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事業單位改革方案范文

時間:2024-02-18 17:4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衛事業單位改革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衛事業單位改革方案

篇1

關鍵詞:廣州市 環衛體制 改革 實踐

The practices and exploration about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city appearance and environment sanitation in Guangzhou

Abstract:It is explic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y appearance and environment sanitation in Guangzhou and the history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in this system as viewed from the environment sanitation service in this paper. The abuses in the existing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then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further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base of that.

Keywords:Guangzhou, the system of city environment sanitation, reform, practices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廣州市是全國開展環衛體制改革較早的城市,從1995年起將珠江廣州河段保潔服務向社會發包經營后,先后在城市道路清掃服務、公廁管護、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等方面對傳統的管理體制進行不同方式的改革嘗試,引入競爭機制,把具體的環衛作業推向市場。目前,廣州市環衛體制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和成熟的模式,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整個環衛系統也面臨著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亟需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本文將以廣州市環衛體制的改革實踐為依托,深入探討在當前的環衛體制模式下如何深化改革的問題。

1. 廣州市環衛體制改革的實踐歷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廣州市的街道環衛站和區的環衛保潔所相繼設立并經歷了數十年計劃經濟時代,進入八十年代以后,廣州環衛體制改革經歷了從探索到實施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初期探索階段――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這一時期的廣州市市容環衛局(上世紀80年代成立之初叫“環衛局”,后改稱“市容環衛局”,2009年機構調整后并入廣州市城管委)和區局對直屬的服務性事業單位實行經費承包管理,年度考核后根據增收節支成效對領導和職工兌現獎懲。1993年,廣州市環衛局和香港一家公司合資成立了標準環保公司,它的使命就是探索環衛體制改革,走市場化之路。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環衛服務作業單位在用工辦法上都突破了事業單位的體制,開始面向社會招聘環衛工。

第二階段是全面改革階段――九十年代中、末期[1]。1995年開始進行了道路、水面保潔環衛作業承包試點。1996年,實行了以機械化清掃、上門收運垃圾、統一余泥渣土排放、專業化運輸為主要內容的環衛作業方式改革。1997年11月,廣州市召開了環衛事業改革工作會議,環衛體制改革由重點突破、單項試驗轉入整體改革、全面發展的時期,明確提出了積極推進政事分開、管干分離,實現環衛服務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先后將居民和企事業單位的垃圾收集與中轉運輸作業、道路清掃和沖洗、珠江廣州河段水面保潔、社會公廁管養、新建居住小區和經濟開發區的環衛服務以及垃圾處理全部推向市場,形成統一開放、多元競爭的環衛服務市場,全面提升城市環境衛生質量和水平。

第三階段是推廣實施階段――自2001年始。2001年,市政府辦公廳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了《廣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環衛體制改革進入了快速推進的階段。進展情況綜合為以下四方面:(一)新增加的市容環衛服務項目基本是一步到位面向市場招標。(二)除了新增項目實行市場招標,原有由事業單位負責的環衛服務相繼大部分推向市場化。(三)為適應市場化的需要,各區相繼設立了市容環衛監督機構。(四)市場自然形成了一批為數較多的規模不等的清潔服務公司。

2. 廣州市環境衛生服務現狀

目前,廣州市環衛服務的內容包括城市道路(市政道路和內街)、廣場、公園、水域等公共區域的保潔及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理,服務的內容較之以前有較大延伸,規模也顯著壯大。截止2010年廣州市共有環衛從業人員26092名,其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1737名,環衛工人24355人;擁有垃圾運輸車1155臺,灑水車251臺,水上保潔船87艘;公廁1927座,垃圾壓縮站147座,環衛停車場12個;全市清掃保潔面積8862萬平方米,每天保持灑水沖洗城區道路2251公里,水域保潔 714公里;平均每天收集處理生活垃圾為10162.2噸。

現廣州市公共環境衛生服務實行三級負責:市一級負責生活垃圾的終處理、中心區域水域的保潔、中心區域市政道路的清洗、部分城市快速路的保潔、動物尸體和變質腐化肉類的處理、糞便處理等,經費由市財政安排。行政區一級負責轄區內市政道路的清掃保潔、公共廁所保潔維護、生活垃圾的運輸等,經費由區財政安排。行政街一級負責內街巷的清掃保潔、垃圾收集等,經費來自向區域內的居民及團體收費。市、區、街道各級的公共環境衛生服務均既有直接組建服務隊伍,也有采用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

3. 廣州市環衛體制目前存在的弊端

近年來,隨著廣州市對城市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和市容環衛體制持續改革,廣州市的市容環衛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市民群眾對市容環境的滿意程度顯著提高。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加速,現行的環衛服務不可避免暴露出體制的一些弊端,阻礙了市容環衛工作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

3.1政府負擔仍舊較重

隨著社會保障制度及勞動合同制度的完善,用工發生的社保、加班補貼、帶薪休假甚至住房補貼的費用一律應納入環衛服務合同的預算。公司用工與事業單位用工發生的費用并不能節省。相反,公司的運作成本及政府的監督成本,加大了政府的負擔。

3.2主管部門事務性工作依舊繁多

首先,環衛工人集體上訪引起的穩定問題。盡管合同條款都要規定承包公司對于工人停工、罷工后果的責任,但是由于環衛服務是公益事業,政府直接向公眾負責,近幾年多次發生環衛工人集體上訪、停工等事件,政府主管部門承受的壓力顯然比公司更沉重,且集體上訪和停工事件,基本都發生在公司。其次,合同的爭議,往往使政府處于被動。

3.3“短周期、小規模、低水平”的承包運作

由于廣州環衛市場主體基本是自然形成的,該行業的門檻低,公司數量多,規模、管理水平、誠信品質參差不齊,市場未成熟,各區環衛主管部門為了降低市場化的風險,往往不采用大標段、長周期的發包。各區環衛服務發包周期一般為3年,標段規模按人員配備多數在200人以下,最小的只有55人。但是,短周期和小規模,必然導致機械設備投入的障礙,同時,在承包銜接期,難免出現人心波動,服務質量下降。

3.4監管環節多、力度不足、效率低,服務質量不高

實行市場化體制,業主(各區市容環衛主管部門、街道)與承包方(環衛服務公司)之間是平等的民事關系,唯一制約手段是經濟制裁,而主管部門與工人、班組長、項目經理都沒有直接關系,造成在這種管理方式下常常遇到有事找不到人,找到人解決不了問題,應變能力差,處理問題難以讓人放心種種問題,大大降低了服務質量。

3.5環衛工人的權益難以保障

雖然環衛工人的待遇普遍太低并不能簡單歸因于體制,但是環衛保潔所和環衛站在員工管理的方式上比公司多了一份人性化和溫情。由于環衛經費普遍不足,加上公司追求利潤,使工人的福利待遇得不到落實,或減少人員配置,加大勞動強度,更加引起工人的不滿。承包項目的短期化,使環衛工人普遍存在臨時心理,工人的責任感和綜合素質發生下降,在作業質量方面有直接的反應。

4. 廣州市環衛體制改革前景

在充分認識環衛服務存在的弊端的同時,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積極穩妥地深化環衛體制改革,采取更有效措施加強行業管理,促進環衛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4.1環衛管理模式方面

建議各區建立政府指揮的隊伍,同時兼有向社會招標發包的環衛業務,關鍵的項目、關鍵的地區由政府的隊伍負責。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有政府自己的隊伍起關鍵保障作用、應對特別狀態的作用、高質量的標桿作用,同時有社會的公司參與競爭對政府的隊伍形成對比和競爭壓力,有助隊伍的自強自愛健康發展。

4.2行業管理和誠信制度建設方面

一方面,應依法實施特許經營,規范市場化的運;另一方面,應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優勝劣汰和促進誠信。建議實行每月、每季、每年由各區專業質監部門、業主、公眾和住戶三方面提供的評價綜合,每次都上網公布并備份,形成清潔服務公司的檔案。規定在所有的環衛服務項目的招標評標中,招標應向評標專家提供投標公司的質量和誠信檔案。

4.3經費來源方面

由于城市維護稅的增長與工作量的增長不平衡,僅限于城市維護稅無法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需要在二次分配中調整,建議在城市建設稅以外統籌補充環衛經費。另外,街道由于收費標準長期沒有調整、收費難度大、收費率低,經費尤其欠缺,建議應重新合理界定居民清潔衛生費的使用范圍,明確公共區域的衛生保潔范圍并由財政統一劃撥經費。

4.4 環衛工人權益方面

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從政治、經濟、社會、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廣大環衛工人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環衛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包括晉升制度、激勵機制、居住條件、社會保險、為子女入學提供便利等,全方位增強環衛工人的責任感、榮譽感和歸屬感。另外,進一步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在招投標和合同條款以及監管工作中,強化維護環衛工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結語

深化環衛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科學發展道路,要鞏固和諧、發展和諧,量情而策、量力而行、積極推進;改革的進程必須符合社會、經濟和環境衛生事業自身發展的規律性和階段性;必須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環境衛生水平的良好長效,有利于環衛工人的價值尊嚴和環衛隊伍社會地位的提高,從而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相統一、相促進、相提高。

篇2

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文件都使用了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標題,并把職能轉變放在機構改革的前面,這在歷次改革意見中是第一次,充分說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視。政府職能轉變是這次改革的核心,各地要牢牢把握這根主線,把上級的總體要求和當地實際結合起來,研究提出3到5年職能轉變總體安排和工作規劃,制定具體的措施辦法,加快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

首先,要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去年以來,省編辦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本屆政府省級審批事項削減二分之一的目標,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目前已減少下放省級行政審批權262項;基本完成了省級行政審批事項目錄編制工作,近期將在網上公示,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制定出臺了今年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了改革任務。這些改革措施激發了市場和社會活力,取得了積極成效。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11號文件要求,與省里搞好銜接、同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承接落實好上級政府取消、轉移、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承接后的審批事項原則上都要納入同級政務服務中心辦理,規范審批行為,提高審批效率,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要抓緊對本級審批權限進行全面清理,年底前編制完成本級行政審批項目目錄,并向社會公布,未列入目錄的審批事項一律不得實施。要集中清理以“紅頭文件”設定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徹底消除審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帶”。今后嚴禁以“紅頭文件”等方式設定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這要作為一條紅線,防止行政審批事項邊減邊增、明減暗增。除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外,政府職能轉變還包括改革完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制度、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改革工商登記和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等內容,這些工作雖然不是編辦的職責,但我們要發揮牽頭部門作用,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落實好改革任務,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取得實效。

其次,要發揮市縣政府貼近基層和群眾、就近管理的優勢,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簡政放權不能一放了之,必須正確處理“放”和“管”的關系,有所為有所不為,放給市場和社會的事項,要從嚴管理、監管到位。要適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推動政府部門更新管理理念,改進管理方式,真正把工作重心由事前審批轉到事中事后監管上來,避免管理缺位,防止“一放就亂”。要強化監管機構和能力建設,調整充實人員力量,推動監管重心下移,逐步建立功能完善、防控嚴密、執行高效的監管體系。要加強對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的監督管理,對一些侵犯知識產權、蓄意污染環境、違背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的行為要嚴加監管、嚴厲懲處,切實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第三,規范行政權力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制定“兩個清單”,即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政府權力清單。對企業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政府而言,法無授權不可為。政府轉變職能的過程,也是規范權力運行的過程。各地要抓緊完善依法行政的各項制度,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制定政府權力清單是規范權力運行的重要手段。前段時間,省編辦專門到安徽、湖北等地進行了考察學習,總的看,這項工作繁重而艱巨,各地要結合審批制度改革和部門“三定”,在全面梳理政府部門行政職權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權力清單,向社會公布。要積極推進行政權力行使依據、過程、結果公開,規范行政裁量權,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保證權力不被尋租、不被濫用。

二、積極推進大部門體制

推進大部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山東省在探索實行大部制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09年政府機構改革時,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經濟和信息化、文化等領域實現了大部制,在優化職能配置、減少職責交叉、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這次改革,省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在農業、城市管理、文化等領域繼續推進大部制改革。

一是農業領域。從全省涉農機構設置情況看,大部分地方設有農業局、畜牧獸醫局、農機局、扶貧辦、農業開發辦,還有的地方設有經管辦、蔬菜辦、水產辦等,機構設置分散、分工過細的問題突出,難以形成工作合力。特別是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動物疫病防控、農機監理等監管任務日益繁重,相關涉農部門執法監管力量相對薄弱。為統籌解決好這些問題,這次改革市縣要將畜牧獸醫、農機管理機構由政府直屬調整為農業部門管理,其他如經管、蔬菜、水產等涉農機構全部整合到農業部門,不再單獨設置;同時相應整合農業、畜牧獸醫、農機等涉農領域執法隊伍,充實加強監管力量,實行農業綜合執法。

二是城市管理領域。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地城市規模不斷拓展,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各地情況看,一些地方城市管理領域設置了城市管理、城管執法、公用事業、市容環衛、園林綠化、市政管理等機構,這些機構職責劃分不清,既有交叉又有空白,城市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群眾對此很有意見。城市管理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推進,其中理順體制機制是一個重要方面。省委學習貫徹三中全會精神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健全城市管理、執法、服務‘三位一體’大城管體制”。這次改革,各地要將分散在相關部門的市容環衛、園林、市政管理等相關機構、職責整合到城市管理部門,充實完善城市管理職能,理順城市管理與城管執法機構關系,寓管理、執法、服務于一體,不斷完善內部運行機制,著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由于各地機構設置、編制性質不盡相同,各地可結合實際,提出具體整合方案,與省里溝通后確定。

三是文化領域。上次改革多數地方在組建文廣新局時,又單獨設立了文化市場執法局。從幾年來的運轉情況看,普遍存在職責關系不順、配合不暢、銜接不到位等問題,縣級文化市場執法局至今未經授權,不具備執法主體資格。從大的概念上講,行政執法是行政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現行體制下,管理機構與執法機構分設,必然造成管理執法脫節、增加工作協調難度。這次改革,省里要求將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統一由文化行政部門管理。

這三個領域的大部制改革,是省里確定的規定動作,必須認真實施,落實到位。同時,各地要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加大機構和職責整合力度,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機構。

三、規范機構設置

省委、省政府11號文件,在機構設置上既體現了中央嚴控的精神,也結合實際作了一些新的政策規定。

一是政府機構限額。大家對這個問題都比較關心。中央規定,這次改革大城市政府工作部門不超過40個,中等城市不超過32個,縣級政府14至22個左右。我省在研究機構限額時,充分考慮了市縣政府機構設置的現狀,基本按中央規定限額的高限確定的。上次改革,我省在大城市(42個)和中等城市(32個)之間,將淄博、煙臺、濰坊、濟寧、臨沂5個市單列一個層次,機構限額為36個。這次改革,如統一按中等城市不超過32個執行,就要比其他中等城市多壓減4個,難度非常大。為保持政策連續性,省編辦多次向中央編辦匯報,中央編辦原則同意這5個市工作部門仍按不超過36個掌握,其他市和縣(市、區)嚴格按中央規定限額執行。既然限額已經明確,就是一條硬杠杠,必須嚴格執行,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二是機構設置。多年來,各地在政府機構限額外還設立了一些行政機構和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政府職能體外循環的狀況不同程度存在。這次改革,各地要對此類機構認真進行清理,限額外的行政機構原則上予以撤銷或轉為部門內設機構,少數確需保留的要納入改革方案一并報批。今后不得在機構限額外自行設立行政機構,不得新設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要進一步規范機構層級管理。長期以來,一些市縣管理不夠嚴格,機構層級比較混亂。比如市級部門規格為正處級,但一些內設、派出、直屬機構或所屬事業單位也為正處級,這樣設機構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工作,這種現象必須糾正。這次改革明確規定,部門內設機構、直屬機構、派出機構及部門所屬事業單位等機構的規格要低于其主管部門。現有與主管部門規格相同的機構,要結合推進大部門體制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逐步清理規范。另外,派出機構、掛牌機構、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的設置也要從嚴控制,不能用掛牌子、合署等形式變相設置機構。

三是領導職數。考慮當前市縣政府部門承擔的工作任務繁重,實行大部制改革后干部安置壓力較大,這次改革對市縣政府部門領導職數有所放寬,比上次改革增加了1職,即設區的市政府工作部門領導職數按3-4名配備,縣級政府工作部門領導職數按2-3名配備,工作任務重業務面寬的綜合管理部門可增配1名副職,但必須從嚴控制,增配副職的部門數量不得超過機構限額的三分之一。關于部門黨組(黨委)書記配備問題,中央和省里早就有明確規定,政府工作部門除非黨干部擔任正職外,不配備專職黨組(黨委)書記。

四、完善執法體制機制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大量的工作在基層,重點是縣鄉兩級。目前,市縣政府執法隊伍設置過細、執法責任不清、監管力量分散等問題比較突出,這些問題不解決,加強監管就是一句空話,就難以落實到位。

一是積極探索推進綜合執法。各地要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凡實行大部門體制的領域,相關執法隊伍必須相應整合。同時,在看得準、條件成熟的領域推行跨部門跨行業綜合執法,尤其是縣級,要最大限度整合縣直部門的執法職能、機構和人員編制,解決多頭執法、執法擾民等問題。膠州市已先行開展綜合執法試點,省編辦和青島市編辦要加強跟蹤指導,及時總結經驗,力爭探索一條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的新途徑。

二是完善基層執法機制。要適應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探索在鄉鎮搭建綜合監管執法平臺,把縣直派駐機構執法優勢和鄉鎮日常監管優勢結合起來,建立指揮統一、運轉協調的綜合執法新機制。要挖掘現有編制資源,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城市管理、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海域海島、農業、國土、文化等重點領域基層執法力量,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經費由財政保障制度,防止“以罰代管”,確保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三是做好部分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體制調整工作。目前,淄博、日照、臨沂、德州、聊城、菏澤等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實行市以下垂直管理體制,縣級公安機關權責不一致,體系不完整,工作協調難度大,隊伍管理也存在一些問題。這次改革,省里確定將這些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由市以下垂直管理調整為市縣政府分級管理體制。有關市編辦要會同市直有關部門,認真制定工作方案,切實做好干部安置、人員編制、資產劃轉等具體工作,注意銜接好干警的工資福利待遇等問題,確保體制調整平穩有序。今后除中央和省有明確要求以外,市縣政府不得自行確定垂直管理體制。

五、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

鄉鎮在我國政權體系中處于最基礎的層級,直接面對群眾百姓,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基層政權建設,今年以來,郭樹清省長在不同會議多次提到加強鄉鎮機構設置和鄉鎮干部隊伍建設問題。當前,隨著農村綜合改革持續深化,鄉鎮政府承擔的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維護穩定的任務越來越重,抓工作落實的責任和壓力不斷加大,權責不對等、事財不匹配、素質能力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在新的形勢下,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釋放鄉鎮發展的活力動力,讓鄉鎮政府有權管事、有錢辦事、有人干事,可以說是各級機構編制部門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11號文件對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提出了一些原則性要求,如何把這些要求落到實處,需要各級編辦從多個方面深入思考、認真研究。一是在完善鄉鎮政府功能、明確履職重點方面,就是要適應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理順縣鄉層級關系,按照鄉鎮承擔的職責任務,把該放的權放給鄉鎮,把該給的錢交給鄉鎮,進一步提高鄉鎮政府統籌發展的能力。二是在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配備方面,鄉鎮不可能與縣直部門一一對應設置機構,在嚴控機構編制總量的前提下,可針對不同類型鄉鎮特點,因地制宜設置機構,不搞“一刀切”。要挖掘現有編制資源,推動編制向鄉鎮傾斜,以縣為單位,鄉鎮總體空編的要及時招錄急需管用的專業技術人才,有效緩解基層人員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實際困難。三是在完善運行機制方面,探索以便民服務平臺、社會治理平臺、綜合執法平臺和社區管理服務平臺為依托,進一步完善內部工作機制,合理設置崗位,統籌安排力量,確保涉及社會管理、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就業社會保障等重點工作在鄉鎮有機構承擔,有專人負責。各地要結合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從試點鎮入手,打破傳統管理理念和體制機制的束縛,大膽創新,探索建立與鄉鎮管理服務需求相適應的新型基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當前,改革政策已經確定,具體任務也很明確,關鍵是抓好工作落實。最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上專門強調工作落實問題,指出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做到緊之又緊、細之又細、實之又實,具體任務要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這次改革,省里要求市縣改革方案分別于7月底、9月底前報省里審核備案,11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其他各項改革管理工作也都有明確的時限要求,時間非常緊,任務很艱巨。各級編辦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切實增強緊迫感,對各項任務倒排工期,強化措施,合理調配工作力量,推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一要落實工作責任。各級編辦要切實履行牽頭抓總責任,認真學習領會改革精神,向黨委、政府和編委匯報好改革政策、工作方案和具體措施,特別是對政府職能轉變、大部門體制、綜合執法、嚴控機構編制等重點問題,要結合本地實際,加強調研、摸清情況,研究制定具體落實措施,當好領導的參謀助手。要嚴格按照省里確定的時間節點,做好改革方案擬定、報備和“三定”規定修訂等組織實施工作。要及時分解工作任務,與組織、紀檢監察、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搞好協調配合,落實部門責任,切實形成改革合力。

二要統籌抓好組織實施。各級要把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下設計和安排,統籌兼顧、協調配套,扎實推進。要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等緊密結合,聯動集成式推進,大力簡政放權,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各市在做好本級改革工作的同時,要加強對縣級工作督查指導。對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尤其是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及時研究解決的措施辦法;對涉及的政策性問題,要及時與省編辦溝通,提前做好預案,防止擴大矛盾、出現大的問題。

三要切實加強自身建設。目前,市縣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級機構編制部門要把教育實踐活動與推進改革結合起來,大力加強自身建設,真正把活動成果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實際行動。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樹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改革新風,做到守土有責、奮發有為,堅決杜絕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狀態和推諉扯皮、拖延應付的庸政懶政行為。要適應推進改革工作需要,進一步充實加強人員力量。總的看,去年以來各級編辦在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員配備有所加強,市級平均達到了30人,縣級10人,但還有個別市和一些縣(市區)人員較少,力量薄弱。現在各級編辦承擔的任務很重,沒有必要的力量只能疲于應付,無法深入扎實地推進工作。希望各地采取措施,繼續充實加強工作力量,提高隊伍能力素質,為完成改革任務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篇3

——堅持以改革創新推進“跨越發展、和諧融入”。著眼于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把建設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結合起來,著力提升山區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均衡性,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推進又好又快發展的核心戰略,著力破解資源環境約束,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路子。

——堅持以人為本與市場化取向相結合原則。把集聚集約集群發展和增強綜合競爭力結合起來,既要突出改革的人文關懷,提供公平的競爭和準入機會,又要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推動要素合理流動。

——堅持統籌兼顧與突出重點相結合的原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致力于更高水平發展中的改革,致力于對穩定更高要求中的改革,致力于在更高層次上處理改革與發展、穩定的關系,力爭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取得突破。

——堅持推進改革與促進和諧相統一的原則。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兼顧當前和長遠利益,協調好各市場主體之間、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相促進的原則。集中民智民力,推進市場取向改革。提高改革開放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開放措施的協調性。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推進全民創業和全面創新。

二、指導思想

20*年深化我縣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嚴格按照縣委、縣政府全面實施“兩創”總戰略、“三市并舉”和“接軌溫州、組團發展、建設和諧小康新僑鄉”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線,以創新發展生態經濟的體制改革為突破,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市場化配置資源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體制轉型和制度創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夯實基礎。

三、主要任務

(一)圍繞保增長、促轉型,加快推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體制改革

1、創新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

積極開展企業設立登記、注冊資本、經營范圍、出資方式、集團登記條件“五放寬”改革試點(責任單位:縣工商局)。創新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共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等領域(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積極實施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減輕企業負擔的稅制改革(責任單位:縣國稅局、縣財政局)。按照“減、免、緩、停”的原則,選擇重點領域著力推進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體制改革。規范行業協會、市場中介組織服務和收費行為(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縣民政局參與)。加快建立財政資金以貼息方式支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的體制機制。繼續深化民營經濟公平市場準入機制改革,拓寬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加快自主創新的政策意見,不斷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積極引導目標企業加快上市進程。探索高層次人才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激勵分配制度(責任單位:縣經貿局牽頭,縣財政局、縣科技局參與)。

2、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體制改革

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優化環境服務于企業的若干意見》,切實優化企業生產經營環境、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和效能環境。啟動編制*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引導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大力拓展發展平臺,推進選商引資和產業招商,培育新增長點。認真落實《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在全面實施工商業用電同價改革基礎上,加快推進有利于服務業與農林業發展的電價制度改革。探索服務業重大項目用地最高限價制度。創新服務業集聚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繼續做好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加快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拓展交易領域,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進市場化機制,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逐步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各類要素公平、公正、公開配置和向有活力、有效率、有競爭力的改革創新領域集聚(責任單位:縣監察局牽頭,縣建設局、縣水利局、縣工商局、縣衛生局、縣林業局、縣國土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

3、加快地方金融體制創新

大力發展村鎮銀行,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完善和推進中小企業聯保貸款模式。積極引進外地金融機構來青設立分支機構,優化金融生態環境,規范民間融資行為。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基金。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開展中期票據發行和中小企業集合發債改革試點(責任單位:縣人行、縣工商局、縣經貿局、縣農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認真落實《關于開展支持農村青年創業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改善金融支農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制度,積極探索農村住房抵押貸款機制(責任單位:縣人行牽頭,縣建設局、縣國土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繼續推進無形資產質押、林權抵押貸款改革,探索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改革試點(責任單位:縣人行牽頭,縣林業局、縣國土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以著力解決低收入農戶小額貸款的貼息和風險補償問題為重點,全面建立扶貧小額信貸制度,努力提升地方合作金融對“三農”的服務能力。深入開展低收入農戶集中村資金互助組織試點,落實支農貸款風險補償制度,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責任單位:縣農辦牽頭,縣人行、縣農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

(二)圍繞抓統籌、促增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改革

4、深化農村經營管理體制改革

繼續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農村改革發展。加大投入機制,創新培育方式,大力培育具有創業創新能力的新型農民。培育、規范、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機制建設,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完善村企合作機制。加強農村風險防范體系建設。健全“因災致貧”的風險防范機制。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改革。探索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加快建立縣和鄉鎮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立流出農戶養老保障、規模大戶配套設施建設用地等政策制度。鼓勵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加快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責任農技推廣制度,構建“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深化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創新,增強山區農民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責任單位:縣農辦牽頭,縣發改局、縣林業局、縣農業局、縣民政局、縣供銷社、縣國土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

5、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山區農民異地轉移和農村危舊房改造,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認真落實《關于加快農民異地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實施好“6+1”(新的農民增收六大目標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工作)任務,推進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加強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深化山區農民異地轉移的改革創新,解決好“人往哪里去”的問題,增強山區經濟發展的可協調性;推進“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認真落實《關于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的實施意見》,積極推進農村住宅產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積極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責任單位:縣農辦牽頭,縣林業局、縣民政局、縣人勞社保局、縣建設局、縣國土局、縣衛生局、縣統計局等職能部門參與)。

6、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積極開展鄉鎮執法監管改革,深化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探索統籌城鄉發展的推進機制。推進村務、財務公開以及村民自治制度建設。堅持新型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責任單位:縣民政局牽頭,各職能部門參與)。加快中心鎮的培育發展,進一步完善中心鎮扶持政策,創新中心鎮發展模式,使中心鎮真正成為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節點(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縣農辦、縣建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繼續做好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全面鋪開政策性農業保險(責任單位:縣發改局)。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的體制機制。繼續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責任單位:縣人勞社保局牽頭,縣民政局參與)。

(三)圍繞轉職能、強服務,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7、全面推進擴權強縣改革

認真貫徹落實縣委辦、縣府辦聯合下發《關于擴大縣(市)部分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的通知》(青委辦[20*]41號)文件規定,落實下放事項的具體工作,建立責任制,加大依法行政力度,確保規范運行。同時,加強監督檢查,接受社會監督(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法制辦牽頭,各職能單位參與)。

8、不斷理順政府管理體制

按照大部門體制的要求,理順交叉重復職能,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探索垂直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規范管理的體制機制。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堅持機構編制統一管理,強化機構編制監督檢查責任單位:縣編辦、縣人勞社保局、縣民政局)。加快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責任單位:縣水利局牽頭,縣發改局、縣人勞社保局、縣財政局、縣府審批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

9、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加快教育、醫療、水利、公用事業等體制改革,逐步探索建立“管、辦、評”等分離的新型管理模式。加快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步伐(責任單位:縣人勞社保局牽頭,縣財政局、縣教育局、縣衛生局、縣水利局、縣建設局等職能部門參與)。加快國有林場(農場)的改革步伐(責任單位:縣林業局、縣農業局)。

10、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和投資體制改革

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推進資源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擴大政府部門審批事項的整合,減少審批事項,創新審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責任單位:縣府審批中心牽頭,縣法制辦、縣編辦、縣監察局等部門參與)。建立完善投資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探索企業投資項目管理和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建立投資項目聯動審批機制,完善重點項目協調推進機制(責任單位:縣發改局)。

11、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

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研究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規范政府采購行為(責任單位:縣財政局)。

(四)圍繞重民生、促穩定,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改革

12、完善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就業信息、失業預警機制。開展發放就業培訓券改革試點。探索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和創業扶持機制,建立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和培訓見習制度。研究制訂新的促進就業扶持政策,幫助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實現就業。努力提高醫療保障覆蓋面。大力推進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責任單位:縣人勞社保局牽頭,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局參與)。

13、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進一步推進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體系,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加強文化員隊伍的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責任單位: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14、推進公平教育體制改革

完善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大力促進農村教育發展,重點研究解決教育投入和規范收費問題;研究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政策,加快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流動的體制機制,推進城鄉教育共同體的結對幫扶機制;理順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加快學前教育發展;優化發展民辦教育環境,加大民辦教育扶持力度;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管理(責任單位:縣府辦牽頭,縣教育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參與)。

15、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開展全縣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前期調研,加快構建完善人人享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大對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改善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責任單位:縣衛生局牽頭,縣發改局,縣財政局參與)。繼續推進藥品耗材集中招投標制度改革,有效降低藥品耗材價格(責任單位:縣衛生局牽頭,縣發改局、縣人勞社保局、縣藥監局、縣經貿局、縣財政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開展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試點(責任單位:縣衛生局牽頭,縣人勞社保局、縣財政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

16、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

加快走新型城市化步伐,深化城市運行管理體制,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環衛管理體制和靈活高效的環衛作業機制,理順城市綠化管理和市政設施管理體制,提升管理水平,美化城市環境(責任單位:縣建設局)。

(五)圍繞優環境、求突破,加快推進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的綜合改革

17、著力深化生態功能區調整的改革創新

建立有利于主體功能區和生態功能區發展的體制機制,實行差別化的區域開發和環境管理政策,解決好“在哪里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增強山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加大生態公益林建設投入,強化和鞏固全省生態屏障地位(責任單位:縣府辦牽頭,縣發改局、縣環保局、縣林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

18、著力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改革

積極探索建設*特色的生態文明新路子;探索建立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扎實推進發展循環經濟各項工作,繼續做好循環經濟試點項目的實施;積極探索CDM機制,逐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責任單位:縣發改局);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現代產權制度,進一步增強市場微觀主體的活力(責任單位:縣經貿局)。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污水處理收費的價格機制,提高污水排放的收費標準(責任單位:縣環保局、縣發改局)。積極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處置機制(責任單位:縣建設局)。

19、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

扎實推進生態市建設和“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進一步完善污染減排工作機制,加快推進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嚴格環境準入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責任單位:縣環保局,各職能部門參與)。繼續深化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積極探索建立有利于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體制機制,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形成高效生態農業產業集群(責任單位:縣農業局牽頭,各職能部門參與)。推進林產品深度加工,加快形成高效生態林業產業集群(責任單位:縣林業局牽頭,各職能部門參與)。加快有利于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的體制機制創新,促使旅游業成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和富民強市的支柱產業(責任單位:縣旅游局牽頭,各職能部門參與)。

20、創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機制

健全生態安全管理機制,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健全各類要素保障機制,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出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體系(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各職能部門參與)。

(六)圍繞拓空間、增實力,構筑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

21、轉變開放型經濟發展方式

創新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比重,實現對外貿易從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發展加工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積極擴大進口貿易,重點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增加關鍵零部件、重要能源資源和原材料進口。創新對外經濟合作方式,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口品牌。積極引進優質外資項目提升開發區產業層次,引導開發區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開展國際貿易業務,提高開發區的經濟外向度(責任單位:縣經貿局牽頭,各職能部門參與)。

篇4

年是收官之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全區上下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全力推進“六個”建設,保增長、調結構、促轉變、惠民生,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經濟較快增長、結構更加優化、發展后勁充足、民生不斷改善的良好態勢,圓滿完成了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和主要目標。

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4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計完成14.4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420億元;工業生產逐季回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突破13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230億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完成216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完成9000元以上;人口出生率為8.20‰。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總量實現進位趕超,步入區域發展新階段

今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突破400億元以上,經濟總量再創新高,位居全市第二,實現了歷史性的新跨越。第二產業強勁回升,第三產業持續增長,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基礎更加穩固。

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的比重持續提升,推動城市化進程和區域消費水平進入到新階段。年全區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0億元以上。汽車、家電、建材家居等優勢行業在汽車購置稅優惠、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補貼等刺激消費的政策推動下持續擴張。西部國際車城、北二環—鳳城五路集群化4S汽車流通銷售網絡,業已形成行業規模優勢,到買車已成為汽車消費的一大趨勢;居然之家、明珠家居、太華路建材家居、北辰大道建材、北三環大明宮建材批發市場等全國知名的建材家居企業已呈現出規模化、集群化優勢,滿足了消費者“一站式購物”的需求;投資上億元、占地300畝的北城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已建成開業;北二環路沿線的超市、餐飲、商場等各類商業業態齊聚,商業氛圍蔚然形成,沃爾瑪購物廣場、世紀金花購物中心兩個大型商貿企業,集世界頂級品牌專營、高端家居精品、西餐廳、文化廣場、精品超市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新興消費業態落戶并運營,促進了區域消費升級,預示著新的消費中心在我區正在形成。

工業改造步伐加快,新型工業化穩步發展。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快速城市化對工業經濟的影響,我區切實采取多種措施,堅持新型工業化方向,加大對工業企業技改的扶持力度,有效促進了全區工業生產的回升,鞏固了工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一是大力支持技改項目。年初確定的8個技改項目和9個新產品開發項目已全部完成,項目實施后,新增產值1.6億元,新增利稅2100萬元;青島啤酒分公司、環宇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技改項目已經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二是積極為非公企業申報資金貼補項目。鵬程機電有限公司、西駿新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申報的項目獲批貼補資金共計140萬元。三是全力促進六村堡工業園、和平工業園發展。工業園區是實現工業聚集發展的平臺。年,銀行向我區和平村工業園授信5000萬元,為一期6個企業發放貸款2000萬元。六村堡工業園、和平工業園還獲得了市支持區縣工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

(二)投融資水平再創新高,發展競爭力持續增強

繼續倡導“投資就是投資未來”,促進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和增長“雙提速”。預計年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420億元,總量繼續保持全市各區縣第二位。投資依然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重點項目發展成為投資增長的主要推手。年全區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134個,其中安排重點在建項目86個,累計完成投資190.69億元,占年計劃投資的123%,提前兩個月完成全年投資任務。在項目構成中,推進城市建設類項目65個,累計完成投資162.09億元,占年計劃投資的125.32%;產業類項目7個,累計完成投資11.98億元,占年計劃投資的113.03%;民生及社會事業類項目10個,累計完成投資11.78億元,占年計劃投資的121.44%;節能減排及環境治理類項目4個,累計完成投資4.841億元,占年計劃投資的112.22%。

爭取資金和融資工作取得新突破。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高標準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提升。今年共爭取到中省、市民生工程和技改資金2558萬元,涉及公檢法司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民生工程、醫療衛生及文化教育、企業節能技改等方面29個項目。張家堡街道社區服務中心、三十三中校舍安全工程、青島啤酒分公司生產系統節能改造等項目,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截止目前,我區通過貸款、爭取上級補助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共18.2億元,其中貸款融資6.6億元,市級補助和區財政投入3.3億元,市級專項資金投入8.3億元,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綜合改造、城市容貌提升、教育標準化建設等多個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我區再次被評為年度“市區縣融資工作先進單位”,被“第六屆中國金融(專家)年會”評為“中國金融生態區”,并作為全市唯一一家單位,被省政府評為“金融生態環境模范區”。

招商引資工作再創佳績。實際利用外資5023萬美元,實際引進內資43.79億元。以“·中國投資環境說明暨項目推介會”平行分會的方式,成功舉辦了“新新希望區域開發·項目帶動專題推介會”。通過深層次、寬領域的二次招商工作,促成重大項目落地。截止目前,我區經市商務局確認的西洽會簽約項目共計28個,現已全部實施,合同履約率100%。上報到賬資金17.3億元,資金到位率30%,2個協議項目已全部轉化為合同項目,合同轉化率100%。

科技投入不斷加大。今年,為支持工業園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新產品推廣及科普陣地建設,區級科學研究與發展資金共投入950萬元。全區共申報中央、省、市各類科技項目17項,爭取扶持資金總計546萬元,并首次取得國家級項目的突破,列入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4項,爭取資金360萬元,國家級科普計劃項目2項,爭取資金25萬元,促進了我區科技進步、產業升級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

(三)統籌城鄉力度不斷加大,區域開發穩步推進

為加快城市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改善人居環境,我區不斷加大城中村改造和新農村建設工作力度。城中村改造取得新突破,今年共完成了西村、二府莊村等21個村的整村拆除工作。自“百村城改計劃”實施以來,全區累計完成73個村的整村拆除工作,拆除面積1424.87萬平方米。無形改造方面今年完成了西長吊村、中營村、青東村等5個村的農轉居工作,累計完成51個村;董家村、翁家莊等14個村完成了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累計完成27個村;鹽東村、楊家村等12個村完成了撤村建社區工作,累計完成20個村。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村莊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今年以來,為了加強新農村重點村項目建設,全區共爭取重點村建設獎勵資金1050萬元,“一事一議”建設項目資金120萬元,區級財政安排投入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300萬元。跨年度實施的12個新農村重點村的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年15個重點村在村莊綠化、村內排水、文化墻等硬件設施建設方面進展順利。

區域開發工作穩步推進。一是鐵路北客站動車運用所正式開通使用,北客站南站房及鄭西車場建成投入運營;地下停車場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北站南廣場封頂工作正在加快推進;站房南區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北客站區域景觀圍墻建設進展順利,累計建設景觀墻12000米。今年10月,城投集團與上海長峰集團,就北客站儲備地項目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總投資達30億元,項目在我區實施已進入實質階段。二是積極吸引總部經濟項目入區。為構筑多形態復合型城市商圈,今年11月召開了大型商業項目集中簽約推進會,西北商貿港、朱宏路高級商務區、金橋國際商業、辛家廟商業環島、渭濱街商圈等項目進行了二次招商,成果顯著。三是二府莊區域綜合改造項目進展順利,完成二府莊村整村拆遷,目前正在辦理和完善各項手續。四是漢長安城遺址區域開發利用和環境建設進展順利。地處古漢城墻西南角中心地帶的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已獲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為推進漢長安遺址“申遺”工作奠定了基礎;宮遺址周邊完成綠化面積146700平方米;鄧六路周邊新建漢風風格通透景觀圍墻300延米,完成圍墻配套綠化面積2863平方米。

(四)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今年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了道路征地拆遷、街景整治、城市容貌提升等工程建設力度。完成大慶路西延伸、東北二環立交工程等15條道路的征地拆遷工作,尚苑路東段、開發大道2條道路正在加緊實施征地拆遷,西銅高速城市段等7個道路征地拆遷項目正在摸底評估和做前期準備工作;已全面完成陜科大西側規劃路、太華路北延伸北段(北三環至學府中路)、大慶路西延伸、石化大道西段、鳳城五路(風新路至太華路)道路建設任務;建成了我區規模最大的城市綠化景觀項目——漢長安城遺址清明門廣場;新建東二環北延伸線泘沱村、團結村段景觀圍墻1050米,行政中心周邊鳳新路景觀圍墻150米,渭濱街南延伸線景觀圍墻395米;完成拆墻透綠圍墻改造1370延米,完成10條道路的背街小巷改造任務。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優化和完善,進一步提升了區域的整體形象,城市面貌不斷改善。

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新進展,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開展了“圍繞北遷抓管理,服務‘世園’出形象”為主題的“雙十亂”整治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投資1050萬元建設“數字化城管綜合平臺”主體工程,該平臺通過遍布全區重點區域的視頻監控系統,輔以無線監控手段及渣土車GPS技術,對各重點建設工作及城市管理重點區域進行靈活布控,能夠以全方位、全天候的數字監控手段,在第一時間及時發現城市管理問題,及時匯總,并立即派責任部門到場整改,從而構建了城市管理的“天網”。

(五)節能減排工作廣泛開展,環境治理成效顯著

節能減排工作深入推進。今年以來,我區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倡導和發展低碳經濟,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是加大節能宣傳力度。通過舉辦節能降耗工作培訓班,對街道、部門和區重點耗能企業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對區域內重點用能企業進行檢查,確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節能任務。開展“節能宣傳周”活動,提高全社會的能源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二是制定了《區年節能降耗工作目標及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嚴格實施節能降耗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建立了科學的節能降耗管理體制和長效機制。三是推進節能技改項目。鼓勵引導中石化分公司常壓裝置換熱流程優化及低溫熱回收等12項技改項目開展節能技術改造,青島啤酒分公司冷卻塔風機改造等7項技改項目爭取到了年度省級節能專項扶持資金。四是實施“雙減排”工程。科技大學、工業大學、醫學院三所高校完成了污水處理廠建設,蔡倫造紙廠三期水處理工程順利通過驗收,確保了化學需氧量年減排達3716噸;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醫學院、科技大學校區、工業大學校區等重點鍋爐脫硫工程已經完成,確保了二氧化硫減排達350噸。

環境治理工程成效顯著。太平河綜合治理工程上游渠道已建成通水,下游主體工程建設基本完成,漢城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渭河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綠化工程啟動,幸福渠綜合治理工程、樊豐生態園一期綠化工程已基本完成。植樹造綠工程開展順利,新建綠地小廣場5個,創建市級園林式單位(居住區)10個,實現新增綠地面積90.2萬平方米,新建公廁40座,新建1座垃圾壓縮轉運站,完成15輛環衛專用車輛及垃圾壓縮站設備采購任務。

(六)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公共服務更加惠及民生

就業形勢穩定,社會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全區城鎮新增就業12592人,完成年目標任務9500人的133%;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971人,公益性崗位開發297個,全年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共計4989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年度目標4.0%以內。全年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20350人,工傷保險參保12060人,失業保險參保27026人,生育保險參保14550人。養老服務社會化水平穩步提高,建立了全省首家以呼叫中心、一鍵通終端、居家養老服務管理一體化的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擴大,33名五保對象入住養老機構生活,集中供養率達70%,累計發放五保供養金及補助金25.01萬元。

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教育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完成投資1.2億元,西航二中等4所學校的教學綜合樓工程都已竣工。全區義務教育階段95所學校共計12198人享受蛋奶工程。給轄區115所學校配備了專職門衛,88所幼兒園配齊了門衛,區級平安校園覆蓋率達到86%,全面完成年平安校園覆蓋率達到80%的目標任務,被省教育廳評為“省社區教育示范區”。公共衛生體系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升級,全區2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78個農村衛生室全部投入運營,形成了“區—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全覆蓋。成功創建“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區”,創建省級“群眾滿意的計生服務站”1個、區級“群眾滿意的基層站所”2個。基礎公共服務不斷完善,9個村農村社區和3個城市社區建設工程已完工;在全區21個社區和村成立了“區文化科普圖書室”,為全區35個農家書屋配送圖書5萬余冊、音像制品3500盒,配發書柜報刊架175個,為18個社區配備了65萬元的健身器材;成功舉辦了紅五月音樂會、桃花節、區職工運動會、“新北城·新”攝影藝術展等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業余生活。

(七)重點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區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取得新進展。全區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工作任務已基本完成。年完成了飲食服務公司、三橋旅館和徐家灣肉店的改制任務。

人事制度改革邁出新步伐。一是開展“陽光選賢”活動,采用競爭上崗的方式,對全區20個科級領導職位面向全區進行了公開選拔,強化了競爭激勵機制;二是按照《市區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要求,順利完成機構改革工作階段性任務。三是制定下發《區屬部分事業單位機構改革過程中離退休人員管理工作的意見》和《補充意見》,對符合提前離崗、提前退休條件人員的信息進行認真審核,確保分流工作科學化、有序化進行。

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藥品“三統一”(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價格)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確保藥品質量和安全,緩解人民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

金融體制改革有新突破。成立了區金融業發展指導服務中心,制定全區金融業發展規劃并組織實施。區政府已與銀行達成《攜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合作協議》,政銀合作,共謀發展,為我區中小企業融資搭建了新的合作平臺。

二、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做好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為“十二五”規劃開好頭、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我區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一方面,國際、國內經濟呈現企穩回暖態勢,但復蘇的趨勢仍不明朗,我區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尚不能排除;另一方面,年我區將迎來行政中心的北遷、世園會的召開、鐵路北客站的通車、漢城湖的開園等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這些重大利好因素的齊聚,將使我區在產業培育、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只要抓住機遇,借勢借力,積極作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完全可以繼續保持。

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市全委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推進城市化進程為主線,以加強城市管理、提升服務水平、維護社會穩定為重點,繼續加快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和改善民生,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工作任務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年,要大力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以市行政中心北遷為契機,積極吸引金融、保險、法律、會計、咨詢、會展、廣告、策劃等產業聚集;繼續引進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商場、綜合超市、高級酒店、餐飲、娛樂等業態,全力打造高端精品商業圈;抓好深國投“印象城”、盛龍廣場項目,為吸納現代服務業創造條件;加快天鼎大酒店、奇星酒店建設,力爭年內建成開業;二是大力發展旅游經濟,以世園會開幕、北客站建成通車、漢城湖開園為契機,抓好鐵路北客站周邊區域開發項目,做好餐飲、酒店、購物、娛樂及旅游配套設施的開發和建設,著力增加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份額;三是注重培育消費熱點,不斷提升區域商貿環境,引導建材、家居、汽車等大宗商品聚集發展,完善銷售經營網絡,延伸經營鏈條,完善經營服務種類,擴大輻射半徑,進一步增強在全市的影響力、競爭力。繼續抓好大明宮建材家居商貿物流基地等建設項目。

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是大力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積極協調將物聯網產業園納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加快辦理項目前期手續,力爭年內啟動。積極爭取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著力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二是積極發展新材料產業,加快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稀有金屬材料科研生產基地項目、稀有金屬材料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創新能力項目建設,積極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問題。

繼續扶持工業穩定增長。一是抓好大型重點企業、大項目,充分發揮其引領龍頭作用。重點扶持投資2.5億元的匯景國際新材料產業園、投資4000萬元的銀河開關磁阻電動機驅動系統項目,積極利用政策,多渠道爭取資金,全面做好服務,全力推進全區工業經濟實現穩定增長;二是做好為中小企業的各項服務。組織實施好年度市工業發展準備金計劃;積極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組織企業積極申報各項扶持資金,力爭更多的企業能夠受益。

(二)促進投資消費良性增長,增強推動經濟增長的協調性

年要在投資消費增長結構調整上加以改善。投資帶動消費,消費引導投資,使消費與投資比例更加協調,結構更加合理,在消費與投資的相互轉化中形成推動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強大合力。

要堅持不解地促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和增長“雙提速”,著力改善投資消費結構,加大高新技術、第三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商貿、流通業等的投資力度。抓好固定資產投資和重點項目,抓好招商引資,抓好政策效益發揮,抓好各類項目融資,拓寬融資渠道、開辟融資新領域、搭建融資平臺。年是我區“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最后一年,在抓項目促投資方面,一是安排好年全區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初步安排重點在建項目84個,計劃總投資843.42億元,年計劃投資141.99億元;前期項目51個,計劃總投資442.44億元。二是進一步加強管理、優化服務。真正發揮督查落實辦公室、環境保障辦公室、協調服務辦公室的聯動作用,有效解決重點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切實發揮《區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區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考核辦法(試行)》的導向作用,促進重點項目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繼續堅持區、街道(部門)、項目單位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認真落實區級領導聯系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工程制度,積極推行聯系項目領導“一線”工作法,為重點建設項目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切實抓好“錦繡天下”、“中建·開元壹號”等重大投資項目建設。三是進一步加強重點前期項目的策劃儲備和手續辦理工作。圍繞漢長安城遺址區保護利用、大興路地區綜合改造、鐵路北客站區域綜合開發,做好相關項目的策劃、包裝、儲備工作;重點協調解決年重點前期項目在手續辦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全力推動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確保“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圓滿完成。

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協調拉動作用,使消費增長和消費水平有進一步的提升。一是加大產業招商的力度。立足行政中心區的功能定位,圍繞重點區域開發和主導產業招商引資。以西洽會及其它大型招商活動為平臺,組織召開專題推介招商活動,吸引更多優勢資金、強勢企業入區發展。針對商業、服務業相對薄弱的實際,緊盯大型商貿企業、知名品牌、商圈建設和總部經濟策劃包裝項目,深層次、寬領域與企業合作,通過招商引資提升商場、商圈、商街的建設。二是做好市場環境建設。加快集貿市場標準化建設,做好新府市場等7家市場標準化建設工作,抓好總投資6.5億元的和生農副水產品交易市場建設項目。三是做好鼓勵消費政策的落實工作。繼續穩步推進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工作,做好政策宣傳和審核工作。

(三)統籌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優化城鄉發展新格局

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堅持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統籌發展的原則,推進覆蓋城鄉的道路、供排水、信息傳輸等各類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實現公共設施的城鄉對接和共享。

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高標準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提升,重點做好北客站區域、行政中心區域的路網建設,完成東北二環立交(二期)、文景路北段(鳳城十二路至尚新路)、尚新路(尚宏路至西銅高速)、尚賢路(北三環北輔導至尚苑路)道路建設,力爭建成通車;完成鳳城八路(鳳新路至東二環北延伸線)、渭濱街南段(鳳城五路至北二環)、尚華路(尚新路至尚苑路)、尚苑路東段(明光路至西銅路)、秦漢大道、漢長城遺址區二級公路網部分路段征地拆遷任務,啟動道路施工建設。

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標準。圍繞朱宏路、路、太華路3條城市主動脈和行政中心、鐵路北客站周邊環境提升,開展全方位的整治工作,凈化街容街貌。加強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園林綠化工作,完成三年大植綠第三輪目標任務。以鳳城八路、鳳城九路等出入行政新區道路為重點,強化市容保潔和綠化增量,使各類道路管理提水平、上檔次,營造更加靚麗的城市環境。

繼續加快有形改造任務,穩步推進“百村城改計劃”,全面完成二環以南范南、馬泘沱、棗園等5個村的整村拆除。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力量,為城市更新和重點項目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完善安置樓監管工作機制,督促安置樓建設工作進度,千方百計確保群眾按時回遷,不斷完善無形改造的運作機制,將城中村的村民完全轉變為市民,使其享有與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有較大提高。

(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扎實推進節能降耗工作。一是完善節能降耗工作“三個體系”建設,加快出臺《區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實施方案》,探索建立節能評估體系,配合相關部門建立我區節能降耗指標的統計、監測體系。二是做好節能政策的宣傳,形成全民節能降耗的良好社會氛圍。三是認真貫徹《區公共機構管理條例》,對公務接待、公務車輛、辦公耗材等費用實行規范化管理,發揮政府在節能工作中的表率作用。四是利用政策資金杠桿,不斷提升企業利用技改降低能耗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政策資金杠桿作用,提高企業利用技改降低能耗的積極性。抓好總投資35億元的西郊熱電廠“上大壓小”項目,建設2臺45千瓦國產熱電聯產機組,關停現有的4臺共15千瓦小熱電機組。

繼續做好重大生態環境工程。加強對宮遺址生態公園已流轉土地的管理,進一步擴大流轉面積,對已流轉的土地在非文物區進行綠化,提升園區的園林化水平;加快渭河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完成堤南2000畝綠化及堤頂道路、路燈工程;啟動幸福渠上游Ⅱ期2.8公里綜合治理工程征地拆遷工作,確保太平河綜合治理工程年內完工。

(五)提升社會事業建設水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力完成《區基礎教育設施標準化建設決定》中的各項任務,不斷優化配置我區教育資源,全面推進高級中學遷建,實施75中、16中的遷建工程。抓好區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和街道文體活動中心、社區(村)文化體育活動室(廣場)建設,積極推進省級文化先進區的創建工作。不斷健全醫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促進城鄉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抓好市第三醫院、市中醫院項目建設。深入開展新農村、新家庭和“百鎮千村”先進單位創建活動,指導街道計生服務站開展全國、省、市先進站所創建活動。加強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功能。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險征繳力度,加快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社會化發放步伐。繼續加強社區建設,嚴格按照“三有一化”建設要求,努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設備齊全的現代化新型社區,年內創建3個管理規范、服務到位、群眾滿意的精品社區。繼續加大養老服務社會化建設力度,提高服務質量,建立完善區級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和社區居家養老和日間照料點,使更多的老人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六)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加強區域合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