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范文

時間:2023-04-09 17:4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語十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論語十則

篇1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張鳳娟主編的《五經四書》,前言上說:——在人們的意識中,“經”是至高無上的書。它涵蓋了中國幾千年人文科學的方方面面:《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先秦詩歌總集,傳為孔子刪訂——熟悉“五經”,就熟悉了中國古代社會物質和精神的各個方面,古人將其作為進入社會,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必修基礎。——成了讀書人必讀經書。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精神構架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此書如此之好,七級學生多讀幾篇又有何不可?

關于“仁”的格言,《論語十則》只選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②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論語十則》中有:①“……學而時習之……”;②“……傳不習乎?”;③“溫故而知新……”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⑤“……知之為知之……”。在思想品德修養方面,《論語十則》選有: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③“見賢思齊……”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⑤“……松柏之后凋也”等七則。

孔子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其創辦學校的宗旨是“化民易俗”的“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個“大學”應是“大家來學習”。那么,大家來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要使光明的德性得以彰明。要求人人彰顯光明德性,要想實現這個偉大理想,必須全民參與,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辦學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的文明精神素質,使之建立一個和諧安定的理想社會,他有“大同”“小康”的政治抱負,他有“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的精神氣質,他有“不食嗟來之食”的民族氣節,他有“苛政猛于虎”的疾呼……總之,孔學的內容是浩如大海,讓人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

七年級《歷史》上對“仁”的解釋是:“仁”指個人的人格和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對方人格。依此解釋,適合七年級學生學習的有關“仁”的格言很多:例如:①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③子曰:“巧言令色,鮮為仁。”④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我想若選①可以教育學生讀書要樹立理想,切莫貪圖安逸。選②可以從反面說明“仁”對個人的重要性。選③可以向學生介紹不仁的外在表現。選④也好對學生進行“仁”的教育。課本所選兩條都是要求學生終身做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終身行之”。要學生終身牢記的倒不如要求學生知道愛什么恨什么。在品德修養上、內容上“見賢思齊”與“擇善而從”意思相同,且同時出現“焉”,而這兩個“焉”的用法不相同,又因文中已有了虛詞“之”的多種用法。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制訂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教師標準,他提出了“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他提出了對學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的作業要求,倡導“豫”“時”“孫”“摩”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特長要“長其善而救其失”,還總結出“后禁”“后學”“雜施”“獨學”“燕明”“燕辟”六個教訓,他嚴格要求學生,“玉不琢,不成器”,就連學生發問都要這樣:“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他這樣關愛學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在教與學的諸多格言中,應有盡有。而課本所選學習態度和方法的1和2應刪去一個,因為都強調了“習”一個內容。如果想把學習上的學、習、思、知更具體更細化的話,把“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加上去或作為課后練習,在學習態度和方法上對學生可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還有孔子的“道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的好學精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何有于我哉。”的謙虛美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君子風度……

孔子文化的諸多方面內容不選,卻選《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孔學在義務教育階段卻讓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如此之少,且又重復?實是叫人不解。

篇2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修養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四、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業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今天初步了解到關于《論語》的思想內涵,但這種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要將它作為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一種航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來更好的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鞏固練習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課后記: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這本書里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篇3

教材分析:

《論語》十則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對人們的人生抉擇和價值取向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及《論語》的相關知識。

2、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字詞及名言警句。

3、學習和借鑒孔子有關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的觀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孔子、《論語》和儒家思想。

2、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3、探究學習課文前兩則。

4、背誦、默寫前兩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首先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誰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學生回答相傳,宋代名相趙普在政期間,社會一片大好,人民安居樂業,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就有這一說法。可見《論語》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十則,去聆聽先哲的教誨吧!

二、明確學習目標,并逐步完成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1、了解孔子、《論語》和儒家思想。

自學指導(一)

學生借助手中的資料或者課下注釋收集孔子及相關知識。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

類型

1、語錄體(第1―9則)

2、對話體(第10則)

3、敘事體

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何謂五經?謂《詩》、《尚書》、《禮》、《易》、《春秋》也。

學習目標2、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教師指導: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在讀中積累語匯、在讀中質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性情。

自學指導(二)

學生先自由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用筆圈劃出生字詞。利用課下注釋或者工具書,查準字音。

論語lún 慍yùn 說yuè 三省xǐng 罔wǎng

殆dài 弘hóng 凋diāo 是知也zhì 誨huì

在讀準字音的情況下,小組內嘗試再讀課文,初步把握節奏。

聽朗讀錄音,注意聽準節奏,聽出韻味。請同學們輕聲跟讀。

劃分節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學習目標3、探究學習課文前兩則。

自學指導(三)

小組討論前兩則,劃出并解釋你們認為需要引起重視的字詞,并試著翻譯整個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明確:孔子說:”學習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明確: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學習目標4、背誦、默寫前兩則。

自學指導(四)

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背誦、默寫前兩則。

齊背,點名背。

默寫,小組內互改,組長點評。

遷移應用練

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1.我快步上前,伸出雙臂,擁抱來自青島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說過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一個人總有被誤解的時候,正確的態度應是:

人不知而不慍

3.提醒人們應該對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4.關于培養寬厚胸懷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要點歸納

1.了解孔子、儒家思想、《論語》等。

篇4

劉利(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教授、博導):

我為我們的校友康澤祥在學術和藝術上取得這么深的造詣感到高興。這部著作的學術價值和它對社會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我有幸與會并代表圖書館來接受康澤祥先生的贈書,非常感謝。預祝康澤祥先生今后在學術和藝術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還有個小小的愿望,我們圖書館正在建新館,希望康澤祥先生將來給我們的新館留下一幅墨寶,我們將在顯著的位置懸掛。

黃繼樹(廣西桂林市作家協會主席、桂林文學院名譽院長):

康澤祥是我們桂林市一位學者型的藝術家,他這本《市長與城市》出來后我們桂林市都很關注,也很重視。我代表桂林市作家協會向康澤祥表示祝賀。本來參加研討會要寫文章的,我今天的文章已經寫在這本書上了,封面和封底的這些字是我寫的,我念一下: “這是一部當代中國城市的百科全書,當代中國城市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都能在這部書中找到。”“這是一部由民間城市研究學者撰寫的關于城市的最新論著;這是一部中國當代城市的百科全書。中國當代城市的發展、演變及其存在問題的解決,均可在本書中找到答案。你要了解我們的城市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請讀一讀這本書!你如果是城市的一市之長,或者有志于成為城市的一市之長,怎樣治理你現在和未來的城市,請讀一讀這部書!你如果是城市中的一位市民,或者準備成為城市中的一位市民,想怎樣在城市中尋找到你應有的位置,讀一讀這部書!”這段文字是我給作者寫的,他覺得還可以,就把它用到書上去了。這也表示了我對這部書的基本的評價。

這本書的成書,原來作者只寫過一章叫做《市長與城市文化》,我看后覺得不錯,因為我們桂林這座城市在世界是被普遍關注的,特別是2000年城市大規模的建設開始后,全國各地都有一些爭議,這些爭議引發我們思考城市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走向。當時我正在一個雜志當社長兼總編,我就在雜志上發表了這篇文章,當時反應也不錯,這樣,他就埋頭于這部書的寫作。作者寫這部書是非常認真的,后面所參考的書和資料都很詳盡地羅列出來,我們中國的主要城市他都去考察過。世界各國的城市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城市他也去過不少,有的是我陪他一起去的,有的是他自己去的,包括歐洲、美洲、新西蘭等,不是去旅游,而是真正地對歷史文化、建筑等等進行考察。3年的時間,他閱讀了相當多的著作、資料,對一些重點城市的研究也很到位,如對廣州的歷史文化、飲食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所以,我覺得這部書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書寫完后我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全部讀完了,讀后我覺得這本書是有價值的,起碼作為城市的研究也算一家之言。

彭麗云(正通實業公司副總裁、高級經濟師):

我們公司的董事長康澤祥先生《市長與城市》一書,得到了許多專家與學者的支持,在此我代表桂林正通實業公司表示感謝!我們公司的全體員工都非常敬佩我們的董事長,他不僅是一位企業家,同時還是一位藝術家、學者。他經營了一個很好的公司,為幾百名員工提供了很好的就業平臺,讓大家有機會為城市建設的進程展現自己的能力,體現自己的才華。我們公司的主業是房地產,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公司是眾多城市建設者的一員。15年的歷程一路走來,我們見證了中國城市的變遷和發展。康澤祥先生用他獨到的視角、用他豐富的知識,結合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感觸,以他一貫勤勞的精神,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寫成了這部74萬字的巨著。從這本書里,我們看到的是市長與城市的關系,看到一些關于城市發展的科學和理性的建議,為城市建設者提供更多的參考。從書中,我們還看到一個企業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他是多么地渴望中國的城市發展是科學的、文明的、和諧的、有序和有特點的。我們都是城市的一員,我們都感受著城市的發展,我們都擔憂著我們的城市發展會帶來的一些后果。但是有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和努力,每一個人致力于為城市發展做出貢獻,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中國城市的發展將會走上健康的軌道。中國的文明將繼續,中國的城市實力將領先世界。

張利群(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唐澤祥《市長與城市》一書以現代城市,尤其是21世紀城市模式為研究對象,從市長與城市的關系作為切入口,運用中外城市比較的方法,宏觀與微觀結合的多維視角,全面系統地討論了城市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管理、城建、衛生、法律、服務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提出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戰略及其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路和措施。這是一個普通城市市民的熱情和心聲、藝術家的智慧才華、研究者的科學理性的凝聚閃光。

城市建設和管理不僅是市長的責任,也是市民的責任,市民既是一市之民,也是一市的主人。我們不難從該書中看到一顆熱愛城市、熱愛家園的赤子之心,看到他對城市的熱情和責任,更看到他對城市的關心和貢獻。

城市建設和發展不僅僅表現在物質、經濟、財富的積累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精神、靈魂、文化的積累上。因此,城市精神應該是城市的靈魂。康澤祥作為一個畫家,十分明白畫龍點晴和神似的道理,全書無疑都貫穿著對城市精神的弘揚。

黃偉林(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我原來跟康澤祥不是很熟悉,看了這本書后感到真是很厚重。它確實是一本涉及面非常廣、寫作難度非常大的一部著作。這部書涉及的知識、涉及的領域可以說包羅萬象,用“百科全書”來定位我覺得是準確的。作者的視角是非常開闊的,他是站在整個世界、整個中國的城市這樣一個很開闊的視野來討論他的論題;然后是從城市的硬件建設和城市的軟件建設這些方面,從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樣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來做這本書。這本書是多學科的城市系統工程,這可能是跟作者本身的經歷有關,比如說他是在從事房地產業,在工作的過程中,他接受了大量的城市建設的一面;但是在書中我們還看到城市的硬件建設以及很多軟性的東西屬于管理學的,與康先生目前正在求學的領域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他把他的經驗以及所學的知識融煉成這樣一部著作。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感覺到,無論是作為一個市長還是作為一個市民,我們確確實實也需要有一些關于城市的知識。比如說一個市長要建設一個城市時,要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有個總體的把握和深入的了解,才能避免出現中國人對中國城市建設這么多不滿意的現象,所以這本書是非常有意義的。剛才程光泉院長說,康澤祥寫這本書相當于一種“越界”行為,但我們的城市建設、城市的管理者需要這種“越界”的行為,我們文化研究、學術研究也需要“百科全書”式的研究方法。

樓慶西(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

在我心目中包括我接觸過的畫家、藝術家,一般來說他們的形象思維很好,但是邏輯思維相對欠缺;他們具有浪漫主義氣息,但理性思考往往不一定很到位。城市科學是一門極其理性化的、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它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門學科,是綜合理論關系,而這兩點恰恰在康先生的書里合二為一了。宏觀上講,一個藝術家對城市建設有這樣的理念,是很難得的,康澤祥的這本書讓我很欣賞。雖然我是搞建筑的,搞的是古建筑,但是沒有康先生看得這么廣,他在這本書中提到了目前北京的建設:一方面要保護古都風貌,另一方面要跟世界接軌。我們城市的建設要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不同意見的產生本身就是民主成熟的表現。

楊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看了這本書很受啟發。康澤祥作為藝術家、實業家、學者,能夠在實踐當中思考很多問題,而且通過實地考察,掌握了這么多的文獻資料。要寫出這本書第一要掌握資料,掌握資料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的過程、分析的過程。從這點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讓我感動,這就是一種責任感、使命感。中國城市發展這么快,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成功的經驗,這些都需要總結并加以系統化,這種研究、分析是非常有意義的。作者對城市建設有一種追求,有一種文化的品位,包含著對真、善、美的追求,“城市的建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品。”確實是這樣,城市建設有藝術美、自然美、生活美,把各種美的因素綜合成一個整體,給我們以精神的影響,在城市生活幾十年后,城市的文化確實對自己有一種熏陶。書中對北京城的規劃作了描述,論述了如何從整體上體現北京的城市美,繼承歷史文化,又要超越歷史文化,要體現一種動態和靜態的和諧、整體的和諧。這些問題從藝術家角度來研究,需要發揮想像。它們的深度、廣度都需要很豐富的想像,而我們從這本書中看到了這些想像。

霍國慶(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讀這本書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多精力的,從后面參考文獻中就知道,他要看這么多的書,組合在一起,非常不容易。作者是個全面發展的人才,既是藝術家、企業家,又是學者,他多方面去追求自己的發展。這本書里的數據都很新,時代意識很強,抓到了城市經濟發展的本質和關鍵,那就是城市政府的機制。作者運用自己的知識并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這些結論,因此這本書是很值得一看的。當然如果真是市長去考慮城市的話,與這本書的作者的角度會有些不同,這本書更多的是從學者的角度去思考,里面有些觀點還可進一步商榷。這本書以后還可以再繼續進行探討,包括從哲學的角度進行討論。城市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城市的存在是因有人們聚集,最終是使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

朱紅文(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導):

這本書的主題詞應該是城市。為什么選擇城市作為主題呢?這實際上就是體現了城市在現代社會、現代制度、現代文化中的非常核心的地位。所以這個選題彰顯出這本書有一個很強烈的時代內涵、時代光環。城市這個詞,在西文里叫city,而city這個詞的出現是為了翻譯希臘文polis這個詞,polis在希臘文中是城邦的意思。從某種意義上講,希臘文明是植根于希臘的城邦的。現在有很多西文詞都含有此意,比如politics這個詞,我們翻譯成政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政治就是城邦學,就是城邦治理的一門藝術,它與城邦有著很大的關系。還有policy這個詞,翻譯成政策,實際上就是城邦治理的某種制度,某種制度體系。還包括我們講的police、policeman、policewoman――警察,實際上是涉及到城邦的日常秩序的維護。我們現在辦奧運會,有一個詞叫做“人文奧運”,英文表達為civilization,我們一般翻譯為文明,文明的本意是什么呢,實際上是市民化。所以說,一個城市一個城邦映射了一種行為方式、一種行為規范。城市和現代文明、現代的制度體系、現代的精神風貌有著某種內在的關聯。我們現在意識到市場經濟在現代制度、現代社會文明中有著很基礎性的作用。但市場經濟是離不開城市的,城市這個詞,體現了現代制度的這樣一個特征。這個我們一般是很難去感受到的,中國現代城市發展的歷史不太長,我們作為一個真正的市民生活的時間也不太長。我們說是要三代,實際上不用三代,我上一代就是農民,所以就帶著傳統的家族文化、血緣文化,帶著鄉土的東西,生活在城市里面。鄉土的并不就是完全要不得的,但它確實與城市是有一段距離的。也就是說,中國現代城市面臨著制度、生活方式與觀念的一種根本轉型。所以說這樣一個選題體現出了一種非常強的時代內涵,一種時代使命。另外,這個書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廣博。城市問題千頭萬緒,你不可能以一個單一的學科來研究,那是注定會失敗的。康澤祥選擇這樣一個綜合研究的角度,從方法論上講是有某種重要意義的。我們現在講的百科全書,在希臘文中叫Enkyklopaideia,它的本意就是全面的教育。作為一個社會的治理者,或作為一個公民,一個知識分子,你應該具有Enkyklopaideia這樣一種精神,這樣一種視野和追求。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地體現了一種Enkyklopaideia的視野,相對我們當代學術研究的分科而治、老死不相往來的格局來講,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一種非常好的追求。作者寫這本書,我覺得不是“越界”,而是體現了一種精神、一種追求。城市的主體應該是一個一個的普通的市民,城市就是市民的家,我能連自己的家都不關心嗎?所以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理應對城市有一個總體的關懷。這里面體現出目前中國知識分子積極務實的一種狀態。

鄧微(建設部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組專家):

康澤祥這本很厚重的專著《市長與城市》,對城市建設和管理提出了很好的課題和要求,進行了很好的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發揮其功能,有益于我國各地城市建設、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者決策能力的提高。現在海外很多人都對漢學很感興趣,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很關心,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很關注。我們的城市化存在不合理的無序的發展問題,破壞了我們的優秀歷史文化遺存,這有好多的例子,所以“市長與城市”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想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就是拋磚引玉,引起社會各方對怎樣建設好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市民怎樣融入城市生活中,做好城市的主人等等問題的關注。我希望作者能有后續的相關專著問世,能夠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不能以破壞文物為前提。我們的文物是珍貴的,是民族的瑰寶,我們每一個有良知的、有責任心的學者,都必須有民族責任感,要保護好我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參與建設和管理好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易木(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活動家):

《市長與城市》這本書寫得大開大合、縱橫捭闔。我感覺現在很多城市讓我們沒有歸屬感。我們怎么樣來塑造一個城市的靈魂?我覺得有兩個城市值得佩服,一個是上海,上海這個城市是有文化傳承的,而許多城市沒有。另一個是深圳,90年代的深圳我很羨慕,那個城市可以5天不擦鞋。走在大街上,這個城市很令人舒服。現在許多城市一點都不吸引我們,我們以前學蘇聯,現在學西方,我們就把這些東西全部泊來了。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我們總是要去建立一種集聚,總在重復以前西方走過的失敗的路子。我覺得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的一些非常好的理念,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結合點,可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活火山,可以隨時點燃文化創意產業,而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圍繞城市的。我們要提高市民的認知水平,市民的認知水平可以用這本書來掂量。讀這本書,我就想到西方哲人康德的一句話,他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令他震撼,一個是頭頂燦爛的星空,另一個是內心崇尚的道德。我覺得康澤祥寫出這本書是既仰望星空,又崇尚道德。這部著作的出版,體現了一種赤子之情,我非常感動。

杜克魯(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康澤祥既是我的老鄉,也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學。《市長與城市》這本書,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中國知識分子情懷,對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我和作者在一起,聊的經常是如何使這個城市和諧起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城市美化。如果大家有時間去桂林看一看,他經營的桂康新城在桂林是最好的一個小區。同時他這種美的追求,上升為一種社會責任心。他每年捐助上百人讀大學,很多人聽了就感動,就流淚。我這一說,眼淚就汪汪地出來了。雖然社會進步了,城市也發展了,但是關注底層的人特別是富人還不是很多的。他去年在北京出版畫冊,舉辦展覽,他說自己的繪畫作品將來要全部捐獻給國家。接下來,他又出了這本書,對我們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提出了很有建設性的意見。

篇5

[關鍵詞]注冊會計師;審計委托模式;財務控制權

現行注冊會計師審計委托模式一直為人所詬病,其主要理由是“內部人控制”,注冊會計師不獨立。理論界為此提出了種種改革舉措,以期保證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提高審計質量,維護社會公眾利益。本文將首先對理論界所提出的各種觀點進行評述,然后研究審計委托權的配置問題,并基于此提出:應在現有審計委托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公司治理和誠信建設來加以改進,而不應該采取第三方委托模式。

一、現行審計委托模式存在的問題

獨立審計的產生源于所有權與控制權(經營權)的分離。獨立審計制度是所有者在委托條件下約束經營者行為的一種制度安排。所有者是委托人,經營者是人,財務報表由作為人的經營者編制,所有者據此評價其受托經營責任的履行情況。但是財務報表是否合法、公允,所有者很難判斷,而虛假的財務報表無疑會誤導所有者的評價。為此,所有者需要聘請具有獨立性的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審計,以提高財務報表的可信賴程度,防范經營者的機會主義行為。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孑然獨立,既獨立于所有者也獨立于經營者,以保證其能客觀公正地執業。可見,獨立性是獨立審計制度的內在要求。但是,現有審計委托模式的問題就出在了注冊會計師的不獨立上。上市公司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由董事會或其下屬的審計委員會決定注冊會計師的選聘和費用,并經股東大會批準。由于信息不對稱,經營者往往擁有企業經營管理的更為充分的信息,誰信息更充分誰就更有話語權,這樣,董事會就受制于其內部董事――經營者,無論股權集中還是股權分散,大都如此。為改變這一狀況,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開始推行獨立董事制度,各國爭相效仿。我國也大力推行。2001年中國證監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2006年開始施行的《公司法》第123條規定:“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但是,獨立董事“不獨立”,獨立董事“不懂事”,獨立董事“缺乏維護股東利益之心”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由獨立董事構成的審計委員會的運行舉步維艱。這樣,注冊會計師事實上就是經營者在選聘,審計費用就是經營者說了算。獨立審計本來是三方關系,即委托人(所有者)、注冊會計師和被審計人(經營者)。獨立審計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制度安排,但現在委托人和被審計人合二為一,三方關系就變成了兩方關系,注冊會計師能不聽命于經營者嗎?既然如此,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就很難得到保證。獨立審計制度也就名存實亡!為改變這種狀況,理論界開出了種種“藥方”,以徹底斬斷經營者與注冊會計師之間的利益聯系,消除畸形的兩方關系,讓鼎立的三方關系得以恢復,讓注冊會計師真正“獨立”。

二、審計委托模式改革諸觀點述評

為克服現行審計委托模式存在的弊端,理論界提出了許多改革設想。歸納起

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主張用公司以外的第三方委托取代現行委托模式;一類主張在公司內部尋求解決辦法。

(一)外部解決方案

外部解決方案又可以分為市場化方案、政府監管方案和獨立監管方案等三種。

1.市場化方案。以保險公司委托方案為代表。Ronen提出“財務報表保險制度”。在這一方案中,上市公司不再直接聘請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而是向保險公司投保財務報表保險,保險公司聘請注冊會計師對投保的上市公司進行審計,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決定承保金額和保險費率。對因財務報表不實陳述或漏報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

這一方案在原審計關系中加入了保險公司,試圖重構委托人、被審計人和審計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以保證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

但是,該方案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一、董事會與經營層合謀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又產生了保險公司與經營者和注冊會計師合謀的問題;其二、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問題沒有解決,又出現了保險公司的獨立性問題;其三、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尤其是民事責任的界定本來就很復雜,又出現了保險公司的法律責任問題;其四、審計費用該如何確定本來就爭議頗多,又出現了承保金額和保險費率的確定問題;其五、注冊會計師的非審計服務問題本來就非議很多,又出現了非財務報表保險的問題;其六、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本來是強制審計,現在卻變成了自愿審計,證監會同意,立法機構也不答應;其七、多頭監管問題本來就比較嚴重,又出現了保監會的監管問題;其八、保險公司愿不愿意開設財務報表險也是一個問題。有這問題,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恐難實行。

2.政府監管方案。政府監管方案包括于穎和汪俊秀提出的證監會委托方案;蔣堯明和鄭佳軍以及李建軍提出的稅務部門委托方案。

其主要思路是在相關政府監管機構設立專門委員會,行使注冊會計師的選聘權。上市公司按一定的標準上繳審計費用。由專門委員會聘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并支付審計費用。

這一方案在原審計關系中加入了一個政府監管部門。它強調了財務報表信息的公共性,以及政府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上加強監管的重要性,符合政府管制理論的要求。

但是,這一方案同樣達不到設計者的初衷,同樣問題很多。其一、前提錯誤,政府不一定比市場更有效;其二、各專門委員會的誠信問題;其三、各專門委員會的法律責任問題;其四、審計費用的確定問題;其五、諸如政府集中采購中存在的問題。有這些問題存在,這一方案實施起來也將是困難重重。

3.獨立監管方案。馮均科提出了獨立監管的設想,他認為應建立民間組織“上市公司公眾監督委員會”行使注冊會計師選聘權。

這一方案仿效安然事件后美國成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的做法。但是筆者認為當前我國設立獨立監管機構的條件尚不成熟。獨立監管機構是一種介于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網絡組織。它是在政府和市場成熟發展的基礎上,為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而產生的一種中間性組織。其前提是政府的規范化運作和市場的成熟,否則獨立監管,將會先天不足,也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二)內部解決方案

內部解決方案又可以分為股東主導型方案、董事會主導型方案、監事會主導型方案和多元化方案等四種。

1.股東主導型方案。饒曉秋提出可把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年度報表審計委托方的職權賦予政府及其組織的公開招標機構,讓其代表國有資本出資者的利益,選聘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鑒證。雷光勇、李淑君提出應成立一個獨立于董事會的股東理事會(Shareholders Board of Trustees,SBT),讓股東直接參與審計師聘任的機構。

這一方案認識到了“內部人控制”導致的股東權利虛置的問題,試圖通過制度設計讓股東真正發揮作用。但這一方案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股東愿意也有

能力真正履行其職責。它限制了這一方案的應用范圍。目前國資委對其所屬企業實施的統一委托審計正是沿著這一思路提出的改革舉措。

2.董事會主導型方案。袁國輝提出,選取一些與公司利益高度相關的真實會計信息需求者組成審計委員會,由該審計委員會委托審計。朱星文提出明確的董事責任和完善的責任追究制度是改進現行審計委托模式的有效途徑。王恩山提出讓外部股東選聘審計委員會,再由審計委員會選聘注冊會計師。

這一方案承認董事會或其審計委員會在注冊會計師選聘上的傳統地位。但是由“真實會計信息需求者組成審計委員會”或由“外部股東選聘審計委員會”很難操作。同時,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的問題應放在公司治理改革的背景下,綜合考慮股東大會、監事會和管理層等因素才能真正有效。

3.監事會主導型方案。我國《公司法》將審計委托權賦予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而對于監事會,只是規定在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所以,現有文獻較少系統論述監事會委托方案,大多只在文中略有提及。

4.多元化方案。白曉紅提出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推行分類委托方式。這一方案認識到了不同類型企業治理結構不同,因而在委托方式上應該具有特殊性。但是分類委托的理論基礎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綜合比較上述內、外兩種解決方案,筆者更傾向于選擇內部解決方案。下面將首先研究審計委托權的配置問題,進而在此基礎上研究審計委托模式的選擇問題。

三、注冊會計師審計委托模式的現實選擇

注冊會計師審計委托模式究竟該如何選擇,依賴于審計委托權究竟應該由誰來行使。這一問題似乎在不同的公司組織形式和治理結構下,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撥開層層迷霧,我們能看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所有者財務控制權的落實。

(一)界定所有者財務控制權

財務控制權是指從企業控制權中分離出的與資本價值運動有關的控制權。它包括重大財務決策權、對決策執行的監督權,以及對財務決策與執行人員的選擇權。

財務控制權分別屬于所有者和經營者。所有者財務控制權主要是指企業的重大財務決策權和監督權,包括財務戰略、重大投資、籌資決策的制定,財務計劃、財務預決算、利潤分配方案的審批,資本的變更、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的決定權,財務制度的制定權,董事、監事和經營者選擇權,以及對經營者日常財務管理的監督權。經營者財務控制權主要是指財務決策執行權、日常財務管理權、財務經理選擇權以及對財務經理工作的監督權。

但所有者和經營者所擁有的財務控制權并沒有一個完全清晰的界限,而是具有狀態依存性。在傳統企業,兩權合一,都由所有者行使。在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現代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依自身稟賦的不同而擁有大小不一的財務控制權,財務控制權的具體邊界也是模糊的。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所有者的最終控制是始終存在的。無論雙方的權力如何分割,所有者的最終控制權總是制約著經營者因信息優勢而擁有的實際控制權。經營者不可能將所有者排除在外,而獨立地擁有企業的財務控制權。否則,會使經營者的財務決策權成為不受約束的權利,也侵蝕了企業形成的產權基礎。

(二)審計委托權配置的初步設想

從性質上講,審計委托權從屬于所有者財務控制權,是所有者行使監督權的內在要求。因此,審計委托權可以定義為,所有者為有效監督經營者的財務報表行為,而擁有的對獨立審計人員的選擇權。它包括事務所選擇權、簽約權和審計質量監督檢查權等。

那么,審計委托權該如何配置?它由所有者財務控制權的配置所決定,具有狀態依存性,在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之間相機配置。由于我國《公司法》第170條的規定:“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這樣就將監事會排除在審計委托權的行使范圍之外。也就是說,在我國的法律背景下,審計委托權只能在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之間相機配置。具體而言,在兩權合一的企業,審計委托權一般由所有者行使,審計委托權可視該類企業設立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的情況,分別由所有者本人、董事會、股東大會行使。在兩權分離的企業,審計委托權隨股權結構的不同而變化,在股權集中公司,可由控股股東提名,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委托;在股權分散公司,可由獨立董事提名,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委托。

(三)審計委托模式的選擇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出審計委托權屬于所有者,并具有狀態依存性,在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之間相機配置。但是,現行審計委托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正是表現在:所有者不在,獨立董事不獨立,董事會對經營者的約束不力,致使所有者無法有效行使其審計委托權。于是,理論界提出了第三方委托的種種設想。應該說,第三方委托模式的倡導者們看到了審計的三方關系因為所有者不在,而變成了畸形的兩方關系,這是他們的貢獻所在,但是他們未能沿著這一思路走下去,并直指問題的關鍵,而是節外生枝,提出了一個個難以實施、問題多多的第三方委托方案。這些方案把目標指向了解決注冊會計師形式上的獨立性問題上,似乎人為構造一個第三方,就能重建審計的三方關系。殊不知,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實質上的獨立性上,這些方案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把問題復雜化了。本文認為,既然問題出在所有者不在上,那么解決問題的對策應該是讓所有者在位,讓獨立董事“獨立”起來,讓董事會真正負起責任來,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所以,本文提出要在現行審計委托模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來應對目前存在的問題,而不是采用第三方委托模式。改進的措施有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公司治理;二是加強誠信建設。前者指標,后者治本。

公司治理是管理學界最時髦的流行語,但如何加強公司治理卻是見仁見智。公司治理是指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之間權力、責任和利益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核心問題在于股東如何通過董事會激勵和約束經營者。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考慮,其一、股東能在其位,謀其政;其二、股東能選到合適的董事;其三、董事能恪盡職守;其四、監事能切實履職。相應地,加強公司治理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保證股東,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和中小股東在董事選任上的權利;其二、要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提名、選聘和激勵約束機制;其三,要充分發揮監事會的監督功能;其四,要在確保董事、監事履行忠實義務和注意義務的同時,強化其個人應負的法律責任;其五、要進一步完善高管薪酬激勵機制。但是,公司治理建設也是一個權衡各方利益的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國證監會2003年10月15日提出了一份建議法案《證券持有人董事提名》法案(Security Holder Director Nominations),它賦予了長期持有證券的投資者在董事選舉中的權利,但是,直到現在這一法案也還沒有正式通過,就是因為由公司首席執行官組成的企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和公司董事協會等的反

對。而公司治理本身具有狀態依存性,看似最獨立的董事會,事實上最不獨立,而看似最不獨立的董事會,卻最具有獨立的精神。前者有安然董事會為證,后者有沃倫,巴菲特的伯克什漢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董事會為據。更何況社會是變化的,人的行為是多樣的,而法律是相對穩定的,立法者不可能預知將來會發生的所有事件,不可能把法律條款界定得天衣無縫,加之法律的執行也是有成本的。這樣,法制也就具有不完備性。那么,光靠法律和制度就難以解決公司治理的全部問題,我們還需要借助另外一種力量――道德的力量。德國哲學家康德說得好,“世上最奇妙的兩種東西長期震撼我的心靈,那就是我們頭上浩瀚的燦爛星空和我們心中神圣的道德準則。”董事和注冊會計師們都需要指著天著心問自己,我做到了嗎?2009年10月,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這標志著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建設又取得一個重大成果,將在規范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當然,誠信建設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道德的力量。當我們看到具有相機性的公司治理能夠正常運轉,具有不完備性的法制得以實施的時候,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是道德的力量。我們寄希望于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也寄希望于道德的提升,我們將看到第三方委托的聲音會漸行漸遠,具有獨立精神的董事和注冊會計師們會共同撐起一個健康繁榮的獨立審計市場。

當然,加強公司治理和誠信建設也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企業是風險組織,不冒風險的企業是不存在的,企圖徹底消除市場中的風險因素是不可能的。一旦金融風暴來襲,企業很難幸免,遭受損失的投資者們總要找到“替罪羊”,而企業經營失敗往往是審計失敗的導火索,此時,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會變得千夫所指,再獨立的注冊會計師也會變得不獨立。而誠信建設也不能避免騙子的出現,再好的制度也難以防范一個處心積慮試圖欺騙注冊會計師的經理。這樣,麥克森?羅賓斯欺詐案會一再重演,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也會一再受到拷問。因此,本文的觀點也只是目前情況下的一個現實選擇,要真正達成一種理想的狀態,需要法制的健全和公民道德水準的普遍提高。

篇6

關鍵字體育產業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對于中國人來說,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物。眾多的創業者利用風險資本開創出了自己的一片廣闊天空。例如我們眾所周知的新浪網、阿里巴巴網站的成功。風險投資無疑為力圖創業者或者小規模企業提供了一條便捷有效的融資渠道。然而,在許多次的創業大賽中,鮮有體育投資項目中的。個中原因,除了體育投資項目選取了其他的融資方式外,在爭取風險投資的進入時忽視了應該注意的事項也是其中原因之一。體育產業投入水平較低,存在資金短缺問題;體育領域內存在許多具有發展潛力的好項目,迫于資金壓力而無法上馬。風險投資是企業融資的渠道之一,在我國存在大量的資金沉淀,資金短缺的體育投資項目可以向風險投資尋求融資機會。

1體育產業投入水平低

1.1體育產業在經濟結構中比重小

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1997年,我國體育產業的增加值為156.37億元,1998年為183.56億元,占GDP比重的0.2%,而發達國家同時期的這一比例在1%~3%之間。從這一角度看,我國的體育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偏低。

1.2相對于不斷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水平而言,體育產業的投入水平低

依據配第一克拉克定律,一個經濟地區的經濟將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順次發展。我國目前整體國民經濟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由于地區的不均衡發展,有的地區如京津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步入工業化的后期階段。隨著經濟的日趨發展,人們對體育消費的需求也將增加。從目前的狀況看,體育投入的規模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對體育消費的需求。

1.3在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下,相對于重點項目而言,非重點項目和群眾體育投入水平低

舉國體制是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攻克某一項世界尖端領域或國家級特別重大項目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舉國體制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對于一些非重點項目、偏冷項目、觀賞性不強的項目,資金不足現象尤為突出。群眾體育是體育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政府主導的投資體制中,群眾體育相對于體育行政部門而言,則是不屬于本部門份內該管的事。體育行政部門在精神上支持群眾體育的發展,但是要把本已緊張的資金投入到跨部門、跨系統、收效慢的群眾體育上,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資金短缺對群眾體育投資而言是任何時候都存在的。

隨著體育改革的深入和體育市場的逐步完善,一些體育投資項目應抨棄“等靠要”這種計劃經濟下的殘留思想,主動到資本市場中尋求機會,以緩解資金短缺問題。

2體育投資項目通過風險投資進行融資的作用

2.1風險投資存在大量的資金沉淀

風險投資是指專業資產管理組織將籌集到的資金投入到創建時間不長、但成長很快,且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企業,以期獲得高額投資收益,或對未上市的具有潛在增值機會的中小型企業的一種中長期投資。

目前,我國風險資本在總量上已經達到100億元人民幣,但真正發揮作用的資金僅有12億左右。在100億的風險資本中,具有政府背景的風險投資資金占90%,私人資金占2%,外來風險投資資金占8%,所以,大量的私人資金(如居民存款)、基金(如養老保險基金)未能加入到風險投資行列中來。

在我國,對于風險投資的認識上存在一個誤區:認為風險投資是從屬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是只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服務的。如風險投資公司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內,有89%的風險投資公司選投了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創業服務中心的高新技術項目。這種認識背離了風險投資的本性。誠然,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通常具有較高的產品附加值,利潤空間較大,理所當然,高新技術產業是風險投資活動的主舞臺。然而,風險投資的最終目的是以其富裕的資金和專業化的管理參股被投企業,通過被投企業的培育成功,獲取高額資本回報(而不是穩定獲取成長利潤),然后功成身退。所以,應該說,哪里有發展空間,哪里就有風險投資的影子。

目前,風險投資在我國存在著大量的資金沉淀。

2.2引入風險投資對體育產業的影響

2.2.1風險投資的進入可以加速體育資產證券化步伐

體育產業資產的證券化有利于增加我國體育產業資本市場融資工具的可選擇性,可以使籌資者通過資本市場直接籌資而無須向銀行貸款和透支,同時降低了籌資成本,有利于提高我國體育產業資本市場的運作效率。

如果風險投資進駐體育產業,必定會迫使體育產業走資產證券化的道路并加快其步伐。

2.2.2風險投資的進入有利于體育產業內部理順產權關系

我國體育產業尚處于由計劃向市場轉變的階段,產權不明晰是處于這一階段中的企業的通病。

風險投資以其提供的資金入股,被投資企業以其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入股。這種無形資產包括范圍極廣,可以是專利、技術訣竅,也可以是一個創新的點子,甚至包括創業者的個人能力。風險投資在一開始就要求被投資企業有清晰的產權關系,否則,后面的合作將難以為繼。

2.2.3風險投資的進入有利于加強體育產業內部管理的科學化

市場機制下現代化企業的基本特點之一是管理科學。體育要走產業化的道路,必須堅持科學管理的原則。

風險投資給被投資企業帶來的附加價值之一是參與管理。風險投資基金管理者(也稱為風險投資家)都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據調查,有2/3的風險投資家有大型企業高層管理背景,另有1/3的風險投資家有金融背景。被投資企業可以利用風險投資的直接參與管理來加強自身的經營管理,還可以有效利用風險投資家的專長、經驗和網絡關系來克服不同階段的困難而不斷順利發展。

3體育投資項目贏得風險投資應注意的事項

體育投資項目是指通過向體育領域投資獲取利潤回報的項目,如體育休閑項目、體育競賽項目。

成功獲得風險投資并能使項目順利實施的注意事項可以從三個階段來分析,即策劃階段、撰寫商業計劃書階段和簽約階段。

3.1策劃階段,注意理順產權關系

體育投資產權是指進行體育投資的投資者對投資對象擁有的各種權利,包括所有權、行為權、索取權。在產權結構當中,所有權、行為權、索取權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它們最終共同決定了產權的運行效率,其中任何一方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不公正的一面,就會傷害產權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損害產權的運行效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體育投資項目從選項到投資,全部由政府統一包辦,投資項目無論盈利還是虧損,均由政府獨家承擔,體育事業所需資金全部來自國家財政支出。所以體育投資主體單一。隨著國家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各方面改革的逐步深入,體育改革也邁開了步伐。體育投資主體從一元化向國家和社會二元化轉變。所以,現有體育資產很多為國有產權,在委托關系中,存在出資人缺位現象和很高的人風險。

3.2撰寫商業計劃書階段,注意設計一份出色的商業計劃書

商業計劃書是對投資項目的背景、基本狀況、盈利能力、發展前景等方面的真實表述和客觀預測。經過商業計劃書的篩選,一般只有5%的項目能進入風險投資家的調查階段。所以商業計劃書的設計是贏得風險投資的至關重要的環節。

一份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包括以下內容:

摘要:簡要闡述產品理念。

產品及經營理念: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你要進入的領域、所經營的產品,以及在整個商業背景下該產品的定位。

市場機會:回答產品有什么市場機會。

競爭分析:讓讀者知道此商業計劃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它表明了計劃成功的阻礙,并設計出克服它的方法。

個人經歷與技能:告訴讀者項目發起人或者創業者是否有能力使該業務獲得成功。

市場導入策略:說明如何啟動新計劃。

市場發展措施:所需技術及其他設施。

市場增長計劃:將表現如何使該業務持續發展。

市場退出策略:萬一我們的計劃失敗,出現了我們不愿看到的局面以致于需要退出市場,我們也會盡量減少損失,不至于血本無歸或名聲掃地。

法律法規:新業務是否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開展、我們的產品是否合法、在這個領域是否存在相關的規定等等,

資源(人力及技術)配備:我們在資源配備上要有多大的投入,如何得到這些資源。

資金計劃:這部分將說明新業務所需要的資金投入。

近期規劃:獲得投資后,近期工作安排。

體育投資項目其產品多為服務性產品,在設計商業計劃書時,一定要把盈利模式和成長途徑交代清楚,避免給人留下空洞虛無的印象而被淘汰掉。

3.3簽約階段,注意管理權限的分配

風險投資的最大特點是參與管理。在合同設計時,風險投資家一般會要求在企業處于不同的境遇下管理權限要發生變動:當企業運行狀態良好時,風險投資家的管理權限較小;當企業處于危機狀態時,風險投資家的管理權限變大,甚至會拋開創業者,接管企業。作為項目設計人或者創業者當然不愿意將自己辛苦培育的企業雙手奉送他人。所以,在設計合同時,應注意巧妙避開管理權限的變動條款。

風險投資為規避風險,一般選擇分階段注入企業。如果在第一階段,投資項目業績較差、或者市場前景黯淡、或者技術已經落后,那么風險投資將會終止后續投資,并進入清算程序。如果是由于管理不善導致投資項目表現較差,那么風險投資家將會接管企業,同時,股價換算比例也將向有利于風險投資家的方向發展。所以,體育投資項目爭取風險投資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個多階段的動態過程。項目發起人應抨棄“臨陣磨槍”的思想以及“只要把錢拿到手就好辦”的想法,而應該努力把項目做好,以贏得后續投資,獲得最后的雙贏結局。

參考文獻

1盛立軍.風險投資———操作、機制與策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

篇7

關鍵詞:體育教師;以身作則;教育

前言

現代體育的功能不僅在于增強體質增進健康,而且對促進身心健康,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都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校體育作為社會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健身知識、方法和技能,樹立終身體育思想,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是衡量學校體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體育是通過身體的練習來實現育人的目的,躬親實踐是體育最基本的要求,體育教師承擔著學校體育活動的組織和體育的教學,同時也是體育活動的踐行者,所以自身的體育實踐對學校體育教育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以身作則來提高學校體育教育效果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 教師以身作則對教育的作用

1.1 以身作則,是為人師表的前提

為人師表,就是教師用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做出榜樣,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成為人師必先成為人范,只有個人品格高尚,別人才會受到感化而同臻于善,教師以身作則,學生才會心悅誠服,由衷尊敬。被后世尊稱為“萬世師表”的偉大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認識到言教固然重要,而身教尤為重要,所以特別注重以身作則。

1.2 以身作則,是樹立教師威信的重要途徑

教師的威信,不僅僅是教師的“威嚴”和“權威”,它主要是指教師對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所產生的一種崇高的影響力。教師要得到學生的信任和追隨,必須在學生中樹立教師的威信。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之所以得到學生的尊敬,追隨者無數,就在于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思品在學生中樹立很高的威信。荀子認為:“尊嚴而禪,可以為師”,即只有具備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為人師。有威信的教師能博得學生的尊敬和依賴,實現學生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使學生易接受教師的教誨,教師的教育效果也會好。一個言行不一,道德缺失的教師,是難以在學生中樹立教師威信的,沒有威信的教師很難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敬,沒有了信任與尊敬,教師的教書育人就無從談起了。

1.3 以身作則,是教師實現教育的一種良好方法

教師是學生的第二父母,教師的言行是學生最直接,最直觀的“行為參照表”。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師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最直觀最有效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教師良好的一言一行最容易成為學生最直觀的“榜樣”。在學校教育里,總是致力于培養學生具備盡可能多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但特定的品質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很多是抽象存在或很難實現,沒有具體的人或事來闡釋便難以讓學生獲得真切的認識和感悟。而教師如果能成為具有這種優秀品質或良好生活習慣的“榜樣”之人,那將會使學生得到對優秀品質的最直觀、最生動的詮釋,對教師的教學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每天堅持鍛煉,年近七旬的教師,仍然以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給學生上體育課,學生就容易信服體育鍛煉對健康的促進作用,而“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也不再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

2 體育教師以身作則與體育教育

體育的本質就是造就人,而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的組織者和體育教學的承擔者,也是體育運動的踐行者,應該身體力行,給學生一個學習的榜樣,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詮釋體育對人的教育作用,以更好地在學生中開展體育教育,實現體育的育人功能。

2.1 愛體育,勤鍛煉,用健康的體魄和美好的心靈感染學生

體育教師作為學校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體育促進健康的踐行者,如果都不愛體育,不勤鍛煉,又如何教育學生去熱愛體育,體育教師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積極的生活態度、美好的心靈,當向學生講授體育對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時就很難讓學生信服。體育教師作為體育的實踐者和教育者,應該用實際行動去詮釋體育的功能,用健康的身心向學生踐行體育對人的促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體育教師要熱愛體育,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保持健壯的體魄、勻稱的體型、灑脫的風度、飽滿的熱情,要堅持用自己的實踐詮釋體育人健康、向上、樂觀、堅強的品質,用自己的身教感染學生,給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以無形的感召力。體育教師在校園里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榜樣,切忌天一冷就躲在家里不出去,走起路來塌腰弓背,無精打采,這樣體育教師的教育效果就會出現事倍而功半。

篇8

【關鍵詞】學生 活動 創造性 原則 能力 要求

“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并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自己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摸索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驗,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活動促發展”的思想,明確提出了以活動的方式作為教學基本方式,這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1.什么是“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就是指教師在研究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計和組織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并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自己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摸索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驗,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2.為什么采用“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日新月異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較強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及較強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因此,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必須確立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目標,探索一種嶄新的適應時展需求的教學模式。

國家教委頒布的《新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學要實現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領域的教學目標,特別注重在傳授知識與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會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已成為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而學生只有在他們樂于參與的活動中,才自始自終是自覺主動的語言實踐者,而不是被動地追隨教師。“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強調通過學生的自我發現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與熱愛,使學生把語言的學習看作為內在的需要,學生的角色從接受者轉變為分析者、探究者。

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義與教育》中明確闡述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他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并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他所主張的教育是沒有目的的,是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組經驗,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得到發展。以活動為中心組織課程教學,在愉快、輕松的活動中展開課程,完成教學。馬斯洛、羅杰斯更強調教育應培養“自我實現的人格”,這種人格是情緒、感情、態度、價值等的“情感發展”與理智、知識,理解等“認知發展”的統一,從而使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實現和發展。這些教育學理論都為“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廣泛的理論基礎。

3.在實施“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過程中,應始終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3.1 趣味性原則。教學活動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樹立自信心,主動求知。

3.2 實踐性原則。主體的實踐性活動、直接經驗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教師應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腦,在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增加感性認識。通過完成具有挑戰的活動任務,讓學生在親身實踐和實際體驗中獨立思考、積極參與,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 自主學習原則。我們要使全體學生都成為活動的主體,這是衡量活動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要確立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就要尊重學生的自,尊重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保證活動的獨立性與差異性,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4 生活性原則。在活動的設計中,我們要注重結合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與認識來學習,要發現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材料,注重選擇有可能引起新經驗的知識點,注意選擇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材料來展開教學,讓他們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課題,在多樣的、具體的生活經驗中培養“用英語做事的能力”。

3.5 序列原則。即按最佳順序呈現教學內容。由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動機狀態、知識背景都可能產生影響教學序列的作用,因此,根據教學的需要,我們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

篇9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材 《論語》 教育意義

如果說大學是個小社會,那么高中便是進入社會之前的最關鍵階段,高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現代的家庭結構決定90后的孩子只關心一己之利,心胸狹窄,不明事理,喜歡吹牛,腹中空空也敢驕傲凌人,更有甚者胡作非為,長此以往后果堪憂。所以對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首先承擔起這個責任。高中語文必選教材《文化經典研讀》中選入了《論語十則》,授課時我力求通過對這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經典之作的探究,讓學生走進“君子”的世界,在學習、做人、處世、承擔責任方面能有所收益,簡言之,就是要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君子”是一個人們耳熟的名詞,但是對于它的全部內涵卻未必詳知。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上出現了“禮崩樂壞”“春秋無義戰”的混亂局面,為了建設理想的社會,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識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過這種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現實社會。孔子認為一般人都可以修養為君子,君子的人格標準就是要為治國安民作出重大貢獻。我們的學生當務之急是讀懂《論語十則》,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其中的精髓。

在學習方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勤奮不倦的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正是通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告訴我們從小就要立下求學的志向,要對學習感興趣,熱愛學習,并且不求食飽、食好,居住環境不追求舒適,如此才會學習勤勞、敏捷、認真、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實證。“山的沉穩,水的靈動”,也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它是人們通過學習達到的最終修養,可是并非每個人都能成為智者或者仁者,但如果作為目標來追求,人生就會更加有意義。至少人在不斷的學習中,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三十歲時在社會上立身;四十歲時明白世事,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知道上天給予自己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人的各種話懂得分辨取舍;這樣七十歲時就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因此教師要向學生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的一生,終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質追求和感官享受終有限,而精神的升華才是人生的最終之道。學生應以學習為樂,以有道德的人為榜樣匡正自己,并且終身學習。

篇10

【論文摘要】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實踐理念對職業選擇前期的取向性定位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結構體系對職業選擇過程中的穩定性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自適功能的完整性對貫穿在職業選擇過程中的價值性產生影響。 

 

受教育者面臨職業選擇時的困惑和迷茫;在選擇職業后的不穩定情緒;以及在所選擇職業上所作貢獻的大小等與職業選擇有關的問題反應的不僅僅是關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問題,隱藏在這些迷茫和低貢獻率背后的是伴隨這些初出茅廬的工作者多年的教育評價機制所帶來的影響。教育評價機制的影響范圍已經遠遠超出教育本身,它與職業選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從教育評價機制的目的性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目的性是教育評價機制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教育評價的直接目的是將處于不同水平線的人才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分流,但無論從應然還是必然的視角來看這都不是教育評價機制的最終目的或根本出發點。教育評價機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受教育者的職業選擇服務,在教育評價機制進行人才分流時應該將與人才層次相適應的職業理念貫穿其中以增強人才分流的職業目的性和職業方向性,教育評價機制不能單純的為了實現人才分流而進行分流。 

在教育評價機制中適當加入與職業目的性有關的成分,受教育評價機制所規范的教育工作自然會將有關職業選擇的教育作為教育內容。這一舉措將有助于走出校門的畢業學子樹立更加堅定的職業理想、有利于職業選擇的順利實現。這一舉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而不得不依靠國家政策上的扶持才能走出困境的地步;反之教育評價機制中職業性目的的缺失將直接導致教育過程中的職業性理念缺失,理念的缺失必然會影響教育行為產生同質的效應。這一連環效應最終的結果是使教育者會讀書不會讀社會,會考試不會行事,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在擇業時職業觀念落后,對職業的生疏感導致擇業的迷茫和困惑;職業選擇的挫敗又將給整個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 

2.從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實踐理念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教育評價機制的實踐理念貫穿教育評價機制的整個過程,實踐理念的落后必將導致評價機制與現實不符,這種與現實的反差最終將體現在高校畢業生職業選擇時的“專業對口難,專業不對口更難”的局面之中,同時這種反差也將直接導致畢業生的職業挫敗感。 

教育評價機制是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踐行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發展型人才的理念。緊跟時展的步伐,緊盯社會不同行業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斷更新評價理念,時刻保持評價理念和實際相一致。而檢驗教育評價機制是否與時代要求相符合,是否與社會需求相符合的標準是:擇業成功率是否能夠保持在不引起就業矛盾的水平之上。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評價機制的實踐理念理所當然的應該和職業選擇時面臨的實際需求保持一致,教育評價機制理所當然的應該和職業選擇聯系在一起。 

3.從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結構體系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教育評價機制最終的運行狀況不僅取決于其理念是否與社會現實相符合、目的性是否與職業選擇性契合,還取決于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結構是否合理。育評價機制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存在于教育系統內部,以教育教學工作為對象,為規范和衡定教育教學工作,形成對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激勵引導作用從而間接提高教育教學工作質量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為實現這些規章制度而開展的各種的實踐活動。即,第一部分包含了理論上的評價規章制度和實際意義上的評價活動兩個方面;另一部分則是存在于教育系統外部,以與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機構部以及這些機構部門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的社會效果作為對象,為形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促進社會進步的教育而構建的評價體系。這兩個部分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效用實現度是教育評價機制順利運行的保障,內部評價側重的是教育教學所取得的系統內效應;而外部評價側重的則是教育教學取得的以職業選擇為直接跳板而獲得的社會效應。外部評價機制的健全與否關乎的不僅僅是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教育本身所帶來的實際的社會效益。兩者只有“雙管齊下,齊抓共管。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保證教育評價機制和職業選擇的協調性,才能獲得積極的社會效應。 

4.從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自適功能的完整性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良好的自適功能體現在能夠在經濟發展,政治改革、社會轉型過程中通過適時的調整正進而保證教育事業依然穩步向前。這種效果的取得依靠的不僅僅是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良好的自適功能,他是教育評價機制良好的自適功能和職業選擇的有效結合后產生的綜合效應。 

教育評價與人才吸收環節,人才輸出環節都有著密切關系。良好的自適功能既表現在人才吸收環節不會使可造之才被拋擲在外,在社會對人才需求呈現多層次的社會背景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古訓正變得越來越現實,任何人都有用武之地關鍵是教育評價機制能否在人才吸收環節將人才平穩引渡,將可造之才放到能夠造就他們的地方。在人才輸出環節,教育評價機制中必須貫穿提前意識,將人才的社會準入率貫穿傳于教育評價機制之中。把社會準入率作為教育評價機制考核的重要方面,從客觀上給予教育評價機制自適功能提高的動力。教育評價機制的自適功能與職業選擇的關系就表現在教育評價機制所進行的人才吸收和輸出環節是否適應了社會對職業選擇的客觀要求,是否將評價機制所篩選的受教育者的社會準入率保持在不擴大就業矛盾,不造成社會就業壓力的水平之上,保障受教育者畢業后能夠被社會接納。 

5.從現實性角度看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不僅給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阻力,同時也已經造成了很多現實的社會問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與許多企業的“用工荒”之間的鮮明對比就是很好的例子。從不同個體的總體能力而言的,在接受教育之前個體之間的能力存在差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原本具有不同能力的個體其能力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接受教育之后的總體能力之間的差別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會形成一個能力梯度,就像一個長梯,有的人的能力居于上,有的人能力居于中,而有的人居于下。如果放在同一個體上來看那在接受教育之后個體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也會形成一個能力梯度。總之,不同個體或是同一個體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梯度差。同樣不同用人單位在選擇人員時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也會形成一個需求梯度:高端行業需要高端人才,低端行業需要一般人才;在同一企業也會因為部門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需求梯度。 

只有當每個能力梯度和需求梯度結合時才是發揮最佳效用的狀態。倘若是較低的能力梯度和較高的需求梯度結合,那勢必會給從事相應工作的人產生極大的壓力;倘若較低的需求梯度和較高的能力梯度結合,那勢必會造成人才的高消費,致使人才資源浪費。但是事實卻是很多大學生存在著“非高薪不就,非國企不就”。對于一些與自己能力梯度相符合卻因為薪水、待遇問題直接將其排出在自己的就業考慮范圍之外,而那些擁有高薪水、好待遇的行業所形成的需求梯度又遠遠的高于自己的能力,最終造成了所謂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一些人簡單的把這一想象歸結為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但是這實在是有點武斷。我們應該更深層次的看到是造成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落后的原因而不是這一現象的本身。 

若能夠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適當的平衡純粹理論化知識或者只與本身專業相關知識與那些和現實相關的擇業理念教育,使學生盡早的樹立職業觀、明確自己以后會用什么、自己現在該學什么,那么這一矛盾勢必會得到很大的緩解。然而這一舉措的實施離不開教育評價機制,任何評價體系勢必會形成一種外在的需求導向,教育系統外部或者內部的這種需求導向會直接作用與教育行為,從而為職業選擇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育評價機制貫穿了整個教育過程,而本屬于教育系統構成部分的教育評價機制因為其自身的評價性和篩選性,直接從質和量上影響了能夠進行某一職業選擇的人群。只有把握住教育評價機制和職業選擇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夠順應時展的潮流,才能夠讓人實現自身價值從而實現教育為人服務的宗旨。 

參考文獻 

[1] 王遠偉,高巍.社會分層、高等教育與職業選擇[j].交通高教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