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方案范文

時間:2024-02-01 18:1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供給側改革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供給側改革方案

篇1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戰略管理會計;應用創新;方案

供給側改革目標與傳統需求導向下的改革目標不同,前者強調廠商對市場需求數量、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和匹配性。廠商若要實現這一目標,便需要在壓縮產能水平和優化產能結構上下功夫。而且,這兩項工作將貫穿于“十三五”規劃之中。因此,作為戰略規劃管理者必須站在統籌全局的高度來把握企業的各項工作。從現階段的相關文獻中可以感知到,不少作者在討論供給側改革時“只見物不見人”,即未能從人本原則和人文關懷上來看待因壓縮產能水平而被分流員工的安置問題,也沒有從經濟學視角下來考察企業優化產能結構時的沉淀成本發生問題。解決分流員工的安置問題不僅是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也是減少社會不穩定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當然,企業過高的沉淀成本將直接影響到管理層的戰略決策。因此,充分發揮戰略管理會計的內在功能來助推以上目標的實現,便成為了當前創新該會計應用模式的邏輯起點。

一、供給側改革對企業內控的要求分析

(一)閑置資產處置要求

去產能所需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便是閑置資產的處置問題,這些閑置資產構成了企業固定資產的組成部分,也是企業資本物化形態的存在部分,所以若是閑置資產處置問題得不到解決,將嚴重制約微觀經濟面壓縮產能水平的意愿。從會計成本視角來看,閑置資產在脫離企業生產環節之后,其仍然發生著固定資產折舊,并在倉儲保管過程中將消耗企業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另外,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閑置資產的使用價值也將逐漸消失。

(二)分流人員補償要求

隨著去產能政策的實施,制造業各企業在求生存、求發展的主觀意愿驅使下,下崗分流人員已經客觀出現了。有識之士已經提出,需要避免出現上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而且中央對此也做了明確表態,即不會出現類似于上世紀90年代的失業問題。那么在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以及去產能的步驟穩步推進之時,企業需要對分流人員進行補償,而這里補償可以分為經濟和非經濟兩種方式。但在這里需要重視非經濟途徑的補償方式,那就是優化和再造他們的人力資本結構。

(三)固定資產重置要求

這里的固定資產主要指代企業的生產設施設備,而這些固定資產的造價是不菲的。這里就存在著一個權衡問題,即固定資產重置將提升企業的單位工效以及提高產品生產品質。但固定資產重置又將消耗企業大量的流動資金,這必然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一定的壓力。為此,權衡二者的利弊而建立起科學的投資重置道路,則成為了這里的要求。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提高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其效果不僅取決于企業場地空間的大小,還取決于企業所面對的市場份額。

(四)市場信息調研要求

在線下市場渠道中企業不僅需要掌握消費者的需求結構,還需要把握競爭對手的相關信息。前者有助于建立起合理的優化產能結構的策略,后者則有助于洞察市場需求數量情況來決策產能水平。為此,這也構成了企業內控的要求。

二、分析導向下戰略管理會計功能定位

(一)助力閑置資產處置

對于閑置資產的處置需要重視其經濟價值的實現,而經濟價值的實現便需要將其配置到生產環節中來。再者,對閑置資產進行倉儲保管也構成了處置的主要模式。對此,戰略管理會計所要發揮的功能包括:第一,從供給側改革的戰略視角出發,規劃出需要推出生產環節的生產設備,進而為接下來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形成對接。第二,在挖掘閑置資產的經濟價值時,重視建立其閑置資產的配套保管機制,這就與資產盤點相聯系了。

(二)助力分流人員補償

企業分流人員將隨著去產能的步驟而同時產生,所以需要從戰略層面來建構起助力解決分流人員問題的補償機制來。前面已經提到,補償機制需要從經濟和非經濟方式上來設計,那么戰略管理會計在這里的功能包括:第一,根據企業的經營發展趨勢,設計出動態可操作的薪酬補償方式,諸如對買斷工齡所需重要參數進行測算。第二,對部分分流人員進行人力資本結構再造,則主要依賴于企業的培訓系統,所以戰略管理會計需要在培訓項目預算統籌上起到管理功能。

(三)助力固定資產重置

固定資產重置不僅是一項企業經營管理問題,也是企業的生產技術問題。由此,戰略管理會計的功能可定位于:第一,從戰略層面為企業固定資產籌措資金提供方案,并在管理職能驅動下建立起有效的資金監管機制。第二,連同生產技術人員,從企業的技術組織形態出發來確認特定固定資產重置的必要性,以及用技術改造來替代固定資產重置的可能性,并向管理層提供決策建議。不難看出,有效發揮上述兩項功能,將能對企業的供給側改革成本實施科學控制。

(四)助力市場信息調研

市場調研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競爭對手的相關信息;第二,消費者集團的需求偏好信息。從傳統視域下來看待上述調研主體,一般認為是企業的市場營銷人員。但筆者認為,戰略管理會計可以在市場信息分析和轉換上,為市場部門提供更為具體、生動的提示。

不難看出,以上從四個方面所做的戰略管理會計功能定位,緊密圍繞著供給側改革的內在要求,其中的定位涵蓋了宏觀、中觀、微觀等層次。但為了更好的聚焦課題的研究思路,以下在構建應用創新方案時仍主要在微觀范疇內在進行討論,這樣也能在企業的能力范圍內在實施創新工作。

三、定位驅動下應用創新方案

在減少財務人員的人力資源轉換成本的目標驅動下,需要改變現有的全面預算管理人員組成結構。即將項目開發專業人員納入到預算管理團隊中來,從而來彌補財務人員在項目開發知識上的短板。為了規避利益方的關系型影響力的干擾,項目開發專業人員可由集團公司在第三方機構中聘請,如咨詢機構。在集團內部引入招投標機制,倒逼項目小組的成本控制意識。從這些措施中可以感知到,其中并沒有改革項目小組的組織隸屬關系(改革成本較大),而是借助集團公司內部的體制機制優化,來增強項目小組的市場地位。根據項目開發的規模可知,需要根據相對獨立的模塊進行分別預算,然后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實施流程考慮社會成本問題。因此,在編制人員的組成中應包括項目專業技術人員,以及集團公司內部的法律事務處的專業人員。項目小組在集團公司財務章程下有權自主支配項目開發資金,并且在按時、按質完成項目開發任務后,結余資金按比例或全部作為項目小組成員的績效獎金。在全面預算管理中應設置財務人員蹲點聯系制度,且聯系周期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等三個階段。將財務人員與項目開發聯系起來,這樣就厘清了財務人員的預算管理范疇,從而在績效考核機制下必將增大財務人員對事后管理的重視。對全面預算管理效果的評價,應尊重事實并在經驗和彈性下給予綜合考察。只要這樣,才能對財務人員和項目開發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要改革“刑不上大夫”的做法,既然董事會在項目決策上出現了戰略失誤,那么董事會相關人員便需要對此承擔相應責任,這樣才能倒逼公司層面的全面預算管理更具執行力。

總之,優化集團公司的全面預算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組織資源,其中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要求,我們弄清優化的重點,而聚焦這一重點來實施優化努力。“結構性調整”應成為關注的重點,那么這也就成為了優化的重點。那么該怎樣理解“結構性調整”呢。簡單來講,通過調整集團公司內部與全面預算管理有關的技術組織形態,來實現“全員參與”和“行動自覺”目標;同時,以最小的轉換成本來提升全面預算管理的質量。因此,這里的核心工作便是創新技術組織形態,來優化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由此可見,戰略管理會計的應用創新應首先關注企業內部的生產關系系統,而這在本文中便指向了技術組織形態。只有在優化了生產關系系統,才能使生產關系與提高后的企業生產力形成匹配。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

辨證的來看待本文對戰略管理會計創新研究的不足,在今后的理論和實踐中還應重視以下問題:針對戰略管理會計的約束機制所起到的功能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正面價值,如確保固定資產重置項目資金用到實處,并能遵循“產出、投入”最大化的原則。從集團公司現有的約束機制來看,則主要采取兩種:第一,根據財經法規和集團公司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從制度層面來監管項目資金的配置情況;第二,根據項目開發的進度,分階段委派專人到項目處進行資金使用情況檢查。因此,今后將在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監管和人員檢查等方面進行研究。

五、小結

篇2

教育管理者和實踐者也在利用互聯網打破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局面,讓更多的教育資源薄弱的學校學生有機會去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學生學習過程的痕跡記錄、綜合素質評價的相關信息等等,都會成為未來高校錄取的依據。

一考定終身,讓很多在高考中發揮失常的學生留下終身悔恨。而唯分數論也讓教師的教學束縛了手腳。學生成為“考試機器”,“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對中國教育的叩問刺痛了所有教育者的心。黨的十以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成為全中國的社會理想,“立德樹人”更是作為教育的總目標。在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出臺了系列文件,指向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教育要培養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2016年第7期,我們策劃了一期“面向未來的教育評價改革”的專題,旨在推動教育評價方式的轉變。實際上,中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堅冰已經在融化,教育評價制度的改革已經拉開了序幕。北京市新中高考方案的頒布,正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風向標。信息技術為教育評價方式的轉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持和保障。我們注意到,中高考的錄取方式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和均衡,錄取政策向教育薄弱地區傾斜。同時,教育管理者和實踐者也在利用互聯網打破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局面,讓更多的教育資源薄弱的學校學生有機會去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學生學習過程的痕跡記錄、綜合素質評價的相關信息等等,都會成為未來高校錄取的依據。

為了更清晰地看到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全貌,我們結合“首都教育”微信公眾號的權威,把北京新中高考方案梳理如下。

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科目和分值均有調整

新中考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學)、體育9門課程,總分580分。

語數外為必考科目,外語增加了聽力、口語考試,計分為40分,外語有兩次考試機會。其他科目實行選考,即從除體育外的5門科目中選擇3門參加考試,物理、生物(化學)須至少選擇1門。

1. 更多選擇性,選考科目是亮點

新方案中將之前所謂的“小科”,歷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學)全部納入考試科目,同時,學生可以在這些科目中五選三。所選三科成績,由高到低分別按照100%、80%、60%的系數折算為實際分數,即:三科折算后實際滿分分別為100分、80分和60分。

2. 開放性科學實踐占10分,體育成績增至40分

方案中規定,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門考試科目滿分均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開放性社會實踐活動分數;同時體育分數增加到40分,逐步增強考試項目的選擇性,加強儀器設備在量評項目測試中的應用。

3. 考查學生9年義務教育的積累

新中考方案中明確表明,要嚴格按照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確定考試內容,注重考查學生9年義務教育的積累,注重考查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擴大選材范圍,貼近生活,注重實踐。

此外,改進普通高中招生計劃分配方式。加大市級優質教育資源統籌力度,完善優質高中校部分招生計劃分配到初中校制度,2016年力爭達到不低于招生計劃50%的目標。招生政策向優質高中教育資源比較短缺的區縣和一般初中學校傾斜,引導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北京高考將不分文理,文理科目6選3

科目調整為“3+3”模式,即3門必考科目(語數外)+3門自選科目。未來,文理不分科,考生可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思想品德6科中任選3科。自選科目不用參加高考統考,采取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方式,計算高考成績。新高考方案2020年實施。

除了基礎的語數外三門課,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強項,20種組合。

1. 高考英語改革大,今年起聽力一年兩考

從2017年起,英語采用計算化考試,英語30分的分值不變,但英語聽力一年可兩考,取最高成績計入高考英語總分。從2021年起,英語增加口語考試,口語加聽力總計50分。

2. 高等院校要求提前公布選考科目要求

根據最新高考改革方案,高等院校可以根據各自的培養需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自選科目中,對考生的選考科目范圍提出要求,但要求科目最多不能超過3門,必須提前向社會公布。考生滿足選考科目其中任何1門,即視為符合報考條件。

3. 2017年高考少數民族加分范圍調整

從2017年高考起,少數民族考生加分范圍調整為“從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高中教育階段轉學到本市的少數民族考生”,加分分值為5分,僅適用于北京市屬高校招生錄取。中考加分項目和分值,也將參照高考加分項目調整。

中高考改革牽動著千萬學子的心,牽一發動全身,也讓相應的課程體系發生改變,教師的教學不再局限于教材,學生可以到戶外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技能,體驗最新的技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學生超越教室的局限,走班去上課,在網絡上與其他學校的學生互動學習,教育已突破校園的圍墻。

鏈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談教育深綜改“基本思路”

北京市教育深綜改的基本思路,在于促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感,以創新促綠色發展,其最終指向育人理念的重大轉變。為此,一方面,我們要努力提高基礎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新性,使其貼近學生的消費習慣,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改善基礎教育供給結構,打破單一的課程、資源、考試評價供給結構,構建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新供給側結構,由此實現從需求側的拉動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的轉變。整體而言,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由管理評價導向向服務支撐導向的轉變。二是由單一學科導向向學生核心素養導向的轉變。三是由封閉目標導向向開放發展目標導向的轉變。

此次以考試和評價作為切入點來帶動基礎教育整體改革,旨在真正尊重教師和家長的消費習慣,在考試供給側給不同類型的孩子都有發揮的空間,使不同學生都有增量。總體來說,這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我們希望聚焦和服務于學生在家門口“上好學”的實際獲得,拓建廣義教育資源供給,支持和引導學生在本地完成15年基礎教育,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

鏈接:東城出臺全市首個中小學藝術素養評價指標

北京市東城區日前推出了《北京市東城區中、小學生素質測評標準(試行)》,這也是北京市首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標準,從此東城區學生藝術素質將有細化標準。

該藝術素質測評標準是以學生為測評主體,學生自愿自主申報,每名學生可申報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多個藝術項目的素質測評,成績折算計入北京市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成績,測評總成績為100分,外加10分加分。

音樂、美術項目成績由學區認定,舞蹈、戲劇等學科不限定藝術門類,由區教委指定部門負責其成績的認定工作。藝術素質成績采用遞增申報模式,每名學生每學年重新申報一次,不重新申報的,往年成績有效。

以舞蹈藝術素質測評為例,指標共分為三級。一級指標包括基礎指標、學業指標和發展指標。基礎指標包括課程學習、課外活動兩個二級指標;學業指標包括舞蹈基礎知識、舞蹈基本能力等兩個二級指標;發展指標包括舞蹈綜合素養、課外學習、舞蹈特長加分項。三級指標則涵蓋了學生參與舞蹈課學習的出勤率、參與度和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等16個更加細化的指標。

篇3

除了高屋建瓴引領方向,會議還回應重大民生關切,在多個經濟領域釋放出積極信號。2017年,這7類人群有望收獲滿滿的“政策紅包”,快看看有沒有你!

剛需購房者

【紅包】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解讀】2016年,中國樓市再次經歷了從升溫到狂飆,再到政策收緊的過程。這期間,開發商捂盤惜售、哄抬房價,中介商炒作房價、虛報房源等亂象層出,嚴重損害了購房者,特別是剛需購房者的切身利益。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樓市定位,就是要傳達一個信號――不鼓勵炒房。信貸閘門關緊,則相當于給炒房的投機客“斷糧”。作為剛需購房者的你,有望不再被“炒房者”牽著鼻子走。

民營企業家

【紅包】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擴大開放,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

【解讀】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少民營企業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品牌的代表。但不得不說,當前民營企業的發展還面臨“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問題。

2017年,隨著市場進一步擴大開放,以及減稅降費等措施的大力實施,民營企業有望獲得更多政策紅利,發展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三四線城市居民

【紅包】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

【解讀】當前,去庫存的重點在三四線城市。但從目前來看,與大城市相比,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相對較弱,對于農民進城沒有足夠吸引力。

展望2017年,隨著三四線城市的就業機會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當地居民的獲得感,另一方面將提升農民進城的意愿,兩全其美。

農民

【紅包】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廣辟農民增收致富門路。

【解讀】今年以來,涉及到農民增收的政策接連出臺。特別是10月份,先后印發了《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分別提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劃,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新的路徑和制度保證,讓廣大農民對2017年充滿期待。

隨著上述政策的落地,農民的致富門路2017年有望越來越多,不少人的錢袋子也會越來越鼓。

實體經濟從業者

【紅包】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

【解讀】從馬桶蓋到電飯煲,境外購物火得一塌糊涂。商務部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游客每年在境外消費超過萬億元。消費外流的背后,是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的問題。

早就提出,國家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資本“脫實向虛”令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更多挑戰。此時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將促進發展新動能的培育和壯大。對實體經濟的從業者來說,2017年值得期待。

農民工

【紅包】促進農民工市民化。

【解讀】農民工市民化會帶來新一輪消費拉動和基礎設施投資增加。但前提是,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解決農民工的身份問題,農民工就有條件將他們的長期消費行為從農村轉向城市。

隨著中央提出2017年“繼續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有望進一步出臺,保障進城農民工的權益,進一步拉動消費與投資。

退休人員

【紅包】要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出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

篇4

[關鍵詞] 私募市場;供給側改革;股權投資;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640 [文獻標識碼] A

兩會期間提出了供給側的改革方案,包括去庫存,降成本,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多方面激發企業活力等,使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而當時的私募股權市場正處于繁華與低谷并存,大起與大落并兼的狀態,證券私募基金行業爆發式壯大,而后大盤數月跌宕,部分股票策略管理人折戟沉沙;為救市,監管層一紙令下,期指限倉,本來火爆的市場中性策略幾乎失去威力。而供給側改革找到了解決經濟問題的癥結,出清過剩產能、增加有效供給,將帶來資源更合理的配置和企業效益的提升,進而可以推進私募機構的完善化和專業化。在供給側大力對企業的重組和改進的浪潮中,私募想要重振旗鼓,必須符合當前的經濟規律。

一、我國私募市場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私募市場的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特定時期,舊經濟的升級和新經濟的轉型持續在整個創新周期,這兩者催生捕捉投資機會的價值。未來的市場基調可能是震蕩尋底為主,選擇主題將更加關注公司的業績和質量。有觀點認為,有復蘇的前兩屆會議的風險收益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對于最新的市場動態,自二月以來市場可以定義為超跌反彈是短期的市場在一月下跌得到的調整。自今年一月以來,大幅下降,再加上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暫時緩解,今年2月在市場反彈的各個方面是合乎邏輯的。不過,超跌反彈的市場決定的行情也不會走得很遠。最近時展的潮流,經過早前上漲后,出現周四在上海綜合的指數下跌超過6%,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跌幅超過7%,市場交易自從2638點以來的反彈幅度吃掉2/3。很多人擔心,目前的反彈是否已經結束。雖然一些負面因素再次出現中斷了投資者的信心,但在總體而言市場自一月份的反彈并沒有完全動搖根基,兩會之前仍是做多的窗口期。關注的最新的基調和方向在“供給側改革”和“私募股市”,相關政策可能會影響私募市場的長期經濟發展趨勢。

(二)我國私募市場存在的問題

1.短期系統性投資困難。近年來,兩會窗口期間,股市漲跌互現,可以說,每年都有兩會,但行情并不一定有,而且價格并不一定與兩會相連。為什么市場擔心兩會究其原因,主要的邏輯是,被提上議程或個別行業超過預期得到所出現局部投資機會的扶持政策是超預期的個性化的運動。目前市場上弱勢震蕩是大概率的事件,如果“低于預期”沒有大的改觀,市場將根據其運行的趨勢,短期內系統性的投資可能性很難。

2.新舊經濟轉型存在不穩定因素。我們都期待著每年兩會,但兩會期間的熱點板塊和事件對主題投資更偏向。我們更關心的是“供給側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的最新基調和方向,這兩個政策可能對長期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產生深遠影響。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舊經濟的轉型和新經濟的創新將始終貫穿于整個周期運行。新舊經濟的成功交替與人民的生活,長期穩定性相關,任何方面是達成任何不滿意,也必將影響到轉型升級的過程的最終結果。可以預見,這兩個方面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包括兩會在內的所有重大場合的重要課題。

3.二級市場投資機會少。“兩會”按照國有企業的合理的改革舉行再次提高了。如果市場對國有企業改革和更多的關注在之前的實施階段是基于預期的炒作,那么現在,改革國有企業了解投資機會的主題,一個是意識到市場已經參與了6家中央企業試點,其中包括投資發展公司國,中糧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集團企業,新興際A集團有限公司,有沒有超預期的政策落地,如果有必然具有投資的價值;二是為央企有望改革第二批試點,兩會是否有一個關于第二批試點央企的消息,這將不可避免地在二級市場帶來投資機會。

4.私募人士投機熱情衰退。自去年六月底的大幅下跌,特別是在今年一月暴跌幾輪之后,原來占主導地位的牛市完全打破,從占主導地位的投資機構者到一般的機構投資者,市場參與者信心有所動搖,熊市思維基本確立,未來市場可能會以震蕩尋底為主。市場形勢下,與近期上市的兩家公司僅僅一起拉抬股價,進行并購的負面效應開始變得越來越瘋狂,市場參與者在做投機熱情出現階段性衰退,投資者出逃創業板和中小板的趨勢仍將持續,市場將從重概念回歸到強調企業的性能和質量。

二、供給側改革對發展我國私募市場的重要性

(一)推進供給側改革是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一招

供給側改革,這是自2015年10月,多次出現在高層講話中的新流行語。這是從供給方開始生產力的解放,增強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把發展方向鎖定在開發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供給側改革,有三條投資主線,即智能化生產,節能降耗和提高消費水平。

從經濟結構轉型方向看,推進供給側改革,以改善消費引領產業升級,中國的經濟正從投資驅動轉為消費驅動;數據顯示,目前的消費是最大亮點,尤其是新興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的發展已日益突出;在政策的支持下,國務院在11月份宣布了關于新消費和消費升級的兩個新的指導方針,突出新的消費將成為一個顯著的力量推動實現經濟轉型改進;從需求方面看,目前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8000美元,根據海外經驗在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都會發生轉變。例如,在美國、日本、韓國,一旦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文化娛樂支出將增加,未來中國也會在這個方向上發展,向文化、娛樂、體育、醫療衛生等領域轉變。根據這條主線,有很多子行業可供選擇,如跨境電商、農村電商、海外旅游、電影傳媒、醫療衛生等。供給側改革無疑是正確的想法,但只有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才是真正的供給側改革。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增加私募人士投資機會的必由之路

過去的一年經歷了大幅回調的一月,猴年的第一個交易周市場迎來反彈。在三月初早些時候舉行的兩會上,目前市場普遍預期之前和兩會之后,股市應給予一段時間休養生息,同時兩會相關的熱點也將成為投資機會。記者采訪了多位私募基金和其他投資者后來得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差異提供有望讓他們的兩個聚光燈持久的改革。國泰君安證券認為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的觀點在市場上較有代表性。任澤平表示,展望未來,了解兩會、政策以暖為主,注重改革以前兩會的供應方面,增長持續,公眾討論和預熱匯率人民幣,金融監管改革,登記和其他重要問題的制度。總體來說,對于兩會,市場更關心的是政策是否會有更多更重磅的供給側改革政策和引進提供可持續增長的政策。

預計目前市場將繼續反彈,如果有更多的政策,相關主題和行業值得重點關注,但部分需要進一步驗證。從今年的市場表現來看,煤炭,鋼鐵行業因供給側的改革逆勢上漲,顯示出這些個股的強烈吸引力。是否這些板塊可以繼續被市場所認可,這還有待觀察。除了供給側的改革,基礎設施建設,減稅等措施的投資可以推出相關政策,但對市場的影響可能并不大。為了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有望成為政府明年工作的重點,因此,投資機會流向也是公司關注的發展方向。

三、通過供給側改革發展我國私募市場的對策與機會

(一)私募市場迎接供給側改革的幾點對策

當前形勢下,私募股權投資的各種基金有不小的差異,褒貶不一。相信A股市場明年的震蕩會越來越多,開啟長牛慢牛不變的模式。為使我國私募市場發展得更好,我們從供給側改革方面提出幾點對策:

1.在政策上,因為經濟仍處于探究時期,壓力落在傳統產業,明年可繼續采取政策組合“松貨幣+寬財政”來對傳統經濟;

2.在資金上,繼續在未來一年內的寬松貨幣政策,資金資產配置狀況有望延續,資產配置類別將繼續在市場份額轉移,而明年機構資金如養老金和保險基金有望繼續進入市場,明年資金仍是大概率,股市資金面比較充裕;

3.在基本面上,經濟目前在中國仍處于區間的底部,但硬著陸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可將明年增長政策加強,使效果逐漸顯現,那么實體經濟有望明年上半年經濟復蘇溫和的概率高;

4.在市場重點關注方向上,主要是確定只在本地股市、股的水平尋找機會,而不是等待整體的震蕩。而明年上半年,A股投資指數應以清淡,因為指數的變化可能不會太大,再回高點的機會是非常小的,關注重點應該是企業和行業狀況。并且未來促進更快的供給側改革舉措可能是在企業之間,如中國南北車合并等,兼并和收購的趨勢將會在許多企業之間出現。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私募市場更好發展的幾個機會

首先,真正有性能的成長股,它們主要分布在新的服務業,TMT行業、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和教育的發展潛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市場一直為業界更充分地發掘,因此有機會投資股票:第一,在一個與其他投資者相比,深研究先進和判斷,二是在于出現大幅度下跌時積極布局。第二,產業整合(如供給側改革)的深度完成了產業重組的根本原因,從新的模式打造行業龍頭企業,這樣的機會不是由政府的限制,以促進提供了一個強大的,鋼制的改革,煤炭行業周期類,有可能是在市場充分競爭的過去,改變行業是在天然的非周期和弱周期中。

其次,2016年經濟政策應該是把重點放在供給側和可持續穩定增長上,改革不良供應煤炭,以解決鋼鐵產能的股票和房地產,目前在市場上已經有很多兩會期間政策的影響,我們不能指望很多東西,前期市場的期望是比較大的,所以對市場的影響有限。而由于在政治上對全球經濟的一個大的下行壓力,也包括中國,兩會期間可能會更加注重穩定增長。

最后,雖然可能兩會期間有重大政策出臺,但也有私募人士偏謹慎。目前的市場走勢也看不太清楚,市場力量不是很大的。兩會重點可能在供給側改革、減稅、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但側改革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傳統產業的融合生產和產能出清不能以最快的方式完成。新興產業被高估,這樣的行為往往吸引更多的是投機者。

[參 考 文 獻]

[1]林金騰.私募股權投資與創業投資[M].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1-04

[2]李勛.對沖基金監管的法律問題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08

[3]王蘇生.私募基金風險管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2

[4]王曦.私募股權投資的風險控制問題探討[D].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2010

篇5

在當前經濟供給側改革的轉型期,針對于電子商務專業學生而言,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按照“創新創業特色專業”的專業改革思路,重構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為抓手,突出實踐教學,運用案例分析和項目訓練教學法實行模塊式教學。以雙創教育改革為推力,拓寬專業視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強化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和自主創業的主動性,最終實現“學中創、創中學、學創相長”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二、建設內容

1.培養方案

2017―2018學年開始,電子商務專業新生實施新的培養方案,新培養方案突出并旨在推進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的密切融合。培養方案中理論教學學分占比60%,實踐教學學分占比40%,實踐教學學分中創新創業學分占比50%,每學年創新創業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不低于10%。以創業學分的方式,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創業比賽、進行自主創業等活動均可折算為創新創業學分。

2.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中的關鍵環節,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與雙創能力培養為引導,積極推進專業課程教學,完善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使課程體系設置從傳統的就業教育向創新創業教育轉變,重點建設網上創業、跨境電商兩個創新創業課程群。《網上創業》課程群包括《網上創業》《網店裝修》《網店客服》《文案寫作》《網絡營銷》等。課程群包括《跨境電商基礎》《跨境電商英語》《跨境電商實務》等。

3.教育資源

課程資源、實踐資源、平臺基地等教育資源的協同整合,統合孵化、培訓、實踐等立體化功能,有利于增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與意識,激勵并引導學生自主創新與創業,以實現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迎合于供給側改革而順利就業創業。一方面,建立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課程資料庫,注重收集或編制與時俱進、實用、科學的教材資源;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整合實踐資源,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和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創新創業的大環境、利用淄博新區建設契機,確保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均能結合專業知識和技能開展多樣化、個性化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三、具體改革方案

1.制定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對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和制定工作做大量的準備。首先,組織教全體教師對2017級電子商務專業培養方案的修改和制訂進行認真的研討。其次,回訪往屆畢業并已經工作的學生,聯絡用人單位相關人員,收集他們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議和看法,作為專業培養方案的修改和制訂的參考。最后,走訪兄弟院校考察學習創新創業教育的寶貴經驗,與相關創業教師深入交流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學分學時等情況。

2.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

首先,開設創業課程群。在現有基礎上,加入創業實踐環節,并將其納入到學生必修學分里面。其次,修訂相關的教材。鼓勵任課教師編寫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二者融合的教材,以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擴充教學內容,構建完整的納入創新創業知識的課程體系。

3.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

對接社會教育資源、創新創業資源與產業人才需求,構建創業孵化平臺等支持環境,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成效。一方面整合校內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學校可以通過創業大賽,進行自主創業了解企業經營的全過程,為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的融合提供硬件基礎和軟件環境。另一方面整合校外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首先,依靠本專業校外實訓基地豐富的行業資源,與企事業單位合作構建創業孵化平臺,嘗試校企共同培養模式。

4.打造“專業+創業”的師資隊伍

大力度打造“專業+創業”的師資隊伍,促進兩類知識體系的融合,專業教育側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創業教育則側重于創業能力、創業思維等的培養。一是,加強“雙師型”專任教師的培養,鼓勵45歲以下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或者定期去相關部門進行實踐培訓,多個渠道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創業知識。二是,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實施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提升計劃,每年選派專業教師參加省級組織的創新創業教師專項培訓,形成創新創業教學團隊,將具有專業優勢和創業知識的教師組織在一起,通過設計專業課程環境和實踐創業環境來共同完成課程的傳授。三是,鼓勵教師開展校企橫向合作項目,擔任創新創業教育導師,指導學生應用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舉辦創新創業交流會、指導扶持大學生創業實踐等活動,做到教學相長。提升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創業素質。

篇6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回顧過去30多年我國改革發展的歷程,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以接近10%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長,其增長動力主要源自五個方面:勞動力數量不斷增長和結構變化所釋放的巨大人口紅利,家庭教育的較高支出所帶來的快速人力資本積累,龐大的市場需求和高投資率所帶來的快速實物資本積累,后發優勢所帶來的快速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提高,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一系列重大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所釋放的巨大制度紅利。這些方面,無一不和提高供給效率、激發增長活力息息相關。

自2008年以來,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開始變得日益復雜,且面臨許多新特征、新情況和新趨勢,中國經濟呈現潛在增速中長期下行的明顯態勢。這一輪經濟下行的性質與原因,周期性調整是直接原因,結構性因素則是根本原因。從產業結構來看,資源配置效率在不斷下降;從要素結構來看,要素供給效率在不斷下降。此外,體制性改革進展緩慢、創新能力滯后所引致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資源環境約束的持續增強,也都對經濟增長構成負面影響。總之,促使經濟增速不斷回調是上述多重因素相互交織和疊加的結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因此,在新常態的大邏輯下,對需求端調控的過于倚重、對三駕馬車短期分析框架的過于倚重,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經濟減速和轉型升級雙重壓力不斷加大的現實、難以兼顧經濟社會發展諸多中長期目標的實現。

正因為如此,中央才在近期反復強調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在總結過去成功經驗、梳理當前突出困境的基礎上,轉換經濟治理思路,打破需求管理路徑依賴,著力從供給側發力,進一步破除供給約束、釋放增長潛力,探尋增長新動能。

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主要思路

針對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系列重大難題,如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杠桿率過高、融資成本過高,政府對市場、對企業的直接干預較多,宏觀稅負較高,金融風險累積,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全要素生產率較低,創新能力不強,人口紅利減弱等等。中央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大任務,這其中核心和關鍵是去產能。高庫存、高杠桿,包括高成本,均與工業領域龐大的產能得不到順暢消化、大量資源被無效占用、“僵尸企業”遲遲不能退出有關,這幾大問題交織糾纏在一起,成為中國經濟的頑疾。淘汰清理過剩特別是落后的產能,將有助于降低企業部門的杠桿率,提升資本使用效率,改善企業盈利;有助于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和轉型升級。可以說,產能過剩這一中國經濟最大的毒瘤一日不除,“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這一目標就一日難以實現,中國經濟也難以走上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從中長期供給側角度考慮,去產能需強調行政力量與市場手段并舉。在更多運用市場化機制的同時,應將去產能與“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行業規劃、政策、標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進一步嚴格市場準入管理,加強產業政策的調控和引導,從源頭上堵住落后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還離不開做大增量、培育新興產業,應積極引導資源投向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推動增長方式向集約化轉型。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可以借助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擴大對外投資,拓展相關國際需求,深化國際產能合作,輸出國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能。對于政府而言,轉變政府職能和政績考核導向,也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和不當干預市場。

為確保完成這五大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五大政策兼顧需求端和供給側,是未來我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主要推手。

宏觀政策強調穩。政策取向應著眼于有效對沖宏觀下行風險,真正幫助企業降低制度易成本、不合理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兩大政策中,財稅政策將充當主角,未來應更加注重從供給側入手,采取更大力度、更加全面的減稅,堅決杜絕違法征收“過頭稅”,真正體現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更加主動并且更有力度的取向,發揮在優化供給、提高效率方面的獨特功效。

產業政策強調準。重點是調整和完善產業政策,做好鼓勵產業升級的加法,有必要將目前傾斜發展特定部門的產業政策,如對新興產業實施的創新研究、環保節能的獎勵措施,逐步完善成為長期的、綜合性和普適性的創新與競爭激勵機制,避免引起未來一窩蜂投資而出現產能過剩。一方面,著力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大規模技術改造投資,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進行深度融合,使更多中低端產業升級為中高端產業;另一方面,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努力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進行深度融合,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助推實體經濟盡快實現轉型升級。

微觀政策強調活。激發微觀經濟活力,需要繼續推動政府部門簡政放權,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與服務。目前,特別需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強力落實中央所確定的重大改革措施,認真清理并切實減輕企業目前承擔的各類不必要的非稅負擔,繼續落實和完善簡政放權的各類事項,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此外,還需進一步合并相關稅種,減少消費環節稅負,清理不合理收費,適度降低社保繳費率,真正為居民創業、企業創新減稅讓利,松綁減負。

改革政策強調實。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既能改善需求側管理,又能減少政府直接干預,降低企業的顯性和隱性成本,釋放供給側動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達到刺激生產、改善供給的目的,具有很強的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意義。改革措施政策化、常態化是做實各項改革的重要手段。

社會政策強調托底。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歷來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社會政策的重要目標。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但普通民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改善卻遠遠落后于經濟增長。人民群眾所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等重大民生領域問題,毫無疑問是“十三五”期間亟須補齊的“短板”。補齊這些“短板”,將有利于穩定勞動者的預期,有利于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各項風險提供更加厚實的安全墊、更加密實的防護網。

抓住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關鍵

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供給側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釋放三大紅利是關鍵。

第一,釋放改革紅利,充分發揮四大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改革對去杠桿、控風險、提效率以及經濟增長的重大牽引作用。

抓實抓好國有企業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經營管理效率、質量和效益,切實改變國有企業財政預算軟約束現狀,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能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同時,重視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民企進入壟斷領域,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激發民間資本活力,提升資本回報率,通過制度變革促進自由競爭,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

未來財稅體制改革應以推動稅制改革為突破口,逐漸降低間接稅的比重,建立和完善以居民財產、行為為課稅對象的直接稅稅制。

全面推進金融改革,需要盡快解除金融抑制,完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解決我國金融市場長期存在的結構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明顯等突出問題,以便更好地發揮金融體系深度動員社會資本、提高儲蓄率的作用,從根本上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

考慮到淘汰落后產能、壓縮企業杠桿率、清理“僵尸企業”等結構調整的力度將不斷加大,過程仍將漫長,有可能造成大批國企員工下崗失業,需要進一步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改革與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其變動,不斷提高工資和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低保等保障標準及其政策受益面,竭盡全力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第二,釋放創新紅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技術進步,真正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轉變。

實踐證明,我國原有的發展動力已明顯退化,再依靠簡單擴大勞動力和其他要素投入來驅動發展的路子已經行不通,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加強創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因此,未來應緊緊圍繞營造公平寬松的競爭環境、強化金融支持、建立市場利益導向機制、提供資金便利和稅費減免、激勵創新成果轉化、完善科研教育體系、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人才培養和流動、推動開放創新、加強統籌協調等多方面來轉變發展思路,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

第三,釋放人口新紅利和人力資本紅利,既注重提高勞動力參與率,改善勞動力結構;又強調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人力資本。

篇7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Supply-side reform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hina's economy, it is conducive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low carbon industry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of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such as weak consciousness, lack of supervision, backward technology, lack of elements and so on.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supply-side reform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industry and factors. Finally,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path of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Henan logistics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actor upgrading.

Key words: supply-side reform; Henan province; logistics industry; low carbon

0 引 言

2016年1月,中央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專題研究供給側改革方案,提出“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1]。由此可見,供給側改革逐漸成為調整產業結構和供給方式的重要手段。

物流業融合了信息業、運輸業、貨代業、倉儲業等基礎產業,是生產業的典型代表。2014年,河南省《河南省物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以“四大工程、五大特色”為核心的行動計劃,這說明物流業的經濟服務和拉動作用不斷增強。然而,河南省物流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不容忽視:政府監管不力,高碳運輸普遍存在;物流技術落后,產業部門配合不佳;低碳物流要素供給不足,質量與速度難以有效協調。物流業的發展瓶頸是政府職能缺位和政府權力越位綜合作用的結果,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供給不足阻礙了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步伐,物流業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1 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低碳物流意識薄弱,政府監管不到位

歐盟各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低碳物流起步較早,針對物流領域的碳排放問題出臺了一系列低碳交通發展戰略和規劃機制,通過立法鼓勵低碳物流發展。河南省與全國大多數省份類似,一方面,與低碳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并不健全,低碳物流概念并未得到廣泛宣傳,民眾對低碳物流的實踐方式、作用效果認識不足,低碳減排意識薄弱;另一方面,物流企業更加重視物流設備的更新換代和管理升級,對低碳物流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足夠的資金和精力進行低碳物流管理[2]。

政府監管不到位是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障礙。一方面,物流活動具有跨行業、跨區域的特點,郵政、鐵路、民航、公路等部門共同管理物流活動,不同部門權責交叉、重復、空白等問題嚴重,分部門管理體制導致了各部門間的利益沖突,容易造成多頭管理;另一方面,不同職能部門對低碳物流的發展缺乏統一的戰略規劃,尚未制定物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的指標體系,鼓勵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獎懲制度并不完善,物流活動的低碳化管理和監督不到位,從而制約了河南省低碳物流的發展。

1.2 物流技術落后,物流環節“高碳”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但物流技術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雖然河南省物流企業的技術創新、操作水平、盈利能力得到改善,但低碳化發展意識并未貫穿企業管理的全過程,物流技術進步緩慢,例如:物流自動化設施應用不多,倉儲、運輸交通工具耗能較高;物流信息技術開發應用滯后,條碼及射頻技術普及率低;倉儲技術落后,包裝材料及包裝方式不環保;物流業與互聯網融合程度低,難以滿足客戶需求。

物流技術落后是物流環節“高碳”的主要原因。從整體上看,河南省物流裝備水平較低,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高碳”現象嚴重。物流運輸環節,為了滿足客戶需求,飛機、火車成為貨物運輸的首選交通工具,過度競爭導致物流公司資源共享度較差,資源浪費時有發生。物流倉儲環節,河南省倉儲設施建設在保溫及照明方面尚無節能標準,內燃式叉車仍是貨物搬運的主流。配送階段,城市“限貨令”增多了物流運輸次數,客車載貨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1.3 低碳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低碳物流要素供給匱乏

近年來,河南省物流業發展迅速。2015年,河南省社會物流總額93 538.48億元,物流業完成增加值為

1 981.5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 906.31億元。然而,河南省物流業中,微觀層面仍然存在許多困難:物流企業盈利水平下降;城市倉儲、分撥配送等基礎設施資源緊缺;物流行業稅收負擔偏重。政府管理水平不高是導致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河南省物流業起步較晚,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缺乏[3]。一方面,河南省高校物流專業培養人才不足,低碳物流崗位的市場需求較大,“低碳物流人才”供不應求。此外,河南省物流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還比較低,多數物流企業員工主要來源于傳統的搬運、裝卸等崗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知識型低碳物流人才嚴重匱乏。另一方面,河南省物流技術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物流運輸便利程度適中,物流倉儲技術不成熟,節能管理措施并未全面實施,貨物配送遵循“經濟最優”而非“環保最優”,低碳物流技術創新仍需要依托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加速推進。

2 供給側改革驅動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效應分析

從制度層面看,制度變革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提供穩定的宏觀環境。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在制度層面發力,破除產業結構調整的制度障礙,實施簡政放權,簡化辦事程序,加速頂層設計,推進行政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改革,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創造穩定、良性的要素環境;另一方面,宏觀環境變化導致微觀環境相應調整,物流企業及物流行業的發展環境發生改變,物流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方式受到擾動,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的壓力迫使物流業做出低碳化發展的選擇,制度變革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掃清宏觀環境障礙。

從產業層面看,產業轉型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提供良好契機。供給側改革通過調整宏觀政策和激活微觀要素為產業轉型創造條件,產業轉型的重點在于優化產業結構、打造增長引擎。從產業結構看,供給側改革促使物流業提升服務質量,提高產業效率,擴大市場份額,進而改變宏觀經濟結構,持續向好的經濟格局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提供便利。從產業組織看,供給側改革作用于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提升要素|量,改變要素交互作用關系,進而更新產業組織,加速物流業低碳化發展。

從要素層面看,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升級加速物流業低碳化發展。從人才角度看,實施供給側改革要求政府加大教育事業投入力度,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培養創新型人才,兼顧專業化教育與綜合教育,為物流業低碳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從技術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優化人力資源素質,提高自主創新水平,規范市場秩序,持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為物流業技術革新奠定基礎。從資金角度看,供給側改革的側重點之一就是優化資本市場,創新融資方式,改變融資環境,解決技術創新和人才引進的資金難題,防止混亂的資本市場擾亂產業秩序。

3 供給側改革驅動河南省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路徑設計

3.1 深化制度變革,完善供給側改革政策體系

(1)改革管理體制,加強指導協調

制度變革是產業發展的基礎。首先,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著力解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懶政、怠政等問題,簡化物流企業辦事程序,支持物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其次,立足河南省發展實際,制定物流業發展規劃,重點探討物流業低碳化、環保化、高效化發展問題,重視物流業跨區域、跨部門的發展特點,加速推進一體化辦公。最后,建立健全物流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獎懲制度,重點將低碳化評價指標納入其中,規范物流運輸、倉儲、配送標準,保證物流效益評價“有章可循”。

(2)完善政策法律法規,推進物流節點建設

政策法律法規是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保障[4]。第一,持續推動完善有關物流業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物流業服務流程和標準,明確物流服務的對象、種類和范圍,防止物流業成為危險品傳遞的渠道,細化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目標直至每個操作環節。第二,彌補法規漏洞,采用財政措施、稅收措施等手段制約物流企業“高碳”行為,加大針對不符合環保標準的物流企業的處罰力度,給予實施低碳化管理的物流企業適當的稅收減免。第三,加速推進物流節點低碳化建設步伐,保證新建倉儲設施符合節能標準,采用新能源貨物轉運工具,系統規劃,合理調配,減少能源資源浪費。

3.2 優化產業結構,創新供給側改革作用途徑

(1)完善物流服務功能,推動產業協調發展

完善物流業服務功能是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應有之義。第一,著力降低物流運行成本,加強對重點物流企業、物流園區運營情況的動態監測,制定出臺河南省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和稅費負擔的具體政策措施。第二,加快效率型低碳物流的建設與實施,減少物流資源的投入,實現物流活動的減量化,深入推進低碳產品的設計與采購、低碳包裝、低碳運輸、低碳倉儲、低碳裝卸及低碳配送,打造物流企業個性化競爭新優勢。第三,推動物流業與運輸業、信息業、倉儲業等相關產業協調發展,降低產業技術壁壘,構建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技術、人才、信息、資金等要素的自由流通,達到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效果。

(2)加強物流園區建設,制定低碳物流標準

物流園區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實現物流企業協同發展。其一,支持專業物流加快發展,進一步擴大國際物流規模,實施盧森堡―鄭州“雙樞紐”戰略,加快鄭州國際陸港公鐵、海鐵聯運設施建設,建成多式聯運物流監管中心。其二,推動物流園區升級改造,組織開展物流園區建設提升工作,推動各地加快規劃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骨干物流園區,引導物流企業、重點項目和要素資源不斷集聚,建立河南省物流園區聯盟協作機制,推進園區之間資源共享[5]。其三,參照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低碳物流標準,立足于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細化低碳物流評價標準,完善低碳物流評價方法。

3.3 提升要素質量,強化供給側改革微觀基礎

(1)推動低碳物流技術創新,構建低碳物流信息系統

技術創新是物流業低碳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首先,與河南大學、鄭州大學等省內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借用高校創新優勢攻破企業技術難題,通過設置獎助學金、提高工資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物流企業工作,為技術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積極與同行業、上下游企業展開合作,基于競合關系建立戰略同盟,共同探索實施精細化管理模式,強化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降低技術轉移壁壘,用管理創新帶動技術創新。最后,積極借鑒國外低碳物流管理方法、運作模式和技術裝備,推進智能交通、智能倉儲、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物聯網等領域的新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推廣和應用。

(2)培養低碳物流專業人才,完善資金要素供給體系

人才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保障。第一,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政府要支持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開設低碳類物流專業,開展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學歷教育,培養高水平的低碳物流專業人才。第二,在社會領域要加快推出低碳物流職業資格認證和培訓工作,加強對認證培訓的監管,確保認證質量,鼓勵物流企業引進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和低碳物流技術人員,建立低碳物流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培訓倉儲、運輸、系統化管理、電子商務等人才。第三,根據河南省物流I發展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善低碳物流信息系統,加快“物流云計算平臺”和“物聯網”服務示范的建設與完善,加快與跨省、跨部門和跨行業的相關信息平臺的對接,實現物流企業之間資源共享和數據共用。

參考文獻:

[1] 龔剛. 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3-20.

[2] 李碧珍,林湘,楊康隆. 福建省低碳物流發展的實踐探索及其模式選擇[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36-43.

[3] 羅凌妍. 低碳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5):163-166.

篇8

[關鍵詞]電力;體制改革;財務管理;優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48

1電力體制改革內容

為進一步深化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國務院于2015年3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讓市場決定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輸配電價格由政府定價,打破了電網公司在電力收購和電力銷售中的市場壟斷地位,將競爭機制及價格機制引入電力市場,糾正電力市場長期以來形成的價格扭曲。通過市場機制決定發電企業供應量,實現市場過剩產能的出清,最終實現電力市場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2015年11月26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頒布了《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發改經體〔2015〕2752號),該通知對售電市場主體和準入條件、售電業務的具體實施做出明確規定,進一步細化了國務院頒布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

2016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將繼續深化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任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電能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能源,關系到社會生產的各個行業,更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是本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通過對當前電力體制改革內容的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現行的電力體制改革,正是電力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體現。因此,深入貫徹落實當前電力體制改革的要求,將有助于我國電力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目標的實現。

2電力體制改革對電力公司的影響

新的電力市場將售電側徹底放開,交由市場供需進行定價,這對發電企業提出較大挑戰,發電企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框架要求,實現了售電價格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用電企業和供電企業繞過電網進行自主交易,建立多買多賣的電力交易市場,政府僅對輸配電價格進行管制。新的電力體制改革將形成多元化的供電企業,同時電能產品具有嚴重的同質性,數量眾多的供電企業將展開激烈的價格競爭戰。

電力體制改革將對供電企業銷售戰略、營銷手段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售電側的開放,將使得發電企業還要面臨基于園區、節能服務、分布式電源組件的售電公司的激烈競爭。由于供電企業長期專注于發電領域,其銷售大多嚴重依賴于國家電網,造成發電企業欠缺成熟的市場銷售理念、高效的營銷團隊、前瞻性的銷售戰略、完備的銷售網絡及先進的銷售手段與方法。此外,國家電網在售電市場一家獨大,具有先天優勢。

售電價格市場化,售電企業將通過壓低價格的方式進行競爭,這對發電企業發電成本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2016年下半年多地發展改革委要求對現有電力交易中心進行股份制改造,力求打破國家電網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為建立競爭有序的“多買多賣”市場格局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充分的硬件支持以及積極的政策引導,將形成充分競爭的多元化供電市場格局。眾多的發電企業將展開對優質客戶的價格爭奪戰,壓低價格贏得客戶將不可避免,這對發電企業發電成本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電力體制改革下的財務管理模式優化

31通過預算管理,實現集約化、精細化財務管理

發電企業預算管理是保證企業經營戰略目標實施、發電公司經營合法、合規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成熟的預算管理能夠有效控制發電企業發電成本,提升企業盈利水平,最終實現企業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因此,在新的電力體制改革這一背景下,提升預算管理質量與水平對推動發電企業轉變銷售理念與經營模式,構建成熟、穩定的銷售網絡,提升其在售電市場的地位。

高度重視預算的編制,提升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①發電企業預算編制應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分級編制、逐級匯報”的流程,“誰執行、誰編制”的原則,根據財務部門的預算總額度,由預算執行部門根據年度工作計劃及業務活動情況進行預算編制。②重點關注燃料等占比較大的成本預算。加強燃料成本的控制,降低發電成本。燃料費用一般占火電企業成本的70%~80%,是發電成本控制的重點。在采購環節,控制好購入煤炭的單價,并通過財務測算分析不同煤種的邊際效益,購入經濟煤質。根據發電計劃,及時調整采購時機、采購結構和庫存結構。加強煤炭現場管理,定期檢測溫度,儲新用舊,減少自然損耗。

樹立預算執行的嚴謹性、嚴肅性,強化預算對成本的約束控制力。①樹立企業財務人員、預算執行單位的預算執行意識,通過崗位培訓等形式向員工闡明預算

管理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以及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讓企業員工認識到預算執行與自己的工作以及切身利益息息相P。②時刻關注發電企業預算執行情況,合理控制發電企業經營成本。財務管理人員應定期檢查預算執行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針對成本支出異常的生產環節或項目,與預算執行單位開展專項問題研討,從制度或生產流程上進行優化,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

32轉變市場銷售模式,拓展營銷渠道

關注、分析市場體制變化,轉變銷售管理理念。長期以來中國電力市場一直處于電網壟斷的狀態,電力市場純粹由賣方主導,各大能源企業競相爭奪發電資源,以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售電市場的開放,將電力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為適應市場體制的轉變,發電企業應轉變經營理念,由“圈資源”的經營模式向“圈客戶”的轉變,采取多樣化的營銷手段,為用電客戶提供多元化的、差異化的產品服務。結合電力的特殊商品屬性,積極采用互聯網經營思維,提升電力產品的智能化水平,滿足電力市場對智能電力產品的需求。

篇9

一、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的現狀 

研究生培養目標是指研究生培養機構為本機構所培養的研究生所要達到的質量標準所做出的具體規定[2]。目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正在從單一的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逐步轉變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并進的培養模式。周太軍和袁本濤等的研究指出,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比高層次的人才培養相對提前1-2年,他們提出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需要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不同人才的特定要求[3-4]。孫芳提出建立“教學一科研一服務”一體化的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建立學術型研究生和應用型研究生并進的培養體系[5]。王建民和張更輝等的研究指出,學術研究和教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已經供大于求,因此許多碩士研究生需要走向非學術的工作崗位,所以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應該實行“研究型”與“職業型”共同發展的培養模式[6-7]。張文輝和林基明提出研究生培養機構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輸送高級應用型人,在這里他們強調了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性[8]。已有的研究表明,諸多教育者和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轉變,雖然部分研究者提出了相關的方案,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相關研究理論性研究的多,實證性研究的少,方案不具有說服力。 

二、碩士研究生的社會需求狀況調查與分析 

本文是基于用人單位對碩士研究生的社會需求狀況的分析進而思考研究生培養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使用的是研究者自己編制的《用人單位對碩士研究生的社會需求狀況調查》問卷,問卷的6個題項包括:1.用人單位的性質;2.碩士研究生的職務;3.單位的規模;4.貴單位在錄用碩士研究生時最看重的五個因素;5.貴單位認為碩士研究生首要具備的能力;6.貴單位認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研究者在江蘇省的526家用人單位發放問卷,這些單位主要包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和私營、個體等,主要答卷者為單位的中層管理者以上級別的人員。發放問卷共526份,有效問卷為484份,回收率為92.02%。具體的調查研究結果(見圖1)。 

圖1是用人單位認為碩士研究生首要具備的能力,在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合作精神、創新、人際交往、語言表達、學習、操作和適應等10項能力中,484家用人單位中,強調專業知識能力的比例是17.8%,強調語言表達能力的比例占15.6%,強調職業道德的比例是14.5%,強調工作態度的比例是12.22%,強調學習能力的是11.1%,強調創新能力的比例是10%。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單位認為碩士研究生首要具備的能力應該是專業知識能力和職業道德、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而不是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能力。這體現了社會對于碩士研究生的一個基本要求和標準。 

圖2是用人單位認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在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合作精神、創新、人際交往、語言表達、學習、操作能力和適應等10項能力中,在484家用人單位里,23.3%的用人單位認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合作精神,21.1%的用人單位認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創新能力,14.5%的用人單位認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用人單位中認為最欠缺的能力是適應能力的比例是10%。這表明,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基本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而碩士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和工作態度等綜合素質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這樣的現實情況揭示了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機構應該及時轉變培養目標,加快改革,不斷提升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 

圖3是用人單位在招聘碩士研究生時最看重的第一個因素,在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外貌儀表、性別、學習成績、學校名氣、政治面貌、學生干部、數量與質量和實習經驗等十個因素中,484家用人單位里,47.8%的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第一個因素是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最看重的第一個因素是專業知識的比例是23.3%。然而,在外貌儀表、學習成績和學校名氣等其余8個因素均沒有被超過10%的用人單位排在第一位。研究結果表明,綜合素質和專業知識是大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碩士研究生時最看重的兩個因素,而且綜合素質(47.8%)的重要性明顯大于專業知識(23.3%)。這反映了現代社會對于碩士研究生能力需求的實際情況。

    由此可見,目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很難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導致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創新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等綜合素質水平比較低,盡管培養單位認識到了學術型和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不同,但是缺少相應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與合理的區分體系。因此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僅僅是高校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口號,沒有付諸行動,而綜合素質又是社會對于碩士研究生的主要要求,這說明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需要調整。 

三、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一)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1.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 

2013年7月,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視頻會議召開以后,國家圍繞服務需求,以質量提高為主線,加快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2014年,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第三十一次會議上強調,研究生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質量提升的緊迫性更加突出[9]。《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要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逐步推行動態調整機制,推進高等教育結構不斷優化,在發展學科交叉和融合的基礎上,擴大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規模,加速發展和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10]。在此背景下,培養單位必須適應改革的形勢,重新思考培養模式,促進教育改革的發展,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層次人才。 

2.碩士研究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突出強調,碩士研究生必須具備學術研究或獨立進行專業工作的能力,達到這個要求,研究生需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的關鍵在于個性化的發展,然而現實情況是,雖然存在理論上的學術型學位和應用型學位的區分,但是諸多高校在實際的碩士研究生教育活動中,在課程設置、導師選擇和實習安排等方面缺少學術型和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嚴格區分標準,造成發展碩士研究生的個性化困難的局面。因此,培養單位應該轉變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加強研究生的個性化塑造。 

3.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在調查的484家用人單位里,23.3%的用人單位認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合作精神,21.1%的用人單位認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創新能力,14.5%的用人單位認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這說明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沒有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碩士研究生的最終歸宿是服務社會需求,為社會做出貢獻,所以轉變培養目標,實行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多樣化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碩士研究生供給側改革的構想 

美國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的教育培養具有多樣性的特征[11],學術型和應用性的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和培養要求都是進行了細化和分類,這對于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轉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優化結構-學術型和應用型并進的培養模式 

提高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應以增強創新能力為培養目標,注重統籌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的系統科研訓練,為其更多參與高水平、前沿性的科研工作創造條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研究生國際化教育,鼓勵學生參加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發揮多學科交叉培養的優勢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應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根據職業領域屬性,界定專業崗位的基本素質和綜合素質要求,在產學結合上下功夫,注重發揮用人單位和專業組織在培養標準制定、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行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和管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開展研究生創業教育尤其是針對如MBA等專業,探索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的銜接機制[12]。 

2.提高質量-改革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 

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培養質量提高的根本保證,主要包括前瞻性及實用性的課程內容和科學多樣化的課程結構,應在借鑒國內外一流大學課程設置經驗的基礎上,建立適合校際情況的課程體系[13]。當前,多數高校以二級學科為單元來設置課程,這樣課程的知識面就過于具體和專業,限制了學生的選課自由度,忽略了學生的特點與特長;另一個弊端是,由于課程劃分過于細化,選課人數較難集中,不利于優化教學資源。實踐經驗證明,研究生課程在一級學科層面上設置更為科學合理。同時課程內容設置應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以與科研實踐緊密結合為落腳點。研究生的課程內容除了基礎理論,應緊跟社會對人才的知識結構需求不斷地注入新的知識點。此外,要注重交叉學科課程內容設置。在當今時代,各學科領域知識的更新加速與相互滲透加深,具有跨學科知識、交叉學科知識的交叉性課程設置就顯非常重要,可以探索在校級層面建設跨學科平臺課程。以美國為例,諸多大學的研究生課程設置重視相關學科滲透甚至文理交叉,同時比較注意多學科的交叉,這樣就大大拓寬研究生可研究的領域被,對學生掌握寬廣扎實的多學科基礎理論知識非常有利[14]。此外,隨著國內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課程設置要重視世界前沿知識、體現國際化水平。大膽聘用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青年教師為碩士研究生開設全外語課程,讓學生能接受最新、最前沿的學科知識,通過把國際留學生的課程作為選修課、專家專題講座課程、赴外交流和國際聯合培養等措施,使碩士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水平達到國際標準。 

3.實行彈性學制-鼓勵人才個性化發展 

彈性學制是以選課制為基礎、以導師制為保證而實行的學分制度[15]。彈性學制有利于碩士研究生的個性化發展,學生可根據學科屬性和個人特點選擇縮短或者延長學習年限。在實行彈性學制時應該考慮不同的學科與方向應有不同的培養實踐限制,嚴把質量關。如人文社會學科類碩士研究生可以2年內畢業,但是對于實習實踐要求較高的理工科和臨床醫學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應該在扎實學好基礎理論的前提下,滿額的完成實踐環節學時要求。所以彈性學制的實行應該根據專業、學科的不同而具體對待。

    4.以德育為先-加強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加強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要將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其教育的全過程。人文素質教育涵蓋面廣,內容廣泛,但德育是其中的重要一條,也就是要解決其價值觀和人格的塑造問題。 通過人文教育課程學習、導師以及環境的影響,讓學生明白,學會“做人”是成就事業的前提,“品德”“道德”和“人格”是對高層次人才的基本要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國家建設和科技創新活動。 

以上提出的構想是基于調查研究、文獻閱讀和實踐探索,當然這些改革方案的實行和培養目標的轉變離不開國家政策、培養單位的制度體系和質量評估結構等內外部因素。因此,本文的調查研究結果和改革的構想旨在為主管部門和學校確定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戰略提供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S]教研[2013]1號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29. 

[3]周太軍,馬桂敏.研究生教育規模變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6):26-29. 

[4]袁本濤,王傳毅.省域研究生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爭鳴與辨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3):65-69 

[5]孫芳.碩士研究生擴招的影響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1):129-130. 

[6]王建民.雙模式碩士研究生培養制度初探[J].復旦教育論壇,2004(3):46-49. 

[7]張更輝,鄭龍.研究生“就業難”問題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理論前沿,2013(18):7-13. 

[8]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266. 

[9]劉延東.在全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01):1-6. 

[1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新華社,2010-07-29 

[11]馬德偉,張航.中美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對比研究——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的物理專業為例[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9):130-134. 

[12]李夢娥,張登銀.面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職業資格銜接難點與實現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81-83. 

[13]康若祎,夏凱. 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下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3(12):93-96 

篇10

關鍵詞:電力企業; 市場化; 改革; 措施

近年來,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的電力市場化改革有兩個顯著特點:首先,我國正處于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經濟轉型期,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促進電源和電網建設的協調發展,保證電力的有效供給將始終是中國電力工業的重要任務;其次,我國也正處于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軌期,市場發育尚不成熟,如何在不斷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建立有效的電力市場運行機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行認真研究和探索。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要經過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堅定改革方向,立法先行,以國家強制力保障改革實施

市場是優化配置資源、提高效率的基礎性手段,我國電力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不能動搖,但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事求是,依法、依規穩步推進。建議盡快制定我國《能源法》和修訂《電力法》,先以法律形式確定電力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方針和步驟,再依法設計和實施改革方案,使改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于通過國家法律的強制力,減少改革的成本和阻力,平衡、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穩定的關系。

二、健全改革機構,總體設計.統籌實施

應國家設立統一的能源行政管理機構,歸口負責電力體制改革工作。由該機構在系統研究、論證的基礎上,總體規劃設計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提出切實可行的步驟、措施,分階段實施。要保證改革的系統性、連續性和可操作性,注意各項改革和發展措施之間的有機銜接,避免“單打一”和“短平快”,防止互相脫節和沖突、出現類似廠網分開后不能及時競爭的尷尬局面。

三、做好改革過渡時期的政策制度設計和技術、信息及人才儲備等工作

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已拉開序幕,開弓沒有回頭箭。當前電力改革不能停滯觀望,也不能急于求成。必須放眼長遠,在改革目標和我國現實國情之間找到合理的操作路徑。

1.先在條件具備省份或區域進行改革試點,允許探索多種模式和方法,積累成熟經驗后再推廣。目前我國大面積進行區域電力市場競爭的條件尚不具備,因此,要拓寬思路,競價范圍不一定機械地局限在區域市場,也可允許先以省為主體進行試點,輔之以省際和區域之間的電力交易競爭,組合形成“準區域市場”;具備區域競價條件的地區,應直接在區域市場范圍內競價。競價形式也不要限于統一的市場平臺和現貨交易,可采取自愿簽訂合同、競標、省間臨時交易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過渡時期,對暫不具備條件競價的地區,可實行“對標”管理辦法,即以已競價市場為標準參照系,對未競價地區考慮其差異性后實行對照監管,促使其主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在這些地區繼續推行上網標桿電價、煤電價格聯動、電價分類結構調整和電力需求側管理等既定改革政策。

2.盡快培育、扶持市場主體,發展雙邊合同交易,完善市場體系,平抑市場風險。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和電力供求的特定環境下,追求競價上網并不是當務之急。在穩妥推行現貨競價試點的同時,大力培育、發展長期合同制的雙邊或多邊交易才是可行的途徑。因為現貨市場競爭風險不可控,且易形成市場聯盟或操縱,只有建立在各方自愿的基礎上的雙邊或多邊交易,對電價漲跌有較理性的心理預期和應對措施,才能平穩消納電價下降或上升的風險。

對發電側市場主體而言,為改變國有資產“一股獨大”的現狀,可考慮出售部分國有發電資產并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引導企業上市,引入外資、民資等戰略合作伙伴,促使發電企業產權多元化,真正按現代公司制度運作,建立起決策制衡機制,自我約束,自擔風險,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出現的各大國有發電企業“跑馬圈地”、把風險留給國家的情況,也才能從機制上規避發電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出售國有發電資產所獲資金可作為國家專項基金進行管理,統籌用于解決電力發展、電力改革擱淺成本或社會保障等問題。完成此步驟后,可在統一制定并公布電力建設規劃、水土、環保等標準的基礎上,逐步有序放開電力市場準入,從根本上改革電力項目審批制度。

3.逐步實施電網輸、配分開,改善網架設施和結構,為擴大電力市場范圍、加大競爭力度創造條件。輸、配分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電網公司輸電網絡業務與零售業務在功能上分離,使獨立輸電價格發揮作用,為建立批發和零售市場奠定基礎。若輸、配分開后不能馬上實行售電市場競爭,則分開意義不大,相反會帶來電網安全以及輸、配公司苦樂不均等問題,留下類似廠網分開的后遺癥。因此,輸、配分開的關鍵是市場體制建設,而不是輸、配資產劃分與組織重構。要在風險分析評估的基礎上,把握好分開的程序和時機,建議首先在內部獨立核算、模擬分開的條件下進行電價機制和交易制度的設計,相關問題處理好后再進行輸、配電資產和機構分開。同時,要加快電網建設與改造,改善網架設施和結構,為擴大電力市場范圍、實行全面競爭創造物質條件。