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孝道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4-01-07 16:18: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語孝道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者共同體” 高?!∮⒄Z專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3—0160一03
[作者簡介]關晶,長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吉林長春130022);徐德斌,長春大學理學院副研究員(吉林長春130022)
在當今社會多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從關注物質、能源生產的工業社會進入到一個更加關注知識生產與創新的知識社會。相應地,僅僅作為語言知識承載者的英語專業畢業生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英語專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引導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建構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終身學習是所有高校英語專業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共同任務。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學習者共同體”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合作意識,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與此相適應,創建“學習者共同體”,改革傳統教學工廠式組織形式的呼聲也日漸高漲。在“學習者共同體”中,無論專家、課程開發者,還是教師、學生,都是真正意義上平等的學習者,所有學習者都以協同性活動為中心,而不再像以往那樣以某一方為中心。這將從組織層面上實現對“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兩極教學模式的雙重超越,完成教學組織形式向學習組織形式的過渡。因此,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合理應用于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學實踐,對我國教育教學理論的完善和素質教育改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對“學習者共同體”的理論解讀
“學習者共同體”這一教學模式來自于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是建構主義理論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提出,他強調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核心,努力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求和主動建構知識。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主要強調學生個體在學習知識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對建構主義進行了深度研究和發展,指出學生個體學習知識不僅是個體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在社會背景下建構知識的過程。于是,他提出了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個體心理發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認為人所特有的高級心理機能不是從內部自發形成的,而是產生于人們的協同活動和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人發展的社會源泉是他們參與的各種共同活動,這種社會性的互動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習效果的完善,因為社會互動是信息傳遞的橋梁,知識就是在學習者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建構的。
1989年,美國學者布朗(Brown,J.S.)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他認為學習應該是一種基于廣泛學習共同體的社會性建構,需要在豐富資源的支持下與同伴學習者、教師和學科專家等展開充分的交流。他在此基礎上于1989年率先提出了“學習者共同體”(community of learners)這一概念?!皩W習者共同體”或譯為“學習者社區”,是由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它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實現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它是一個以知識建構與意義協商為內涵的學習平臺,在學習中能發揮群體的動力作用,強調人際心理溝通與相容,反映了個體與個體之間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學習文化,是信息時代知識創生的社會基礎,也是一種嶄新的、培養終身學習者的學習組織形式。
二、組建“學習者共同體”對高校英語專業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轉變知識結構:變“惰性知識”為“生產性知識”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的觀點,語言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艱辛,需要反復運用、不斷建構和生成,在無數次實踐中得到矯正和完善的過程。概念性知識就如同是一套工具,不僅在運用中被充分理解、實現其存在價值,而且還會不斷得到發展和改進。人類的知識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惰性知識”和“生產性知識”?!岸栊灾R”是指貯存于人類大腦之中,很少或很難被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它們通常來源于書本和課堂學習;而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在頭腦中也會積累很多知識,這樣獲得的知識通常被稱為“生產性知識”。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學生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但遇到實際問題時卻往往束手無策,這說明“惰性知識”向“生產性知識”轉化的問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因為難以解決而被刻意回避。這一現象在當前國內高校英語專業教育領域中尤為突出。很多英語專業的大學生雖然每天早起晚睡,忙于背單詞、短語,但仍然無法輕松自如地用英語表達思想、溝通交流,大量從書本和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不到有效應用,而成為了“惰性知識”。針對上述情況,任課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習者共同體”的優勢,努力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知識的機會,創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語言情境,使學生在共同參與、集體學習的過程中,激活頭腦中的“惰性空間”,實現“惰性知識”向“生產性知識”的轉化。
(二)轉變思維模式:變單一性思維為多元化、發散性思維
“學習者共同體”不僅為激活學習者概念性知識創造了條件,還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互相學習的平臺。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只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是外部世界在認識主體意識中的反映,因而具有主觀性、社會性和可傳達性的特征。世界上不存在超越于認識主體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知識,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問題都不存在唯一的、完全正確的答案。通常情況下,人們是以頭腦中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來解釋或建構現實,由于每個人的社會經驗和認識環境各不相同,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知識建構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解釋和處理方式。由于每個人的認識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組建“學習者共同體”,可以在學習者之間搭建一個有效溝通的平臺,使他們在參與合作、協商對話的過程中,了解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拓展思維空間,變“單一性思維”為“多元化、發散性思維”,他知識的建構更加科學、系統。
(三)轉變教育觀念:變課堂學習為終身學習
學習是一個不斷建構和生成的認識過程。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拓展,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學習型社會,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終身學習者?!皩W習者共同體”對于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為教育者提供了一種開放式的、鼓勵創新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學習文化。在“共同體”中,教師要在心理上完成角色轉化,不再以知識擁有者自居,而應該以自己熱愛學習的態度、善于學習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帶動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師生互幫互學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互動學習的熱情,引領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要組建真正的“學習者共同體”,學生也同樣面臨著角色的轉換。信息化時代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了相似的信息平臺,教師不再像過去那樣擁有對知識的壟斷權。在這樣的形勢下,每個人都是知識的吸納者和學習者。社會要發展,學習者就必須樹立超越前人的勇氣和信心。學生要勤于鉆研,拓寬自己的學習視野,在學術問題上積極探索、兼收并蓄,既要在人格上尊重教師,也要敢于質疑、挑戰權威。“學習者共同體”無疑為這種超越和挑戰提供了極佳的土壤。
三、“學習者共同體”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一)主導思想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結構等實際情況來制定學習任務,設計教學情境,規劃教學環節;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互動建構英語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首創精神。第二,以精心設計學習情境為出發點。學習情境是“學習者共同體”實現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探求知識建構和師生相互交流討論的重要場地,因此,要盡可能多地利用一切資源(書籍、報刊、Internet資源等)創設學習情境,以最大的效力幫助學生實現對英語知識的建構。第三,以協作學習為載體。通過包括師生、專家等在內的禮會性因素的共同參與,使學生既有自己對英語知識建構的心得,也有其他個體或群體對英語知識的體會,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提供吸引學生學習英語的背景知識,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用生動形象、鮮活可靠的信息手段(如錄像、PPT等)向學生展示該知識點學習前的背景知識,加深學生對學習該知識點重要性的認識和認同。
第二步,鼓勵學生圍繞該知識點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首先,根據教學任務和目標,考慮學生能力不同、性別搭配、人數不定的問題,將學生分組進行“學習者共同體學習”;其次,讓學生自主選擇與教學任務相關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方案;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要通過查找相關文獻資料,探析該知識點的深層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精心布置教學情境。教師可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采用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話劇表演賽、語音語調比賽等符合教學任務的新型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完美融合中進行討論學習。同時,讓學生參與教學情景設計,師生共同討論學習該知識點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第四步,同專家合作并應用網絡技術,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對于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同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進行網上交流學習,通過網絡資源、圖書等獨立解決問題。
第五步,總結不足,繼續發展。教師要對學生在分組討論、發言及與專家學者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為改善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三)教學效果
1.提出有吸引力的英語知識點背景知識,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改變傳統英語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知識的壟斷者、組織者”的角色,使學生自主完成“對外來知識的加工和抽象以及對內在知識的重組和具體化”。
2.鼓勵學生選擇問題進行研究解決,可以創造“學習者其同體”載體,促進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合作、幫助、提高,在共享集體心得的同時,完善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不足,在學習英語知識點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當今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使用多媒體進行英語知識點的學習非常重要,它促進了高校教學關系的深刻變革,加深了對原有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推進學生對新、舊知識的存儲,推動該知識點在教學情景中轉移。并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學生在應用網絡技術查找資料時,通過論壇或E—mail方式能與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進行溝通交流,可以將相關英語知識點學習得更透徹、更深入,解決方案也更完善、更合理。
3.精心設計教學背景,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及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實現學生英語語言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可以充分體現“學習者共同體”的本義——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地位平等,即學生是主體,教師者輔助。
4.同專家合作,可以彌補教師和學生自身思維、儀器使用、方法、學識、眼界等的局限性,增長才干,積累相關知識。在同國內外各界專家學者進行溝通交流時,實際上已經形成“網絡共同體”,它是“學習者共同體”英語教學模式的延伸,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提高了學生應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在同社會各界專家學者進行溝通交流中,師生都可以認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從而有利于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態度。
5.通過不斷的總結分析,可以發現“學習者共同體”在諸多方面的不足,并通過修改完善來提升“學習者共同體”的效果,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合作互動、應用語言知識的平臺,從而有利于培養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注意事項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學生不是只簡單地對英語知識進行輸入、存儲,而是對新舊知識的相互融合和建構;英語教師不只是英語知識的呈現者和主導者,而是與學生一起來進行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不再是知識建構的組織者、壟斷者而是促進者、支持者;英語知識教授不再是單向地從教師傳向學生,而是雙向地在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協調的傳遞。因此,英語教師在制定學習任務時,要盡可能地使學習任務服務于現實世界,避免空洞無實;在設計學習情境時,要注意充分調動學生各抒己見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效果跟蹤時,要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現實世界中得到檢驗,從而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學效果。
- 上一篇:政府活動策劃方案
- 下一篇:社會化媒體營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