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4-03-19 16:58: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共服務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就業服務的職能初級且不完善,難以滿足變化的勞動力市場的要求
我國當前的就業服務職能局限在單一的崗位匹配、簡單的職業指導。但大多數失業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或對自身職業能力缺乏了解,或心理脆弱等,低層次的服務無法滿足他們的真正需求。就業服務職能的不完善還體現在地區、群體差別。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就業服務體系非常發達,形成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體系,能夠靈活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就業服務還留有很深的計劃烙印,服務僵化,政府壟斷,而這些地區下崗職工、農民工等貧困人口相對較多,他們迫切的求職需求難以滿足。
(二)營利性型服務驅逐非營利的現象普遍
就業服務產品種類繁多,有公益性較強的,也有可營利的。由于這些職能沒有得到科學劃分,致使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履行職能、財務管理等時無法實行歸口管理。一方面在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下承擔免費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提供求職服務,另一方面又開展營利性的勞務市場業務。趨利機制使得服務機構更偏好于提供可收費的服務產品,而對難以獲利的服務產品不愿提供,即使在政府強制要求下,也不過是聊以塞責而已,服務的質量因而難以得到保證。
(三)管理僵化,政出多門,職能交叉,難以有效協調
公共就業服務的各項職能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強。例如,短期化的職業介紹往往需要長期持續性的就業計劃予以支持,而個性化的求職幫助又會成為進入培訓、再培訓和創業計劃的關鍵。這需要職能部門密切配合。例如,我國針對下崗職工開展的社區就業服務,創造的崗位涉及規劃、城建、衛生、公安、工商、稅務、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等多個部門,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由于對這些部門之間的職責界定不清,服務重疊,經常發生矛盾,阻礙了社區就業服務工作的開展。
(四)與私人組織合作能力低,難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供給的競爭性市場
就業服務需求具有多層次、多元化特點。就服務強度來看,有自助服務、一般服務和強化服務;就服務層次來看,有全國性勞動力調配、市場信息的傳播和就業政策的解釋,也有地方轄區的就業安排和指導;就服務主體來看,有政府行政性就業機構、民間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組織。這樣,就業服務格局才能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但是,我國當前的就業服務市場基本還是政府為主導的壟斷格局,運行效率低下,同時民間機構力量弱小且不規范,二者難以有效合作,限制了就業服務功效的發揮。
二、制度安排的思路——基于公共品理論的策略選擇
從上述問題來看,其癥結的根源在于缺乏對公共就業服務內涵的全面、細致的把握。理論認識上的模糊使得制度安排的具體工作難以向縱深發展,阻礙了公共就業服務制度的成功構建。由此,必須對公共就業服務這一特殊的公共品做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選擇制度構建的具體策略。
(一)公共就業服務產品的特性
盡管公共就業服務的制度安排、任務、戰略和組織在不同的國家千差萬別,但各種職能服務產品卻有許多共同的基礎。下面以國際勞動組織公認的四項基本職能為支點(如表-1所示),具體分析服務產品的特性。
1.職業介紹)——職業中介的市場化和個性化服務的公益性同時加強。職業介紹是公共就業服務的最基本職能,目的是為求職者和空缺崗位進行撮合。不管在我國還是西方國家,該職能的特性都經歷了一個從政府壟斷的純公共品到多元化供給主體的市場化過程。該職能的市場化表現在互聯網技術的載體之下的自助服務的普及。求職者可以利用各種自助設施進行工作的查詢而不再過多依賴公共就業服務工作人員。對于雇主而言,互聯網可以為他們解決最通常的勞動力供給的需要。這些都意味著普通的職業介紹職能弱化,而高質量的職業介紹市場化能力很強,一般由私人職業介紹機構來承擔。互聯網技術在弱化政府某些職責的同時,針對弱勢群體的個性化服務使公益性得以繼續體現,這表現在對無法或不能利用自助設施的弱勢群體、對不熟悉求職擇業的人以及長期失業的人員進行個別輔導。
2.勞動力市場調整計劃——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供給。失業的持續增長和勞動力市場的瞬息萬變,使崗位匹配、直接創造和維持就業崗位等傳統就業服務職能難以滿足宏觀勢態發展的要求。因此,勞動力市場調整計劃出現,并在很多國家成為替代職業介紹基本職能的主要職能。目的是利用政府干預的方式對勞動力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失衡狀況作出調整,創造一種有利于勞動力市場開發新崗位的環境,以彌補政府在維持現有就業機會、創造持續性崗位中能力的不足。具體調整計劃包括求職幫助、培訓和教育計劃、直接創造工作崗位和工作經驗,以及其他各種綜合計劃。這些縱深領域的服務意味著服務受益群體的分化和范圍的縮小,通常以小組甚至是一對一的方式出現。這些調整計劃的種類繁多,有公益性較強的服務,也有需要收費的個性化服務,由服務受益群體的不同特性決定。由于勞動力市場中弱勢群體占大多數,需要政府在多元化供給中把持其主導地位。諸如教育和培訓一類的服務產品更多是由私人辦學機構來提供,因此政府必須與這些機構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通過外包、特許經營或者“代用券”制度等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實現與私人機構的合作。
3.管理失業補貼——消極的政府就業政策。失業補貼作為消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公共就業服務需要對其提供三種服務:提供求職幫助或再就業服務;持續資格認證與求職認證;對失業補貼計劃的總體管理。為平衡失業補貼的消極作用,幫助領取失業補貼的人員盡快重新就業,需要對其提供求職幫助,如制定求職計劃、接受教育培訓等,以作為繼續領取補貼的條件。這要求失業補貼與其他職能特別是勞動力調整計劃密切配合,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至少在補貼管理機構、公共就業服務和地方一級的一站式服務機構之間保持這種關系。
4.開發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政府和私營機構共同參與的競爭。勞動力市場信息開發職能對消除失業是間接性的,但它是自助服務最主要的信息提供者,這也決定了該職能的公益性。這一性質要求公共就業服務從全國范圍搜集、加工、解釋并勞動力市場信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但對信息的需求也造就了私營市場,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務提供者,是政府和私營機構共同參與的競爭。
(二)公共就業服務中政府職責的界定
對公共就業服務產品性質的分析,初步明確了政府的職責。這些服務的強度隨受益群體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要想進一步明確公共就業各項服務的強度和界限,需要對受益群體的特性做詳細分析。
公共就業服務的客戶群體可以分為六大類:新失業者:長期失業者;新進入勞動力市場者;企業富余人員;殘疾人、農民工、婦女群體;想提高生活標準的已就業者(如表-2所示)。其中,新失業者是指原本有工作但因技能落后、所在單位關閉或者某些個人因素被拋入失業大軍,這些人缺乏渡過失業歷程的經驗,往往精神沮喪、求職迷茫,公共就業服務需要對其提供小范圍的求職幫助,教授求職技巧,提高求職信心,或者提供培訓使他們獲得新的技能。對長期失業者而言,他們往往經歷屢次失業打擊,學習能力較差,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再就業障礙,是最難也是最需要幫助的群體。需要實行“個案管理方法”,提供特殊就業咨詢,制定長期就業扶持計劃,進行持續追蹤調查。這一職能在很多國家都得到了細致縱深的發展。對于新進入勞動力市場者,通常指應屆畢業學生,他們掌握了最新的技能,但由于年輕而缺乏對職業的了解,公共就業服務除了對其提供職業介紹、求職咨詢等外,應提供針對學生特點的直接創業計劃,使他們盡快融入市場,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企業富余人員在我國表現為下崗職工群體,他們一般技能落后,年齡較大,知識水平較低,需要接受再培訓和教育,掌握新的技能,或者提供創業計劃,直接創造就業崗位實現就業。對殘疾人、農民工和婦女這些比較特殊的失業群體,需要公共就業服務提供個性化或小組范圍的深入咨詢和教育培訓,提出針對他們自身特點的就業幫助。對想提高生活標準的已就業者,可以通過收費的方式予以提供或完全交由私營機構。
通過表-2的分析,公共就業服務要承擔的職責主要體現在勞動力調整計劃中,對于不同群體的服務強度有很大的差別。職業介紹一般通過自助方式實現,受益群體數量和規模也最大,是最低層次的服務;個性化服務或強化服務需要對求職者的技能、能力和興趣等進行評估,提供有針對,對工作人員素質的要求很高,需要較高層級的機構配合;這些評估會成為進入培訓、再培訓和創業計劃的關鍵,而培訓一類的最高層級服務需要更高級次的政府機構統一調配,使其能與私人辦學機構順利合作。
三、完善我國公共就業服務制度的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要想成功構建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平衡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的矛盾,降低失業率,實現和諧社會,必須完善這四大職能,并根據各職能的性質改善、調整就業機構的管理運行體制,建立起多層次、多主體、多樣化的就業服務制度體系,使公共就業服務的功效得以最大發揮。
(一)完善公共就業服務職能,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就業服務體系
1.建立統一的標準化的服務流程,為求職者服務。大多數公共就業服務的客戶群體所需要的求職幫助可以利用自助服務設施自行完成,互聯網的普及使這一職能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瑞典每個月通過互聯網進入公共就業服務的人數相當于勞動力總數的6%。自助服務成為最基礎、最活躍的服務。新技術的普及要求對該層次的服務建立統一的標準化服務,便于監督管理和高效率服務。統一的標準化服務還體現在一站式服務中心的建立,將求職幫助、就業咨詢、職業分配、幫助填寫失業保險申領表、教育和培訓機會的信息獲取等職能整合在同一場所中,確保計劃和服務的一體化和綜合性,使客戶普遍得到服務。
2.為失業者提供一般服務。一般服務是對自助服務的補充和拓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弱化了傳統的職業中介職能,轉向提供更多的就業咨詢和指導,諸如組織求職技巧的講習班、大型職業招聘會、幫助求職者了解自己能力的職業指導、制定失業者連續性的扶持計劃等一對一的深入咨詢服務等。這些咨詢和指導往往與職業匹配服務相結合,同時它也為求職者接受后期的教育和培訓提供了指引。培訓和教育使缺乏技能的人掌握新的技術,提供的方式有很多,如脫產和教室課程、在崗培訓或二者結合,并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隨時調整。這些調整計劃對幫助失業者提高就業能力、克服再就業障礙,重新融入工作環境效果明顯。
3.針對特定群體,提供特殊的強化服務。我國勞動力市場中的劣勢群體,包括年齡偏大、知識水平偏低、屢次就業失敗的國企下崗職工、缺乏勞動技能的農民工、殘疾人、婦女群體,以及因吸毒、酗酒、育嬰、債務等個人問題而失業的群體等。對這些群體的就業幫助是公共就業服務公益性的集中體現。針對該群體的特性,需要發展特殊服務。(1)特殊就業咨詢。需要針對他們的心理特點提供深入面談,進行行業測試,推薦職業,甚至陪伴他們面試求職。這需要高素質的工作人員,并與社會救助等服務相配合。(2)培訓教育。但因為這些群體的學習能力相對較低,培訓教育比較困難,成效不顯著。(3)直接創業計劃。提供直接的就業崗位通常是針對該群體最直接的需要提供有效的求職幫助。一般要借助于社區、街道、中小企業等提供一些臨時性、短期的崗位,建立非正規就業體系,政府提供必要的財政補貼,甚至直接參與崗位的創造,使該職能成為一項幫助弱勢就業群體的基本社會保障“安全網”。
(二)構建合理的公共就業服務管理模式
1.權力下放,建立多中心的就業服務體系。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作為一種專業性、地方性較強的公益機構,應當采取政事分開、自主管理的模式,地方服務機構有自己相對自主的權利,形成在政府委托之下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在政府的監督管理之下,大力開展地方機構,充分利用地方的信息優勢,密切與用工單位的合作關系,根據當地的經濟結構、就業結構靈活提供服務。(1)專業性設置。針對不同的服務群體,設置下崗職工再就業中心、進城務工農民就業中心、青年就業中心、臨時就業中心等,充分發揮專業化優勢。(2)地區性設置。根據不同地區勞動力市場人口密集度、供需狀況等設置社區就業服務中心,并采取多元化主體的供給模式,由政府機構、私營組織以及非營利性組織共同參與,充分發揮信息優勢,根據轄區勞動力市場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當然,保證這些服務中心之間的交流合作,政府必須承擔起統一協調的職能,抵消結構調整對整個勞動力市場的負面影響,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
2.部門整合,加強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的密切合作。實現就業或再就業是一項涉及眾多政府職能部門的綜合性工作,需要各部門密切配合協調,予以充分支持。(1)通過電子政務的建設使政府各職能部門及社會組織實現橫向對接,協同開展工作,聯動辦理業務,使求職者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務。(2)建立專業化就業市場,搭建縱向的統一就業體系,使部、省廳及區(縣)、街道、社區連接,確保就業政策頒布實施、就業服務開展的連貫性和準確性。
3.打破政府壟斷,提供競爭性的就業服務。就業服務領域需求的多樣化為私營機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要求政府必須打破壟斷,主動與私營機構合作,建立競爭性的就業服務體系。(1)開發勞動力市場信息;(2)勞動力教育和培訓;(3)可以有效監控的服務,如失業保險的管理、失業人員的管理等。可以采取的契約合作模式有外包、市場測試、“代用券制度”,以及純粹的私有化。政府要根據不同的就業服務公益性強弱,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對公益性較強的服務在外包過程中,政府要予以資金支持,嚴格監控,保證弱勢群體能夠免費獲得公平、公正的服務。
[參考文獻]
篇2
一、福利費納入工資總額不會導致職工多繳個人所得稅
財企[2009]242號第二條規定:企業為職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訊待遇,已經實行貨幣化改革的,按月按標準發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應當納入職工工資總額,不再納入職工福利費管理;尚未實行貨幣化改革的,企業發生的相關支出作為職工福利費管理,但根據國家有關企業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統一規定,不得再為職工購建住房。企業給職工發放的節日補助、未統一供餐而按月發放的午餐費補貼,應當納入工資總額管理。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3號)第三條:《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40條規定的企業職工福利費,包括以下內容:為職工衛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發放的各項補貼和非貨幣利,包括企業向職工發放的因公外地就醫費用、未實行醫療統籌企業職工醫療費用、職工供養直系親屬醫療補貼、供暖費補貼、職工防暑降溫費、職工困難補貼,救濟費、職工食堂經費補貼、職工交通補貼等。
即財企[2009]242號將按月以貨幣形式發放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納入了職工工資總額,擴大了工資總額的范圍,但不會影響個人所得稅的繳納。
1、將交通、住房,通訊補貼納入個稅征稅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早就有規定,與財企[2009]242號的無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四項所說的福利費,是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從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提留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個人的生活補助費。
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生活補助費范圍確定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8]155號)規定
一、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提留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個人的生活補助費。
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給納稅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難,其任職單位按國家規定從提留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向其支付的臨時性生活困難補助。
二、下列收入不屬于免稅的福利費范圍,應當并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
(一)從超出國家規定的比例或基數計提的福利費、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個人的各種補貼、補助;
(二)從福利費和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單位職工的人人有份的補貼、補助;
(三)單位為個人購買汽車、住房、電子計算機等不屬于臨時性生活困難補質的支出。
因此,對不符合條件發放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及通訊補貼等職工福利費,不屬于《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的免征范圍。
2、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無論納入工資總額還是職工福利費,只是會計上核算項目的變化,不會影響個人所得稅的相關規定。根據目前個人收入的構成情況,規定對一些不屬于工資薪金性質的補貼、津貼或者不屬于納稅人本人的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收入,不予征稅。這些項目包括:(1)獨生子女補貼;(2)執行公務員工資制度未納入基本工資總額的補貼,津貼和家屬成員的副食補貼;(3)托兒補助費:④差旅費補貼、誤餐補貼。
《國家稅務總局大企業稅收管理司關于2009年度稅收自查有關政策問題的函》第二條第一款(企業向職工發放交通補貼的個人所得稅問題)和第二款(企業向職工發放的通訊補貼的個人所得稅問題)都分別強調了以上補貼應計繳個人所得稅。
二、福利費納入工資總額不影響企業所得稅
交通、住房、通訊補貼按照財企[2009]42號的規定將其作為工資總額但是[2009]42號第七條有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納稅。即交通、住房、通訊補貼仍參照國稅函[2009]3號將其作為“職工福利費”按工資薪金總額的14%內稅前扣除。
三、福利費納入工資總額會影響“五險一金”基數
“五險一金”基數是職工上年的月平均工資,繳納額度每個地區的規定都不同,基數是基本工資加津貼,有些地區以應發工資作為繳費基數繳納。《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職工住房公積金的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的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
財企[2009]242號將交通、住房、通訊補貼納入工資總額,提高了“五險一金”的繳費基數,為職工帶來了“隱利”,也是政府改善民生的一項舉措。
四、職工福利責的追溯調整
篇3
1、公務接待由局辦公室統一扎口管理、統籌協調安排,分管領導負責審批。
2、市內公務來客一律實行工作餐制。各處(室)召開業務會議,應到局辦公室開具《會議就餐審批單》,由各處(室)負責人簽字、辦公室負責人審核后報分管領導批準。全局性、綜合性會議由局辦公室統一安排。市外來客本著熱情周到、對口接陪的原則,由相關處(室)接陪,其他無關處(室)和人員可以不陪。嚴格控制陪客人數,一般掌握在2—3人。
3、公務接待要嚴格履行事前審批手續,由有關處(室)向分管領導匯報后,到局辦公室領取《來客就餐審批單》,經辦公室初審后報分管領導批準。因特殊情況不能及時履行事前審批手續的,必須于事后兩天內補辦相關手續。
4、所有公務招待費報銷,必須“兩單一票”(審批單、菜單、正式發票)齊全。
5、嚴禁先斬后奏。對事先未履行審批手續,或事前未報告、事后也未及時補辦相關手續,或“兩單一票”不全的,不予核批。
6、嚴格控制接待標準和總額。公務接待必須嚴格控制在批準的金額范圍內,不得突破。一般掌握在每客30元以內,省以上及外地重要客人掌握在每客50元以內。根據省、市有關規定,除特殊情況外,中午接待客人一般不安排酒水。晚上接待必須使用酒水的,須到辦公室登記領取,不允許使用酒店酒水。特殊情況下需在酒店拿酒的,須經主陪領導批準同意。一般情況下不安排用煙,必須上煙的一般控制在20元/包左右。填單、審核、批準各環節都要按以上原則確定總的開支額度。
篇4
1實施“學科館員”制度的必要性
1.1 向讀者提供優質服務歷來是圖書館工作的重要宗旨
在日益專業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圖書館的傳統服務模式已難以滿足讀者的需求,面對各種載體文獻巨增、網絡信息資源龐雜,讀者越來越趨向要求專業化、個性化的深層次服務。要提高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水平,提供針對性強的信息服務,就需要在圖書館和學科部門之間建立一個動態、交互的信息服務模式,使圖書館可以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科部門的信息需求,使學科部門全面充分有效地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這就要求圖書館要設置一定數量的與學校專業相諧調的學科館員,從而加強圖書館與學科專業部門的聯系。學科館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知識背景和信息檢索能力,為學科部門提供針對性強、效果良好的輔助和指導,使讀者有效地利用館藏信息資源,滿足他們深層次的信息需求。
1.2 設立“學科館員”可以合理建設豐富圖書館的館藏資源[1]建立學科館員制度
可以通過與對口學科專業的聯系,開展交流,深入了解他們對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需求和建議,同時學科館員自身的專業知識背景及對學科專業動態發展的了解,也使他們具有評價文獻信息資源的能力,因此學科館員可以協助采訪部門進行館藏資源建設,同時衡量學科的整個館藏情況,彌補那些重要的館藏缺口,以實現館藏發展的最優控制。
2實行“學科館員”制度的關健在人才
高校圖書館的學科館員通常應該由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資深館員擔任。縱觀國內外不同高等院校實施學科館員的實際情況,學科館員要具備以下的基本素質:(1)要有扎實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又要有深厚的學科知識底蘊;(2)要有強烈的信息意識、敏銳的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能善于捕捉、確認、評價、加工和存儲學科最新國內外文獻信息;(3)要具備網絡化的信息服務技能,能綜合利用最新的信息采集、組織和檢索技能,成為網絡專家和網絡資源導航員;(4)良好的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以及勇于創新的精神;(5)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和電腦操作能力;(6)人際交流能力、服務營銷和公關能力。另外還要有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但是,長期以來,由于高校圖書館在高校內的地位普遍偏低,導致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文化水平和業務素質參差不齊,高素質人才鳳毛麟角;加之機制陳舊,館員缺乏學習和深造的機會,更沒有形成良性的人才引入與流動機制。因此國內絕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人才現狀與“學科館員”的素質要求相差甚遠。人員素質的偏低,無形中給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的盡快建立與實施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起一只高素質的學科館員隊伍。
3加強“學科館員”的選拔和培養
首先,在現有館員中進行選拔培養。高校圖書館可以從現有的圖書館員中,選拔那些符合學科館員標準且有能力擔任學科館員的優秀館員,送他們外出學習深造,經過培訓,使之成為可以擔當重任的“學科館員”。
其次,引進和選聘館員。直接從院系和外單位引進相關學科或圖書館學雙學位人才,這樣的人才由于熟悉學科發展趨勢和動態,從事對口學科服務可以很快進入角色,并且服務的起點高、針對性強,是圖書館選拔學科館員的一條捷徑。對于那些還沒有合適學科館員的學科部門,圖書館可以聘請該院系的教授、專家擔任圖書館的兼職“學科館員”,圖書館給他們配備館員助手,在共同建設學科館藏和學科服務體系中,通過專家、教授的指導,使館員助手們成長為合格的“學科館員”。
再次,各高校決策者要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學科館員的培養和選拔。各高校可以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遠景規劃出發,制定出一套科學規范、切實可行的學科館員制度。比如選派德才兼備、勤奮好學、勇于創新的館員,外出進修深造;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館員在職攻讀其他專業學位,完成學業后,讓他們擔任學科館員,為圖書館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4高校圖書館的長遠發展,需要建立起科學、規范的“學科館員”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
發揮圖書館在學校教學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以實現圖書館“以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用戶需求為根本,以學科館員為主導”的服務宗旨。
高校圖書館的用戶大多是某一學科的專家、教師、學生,隨著他們對學科研究的深入,專業性就越強,對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層次也相應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科館員要主動加強與對口院系的聯系,了解學科發展方向、科研項目及其進展程度,以及所需的文獻信息資料。在現代信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重心已經從一般轉向信息咨詢服務。面對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學科館員只有緊密結合學科課程和科研項目,有針對性地建立和健全某學科館藏,多層次全方位地開發館藏,才能充分發揮圖書館在教學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廣泛深入地推行“學科館員”制度,促進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使之更趨于個性化、人性化,是高校圖書館深化改革、提高服務質量的必然舉措。
篇5
關鍵詞:圖書館讀者工作 互動性 探討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250-01
《高職院校圖書館管理規定》,圖書館要為高校教學服務,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書將成為一種奢侈品,更有甚者斷言未來的人,“進圖書館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看書的人越來越老,看書的人越來越挑”,但不能否認的是,書并沒有失去其無與倫比的優勢和特點,書的作用是“悅”,書與電腦是以個人為核心,盡管未來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但“悅”的優勢可能使它不會倒下。
所謂圖書館的讀者工作互動性,具有現實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特征,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素質。互動的產生及其實質,指社會交往活動,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的行業交往過程。一般認為,德國社會學家G.齊美爾在1908年所著《社會學》一書中最早使用社會互動一詞,稍后,在美國形成了相關的學派和系統理論。這樣能使書得到最大效益的利用,為書找到合適的讀者,為讀者找到合適的書。
互動的類型:互動是一種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現象,表現為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上,各種互動方式,如言語的、肢體的、物質的、精神的等表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語言的互動與非語言的互動;正式的、有組織的互動與非正式的、無組織的互動;傳統的、習慣方式的互動與現代的、創新方式的互動等等。傳統的互動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對面的初級群體的互動,現代社會的互動已日益超越時空界限,形成以大規模現代化運作手段為媒介的間接活動。可以說沒有了互動,也就沒有了讀者服務工作,服務效益也就無從談起。
在各種有關互動的分類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從“過程”和“結構”這兩個角度對互動所作的分類,互動是一種開放的心態,表現在首先是一個過程,一個由自我互動、人際互動和社會互動三個階段組成的過程。作為“結構”意義上的互動,又可以劃分為兩個方面:宏觀方面,表現為利益集團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互動;微觀方面:則表現為所謂“角色互動。
我院圖書館在每年圖書館日那天舉辦讀書比賽,以期引起學生對讀書的興趣,倡議全校教職員工愛書,讀書,與書結緣,還與讀者進行了有意義的征文活動,讓學生在書中陶冶情操、怡養性情。懂得欣賞、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機遇與收獲:我院圖書館在有限的條件下構建了圖書借閱系統:
設計借閱系統背景:利用管理系統全方位對全院員工實行開放服務。
系統主要功能:全面開放式服務、科學管理、簡便高效、管理到位。
(1)主題突出:用于讀者服務工作的一線,重點突出,減輕工作人員勞動強度。
(2)系統操作簡單:進入相關界面后只需點擊所在的頁面鏈接即可。
(3)建立真實動態功能社區人員借閱檔案;自動反饋信息,提示借閱現狀和發展趨勢。
①基本信息:提供讀者姓名,性別、文化程度、身份證號碼、住址、(學生所在系部)注冊郵箱等。
②管理信息:對每批進館的新書及時新書預告,讓讀者及時了解最新館藏;既往借書記錄及已借圖書資料冊數在系統中一應俱全。
③選擇性點擊錄入相關查尋點: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及專業查找所需要的閱讀點,如館內圖書的現有館藏可自由點擊、借閱。
(1)借閱管理功能:
①實現多元化區域化責任制管理:根據讀者所在部門劃分為教職員工和學生二大塊。
②管理本館讀者隨訪方式簡便快捷:服務隨時隨地開展,手續及時快捷辦理。
③對既往借閱記錄篩查與管理:有如讀者到了借書期限沒有及時歸還,會提前告知讀者本人,并規定讀者在一定時間內歸還。
④人性化、非罰款式動態管理:對年齡大的潛在讀者可事先預約,開展上門服務;
(2)系統與互動管理功能:
①自動分析:在一定時期內對圖書借閱的專業、興趣、成員、性別等具體情況走向形成動態柱狀圖,可了解本館未來的圖書館進書大致概況和服務趨勢。
②互動管理:實現無成本交流,低成本管理,解答讀者困惑,會自動告訴讀者自己已錯的圖書離歸還期限的時間,圖書限借冊數及對讀者歸還時間的提醒。
挑戰與創新:計劃經濟的時候,圖書館都是手工借閱圖書,手工分類加工和流通圖書,現在因為圖書館充分應用日新月益的高科技信息技術,已實現了在版編目。同時利用未來發展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3G、4G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移動智能終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出現,無疑中會為圖書館帶來重大的技術革命,對圖書館發展傳統模式不僅提供了機遇,而且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今年恰逢學院升格后的第二次教學水平評估,是對教學水平的一次全面檢驗,同時,也將促進其自身各方面的發展:
圖書館要從五個方面加大讀者服務工作的發展力度,更加注重藏書結構,大力提升結構專業和對未來新興專業的支持意識。更加注重強化對讀者的服務意識,開展一站式服務創新,充分滿足新增專業對圖書館服務的個性化需求,更加注重讀者工和服務流程,全面提升讀者服務效率,本部門工作人員帶領新手實現開放式服務,對來館的讀者進行新書介紹;更加注重用多種方式,諸如互動、免費提供有效快捷的服務。雖然圖書館存在缺乏對服務工作人員足夠的專業培訓的困難,需要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比如建議在農業、繁育種業、畜牧業、生物產業、生命科學等相關專業方面,對相關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對口培訓,擴大服務范圍,在服務方面應該有一些服務創新。
一是,藏書結構創新:比如,新購圖書的進館,這是最淺層次的創新。
二是,激勵機制及組織創新:只有組織上的創新,才能更好地激勵這些工作人員實現工作的創新。
三是,業務開展規則的創新,其中牽涉到很多概念的創新。
篇6
關鍵詞:國庫集中收付制度 教育系統 財務管理 挑戰建議
一、引言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指的是根據單一的賬戶體系,將預算單位的所有財政資金納入到單一的賬戶體系中去,并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將資金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的一項國庫管理制度。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實施給教育系統的財務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的難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教育系統的財務管理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各區縣教育系統財務管理中的一些挑戰
(一)整體預算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基層單位為主
在還沒有實施國庫收付制度之前,各區縣的教育部門是通過零基預算法編制支出預算,并且是在整個部門的預算基礎之上將所有的財政資金、預算資金等納入預算收入的。但是,在進行國庫收付制度改革之后,相比于之前教育行政部門沒有了預算資金撥付的能力,只能對預算單位的各項預算進行審核和監督,所以這就需要行政部門準確的預計預算相應的經費、人員構成,以便于下年度正常的下撥預算經費。再加上之后的教育經費將直接由財政部門直接下撥,而不經手行政教育部門,并且年末未使用完的經費將會被注銷授權支付額度。這就使得對教育系統的預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基層單位。
(二)統籌教育經費的核算方面的挑戰
根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相關規定,基層單位只能按照其本身特質去執行相關規定,并且也只能開設零余額賬戶;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中存在著兩種支付的方式,包括: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這兩種方式不完全相同,但是都是財政部門與商品供應商或者勞務供應商的直接交易。用款單位在向財政部門申請支付時,要提供各個部門與供應商之前的簽訂的支付合同。各區縣的教育系統對學校的各種采購及建設項目都采取集中的管理模式,這是為了能夠降低交易費用,節約成本,便于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實施后,需要各個基層單位分別向財政部門申請資金支付,這就加大了操作難度,復化了資金的申請過程。
(三)對基層業務人員的工作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下的相關工作都是通過管理軟件來實現的,所以這就要求管理人員要熟練的掌握軟件的相關知識技能。預算更加的精細化,這就需要會計人員在已有的預算技能基礎上,結合學校的特色及學校的發展戰略去編制學校的項目支出預算。對于預算資金的使用,需要管理人員要有明確的規劃,同時清楚的明確了解預算資金的來源及分類。在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后,基層單位的預算由會計人員編制,而基層單位的工作人員則負責管理資金的使用和規劃。這相比于改革之前,對基層業務人員的工作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加深了解單位的預算編制,并且有很高的業務能力才能做好相應的工作。
三、對各區縣教育系統財務管理的改進建議
(一)加強預算的編制,提高預算資金的使用率
(1)提供預算基礎依據。為了使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下的預算更加的精細化,可以根據基層單位自身經營的實際情況,按學生教師人數、校園面積及使用情況等,為預算提供預算基礎。另外,根據各個學校的特色及發展戰略,明確學校的科研、培訓、課題等的經費。教育系統內的各個部門要共同配合,共同努力,以求做好教育系統的財務管理工作。
(2)清楚的劃分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基層單位及財務部門等的相應職責;落實預算的執行,對預算的整個過程進行監控管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資金預算相比之前更加透明;在預算的編制、申請及資金的使用上,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財務部門之間要加強聯系合作,這樣才能做好財務的管理工作。另外,對于預算的執行情況,要定期的進行跟蹤調查,加強預算的執行力度。
(二)健全完善會計核算、監督體系,提高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率
1、根據資金的類別采取不同的會計核算方式
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之前,在母公司的統一下,子公司會采用和子公司相同的會計政策。而對于不同類型的資金采取分開預算、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對于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等的資金進行分離處理。
2、強化預算監督,優化預算申報及使用程序
目前的預算申報及使用程序復雜,涉及多個單位部門。同一個項目可能需要同一單位重復多次審批。為了簡化申報及使用程序,應該建立健全預算管理系統,實行電子化申請報告,提高工作效率。
(三)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
1、加強財務人員的理論知識技能及預算管理系統軟件的學習
隨著時代的變遷,財務方面的法律也在不斷的變化更新。財務人員之前的知識技能已經不再適用于現有的要求,需要及時的加強新知識的學習。之前的財務管理沒有用到預算管理系統軟件,所以在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后,就要求財務人員能夠熟練的運用預算管理系統軟件,以便能夠更好的完成財務管理工作。
2、引進優秀的新生財務力量
在新的財務人員選拔時,不但要考慮其自身的素質能力是否優秀,還要根據單位不同的需求進行不同層次的選擇。對單位的財務人員要加強考核,獎優罰劣,切實的提高整體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
四、結束語
雖然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下,要想做好教育系統的財務管理工作將會遇到許多的挑戰,但是為了做好財務管理工作,我們應該勇敢的面對這些挑戰并且解決管理工作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做好財務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篇7
為積極穩妥地做好直管公有住宅樓房的出售工作,現將幾個具體問題的處理意見通知如下:
一、各單位要認真貫徹執行《關于延長1997年向職工出售公有住宅樓房的價格和有關政策執行期限的通知》〔(98)京房改字第015號〕,凡符合市政府規定可以出售的樓房,均應向住戶出售。住房在1998年6月30日之前提出申請購房的,都應予以登記。
二、住戶申請購房時,應交清所欠的房租后再辦理購房登記手續。因拖欠供暖費的責任在住房所在單位(個人簽定供暖協議交納供暖費的除外),應允許住房登記購房,不得以此為由限制購房。
篇8
優質的公共經濟管理,對體現社會公平、改善民生、維護公民權益能夠發揮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社會健康成熟發展的顯著特征在于,不僅可以實現公共需求的優化提升,還可以做好產品與服務的合理分配。新時期,公共經濟發展中全覆蓋、優質共享、民生改善的實踐目標逐步被重視,以政府組織為核心,全面提供優質公共產品、優化公共服務已經成為核心任務。
發展公共經濟可有效滿足民生需求,其內涵以及范疇伴隨社會發展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持續拓寬,由傳統生存需求,逐步豐富至勞動保障、衛生服務、教育管理等綜合需求層面,令改善民生逐步變為當前保護民眾利益,實現社會文明和諧發展的根本。政府開展公共經濟管理階段中,需要承擔優質服務、提品、統籌財政支出等重要職能,契合民生需要。因此應由從多層面入手,制定科學有效的服務管理策略,方能真正改善民生,滿足大眾需求,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持續發展。
二、公共經濟管理對民生的影響
(一)公共產品服務可全面滿足民生需求
改革開放進程的持續深入,令民眾不再僅僅滿足于生存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而公共經濟管理中提供的公共產品服務則較難跟上需求的擴充步伐速率。基于教育、保障服務與醫療事業呈現的外部產品特征,雖然部分內容可以通過私人經濟實現,但最為核心有效的供應方仍舊為政府機構。因此,只有政府全面服務社會,優化公共產品管理,方能真正滿足大眾需求,改善民生。
(二)公共經濟職能可推進公平發展
改善民生,并非是部分人群受益,而應是大群體、甚至是整體群眾的受益,是全社會生活水平的優化提升,即體現良好的公平性。為此只有借助政府力量,做好市場資源的優化協調,方能實現優化民生。
(三)公共支出能優化市場調節
公共產品的全面供應,需要政府機構提供合理的補助管理模式。由效率以及公平的角度來講,較為契合的是,政府組織可通過間接生產,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借助市場秩序的有效管控協調,采用有效的支出預算管理規劃,對經濟實現刺激影響,進而營造公平有序的公共產品管理供應環境,吸引多方參與實踐活動,進而通過良好的公共支出模式,實現市場的優化調節。
(四)健全公共財政制度,實現法治化公共經濟管理
為優化改善民生,公共財政制度應予以全面完善。當前顯著的民生問題在于供應有限,因此應優化調節財政支出體系結構,有效縮減非公共性投入支出,使服務投資向著公共服務的模式發展,并將重點制定為公共教育服務、社會與醫療保障服務,擴充公共投入至民生范疇領域之中,全面給予公共產品服務以有效的支持,方能優化改善民生,實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為完善制度保障,應持續豐富公共事務,合理應對逐步復雜多元的公共問題。政府機構也應持續優化公共經濟的實踐管理效率,合理應用法律工具,實現公共經濟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同時完善法規體系,組織開展規范的公共經濟實踐活動,將法律體系引入其中,做好公共經濟實踐與權責職能的明確規范,令公共經濟真正的依法、守法,實現預期目標,在制度層面上全面保障民生利益。
三、強化公共經濟管理,優化改善民生
為全面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利益,公共經濟管理還應明確同改善民生的核心聯系,并基于改善民生的核心訴求實現優化調節。政府機構應合理轉變工作職能,健全公共服務模式,優化公共服務管理。政府應承擔起必要的滿足民眾公共需求的核心職能,將公共資源有效的傾斜至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層面,進而推進社會事業的全面、持續優化與民生的良好改善。
同時,還應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公平性,實現科學決策,引入民主化管理,完善群眾積極參與制定并監督決策的科學管理制度。應通過全面調研、綜合評估、合理決策、有效執行、優化監督管理,通過政策保障推進社會各類資源的合理公平應用與分配。
財權向中央集成、事權下放的管理模式,將令保障事業、服務管理以及公共產品服務較多得由地方政府部門擔負。基于其財政能力的限定,以及融資渠道的有限,會對公共事務產生不良影響,降低公共產品服務的整體質量與可靠性。為此,應有效提升民生工程的實效性,通過有效劃分、明確權責,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公共經濟良好協調、優質社會管理,承擔必要的權責,方能提升公共經濟管理水平。再者,為維護大眾合法權益,應注重群眾訴求表達,拓展政務公開。應在進行公共利益管理以及事務決策制定階段中,廣泛征求民眾意見,創建有效的公眾表達訴求、傳達信息的良好制度,發揮媒體橋梁作用,豐富輿論渠道。民生決策管理中,應真正令大眾全面參與,通過開放研討,明確各方利益需要,全面改善民生,實現科學發展。
篇9
一、“全響應”機制的建構
自2010年年底開始,西城區委社會工委牽頭,組織街道和有關職能部門,聘請專業咨詢研究機構,開展了“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可行性研究和實踐探索。目前,在西城區的絕大部分街道都已搭建了“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平臺,并建立了區級“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指揮中樞。通過統一的數據中心、調度平臺、服務渠道以及多個業務系統,實現了民生服務、城市管理、應急處理、績效考評等功能。
西城“全響應”機制強調以社會為本位,以多元參與為核心,以構建全方位響應鏈為手段,以優化社會治理結構、社會管理良性運轉為目標,是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服務管理的制度體現。該機制的主要功能包括:
一是整合管理資源。以社會為本位,注重整合政府和社會兩種管理資源。“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不僅限于政府的社會服務管理資源,同時重視其他主體和社會自身的管理資源,尊重了社會的運行規律,從根源上提升社會服務管理的能力。
二是建立響應鏈。以感知、傳遞、響應三大環節為核心,建立響應鏈。動員社會各種力量,建立社會服務管理的感知系統、傳導系統和響應機制:全面感知社會需求;通暢服務管理的網絡,快速傳遞社會需求和動態信息至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成員;建立分工明確、合作協同的工作機制,全面、快速、合理地響應社會服務管理訴求。
三是創建管理網絡。即政府管理、社會協作、居民參與三大網絡。政府管理網絡,及時化解基層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安全,為居民、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重視社情民意,主動回應民眾需求。社會協作網絡,扶持社會組織和便民服務商的發展,規范、調控、激勵社會服務創新行為,形成多樣的社會化服務力量。公眾參與網絡,搭建社區居民訴求表達和相互服務的溝通平臺,鼓勵居民的自我服務與交流。
為實現上述功能目標,構建了兩大支持系統:一是政府主導的社會服務管理系統。主要通過區街兩級城市社會服務管理指揮中心、社區樓門(院)長信息系統,建立起集應急處置、城市管理、綜治維穩、民生服務為一體的精細化、全覆蓋的城市社會服務管理系統。二是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服務與自治管理系統。主要通過區街兩級社會服務中心、社區網(樓宇網),建立起集社會組織培育、基層民主自治、民意訴求表達于一體的全參與、多聯動的社會參與系統。兩個層面的系統平臺相互貫通,構成了“全響應”機制的支持系統。
西城“全響應”機制,是北京市西城區委、區政府敏銳地感知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利益結構變化,意識到公民需求出現的新趨勢,針對現行行政管理體制的缺陷所做的努力,亦即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的大膽嘗試。這個機制以洞察和響應民眾需求為起點,以回應和解決民眾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落腳點,依托信息化技術平臺,整合聯動組織資源,構建感知、傳遞、回應、解決民眾需求問題的組織體系,形成了集社會服務管理理念、組織、工具整合的“三位一體”工作模式,為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制度的變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全響應”機制的三大要素
西城“全響應”機制的建立,源自于對計劃經濟遺留的基層行政管理觀念與方式的深刻反思,體現了基層政府在現有體制框架下積極回應民意,改進傳統管理模式的巨大努力;同時回答了基層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與方式問題,提供了基層社會服務管理經驗學習的范例。按照西城區委、區政府自己的總結,“全響應”機制力求探索“響應誰”、“誰響應”和“怎么響應”三個核心問題,目的是“實現社會服務管理全覆蓋、全感知、全時空、全參與、全聯動,促進社會健康、持續、和諧發展。”我們可以用社會服務管理理念、組織、工具整合的“三位一體”框架來解析西城“全響應”機制的三大要素。
(一)理念要素:民本立場與民生關懷
西城“全響應”機制是根據北京市西城區發展狀況,在了解、分析、判斷主要社會問題的基礎上,以全面回應區域內居民需求為突破口,力求解決百姓重點關注和遇到困難的問題。從設立鄰里居民生活便利項目,如買菜和解決居民停車難到完善養老服務方式等,下沉公共服務職能;再到快速反應社區各類突發性問題等,西城“全響應”機制所采取的行動,均立足于一個明確的觀念,即以民眾為本,反映民意和關注民生。
西城“全響應”機制在兩個基本問題上下了大工夫:一是解決如何知曉和獲得民情民意的問題,即獲知民眾意愿“是什么”,從而保證了政府公共服務項目與民眾真實需求之間的有效銜接,實現從民眾訴求到政府回應的對接,為政府工作確立了方向和目標。二是解決如何有效回應民情民意,解決現實需求問題,即實現民眾意愿“怎么辦”,從而保證政府執行力支持預設的服務目標實現,完成政府內部以及政府與社會力量,多元參與主體之間的對接與整合,為預設目標達成建立了基本的組織制度保證。
實現前一對接,獲知民意表達是關鍵。西城“全響應”機制構建的民眾利益感知、傳導、響應系統,打造了民意表達、利益傳導的途徑。在社區層面,“全響應”實施了“一本,一會,一單”的民生工作法。建立健全這項制度,采取了多項措施。社區民情日記制度:按照服務管理網格,要求社區黨組、社區居委會成員按照一事一記、一日反饋的原則,對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收集、整理反饋,社區服務站設立社情民意收集窗口,負責登記居民的需求和意見。社區議事會制度:建立由居民代表、轄區單位代表、社會組織代表、駐社區科站隊所組成的社區議事決策平臺,定期共同商議,每月召開一次,處理解決社區民生工作遇到的問題,整合社區資源,解決居民日常生活中反映強烈的重點難點問題。社情民意轉交督辦制度:社區通過民情日記收集匯總的問題,能夠解決的,要求責任人進社區解決并反饋居民;不能解決的,可以通過社情民意轉交督辦單,將問題轉給街道相關科室或駐街站隊所予以解決。
與此同時,在區委、區政府層面,建立區級民生統籌督導制度:由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建立社情民意調查分析機制,每個季度對全區社情民意進行收集、匯總、梳理、分析、形成報告,對共性問題加強調研,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完善“全響應”工作聯系會議,協調解決共性問題,分解任務,具體落實;建立“訪聽解”工作督導機制,由區委、區政府督查室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每個季度對各個部門聯系街道、社區情況進行督查;建立區領導和職能部門聯系街道、社區制度,各級領導定期定點深入街道和社區舉行座談會。推行區級職能部門社區調研制度,聽取基層群眾意見。開展機關干部融入社區活動,幫助社區解決困難,并將此項實績作為年終干部考評的重要參考依據。
(二)組織要素:“三級聯動”與動員式協同
西城“全響應”機制的運行依托于一整套組織體系來支撐,而政府內組織的資源整合,政府與駐區各類組織協同、互動,特別是政府對社會各種資源廣泛的動員,為“全響應”機制運轉搭建了組織平臺。其組織基礎可以用“三級聯動”與動員式協同來概括。
“三級聯動”是運用信息化技術將政府組織系統自上而下整合起來,圍繞著民生訴求事務,協同聚合政府的資源,處置問題。在這個框架下,運用高科技手段,區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街道和社區三個層面分別承擔“全響應”鏈條上的統分責任。區級層面,作為“全響應”指揮中樞,承擔著統籌全區社會管理服務網格化工作,掌握并匯總各類數據和基本情況為決策提供支持;對上報的問題進行審核、派發,并對街道、職能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考核;指揮重要事件以及需要其協調解決的問題的處置。街道層面,統一設計基本功能模塊,規范技術標準,將多個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建立“全響應”社會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實現民生服務、城市管理、應急處理、績效評分、分析研判、統籌協調等功能。社區層面,通過樓門(院)長信息系統,為社情民意的感知、傳遞、處理提供技術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城“全響應”機制中,公共服務事項處于下沉態勢,顯示了服務提供前移的目標,以提高服務對于居民的便利性和可及程度。組織體系的跟進很明顯。2012年5月,西城區出臺文件,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強街道統轄轄區發展的作用,指出強化街道在社會服務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強化街道公共服務能力、強化街道統籌轄區發展能力,從而推動基層社會服務管理精細化、標準化、日常化。據此規定,規范街道與職能部門派駐機構的關系,街道對專業管理部門的日常服務負有監督之責;建立職能部門工作事項下街道社區準入制度,街道負責統籌、組織、協調轄區內各組織和單位,對促進地區發展和需要跨部門協作的重大事項進行研究協商;行政和專業管理部門單位的負責人需參加所在街道的地區管理委員會,共同參與地區管理,并建立協調聯動機制。這凸顯了西城區社會服務管理機制充實基層、權力下放,屬地為主的管理意圖。
與此同時,圍繞“全響應”機制,西城區委、區政府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持和協作。在政府主導下,“全響應”機制在部門協作響應鏈之外,動員和融通社會力量共享資源、共享發展,以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全響應”機制拓展了與駐區單位資源共享“響應鏈”,通過共建互助將駐區優質資源向社區群眾開放,緩解居民停車困難、活動場地不足、老年人就餐資源缺少的問題;通過社會組織公益服務的“響應鏈”,完善孵化社會公益組織的機制,支持“樞紐型”社會組織與街道培育服務性、公益性和互組織,實現政社共治;通過專業社會服務資源的“響應鏈”,開發專業社工人力資源,增強社工專業應用能力,等等。
(三)工具要素:搭建信息化平臺、改進工作流程與實施覆蓋
搭建信息化平臺。這在匯集社情民意、整合資源、建立聯動的社會服務管理組織體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建立社會服務管理基礎信息庫,實現社會服務管理事項的統計分析,有效發現薄弱環節和重點方向。搭建基礎信息庫及其采集與更新機制,實現人、地、事、物、組織等基礎信息的精細管理與綜合查詢,支撐區街兩級基礎數據共享、社會服務管理的響應調度。建立社會服務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為基層的輔助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改進工作流程。響應民眾需求,優化公共服務,以流程再造為民眾提供高效“無縫隙”的服務。“全響應”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平臺,以街道為單位,同時區里設立一個總平臺,老百姓在家里通過“一鍵通”,以及登錄網站等方式,可以享受到各種生活服務。不僅能夠為居民提供政務、便民、商業、公益等服務,還可以根據需求變化,更新服務項目。
實施網格全覆蓋。將服務管理延伸,不留管理的缺位和死角,能夠最大限度地感知、傳遞和響應來自民眾的訴求。西城區委、區政府積極構建基層全感知網格,強化城市化網格管理;全面推廣樓門(院)長信息系統(全響應基層數據采集終端),充分利用樓門(院)長、社會工作者組織,實現樓門(院)長網格管理。城市管理網格和社區樓門(院)長網格相結合,構建了完善的基層全感知網格,實現了全覆蓋的精細化管理。
三、“全響應”機制度可持續發展的設想
“全響應”機制通過匯集民意、整合資源,廣泛社會動員與組織聯動,以信息平臺支持與網格全面覆蓋的設計來運行。它致力于探索、解決社會服務管理中“響應誰”、“誰響應”和“怎么響應”的問題,但是它依然有兩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深思,這關系到這項制度的發展及其可持續能力的開發。筆者認為,這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是“回應什么”以及維持并促進“全響應”機制發展的條件是什么。
首先,“回應什么”。問題的提出基于兩個前提:第一,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是有選擇性的;第二,政府職能活動的范圍是有限的和有邊界的。確立政府職能邊界和范圍除了社會需求、可控資源能力之外,還需要明示政府決策行動的價值導向。兩個前提的設問,實質上是期待決策者回答,在一定的城市發展階段上,城市政府對一些公共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調配資源的排位順序是怎么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體現著政府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認知、理解角度和側重點。為此,一方面,考量著政府對戰略性、長期性發展問題的選擇與把握;另一方面,則關系到確立短期意義上的資源配置目標和方向,以及完善社會共治,提升多元合作治理能力的制度基礎、規則設計和方式途徑等問題。
其次,維持和發展“全響應”機制的條件。如果將“全響應”機制作為創新基層社會建設和管理的組織制度,就會期待這一制度能夠維持并增量發展,產生更大的管理績效。“全響應”機制搭建了基礎信息化系統平臺,將信息自下而上采集和匯集,將服務和管理指令自上而下地傳達執行。這奠定了整合、聯動、快速反應的良好基礎,為處在問題高發期的政府提供了信息來源通道。要維持“全響應”機制還需要四個關鍵條件:一是大規模數據信息平臺的維持以及后臺管理部門的融通,將合理的職能分工與統籌協調有機聯系起來,防范彼此間信息孤島、信息屏障和圍繞信息化平臺建設的部門利益驅動。二是“全響應”機制延伸了政府行政管理的長度,使管理的觸角伸展到更加微觀的空間,信息化問題汲納的后面需要人去解決問題。這需要政府調動并增加大規模的人力支持,響應并處置不斷提出的問題,而且隨著問題的專業化水準提高,政府動員人力的專業化水準也要不斷提高。政府還需要考慮這些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問題。三是隨著不斷增加的人員或組織進入公共事務管理,為形成良性的政社合作關系,調集社會資源支持,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角色以及行為方式需要改變,彼此信任的重建尤其關鍵。四是需要強大而有力的財政資金支持整個制度系統的運行。
這樣,圍繞“全響應”機制的發展與可持續能力提升,應該對以下問題予以進一步思考,這包含了短期和中短期的排序:
一是對“全響應”機制運行以來的管理績效以及公眾滿意度進行評估,了解“全響應”機制運行的客觀情況,把握現實,整合問題清單,為下一步制度改進和確定行動方向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二是進一步明確所關注問題的排序,以及排序的標準和依據。這樣做有四重意義:能夠識別問題或需求的不同層次(例如戰略性、策略性,長期性、短期性,全局性、區域性),明確工作的著力點和位置;能夠為不同層級政府和部門的責任劃分提供依據;科學合理安排和分配財政資金的輕重緩急;選擇多樣化或組合的管理方式或公共服務供給途徑。
三是進一步理清地方政府及部門間在主要管理領域集分權的原則、事權與財權匹配類型和管理事項范圍。只有完善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才能解決社會服務管理制度設計無法實施的狀況。
篇10
關鍵詞:云和縣;實有人口;服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7-0032-02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實有人口服務管理作為一個新概念,是對流動人口、常住人口服務管理的進一步提升,近年來被中央綜治委所倡導。實有人口是指在規定的標準時點上,一個地區內實際居留的人口,是一個動態概念;包括了該地區內的常住戶籍人口、流動人口和境外人員。實有人口服務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是做好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目標是實現動態化管理,維護社會管理秩序,并以實有人口為服務對象,逐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使大多數流動人口穩定下來,在城鎮和農村各得其所。
一、云和縣實施實有人口服務管理的意義
(一)實施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是“小縣大城”向“小縣名城”轉變的現實需要
云和縣自2001年提出并實施“小縣大城”發展戰略以來,人口、資源不斷向縣城集聚,通過做大做強縣城,帶動全縣的發展。經過十一年實踐,城市化率達到60.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縣城集聚了74%的人口、88%的學生和90%的企業。流動人口和進城農民這兩個群體雖然常年生活在縣城、服務于縣城,但與城里人相比,基本公共服務還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讓這兩個群體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加強對他們的服務和管理,是“小縣大城”向“小縣名城”轉變必須要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實施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單位人”逐漸轉變為“社會人”,人口的流動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解放;與此同時,也給延續了數十年的以戶籍制度為主導的傳統人口管理模式帶來極大挑戰。2011年9月,云和縣在全市率先完成行政區劃調整,將原云和鎮的社會管理任務分解到新成立的4個街道,破解了行政體制方面的最大障礙,夯實了社會管理的機制保障。在戶籍制度改革緩慢、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的背景下,以實有人口作為政府的服務管理對象將是下階段我縣社會管理創新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社會管理中堅持“溫暖、親和、透明、全覆蓋和無差異”的陽光理念,克服原來“以戶管人”的局限性,促進“以管為主”向“以服務為主”的轉變,擴大政府服務的覆蓋范圍,從而更好地維護社會管理秩序,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推進“陽光政府”建設。
(三)實施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是破解企業“用工荒”的切實要求
云和縣的木制玩具、閥門、軸承行業對勞動力的依賴較大,近年來也逐漸出現普工與技術工招工難的問題。加強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務工環境,有利于促進城市的共建共享,是保障務工人員“進得來、留得住”的重要舉措。
二、實有人口服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管理體制難以適應現實需要
第一,人口管理制度仍停滯于戶籍管理層面。戶籍制度以靜態管理為主,由于一些流動人口在居住地沒有戶籍登記,或是登記后沒有隨著居住狀況及時更新,戶籍制度的管理功能在這些人身上已經失效,大大降低了戶籍管理在維護社會治安中發揮的效能。第二,居住證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第三,基層社區管理力量有限,往往造成因力量不足而管不到底,管理措施不能有效落實。
(二)人口管理信息化水平較低
近年來,雖然各地、各部門人口管理信息化硬件建設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缺乏統一的平臺和系統整合,難以做到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制約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盡管各業務部門如公安、計劃生育、人力社保、民政等部門都自行設立了數據庫,但缺乏可參照實行的統一的人口信息標準規范,系統之間缺乏兼容性和關聯性,造成多頭輸入、重復輸入、數據交換困難的情況;流出地與流入地之間的信息互通、交流協作也是遠遠不夠。二是數據庫信息準確度不夠,動態更新不及時。三是信息化應用水平參差不齊。各個部門、具體工作人員對信息資源的重視程度各不相同,在采集人口信息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效率方面也有所差異。
(三)各部門之間職責尚未理順
實有人口管理需要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但實際工作中,機構設置、職能分配、經費保障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一是部門職能交叉、缺乏合力。目前,與實有人口的管理與服務相聯系的各部門仍處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狀態,管理效能較低。二是缺乏有效制約措施。實有人口管理工作沒有納入部門、街道、鄉鎮考核目標,缺乏具體明確的管理職責、任務和指標,督促、考核措施不夠。三是社會各方之間缺乏協調整合。大多數用工單位、房屋出租人,未能主動承擔對流動人口協助服務管理的責任和義務,不登記,不上報。
三、加強實有人口服務管理的措施和對策
加強實有人口服務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穩妥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基本公務服務均等化。要立足“實有人口”和“實有房屋”全覆蓋管理的目標,大力推廣“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和“一站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新模式,提升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水平,推進“陽光政府”建設。
(一)堅持組織網絡化,夯實服務管理基礎
一是構建“三級網絡”。建立健全縣、鄉鎮(街道)、村(居委、社區、企業)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組織網絡,認真貫徹落實《浙江省流動人口登記條例》的有關工作職責,重點落實好賓館、旅店、醫院、用人單位、房屋出租人、物業服務單位的流動人口信息登記義務。二是配優協管隊伍。鄉鎮(街道)建立專職協管員隊伍,由民警、協警和信息錄入管理員等人員組成。每個鄉鎮(街道)配備1名信息錄入員,民警、協警的人數按鄉鎮(街道)流動人口數,由縣公安局統一配備。村(居委、社區、企業)建立兼職協管員隊伍,由治保(調解)干部、保安人員、計生服務員、出租房主、私營企業主等人員組成。協管員人數根據流動人口數和管轄區域的實際情況確定。
(二)堅持登記精細化,提高信息采集質量
健全的人口信息是流動人口(進城農民)服務管理的基礎,要按照“底子清、情況明、反應快”的目標要求,全面提升信息登記率與合格率。一是注重普查。要按照“區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的工作要求,整合鄉鎮(街道)干部、公安民警、專管員、協管員等多種力量,開展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的流動人口(進城農民)登記服務月活動,全方位摸清流動人口(進城農民)流出流入底數。二是突出排查。協管員建立本村(居委、社區、企業)流動人口排查登記檔案,隨時做到來有登記走有注銷,確保底數清晰。三是加強稽查。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中心建立登記信息質量稽查考核機制,出臺稽查考核辦法,采取實地抽檢、網上隨機抽檢等稽查方式,經常性地開展稽查活動,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并督促整改。
(三)堅持管理信息化,提升社會管理水平
以信息化推進實有人口服務管理的科學化,在云和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中心設立專門科室,負責協調、指導流動人口(進城農民)信息采集、錄入、提供和。一是建立“一網一線”的交流平臺。依托“陽光政務”項目和縣政府網站,建立流動人口信息專欄,提供網上信息服務,及時就業、教育、維權等方面信息;設立流動人口服務熱線,提供咨詢等服務。二是建立實有人口信息數據庫。一方面,要完善公安專網流動人口信息數據庫,確保公安職能的有效發揮;另一方面,要建立流動人口綜合信息數據庫,實現機關職能部門和各鄉鎮(街道)資源共享。三是建立鄉鎮(街道)流動人口信息直報點,直接將有關信息錄入公安流動人口數據庫。在醫院、學校、中介部門、工商、農辦等單位設立信息遠程申報點,直接將流動人口基本信息報送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中心。
(四)堅持服務市民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
一是不斷優化公共服務。全縣各級各部門要突破傳統思想,牢固樹立“新老居民一視同仁”的服務理念,在流動人口(進城農民)計劃生育、子女入學、醫療衛生及居住生活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二是切實加強教育培訓。切實加強對流動人口(進城農民)職業技術、創業技能和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培訓指導,充分利用勞動力市場平臺,為轉移就業提供有效幫助。三是深化便民服務項目。四是推進社區志愿服務。五是全力落實維權幫扶。要切實加大勞動監察力度,健全日常巡查和勞動投訴舉報、受理查處等各項制度,依法查處侵害流動人口(進城農民)合法權益的各種不法行為;開通用工投訴、工傷認定、工資清欠等綠色通道,努力打造“零欠薪”城市。
(五)堅持保障長效化,著力加強工作保障
一是搭建“一站式”平臺。云和縣前期已經整合了公安、計生、鄉鎮、人力社保等部門服務管理資源,在縣行政服務中心大廳設立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窗口,下階段要進一步加強調研,深入了解群眾需求,不斷優化服務項目,搭建行政服務中心、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中心、鄉鎮(街道)陽光便民服務中心之間相互聯動的“一站式”服務管理平臺。二是健全長效制度保障。及時總結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中心運行經驗,完善各項制度,以制度促進服務水平提升和部門之間的協作,從人員管理、登記管理、稽查考核等方面,加強工作規范和監督。三是落實固定經費。流動人口(進城農民)服務管理工作經費要列入縣、鄉鎮(街道)財政預算,具體做到“人員經費、考核經費、服務經費”三到位。
參考文獻:
- 上一篇:駕考理論培訓
- 下一篇:景區安全責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