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應對措施范文
時間:2024-02-06 17:34: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震的應對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放淤固堤;堤防;應對措施
黃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特別是黃河下游段堪稱“二級懸河”,威脅著下游人民財產及人身安全,防汛抗洪一直成為我們的重要工作任務。經歷了“9·8”大洪水,防汛抗洪擺在了第一位,“5·12”汶川大地震后,水利工程的安全性能問題又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懸河”的形成本身對下游安全就造成了極大威脅,洪水加地震的危害更是無法估量。因此,提高黃河下游堤防工程抗震性能十分重要。
放於固堤是提高黃河下游堤、壩、閘等建筑物防洪、抗震的最好、最經濟工程措施,它是將混水泥漿(目前主要利用挖泥船或泥漿泵抽取河道或灘區泥沙)輸送到堤防背側,通過沉沙落淤,以達到培厚大堤斷面,延長滲徑長度的一種加固堤防工程措施,對解決漏洞、滲水、管涌等險情有顯著的作用,可有效提高堤防工程防御洪水的能力。
1 放淤固堤工程存在的問題
1.1 由于黃河下游現有堤防多是在歷史基礎上經過歷次加工修筑而成,堤身內存在洞穴、裂縫等隱患未得到及時根治,放淤固堤工程實施后對堤防破壞很難避免。
1.2 堤防放淤固堤工程土質多為粉質細沙,大堤地勢普遍較為低洼,地下水位高,滲水嚴重。為阻止浸滲,雖然在淤區外挖了截滲溝,并與退水渠連通,但由于堤根地勢低洼,截滲溝內常年積水,排滲效果不明顯,有些工程完成后,較長一段時間仍然對堤防工程造成不良影響。
1.3 目前黃河下游放淤固堤工程施工的堤段,堤頂及背河堤身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縱向裂縫。據統計顯示,裂縫一般寬0.3-5cm,個別寬10cm以上; 裂縫一般深50-500cm,個別深700cm以上; 裂縫兩測斷面一般沉降差0.5-2cm,個別沉降差7-10cm。由于處理裂縫的費用設計中沒有考慮,至今未得到處理。
2 放淤固堤工程措施
2.1 圍堤是放淤固堤工程施工的關鍵工序,施工單位應根據工程實際地理環境,嚴格按照圍堤質量標準和土質要求確保圍堤質量,分段交叉作業,及時排出圍堤內積水,盡量避免圍堤滲透破壞和開口跑水等現象。設計部門應考慮選好排水口,根據實際進行實地測量,繪制地形斷面圖,進行工程量計算,選定施工方法,解決好生產、交通等問題,盡力避免各種原因造成的滲水排放不暢及延誤施工周期等問題,盡量縮短淤筑土體內飽和水分對堤防的浸泡時間。
2.2 對于堤頂未硬化的堤段,在放淤固堤項目實施前,應先對該段堤防進行隱患探測,排查處理后實施放淤固堤工程項目。待淤筑土方充分固結后,再排查處理堤防因不均勻沉降而產生的裂縫、下蟄等問題,最后安排堤頂道路硬化工程項目。
2.3 對于堤頂已硬化的堤段,放淤固堤時,可采取在靠堤身側修筑黏土隔層等截滲措施,以截斷因放淤產生的滲水,從而減小對原有堤身及堤頂道路產生的滲透破壞。
3 消除隱患,提高抗震性能
黃河下游堤防閘、壩等工程防洪標準為花園口站22000m3/s,現有堤壩均未經抗震烈度設計,一般引黃涵閘設計抗震烈度為7度。經過放淤固堤工程施工的堤段,包括大部分80年代前建設的穿堤建筑物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縱向或橫向沉陷裂縫,裂縫處理沒有專項經費解決。沿黃大堤斷面的橫向裂縫、涵閘洞身向的縱向裂縫最危險,如何處理這些裂縫和防止裂縫進一步擴展,筆者建議采取有效措施在工程建設與管理中加以補救治理。
3.1 結合目前黃河下游堤防工程實際和建設狀況,每年應加大對堤身及建筑物進行詳細的隱患探測,并對探測出的問題及時予以處理;
3.2 有計劃地對工程區內采取錐探灌漿等措施進行加固,選取科學的灌漿方法和良好的合適的材料填充物進行壓力灌漿,以逐步消除其內部虛土層、空洞、裂縫等隱患。就灌漿而言,過去一直采取粘土壓力灌漿法,粘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延展性,它的缺點是:當水分比減小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龜紋裂縫,一旦遇到大洪水來臨,易發生滲漏、管涌等險情,若再遇發地震災害,極有可能發生坍塌(如涵閘工程)、潰堤、潰壩等重大險情,后果不堪設想。顯然,灌漿材料是關鍵。
3.3 可通過改進工程防御措施的方法提高工程性能。例如:在汶川地震幸免的一民房,其建筑采用的是木質梁架結構,受力分析為一是木材纖維本身的柔韌彈性,二是梁架支架及 眼相當于可動跤,轉化并消減了地震產生的大部分振動力,這對于在堤防基礎上建筑引黃工程也是一種啟迪。比如,在早期的建房壘墻中人們都會在土料中加入一些纖維物質,如碾后麥秸、碎麻、頭發等,來提高墻的強度。我們在今后的堤防灌漿加固中是否可加入一些能對粉土有粘接性能的物質,提高土質的抗拉性能。
4 遇險救護措施
由于現有黃河堤防多是在歷史基礎上經歷次加工修筑而成,堤身存在用料不良、壓實不均等隱患。堤防工程在放淤固堤施工中經泥漿及積水長期浸泡,堤身就會因土質、壓實度、含水量等不同,而產生不均勻沉降,隨之淤沙土方的加載,進而產生裂縫、下蟄和滑坡等現象。黃河下游凡有放淤固堤工程施工的堤段,堤身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縱向沉陷裂縫,如果發生地震,鋼筋混凝土建筑物在頃刻間即斷裂倒塌,更何況存在隱患的土質堤防及以其為基礎的各種建筑物,以下列舉了處理幾種特殊情況的方法:
4.1 漏洞險情的搶險:首先要經過查看漩渦、水下探摸,查找滲漏洞,再根據險情確定搶險方法,可采取拋填粘土、沙土等措施。所需搶險物料有草捆、麻袋、泥土、砂石等物資。
4.2 滲水險情的搶險方法:為防止堤身、堤基滲流破壞,必須采取防滲加固措施。其目的一是要增強堤身、堤基、穿堤建筑物本身的抵抗滲流破壞的能力,提高堤身密實度,消除堤身、堤基、穿堤建筑物隱患,可采取適當放緩堤坡和填塘固基,透水后戧等措施。二是遵循“前堵、后排、中間截”的原則,改變滲流出口比降和降低浸潤線,開溝導滲、反濾導滲,堵塞滲透點。所需搶險物料有編織袋、草袋、麻袋、砂石等物資。
4.3 裂縫險情搶險方法:橫墻隔斷、縱縫處理。所需搶險物料有防水劑、防水快凝灰漿和砂漿。
4.4 管涌險情搶險方法:反濾導滲、反濾圍井、導滲。所需搶險物料有編織袋、砂、石等。
4.5 超標準洪水應急搶險措施:當堤壩、涵閘工程愚超標準洪水時,一定要做好洪水的調度,防止洪水漫頂,必須采取以下應急措施。
4.5.1 加強涵閘工程的控制運用,制定合理的防洪調度方案。
4.5.2 閘前下防洪閘板,并閉氣防漏。
4.5.3 加高加固大壩防浪墻。
4.5.4 加強對堤壩、涵閘工程的巡視檢查。
4.6 潰堤應急逃生方案:當堤防及涵閘工程遇特大暴雨持續時間長,或者有地震發生等情況,可能危及堤壩、涵閘安全及可能潰堤時,城區、鄉村防洪搶險人員必須立即到位,24小時監測水情及各種異常情況的發生,做到人員、物資、車輛三到位,并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
當水位超過非正常水位, 還可能繼續上漲,或因地震堤身裂縫增大,堤外滲漏量增大時,特別是涵閘防洪工程管理單位必須立即通知涵閘工程下游群眾作好轉移準備,并組織廣大群眾立即往河道兩岸的最高地區轉移和臨時安置。
篇2
關鍵詞:管道輸油;風險;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TE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6-00-01
管道輸油是石油儲運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輸油管道由主要的油管、控制閥等附件組成,在和一定的動力機器例如油泵機組共同承擔油料的運輸轉接任務。管道輸油的方式被很多國家所運用,說明這種運輸方式存在一定的優勢。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雙面性質的,管道輸油也不例外,它在輸油的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在文中以長慶油田某管道輸油為例子,進行管道輸油的風險探討,根據實際情況,選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保證石油管道運輸的安全發展。
一、管道輸油風險與應對措施概述
任何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定的風險,管道輸油的風險是生產目的與勞動成果之間的不確定性,這種風險的來源表現為一種安全生產和利益獲得。其實,在管道輸油的風險性中,我們對利益獲得的風險并不是過于看中,我們最擔心的就是管道輸油的安全風險。因為,一旦管道輸油發生了安全環保事故,他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如青島“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特別重大事故,不僅破壞了經濟效益,更加破壞了社會效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有效解決管道輸油風險問題,就必須根據實際條件分析風險因素,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將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盡最大可能的減少一切不必要損失。
二、管道輸油存在的風險
管道輸油存在的風險是多樣化的,不同的情況會出現不同的風險。因此我們在分析管道輸油風險時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這樣才能全方位的了解管道輸油風險的具體來源,從而為尋找應對措施提供有利支持。
(一)管道輸油安全風險。長慶油田某管道輸油路線經過的地貌單元十分復雜,我們知道越是復雜的地理路線,管道輸油風險的危險性就越大。長慶輸油管道經過了地震斷裂帶和濕陷性黃土高原路面,從這些地理條件中,我們可以看出管道輸油的安全問題十分突出。如果這些地理路線一旦發生了洪水沖刷、地震、塌陷等自然災害,那么輸油管道就很有可能發生破裂,導致原油泄漏。不僅如此,長慶油田的管道輸油還經過了一些河流和高海拔之處,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發生了安全問題,那么也會存在搶救困難的風險。
(二)管道輸油環保風險。長慶油田作為我國主要的油田之一,它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同時,這也就意味著他的輸油管道線路分布面積是極為廣泛的。我國的人口不斷增長,對城市和農村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輸油管道的分布大多數經過了一些城鄉結合部地區。這個地區工廠、人口、水源等都比較密集,一旦發生了管道輸油側漏的危險,就很有可能造成各種環境污染,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還有就是長輸管道因本體一般深埋在土層下,長期受土壤酸堿水質腐蝕作用,再加之原油運輸過程中不停沖刷管道壁,10年以上的輸油管道就容易老化腐蝕變薄、甚至是局部穿孔,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就可能造成較大泄漏環保事件,污染環境。
(三)管道輸油的社會風險和法律責任風險。社會中存在形形的人,每個人的文化素質和教養是不同的,有些人民群眾明白管道輸油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但是還存在極少數的人,他們會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干一些打眼盜油等破壞輸油管道的惡劣行為,這就是社會風險。社會風險存在于管道輸油建設途中,也包括管道輸油工程建設后,有些人可能會開挖管道輸油線路,私自接油謀取暴力。當然,一旦發生了后果,這些人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當他們逃之夭夭之時,如果發生了什么不測,那么長慶油田就要先擔負管道主體責任這樣的法律風險,而后再去尋找相關的責任人。
三、處理風險的應對措施
長慶油田作為一家大型的石油企業,在面對風險時首先會拿出一定的應對措施來預防風險。這是因為“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安全理念深深地烙印于長慶油田管理人員的思想之中。因此,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和具體的風險來源,制定出以下幾個應對措施。
(一)注重制度建設。安全管理人員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根據HSE風險評價首先修訂完善的《HSE管理手冊》以及《程序性》文件,有了良好的管理體系就可以有條不紊的全面開展風險應對工作,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注重制度建設,制修訂《第一輸油處設備管理細則》、《第一輸油處異常參數處置管理辦法》《第一輸油處作業場所防雷防靜電措施與規范》等制度,補充完善崗位標準作業程序,這樣有利于從制度上保證管理的有效性。
(二)進行管道輸油安全風險防控。工作人員要對管道輸油的地點進行詳細的分析,對某些地理條件要深入了解,判斷它是否存在不可挽救的安全風險。自然災害的發生并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是我們可以進行預防,例如一些管道輸油路線不可避免的經過了地震帶,那么可以對管道輸油路線進行安全防護,加固管道,從而防止管道輸油的破裂。當管道石油經過一些河流之處時,要考慮河床的高低以及流水的腐蝕問題,突出科技預防的措施,定期對管道進行管壁檢測等,提高管道泄漏定位精確度和響應速度。
(三)進行管道輸油人防應對措施。“人防”應對措施可以有效規避社會風險和法律風險,因為具體的人防措施盡到了一個企業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長慶油田某原油輸送單位采取機關科室分段承包,巡護保安中隊全天候巡護,主管單位分區域駐守,沿線村莊有償看護等積極措施,做到管道保護不留死角。這樣一來,就大大減少了不法分子偷油盜油的機會,并且做到了安全防護。不僅如此,對長輸管道的風險還需要采取“物防”的措施,在各個管段加強現場危險防范標志警示,企地聯合開展一定的應急處置演練,一旦發生了管道輸油爆炸或者是生化事故,就可第一時間聯合地方政府部門疏散群眾,力求將損害降低至最小值。
參考文獻:
[1]蘇苗罕. 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研究[J]. 公民與法(法學版). 2010(07)
[2]肖白浪. 我國石油管道風險存在的研究[J]. 商業文化(學術版). 2010(06)
篇3
針對北京地區極端天氣對安全生產影響的現狀和特點,北京市安監局通過建立完善預防和應對極端天氣工作制度,制定了《極端天氣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預防和應對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明確了極端天氣應對工作的組織體系、工作職責和處置工作流程,規范了極端天氣應對措施(包括季節性安全生產提示信息和極端天氣預警信息)的具體內容和相關要求。
編制背景
“北京市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邊沿,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特殊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以及首都大城市備受關注的特征,使得北京地區的極端天氣呈現出頻發、突發、局域性強和高影響等特點。”北京市安監局應急處處長薛國強介紹,北京地區極端天氣主要有暴雨、雪災、道路結冰、沙塵暴、大風、高溫、干旱、雷電、冰雹、大霧(霾)、寒潮和霜凍等,這些極端天氣往往會引發生產安全事故和多種次生、衍生災害,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城市運行、重大活動保障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在2012年“7·21”特大暴雨自然災害和“11·4”大雪自然災害中,極端天氣給全市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危害。據薛國強介紹,北京市之前應用的預警信息較為籠統,未針對各種具體的極端天氣對各行業進行細化要求。因此,北京市安監局細化了具體的應對措施,做到對企業既有要求,也有服務。
“八種”“四色”預警機制
《措施》對極端天氣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信息提示和分級預警內容進行了規范,對極端天氣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預防和應對措施的發放形式和范圍進行了細化。其中,提示性信息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分為強降雨、強降雪、大風、大霧(陰霾)、雷電、高溫(高濕)、冰凍和地震災害8種極端天氣,分別針對交通、建筑、水利、客運、旅游、以及危化生產(儲存、油庫、加油站、煙花爆竹)、煤礦和非煤礦山等重點行業領域。季節性安全生產提示信息由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管局宣教中心負責編輯,并通過網絡等方式公布,確保企業和社會公眾及時了解災害信息并開展防范和應對工作。預警信息的具體內容和范圍,也以上述8種極端天氣為分類依據,按照極端天氣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危害程度,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4種預警模式,分別明確了具體的預警信息內容。
同時,《措施》規定,市安全生產監管局、各區縣安全生產監管局和重點監管企業,應確定極端天氣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范圍和主要負責人的手機電話。預警信息由安全生產監管局應急工作處負責起草審批,一方面通過手機短信發送至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廳級主要領導、北京市安全監管局及各區縣安全監管局局長、相關行業負責人和重點監管企業負責人;另一方面,通過網絡面向社會全體人員,確保預警信息和應對處置工作信息有效傳遞。
細化監管保障安全
篇4
摘 要:地震災害是人類面臨的嚴重自然災害之一,強烈地震常造成人身和財產的巨大損失。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全國各地的高層建筑不斷涌現,作為工程人員必須充分了解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特點,本文首先從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的特點出發,闡述高層建筑如何提高短柱抗震性能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 :高層建筑 抗震設計 特點分析 設計要點 短柱抗震
一、當前高層建筑概念分析
高層建筑主要是指建筑本身的高度或層數超過一定的范圍,這類建筑均被稱之為高層建筑。我國在2005 年時對高層建筑做出規定,即10 層以上的住宅建筑或是高度超過24m 的其它類型民用建筑均為高層建筑。
二、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的特點分析
1、剛柔相濟。在建筑抗震設計過程中若一味的提高結構抗力,增加結構剛度,會導致結構剛度大則在地震發生過程中地震作用也會相應增大,即在增加結構剛度的同時也增強了地震作用,當地震發生時則往往造成建筑物局部受損導致建筑物各個擊破;而若建筑物剛度太柔,雖然可以依靠其柔性消減外力,但容易導致建筑物過大形變而不能使用,甚至在地震發生時導致整體傾覆。因此在高層建筑物設計過程中應堅持剛柔相濟原則,即建筑物在地震過程中既能滿足變形要求,又能減小地震力的雙重目標。
2、多道設防。由于每次強震之后都會伴隨多次余震,因此在建筑物的抗震設計過程中若只有一道設防,則其在首次被破壞后而余震來臨時其結構將因損傷積累而倒塌,因此,建筑物的抗震結構體系應由若干個延性較好的分體系組成,在地震發生時由具有較好延性的結構構件協同工作來抵擋地震作用。
三、高層建筑抗震設計要點
1、結構規則性。建筑物尤其是高層建筑物設計應符合抗震概念設計要求對建筑進行合理的布置。大量地震災害表明平立面簡單且對稱的結構類型建筑物在地震時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因為該種結構建筑容易估計出其地震反映易于采取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并且進行細部處理。建筑結構的規則性是指建筑物在平立面外形尺寸抗側力構件布置、承載力分布等多方面因素要求。要求建筑物平面對稱均勻體型簡單結構剛度質量沿建筑物豎向變化均勻,同時應保證建筑物有足夠的扭轉剛度以減小結構的扭轉影響,并應盡量滿足建筑物在豎向上重力荷載受力均勻以盡量減小結構內應力和豎向構件間差異變形對建筑結構產生的不利影響。
2、層間位移限制。高層建筑都具有較大的高寬比,其在風力和地震作用下往往能夠產生較大的層間位移,甚至會超過結構的位移限值。而國內普遍認為該位移限值大小與結構材料、結構體系甚至裝修標準以及側向荷載等諸多因素有關,其中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位移限值(一般在1/400-1/700 范圍內)則比鋼結構(1/200-1/500 范圍內)要求嚴格,風荷載作用下的限值比地震作用下的要求嚴格,因此在進行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時應根據建筑物的實際情況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進行設計,既要滿足其具有足夠的剛度又要避免結構在水平荷載的作用下產生過大的位移而影響結構的承載力、穩定性以及正常使用功能等。
3、控制地震扭轉效應。大量事實表明,當建筑結構的平面布置等不規則、不對稱導致建筑層間水平荷載合力中心與建筑結構剛度中心不重合,在地震發生時建筑結構除發生水平位移外還易發生扭轉性破壞甚至會導致結構整體倒塌,因此在結構設計中應充分重視扭轉的影響。由于建筑物在扭轉作用下各片抗側力結構的層間變形不同,其中距剛心較遠的結構邊緣的抗側力單元的層間側移最大;同時在上下剛度不均勻變化的結構中,各層的剛度中心未能在同一軸線上,甚至會產生較大差距,以上情況都會使各層結構的偏心距和扭矩發生改變,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對各層的扭轉修正系數分別計算。
四、提高短柱抗震性能的應對措施
有抗震設防要求的高層建筑除應滿足強度、剛度要求外,還要滿足延性的要求。眾所周知,短柱的延性很差,尤其是超短柱幾乎沒有延性,在建筑遭受本地區設防烈度或高于本地區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很容易發生剪切破壞而造成結構破壞甚至倒塌。混凝土短柱的延性主要受軸壓比的影響,同時配箍率、箍筋的形式對混凝土短柱的影響也很大。高層混凝土結構短柱,特別是結構低層的混凝土短柱,其軸壓比很大,破壞時呈脆性破壞,其塑性變形能力很小。提高混凝土短柱的抗震性能,主要也就是提高混凝土短柱的延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提高短柱的受壓承載力。提高短柱的受壓承載力可減小柱截面、提高剪跨比,從而改善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減小柱截面和提高剪跨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即采用高強混凝土來增加柱子的受壓承載力,降低其軸壓比;但由于高強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延性較差,采用時須慎重或與其他措施配合使用。可以采用鋼骨和鋼管混凝土柱以提高短柱的受壓承載力。
2、采用鋼管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是套箍混凝土的一種特殊形式,由混凝土填入薄壁圓形鋼管內而形成的組合結構材料。由于鋼管內的混凝土受到鋼管的側向約束,使得混凝土處于三向受壓狀態,從而使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極限壓應變得到很大的提高,混凝土特別是高強混凝土的延性得到顯著改善。同時,鋼管既是縱筋,又是橫向箍筋,其管徑與管壁厚度的比值至少都在90 以下,相當于配筋率2 至少都在4.6%。當選用了高強混凝土和合適的套箍指標后,柱子的承載力可大幅度提高,通常柱截面可比普通鋼筋混凝土柱減小一半以上,消除了短柱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3、采用分體柱。由于短柱的抗彎承載力比抗剪承載力要大得多,在地震作用下往往是因剪壞而失效,其抗彎強度不能完全發揮。因此,可人為地削弱短柱的抗彎強度,使抗彎強度相應于或略低于抗剪強度,這樣,在地震作用下,柱子將首先達到抗彎強度,從而呈現出延性的破壞狀態。分體柱方法已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應用。人為削弱抗彎強度的方法,可以在柱中沿豎向設縫將短柱分為2 或4 個柱肢組成的分體柱,分體柱的各柱肢分開配筋。在組成分體柱的柱肢之間可以設置一些連接鍵,以增強它的初期剛度和后期耗能能力。
五、小結
建筑設計人員在高層建筑抗震設計中,應從結構總體方案設計一開始,就運用人們對建筑結構抗震己有的正確知識去處理好結構設計中遇到的諸如房屋體型、結構體系、剛度分布,構件延性等問題,從宏觀原則上進行評價、鑒別、選擇等處理,再輔以必要的計算和構造措施,從而消除建筑物抗震的薄弱環節,以達到合理抗震設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海翠.我國高層建筑抗震結構設計初探[J].科技傳播,2011,9.
篇5
關鍵詞:輕軌;突發事件;防范措施;應對措施
為了防止發生輕軌突發事件以及發生突發事件時避免人身事故、輕軌設備損壞事故,從而保障輕軌運營安全,將突發事件損失降到最低,有必要探討相應的預防措施和切實可行的突發事件應對措施,以指導實際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潛在傷害,從而控制局面。
1、輕軌突發事件的類別和特點
1.1類別
突發事件按引發的原因可分為3類:技術設備類、社會治安類和自然災害類。
技術設備類突發事件是由于輕軌運營組織失誤或輕軌車輛、軌道、運營、通訊、信號設備設施故障而發生的事件。
社會治安類突發事件是在輕軌運營范圍內發生爆炸、毒氣、恐怖襲擊、縱火、聚眾鬧事等影響輕軌正常運營的事件。
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包括發生地震、水災、風災、高溫、雷擊等影響輕軌運營的事件。
1.2 特點
首先,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和緊急性。突發事件雖存在著發生征兆和預警的可能――因為它是由一系列細小事件逐漸發展而來的,但由于真實發生的時間、地點具有不可預見性,而且正因為出乎通常社會秩序或人們的心理慣性運行,才會形成某種程度上的危險性。
第二,突發事件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發生之后,不僅僅因為這種事件的開端無法用常規性規則進行判斷,而且其后的發展和可能涉及的影響也沒有經驗知識進行指導,一切都是瞬息萬變、較難預測的。
第三,突發事件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社會性。突發事件一般對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其影響和涉及的主體具有社群性。
第四,突發事件的實質是非程序化決策問題。
2、輕軌突發事件的防范措施
2.1 組織預防措施
2.1.1 建立高效、可靠的運營調度指揮系統
1)調度指揮中心負責各條線路的日常行車指揮工作,維持列車按時刻表的要求正常運營以及非運營時間進行施工維修管理。
2)調度指揮中心人員應具備現場實際工作經驗,具備豐富的運營經驗和綜合素質,對輕軌有關設備的性能、原理、功能、操作程序以及全線環境充分了解和熟悉。
2.1.2建立運營值班、巡視制度
1)建立完善的值班、巡視制度,安排合格人員值班、巡視。
2)值班、巡視人員監視客運服務、設備運行,按規定完成乘客服務、設備操作等工作,檢查和控制監督(設備、人員)并防止乘客將危險品帶進輕軌范圍。
2.1.3 穩定運營組織方式
1)制訂好輕軌的運營組織方式,如供電方式、施工組織、巡道方案等要相對固定,配齊并訓練運行、檢修人員,組織學習和熟悉有關設備、規章制度,并經考試合格;備齊相應的工具、材料、零配件及安全用具等。
2)建立各項制度。生產方面如《行車組織規則》等,按規定備齊技術文件,建立并按時填寫各項原始記錄、臺帳、技術履歷、報表等[1]。
2.1.4 加強輕軌設施保護措施
1)做好防盜工作,防止輕軌設施被盜而引發的運行事故發生。防盜的有效措施是采用低價值的配件替換高價值配件,同時做好綜合治理,配合公安進行必要的打擊。
2)輕軌各類警示標志、防護設施應齊全并做好巡視工作,防止輕軌設施被工程施工等外力破壞而引發運行事故。
2.1.5 加強輕軌安全思想教育
1)由于乘客素質對輕軌安全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應加強對市民的輕軌安全乘車意識的教育,減少由于乘客失誤而產生的輕軌運營事故,特別是安全法制教育[2]。
2)加強對輕軌工作人員的法制教育、技術教育、安全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牢記“安全第一”的要求,任何時候都不能麻痹大意。
2.2技術預防措施
2.2.1 采用先進的設備及安全監控系統
1)輕軌安全監控系統如列車自動控制(ATC)系統、電力監控(SCADA)系統等,實現對車輛運行、機電設備狀況以及客運組織情況進行全方位監控,各種信息綜合利用與快速反應,以助于將輕軌內部與外部城市的各種數字信息及輕軌的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利用,應對突發事件[4]。
2)必須配備氣象部門的信息設備,第一時間掌握自然災害信息,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2.2.2 加強對技術設備系統的維護管理
技術設備既是運營正常和穩定的基礎,又是發生突發事件時指揮、控制、應急處理和確保安全的保障,因此在平時必須加強對技術設備的運行維護和檢修,確保設備狀態良好。
2.2.3應急工器具的配備管理
1)制定應急工器具配備標準,配備相應的器材、技術、設備,并確保狀態良好。
2)定期對應急工器具做試驗和保養,并做好記錄。
3、輕軌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
3.1 組織措施
3.1.1應急指揮組織
1)突發事件發生后,調度控制中心應根據當時個部門、各車站上報的突發事件影響情況及時匯總,確認突發事件性質、原因,做出準確判斷,按規定進行信息通報;局部或全線停運命令,安排疏散乘客、恢復設備運營等事宜。
2)由于通信等原因,控制中心無法指揮時,各站長、值班站長有責任擔當指揮和做好自救工作[5]。
3.1.2 現場組織措施
1)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沉著鎮靜,穩定乘客情緒、維持秩序,盡力保證乘客安全。
2)車站工作人員應判明現場情況,啟用緊急設備,積極開展疏導乘客的工作。
3)設備值班人員應監控或關閉正在操作的設備,與外界取得聯系。
3.1.3 需要后續的救援組織
1)各專業救援隊由有豐富經驗、指揮能力、責任心強的同志擔任救援隊長,指揮營救人員和搶修設備。
2) 專業的衛生醫務人員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要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確保受傷人員的安全。
3.2技術措施
3.2.1 運營技術措施
1)根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組織受影響區段降級或停止運營,對于停運的區段必須防止人員和列車進入,不受影響區段必須維持運行。
2)盡快消除突發事件的影響,著手災后重建和恢復正常運營。
3.2.2機電技術措施
1)車站照明、扶梯、升降梯、空調、風機、屏蔽門等設備根據突發事件改變運行狀態,保證乘客安全疏散。
2)相關設備(主要指加壓泵、消防泵與排水泵)如果斷電,會導致車站排水系統無法運行、生活用水與消防用水無法補給。注意檢查各類集水井水位,以免由于積水水位過高影響到行車信號及扶梯等相關設備的安全[6]。
3)如果故障斷電,列車蓄電池僅提供短時間車廂應急照明、應急通風,應立即組織疏散所載乘客。
4、結語
綜上所述,輕軌發生突發事件,嚴重影響運營安全,必須積極進行預防;同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可以防止事態擴大,防止更大的災害的發生,最大限度地維持輕軌正常運營。
參考文獻
[1]魏曉東.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與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2]高雪香,楊其新.輕軌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初步研究[J]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6(5): 2-3
[3]李為為,唐禎敏.地鐵運營事故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報,2004(6):107
[4]張國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組織[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篇6
關鍵詞:地質性災害;施工;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B845.67 文獻標識碼: A
地質災害通常指由于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自然地質災害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人為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
我單位的工作性質決定我們的作業場所絕大部分將處于野外施工,面對各類地質性災害的幾率較大;此外,國內管道安裝企業的市場競爭加劇,云貴高原、川甘贛、江南水網等地區施工任務逐年增加,施工區域內頻繁出現山區、沼澤、河流等較為復雜的地形地貌,一如今天的蘭成中貴管道工程、中緬管道工程等,面對各類地質性災害的幾率成幾何倍數增加。應對地質性災害的預防工作和善后研討刻不容緩,下面就蘭成中貴管道工程在此方面的一些經驗教訓與大家分享。
我單位承建的蘭成中貴管道工程施工段途徑甘肅隴南地區,沿線多在峽谷和山地,平坦地段極少,且峽谷和山地多為石方地段,管溝多采取松動爆破方式。線位多在深切“V”型溝谷或山地中,受雨季影響大。沿線屬5.12汶川地震影響區,部分施工區域山體巖石本已風化嚴重,外加當地降雨較豐沛,滑坡落石以及泥石流災害易發,給溝谷地帶施工帶來嚴重安全隱患。與西和縣和成縣毗鄰(僅100公里)的舟曲縣城2010年8月8日曾發生過特大泥石流自然災害,而成縣境內也于2010年8月12日發生暴雨洪災,管線經過成縣幾處受災較嚴重的村鎮。
1、各類地質災害的簡述
在六大類地質災害中,對我們的施工生產影響最大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1.1崩塌
崩塌是巖土體的突然垂直下落運動,經常發生在陡峭的山壁。過程表現為巖塊順山坡猛烈翻滾,跳躍,相互撞擊,最后堆積在坡腳,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嘯、風暴潮、地下高水位長期浸泡管溝等自然因素,以及爆破、開挖坡腳、溝上設備震動、開礦泄洪等人為因素,都有可能誘發崩塌。
1.2滑坡
滑坡是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整體或局部向下滑動的現象。發生破壞的巖土體以水平位移為主,除滑動體邊緣存在為數極小的崩離碎塊和翻轉現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對位置變化不大。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包含大量泥沙石塊的固液混合流體。常發生于山區小流域。泥石流爆發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山谷雷鳴、地面震動、濃煙騰空、巨石翻滾,渾濁的泥石流沿著料峭的山澗峽谷沖出山外,堆積在山口。
由于突發性、兇猛性、迅時性以及沖擊范圍大,破壞力度強等特點,泥石流常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
1.4以上三類地質災害會導致溝上設備的傾覆、溝下作業人員的傷亡、管材物資的損毀,對山區、溝谷地區施工帶來極大安全隱患。
2、地質災害的前兆
2.1崩塌和滑坡的前兆
2.1.1斷流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忽然干涸。
2.1.2滑坡體后緣的裂縫擴張,有冷氣或熱氣冒出。
2.1.3有巖石開裂或被擠壓的聲音。
2.1.4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形。
2.2泥石流前兆
2.2.1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并夾雜著較多雜草、樹枝;
2.2.2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
2.2.3溝谷深處忽然變得昏暗,并伴隨著輕微的震動感。
3、防災減災的應對措施
3.1成立以項目經理為第一責任人的防災領導小組,安全總監作為副組長,各業務部門領導和施工機組長為組員,做到責任明確,層層落實,形成行之有效的應急反應機制,堅決執行以人為本,搶救為先的原則。
3.2項目部聘請專家對沿線地形地貌進行梳理分析,整理、歸納出沿線各重大危險源的分布情況。在全面排查,核準掌握有關情況的基礎上,對相關隱患點提出具體的防治建議和措施,并將每一處隱患點登記存檔,下發給各施工機組,每周進行一次銷項登記。
3.3編寫、完善防災應急預案。制定應急步驟、搶險原則、應急處置原則、應急實施流程等。做到原則明確,流程清晰,實施流暢。組織施工機組按照應急預案進行相應的逃生演練,以檢驗避災措施的實用性,針對發現的問題,對方案進行完善,確保施工人員熟悉逃生路線、了解應急措施。
3.4項目部在工程開工前,與地方氣象機構簽訂簽署合作協議,及時掌握氣象、地質災害的預警信息,提前以手機短信形式向我項目部和機組關鍵崗位人員發出預警。在惡劣天氣時,每半小時更新一次預警信息,如降雨數據、災害警報級別等。
3.5建立并及時更新施工機組的看夜人員臺賬,確保在夜間出現大規模持續降水時,可以隨時掌握現場情況,及時轉移設備人員物質,避免出現傷亡及財產損失。臨時營地要避開溝谷低凹處或面積小而又低平的凸岸及陡峻的山坡下。應安置在距村莊較近的低緩山坡或高于 10 米的階臺地上,切忌建在較陡山體的凹坡處,以免出現坡面坍滑。
3.6加大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培訓力度。除對施工機組進行常規培訓外,還以下發學習資料、張貼宣傳掛圖、組織逃生演練等多種形式加深宣貫力度。為消除施工人員對防汛減災普遍存在的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項目部深入施工一線,播放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8月8日舟曲特大泥石流、2010年8月12日成縣暴雨洪災等紀實宣傳片,加深防災減災意識。
3.7項目部每天派出業務人員對沿線施工區域進行巡視、檢查,發現隱患及時通知整改。
3.8當三日內或當天的降雨累計達到 100 毫米時,處于危險區內的人員應撤離。只有當降雨停止兩小時以后方能返回,切忌雨小或剛停時即返回。同時,遵循中到大雨停工,小雨采取上游派專人望,溝下施工時溝上專人監督;因雨停工或收工時,設備和看夜人員駐地轉移至相對平坦、地基牢固、地質性災害影響較小的高地。
3.9重視汛期對施工生產的影響。地質災害為什么多發生在汛期,因為滑坡、泥石流這些都離不開水的作用,達到一定的強度就可以誘發。現場設置一到兩名水情“風險望員”,施工時站在施工上游一公里手機信號好的地方,望員配備對講機、警報器,時時監控上游來水情況。當看到腳下水流明顯增大或聽到溝內有轟鳴聲或主河洪水上漲或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應意識到洪水、泥石流馬上就要到來,應立即通知下游機組采取逃生措施。
3.10集中項目部施工優勢資源,在汛期前搶完河谷地段施工任務,科學組織施工,減少溝下作業時間。
3.11及時疏通、拓寬導流渠、泄洪道,及時清理河道內的設備、物資,避免阻水形成堰塞湖;避免河道內管溝因長時間被高水位浸泡造成潰塌。
3.12積極儲備應急物資。交通工具、通訊器材、雨具和常用藥品、食品飲用水等,也應根據具體情況提前做好準備。
3.13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按照減災應急預案的要求,及時上報項目部,同時有組織地開展自救。撤離災害地段后,要迅速清點人員,了解傷亡情況。對于失蹤人員要盡快組織人員進行查找搜尋。
4、結束語
地質性災害的發生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而降雨、地震、工程活動等復雜性、偶然性又很高,這些因素疊加起來,準確進行預測的難度非常大。既然對地質性災害的發生無法準確預測,那么詳盡有效的應對措施就顯得至關重要。
理性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是根本。做到組織機構健全,職責明確,責任到位,人員落實,是降低風險的基礎。在地質災害易發區施工的單位或項目部要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培訓納入企業安全生產進行管理和要求,提高全員對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意識,全員參與,這是必要的方法。最后,嚴格執行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是防災減災、降低安全事故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張振澤 張慶祥2011地質災害觀測預防營救地質出版社
2、國土資源部辦公廳2004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
3、廖育民2003地質災害預報預警與應急指揮及綜合防治實務全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篇7
[關鍵詞]危機 政府危機公關 情報功能 政府形象
[分類號]G350 D630
1 情報能力與政府危機公關效果的關系
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政府通過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持續動態的控制和公關行動,贏得公眾對政府現行公共政策和緊急管理措施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從而及時有效地預防與處理公共危機事件及其不良影響,并樹立和維護政府的良好形象,這一過程即為政府危機公關(Government Pubic Relations Crisis)。2003年以來,SARS、禽流感、水污染、食品安全等危機事件頻繁發生,表明我國已處于危機高發期。在此環境下,提高對政府危機公關的重視程度及工作能力,對有效緩和社會矛盾、化解危機、樹立及保持政府形象愈顯重要,而情報功能在政府危機公關工作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視。
政府危機公關的過程,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情報工作的過程。政府危機公關的前提就是快速、準確地掌控情報。情報作為經過了仔細評估的信息、獨特且機密的知識,它的精確性和重要性對戰略制定或對其用戶十分關注的問題會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在戰略層次上,情報可以為政府危機公關的決策提供支持,決策者應對危機時最需要的是獲得精準情報,以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抉擇;另一方面,在戰術層次上,情報的作用體現為對環境信息的預警功能、對決策效果的評估功能、對信息與傳播的甄別篩選功能等諸多方面,后文對此將有詳細論述。
政府危機公關的效果如何,依賴于政府掌控情報的能力。如何充分理解這一點?將2003年的SARS危機和2008年汶川地震救災中我國政府的相關表現,以及此后產生的影響相比較,即可窺見一斑:
案例一:2003年春天,一場SARS疫情全國各地漫延,特別是北京、廣東、山西、內蒙古、河北等省地,對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干擾。在危情初期,政府主要負責人對相關情況進行消息封鎖,基本上沒有采取有力措施,社會上謠言四起、人人恐慌;3月份,北京地區的疫情已十分嚴重。從情報分析角度來看,此時已經達到危機預警系統的較高級別,但北京市主要負責人并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2003年4月20日是一個轉折點,黨和政府通過對危情的甄別和分析,確定了當時最亟待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在這一天采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以坦誠、負責的態度將“非典”疫情如實、客觀地告知公眾;免去主要負責人的職務;對“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人進行免費治療與隔離。4月20日前后相比,政府的態度和行為截然不同,人民對政府的評價也相去甚遠。4月20日前,65.8%的人認為政府的表現“不及格”;而4月20日以后,這一比率下降至15.2%,有84.8%的人對政府的表現表示滿意(見圖1)。其中,給出80分以上“優秀”分的占北京市民的57.2%,而1周前這一比率僅僅為13.5%,前后相差47.3個百分點。
案例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八級特大地震發生后,各級政府在抗震救災初期的響應呈現快速反應、信息透明,以人為本、協同應對、富有成效的特點。地震發生十幾分鐘之后國家地震局就了正式的地震消息,一個多小時之后總理奔赴抗震救災前線,抗震救災總指揮部也宣布成立。當晚,專業救援隊伍即抵達受災地區,在第一時間展開救援工作。各級政府的快速反應使得救災工作富有成效,為拯救災區人民生命財產爭取了寶貴時間。
有關地震震情、災情、救災行動等一切相關信息都高度透明,國務院新聞辦每天都舉辦一場新聞會,四川省政府也舉辦多場新聞會,中央及地方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全天候直播抗震救災的最新進展,平面媒體、網絡媒體等也都高度關注并及時有關的災害和救災信息,特別是境外媒體也被允許及時趕赴災區參與報道。信息的充分、透明共享,既把災后的各種謠言傳播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也對在全社會和全世界范圍自發的信息動員起到作用,有利于調動各方共同參與救災行動。中國政府一系列高效、科學、務實、真誠的危機處理措施,使全國人民在大災面前的凝聚力空前高漲,對政府的信任度顯著提升,社會各界對政府救援工作全力支持,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的執政能力給予高度贊譽。
上述兩個案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面對危機時政府掌控情報的能力不同,其所作所為也必然不同,反映在公眾心中的形象體現可謂天壤之別,危機公關和危機處理的效果也有顯著差異。
2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情報需求
2.1 危機中的信息分布機理
信息的流動和傳播一直伴隨著危機發生的全部過程。當危機事件發生時,人們的生存狀態與安全受到威脅會不同程度感到恐慌,當這種恐慌因從正規渠道獲得信息不足而不能得到安撫時,各種流言就會迅速出現,從而引發更大的社會恐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危機中的信息分布:危機發生的過程中存在著特定的信息空間,信息空間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其來源包括兩大類:①政府的官方和正規信息;②經由各種渠道傳播、懷有各種不同目的的小道消息及謠言。如果信息空間不被官方信息占據,就會被小道消息和非正規的消息占據,兩者的比例或影響力此消彼長。鑒于此,政府需要大量及時、真實、準確地正規信息填充信息空間,并有針對性地、以公眾便于接受的渠道和方式進行傳播,從而有效地制止各種非正規信息的散布,以利于危機處理的正常進行順利。
2.2 政府危機公關中情報需求的內涵
為更好地獲取和正規信息,從而有效填充信息空間,政府開展危機公關時存在著很強的情報需求。這種需求包括兩方面:
?政府危機公關所需的各類信息,究其根本,已不單純是信息,而是經過對海量信息的分析、甄別、篩選后形成的情報。對信息的需求已經演變為對情報的需求。這些信息包括:涉及各種社會現狀與發展情況的信息,與各種危機隱患相關的情況數據,危機防治與救治的信息,危機應對中的技術數據信息,危機公關的典型案例與經驗信息等。
?政府危機公關對情報的需求也包括了對情報手段和方法的需求。政府應對危機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向社會的信息必須保證準確地、及時地傳遞到目標人群,這往往需要利用或借鑒情報領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才能實現。
2.3 政府危機公關各階段的情報需求重點
政府危機公關可以劃分為危機預警、危機控制規劃、危機應對、事后政府形象重塑及評估等4個階段。
在各個不同階段,政府對情報的需求重點也有所不同。
2.3.1 危機預警階段 需要針對可能對組織產生影響的問題進行系統化監控,與對監控信息進行篩選和鑒別,并對信息所涉及的領域與范疇進行初步分類組織,然后通過機理分析和案例分析,從中捕捉、分析與判斷出危機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及先兆信息。當信號超過一定程度時,就要對征兆信息是否轉化為危機信息進行評估和預警。
2.3.2 危機控制規劃階段 針對可能發生的危機情形進行預案研究與處理:將危機歸類,收集與危機相關的信息,確認危機程度以及找出危機產生的原因,辨認危機影響的范圍和影響的程度及后果,建立危機控制的相關措施,制定相應的危機應對計劃,并對危機發生的概率做出科學的預測和判斷,將危害減少在最小范圍。
2.3.3 危機應對階段 要充分保持對信息輿論的敏感性,提高信息處理速度及能力,面對爆發的危機實施全面行動方案,掌握危機管理的主動權。危機應對中面對的是現實信息,與控制規劃之間的偏差使得預定的行動方案達不到危機應對的理想效果。因此,應動用情報專家對采集的現實信息進行實時分析,依靠專家自身所擁有的專深情報技能和素質對預測信息與現實信息進行比較、判斷,并提供修正意見,從而動態調整行動方案,同時評估方案實施效果,使危機行動方案以最優的方式順利進行。
2.3.4 事后政府形象重塑及評估階段 對危機信息講行持續監控,預防危機回流或新危機的出現;判斷危機的損害程度,對危機各個階段的管理工作進行分析和評估,總結經驗教訓,并及時采取措施彌補其對政府形象帶來的損害;與此同時,進一步修正危機評價指標體系,并完善危機處理預案和應對措施。
3 政府危機公關中情報功能的融合與實現
政府危機公關與情報密切相關,在危機公關的各個階段中,情報的功能都有所體現,而多年來情報領域形成和積累的大量理論與實踐知識也為有效支撐政府危機公關提供了技術和方法上的重要保障。情報自身的功能可以總結為以下5方面:①監視和分析環境變化;②獲取和分析競爭對手信息;③研究和制定競爭戰略和計劃;④保障組織信息安全和自我保護;⑤情報共享和快速反應。
情報功能與情報分析的主要技術方法在政府危機公關4個階段中的融合與實現關系如圖2所示:
對比政府危機公關在危機各個階段的需求,不難看出情報功能及其技術方法在其中的融合與實現,具體表現為:
?危機預警階段――需要預測風險。情報的監視和分析環境變化的功能在此作用最為顯著。情報領域的情景分析(Industry Scenarios)、定標比超(Bench―marking)、環境信號分析(Market Signaling)、競爭對手跟蹤(Competitor Tracking)等方法會發揮重要作用。
?危機控制規劃階段――需要大量真實、有效、及時的信息即輔助決策。情報獲取和分析競爭對手信息的功能與研究和制定競爭戰略、計劃的功能均可起到重要作用。情報領域的以價值為基礎的規劃(Val―ue-backed Planning)、關鍵成功因素分析(Critical Suc―cess Factor Analysis)、核心競爭力分析(Core Competing Capability)等方法也很有價值。
?危機應對階段――需要增加溝通、保持信息透明,以制止謠言傳播。情報的獲取和分析競爭對手信息、研究和制定競爭戰略計劃、保障組織信息安全和自我保護、情報共享和快速反應功能均可在此階段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可以利用情報領域的多點競爭分析(Mukipoint Competition Analysis)、環境信號分析(Mar-ket Signaling)等方法。
?事后政府形象重塑及評估階段――需要及時掌握社會輿情信息,加強信息傳播,恢復公眾信心、修正危機應對措施、維護政府形象。情報的監視和分析環境變化、情報共享和快速反應、保障組織信息安全和自我保護的功能在此階段作用明顯。情報領域的戰略地位和行動評價模型(Strategic Position and Action Eval- uafion)、共同利益分析(Synergy Analysis)、利益相關者分析及基本假設評測(Stakeholder Analysis and Assump-tion Surfacing and Testing)等方法在此階段非常有效。
篇8
戰略管理對于企業的作用比較重要,能夠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明確企業所處在的位置,通過分析所在的環境(包括外部宏觀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來制定應對的策略,把握企業的走向,決策更加科學,從而能夠取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和可持續性發展。在決策過程中,同樣要根據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環境,對出現的風險及時識別和應對。
油服公司作為服務商,為油公司即作業方提供油田服務,處于作業施工第一線。作為石油勘探前期的排頭兵,遇到的風險較早。因此更加需要建立風險防范和風險預警機制,及時并積極主動的對經營中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并在實際操作中找到適合自己公司的風險應對模式,從而降低經營中的風險因素,減少風險對于成本的影響,并獲取利潤和生存發展的空間。
我們在實際的風險分析中,可以應用戰略管理中的SLEPT模型,即社會、法律、經濟、政治和技術這幾類主要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模型給我們指引了分析的方向和思路。
二、具體的風險識別和風險因素
(一)政治環境
厄瓜多爾黨派較多,2017年2月份,將舉行總統選舉,反對黨同樣參選,不同政黨政見不同,經濟政策也會有變更,國家政策變動預期和政治穩定性將影響公司的經營。一些拉美國家實行過能源國有化政策,而厄瓜多爾也曾經修改石油法,將石油資源的超額利潤稅99%收歸政府,這些變動極大影響了投資,帶來不確定性。
(二)法律環境
厄瓜多爾稅法、勞工法等法律政策變動每年都比較頻繁,有的具有突然性。例如:2015年3月起實施特別關?政策,按照清關進口的原料和設備種類不同,征收5-45%的附加關稅。
2016年4月底,政府以759號法令頒布了稅法變更:增值稅由12%增加到14%;2016年單獨額外征收的3%利潤稅,及0.5%的外國股東權益稅,以上增大了油服公司的作業成本。另外,對“中厄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2015年1月1日起執行)其中適用的金額和免稅條件增加了限制。
(三)債務資信問題
厄瓜多爾石油公司(PETROAMAZONAS EP)作為國有企業,投資預算均來自政府預算撥款。2014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長期處于低位,以石油經濟為支柱產業的厄瓜多爾,財政收入減少,而其油質密度大含硫高,價格更低。長期處于虧本產油的狀態下,政府的財政缺口日益加大。2016年4月份,厄瓜多爾西部7.8級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建筑物毀損和經濟損失。支持西部災區災后重建,國家預算更加不足。
為厄瓜多爾國家石油公司服務的油服公司,其應收款項的回收更加困難。回收期的延長使公司的流動資金和經營受到影響。
三、風險應對措施
針對以上風險,需要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予以重視,細化應對措施。
(1)對于政治環境和國家政策的變動,需要積極關注新聞媒體、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的消息等,分析對公司經營可能的影響。對于法律政策變動,需要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等咨詢機構保持溝通,及時掌握信息,了解變動后的規定和程序。
篇9
【關鍵詞】框架結構關鍵問題措施研究
1 引言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作為一種常用的結構形式,具有傳力明確、結構布置靈活、抗震性和整體性好的優點,目前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各類多層的工業與民用建筑中。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框架結構的計算也由手算轉向電算,計算精度日益提高,設計人員的工作強度逐漸降低。但是,在框架結構的設計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概念性和實際性的問題需要設計人員予以重視,以確保設計質量的提高。
2 設計中一些關鍵問題的處理
2.1 梁與柱的中心線宜重合
規范規定,框架、梁、柱中心線宜重合,當梁、柱中心線不重合時,在計算時應考慮偏心對梁柱節點核心區受力和構造的不利影響,以及梁上的荷載對柱子的偏心影響。若偏心距大于該方向上柱高寬度的1/4時,可以采用增設梁的水平方向加腋等措施。
有模擬水平地震作用的研究表明,當框架梁、柱中心線偏心距大于該方向柱寬的1/4時。節點核心區除了出現斜裂縫,還會出現豎向裂縫。因此當梁、柱偏心距大于該方向柱寬的1/4時應采用梁水平腋的措施,加腋的構造見《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以下簡稱《高規》)6.1.7條,加腋后的粱在驗算梁的剪壓比和受彎承載力時,一般不計加腋部分截面的有利影響。水平加腋部分斜向設置的水平鋼筋的直徑不宜小于φ14,間距不小于200mm,附加箍筋直徑不宜小于φ8@200。
2.2 避免短柱的出現
框架的柱端一般同時存在著彎矩M和剪力V,長、短柱的確定是根據柱的剪跨比λ=M/Vh0確定(ho與彎矩平行方向柱截面有效高度)λ≤1.5時為極短柱,1.52時為長柱。試驗表明極短柱發生剪切斜拉破壞,屬于脆性破壞.短柱多數發生剪切破壞,長柱一般發生彎曲破壞。
框架結構中由于樓梯間休息平臺梁或因層高矮而柱截面大等原因,某些工程中短柱難以避免如果同一層均為短柱,各柱剛度相差不大,這種情況進行內力分析和結構設計安全是可以保證。
2.3 雙向梁柱抗側力體系的布置
框架結構既要承受豎向荷載,又要承受水平荷載,因此必須設計成雙向梁、柱抗側力體系,并且應具有足夠的側向剛度,以滿足規范規定的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的限值。
2.4 不應采用部分砌體墻承重的混合形式
《高規》6.1.6中(強制性條文)規定,框架結構按抗震時,不應采用由砌體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結構中的樓、電梯間及局部出屋頂的電梯機房、樓梯間和水箱間,應采用框架承重,不應采用砌體墻承重。若框架結構中采用砌體墻承重時,由于計算時不計入砌體墻的剛度,在地震作用時反應比僅按純框架抗側力剛度時大,砌體墻會在地震時首先遭受破壞,而框架結構又未按實際剛度確定內力和配筋,將會使結構構件被各個擊破,這是十分危險的。
3 應對措施
3.1 梁、柱截面的確定
首先根據經驗初步確定梁、柱的截面尺寸,此時應注意盡可能使柱的線剛度與梁的線剛度的比值大于1.0,滿足強柱弱梁、強節點的要求,初步確定尺寸輸入電腦經結構計算后,梁、柱會出現以下3種情況。
3.1.1 梁的超配筋顯示或梁的裂縫寬度>0.3或梁的撓度值大于允許值。柱的軸壓比超限或柱的超配筋顯示。此時可放大梁、柱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的標號等級或提高鋼筋的強度等級,再進一步試算。
3.1.2 部分梁、柱的構造配筋,此時可依據梁的裂縫寬度和柱的軸壓比適當減小梁、柱的截面尺寸再試算。
3.1.3 梁、柱的截面尺寸均滿足要求,此時可進一步觀察梁、柱的配筋率是否合適。
3.2 框架梁柱的配筋
3.2.1 框架梁的配筋
對梁縱向鋼筋的配筋率為0.5%~1.5%較為適宜,在配筋率一定時,用較細的鋼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握裹面積,可減小梁的裂縫寬度,增大配筋率是減小梁裂縫的最直接方法,但是只提高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對梁裂縫的影響就較小。
在地震作用下,為滿足強剪弱彎,就應做到梁端斜截面受剪承載力高于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在具體設計時,可將梁端負彎矩筋乘以系數0.85~1.0梁中正彎距乘以1.1~1.3,梁端箍筋的直徑可增加2 mm.
3.2.2 框架柱的配筋
框架柱的配筋一般都較低,電算結果往往都是構造配筋,由于抗震上強柱弱梁的要求,也就是要適當增大柱的配筋而減小梁的配筋,可見,柱子承擔的責任最大。為了保證在地震時柱在最后失效。必須設計成強柱弱梁,人為把梁設計成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其破壞在先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出現的損失。若把梁、柱同等看待,讓他們都強,則可能會造成同時破壞,后果會更糟糕,損失會更大。所以,在電算時一些參數的調整十分重要,對框架柱的縱向配筋結果一般可以乘以1.2~1.6,柱箍筋的直徑宜增加2mm其中角柱大些,邊柱次之,中柱可小一些,柱箍筋的形式宜采用井字形,以增強箍筋對混凝土的約束,箍笳的重疊不宜多于兩個箍筋。
篇10
1人員密集公共建筑安全設計原則
1.1預防為主原則預防原則是指在事故發生前就提前預防事故的發生以及安全工作,把事故扼殺在搖籃里,盡最大可能通過設計以減少風險。在建筑改建、擴建、新建的過程中,應把安全設計理念融入建筑工程規劃與設計過程中,來預防可能發生的災害,減輕損失。
1.2安全第一原則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生安全總是放在第一位的,在人員密集公共建筑的設計中應著重考慮到人生安全,建筑物的主體結構應足夠堅硬,在事故發生時不至于倒塌。在事故發生時,能偶有足夠的時間來疏散人群,人生安全尤為重要,在建筑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時要考慮到安全因素。
1.3動態控制原則建筑安全評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建筑將來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故及災害,但由于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有可能會有一些偏差,例如環境、時間、建筑使用性質的變化。所以,在設計建筑時應當結合現實條件做一些改進、調整、升級等。對安全狀態要進行閉環控制,及時反饋建筑物的安全狀況,以便及時提出應對措施,更好地改善建筑物的使用期限。
1.4統一設計原則建筑設計統一化應與安全設計相結合,考慮到建筑物的美觀、舒適、安全、經濟等方面的要求。人員密集公共建筑能夠對美化城市起到重要作用,在建筑物的設計時應結合二者之間的關系,建立美麗又舒適的建筑。
2人員密集公共建筑安全設計策略
2.1火災風險控制設計策略火災風險控制設計分為被動防火設計與主動防火設計兩個方面。被動防火設計是指采用耐火構件劃分防火區,使得建筑的耐火性提高,要設置安全疏散通道,使火勢控制在小范圍內。主動防火設計指的是在設計過程中破壞火災的構成條件,防止火災的發生。構建防火設計的重點在于建筑的安全疏散,在火災事故發生時,能夠及時疏散人群,減少事故帶來的危險性。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加強消防管理,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預防火災的發生,以及火災發生時的應對措施。
2.2自然災害風險控制策略自然災害有地質、地震等自然災害。在建筑選址構建時應注意該地區的地質條件是否適合構建公共建筑。很多自然災害是在多種因素和機理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人類活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隨著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建設需求越來越多的土地,過度開發土地資源會使得自然災害頻發,這些災害反過來作用建筑物,造成惡性循環,給建筑帶來的威脅。在建筑設計時應考慮減少占地空間,組織合理的排水系統,在建筑物周邊加強邊坡防護措施,加強災害的管理。
2.3爆炸襲擊與生化污染傳播控制設計策略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在建筑設計中應考慮到恐怖事件以及爆炸襲擊時間的發生。在建筑設計中加強建筑的防爆性,通過了解爆炸襲擊以及生化污染傳播的機理,有針對性的實施相應的措施。加強對爆炸襲擊以及生化污染傳播的防范。例如防止建筑構件對人員的傷害,降低爆炸對建筑物的內部設施與設備帶來的破壞,預防建筑物發生災難性的的倒塌等。
3結語
- 上一篇:婦聯工作建議和意見
- 下一篇:電力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