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心理學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4-03-05 18:07: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普通心理學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普通心理學的認識

篇1

關鍵詞:師范院校 普通心理學 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當代社會的競爭激烈,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范專業的學生也將面臨著與綜合型大學的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就業沖擊,那么該如何突出師范專業的優勢?如何更好提高師范專業普通心理學教學的效果,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將來的教學實踐?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對普通心理學進行教學探討。

1 普通心理學教學的教學意義和教學目標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趨勢、理論體系、派別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內容既要概括各個分支學科的研究成果,從中總結出心理學的最一般規律,又要為各個分支學科提供理論基礎。同時普通心理學是師范院校師范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它是一門涵蓋面廣、抽象性和理論性強的學科,它為教育學、學科教學法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有助于未來的教師們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并有效地組織教育和教學工作,有助于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健全自身人格。

作為一門心理學導論課,普通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一是使學生初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系統地了解、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規律;二是通過普通心理學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心理學的知識,樹立科學的心理觀,形成對心理學的科學認識,并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學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普通心理學對于師范生來說意義重大,然而現實教學卻不容樂觀。作者曾對一所師范院校上過普通心理學課程的師范生進行教學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絕大部分同學都反映存在以下問題。

2.1 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偏向理論

國內師范院校現行的普通心理學教材主要有孟昭蘭編寫的《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彭聃齡主編的《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黃希庭編寫的《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葉奕乾編寫的《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梁寧建編寫的《基礎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這些教材內容體系基本上都比較全面、系統,涵蓋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等。但是內容全卻不夠生動有趣,心理學概念和專業術語太多,理論性較強,案例較少,對于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2.2 認為心理學應該有用,卻不知道如何用

在學習心理學之前她們對心理學抱著美好的愿望,認為心理學應該對于為人處事、自我心理調節、將來的教育教學都有實際作用,但學完心理學之后,她們卻覺得很迷惑,只是記住了一些心理學的概念和原理,卻不知道該怎么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教育實踐當中去,理論仿佛很難結合實際。

2.3 心理學教學基本上是傳統的講授法,缺乏互動

由于師范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課程,她們不具有心理學系統的專業知識,課堂教學基本上都是采用講授法,但是學生不是對心理學一無所知,她們也具有樸素的心理學經驗和思考,她們對于社會現象和心理現象都有一種樸素的解釋,而形成一種生活的常識,或者是一種習慣化的表達和理解。這些常識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學心理學的認識,但也有些是錯誤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也有參與互動的需求,也想通過與老師同學的互動來證實以前對心理學的理解是否科學。

3 基于教學實踐的教學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普通心理學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對策。

3.1 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詳略得當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寧建編寫的《基礎心理學》為例,本教材內容詳實,不僅包括了心理現象的全部過程(意識、注意、感知覺、記憶、思維、表象、想象、言語、情緒、意志、動機、氣質、性格和能力),還介紹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理論學派、心理學的生理基礎,以及社會態度與社會行為等。如果要在兩個學期的時間內按照先后順序把這本書面面俱到地講授完,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學生只能囫圇吞棗,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非心理學專業的師范生減負,摒棄教材中過難、過深的理論,畢竟她們學習普通心理學不是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學,而只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進行自我教育以及幫助解決將來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心理學的生理基礎、言語一章、注意的理論、記憶的生理機制、智力理論等都內容可以適當刪減或略講,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而對心理學的流派、思維、氣質和性格等內容則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精講。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和理論,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理論來自實踐,心理學的很多原理大都也來自生活,教師運用生動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導入和講解,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講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觀點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講述希臘神話故事以及《簡愛》等小說里的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戀父戀母情結,用一群狐貍吃葡萄的故事來解釋自我防御機制。在講到心理學的生理基礎時,可以用建筑工人蓋吉的頭骨來引入說明心理的生理基礎不是心臟,而是大腦。講到感覺的適應時可以用“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和“小孩不覺糖甜,老病號不覺藥苦”來解釋。

在每章結束后,可以再設計一些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張飛審瓜、龐統判案、人怎么就變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湯、毛地黃花治心臟病、長生不死酒的故事、難道他們有遁身術、張飛大戰長坂橋、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這些案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原理、理論方能解決,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

采用視頻、圖片等方式來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現象等內容。心理學的很多理論都來自經典實驗,但現實條件不允許都重復做這些實驗,因此我們可以多媒體技術,通過播放心理學經典實驗視頻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例如講到華生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時,可以讓學生看“小阿爾伯特的故事”;講到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時,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納的實驗視頻;在講到感覺的作用時,可以播放“感覺剝奪實驗”的視頻片段;在講到睡眠與夢時,可以給學生觀看“說夢解夢”的視頻片段,來幫助學生理解如何解夢;在講到腦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裂腦人的實驗時,可以采用圖解的形式進行解釋;在講到性格的解釋時,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視頻來幫助學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類等。這些實驗視頻和圖片具有直觀形象性,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強學生對心理學理論的理解。同時看這些實驗視頻也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研究者研究心理現象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嚴謹治學的精神,對于將來走上教育崗位的師范生的工作和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

3.4 在課堂中讓學生參與到互動的心理游戲和現場實驗中

例如在講到記憶時,可以現場做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測驗來測短時記憶的容量以及長時記憶的特點;講到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時,可以組織全班同學做這方面的趣味測試,讓學生自己找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點和特點;講到感覺后像時,可以現場做正后像和負后像的實驗,讓同學在頭腦中產生直觀圖象;講到思維的解決策略時,可以用“河內塔”實驗進行現場演示;在講到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想象如何培養時,可以采用幾個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想象培養的方法讓學生現場體驗;在講到想象的作用時,可以教學生現場做一個想象放松的練習等。這些心理游戲和模擬實驗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心理學規律的來源,增強了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普通心理學學習的自覺性。

3.5 結合心理學知識點做相關的心理測驗,讓學生從專業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學生的自我意識觀念很強,經常會在網上尋找一些心理測驗來了解自己。但由于網絡心理測驗良莠不齊,有的心理測驗不夠準確,甚至有的測驗結果會誤導學生。因此,在專業的心理學課堂上,老師可以根據所講述的內容,引導學生做專業的心理測驗,如情緒測驗、情商測驗、氣質測驗、內向型外向型人格測驗、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測驗等。這些測驗可使學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項心理特質及個體差異,增強心理學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的興趣,也能更好的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調節。

3.6 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或社會熱點問題引出要講授的內容,如以“為什么女生愛減肥?”來引出動機的主題;以“如果你想認識一個人,該從幾個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學原理么?”引出情緒和認知過程的關系等;如為了使學生熟練地理解知覺的特征,可以設計一串實例提問:乒乓球臺桌面為什么漆成墨綠色?變色龍為什么要變?為什么老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做記號?教師為什么都是用紅墨水改作業?有經驗的老師講到重難點時,為什么要加強音量、提高嗓門?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可以激發其解決問題的興趣、欲望,促使其對問題情境的領悟,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3.7 通過課前提問、課后布置練習來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在對上課形式和內容進行改進后,很多同學都會被課堂內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學的知識點,但也會有部分同學忽略了對知識的掌握和背誦,所以要經常在下次課前讓學生回憶復述上節課的內容,每章講完后及時小結并布置課后思考與練習或小論文等形式來加強鞏固。同時對課堂提問和練習等環節計入平時成績當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復習的學習行為。

綜上所述,在師范生的普通心理學教學中,既要重視在普通心理學教學中,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內容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既要注意教師的教,又要注意學生的學,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學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彭耽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王麗秋.讓《普通心理學》輕松地映入學生的心靈[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學教學反思與實踐[J].河西學院學報,2011,27(3):87-90.

[4] 馬燕.普通心理學課程實驗教學之思考―― 基于高師院校教育學本科專業[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4):51-52.

篇2

關鍵詞:課程建設;精品課程;人才培養

2001年教育部為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出臺了4號文件《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課程作為“質量工程”建設的先導項目在各高校啟動,形成國家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三級課程建設模式。“普通心理學”課程2011年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在三年的建設周期中,課程團隊圍繞精品課程建設的六大要素,即內容建設、隊伍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內容建設、機制建設[1],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體性:從人才培養整體工作出發,科學定位課程

“普通心理學”課程是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后續所有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在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精神方面發揮著先入為主的作用。在課程建設之初,團隊成員就達成共識,即不是孤立地將“普通心理學”作為一門課程來建設,而是將課程建設緊密服務于人才培養,為整個專業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為此,團隊認真厘清了三個關系,一是“普通心理學”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關系;二是與專業建設的關系;三是與整個專業人才培養的關系。通過對三個關系的科學梳理,確立了“普通心理學”的課程地位,即奠定整個專業學習的基礎,是專業基本功和專業精神培養的重要載體,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課程建設全程始終突出精品課程在專業內部建設的輻射作用。

二、體現先進性:優化課程教學體系與內容,強化專業精神培養

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是教學內容的改革。有學者指出,精品課程要有“一流的教學內容”,即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和時代要求,以知識整合為核心,以內涵建設為重點,始終保持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和系統性、前沿性[2]。不僅如此,從教學內容的內在價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門科目在某地某時應該有一個為自己的利益供欣賞的善”,“如果一個科目從來沒有因其自身而被學生欣賞過,那么它就無法達到別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學”精品課程不僅關注教學內容對學生知識建構、能力培養的作用,還十分關注是否給學生的學習過程帶來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以及對學生人生的啟迪,在優化教學體系與內容方面做了大膽的革新與嘗試,改革后的教學內容體現出四方面的特征:

1.興趣性。心理學是一門嚴肅的科學,但很多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前,都不同程度地對其抱有不正確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導致剛接觸“普通心理學”、面對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時,感覺抽象、枯燥,根本沒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強課程的趣味性、穩定專業思想、培養專業學習興趣是“普通心理學”課程必須面對的問題。為此我們精心設計并引入“課前三分鐘———奇妙的心理效應”、“任務驅動學習———解密自己最感興趣的心理現象”、“心理學與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現象”等環節和內容,帶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學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謎題,發現心理學的科學價值,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專業學習真正滿足學生求知和自身成長的需要。

2.專業性。專業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規定[4],是一個專業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養最樸素的目標。專業性的培養滲透于專業課程學習全程,每一門專業課程都肩負著專業性培養的使命。“普通心理學”課程的專業性定位于兩方面,一是強化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原理都要進行深度解析,區分“專業理解”和“經驗理解”的不同;二是培養專業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用心理學的專業視角去認識和分析問題,用專業的語言去闡述和解釋問題,幫助學生樹立專業精神、培育專業氣質、夯實專業基礎。

3.實踐性。為強化課程的實踐性,將實驗教學部分從理論教學中剝離出來,單獨開設,由兩名青年教師承擔實驗教學,撰寫了獨立的實驗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書。實驗教學大綱中專門設計了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的綜合性設計實驗環節,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應用知識、遷移知識的能力;同時加強課程內實踐環節的建設,設計了“你來講”、“心理問題研究”等環節,由學生從感興趣的問題出發,結合教材、作業和資料查閱,分小組合作承擔部分內容的講授,開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又培養了綜合能力。

4.延伸性。為夯實專業基礎,體現“寬基礎”的課程價值觀,課程建設中還注意到教學內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向下延伸到實際生活中,注重專業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貫穿“心理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時強調心理學作為一門“幸福學科”,對學生自身發展、成長的重要作用和積極價值;向上延伸是與研究生考試相結合,把近幾年的考研內容引入教學,一方面深化教學內容,一方面為部分考研學生提前奠定基礎;在中間層面將教學內容與后續專業課程內容建立延伸聯結,凸顯“普通心理學”的基礎性。

三、凸顯有效性:遵循教與學的規律,改革課程教學模式

教學體系與內容整合優化后,緊接著面臨的問題就是教學模式的變革。以往“普通心理學”的開課時間在第一學期,因課時較大,恰逢學生剛入大學,還處于高考后的松懈狀態,學習方法、習慣等均不適應,所以學習壓力較大,學習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學習的挫敗對專業學習積極性的打擊不容小視。課程團隊以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為指導,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將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學”分為兩段開設。一方面分解了學生剛入學的學習和考試壓力,體現了教與學循序漸進的原則;另一方面有意識地邊教學邊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和資源利用的指導,幫助學生改變中學時期機械的、不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科學的知識價值觀和學習方法的形成。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學生期末考試不及格率明顯下降,整體成績普遍提高,有效保護了學生專業學習的自尊心,極大增強了學生專業學習的自信。

四、彰顯科學性:積極探索課程評價體系改革,以評促學教學評價

在教與學過程中發揮著診斷、導向、激勵、調控等作用,科學的教學評價能有效促進教與學的過程,幫助師生明確教學進度、反思教學過程、檢驗教學效果、完善教學方式。但長期以來,教學評價被機械地視為“對教學過程及其結果的價值判斷”[5],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學習動機激發、教與學的反思、學習策略運用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等動態的、過程性的因素,導致教學評價只重結果不問過程,與教學過程和教學價值生成相脫離,其作用被極大地削弱。為彰顯評價的功能,切實發揮評價的作用,將教學評價內在于教學過程中,發揮其對教學的動態引領作用,從2012年起“普通心理學”課程逐漸摸索并形成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學生自評相結合的科學的評價機制,并將此模式全程貫穿、滲透于課程教學中,及時反饋,效果明顯。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革與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教學觀,以人為本,關注“當下的教學”,將對成績目標的關注轉為對學生發展過程的關注;同時,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要求教師對教學有更多的付出和責任感,作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引導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學任務”,而是“如何教好”,怎樣不斷創新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對學生而言,雖然考試的壓力有所減輕,但對學習過程的投入和學習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學生不再被當做“知識的口袋”,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發揮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隨時關注并調整自己的學習進程和課堂表現,積累學習與評價“資本”。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對良好學風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發揮教育性:豐富教學資源建設,促進學生自主延伸學習優質的課程資源

在課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可以為教學提供豐富的信息,又承載著學生知識建構、意義學習和能力發展的功能,同時兼具人文教育與豐富精神世界的價值。大學校園充滿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源:網絡、圖書館以及各種信息源,但很多學生不僅不會利用大學豐富的資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備這種資源意識。由于“普通心理學”的教學對象為大學一年級學生,問題更為突出。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任課教師十分重視課堂和課外教育資源對學生的作用,不斷積累和建立優質、豐富的教學資源。目前教學資源建設涉及五個系列,包括經典心理學影片、國外心理學教材、心理學必讀書籍、網易名校公開課以及“普通心理學”國家精品課程視頻等,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巨大的學習、閱讀空間,同時教師還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內容中滲透與關聯這些資源,在學生課內學習與課外資源學習之間搭建起橋梁,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豐富專業學習內涵,提升專業學習品味,挖掘學生專業學習潛力,強化了優良學風的形成,使專業學習豐富而充實,彰顯了專業的魅力和大學生活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張晶.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44.

[2]柳禮泉.論精品課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3.

[3][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秉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4]孟現志.高等教育的專業性[J].教育研究,2009,(2):94.

篇3

(一)課程教學實難似易心理學知識理論性強且內容抽象,加之現有的廣告學專業課程設置體系中,大多沒有開設“普通心理學”課程,所以,廣告心理學對廣告學專業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另外,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在廣告心理學教學中很難為學生提供大量開展考察和實踐的機會,從而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無疑又增加學生掌握廣告心理學的難度。而知識背景、學科研究、實戰經驗以及實驗設備等因素,也給廣告心理學的教師的教學增加了難度。因此,無論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實屬一門“難”教“難”學的專業課程。但在廣告心理學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又呈現出“易”的諸多表現。一方面,課程“易”上。大多數廣告心理學教學模式先是講授諸如注意、記憶等心理學基本概念及理論,接著以廣告作品及案例加以驗證,最后是講解某一心理規律在廣告活動中運用。這種理論套案例的教學模式,課堂較“易”駕馭。另一方面,廣告心理學教學還表現為教師“易”當和教材“易”編。帶著理論找廣告案例,或者解讀廣告案例找理論。梳理國內廣告心理學教材可以發現其共同的特點,都是套用公認的從注意到記憶的完整廣告心理學理論,再加上自己的廣告案例,教材編寫的任務即簡化為“理論配案例”,教材“易”編。

(二)課程內容少新多舊據不完全統計,自1992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馬謀超的《廣告心理學基礎》出版以來,截止2012年底,二十年間,國內共出版廣告心理學相關著作與教材76部,平均每年3.5部新著作問世。除此之外,原有的廣告心理學教材如馬謀超的廣告心理學系列,也不斷翻新,紛紛出版修訂版,甚至是第三版。雖然廣告心理學教材更新較快,但其內容和課程教學仍有較多“舊”的表現。一是教材內容編排舊,絕大多數還是延續馬謀超《廣告心理學基礎》的內容體系編排,而像黃合水、舒詠平等,真正能跳出傳統心理學框架,嘗試以廣告的角度,編寫廣告心理學教材的并不多;二是理論知識和案例舊,關于新媒體廣告受眾心理、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心理特征研究等,未能及時出現在課堂上;三是課程教學方法舊,多數廣告心理學課堂還是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得以體現。

二、廣告心理學教學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課程定位不明確在國內廣告心理學20多年的教學歷史中,對廣告心理學的學科定位大體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邊緣學科說,認為廣告心理學,是介于廣告學和普通心理學之間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其目的在于研究廣告接受者的心理需求與心理活動規律,廣告心理學是研究消費者的公眾心理,并據此來決定廣告內容和廣告方式。介于廣告學和普通心理學之間,是一門全新的學科。第二類是應用心理說,以1992年馬謀超的《廣告心理學基礎》為代表,認為廣告心理學是以普通心理學體系為框架,切入研究廣告創作與廣告接受心理,屬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第三類是廣告活動心理說,以1998年黃合水《廣告心理學》為代表,認為廣告心理學是探索廣告活動與消費者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學現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規律。第四類是廣告人心理說,以2004年舒詠平的《廣告心理學》為代表,認為廣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廣告活動中的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全面審視廣告活動中廣告主、廣告傳媒人、廣告人和廣告受眾等不同角色的心理。上述四類對廣告心理學學科定位的認識過程,基本上呈現時間先后順序,但并沒有表現出一個明顯的更新替代的進程,而是一個共存局面。從當前廣告心理學教材的出版以及使用情況看,以普通心理學體系為框架的教材依然為多數,而來自廣告學界、業界的以廣告為主線的教材卻并不多。關于廣告心理學學科定位的認識,尚處于見仁見智的探索階段。學科定位的不夠明確,導致了廣告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混亂。

(二)學科研究不扎實一門成熟的課程教學,需要大量的學科研究內容作為支撐。當前國內廣告心理學學科研究不甚理想,理論鮮有更新,案例過于陳舊,缺乏對當前廣告業界實戰的關照。學科研究的不足,勢必影響廣告心理學的教學內容及效果,其表現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廣告心理學作為基礎性課題,解決的是廣告實戰的基礎性問題。當前國內廣告心理學多是引進國外理論翻譯后進行講授,真正本土性基礎研究與案例并不多,不利于學生系統的理解和掌握。其次,雖然許多企業認為掌握消費者心理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真正理解該如何對消費者心理展開研究,或者不重視相關的投入。廣告心理學在業界的不受重視的“事實”,進而又影響到廣告心理學在廣告學專業培養體系中的不被重視。最后,國內業界研究多為功用性研究導向,業界更愿意開展幫助他們解決營銷問題的研究,而非廣告心理學的基礎性研究。廣告心理學學科研究的不足,尤其本土原創性理論研究的不足,導致廣告心理學教學成了空洞的西方心理學理論說教,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和對實戰的指導價值。

(三)教學投入不足首先,廣告心理學師資隊伍建設不到位。在廣告心理學的教師隊伍中,既能懂心理,又懂廣告,既能講授理論,又能設計實驗的人并不多。在師資引進方面,主觀上不太注重引進心理學專業的教師,客觀上既懂心理學,又懂廣告學的人才稀缺。而在師資培養上,由于廣告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與廣告實戰嚴重脫節,又使得雙師型師資的培養困難重重。其次,廣告心理學課程實驗設備以及實驗室的建設力度不夠。一方面廣告心理學實驗室建設所需成本較高,令很多高校望而卻步,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人才、研究項目等因素,實驗設備的使用率并不高,造成設備的極大浪費,進而又影響學校對廣告心理學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最后,廣告心理學課程建設難以到位。由于師資建設、設備引進、研究項目以及建設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使得廣告心理學在廣告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客觀和主觀上被不受重視,逐漸淪為邊緣學科,很難進入廣告學專業重點建設的課程之列。難以進入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廣告心理學的基礎課程的地位就難以落實。

三、改進廣告心理學教學的對策

(一)以課程地位落實為保障要改變廣告心理學空有其名的局面,首要之務就是落實廣告心理學基礎課程地位,從而真正發揮廣告心理學在廣告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首先,加強廣告心理學師資的引進與培養力度。一方面引進具有心理學和廣告學雙重學科背景具有高學歷的教師擔任廣告心理學教學工作,還可聘請熟悉廣告心理學業務的業界人士,補充廣告心理學的教學隊伍;另一方面,將廣告心理學教師送到相關的心理研究所、實驗室,以及業界廣告心理研究機構等,參與業界的廣告心理實戰項目,或是引導教師開展與業界接觸緊密的廣告心理學研究,從而增進廣告心理學專任教師的研究水平與實戰經驗。其次,加大廣告心理學實驗室的建設力度。把廣告心理學實驗設備購置和實驗室建設,作為培養學生廣告能力的重要一環,為開展廣告心理學教學與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引導和鼓勵師生,增加對廣告心理學實驗設備及實驗室的使用頻率與范圍,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在對廣告心理學的課程地位及其教學困境的認識基礎上,要積極支持和鼓勵廣告心理學申報各類精品課程,重點學科建設等項目,加強廣告心理學教學教改、實驗設計、課程實訓的研究,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二)以廣告能力培養為導向隨著廣告業的發展,業界對廣告人才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傳統以廣告策劃與創意為核心的創作能力培養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未來業界需要創作力、洞察力和溝通力兼具的復合型廣告人才。廣告心理學在復合型廣告人才培養體系的作用來看,廣告心理學應以廣告專業能力培養為導向,著重廣告學專業學生四個能力的培養。一是培養學生對消費市場趨勢的洞察能力,能夠透過市場想象分析并預測消費心理與行為變化;二是培養學生創作符合心理科學廣告的想象能力,合理運用心理學規律,充分發揮廣告創意與表現力,創作真正能夠實現廣告與受眾的“心”溝通的廣告作品;三是培養學生日后從事廣告職業的心理調適能力,開展職業心理健康教育,以良好的心態應對從事廣告行業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困境;四是培養學生對話廣告業界的溝通能力,掌握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以應對日后的廣告提案、客戶開發與維護等。

(三)以廣告心理研究為支撐廣告心理學教學,有賴于廣告心理學學科研究的系統深入。要破解當前國內廣告心理學研究之窘境,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自行開展廣告心理學研究與實踐。充分發揮廣告學專業師生的人力資源優勢,通過引進專業實驗設備,建設廣告心理學實驗室與研究所,開展各類廣告心理學的實驗與研究,注重研究的市場效果,并通過研究成果的市場化,一方面進一步驗證成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經驗、資金、設備等保證。如中國傳媒大學IMI(創研)市場信息研究所,是進行消費者態度和行為研究的專業機構,其開展的《IMI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年鑒》《中國北京、上海、廣州城市居民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研究》等在業界和學界均產生很大影響。第二,與業界開展研究合作,并及時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積極尋求與企業、研究所、媒體等的合作,把業界老師請進來和把學校師生送出去,形成廣告心理學課堂與廣告心理學研究項目的互動。如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與百度營銷研究院的合作模式,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又有助于業界實戰,值得其他高校借鑒。同時關注國際廣告心理學研究前沿,及時引進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從而保證廣告心理學教學的國際性與前沿性;同時還要做好國外廣告心理學理論的本土化研究與應用,進而保證廣告心理學教學的本土化與實用性。

篇4

從專業角度來講,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非玄學,它是受了科學理念的影響,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有關人類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一般來說,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是普通心理學,它涵蓋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包括感覺、知覺、情緒、人格、記憶、注意、思維、語言、意志、問題解決、技能學習等方面的內容,系統地講述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理論等。

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還要學習很多心理學分支學科,如實驗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統計、學校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組織行為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基礎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心理學研究需要使用SPSS這一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而且心理學專業本身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有很大關系,這些學科探討的生理作用會直接影響人們。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分支學科外,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還要學習SPSS軟件應用、人體解剖生理學等相關課程。

我們可以認為,犯罪心理、讀心專家等影視劇的內容確實涉及心理學的知識,準確地說是心理學不同分支的應用與結合。不僅是在電視劇中,日常生活中心理學也隨時隨地陪伴著我們,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還不如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其實,我們從小到大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都伴隨著心理學的應用,只是很多人未曾發覺。

那些經典療法

除了相對枯燥的理論學習外,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還可以選擇性地學習一些咨詢技術,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催眠術、房樹人測驗、箱庭療法、精神分析療法等。

催眠術是運用暗示等手段讓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并能夠產生神奇效應,以便達到某種目的的方法。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松、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意識恍惚的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愿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并給出反應。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國內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介紹說:“科學證明,恰當地使用催眠可以起到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建立樂觀積極心態的作用。”所以說,催眠術并不是神乎其神的魔法,而是有極強的科學性。

箱庭療法,又稱沙盤療法或沙盤游戲,是在歐洲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療法。1939年,受威爾斯“地板游戲”的啟示,英國倫敦的小兒科醫生勞恩菲爾德將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中,讓孩子們在箱子中游玩。這個箱子被孩子們稱為“神奇的箱子”,這一兒童心理治療方法被命名為“世界技法”。箱庭療法呈現一種心理治療的創造和象征形式,在所營造的“自由和保護的空間”氣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運用在富有創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療法的創造和象征模式。箱庭療法是一種心理臨床療法,通過創造的意想和場景來表達自己,直觀顯示內心世界。同時,它也是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能夠在培養自信與人格、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由以上的這些療法可以看出,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

救贖與自助

身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我深愛著自己的專業,尤其是學習人格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后,我發現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正常且獨一無二的,包括精神分裂、智力低下的人們,沒有人是奇怪的和應該受到歧視的。在生活中,我學著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納自然,我想這應該歸功于心理學專業和我的老師們。大學期間,很多老師都會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經歷,表達他們的看法。你會發現,心理學專業的老師大多溫柔、風趣、耐心、體貼,他們能理解、包容每個人,交談時能設身處地地為我們著想,并給予我們幫助與支持。也許,這就是心理學的魅力和它特有的溫暖的力量。對我而言,心理學不僅修煉我的內心,更讓我懂得接納與放下。

心理學不僅可以助人,還可以自助。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忙指導你如何從小教育孩子;健康心理學可以教你以怎樣的心態面對疾病并保持健康的身體;咨詢心理學教會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內心體驗或幫助他人學會正視自身,并采用適當的方法調節自己的心理。縱使學習心理學專業有眾多優點,但如果你是抱著“學了心理學我就能看穿別人”的心態學習這個專業,那就大錯特錯了。現在許多書籍在很大程度上將心理學神化了,這才使得人們對心理學產生誤解。所以,不要指望在心理學的課堂上老師們會直接教你看出他人的眼神、動作傳達什么意思,這些根本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主流知識。其實,在心理學專業的課程中,會有眾多理論基礎知識需要背記,因此有時我們自己也會打趣地說,學了四年心理學,活生生地從理科生變成了文科生。

就業及發展方面

現在,想必大家對心理學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學校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銷售工作,是大多數心理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出路。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考公務員、讀研深造等。總之,心理學專業的就業面很廣,最終在于自己的選擇。然而,在國內,心理學的發展仍然在起步階段,有太多人對心理學仍存在誤解,很多用人單位都不重視心理學,所以盡管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的就業面很廣,但需求量不太大,就業率并不太高。可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一旦到這些崗位工作,就會體現出他們特有的優勢。在工作中,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人際關系,擁有更豁達的人生態度,對待他人更寬容,這與心理學的專業學習是分不開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心理學正在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在國內,心理學作為一門朝陽學科,也更需要大批人才來發展。

篇5

【關鍵詞】語文教學;心理學;關系

在新的世紀,教育要適應新的形勢,走素質教育的道路,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語文教學也摒棄為“應試教育”而教的落后思想。

中學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很好地完成育人的任務,就必須了解語文教學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及發展變化的規律,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中學語文教學是一門統合性極強的學科,它運用諸多科學的成果,來解決語文教學的問題,推動中學語文教學的進步,它有著廣泛而深厚的學科知識,領會如何靈活地將它們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來。

所謂教學,是師生雙方教學相長的活動。語文課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心智活動的過程;心理科學就必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基礎理論。普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為我們了解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和心理變化提供了一把鑰匙;同時,它也幫助教師了解自己在教學中,在與學生交流中的心理特征和變化規律。心理學有眾多的分支學科。其中教育心理學、語言心理學以至于具體的閱讀心理,寫作心理等都為語文教學法提供心理科學的依據,但我們應著重學好普通心理學,努力把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去。下面,我結合自己當學生的切身體會和當教師的體驗,談談語文教學同心理學之間的關系:

1.通過說理和指導實踐,提高其學習語文的思想認識,使學生有正確的學習語文的目的和態度。

“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科是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我們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對學生今后長遠的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樣我們就完成了心理學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正確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而且會學。

2.通過說理和指導實踐,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意志、情感和個性上有較好的學習語文的心態。

很多語文教師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當接手一個新班時,第一次作文評講,一個學生的作文被列為好文章,哪怕這一”范文”其他方面寫得平平,僅僅是在某一方面達到此次作文的要求,因而得到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的贊揚和肯定,結果,這個學習平平的學生在以后的作文乃至整個語文學習方面,會出現逐漸的乃至是飛躍式的進步。究其原因,就是老師在無意中幫助他樹立了自信與成功的良好心理。也就是說學生是心理狀態獲得了優化,就可以使學習上表現平凡而變為表現不平凡。

我在讀初中時,開學第一次作文講評時,老師肯定了我“開頭點題,發掘周延”的寫法,并打了90分的高分,并在講評中作“范文”宣讀,結果我學習語文的熱情日益高漲,上課時踴躍回答問題,還經常自寫作文。結果中考語文得了112分。事實說明,學生的精神心理的自我觀念的優化,是學好語文的根本原因。

同時,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學生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學習,總會進行一次自我排隊。這種排隊的自我意識,往往影響到今后的整個階段的學習與表現,或自卑或失望,阻礙蘊藏能力的開發,或自信或奮發,滿懷信心地憧憬未來,獵取成果。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意志、情感和個性上有較好的狀態,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們生活體驗經歷的結果,誰在后天獲得成功越多,誰的自信心就越強;反之,就會產生落后的現象。在提高心理素質方面,我認為尊重與贊揚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對自己的任何一個學生,在內心要真摯地尊重,在外表要顯露出對他學習勞動是熱情贊賞,哪怕是失敗的勞動,也不能輕易否定。

3.創設語文學習的;良好環境,創造讀寫講練的濃厚氣氛,誘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是習慣。

語文課枯燥無味,應該實施一種愉快的教學方法。愉快教學的實質,就是優化學生的心理因素,調動他們內在潛力,負起他們主人公的責任,在毫無壓力下愉快有趣地學習。

例如,筆者在上《絕唱》一課,讓學生扮成文中的幾個重要人物進行表演,滿堂充滿嘻嘻哈哈的笑聲,兩節課下來,老師并不用多講解,但學生卻完全領會了課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的差異產生業余時間”。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個論斷。無疑這是正確的。如果只是困于課堂內,語文教師是不會獲得成功的,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結合課文多號召,乃至組織學生到社會看看,鼓勵他們參加各種科技、文體興趣小組活動。可以開展記者采訪,搜集典故傳說,辦小報,出墻報擬寫春聯,知識搶答,各種辯論等,作文競賽,演講比賽等課外活動。這樣就創造了學習語文的良好環境,創造讀寫的良好氣氛,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4.對于差生,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用愛心激勵他們施展才能。

作為語文教師,事前必須了解學生,了解他們先前的優差好劣,使優好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完美,特別注意幫助差生打破他們差劣的自我意像,樹立起“我現在與別人都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別人行,我也行。”的觀點。重塑一個良好的自我形象。學習困難的學生是千差萬別的,由于每個人的困難起因不同,內外各種因素的配置不同,相互作用的過程不同,個體內部的認識、情感、行為系統各項因素的發展水平不同,按照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可以把困難學生分為四種主要類型。

暫時性困難的學生:他們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沒有偏常,但在學習行為上存在不少問題,如果教師組織教學不當,就會使學生陷入困境。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因當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語文學習。

能力困難型的學生:能力較差是學習上的主要障礙,教師很容易把他們的能力、方法問題視為學習態度問題。這種沒有針對性的批評教育,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對立,產生不良效果。對于這種學生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引進學生改進自身的學習方法。

動力型困難的學生:這類學生的學習態度,動機以及堅持性、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問題教突出,不能正確的歸因,缺乏學習動機,這樣的學生,在上語文課的時候,應該調動他們的情感因素。

整體性困難的學生:這類學生的學習能力差,非智力因素發展水平低。其原因是大多數由于小學階段持續的學習困難、知識障礙積累、基本技能匱乏造成的。而長期的學業失敗更使他們缺乏自信心,喪失學習的愿望和興趣,對于這種學生,應該給予更多的幫助

篇6

一、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現狀

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面,逐漸擺脫了前蘇聯有關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心理學的一個層次進行研究,同時構建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則、內容,逐漸將中國民族心理學納入心理學的范疇。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關注。建國以來,民族學界受前蘇聯民族學研究的影響,把主要目標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這個定義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四個特征之一,受到了異乎尋常的關注,許多學者著書立學,(注:參見熊錫元:《略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吳團英:《民族心理素質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學刊》1982年第2期;顧學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識別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談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賀國安:《劉克甫談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自我意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華:《關于“共同心理素質”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錫元和吳團英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錫元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為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風尚、生活風俗、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表現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吳團英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點,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氣質及民族自我意識等諸種要素構成。”(注: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點理解方面,學者們大多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漸變性;但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民族自我意識均成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代名詞。甚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詞條的解釋中,均寫著參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對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關于民族定義四個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限制,于是開始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心理學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參見周星:《民族心理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國民族心理形成的四個歷史時期》,《理論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凱:《民族心理研究概論》,《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熊錫元:《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理論問題補遺》,《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6期;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的性格與能力)和民族心態(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及民族情趣等)兩個部分組成。(注:參見戴桂斌:《略論民族心理》,《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心理分為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維方式三個要素。(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認為,民族心理劃分為四個層次八個要素:(1)民族群體價值觀念及其指導下的民族群體規范,包括價值觀念和規范意識以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個因素;(2)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氣質、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練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維方式;(4)民族自我意識。(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戴慶渲認為民族心理結構應該由四個層次八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次,民族自識性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層次,民族思維方式;第三層次,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氣質三個要素;第四層次,在價值觀念指導下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民族群體規范意識,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道德觀念、民族審美情趣等。(注:參見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民族心理的內部結構是多側面、多層次的。可將民族心理分為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為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為不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興趣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身心特點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著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的統一整體,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韓忠太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成員以先天的神經系統為基礎,在后天的環境作用、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內涵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共同”和“素質”兩個根本屬性。從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個民族成員發生的各種心理現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外延只能包含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在學科歸屬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屬于民族理論學,民族心理則歸屬于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學的范疇。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作者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象為單位,具有微觀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沒有專門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則是運用心理學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實驗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論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為了解釋斯大林有關民族定義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與整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聯系起來,即研究民族心理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和民族心理是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概念。(注:參見韓忠太:《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的區別》,《云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從以上作者對民族心理的理解來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納為民族心理的一個層面,有的作者則認為兩個概念在含義上大相徑庭。另外,作者們對民族心理包含的內容持不同意見。

第三,個體民族心理研究逐漸興起。如熊錫元對回族、傣族、漢族的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試論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思想戰線》1986年第6期;熊錫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質探微》,《思想戰線》1990年第4期;熊錫元:《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特征論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質時,他認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個民族特征并不明顯,故共同心理素質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從強烈的民族意識、開拓與進取精神、心理狀態和與風俗習慣的交織、保族與衛國——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回族的優秀心理素質,同時也指出回族應該防止和克服民族狹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質。”(注:徐黎麗:《試論我國民族心理研究》,《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榮麗貞則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為例,認為祭祀風俗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的關系也是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關系。(注:參見榮麗貞:《蒙古族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淺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蘇世同認為苗族主體心理深受以農耕為基礎的苗族文化的影響,表現出許多優良的心理素質,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這在文化風俗上有所反映。(注:參見蘇世同:《論苗文化與苗族主體心理結構》,《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則認為敢于冒險、敢于出家門、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觀念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不輕商等是維吾爾人經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這種特征的歷史根源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環境及宗教。(注:參見伊力合木·克力木:《維吾爾族的經商心理及其歷史根源》,《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4期。)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對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如周興茂論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注:參見周興茂:《論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那順呼吁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參見那順:《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閆麗娟、鐘福國論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閆麗娟、鐘福國:《裕固族心理素質透視》,《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淵則綜述了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況,(注:參見南文淵:《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評說綜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國義論述了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注:參見石國義:《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思辨》,《貴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錦論證了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注:參見崔英錦:《略論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年第4期。)馬麗華論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注:參見馬麗華:《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討了歐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參見云公保太:《歐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銀軍和楊順清論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銀軍:《試論侗族共同心理素質》,《貴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楊順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質初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施建業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注:參見施建業:《論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戴小明則對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質進行了對策性研究。(注:參見戴小明:《關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質的思考》,《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從民族發展和繁榮的角度探討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對民族本身發展的影響,旨在幫助少數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點,消除與民族發展有害的心理特點。但由于受民族學界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討論的影響,許多作者對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其實,從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內容來看,均屬于民族心理特點的范疇。

第四,與民族心理相關的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課題。如鐘元俊對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的關系進行了論證;(注:參見鐘元俊:《試論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2期。)郭建榮、郭廣瑛探討了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的影響;(注:參見郭建榮、郭廣瑛:《論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影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張踐認為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注:參見張踐:《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論述了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的關系;(注:參見郭大烈:《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地區要改革開放,必須對民族心理結構方面的不良因素進行調整;(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則認為民族關系和階級關系的相互作用,經過民族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微觀環境中介,經過民族心理構成因素和階級心理構成因素疊加滲透在一起的個人心理素質和自我觀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階級心理對民族心理的決定性制約和民族心理對階級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現在既屬于民族又屬于階級的主體行為中;(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李景春討論了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的關系;(注:參見李景春:《論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李尚武則比較了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的異同點;(注:參見李尚武:《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比較》,《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4期。)卜鼎煥論述了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的關系。(注:參見卜鼎煥:《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哲學動態》1994年第12期。)另外,還有學者對“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進行了探討。(注:參見施國光:《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浙江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雖然重點不同,但討論的均是與民族心理有關的問題,其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通過學術探討,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質對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

心理學界也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但從20世紀80-90年表的有關來看,以研究個體民族心理和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為主。如漢族和裕固族兒童心理發展比較研究、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諾族德育心理調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調查研究、北方少數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凱將其總結為六類:各民族兒童認知發展的比較研究,各民族個性和品德形成發展的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心理行為的比較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凱對20世紀以來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已經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復。

二、民族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國在民族心理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學研究在定位、概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著缺陷。

第一,在學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學的定位不正確,即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哪個學科沒有解決。多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總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但它在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便決定了它屬于心理學科范疇;民族學研究者則一直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心理學研究內容,但其研究對象又是以民族為基礎,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民族學研究范疇。其實,這兩種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但心理學的基礎是個體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許多心理學分支均屬交叉性的學科,如政治心理學、倫理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均涉及到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的內容。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對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集民族學和心理學為一身的交叉性的學科。再從民族學角度來說,民族學雖然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但它研究內容涉及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如果民族學研究民族心理,必須具備心理學和民族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學基礎上產生的民族心理學無疑屬于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即民族心理學與民族學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同時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民族心理發展的軌跡,總結民族心理發展規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學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關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認識分歧很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辯論來看,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多達數十種。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無論從外延和內涵來看,均缺乏普遍意義上的規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將民族心理概括為四個層次和八個要素。這樣雖然能夠全面表達作者對民族心理這一概念的理解,但內涵過于膨脹,外延勢必縮小,而且作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煉性。有的學者則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對民族心理的本質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屬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必須采用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它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即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過程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等三種過程。人們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像和思維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并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同時,會對客觀事物表示自己的態度,如滿意、喜歡、愛慕、厭惡、憎恨、妒忌、懼怕、憤怒、悲傷等,這就是情感過程。由于人們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經常會遇到環境的影響,而人不肯屈服于環境,就要立志,擬定計劃和步驟,堅持不懈地執行,這就是意志過程。個性心理特征又稱個性差異,它表現在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識和技能等;氣質則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是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之一,如直爽、活潑、沉靜、浮躁等;性格是人對別人和事物的態度和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剛直不阿與弄虛作假等。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現象就是能力、氣質、性格之間的差異性和認識、情感、意志之間統一性的結合。民族心理學作為普通心理學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民族心理過程則是指特定民族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則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齡、性別、經歷的人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因此民族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上存在著差異。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體。(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將其與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則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自我意識或民族意識,還有一些作者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筆者認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中,素質特指民族心理素質,即與民族心理有關的素質,而素質這一詞匯在心理學上則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96頁。)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點。所謂神經系統,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和自動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腦有頭蓋骨保護,避免外界的損害;脊髓是腦的延長,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內。神經由中樞系統分支遍布全身,對行為具有整體統一的效能。感覺神經趨向脊髓,而運動神經則遠離脊髓,兩者構成外周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則包括周身、軀干、內臟等器官的神經系統。(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頁。)自動神經系統則專管營養生長過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環、肺的呼吸之類,它的機能自動進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稱自動神經系統,又稱植物性神經系統。以上所說的神經系統,則是心理產生的條件,一般來說,神經系統越簡單,則心理活動越簡單;神經系統越復雜,心理活動則越復雜。另外,除了這些神經系統以外,感覺器官也是心理產生的條件,如身體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膚,身體內部的動覺、靜覺、觸摸覺及機體覺(如消化器官的飽、餓、渴,呼吸器官的順暢、喘逆等)。(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第115頁。)有了以上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心理現象也能夠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民族心理素質實際上是指民族心理產生的生理條件,即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擁有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心理產生的物質性條件,兩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內容方面,民族學界重視民族心理的宏觀研究,心理學界則重視民族心理的微觀研究。多年來民族學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近年許多學者開始將其納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疇內,并且構建中國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論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仍是許多研究者熱衷探討的問題,即使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也要貫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關于此點,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詳細論述,這里不再重復。但由此可見,斯大林關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學界仍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絕大多數成果仍屬于個體民族心理或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領域,如民族兒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有關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可以說,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民族心理理論的研究,而對一些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論的指導;心理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個體民族心理現象和個體民族成員心理現象的探討。這種狀況的存在,雖然表明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時也說明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雙方不及時溝通,差異會逐漸擴大,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得不到有機地結合,民族心理學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鑒。我國民族學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和具體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實地調查法,它是民族學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謂實地調查,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注:參見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頁。)它包括許多具體的調查方法,如觀察與參與觀察、個別訪問、調查會、問卷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查法、定點跟蹤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數理統計方法也成為民族學研究的方法。(注:參見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頁。)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學進行的心理研究問題來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一直束縛著研究者們的頭腦,因此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學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學的實地調查法(親自到民族地區體驗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者為本民族成員,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發展中的共同規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間去,也很難得出客觀和公正的結論,因為民族個體的心理現象千差萬別。一般的學者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依靠文字資料,因此熊錫元先生倡導的使用實地調查法進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要加強民族心理的調查與研究——〈民族心理調查與研究:基諾族〉序》,《民族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學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學研究方法相同,即從選題開始,經過文獻綜述,形成假設;選擇研究類型,對變量進行分類;選擇被試,制訂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資料,得出結論;最后撰寫科研報告。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一般采用非實驗法,而非實驗法又有五種具體方法,它們分別是調查法、測驗法、實地考查法、歷史研究法、地域比較法。(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心理學者使用這些比較規范的研究方法,在個體民族成員心理和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對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進行了對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理論方面內容很分散,很難從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總結某一民族或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發展規律。另外,民族學和心理學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有許多雷同之處,但由于雙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許多重復的研究項目出現,改變這種狀況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前景

民族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的、交叉性的學科,盡管在定位、概念、內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隨著各民族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將受到普遍關注,民族心理學研究前景光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已勢在必行。屬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疇的內容很多,我們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無一不與民族心理有關。例如,在處理兩個民族關系問題時,如果不了解這兩個特定民族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特點,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預測,就無法制定出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對策。筆者在甘寧青地區研究民族關系問題時經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數民族群眾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時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員之間的糾紛上升為民族關系問題。(注:參見徐黎麗:《甘寧青地區民族關系發展趨勢》,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頁。)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時,如果不考慮各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即使這些政策能夠幫助各個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他們也不會接受。在西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盡管從長遠角度來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政策,因此執行難度較大。(注:參見郭正禮主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疆民族關系的對策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頁。)另外,諸如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均與民族的心理活動有關。因此民族學界要深入地進行民族研究,必須與心理學界建立廣泛和長期的聯系。從心理學界來說,盡管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日趨成熟,但民族心理學作為它的一個分支,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民族學界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實地調查材料和理論研究成果,均可以成為心理學工作者進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學和心理學攜手研究民族心理問題勢在必行。如果合作得當,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將結出累累碩果。

第二,個體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區的大開發。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和開發商希望對西部各個民族有個全面的了解。西部各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區域自治法和自治條例實施過程中以及在民族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其中,民族心理的積極影響將促進西部大開發各項戰略決策的實行和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如維吾爾族和回族善于經商的心理特點則有助于這兩個民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消極影響則會阻礙西部大開發的順利進行和民族地區發展,如一些民族閉關自守的心理特點則不利于該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許多從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區,調查西部各個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并積極倡導各個民族發揚優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拋棄與民族經濟文化發展不相適應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個民族早目走上興旺發達之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實施,個體民族心理研究會進一步深入發展。因為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和法規的實施需要西部各個民族的配合,各個民族要配合國家的戰略決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認識和理解西部大開發對西部各個民族帶來的好處,然后才能在行為上支持和擁護國家的決策。

篇7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心理學在護理工作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由此產生了護理心理學,同時護理心理學也是護理學中重要的一個分支。隨著醫療條件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領域對護理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護理心理學受到的重視和發展越來越強烈。在護理的管理、患者的順利康復中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所謂護理心理學就是以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為基礎,研究護理人員和患者的個體心理,進行護理人員心理素質修養和患者的心理護理。以護理人員和患者的個體心理、心理護理、以及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修養為重點。因此運用護理心理學,能夠既維護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又促進護士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增強醫療服務各項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護理隊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學科的發展,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要從社會、家庭環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對患者實施全面的身心護理。護理人員要不斷地學習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邊緣學科的知識,將心理護理、護理管理中的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護理質量和水平,同時也能更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形成。

一、護理心理學的定義

護理心理學既是一門護理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又是護理領域的基礎學科。其重點研究心理科學在護理當中的作用。為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提供解決心里、行為、護理等問題的理論依據,同時也是醫生認識護理重要性的渠道。

二、護理心理學在護理尤其在門診護理中的應用

在護理工作中,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關情況,除了正常的醫療治療之外,要考慮患者在這種病情下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心理狀態,然后再根據患者的需求制定針對性的、符合其特點的護理計劃。可采取的方式和做法如:

1.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觀察法和交談法的形式,與患者聊家常,進行情感交流,了解、關注患者的病情及病情發展史,建立起與患者互相信賴、互相合作的良好關系。

2.通過向主管醫生詢問及查詢病例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發病前的特質,從而掌握患者在患病后所引起的各種心理反應,找出患者需要解決問題,心里的癥結所在,制定護理計劃,采取恰當的護理措施。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要不斷的觀察患者疾病及心理上的變化,如恐懼、緊張、難為情等,及時修訂護理計劃,保證護理計劃動態化,從而及時掌握病情和心理變化,采取有效措施,獲得最佳護理效果。

3.根據個體差異,進行不同的心理護理和疏導

由于患者存在個體差異,個體情況不一,從心理學的角度,在護理中就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如有的患者由于對疾病的不了解、對治療手段、方法產生恐懼,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這時就要及時進行心理護理,把醫學知識通俗化,耐心細致地向患者解釋,講解治療方案、治療手段的必要性和

安全性,并讓其他患者進行現身說教,通過心理護理讓患者擺脫消極情緒、消除心理負擔,愉快積極地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盡快康復。同時,心里的疏導也是非常必要的,向患者及時說明所患疾病產生的病因、治療、康復注意事項等。在這個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詳細的收集相關資料,用科學的道理深入淺出,通熟易懂的語言向患者進行講解,如老年患者容易產生恐懼與焦慮感,因為老年患者的各種功能明顯下降,多數患者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患者也可能持續性的劇痛,而產生較為強烈的恐懼感。同時,在老年人患病及就醫期間,多數患者對于休息、睡眠、飲食等方面感覺難以適應,常規的生活規律被打亂,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就醫過程中出現煩躁不安、情緒不穩等。此外老年患者還易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寂寞感、依賴感。針對這些,就要充分運用護理心理學的做用,在常規護理與藥物護理的基礎之上,將護理心理學穿插、滲透與交融于護理全過程。

三、加強護理心理學在門診護理中管理和應用

1、很多護理人員片面認為護理就是簡單的為患者打針、包扎、拿藥等工作,缺乏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對較累較臟的退避三舍,一些問題和困難無從下手和解決,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就要求管理者可以從具體問題、具體需求出發,充分發揮精神、物質的動力,帶動護理人員對工作的熱情,充分運用護理心理學的知識,引導和疏導,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

2、增強護理人員的榮譽感

社會的發展對護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社會上出現許多問題、矛盾也體現在了醫院中,出現的不少的傷害醫護人員的事件,再加上待遇的問題等,導致醫護人員尤其是護士的流失。這時候,就要加強正確的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樹立一切為了患者的信念。以南丁格爾為榜樣,踐行白衣天使的責任和義務。

3、加強培訓,提升整體醫護觀念

作為整體醫學,醫療和護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發展的。隨著患者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的不斷變化,醫療與護理也相應的對這些變化進行統一,達到醫護相合的效果。護理心理學不但是護理人員必須要掌握的,醫生也要認識到治療過程中護理、護理心理學的重要性和意義。

篇8

關鍵詞:聲樂心理學;聲樂教育;聲樂心理學的應用

聲樂教育是目前音樂教育中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方向,聲樂教育與其他音樂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聲樂的樂器就是人身上的器官,練好聲樂的關鍵在于心理引導。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聲樂心理學,并在聲樂教育中運用聲樂心理學知識,促進聲樂教學的發展。

1 什么是聲樂心理學

聲樂心理學是一門運用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來研究在聲樂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的學科。它產生于聲樂藝術實踐活動,也為聲樂藝術的實踐活動服務,還為聲樂系統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 聲樂心理學在聲樂教育中的運用

2.1 聲樂心理學在聲樂教育中應當注意的因素

1、教師因素。首先與其他課堂相比聲樂教學有其特殊之處。普通課堂都采用集體授課的方法,但是由于聲樂的特殊性,只能采用一對一的授課才會有效果,聲樂課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所以這就要求聲樂教師要樹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聲音特點,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和授課技巧,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其次教師的水平對學生的成績具有很大的影響,一個三流的教師很難教出一流的學生。所以聲樂教師在教授學生聲樂知識的同時也應當不斷學習、不斷充電,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

2、學生因素。心理學研究得出一項重要結論,就是學生個體差異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育效果。因此教師在教育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差異,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學生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性別差異。性別差異是學生最基本的差異,它會對學生的聲樂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男生和女生除了生理上的差別外,他們在心理上也有很大的差異。這就要求在聲樂教學中應當注意這些差異,并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性別差異對個人的學習和工作的選擇并沒有多大的影響,擺脫社會偏見的影響。

(2)學生的智力差異。學生的智力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領悟聲樂知識的速度和深度。因此在聲樂教育中,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的智力差異,對于學習能力強、聽一遍就會的學生就可以講快一點;而那些學習能力比較弱、反應比較慢的學生就要慢條斯理的講,對于一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可以多講幾遍。

除了上述認知能力以外,認知風格也是智力因素的重要內容。所謂認知風格就是個人對信息加工的方式。比如,有的學生喜歡聽教師講,希望教師可以多講一點;有的學生卻喜歡自己思考;有的學生遇到問題喜歡和他人討論;有的同學遇到問題喜歡自己鉆研。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當注意這種差異,對待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總體水平。

(3)其他差異。除了上述主要差異外,還有許多生活習慣或者思維習慣上的差異,也會給聲樂教育帶來影響。比如,學習聲樂的動機、對聲樂的興趣、學生的情緒特征以及學生的意志力。這些都會對聲樂教育產生重要影響,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這些因素。

2.2 聲樂心理學在聲樂教育中的具體運用

1.心理反應論。

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認為,一個歌唱家在演唱時聲音,除了受天賦影響外,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精神狀態、健康情況、心情、信心。除了帕瓦羅蒂以外,許多歌唱家都有這樣的認識,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會左右歌唱的欲望和歌唱的聲音;如果精神狀態良好,就會激發歌唱家歌唱的欲望,其聲音也是輕松自如、優美動聽的。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讓學生在歌唱時,始終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保證聲音不走樣,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2.調控論。

(1)感覺調控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聲音,來感覺學生喉嚨的松緊、發聲的力度、發聲的位置等信息。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向學生指出錯誤之處并范唱,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得到教師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去感覺自己存在的問題。反復進行幾次就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3]。

(2)意志調控論。意志活動總是表現在唱歌活動中,人的口、舌頭、咽喉、肺是發生的器官,而協調這些不同的器官發出聲來,就是唱歌的意志。歌唱活動其實就是在用意志控制這些發聲器官的活動,控制哪些器官活動大、哪些器官活動小,通過反復練習,最終對它們的活動達到精準調控。

所以教師和學生應當發揮調控論的指導作用,精確調控發聲器官和感覺器官,不斷提高歌唱水平。

3.注意誘導論。

注意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在聲樂教育中也有重要地位。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首先學生必須注意聽教師的示范和講解,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發聲動作,其次教師也應當注意學生的歌唱行為。由此可見注意貫穿歌唱活動的始終,是掌握演唱技巧和發聲技巧的重要前提。而注意這種品質在每個學生身上表現的也不盡相同,比如有些學生容易注意轉移,有些學生可以注意很長時間。實踐證明只有注意品質好的學生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好的成績。所以學生應當積極培養自己的注意品質,提高注意集中程度和集中時間。

3 結論

聲樂心理學作為一門聲樂學科中的基礎理論學科,不但對每個學生的學生有重大作用,更是促進我國聲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因此,在日常聲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聲樂心理學,用聲樂心理學去指導聲樂學生的聲樂學習,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樹立因材施教的意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陳亞娟.聲樂心理學在聲樂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10(05):15-16

篇9

1.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習行為的內在動力。但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是不會自發產生的,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激發和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首先要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學生學習物理學的目的就是系統地掌握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和從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物理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通過了解學習目的,明確學習任務,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應用反饋機制,強化學習動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敗,作業準確率的高低,考試成績的優劣,以及學習認真與否均屬于學習的反饋信息,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反饋信息實時地對學生進行正確高效的評價,讓學生了解學習方面的進步、進展和所取得的成績,以及不足的方面,教師也可以了解有關學生的掌握的情況,并對之進行分析評估,進而調整教學計劃和學習策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的過程。這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常起到激勵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在學生間開展學習競賽,可以以個人、小組或者班級為單位。青少年大都爭強好勝,開展一些學習競賽,以競賽名次為誘因,可激發學生自我提高的內趨力和交往內趨力,提高學習動力,從而達到激發學習動機的目的。

2.提高學生的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物理的研究對象十分廣泛,力學、電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核物理學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小到行車走路,大到飛機飛船,可以說,物理的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的物理現象、物理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十分有益。比如在野外聽到的山谷的回聲現象,商店里玻璃制品晶瑩剔透的反射折射現象。另外讓學生多動手實驗也是培養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每一個物理規律、物理發現、物理發明,都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得出的。將物理情境融入平時的動手實驗中,往往能化抽象為具象、變難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濃厚的興趣,如果老師對學生這些方面的積極性能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并使之與該門課程建立某些聯系,比如,化學、數學和物理有很多共同的基礎知識和一些類似的研究規律,讓喜歡化學和數學的學生喜歡上物理是完全有可能的。

3.榜樣教育

榜樣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榜樣這一價值載體的人格形象,激勵和引導學習者自我內化榜樣精神品質,生成自我道德人格和創新行為方式的一種教育活動。榜樣教育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此作了充分的論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可以介紹一些著名的物理學家的事跡,在物理這個龐大的科學領域出現了眾多的優秀的科學大家,他們在科學研究上求真求實,勇于探索真理。在生活上他們的表現也同樣可欽可佩。這些卓越人物擁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和人格魅力,我們可以歷數出許許多多物理家的感人事跡,比如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名言是:“我姓錢,但我不愛錢。”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道出這位愛國科學家的偉大志向。他們創造的豐功偉績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影響作用。學生的模仿能力強,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好的榜樣,見諸行動,這是教育的重要任務。

4.學習信心

心理學家對自信的定義有很多,得到公認的表述是:“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積極感受。”自信是保證學習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學生成績差的原因大約有三分之一是由于缺乏自信心,學業成績與自信心的相關系數r=0.49。有的學生覺得物理好學,分析問題積極,思路開闊,而有的學生認為物理難學,做題時常常沒有思路,覺得自己不行,不是學習的料。根據學習體會,我認為學習過程缺乏自信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物理是一個理解性很強、邏輯推理嚴密的學科,只有理解概念、掌握規律,才能有較強的推理能力,且常常不能立即收到效果,甚至花了很長時間思考也沒什么收獲。這樣讓很多人產生泄氣的情緒,進而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畏懼消極的態度,最后影響了物理的學習。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暫時遇到一些困難就開始懷疑自己。面對浩瀚深邃的知識海洋,面對一個暫時解決不了的知識盲點或者難題,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特別是自信至關重要。當然只有自信是不夠的,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毅力也同樣重要。

新課改下的新課堂,跟傳統的教學有很大區別,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多關注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適時地對教學作出調整,創設一個寬松、活潑的教學環境,形成老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老師悉心培養,學生愉快接受的良好教學氛圍。

參考文獻:

[1]陳錄生,馬劍俠.心理學教程.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8-1.

篇10

【關鍵詞】高校教育 心理學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1-0067-02

近年來,各大高校都展開了心理學教學的改革,其中比較核心的一個環節就是心理學教育的多元化改革。在這項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好的工作就是對學生的智力分析,即所謂的多元化智力分析。這個過程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是尊重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 當前多元化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

1.心理學學科教學之居“危”思“安”

我國的心理學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相對來說已經不再稚嫩,相關配套的教學硬件和教學軟件都已經比較發達,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十分嚴重。相關的教學部門要對這些問題有充分的準備和認識,部分細節問題還要格外的重視。我個人認為學校要落實好心理學教學時間的分配,并且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心理學的教學體系。最終能夠很好地扮演領路人的這個重要角色。而由于心理學其本身的特殊性,直接導致了心理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不能夠操之過急。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確定相應的教學模式,使心理學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適應心理學發展的最新潮流,最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2.心理學實驗教學法的“淺嘗輒止”

調查顯示,現階段許多高校的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都是非常陳舊的,在實際的教學中很難產生比較好的教學效果。而實驗心理課程方面,包含了許多準確性極強的原理,這些原理通常都是難以理解的,如果教學的方法不得當,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

將目前各大高校的心理實驗教學模式綜合起來分析,有諸多因素會對實驗心理學的教學造成影響。其中一些因素對于教學質量十分不利,比較普遍的就是現行的教學模式不夠新穎,并且許多的心理學實驗教材不能跟上時展的腳步。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共同影響著實驗效果和教學質量。

目前我國的高校在實驗性心理學的教學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短板,常見的有實驗模式呆板、教學設備落后、上課的時間地點過于局限,無法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性場景,而這些不利的因素最終會導致學生的發展受限。除此之外,實驗心理學的教學存在著評價機制不完整與規范性差的問題,在最終的評測過程中,教師會更加趨向于對心理學的理論考核,而忽略了同樣重要的實驗考核,使最終的結果不具備很強的科學性。

二 做好高校心理學教育多元化的基礎

如果要使高校心理學課程變得更加的多元化,需要在基礎教育方面打好堅實的基礎。現階段,在各個高校中的基礎課程主要是普通心理學課程。而教師要想使學生的專業基礎變得更加堅實,就必須通過相應的手段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比如要求學生在課前一定要做好預習,在課堂上一定要做好與老師的互動,在課后一定要做好復習等。

具體來說,在心理學專業基礎課的開展過程中,老師除了在督促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和課后預習時要有所改變,還要對比較落后的教學觀念進行充分的改變。不能用傳統教學中老師為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模式,而是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老師的引導和督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獲得知識。老師要把自己的課堂分為幾個模塊,一般要包括理論部分、實驗部分和實踐部分等,并且在相應的環節上加以重視,充分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大家從原來被動學習的過程轉變為主動進行學習。

三 完善高校心理學教育模式的措施

為了使高校心理學教學體系更加完整,老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根據系統化教學的具體要求設計合理可行的教學方案。最終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思維,并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穩步提升。

為了能使學生很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并且熟練地利用所學知識,教師在課堂中要轉變教學的方式,使用較科學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可以用以下的幾點原則概括,分別為更適合、更全面、更實用。具體的來說,更適合指的是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校的教學要求確定日常的教學方案,能夠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熱愛心理學知識,很好地與老師交流與互動;更全面指的是教學內容與考核變得更加全面,與傳統的心理學教學相較而言,規范之后的心理學內容會考慮到各個方面,不會偏廢其中任意一個因素;更實用指的是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用。

為了使以上措施得到落實,老師一定要對心理學教學體系有充分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抓住課程的核心。就心理學課程來講,雖然其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但是其也有靠近文科方面的內容,需要學生對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有足夠的儲備,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最好能夠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能夠很好地綜合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之中要起到監督和促進的作用,在課堂上最好能烘托出一個和諧融洽、積極性向上的氛圍。

就目前的心理學課堂教學結構而言,教師可以不拘泥于形式的要求,將自己的經驗融入具體的教學實踐之中。可以將幾門心理學基礎課程串聯在一起,使學生能夠在比較的過程中發現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最終能夠把各類知識融合在一起促進自己的綜合素質發展。另外,老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實施教學,引入更多的音頻、視頻材料來介紹具體的案例,使課堂的講述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論,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習心理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有所用,學生在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老師可以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并將這部分內容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到最終的成績考核之中,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具體的社會實踐可以是給社區的孤寡老人建立比較全面的心理檔案,并定期對老人的心理情況做出評估;或者關愛留守兒童,并對他們出現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解,防患于未然。

四 結束語

在高校心理學教育多元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好多元智能理論的分析。多元智能理論就是要根據人的自身智能結構,尊重其個性,促進其素質全面發展。對于高校心理學教育來說,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就是針對高校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原則化、個性化、人情化教學。隨著素質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高校的心理學教學體系也在不斷地健全。但是就目前的心理學教學模式來說,一些細節問題依然普遍存在,這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我國高校的心理學教育還處在一個艱難的發展階段,教學還存在一些漏洞與欠缺。要改變目前這種形勢,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斷地通過學習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質能夠滿足時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趙婧.心理學視角下高校群體性暴力事件的成因及預防教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6):74~77

[2]藺艷娥.后現代主義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新思路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114~116

[3]劉燦彬、吳釗.淺析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新西部(下旬),2011(12):190、194

[4]李必發.高校心理學教育的多元化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2013(1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