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農業合作社的好處范文
時間:2024-02-06 17:3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成立農業合作社的好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重視農業合作社建設
作為世界合作社發祥地,德國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來又經多次修改完善。農業合作社在德國農業生產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的合作組織很大,如德國畜牧協會等,其會員遍及全國,95%的畜牧養殖戶都是其會員。主要原因是農民參加合作社可以從中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一是在生產交易活動中減少中間損失;二是在資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債息過高的風險;三是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處;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和設施方面互通有無;五是通過農業產業內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如良種供應、病蟲害防治、衛生防疫、機械維修技術培訓、信息咨詢等。1970年代以來,德國的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為了擴大影響力,紛紛走上聯合發展之路。許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區性合作社聯盟、專業性合作社聯盟和全國性合作社聯盟,這些聯盟在互通情報、控制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場主投資開辦的合作企業是合作化的第一層次,地區聯盟或專業性聯盟開辦的企業就屬于第二層次,而全國聯盟或跨國聯盟則算作高級層次。這三個層次的結合與發展,體現了現代德國農業經濟結構和技術管理水平,是德國農業合作事業全面發展的結果。
發展生態農業
既要發展生產,又要保護環境,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德國農業的出發點。其意圖是在確保農業基本自給的前提下,應用生態化、環保化的耕作和畜牧方法,避免由于外源物質污染或經營措施不當而造成對農田內外群落的破壞,注意對天然生物品種資源,特別是生態方面有價值群落的保護,保護風景名勝和自然景觀。為了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德國還成立了生態農業促進聯合會。其成員的共同行為準則是,每個生態種植單位應把自己看作是其所處生態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保護好自己生存環境里的生態平衡,要用農家肥來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來防治作物的病蟲害,自己飼養家畜,自己種植飲料作物或牧草,注意輪作,一塊地里不應連續種植某一種作物等。總之,不能使用化肥、化學農藥和除草劑。為此,德國政府按每年450馬克/公頃的標準給予財政補貼。
篇2
合理適度的農村土地流轉,對于促進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把農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低效的土地優化起來,充分挖掘土地的最大潛能,可以讓耕種者從有限的土地資源中獲得最大效益。合理流轉土地可以讓有限的土地資源集中到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中的規模效益、品牌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研究員黃鴻翔委員:要在規模化上下功夫
種地要出高效益,首先要在規模化上下功夫。長遠來看,今后土地要逐步流轉集中到少數大戶手中,不這么走,種糧的比較效益很難上來。我去黑龍江北大荒調研,發現那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很高。原因是規模大,一家種400畝水稻,按每畝賺200元計算,一年就可收入8萬元,所以未來的農業生產一定要向規模化方向發展。有了規模化,才能達到農業標準化,科技的優勢才能更好地體現。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鐘寧代表:走集約化道路
農業還是要走集約化的道路。集約化不等于一刀切。可以促進土地流轉、向種糧大戶集中,保障農業的發展。也可以搞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專業合作組織將農民組織起來,形成規模效應。條件合適的地方,可以考慮發展現代農業企業。
山西農業大學校長董常生代表:借鑒工業流水線方式種地
現代農業要走工業化、信息化道路,什么是工業化的道路,就是把農業生產像工業生產一樣實行流水線、程序化。農業生產是完全可以實現流水線作業的,比如澆地就用澆地的專業化人員或公司,除蟲、施肥、運輸等各個環節都可以專業化,通過專業化社會分工來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生產效率。可以成立農機、播種育苗、田間管理等專業服務隊,各種利于生產的合作專業隊迅速發展起來,形成有專業分工的現代化農業服務。
篇3
愣頭青包地
“很小的時候,我就有這樣一個夢想,假如,面前的土地都是我的,那樣該有多好。雖然只是兒時心里的一個想法,但是她卻像一粒種子一樣在我心里落下了根。”
1987年,王靈光出生于商水縣一個農民家庭,幾歲起就開始幫家里干各種農活,這樣的經歷為他的青春人生、創業歷程早早注入了“農業DNA”。2007年9月,王靈光如愿考上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
2009年7月,王靈光跟隨教授參加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到鶴壁市調研農民專業合作社。回到學校后,王靈光查閱了大量的土地流轉、種植技術、農業合作社經營模式等方面的知識。這次實踐活動使他下定決心到農村去,承包土地,建設專業合作社,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2010年開始,王靈光去過內蒙古、河北、山東和省內的農村,尋找可以流轉的土地,但終因各種原因而擱淺。事情的轉機出現在5月,經過一個朋友介紹,他認識了趙國葉。
在趙國葉眼里,王靈光還只是個毛孩子,要包地的想法讓他覺得很不可思議。一次、兩次、三次……直到第六次,趙國葉相信了他,“他執著的精神感動了我。”
很快,他與趙國葉簽訂了合同,共同經營200畝土地,6月1日合同正式生效。7月份兩人成立了德行豐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并在漯河市郾城區龍城鎮建立了第一個科技服務站,老百姓帶地入股,“老百姓的土地還是自己管理”。
技術員種地
從學校,一下子到了農村,欠了幾十萬的外債,單槍匹馬,壓力很大。沒有人理解他為什么這么做,晚上對著偌大的田地,說不出的孤獨。“那時候沒人信任你,農戶、銀行都懷疑你能行嗎?什么都得自己想辦法。最大的困難,第一個是想讓農戶相信我們,第二個方面就是資金的問題。”
王靈光家在農村,并不富裕,在他創業的事情上,父母盡了最大努力支持他。但由于是創業階段,買種子、化肥等農用物資、付地租,租用農用機械,合作社要用錢的地方很多。王靈光想到了貸款。在老家周口,王靈光滿懷希望地遞交了申請,但銀行覺得他是在校大學生,沒什么種地經驗,太不牢靠,根本就不跟他談貸款的事。后來王靈光又找到洛河市農村信用社,也沒有貸到款。因為資金問題,王靈光的合作社一直沒有大型農用機械,僅有的一些小型機械也是盈利后主動添置的,因此,每到需要大型機械的時候,只能佇立。
2010年玉米收獲季節,聯系好的機械突然來不了,于是王靈光和合伙人趙國葉站在大路邊,見到相似的機械路過就攔下來求人家幫忙,那一次王靈光5天5夜吃住在地頭,人疲憊到了極點。
即便如此,王靈光從未動搖過。“我真的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只是在想用實際行動去回擊他們的質疑。”為了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王靈光一方面發放大量合作書宣傳頁,挨家挨戶不厭其煩地為大家講解參加合作社的好處,另一方面他把200畝土地分作兩半,一半采用正常的耕作技術,另一半采用合理播種、集體管理、延期收獲等新技術。收獲的時候,他請當地農民去現場實打實收。結果,采用新技術的100畝玉米比正常種植的100畝玉米多出了10000多斤。這一下,大家看到新技術的好處,也接受了合作社的理念。由于規模優勢,購買的種子、化肥、農藥等物資比農戶自己購買的價格低,質量好,耕地收獲使用的農業機械費用也比一家一戶低。同時合作社采用兩種新的種植技術,又有統一的銷售渠道,總能賣個好價錢。至此,廣大社員見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與便利,對合作社也更有信心。
都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種田也離不開專家們的幫忙,河南農業大學的農業專家郭天財和李潮海教授等都為合作社提供了無私的技術支持,為合作社糧食作物的豐收提供了技術保障。2011年7月底,在河南農業大學相關領導的協調下,合作社成功入駐河南農業大學與南陽市方城縣共建的“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綜合改革試驗區”,建立了合作社的第3個科技服務站。王靈光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沒有咱學校的幫助,可能我做不到現在。”
收獲包地的幸福
人們很難相信,這個25歲的毛頭小伙,3年前一邊上學,一邊出來搞農業。他們的團隊,竟是一群20出頭的孩子兵。有男生,也有女生,女孩子干起活,一點不遜于大老爺們。稍顯老成的6位社員,是返鄉的農民工,也不過二十八九歲。是什么讓這群年輕人,一頭扎進農村,愛上了種地?
王靈光知道,他們加入不是為的眼前,而是未來。目前農業市場大、前景大、潛力大,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種莊稼有感情,在這里能實現每個人的夢。“相信每個人經歷過從播種到收獲,就能體會到我們的感覺了。”3年來,他們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同伴們在一起,沒日沒夜干活的時候。從小麥收獲到玉米播種,收割、運輸、澆水、施肥、打藥幾乎一刻不歇。“我們晚上睡在地里,睡在拖拉機車斗里,睡在我們收的莊稼上,幸福無比。”
篇4
在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分工不斷細化,農產品市場激烈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時而生,根據《農業專業合作社罰》“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XX年以來**縣工商局為構建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引導產業大戶、經濟能人、科技帶頭人以及村組干部組建茶葉、蠶桑、藥材、養殖、植保、機防機耕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了“百社帶萬家”服務新農村建設活動,初步凸現了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與潛能,推動了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
到XX年2月底,在**工商局及各鄉鎮工商分局(所)干部職工的引導下,全縣已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19個,其中茶葉生產專業合作社7個、農業技術合作社5個、藥材生產合作社2個、養殖合作社2個、蠶桑生產專業合作社2個、生態農莊合作社1個。半年實現產值營業額5000多萬元,社員人均增收800多元。正在籌建的茶葉專業合作社有15個、農業技術合作社有5個、藥材專業合作社有3個、養殖專業合作社有3個。目前,合作組織涉及10個鄉鎮59個會員村2563名會員,網絡農戶近8600戶,覆蓋茶葉、藥材、水稻等主要作物面積4。3萬畝。出資金額達297萬元,每個合作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章程,并且都成立了理事、監事會和成員大會,機構健全,規章制度基本完善。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方式
我縣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組建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自愿結社”。相當一部分農戶由于家庭主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外出,造成勞動力短缺,特別在生產大忙季節尤為突出,經機耕和植保機防為代表的專業合作社,能緩解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合作組織便應運而生;二是能人拉動。部分農村“土專家”、致富能人和科技示范戶,由于其農業科技素質較好,在茶葉、藥材等產業生產、經營上有豐富的經驗,已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在他們的帶領下,農戶自發組織加入協會,交納股金,組建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聯合體;三是村干帶動。為發展產業,提高村整體農產品生產能務,在村領導的倡議下,農戶聯合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共同生產和經營,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因需而生”。一些村組為了爭取國家項目開發、山區扶貧而組建的專業合作社。
三、農民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縣工商局跳出工商干工商,圍繞新農村建設創新發展思路,自去年下半年來探索了“百社帶萬家”活動,讓“百社帶萬家”工程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通過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社,幫扶“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鼓勵農民通過聯合與合作的方式,創辦專業合作社。他們要求各個工商分局所要根據轄區實際確定3—5家各具特色經濟組織從來專業合作社為農民增收。他們確定要在3年內幫助成立100個各具特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讓這100個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增收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真正做到幫扶一個、發家一片、致富一方。
一是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促進了種植業產業的發展,特別在茶葉、蠶桑、藥材、等主導產業建設上,農戶因單家獨戶生產,缺乏統一規劃、統一生產、統一經營和統一管理因而生產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組織化程度低,農民收入增加緩慢。合作社建成后,農民能根據市場需求規模組織生產,規模經營,有的還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市場風險明顯降低,農民收入顯著增加。
楊柳鎮“興合”茶葉專業合作社在短時間內就完善了登記程序和條件,取得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成為全省首家依法登記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如今,隨著茶葉專業合作社的成立,茶葉產、供、銷逐步實現一體化,整體生產能力得到增強,向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楊柳鎮河南畈村9位農民在工商部門的發動下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后,農民收入大大提高,吸引了全村300多戶農民加入,帶動了全村的整體致富。該村群眾全部入社,所有的田地全部種茶。去年該社農民茶葉收入達6000元,大大超過了種糧村的人平收入。
陶河鄉組建的宏業藥材合作社網絡全鄉重點藥材專業戶,通過合作社有組織的規模生產和銷售,藥農年創效益2290萬元,比合作組織建設前增加15。2%,同時藥材規模不斷發展,每年以3000畝的遞增速度擴大藥材種植面積;東沖河村組建的生態農莊合作社,以會員入股的形式發展獼猴桃生產,其面積已達120余畝。通過協會在生產環節上全程技術指導,規模生產,統一收購、包裝和銷售,其產品供不應求,為僅促進了本村獼猴桃產業快速發展,還帶動了黃家垸、東夾鋪等村獼猴桃基地的發展。
**縣孔坊鄉是鄂東北重要的蠶桑基地,該地群眾種桑技術好、積極性高,蠶繭產量遠近聞名。去年,全鄉共有2600戶農民種桑養蠶,有近10支販運隊伍奔赴全國各地,蠶繭總銷量130多萬公斤,產值近1300萬元,輻射并帶動了一大批本地村民增收致富。當地工商部門因勢利導,引導成立了孔坊鄉絲光、錦繡2家蠶桑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技術、標準和包裝,當地花生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二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合作社的組建為農戶提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使生產成本明顯降低,效益增加。如金鋪鎮由134戶會員組成的農業生產服務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集中采用“旱育”、集中充分秧、集中拋秧,僅此一項不僅為農戶節省投資24380元,合作社還有比較明顯的經濟效益,確實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方咀鄉植保機防合作社社員年向合作社每畝茶園上交80元投資基金,便可使自家茶園享受全年病蟲害免費服務,根據會員實際測算,此舉可為農戶節省農藥投資70元,節省投資超過60%以上;東沖河村農戶原生產的獼猴桃因缺少統一規劃和組織,生產的獼猴桃常常賣不出去,或低價拋售,現在經過協會統一組織,與農戶簽訂了收購價格不低于3元/公斤的訂單合同,較好地保護了農戶的利益,提高了農民種桃積極性。
三是減少投工,降低勞動強度。
合作社的組建減少了人員投工,降低了勞動強度。如楊柳芭茅街村組建的水稻生產合作社,從水稻的播種、育秧到機插、病蟲防治,包括后期收割由合作社統一管理,農戶不下田便可在家坐收谷子,可謂省心、省時、省工,降低了勞動強度。
四是加快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促進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楊柳鎮興合茶葉合作社成立后,專門請專家給該村土壤檢測,并請化肥廠給該村量身配置了適合茶葉種植的配方專業肥,使該村茶葉產量增加20%;金鋪鎮龍潭河村農業合作社運作不到一年時間,水稻旱育拋栽技術便在全村得到了推廣和應用,應用面積達235畝。陶河嚴坳村4組XX年僅徐正元一戶試種1畝柴胡新品種,在合作社的組織和推動下,僅一年時間全組都種植了柴胡藥材,面積發展到84畝,畝創效益5300元,不僅加快了藥材新品種推廣,還給農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南河、方咀、孔坊等鄉鎮的植保合作社,采用“五統一分”運作模式,不僅提高了防治效率,而且還促進生物高效農藥的推廣和使用,加快了農業無害化生產的發展步伐。
篇5
1989年,昌平區長寧鄉政府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有關專家為使栗蘑能成為商品推向市場,進行了人工栽培試驗,經過4年的努力,人工栽培栗蘑獲得了成功。他們不但掌握了人工栽培栗蘑的各項技術參數,而且研制出了多個品種,既保持了野生栗蘑的色香味形,又大大提高了栗蘑的產量和品質,尤其在菌絲轉化為栗蘑的技術方面轉化率達到80%以上。
從2009年開始,昌平區開始扶持以黑山寨地區為重點的山區林下仿野生種植栗蘑,幾年來,逐步形成了以種植、采摘、特色餐飲為主的一、三產融合發展的栗蘑產業。
2013年2月,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向昌平區頒發了“中國栗蘑之鄉”證書,授予“中國特產之鄉”商標品牌使用許可權,昌平區成為全國唯一的栗蘑特產之鄉。
截至目前,昌平栗蘑產業穩步發展,一是開展多種形式種植試驗。在林下小棚仿野生種植模式發展成熟并已推廣的基礎上,區農委引導農戶創新開展了溫室大棚反季節種植、套棚種植和拱棚種植實驗,實現了錯峰種植,使鮮栗蘑市場供應時間延長了4個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二是拓寬銷售渠道。區農委委托北京美佳興業公司在移動互聯網建立了“中國栗蘑商圈”,率先在全國建立網絡行業平臺,同時在211信息平臺上建立了栗蘑網,登記了種植戶的聯系方式和栗蘑采摘信息,引導市民進行栗蘑采摘。三是促進保底回購,免除種植戶后顧之憂。栗蘑種植戶由“龍頭企業”美佳興業公司和北京海疆栗蘑產銷專業合作社提供種植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并且美佳興業公司和海疆栗蘑專業合作社承諾進行保底收購,并隨市場調整收購價格,栗蘑產業形成了“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發展模式。
本期將重點介紹昌平區延壽鎮黑山寨村北京海疆栗蘑產銷專業合作社的林下栗蘑采摘、農業合作社和用栗蘑做出的美味菜肴,讓更多市民了解昌平區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優勢資源及特色產品。
北京海疆栗蘑產銷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由黑山寨村村民張海疆等人發起成立。合作社現有會員420戶,合作社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密切農民與市場的聯系,滿足農民對生產資料、實用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需求,積極推進本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實現農民增收及農產品的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而努力著。
合作社的宗旨是為其成員服務,積極營造合作氛圍,現在成員相互之間合作經營、和睦相處、團結友愛、平等誠信。合作社一方面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方式向外界推介黑山寨板栗、核桃以及桃、李子、梨、杏、棗、蘋果、柿子等各種干鮮果品,開拓市場,讓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在經濟上受益;一方面舉辦內容豐富的講座,加大社員的培訓力度,提高社員的生產、經營技能,與時俱進,造就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民。該合作社從2014年開始試種的兩種新品種栗蘑,已連續3年保持產量穩定狀態,且菇形良好,口感脆嫩,達到了推廣種植的標準,并在延壽地區推廣。眼下,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栗蘑田間學校示范校基地――昌平區延壽鎮黑山寨村北京海疆栗蘑產銷專業合作社的栗蘑喜獲豐收,栗蘑產量和品質較去年均有大幅提高,畝產值可達3萬余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栗蘑最早在野生條件下生長在50年樹齡的栗子樹上,野生蘑菇受季節限制,采集時間短不說,而且生長極不規律,東一撮西一撮的,野生的栗蘑一般在每年雨季才能生長,而且大多長在老栗樹的根部,因為菌類少產量低,所以被多數人稱為菌類中的珍品。
今天說的這種蘑菇又是怎么一回事兒呢?在黑山寨,眼前的板栗樹花兒已經謝了,但板栗還沒熟,可樹下還有“花兒”呢,一大坨的蘑菇層層疊疊的,還真像盛開的花,學名叫做灰樹花,多數人叫她栗蘑。
看著眼前這些規規整整的矮棚似乎和野生不沾邊兒啊,現在有人工栗蘑栽培了,生長環境在栗樹林中,模擬著野生環境,棚子上蓋著草簾子為了保持濕度,有濕度才利于蘑菇生長。栗蘑生產和其他蘑菇不一樣,栗蘑一般要在頭一年的11-12月份生產菌袋,程序是這樣的:把栗樹的枝杈和干枯的栗樹干粉粹成細末,配上少量的棉籽,進行攪拌作為栗蘑菌絲的生長基質,然后裝在統一的塑料袋里再進行高溫高壓蒸進行消毒,消毒后的菌袋就可以在其中接種了,最后把接種好的菌袋放在20℃的貯藏室內,菌種在袋中不斷繁殖,菌絲會長滿整個菌袋,菌絲和基質合成一個菌塊,第二年4月底就可以移栽到大棚里去了。生長栗蘑場地也和其他蘑菇不一樣,人工栗蘑是直接把菌種埋在栽培槽的土壤里。人工栗蘑栽培不需要很肥沃的土地,土質一般要求沙土、黏土各一半,土質過細過黏過肥都不好,有粗砂粒的土更好。栽培環境要求地勢高不積水,栗蘑管理也較簡單,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在菌袋里已具備,所以不用再添加其他養分,只要把溫度、濕度控制好就可以了。最適宜的溫度在25℃左右,最適宜濕度在80-95%之間,并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空氣和光照一樣決定栗蘑品質的好壞。成菇呈象牙白色,一年收獲2-3次。這也就是半野生的吧,在樹下種蘑菇主要是為了節約成本,一畝地只要投入1萬多元,多聰明的做法啊,不用被動地給蘑菇創造合適的生長環境,而是借助自然界的條件,再附加一些人工管理,這種種植模式除了節約成本還有什么好處呢?好處就是仿野生蘑菇的栽培,品質也接近野生的,采摘價是每斤20元,是溫室大棚蘑菇價格的兩倍。在栗樹下生長的栗蘑生長期相對較長,栗蘑在大自然中慢慢積累養分,組織結構長得比較致密,它不但有脆嫩的口感,還有一種獨特的栗木香味,并且含有多種營養元素,在食用菌的品種中是少有的美味,而且還是增強人的體質,預防多種疾病的一種寶貴的藥用真菌。
現在蘑菇已是餐桌上的家常菜肴,但您知道親手摘蘑菇是啥感覺嗎?正值昌平栗蘑盛產季,來昌平采摘新鮮栗蘑,一路賞山景、享清涼,了解“中國栗蘑之鄉”的栗蘑文化,是近郊游的佳選。
采摘――昌平栗蘑挺能長個兒,去年還出現過澡盆大小的“栗蘑王”。但市民想要吃口感最好的栗蘑,摘六七斤重的最為合適,個頭兒大概如籃球大小。觀光客自己采摘時,要找葉面展開的才是成熟的,用雙手捧住栗蘑根部,小心提起,保護菇形完整,摘下后再將根部泥土清理干凈。栗蘑帶回家后敷上保鮮膜放在冰箱里,能儲存半個月。現吃現掰,炒、炸、熬湯都是不錯的選擇。
黑山寨栗蘑宴――沿著十三陵懷長路往深山里走,就到了延壽鎮黑山寨村。
海疆栗蘑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海疆介紹說,延壽地區晝夜溫差大,林木覆蓋率高,北部山區又屬花崗巖地質結構,麥飯石分布廣泛,栗樹種植普遍,樹下的栗蘑喝著麥飯石水長大,因此營養價值很高。栗蘑富含蛋白質及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栗蘑多糖的含量遠遠高于其他菌類。它的膳食纖維含量超過35%(一般食品只有6%以下),這種高膳食纖維有助于腸胃蠕動,幫助人體消化。
在黑山寨的宜海食府,不大功夫就能擺出一桌豐盛的“栗蘑宴”,涼拌的、爆炒的、軟炸的、清燉的、包餡的,有30多個品種,栗蘑味如雞絲脆如玉蘭,味道非常好。價格大概在每位40元左右。
自駕路線:G6昌平西關出口下高速――昌赤路――懷長路
自己在家也可以做各式栗蘑菜品。
韭菜香干炒栗蘑:栗蘑撕成條,焯熟備用,韭菜切段,香干切條,鍋里油熱后放料頭炒香,依次放入食材翻炒均勻即可。
軟炸栗蘑:將栗蘑掰成均勻的條形,將雞蛋清攪拌均勻,放入鹽、椒鹽、淀粉和面粉做面糊備用,栗蘑裹上面糊,熱油炸熟即可。
栗蘑小炒肉:將栗蘑洗凈控干水分,彩椒切絲、豬肉切絲,調料腌制,鍋中放入適量油,將豬肉、蔥花下鍋,煸炒出香味后放入栗蘑,翻炒后加入彩椒、鹽、適量的雞精,翻炒均勻出鍋即可。
篇6
關鍵詞:貧困山區;農村土地流轉;調研報告
中圖分類號:F30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1-0046-1
1 現狀
1.1 土地結構
全鎮耕地面積5656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92%,其中水田43065畝,旱地13500畝。林地面積339810畝,其中有林地210660畝,灌木林地40470畝,其他林地68665畝。天然草地面積2005畝。未利用土地41400畝,其中水域8595畝,荒草地253400畝,裸地6465畝。
1.2 土地利用特征
土地利用率較高,達91.27%,利用方式以農用地為主。種植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紅薯、花生、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藥材、茶葉、小水果;養殖業以生豬、土雞、塘魚養殖為主。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耕地為主。土地后備資源相對較多,開發潛力較大。
1.3 土地流轉情況
1.3.1 租賃承包 該鎮東山村村民寧大作在廣東從事勞務輸出多年,有相當雄厚的資金積累,2009年返鄉與人合伙創辦“發祥厚樸基地”,并擬成立“發祥農業合作社”,目前已租賃該村村集體或農戶山地共計1500畝,已投資120萬元種植厚樸。另租賃承包該村林地5000畝,用于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
天罩山厚樸種植基地。2010年,天罩山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王一強投資10萬元,租賃當地村民100畝山地種植厚樸,創辦“一強厚樸種植基地”。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種藥材、種小水果,又創辦了占地500畝的“天罩山厚樸種植基地”。
新橋養殖業協會,當地20多家生豬養殖戶共計租用村民荒地、閑置地、旱地100畝左右建立養殖場,協會自訂章程,自我管理,統一防疫和拓展銷售市場,2010年1~6月份該協會出欄生豬2000頭,產值400萬元。
1.3.2 轉包 位于該鎮木溪村的天花山綜合開發場占地5000畝,原為安化縣職業中專租賃當地村民的山地作為生產實習基地,現由縣職業中專轉包給該村村主任黃健康等人,目前場內種植板栗、獼猴桃、白桃等,建有樟樹苗圃基地1個,并大面積培育杉木林、竹林。
2 典型作法
2.1 大力宣傳,把土地流轉的政策交給農民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反映了農地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的需要,是聯結承包農戶與規模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渠道。該鎮通過召開會議、印發宣傳資料、法律咨詢等形式把現階段國家關于土地流轉的前提、主體、原則、底線、方式、機制等政策法規宣傳到農戶,動員農民成為規模經營主體。
2.2 培育典型,把土地流轉的模式亮給農民
在這項工作中,該鎮特別注意“典型引路”,力求達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如寧大作創辦“發祥厚樸種植基地”時,鎮黨政領導、農技人員多次到場給以政策、技術幫助,司法所工作人員也到場指導入股人訂立章程、健全制度,解決相關法律問題。對于創辦種、養業基地啟動資金不足的,黨政領導主動向金融部門引薦,但不以政府名義擔保借款。
2.3 抓好服務,把土地流轉的好處帶給農民
如該鎮新橋養殖協會有100多名會員,政府分管畜牧水產的領導聯系安化縣畜牧水產局專家到新橋講授技術課,僅2009年就講了5堂,共計300多人次參加聽課。同時,該鎮動物防疫站的工作人員也主動到協會開展免費防疫,并面授防疫知識。
3 促進貧困山區土地流轉的若干建議
3.1 積極引導,加大資金投入
建議國家制定政策、對于農民自發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糧食、蔬菜、藥材、水果、動物養殖等規模經營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等農村金融機構應當給予較大數額的貸款支持。同時,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還應與農業綜合開發、扶貧攻堅項目結合起來,爭取把更多的項目和資金集中到土地流轉這一塊。
3.2 推廣農業科技,提高經營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整體效益,必須依靠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推廣。要根據農業生產需要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推廣的主攻方向,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應用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
3.3 搭建平臺,暢通銷售渠道
篇7
關鍵詞:“龍頭企業+農戶”;機會主義行為;博弈分析
引言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推進,“龍頭企業+農戶”的農業經營模式在各省市不斷發展。但是,這種經營模式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違約問題,較高的違約率一直制約著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違約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龍頭企業違約。當龍頭企業在面對宏觀經濟不景氣或企業自身經營管理較差時,會選擇單方面更改合約,侵蝕農戶利益以最大化自身利益。二是農戶違約。例如,當農戶面對市場價格明顯高于合同約定的收購價格時,可能會選擇將農產品私自出售而違約。現實中,由于龍頭企業具備信息技術等優勢而地位明顯高于農戶,因此龍頭企業違約的概率也明顯大于農戶。以下以四川省白羽肉雞產業化養殖中的某龍頭企業為例,利用博弈論分析農業產業化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契約關系。
理論綜述
1.理論定義
龍頭企業是指在某個行業中,對同行業的其他企業具有很深的影響、號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導作用,并對該地區、該行業或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這里所講的龍頭企業是指公司企業,即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形成的、符合現代大生產專業化分工,按照現代企業組織形式建立起來的資金雄厚、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企業或者企業集團,在農業產業化生產組織形式中起著主導作用。“龍頭企業+農戶”又稱為“公司+農戶”組織模式,是指龍頭企業與農戶通過簽訂農產品遠期交割合同,事先約定雙方交易的數量、質量與價格問題,從而形成契約關系。在不改變現有的農戶家庭經營的前提下,通過“公司+農戶”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農業的分散經營方式,形成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社會化服務,使分散的農產品生產匯聚成為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改善農業生產的組織管理和規模效益,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并通過這種模式進一步開展農產品的深加工和跨區域銷售,節省分散農戶走向市場的交易費用,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促使傳統農業走向產業化道路。
2.文獻綜述
農業產業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高德伯格在1957年定義,其相關問題在國外有相當長的發展時間,研究已較為成熟。在我國被稱為農業產業化的概念,與國外的“農業綜合經營”基本相同。國外的學者主要是從農業產業化的縱向協調方面來分析農產品的生產與分銷。邁厄爾和瓊斯在1963年提出“農業縱向協調”這一概念,其后約斯考與格里格等人利用新制度經濟學與交易費用原理進行研究。關于公司加農戶模式中的契約問題,薩托里烏斯和科斯坦指出,這種模式的穩定發展需要較多的龍頭企業,以防止企業的壟斷,同時還應加強農戶的合作以及成立農業合作組織以增強其話語權。國內學者對農業產業化中龍頭企業與農戶關系的研究內容主要有:陳燦等(2011)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研究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實證結果發現,龍頭企業對農戶的關系治理包括信任、互惠、互動強度、倫理4個因素,其中前3個因素直接促進了企業合作滿意度的提高。劉鳳芹(2003)運用不完全契約理論進行研究,得出違約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合約的不完全性,提出通過規范合約與加大違約后的處罰力度能有效降低違約率。還有些學者從如何改進“龍頭企業+農戶”的關系模式方面進行研究。比如,“龍頭企業+政府+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創新模式。對違約的研究,更多學者偏向于農戶違約的研究。比如,當市場價格高于合同約定價格時,農戶選擇違約。而在本研究的案例中,由于白羽肉雞的養殖技術具有較強的資產專用性,一旦農戶投入大量資本,農戶選擇違約的概率非常小。同時由于龍頭企業占據強勢地位,更為常見的是龍頭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頻繁更改合約,損害農戶利益的行為。
龍頭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案例
四川省某龍頭企業在與農戶合作過程中,該企業依靠自身的強勢地位,時常隱性違約。具體來說,該企業故意拖欠農戶養雞款。調查發現,許多農戶養雞款已被該企業拖欠半年以上;同時,信息嚴重不對稱導致該企業在決定農戶養雞利潤方面擁有絕對話語權。農戶在向該企業交雞時,該企業會對農戶養雞的料肉比、雞肉質量、藥用情況等作一系列考核。但是這些考核指標農戶完全不了解,每次只有被動地等待該企業的考核結果,而每次的考核結果對農戶的利潤影響重大,有時甚至因為考核不達標而讓農戶向該企業賠錢。在該企業與農戶的合作關系中,由于資產、技術上的專用性問題,農戶投入資本后,只能被動接受該企業的安排,幾乎沒有話語權。如今與該企業合作的眾多農戶基本都處于被其拖欠養雞款、養雞利潤越來越少甚至虧損的狀態。
龍頭企業違約的博弈分析
假設龍頭企業履約的收益為E0,違約帶來的收益增加值為b。當該企業違約時農戶尋求法律手段使其收益下降到E1,農戶尋求法律手段的概率為p(0<p<1),該企業因違約造成的其他罰款、聲譽損失為C。因此,該企業采取機會主義行為時的期望收益為:E=(E0+b)×(1-p)+(E1-C)×p。該企業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條件為:(E0+b)×(1-p)+(E1-C)×p>E0。整理此式可得:C+E0-E1>b×(1÷p-1)。公式的右邊為貝克爾和斯蒂格勒(GaryBecker、G.Stigler,1974)所稱的腐敗誘因,它是按照一定概率計算的腐敗的私人收益。在本模型中,左邊可看作龍頭企業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受到法律制裁的成本。當龍頭企業違約時的期望收益大于履約時的期望收益時,龍頭企業便會選擇違約。在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博弈支付矩陣中,龍頭企業的策略為{違約,不違約},農戶的策略為{沉默,尋求法律手段}。假設龍頭企業不違約時農戶的收益為E2,而當龍頭企業違約時,農戶利益受損為C1,農戶采取法律手段的成本為C2,龍頭企業違約的概率為q(0<p<1),農戶對龍頭企業機會主義行為尋求法律手段的概率為p(0<p<1),因此支付矩陣如下表所示:當龍頭企業違約,農戶選擇尋求法律手段時,龍頭企業的收益為E1-C,農戶的收益為E2-C2+C;當龍頭企業違約而農戶選擇沉默時,龍頭企業的收益為E0+b,農戶的收益為原初始收益E2減去龍頭企業違約帶來的損失C1;當龍頭企業履約,農戶選擇尋求法律手段時,龍頭企業的收益為E0,而農戶的收益為E2-C2;當龍頭企業履約,農戶選擇沉默時,龍頭企業的收益為E0,農戶的收益為E2。再求解納什均衡:對龍頭企業而言:違約時的期望收益為:E違=p×(E1-C)+(1-P)×(E0+b),履約時的期望收益為E0。納什均衡條件為:E違=E0,化簡可得:p=b÷(C+E0+b-E1)。對p求d的一階導數可得:dp÷db=(C+E0-E1)÷(C+E0-E1+b)2>0,故p為b的增函數,即當每單位龍頭企業機會主義帶來的收益b的增大,農戶選擇法律手段的概率也會增大。其中:E0-E1為龍頭企業違約后農戶尋求法律手段龍頭企業所受到的懲罰,當懲罰力度增大時,農戶選擇尋求法律手段的概率p減小。對農戶而言,農戶尋求法律手段的期望收益為:E法=(E2-C2+C)×q+(E2-C2)×(1-q)。農戶選擇沉默的期望收益為:E沉=(E2-C1)×q+E2×(1-q)。納什均衡條件為E法=E沉,化簡可得:q=C2÷(C1+C)。可見,q為C2的增函數,C1與C的減函數,即當農戶尋求法律手段的成本C2越高,龍頭企業違約的概率q越大;當龍頭企業違約給農戶帶來的損失越大或者龍頭企業因違約造成的其他罰款、聲譽損失越大時,龍頭企業違約的概率q越小。
結論與建議
在上述博弈中,理論上可通過加大對龍頭企業違約后的懲罰力度、降低農戶尋求法律手段的成本,降低龍頭企業違約的概率。但根據對實際案例的調查發現,由于在農村地區法律訴訟成本很高,因此農戶在龍頭企業違約后選擇尋求法律手段的概率非常小。因此,要降低訂單農業中龍頭企業違約的概率,還需要采取其他方式。
1.推進龍頭企業股份制改革
(1)IPO注冊制改革政策的落實指日可待,為推進龍頭企業股份制改革增添了動力。隨著該項政策的落實,我國的證券市場將吸納不同規模的企業,以往無法依靠證券市場融資的龍頭企業,在該項政策落實后,龍頭企業應著手準備上市,通過上市獲得融資,建立股份制企業。(2)要吸引當地農戶入股,將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龍頭企業通過農戶所占公司股份向農戶分享企業經營利潤。龍頭企業定期向農戶公開財務信息,以打破目前龍頭企業與農戶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農戶也能根據龍頭企業的實際經營績效了解企業合理的利潤分配信息。
2.完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農業產業化的順利推進,必定需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其中發揮的關鍵作用。(1)要加大對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宣傳力度,讓農民認識到加入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好處。(2)建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必須明確產權關系。產權的界定能夠促進市場交易的進行,而明晰的產權關系有助于市場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產權的不明晰將導致市場效率低下。對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要明晰產權,并不意味著要將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資產細分到各個農戶,而規范的管理與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顯得更為重要。在最為重要的利潤分配問題上,要調節好各個農戶的利潤分配關系,做到風險共擔、利潤共享,以減少農戶在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中的“搭便車”行為。通過運作完善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能大幅度提高農戶對龍頭企業的話語權,降低龍頭企業違約的概率。
3.完善政府服務體系
(1)政府要對農業產業化模式中龍頭企業與農戶加大扶持力度,在稅收、信貸方面給予兩者政策優惠,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幫助農戶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貸款以發展農業。(2)隨著市場交易不斷擴大,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交易信息,需要政府及時建立農業信息系統,幫助企業與農戶及時獲取最新農業信息。(3)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解決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合作關系問題的關鍵之處在于政府完善法律法規,使龍頭企業與農戶違約時能受到相應的懲罰,并且能以較低的交易費用獲得違約方的違約金。政府完善法律法規不僅是有完備的法律,更重要的是法律執行過程是否簡便。復雜的訴訟程序導致的較高訴訟費用,也會使利益受損方選擇沉默,而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徐金海.“公司加農戶”的制度缺陷[J].現代商貿工業,2003(3):11-13.
[2]陳燦,羅必良.農業龍頭企業對合作農戶的關系治理[J].中國農村觀察,2011(6):46-57.
[3]劉鳳芹.不完全合約與履約障礙———以訂單農業為例[J].經濟研究,2003(4):22-30.
[4]曾益.湖北京山縣蛋雞養殖產業鏈合作關系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5]陳燦.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與交易的治理模式———基于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間交易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4):43-50.
[6]劉江濤.訂單農業中的“農+企”關系博弈及政策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8(19):143-144.
[7]敖榮.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關系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12):162-163.
[8]楊慧,蔡文著.訂單農業中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關系研究的新進展[J].河北學刊,2013(2):128-132.
[9]張可成,王孝瑩,李慧貞.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中契約制穩定性的博弈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72-75.
篇8
關鍵詞 三峽庫區;農村小額信貸;障礙;多元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 F8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9)05-0113-03
基金項目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一水庫移民研究中心開放基金課題項目“適應三峽庫區新農村建設要求的農村金融體系重構研究”(批準號:2008KYM20)
作者簡介 曾宇平,三峽大學水庫移民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金融學、企業經濟;
盛三化,三峽大學水庫移民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金融學、社會經濟統計分析。(湖北宜昌443002)
一、三峽庫區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狀況
三峽庫區是全國重點貧困區之一,在19個縣、市中,有12個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實現百萬移民的脫貧致富,任務十分艱巨。經過各個方面10多年的努力,這項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其中,農村小額信貸在支持庫區許多農民盡快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小額信貸已成為庫區農民解決溫飽、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農村小額信貸在三峽庫區各縣:市有了長足的發展,其模式趨于多樣化。具有典型特征的運作模式有:財政貼息扶貧小額信貸模式、農村信用社主導的小額信貸模式、社區性民間互助資金組織模式。在這三種典型模式中,以農村信用社主導的小額信貸模式在庫區各縣、市最為常見。經過10來年的發展,三峽庫區農村小額信貸有了幾個可喜的變化:一是農村小額信貸的目的由最初的單純扶貧拓展至幫助庫區農民致富奔小康;二是農村小額信貸的對象由傳統種養農戶拓展至與農業相關的多種經營戶、規模大戶和農村小型加工、運銷企業;三是農村小額信貸額度由3000―5000元拓展至1―30萬元;四是農村小額信貸期限由當年發放當年收回拓展至1―5年收回;五是由農村小額信貸信用村戶的評定拓展至以農村文明建設的動態綜合評價作為農村小額信貸依據的探索。為了更具體地了解三峽庫區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情況,現通過對三峽庫區農村小額信貸發展較具有代表性的開縣的調研來反映其發展的脈絡。
(一)開縣小額信貸業務的啟動。重慶開縣地處三峽庫區,全縣人口150多萬,其中貧困人口就達30萬,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了實現農民的自主脫貧致富,開縣從1998年就啟動了小額信貸業務。由于開縣許多農村地區只有農村信用社,金融網點較少,特別是撤鄉并鎮以后,金融網點變得更少,所以,農戶小額信貸業務主要是由農村信用社承擔,從1998年開縣各鄉鎮農村信用社就開展此項業務。同時,還成立了開縣小額信貸服務總社,專門從事小額信貸業務,其資金來源于縣扶貧公司在農業銀行承貸的扶貧貸款。該社內設信貸技術服務部、財務部、稽核監測部三個部門,以“縣服務總社――鄉鎮服務站――聯保小組――農戶”四級管理模式進行運轉。并且,開縣小額信貸服務總社又是從事財政貼息小額貸款的小額信貸服務總社。2007年11月,在開縣被確定為“重慶市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縣”后,在6個貧困村建立了互助合作扶貧協會,籌集村級基金124.05萬元,人會農戶701戶。
(二)開縣小額信貸的成效。開縣小額信貸業務的開展,成效是顯著的。例如,2007年開縣信用社共建農戶經濟檔案28.54萬戶,評級戶數21.90萬戶,核發貸款證19.50萬戶,頒證率89%,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7.39億元。開縣小額信貸服務總社到現在為止在全縣20個鄉鎮建立了486個小額信貸服務中心、3270個聯保小組,服務覆蓋到321個村、10.9萬農戶、30.5萬農民。11年來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 13億元,其中,種養殖業1569萬元,農村加工業413萬元。使許多農村移民走上了自主致富的道路。
二、三峽庫區小額信貸發展的障礙
(一)小額信貸機構勢單力薄。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三峽庫區農村與全國農村地區一樣,作為正規金融機構的國有商業銀行大量地退出農村地區,上收貸款權限。特別是以支農為主的農業銀行不僅撤并了大部分縣以下的營業網點,而且其經營重點也從農村轉向城市,全面收縮農村信貸,造成存貸差日漸擴大,資金外流嚴重,庫區信貸投入乏力。三峽庫區農戶小額貸款除了部分由各市、縣扶貧辦解決外,主要部分是由農村信用社承擔發放。由于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有限,無法滿足農戶對小額信貸的需求。
(二)抵押物缺乏或價值不足。銀監會在2007年8月的《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在貸款額度上,發達地區小額信用貸款額度可提高到10―30萬元,欠發達地區可提高到1-5萬元,其他地區在此范圍內視情況而定;聯保貸款額度可在信用貸款額度基礎上適度提高;對個別生產規模大、經營效益佳、信用記錄好、資金需求量大的農戶和農村小企業,貸款額度可再適當調高。盡管在貸款額度上沒有了障礙,但對庫區小額信貸額度要求在30萬左右的規模種植大戶、規模養殖大戶、農產品加工生產大戶、農產品販運大戶等來說,由于在現行的政策框架內,農村土地等固有的資產不能作為貸款的抵押物,農戶能用于貸款抵押的財產價值又遠低于貸款額,從而造成了貸款難的局面。
(三)為農戶和農村小企業服務的小額信貸擔保公司極其有限。三峽庫區各類專門從事貸款擔保業務的擔保公司有不少,從筆者調查收集的資料來看,到2008年3月,重慶市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總數達到65家,資本金達到43億元,累計擔保總額達到240多億元,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擔保機構協調發展新格局。這些擔保公司如重慶市三峽庫區產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重慶市涪陵區銀科經濟技術信用擔保公司、開縣融資擔保集團公司,等等。從這些擔保公司提供擔保的對象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主要為大中型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很少關注農戶(包括一般農戶、規模種植大戶、規模養殖大戶、農產品加工生產大戶、農產品販運大戶等)和農村小型企業,從而使許多缺乏貸款抵押物或抵押物價值不足的農戶和農村小型企業陷入了尋求小額貸款擔保難的境地,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得不放棄貸款。
三、三峽庫區小額信貸的創新
(一)組建小額信貸股份公司。三峽庫區各區、縣可推行以多渠道投資股權化組建的“小額信貸股份公司”,其資金來源主要有六個渠道:一是三峽庫區各區、縣政府提供啟動資金,組建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參股。二是法人
機構參股。三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參股。四是農村信用社參股。五是郵政儲蓄銀行參股。六是民間委托貸款人參股。通過這種商業運作方式來推動小額信貸的發展,打破三峽庫區以扶貧公益性為主的小額信貸運作方式,從根本上真正調動各利益主體的積極性,使小額信貸在三峽庫區健康持續地發展。
為了更好地發揮“小額信貸股份公司”在破解庫區產業失衡,發展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幫助庫區城鄉居民就業、創業、興業,構建和諧三峽庫區等方面的支持作用,應重點從三個方面人手:一是從“小額信貸股份公司”人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從嚴規范內部管理,不斷提高公司自身的營利能力和綜合實力。二是從業務指導和監管人手,庫區各區、縣人民銀行應積極發揮“窗口”指導作用,正確引導“小額信貸股份公司”搞活小額貸款業務經營;庫區各區、縣銀監局應主動幫助“小額信貸股份公司”加強經營管理,控制貸款風險。三是從政府的制度創新人手,庫區各區、縣財政部門給“小額信貸股份公司”提供必要的財政貼息,或采取財政風險補償方式,將公司貸款1%-2%的不良率由財政消化,以降低風險;庫區各區、縣的國土、房管、車管等部門給予融資抵押質押登記費用的減免;庫區各區、縣的工商、稅務等部門給“小額信貸股份公司”提供優惠政策,減免部分稅費。
(二)大力發展專營小額信貸業務的村鎮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可借鑒孟加拉國成立鄉村銀行的做法,盡快在庫區各市縣成立村鎮銀行,專營支持農戶、農村中小型企業發展生產的小額信貸業務。為使村鎮銀行充分發揮其功能,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各市縣以農村社區為單位,將從事同一農業生產活動(例如果蔬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放牧等)的單個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貸款小組,以形成各農戶之間的相互制約,這樣可以提高單個農戶歸還貸款的承載能力,降低借貸雙方的風險。二是各市縣政府相關部門和村鎮銀行應主動為農戶和中小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產品的銷售提供技術和信息等方面的幫助。三是在成立村鎮銀行后,政府應該給予它特殊的政策,如注入啟動資金、給予利息補貼和在確立法律地位方面給予優惠等。
另外,還應加快庫區市縣郵政儲蓄銀行的設立,從儲蓄業務擴大到資產性經營業務。開通小額信貸業務,采用農戶聯保、農戶保證等元抵押、質押的方式,支持一般農戶、種養大戶、販銷大戶、中小型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發展。
(三)建立多位一體的小額信貸新模式。當今三峽庫區許多農戶的信貸需求已不僅僅是滿足于零星生產、生活式資金的需求,而且還要滿足規模化生產經營的需求,對資金的需求量也在擴大。規模化生產經營農戶一次性對資金的需求不再是3―5萬元,而是10-30萬元,乃至更多。但因農戶抵押物缺乏或抵押物價值不足而無法實現其貸款需求,出現了貸款難問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可考慮建立多位一體的小額信貸新模式。根據庫區各區、縣實際情況,這種新模式可以是三位一體的,即“公司+農戶+信用社(或商業銀行)”小額信貸模式;還可以是四位一體的,即“公司+農戶+信用社(或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或“公司+基地+農戶+信用社(或商業銀行)”小額信貸模式。這樣使公司、農戶、信用社(或商業銀行)三方利益主體,公司、農戶、信用社(或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或公司、基地、農戶、信用社(或商業銀行)四方利益主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信用社(或商業銀行)將對農戶個人的授信轉變為對公司(或基地)的整體授信,擴大了農戶小額信貸的規模,解決了農戶貸款抵押缺乏或不足的問題,滿足了農戶規模化生產經營對資金的需要,提高了農戶的收入;降低了信用社(或商業銀行)發放小額貸款的風險和貸款管理成本,提高了貸款利息收益。由于該種模式是將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原料生產和供應環節作為信貸支持重點,所以,能有效地解決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戶與公司(或基地)生產資金不足的矛盾,能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
(四)創新小額信貸抵押機制。對于庫區那些沒有與公司聯結的農戶,由于不能采取“公司+農戶+信用社(或商業銀行)”等小額信貸模式,則需要另辟蹊徑。我們知道這些農戶一般不具有很多可抵押的不動產,往往在貸款時其不動產抵押物缺乏或抵押物價值遠遠不足,直接阻礙了農戶獲得貸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小額信貸機制的創新,用農戶種植、養殖等投資項目的未來現金流來替代不動產抵押,打破以不動產抵押為核心的小額信貸抵押機制對農戶貸款的制約,對支持庫區農民自主脫貧致富具有積極的作用。
當然,小額信貸由于主要是針對從事種植、養殖業農戶的。但種植、養殖業受天氣、市場的影響程度比較大,所以,小額信貸機構(部門)做好風險的防范也是很必要的:一是小額信貸機構(部門)要建立風險儲備金制度。二是配合農業保險,如得到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保險基金、農業合作保險公司等的支持,以減少其發放小額信貸的風險。三是尋求庫區各區、縣政府的財政風險補償,爭取獲得對農戶不良貸款2%的財政補貼。同時,還可以建立抵押抵補機制。對于那些以獨立身份申請小額信貸并且信貸金額超過一定數額以上的農戶,將其貸款數額的0.5%-1%留作“風險基金”,提供類似于保險的功能。對于采用農戶聯保形式貸款的,可以從每個農戶的信貸數額中提取5%作為“聯保費”存保小組的集體賬戶中。這筆錢不可以提取,作為“強制存款”,它類似于抵押物品,在聯保農戶違約時進行抵補。此外,還可以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林權、農房、農業生產用房等小額信貸抵押機制。并且,還可以考慮引入小額保險,既“小額信貸借款人定期壽險”和“小額信貸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把小額信貸與小額保險銜接起來,能夠保護農戶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免遭意外傷害、疾病等事故的沖擊,以免重新陷入困境。
(五)構建不同形式的小額信貸擔保機構。三峽庫區應重點發展為農戶、小型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服務的小額信貸擔保機構。這樣的擔保機構的構建可采取以下不同的形式:一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資組建的擔保公司。二是由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小企業、農戶(或由農戶組成的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聯合體)出資組建的擔保公司。三是由與生產基地內農戶關系密切的龍頭企業成立一家專業的擔保公司。四是由小企業自愿組成或由農戶(農戶組成的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聯合體)自愿組成,為會員服務的互助擔保機構。五是由民間投資、以營利為目的的民營擔保機構。后四種是以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形式設立的擔保機構,也應該是三峽庫區小額信貸擔保機構的主流形式。
(六)設立小額信貸償還預墊付基金。建議在三峽庫區各地設立小額信貸償還預墊付基金,成立基金管理中心。基金部分來源于中央、庫區地方政府財政撥款,部分來源于各種組織的捐款。農戶、小企業在貸款前與其所在地的貸款償還預墊付基金管理中心簽訂協議,當農戶、小企業確因為自然災害等客觀原因無法按期償還貸款時,由該基金先行墊付償還銀行貸款,農戶、小企業在1―3年內將預墊付款歸還給基金管理中心。在貸款時農戶、小企業可憑該協議到銀行貸到用于從事與自然災害風險發生頻率高的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資金。這種方式既能滿足農戶、小企業生產經營之所需,又能消除銀行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杜曉山.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實踐嘗試[J].中國農村經濟,2.004,(8).
[2]王景富.農村信用社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2,(9).
[3]肖四如.我國農信社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實踐與啟示[N].金融時報,2008-01-21.
篇9
【關鍵詞】節水抗旱滴灌;技術推廣;建議
1.節水抗旱滴灌技術推廣應用情況和基本經驗
1.1推廣應用情況及效果
近幾年,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界首市節水抗旱滴灌技術推廣應用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引進國外先進的滴灌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推廣應用了“一次性可回收滴灌帶”高效節水器材和膜下滴灌應用技術。
膜下滴灌技術在農田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是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從溝渠灌溉轉向浸潤式灌溉,從澆地變成澆作物,膜下滴灌比常規灌溉節水達40%~50%。
二是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膜下滴灌應用技術將播種、鋪膜、鋪設滴灌帶一次完成,機械化作業;實現澆水、施肥、施藥一體化和可控化,減少了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量;由于節水、省肥、省藥、省工、省地,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每畝節約成本100~130元,平均每畝增產20%左右,中低產田增產達30%~40%。
三是改善了生態環境。用節約的水,退耕還草、建生態防護林,防風固沙林由過去澆水不足一次到澆水三次,樹木成活率提高。
1.2基本經驗
1.2.1領導重視,思路明確,狠抓落實
界首市把節水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專門成立了由界首市領導負責,有關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提出了“政府示范引導,市場化推動”的工作思路。加大宣傳,支持農戶與農業合作社的使用,使用戶看到了應用滴灌技術給他們帶來的實惠和好處,擴大了應用范圍。
1.2.2始終抓住降低滴灌產品生產成本這個關鍵
滴灌技術在農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關鍵是降低投資成本。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使生產成本一降再降。一是采用國產塑料作為滴灌產品的原料,替代進口專用樹脂。二是實現了滴灌技術與設備的國產化。與國外同類設備相比,生產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但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5。三是回收利用廢舊滴灌帶。目前再生率已達97%,可以以舊換新,不僅解決了污染問題,而且節約了資源,降低了成本,僅此一項技術,使一次性滴灌帶每畝成本減少50元左右。四是因地制宜,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應用系統設計,如由一膜一帶兩行改為一膜一帶四行,滴灌帶用量大幅度減少。目前在棉田使用的膜下滴灌系統器材,初始一次性每畝投資已由1998年的550元降到300元以下,其中每年需要更新一次的滴灌帶由每米0.2元降到0.12元,每畝只需60元左右。
1.3注重服務體系建設
滴灌應用技術是一項集設計、安裝、運行管理等為一體的系統工程,技術性強。要大面積推廣應用,必須建立和完善技術服務體系。我市實行“五統一”的管理模式:即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施工安裝、統一購買管材設備和零配件、統一使用和管理資金、統一進行技術培訓。服務體系的建立,確保了滴灌工程質量,降低了工程投資。
1.4加強宣傳和培訓
為推廣膜下滴灌技術,界首市政府利用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膜下滴灌技術的重要意義及示范取得的效果,宣傳為建立節水型農業采取的措施和鼓勵政策,提高了用戶對應用節水抗旱滴灌技術重要性的認識。根據規劃設計、施工安裝和運行管理的需要,先后培訓技術人員400多人次。
2.節水抗旱滴灌技術推廣應用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節水抗旱滴灌技術廣應用取得的成功經驗,對適宜推廣這項技術的地區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據專家測算,我國適宜采用滴灌技術的農田、果林、草場、城市園林、護坡等面積達4000萬公頃,目前推廣應用不到1%,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加快推廣應用,對于解決缺水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目前在其他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還需著重解決好以下問題:
2.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加快滴灌技術推廣應用的關鍵是領導重視,狠抓落實,把節水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才能將節水抗旱滴灌技術推廣應用工作落到實處。
2.2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
滴灌技術推廣應用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要讓農民用得起。這項技術能夠在新疆農田大面積推廣應用,與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分不開的,特別是政府的先期補助政策對推廣應用起了重要作用。要在其他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目前一次性的投資成本仍然較大,急需國家制定相關的鼓勵政策。
2.3加大滴灌應用技術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支持力度
滴灌技術是對傳統灌溉方式的革命性變革,但這一科學機理仍未被揭示,目前只是用生產實踐獲得的技術成果來指導用戶,缺乏科學理論的支持;在滴灌系統管網設計方法、工程設計軟件開發,以及適用分散小農戶和無動力源地區的滴灌系統設計等方面,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技術創新不夠。
2.4完善標準
目前,塑料節水器材生產企業執行的仍然是農業灌溉用產品國家標準,該標準已不能適應節水器材發展的需要,急需修訂和完善。
2.5規范市場
節水抗旱滴灌產品市場無序競爭,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一些小企業用簡單的生產設備生產的滴灌產品質量不過關,模具制作精度差、器材配套性差,不經檢驗就投放市場,以低廉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
3.下一步節水抗旱工作建議
3.1繼續支持節水抗旱滴灌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
充分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積極性,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快滴灌技術應用理論研究;開發適合我國不同地區特點,適宜各種作物、土壤、水情、氣候、地貌、經濟能力的滴灌產品;重點解決節水抗旱滴灌技術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對節水抗旱滴灌設備加工模具、自動化控制系統及一次性滴灌帶清洗設備等的技術開發和改造項目國家經貿委將繼續給予重點支持。
3.2研究解決節水抗旱滴灌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中的政策問題
據初步測算,若將節水抗旱滴灌基礎設施納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享受補貼政策;滴灌器材享受免征增值稅的優惠政策,每畝初始投資可降到100元以下,每年需要更新一次的滴灌帶只需40元左右,這就具備了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將提出節水抗旱滴灌技術推廣應用的鼓勵政策,以調動農民使用節水抗旱滴灌技術的積極性。
3.3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規范市場秩序
應將滴灌產品列入第二批節水產品認證目錄;整頓和規范節水抗旱滴灌產品市場,防止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市場。
3.4加大示范、推廣和宣傳的力度,引導農民積極采用先進的節水抗旱滴灌技術
我委應會同和配合有關部門,在適宜應用這項技術的地區,選擇不同類型,開展示范試點,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宣傳滴灌技術應用成果,使農民認識到采用滴灌技術不僅節水,而且增產增收,給他們帶來的將是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從而促使農民切實轉變觀念,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
【參考文獻】
篇10
善意單純的創業理想
“從小到大,我一直在城市生活,讀大學前,我從沒有想過,農村究竟是什么樣子。”2011年5月底,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匯農網CEO劉延天接受記者采訪時,品著茶回憶說。
劉延天今年29歲,出生于四川雅安市,他對農村的認識,源于大學畢業那年的一次公益活動。那是2006年夏天,劉延天以志愿者身份隨一個公益組織到南充某個山村放電影。“中午吃飯,看到很多小孩在啃甘蔗,不吃飯。”劉延天很好奇,蹲在孩子面前詢問緣由。
孩子們的回答震撼劉延天的心靈,“我們沒有買飯的錢!”孩子們每月的生活費僅有15元,他們的父母都無能無力。而15元錢,對城里人來說,可能一頓午餐都不夠。
隨后,劉延天倡議同伴將隨身攜帶的蛋黃派、沙琪瑪等食品分給小朋友們吃,但其中一個女孩就是不吃,問她為什么,她很緊張地回答,“我想帶回家給媽媽吃,她沒有吃過。”
劉延天的雙眼立即泛起了淚花,那種悲傷和感動的心情無法形容。過后,他只有一個念頭,看能不能做點事情,讓農村的老鄉富裕一點。
因此他選擇了指向性十分明確的創業:幫忙將各地農民的農產品賣到城里。
為了這個善意的愿景,劉延天做過農產品批發、開過農家樂,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在這個過于傳統的行業,以傳統的方式運作,幾乎沒有出路。兩年后,劉延天意識到這一點,決定通過網絡突出重圍。
經過兩年的摸爬滾打,劉延天成為一個地道的農村通,他清晰地認識到影響農民生計的核心問題:他們對農產品供求信息不了解,往往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一些力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還有就是好的農產品往往滯銷在家,賣不出去。比如到了收獲季節的時候,有很好的橙子沒有打過農藥的,兩毛錢,卻賣不出去,農民就把樹砍掉,明年種獼猴桃。而市民吃到的往往是打過農藥的2塊錢一斤的。
如果有一個平臺,農民們就可以自由獲取種養、銷售等方面的信息,通過這個平臺,他們跟世界各地的買家公平交易。網站模式跟馬云的阿里巴巴如出一轍,只不過劉延天將它細分到了不被人注意的農業領域。
2008年6月,劉延天和兩個朋友合資3萬元,正式創辦匯農網,設計產品、開發軟件、調整頁面、統籌網絡資源,前期的工作瑣碎具體,計算機科班出身的劉延天作為一個創業者,很多方面都要從頭開始,像一個才入學的新生。
熬了半年,產品終于上線,這時,劉延天遇到了創業中最大的瓶頸,因為網站的受眾群很大一部分是農民,但是中國農民使用電腦的還是少數,沒有流量就沒有交易,沒有交易,最低級的生存都無法保障,該怎么辦呢?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劉延天決定先將用戶群鎖定于那些大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和農資生產經銷商,這些商戶已經嘗到或知道電子商務的甜頭,所以愿意跟他合作。
2008年底,匯農網的注冊會員已經達到了1萬名,通過向企業收取會費,劉延天從前期的燒錢走向收支持平,而此時,離劉延天做中國農業版阿里巴巴的預期還非常遙遠。
用心,成功水到渠成
2009年春天的一個夜里,有個念頭在劉延天腦海一閃即逝。“即使今后農民們有能力買電腦、付網費,但他們常年奔走于田間地頭和集市,哪有時間去上網!”顯然,等待是枉然。
正好,次日有一個農村經紀人來跟劉延天談合作。在聊天的過程中,這位經紀人的手機不斷有鈴聲成規律地響起,經紀人很不好意思地說,“女朋友在QQ上找我呢!”
通過進一步了解,劉延天得到一個重量級的信息,手機上網方便,包月費便宜,不少農民已開始用手機上網……這是劉延天找了很久而未得的突破口:在3G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勢下,手機上網將越來越普及,資費也會越來越便宜。無論田間地頭和繁華集市,都可以取出手機上網。
2009年底,劉延天的手機平臺“匯農通”正式,“安裝‘匯農通’軟件后,農民在田地里,只需掏出手機,對著農產品或畜牧產品一鍵拍照,輸入相關文字后一鍵上傳,圖片、文字等信息將立即在匯農網上顯示;具有采購需求的終端用戶,同樣只用通過手機登錄該平臺,即可根據相應分類準確瀏覽到供應信息。”
匯農通像QQ一樣,免費安裝,免費使用。操作十分便捷,、瀏覽信息的方式也很簡單,與當下最時髦的微博十分相似。
最先嘗到甜頭的是成都龍泉福順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朱福順,他覺得老朋友劉延天做的這個東西很有趣,便安裝注冊,沒事的時候,掏出手機玩玩。有一次,他開車去成都,在一個信號燈處堵了近半個小時,他百無聊賴地玩手機,將公司擁有正宗土雞蛋的信息于匯農通平臺:調出以前拍攝的雞蛋照,同時加以詳細的文字描述。
第二天,采購商的電話一通接一通地襲來。“電話都快被打爆了!”公司的土雞蛋開始供不應求,甚至有心急的客戶直接奔向龍泉的雞場守著提貨。
短短七天時間,朱福順的土雞蛋銷量達到2400余件,共計10萬只。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朱福順,一個好項目要滲透到個體的農戶當中,被他們接受,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村長說了不一定算,廣告不一定有效果,劉延天親自登門,也可能會被當推銷員趕出來。
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親眼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并主動參與進來。這需要時間,如果不抱著“做公益”的心態做企業,通常做不好的。
劉延天愿意等待。
2010年9月,匯農網搬進成都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并且得到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劉延天等待式的經營也漸漸結出碩果。年輕的農戶成了匯農通的忠實受眾,他們不但在上面供求信息,還搜集了一些包括農產品種植的技術知識等資訊。
打造農業版阿里巴巴
2010年11月的一天,匯農網辦公室突然來了位特殊的客人,開口就問, “請問哪位是劉總?”他風塵仆仆,衣服上還沾著田地里的黃泥。接待人員將他帶到劉延天的辦公室。他睜大眼睛,明顯不愿承認眼前這個年紀輕輕、面帶笑容的小伙子就是傳說中的劉總。
確定身份后,那人打開手里的紙箱,里面裝著核桃、花生和兩小瓶蜂蜜,“劉總,你的那個網太好了,我當農民這么多年,今年才算賺了點錢,我們家的農產品賣到了日本。多虧你了,這是點心意,實打實的土特產,請一定收下!”
這就是中國農民表達謝意的方式,如他手里的那些樸素但營養豐富的物品,劉延天的眼睛不由地熱起來。
成立兩年多,劉延天的公益心態讓匯農通贏得極好口碑,獲得“成都優秀創業企業”等多個稱號,并逐漸發展成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網上交易市場。為了切實幫助農戶們走向富裕,匯農網還邀請了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專家,提供在線種植養殖等技術免費交流,農業資訊、價格行情等信息也愈加豐富。
然而,匯農網的產值并不是很高,2010年產值210萬元左右,主要是通過向企業收取會費來實現的。
但對劉延天來說,產值不是最重要的,用戶才是。未來幾年,他希望能為5000家以上的涉農企業、10000個種養大戶服務。希望能有10萬手機用戶來使用匯農通。
2010年初,劉延天在匯農通平臺增添了新功能:手機求職平臺。四處務工的農民工可以借助這個平臺找到稱心的工作。
今年18歲的小敏是四川雅安人,2011年初到成都找工作,經一位老鄉介紹后,她用手機在匯農通上注冊了一個賬號,并注明自己想找“餐飲服務員”的工作需求。沒想到兩天后城南一家火鍋店老板給她打電話,了解了工資待遇后,小敏決定去這家火鍋店工作。
而今,像小敏這樣在匯農通手機求職平臺上找到工作的,占了匯農通注冊用戶的20%,“招聘信息的到達率大約為40%~50%。”劉延天說。目前,已有200多家企業通過上傳企業營業執照,在匯農通手機求職平臺上了自己的招聘信息,“這些企業的信息都是經過我們審核的,如果有作假成分,將立即被拉進黑名單,以確保信息真實性。”
網站的盈利方式已從單一的會員費向交易傭金、廣告等多方面發展,但劉延天不會向農戶和務工農民工收一分錢,這是他一直堅持的信條。
“夢想因為堅持而更加精彩,沒有什么能夠替代通往創業巔峰的努力。”劉延天說起這些話,嚴肅得有點不像80后的年輕人。他說在中國IT界,自己最欣賞的人是馬云。希望自己的匯農網有朝一日成為中國三農產業的阿里巴巴,讓農民伯伯“織圍脖”不再新鮮。
- 上一篇:招商重點工作計劃
- 下一篇:水資源管理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