安全輿情信息得到了及時監測、分析和應對。
六、強化應急意識,開展專項工作
重大食品安全應急處置方面:堅持預防為主、風險管理、突出重點、全面排查、積極治理、確保安全的要求,切合開展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多次召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會議,組織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針對風險食品開展專項檢查。截止目前,全區食品安全主要監管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4103人次,檢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數6350家次,排查風險隱患3個,已開展隱患整治3個,當場整改223戶次,口頭告誡883戶次,發放責令改正通知書334戶。通過開展食用明膠、烤魚片、飲用水、兒童魚肝油、校園周邊等專項清查工作及重點商品定性定量抽檢,進一步強化流通領域監管,共開展專項清查25次,出動執法人員1585人次,檢查經營戶2758戶。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網絡監督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