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時間:2023-05-30 16:1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震防控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震防控措施

篇1

【關鍵詞】 汽輪機真空低 分析 措施

1 銀川熱電廠機組概況

銀川熱電廠#3、#4汽輪機型號為C25—8.83/0.3型,型式為高壓單缸沖動、單抽汽凝汽式;凝汽器型式為二道制表面式,型號為N—2000—1,管材為HSn70—1B,換熱面積2000m2,冷卻水量5400t/h;抽汽器型號為CS4.18.02型,型式:射水式。銀川熱電廠的凝汽器進出水室頂部設有排水手動門,利于排出空氣,使循環水能充滿凝汽器。為了保證凝汽器銅管內清潔,保證傳熱效果,循環水系統配置有凝汽器膠球清洗裝置,主要有膠球室,裝球室,收球網等組成。

2 汽輪機真空低的原因分析

2.1 循環冷卻水量不足

(1)凝汽器兩側水量分配不均衡,運行中凝汽器兩側循環水溫不一致,有時差值達到4℃到8℃。溫升大的一側循環水量較小,當循環水量不足時,汽輪機末級產生的乏汽在凝汽器中被冷卻的量將減小,進而使排汽缸溫度上升,凝汽器真空下降。造成循環水量不足的原因可能有:循環水泵發生故障;循環水進水間水位低引起循環水泵汽化,使循環水量不足;機組凝汽器兩側的進、出口電動門未開到位,在凝汽器通循環水時,系統內的空氣未排完等。

(2)汽輪機凝汽器銅管管板串水,造成凝汽器出水串水,減少了凝汽器的冷卻水量,通過分析凝汽器的進出口溫度變化可以判斷凝汽器管板是否串水。

2.2 凝汽器銅管清潔程度較差

銀川熱電廠兩臺25MW機組凝汽器的銅管污垢現象非常嚴重,使得傳熱阻力增大,換熱效果降低,跟設計值對比熱經濟性較差,且汽耗率顯著增高,影響了機組的正常運行,端差最高的時候達到了二十攝氏度,真空跌至72KPa,導致機組不得不降低負荷保證運行。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除了真空系統泄漏以外,凝汽器銅管結垢情況嚴重也是導致這種現象的重要因素。停機檢查銅管的最外層是一層粘稠的物質,經過化學檢驗分析,其成分為藻類的衍生物,而緊貼著管壁的是一層堅硬的污垢,尤其是凝汽器的上部分鋼管中比較明顯,經分析得出是因為流速慢并且在高溫條件下而產生。雖然凝汽器配置膠球清洗設備,但由于收球網和循環水管道之間的縫隙過大造成收球率低,加上膠球清洗系統彎曲管道多、阻力大,導致膠球清洗設備不能正常運行,平均收球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最低時只有百分之三十。

2.3 循環水溫過高

當熱電廠的循環冷卻水為開式循環,容易受到季節的影響,尤其是在夏天,循環水進口溫度升重影響了凝汽器的換熱效果。循環水進口溫度越高時,吸收的熱量越少,蒸汽冷凝溫度就越高。冷凝溫度的升高會導致排氣壓力相應提高,并降低蒸汽在汽機內部的焓降,最終使凝汽器內真空下降。循環水的溫度越高,從凝汽器內帶走的熱量就越少,根據相關數據表明,每當循環水溫升高5℃時,凝汽器真空就降低1%左右。

當循環供水系統采用的是冷卻塔的閉式循環時,水溫的冷卻主要取決于冷卻塔的工作情況。由于水的蒸發和飛濺產生的損失,所以循環水補水量較大,及時補充冷水也是保持冷卻塔有效降溫的必要方式。所以,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定期的對冷卻塔內的配水槽和分水器進行檢查,查看其是否散水正常,是否完整無損,因為這些因素都將直接影響冷卻塔的散水均勻性和散熱性能。每年清洗和更換填料是降低凝汽器進口水溫、提高汽輪機真空的有效途徑。通過這種方式,真空可恢復2%至3%,比增大循環水量更為有效。所以說,循環水溫對機組真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2.4 凝汽器汽側積空氣

當出現凝汽器汽側積空氣的現象時,不僅會導致傳熱惡化,還會使得空氣分壓力增大,排汽壓力升高,真空下降;由于空氣分壓力增大,增大了氧在凝結水中的溶解度,使凝結水含氧量增大,加劇了對低壓管道和低壓加熱器的腐蝕;由于空氣分壓力的升高使蒸汽的分壓力下降,凝結水溫度低于排汽壓力下對應的飽和溫度,引起凝結水過冷卻,使汽輪機的經濟性降低,也使凝汽器中的溶氧增加。

3 改進方法與防治措施

3.1 保證循環水量

在冬季、初春季節,由于循環水入口水溫較低,可以采用單機單臺循環泵運行的方法,使凝結器維持在經濟真空運行狀態。隨著夏季循環水入口水溫的不斷提高,當水溫超過20℃的時候,汽輪機的真空緩慢下降,導致其正常運行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兩臺機配三臺循環泵的運行方式。實踐證明,在夏季多啟動一臺循環泵可使兩臺機的真空分別增加2%左右。

3.2 做好循環水供水設備的定期檢查和維護工作

檢修人員要定期對循環水系統的各組成部分進行檢查,循環水濾網等部分需要定時的清理,管道中的污垢也要進行清除。在運行中要稍開凝汽器水側排空氣門,讓累積在凝汽器中的空氣不斷的排出,減少系統運行阻力和空氣分壓力。在檢查過程中如果發現凝汽器兩側的水溫差別較大的時候應該及時查明原因,并及時進行處理。

3.3 保持凝結器銅管清潔度

運行中必須保持凝結器銅管的清潔程度,防止銅管內污垢積攢,并且在系統運行中要保證循環水清潔,不產生微生物等。同時,要嚴格控制循環水濃縮倍率和極限碳酸鹽硬度不超過規定的標準,可以考慮定期進行凝汽器銅管硫酸亞鐵補膜工作。銀川熱電廠的檢修人員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別對一期兩臺機收球網進行了更換,對膠球清洗系統管道進行了改造,目前凝汽器膠球清洗裝置已經投運正常,收球率達到85%以上,為提高凝汽器銅管的清潔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銀川熱電廠每兩年都對凝汽器銅管進行酸洗,但因循環水取自深井,盡管采用了加穩定劑和定期加殺菌劑的辦法,但銅管結垢現象仍然存在,直至2013年初,更換為不銹鋼管。

4 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嚴格的對銀川熱電廠汽輪機真空情況進行控制,就需要在實踐中加強對循環冷卻水、銅管清潔度、循環水溫、凝結器汽側積空氣的控制,定期進行檢查和監督,才能有效的將汽輪機真空控制在合適的水平之內,確保熱電廠汽輪機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劉愛忠.汽輪機設備及運行.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

篇2

【關鍵詞】 地震 傳染性疾病 預防策略

Abstract: Earthquake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natural disaster. Earthquakes present a major threat to mankind. Earthquakes have a rapid onset, broad impact, and produce many factors that work synergistically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aused by communicable diseases. The primary goal of emergency health interventions is to prevent epidemics and improve deteriorating health conditions among the population affected. Major disease outbreak can be avoided by provid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 efforts in a timely and coordinated fash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view of some of the major strategries relevant to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for earthquakes.

Key words: earthquake; communicable diseases; preventive strategies

地震是一種巨大的自然災害,其本身主要取決于大自然的營造力。在各種災害中,地震以其爆發之突然和破壞力之強而號稱群害之首,地震不僅給災區的基礎設施、住房和公共場所和居民生活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還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其它災害,包括火災、水災和煤氣、有毒氣體泄漏,細菌、放射物擴散、瘟疫等對生命財產造成威脅的次生災害。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地震災害后往往導致傳染病發生率增加。2008年5月以我國汶川為震中的8.0級大地震造成了城鎮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居民生存條件、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等的極大破壞。張玉潤等[1]描述了地震災區現場在緊急狀態下傳染病預防與控制的基本策略。本文對地震后災區預防傳染病的流行對策進行綜述。

1 歷史上地震后傳染病爆發流行的回顧

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 地震、洪災等自然災害過后, 往往在災區會出現傳染病的流行或爆發,使得“大災之后必有大疫”幾乎成為駭人的必然規律。1556年,陜西發生大地震,當時受災死亡10萬人,而次年發生的瘟疫竟又奪去了70多萬人的生命;1945年唐山附近的灤縣地震后,許多村莊疫病流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幸存下來的人們,面臨著瘟疫的嚴重威脅,震后第3天,腸胃消化系統傳染病如腸炎、痢疾發生了,并迅速蔓延開來,在震后一個星期左右,達到了高峰,1976年8月份腸炎和痢疾的發病率,比上年同期,竟高出幾十倍乃至上百倍[2];2001年6月秘魯發生的地震,在農村,缺少避難所和低溫條件,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加,在塔克納的部分地區,人數增長了3倍。流行病檢測結果表明,結膜炎和急性腹瀉也出現增長[3];2005年10月8日在印度詹木喀什米爾發生了地震,2005年10月14日到2005年12月17日總共發生了1783例急性腹瀉病例,4歲以下兒童的罹患率為20%[4]。

然而, 2007年6月3日普洱地震后, 在災區寧洱卻沒有出現任何疫情的爆發和流行, 疾病的發病率和以往同時期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平[5];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抗震指揮部及時從全國各地調派衛生防疫人員到災區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包括:環境、飲用水、食品衛生監督、消毒殺蟲、傳染病疫情檢測、衛生宣教、心理治療等。衛生部發言人說,迄今四川災區未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6]。說明大災之后可無大疫,關鍵是突出預防為主,強化災區的傳染病防治工作。

2 地震后傳染病的流行的原因

2.1 傳染源普遍存在

傳染源包括有病原體排出的人和動物,如患傳染病尚在傳染期的病人、人群中攜帶病原體的健康人、患人畜共患病的動物、畜群中攜帶病原體的動物, 此外在外環境水域、土壤等存活的腐生性病原體或芽胞也可使人致病,比如破傷風、氣性壞疽、軍團病。特大地震發生時,會導致家禽等陸生動物被埋在地下,其尸體腐爛后污染環境和空氣,如果災區氣溫逐漸升高,更適宜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如遇雨水沖刷會導致病原微生物污染面擴大。

2.2 各種傳播途徑容易實現

強烈地震發生后,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都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們的生活在瞬間發生巨大變化,原有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等條件頃刻消失,大多數災民生活在臨時搭建的帳篷,災民安置密集,大量救援人員進入災區,人員流動頻繁,這些都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傳播的危險;同樣野生動物與傳病媒介的棲息環境也遭破壞,大量遷徙,使人類接觸野生動物和傳病媒介昆蟲的機會大大增加,從而增加了經蟲媒傳播疾病發生的危險;地震引發的房屋倒塌、地面裂縫、山體坍塌、江河污染等可能造成人員外傷, 易引起破傷風、鉤端螺旋體病和經土壤傳播的疾病的發生;在地震災害中,很多供水設施遭到破壞,在2001年6月秘魯發生的地震中,塔克納、阿雷基帕和莫克瓜省的各區中的335 個供水系統中有30% 被破壞和15% 被摧毀。在塔克納有一半的供水系統倒塌,迫使近70% 的受災居民要飲用那些來源不安全的水,水源含砷及鐵過高或是被嚴重污染[7],很容易發生飲水污染,導致大規模的傳染病爆發,如:2005年10月8日在印度詹木喀什米爾發生了地震, 4歲以下兒童急性腹瀉的罹患率為20%,調查發現,震后飲用未經煮沸或加氯消毒的河水或自來水感染輪狀病毒是引起急性腹瀉爆發的主要原因,在嬰幼兒中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和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4]。

地震導致供電的中斷可影響一些冰箱和冷庫的正常運行,會導致許多儲藏的食品變質和腐敗,并且在很多臨時安置點缺少加熱食物的器具和條件,所以很容易導致食物中毒、感染性腹瀉等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如不有效控制,會造成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其他一些傳染病和人獸共患病,如細菌性痢疾、傷寒、甲型肝炎、霍亂和食源性疾病,血吸蟲病、瘧疾、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鼠疫、狂犬病、炭疽等也容易在災區傳播流行。

2.3 人群易感性增加

地震后,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人群暴露于各種危險因素中,人員傷亡慘重、病菌病毒擴散,飲用水和食物受到污染,幸存者日常生活十分困難,體質嚴重下降,災民們驚恐、悲痛、心理創傷,加上經歷災害和失去親人的痛苦,很多人出現心理疾病,甚至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8],人群免疫水平急劇低下,對傳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有些災民的基礎疾病也會加重,如結核病、高血壓、糖尿病和皮膚病等。若受災地區屬于某傳染病或寄生蟲病流行區,其他地區來支援救災的人員,由于缺乏對這些病的免疫力,易感性很高,容易發病,如:中國國際救援隊一行40 人,于2005年1月11日至26日赴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執行海嘯災區緊急救援任務,營地設在亞齊市機場旁的沼澤地里,時屬熱帶雨季,宿營地雜草叢生,積水較多,在此期間,6名救援隊員被蜱咬傷[9]。

2.4 其他影響因素

地震后醫療衛生、疾病控制等專業機構常遭到較嚴重的破壞,專業人員傷亡失散,對傳染病失去早期發現與早期控制的能力;防治傳染病及消毒殺蟲的藥品、器材、疫苗臨時奇缺。

3 地震后預防傳染病流行的對策

3.1 控制傳染源

3.1.1 災區臨時安置點的環境衛生

地震災后,許多建筑遭毀滅性破壞,居民多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或露宿。為預防傳染病的流行,應該保證最適宜的環境衛生,臨時安置點不能太集中;盡量選擇在安全地帶,要防止滑坡、泥石流再次造成對災民的危害;不能離水源太近,防止生活垃圾污染水源,造成介水傳染病的流行;廁所應設置在離江河、飲用水源保護區較遠和居住區下風向的適宜地點,廁所地址離江河50 m以外的,一般可不作防滲漏處理,凡在離江河50 m以內的和在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必須采取水泥或防滲塑料膜作防滲漏處理,廁所要落實專人管理,每天進行滅蚊蠅消殺,糞便每日施加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大便坑內糞便每積存40 ~ 50 cm時用草木灰或泥土覆蓋一次,最后覆土掩埋。糞便是蒼蠅的理想繁殖場所,因此,應每天收集糞便,最后通過嚴密包裝或挖深溝、做成堆肥進行處理。防止蒼蠅、蚊蟲的繁殖,及時處理污水和垃圾,定期噴灑有機磷酸鹽、DDT、BHC等殺蟲藥劑消滅蒼蠅和蚊蟲。煤油中混入0.1%的除蟲菊和5%的DDT滅蠅混合劑是非常有效的[7]。

3.1.2 人和動物尸體妥善處理

地震往往使很多人和動物喪生,如果不及時對這些尸體進行妥善處理,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不僅影響環境,而且還會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因此,應盡早地把死尸轉移焚化、埋掉。也可在每具尸體上蓋上干草或用煤油浸泡過的稻草以同樣方法燒掉。其目的是通過炭化使尸體表面無菌,一些尸體在被埋之前,應打開尸體的腹腔和腸,使腐敗的氣味排出。否則,尸體膨脹很大,經常使地面裂開[10]。埋葬尸體的地方應始終遠離飲用水源。要在地坑里的尸體上方和地表面噴撒熟石灰。從事處理的人員應備有特殊的工作服、橡皮手套和口罩,一天工作結束后應把他們使用過的這些東西進行消毒。全體人員要用消毒劑和肥皂,進行徹底地沖洗。

3.1.3 傳染病監測

地震后可能出現的洪水和大雨會增加常見腹瀉病等傳染病的發病率,臨時安置點因為人口過度密集,容易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的傳播和流行,因此,在地震后應盡早開展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監測,為抗震指揮部及時做出衛生決策提供依據。WHO 建議在整個受災地區另外建立監測系統,以便為可能發生的傳染性疾病,特別是在那些因地震而無家可歸的人群中可能發生的傳染病提供適當的警報[11]。

在受災地區應基于各個醫療救護場所建立一個定期的資料報道和收集的可靠體系,提高疫情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以便迅速分析的疾病發生率。一旦發生了傳染病的流行或食物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及時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結合實驗室的檢查結果,確定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時采取果斷措施,將其控制在最小范圍并盡快予以撲滅[12]。

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災區的傳染病直報網絡受到嚴重破壞,衛生部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緊急開發了基于手機報告方式的疫情應急報告系統,在計算機網絡直報系統恢復前,四川災區將利用手機直接報告災區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一步加強傳染病監測與報告工作,嚴格實行疫情零報告和日報告制度[13]。

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亞日惹地區地震造成5 700多人死亡,20 000人受傷,班圖爾縣是重災區之一。印尼日惹地區靠近印度洋,位于赤道南部4度,該地區當時正值旱季,平均氣溫30℃,最高可達40 ℃[14]。在災后第6天,首先發現急性細菌性痢疾病例,隨后的幾天內,又查出痢疾患者5例。救援醫療隊通過對這6例患者進行了詳盡的流行病學調查,并及時控制、治療,采取切斷傳播途徑,對災區居民進行防治腸道傳染病衛生宣傳教育等措施,及時通報當地政府和災區世界衛生組織,為疫情的監控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決策依據。隨著災區重建的開始,居民的生活、飲食、居住衛生條件的改善,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得到控制[15]。

3.2 切斷傳播途徑

3.2.1 加強飲用水衛生監督

有效地凈化飲用水和為災民提供無害的飲水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預防介水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的一項有效措施。目前,飲用水中加氯消毒是最普通和有效的方法。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消毒生活飲用水,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不應低于25%,臨時供水的水源應進行水質檢驗[16]。

由于地振動、斷層作用、斜坡斷裂、滑坡、局部沉陷、液化作用和供電事故,使城市供水系統遭到破壞。由于地下飲水管道系統和污水管道系統損壞,可能發生飲水供應的交叉污染。對供電系統進行必要的檢修和修復工作之后,應用50 mg/L的漂白粉溶液對整個供水系統進行24 h消毒。之后,應放空主要分布的輸送管道并再用飲水沖洗。但在消毒工作完畢后,在把飲水總管道并入供水系統之前,應取水樣進行細菌學分析,對用戶飲水應進行游離余氯的測定,以確保飲水的安全[10]。衛生執法監督機構要做好飲用水的監督監測,加強集中式供水、災區臨時供水、自備水、井水、分散式供水消毒及指導,確保飲用水衛生安全。

3.2.2 加強食品衛生監督

衛生執法監督機構要加強災區災后食品生產經營和餐館(含學校食堂)的監督檢查,堅決杜絕假冒偽劣、過期、腐敗變質的食品流向災區,嚴防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國內外的調查研究發現,有因為食用捐贈食品而發生食物中毒的事件[17]。為保證良好的食品衛生,應對災民進行食品衛生的宣傳教育:①必須保護所有食品,以防蒼蠅、蚊蟲和老鼠;②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腐敗變質或受潮霉變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③應堅持對烹調和食品管理者進行定期醫療檢查和個人衛生檢查等。如果能及時有效地提供相應醫療衛生服務、衛生飲用水和提倡講究個人衛生等措施,可以使各種腹瀉性疾病發生的危險性降到最低程度。

3.2.3 加強環境衛生監督

加強災區環境衛生的監督,如水源、糞便、垃圾等,建立衛生標準,建立制度,指導做好糞便和垃圾的無害性處理,以保持環境清潔。挖簡易廁所,做到大便入坑,及時清除糞便或用土覆蓋。對垃圾污物進行掩埋或焚燒,用1.5 %含氯消毒劑健之素噴霧洗消帳篷內外,噴灑殺蟲劑殺滅蚊蠅[8]。

3.2.4 預防蟲媒傳染病、經接觸和土壤傳播的疾病的流行

地震災區應采取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注意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黑熱病等蟲媒傳染病。在受災期間, 應做好個人防護, 避免被蚊蟲叮咬。夜間露宿或夜間野外勞動時, 暴露的皮膚最好涂抹防蚊油, 或者使用驅蚊藥。應注意使破損傷口不與土壤直接接觸,條件許可時, 對各種原因引起皮膚破損的人員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對傷口進行清創和縫合, 受傷嚴重者應送醫院救治。

3.2.4 加強動物疫情的監測

地震后,幸存動物也面臨營養缺乏、管理不善等問題,如果不加強預防,不僅容易導致人間各種疾病的爆發,更容易導致重大動物疫情爆發,尤其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獸共患病,對災區人民構成嚴重威脅[18]。疾病預防部門應及時與畜牧獸醫部門互通信息,嚴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炭疽等疾病的發生或流行。預防控制疾病發生,做到大災之后無大疫是震后防疫人員的首要任務。而開展對震區居民的生活飲用水、食品和傳染病相關檢測、監測及其危險因素評估,則是預防控制疾病發生,做到大災之后無大疫的關鍵環節[19]。

3.3 保護易感人群

3.3.1 預防接種

對于地震災害后容易發生的傳染病,并且通過接種疫苗可以預防發病和流行的,應及時對災區居民進行免疫接種。如:①病毒性肝炎,通過注射有免疫力的健康人血球蛋白,可以控制甲肝發病率;②破傷風,對所有存在傷口感染、污泥弄臟的傷口、劃破或扎破的傷口以及皮下組織受損害的傷口的危險人群,應注射預防破傷風的抗毒素;③狂犬病,在地震災害中狗被激怒或出現異常的行為,所以很容易出現被狗咬的事件,應該及時的注射狂犬疫苗。還要積極保護救災人員,減少他們受傳染病、寄生蟲病感染的機會,尤其是受災地區屬于某傳染病或寄生蟲病流行區,其他地區來支援救災的人員,由于缺乏對這些病的免疫力,容易感染發病。國際救援人員,也應事先接種必要的疫苗[20]。

2008年6月4日,在國家疾控中心的指導下,在援助災區的各軍地醫療、防疫工作隊的全力協助下,汶川縣的醫療衛生人員在汶川城區及威綿片區的6個鄉鎮啟動了甲肝疫苗群體接種工作,對18月齡至14周歲的災區所有兒童接種一劑甲肝滅活疫苗[21],這是保證四川災區沒有發生甲肝疫情的積極有效措施。

3.3.2 開展衛生宣傳教育

開展衛生防疫的基本知識培訓、宣傳教育,包括救援人員和災區居民,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如:進行有關安全飲水的重要性和不吃生冷食物的教育。另外也應進行關于保護環境衛生及正確使用臨時修建的清潔工程裝置的教育,如臨時公共廁所等。還有關于地震后常見疾病的自我預防保健措施的教育,由于暴露感染機會增多,媒介昆蟲大量孳生,如登革熱、瘧疾、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以及恙蟲病、黑熱病、人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傳染病流行的危險也增加[22]。應該把在災區群眾中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作為救援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新疆巴楚-伽師、昭蘇、云南大姚、阿爾及利亞、伊朗巴姆、印尼亞齊、巴基斯坦等地震災區,指導災民消毒飲用水,傳授地震避險知識,指導搭建防震棚和妥善處理死亡禽、畜,還對災民進行了心理干預,為減少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預防疫情和心理疾病的發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高度贊揚,真正起到了宣傳隊和播種機的作用[23]。

3.3.3 對災民和救援人員心理上的治療

災后大量災民出現恐懼、焦慮、失眠、精神失常、精神恍惚等各種心理創傷癥狀[24]。地震災害作為一種心理應激源與身心健康的關系早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一般人群中心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1% ~ 14%,高危人群患病率為3% ~ 58%[25]。本次以汶川為中心的8.0級大地震后,轉移安置災民和異地治療的震區傷員中,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率分別為14.1%和16.2%[26,27],屬于創傷后應急障礙的高危人群。地震災害作為一種負性事件影響人群心理健康,往往對災區居民和救援人員造成心理創傷。嚴重心理應激不僅可以造成近期心理危害,而且還可以造成對心身健康的遠期影響。在經歷嚴重的地震災害后,對受害群體及時實施長期的心身健康的照顧和心理咨詢,必將為提高受害群體的健康水平產生積極的作用。

4 小 結

地震是一種常見的強度和破壞范圍不定的自然現象。每年有數百萬地震事件被遍布在全球的無數地震儀所記錄,其中有一些地震導致大的災難[10]。人類沒有阻止地震發生的能力,但是可以通過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預防地震后次生災害的影響,為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提供有力的支持。自然環境破壞,生活環境污染,極易出現腸道傳染病,如痢疾、霍亂等疫情。事實證明,只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手段,地震不一定會引起流行病,也不會使震前的流行病進一步惡化。根據以往的調查表明,受災最嚴重的方面有:衛生、供水、衛生設備、食品和臨時住房。主要的疾病威脅是與缺乏安全飲用水有關的介水傳播性疾病和與人口過度密集有關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按照傳染病防治原則,采取控制、治療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易感染人群的自身抵抗力等措施,對防止地震后傳染病的流行具有積極意義[16]。疫情監測是指導災后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衛生監督機構要加強疫情監測,掌握疫情發生和流行動態,及時報告疫情,做好疫情的預測預警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張玉潤,郝元濤. 地震災區現場緊急狀態下傳染病風險因素與防控策略[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8,29(4):375-378.

[2]李 平. 唐山地震中的次生災害[J]. 中國減災雜志, 2003,(2):32-33.

[3]曾 光, 訾維廉, 于國偉, 等.中國兩次特大自然災害后的公共衛生服務[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1, 22(2):87-89.

[4] Karmaker S, Rathore AS, Kadir SM, et al. Post-earthquake outbreak of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in Kashmir(India):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J]. Public Health, 2008,(Epub ahead of print)

[5] 李躍斌. 普洱地震中的衛生防疫工作紀實[J]. 防災博覽, 2007,4:31-32.

[6]衛生部:迄今災區無重大傳染病疫情 防災任務仍然艱巨[EB/OL]. http://gb.cri.cn/18824/2008/06/10/2225@2092488.html

[7] Rocha JL, Christoplos I. Disasters mitigation and Preparedness on the Nicaraguan post-Mitch agenda [J]. Disasters, 2001,25(3):240-250.

[8] 馬 萍,潘集陽.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預測因素[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8,29(4):379-342.

[9]李向暉,程紀群,劉愛兵,等. 印尼海嘯災區救援中的衛生防疫工作[J]. 中國急救醫學,2005,4(25):275-276.

篇3

對災害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試論地震預測預報的公關宣傳策略

抗災減災效益估計方法探討

影響上海地區熱帶氣旋頻數的預測水平評估

廣義災害、災害鏈及其防治探討

我國西部大開發中的沙漠化災害防治研究

河北省沙塵暴特征及防治對策災害學

地質環境與人身健康研究

甘肅臨夏地區人工降雨氣候背景分析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澇災害與景觀生態建設

洞庭湖區洪澇災害的地學因素與人為因素

美國企業備災活動模式與影響因素分析

旱澇災害的分形研究方法

北京城市災害及新世紀安全戰略

遙感圖像在江蘇鎮江市滑坡調查中的應用災害學

城市地震災害緊急救助的時序特性分析

城市地質災害及對策肖和平

洞庭湖區’99洪澇災害后減災戰略的思考

簰洲灣’98決堤情況典型調查

環渤海地區地面沉降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陜甘寧地區大震與大旱災害鏈的討論

歐洲危機研究學術共同體建設情況及危機研究進展

美國學術機構之國土安全研究及概念發展

美國災害社會學:學術共同體演進及趨勢

風險登記:提升我國社區風險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

我國應急管理系統末端脆弱性及其治理問題研究

縣級政府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研究

決策論證與大型工程項目社會穩定風險化解

危機情景下政府危機信息的釋放模式與策略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評估之比較研究

從災難中學習:我國事故調查的反思與改進

國外農民抗爭研究:學術傳統及其爭論

廉政風險科技防控系統的內生風險及治理

災害與群體:基于社會脆弱性視角的國外研究述評

城市生命線地震后恢復曲線與恢復過程優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高架路橋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1999年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及異常氣候事件

黑龍江省主要災害成因及規律的探討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與前瞻

我國近期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及其與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狀況的相關分析

災害對我國國民經濟的作用模式研究

城市火災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設計

建立洪水災情等級模型的實用方案

災害發生的自組織性質探討

基于均生函數的最優子集回歸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預測中的應用

社會組織在應急響應中的功能與角色——基于蘆山地震的實證研究

志愿失靈、災后志愿者身份建構和人際互動:一個微觀的視角

篇4

“5.12”*大地發生震后,*市衛生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立即啟動我市《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預案》,全力開展醫療救援、疾病防控、愛國衛生、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等工作,取得了醫療救治顯著成果。截止目前,全市實現了災后“零疫情”的目標。

一、上半年工作情況

(一)醫療救援衛生防疫工作成效顯著

“5.12”*大地震發生后,*市衛生局緊急動員,積極應對,迅速開展應急醫療救援和災后衛生防疫工作。截至6月30日,全市各級醫療機構累計收治傷病員507866人,住院人數28937人,轉運傷員2151人。

一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指揮調度快速有力。地震發生后,春城書記、紅林市長及有關領導多次批示,親臨現場指導抗震救災衛生防疫工作。建立工作聯系碰頭會制度,確保信息通暢、措施到位、協調有力、物資保障充分。啟動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成立了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楊偉局長擔任總指揮,下設11個工作組,明確職責,協調配合,具體組織實施全市醫療救援各項任務。

二是合理調配衛生資源,醫療救援緊張有序。調度全市醫療衛生資源,全面展開醫療救援工作。一是有效保證120生命線的暢通。二是發揮專家組作用和優勢,確保搶救質量。三是啟動應急獻血,全力保障臨床用血需求。截止到6月底,向各級醫療單位提供紅細胞5304單位,血漿36620.5單位,紅細胞懸液8818單位。四是順利完成傷員轉運工作。五是及時啟動災后心理干預。與市教育局聯合啟動了地震災后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六是積極協調外來衛生防疫資源,組建醫療隊、防疫隊、心理危機干預隊,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三是切實抓好重點工作,衛生防疫初見成效。組建疾病防控應急和衛生執法監督分隊趕赴重災區展開工作,統籌安排轄區內所有衛生防疫力量,快速恢復災區三級預防網絡體系。簽訂《抗震救災衛生防病工作目標責任書》、推行網格化防疫工作體系、實行社區化管理等多種形式,全面落實疫病防控措施,確保大災后無大疫。截止到6月底,全市累計出動衛生防疫人員22.51萬人次,車輛5.46萬臺次,消殺面積達4.04億平方米,處理糞坑160.88萬處次、蚊蠅孳生地143.85萬處次,處理遺體2307具,動物尸體11712具,監測安置點1.80萬次;監督檢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13.67萬戶次、供水單位1.70萬戶次;制作、發放愛國衛生宣傳資料936.84萬余份。

四是牢固樹立全局觀念,積極支援其他災區。根據上級安排,承擔全省衛生醫療緊急救援任務。調集全市醫療資源,組建11支醫療隊伍赴地震重災區*。我市派出16支共224名醫務人員組成的醫療救援隊,3支共25名衛生防疫人員組成的衛生防疫隊伍,組織調集醫用物質219件(含藥品128件),調配3420單位血漿、1494單位紅細胞懸液增援**、*、*等地。

五是加強信息收集報送,及時宣傳先進典型。及時準確收集我市傷員救治、救災物資保障、災后疾病預防及環境消殺滅、愛國衛生、心理干預、接受援助、醫療衛生支援隊服務全川等抗震救災衛生防疫信息數據,作好分析、預測和報告,共編制《衛生快報》300余期,每日及時報送抗震救災醫療救治信息、疾病防疫和衛生監督統計報表,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主動引導輿論,加大宣傳衛生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和典型人物事跡。協調中央電視臺、

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我市衛生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報道,近2000篇次,新華網、人民網等網絡媒體,*衛生戰線抗震救災信息11萬余條。

六是物資資金分配透明,做到保障工作有力。多種渠道了解災區需求,積極加強對衛生救災物質的征集與使用,下撥救治專項款7000萬元。積極組織調撥藥品、醫療器械、帳篷等物資。購買價值2878.514萬元藥品、耗材及醫療器械,共接收企業及其它捐贈價值10187.05萬元藥品。按照“災情需要、合理調配、不重不漏”分配原則,積極與藥監、交管、監察部門協調安排,快速分發,保證了急需醫用物資12小時內準確送達都江堰、彭州、崇州等重災區及各傷員收治醫療機構。

(二)災后衛生恢復重建工作有序開展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衛生系統災后重建工作,堅持一手抓防病治病,一手抓災后重建,迅速組織力量,安排部署,加強協調,落實責任,確保了災后重建工作有力推進。

一是統一組織領導,科學規劃災后重建工作。成立災后衛生重建領導小組對災后重建項目進行調查摸底、損失評估、數據統計、規劃編制、監督實施。草擬《*市災區四縣市醫療衛生機構災后重建規劃方案》、《*市三圈層區(市)縣醫療衛生機構災后重建規劃方案》。

二是恢復醫療秩序,做好醫療救治后續工作。積極做好災區傷員救治和康復和災后心理干預工作,防控和減緩災難的心理社會影響,建立災后心理干預長效機制。恢復醫療機構常態管理,確保醫療質量和安全。

三是加強疾病防疫,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進一步完善各項衛生防疫工作方案、預案,提高科學性和預見性。扎實推進衛生防疫工作進村入組到戶到點,做到全覆蓋。

四是搞好督查指導,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組建6個督查工作組,對災區衛生防疫、預防接種、災后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建等工作進行全面督促檢查,針對隱患和問題,修改和完善措施,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三)其他各項醫療衛生工作全面推進

加快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積極爭取成為國家醫改試點城市;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強化衛生監督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婦幼保健網絡,健全市、縣突發衛生應急預案,全市公共衛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強;全面推進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著力深化衛生行政審批改革,促進了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建設;中醫“三名”(名院、名科、名醫)戰略進程加快,助推了城鄉中醫藥事業均衡發展;繼續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通用病歷”實施順利;扎實加強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市共公衛生救治中心、市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市傳統醫學中心、市二醫院擴建等項目建設進展良好。

二、下半年工作重點

下半年,全市衛生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做好災后重建工作的同時,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真抓實干,努力完成年初部署的各項衛生工作任務。

(一)進一步做好醫療救治工作。加強醫院規范化管理,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充分發揮“三個專家組”作用,借助“三個網絡”,繼續做好340余名住院傷員的救治、1000余名傷殘人員醫療康復和10000余名震后心理救助對象的心理干預工作。

(二)進一步做好防病防疫工作。加大疾病預防控、衛生執法監督、愛國衛生工作力度,強化對都江堰、彭州、崇州3個重災區環境消殺、傳染病疫情監測和食品飲水衛生的監督管理,嚴防災后次生、衍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發生。突出抓好狂防和結防工作督查。

(三)進一步做好項目建設工作。加快推進市級衛生重點項目建設,年底前,市共公衛生救治中心完成主樓主體施工,市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市傳統醫學中心完成基礎施工,市二醫院擴建完成征地拆遷、施工設計等施工前準備工作;啟動市老年病醫療中心項目、市三醫院擴建項目建設。

(四)進一步做好災后重建工作。著力開展災后受損公共衛生體系、鄉鎮衛生院恢復重建工作,力爭年底前,完成3個重災區臨時醫療衛生活動板房、50個受損鄉鎮公立衛生院、200個受損村衛生站的災后重建任務,啟動20個需遷址、新建和原址重建的鄉鎮公立衛生院。

篇5

【關鍵詞】建筑幕墻;常見質量問題;預防控制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筑幕墻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建筑效果。但其構造復雜,施工技術要求高,專業性強,隨著建筑幕墻工程的日益增多,在其施工中亦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質量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結構密封膠施工不當問題分析

1、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有:①板塊加工前,未做結構膠與其所接觸材料的粘結強度、相容性等試驗;加工過程中使用過期結構膠;耐候膠、結構膠混用;使用未經具有相關資質檢驗機構認可的結構膠品牌,甚至使用假冒產品。②未做混勻性(蝴蝶)試驗、拉斷(膠杯)試驗、剝離試驗;未按照規定的操作規程進行清潔工作;注膠尺寸出現負偏差;注膠不密實,有氣泡等缺陷。③注膠和養護環境潔凈狀況和溫度、濕度不符合要求;養護時間不足,結構膠強度未到就運輸、安裝。④隱框玻璃幕墻用的中空玻璃合片未采用硅酮結構密封膠;有的雖采用了硅酮結構密封膠,但膠縫尺寸未經結構計算。⑤更嚴重的是在現場打注硅酮結構密封膠。

2、預防控制措施。加強原材料采購和進場驗收和檢驗工作,防止劣質材料、過期產品和假冒產品流入施工現場,杜絕耐候膠代替結構膠現象發生。按照規定及時對硅酮結構密封膠進行相容性等一系列試驗,合格后才能使用。應制訂幕墻工程作業指導書,嚴格控制玻璃板塊制作所環境溫度、濕度和潔凈程度,控制玻璃板塊的養護時間,硅酮結構密封膠強度未達到要求,不準出廠。

二、主體結構預埋件與幕墻連接不夠牢固問題分析

1、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有:連接件的可調節構造用螺栓連接緊固程度不夠,沒有防松脫、防滑動措施;由于結構施工偏差,預埋件與連接件之間用鋼板或型鋼調整時,構造形式與焊縫不符合要求;連接件的孔位留邊寬度太小,甚至出現破口孔,直接影響連接點強度,造成結構隱患;預埋件和連接件的防腐處理不符合要求。

2、預防控制措施。安裝前,應做好主體結構的測量工作。不僅要有精確的數據,還應對設計圖紙進行調整;對有偏差的節點,應根據其偏差的程度,采取不同的做法,避免出現邊量尺寸、邊找材料、邊加工、邊安裝的現象;連接點調整到位后,應及時緊固螺栓;需電焊的部位,焊縫應飽滿,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螺栓應采取防松脫、防滑動措施;預埋件、連接件表面防腐層應完整、不破損,被電焊破壞了的防腐層應補刷防腐涂料。連接件與鋁合金立柱之間應襯防腐墊片,防止雙金屬腐蝕。

三、玻璃采用不當問題分析

1、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有:玻璃肋支承的點支承玻璃幕墻,設計時沒有采用鋼化夾層玻璃,一旦破碎,整幅幕墻就失去了支承;離樓地面 5m 以上的雨篷、采光頂設計時未采用鋼化夾層玻璃,一旦破碎也易傷人。

2、預防控制措施:提請設計單位糾正錯誤,修改設計;如果設計沒有錯誤,是施工中擅自修改圖紙,則應立即糾正,并應接受教訓,嚴格執行設計修改程序,控制類似事件發生。

四、后置埋件施工不當,承載能力不符合設計要求問題分析

1、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有:采用錨栓質量不好,實際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基體混凝土酥松,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影響錨栓承載力;錨栓錨固深度不足,位置不正確,有的錨入混凝土保護層中,有的設置在鋼筋密集區域,不但影響錨栓承載力,還會因損壞了鋼筋,影響結構安全;錨栓錨孔不潔凈,影響錨固力。

2、預防控制措施:加強材料采購管理,采用優質產品。施工前,應對使用錨栓部位的混凝土進行檢查;如強度普遍偏低,應提請設計單位修改錨固力參數;如只有個別部位混凝土強度偏低,可考慮適當調整部位。制訂錨栓安裝作業指導書,糾正不正確的鉆孔部位和方法。

五、緊固件選用和施工不當問題分析

1、幕墻常用緊固件的種類有:螺栓、自攻螺釘、佛釘、射釘、膨脹螺栓、化學錨栓等。常見緊固件選用和施工不當的現象有:在下列部位使用自攻螺釘:如固定明框玻璃幕墻承受水平荷載的玻璃塊、固定隱框玻璃幕墻的玻璃板塊、固定其他主要受力桿件。構件之間的受力連接使用抽芯鋁鉚釘。在普通燒結磚、加氣混凝土等基體上使用射釘固定幕墻桿件。幕墻與主體結構連接螺栓無彈簧墊圈或其他防松脫措施。固定石材幕墻板塊的鋁合金和不銹鋼掛件材質差,彎折有裂紋。

2、預防控制措施:項目管理人員應認真學習,掌握各種緊固件的受力性能,并嚴格按照規范規定施工;加強材料采購和驗收工作,防止不合格的產品進入現場。

六、影響幕墻水密性問題分析

1、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有:幕墻封頂處理不嚴密,造成頂部漏水;幕墻四周與墻體之間嵌縫不密實,用材料不當,有的用水泥砂漿嵌縫;明框玻璃幕墻的排水孔堵塞,排水不暢;密封膠和密封條施工質量不符合要求,出現膠縫開裂、密封條脫位等情況;采用空縫設計的幕墻,未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2、預防控制措施:加強材料采購管理工作,選用優質密封膠和密封條;全面檢查膠縫的質量,按規定進行淋水試驗;發現滲漏情況,應認真徹底修補;在幕墻清洗的同時,檢查幕墻的排水孔是否被堵塞;如有堵塞,應及時疏通;建議設計單位增補幕墻空縫設計的防水措施圖。

七、影響幕墻觀感問題分析

1、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有:玻璃、鋁板、石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色差問題,如材料采購時不加注意,加工時又不注意排板;鋁板安裝不注意方向性,上墻安裝后影響觀感;石材幕墻嵌縫的密封膠未經耐污染性復驗,施工后污染物滲入板面;幕墻的膠縫粗細、深淺不一,橫豎線條不平直;幕墻清洗工作不認真,施工過程中對板面污染物沒有及時清理,完工前集中清洗難度大,有的工程清潔劑使用不當,甚至出現板面被腐蝕的情況。

2、預防控制措施:材料采購時要注意色差,尤其對天然石材,應對石材廠進行反復比較、優選,一個品種石材宜選擇同一礦脈、同一批量的產品,使色差減少到最低限度;石材到達加工基地后,應進行統一排板,合理搭配;對操作人員進行交底,注意鋁板安裝的方向性,對幕墻板塊的板縫應根據掛線和水平拉線控制,作到橫平豎直,寬窄均勻;按照規范要求,對石材幕墻使用的嵌縫密封膠進行復驗,不合格的不得使用;使用無腐蝕性的清洗劑清洗幕墻,并落實責任制,被污染的墻面應實行誰污誰清洗的責任制,使幕墻面板的污染物及時得到清理。對于建筑幕墻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只要我們認真對待,采取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就能消除這些常見的質量問題,確保建筑幕墻的質量。

八、結語

建筑幕墻將建筑物護墻的防風、遮雨、保溫、隔熱、防噪音、防空氣滲透等使用功能與建筑裝飾功能有效地融合為一體,并作為結構的一部分,直接承受荷載和地震作用。本文以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可供同行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張芹編著.新編建筑幕墻技術手冊[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篇6

20xx年5月12日是全國第x個防災減災日,為切實做好我鎮“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有關工作,根據《xx縣減災委員會辦公室轉發xx省減災委員會關于做好20xx年全國20xx年防災減災有關工作的通知》(縣減災委辦〔20xx〕1號)文件要求,結合我鎮實際開展“防災減災”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xx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此次“防災減災”活動,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工作,由鎮黨政辦、鎮綜治辦、鎮民政辦和交安中心組成活動隊伍,要求于5月12日前后做好防災減災活動。此次活動我鎮制作兩塊宣傳標語,并向縣地震局、縣應急管理局申請“防災減災”宣傳資料。

二、廣泛宣傳,開展活動

一是集中開展宣傳。

我鎮于5月12日在集鎮區集中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活動上向鎮干部職工、司機、民工、商家、村民等群體發放防災減災知識手冊、防災減災環保袋及扇子、登革熱防控宣傳冊xx余份。二是注重青少年特殊群體宣傳。在中小學及幼兒園發放防災減災、登革熱防控宣傳資料xx余份,和校級領導及班主任教師進行溝通交流,他們將利用校會、班會和家長會等會議進行大力宣傳,提高青少年雷、電、地震、火災等“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溫習登革熱防控知識,進一步提高防控能力。

三、取得的效果

通過開展活動,從不同人群層面進行了宣傳,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關注重視,使更多人了解防災減災知識,掌握了應對突發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潛力,提高了廣大群眾的安全意識,更加珍惜生命。

四、存在的不足和下步打算

工作中我們也清醒看到存在的不足和挑戰,一是“防災減災”自救、救援能力存在短板;二是宣傳教育力度還不夠。

今后,我鎮將在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工作方面加大宣傳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做到應急有預案,救援有隊伍,聯動有機制,善后有措施,全面提高我鎮應急管理工作水平,為推進全鎮經濟社會平穩發展保駕護航。

xx鎮防災減災宣傳活動總結(2)

按照xx縣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關于印發xx縣紀念“5.12”汶川地震x周年暨防災減災宣傳活動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我鎮高度重視,迅速部署,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分管副鎮長為副組長的防災減災宣傳活動領導小組,并結合自身實際,精心組織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活動,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

自活動方案下發后,我鎮高度重視,組織全鎮干部職工召開專題會議,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分管副鎮長為副組長的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安辦主任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工作。

二、加強宣傳,提高防范意識。

一是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群眾開展地質災害防范知識培訓。鎮政府組織宣傳隊前往久和村涼水井滑坡點、福田村漁箭寺滑坡點、慶元村垮山灣滑坡點開展地質災害防范知識培訓,增強群眾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提升自我保護的能力。通過培訓,群眾增強了對地質災害的識災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知識的了解,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群眾對防范知識了解的甚少,體現了對群眾進行地質災害防范知識培訓的必要性。二是通過橫幅、標語、宣傳展板、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我鎮在社區街道懸掛大小標語x幅,發放《xx省防震減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宣傳資料xx余份。

三、組織演練,提高應急能力。

結合xx鎮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實際,我鎮于x月x日早晨,在重點監測點福田村漁箭寺開展應急演練,以此實例向群眾作地質災害防范宣傳講解,要求群眾自己切實做好自覺防災的意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是繼續加強滑坡監測記錄的管理。

要求監測員必須將雨前雨后的對比結果觀察詳細并記錄歸欄,規范記錄,以供災情的鑒定和群眾的盡早轉移。

二是切實提高群眾的防范意識。

部分群眾懷有一種僥幸心理,不習慣自我觀察,參與撤離演練的積極性也不高,為此,加強群眾對地質災害防范知識培訓和演練,以養成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自覺防災的意識,以此提高地質災害防范工作。

xx鎮20xx年防震減災工作總結(3)

為廣泛宣傳和普及災害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應急避險知識,xx鎮通過開展集中宣傳和防災減災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全鎮干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了綜合減災能力。現將20xx防震減災工作總結如下:

一、健全機構,強化組織領導

在防震減災工作中,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真正將此項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來抓緊抓實。調整充實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羊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國地辦、財政所、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等負責人為成員,細化工作方案,明確職責,落實專人,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二、強化宣傳,增強防震意識

充分利用廣播、標語、宣傳欄、手機短信等形式,加強地震科普知識普及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加強地震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同時,在學校開設地震知識講座,加強對在校師生的培訓教育,增強廣大師生的防震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在學校開展了一次防震避震應急演練,提高廣大師生的應急避災能力。

三、認真組織開展“防災減災”集中宣傳日活動

我鎮通過懸掛橫幅標語、發放宣傳資料、回答咨詢問題等方式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共發放宣傳資料xx余份,接受群眾咨詢xx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干部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四、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時效

地震應急預案的演練,進一步熟悉掌握啟動應急預案的方法、步驟,明確在應急行動中的職責,達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效果。加強抗震救災指揮體系建設,及時充實抗震減災應急隊伍及應急小分隊成員,建立應急隊伍信息庫,確保預案啟動及時、運轉順利。嚴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歷年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時期,要求各村及相關部門實行值班制度,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及時上報各種突發性自然災害。雖然我鎮在防震減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缺乏防震減災工作經費,各項工作開展難度大;二是村鎮建筑民居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達不到抗震要求,全鎮部分群眾還居住在抗震能力低或不具備抗震性能的房屋內;三是社會公眾防災意識有待加強。在下步工作中,我們將嚴格按照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各項防震減災制度,健全緊急救援體系,加強對群眾的防震知識教育,提高群眾防震意識,減小災害損失。

xx鎮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總結(4)

防災減災,關乎生命,重于泰山。xx年前的5月12日,一場地震讓我們體會到大自然的威力,也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因此加強防災減災宣傳,不僅能夠提高全社會的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更是生命至上的重要體現。

一、召開會議,做好動員部署

根據《xx縣減災委員會關于做好20xx年“防災減災日”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景減發〔20xx〕1號)文件要求,5月5日,xx鎮召開防災減災宣傳周安排部署會,對本周防災減災宣傳工作進行動員部署,并定于5月12日防災減災日當天,開展以“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筑生命安全防線”為主題的宣傳活動。

二、結合實際,擴大宣傳范圍

為了持續擴大防災減災宣傳范圍,增強宣傳影響力,xx鎮利用x天精準扶貧貸款契機,組織人員對前來辦理的群眾進行防災減災宣傳。同時積極與鎮學區取得聯系,于5月x日中午,通過擺放宣傳展板、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對學生們進行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災害防范意識。

三、貫徹落實,開展專項活動

當天,xx鎮開展以“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筑生命安全防線”為主題的宣傳活動。通過宣傳,意在提高群眾災害事故發生后的避險能力、自救能力,同時增強群眾對火災、煤氣中毒、溺水等事故的應對能力。

四、梳理總結,常態宣傳鞏固

在短短一周內,xx鎮在不同領域進行防災減災宣傳活動x次,宣傳對象即包括普通群眾,也有學生教師,同時也有政企職工。共擺放宣傳展板x個,在不同地方發放防災減災宣傳單x余份。在取得良好宣傳效果的同時,我們也清晰的認識到,防災減災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常態宣傳,讓群眾們都能對防災減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定期不定期的開展宣傳,才能鞏固提升防治能力,建立穩定防治體系。

xx鎮20xx年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總結(5)

今年5月12日為我國第十一個“防災減災日”,為切實做好防災減災應急知識宣傳周活動,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應急意識和能力,圍繞“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筑生命安全防線”這一主題,xx鎮結合實際,積極、主動、科學、有效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防災減災宣傳系列活動。現就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認真部署

根據市應急辦有關文件要求,我鎮專題動員布置“防災減災日”活動方案,協調各部門在活動周期間的具體分工和合作,共同做好“防災減災日”應急知識宣傳活動,確保本次活動取得顯效。

二、積極宣傳,營造氛圍

一是利用鎮村干部大會,緊緊圍繞以防為主、防抗相結合的方針,面向公眾有針對性地開展了防汛抗旱、防震減災、地質災害防御等防災減災知識和防范應對措施的宣傳教育。

二是5月12日,我鎮利用集鎮群眾流動密集的優勢,在街道設立現場咨詢點,通過懸掛橫幅標語、分發資料等方式向廣大群眾宣傳講解防災減災知識。共發放宣傳資料xx余份,現場解答公眾咨詢xx余人次。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營造了全鎮防災減災的宣傳氛圍,強化了防災減災工作措施。

三、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治活動

在5月x日至x日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期間,根據行業主要災害風險,針對各類易發災害可能帶來的威脅,集中開展全面、系統的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對鎮域內企業、建筑工地、學校、醫院等重點場所、重要設施開展隱患排查,并建立臺賬,做好整治整改工作。

四、組織開展演練,增強防災減災應急能力

一是組織學校開展校園消防安全培訓及疏散滅火演練,二是組織各村開展地災、山洪重點區域應急演練。

既增強了大家的消防安全意識,又提高了在災情中逃生自救、互救、應對緊急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強化了應急搶險隊員之間的協調配合意識,并從演練中發現問題與不足。

篇7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問題

建筑行業發展步伐緊緊跟隨著城鎮化發展愈來愈快的腳步。受到不同區域限制,及自然災害的產生,使得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成為建筑設計中一項不得或缺的設計任務,從保證建筑的安全性出發,為人身安全做出了保障。那么如何對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做出合理設計,需要考慮到什么?對抗震設計需要采取什么具體措施?本文將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與解決。

1.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思想

1.1與不利區域相互避開

施工選區對建筑結構抗震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再好的設計更需要有一個好的根基,建筑物的構建,需要避開地質狀況不佳、地震低發區域,從而從根基上保證建筑地基能夠堅實穩固。當地震災害發生時,直接破壞的是建筑結構。如有特殊情況,無法避開不利建筑區域,這時必須使用特殊方式適當解決對應問題,并在建筑結構的構建設計上,需要對抗震能力大幅提升。所以選擇一個最佳建筑建設區域,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抗震性能。

1.2建筑外形設計

根據統計得出,建筑構件截面及平立面更容易突變,發生地震應力,引發地震災害。當今時代,許多建筑設計師更注重通過建筑外形的設計穩定抗震性,設計師清楚地明白:①建筑設計注重整體性。建筑的整體性強,才能保持“傳力通道”通暢,保證抗震能力強;②建筑結構遵循規則性。建筑結構不規則時,需要通過加倍地震產生的作用力與內力來重新計算建筑受力,調整設計;③設計方案的重要性。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整個工程的耗材與建筑的安全性。

1.3協調設計

如何把控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不僅需要的是對平立面設計的規則與對稱,更需要的是建筑構造設計師與建筑工程工程師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建筑構造設計師與建筑工程工程師不僅要各司其職地完成設計與分析工作,還需要通過溝通交流,完成配合,對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進行調整,最終達到建筑結構規則要求與抗震設計標準。

1.4確定結構體系

當確定建筑結構后,需要選擇并確定合適的結構體系。建筑結構體系的選擇與確定,抗震設計中的建筑實際條件(建筑區域地質、地基深淺、建筑材料、建筑高度等)、抗震類別等決定了建筑結構體系的選擇,再通過各體系間經濟、技術等對比,可確定最終的建筑結構體系。確定結構體系對抗震整體分析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擁有地震傳遞與作用途徑、計算簡圖,能夠把控地震的作用力并分析出作用力的傳遞方向,達到預防地震來襲并在一定程度地避免了對建筑物迫害的作用。

2.建筑結構抗震構造的關鍵措施

要提升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構建措施。本文介紹了:設置防震縫、增設構造柱、設置圈梁三種防控地震的構建建筑的措施。具體措施介紹如下。

2.1設置防震縫

在抗震地區,建筑物立面高差≥6m、建筑物有錯層、樓板間錯層高度差很大、或是建筑物各組件間硬度或重量差距過大時,需要設置防震縫。防震縫的作用就是將建筑整體劃分成若干個體單元,使這些個體單元的剛度以及重量均勻,從而降低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程度。防震縫一般設置于地基之上,寬度基本在50~100mm內取值。

2.2設置構造柱

為增強抗震能力,加強建筑材料強度與剮度分別在建筑物拐角、墻根部、隔斷、高墻體中部、樓梯以及電梯間等位置設置構造柱,并通過圈梁、構造柱與墻體三體之間緊密相連構造出穩固的空間骨架,大大提高了建筑物強度及穩定性,也對墻體的應變能力得以提升,使建造出的建筑物達到“裂而不倒”的高標準要求。建筑施工過程中需要按照“砌墻逐段柱身”的順序來進行工程搭建,在柱身過程中需要現澆鋼筋混凝土,使之更加堅固,在構造柱時,要做好根基,在柱下固定鋼筋混凝土,保證其根基穩定,柱的截面應≥180mm×240mm,主筋采用一般規格:4×412mm,箍筋間距應≤250mm,墻柱間沿墻高每≤250mm增設4×46mm的鋼筋加以連結(嵌于墻內鋼筋需≥1m)。

2.3設量圈梁

需要圈梁來配合樓板進行搭建是提高建筑物空間的剛度,加強空間整體性,鞏固墻體穩定性,減少開裂情況,提高抗震能力的必要措施。圈梁的材料有兩種可以選擇:鋼筋磚與鋼筋混凝土。鋼筋磚圈梁用于地震低發區的非抗震區域;鋼筋混凝土則相反用于抗震地區,它的寬度基本和墻體厚度相當,高一般≥120mm,其最小橫截面為240mm×120mm。抗震地區建筑建設中圈梁務必完全閉合,保證不能被洞口截斷。

3.結語

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的優劣,是衡量工程質量的重要因素,為建筑質量作以保障。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直接影響的是建筑壽命,而間接影響的是建筑承納人員的生命安全以及建筑單位的經濟效益。所以,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整體思想必須遵循:避開不利區域選擇合理的建筑建設地區(了解建筑施工地區的實地情況)、進行全方面合理設計(工程人員與設計人員的協調設計、建筑外形設計)、通過總結與對比選定合適的結構體系,結合最佳抗震技術,把握建筑建設過程中抗震的重點措施。根據上述設計思想,才能夠完全保障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

作者:齊玉平 單位:山東碧海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王秀麗.多層鋼框架梁柱連接節點抗震性能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4.

篇8

關鍵詞:地震傷;胸部損傷;治療

    32年前(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24. 2萬人遇難[1];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里氏8.0級汶川大地震,造成6.9 萬余人遇難。地震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參與下,5.12汶川大地震的地震傷員得到了快速妥善救助。結合胸部損傷的情況,總結本次醫療救助的一些體會。

    1  大規模群體傷的分級救治

    地震造成的大規模群體傷的特殊情況決定了分級救治、及時轉運的必需性[2]。地震傷救治遇到的特殊情況:(1)局部地區突然出現的大量傷員;(2)危重傷及輕傷患者都多;(3)傷情要求迅速及時救治;(4)震中醫療設施癱瘓、醫務人員傷亡;(5)震區交通阻斷;(6)震區(震中周邊)未癱瘓醫院難以在短期內接納突然出現的大量傷員(醫療物資、醫務人員、場地)。這就造成了傷員量大、需短時間內緊急救治與局部區域醫療資源(人力、物力、醫療水平)嚴重不足的巨大矛盾。唯一解決的辦法只有分級救治、及時轉運。這樣既能解決救治的緊迫性,又能動員整個社會的資源立體參與,保證救治工作有序、有效進行。本次汶川大地震的醫療救助也正是進行了分級救治及轉運,使得救治工作順利完成。

    1.1  現場救治  承擔現場搶救,傷員分類任務。使生命在獲救的第一時間得到最簡單及時的支持,如保持呼吸道通暢、輸液、止血、包扎,為傷員后送創造條件。

    1.2  一線醫院救治  5. 12汶川地震是以汶川-青川-北川一線為軸,這一軸線周圍的醫療單位被不同程度地破壞,但是仍有部分醫院能承擔醫療救助任務。距地震損害最嚴重鄉鎮周邊的都江堰、彭州、廣漢、什邡、江油、德陽、綿陽等城市內的醫療單位,雖然醫院病房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但醫務人員和資源依然存在。另外還有趕到地震災區的部隊帳篷醫院,具備一定的手術條件。它們構成了本次大地震主要的一線救治醫院,收治了大量的地震傷員。如2008 年5 月12~30 日德陽市某醫院收治地震傷患者1420例[3];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地震傷患者1557例[4];什邡市人民醫院在地震中主體住院樓嚴重受損(但未倒塌,無人員傷亡),醫院在院前廣場用圍欄搭起臨時簡易手術間,并以廣場為病房,在地震期間搶救傷員2649人,在經過必要的處理及危及生命外傷的手術后,絕大部分傷員被快速轉往后方醫院(來至該院未發表的數據)。這些在災難發生現場及距離較近的醫院,由于短期內消耗大量醫療資源,人力、物力、場地緊張,在對傷員進行比較規范的救治后,外轉傷員,以騰出場地救治后續傷員,發揮了一線醫院在地震醫療救助中的地域和時間優勢,是地震傷員搶救的主要力量。

    1.3  二線醫院救治  地震的邊緣區域的大城市醫院,是本次地震醫療救援的二線救治醫院。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截止6月2日,醫院共接診地震傷員2618例,住院1751例,其中危重傷員1135例,ICU收治127例,手術1239臺,血液透析77例,住院死亡率低于0.7%[5]。總醫院截止5月19日24:00,共接診傷員2320例,住院傷員1760例,完成手術904臺次(含急診、清創手術[6]。四川省人民醫院截止9月23日,收治地震住院傷員2196例,其中住院死亡27例[7]。這些大型醫院擁有大量的醫療資源、良好的醫療技術、成型的急救醫療隊伍,并集合了大量的國內知名專家及國外專家共同進行救治,并進行確定性專科治療,保證了傷員的治療質量,是本次地震傷員醫療救助的中堅力量。

    1.4  三線醫院治療  受災地區以外的各型醫院。由于災區在短期內消耗大量醫療資源,以及為了使災區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工作秩序,有必要將需要后續治療的傷員轉往受災地區以外的各型醫院,也使傷員獲得更全面的康復。它們是地震醫療救援強有力的大后方。

    以上各層次醫院救治的分級治療,在整個救治過程中隨著救治形勢的改善,其作用可能是交叉的,如有些一線醫院兼有二線醫院的作用,二線醫院兼有三線醫院的作用。而華西醫院作為震區唯一的一所區域性國家級醫院,還確定了醫院地震醫療救援的"三中心"戰略定位:即復雜危重傷員救治中心,災區醫院支援中心和省外醫療隊后勤保障中心[5]。

    2  突發大規模群體傷的分類救治

    分類是因為傷員集中、量大。為了使醫療救助能在地震等突發大規模群體傷救助中高效運行,必須進行分類救治,而且分類救治貫穿于救治工作的始終。

    2.1  災難現場分類  救援現場分類時以分類工作為主,只施行“救命”的必要措施。其遵循的原則是:(1)分類的重點是區分救治先后;(2)搶救以挽救傷員生命為核心,生命重于臟器,臟器重于肢體;(3)救援現場傷員眾多、傷情緊急,速度是第一位的要求[8]。在現場只能做簡單的檢查分類和最緊急的救治措施,如解除窒息和大出血止血等,不能過多處理,要通過分類盡快將傷員轉送到有一定條件的救治機構。在災害現場救護中,按輕、中、重、死亡分類,跟據《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要求,以紅、黃、藍、黑的傷病卡表示輕、中、重和死亡。

篇9

[關鍵詞] 地震;板房醫院;新生兒;院感;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a)-093-02

新生兒科是醫院感染高危區,本院由于地震而建立板房醫院,結合本院板房醫院的情況,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新生兒院感的發生。現將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管理中的對策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科為二級乙等婦幼保健院兒科,受條件限制為板房醫院。本科分為新生兒科和普兒科,新生兒科為有陪伴病房,設床位20張。地震后2008年9 月~2009年12 月共收治的新生兒458 例(觀察組)。其中,新生兒肺炎243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150例,早產兒28例,新生兒窒息(輕度)30例,新生兒臍炎5例,新生兒低血糖2例。地震前同期2006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新生兒378例(對照組),其中,新生兒肺炎172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137例,早產兒35例,新生兒窒息(輕度)27例,新生兒臍炎5例,新生兒低血糖2例。

1.2 方法

1.2.1 醫院感染監控工作由護士長全面負責,并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和監測項目,建立健全了新生兒病房消毒隔離制度、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潔措施、醫療廢物處理規定及新生兒院內感染控制評分標準等系列規章制度。定期對科室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對醫院感染工作的認識。每個月進行消毒工作的總結,認真查找問題,發現問題及時討論并解決。工作中一旦發現有感染跡象,立即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防止感染的蔓延。

1.2.2 在現有的條件下將新生兒病房與普兒病房隔開,形成相對獨立區域。新生兒室分為感染間和非感染間,相對隔離。一旦發現患有傳染病或可疑傳染病患兒時,及時將患兒安置到隔離病室或相對隔離區,用物專人專用,根據不同的傳播方式采取不同的隔離措施。

1.2.3由于為有陪伴病房,因此加強對陪伴的管理尤為重要,我們采取發放陪伴卡,嚴格控制無卡陪伴入內,一個新生兒只能一個陪伴入內,同時在進門口設置洗手池,教會家長衛生洗手法,做好手衛生工作的健康教育工作,換陪伴鞋,穿隔離衣,同時每個暖箱配置一瓶快速手消液,教會陪伴使用方法。

1.2.4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各種醫療器械如導管、插管、霧化器、暖箱、藍光箱、紅外線搶救臺等應規范消毒,每天派一副班負責使用中暖箱的日常清潔工作(清水清洗),清潔毛巾一用一消毒,出院后進行終末消毒,500 mg/L含氯消毒強效液擦拭,特別是暖箱內部要徹底消毒。凡常與患者接觸的物品,如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奶具等應根據各種物品性能及使用情況采取不同消毒方法,以切斷醫院感染傳播。

1.2.5加強患兒的基礎護理[1]:如皮膚護理,口、鼻、眼的護理;臀部護理;新生兒被服應經過高溫消毒后備用,包裹嬰兒的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用過的被服放帶蓋的桶內,不要隨意扔在地上,更不能與其他污物混放,每日送洗衣房單獨清洗和消毒處理。新生兒奶瓶用畢及時清洗,一人一瓶一消毒,牛奶要現吃現配。嬰兒毛巾、手帕需一人一巾。

1.2.6 室內通風[2]:每日保證新生兒室內通風2~3次,每次20~30 min,保持適宜的溫度24~26℃,相對濕度55%~65%。室內放置空氣凈化器,每日消毒1次,新生兒室內床及床頭柜、桌椅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洗,新生兒出院時,新生兒床單位進行終末消毒。每日含氯消毒液拖地3~4次,床頭桌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洗2次,每個月做空氣培養,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切斷空氣傳播途徑。

1.2.7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廣泛使用抗生素的病房里,尤其是使用廣譜抗生素時,因抗生素是細菌產生耐藥性的主要推動力[3],所以應嚴格掌握選用抗菌藥物的基本原則,對抗生素實行分級管理,均嚴格在上級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2 結果

觀察組發生醫院感染7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例,胃腸炎2例,靜脈炎1例。對照組發生醫院感染11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例,下呼吸道感染3例,皮膚軟組織感染2例,臍炎1例。兩組資料對比結果見表1。

3 討論

3.1板房醫院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管理中存在主要易感因素

新生兒長期處于宮內的無菌環境,缺少各種微生物抗原的刺激,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統處在一定程度的抑制狀態,對很多微生物缺乏抗定植能力而易發感染[4]。

“5?12”地震后本院由于受條件限制為板房醫院,新生兒院內感染除與醫護人員因素、各類侵入性操作因素及長期廣譜抗生素應用等傳統因素有關外,板房醫院環境因素建筑布局受限,病房空間相對狹小,消毒設備不完善,管理起來難度較大,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也對其有一定影響。同時,病室通風換氣不良,易造成空氣污染,也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因素之一[5]。

3.2預防院內感染的管理措施

地震后本科在現有的條件下將新生兒病房與普兒病房隔開,形成相對獨立區域。新生兒室分為感染間和非感染間,相對隔離。同時加強對陪伴的管理,筆者采取發放陪伴卡的措施進行管理,同時,嚴格掌握選用抗菌藥物的基本原則,對抗生素實行分級管理,均在上級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綜上所述,盡管新生兒科是醫院感染的高危區,盡管本院為板房醫院,但是預防是最好的防治手段,通過實踐,高度重視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規范管理程序、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加強科學管理,措施得當,本科的新生兒院內感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參考文獻]

[1]陳夏蓮,沈燈霞.新生兒科院內感染控制的體會[J].江西醫藥,2009,44(8):846.

[2]席建宏,古麗蘇瑪依?熱合曼.新生兒病房院內感染控制的護理管理體會[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2):222.

[3]牛桂林.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及護理措篪[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6):55-56.

[4]董海峰,張瑋.新生兒醫院感染323例臨床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2,17(5):467-468.

篇10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危害;防控措施;處理方法 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土木工程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應用也呈現快速增長。特別 是最近20年,商品混凝土得到廣泛應用以后,混凝土均質性有了很大改善的同時,裂縫防控 難度大大增加了,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裂縫是土木工程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它長期困擾 著工程設計和施工人員。加強對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的研究,并提出鋼筋混凝土結構裂 縫的防控措施和處理方法,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和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也是廣大科技人員 和土木工程技術人員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

一、 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的分類及危害

1、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的分類。

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就其開展程度分為表面裂縫、貫穿性裂縫、破壞性裂縫;就其在結 構表面形狀分為網狀裂縫、爆裂狀裂縫、不規則短裂縫、縱向裂縫、橫向裂縫、斜裂縫等; 按其發展情況分為穩定裂縫和不穩定裂縫、能閉合裂縫和不能閉合的裂縫;按其尺寸大小分 為微觀裂縫和宏觀裂縫兩類,微觀裂縫是混凝土內部固有的一種裂縫,它是不連貫的,一般 存在于混凝土結構內部,尺寸較小裂縫寬度通常情況下不超過0.5mm,宏觀裂縫是指尺寸較 大的裂縫,裂縫寬度通常情況下大于0.5mm,可存在于混凝土內部,也可存在于混凝土表面 ;按時間可分為施工期間形成的裂縫和使用期間產生的裂縫;按其影響因素可分為設計因素 裂縫、材料因素裂縫、施工因素裂縫、使用因素裂縫、溫度因素裂縫,不均勻變形因素裂縫 、鋼筋銹蝕裂縫等幾大類。

2、 常見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的危害

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多組分復合材料,在各種條件變化和各種材料變形不一致的情況下, 微觀裂縫的產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細微裂縫如果不擴展或在一定范圍內擴展的話,它 對一般的工業與民用建筑的正常使用是不會造成危害的,有害與無害的界限由結構使用功能 決定的。對鋼筋混凝土,特別是有充分構造配筋的鋼筋混凝土出現一定程度的裂縫,不會迅 速導致破壞,只是限制裂縫寬度的問題,使其達不到有害程度。但實際使用過程中,鋼筋混 凝土結構在荷載作用下或是進一步溫差和干縮的情況下,細微裂縫會開始開展并相互貫通, 從而發展成較大裂縫,對結構造成極大的影響,形成危害。常見危害有:

⑴影響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承載能力;

⑵引起鋼筋銹蝕,使保護層崩落;

⑶影響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正常使用;

⑷降低結構剛度,影響建筑物的整體性;

⑸影響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能和使用壽命;

⑹影響建筑物的美觀;

⑺裂縫大的可能使結構或構件徹底報廢、造成工程返工、材料浪費、延遲工期以及較大 的經濟損失。



二、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形成的原因

要解決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問題,必須從裂縫形成的原因入手,裂縫的形式很多,正確 判斷和分析裂縫成因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縫形成和發展以及對建筑造成危害的基礎。 

1、設計方面因素形成的裂縫

⑴設計方案不合理導致裂縫出現。設計中采用預應力、支座位移、反變形法等手段提高 鋼筋混凝土結構或構件的剛度時,應充分考慮這些方法對結構或構件的不利影響,否則易導 致裂縫的出現。

⑵設計中充分考慮材料特性、施工方法等因素導致裂縫出現。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混凝土 的收縮、變形、混凝土的水灰比、施工順序等因素,防止裂縫過早出現。

⑶設計中鋼筋配置不當易導致裂縫出現。設計時由于簡化計算處理不當,使構件在受約 束處沒有配置鋼筋或配置鋼筋過少,而導致構件受力后在受約束處產生裂縫。

⑷應力集中導致裂縫出現。結構或構件截面發生突變,在截面變化處出現嚴重的應力集 中而使結構或構件產生裂縫。

⑸設計時對使用環境情況考慮不全導致裂縫出現。設計時應充分考慮使用環境的影響, 酸,堿,鹽等腐蝕性介質對結構產生影響,考慮不全,極易導致鋼筋混凝土產生裂縫。

2、材料方面因素形成的裂縫

⑴水、砂、石、水泥等原材料選用不符合規范要求,從而引起混凝土出現裂縫。如,砂 石含泥量過大、水泥受潮或過期、水不潔凈和水中有油等情況。

⑵骨料顆粒級配不當或采用不恰當的間斷級配,使混凝土的收縮增大,從而引起混凝土 出現裂縫,水泥用量大、水灰比小、坍落度過大、砂率過高、石子粒徑太大等原因引起混凝 土出現裂縫。

⑶鋼筋銹蝕引起的裂縫。因為鋼筋銹蝕使鋼筋有效面積減少,鋼筋與混凝土的握力減弱 ,使結構承載力下降,將引起更多的裂縫。

⑷早強劑、減水劑、摻和料等外加劑選用不當或摻量不合適等原因引起混凝土出現裂縫 。

⑸水泥品種、等級選用不當引起混凝土出現裂縫。不同品種水泥的收縮值取決于水泥組 分含量及水泥的細度等,產生的水化熱越高,混凝土的收縮度變形越大。

3、混凝土收縮形成的裂縫

⑴混凝土塑性收縮引起混凝土出現裂縫。原因是混凝土澆筑后凝結過程中,其表面失水 過快及自身產生水化熱而出現的。

⑵混凝土化學收縮引起混凝土出現裂縫。主要是因為水泥的水化反應使混凝土的體積出 現收縮而引起的裂縫。

⑶混凝土干燥收縮引起混凝土出現裂縫。是由于混凝土硬化過程中表面失水過多而引起 的裂縫。

⑷環境溫度變化引起混凝土出現裂縫。主要是因為環境溫度下降使混凝土受拉而引起的 裂縫。

4、施工方面因素形成的裂縫

⑴施工工藝不符合標準引起的裂縫。如沒按設計要求和有關規范進行施工,澆筑振搗不 密實。

⑵施工現場保護措施不到位引起的裂縫。如混凝土早期脫水引起收縮裂縫;混凝土澆筑 后環境溫差過大使混凝土產生溫度裂縫。

⑶現場模板拆除不當引起的裂縫。如拆模時間過早、拆模順序不當使混凝土產生拆模裂 縫。

⑷現場預應力張拉不當引起的裂縫。如預應力超張拉、偏心等引起混凝土張拉裂縫。

⑸凍脹引起的裂縫。吸水達到飽和狀態的混凝土,當外界大氣溫度低于0℃時,混凝土 內游離狀態的水凍結為冰,由于水變成冰時體積會膨脹,混凝土會產生應力而發生裂縫。

⑹鋼筋保護層偏大。施工澆筑混凝土時為鋪設架板,施工人員在鋼筋上踩踏致使板面負 筋下沉,混凝土保護層偏大,引起開裂。

5、使用方面因素形成的裂縫

⑴建筑物、構筑物基礎不均勻沉降,產生的沉降裂縫。

⑵使用荷載超過設計荷載致使混凝土產生受拉開裂。

⑶使用過程中結構形式或受力狀態發生改變。如隨意拆除承重墻或鑿洞等,致使鋼筋混 凝土結構產生裂縫。

⑷周圍環境影響。酸、堿、鹽等對結構的侵蝕,引起的裂縫。

⑸偶然因素。如發生地震、火災、爆炸等引起的裂縫



三、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的防控措施

1.設計方面的防控措施

⑴設計中應盡量避免出現較大應力集中現象的構造,例如截面突變,刻槽、開洞等,若 因建筑結構或其他方面原因必須做時,應充分考慮采取措施予以加強。

⑵重視對鋼筋的配置,特別是針對不同受力假設采用不同的計算簡圖時,/:請記住我站域名/受力鋼筋和構 造配筋的確定應予以高度重視,構造配筋對有效控制裂縫的出現和發展十分重要。

⑶重視對結構薄弱部位、易開裂部位的處理,例如深基礎與淺基礎結合處、高低跨處、 高層與底層結合處以及不同結構形式結合處等。

⑷設計中處理好柔性和剛性的關系。結構中所有構件都是約束與被約束的關系。所受約 束越強,產生足夠變形的余地就越小,就越容易開裂。所以,設計過程中應重視結構中相連 構件的約束關系。不能一味的追求柔性或剛性,應靈活運用,達到柔性和剛性并重。

⑸設計人員應對設計中所選用材料的特性、結構的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案有比較清楚的認 識,有的放矢的選擇結構方案和所使用的材料。

2、材料方面的防控措施

⑴在選擇的水泥、沙子、石子等材料時,應根據結構的要求選擇符合規范要求的材料。

⑵選擇適宜的外加劑和摻和劑,可以顯著的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降低水泥用量、降 低水化熱。

⑶應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技術。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膨脹劑來補償混凝土的收縮,是 解決混凝土由于收縮而產生裂縫的一種有效措施。

3、施工方面的防控措施

⑴確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否合理不僅關系到整個施工過程,而且與預防控制 裂縫有很大關系,重點是確定一次澆筑量、施工縫間距、位置及構造,混凝土運輸、振搗以 及澆筑時間、澆筑溫度等。

⑵加強施工管理確保施工質量。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未按規范操作常常會引起混凝土裂 縫的產生。因此,施工階段是預防結構裂縫出現的重要的階段之一,施工中應著重注意這幾 方面的問題:一是要確定合適的材料配合比,在滿足強度要求的原則下,盡可能的減少水泥 用量;二是要確保鋼筋的位置正確,對踩踏后的鋼筋應及時修正調整,對鋼筋上附著的污物 和氧化皮進行徹底清除,以免影響鋼筋和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三是要加強養護,養護時應 注意按時澆水,注意環境溫度的變化;四是要注意拆模時間和順序,要使混凝土強度達到規 范要求后方可拆模。否則拆模過早易引起混凝土開裂;五是要加強監督與管理,質量監督部 門及工程監理單位必須認真執行國家規范、規程等有關規定,監督和督促各項技術措施的落 實,保證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得到有效防控。

四、鋼筋混凝土裂縫的處理措施

對土木工程中出現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應及時進行處理,以免裂縫進一步開展,影響 結構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處理方法很多,一般主要采用以下幾 種:

1、表面涂層封閉法。利用混凝土細微裂縫或網狀裂紋的毛細作用,吸收修補膠液,封 閉裂縫通道、遮蓋裂縫。

2、表面貼補處理法。用土木膜或其他防水片在裂縫表面加以貼補,以遮蓋裂縫。

3、灌漿處理法。利用壓力設備將修補漿液壓入混凝土裂縫達到閉合裂縫的目的。

4、填充封堵處理法。用水泥砂漿等修補材料,對裂縫進行填充封堵,必要時可將裂縫 予以事先處理,然后再進行填充封堵。



五、結束語

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是影響建筑物滿足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建筑物的結構或構件常常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導致各種裂縫出現,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 的。因此加強鋼筋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原因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設計、施工、材料等方面 因素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開裂的影響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必須全面系統的考慮。從裂縫 的分類入手,弄清裂縫出現的原因,對裂縫采取措施加以正確的處理,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 問題將會逐漸得到圓滿的解決。



參考文獻:

[1]徐雷,趙偉,成勝利,混凝土裂縫成因與控制[j].河南建材,20__,(4).

[2]曾力軍.淺析混凝土裂縫的原因、預防和處理[j].江西建材,20_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